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9: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亚琨,毛瑞,宋腾.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通信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22):220.
[2]李婷.应用技术型大学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培训,2016(20):67.
[3]赵新亚.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02):157-158.
篇2
关键字:电气工程;智能电网;专业硕士;校企合作
G643;TM1-4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别为249万、182万和817万,其中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分别为57万、15万和215万。随工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量企业将引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其设备大量运用集成化信息平台、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现场总线、变频器和传感器等电气技术,必然急需大量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针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人才的迫切形势,提出了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培养高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重庆市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其中能源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电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最为密切相关。在能源电力行业,重庆市将广泛开展下一代新型智能及主动配电网的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庆将大力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产业,重庆正着力打造2亿台级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将建成世界最大智能云端集群。显然,重庆市工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程背景和应用能力的高端电气技术人才。
二、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作岗位需要。因此,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为电气工程领域内的企业和工程部门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全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开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工程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能力,能承担专业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某高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针对电力行业,但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虽然学校明确了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具体如何操作、如何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和企业科研合作较少,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K堆芯可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主要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系列化项目过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及实行学位论文提前介入四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专硕研究生培养采用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系列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过程控制,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的目标管控;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培养环节,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学位论文选题在进企业实践时确定,使学生能在企业见习期间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校企联合指导小组和学校教学评估办公室组织中期检查,校企联合答辩。
培养方案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倡导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讲台交流、现身说法,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充分接触企业需求地气,实现了良好的产学研的衔接,有利于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毕业论文内容将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为主,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措施着力培养应用型的工程职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体现了轻学术重实践的专业学位教育规律。
四、结语
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以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按照“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的指导思想,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学术及工程训练、论文工作及培养指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学校、企业在制度、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创新实施“产学研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合培养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新体制,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高层次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望取得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 周学君, 黄华. 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中, 2010(35): 45-46.
篇3
疫情期间开学返校后勤保障工作方案
根据省、市教育部门《关于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
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XX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案》要求,特
制定本方案。
1、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开学前后校园的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预防措
施,保障学生平安返校,教学平稳运行,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和校园稳定。
2、组织领导
成立开学返校后勤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环境卫
生条件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整治、防控物资准备、隔离房间准备、
应急处置方案制订、寒假期间学校后勤保障、开学后学校食品卫生
安全等工作。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后勤部全体人员
三、主要职责与措施
(一)
检查和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条件检查和改善教室、宿舍、
食淳、运动场馆、图书馆、厕所等重点区域和场所环境卫生条件,
做到日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遏制病毒传播。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XXX)
(二)
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加大对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按要
求做好校园公共区域消毒卫生工作,设置废弃口罩与容器,设与人
定时回收处理。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XXX)
(三)
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做好防控物资需求统计、申报、询价
等采购准备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实施紧急采购;
根据发
展情况,分类分阶段实施;
开学前确保测温设备、曰罩、洗手液、
消杀器械、药品等物资储备到位,做到物资充裕,防控落地,建
立防控物资发放领用台账。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XXX)
(四)
严格按要求报送信息
