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范文
时间:2023-04-09 06: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递正能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爱要有正能量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虽然她残废了,但在学生眼里,张丽莉是一个爱学生的最美老师。她的最美正能量在学生心中不断发散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山东省枣庄市“最美中学生”龚钰犇为救同学,自己却被碾轧在车轮下而受重伤。龚钰犇在瞬间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正是有张丽莉这样的老师爱的正能量的传递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校里,我要求自己时刻都做学生的榜样,发挥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发现学生生病了,第一时间带其去就医,并及时同家长取得联系;发现学生有困难,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发现地上有纸屑,立即弯腰捡起;发现学生犯了小错误,决不进行破坏性批评,而是用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不断奋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不断感受到老师传递的正能量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爱社会,并将这种爱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爱要阳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热爱学习,有着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教育正能量的老师,其教授出来的学生必然也是热爱学习的,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必然也是有着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的人。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做阳光老师,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融入学生之中,利用读书活动,师生共读一本好书,用真情沐浴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加入学生的队伍,与学生共同做一些有益的活动,把微笑留给学生;卫生大扫除时,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用爱心打动学生……如此,用爱的阳光传递教育的正能量,打造学生七彩生活,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才能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要均衡
篇2
一、阳光教师释放正能量
课堂教学成效取决于教师自身所携带正能量的多少。阳光教师必然携带正能量,释放正能量。
教师一举一动深深影响着学生。笔者对武江区19所小学教师进行的“关于品德教师言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言行不一致”的教师占25.5%,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教师没有做到,如上课不迟到、不乱扔垃圾等。“容易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传递给学生”的老师占61.2%。此外,在教学中,部分学校的教师还会使用讥讽性和威胁性的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面部表情。教师的这些不当行为传递给学生的是负能量,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脾气暴躁、待生冷漠,很容易形成对立,僵化师生关系;教师的病理性言语不仅伤及学生的人格尊严,还挫伤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教师言行不一,会让学生不知所措,长此以往,还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基本信任;如果教师总是把对社会的不满带到课堂上,学生将自然而然地产生愤世、怨世的情绪,极易对社会、人生失去信心。
因此,在课堂上,要想让品德课堂释放正能量,切实提升学生品德素养,教师不仅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示范,还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赏识、激励学生,更要用充满阳光的人格魅力感染、鼓舞学生。
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火眼金睛”,适度的赞赏与激励,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获得认可,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能量。而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增加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例如,学生李某由于表达、理解能力差,课堂上回答问题文不对题。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根据他的行为表现找出亮点表扬他,再以“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的语言提醒、帮助他。有了多次赏识和鼓励,他产生了自信,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心态。此后,他每回答问题前都绞尽脑汁,争取答得更好。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颗潜藏巨大能量的种子,只要教师善于唤醒,学生在温暖的阳光之下,不断地向上成长。
当教师习惯了用正面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有一节品德课,当笔者走进教室时,看到讲台上有一大堆垃圾,当时很是气愤,后来转念一想:如果追问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何不就此导入新课呢?于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这课的题目巧妙地导入新课。笔者用手指了指那堆垃圾,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到:请同学们讨论“如果我是你”。由于态度温和,教室里的紧张气氛立即缓解下来,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状态,踊跃发言。讨论还没有结束,那个故意把垃圾丢到讲台的学生便主动上来清理,并当众道歉。如此,既化解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僵持紧张的关系,又为导入新课寻找了一个良好的素材。
二、正向引导传递正能量
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在教学中,由于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以巧妙的方法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迁移法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某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一次考试在试卷空白处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不努力,可老天爷偏偏如此捉弄我。我真想解脱,真的……”笔者看完后,在惊讶之余积极想办法如何帮助他。于是,在一次课堂上讲了一则《走出人生的“枯井“》的故事,主要描述了一只驴子如何走出“枯井”的历程。在故事的暗示下学生有所感悟。此后,经过多次私下交流,他逐渐开朗。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受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容易造成价值混乱。教师应该用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判断问题的能力。
