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功能拓展
2、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相辅相成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需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加以推断,预测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法,因预测期较长,未来环境的多变性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②成本决策。战术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能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措施,决策方法主要有差量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最优生产批量分析等,该决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行为会产生局部的影响,并且是战略成本决策的保证和具体化。战略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对企业竞争地位产生有利影响的最佳管理战略,决策方法主要有竞争优势分析法、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和功能成本分析法等,该决策对企业较长时期的成本行为将产生全面的影响。
③成本计划。战术成本计划主要是围绕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编制的,时间跨度较短,计划目标水平的确定比较客观,对成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约束力较强,有必须实现的强制性要求。战略成本计划覆盖企业整体,有投资成本计划、财务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等,时间跨度较长,计划数较粗略,并且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对企业长期成本改善行为指出努力的方向,约束力不是很强。
④成本控制。战术成本控制是从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职能部门或个人的短期成本行为出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控制是从实现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建立一个长期的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重点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⑤业绩评价。战术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披露出来的数据资料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如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以短期成本的降低和升高来判断业绩的优劣,是一套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联,是从成本效应的长期性来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地位高低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是其业绩评价的主要尺度。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其业绩评价应伴随着战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的完成适时进行。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一套涵括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轲.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
篇2
1.1重视对设备可维修性的考察
设备的可维修性是降低维修费用、减少停工损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瓶颈环节的设备,其可维修性更为重要。因此,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在购置设备时要注重对其可维修性的考察。
1.2做好设备投资预测
设备不仅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而且对产品的品种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当今钢结构企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设备作为科技的直接载体,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如采用型材(钢板、角钢、等径管、方管等)套料工艺时最好有套料软件相配合;火焰切割机在进行多头切割或异形切割最好有自动调高装置和FASTCAM软件相配合。总之,在对技术和市场把握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力争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结构升级化和合理化。
1.3用价值工程指导设备购置
运用价值工程考虑寿命周期成本和使用效益,是现代设备购置的基本要求,也是控制设备综合成本的有效办法。价值工程就是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取得最好的功能效益,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购置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因此,在设备购置时,要对设备的购置费用、品质、性能、可维修性、使用维修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其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求得最佳的价值。例如,在选购角钢自动生产线时,在各种品牌的权衡中,是选择“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还是“天水锻压机床”,或是新出来的“阳光科技”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价值工程进行综合的分析,作为领导们决策的依据。
1.4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
设备的磨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要在初期磨损阶段爱护使用,在正常磨损阶段精心维护使用,在剧烈磨损阶段前及时修理。相应地,设备的故障变化规律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故障期精心安装、认真调试、强化试运转、严格验收;在偶发故障期和加强维护保养;在进入磨损老化故障期前及时进行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重视经济和技术劣化。在钢结构企业的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对经济、技术劣化的应对,其基本做法就是提高设备的生产运转效率,防止设备的闲置不用,在技术劣化之前及时进行更新工作。
1.5维修经济性的考察
维修保障性越高,设备停工损失和劣化损失就越小,但费用也越多,钢结构企业尤其是做输变电线路铁塔(钢管杆)具有特殊性质的电力行业,停工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间接的由于不能按期交货而产生的对企业信誉的影响。
1.6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预防维修制度是现代企业应该首先考虑的维修制度,在此维修制度下,又可以分为日常维修、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生产维修、改善维修、预知维修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的成本有很大的差别,应根据不同设备和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维修方式,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维修费用。首先,可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选择,如对状态易于监测的故障实施预知维修,对维修方便、故障有规律的实施定期维修等。其次,可根据经济性的不同选择维修方式,将事后维修费、预防维修费、状态监测费、停机损失费等进行比较,选择费用最小的修理方式。再次,按设备不同的劣化形态选择维修方式,预知维修是较好的维修方式。
1.7TPM-设备的全员生产维护
设备分级分口管理是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不能仅靠设备部门单打独斗,而是要将与设备相关的全体人员组织到设备管理中来,通过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使设备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这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最有效办法。具体做法是:从横的序列上,要充分调动各环节职能部门,特别是车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正确处理由于分工不同所形成的要求和利益矛盾;从纵的序列上,要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他们充分信任,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实践证明,企业形成良好的横向纵向序列相结合,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设备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1.8正确处理维修费用和维修效果的关系
单纯地降低维修费用而不考虑维修效果是不可取的。钢结构企业数控设备多,用的进口备件多,价格高,如PP103板线的一根滚珠丝杠就需要将近1万元,为韩国进口;而国产备件往往是质量较低,如何求得两者的综合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问题。对于关键部件,必要时一定要使用进口件以提高维修效果;对于一些国内可以通过质量控制达到质量要求的部件,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研发控制质量,也可以配合国内的相关厂商进行操作。
1.9实行设备信息管理
要注重全过程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设备采购过程中也要注重从使用、维修部门获取信息支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另外,还应注重厂家信息情报的收集,为设备采购、维修和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10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重点设备进行重点管理。其主要评定要素:故障的影响,有无替代设备、开动状况、修理难度、对质量的影响、原值等。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综合评分,一般地讲,重点的A类设备占10%(如角钢自动生产线、角钢自动钻孔生产线、平面钻、1200T/8M+500T/4M双机联动折弯机等),一般的B类占75%(如行车、剪板机、车床、冲床等),次要的C类占15%(如磨光机、滚轮架等)左右。
2效果评价和组织措施的落实
(1)设备管理的效果评价,使用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①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的台数与设备总台数的比率。
②设备故障率:故障停机时间与生产运转时间的比率。
③单位产品维修费用:维修费用与产品总产量的比率。
④维修费用率:维修费用与总生产费用的比率。
(2)设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通过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给予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将设备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的中心环节,做好设备管理的战略规划。
②要提高设备管理的层次,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和完善的考核体系。
③建立全厂的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完善考核机制。
④将全过程管理理念运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维修、使用引入到设备定购和设备使用的全过程。
⑤建立以全过程管理,寿命周期管理,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部门从日常维修转变到状态监测上来。
⑥主动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
经过近几年的设备管理实践,运用上述观念和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以预防维修制度为核心的维修管理方式,我们设备的完好状态基本达到100%,故障率较低,有效地保证了生产的进行。同时,维修费用逐年下降,我们自主制作的一些备件产品如埋弧自动焊的导电嘴、卷板机的复合套等,节省了大量的维修开支,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维修成本。
3结论
