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18: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评价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考核组织
2014年民政民生工程在县民生办的统一安排下,由县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
二、考核内容
根据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的2014年度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内容,考核各乡镇5项民政民生工程的组织实施、规范管理、资金发放、实施效果等情况。
(一)农村低保。重点考核内容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发放情况,社会效益、举报和管理规范性等,具体为: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和动态管理情况,低保资金的发放情况,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情况以及档案管理等情况。
(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重点考核内容为:资助参合、大病救助、“一站式”救助、资金发放及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具体为:救助对象是否准确,申请审核程序是否规范,与其他制度衔接是否有序等。
(三)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考核内容为:年度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管理情况、项目申报及实施效果和管理规范性等情况。具体为:五保供养机构申报及完成既定建设任务和年初集中供养任务以及补助补贴资金使用规范。
(四)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重点考核内容为: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目标任务、救助效果、资金使用管理,政策落实以及资金效益发挥等情况。具体为:对流浪乞讨人员资金及物资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任务目标完成、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发挥的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估。
(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考核内容为:年度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管理情况、项目申报及实施效果、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性等情况。具体为:社会办养老机构申报及完成既定建设任务,各项补贴资金使用规范,绩效明显。
三、考核方式
采取由县民政局会同县财政局对各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结合统计数据、、信息报送、省市抽查及平时奖惩通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实地检查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救助对象和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重点对民生工程进展情况、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情况、工程类项目建设和完工情况等进行考核打分。
篇2
一、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明晰预算管理权责的需要。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管理都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只关注经费切块和投入情况,不重视事后的预算分析,导致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环节严重脱节。预算绩效评价作为一种评判理财绩效的科学手段,必须与预算支出管理相互衔接,有效配合,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能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各个部门明晰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重视预算编制的同时,将预算执行、预算成效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使预算支出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其资金来源大多数是政府投入,资金投入模式基本遵循“校财市管”格局。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确保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将高职高专的职能与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及规模结合起来,各类支出能正确的投向预定的使用项目,将强化厉行节约、控制运行成本作为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财政性资金中公用支出定额“负增长”和维持发展类项目支出“零增长”的要求,同时大力控制和压缩“三公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力地保障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结合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日益突出的经费紧张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稳健从紧,好字优先”将成为高职高专财务工作的主基调。建设一个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和办好事,改善现有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的现状,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按轻重缓急原则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教育事业急需建设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当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和综合评析。
2.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标准的衡量都必须贯彻相关性原则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参考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相关项目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标准,客观公正的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3.效益型原则。高职高专院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应当以资金周转和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分析预算资金保值增值水平和执行力度。在评价体系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成本效益,力求节约评价成本。
4.发展性原则。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高职高专院校年度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预算编制水平、执行力度,为以后年度的预算安排提供决策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应用
1.制定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价目标。根据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预算数据分析,以分析结果作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制定的基础,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方案中应明确的主要内容:
(1)评价流程,包括学校内部至上而下的评价程序、评价领导小组的确定、评价工作的承担部门及人员;评价专家组成员的确定及评价周期等。
(2)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对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应逐一进行绩效评价。
(3)评价数据来源,评价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应同时考虑学校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侧重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流量情况的数据分析。
(4)评价结果奖惩制度。绩效评价数据应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主要参考依据,将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编制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学校发展方向且年度内预算执行理想的项目,下一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对预算绩效评价得分比较低的项目,分析成因,如果存在浪费教育资源、降低资金效益的项目,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时不予考虑。
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绩效评价分为定量评(下转第69页)(上接第61页)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定量评价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一定期间的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费投入产出、预算执行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列举一些主要指标如下:
(1)生均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项目支出)/学生总人数(其中:商品服务支出包括教学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科研支出等)
(2)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支出+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实际发生额/本年收入预算数×100%