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懂得爱护、保护动物。可是,课堂上,有一位体弱的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昨晚,我爸爸带我去吃天鹅肉,他说天鹅肉能帮助我提高免疫能力,让我不生病,我该怎么办?”笔者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相似的困惑。于是,笔者提了两个问题:白天鹅是国家哪一级保护动物,为什么要保护白天鹅?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搜集资料。第二次,笔者专门上一堂保护珍稀动物的课,邀请一些家长参加。在分享、交流白天鹅的信息时,学生达成共识:白天鹅是全球易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被问到“该不该吃天鹅肉”时,学生一致否认。笔者再趁机列举出一些珍稀动物,展示它们的生存状态,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保护动物的深意。笔者此时故意提及体弱学生的问题:“不能吃天鹅肉,那么,有哪些办法可以提高免疫力呢?”学生纷纷献策:锻炼身体、加强运动、饮食均衡、多吃主食、多吃蔬菜、水果。课堂最后安排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听课的家长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和学生一起保护动物。
篇3
一、审视不足,剔除“负”行为
近年来,社会上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消息不少,做一名老师可能不是那么难,但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在给予孩子们尊重和关爱的同时,我曾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那些被视为“违规”的孩子。我时常摆出所谓的“权威的”凶巴巴的面孔对他们进行“自以为是的、为了他们好的‘教育’”。想想那时的自己,真的是有太多的“过”了:过于追求纪律,过于要求知识,过于寻求技能。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和了解,现在的我虽然已不再是那时的我了,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把他们当成朋友,我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我对孩子们的态度改善了,但那些年的“严格要求”却成为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污点,至少在那时我的师德是缺失的,我承认我不打人却爱骂人,我很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学会用宽容和耐心教育学生?想到这,我无比惭愧。
给孩子传递正能量,身教胜于言传。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我国早就有身教胜于言传之说,但是,这一点远未被广大父母所接受。在一些家庭,家长仍然对孩子说得多,自己示范得少,忽略了榜样在家庭中的力量。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但是,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父母的照片都那么“光辉”、都那么“高大”。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洒大地,自己便学会了吃苦耐劳;老百姓的女儿每天看到母亲缝补浆洗,日夜操劳,便学会了关心体贴,勤俭持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现在,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呢?一些年轻的父母,一下班回家便只想着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当牌桌,把客厅当赌场,全然不顾在一旁做作业的孩子。难怪有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进取。这些能都怪孩子吗?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同样的道理,“说一句好话不难,难的是说一辈子的好话”。爱孩子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我这里所指的“好话”不是那些拍马屁的话,而是针对孩子们来说,老师所传递的一种正确的教育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批评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本领”。当遇到孩子们不良的行为、情绪时,不再是“大声呵斥”,而是通过耐心平等的交流,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身为一名在最基层岗位上“摸爬滚打”了整整12个年头的幼儿教师,现在我觉得幼教工作其实是一份良心活,我们要时刻记得对得起这群可爱天真的孩子,要时刻提醒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二、展望未来,释放“正”能量
具有正能量的教师把“美的种子”播种在所有同事、所有孩子的心中,就如沸水中的茶叶那般,既绽放温润了自身,又在沸水中释放了脉脉清香,他们感染、启迪、陶冶了更多的人,使教育的正能量不断发散,成为教育中的一个个“最美”:“80后”乡村女教师邓丽辞去高薪职位到海拔1800多米的高寒山区支教,用爱心照亮山区孩子的心灵,一个人改变了一所学校,把爱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承诺“我愿永远守在这里”的乡村教师朱建成……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成为所有教师的榜样,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座座教育丰碑。
篇4
他,是一位矢志不渝的科学家,十年如一日与科研相伴。
他,是一位有追求的学者,立足广西,执着努力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他,是一位同行认可称道的学术团队带头人,给予每个成员“正能量”。
他就是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振锋教授。
科研:无法割舍的情缘
对于无机化学领域,陈振锋教授注定无法与之割舍。他199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化学教育专业后到广西大学林学院工作。带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工作两年后,他考取了广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凭借着出色的科研能力,毕业后留校工作。1998年他又考取了南京大学的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陈振锋毅然回到了地处西部落后地区的家乡广西,回到广西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也许,那时他不曾知道,自己在科研方向上与广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十年。
广西是我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共有548科,1861属,4637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总数列为全国第二,且具有广西自身的地方特色。广西主产的药用植物(两面针、广西巴豆、白花丹、黄柏、广西莪术等)已被发现有抗肿瘤作用,但其作用物质基础还不明确,其天然有机活性成分的金属配合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国内外鲜见报道。而且由于人才资源匮乏,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研究开发广西中草药资源已是迫在眉睫。陈振锋教授关注到了这一领域,他认为科研理应这样,从最需要研究的地方入手,从当地经济社会最需要的地方着手,他下定决心,要在中草药资源研究上下一番功夫,做出一番成绩来。
每天,天刚刚亮,陈振锋已经在化学实验室开始做实验了,为了查找一个数据,有时甚至半夜还在实验室。2003年,当时跟随陈振锋教授做实验的在读博士生刘延成还清晰地记得这样的场景:“陈老师做起实验来,顾不上吃饭睡觉,出差回来,行李还不及拿回家,第一站就是到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恒山回忆道:2009年,为了申请教育部创新团队,为了一个数据或者文献材料,在外国学习期间,陈振锋教授都要打电话回来给同事,帮忙求证和指导。
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陈振锋这样一路走来。
实验室、教室,他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无数的脚步和思考。
硕果:立足壮乡的回报
2003年,可以说是陈振锋教授科研道路上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
