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情诗范文

时间:2023-04-06 05:3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情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情诗

篇1

我叮咛你的 你说不会遗忘 你告诉我的一我也全部珍藏 对于我们来说 记忆是飘不落的日子 永远不会发黄 相聚时候总是很短 期待的时间总是很长 岁月的溪水边 拣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 如果你要想念我 就望一望天上那 闪烁的繁星 有我寻觅你的 目----光

我轻快地飞过高山, 悠闲地穿过树林, 偶尔在电线上歇歇足, 静听大自然和-谐的声音。 我常同白云嬉戏, 同小溪吟唱。 我浪漫的找寻白雪公主的故乡, 忧伤地听望帝化鹃的传说。 我为诺亚衔过橄榄枝, 我曾献身为毕加索。 胸中有伟大的爱情, 处处有我欢乐的歌

我全都勇敢地接过 欢乐的爱 那样欢乐 哪怕往往少了点思索 痛苦的爱 尽管痛苦 却常常多了些收获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为爱而忘情 我为爱受折磨 不论忘情还是折磨

昔日的繁华永远无法弥补今生的痛

下雨了,阳光中的雨水, 就这样飘然而下,悄悄地,默默地挥洒。 就像那路上的脚步,轻轻地,慢慢地远去。 悄悄的来,轻轻的走。 留不下长久的痕迹, 当天空的乌云散去, 依然是蓝蓝的天,白色的云。

压根儿没见最好的,也省得情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颠倒。 第一不见最好 免得神魂颠倒 第二不熟最好 免得相思萦绕

如果落叶能寄去我所有的思念 我愿将心扉敞开等你投入我的怀抱 如果风能将你的消息带来我的身边 我愿化成大树为你留下熟睡的温床 在淡淡的夜里,给你说小小地故事 恬美的世界,我为你唱一曲曲动听的歌 冷雨夜,在雨中漫步 街灯,霓虹,照出我们留在潮湿地面的身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谁曾见你彷徨 带着淡淡愁妆 浑身累累是伤 却依然倔强 谁曾见你迷惘 在冰冷的地方 破碎的翅膀 却还希望飞翔 谁已成过往 谁还在身旁 谁是谁心中永远的伤 谁无心插柳 谁有意栽花 谁迷失在谁的剑芒之下 谁无意回想 谁有意遗忘 谁是谁心中永远的伤 谁早已离开

我 是一朵出水的白莲 带着羞涩 来到这美丽的人间 我 是一朵高雅的白莲 怀着梦想 来品这绚烂的人生 不忧 也不惧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我已亭亭 这正是 我最美丽的时刻 绽放芬芳的笑颜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莫怕岁月无情

篇2

公元2013年初夏,苏州光福镇,四十一岁的朱立民一大早就到自家的青铜器作坊忙活开了。融铜材的坩埚早就通上了电,工人们忙着将各式模具摆放到铺满了隔热砂的地面上。“早上电价便宜些,能省不少成本呢。”朱立民说。事实上,青铜器的仿古制作始盛于宋代,摹古之风自皇室传向民间,文人士大夫莫不以家中陈设三代鼎彝之器为荣,进而导致仿古作伪盛行。明代万历年问,苏州即有铜工胡四“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铸莫辨”。万历、天启年间,苏州亦有蔡姓者,其仿古铜器称之为“苏铸”,开始形成独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至清乾隆,全民收藏热的再次兴起,姑苏即有诸多制铜巧手、能手,其仿制的铜器,以形制、铭文、纹饰以及厚薄、轻重、颜色、气味等都能与原件相同,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作为古代艺术品仿制的重要基地之一,苏州制作仿古青铜器的名匠有周梅谷、刘俊卿、骆齐月、蒋圣宝、刘有富、李汉亭等。以周梅谷、刘俊卿做的最精,两人的仿古器流入国外被作为真品收藏者不计其数。解放后,苏州仿古铜器被组织起来,不但生产仿古铜器的小件,还制作了觥、尊等高档产品,甚至为各地博物馆复制了近年来陆续出土的各件珍贵古铜器。在上世纪末期,苏州的仿商周青铜器曾经风靡一时,仅光福、东渚两镇就有为数不少的铜器作坊。但随着人们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人们审美趣致的变化,传统仿古青铜器的需求量日益萎缩,很多铜器作坊难以为继,纷纷改行。“我用的是传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完全就是按老底子的手法做出来,出胚、制模、雕刻,浇铸、出模、焊接、修形、打磨、做色,都是老工艺,一点不马虎的。”朱立明一边忙着指挥工人放置模具,一边介绍说。传统的失蜡法,就是用蜡模雕刻成所需要的器物形状,内外以泥料填充,烘干后将蜡模融化,再浇铸铜液制成铜器。失蜡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并被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用和古人一模一样的方法去制作一件铜器,听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繁缛而复杂。既然是失蜡法工艺,蜡是必不可少的用材,需要选用上好的松香、蜂蜡、菜油按一定比例调制,配成初料放入铁锅内加水煮成蜡料,并按照所制物件的器形雕刻成立体模型。模型分外模和内模,外膜上要精致地雕刻出商周特色的各种纹饰,尤其是著名的饕餮纹。《吕氏春秋》上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商周时代青铜器上那种双目、大口,面容狰狞的兽面从此被称为“饕餮纹”。饕餮其实是种想象中的动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以此所营造出的肃穆、威严的风格,被人们认为是天命思想的体现,是沟通人鬼、降神祈福的方法。

模具上还需分别涂上细致的泥料和耐火砂,器形大的物件,仅这道工序就要反复进行八九次。泥料和耐火砂由细到粗分层涂施,丝毫不可偷工减料。同时,还要设计要浇注孔和透气孔。器形大的模具还要用钢筋加固,以防止高温浇铸时,承重的压力使得模具受损。制好的模型放在木柴上烤,约三四小时,待模壳发红时,可浇铸铜水,此时蜡层受热熔化,原蜡层被铜水取代(此即失蜡法),待一夜时间,所浇铜水内外全部凝结,即可开模,进行后期加工。