(4)支出预算完成率=(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项目支出)实际发生额/支出预算数×100%
(5)收入支出率=本年事业支出数/本年事业收入数×100%
(6)收入年增长率=(本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100%
(7)支出年增长率=本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100%
(8)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年末固定资产总额-年初固定资产总额)/年初固定资产总额×100%
(9)净资产增长率=(年末净资产数-年初净资产数)/年初净资产数×100%
定性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学校发展战略实现度、教学资源利用率、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程度、行业影响和社会贡献程度等。
3.确定评价方法及衡量标准。定量分析多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每一项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优秀值、合格值、不合格值,先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得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评价项目或学校整体的预算绩效。
定性分析应根据指标取得的难易程度,选择问卷调查法、专家评分法等分析方法。
篇3
关键词:公共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评价
一、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预算绩效评价是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即绩效目标的设定,制定与绩效目标相匹配的制度与措施,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常用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
结合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与实际情况,绩效评价的流程大体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报告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流程为: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绩效业务培训;实施阶段的流程为:收集基础资料并审核绩效评价现场审查核实综合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报告阶段的流程为:资料整理撰写评价报告反馈评价报告并征求意见修改审核绩效评价报告反馈评价结果给相关单位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评价资料归档存查。
二、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不完善,观念淡薄。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虽然单位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方法,但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中缺乏标准,而且评价流程不规范,具体是实施方案不完善,进而导致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制度不健全,在长期的工作中,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长期性。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与规章可依 本质原因是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意识的淡薄,进而导致实施不顺,监管不利。
其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库,现行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足。地方公共事业单位所采用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多为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及标准,其中较容易选择和完成的指标较多,而结合地方特征与实际情况的定量指标较少,这在具体执行中缺乏地方针对性的,进而使得绩效评价报告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的实际财政支出情况。
再次,由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依据,而且也没有统一、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这导致评价结果不完全真实,而评价报告运用不成熟、不完善,缺乏指导性。此外,每次的评价报告多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法律与规章制度度的监督,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也没有形成约束,评价反应的问题多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进而使其不具备足够的管理与决策价值。
三、完善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评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力度与规章建设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地方公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推广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舆论环境。在提高重视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规章制度,将绩效评价管理工作制度化、长期化。建立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相匹配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础制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保障和监督等相配套的制度。
(二)科学建立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与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由于目前多数地方公共事业单位所执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是由上级财政部门所引发的文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地方公共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征,建立科学的、针对性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指标框架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相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等原则。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可有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两部分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目标完成指标、组织管理水平指标、财务管理指标、资产配置与使用指标。为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长期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以往的评价结果建立工作基础数据库。工作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内容包括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存储、检测、分析、评估各种相关生数据。
(三)强化预算评价结果的利用,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绩效评价并非最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才是更深层次的功能拓展,因此在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应强化结果利用。一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处置,二是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三是实行绩效问责机制,四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公布,五是硬化绩效评价结果的法律约束。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来支撑,因此需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育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队伍,或者积极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6
篇4
【关键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以外发生的基于项目的专项支出。项目支出预算占财政总预算的比重大,资金使用周期长,且有预算性和不确定性双重性质。因此项目支出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价上应着重考虑自身的特点。对项目支出资金进行系统、科学地绩效评价,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当前财政绩效评价的要求,我们需要建立量化、互动、规范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以管理成果为导向,通过建立绩效预算,实行绩效评价,从而达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政府管理效能的目的。当前我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财政大专项开始实施绩效评价工作,行政事业类等常规小专项经费并未纳入考评,绩效评价体制不完善,归纳总结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绩效评价观念不强,未建立常规评价制度