这一年,他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了一项科学技术成果《若干含N,S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由广西教育厅组织鉴定后获评2003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被专家认为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日报》载文介绍该成果,是广西化学界历年来获得的首个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一年,他带领团队启动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面针和青黛有效成分金属配合物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如今这一项目早已结题,为广西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此外,依托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这一高水平研究平台,陈振锋教授还积极参与广西医药人才小高地的申报、建设和管理工作,多次组织由桂林知名医药企业研发人员参加的学术沙龙、企业研发研讨会,联合开展研发项目攻关,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他带领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研究团队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参与系列新药研发,并提供科技服务2000余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坚持,十年来,陈振锋主要从事手性配合物、有机药物配合物、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抗肿瘤药物化学研究。在合理药物结构设计上,他提出并成功实现了修饰改造的中药活性成分配体+金属活性中心的设计思想,开拓了金属配合物药物的设计新模式。在国际上系统、深入开展了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拓了中药-金属药物化学新的研究领域,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和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原始创新成果。陈振锋教授先后独立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其他项目8项。至今,他已在业内知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20篇,已被包括Angew. Chem. Int. Edit, J. Am. Chem. Soc., Med. Res. Rev.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刊物他人正面引用9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他还是Dalton Trans., 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inal Chemistry等20余种国际和国内刊物的审稿人。2011年,陈振锋教授获聘广西首批八桂学者。
“他的心思全部放在科研上了,陈老师永远是最勤奋刻苦的。天道酬勤,如今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成绩是他付出心血的回报。”现在已经是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的刘延成博士动情地说。
团队:凝聚“正能量”的执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然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智慧,陈振锋深知这一点。2011年作为骨干成员,陈振锋参与申请成立了西南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并且为广西师大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规划、建设和申报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陈振锋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教授带领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研究团队成功入选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现了广西师大在该人才团队项目上零的突破,也是目前广西仅有的两个入选团队之一。
陈教授知道,优秀的团队不能缺少优秀的人才,人才永远是支撑优秀团队的保障,所以他总是以满腔热情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陈老师总是热情地给予我们学习上的指导。从每篇论文从整体框架到每一个细节部分到项目申请书的材料报送,从每一个数据到文献资料,陈老师都会毫不含糊。”现在广西师大执教的青年教师黄富平博士说。
科研是陈振锋教授生命中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和学生在一起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乐趣。他关爱每一个学生,从教多年来,他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本科时期就是他的学生,然后跟着他读硕士、读博士,最后留校工作,刘延成就是其中的一位,“可以说我的成长是和陈老师的培养和关心分不开的。这么多年下来,他总是给予我们一股正能量,他既是我的老师,更像是我的朋友。”刘延成博士说。
“陈老师还是运动健将呢。”2010级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李仲庆饶有兴致地谈到,像许多科学家一样,陈振锋教授除了潜心于科学研究之外,还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我校校运会田径1500米跑教工组的冠军保持者,夺得几届羽毛球赛冠军,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广西高校羽毛球比赛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多年来,陈振锋教授承担1门本科生和2门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教学工作。获200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先后与他人合作(或独立)指导52名硕士研究生(13人考上博士研究生),1人获广西优秀硕士论文奖;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8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2人,其中3人获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一等奖。
篇5
退休回到家中,我除了坚持写稿外,还经常找老友玩。我发现这些与我年龄相仿的老人,绝大多数不会使用电脑,对于“博客”“伊妹儿”(电子邮件)等更是一无所知。于是,我动员他们学习电脑,做一个新新老人。起先,他们颇有畏难情绪,觉得这么大年纪了,还花时间、精力学电脑,费神又费力。我以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学会了电脑,可以上网看新闻,可以去电子图书馆读书。可以远程医疗,还可以到电子商城购物,更可以在聊天室里解惑谈心……作用大着呢!听我这么一说。不少老友动心了。但又有些担心上网会影响视力。我对他们说,只要控制好上网时间,每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每隔半小时休息一下,是不会有碍视力健康的。这和看电视一样。长时间无节制看电视同样会影响视力。
在我的带动和指导下,几位老友基本都学会了电脑操作,还申请了QQ账号。他们虽然打字速度比较慢,但总算可以在网上交流了。以当地老友的QQ号为基础。我建了新新老人QQ群。此外,我还将外地一些未曾谋面老人的QQ号加入群中。这些老人,有些是我神交已久的网友。
建了新新老人QQ群,我们这些离退休老人又有了一个新的聚会平台。每周一、三、五的下午15时,QQ群里的众网友准时登录,各种头像频频闪动,好不热闹。有位网名叫“一棵树”的外地网友说,他原来在机关工作,退休后没几年老伴病逝,生活一下孤寂起来。有时。他闷得难受。就走亲访友,但亲友们不一定总是有时间和耐心陪他聊天解闷。这次加人了新新老人QO群,他心情好多了。还有个退休前在企业工作的当地网友,刚退休时成天与社区的几个老年人在一起打麻将。有时为几个小钱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也伤了身体。他对我说,自从加入了新新老人QQ群,参加群里定期聊天这样的活动让他受益颇多,既能有机会与不同的老人聊天,探讨一些社会人生的问题;又消除了孤独,增加了生命活力,让他觉得生活充实了许多。对于一些需要解疑释惑的网友,我更是在QQ群里向他们传递正能量。有一位我熟悉的实名网友。在一次与我聊起退休工资时,心里极不平衡,说他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退休后工资都比他高好多。而这些同学当年在班上成绩都还不如他呢。我说:“企业退休人员工资低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双轨制’的不合理因素,完善健全需要一定时间期。这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开始‘九连涨’就是调整的一个方面。你现在身体健康,特别是家庭幸福,儿孙满堂,别人未必个个能如此。”这位网友乐了,说这话他爱听。我趁势叫他以后少和别人比。多与自己比。尽自己最大所能,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努力了就问心无愧。自此,这位网友终于除去了心中的阴影,决心活出一个轻松自信的自我。
新新老人QQ群不仅让我们这些老人在玩电脑中排遣了寂寞。释放了烦闷,还多交了益友,增长了知识,愉悦了心情。闲聊中大家彼此提醒、慰藉、激励,达到了调整情绪、平衡心态、益寿延年的效果。
篇6
关键词:潜能;正能量;小班班风;培养