严格落实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按要求每日收集各部门相关
防控工作动态信息,汇总后报学校党政办公室;
严禁迟报、漏报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
(五)
制订防疫应急处置方案制订防疫应急处置详案,将应急
处置流程广而告之;
定时定期开展筛查、检查,发现患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疑似病例的学生及时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
断、早治疗、早隔离;
设置学校留观室,安排与人负责,做好防
护工作。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XXX)
(六)
强化联防,有效处置,严格落实防扩散措施;
配合安全保卫处在校门口设立检查点、消杀点,进行体温
检
测;
配合学生工作处做好学生晨、午检测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
展防控宣传教育。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XXX)
(七)
做好寒假期间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每天对办公楼等区域实
施消杀灭菌工作;
对值班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控保护措施;
保障所
有值班人员的餐食供应;
提供应急车辆保障。
(八)
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开学后,对食埠从业人员进行全覆盖的排查,排查合格才能上
岗,按照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责任人:XXX,成员:XXX、XXX、XXX)
四、工作要求
(一)
统一人识,提高站位。充分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严峻性,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切实增强紧迫感
和责任感。
(二)
明确责任,履职到位。充分认识开学返校后勤保障
工作,特别是防控物资储备和防疫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责
任意识,坚决防止扩散蔓延,确保师生平安返校,确保教育教学工
作正常开展。
开学返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案
2020春开学返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案
为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要求,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学生返校工作,切实保障
学生平安返校和校园稳定安全,根据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
本方案。
1、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开学前后校园的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保
障学生平安返校,教学平稳运行,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学
校正常秩序和校园稳定。
二、组织领导
成立学生返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返校期间的预防、
管控、科普宣传、监管协调、掌控及及时报告、应急处置等工作。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XXX
成员:学校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学
生工作部,学生工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协调学生开学
返校工作。
三、主要职责不措施全面做好开学准备、宣传不科普教育、和
突况(事件)处置等工作。
(一)开学前全员排查分类处置
1.学生工作部负责开学前排查统计。未接学校通知不得返校
。学校全面通过班级QQ、微信群等各种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普
及
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收集有无从外地返回、与外地人员接触
和有
无发烧、干咳、乏力等症状的相关信息,由学生工作部汇总,做好开
学准备。从外地返回、与外地人员接触、有发烧、干咳、乏力等症
状的同学在家自主隔离14日后方可报到。
2.学校做好返校学生信息统计,学生工作部做好食宿安排。
3.后勤处负责在建设留观室,完成对校园尤其是教学楼、图书
馆、食堂、宿舍、办公等重要场所的消杀任务。积极采购物资,配发
洗手液一瓶。负责安排及送诊车辆。
(二)
报到时全员检查妥善安排
1.安全保卫处负责在学生进校门时测量体温。车辆进入校园进
行消毒处理。原则上禁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确需进入的,实
行严
格实名登记,并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实行倒查制,及时将
接触人
员送留观室观察。
2.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外地返回、与外地人员接触和有无发
烧、干咳、乏力等症状的同学送留观室观察。
(三)
报到后全程防控及时处置
1.坚持对学生晨测,体温异常戒呈现有发烧、干咳、乏力等
症
状的同学安排到留观室进一步观察。
2.学生工作部对进入留观室戒进行隔离治疗的同学,每天通过
电话网络进行谈心谈话和心理疏导。
3.期间,各部门不井行不必要的学生集会和大型活动。
4.安全保卫处负责做好防控期间的安全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提高政治站位,把确保学生平安返校,保障校园教学生活秩
序当作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篇4
关键词: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开发;校企合作;职业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李进(1975-),女,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材料学院,助教。(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212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33-03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面向安防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以及工程设计等一线工作岗位,直接培养安全防范系统工作人员。[1]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控制管理系统等典型子系统的安装、运行、调试方面的知识。同时选取实际产品的部件、系统性能参数、特性、型号、操作手册等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贴近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满足高职类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这一主线,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安装、调试等),并辅以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网络平台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牢固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必须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属于中西部地区紧缺型人才专业,是重庆市高职院校中最早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有中央财政支持2013年建设完成的价值460余万元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应用型实训基地。该基地设备先进、系统齐全,是目前重庆市唯一基于工程应用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同时注重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依托重庆市建筑业协会智能化工程分会和众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践课程教学,保证学生零对接工作岗位和直接就业。
一、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思路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建设思路和职业能力评价建设思路三个方面。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3]在四步流水线式紧密联系实施下,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等几个特点。