设备成本的控制不是简单地限制各种支出,而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主动地降低总成本,而不以单项成本为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设备管理的主动权,掌握设备成本控制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篇3
(一)成本对企业效益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制约作用。众所周知,产品成本是抵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产品的价格、销量处于稳定状态时,成本和盈利之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产品的成本越高,企业的盈利就会相对减少,反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盈利就会增加。盈利的增加可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增长,促进企业发展。
(二)成本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进行有效反映的重要指标,较大程度上可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状况、物资材料消耗情况、设备利用情况、生产技术及工艺先进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等均间接或直接的反映于成本中。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通过对成本指标进行分析,了解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成本是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市场因素、国家政策、技术、营销策略、资金限制、成本高低等众多因素影响。成本是企业取得发展的根本,是决定企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当企业成本过高,价格也会随之升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便会失去竞争优势。没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不可能拥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反之,当企业的成本较低时,产品价格也会随之偏低,企业在发展过程便可依靠价格优势取得市场竞争力,实现不断发展。
(四)成本是对企业经营预测、发展分析和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努力面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生产计划安排,合理选择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积极开发新产品,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对企业的发展经验进行科学预测,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必须积极应用各种有效方式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营计划及经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及时对成本资料进行正确分析,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决策、预测、分析等各项活动的科学性,促进企业发展。
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成本管理可有效促进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成本是各种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对产品定价的基础。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患者中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通过物美价廉的产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在产品中,物美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及工艺的应用。而价廉则主要是依靠成本的降低。只有成本下降了,产品的价格才能相应的下降。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外,还需高度重视生产成本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促进产品成本得到降低,进而实现产品价格的降低。要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要对产品的材料采购、设计、生产、售后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成本管理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通常表现为所得与所费之比或投人与产出之比。成本作为投人和所费一方存在,对企业经济效益存在直接性影响。成本是对盈利具有抵减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成本、盈利二者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生产成本提高时,企业的盈利就会出现相应的减少。但生产成本降低时,企业的盈利就会出现相应的增长。盈利的增加可为企业发展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管理可提高企业抵抗内外压力的实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首先体现在价格上。产品价格越低,企业拥有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使企业处于经济萎缩时期依然可以持续发展,增强企业抵抗外部压力的实力。同时,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更多的力量去进行设计创新、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员工福利等管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结束语
篇4
1.维修工程成本及其构成
(1)维修工程成本。维修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施工中的这种消耗用货币形式反映出来,即构成维修施工单位的生产费用,把生产费用归集到各个成本项目和核算对象中,就构成维修工程成本。维修工程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全面反映维修工程施工生产活动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维修工程成本又可分为3类: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
①预算成本。是按维修工程预算定额和各项取费标准计算的预算造价。预算成本项目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管理费、临时设施费、间接费和计划利润。这些费用构成已完工程的全部造价。
②计划成本。是指为了有步骤地降低维修工程成本而编制的内部控制的具体计划指标。
③实际成本。是维修工程实际支出的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反映维修工程成本耗费的实际水平,必须按规定正确核算工程成本,准确地反映维修工程的实际耗费,从而为成本分析提供可靠资料。
预算成本是维修工程价款的结算依据,也是编制成本计划和衡量实际成本水平的依据。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反映的是维修企业的成本水平,它受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施工条件和生产管理水平的制约。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可以反映维修工程实际盈亏情况;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比较,可以考核成本计划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2)维修工程成本构成。为了了解各种生产费用情况,监督生产费用的支出,合理组织工程成本核算,必须对生产费用进行科学分类,并考虑使工程实际成本能与预算成本相比较。因此,实际成本项目所包含的内容,应和各项预算成本项目所包含的内容相一致。维修工程成本的构成如下:
①直接成本。指维修工程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直接机械费、临时设施费和其他直接费。
②间接成本。指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部(作业层)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全部施工间接费支出。包括现场管理人员的人工费、管理用材料费、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保险费、工程保修费和其他费用等。
维修工程预算造价中的间接费,属于企业管理层发生的经营管理费用,不属于成本的范畴。
2.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其任务
维修工程成本管理是物业管理公司(或维修施工企业)为降低维修工程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都同成本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都会反映到成本上。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不仅能够节约费用,而且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降低成本,通过对维修工程施工中各项耗费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以便用最少的消耗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成本管理的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做好成本计划,严格进行成本控制。认真编好成本计划,把降低成本的指标、措施层层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环节上去,并通过承包等方法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真正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努力降低消耗,节约开支。在施工中严格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一切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内。
(2)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计量与检验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
(3)加强维修成本核算与分析。通过成本核算与分析,可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了解各项成本费用节约或超支的情况,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总结成本管理工作的经验,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维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内容
维修工程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和考核。
1.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加强成本事前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预测的目的,一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指出方向;另一方面确定目标成本,为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成本预测应在大量收集进行预测所需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并和企业挖掘潜力、改进技术组织措施相结合。成本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目标成本,并根据降低成本目标提出降低成本的各项技术组织措施,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使各项技术组织措施确实保证达到或超过降低成本目标的要求。
2.成本计划
房屋维修成本计划是以货币形式规定计划期内房屋维修工程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以及为保证成本计划实施所采取的主要方案。编制成本计划就是确定计划期的计划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1)成本计划的作用:
①成本计划是企业日常控制生产费用支出,实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编制成本计划,事先审查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从而在降低成本方面增强预见性。
②成本计划可以为全体职工在降低成本方面指出目标和方向,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③降低成本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成本计划是企业利润计划的重要依据。
(2)成本计划编制的程序:
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为了使编制的成本计划有科学的依据,应对有关成本计划的基础资料全面收集整理,作为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主要有:
a.计划期维修工程量、工程项目等技术经济指标;
b.上年度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及历史最好水平;
c.计划期内维修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材料供应计划及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等;
d.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降低成本指标和建议;
e.施工图纸、定额、材料价格、取费标准等。
②成本指标的试算平衡。在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试算平衡,测算计划期成本降低的幅度,并把它同事先确定的降低成本目标进行比较。如果不能满足降低成本目标的要求,就要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直到达到或超过降低成本目标的要求。
③编制成本计划。经过成本试算平衡后,由企业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成本计划,同时将降低成本指标分解下达到各职能部门和各有关环节上。
3.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维修生产施工过程中,依据成本计划,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对成本偏差进行经常的预防、监督和及时纠正,把成本费用限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以达到预期降低成本的目标。
(1)直接成本的控制方法。直接成本是直接耗用在工程上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等。为了控制直接成本,除了要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外,最基本的是在维修施工过程中,落实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经常把实际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与各种消耗定额及预算中各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并找出成本差异发生的因素和主客观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正。
(2)间接成本采用指标分解、归口管理的方法。间接成本是企业各个施工项目上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为了组织、管理维修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即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该费用项目多而杂,并且与工程施工无直接联系,所以一般采用指标分解归口管理的办法。即将成本计划指标按特定的用途分解为若干明细项目,确定其开支指标,分别由归口部门管理。凡是超过标准、违反成本开支范围的费用都要予以抵制。
(3)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制度,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分工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使各职能部门都来加强成本的控制与监督。工程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维修施工生产计划,搞好施工安排,确保维修工程顺利开展;技术部门负责制定与贯彻技术措施计划,确保工程质量,加速施工进度,节约用工用料,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合同预算部门负责办理工程合同、协议的签订,编制或核定施工图预算,办理年度结算和竣工结算;材料供应部门负责编制材料采购、供应计划,健全材料的收、发、领、退制度,按期提供材料耗用和结余等有关成本资料,归口负责降低材料成本;劳动人事部门负责执行劳动定额,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负责降低人工费;财会部门负责落实成本计划,组织成本核算,监督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对维修工程的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和分析,并制定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有关的费用计划和节约措施,归口负责行政管理费节约额的实现。
4.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要确定维修工程的实际耗费,考核维修工程的经济效果。为了正确地对维修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必须合理地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1)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原则。一般应以施工图预算所列的单位工程为划分标准,并结合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按以下原则划分:
①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
②翻建、扩建的大修工程应以工程地点、一个门牌院或一个地点几个门牌院的开、竣工时间接近的工程合并为一个核算对象;
③维修、零修、养护工程应以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划分的维修片和零修养护班组为核算对象。
维修工程成本核算对象一经确定后,各有关部门不得任意变更。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写清楚,以便归集各个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和计算工程成本。为了集中反映各个成本核算对象本期应负担的费用,财会部门应该为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账,以便组织各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计算。
(2)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为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①加强对费用支出的审核和控制。审核费用是否应该发生,已经发生的费用是否应计入维修工程成本;在费用发生过程中,对各种耗费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使费用支出控制在定额或计划要求内。
②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严格遵守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正确划分应计入成本和不应计入成本的界限,划分当期费用与下期费用的界限;划分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界限等。
③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做好消耗定额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加强计量和验收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报废、盘点等制度。
5.成本分析与考核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地位
要提高企业效益必须抓管理,其中成本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1.现代企业管理不能忽视成本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地方电力企业突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创造经济效益上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个企业缺少科学的成本管理,或者不规范成本管理行为,则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它能否用最低的成本去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涉及许多内容,如人事、物资、生产、安全、质量、财务等,这些专业管理无不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成本就象一只无形的手,伸入到每一专业管理的每一过程。因此,企业离开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一整套科学的成本管理活动,就不能真正体现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3.科学的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工具。企业生产经营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而成本是分析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物资消耗多少、设备使用好坏、资金周转快慢、投资收益大小都要通过成本反映出来。成本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基本内容,是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工具。
4.成本管理是衡量企业提高经营绩效的标尺。成本是全面反映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成本能便捷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实际达到的水平,并为其绩效评价提供直观、量化的度量标尺。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观念和企业行为方式,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之相适应。目前国家正在不断深入地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作为我国电力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电力企业,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以求在改革中生存、发展。
1.企业领导应把加强成本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是从投入到产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各级管理人员是否能认真、负责地履行成本管理的职责义务,依赖于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领导要有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制定的成本管理目标必须切实可行;要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并以其效果自省其工作业绩。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各种规章制度,都必须考虑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3.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决定成本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组织形式,设定成本管理系统,并在实际运作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
4.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成本管理领域越宽,这就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使成本管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地方电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更新观念,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以满足企业发展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1.以效益为中心,加大成本管理力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要摒弃那种只求产量、不计消耗,只图投入、不问产出的思想,遵循成本最低化原则,从电力项目的建设、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2.建立目标成本管理责任制,推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电力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能否提供质量好(包括服务)、价格低的电力商品。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职工去完成,必须将目标成本分解到每一个具体项目、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每一个职工,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完成既定成本目标。企业领导应作为成本管理的责任人,对成本管理过程和结果负责。
3.研究运动规律,科学管理企业成本。地方电力企业小而多,分布区域广,经营方式多样化,同时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成本管理的领域越宽。各企业应结合实际,研究自身成本运动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因地因时制宜,建立科学的各级成本管理办法。