三岁的幼儿刚上幼儿园,就要接受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前教育,但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进入幼儿园成了幼儿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对其心理发展有很明显的影响。大部分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但也有少涤锥一时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紧张,出现比如依恋亲人、哭吵不止、独自枯坐、态度淡漠等许多行为问题。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幼儿入园时的行为表现,而且要以浓厚的感情、耐心的态度和机智的方法随时解决好幼儿发生的行为问题。幼儿进入幼儿园,是从一个家庭过渡到一个集体的生活,并要在这个集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所以创设良好的班级风气是非常重要的。
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班集体中逐步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为上的共同倾向,并通过思想、言行、风格和习惯诸方面表现出来,形成的一种风气。良好的班风无形地支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对形成、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班风的培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教师去做、去教育、去引导。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弘扬正能量,形成团结向上、和谐的氛围,可以让孩子更加热爱这个班集体,喜欢上幼儿园,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但怎样培养小班良好的班风呢?
一、在生活常规中养成幼儿良好的礼貌习惯
当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适应新环境后,我们就要先从生活常规中抓幼儿的礼貌教育。和孩子一天最早接触是孩子来园的时候,我们在活动中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教育孩子要做一位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因此,我们教会幼儿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您好”等等。当孩子来园时,教师不但要热情地接待孩子,还要主动向家长和孩子问好,起到示范作用;和孩子去户外活动时,碰到幼儿园其他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我们就和孩子一起向他们问好;不小心碰到别人、不小心拿错东西、不注意影响到别人等时,就教幼儿学会说“对不起”;当别人帮到你、当别人给你东西等时,就教幼儿学会说“谢谢”;当需要别人帮你做事时、当麻烦到别人时,就教幼儿学会说“请你……”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机会我们都不会错过,这些平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让孩子每天在教师的不停引导下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习惯,不再用老师提醒。平时,教师更是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时时处处、时时刻刻规范幼儿的礼貌用语,逐步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精神
小班幼儿年龄小,天性好玩,结合这一特点,我让幼儿在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在集体里学会分享、合作,团结友爱,并及时肯定幼儿团结友爱的行为。我经常以奖励贴纸的方式表扬会和别人分享、合作的幼儿。幼儿爱表现自己,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看到别的幼儿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得到小红花,自然也会跟着模仿他人的行为,就会自觉约束自己。教师还要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奖励,让其他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学习的,以提高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多做些正能量的行为;当幼儿犯错时,教师应先了解幼儿犯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幼儿慢慢改正缺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样轻松、有效的各种活动中,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例如,在结构游戏中,我让幼儿一起合作建构各种建筑物,如“飞机场”“海滨公园”“美丽的宫殿”等等,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求合作,只能拼搭一个,而不是独立的几个,在不断加强幼儿游戏经验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会了合作、分享,享受集体合作的愉快和成就感。又如,班上的小莹莹,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喜欢玩的玩具就一个人霸着玩,从来不让别人玩,老师又哄又是奖红花,效果都不大,于是针对这一状况,我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大家一起玩玩具”“好朋友”“过生日”等等,通过情境游戏,让小莹莹逐步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一起合作,体验一起的快乐。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运用游戏形式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深受幼儿的欢迎。用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孩子,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经常鼓励幼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幼儿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适当让幼儿接受挫折教育,让幼儿学习用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幼儿保持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首先,我与幼儿做朋友,常与他们聊天,尊重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像同伴一样游戏,让他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和我玩。其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语言要亲切,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还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亲一亲、抱一抱)等。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碰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不要害怕,并及时在幼儿需要时帮助幼儿。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快乐生活每一天。如,小班的孩子比较娇气,户外活动中,不小心摔跤了,就会坐在地上使劲哭;在体能活动中,有的小朋友不敢走平衡木,站在平衡木上发抖;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因为不敢或者不会做教师要求的手工练习而无奈地坐着,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关爱及鼓励,同时也要动员孩子关心同伴、帮助同伴,让每个孩子体会被爱的关怀,感受集体的温暖,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氛围。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幼儿
如今,家园共育已成为大众认同的理念。因此,为了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创文明和谐的班集体,必须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使家庭和幼儿园积极互动起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良好的心态时刻影响着幼儿,是幼儿的学习榜样。
