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5 15:3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体系的构成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成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形式,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设置三个平台,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必修课三个平台为:1.第一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2.第二平台:即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此类课程为土木、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大类平台内的课程。包括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3.第三平台:即专业课平台。该平台构建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主要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砼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路桥工程、建筑结构抗震、道路工程等。(二)学时、学分分布总学分:专业四年至少修满16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总学分118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50学分。理论教学总学分:在118学分中,必修课占83.5学分,选修课占34.5学分。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且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强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方案时,应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制定。在不同层次的具体环节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选修“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工作趋向选修。实践环节总学分为50学分。具体内容:1.基础实践,共约4学分,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大学物理实验、英语应用能力实习等。2.专业实践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等,共约31学分。3.专业综合实践,共约15学分,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不少于5周,毕业设计10周。整个框架在考虑桥梁工程专业基本教学的同时,系统考虑了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结构设计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3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从2006年起在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和探索,“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与桥梁工程专业方向的特点结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1)理论教学的调整:首先调整了必修课和理论课,增加选修课,确保实践教学要求。A、将必修课时间压缩,如“高等数学”由160学时改为136学时。B、将必修课内容整合,如“画法几何”(34学时)、“土木工程制图”(60学时)合并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4学时)。C、将专业课内容和时间进行调整,教学内容由设计理论为主线改为以设计方法为主线。然后调整了选修课内容,增加土木工程相关专业(道路、隧道、建筑)等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便于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的内容进行相关调整。增加一些提高土木工程师素养的选修课程,如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课程。2实践教学的调整:A、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学期的校内外课程实习整合集中到暑期前后的夏季学期。B、工程实践时间延长到1年,实习的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通过对桥梁工程方向培养计划具体的修改,可以看到,课内教学时间明显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明显增加,几乎占在校时间的40%,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超过了70周。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结合的更为紧密,由原来单一的重视设计转变为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综合平衡,突出了“应用”,与学生的基础素质更好地协调。(4)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1)原来校内外课程实习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学期,实习效率较低,有时受气候环境影响大,为改变这种情况,新的然才培养方案将分散在各个学期的校内外课程实习整合到工程实践中,集中在暑期前后的夏季学期进行。(2)工程实践周期延长到1年,其中包括2个春秋学期和2个夏季假期,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期和假期的界限。学生从三年级第二期末开始工程实践,学校联系在建重大工程项目和学生自主联系相对分散的实习项目相结合开展实习,结合在建高速公路、技术复杂的长大桥梁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实践,加强实践锻炼的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通过不同项目的工程技术特色实现桥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培养和专长培养。(3)为保证程实践期间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学院采取了工程实践指导学校(指导教师)和社会(生产一线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工程实践的效果,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结语
目前,“5+1+2”模式已在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实施了4年。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城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素质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下,以“应用”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就业走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制订并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独立学院自身教育质量,突出了办学特色保持了自身市场竞争力。
作者:徐晓霞 刘扬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学院
篇2
一、培养目标
《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律师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执业能力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对青年律师培养的内容和培养目标:一是切实加强青年律师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大力加强青年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青年律师执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执业能力。《意见》所确定的青年律师在政治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行为规范方面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执业能力方面有精湛的执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需要律所结合实际,通过有效的培养方式予以实现。
二、培养原则
(一)分层次培养以执业年限为标准,将青年律师划分为执业1年左右、执业3年左右、执业5年左右、执业8-10年四个群体,根据其特点和不同需求分层次进行培养。(二)全方位培养青年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员之一,对其培养必须是全方位的,以此实现青年律师与公、检、法以及行政执法人员不仅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更有与他们一样的执业能力和水准,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司法公正得以维护。(三)多主体培养青年律师是律所的人员,是律协的会员,是司法行政队伍的重要成员,基于青年律师与上述主体所存在的重要关系,各主体依据自身职责承担培养责任。
三、培养方式
青年律师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可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来概括。(一)师徒带教是普遍有效的方式。(二)律所组织实施的对内对外各类业务学习、研讨、交流、讲座、论坛是基本的方式。(三)司法行政机关、律协、青工委组织的线上线下的培训、专家讲座、专业竞赛、公益、文体活动是有效补充方式。