在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均围绕能力培养来进行设计,坚持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几个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能力,使学生能一毕业就上岗,实现“课程训练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实施注重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充分共享、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思路包含课程的设置、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应当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应当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满足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而课程的调整是无法在校内完成的,让课程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站在专业前沿,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教改。尤其与重庆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明兴精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重庆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冀东水泥集团(渝川大区)、台泥(重庆)水泥有限公司、重庆天助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钜实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成都有限公司、重庆奇扬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同致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实施计划,确定学习情境内容,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职业能力评价建设通过和大量的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和座谈,结合劳动部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了《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4]在职业能力评价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监控,采取动态考核,强调“四个结合”。职业综合能力如图2所示。
二、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内容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内容包含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开发、行业资源、题库资源和交流讨论六部分。
第一,基本教学资源是将源于行业的工程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课程整体方案设计,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开发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课程教案、考核方案等方面,如图3所示。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项目采用“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模式,开发具有普适性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框架方案,同时为不同层次学生留出空间。教学实施方案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以学习情境为单位进行配套教学设计开发,为有效的教学实施提供参考方案。教学课件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料,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课堂,理解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案是根据教学课件开发的配套辅助资料,帮助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布局,设计了清晰的授课思路,有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展示。考核方式是以职业标准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并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作为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建立由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拓展教学资源就是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技术拓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自学等能力,如图4所示。
第三,多媒体资源主要包含了教学录像、FLASH动画、拓展视频集、图片素材等相关资料,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如图5所示。教学录像是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料,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FLASH动画是展示宽带接入网各类技术的工作原理、工程流程等内容的动画教学资源,动画作品几乎涵盖课程所有的知识点。拓展视频集是收集了与宽带接入网技术相关技术的教学和工程视频资料,有助于学习者的拓展与技能提高。图片素材是涵盖了宽带接入网技术中所使用的相关设备,有助于学习者对器件有直观的认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操作中效率。
第四,行业资源主要包括典型工程案例、行业工程规范两部分,如图6所示。典型工程案例是以学习情境为单位汇总、整理配套的企业资料,帮助学习者观摩企业生产实际工作,积累实战经验。行业工程规范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标准与依据,可以让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处处以此为行为准则,严格要求,以养成良好地职业素养和道德。
第五,题库资源库中主要包括在线测试、随机测试、认证题库、实训项目单等内容,让学习者边学边练,提高理论的熟练程度,如图7所示。在线测试是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开发配套的测试习题,帮助学习者完成单元学习后进行学习测试和评价。随机测试是整个课程开发的配套测试试题,可以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获取测试题目,帮助学习者完成对课程整体的把握能力测试。认证题库是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题库资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与报考的认证机构,有选择性地进行认证试题的选择,提高学生的认证过关率。实训项目单是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开发配套的任务工单,引导学习者有效参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辅助学习者通过行动实现高效能的学习。
第六,交流讨论是互动环节,主要包括公告通知、技术园地、课程交流、问题求助、认证交流、功能建议等功能部分,如图8所示。公告通知是平台管理员通过该版块通告相关的公告信息,以便让浏览者及相关人员及时得到讯息。技术园地是技术交流的平台,学生、教师、企业工程师等都可以在该平台就相关技术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与交流中学习提高,达到互利互惠。课程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可以就课堂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方法、授课进度等各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问题求助是对在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的求助平台,可以将所遇问题提交到对应栏中,以便让行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及时进行解答。认证交流是为参与认证的学员提供的平台,可以就认证的相关事项、认证考试内容、认证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认证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证成功率。功能建议是给进入该平台的所有人员提供的一个平台,可以对整个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对整个共享平台进行完善。
三、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遵循企业工作流程,按照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教师团队组织开展教学。教学过程遵循如下原则进行:首先,立足真实任务组织工学交替(全程工学交替以保障教学实施效果)。教学实施过程全面落实工学交替,通过“在岗”授课、现场参观、“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有效实现形式上灵活多样、时间上可长可短的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然后,基于工作过程实施职场鉴定(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引入社会评价)。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职业技能课程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价体系。以职场鉴定体现了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真正解决长期以来“自己教、自己考”问题。
四、结论
通过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有效实施,推动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本文以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专业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开发为研究载体,基于校企合作和职业能力评价的先进经验,提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将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品质“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体会中,融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一体培养各专业方向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破解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陈中根,冯阳.智能建筑管理服务系统技术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2,(28).
