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8 00: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__河是__上游一级支流中少有的、自然流淌的以生态保护为主、整个干流尚未进行开发建设、基本上保持原生态的河流,__流域内森林覆盖率60%以上,是__库区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是__河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内先后批准建立了__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__桫椤、画稿溪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__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内有诸多特色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区__地貌、原始森林等,____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__世界自然遗产地。
三是__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千万年以来,奔流不息的__河养育了两岸生生不息的生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赞之为“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东下”,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__文化、生态文化等。
四是流域特色产业发展明显。流域集聚了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产业,如__酒、__酒、__酒、__窖酒等,______三县市名优白酒产量达32.5万千升。__河是全国重要的__旅游精品线路,“四渡__”留下了丰富的__旅游资源,拥有四渡__纪念馆、女纪念馆、__战斗遗址、__渡口等著名__旅游景点。流域内分布着__大瀑布景区、__国家森林公园、__国家森林公园、____谷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__地质公园、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__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品牌景区。
五是流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渡__”留下了传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__文化资源。同时,由于流域山高谷深坡陡的自然条件,使得流域欠开发、欠发展,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如我市的__、__、__三县市目前还有14.1万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7.3%。
因此,__河被誉为__的“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加强__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好、治理好、合理开发好__河流域,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__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制度的探索。拟定了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水资源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登记确权、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考核、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考核、环保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等八项改革方案(办法)。其中__河流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环境保护河长制考核办法已上升为省级管理制度;__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方案已上升为省级改革方案。率先在__河流域实施了河长制、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制度改革,为深化__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打造国家流域治理典范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是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根据《__省__河流域保护条例》等,编制了《__市__河“四河四带”建设总体规划》,拟将其打造成__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和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近年来,以生态环保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4亿元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6个、建成32个、在建44个,狠抓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名酒工业园区的建设、特色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2015年,__市西部__、__、__国土面积6716平方公里占全市21.8%,常住人口132万人占全市21.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4亿元占全市32.8%。
尽管我市在__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一些问题困惑。一是__河流经云贵川三省15个县(市、区),在__跨毕节__两市,一些制度措施难以得到共识和落实,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二是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地形破碎,地质滑坡严重,保水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生产生活,建设用地条件较为恶劣。流经的______三县市中__、__属__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县市还有14.05万贫困人口,占全市27.32%,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产业结构层级低,总体开发水平较低。除白酒产业外,缺乏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其他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差别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__河流域面积广,覆盖范围大,涉及__、__、__三省,要加快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仅从省、市两级来推动仍然还不够,很多工作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来开展。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到__调研听取__市关于__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后,提出打造“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构想,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__河流域生态
经济示范区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实好走新路、守底线、奔小康的要求,我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初步构想,在__河流域与兄弟市州牵手,三省联动,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在__河流域以全境域规划为引领,以__河流域环境保护法规为支撑,以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根本,以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篇2
操作上,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到实质性落地阶段,环保上市公司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可期。加之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环保迎来配置时点。可沿着三方面布局:1)生态环境部组建,水环境相关职能整合是亮点,流域治理万亿市场的落地执行效率将大大提高;2)布局雄安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3)第四批PPP示范库项目排名。
碧水源(300070)水处理领域龙头,第四批PPP示范库项目入库数量第一;公司率先入驻雄安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将为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博世科(300422)重点布局的黑臭水体及流域综合治理、小市值高弹性;第四批PPP入示范库项目金额和数量远大于所属市值梯队;公司2017年底中标河北省保定市首批渗坑治理项目,对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具有重要意义。
盘前分析:
外围股市走势较弱,今日或将影响A股开盘,需要注意的是上证指数目前是突破年线上方仍然受中长期均线的压力,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阶段不是行情的反转,有看头的还是创业板指数以及题材股。
篇3
1月8日上午10时,在悦海会议中心一楼东侧的大玻璃窗前,阳光明媚,暖意融融。张八五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好,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刘慧主席代表自治区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反响热烈,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部门领导同志,您是如何评价这个报告的?
张八五:这次会议上,刘慧主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思路清、措施实、可操作性强,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可以用“实、准、新、细”四个字来概括。“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实,二是务实,三是朴实。“准”体现在三个方面:把握形势准,分析问题准,政策措施准。“新”体现在四个方面:区情认识有了新提升,产业发展有了新目标,转型升级有了新思路,改革开放有了新突破。“细”体现在四个方面:对目标任务做了详细分解,对重点工作做了细致部署,对改革开放做了细化落实,对改善民生做了仔细安排。
记者:您对过去的2013年经济工作是如何评价的?
张八五: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积极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有进”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项目实现突破。全年共有11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其中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河东国际机场三期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2013年重点项目并开工建设。自治区5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好于往年。二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首届中阿博览会;银川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与部分兄弟省市和央企签订一大批战略合作协议。三是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民生计划全面完成;生态移民工程积极推进;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6.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9万户;实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项目345个;解决了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稳中提质”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结构渐趋合理,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继续稳步提高。二是生态环保得到加强,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2万亩、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1.6万亩,单位GDP能耗下降3.2%。三是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亿元,工业企业利润增幅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
记者:作为发改委领导,您是如何考虑组织实施并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作任务呢?