四、培养措施
(一)律所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律师是律所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如何强调律所对青年律师进行培养都不为过。1、确立培养工作是律所发展根本保障的理念。律所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律师?对此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律所决策。成功进入国际法律服务领域的律所,对青年律师培养都有着成熟制度。因此律所确立了青年律师培养是律所发展的根本保障的理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培养。2、制定符合律所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人才规划,设立专项培养经费,规范带教制度,确保培养质量。律所依据人才培养规划,投入培养经费,选拔带教律师,对青年律师进行全面培养,去培养中的个人化因素,增强青年律师对律所的向心力,做大做强律所储备人才。3、依据不同执业年限按需培养,择优使用。(1)执业1年的律师。第一年执业的律师并不具备在法律服务领域博弈的能力,生存是其核心的问题。律所应当给青年律师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薪酬,以防止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不惜违反执业规范,造成刚起步就刹车的不利后果。(2)执业3年左右的律师。执业3年的律师于律所是宝贵财富,于个人而言,依照执业发展期待进行选择成为可能,流动性强是其显著特点。律所对他们要进行全面安排与培养。物质保障上,应当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业务指导上,每一年度安排不同业务领域、风格的带教律师对其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其打牢执业基础。同时,鼓励、支持其参与协会、社会活动,拓展视野。(3)执业5年左右的律师。执业5年普遍进入发展阶段,参与律所、行业活动的意愿显著提升,其关注的是未来发展。物质保障上,律所不用过多地关注。业务发展上,律所要创造条件促其业务增长,促使其进入专业团队,与带教律师共同打造专业品牌。在成长需求上,应当将优秀者任用为中层管理者,作为合伙人的后备人才。鼓励其竞聘协会职务,将视野由律所放大到全行业中。(4)执业8—10年的律师。此阶段的律师逐步进入职业的黄金期,发展目标已十分明确,对律所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律所要直面“二八现象”,择精英而培养,择优者而使用。鼓励优秀者组建自己的团队;吸收优秀者进入合伙人队伍;举全所之力打造精品律师;推荐优秀者进入行业履职、参与社会事务,参政议政。
(二)律协要完善相关政策,为律所实施培养工作提供政策保障1、研究行业用人标准,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讲:法学院要根据律师行业需求设置专业,律师行业要参与到法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律协没有明确的用人标准,法学院无从谈起根据行业需求来设置专业,如果律师只关注办案与赚钱,不进行理论研究,不拿出时间与精力参与到法学教学实践中,也没有资格对法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质疑。律师职业与法学教育天然的依存关系,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力,培养出供需双方较为满意的人才。同样,如果我们不清楚需要多少人,也无法为司法考试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事关律师事业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顶层设计政策,需要律协去制定,以此推动相关部门的改革。2、规范实习考核工作,为律所输送合格人才。“实习人员是律师事业的传承人,是律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宝贵资源,在他们律师职业生涯的起跑阶段,通过严格的考核将不合格人员特别是品行不良者挡在门外,是完善律师职业准入制度、实现律师队伍建设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提高律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律师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对整个律师行业的明天和将来负责。”但如果实习的方式、日常考察的责任承担、面试考核的内容、执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实习人员的生活保障、律所承担实习指导工作的条件、指导律师待遇保障等问题不能通过制度层面加以解决,实习律师的质量标准是无法达到统一的。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实习律师,律所势必要投入很大的培养成本,抑或选择不接受。因此全国律协要出台鼓励支持律所、指导律师承担培养实习律师责任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确保实习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如果全国律协不付出巨大的努力把好实习培训关,当青年律师与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同台工作时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无论对于刚起步的青年律师还是整个律师行业无疑都将产生影响。3、健全组织、配齐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培养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协会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关心青年律师成长发展”。在协会组织体系中,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是与青年律师联系最为密切的组织。青工委要服务好近80%的青年律师,要有健全的组织、要有人,更要有明确的职责,工作规划,通过组织活动实施培养工程,影响并带动全体青年律师发展与进步。教育委员会应当研究制定适合青年律师各执业阶段需求的教育培训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律师努力去选择。宣传委员会“要做好表彰宣传工作”,“为律师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培养优秀青年律师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4、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青年律师成长搭建平台。《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律师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实际的情况是,仅靠律师个人或一个律所的力量是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需要律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青年律师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参与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
(三)司法行政机关要履行好监督、指导职责,促进律所对青年律师的培养1、将青年律师培养工作纳入律所主任的培训中。律所主任是律所的灵魂。司法行政机关必须站在促进律师事业整体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律所主任的培养,帮助律所主任找到领导与管理律所的方法与途径,明确培养并保障青年律师生存发展是律所的基本责任,以行政的力量促使律所肩负起培养责任。2、将青年律师培养纳入司法干部培养体系中。律师是司法行政系统一支重要的力量,司法行政机关要把律师培养放到司法行政工作全局中统筹安排。任何一支队伍要有战斗力,就必须给予充足的养分,使其充满活力,基本途径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教育。青年律师是最需要汲取养分的群体,但由于生存问题,对一些高质量需要付费的培训只能选择放弃。司法行政机关要有计划地实施“青年律师培训班”培训,这是对青年律师权益的最大保障。3、将律所培养青年律师工作纳入管理全过程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确保青年律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对律所考核考查,优秀律所评选、优秀律师评选都要看对青年律师的培养成果。也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优秀青年律师的活动,倒逼律协、律所重视对青年律师的培养,倒逼青年律师创先争优。
五、培养保障
(一)培养对象质量保障培养工作是双向行为,律所所能够负担的培养成本是有限的,因此培养工作的关口要前移。法学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学生,律协要严格规范实习培训,为律所输送合格的“准律师”。
(二)培养师资质量保障指导律师基本素质,能力、水平影响着青年律师未来可能的能力、水平、风格。指导律师的选用标准如何量化?指导质量谁来评价?指导律师承担培养责任的保障机制有什么?这些都需要思考并解决。
篇3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9-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诊断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通卫生高职校”)高职药学专业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为南通地区医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使用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3个版本:2010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
(二)“临床诊断”
1.诊断方法。
望――观察。考察三个版本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其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整体上评价,该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与类似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2)缺乏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