[2]蔡慧敏.智能大厦构建安全防范系统的必然性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
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华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臃⒄梗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2015】2号)、《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5】1号)等文件,我校积极与企业以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
一、校企合作的优势
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
二、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方式及内容
(1)共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华工激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办学地点设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联合招生招工。共同实施2017级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自主招生、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工。招生招工人数为30-50人。
(3)共同培养。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岗位技能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证,共同做好教师师傅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共同组织考核评价等。
(4)共建“武交院―华工激光校企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由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组建“武交院―华工激光校企合作共建领导小组”。该小组的职责是共同商讨双方合作机制,针对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兼职教师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深化合作等大方向、大问题进行沟通、商讨,保证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华工激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运转顺畅、合作方式多样、合作层次逐步提高。
三、现代学徒班的合作模式
由校企双方共同主导,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选拔招聘,组建30-50人规模的“华工激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共同制订“华工激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1.5+0.5+0.5+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班学员在前三学期(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在甲方实行全日制在校学习;第四学期(二年级下学期)学员赴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甲方安排教师给予必要的协助;第五学期(三年级上学期)学员回学校继续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六学期(三年级下学期)学员赴乙方企业完成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教学工作,该工作由甲乙双方共同组织实施。学员毕业后经乙方考核合格后进入乙方企业就业。
四、学生管理模式
校企共建“厂中校”。“厂中校”建在乙方厂区,乙方负责装修及基本设施设备的配备。“厂中校”建成后,资产归乙方所有,由乙方负责管理。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厂中校”。“厂中校”供甲乙双方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甲乙双方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甲方教师实践锻炼等使用,为甲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平台,具体方案双方共同协商制定。甲方做好进入“厂中校”人员的管理工作,确保其遵守乙方的规章制度。甲方委派实训指导教师与管理教师,对进入“厂中校”的学生进行管理。
五、指导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就业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华工激光工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中心”。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创新设计竞赛等,共同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双方均同意在对外信息中使用实训基地、协同育人中心的名称,并开展实习、培训、管理和科研合作。
参考文献:
篇6
(1)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育教学需要行业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的装饰艺术设计与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更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方案深化等;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施工的工艺手段不断改进,传统的手工模式不能很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更多的先进技术保证了更好的工艺实现,而校内实训基地在设备上以及前沿的理念上显得有点捉襟见肘。而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能够提供全景的、多方位的实训条件,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基地的资金投入、更新速度等不足。
(2)行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提供专业人力资源。近年来,各地按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以及产业优化和升级、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因此行业发展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这就需要学校为本地的这些装饰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但是由于重庆市的装饰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和产业升级需要,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
2目前的装饰专业的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1)合作方式的多样性不够。不能只限于上述的这些校企合作方式,校外的专家在专业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还不够,除了定期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外,还可以多一些讲座,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往往校外专家的参与度不够,使得方案沟通不是很到位,方案修改频率较高,直接导致时间上的浪费,有时候甚至会错过规定的期限,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比较累。
(2)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当中,不能只是走走过场,应该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有的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但这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应该多吸引一些企业参与教学中。
(3)合作企业的选择应更慎重。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企业比盲目选择大企业更为重要,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否则就容易造成走过场的后果。比如,我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选择的校企合作单位都是中型企业,双方都有自己的需求,学校需要企业的实战经验和模式引入到学校教学,企业需要培养后继人才,为企业作人才储备,这就达成了共识,在合作过程中也会更积极投入。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手段应多元化,应有自己专业的特色。校企双方都需要通过合作来达到双赢,但如何推进基于装饰艺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怎样才能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类装饰设计艺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是指相关院校与相关企业在培养设计艺术人才、发展设计艺术产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同其他学科专业不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应当具有高度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本土化等特点,所以,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也应有符合自己专业的特色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的一些合作途径:
(1)和相关的专业类网企进行专业学术合作。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变得更方便快捷,为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活力,装饰行业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络已经比较发达,包括电脑终端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平台都普及率很高,这就为设计的相关信息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咨询的更新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因此,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也是带动专业、行业发展的手段之一,这样既可以达到信息的传播,也可以为校企之间的一些具体合作打下基础,例如一些设计比赛、学术交流、前沿设计理念的传播,都提供了很好的良性互动平台。
(2)成立校企联合实训研发部,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促进产学研结合。成立装饰设计校企联合研发部,主要面向本地区及周边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市场,提升设计水平,引领本地的室内装饰设计走向,为区域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学校引入企业优秀设计人才做项目导师,委派本校专业骨干教师具体负责相关事宜,并负责学生实训管理。另外,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一些重要的技术服务。成立这样的部门为师生参与技术服务、校企产学合作提供了技术平台。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合作;尝试
2010年我系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在确立了“巩固省内现有实习基地,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后,我们把目光确立在药学改革的前沿城市深圳--国家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模式改革试点城市。学校领导班子很重视,校长亲自带队赴广东六家知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最终确定深圳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深圳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永安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四家企业为我校药学系实训基地。
合作方式和形式是渐进的。开始由于企业对我校的不了解不认识,只是少量的接收和考察。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学校的主动接触,企业逐渐的了解我校的理念、教学和质量,双方开始了学生实习-顶岗实习-带薪实习-企业冠名-企业资助共建的良好发展轨道。
在校企合作的初期,为能够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我们首先对企业的岗位进行了梳理,将岗位的要求任务化,分析岗位需求的课程需要,设定专业课程,特别是针对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校企合作过程的深入,根据不同企业的特色,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先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6版。顺利完成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多元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一条主线,两个反馈,动态设置设计课程,使职业岗位指向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实训项目符合实际,及时调整和反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以工作岗位专家直接参与的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完成职业能力的鉴定和考核,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并将学生实习过程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申报省教育额厅规划课题进行研究,作为全系部的教学研究方向,此课题历经两年荣获省级科研奖。
随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快速进入职场,为职业角色打下坚实基础。顶岗实习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学生,实习期就成为预备店长、大区采购专员,生产厂家销售大区经理。完成了正常毕业生3-5年的职业升迁,毕业留用初期便被企业派往国外学习深造,作为预备高管培养。
历届学子优异的表现使企业对我校办学水平高度认可,和顺堂与友和两家企业更是派出高管几次前来我校零距离洽谈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冠名合作并进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和顺堂还捐赠一百余种名贵中药材标本,学校为此与企业共建了中药标本馆。凭借我校“一口清,一手精”专业技能培养理念,药学系学生实践技能熟练和稳定程度均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3年,在领导班子的重视下,我校又进一步的扩大校企合作成果,与深圳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深圳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签订“1.5+1.5”的冠名培养模式(根据冠名企业的要求,整合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3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模式调整为1.5+1.5,即学校培养1.5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1.5年;在企业培养的1.5年学生培养分为两部分,即由企业带教老师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部分课程的授课和毕业顶岗实习。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培养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途径)。校企双方就冠名班“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录用”培养模式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探索科研项目合作,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依据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产学结合、人才共育、优势互补的原则,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深度合作。
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协议,引来企业入驻我校,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双方在校企合作方案指导下建立联合办学机制,通过校企实训基地的互认和挂牌,学生带薪顶岗实习以及两家企业每年共赞助三万元的奖助学基金和毕业上岗、就业“一锤定音”,都极大地解除家境困难同学的后顾之忧。药学系冠名班在校生人数达到100余人,截至目前仍有学生不断要求转入冠名班。冠名班的设立使学校和用人企业达到双赢。
目前,药学系10级深圳实习队33名毕业生被全部留用,11级57名学生省外顺利就业,12级89余名学生正在深圳顶岗实习收官阶段,13级学生将走向实习岗位,我校将继续向各合作企业共输送106名品学兼优,技术过硬的学生顶岗实习,14级“冠名班”同学们带着憧憬与期盼,正在努力拼搏、充实自我。校企合作平稳推进、逐步深入,家长学生放心满意,企业一致反馈,学生工作认真、踏实肯干、遵纪和睦,适应能力较强,展现出学校扎实的专业教育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与合作企业反复沟通,本着以企业的需求为要求的原则,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大纲的编写、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实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毕业实习指导等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反复研究与蹉商,通过校企各方面合作,使药学系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师结构、课堂教学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真正做到所学、所教、所用紧密结合,切实培养专业型应用人才,推动药学系的教育改革与学科建设不断深化。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的与企业研究1.5年企业培养细则,即将深入企业完善企业培养计划,使教学环节更加严密,与企业需求完全对接,成立联合办学专家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直接参与到量身订制的“准员工”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育模式 促进就业