张八五:报告中安排的工作大部分与发改委密切相关,其中由我委牵头落实的工作就有20多项。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细化措施,制定方案,全力以赴把各项任务落实好。
首先,在改革开放和战略谋划上深处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今年是改革年,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统筹抓好各项改革。一是研究提出自治区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制定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和配合的改革工作方案,落实自治区各项改革工作任务。二是大力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自治区企业投资管理改革方案》,抓紧制定《自治区政府投资管理改革方案》,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三是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电力市场改革,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改革。
全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一是建设对外大通道。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拓展开放空间。加强与沿边、沿海口岸互联互通,形成高效便捷陆海通道。开辟银川至中东、中亚、南亚等国际客货运航线。二是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加快银川滨河新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等开放型特色园区平台建设。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合作,推动银川综合保税区向中阿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发挥宁夏地缘区位、人文、能源资源等优势,依托中阿博览会平台,在深化与中阿合作基础上,探索建设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机制,拓展与中亚、中东欧等国家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四是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与央企及大型民企合作,加强闽宁、浙宁等区域合作,提升能源化工金三角合作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继续加强沿黄城市和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及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宁夏清水河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大力促进产城融合,提高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土地产权、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移民管理等机制体制,积极探索我区新型城镇化新路径。
系统深入谋划长远发展。积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紧紧围绕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和美丽宁夏,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为宁夏长远发展提供引领。抓紧组织编制现代产业、综合交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重大专项规划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航空港经济区等重点行业规划。启动“十三五”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及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其次,在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上精准发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聚焦抓好宁东国家级现代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纺织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基地、葡萄酒产业基地、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西部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银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中阿合作示范区和石嘴山城市转型示范区等十大重点任务以及节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人才科技支撑等5个专项计划,并将目标任务、责任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严格考核,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二产优化升级,三产加快发展。
确保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确保实现全年20%的投资增长目标,自治区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办法》,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把投资目标逐级分解到各市县、各相关部门、各园区、各企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今年,自治区共安排50个重点建设项目、27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和30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总规模9330亿元。50个重点项目中,开工建设干武铁路等12个新建项目;加快推进神华宁煤煤炭间接液化、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等38个续建项目;年内建成神华宁煤甲醇制烯烃、宝丰集团焦化废气制烯烃、国电中石化集团煤基化工、中石油45/80大化肥、中银绒业和宁夏如意纺织项目以及银川综合保税区二期工程等12个项目。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继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建设,繁荣城乡文化生活。加快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生态移民安置任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5万户。再解决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加强市场调控,确保物价基本稳定。
篇4
出行更便捷――“加快构建铁路运输干线网络,推进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进长江川境段干流等级提升,推进能源网络和水利工程建设”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彭琳表示,“十三五”将打一场交通大会战,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8000公里,在建和通车里程达到1万公里,全省高速公路进出川通道达到24条。
今后5年,出川铁路大通道将由7条增至15条。天府国际机场将与双流国际机场共同形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路网之间、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互联互通、无缝衔接也将不断加强。”彭琳表示。
空气更清新――“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
在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看来,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是环保体制上的重大改革”,将为全省构建“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添砖加瓦,用制度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落实。
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后,环保执法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将改变以往受到地方制约比较多、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情况,为独立、公正地开展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项改革国内还没有先例,目前环保部的具体改革方案也未出台,试点之后再推广。姜晓亭透露,“我省将跟上全国步伐,尽力创新,并借鉴试点经验,一定落实好这项改革任务。”
扶贫更精准――“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10’组合拳,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全省“十三五”规划将首次为扶贫单列章节,之前总投资1400余亿元的十个专项扶贫方案和正在推进的“五个一批行动计划”也将进入规划。
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介绍,未来5年,全省将确保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497.6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教育更公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是最大民生工程,从‘普九’到‘普高’的提速升级,不仅体现了省委对教育公平的重视,还将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我省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教育扶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春季学期,藏区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未来还将覆盖到所有民族地区。
朱世宏注意到,“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他看到了中职教育发展的重大利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要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别把职业教育办成二流教育。”
全面“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篇5
背景
2006年1月4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批准伊春为唯一的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5个林业局15个林场(所)共8万公顷面积中进行试点,与6623户签订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转合同,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第三次”。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融资难成为制约“林改”深入推进的桎梏。为破解林农贷款难题,金融机构自2010年首次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54笔,金额2703万元,实现民有林抵押面积43784亩,但截至2012年7月末林权抵押贷款存量45笔,余额为2277万元,其中形成逾期贷款44笔,逾期金额2207万元,欠息1403万元。由于抵押物有价无市、无法及时流转变现,导致贷款风险凸现,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于2011年停办。为深化“林改”,切实推动国有林区改革,落实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及《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伊春市发放首笔以林地的使用权为抵押的200万元贷款,开启了在伊春林区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的“破冰”之旅,截至2016年末共发放国有林权抵押贷款4笔,总计910万元。按照总量控制在全部施业区面积20%以内的要求,伊春可实现“林改”的国有林地面积有80万公顷,林权抵押贷款有广阔空间。
金融支持不足的症结与出路
金融支持不足的核心在于风险顾虑。较高的风险水平直接导致较高的融资门槛及风险顾虑是金融支持国有林区改革供需矛盾的核心。金融机构创新业务风险约束较为突出,以发展壮大林权抵押贷款为例,金融机构面临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既包括广大林区职工收入偏低、抵押物不足,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造成的风险,也包括抵押物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易灭失的风险。既包括林权流转市场不健全,当贷款发生违约时抵押物难以及时处置和变现的风险,也包括办理林权抵押的林权证手续不全、林业产权评估等配套服务措施不到位造成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展开难的问题。既包括区域整体的信用环境欠佳,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难以正确识别、计量和定价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也包括高风险高溢价与信贷价格承受能力相割裂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问题。
