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30 03:2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调歌头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调歌头赏析

篇1

【关键词】“三美”原则;许渊冲;《水调歌头

在文化大交融的当今世界,诗歌翻译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到诗歌翻译的指导性原则也显得格外重要。

一、“三美”原则

许渊冲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他早在1979年提出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三化,三之”。其中”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本文主要借助“三美”理论进行赏析

二、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醉酒之后所作。当时作者被朝廷流放在外,所以这首词充满了忧郁和哀伤。这首词的浪漫的意象都是与月亮相关。上阙着重描绘月亮,下阕着重描写人的世界。作者借用月亮的形象来表达自己远离政治和物质上的追求的心声。因此,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面上似乎依然是对月亮的描述,实际上,它是对无眠的人的描述。作者通过月亮寄托了对亲属的想念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博大的胸怀。此外,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1、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in hand, I ask the sky.

2、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year it will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3、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4、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

5、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 through gauze –draped windows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6、Against man she would have on spite.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she often full and bright”?

7、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if meet again; the moon is bright of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8、So let us wit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一) 意美

译诗即译意象,意象能否被准确翻译直接影响着原诗内涵的表达。所以“意美”在诗歌英译时是最重要的。

原诗第一句中出现的意象是“青天”,作者在翻译时只译为“sky”,去掉了“青”。由于在午夜很难辨别天空的颜色,所以去掉更显准确。

译文第三句中作者描述月宫“too high and cold for me”追溯苏轼的生平我们知道“乘风归去”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作者飞向月宫的渴望;二是暗指作者想回到宫廷的念头。所以用“too high and cold for me”是对作者内心的精确解读。

译文第六句,作者将“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为“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she often full and bright.”此处,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离别的哀怨情丝,似乎是在责问月亮为什么当人们伤心离别时反而这般浑圆明亮。月亮也似乎是通人性而有意这样做的。加入“bright”这一意象,更加能够突出离别时心中的落寞和哀伤。

总之,作者准确度解读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用深厚的文化功底,并通过意象的增删和更改,完美再现了原文作者内心复杂的世界,及哀伤却不失豁达的情怀。

(二)音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上,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和升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翻译是时也应该尽量保持押韵。许渊冲曾表示,译者应尽力实现内容和韵律的双赢。因此,在诗歌翻译领域中,音美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我们从声音美的角度欣赏分析一首诗时,就是在欣赏它的韵律。

原诗是在重复相同的尾韵[an],像“天,年,寒,间,眠,圆,全,娟。”原诗的音韵效果很明显。因此如果将原诗以为自由韵,其美感将大打折扣。许先生的版本能体现原诗的音乐美。他翻译的诗两句用一个尾韵。上阙的尾韵是:[i? ai ai i? ai ai i i ei ei];下阕是:[ed ed ed ait ein ein eis ain ain eis]。许渊冲善于在英译诗歌时运用抑扬格。因此他翻译的这首诗与原诗同样具备音韵美。

(三)形美

形式美是指诗歌的外部形式。这主要表现在诗的结构,行数和每行的长度上。原诗分为两小节。上阙有九行,而下阕有十行。许渊冲所翻译的这首诗也分为两小节,上节九行,下节有十一行,非常接近原诗。因此在形式上,许先生也尽力做到了与原诗匹配,达到了形美的效果。

三、结语

通过分析许渊冲教授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对于译者来说,只要紧紧抓住原诗的“意”,再从“音”和“形”上去努力完善它,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这其中,“意美”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精髓所在,“音美”和“形美”是一首诗歌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音美和形美,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翻译诗歌中,译者的创造性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诗歌翻译中必须的。译者只有用另一种语言体系去完整的表达出原诗所传达出的艺术效果,才能给读者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三美”原则应该成为诗歌翻译工作的指导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戴乃迭.苏轼诗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 任治稷.东坡之诗——苏轼诗词文选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许渊沖.大中华文库——苏轼诗词选[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运用这一模式不仅符合新课改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在教会学生学”的全新教学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一、模式的操作步骤(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为例)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笔者把鉴赏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并设计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步骤如下:

(一)辅助环节

1.课前小练,激活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宋词及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以温故知新,激活兴趣,导入新课)

2.显示学习目标。

①理解“望月怀人”的含义,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鉴赏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③领会词中有关名句的哲理含义。

(二)“先学”环节

1.诵读品味,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正音、整体感知,为下面的自学做准备)

2.参看注释,解析字词。(设计意图: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3.自学理解,完成练习:(要求学生先自己做再四人小组交流对照,整合出最佳答案)

思考完成:

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诗人在哪里所见?有何特点?

②诗人中秋望月突发奇想,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感?

③诗人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三)“后教”环节

1.评点练习,指导鉴赏。(设计意图:评点学生的练习,补充分析,指导鉴赏方法)

2.总结归纳,明确要旨。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表现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四)“当堂训练”环节

1.名句赏析:(设计意图:加深领会名句的哲理含义、渗透思想情操的教育、练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表达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无限怀念。结合现实,讨论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2.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放眼课外,开阔视野,积累名句)

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的词还有很多,如李清照、欧阳修、晏殊都写有与此同词牌的词,且不乏佳句,课后请搜集出来,加以赏析,互相交流。

二、课堂教学实效

自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笔者深感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善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践中的探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花费的精力也更多!那么,如何打造成功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提高两种能力,做好三个“优化”。

(一)要提高两种能力

1.提高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

面对教材,教师首先是一个决策者,然后才是一个执行者,因此,教师要提高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设计的练习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将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认为首先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要善激发,巧点拨。在问题的切入点处适时地、巧妙地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打开他们思考的窗户,放飞他们的思想。

(二)做好三个“优化”

1.优化课前的准备策略,找准“导”与“学”的突破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惟有立足于课堂,优化课前的准备策略,找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突破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2.优化课堂的组织管理策略,当好“引桥”、“路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就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点拨和组织管理。正如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的形象比喻:课堂上学生的自学好比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老师要当引桥,让学生尽快通过引桥上高速;老师要当路标,让学生明确方向,不迷路,不走岔道。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好“学”、“教”、“练”的时间结构并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循环,对课堂的目标任务、课堂的节奏与进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策略。

3.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优化教学资源

课堂学习必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视野。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的拓展延伸。有个学生就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就搜集了五首,看不懂的还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只有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实践,才能开发学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也要学会学习。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都有一个重新学习探索的过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遵循语文学习和教学的规律,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就能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基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洪明,余文森.《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3期

篇3

[关键词]诗词 鉴赏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35

诗词鉴赏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词鉴赏更加科学有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功利化现象严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诗词挖掘的深度往往不够。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几乎都是教师赏析,学生被动地做笔记,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试图从激发兴趣、积累常识、自主学习、进行拓展活动四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小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诗词鉴赏兴趣

情境教学是导入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或者图片,学生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也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上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的后半部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听到歌曲,学生兴致勃勃。这几句词学生也较为熟悉。接下来再进入全词的讲解,就简单多了。借助歌曲,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世事难料,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事情的豁达心境,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感受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情境的创设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感官,消除了课堂压抑紧张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品读诗词的情感之美。

二、积累常识,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漫长,诗词变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一定的常识积累、经验总结,很难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口。因此在上诗词鉴赏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常识的积累,平时的练习也应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学生要了解诗歌的类别。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着特殊的韵律及格式,其分类方法包括按音律和按内容分两种。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等都属于古体诗;绝句和律诗则属于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临别送行、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和边塞军旅等主题。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赋、比、兴”等古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著名诗人的风格。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人生阅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各具特色,诗词的风格也形成了各自的风采。比如李白的诗清逸洒脱,苏轼的词豪放豁达,陆游的诗雄浑奔放,杜牧的诗婉约含蓄……第三,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高洁情操。诗词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抒感,学习时要灵活变通,切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熟读背诵,提高自主鉴赏能力