闻――听取。通过调研学校近5年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设置的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学科间缺少交叉融合,内容重复且更新不及时;(2)课程缺乏创新,服务地方或行业的特色课程偏少;(3)选修课程占比较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时间偏少。
问――询问。利用定期召开的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征询各企事业专家意见。专家表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如何让企业真正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途径拓展等具体工作中,真正把专业和行业结合起来,还需狠下一番功夫。
切――“把脉”。药学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虽说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开设了包括理论课实验、集中性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在学时或学分比例上都已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实践环节还是以认知性、验证性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践教学偏少;尚未根据地方、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形成围绕并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2.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如下:(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2)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3)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二、施治
(一)明确培养目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从医药行业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定位。目前,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都设有药学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众多求职、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合格+特色”。强调“合格”,不求全优;强调“特色”,不求全才。高职教育不是生产“标准件”的教育,不能像工厂一样按照一个模子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人才,应实施个性化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达到教育层次最低限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挖掘出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
2.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南通市交通发展,区位优势提升,南通市医药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偏生产型的工艺技术员、实验员和技术管理类的医药专业人才。另外,2011年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GMP)已正式颁布实施。南通市所有医药企业将面临挑战,因为在新版GMP认证过程中企业需要增加更多的药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人才。相关卫生职业院校理应“立足南通,服务南通”,按照南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滚动修订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打破“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的“产销对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药学专业技术领域(见图1)主要有药学服务、药品生产及药品经营与管理。本着“以就业为导向”,“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1]探索形成“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此基础上围绕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拓展能力,适时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篇4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本文中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室内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提出新要求,这些无疑带动了室内家装业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少高校纷纷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但大量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通过深入企业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综合职业素质低,学生所具备的岗位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改革创新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工学脱节”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团队通过走访企业、教师企业实践,企业专家研讨会等方式,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对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定位,最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负责人面向职业岗位,确定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湖北地区,服务房地产及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满足室内装饰设计绘图、设计、预算、资料整理、施工等岗位需要,具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较强的创作设计思维,具备室内设计基础理论、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管理与预算等知识,熟悉室内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室内装饰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构建“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校企合作企业为资源平台,紧密联系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企业,构建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团队提炼出室内装饰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最终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学习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培养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技能积累阶段、能力发展阶段和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专业职业能力;第三、四学期为能力发展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内实训基地,教师会模拟企业环境进行项目教学,要求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家装、公装装饰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五、六学期是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阶段,主要实践地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会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真实项目训练,独立或协作完成室内装饰设计、预算、施工任务,逐步养成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递进提高。