化解风险顾虑的出路在于密切利益联结。密切利益联结有助于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包容性增长,也有助于贷款人降低风险溢价、提高谈判地位。一是对金融机构而言,密切利益联结就是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金融支持改革的合力。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例,保险公司可以专门经营抵押物灭失的风险,担保公司可以专T经营收入偏低、稳定性差形成的信用风险,既实现了经营综合风险,又实现了金融风险的再分配。二是对企业和居民而言,密切利益联结就是抱团闯产品市场、金融市场。通过合作经营、联保互保以及企业背书等形式促进企业、居民抱团发展,不但能够降低经营失败风险,而且能够直接降低居民违约风险、弥补抵押物不足形成的风险,提高信贷可得性、降低信贷价格。三是对政府部门而言,密切利益联结就是在金融支持与政策支撑之间形成支持国有林区改革的合力。有力的政策支撑能够解除金融支持的后顾之忧,引导企业与居民联合起来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金融市场谈判地位。当资源、要素能够有序流动时,困扰政策制定者的经济发展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密切利益联结是实现共赢发展的关键
密切金融产品提供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有利于形成金融支持合力。一是银行、保险、担保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合力不足。目前金融支持国有林区改革主要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程度不足。如伊春林区保险业金融机构较少涉足森林保险领域,目前仅有两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两笔相关业务,以评估价值的6‰为510公顷林地提供了森林火灾保险,不利于林权抵押贷款的投放。二是批发性金融和零售性金融等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合力不足。如小额贷款公司更加贴近实际、门槛更低、方便快捷,在支持居民创业就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成为林权抵押贷款投放的重要渠道,但小额贷款公司从商业银行融资还存在诸多限制,批发性金融对小贷公司的支撑不足。2016年伊春林区7家小额贷款公司无一从商业银行融资。
篇6
今年,省委、省政府将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纳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内容。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狠抓为民办实事工作落实。
一、湖南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生态公益林是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林业生态工程和重大的林业民生项目。
一是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作为2001 年国家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首批试点省,至2014 年全省共区划界定国家级、省级公益林面积499.4 万公顷。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01 万公顷;省级公益林面积98.4 万公顷,国家级、省级公益林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8.67%,另外还有市县级公益林86.67 万公顷,全省基本构建了以国家级公益林为主体,省、市、县级公益林相结合,以“一湖三山四水”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河流为脉络,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森林公园、城镇村庄为节点,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防生态安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总量适宜、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保护体系。
二是保护成效逐步显现。保护了湘资沅澧四水、大型水库、重要湿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生态圈等重要生态区位,以及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为绿色湖南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1 年的52.76%提高到57.52%,增加了4.76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3.06 亿立方米提高到4.44 亿立方米,增加了1.38 亿立方米。根据2013 年森林资源监测报告,全省森林储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主要生态效益价值达8770 亿元,其中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高达4051 亿元。各地严格落实公益林禁伐、限伐政策,大力提升了全省森林资源保护成效。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山上好看的林子都是公益林”。
三是补偿资金惠及林农。据统计,2014 年度全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达到11.73 亿元,惠及林农350多万户,有力缓解了国家要生态、林农要效益之间的矛盾。今年公益林保护建设被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管护面积到位率达100%,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到位率达100%”的“两个百分之百”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广大林农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二、当前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仍面临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省政府紧跟中央步伐,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全力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和绿色湖南建设,将公益林保护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生态公益林作为森林发展、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加快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进程,赋予了务林人更重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也是历史机遇。但我省公益林保护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公益林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容易形成矛盾和冲突,加大了公益林保护管理难度。
2、保护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公益林管理工作基层力量薄弱,乱占滥毁公益林地、乱砍滥伐公益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态公益林因其性质主要位于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这类区域立地条件较差,营造林成本较高,抚育管护较困难,再加上现阶段对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公益林林分质量参差不齐,森林资源质量总体不高,森林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3、生态与民生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们虽已连续3 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但由于补偿资金主要由政府主导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各级财政压力大,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总量大,平均值低,林农受益不明显。二是公益林补偿标准与种粮农民的补贴、造林成本的投入、木材生产产出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三是一些生态区位重要、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林产品产出收入明显比补偿收入要高,从而严重挫伤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致其对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保护管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三、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还需继续努力
我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为目标,以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化林业分类经营各项改革,强化公益林保护,加大公益林建设。通过实施公益林保护工程、提质改造工程和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促进生态公益林由过去以保护为主向保护和建设并举转变、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逐步提高全省生态公益林管理水平、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下步,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我们务必抓好四项工作:
1、调整结构。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湖南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规定,根据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尊重自愿、维护稳定和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科学区划和调整公益林布局,突出解决公益林区划不合理存在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与民生利益冲突、与城市发展规划不协调的问题,将全省国家级、省级公益林面积控制在林地总面积的30%~40%。同时,全面完成公益林本底调查,完善公益林基础数据库,建立全省公益林地“一张图”。
2、科学经营。按照“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分级管理、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的原则,推进公益林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将公益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经营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山头地块和经营主体。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促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为目标,以项目带动为动力开展公益林森林抚育、优材更替和珍稀树种培育,实现公益林从单纯保护向保育并举转变。适度开展公益林流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林区林农转产转业,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森林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将好生态变成“摇钱树”,使公益林成为农民发展经济的“绿色银行”。
3、从严管理。按照国家对公益林管理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要以《湖南省公益林管理办法》、《湖南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规范》、《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公益林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权权属数据库和公益林数据库为核心,充分利用基础矢量、地形图、影像等基础数据和征占、采伐等专业数据,开发面向省、市、县三级业务部门的湖南省公益林管理系统。以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县乡政府为管护主体、林业部门监督考核的公益林管护体系,实现对公益林管护的全覆盖。建立全省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体系和公益林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以省委、省政府推进公益林保护建设为民办实事为契机,以落实公益林管护面积到位率和补偿资金发放到位率100% 为目标,完善管理制度、核查手段,建立公益林管理长效机制。
篇7
【关键词】西咸新区;田园城市;城市建设