财政项目支出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性质。在传统的理念下,财政部门的评价重在项目支出合理性、合规性与合法性,绩效评价环节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作为对预算单位考评的重点。2001年起,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了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一直未全面推广,尚未形成明确的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使得绩效评价改革一直滞后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绩效评价制度基础不完善,缺乏立法支持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理论探讨和试点摸索阶段,实施的评价主要是针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目前仅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作为评价依据。该办法不是国家法律,权威性不高,对绩效评价问题的规定概括笼统,对绩效评价工作规范性不强。《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未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着重强调。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依据未上升到法律层次。
(三)绩效评价实施流程不统一,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标准
财政绩效评价实施流程影响绩效评价结果,只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结果。当前我们未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规范化流程,绩效评价实施流程主要还是倚仗具体评价人的专业判断。评价过程中,能否搜集到充足的数据支持评价结果,评价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是否科学,评价结果与预算单位的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是否有效对比,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存在偏差。此外,如何界定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初始制定是否科学有效、切实可依;当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中过于关注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而对项目实施的后续环节涉及不多,无法对实现对项目远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跟踪评价,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 建立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有效途径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推广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关各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全面配合,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法律形式确定绩效评价主体
实施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增强政府工作责任的保证,因此财政绩效评价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来进行规范。法律中应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树立绩效工作观念,确定绩效评价主体,项目资金使用单位需制定和提供绩效工作方案,上报绩效评价结果。
当前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所属财政部门的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负责独立完成。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具有队伍、技术、专业和经验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评审时开展时通常得到各预算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大力配合,评审结果比较客观工作。但是财政投资评审机构隶属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项目预算立项的审核者,又是及财政资金的分配者,有时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会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应该采用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作为绩效评价机构,更能够客观公正、统一规范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
(二)建立绩效预算制度
绩效预算制度要求项目预算的编制向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发展,以保证项目预算编制操作性和执行力。立项时,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按照专家给予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正,确保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预算具体编制时,需联合各个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原始资料,预测资金需求量,为财务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项目执行时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切实保证专款专用。明确项目责任人,项目责任人通过监督项目执行进度,配比调拨资金,同时定期分析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发现执行不力时及时查找原因,做出调整。项目资金使用必须真实合法,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如因实际情况确实需要调整预算,需报财政部门审核。
(三)规范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其项目实施成果与其预先制定目标之间的进行比较,评价目标设立是否合理,项目能否如期完成,达到预先设定的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设立需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项目实施单位共同参与。由于项目的种类性质不同,我们需要根据项目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通常建立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的复合指标体系来评价不同性质的项目,这样便于体现项目的特性,满足评价的需要。在指标选择时,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用来初步判别项目绩效情况,定量指标可以精确计算项目达标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进行同一性质不同项目的比对,形成该类项目总体绩效评价趋势。对偏离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进行原因查找,为项目改进提供依据。
(四)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加强政府性资金管理的依据,为政府做出有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帮助项目执行部门发现项目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评价结果的指引,进行项目调整,以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绩效评价结果也是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为我国逐步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奠定基础。同时绩效评价结果也是作为对项目预算单位考核的依据,通过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对项目执行不利的预算单位进行惩处,形成威慑力和倒逼机制,督促项目单位严格加强项目管理,用好每一分钱。
参考文献:
[1]王淑慧,周昭,胡景男,李辉. 绩效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构建[J]. 财政研究, 2011(5)
篇5
1、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争取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三年不再做大的调整,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
2、完成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为人才招募与评定薪资、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3、完成日常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
4、推行薪酬管理,完善员工薪资结构,实行科学公平的薪酬制度;
5、充分考虑员工福利,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建立内部升迁制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雇员主人翁精神和献身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6、在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参考先进企业的绩效考评办法,实现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正常运行,并保证与薪资挂钩。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有效性。
7、大力加强员工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8、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传统,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
9、建立内部纵向、横向沟通机制,调动公司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关系。集思广益,为企业发展服务。
10、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注意事项:
1、人力资源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人力资源部在设计制订年度目标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如果一味追求速度,人力资源部将无法对目标完成质量提供保证。
篇6