三、深入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召开专业论证会及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各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室内设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如下表3.1。分析岗位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整合室内装饰设计、施工等相关人员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形成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坚持贯彻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业的培训措施,让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积累设计与施工的实战经验,提高教师设计创意水平,培养和建设一批创作能力强、设计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校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政策,聘用一批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企业一线设计师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构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与行业企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标准,制定出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37-39.
[2]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3]王玲.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工程科技,2012,(9):186.
篇5
一、“青苗班”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土木工程学院青苗班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是在“⼀带⼀路”、《中国制造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动计划(2020—2023年)》、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意见等国家战略、政策指导下,为满足对土建领域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为迎接世界技能大赛、全省状元赛,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需要而开展的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的培优班。培养方向为混凝土、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等。每年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批具有坚定思想信念和高度时代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学生,组成青苗班,开展专业技能的强化教育和培养,教学部门设计针对性强的专业提升课程,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培养专业技能突出、思想政治过硬的优秀大学生,以此满中各类技能大赛参赛⼈员选拔需求,作为土木工程学院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
二、青苗的选拔
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产生候选人,一是新生入学成绩高分学生;二是班主任推荐班级里成绩优异,各方面突出的学生;三是专业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的专业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资格审核、笔试或面试等考察方法选拔出优秀的青苗,选拔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青苗的培养
根据技能大赛的需要,各专业教研室制定青苗班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训练等,学工部门专门配备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辅助教学、训练,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课和训练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
四、青苗班的管理
篇6
关键词:新时代学科交叉;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时展越来越快,身边的事物更新迭代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学本科教育自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学本科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洞察新时代的转变所带来的对于人才培养的新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引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设计专业而言,起步比较晚,但仍然无法否认产品设计专业这几年后来者居上的良好发展势头,所以,本文将基于新时代背景之下来简单的论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研究。产品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设计类专业,它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的专业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明显感性和理性结合、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专业学科。正是由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它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产品设计专业社会就业需求的新型的应用型和实用性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一味去模仿甚至照搬其他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加强这一特点,进几年已经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将‘“垂直能力(专门知识和能力)”和“水平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的能力)”结合的“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以其用这种新的设计领域的开拓、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成为了新设计教育的特征。基于以上分析,现提出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共分为四个阶段,涵盖产品设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八个学期周期。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简单的说,产品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阶段的本质其实就是去完成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涵盖的时间范围是大学一年级,采取共同平台教学,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专业设计必备的设计常识,接受设计思维能力、形态创造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基础设计能力的训练。其中,通过“设计概论”等课程的设置,了解设计类型、设计历史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与表达”课程,培养形象、人本、整体、协作等思维方式以及快速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设计入门课程的设置,导入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的特定技能。同时又让这些既有交叉、又有不同侧重的专业方向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设计观念。在基础教学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创意工坊的各种设备,将其作为实现设计创意的基本工具。
2第二阶段——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掌握
第二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对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培养和掌握,当然重中之重是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好的设计如果可以用好的技法表达出来自然是必须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加分项目,但如果在做设计的开始就采取的错误的设计思维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去谈设计技法。大二期间的课程包括创意思维与方法、材料工艺、人机工程学、图形图像软件设计基础、3DMAX高级效果图、产品设计初步、产品形态与结构设计、图标与界面设计等课程。
3第三阶段——个人设计观的形成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不论是从设计审美、设计技能以及设计思维各方面来说,学生至此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设计基础,基本可以独立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所以,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大量的设计项目和设计实践带入为主,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各个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需要不断地经历实际设计项目的“洗礼”,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各种之前不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正视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有效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设计程序的引入,使得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大三期间的课程以各专题设计(家电专题、家具专题、交通工具专题等)课程为主。