坩埚里的铜水泛着幽幽的青蓝色,朱立民紧张地指挥着工人将铜水到进小坩埚里,准备进行浇筑。热浪一阵阵扑来,小锅里的铜水时不时地翻滚一下,令人生畏的高温夹杂着刺鼻的铜水味,令人焦躁。小小的铜器作坊里,开始弥漫起烟雾,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将铜水浇注进模具里,青蓝色的铜水闪烁起来,居然熠熠生辉若青金石般的色泽。想来,“炉火纯青”一词,实是不虚。铜水注入后,随即变成了华丽的艳红色,一大堆模具的浇铸口上,都是这种熔岩般的色泽,炽热的力量在模具中渐渐冷却下来,明艳逐渐为晦涩所代替。朱立民和工人师傅们终于可以稍事休息,在铜水没有完全冷却下来之前,他们可以抽棵烟,或则把大坩埚里剩余的铜料拾掇一下,以备下次浇铸使用。

篇3

〔关键词〕湘剧 现代意识 古典

2015年11月9日,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在湖南省花鼓戏大剧院上演。剧院外,朔风凛冽、冷雨敲窗;剧院内,演员热情饱满,观众情绪高昂;舞台上,演员们惊艳亮相,以娴熟的技艺演绎精彩故事;舞台下人气爆棚,座无虚席,连走廊上都站满了观众。场内不时爆发出的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宣告着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桂阳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汇聚交融之地。由于蜀汉移民、东南移民的迁入,这里成为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形成了桂阳独特的地域文化,享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的美誉,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昆”的发祥地,也是三国经典故事“赵子龙计取桂阳”的发生地。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就是根据《三国演义》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和《三国志・赵云传》及在桂阳广为流传的赵子龙有关民间传说创作编写的。讲述赵云奉命征讨桂阳,在面对天灾干旱、缺水无粮、百姓遭殃、生存困难和桂阳太守赵范为守城池百般诡计、设置层层障碍的困境时,赵云心怀仁爱,以民生为计,不兴杀戮从而获得民心,巧妙化解各种危机,最终挖井修渠引水赈灾,大情大义受到百姓爱戴,也让赵范心悦诚服,成功取得桂阳的曲折故事。

清代戏曲作家李渔曾经说过:“时势迁移,人心非旧”,因而“一代有一代之传奇”。面对一个流传了千年,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何写出新意,写出时代感和地域感?如何写出具有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戏剧?二位本土剧作家龚孝雄、许贤志相互商量、思谋良久定下剧本基调:首先是回归戏剧本源,立足剧种特色。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舞蹈性强。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念多。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刻划人物。

艺术本体特征是剧种生存、发展的核心和优势。剧本从创作之初就坚持和充分发挥剧种的独特优势,凸显剧种的本体特征,处处体现出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尊重艺术规律,围绕演员写戏,把舞台充分地留给演员。如:在赵子龙和刘大宇上场时作者就惜墨如金地写下“赵云和刘大宇趟马上”,虽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字却给演员展示做功留足了空间;而在表现赵云找水和军营被焚时,高腔、弹腔间唱,唱做并重,浓墨重彩地写下数十句唱段,演员唱的时候一气呵成,行腔走板,犹如高山流水,响遏行云,演员唱的痛快,观众听得过瘾;樊氏偶遇赵子龙,芳心暗许时有效继承并合理运用了昆曲古典、优雅、细腻的表演特征,用委婉曲折的腔调、浪漫写意的表现形式,含蓄地反映着丰富的感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乡音的不同,民风民俗的不同,寄寓了一方人的精气神,也给了本地戏曲艺术丰厚的土壤。

桂阳湘剧源自衡阳湘剧,心口相传,结合本地音乐,小调和语言。其传承至今,历久弥新,本地观众争相观看,不仅仅因为他是一门供人观赏的表演技艺,更因为在观赏之中感受到湘剧艺术所传达出的深厚人文内涵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含量,感受到戏曲艺术所传递出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民众意志以及艺术审美的趣味追求。因此剧本在有效传承剧种艺术特色的同时,还有意书写了桂阳独特的山水美景、风土人情、瑶族歌舞、矿冶文化和桂阳人火辣辣的情感、当地传说。

其次是把握时代意识,致敬古典情怀:题材可以是历史的,但创作理念和立意必须是现代的。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让厚重的经典成为现代人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因此戏中的赵子龙,既不是历史上的赵子龙,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而是桂阳百姓千年来口耳相传的神,是一个百姓喜爱的“接地气”的赵子龙。于是书中的白袍小将也变成了白袍将军,书中未曾展示的赵子龙的情怀,赵子龙的仁爱,赵子龙的情感在剧中得以展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拉近了古人和现代人的距离。

剧本除了重塑了赵子龙的形象,还重塑了书中原本着墨不多的樊氏、鲍龙,增加了老祖母的形象。樊氏、鲍龙、老祖母就好似桂阳人的群体画像:火辣、直爽、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英勇彪悍。丰富了赵范的原有形象: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贪生怕死。五个个性丰满,形象鲜明的人纠葛在一起,观众爱看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二度创作中,依然让戏曲回归本源。“导演贺希娟说,整部剧的特点是完全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保留了戏曲的根和精华。在这部戏里,戏曲的四功五法在戏里样样俱全,是一台原汁原味的古典戏曲,但在舞美、音乐、灯光的手法上面,又运用了创新的手法,贴近现代观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发展。“剧本是很有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用将近600年历史的湘剧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演绎是非常合适的。全体演职人员和编剧都是尊重戏曲的规律演绎和创作这台戏。”贺希娟说,在当下艺术风格越来越趋同的环境下,能坚持传统理念,保留传统文化和戏曲的传统程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此段转自新网)