4.企政、企事分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地方电力行业的大部分企业目前仍附属于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承担了部分社会公益性支出,难以准确计量、控制生产经营成本。因此,企业成本意识差,管理工作薄弱。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地方电力行业应实行企政、企事分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使企业围绕自己的生存发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强化自身的管理。
篇6
一、中层管理者成本控制需要了解的财务知识
目前,国内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大多提拔自专业技术骨干,在本专业堪称佼佼者,但在财务素养方面却存在严重缺失,对财务会计知识知之不多,导致财务人员在部门成本控制中往往被赋予了主要责任却缺乏成本控制应有的权力。另外,目前市面上的书籍中鲜有针对企业中层管理者财务素养的提升方案,即使有也是通篇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不利于企业中层管理者财务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中层管理者要提升成本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需要对财务核算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一)三大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财务会计的三大主表,这三大主表与作为会计报表组成部分的有关附表和附注说明相结合,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决策所需的充分信息。
《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项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反映出企业某一特定时点(如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等式左边的“资产”包括了企业在该时点拥有的全部资源(含自有资源和借入资源),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等式右边的“负债”是指企业在该时点所承担的债务(即借入资源),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在该时点所拥有的净资产,即自有资源。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如某年度)的生产经营成果,即通过收入与费用配比而计算出企业该时期的净利润(或净亏损)。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如某年度或季度)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从中可了解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管理者从三大报表、报表附注及报表数据分析中可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优势或劣势、机遇或威胁,从报表数字的异常变动中可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对三大会计主表数据的掌握有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定位及执行。
(二)成本报表
成本报表主要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用以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本报表根据日常成本核算资料编制,反映部门成本水平,分析和考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工业企业成本报表包括的内容有直接材料成本、直接工资、燃料动力成本、制造费用(指折旧费、修理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等间接费用)。
成本报表是企业除三大主表之外的重要报表,它反映了部门经济业务的发生及部门成本的构成,是部门业绩考核的一大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应对成本报表有充分的了解。
二、中层管理者如何做好部门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现代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环节。其中,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属事前成本管理,是成本控制的依据;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属事中成本管理;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属事后成本管理。
(一)成本控制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有5个。
1.全面性原则:指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2.经济效益原则:指成本控制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精打细算、增产节约、增收节支。
3.例外管理原则:指成本控制应抓住主要矛盾,对成本差异额较大的事项、经常出现的事项、重要事项、影响企业决策的事项进行有效控制。
4.分级控制原则:指成本控制应将控制目标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归口分级落实到责任部门(如车间、工段、班组等)。
5.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指成本控制必须责权利相结合,以调动各责任者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成本控制可按成本内容划分为直接材料控制、燃料动力控制、直接工资控制、制造费用控制等。
1.直接材料成本控制。(1)需从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开始,通过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结合本企业历史成本指标、国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可预测的未来会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制定出最优的年度材料成本计划;(2)通过制定材料精细化管理制度,从材料采购、材料库存、材料消耗和材料回收利用等环节着手,对材料成本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3)根据材料消耗各项数据与定额对比,结合历史数据等指标,深入分析各项异常差异,查明原因并找出改进措施,从而指导未来成本管理活动。各部门下属的班组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单位,在材料成本控制中,班组材料消耗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对班组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是耗用量控制,可采取如下3项措施:首先,根据材料消耗定额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其次,班组有关人员需随时掌握用料情况并控制实际消耗;第三,部门管理人员应深入班组,协助班组材料成本控制工作,及时分析异常差异并提出改进措施。
2.燃料动力成本控制。结合生产特点,利用高峰期、平段期、低谷期悬殊的电价差异,采取错峰用电措施,可大幅节约动力成本。同时,在部门中提倡从细节做起,鼓励员工进行可节能降耗的小改革、小创新,也是节约燃料动力的有效举措。
3.直接工资成本控制。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时利用率。部门应对员工出勤率、津贴、加班工资等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对作业计划合理安排、合理派工,使工时定额得到有效控制。
4.制造费用控制。制造费用包含固定费用(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和变动费用(修理费、办公费等),对制造费用的控制不应仅仅停留在变动费用上,对固定费用同样应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定额、预算严格控制,才能有助于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三)培养与提升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成本控制的成败源于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因此,企业不但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成本控制意识,还要注重培养与提升企业中层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要把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责任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任务型、控制型”为“效率型、管理型”,调动全体人员控制直接材料、燃料动力等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成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能力。
(四)整合协调好成本控制与部门管理工作
成本控制是企业全方位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其与部门工作管理的整合与协调将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既有利于成功成本控制,又有利于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工作效率,实现企业预期的发展目标。
(五)及时沟通信息
良好、及时的沟通是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沟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于:成本的发生是动态进展的过程,期间,管理者、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及时、充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能使非正常发生的成本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和及时纠正,从而使成本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三、结论
篇7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成本管理的新方法,供电企业也在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上个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了基于战略角度论成本管理,并由美国学者桑克在西蒙的研究基础上将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理论具体化。所谓的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成本管理相结合,也可以说是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成本管理。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运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管理的模式在供电企业也是适用的。供电企业可以在产生成本的每一个环节实行成本管理,使成本管理在供电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系统化、精细化。然而,若要想应用以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方法,就需要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运用专业的方法来分析竞争对手的发展资料,合理运用成本管理模式和技术,有效地提高竞争优势。
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很多的供电企业来讲,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将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运用到自身的企业中,因为传统的成本管理存在着诸多如管理理念不新颖、管理方法陈旧、管理理念不够系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供电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1.成本管理的观念不新颖。一个企业想要得到良好的经营就离不开管理,而想要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就离不开对成本的控制也就是成本的管理。成本管理是一个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管理者都有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使自身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发展的意愿。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普遍陈旧不够新颖,对于成本管理的理解还仅仅局限在企业的规章制度里,只是简单地遵循了相关的管理条例,没有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可持续战略关联,仅仅局限在短期的经济效益中。管理者也只是从企业的内部出发,只看到了成本的相对值的降低,只是从数字的角度上看到了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没有将成本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短期降低成本的同时削弱了竞争力的提高。