4第四阶段——设计实践
篇7
关键词: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制造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3-018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76
调研背景:焊接技术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焊接技术被广泛应用,社会对焊接人才需求逐年上升,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由此其相关中职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调研目的:为使我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来研究分析中职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确定更符合实际、更合理、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形式:本次调研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现场交流、座谈、走访等不同形式的调研,上对企业领导、下至一线员工,虚心求教、多方探讨、集思广益,充分了解企业的现状、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等,并且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现状,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需求、建议等。
调研对象:沈阳鼓风集团、北方重工金属结构公司、沈阳东方钛业有限公司、沈阳锅炉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风机厂有限公司、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部、人事部、生产车间等多种岗位的工作人员。
1 调研结果及分析
1.1 本次企业调研具体调查结果
1.1.1 毕业生100%需要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培训才能适应岗位需求。
1.1.2 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应具有优秀的人品、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1.3 企业急需人才中,50%为普通技术工人、25%为高级技术工人、25%为其他方面人才。
1.1.4 企业更看重的毕业生的能力依次为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1.1.5 专业技能方面,需提高的知识能力:制图、工艺、英语、数控。
1.1.6 用人单位大多数都愿意同职校开展技术合作,展开加工业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1.1.7 毕业生人均工资在2000~3000元居多。
1.1.8 毕业生选择岗位时更看重技术含量、待遇和工作环境。
1.2 企业调研结果分析显示
1.2.1 素质方面:相比专业技能,企业更看重毕业生个人品质,一个稳重踏实有责任心、勤劳肯干能吃苦的毕业生更具有发掘价值和发展前途。
1.2.2 理论知识方面: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焊接工种来说已经比较完备,但学生识图能力差,缺乏工艺、英语、数控方面知识,因此在现有基础上企业更希望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以适应组对工种(铆工)、焊接数控操作、对外业务等实际需求,减少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紧跟专业技术发展。
1.2.3 专业技能方面:企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不如想象的那么高,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焊接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学徒式地边做边学式培养,以锻炼技能、积累经验。
1.2.4 教学方法方面:企业希望学校教学能与企业接轨,教学课程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欢迎学校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并愿意提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希望学校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接触学生,为企业推荐品质优秀的人才。
2 现存问题分析及解决建议
2.1 素质方面
受当前社会风气、传统观念、中职生源等因素影响,毕业生有自卑、消极、畏难、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到企业后好高骛远、心浮气燥,加之工作繁重、待遇低下,导致企业人员流失严重,流动性很大,员工工作效率低,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失。定位于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合格公民才是远见卓识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具体实施方法:
2.1.1 有企业建议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2.1.2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互助互学、自评与他评、分类竞争等活动,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和修身修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3 中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等水平,基本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没有得到一种成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合作能力。
2.1.4 通过举办中职家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对中职教育存在诸多误解,也帮助家长重树对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信心,同时也展示中职学校良好的形象,宣传中职教育教学工作,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增加了教育合力。
2.1.5 培养协作能力,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具有多样化价值观,人们的工作生活需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协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要想使中职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理论知识方面
毕业生对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差、兴趣低下,加之大纲要求知识掌握程度较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重心偏失,所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到企业工作暴露严重问题,如识图能力差、工艺不了解等。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课程及重点设置应做如下调整:
2.2.1 加深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的学习,尤其是对焊接图纸、符号的认识,使基础课也具有专业性,与工厂实际结合更密切。
2.2.2 课堂教学尽量直观形象,讲解清楚透彻。降低学生难以接受消化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适当拓展学生知识面。
2.2.3 增设数控课程,以适应焊接自动化数字控制设备的需求。
2.3 专业技能方面
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条件有限,实践机会少,实训效率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足以达到企业要求。学校能做到的是尽量将教学与企业对接,并为了适应企业的技能培养需求,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3.1 教学与企业对接:(1)引入企业元素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管理,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工序安排、生产方式、考核标准引入实训课堂,将企业的管理制度、规定规则引入学校管理,将企业文化、职业素质培训引入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2)请工厂“走进学校”,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人来学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开展培训、指导教学,教师同时
受益。
2.3.2 培养学生能力:(1)积极、主动、有成效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在实习中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情境再现,将所学知识串接起来进行应用,让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并与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2)勤动脑、肯钻研、爱创新的学习习惯:在实训中不是单纯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穆庆鹏.中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构建思考及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2014,(10).