关键词:安徽 公共文化 服务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1.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最权威解释来自文化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主要指地方保障标准、设施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绩效考核标准。2014年2月24日国新办新闻会上蔡武部长表示,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制定服务种类、保障的标准,场地的设施、人均资源配置、服务半径、要求,以及实现这些保障的单位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责任等一系列标准。要制定标准,结合国情实际,确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程度以及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还要制定服务的管理和技术标准、评价的标准、考核的标准,建立一整套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监督和评价机制。
2.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相关政策
安徽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政策文件是2003年12月27日的《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安徽省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既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努力的成果,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成果的直接体现。本文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徽省出台的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整理汇总,具体内容见表1。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已有一系列实践,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中标准化的定义,笔者可以将安徽省的政策法规大致分类,见图1。
安徽省文化厅2016年11月29日在网上公布了公共服务清单,此次清单共列出90项内容,详细列举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指南、办理依据,包括文化交流、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文化产业等各方面内容,为相关承办机构提供详细的服务指南和行动依据。从规范标准、具体实施,到资金补助、工程养护,到绩效评价以及人才培训,安徽省正逐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从各个方面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驾护航。
3.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地区发展不均衡,标准化建设没有因地制宜
安徽省地区发展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均衡,据《安徽统计年鉴-2015》,16个地级市与42个县级市文化体育传媒支出见表2。
如上表2所示,62个县级市的平均值还不到16个地级市的1/3,如此
不平衡的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导致基础设施分布不均,人均获得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不平衡。安徽省应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以满足经济落后地区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
3.2 相关标准较少,内容不完善,且没有完整的绩效评价标准
在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以关键词“图书馆”进行检索,检索出图书馆类标准文献共321条,以关键词“美术馆”进行检索,检索相关标准文献5条,以关键词“博物馆”进行检索,检索相关标准文献17条,以关键词“文化馆”进行检索,检索相关标准文献4条,以关键词“文化站”进行检索,检索相关标准文献1条,去掉2条重复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主要公共文化行业标准文献共348条。以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图书馆类的行业标准内容较多,博物馆次之,美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标准较少。检索安徽地方标准,内容主要是农作物等农业方面,与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相关标准几乎没有。
安徽省目前出台了《安徽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与《安徽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安徽省博物馆服务标准》,但没有安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服务规范。虽然出台了各种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并没有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评价指标,没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对安徽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评价。
3.3 没有详细人才培养标准
2015年,安徽省文化厅出台《2015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工作的通知》《关于举办2015年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培训班的通知》《关于印发2015年度人才培训计划的通知》。除此之外,关于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很少。
4.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4.1提高领导者的标准化建设意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协调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民尤其是领导者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要树立党委和政府主管领导的标准化理念。I导者要先深入学习标准化的各项知识,然后将内容全部深入传达至下属和下级机构。并且,由党委和政府主管领导带头,成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工作意见、绩效评价、监督落实等政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把标准化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4.2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标准
安徽省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内容还相当薄弱,高素质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和推动力。安徽省要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开展各项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全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评选表彰等制度,开展各种人才培训,使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同时,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办法,为引进优秀人才提供“绿色通道”,从住房、分配激励、津贴、社会保障机制等各方面出发,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政策保障。不仅要吸引高层次人才,也要注重培养基层服务人才,还可以制定措施,招募志愿者,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民间文化队伍及乡土文化人才。
4.3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首先,针对该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动态定制本地区的政策或标准。针对市、县、乡三级,须在符合当地经济、人口、环境等实际条件下,制定出切实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动态标准。其次,完善标准化建设内容,除图书馆、文化场馆等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外,更要加紧进行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艺术节等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为标准化的实施和执行可以做出完整的评价和评估。最后,借助网络,设立群众需求与反馈平台,政府可以根据民众的反应得到政策执行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反馈,从而调整措施制定出最符合民意的政策标准。
安徽省还可以参考周边城市的标准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先后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标准科学的流程管理和严谨的数据把关,确保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运行的合理有效,将第三方评价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必要手段,能更真、更专业的反映出公共文化发展现状、彰显评估的公平正义,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的实施,拓宽了公众信息渠道,畅通需求表达途径,不断增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这对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办公厅.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EB/OL].http:// /zwgk/public/spage. xp?doAction=view&indexno=002991 59X/201408- 00007,2014- 07- 23.
[2] 蔡武.正在起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案[EB/OL]. http:/ / / politics/2014- 02/24/c_119471363. htm,2014- 02- 24.