2.成本管理方法陈旧。好的成本管理方法会弥补很多管理上的缺陷。就目前我国企业的现状来讲,大多数的企业包括供电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都相对陈旧,很少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目标成本、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等。对于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还处于理论引进阶段,没办法准确得出目标成本的准确值。供电企业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多的特殊性,产生成本的原因不容易控制,对于企业的目标成本也不容易预测准确,负责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会因为个人的主观思想对成本的预测存在偏差,不排除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在设定目标时的不切合实际②。正因为这些陈旧的成本管理方法使得一些项目成本资金的去向模糊不够明确,因而相关的经济效益也无法合理评估。陈旧的成本管理方法太过单一,造成成本管理的控制也相对简单,这样就无法发挥管理制度中优秀的理念和真实作用。正是因为这样缺乏实际作用的管理方法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够真实,成本的信息也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了企业虽然只是在成本的相对值中得到了降低,而失去了成本管理的真正效用,还大大地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将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方法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断的对成本管理进行改进完善,确保成本信息的可靠性,成本管理的切实性,从而加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
3.成本管理理念不够系统。一般来讲,企业会根据本年度成本管理的预测数据与往年的成本指标实现情况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往年具体实施情况来分析并预测成本的变化因素,以此来核实成本指标的正确性,从而最终制定出下一年的单个项目成本和总体成本,并将总体成本根据实施进度确定年度、季度和月的成本目标,拥有了详细的计划就能保证全年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的成本管理还局限在生产活动中,成本的计划和管理也只是注重供电设施设备的耗费,成本的信息量相对较窄,没有注重生产和输送以外的成本,甚至忽略了整个企业的运行成本。与企业内部的成本相比,企业外部的价值链也应得到企业的重视。整个价值链理论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整体需求而策划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就价值链来讲成本就不仅仅与生产运输环节有关,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成本管理是对供电企业从计划投资、立项生产、设计、销售、售后服务为整体的一个监控过程。它不仅要严格地控制生产成本,更要在原有的管理领域中够更好地开发新领域。在管理的体系上不仅要重视过程中的管理,更要注重设立项目前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正确地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供电企业应该树立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整个管理过程视为成本管理的系统工程,顾全整体和企业大局,对企业的整个成本管理流程和成本管理的对象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
三、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多的企业都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和管理中。企业在实施生产的同时也保证了管理的质量,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都取得良好的业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渐渐成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业界的竞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企业对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逐步增加。在这种高速的发展趋势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其不足之处,已经很难再满足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求。发现传统模式不足的同时企业在不断尝试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和成本管理观念,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企业的视线。这一管理理念在很多不同的企业中得以广泛运用,其中也包括供电产业。随着我国有关政策的实施,电力企业改革后,原来供电企业享有的政策保护已不复存在,老旧线路和城乡线路的改造贷款利息已经有部分由供电企业自己承担,这样供电企业投资收益的风险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电价的机制也不够完善,电力企业的欠费风险也仍然存在,投资和发展结构也严重失衡,原有的经济最大化的垄断体制的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许多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需要超高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不断的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国家为了保证供电企业得以生存不得不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提高电价,但是一时的政策保护不能够保全供电产业在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经营模式进行自检自查,调整工作重点和管理理念,才能提升我国供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传统的成本管理单一简单,而现代的管理模式则是全方位系统的管理模式,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模式已经占有相当大的重要地位,它使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生产、建设、运输的成本上,而是更加注重企业外在的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将原本的经营内部的成本管理延伸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上,让企业不仅仅能看到近期的利益收益,更能看到长期的收益,将整个成本管理系统化全面化。另外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能够使供电企业在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展现优势,将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应用到供电企业中,可是使企业的管理者摒弃传统的有局限性的成本管理模式,更新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将成本管理提升一个层次。为了成功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运用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四、总结
篇8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的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模式,使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化”了,也使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控制质量成本以提高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了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引入高校的观点。在论述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形成条件及将其引入高校的合理性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最后提出用查理•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来完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运行环境,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由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度集中管理,逐步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模式。高校的法人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地位立足的高校要生存,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就必须有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并且在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产品。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入ISO90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但质量不是免费的,质量意味着成本。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控制或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其效益,以谋求更好地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观点。
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一)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
质量成本是2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igenbaum)提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作业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或赔偿费用。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应用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分析、考核及质量成本的计划与控制等。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是20世纪后期形成的,是将作业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并以质量作业为核心,将“作业”、“成本动因”等概念引入到质量成本管理中,是质量成本管理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并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形成条件
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质量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围绕一定产品的质量成本而展开的,对质量成本的发生本源及其动因缺乏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出现的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计算(ABC)及其相继发展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为变革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提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管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需要,以及企业的竞争环境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环境和动力。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其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可见,把质量成本管理从“产品”层深入到每一个“作业”层,形成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的合理性及意义