熟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好办法。学生只有将诗词读熟、读透,才能了然于心,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另外,背诵时要结合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表达的情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出来,音调上需有抑扬顿挫。比如读《蒹葭》要用低沉缓慢的调子,表达出诗人追求不到“伊人”时内心的忧伤。但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一定要读出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怀,读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同的诗词风格迥异,只有多诵读,才能把握诗词的格调,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材中的诗词篇幅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关于诗词的知识,就需要加强课外积累和阅读拓展。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诗词鉴赏活动,开设相关的讲座。活动时给学生拟定一个活动主题,并且提供一些参考用书,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集资料,补充学习我国诗词发展的历史,延伸对诗词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开设讲座时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专题内容,如“诗圣”杜甫的诗和杜甫所在的历史时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着重给学生拓展“安史之乱”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篇4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广州市试题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黔南州试题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______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襄阳市试题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苏州市试题

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5分)

北风卷地白草新,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容,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希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怡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浙江台州市试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这从“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见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有两道题,命题思路是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第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情况,考生只要抓住“客”“乡书”“归雁”等词,就能正确感知诗中“思乡”的思想感情。第2题是有限制的名句赏析,从“表现自然理趣”的角度命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广东广州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从词、句入手,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古诗词阅读赏析句子类试题,多围绕名句设题,而这里要求考生赏析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名句,这对在学习中注重名句赏析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提醒:在备考中,应全面理解作品的意思,弄懂作品的每一句话。

贵州黔南州试题考查全面,题型经典。第3题题干中的“心理”一词,对答题角度有限制,命题细腻,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筛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襄阳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品析词语题,在内容上有呼应。第1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辛酸与愤懑情绪的理解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理解程度。设题紧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起伏跌宕、前后对比鲜明的特点。

江苏苏州市试题出得出入意料,考查了不常考查的长诗,试题有创新,十分灵活。

篇5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首先,上课时教师应运用生动的导入语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语设计新颖、精彩、扣人心弦,就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然后,再顺势介绍诗词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及思想等进行初步了解。

例如:诗圣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其在不同的人生发展时期所创作诗歌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古诗词课前,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对其人生与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引发学生在预习中思考,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共鸣,丰富其对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及历史背景的认知,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便于学生了解和赏读其他作者在此时期的作品等。此外,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喜欢竞争,所以,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朗诵比赛。同时在班级内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诗词朗诵比赛,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情感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制造、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具体情境或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帮助其迅速而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并不断提高教学成效。

中国的古典诗词,大都具有十分美妙的意境,追求情景交融。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依据诗词的内容与特点,灵活运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丰富其内心的感情和头脑中的想象,进而实现对诗歌意境的良好把握。而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感知与思考,有利于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有利于受到审美情感与道德品质的熏陶。同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空间及文学修养等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为其配备曲子《送别》,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例如,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古诗的意境让我们都非常喜欢,成为许多人的爱情誓言。

再比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能够被它埋没;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全诗把钱塘湖的美丽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现的方式,将诗中的美景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于学生的面前,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和现在的西湖美景作比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三、反复感悟,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需要学生认真、反复地进行品读。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无条件地大量积累诗词作品,将其慢慢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用心,调动学生的感觉,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感情旋律,再加上适度的想象,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诗词意境,融合作者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向,对相关诗词句进行整合,创设浓郁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个体意向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诗词内容,并掌握诗词的深刻内涵。

四、学习与应用要具有灵活性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情感,诗词中也汇聚了作者的万千心绪。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品析名句,抓住关键字、词、句等进行赏析,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所迸发的情感,体会词字精练的妙处。然后,合理渗透“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速“入戏”,提高其锻字、炼词、用句等能力,加深古诗词之间的互相理解。而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在诗歌鉴赏的同时,分析这些修辞的用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时时联想,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这是因为,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在诗词赏析中,引导学生对精美的诗词进行联想,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其分析与写作的能力等,以便更加透彻的理解诗词。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时,教师可放手将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其从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鼓励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此诗词为基础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将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不断发挥想象,创造生动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正如:《水调歌头》配上音乐,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很多人都会唱的歌曲。