2010年6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按照建设上千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龙头作用。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新区以“现代田园城市”为建设理念,打造“核心板块支撑、便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新型城市形态[1]。
“现代田园城市”是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加入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物质、文化高度聚集的分区组团,第二部分是大面积的现代农业、都市田园,第三部分是便捷、安全的现代立体交通,三者结合才是“现代田园城市”。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新城区、开发区外,西咸新区还会有更多的农田水利和交通建设,最终建成我国第一个“现代田园城市”,并成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实践中的一个样板。
一、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解构
1、“现代田园城市”是倡导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城市建设与绿色空间高度融合,使居住其间的人们既能享受现代文明,也能享受自然之美,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存方式的集中体现。田园城市理念的首倡者霍华德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2]
2、“现代田园城市”是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和谐城市。和谐城市的空间发展布局应体现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有机结合,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协调共生。组团之间的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湿地等,其用途永远不得改变[3]。
3、“现代田园城市”是追求自然之美、天人合一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其核心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对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的反思和扬弃,是人类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
4、“现代田园城市”是符合要素聚集、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居住是城市最原始、最永恒的功能。芬兰学者佩卡·库希认为,城市就是人类创造的满足物种属性、符合自身生存需要的环境,城市的一切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4]。宜居城市将现代文明、田园景观和人文底蕴三者融合,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
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西咸模式
(一)现代田园城市的西咸气质
西咸新区以“大开大合”的空间发展模式,沿承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构建“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河,指的是渭河。两带,指的是五陵塬遗址、周秦汉都城遗址两条帝陵遗址带。四轴,指的是沿正阳大道拓展城市功能,对接西安钟楼南北主线,构建大都市南北主轴带;以沣泾大道为轴带,对接大都市开发区经济发展带;以红光大道为轴带,对接大都市东西主轴带;以秦汉大道为轴带,连接秦咸阳宫与汉长安城遗址,构建大都市秦汉文化主轴带。五组团,指的是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东新城、沣西新城五个城市组团。
西咸新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大开大合”的空间布局,打造将现代城市服务与优美田园风光有机结合的现代田园新城。其中,“大开”体现为文化遗址保护和都市农业衬托,即开阔的历史遗迹和田园风光,水为脉、绿为基、路为廊的广阔空间延伸;“大合”体现为高密度、高容量、集约化的城市建设,即由核心城区、田园社区、优美小镇构成的城乡分布形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大面积绿地和都市农业的基调中,建设要素密集、功能综合、空间有序的现代田园新城,区内水域、农田、文物保护、生态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占到新区总面积的70%以上。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西咸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而是完全的一个城市城区的建设。在“现代田园城市”理念指导下,通过在西安、咸阳主城核心区建设城市组团,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城市组团+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在西咸新区生活的人们,享受的是一种现代城市服务与农村田园风光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生活,它将城市建设与绿色空间高度融合,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田园牧歌的生活理想,是新区建设、城市品质和城乡和谐的典范,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标杆。
(二)西咸新区建设现状
一是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委托国务院研究室进行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西咸新区发展方向是探索田园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集群集约集成发展产业;争取国家给予西咸新区“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牌子和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编制完善各类规划。目前,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已正式,五个分区组团规划已通过评审,新区土地利用、文物保护、文化产业等专项规划和城乡统筹方案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完成了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案,开展国民经济综合评价,各组团专项和项目规划也在进行之中。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目前,西咸新区储备各类建设项目278个,投资规模1.36万亿元。2011年7月,新区基础设施、统筹科技资源产业示范基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总投资461.38亿元的26个项目开工建设。截至年底,沣泾大道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24亿元,渭河秦汉新城段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资5.5亿元。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西咸新区投资优惠政策》33条,在陕港澳经贸合作活动上对外,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签约普洛斯西安新加坡产业园、香港利星行国际汽车城等9个项目,签约总额约800亿元。在香港发起设立西咸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800亿元,首期募集金额20亿美元。
五是集中精力破解难题。编制西咸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延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异地指标收购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新区事权划分指导原则。集团公司建设、融资平台搭建已经完成,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正在积极组建。
(三)田园新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自田园城市理念提出的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实施标准和判断体系,对其建设效果也很难妥当的评价。西咸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9月,首届现代田园城市高峰论坛在西咸新区召开,达成了世界第一个“田园城市标准”共识。但与此同时,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都必须符合国家城市规划建设强制性规定。因此,在不突破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打造“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田中”的现代田园新城,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标准对接问题。
第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对城市规模有严格限制,城市总人口25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另建城市,避免因要素聚集和人口拥挤而产生“城市病”[5]。西咸新区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区内人口90万,10年后将达到236万。如此大的人口规模,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一定的困难,城市规模扩张与农村田园风光存在土地用途上的冲突。
第三,就目前情况看,各分区组团发展较快,在发展各自产业时也有一定分工,但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尚存疑问。从英国莱奇沃思、韦林等城市的实践来看,田园新城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长期活力不足。
三、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1、完善规划引导机制。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需要以国际视野、现代高度和田园标准进行高水平的规划。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编制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智慧城市规划以及地下空间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公用设施体系、城乡统筹体系、生态景观体系规划,推进新型城乡形态构建。
2、做好城乡统筹工作。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方案,改变传统的土地置换模式,加快土地储备步伐,让农民带着土地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进城,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用文化、休闲旅游、科技进步等提升农业附加值,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庄园经济”,使现代农业成为西咸新区的都市产业。
3、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加快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发行西咸基金、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与陕北能源开发挂钩、集团公司债券融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全面拉开新区建设骨架。启动核心概念项目建设,力争泾河湾田园城市、万通立体城市、昆明池组团、空港优美小镇、第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园区、西咸国际购物城等核心概念项目早出形象。
4、打造新区产业支撑。西咸新区建设不能再走房地产开发带动城市扩张的老路,而是要以项目为引领,构建独具西咸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五个分区组团在产业布局上应突出各自特点,实现错位发展,不搞低层次、重复建设;高起点布局十大产业园区,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构建低碳、高端、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
5、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更深程度地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之中,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实施高水平的招商引资,加强对国内外顶尖企业发展进程、投资意向的跟踪推介,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投资洽谈会和商贸博览会,加强品牌形象塑造和营销,提高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引进高端投资。
参考文献:
[1]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出台[J].城市规划通讯,2011(12).