值得推崇的还有桂阳县湘剧传承保护中心的办团理念:排戏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演员。早在剧本没出来的时候,就有人担心县级剧团演员不行,建议外请名人主演。团长谢能娇一口拒绝,她说我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演员。

篇4

获得快乐体验是现代旅游者主动消费的核心。在体验经济时代,因为人们生活日益富足,旅游者求知、求美、求新的需求日益增强,旅游发展已进入体验旅游阶段。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现代旅游者和其他方面的消费者一样,希望借旅游不仅学到大量的地理、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了解风土人情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使旅游者精神上得到享受,放松因现代生活节奏造成的精神紧张,留下美好的记忆。

现代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性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标准化旅游到个性化旅游。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趋向于摒弃那种无个性的大众化旅游产品,喜欢有一定强度的刺激物。青睐多样化和主题化的活动,更希望以浓厚的兴趣依照自己的爱好探索未知事物,购买体现个性的旅游产品,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他们更愿意仔细的“下马看花”,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的直接观察或是动手参与,伴随真实的或者是虚拟的氛围,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涉及到游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从单纯观光到主动参与,现代旅游者已不满足只做一个旁观者,旅游者更愿意参与目的地的活动与庆典,从中获得传统的观光游所体会不到的乐趣。

快乐是旅游体验的情感诉求,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旅游体验来自于旅游者的内在感情与情绪,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情感体验,以快乐为基调,向下最低浮动到和谐的、愉悦的心境、向上最多浮动到自豪甚至是激情的情绪状态。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管理公司(DMC),还是节庆策划者,需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确定怎样的刺激可以引起旅游者相应的情绪反应,创造何种氛围能使旅游消费者自然的受到感染,并完全融入这种情景中来。

体验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当然诱发并非意味消费者是被动的,只要拥有合适的外在条件,体验的欲望无法遏止。节庆就属于这种诱因,欢乐是节日的根本,如果游客愿意为节庆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转变为主动性消费。正如西班牙潘普罗那市市长所述:“节庆的魅力不在于政府为奔牛节所安排的156项活动,而在于亲临其境感受满街的人文气氛,在于与众多的能够参与并陶醉于节庆的人群为一体的机会之中。”

一方面节庆活动,尤其是大型活动,往往对缓解目的地旅游发展过程出现的季节性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节庆增加了旅游者的体验,有可能使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更长、花费更多。节庆消费是一个过程,一次节庆之旅过程结束后,给游客留下的是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以体验为导向的设计过程须重视节庆消费的终端――旅游者,关注节庆消费者的感受,将竞争的焦点直接面向旅游者这一节庆消费的终端;以体验为基础,开发节庆新产品、新活动;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旅游业应注重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增加节庆产品的“体验”含量,提高节庆产品的精神附加价值,并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现代节庆的“四化”体验式营销

首先,主题设计情感化。体验要先设定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基于某一“主题道具”,从―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围绕这个主题,并且这些“体验”和“主题”并非随意出现,而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情感化特征的活动。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地方节庆,如西班牙的斗牛节、牙布诺小镇西红柿狂欢节、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节、美国的华盛顿樱花节、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狂欢节和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无不围绕着吸引人的主题,设计独特的体验,让旅游者觉得为此而付费值得。以洛杉矶近郊巴沙迪那市玫瑰花节为例,每年的玫瑰花车游行及玫瑰碗橄榄球吸引了来自美国各州的人们及外国游客,给帕萨蒂那小城带来了商业利益、饭店业繁荣,并为这小城带来约1亿~1亿5千万美元的收入。

其二,娱乐节目大众化。这方面的代表无疑是2005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声》的成功,《超级女声》借助湖南卫视这个以娱乐节目著称的媒体平台,一举成为国内最火爆的娱乐节目。同时,蒙牛酸酸乳在当年的销售收入也突破了25亿元。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营销案例。根本在于其大众化的活动内容,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出现万人空巷的观“超”景象,我们的节庆活动为什么就做不到这样呢?

其三,旅游消费互动化。消费者的参与欲望在体验经济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旅游者将不再满足被动接受设计好的产品,而是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生产、营销和消费的垒过程,如今流行的自助餐、DIY、互动等都体现了旅游者参与欲望的消费倾向。如果筹划者缺乏相应的体验常识,那么旅游消费者的体验也将无从产生。所以,要让游客对当地提供的活动和服务产生美妙的体验,作为体验提供者的策划者必须深入分析和把握能激发游客美妙感受的体验提供物。

篇5

关键词:敦煌壁画;现代设计;多维视觉呈现

敦煌壁画是指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精湛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佛教美学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与文化典范。敦煌石窟艺术体系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是研究唐代政治体制、经贸发展及的重要参考资料,还为当前面对人们多样性审美需求的现代设计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有利于增加现代设计作品的文化厚度,实现经典传统文化的活化继承与弘扬。

一、敦煌壁画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一)敦煌艺术的源起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敦煌地接西域,使得西域的文明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众多的信徒和自身广泛的影响力使佛教文化艺术在中亚一带的丝绸之路上得以传播推广。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印度及本土高僧常聚集此地讲经说法,由此产生了佛教文化艺术的萌芽。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北敦煌等地的管控,使之与长安等中原都市的来往变得频繁,并使异域文化得以传播。在此背景下,佛教为了自身生存开始从多角度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推广自身的基本思想。唐代在开放的政治体制的加持下,对外经济交流与文化输出势头空前高涨。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外交要塞,多种文明汇聚于此,使得佛教艺术向东传播并与内地风俗及艺术风格实现多维融合。敦煌艺术集诸多中外美学思想于一体的地域特征也就此形成。