当前,“就业难”是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就业政策,鼓励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力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忠,就业形势将持续紧张,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显现。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仅应届毕业生就达到750万人左右,已经创出近年增长最高纪录,而且今后几年毕业生数量仍会保持持续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总理2005年在中国职教工作会上曾作出指示:“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明确提出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探索由中国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同年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根本目标,努力培养各行各业生产与管理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实践证明学校只有和企业合作好,才能将职业教育办好,才能培育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因此我们说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得以良好、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条件。加强校企多方合作,推进产学深入结合,无论对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校企合作的涵义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以社会(市场)需求,尤其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采用学校与企业多方位的合作,拓展学校的教育资源及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新生血液。一般来说具体地合作方法包括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项目、实习基地、所需设备和原料等,或接纳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岗位开展实践。另外,企业还可以配合或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方案的具体设计,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努力,实现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过渡,进一步促进校园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在校生日常学习与实际的岗位生产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毕业就可达到企业需要,最终能够促进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
2 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方式及其特点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国内最权威的定义来自中国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分会主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该书阐述了我国各职业教育机构常见的九种产学合作开展教育的典型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开展合作模式、知名企业主导的合作教育模式。
以上九种合作模式较全面的概括了我国常见的典型校企合作方式,九种模式各有不同,但其同样具有以下特点:
2.1 构成主体具有多样性
学校与企业合作基于多个要素的动态结合,其中主要包括所需技能与岗位具体要求的结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所需人力资源标准的结合;静态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态的生产实践的结合;实习项目、实习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和专业师资培养的结合等。
2.2 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各个职业教育机构,其专业建设方式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构成模式,要完全面向行业市场需求,更要强调对市场需要的适应。
2.3 教学计划的设置对全面性要求降低
传统的专业设置一般追求大而全,覆盖面普遍较广,而现在校企合作过程的专业教学计划则可以在保留必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生,进行一定的调整甚至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较大幅度的改变。在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可能相同专业或相同年级的课程设置,也会针对不同的合作企业进行不同的定制。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机构经常会请企业领导、行业专家参与决策,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起开发新课程、新教材,结合企业的生产需求建设课程群、岗位群和专业群。面向企业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企业的具体需求,教育机构借助企业的优势,真正实现专业建设有特色,课程设置有计划,校园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有效地统一,形成合力。
2.4 教育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更强
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机构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会更多的受到社会和行业、企业多方面关注与监督,便于教育机构接触到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对在校学生的管理,基于班规、校规、学生守则等,会从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提升学生素质。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后,更加入了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与教育机构管理方式的本质区别多体现在制度和收入挂钩,劳有所得,多劳多得,责任与权利成正比。经过企业管理,熟悉企业制度的学生往往可以培养出极强的责任心、较好的耐力和抗压能力等优秀品质。
2.5 校企合作过程促使多元文化的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的在校生在离开学校前就可以提前接触和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和与校园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这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职业成长极为有利。文化的融合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教育功能,增强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在校生通过提前到企业内部开展实习,较早接触企业的不同文化,可以使他们真正深入甚至融入到行业和企业中,通过不同文化和氛围的熏陶,在校生的责任心、上进心、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优良品质将慢慢形成。
3 校企合作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能够实现“三个结合”:首先,是“角色”的结合,合作中的每个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生产者;其次,是“内容”的结合,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专业需求、岗位需求相一致;另外,还有“过程”的结合,也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交替或融合。以上几个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就业准备,端正就业心态,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最早引自国外学者的研究,它指的是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集合,而不是单纯的一项技能或能力。就业能力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产生的知识积累,更多则是来源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所得到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这些素质和能力要满足教学所要求的标准,更要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生产需要。