[2]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张洪恩,郭亚成,刘一光.谈田园城市到组团间隙式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J].江苏城市规划2009(3):7-8.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园林技术 改革
随着近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培养了很多我国国内比较先进的园林技术人才,园林技术掌握的是以工程技术、艺术手段为基础的,还要通过地方因素而进行改造、管理水系统的同时还要对植物进行栽种,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园林区域,对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就目前状况来说,园林技术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下文是笔者对园林技术专业改革的探索:
1 园林技术的特性
1.1 园林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相关人员,已经完全忽略掉了园林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重要性,更可以让我们完全了解园林技术的根本理念,掌握其中的要领。
园林技术是和文化、生态、科学以及艺术一体化的专业学科,这不但可以对环境进行改善,还可以让人类心理健康得到发展,有效率提高了人文素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非常重视人们生活的水平,在城市内建立一些关于园林绿化相关的部门,可以全面塑造城市的形象,这些园林建设方案可以在农村大山中进行,也可以在城市路边实施,这不但可以进行美化,还可以优化空气,改善空气的质量。
1.2 园林技术专业多样性
园林技术所针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知识也比较多,不管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抓住园林技术的重点,园林技术专业涉及到了数学,这在改革前后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园林技术只是内容整体顺序出现了变化,在学习园林技术的时候,主要从具有多元化性质,以植物学、植物种植设计、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作为核心,从环境、艺术等角度掌握该专业,同时改革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却支撑了整个园林技术专业。
2 举出园林技术专业—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分析
自从园林技术改革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已经慢慢的取代了园林技术专业其他所有的项目,而且可以说它在该专业里已经是独树一帜了,各大城市都在运用园林绿化工程技术。
2.1 对园林绿化工程技术要选择适宜的起挖地点
在改革之后,园林技术的基本方法主要是针对实践,而之前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可以进行实地的观察,分析相应的地理形势,发现光和土地之间酸碱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会对一些植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选择一些水多,而且有利于环境的地点,这样大树生活的概率更多一些。
2.2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移植季节
一棵大树如果下边带着整体球,在精心照顾下,不管是春夏秋冬什么季节都可以进行移植,早夏季的时候,采取大树根本大土球方法比较适合,还可以对根本进行修剪。但在北方的雨季和南方的梅雨期,由于连阴雨日较长,光照强度较弱,空气湿度较高,如把握得当,也不失为移植适期。在实际当中,我们想要移植植物,必须要选择最加的时间,这样一来,还可以降低成本,对以后管理也有很大的好处。刚到春季移植是最好的时间,从春天到秋天这段时间是最佳生长时期,这也给大树在过冬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园林技术专业在改革后生态化趋势
上世纪末年,园林技术专业一直处于比较低调阶段,尤其是在绿化方面植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少,在园林实业发展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园林工作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只寻找一些比较大尺度的方法,而忽视了路边那些小树木的栽培,路边上有一些草坪图案,这些图案可以飞机上观赏,远远违背了园林技术应用的价值性,这也不是园林技术发展的方法。
而最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之后,现代园林技术专业一直在发展道路中,尤其是园林绿化、在工程技术中起到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这一环节完全带动了园林专业其他项目的发展,而在这其中,我们趁机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应该应该在教学改革之后,在园林技术专业中最有优势的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的依据,来发挥地区园林技术的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化园林建设的目的。
4 针对上述园林技术总结的改革方案
4.1 内容改革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依附于社会的需求,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行业科技、设施以及新方法等。比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无土栽培技术以及园林工程的大树移植技术等。而且要在哪找学生的特性以及行业特性,深化实效,完善园林技术相关的改革内容。比如园林植物一反按科属种分型的理念,抓住侧重点,让学生对于此专业可以有的放矢。要把园林美术变更成园林绘画,主要训练园林景观绘画方法,挣脱传统专业理念的束缚。
4.2 深化实践
实践利用专项训练的实训、与生产项目所融合,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好的基础,深化实践,构成一整套有组织,有体系的职业技能。要全面构建实践环境,大力开设设计性,全面性、实际性强的实训项目,和生产进行有机的结合。
4.3 构建校企结合、产学研多层次递进的途径
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理念,全面进行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多层次模式的构建。设立有一定联系性的校企结合基地,要切实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标,从而变成一体化实训基地。可在此基地中掌握一些生产任务以及科研项目。构建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从而通过生产实践深入的了解此专业的全新技术以及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昉,锁秀.风景园林职业化道路的缺失和前景[J].风景园林,2011,33(11):114-118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税收制度;特点;变革途径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现
(一)经济增速的变化
经济增速的变化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特点。在经济总量较低、经济结构还不完善的发展初期,我国主要追求经济增速的最大化,这是由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总量仅为3650亿元(在当时相当于等量美元),约等于同时期日本的1/3、美国的1/8,此时经济发展中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通过高速发展扩大经济规模,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我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我国,利用日韩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入外资企业,利用矿产、能源等条件建立一大批以钢铁厂、矿场、发电厂等为代表的基础性产业,通过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发展中外合资企业。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保持了惊人的增速。然而,这种增长依赖的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能源资源的消耗,这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在2012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缓慢下滑。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近40年里我国主要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提高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行业、石油行业、化工行业、煤炭行业、大型制造业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对此类产品需求不足的联合作用下日益衰败,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对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进行关停过剩生产线、化解过剩产能。在传统的外资企业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服装类、电子装配类外企受制于迅速上升的劳动力成本而开始选择将工厂外迁。与此同时,以芯片行业、智能机床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却获得了惊人的增速,我国芯片行业从默默无闻到如今抢占中低端市场并在高端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以沈阳机床制造厂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在纷纷加大科研投入以求占据更大的国内国外份额。
(三)经济增长驱动力来源的变化