(一)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地位自居的高校表现出的产业性毋庸置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发明创造及为社会服务。高校三大职能活动过程已表现出与企业生产的类似性和渐进性。可见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企业化”了。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例:就如同生产产品的过程,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由此可知,高校的“生产”过程由多个“作业”组成,且各“作业”间的界限及职能比较明确。已被“企业化”的高校必须也已经以法人地位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竞争、生存。因此,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同企业已无很大差异。所以,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以“作业”为核心的计算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科学化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等,高校都已经具备。因此,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引入高校是完全合理的。
同时,更重要的是,高校在引入质量认证体系提高质量的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资源,所以质量不是免费的,质量是需要成本的。高校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控制质量成本,提高效益。因此,引入质量成本管理也是必然的选择。
(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运用于高校的意义
首先,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的新思维,把高校质量成本管理深入的“作业”过程,实现了高校质量成本的动态管理。
其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源流管理”的思想,把“成本动因”理论引入高校质量成本管理,引导高校从本源上寻求减少或消除无效质量作业,控制作业质量耗费,也使高校质量成本管理处于不断改善的环境中,有利于高校各部门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挖掘质量成本降低的潜力及准确计算“产品”成本。
四、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
对于高校来说,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运用应包括高校作业质量成本计算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
(一)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的计算
高校作为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改革前资金主要或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对于成本的核算重视不高,且高校的质量成本具有分散性、隐蔽性的特点,使高校的质量成本容易被忽视,因而正确核算高校的质量成本显得非常重要。核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认高校主要质量作业和质量作业中心。高校质量作业是指高校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的作业。质量作业中心是指围绕某一重要业务过程的质量关联作业所组成的集合体。质量作业通常包括控制作业和控制失效作业。控制作业主要指预防作业和鉴定作业;控制失效作业主要是内部损失作业和外部损失作业。参考企业质量成本的分类,并结合高校的特点,本文将高校质量作业分为:预防作业、鉴定作业、内部损失作业和外部损失作业。并按质量成本的构成,分设四个质量作业中心:预防作业中心、鉴定作业中心、内部损失作业中心和外部损失作业中心。下面结合高校的特点,将不同的质量成本分别归集到相关的作业中心中去。具体如下表所示:
预防作业中心鉴定作业中心内部损失作业中心外部损失作业中心
质量计划工作新生检测“产品”报废质量诉讼
质量培训期中检测“产品”返修质量索赔
质量改进措施期终检测“产品”复检
质量审核教育设施检修
质量奖励
教育能力研究
确认高校主要的质量作业及确定质量作业中心,为资源耗费在不同作业中心中进行分配提供了基础,也为成本发生源的明确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质量作业的归集,质量作业中心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对质量成本有更一进步的认识和责任心。因此,质量作业及作业中心的确认是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开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应扎扎实实地作好这一确认工作。
2、将高校质量作业耗费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高校质量作业耗用资源及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资源耗用量与高校质量作业之间的关系,体现为“资源动因”,它是分配资源耗用的基础。结合高校来说,就是将耗用的资源按一定的标准——即“资源动因”分配到四大作业中心。明确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用总量,有利于成本发生源的明确,使各作业中心能够对自己的责、权更明确,有利于质量成本的控制。同时也为下一步将质量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产品”打下了基础。此步最重要的是“资源动因”的确定。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联系外界环境正确确定“资源动因”。
3、将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用量,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正确核心各产品的成本。基于以上高校质量成本的计算方法,高校可编制质量成本汇总明细账。具体如下表所示:
××高校××年度教育质量成本汇总表
项目
单位高校质量成本汇总合计
本科生研究生二学位……金额(元)百分比(%)
预
防
成
本质量计划工作费
质量培训费
质量改进措施费
质量审核费
质量奖励费
教育能力研究费
鉴
定
成
本新生检测费
期中检测费
期终检测费
教学设施检修费
内损成本“产品”报废损失
“产品”返修损失
“产品”复检损失
外损成本质量诉讼费
质量索赔费
合计
注:表中“百分比”为该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
按照作业质量成本计算的高校教育质量成本汇总明细表,有利于高校明确各种“产品”,如“本科生”、“研究生”、“二学位”等所产生的质量成本及其构成。使我们能够明确每一类质量成本的重要性及占总费用的百分比。为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成本的控制和降低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
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是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管理中,是在高校作业质量成本计算框架上的延伸和发展。具体包括:
1.高校质量作业分析。高校质量作业分析可以按质量作业中心进行。由于质量作业中心是由围绕某一重要业务过程的质量关联作业组成的,所以以作业中心为单位对质量作业进行分析会更透彻,更清晰。对某项具体的高校质量作业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直到为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效果分析,以此层层深入下去,实现对质量作业的动态管理。
2.高校质量作业的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推动成本的本源,对高校质量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来减少或消除低效和无效的质量作业,以及因这些质量作业所耗用的资源,这是从根源上寻找优化高校质量作业和质量成本的有效方法。它可通过“头脑风暴法”由各作业中心相关人员协作找出。
3.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对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具体评价时应首先统计各质量作业中心的业绩,这是评价的基础。而对于各质量作业中心的业绩必须与其定立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成本目标相联系,即考核其是否完成了目标及完成程度。这不但有利于质量目标及质量成本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增强了各质量作业中心的紧密度、依赖感,增强了各部门的质量成本意识。
以上三个步骤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五、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环境
高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是高校质量成本管理的一个环节,更确切地说是检测环节。要使这个环节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则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较好的运行环境。为此,本文将查理•戴明(CharlesDming)的PDCA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中。
(一)P阶段。此阶段是规划阶段。做规划时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降低高校质量成本支出为目标,通过对高校目前实际质量成本支出的分析,制定本期改进目标。针对改进目标,确定下一步高校质量成本改进重点,研究改进方案,确定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D阶段。按照改进计划,实施高校质量成本改进。在实施计划之前,高校应对相关人员进行计划实施培训,树立降低质量成本重要性的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控制。
(三)C阶段。对照计划要求,通过检测高校质量水平及高校质量成本核算,来检查、验证、改进计划实施结果。
(四)A阶段。在分析改进计划的实施结果的基础上,总结改进成果,并形成标准,以供以后实施。对于继续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次改进循环。
高校质量成本控制的PDC模型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动态循环过程,每经过一次循环,高校的质量成本就会得到改善。高校的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更侧重于第三阶段,也为第四个阶段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其他三个阶段的涉及较少。因此高校在具体执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时应同时加强其他三个阶段的工作,以使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在论述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含义及形成之后,本文指出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引入以法人地位立足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化”高校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篇9
项目经理部设项目经理、常务副经理、书记和总工程师各一名,项目副经理二名,项目副总工二名,管理职能部门设“六部两室”即:工程管理部、安全环保部、质检部、计划合同部、物资设备部、财务部、协调综合办公室及工地试验室,下设四个工区,15支施工队。项目部现投入技术管理人员96人,工人1500余人,投入大型设备450台套。
二、工程进度方面采取的几点措施
1.明确目标,统筹规划。按照总体目标,倒排工期,计算出各种资源需求,尤其是预制场规划,用电用水规划,确保各作业队伍人员、机械设备上足,确保各节点目标任务能按时完成。要求各部门加强沟通,各工区长、技术主管提前做好施工安排,提前上报施工计划及所需材料,提前介入,保障供给。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到现场解决,及时上报。2.强化责任,狠抓落实。项目部接到管理处任务后,进行仔细分析,确保完成业主要求,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按照7天一个周期细化分解任务,将任务落实在每一个班组,制定出详细的奖罚措施,提高施工班组积极性。每个星期召开一次生产调度会,总结每周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罚劣,部署下周计划。3.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每周三次的工地协调会,要求各部室必须互相理解,提高落实执行力度,强化现场沟通和协调,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求全体参建员工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精神,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作业人员,都要有紧迫感,都要对项目负责。让大家明白只有企业效益好了,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只有企业发展了,我们个人才能有更好的收获。4.项目部坚持以人为本,严管善待的原则,为施工队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对施工队承诺:处理问题不过夜、有问题及时解决。考核实行重奖轻罚,及时兑现。物资、设备、技术、测量、检桩等多个方面确保服务到位,不造成现场窝工等待。资金方面计划部要及时计价,各种付款计量未雨绸缪,保证各作业队的正常施工资金使用,彻底消除各作业队的后顾之忧。5.合同中明确奖励基金。签订劳务合同时,把单价中的1%至5%作为奖励资金,劳务队按月完成下达的任务,在奖励基金中给与奖励,不能完成时扣除奖励资金,激励劳务队加大劳动力投入,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三、项目部成本控制的几点措施