(二)敦煌壁画风格的发展演变

敦煌壁画以具象通俗的形象进行呈现,人物形态丰富生动,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敦煌五百多个石窟中主要包含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传统神怪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等几大类。在一千多年的演变中,佛教壁画艺术随着传统绘画技法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风格多样、时代特性鲜明的特征。在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画师受西域壁画的影响,以本土线描为基础,充分吸收外来佛教形象及色彩的表现手法,用苍劲有力的细线勾勒出较为夸张的人物动态形象,以赭红色为底,以散花图案为背景,创作出254、257、275等窟的壁画,整体画面充斥着强烈的西域佛教情感绘画风格。西魏时期,画师们将神仙形象及佛教形象并列呈现在石窟壁面之上,用遒劲潇洒的线描加明快的色彩覆以白粉铺地的背景之上[1],以传统手绘形式表现高深的法义及美好的生活情节,其中第249、285窟等代表了此时期的艺术风格。北周时期,壁画大体是佛法故事及大型本生连环画,白壁为底,线描勾勒,造型洗练,色彩清淡雅致,如290、428、299窟等。壁画上的部分人物造型仍保持着西域绘画遗风,在绘制人物肌肤之时略作立体晕染,但整体而言北周时期人物面相浑圆、身体丰壮的风格代替了西魏时人物的“秀骨清像”之感[2],颇具中原绘画视觉之态。唐代的繁盛发达使敦煌壁画发展到达极盛时期。画师们受到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所流行的风格影响,在元素题材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写实表达,使用了大量不同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丰富生动的形象,其画面色彩呈绚烂富丽之感,可见赋彩、渲染技巧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唐代敦煌壁画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其开放制度下的繁荣昌盛,还标志着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已然形成。宋代时期佛教逐渐衰微,因此壁画少豪迈壮阔的场面,并且线描的用笔比较拘谨,描绘社会生活内容的题材逐渐减少。敦煌艺术也由此走向衰落。

二、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呈现

(一)敦煌壁画的人物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人物形象逐渐由印度式、希腊式的风格向中国式的风格转变。例如我们熟知的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天女们在天上自由自在、衣带飘飘的样式美感,与西方神话画中的需要靠翅膀飞行的“神”不一样。在中国古代人民的认知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飞行。飞天形象成为敦煌人物画艺术的代表,在近五百个洞窟中几乎都有该形象的存在。另外,唐代敦煌壁画人物存在由原有的西域佛教形象逐步汉化的趋势,所以菩萨画像多具有高髻、面白素、眉毛弯长等特点,并且受当时审美的影响,其形象从男性化逐渐变为女性化,体型也变得较为丰腴。同时,画师们运用丰富的色彩与精炼的线条刻画出不同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其不同的内心活动,使画面变得生动有趣,深入观者心灵。其中,供养人画像是壁画人物画像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佛教信徒为修建功德自我示意的画像,是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功德像。人物形象表现比较本土化、世俗化,其主要有高僧、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这些人物体型大多比较丰满,以显示当时经济之富足[3]。比如以净土为主题的人物画像,表现的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即人们希望过上锦衣玉食、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壁画有助于研究当时人们的服饰特点,有着极高的历史参考和艺术价值。

(二)敦煌壁画的山水意境

唐朝时期流行的青绿山水在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上也有呈现。以第148窟的经变画为例,众多的人物围绕在堆放舍利的台前,背景的上部山势在辽远的原野后面表现得十分雄奇,危崖耸立,并且半山腰被白云遮住。画面上部,橙黄色的彩云与青绿重彩的山峦相对,宛如残阳之上的晚霞,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整个画面中人物故事情节与气势雄伟的山水所拉开的空间关系完美结合,无论在颜色表达上还是在形式构图上都体现出相当高的水准,实属佛教题材不可多得的山水佳作。唐代壁画的山水意境不仅具有图解故事的深邃,更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技法使画面具有雄伟壮阔之美的一种体现。

(三)敦煌壁画的植物装饰图案

唐代敦煌壁画是基于当时人们丰衣足食的盛世背景创作的,除了表现古人对象征力量的动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敬重之情外,画师们还把目光投向象征多子多福或充满情调的葡萄、石榴、牡丹、莲花等这些能唤起人们诸多情感的植物图案。对壁画植物图案的创作也不再满足于简单明快的表现,在艺术造型上更加追求丰富性和精致化,以映射唐代人民现实生活的富足。在创作过程中画师逐步将抽象几何图案和花鸟图案融入画面,图案整体繁缛精致。

(四)敦煌壁画的色彩韵味

敦煌壁画的艺术表现也离不开色彩的多样化呈现。常书鸿认为初唐色彩古朴拙稚,盛唐色彩金碧辉煌,整体而言唐色彩又呈现出富丽的特征。段文杰认为唐前期色彩绚丽夺目,后期则清新淡雅、浑厚温润[4]。总之,唐代敦煌壁画色彩丰富、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初唐与盛唐两个时期是整个唐代敦煌壁画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壁画以大戟、朱砂、猩红、石绿、土黄等看起来较为干净明快且华丽富足的色彩为代表,给人端庄华美之感;而到了中唐时期,壁画的色彩褪去了繁杂富丽,以石绿、土红为主,种类较为单一;唐末时期则是以石绿、浅土黄、土红、赭石色为主色调,无论是壁画造型还是装饰色彩都褪去浮华,具有温润如玉、沉稳大气的风格。画师运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不同的寓意,运用这些具有极强视觉效果的色彩,夸张地表现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崇拜与向往之情。