在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的是大量资源的消耗、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扩张期的国内外市场,然而,伴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内外市场日益饱和,经济发展遇到新的瓶颈期。传统的增长要素在新时期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在新常态下谋求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研发的投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积极的国外市场开拓。
二、财税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新常态间的相互关系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促使财税呈现出新常态
财税收入来源于整个社会创造出的经济财富。社会经济增长越快,财税收入增幅越大;社会经济发展疲软,财税收入也会呈现出增速放缓乃至停滞、下滑的状态。具体而言,财税新常态体现在收入和支出两方面。首先,从财税收入来看,我国财税收入在财税新常态下将保持低速、稳定增长。在2012年以前,我国财政收入增幅远远高于经济增速。以2009年为例,2009年GDP增速10.6%,而同期财税收入增速达到惊人的24%,两倍于GDP增速。但是,这种状况随着GDP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而一去不复返,2012年以来,我国财税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从长期的近20%的增速陡降至10%以下。其次,从财税支出来看,财税支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社会发展也进入新时期的今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基本养老支出、医疗支出正在迅速上升,近年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养老金支付出现困难的情况。另外,国民对于交通设施、绿化条件、医疗配置等基础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决定了财政支出在这些领域的比例将逐渐提高。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承担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而这需要大量的基础研发投入和财政扶持,因而,产业领域的财政支出也会大大增长。在多方面因素结合之下,我国财税支出在财税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仍将保持长期高速增长,这对合理分配财税收入、协调各方面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要求财税改革与之相适应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财税改革的服务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如何利用财税改革的机遇推动社会进步是财税改革理应承担的重任。具体而言,财税改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于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新常态下如何利用财税手段抑制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平衡城乡差距、缩小地区差异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财税改革要服务于生态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生态文明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通过财税手段打击和抑制污染产业,鼓励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提升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后,财税改革必须面向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收入水平的提高,还依赖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建设重点仍然集中在基础的硬件上,在医疗服务、文化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领域还很欠缺,在基础设施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这些软的水平是更应思考的问题。财税改革应当通过加大此类公共服务的支出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软性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财税改革的聚焦点
(一)财税改革要兼顾系统性与整体性
整体而言,我国现有的财税体制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财税体制比较,现代化水平还较低,这不仅体现在财税技术层面更体现在财税管理、财税分布等多方面。过去的财税改革往往是针对财税制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当外企税收优惠作用减弱且阻碍公平竞争时则取消外企相应的税收优惠,在地方税收权过小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时则扩大地方税收权限,这种哪里出问题补哪里的碎片化财税改革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财税制度的水平。要想提高财税制度水平,就必须在财税改革时从人大立法、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立法以及财税项目整体设计等宏观层面入手,考察现有财税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可行的改革方案,最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案,推动财税改革的进程。
(二)财税改革要顾及地方财政实际
我国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对地方进行财政放权,在这一时期地方财政拥有相当大的自,地方财税收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但这种自由放任的状况在后期直接导致地方财税政策陷入混乱局面,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21世纪初,我国对地方财税制度进行了又一次变革,此次变革的重点是收权和统一管理,地方财税自大大缩小,中央财政在财税政策上的影响力以及实际的财税收入中的比重大大提升。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今天,政府为鼓励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减负的政策规定,在有效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也使得地方财税收入出现了危机,这种过于猛烈的政策冲击使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工资的发放都受到影响。因而,中央的财税改革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加以考量,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出台有针对性的规定以适应地方发展的实际。
(三)财税改革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
经济发展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共同分享,而不仅仅是部分地区、部分人员独享。缩小高低收入群体、不同地区之间收入的差距是财税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财税改革必须开展广泛的调研,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现状准确分析,根据收入差距的大小、成因等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贫困线边缘及以下的弱势群体必须予以重点帮扶,通过直接补助以及就业扶持等手段提高其生活水平;对于过高收入者应当通过收入税、遗产税等手段控制其收入,同时不影响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公平与效率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只有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才能更好地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多的资源,从而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唯有效率与公平同时得以实现,才能真正使财税改革服务于全体人民。
(四)努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在信息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财税业务系统应当适应这一潮流,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业务办公系统的信息化,通过业务办公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减少过去不必要的信息沟通开支,加快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沟通,同时有利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审查。二是信息公开要实现信息化。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正是信息网络在政府系统应用的集中展现,通过信息网络方便相关主体查询其财税信息,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查询国家财税的征收、利用等情况,有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利益输送、贪污浪费等现象出现。只有积极利用现代化条件对现有的财税系统进行改造,才能更好地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才能使得财税真正取之于民、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崔军,朱晓璐.我国税制结构转型改革的目标框架与基本思路[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3):101-106.