篇6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 新课程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2]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等[4]。

1.创设故事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5.创设竞赛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准确地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

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5]。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6]。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六、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唐顺发.诗歌为何在学生中失宠.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5]黄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篇7

一、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

1.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

2.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

3.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

4.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二、如何搞好古诗词的教学

1、重视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了解作者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时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词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词作铺垫。为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前,要重视并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例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可让学生谈谈诗人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学习《汉江临眺》,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经过预习,也培养了自己

2、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在感受全诗词内容后,以点促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应由易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记忆,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我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好得多。

古代诗词字数比较少,诗、词眼相对集中,《诗话》“点拨一两个字,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怎让学生了解词人孤独的呢?用“问”与“向”对比,学生恍然大悟,进而领会词思想,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样对比,化深为浅,使学生思考了问题,达到了“不教”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诗词意象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

2)、穿插背诵,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可以训练记忆能力。我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掘。

3、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要把古诗词赏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庞杂,而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古诗词鉴赏又不是初中阶段的考察内容,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就变得可有可无了。长期的不重视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毫无美感可言,这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普遍兴味不浓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对古诗词教学,赏析至关重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了,学起来就事半功倍。而且古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萃,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可吟可唱的韵律美,它千雕万琢的文字美,它遗世独立的人格美,它意蕴悠长的哲理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养成都是绝佳的教育素材,真是不容错过。古诗词赏析的意义近可以说是为了完成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对接,远可以说为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篇8

一、多角度拷问语言

问答式教学是我的语文课堂经常使用的模式。但是,如何设问才能比较充分地挖掘出语言的内涵?我有意在重点语句处多加关注,多角度设置疑问,在折腾中引领学生感悟语言。

例如下一段:“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魏巍《我的老师》)针对段末的那个一般疑问句,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我”在问谁?谁能回答?能够怎么回答?在多角度拷问语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感悟到“我”对老师浓厚的思念之情。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等等。

二、替换中比较语言

咬文嚼字是初中阶段语文课堂的重点。但是,一味地就词说词,学生对词语往往辨析不明,体悟不深。在向名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将语言中的重点词语加以替换,在比较中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效果不错。

例如下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句中的几个动词,我依次替换为“低”“走”“抓”“抬”“倾斜”,让学生去比较两组词语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反复地对比中,学生自然能明白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篇9

一、看题、序、注。

1、看题目,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地方,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而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紧紧围绕“望月”展开,诗人由望月写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看序言,明意图。交作缘由和思想内容,则为序。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便有典型的序言介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醉酒后赋词以表达节日之兴,并寄托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二、分析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心中的物象,诗人借助意象来达到抒发内心臆愿,表达内心情感思想的目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中:“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谐音“留”,写出了对友人的情重与不舍。古诗常见的意象有以下几种:1、表达离愁别绪、漂泊的愁苦之情:“孤舟、征帆、长亭、杨柳、西楼、芳亭、羌笛、杨花”等;2、表达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与眷恋:“月亮、大雁、鸿雁、蟋蟀”等;3、表达凄凉、哀伤、悲痛、落寞和衰败:“杜鹃、猿啼、秋蝉、梧桐、白霜、烟雾、秋风、西风、夕阳”等;4、表达惜时、人生短暂和历史发展趋势以及绵长愁苦等情绪:“落花、落红、残红、流水”等。以上种种意象,可谓丰富多彩,一切景物皆情语。

三、找表达技巧。

古典诗词十分讲究表达技巧,诗人通过表达技巧来体现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

1、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夸张、引用等手法在古诗词中使用较为广泛,如“载不动,许多愁”妙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2、运用表现手法: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对比映衬等也是比较普遍。如王冕的《白梅》中,运用了衬托(以冰雪衬梅的坚毅)、对比(与桃李对比凸显梅的高洁)、象征(借梅表达诗人的理想追求)。

3、运用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在诗歌中运用比较广泛,重点为描写和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包含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愁苦之情,但全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四、赏析语言。