1.革新思路,破解征地拆迁难题,缩短工期,节约成本。项目部以关键线路工程为重点,迅速行动起来,打破常规,革新思路,采取磨破嘴,跑断腿的工作方法,加强沟通协调,不等不靠,花小钱办大事,迅速消除断点的拆迁问题,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做好铺垫。项目部倒排了工期计划,按照计划的资源配置情况,不折不扣上足人员和机械设备,做到“全工作面覆盖,全工期内大干”。2.采取内部限价招投标引进施工队伍,降低成本。项目部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内部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材料商和分包商的招标,确保合作的队伍和材料供应商是信誉好,价格低和质量优。3.加强项目部的租用设备和临时用工管理。项目部管理的设备和临时工,由工区和拌合站进行考勤管理,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主管领导随时抽查,确保考勤真实,杜绝弄虚作假。4.抓好材料定额管理。建立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管理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做到材料帐务透明,建立24小时时效制,在材料申购人提交材料申购单或通知购买材料计划后,材料购买人必须在24小时内要给予答复,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保证材料的供应数量,保证材料的质量,保证材料的使用到位,如影响现场施工,谁耽误谁负责。要求材料人员对材料的数量、质量进行检查,建好材料的入库、出库台帐,出库后要对材料的使用进行过程跟踪,避免施工作业队在施工过程中浪费和偷工减料的发生。进行每月成本核算制。根据项目部工程部核算结果,实际材料损耗率都比定额消耗低。5.抓好计量和资金管理。项目部定期召开沟通会,把计量工作当成项目部的头等大事,各部门积极协同,及时计价,确保项目部资金处于良性循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招待费采取先审批后招待的的办法,严格控制招待标准和陪同人员;现场处理临时占地纠纷等费用,采取签订协议,经手人办理,主管领导确认,见人见资料的办法支付,确保不留漏洞。6.抓好变更管理。本项目在关中平原上,周围路网密布,设计勘察单位对本地的地质水文情况非常了解,设计非常全面,加上本项目主要以桥梁为主,通过变更设计来提高效益的困难很大。项目部进场后组织主要技术管理人员详细审核施工现场和图纸,制定了变更规划,主要精力放在路基地基处理变更、新增单价及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上。
四、结语
篇10
1中国民航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航成本构成主要有(1)航空燃油的成本(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3)人员成本(4)机场、营业部基础建设投资的成本(5)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1.1航油的成本
航油成本是民航企业的单项最大成本项目。以2003年深航的数据为例,(见表1)航油成本占到该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22%左右,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这一数据仅为15.12%。造成这一重大差距的原因包括:一是由于国内航油供应体制具有高度垄断性的特点,航油的出厂价由国家计委规定,销售价由民航总局规定,即在出厂价基础上加价480元。国家计委规定的出厂价,是参照国际市场的油价,加上港口费、运输费、9%关税、17%增殖税,另外还有一些零碎,形成所谓的到岸价,就成为国内的出厂价。在生产成本定价和销售定价上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这种行政指令方式,导致国内航油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二是由于运营管理水平不够,各航空公司缺乏控制航油成本的有效机制,导致成本一路攀升,仅2002年1月份至2002年2月,平均燃油价格由每吨2657元上升至3553元,上升幅度达到33.72%。2005年7月23日,航油价格再次上调,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上调幅度达28%,给各民航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
[1]
(表一)深航和美西南航2003年成本费用对比表
名称项目深航(万元人民币)美西南航(万元美元)
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
成本费用216867548800
飞机拥有成本4635621.385670010.33
旅客服务费52472.42//
飞机维修成本2669712.31430007.84
航油成本4771122.008300015.12
起降服务费2963513.67372006.78
工资性费用176428.1322240040.52
业务费71653.3048000.87
其他营运成本2956813.639830017.91
利息支出68453.1634000.62
1.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
拥有飞机成本包括对飞机所有权及使用权的成本,具体包括飞机折旧、租赁费用及飞机和发动机配件费用等在内的综合成本。2001年国内航空公司的这项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3.1%,对比深航和西南航空2003年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2003年深航该项费用占总成本的21.38%,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仅为10.33%,差距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由于购买飞机的数量少,飞机购买价格高,二是飞机的折旧时间短为10-15年(美国为20年),三是国内运输企业资金实力不强,导致较高的财务费用支出,增加了运输企业拥有飞机的成本负担。飞机维修成本也是影响中国民航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民航公司飞机维修费用占总成本的16%,这与飞机维修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和有经验维修人员的缺乏有很大的关联,这无形中缩短了飞机的使用寿命,导致航空公司拥有飞机使用权的成本的增加。
1.3人员成本
根据2003年民航总局的统计年鉴,全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中人员相关成本只占总成本的3%左右。2005年南航的工资水平占总成本的7%,而同期美国航空公司这一指标占成本比重为40%。与国外航空公司相比,中国航空公司的人员成本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航公司工资水平较低,但同时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薪金水平低,导致近年来航空公司关键岗位上人才流失严重和员工的低水平工作绩效,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加重了人力成本的负担,削弱了民航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
1.4机场、营业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成本
目前,各航空公司在开办营业部的问题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看到各个航空公司或大或小的营业部,而营业部的开设会带来一连串成本的支出,除租赁费、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等基本费用外,还要发生折旧、维修费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占销售费用的10%~15%。更为严重的是不同营业部因考核利益等原因,恶性竞争、压低价格,使航空公司的成本迅速上升;另外机场设施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利用也是这几年影响航空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2005年9月1日民航总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通知,起降费、停场费、安全检查费和地面服务费收费标准提高,综合所有上调收费,每架飞机总成本支出多出了30%左右。机场的改革滞后,规模超前,机构臃肿,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使民航成本大幅度增加。
1.5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航线、飞机是航空公司进行运输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机队规划和航线规划是航空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目前,有的航空公司大中型飞机过多,而中长航程的航线较少,造成大型飞机飞中短程航线,导致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通过对比中美机队结构我们发现,中国大部分航空公司机型繁多,既有波音,又有空客,这使得资金和技术分散,维修费用也大幅度增加,同时因为进口零部件的双重收费,也使得中国民航公司成本增加。
综上述,中国民航在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着航油成本高、飞机的折旧和租赁费高和机场重复建设等问题。从根本上来看,这与民航目前施行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必然的联系。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过分强调内部生产经营价值耗费,仅重视实时实地成本控制,远不能满足目前战略管理环境对成本信息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战略的强调,必然导致建立一套支持战略的成本管理体系,这就是以战略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2民航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的引入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及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五部分。鉴于国内许多学者在成本预测、控制和评价方面已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里着重研究成本分析和成本决策两部分。
2.1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基本分析工具有: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
2.1.1价值链分析
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的核心就是分析企业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而与竞争对手的各项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看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进而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具体来讲,航空公司价值链分析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价值链的分析,航空公司可以确认自己公司的各项活动处于什么样的分布状态、在整个行业价值链的位置,并将价值活动的所耗成本与其价值及与竞争对手相关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确定是其处于竞争优势或劣势,进而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如下图表2所示,A航空公司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在总成本与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航油成本所占比重过大,与B公司相比处于劣势,A公司即需对公司内部航油购买使用的各个流程进行分析,确定是哪个环节影响了航油成本的增加进而采取措施,如果是因为航油进价导致成本劣势,该航空公司就需要同供应商进行协商谈价、改选其他供应商或者采取后向整合策略自己组织生产。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价值链改造方面为我们做了典范。该公司通过管理入口周转率(公司的入口周转率仅为15分钟,而竞争对手为45分钟);由于入口的周转时间较短,可以使飞机每天的飞行次数增加,以相对较少的飞机完成了相对较多的飞行次数;因为砍掉了高成本的座位安排、旅途餐饮及行李转运等活动,使得公司的成本远远低于竞争对手,同时顾客也得到了更为低廉的机票价格实惠。
公司
活动A航空公司B航空公司
费用(元)比重费用(元)比重
航油消耗250000025%14400016%
高价件航材消耗500005%360004%
工资奖金福利等500005%450005%
机场建设15000015%15300017%
飞机发动机维修10000010%13500015%
营业部运营900009%9000010%