就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全面、深入了解,在校生只有把握了具体工作岗位对就业能力的实际要求,才能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就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在校生近距离的接触企业,帮助学生增加对行业、企业和具体岗位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即使是在校期间也可以走进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和接触企业生产实践,认识并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和生产流程,掌握前沿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方法,这些均对学生的培养就业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2 有利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教育是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上社会的不同工作岗位。因此,学生从教育机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机构时刻关注企业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提出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体系等。教育机构只有和相关企业不断加强合作,完全以就业为根本导向,以实现在校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为首要目标,才能避免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需求发生错位。
3.3 有利于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传统教育过程普遍存在学生在校所学理论和企业的工作实践过程存在极大脱节的现象,另外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许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通入新的环境中去,这就造成了一部分用人企业不愿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得了接触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认识现代生产和管理方式、了解常用技术和生产设备应用方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进而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认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这会有助于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3.4 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就业心态
就业心态问题是就业过程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少学生因为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在环境和待遇等方面盲目提出过高要求,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就业资源。校企合作在使学生了解企业工资待遇和未来发展的同时,也使他们接触到就业的真实压力,从而帮助他们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更好地做出自我认识,建立适当的就业标准,这也可以对促进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如上所述,校企之间通过建立有效地合作机制,可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赢,可以为毕业生创造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进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就业的帮助与促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1.
[2]王文博.浅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办学机制[J].职业时空,2008.11.
[3]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05.
[4],赵铁丰,王鑫,郑永文,武瑞.校企合作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篇9
(一)没有清晰的校企政合作作理念
首先是学校不能清楚的认识到校企政合作,学校的观点是进行校企政合作,主要的目的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基于评估的要求,合作项目主要是基于顶岗实习的目的,学校未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没有结合到企业利益,学校对合作抱有很大的热情,但是企业对合作抱有冷淡的态度。其次,多数企业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合作可以进行选人,选出学生却不进行培养,对人才培养不重视,育人的作用没有和企业的价值链融入到一起,企业的观点是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合作的形式流于表面
校企政合作在签订合作内容时,实质性内容不强,合作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让学生实习方面,对于合作过程中和操作相关的条款没有重视,企业在合作方面缺乏积极性,企业通常认为在协议签订后,已经完成支持,合作的形式流于表面。学校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学校只是考虑到学生实习,在选择企业时,没有好好地考虑企业的水平,实习的效果并不好,没有让教师到企业中去,帮助解决和生产、管理相关的问题,企业积极性被打击,合作的形式更加表面化。现阶段,校企政合作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合作的形式比较多,但是合作缺少实质性内容,学校未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企业不能很好的参与,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不能向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在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完全的参与。
(三)校企政合作不具有完善的合作机制
不完善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校在派人去锻炼的过程中,基本属于无偿性,不能保证企业利益;第二,高校在科研以及实践方面,缺乏实力,在向企业输送技术服务方面,能力具有局限性。学校没有向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学校采取的补偿是实行技术服务,并提供培训;第三,学生在顶岗学习的过程中,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未结合学校的资源,实行订单教育,也没有培养优秀员工。所以,在合作方面,没有以共赢为基础,更达不到共赢的目的。
(四)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物流管理专业还处在发展中,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课的老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教学,主要是负责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不熟悉实践环节,部分教师是转自别的单位,不具有实践经验,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二、校企政合作发展
(一)合作发展的原则
首先是为行业的发展服务。对于行业发展,高校有责任为其提供支持,在制定校企政合作的方案时,需要为地方行业的发展服务,物业合作人员的水平得以提高,物业服务的质量得以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业主和物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有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其次是为企业的需求服务。校企合作前提是服务于企业,它对合作效率以及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情况下,物业管理素质比较低,管理的水平相对较差,纠纷发生率比较高。学校应当进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实际的需求,结合技术的支持情况,考虑到培训的需要,向企业输送人才,培养技术。再次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政合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学生可以实地接触到工作,自身的职业能力以及素质得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企业到课堂中,人才培养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明显。以企业资源为依托,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理论、实践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校企政合作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主要是氛围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得以完善。