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悟炼字炼词。诗歌多以凝练传神的字、词来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此类赏析语言的题目,一般考试题型往往设计为:“你认为诗中某个字写得最妙?为什么?”举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直”字更显得荒漠的无际。“圆”字更显得长河的磅礴,二字构成了大漠纵横交错的壮观景象。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中,“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而“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更加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风雨吹打而凋谢稀零。一句就包含了两种状态的对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精绝之笔。

篇10

关键词:豪放词 豪放 沉郁 旷达 飘逸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唐诗、元曲一样,也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特色的文学样式。在北宋词坛苏轼可谓是一位独领的词家,他以诗为词,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风。苏轼的词和他的诗一样,挥洒自如地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时而豪放沉郁,时而又旷达飘逸,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将这两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任意驱遣笔端,将赞美古代英雄与抒发自己的怀抱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雄伟而且壮阔,历来被誉为“古今绝唱”。

词的起笔两句高唱入云,气吞万里,展现了一个引起人们兴亡之感的壮阔雄浑的境界。浩浩江水日夜东流,波涛汹涌奔腾不息,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这滚滚流逝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浪淘尽”三个字将“千古风流人物”都包容在内,囊括其中,欲擒故纵,谋形蓄势,为下文特别提出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杰作铺垫。这两句把千古江山与风流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气势奔放、雄浑豪放的诗一般的意境,既点出了“怀古”的题旨,又隐含蕴蓄着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这是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三四两句由前面泛泛的江山、人物之感收缩到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迹上来。在“赤壁”的前面加上“三国周郎”,为后面写周瑜先蓄势一笔。作者自知所游的赤壁并非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是“传云曹公败所”,所以说“人道是”,这就避免了历史的考究。“乱石穿空”三句正面描写摹绘赤壁江山的景色。“乱石穿空”一句写仰视时所见高山林立、奇峭高峻的形象,重在描其“形”;“惊涛拍岸”一句写俯瞰大江时所见的奔腾气势,一个“拍”字写出了惊涛击岸的声响,重在状其“声”;“卷起千堆雪”一句写江面波澜壮阔,惊涛汹涌澎湃,有似“千堆雪”,突出了浪花四溅,一片洁白,重在绘其“色”。这就从形、声、色三个不同角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目不暇接之感,画面感十分强烈。这三句江、山合写,而以写江为主,照应起句“大江东去”,描摹得形象生动鲜明,意态雄深纵横,撼人心弦,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烘托了环境气氛。“江山如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上面的景象。面对如此陡峭险峻、雄奇壮丽的江山胜景,“人非木石岂无感”?更何况这位“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却怀才不遇、险遭杀身而贬居黄州的作者又怎能不感慨万千呢?于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自然吟出“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多少豪杰”当包括曹、孙、刘三方。这两句仍然是江山、人物合写,却以写人为主,照应了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但起笔指“千古”,这里缩小到指三国“一时”,这就自然而妥贴地引出下片要尽情赞颂的英雄人物周瑜。这样承上启下,词意不断,词情满怀,极见功力。

词的下片前五句,用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年轻统帅周瑜的形象。起笔用“遥想”一词点明题旨是在“怀古”,并领起下面五句。赤壁之战时,周瑜与小乔结婚已有十年了,并非“初嫁”,作者如此运笔,是要以美人来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因此,“小乔”两句看似闲笔,实则是借美人新婚、春风得意,来烘托、渲染周公瑾少年豪杰、“雄姿英发”的。周瑜挂帅时年仅二十四岁,因少年得志,世人称之为“周郎”,十年后与诸葛亮率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赢得了这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使东吴雄踞江东,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值得苏轼钦佩和赞美的。“羽扇纶巾”两句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身当大敌,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依然一把羽扇,一身儒服的闲雅风度,充分表现周瑜的才智韬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船队烧得精光,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以上五句不仅写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而且描绘了他风流倜傥、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可见在东坡的笔下周瑜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的确是够饱满、极完美的了。这就为后文的对比造势、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