首先,父母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时,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其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孩子取得成绩或有点滴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此外,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如,通过家访、微信、QQ群、园报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环境育人的认识上达成共识,促使家长在各自家庭条件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从小沐浴在良好的家风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小班幼儿从家庭过渡到集体生活,在焦虑、紧张中慢慢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要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都离不开良好的班风。教师要在不断加强日常常规巩固的同时,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主动思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保持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班级良好班风管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型的,小班幼儿更是难。因此,我们将以人为本,不断尝试和完善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常规意识,形成良好的小班班风班貌,为以后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确立主体地位,传递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属于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内部依据。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用好、用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够得摘果子”。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可以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许多思考题。一堂课如果是由几个合理问题串联的,就能迸发活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难,过于多或过于少,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除了量的问题,还要注意趣味问题,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设计一些学生有能力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内外知识圆融起来,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人教版《思想政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笔者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房价调控,江苏省政府一方面增强有效供给,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税收、土地政策等经济杠杆,抑制投机性购房,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说明省政府相关举措的经济学依据,这样的题目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二、结合文本主题,传递祖国文化
祖国文化是我们的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民族认同感的弱化,淡化我国国粹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容易消解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对于增强我国民族的凝聚力、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文本,传递祖国文化的正能量。
如《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片断:
1.用女子十二乐坊演奏《奇迹》的视频导入新课,2013年是女子十二乐坊成立12周年,让我们共同聚焦女子十二乐坊,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探究: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生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生2: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保留。
生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3.你是怎么理解传统的?
生1: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生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生3: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如中秋的凝聚、放爆竹的浪费等。
4.你是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的影响的?
生1: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生2:是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生3:它具有双重性,所以要和时代共同进步。如汉字的多次改革就是一个例子。
5.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生4: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化传承越来越深刻。
6.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生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生2: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7.你对中华民族的节日是怎么看的?春节将到,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这就说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 )
A.不断创新的过程;B.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C.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D.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这个案例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切入点,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探究中,理解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及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升华道德境界,传递浩然正气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正直的传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浩然正气凝聚了正义和道德,自古以来,是不能靠伪善或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十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千方百计”体现了党和政府注重公平、弘扬正气的决心。同志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如《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导学片断:
1.自主预习:经营者之间为什么要公平竞争?如何反不正当竞争?有些名明星,眼中只有巨额广告费,而无半点责任意识,盲目代言,对回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理解顾客是“上帝”的?
2.有这样一则广告:据说人一生的幸福和你的名字有莫大的关系,你想知道你的爱情和前途吗?请编写以你的姓名为内容的短信,发送到XXXX。这类广告引起了很多争议,有的人认同这些广告,觉得这是厂商宣传自己产品的自由,没什么可谴责的地方;有的人则从社会公益和善良风俗角度对其进行批判。你是怎么看的?
篇8
【关键词】公益栏目 “走转改” 正能量
一档开播不到两年,看起来还有些稚嫩的公益栏目《身手不凡》近日一举囊括了2012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类年度名牌栏目和安徽新闻奖电视类年度新闻名专栏的殊荣,这一消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毕竟看起来更有实力的一些参评栏目都未能如愿,难道《身手不凡》有什么过人的“气质”征服了评委?获奖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启示呢?