物业管理专业在教学主体方面主要是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比较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对实践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并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学校应该根据物业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服务、工作的任务等,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课程需要合理的设置,有助于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第二,联办的企业需要合理的选择。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联办企业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管理方式、运营的力量以及服务的理念对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我校在选择企业时,选择的标准是管理比较规范,具有较高的诚信,实力比较强,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实训的基地,改变学校原有物业管理公司,使其作为实训的基地,合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有助于校企合作进行。第三,建立相适应的管理以及教学的方式。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包括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考虑到落实生产经营目标。校企合作要想长期的发展,需要将企业的实际经营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多年实际经验,学校在教学方式、管理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制定合作的形式
首先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政府需要将行业政策出台,并搭建相应的平台,引导企业进入学校,学校进入企业,建设合作的平台。政府参与到合作中,利益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就业困难,就业不是对口专业,浪费教育资源;校企政合作可以使得专业设置、岗位需要相结合;这种模式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人才培养的方案。在建立培养方案时,需要三方参与。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教学的内容需要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适应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指导行业的发展。第三,校企融入到主管部门的工作。物业管理专业处于发展之中,行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存在困难,问题比较多,纠纷发生率高,法律体系并不规范。学校、企业在理论、技术等方面存在优势,需要融入到部门管理,向部门提供帮助,进行毕业指导,将行业的难题解决,有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稳步发展。
(四)实际的保障方法
第一,建立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分别是三方组成,根据级别管理,分部负责,并实行监控,三方权利、义务得以保证,有助于合作顺利进行。第二,提供制度支持。当三方在合作意向方面形成共识后,就可以将协议签订,职责、义务得以明确,三方行为形成规范。学校要对人才培养制定严格的计划,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满足企政在理论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政府在政策方面需要给予支持,企业为其提供物质条件,能够安排教学任务。相关部门职责相互明确,实行保障制度。第三,更新观念。观念需要得到转变,服务的意识增强,注重行业的发展,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方在发展以后,需要考虑到双方的合作利益,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发展,互相促进三方的发展。利用社会观念进行指导,这就需要社会的支持。第四,形成专业特色。根据区域的环境,校企政合作注意融洽性,专业建设具有创新意识,根据学校的专业水平,强化师资建设,形成专业品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结合人才市场的需要,注重实用性。此外,还要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企业的专家作为骨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发展。借助行业的资源,建立合作机制。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交通;专业;教学;改革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指: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一条主线、两个过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内外兼顾”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系;体现出“三知识、五能力、四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的课程开发模式
“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
1.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市场调研阶段:通过深入铁路企业调查,并与铁路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决策,确定铁路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对应的各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②确定培养模式阶段:利用长期为铁路干部职工培训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③课程开发阶段: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确定重组后的课程、课程排序、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
2.按三个步骤落实:第一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对教师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培训,并开始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系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步骤。
3.实现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一条主线、两个过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杜绝简单地把课程叠加成模块。基于铁路货物运输生产过程和铁路旅客运输生产过程,由高端复杂的工作分解至低端简单的工作,分析各岗位群工作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工作能力逐渐加强的培养过程,由低端简单工作开始向高端复杂工作逐渐迈进,对课程进行重组、选择、排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职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内外兼顾”的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与教学资源保障体系两部分组成。
1.教学管理保障:一方面是学院内部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另一方面是成立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2.教学资源保障:实训基地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应共同开发,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师资建设上:一方面从学院外引入本专业的研究生和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加强本专业教师培训,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理念,深入生产车间挂职锻炼,提高实作技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教材建设上:根据改革后教学内容的要求,包括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的高职教材和采用本专业教师自编的教材。
四、“三知识、五能力、四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三知识”是指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基本知识;职业通用理论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知识。
“五能力”是指学生必备的客货运输生产能力;铁路技术管理能力;铁路非常情况应变处理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