三、敦煌壁画的视觉呈现与现代设计的情感诉求

(一)敦煌壁画的视觉呈现

敦煌壁画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宗教艺术情感,这都源于敦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其是当时各种宗教、文化、商贸活动所交汇碰撞出的艺术奇葩,是唐代多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儒、释、道文化的合璧与历史发展趋势。壁画中的菩萨、天女、金刚力士等形象与宗教故事正是佛家文化思想的体现,可以从飞天不受约束之精神中解读出老子的政治自由以及庄子的精神自由,而壁画中的礼乐传统以及伦理道德的教化又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可见壁画中蕴藏着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内容。“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是对敦煌飞天这一绘画形式的高度评价,其再现了艺术的生命力以及自由之精神。菩萨、天女、供养人等形象姿态灵动、鲜活生动;纹样、建筑、环境具有对称和谐、刚柔并济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追求自由、充满幻想的情感诉求,以及当时的文人、艺术家对压抑人性的纲常伦理、社会制度的反抗。唐代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风貌与情感链接。在唐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唐朝与邻国的冲突不断,边患严重,因此在当时崇尚军功的背景下,壁画中仍有不少表现战争的题材。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是唐朝的高峰时期。唐朝的繁盛,使得这一时期的人们更加注重对衣、食、住、行、游、玩等方面的追求,并崇尚自由开放,这一点可以从敦煌壁画中得到相应证实。

(二)现代设计的情感诉求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精髓,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形式彰显出神秘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频繁,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当代设计师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喜爱之情,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树立文化自信为己任,将传统文化合理地运用于设计作品中,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引领设计发展新趋势。敦煌壁画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符号。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现代设计师们开始积极关注敦煌艺术,并参与了对敦煌壁画元素的现代化再设计,将其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深度分析研究,将其中的图形、纹样、色彩等元素进行解构再创新,从而不断构思创意并设计出既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当今审美的优秀作品。例如人们所熟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福娃欢欢,其火焰头部纹饰就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纹样,弯曲回旋的线条配以鲜明的色彩,使得福娃整体形象更加生动且富有个性张力。同时,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也有着神圣、威严的含义,其蕴含着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意,有助于通过设计作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敦煌壁画的精美纹样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比如,敦煌藻井纹样衍生于古代建筑屋顶的方井结构,是通过特殊组合把图案拼接在一起形成的独特的纹样图案,藻井一般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上面的图案美轮美奂[5]。藻井图案是敦煌图案中的经典且应用领域广泛,比如,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板和门楣装饰就主要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样,其纹样与建筑结构巧妙结合,给人以庄重、严肃、华美之感。同时,藻井纹也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方面,装饰图案的设计应用与服装样式、材质、色彩的选择同样重要。当代一些服装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青睐,并不只是因为其跟随潮流趋势的设计样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也能使服装展示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敦煌壁画作为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丰富多样、寓意深厚的装饰纹样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青睐并运用于服装设计领域。例如在法国巴黎“画壁·一眼千年”时装秀中,服饰选取敦煌纹样中的大莲花纹作为胸口主视觉图案装饰,其和服装的面料、设计款式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古朴、素雅、具有民族风格的审美效果。同时这些作品展现了敦煌东方服饰的千年文明,透露着设计师对敦煌艺术的喜爱之情。

四、结语

绚烂多姿的敦煌壁画是多元文化的集中呈现,其丰富性、交叉性、多元性的视觉艺术令世人震撼,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艺术文化财富,值得后人怀着虔诚之心去深度挖掘它的各种特殊价值,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研究基础与创意灵感,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依托非遗文化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同时赋予了现代设计更多的文化性与厚重感,丰富了现代设计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杜星星.唐代敦煌壁画色彩的观念体现、视觉呈现与情感表达[J].敦煌学辑刊,2021(1):115-128.

[2]张云志,路倩.“唐风”及唐代敦煌壁画的人物风格[J].兰台世界,2013(36):149-150.

[3]邓红霞.敦煌壁画的平面构成特征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2015(2):34-36.

篇6

关键词:大庆精神;现代化;城市建设;诉求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90-03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移民城市,虽然年轻,但却有着光辉的历史,它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大庆精神”。正是由于大庆精神的弘扬,使得大庆完成了从“油化之都”到文明城市的完美转型。经过洗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大庆精神已经成为薪火相传的城市精神。置身大庆,感受到的是大庆人的沉心静气。在新时期,大庆人又赋予这些精神财富以新的时代内涵:开拓创新、开放发展、合作共进,生态宜居、民生为本、跨越发展,一个年轻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庆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一直在寻找一条和谐、兼容、科学的模式,让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与文明创建相辅相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建之路。

一、大庆精神的实质

大庆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政治资产,作为富有内在生命活力的文化而存在。大庆精神作为大庆人的群体意识,为大庆人及其实践活动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是大庆开发建设的强大动力,其影响和辐射超越了石油战线和黑龙江,扩大到全国。曾把大庆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并明确指出“大庆精神仍然是我们的时代精神”。这是对大庆精神准确的时代价值定位。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庆精神的“四个基本点”,它既是大庆精神的精髓,也是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的根基。

(一)爱国主义精神――大庆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具体的生动的内容。就整体而言,是同大庆的经济建设紧密相联的,是以搞好大庆的开发建设为基本内容的。主要表现为爱岗敬业、产业报国、持续发展,这是大庆人崇高的理想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大庆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创业精神――大庆精神的灵魂

创业精神强调的是要以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业永恒、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进行大庆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大庆人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大庆精神的灵魂。可以说,大庆精神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求实精神――大庆精神的源泉

求实精神强调的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肃认真、务实、求实的作风,进行大庆的开发建设,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大庆精神实事求是、敢为争先的具体体现。表现在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拘形式,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境界。

(四)奉献精神――大庆精神的真谛

奉献精神也不是空洞的口号,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搞好大庆的开发建设,为国家、社会奉献更多的石油、石化等产品。它是大庆人崇高的价值追求,来自于大庆人入骨入髓的品德。突出体现在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逐渐地成为大庆精神的真谛,体现了大庆人纯真的价值立场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此外,大庆市注重兼容并进、融入实践,准确把握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着力推进大庆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大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即强烈的发展意识、积极的创新意识、合理的科学观念、自觉的人本理念。秉持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理念建设城市,将大庆精神纳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蓝本中,将会使得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