致力公益性的栏目定位
《身手不凡》是由蚌埠广播电视台与蚌埠市总工会联合创办的一档职业技能型电视栏目,根据“栏目活动化,活动栏目化”的原则,把职业技能电视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分三场举行,初赛产生的12人进入决赛;节目的录制和播出根据比赛的进程,每月前三周分别制作播出三期初赛节目,月底播出决赛节目,决赛设置四个比赛环节,通过四轮比拼产生最终的冠军。
栏目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性质,邀请业内专家参与设计比赛的环节和流程,并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进行对接和改造,使得节目既能体现行业的职业特点,又能突出电视的娱乐性,力求将节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专业性与观赏性有机融合。当然,这一过程应该说经历了将近两年时间,目前还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之中。
作为目前安徽省内电视媒体第一档、也是唯一一档面向一线普通劳动者的电视栏目,《身手不凡》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通过源于日常而又高于寻常的技术演示,以清新、质朴的风格展现劳动者的风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公益性。
《身手不凡》栏目开播以来,由于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等因素,吸引了相关单位职工踊跃报名、广泛参与,先后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职业技能电视竞赛,通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履行了一个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
栏目不仅得到上级领导和业内同行的肯定,而且被广大职工亲切地称之为咱们劳动者自己的“综艺节目”。2011年12月9日,《工人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蚌埠工会巧借力 职工能人上荧屏》为标题,对《身手不凡》栏目把能工巧匠请上荧屏的做法表示肯定,认为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坚持办下去,在广大劳动者中形成比学赶超的好风气,真正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坚持“三贴近”的栏目实践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11年初创和起步阶段,因为缺乏经验,《身手不凡》曾经走过不少弯路,面临发展的瓶颈。比如,刚开始原封不动照搬照抄行业内部技术比赛的模式,考虑电视本身的传播特点和观众的收视需求较少;另外,竞赛项目有的专业性很强,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等等。尽管比赛本身办得“热火朝天”,但对大多数电视观众而言,缺少吸引力和可视性,这样一来,势必影响节目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和论证,从2012年开始,栏目主创人员主动响应“走转改”的要求,坚持“三贴近”,从实践中汲取节目创意和灵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题,设计比赛环节,策划了一系列跟企业生产、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竞技项目,并坚持把舞台搭在一线,最大限度贴近实际。
驾校教练员技能大赛就是针对如今“学车族”越来越多,驾培质量广受关注的背景下创作的,比赛项目也全部放在平时市民学习驾驶的培训学校场地。为了录制这场比赛,全台上下动员起来,不仅使用了八讯道电视直播车,还把运动摄像机和微型旋翼直升机派上用场录制视频信号,后期制作时特技和特效的普遍采用,使得节目看起来像“电影大片”,在普及驾驶技能的同时,观赏性明显提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期节目的收视率创造了栏目开播以来的最高点,应观众要求进行了多次重播。
坚持正确节目导向,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身手不凡》栏目的核心立意。护士技能比赛这期节目正是考虑到当前医患纠纷中技术性原因造成的误诊及误治比例高过64%以上这个现实背景进行创作的,比赛项目不仅有基本的护理技能操作,还专门设计了人性化的模拟情景和环境来“刁难”护士,考察面对特殊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节目观众看着新鲜有趣,感受到医务工作的责任和艰辛;各家医院在组织收看比赛后反馈的信息说,在单位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凡响,在岗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对于平时工作的带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卫生主管部门对此也充分肯定,认为电视台以自办节目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蚌埠自古就是玉雕技师云集之地,如今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玉器生产基地,全市玉器加工企业超过2000个,然而鱼龙混杂的玉器作坊正阻碍着传统玉雕技艺的提升和现代玉器产业的发展。着眼于后备人才的发掘和培养,2012年12月第二届中国玉文化节在蚌埠举办之际,栏目组与蚌埠市玉雕协会合作举办了玉雕技艺电视技能大赛,一批技艺精湛、思维活跃的年轻技师在镜头前脱颖而出,观众大开眼界,对这种植根本土的传统技艺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海内外客商也看到了未来蚌埠玉器加工产业发展的实力和潜力。这种主动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追求和姿态,为栏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找准了定位和角色,在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也奠定了栏目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经济保障。
传递正能量的栏目品质
把镜头对准一线职工,让劳动者成为电视主角,这在当前娱乐节目和演艺明星一统荧屏和收视率决定一切的现实环境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对于一个综合实力还不算发达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更是难能可贵。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常态播出的同类节目屈指可数,像中央电视台的《状元360》、上海电视台的《劳动最光荣》以及广东电视台2012年启动的《技行天下》,安徽省此类节目《身手不凡》是独此一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和追求。对于各方面条件均不如省级媒体的地方电视台来说,开办这种具有原创性的公益栏目,在电视媒体普遍同质化的大气候下,其勇气和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是我们这个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倡导“劳动光荣”和实现有价值收视率的节目创作理念,无疑体现出一个区域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第三,贴近实际,影响广泛。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身手不凡》栏目创办的初衷,通过喜闻乐见的岗位练兵、业务技术电视“比武”活动,为实用型“蓝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于引导企事业单位重视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在岗成才,提高职工专业素质,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身手不凡》此次获奖绝非偶然,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思路是其展露头角的必然所在,尤其是主动践行“走转改”,传递正能量的节目品质更是栏目在当前大环境下获得首肯的关键因素。