飞机发动机折旧210000021%19800022%
机票销售500005%540006%
其他500005%450005%
合计1000000100%900000100%
表二
2.1.2战略定位分析
民航业的竞争环境是决定其战略的重要因素,如机票价格、服务质量、安全飞行保障等。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战略定位分析就是要求通过战略环境分析,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实际上也就是确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民航外部环境变化日新月异,航空公司要想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生存和发展下来就必须对自己的战略进行恰当的定位。常见的战略定位分析有SWTO分析、五竞争力分析和PEST分析。无论采用那种分析方法,其实质都是要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特定环境中,在保证不显著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确保航空公司成本优势。
2.1.3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分析就是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企业应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以更好地为战略成本管理服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部分。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包括选择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和厂址等,它针对的是如何通过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形成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民航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在成本的源流上寻找出路,设法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不同行业或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在成本的影响因素上也都不同。在民航新的体制之下,对影响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挖掘,并通过杠杆学习进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当前许多航空公司一味地扩大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机队规模,造成大飞机严重过剩,运力闲置,生产成本、机场成本一度攀升和资金的无端浪费。
2.2战略成本决策
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不同的是,战略成本管理在成本决策上强调分析公司战略运行成本与对手的竞争优势比较。无论是低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都十分强调相对成本优势,对那些运营成本高的战略进行大力的完善和改进。常用的成本决策方法有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法和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法将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分别施以权重,然后进行加权综合,比较两种或多种战略的成本总和,进行取舍和选择。这种方法因为能结合多种因素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法按资源在生产前后投入将企业资源分为约束性资源和弹性资源,由此产生约束性成本和弹性成本,通过比较各战略的弹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之和进行选择。以某公司为例,我们对其成本结构进行简要的分析,见表四所示表四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
成本类型成本项目金额(元)
公司相关成本管理成本100000/月
机场相关成本折旧150000/月
其他20000/月
飞机相关成本航油2500/公里
维修1200/公里
折旧500/公里
其他400/公里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中成本项目的比重,其中约束性成本为27万元,弹性成本为(2500+1200+500+400)*总飞行公里数,假设每月飞行公里数为30000则总成本为270000+(2500+1200+500+400)*30000=138270000元。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即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分析战略的可行性及可接受性。
3战略成本管理在民航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及建议[2]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90年代全国掀起的邯钢经验浪潮还是海南航空公司战略成本管理能力大显神效,都说明了这种管理方法的价值所在。然而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个细化管理问题,只有对所有环节的成本控制到位,才能相应降低成本,提高赢利能力。中国民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起点上,对成本进行战略导向性质的管理,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循序渐进地实施改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成功跨越。
3.1增强成本节约意识,塑造成本管理文化
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每个环节、每一业务流程都可能对成本管理产生影响。良好的成本管理文化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成本文化的内容主要有: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与成本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健全程度及其有效性等方面。如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成本管理文化作为实施的基础,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使每个员工都有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责可负的感觉,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成本意识,形成节约成本的良好习惯,成本就一定可以降下来,反之则必然增加。
3.2成本预算和成本否决相结合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做好市场调查,并根据价格走势进行市场预测,清楚地计算出每个经营项目的收益和成本至关重要。对成本大于收入,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能盈利的项目,除必须保留的主业项目外,要坚决从预算中砍掉,决不经营。预算也应根据价格等变化作适当的调整。要建立企业集体采购制度,严防大宗物品采购的“跑、冒、滴、漏”;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高价值原材料要经由负责人签字方可购买,把降低成本落实到具体组织、岗位和人头上;要落实严格的考评机制和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把成本经营落到实处。
3.3统筹部署,统一规划
民航机场、营业部重复建设及机队建设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造成。我国90年代初的民航分权一方面使航空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扩大市场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航空公司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和机票价格战,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因此,中国民航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质的飞跃,有效的政府监管还是必需的。民航总局在分权的同时应建立最高管理层信息反馈的机制,加强对各航空公司的管制监督,在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做到事前有切实可行的成本支出计划,事中执行有限度,事后成本支出有效果,使成本处于有效控制之中,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决策,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3.4严把价值链管理,实现行业有效整合
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价值链和管理的相对优秀程度。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这是消除成本竞争劣势并创造成本优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或后向整合,寻找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的机会,实现有效的低价采购;通过与销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形成更好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通过现有消费者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航油航材成本在其成本结构中比重很大,通过与供应方及销售商、消费者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航空公司可通过油料、航材和飞行娱乐设备等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和销售市场分额的增加,提高自身成本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低成本战略。另外,各大航空公司应当抓住当前改革重组的机会,加快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在调整内部管理体系的同时,尽快完成“成本控制体系”。航空公司可采用兼并、转产甚至破产的方式对一些扭亏无望的投资企业进行及时清理,以避免成本的大幅增加。
3.5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扩大资源共享
信息时代,现代化民航企业要想降低成本,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基础。在民航公司中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市场交易,收集和信息,实现电子商务自动订票、电子收款等措施都可以使成本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和易于操作。国外许多航空公司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集合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连锁供应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航材管理中,使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计划、决策,有效控制航材的送修、采购,寻找最佳的购货渠道和送修厂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最经济的采购和维修,大幅度减少了该公司的费用支出,而这些在我国航空公司却还是一片空白,亟待改进。
4结束语
战略成本管理为民航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但须全面有效地实施还有多方面的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进一步开放,按照双边通航协议,中国会有更多的外国航空公司加入到目前已经竞争激烈的国际航线中,中国的航空企业如何利用入世的大好时机,尽早提高自身实力,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大集团,成本的管理是根本所在。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航市场的逐渐规范,我们相信战略成本管理运作必将日趋规范,中国的民航业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曹建海:《中国产业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M]2005(1)
[2]刘少成:中国民航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国民用航空》,[J]2005(8)
[3]汤姆森,段盛华译《战略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05(4)
[4]陈轲:《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04(12)
[5]刘文君:民航企业尽快实现由成本控制向成本经营转变,《中国民用航空》[J]2004(11)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厦出版社,[M]1997(9)
[7]张安民:《中国航空货运》,航天工业出版社[M]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