[2] 王秀凤.中职焊接专业“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篇8
导游/人才培养/师专/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人才。该类学校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它的教育模式也倾向于应用能力,即便是教学改革也是以应用为基础。丽江师专导游专业人才培养就基于职业能力,对学校及学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职业应用能力为导向,探索导游专业人才教学模式
(一)以强调能力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目标为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有必要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导游专业教育特点强调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模块时从品德、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同角度出发,将专业知识应用实践性和针对性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明确每门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对于导游专业,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交流沟通,应把此类课程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此外,导游专业中最重要的能力则是领导能力,也是重点讲授内容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丽江师专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就针对导游专业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彻底改变了单一的看图说话陈旧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学理念
丽江师专导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各专业所需职业能力构建教学模块和专业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知识逐渐过渡至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从知识向认知转变,抛弃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研讨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尤其重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操作能力对劳动密集型和重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分解训练导游专业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由于该类学科的学生面临的群体来自五湖四海且都是单独的个体,单纯的书本知识只会限制工作。因此系统分解导游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层认识每一个工作环节,最终掌握所需能力。
二、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采用不同教学法对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情景教学法,该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带有情绪色彩和生动形象的场景,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其心理技能得到发展。对于导游专业来说,可在学校实训室中模拟工作中情景,如接团、接站服务,参观游览服务等,教师可针对学生在情景中的问题做出指导,让学生了解导游服务的各种问题,进而获得相应的技能。再例如案例教学,该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在导游专业技能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的案例讲解知识点,之后采取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众所周知,检验导游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在于实习实践阶段。然而只是校方与旅行社最基础的合作方式,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旅行社很少参与。因此在不断加强校方与旅行社的深层次合作及深化导游专业教学改革中,必须经过良好条件下反复训练,培养导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有实践经历,仅仅口授或演示是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应邀请旅行社相关企业人员参与课程选择到实训指导等各项教学工作,同时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逐渐丰富校企协作内容,进一步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旅游企业可将高校作为内部员工培训基地,定期让企业员工都相关合作学校接受学习,或接受学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双方员工能力都能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运行。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是若干能力要素的组合,因此也应采取多角度和多方法测试学生职业能力,如操演、答辩、模拟、调查报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用人单位评等多方面考查。例如对学生职业知识评价,第一堂课问题,这也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方式,更是师生在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第二书面考试,以笔试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是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第三作业分析,该方式可实现师生间的客观评价,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如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实现其评价主要通过考取资格证,也是评价师专导游学生职业能力重要指标,更是学生完成学业是否能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可规定导游专业学生必须获得资格证,同时最好还要持有与现代旅游业密切关联的证书,如驾照、外语等级证或计算机等级证,提升自身能力价值。
五、结语
总之,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旅游业同样也竞争激烈,但终究是旅游人才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的竞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一直是培养人才的方向。丽江师专导游专业人才培养应强调能力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出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职业核心能力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一、研究对象
在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2013~2014年会计、营销2个班试点,在2013级新生中成立一个实验班开始实验,与同年级、同专业的另外班级进行比对,检验效果。研究学生接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前与培养后的态度、能力变化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学生接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前与培养后学习态度与职业能力变化、教学实际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学院选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2015年工商管理系部推行,2016年外经贸学院推广,2017年在武汉纺织大学普及,2018在湖北省众独立学院试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教师的职业领导力及学院的发展软实力提升。
二、研究内容
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构建职业能力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对“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整合。基于学院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为前提,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接轨为基础,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串联,辅之以户外拓展训练,搭建起三重螺旋式能力递进模式,组成培养体系的核心板块;同时,推行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证”尝试,“双核”融通,研究与实践外经贸学院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切实融入学院的教育教学之中,研究与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与实践外经贸学院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培养的实际效果,为改进和推广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实证。
三、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培养方案设计
1.公共课程方面
与人交流能力融入《大学语文》;数字应用能力融入《高等数学》和《应用数学》;信息处理能力融入《计算机应用》;外语应用能力融入《大学外语》;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融入《就业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行为,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选修课教学
要求实验班学生明确进行课题实验的目的、意义、目标、要点,选择相关课程学习。
3.专业课程方面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能力渗透到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的项目中,立足两个维度,横向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纵向打造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矢量推进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启发学生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应用职业核心能力的时机、环境与技巧。