不断创新的栏目追求
当然,获奖并不能保证栏目的未来发展会一帆风顺,作为一档公益性定位的电视栏目,叫好能否叫座始终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尤其是电视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地方电视台的处境微妙,实现有效率传播和有价值收视率的做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毕竟公益性栏目也是需要有人喜欢看才行。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身手不凡》的选题本土化和贴近性原则、活动栏目化运作模式以及从文稿撰写、画面拍摄到节目编导的用心,已经让这种容易陷入“曲高和寡”怪圈的公益性电视节目变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但是,目前来看,《身手不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的确也很多,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后,栏目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纵观近年来国内电视领域的新变化,无论什么类型的节目,要想提升收视率和影响力,明星、故事和模式三个要素至少必备其中一个。一位业内学者年初在他的微博上用了三个热播的电视作品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电视,它们是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电视剧《甄嬛传》,这三者背后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故事!就是说要有好的故事,把故事说好,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说好故事,说人、以及与人有关的生动故事。
电视节目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收视变化的需要和电视传播的规律,学习、借鉴国内外电视节目发展的丰富实践和成熟经验,进一步增强栏目内在的品质吸引力和外在的品牌影响力无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对于身处城市电视台的《身手不凡》来说,盲目借鉴省级卫视的大场面、大制作不可取,也做不到,未来现实的选择就是立足自身条件,首先在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故事的讲述技巧方面下大力气、做足文章,以人为本、百姓视角和励志故事,或许这将是栏目保持较长活力的一个可靠思路和捷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目前,年轻的《身手不凡》和节目团队正以此次获奖作为新的起点,一如既往以创新的姿态、踏实的作风大胆实践,继续努力。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接地气;课堂教学;正能量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述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讲授法在教学中,往往重“知识”,轻能力;重“说理”,轻情感体验;重“结论”,轻学习过程……等不足。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师生互助互学的“共同体”。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注入“正能量”。
一、案例如何“接地气”?
撰写案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归纳、推理,案例的设计是发挥教学效果的保障。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选择的案例要“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撰写教学案例呢?案例必须“接地气”,就是案例的选择应该体现“短”“平”“快”的特性。
1.“短”就是说内容要少而精。案例的“接地气”,强调案例的内容尽可能短小,具备典型性。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足够的事实和事例演绎所要阐述的主题,不能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在理解“材料”上。案例应体现“事虽小,理却大”。因此,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轻易地抓住知识重点、突破难点。
2.“平”就是说内容来自平常生活,但不缺少趣味性。案例的“接地气”,还要强调教学的案例应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案例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尽可能于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符合学生内在需求的,与学生现有经验值相称的,才能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愉快地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环境中来,展开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从而轻松获取知识。
3.“快”就是说学生对案例的探究及师生之间交流都应该是快乐的。案例的“接地气”,还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尊重每位学生,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愉快地彼此分享,超越课本知识、拓展已有经验。案例教学法也是基于创设问题上的教学,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和感性化,题材和呈现方式要新颖而有趣,变枯燥为神奇,吸引学生,激发热情,促进思维,唤起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想道德熏陶。
二、如何使案例教学释放正能量呢?
案例教学释放正能量,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坚持正面案例引导,拒绝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资源。坚持准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必须坚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有效的讨论。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并适时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给予学生最大的激励。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也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依靠师生相互总结、相互评价及生生评价完成教学目标,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案例教学成功的着力点在学生身上。释放正能量更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进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并提高其实践能力。释放正能量,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应该从全体参与到人人探究、深入体验到个个有所收获的过程。释放正能量的主角应该是学生,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一代。那么,教师如何有效依托案例这个抓手,培育学生优秀的品性、道德、人文素养并传递正能量呢?