二、大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特点

自1978年9月14日开始到1985年,大庆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由油田矿区向城市转化、由布局分散向集中发展的两次变革性的大飞跃。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状况,又形成了以东城、西城为核心的总体格局,并逐步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化城市发展目标。

1990年2月25日,同志来大庆视察,提出了“未雨绸缪,考虑大庆更长远的问题”。1996年之后,确立了建设中国北方高科技、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庆城市建设进入战略转移新时期,并真正将其作为统一的城市空间载体进行系统规划,奠定了大庆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近十多年来,大庆城市建设一日千里。这座以石油为主的矿区城市,开始由生态城市向宜居城市、工矿型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转型。而今,大庆市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即“大型城市综合体、区域型中心城市和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全面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生态建设战略、多功能建设战略和城市经营战略。并始终坚持以“大庆精神”为支撑,以独特优势的天然生态资源环境建设为依托,科学开发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格局。从莽莽荒原发展到今天,大庆已成为一座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新兴工业城市。大庆在续写工业文明的同时,还不时在释放着迷人的生态文明的魅力,并走出了一条利用新资源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绿色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道路。

目前,对中国而言,最大挑战就是大规模排放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污染的黑色发展模式,而重大机遇就是能不能创新绿色发展模式。这种挑战和机遇应当成为大庆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和背景。1964年同志提出“工业学大庆”,大庆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经验,学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那么,今天全国要学大庆什么呢?就是绿色发展。就大庆市而言,通过绿色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转型,以此为全国的绿色发展做出新的典范,创造新的经验。韩学键书记在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基本精神实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关于大庆“更好、更快发展”、“建设美丽城市”的总体要求。因为大庆转型的方向就是朝着这个绿色发展方向。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大庆,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绿色的,是真正的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绿色发展之城。因此符合了韩学键书记定义的城市发展方向的八个字――“生态、自然、现代、宜居”,使大庆有了绿色生态空间的基本条件。

三、大庆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大庆精神的诉求

(一)大庆精神为大庆现代化城市建设保存了完整的人文情怀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信息,是历史上不同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和见证,它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底蕴和魅力所在。而大庆精神就是与我国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它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其发扬光大。大庆城市化建设着重强调规划投资起点高、速度快、规模大,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城市人文、生态、社会、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形态结构等城市软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不相适应。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文明形态是城市人文、社会文明发展的集中概括与体现,市民素质、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等是一个城市的品质,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不把人的素质、教育、文明程度提高到一定水平,大庆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大庆因大庆精神令世人钦佩,是大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这一品牌是大庆人在50多年的建设、变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沉淀、凝炼、升华而成的,是大庆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庆城市魅力的原动力。正是由于大庆精神的代代传承,才使得大庆这一城市品牌牢固地扎根于良好的人文沃土之中,并枝繁叶茂地生长,提高了大庆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在大庆精神所营造的丰满的人文环境下,才能构筑起大庆与时俱进、独具特色、极具感染力和辐射效应的城市文化,从而实现大庆朝着现代化城市方向的转变、提升,进而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也是城市竞争优势关键因素之一。

(二)大庆精神为大庆现代化城市建设建构了低碳的宜居理念

城市的环境、经济、文化、历史,是构成和决定一个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基本要素。大庆,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经济发达、工商繁荣、生态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为实施城市形象化和品牌化战略打下良好基础。发展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全球各地共同的追求,许多国际大都市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为先,并且力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最小化代价,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舒缓包容。大庆精神从来都不是一种简单的延续,因为没有哪一种精神像大庆精神那样经久不衰,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自强精神,曾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现如今这个深入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大庆精神更要保持活力,以更活跃的姿态将低碳的宜居理念发挥到更深更远,并力求实现大庆由经济、生态大市向宜居城市跨越。

(三)大庆精神为大庆现代化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是自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确立“一个世纪的进步”主题以来的26届世博会主题中,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共同寻求实现城市范畴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三大和谐。大庆城市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是我们大庆人的历史使命。正如韩学键书记提出的“加强现代城市管理,努力提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阐述了全面加强城市经济、市政、社会、人文、生态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努力构筑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优势。大庆精神的代代相传对大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创造了坚强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有效的文化保障。大庆精神以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无声无息地渗入到每个大庆人的血脉中,体现在每个大庆人的行动中,因此,从大庆未来发展的需要来看,加强现代城市管理,创新大庆现代城市管理路径,既是对大庆精神的全新升华,也是对大庆城市建设及其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任务。

(四)大庆精神为大庆城市创业转型制造了有利的产业氛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创业这一内涵的延续和发展,既是大庆精神新时代使命的真实写照,又是大庆精神与时俱进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庆市与大庆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自觉转型并持续创新的科技进步史。大庆人向来不固守传统,自觉求新求变的内在品质,敢于打破束缚的胸襟和锐气,正是大庆精神最鲜活的时代内容。“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已成为大庆的发展理念。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庆精神不但不会过时,反而能打破任何思想、体制、制度障碍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使城市发展更加科技化、现代化,大庆人形成了全面创新的改革理念,面向世界的开放理念,并积极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并形成了面对未来的忧患危机观念,追求辉煌的“二次创业”观念。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大庆精神的时代使命,是大庆精神的新面貌。当前,大庆人正用旺盛的创业激情,谱写涵盖创新产业转型、城市跨越发展、生态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

参考文献:

〔1〕《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研究》课题组.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9(5).

〔2〕宋玉玲.大庆精神相传[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刘景龙等.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05(1).