[2]方燕.试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J].开封大学学报,2014(3):31-33.
[3]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6-59.
[4]宁靖,徐均.近几年我国个税制度改革问题代表性观点综述[J].学理论,2013(29):123-126.
[5]汪彤.深化结构性减税的制约因素及其化解路径[J].理论探索,2013(6):78-81.
[6]王艺明,蔡昌达.分税制改革的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4(2):37-41.
篇10
在这群年轻人中,为数不多的当年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是30年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传承莫干山精神的“火炬手”。其中,谦逊宽厚的著名学者常修泽教授,已经是“四上莫干山”,30年来,他不懈地为改革进行理论探索,最新的是2013年提出的“包容性改革论”。即使有年轻学者当众“抢白”几位“元老”,他依然包容地接纳并鼓励年轻学者“希望超越我们这一代”。
超越“莫干山”
《中国民商》:在这次的莫干山会议上,您提出年轻学者要超越30年前的莫干山,要超越80年代的你们,您对“超越”有怎样的理解?
常修泽:第一,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一定要超越。1984年莫干山会议七个组,但讨论的是一个事――经济改革,我把它叫“一环”改革。我在2008年写了一本书《人本体制论》提出,将来我们这个国家一定要搞奥运“五环式”的改革,就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五项制度改革。很高兴,去年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改革。现在应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展开,“五环改革”里面最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这个国家绕不过的一个“坎”。
记得1984年莫干山会议两年后,中央曾成立政改办。1987年十三大通过重要的政治报告,大家可以想一想,十三大报告所讲的政治体制改革构想和方案,今天到位了吗?
30年前,是以商品经济取向即市场化作为改革目标,我觉得30年后的今天,应以更高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所以未来改革要有新的诉求,要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主题,在这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我对此非常期望,希望年青学者能够去超越,历史已把这副重担放在他们的肩上。
第二超越,在开放上要实现超越。1984年莫干山我被分在开放组,讨论的主题是引进外资、举办特区开发区等,这还是研究中国自己怎么样搞成一个外向型的经济社会。现在需要开阔视野,要有质的提升。
中国过去在世界上并未处于先进位置,现在我们要站在世界的前沿。因此要研究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怎么样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作为一个崛起大国如何尽到大国责任,如何和其他国家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要有这种全球视野,这种包容天下的胸怀。
第三个超越是在发展方面实现超越。那时候讲发展还只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重点也只是讲经济增长,就是GDP挂帅,这是一种严重的“物本主义”思想。那么,今天讲发展不仅要讲经济发展,更要讲人的发展,用马克思原话来说,“是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有媒体在引用时漏掉了“自由的”三个字。其实最可宝贵的是“自由的发展”,这是新社会的本质。
现在看,老莫干山会议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在人文关怀方面有历史性的欠缺,我对此也感到歉疚,年轻的朋友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超越。
第四个超越,在对待文明方面有所超越。文明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更重要的,文明是要交融的、包容的。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考虑,一定要从“文明一元”和“文明隔阂”走向多元文明交融和文明包容。我去年出版的《包容性改革论》一书中,主张“文明包容”。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要研究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怎样交融,怎样包容。当年莫干山还没有这种思维,这个“题”在21世纪必须要“破”,否则中国很难站在世界的前沿。
包容性改革
《中国民商》:您提出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要有新思维,并出版新著《包容性改革论》,引起国内思想界的高度关注,它的核心是什么?