1.教学过程应是以生为本,尊重差异。以生为本,就是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问题是诱发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教师在案例中设置问题时注重:(1)设置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只有富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对学困生来说,应该有话可说,对学优生更能深刻领悟。(2)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争论,以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愉快地构建知识。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哪怕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发生了错误;要体现师生在学习中的平等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即兴发挥;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切忌教师处处包办代替。
2.教学过程更是体验角色,激感的过程。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3.教学过程更是渗透生活,“化礼成俗”的过程。“化礼成俗”就是强调:真正的道德行为,就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师就要通过思想品德课这一主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进行诚信、自律、开放……等美德教育。学生虽然具备德育认知,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道德内化,强调知行统一,重要的在“行”,也就是真正去身体力行、践履。把案例作为切入点,开展班会、板报、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课堂教育功能推延到课外,通过不断体验和实践,实现学以致用,道德践行的教学目标。
思品课的案例是教师自己制作或撰写的预设的资源,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在教学中生成的案例。“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帮助者和“平等中的首席”。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参与合作的能力,提高道德涵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毕红轶.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史志》,2010年05期
[2]刘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山东教育》,2010年第25期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47-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社团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成为学校树立文化品牌的重要推手。笔者所在的学校创建20年来,秉行“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倡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小报,能有效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一朵传递正能量的奇葩。
一、激发参与和交流,重视励志与进取
学校的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体现,开展社团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实践德育、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社团小报主题明确、贴近校园生活、创意新颖、构思精妙、图文并茂、色彩明快、版式活泼,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养成及校园的和谐发展。目前,我校学生会所属部门创建有文学社、话剧社、推理社、滑轮社等20多个学生社团,相关部门在校内编印了《怿闻》《四时》《曙光》《行隅》等多种社团小报。这些小报各自开辟了特色版块,激发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习行为。如《四时》小报开辟了《校园时光》《学海拾贝》《名师导航》《我的高校》等栏目,汇聚了学习部的活动特色和活动信息,推出知名高校的办学特色,弘扬中外名人的求知精神,介绍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推荐优秀的励志篇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倡导学生撰文交流,激励学生惜时如金、发奋学习。每期小报一发行,学生们争先传阅,谈感思,话体会,相互传递着立志与进取的正能量。
二、分享快乐和成果,倡导实践与合作
有句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社团小报让我们更多感受到学生社团独特的教育价值,即通过群体的心灵碰撞和交流合作,锻造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创新能力与互助合作交流能力,通过与广大同学分享工作快乐与实践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的共同成长。以《行隅》小报为例,我校文学社小编辑在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及时印发、分享广大学生的创作成果,扩大了学生的情感交流面,使很多学生找到了心理和情感的寄托。《行隅》的小编辑以编撰小报为平台,热心征集学生习作,精心修改学生作品,不时邀请教师点评,使小报成为沟通广大学生心灵的桥梁。这份小报文体多样、形式活泼,以小见大、以古论今,坚持作品的原创性,倡导同伴间的合作,让学生及时分享实践和思维之成果,切实体验到人际交往之快乐,彰显学生群体的实践与合作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引领了正确的人本价值观,传导了实践与合作的正能量。
三、敦促习惯和养成,弘扬文明与和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个校园,只有良好的习惯养成蔚然成风,才能和谐而美丽。习惯养成与文明和谐相辅相成,它们都是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美丽校园的重要元素。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有效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礼仪。《怿闻》虽是一份娱乐性的小报,却开辟有校园资讯、星座分析、人之常情、中外礼仪、笑话怿闻、微博妙语、哲理人生、我说我话等版块,以轻松的娱乐风格,剖析人物、点击人生,以古论今、由事推理,既启迪学习和生活,又倡导习惯养成和文明礼仪;既重视纠正不良习惯,又注意鞭策不文明行为,寓教于乐,有理有节,成为学校德育部门的重要宣传阵地。这份小报以贴近学生、直面生活、娱论并重的优势,辅助了良好品性的宣传与督导,传送着文明与和谐的正能量。
四、尊重个性和爱好,凸显成长与发展
我国教学论专家胡克英教授说:“教育的伟大力量正在于发展个性,教育的最高价值也在于发展个性。”社团活动及社团小报就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平台。通过社团小报,我们可以洞悉社团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世界。我校几种社团小报都是学生会下属部门的社团创办的,如宣传部创办《曙光》,学习部创办《四时》和《行隅》,文体部创办《怿闻》,它们相映争辉,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各类小报都有一定的撰稿群体和读者群,它们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共同收获成长与快乐。特别要指出的是,《曙光》着重宣传党团知识和道德法律,通过《校园新闻》《时政评析》《社会观察》《人生驿站》等栏目,向学生传递着追求理想、吃苦耐劳、守法诚信、实践体验等信息,发动学生针对校园实际和社会生活撰文评判,推动了优良校风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说,在主流思想主导下,我校的社团小报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爱好,又传导着成长与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