〔4〕谢爱华.数字城市――现代化城市建设新理念[J].中国城市建设,2003(9).

篇7

然而,现代诗歌不同于戏剧的扮相演绎,不同于小说的长篇叙事,不同于散文的含蓄内敛,也不同于古诗文的生涩难懂,它具有与其他题材不同的文体样式和特征。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其抒情方式热烈直露、情感来源于现实情景,丰沛的情感背后往往带有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和情感的共鸣点。以此为基点,现代诗歌散发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魅力,这值得我们探究与研讨。

一、现代诗歌抒情方式对教学内容的指向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用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将现代诗歌的文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抒情性的独特之处可见一斑。在文学体裁上,现代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易于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的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因此,不同于其他文体形式,现代诗歌形式更自由,语言更张扬。诗人表达情感直露、直接、直白。这种热烈的抒情方式直接决定了感受诗歌内容的主要方式――朗读吟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朗读提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对朗读也作了具体的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是基于正确的朗读。因此,虽然常将朗读吟诵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但基于现代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抒情方式,应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余映潮老师的“第一乐章”就是以朗读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误区中,教师常常以齐读、领读、分组读等传统的朗读方式,根本不能达到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效果。在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中,余老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读法”来读这首诗歌。第一种是“用说话的方式”,读给他人听,即劝慰式(坚定的,宽慰他人);二种是“内心独白的方法”,读给自己听,即独白式(悄悄的,鼓励自己)。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看,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言语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改变倾听对象的“读”的尝试。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体味到同一个言语作品,稍稍改变一下言语对象,就要改变言语方式,同时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意味。因此,现代诗歌抒情方式给予了教学内容一个明确指向,即利用符合理解文本的朗读吟诵来契合现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二、现代诗歌情感来源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区别于其他文体中对作者生平、历史文化环境、创作背景的介绍。现代诗歌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激发内心情感的触发点。这是现代诗人创作文本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独特之处。它是作者真实的所见所闻,引发出当时最真切的描绘、感悟和思考。现代诗《错误》的教学内容和小说《边城》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主体讨论、思想情感,这五大部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多出来的只是小说《边城》作为个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湘西风情、景物描写两处,而这两处都不是作为文学体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在这两课的教学设计中,既没有突出现代诗的特征,也没有突出小说的特征,是一种文体意识模糊的教学。因此,为了体现现代诗歌独特的情感来源,而不是陷入作者生平的拓展和作者历史文化背景的灌输,而是对所作诗歌当时当地情景的再现。否则,例如,《沁园春・长沙》常常将其作为政治类诗歌便是固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当时是什么情感点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例中,他在导读之前告诉同学们:“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简单的内容,却将诗歌最真实的场景演化出来,通过结合现实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如何看待这首诗来引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然后看似随意却道出了作者写这首诗的现实场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来源,以产生与作品共同的情感,达成情感的共鸣。

三、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其蕴含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诗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梯度和区别度的问题。现代歌中的审美客体,就是诗作本身,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是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与人类情感总是相通的,经历越丰富,体会越深厚。因此基于情感共鸣,诗歌常常异于其他文体,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深刻的意义,或是情感,或是哲思,这不仅是审美,也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新课标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语言运用,感受诗歌的情感立场,在语言的分寸之间感受诗歌的理性之美,于善意的谎言之中,感受诗歌对人生的激励。

余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例在教学内容上对于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现实意义的指导体现在:第一是区别度,在“第二乐章”对比学习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重点分析“无憾”、“无愧”,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诚实”、“踏实”;第二是梯度,在“第三乐章”要求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自由写诗,并将得到的启示化为语言应用,感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予内心的正能量。在教学内容拓展中,在紧密联系文本的提前下,找到与本作品题材相近和情感想通的文本进行对比教学。这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区别度。而最后的仿写,将诗歌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共鸣与现实意义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进程层层深入,达到了教学内容梯度的选择。本课例是现代诗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比较成功的选择。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抒情方式和情感来源,其情感表达背后的深层现实指导意义都引导着教学内容的选择。现代诗人表达情感热情奔放,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感受,情感表现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意义,以激励我们的意志或传递正能量。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跳出传统古诗词的教学方式,破除字词注释、作者生平拓展、翻译语言等模式化教学。通过朗声吟读、再现情景和梯度运用等与文本相适宜的教学内容来正确的解读文本,让现代诗歌教学越发动人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M].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荣生.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二讲)[J].语文学习,2009,(10).

[3]符礼科.把短诗教长教深教美――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J].青年教师,2013,(7).

[4]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5.

[5]李敏.导之精妙,顺学而为――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赏析[J]四川教育,2013,(11).

[6]周宏.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反思及初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3)

篇8

20xx年7月3日,是个激情荡漾、烈日炎炎的夏日。在**街道**社区李书记的办公室里,刚刚踏出大学校园的我,放弃了留杭州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宁波,并在社区就业合同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清楚的知道,这是我走过23年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从此刻起青春脚步踏出了象牙塔,踏上的是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在这里,没有令许多人趋之若骛的财富和权利;但在这里,我已经决定用全部热情与青春奉献在这份工作上,苦与乐融入工作,融入漫漫人生。

一、破茧成蝶——完成人生重要角色的转变

初到社区,由于上任的团关负责人因人事调动要离开社区,我就接管了团关工委的工作,虽有先前几个月实习期对社区工作的了解,但要在管理片区内近300户居民外,独立负责作为团关工作重心的暑期活动,这一切,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与挑战,顿时孤立无援,苦恼失落的情绪,充斥着整个工作生活,但在这时,是社区李老书记给了我的一番语重心长的教导:社区本是个服务群众的良心活,从事社区工作不仅要依靠奉献和热情,而且要肩负着一种情感和责任,克服浮躁心理,磨炼严谨作风,对工作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成为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的优秀青年,这才是你在社区工作的最该学会的,这也将会是社区工作带给你最大的财富!精练而深刻的一席话让我顿然醒悟,重拾了信心和斗志!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人的心思真是很奇妙,从初期的暗自辛酸,到如今对工作的无比热爱,自己仿佛是在上演着一出"破茧成蝶"。