4.实践课程方面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能力嵌入校内外的项目实训或实习指导任务书,引导学生在职业情景下掌握职业核心能力行为的规范,主动与企业的用人要求接轨。
四、基于课堂的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的“研训结合三步式”教学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入课堂分两个方向:即课堂的显性教学和课堂的隐形教学。课堂的显性教学主要就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到课表中,由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课堂的隐形教学主要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如《信息处理能力》插入到《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插入到《管理学》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解决问题能力》插入到相关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等等,最终做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由各系培训教师带其他教师、本系学生,对学生培训采用专修学习、实习渗透、社团提升及研究性教学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08):72-74.
[2]曹家谋.高职财经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22-25.36.
篇10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保证学院培养人才质量的前提。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本文拟结合无锡太湖学院教学宗旨,围绕无锡太湖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一、背景分析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起初货币是金融学科研究的核心,由于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信用及银行成为新的研究重心。而当前伴随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壮大完善,风险度量、风险规避、衍生品金融产品定价、金融监管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呈现新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研究是历史所趋。其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为了适应该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教育类型,这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2.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金融学科下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快速融入金融工作环境当中,成为拥有金融业务和企业一线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
2.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一般都沿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日志”四项一致的评估方法,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确定的,但是行业发展千变万化,尤其是金融行业日新月异,不能及时结合当前热点作出更新,造成教学内容脱节,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束缚了教师不断创新进取的热情和积极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过时的教学内容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可是伴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金融专业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更是存在一大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致。即使未来人才培养供需达到均衡,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仍会造成学生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招聘要求而就业困难。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求方法,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编排平铺,生硬死板,纯理论讲解,甚至大段念诵教材,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学习热情低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具备多媒体或实验室的良好硬件设施条件下,仍然无法物尽其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金融业发展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统领全局,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和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满足对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唯一出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恰恰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未来的就业,正是由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和难点。由金融工作性质和特征影响,金融性人才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爱岗敬业精神,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因此,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重,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模拟操作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紧跟社会所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提升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传统模式下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尤其是科技进步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一是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并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二是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三是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由学生逐一追索并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如何适当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此外,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包括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穿行;个体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等。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了民办高校需要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欢迎的一线管理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前提是将其目标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进而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群平台和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平台包括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内实践基地等。校外包括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基础课程设置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如购买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通过虚拟参与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实验,锻炼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同时突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身探索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五)优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之一。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到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金融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招聘或校企合作,引进专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优化金融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课程进修、鼓励学术交流或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三、结语
金融学科日新月异,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金融学科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是历史所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4]沙园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视野,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