常修泽:“包容性改革”有三个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体制、包容性运作。“包容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把人类“天光”和中国“地气”结合起来,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致的。
下一个30年,历史赋予我们中国的,应该是类似奥运“五环”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制度改革,这“五环一体”的改革,环环相扣,融为一体。五个环的中心分别在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价值先进化、生态文明化。
要结合新阶段、新情况,探讨创新各“环”的“包容性体制”:经济改革,建立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政治改革,建立符合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社会改革,建立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文化改革,建立多元文明交融的文化体制;生态领域改革,建立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体制。
寻求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首先应包容市场经济。中国现在有两个“苦于”,一苦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二苦于市场经济之不发达。
我在2008年出版的《人本体制论》指出,中国要经济市场化,但要防止“权贵”;要实现社会公正,但要防止“民粹”。我觉得,现在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一是“权贵”,二是“民粹”,无论是“权贵”还是“民粹”,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不利的。
我前些年到拉美国家考察,感悟到,“权贵”、“民粹”这两者现象是互为依存、恶性互动的:上面越“权贵”,社会越“民粹”;社会越“民粹”,上面越“权贵”,甚至可能会集权。比较而言,中国当前主要是防止“权贵”问题。
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利益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不管你是否承认,中国社会已开始分层(至少雏形已出现),甚至有逐步固化趋势(中低收入者难以向上流动)。分层与固化,已成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危机事件爆发的内在因素。在此情况下,为避免社会严重分裂状态,寻求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低阶层)的共生共存共富之路,就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需要的不是虚幻的、高调的“社会美妙”理论,而是实在的、大家都有活路的“社会共生”理论,具体三句话;“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总之,社会各界都有奔头。
“包容性改革”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改革力量。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是“我死你活”。改革本身可以成为各阶层、各群体互利共赢的成长过程,可以成为包容、容纳、宽容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过程。
首先,“包容性改革”更注意改革利益的平衡。改革与利益,关系非常紧密。这对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正视,不可回避。改革30多年来,每前进一步,都牵扯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就当前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充分运用利益驱动这个杠杆,更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要触碰哪些特殊既得利益集团,要调整哪些利益结构,要让哪些人得实惠,如何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取向,这些都要具体地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之中。下一步,确立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率,更要考虑社会公平、社会共生,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注意,我说的是“全体人民”,不是流行的所谓“多数人”,更不是“少数人”。“包容性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海纳百川的“大平衡思维”。
其次,“包容性改革”更要真刀真枪改革。改革的攻坚期,真刀真枪改革,不可能没有阵痛、没有风险。关键是要“枪法要准,命中十环”。可“瞄准”三个地方的“靶心”:1,群众最期盼改革领域的“靶心”;2,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问题的“靶心”;3,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环节的“靶心”。这样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包容性改革论”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也大有用武之地。
再次,“包容性改革”要拓展改革的空间。改革需要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和回旋空间为条件。这种成长空间,是多方面的。一是需要有充盈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赖于经济发展。没有这个基本条件,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那是不利于健康推进改革的。二是需要有充盈良好的舆论话语空间。这个舆论话语空间,对我们改革至关重要,包括国内外的。
以大历史观看问题
《中国民商》:您提出“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能否结合实践讲一下?
常修泽:包容性体制与排斥性体制是不同的。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一项好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包容性,所以,我在书中讲:“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这是从总体上说的。
结合实践讲一下,当初,1984年莫干山会议提出的价格双轨制改革,就是实例之一。那时,双轨制之所以能够获得推进,是因为它一方面强调“该调则调”,另一方面又“大胆放开”。双轨制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发挥过作用。当然,今天我要强调,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双轨制的改革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沉重的,特别是造成收入分配悬殊问题、寻租现象普遍化问题等。要站在大历史观看待这一问题。
今天,要研究“包容性改革”的新问题。在新的世纪,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最近,中央党校讨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用我的“包容性改革论”来看待,我觉得可以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包容起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兼容和融合。
结合实践,这里有一个“包容性改革”的新鲜实例。下一步,从农村改革来看,应确立农村的三层产权关系:第一层,农村土地的所有权――集体所有(体现公有制);第二层,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权;第三层,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经营权。这种承包权的经营权是可以流转的(体现市场经济)。它是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改革之需的新体制。这种体制打破了原来的集体所有、集体集中统一经营的体制,是一种新型的体制。新在哪里?新在这种农村三层产权体制具有“包容性改革”基本特征,因为它既包容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集体所有;又包容了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并可以将经营权予以流转。这是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包容”起来的现实案例。我在书中讲了江苏的两个案例,有兴趣的朋友可看。
为一代“无限制新人”的成长开辟道路
《中国民商》:中国的改革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采用什么样的方略可以实现您提出的包容性改革?
常修泽:中国改革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两极都是悬崖:一极,计划经济或集权的悬崖;另一极,搞休克疗法,造成整个社会的动荡。为避免掉入悬崖,需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找准各自“均衡点”。
具体说,有五大“均衡点”:经济改革,找准市场化和公正化的均衡点;政治改革,找准“深刻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均衡点;社会改革,找准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均衡点;文化改革,找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均衡点;资源环境制度改革,寻求“天地”与“人”的均衡点。
“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跟“翘翘板”一样,哪边失衡要适当的往哪边移动一下,找准平衡。
均衡中突破,有一个正确应对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能够用传统的“你死我活”的思维来应对,而应该采取差别化的对策。这里的关键在于摆脱既得利益格局中某些“障碍力量”的束缚。
从现实情况看,现今官方体制的一些“手脚”已经烂掉。切除它恰好防止这种溃烂祸及全身、特别是伤及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切除烂手烂脚”这种手术是“非做不可的”。
衡量包容与否的标志是敢于不敢于、能够不能够包容所谓“异类”?关键是包容不同思想,包容奇特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包容异端才是包容的真谛。
中国的改革是几代人从事的前所未有的创新事业,特别需要一代“喜欢变革,喜欢破除传统的东西”的新人。民营企业家中的马云,就是一个典型。如果说他们属于“异类”的话,讲包容恰恰是包容这些“异类”。整个社会应当为一代“无限制新人”的崛起和成长开辟道路。当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仍然需要解放思想,要用包容性新思维推进改革。
链接:名家点评
从“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理念,到“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的总体设计,再到具体改革领域渗透包容性的做法,三层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容性体制”谱系。这部书确是“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是新阶段全面改革的一个战略选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
《包容性改革论》视野开阔,理论扎实,观点新颖,可操作性强,是一部探索新阶段包容性改革富有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著作,是“新阶段包容性改革理论的有益探索”。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常修泽教授“包容性改革论”的提出,是思想的解放,也是理论的创新。这是人类理智和智慧在21世纪更加强健的显著表现,是当代世界学术精英“继绝学、开太平、兴盛世”的探索结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奚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