二、扎实工作——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

如今我已是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当太阳在头顶上火辣辣地照射着,强烈的阳光直射得人眼睛白晃晃,出入居民区检查卫生,了解居民情况已经是我每天必修之课,由于暑期又是团关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证青少年活动的有序开展,我必须负责前期策划,人员召集,活动组织以及后期的信息撰写及报送……常常是深夜,总还独伴孤灯案头前,为活动稿件而高频率的敲击着键盘……

正是这种乐此不疲、责无旁贷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督促我探索青少年暑期工作的新思路,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社区特点,策划了以天使小分队生态环保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核心的青少年暑期教育活动,并联合社区关工委成员和宁波大学教育学院志愿者,三效合一,寓教于乐,在落实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双向互动、制度保障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极大的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快乐、健康、有益的暑期生活。

主题为“开心伴我行,成长不烦恼”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引导青少年吐露了心声,并由宁大的志愿者针对他们的烦恼和心理特点,就如何正确处理与父母的沟通,面对学业压力,以及如何处理好朋友间的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了适宜的解说和引导,使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使成长的过程中不再烦恼;作为20xx社区暑期闭幕式的“社区之夜,今天我主角”少儿才艺展,出现了多幕“一人表演、全家出动”的亲友团风景,孩子们兴致勃勃,通过歌、舞、乐器等形式体验了快乐,增强了自信,体会到了亲情的美好,家长们也通过此次活动感悟到了童心的健康、童趣的活泼以及童真可爱,整个现场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此外,邀请区关工委陈兆章老师进行“纪念胜利70周年”的宣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有声有色的活动之中,给未成年人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学习“当代孝子——张尚韵”的精神,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争做跨世纪的“四有”新人……

三、无悔付出——朝着理想迈进

篇9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以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密集度、高劳动附加值为特点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主体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专业化、社会的相关产业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并且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中心一般在大都市地区,大都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点和领头羊,所以对于大都市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其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离不开其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重庆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庆运用多种模式来发展其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一、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重庆自直辖以来,市政府就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重庆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压力的缓解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其不仅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升。从2010-2012年,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619.34、2129.39、3748.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06%,足见其在量上增长迅速。2012年,全市服务业产值为4494.41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为3478.73亿元 ,占服务业的62.21%,比前一年增长了43.20%,现代服务业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且突破了50%,从传统服务业为主跃升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达到了质的转变。

从现代服务业内部个产业来看,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为915.6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2.74%,房地产业增加值为620.17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22.18%,二者之和达到了全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54.92%,说明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是靠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其支撑的,而现代服务业的其它行业如教育业(8.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4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39%)、文化、体育与娱乐业(2.11%)等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呈现金融业,房地产业两头独大,而其他产业发展则比较滞后。

二、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基于上述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对于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三种模式:

1.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的合力模式

根据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重庆在直辖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加速发展,但结构不是很合理。因此需要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来促使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在市场引导各生产要素和流动的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措施使其要素流动更合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提升自身层次,依靠创新驱动,在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提高。依靠市场驱动、政府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合力模式来推进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内生主力+外生助力的共同推动模式

重庆是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其自身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区域分工合作的背景下,仅仅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运用内生主力和外生助力的共同发展模式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外商投资以及政府在内的外生力量的推动,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3.跨越式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如纽约-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利用这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渐探索模式。

参考文献:

[1]晃钢令:现代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晓磊: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驱动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周飞舟:吉林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12:15-42.

篇10

重庆快递业的发展现状

全市快递企业基本情况。截至2012年底,从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来看,2012年全市业务量达到5497.88万件,同比增长35.1%。其中国内异地快递业务居主导地位,同比增长26.5%,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65.0%。2012年完成业务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4.6%。需要注意的是,快递服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快递用户申诉逐年提高。2012年重庆通过“12305”邮政业消费者申诉电话、政府网站以及国家申诉网站转办等方式受理用户申诉2260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152件。2013年上半年受理申诉比2012年全年数量翻了1.3倍。二是投递服务存在问题最多。2013年1~6月有效申诉中反映的快递服务问题主要有七类,投递服务570件,占39.2%;延误问题546件,占37.6%;快件丢失及短少问题225件,占15.5%;快件损毁78件,占5.4%;违规收费问题22件,占1.5%;收寄服务问题12件,占0.8%;其他问题1件,占0.1%。

抽样调查基本情况。从快递企业经营情况看,一是企业业务量增加。22.2%的企业认为快递业务量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好转,66.7%的企业认为稍好,11.1%的企业认为差不多。二是对发展前景乐观。88.9%的企业对快递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或比较乐观。三是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企业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100.0%的企业认为是成本上升,66.7%的企业认为是竞争激烈。从快递用户情况看,八成以上的用户使用快递源于网络购物,其中国内快递占81.0%,同城或国际占19.0%。当问及对快递服务满意情况时,61.9%的用户表示满意,38.1%的用户表示一般。对于快递速度问题,7.9%的用户表示很快,47.6%的用户表示比较快,44.4%的用户表示一般。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业务量少,业务收入低,与发达地区比差距大。2012年,重庆快递业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居第16位,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与发达地区相比,业务量为广东的1/24,上海的1/11,北京的1/9,四川的1/2;业务收入为广东的1/24,上海的1/18,北京的1/7,四川的1/2。

快递不快,不能满足用户需求。44.4%的快递用户表示快递速度一般,没有达到满意效果;65.1%的快递用户表示希望最大限度地缩短快递时间;50.8%的快递用户表示希望上门取件时间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