篇7
【关键词】地方政府部门;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思路;重点关注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政府预算应体现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对政府行为实施绩效,促进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财政资金,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根据研究分析和实践经验,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要围绕优化和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全面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并落实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强化预算公开透明、落实各项配套改革等五大核心内容进行,以确保财政支出改革的有效推进。
一、建立新型财政支出监督模式
(1)突出全过程管理,构建“大监督”格局。一是强化事前监督机制,将监管关口前移至预算编制环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预算编制控制、编制程序、编制方式中的约束作用,确保部门预算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实现由传统关注收支基数向优化支出结构、发挥导向作用、资金效益为先的转变。建立动态预算监控体系和财政运行即时分析制度,及时对指标下达、预算追加、专项资金、财政资金结余等进行重点分析,有效降低财政运行风险。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保证资金高效安全运行。建立规范的监管机制,健全覆盖整个财政运行环节的管理体系,不断加大财政监督的检查力度,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财政资金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转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强化落实整改、强调执行结果的高压态势,杜绝违规乱纪行为的发生。(2)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监督新格局。近几年,随着财政信息建设的推进,财政部门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和网络升级改造,构建起上下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财政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功能设置不完备,尚不能对所有财政性资金实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征管信息系统、非税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资源整合,这样才能建立起覆盖全部政府性资金和整个财政运行的监管体系。在整合网络信息平台的同时,要优化以财政、税收、银行为主体的“电子收缴、税款直达、信息共享”为模式的横向联网系统,搭建以财政监管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使财政监督向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监管转移,着力提升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推进财政支出绩效改革,实现绩效目标管理
(1)绩效评价总体框架:即构建由一个目标(绩效目标),两种评价(部门单位自评、财政部门评价),三大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机构-专家库和中介机构、结果应用)组成的框架。在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涉及申报、评审、使用、评价运用等环节,主要对资金落实、工程质量、项目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以及实施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应根据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2)积极实现绩效目标管理。在整个框架体系中,始终将绩效评价工作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以绩效目标的设立为起点,到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管理,中间环节包括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在整个体系建设中,绩效目标作为绩效评价的核心和依据,是将申报项目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工作同项目资金申报同步进行,明确项目总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实行事前论证、事中督查、事后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和县级财政改革需要,构建较为科学且符合本地实际的纵向体系模式,即以共性指标为基本框架,构成指标体系的一、二级基本指标,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单位)或项目的专业特点,将共性指标再次分解和细化为个性指标,并将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方式运用其中,使绩效评价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3)推进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一是完善制度,健全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及时出台具体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单位)责任以及要实现的工作目标,规范开展自评工作,对绩效评价工作的对象范围、组织实施、工作程序、材料报送等进行明确。在绩效督察和跟踪问效环节,依据绩效目标、自评材料或执行中掌握的情况,就重点工作及突出问题组织专项督察,实施全过程绩效监管,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和单位找出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整改;二是突出重点,提升绩效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事中督导制度,邀请社会专业组织对评价对象进行督查指导,就评价指标设立、评价组织方式、评价实施进度等上门辅导,推动评价工作有序展开;三是依托信息平台,建立“四库”系统。依托上级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撑,建立指标库、数据库、项目库、专家库的“四库”信息系统,为绩效管理服务。其中项目库作为绩效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应用流程为以下内容:第一步明确范围。根据要求,将上年度预算安排一定额度的重点项目确定为入库项目,采取各镇(街道)、各部门及财政局业务科室报送方式筛选入库;第二步分类管理。将该项目库中项目按项目用途、资金来源、资金额度及主管部门等进行了分类维护管理;第三步滚动更新。根据项目预算安排时间于每年年初将该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滚动更新,确保项目的实用性;第四步应用结果。根据项目库的资料及数据,结合社会热点、关注点,安排年度绩效评价计划表,采取筛选择优的方式,确保项目单位自评项目与财政部门重点评价项目相结实合。
三、建议实施绩效问责制
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置、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按照统一的程序、标准和原则,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明确财政支出方向,逐步构建起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权力、责任、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对财政支出全过程及其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并根据结果进行问责监督、追究责任的管理行为称之为绩效问责。(1)实施绩效问责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完成情况,为达到绩效目标安排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益、财务管理状况和相关资源配置情况,为完成目标采取的管理制度、措施等内容。采用单位对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自评问责小组选取项目组织专家进行重点问责(程序为确定目标、制订工作方案、下达通知书、调取资料、实地核实)召开问责现场会实施综合评价(依据问责方法、指标和标准,对项目论证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出具绩效问责报告,并根据绩效问责报告提供的评价分数,确定绩效问责等次)。为确保严肃性,将绩效问责结果作为判断财政资金合理配置,准确把握财政决策、政策执行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2)建立绩效问责结果应用机制。对结果为不合格的单位要根据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认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已安排资金的拨款或支付。对于完成结果问责的项目,在安排该部门新增项目资金时,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综合分析,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对认为无法或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的项目资金,要予以收回;将年度问责项目绩效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及时梳理汇总,做好专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绩效管理工作先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绩效工作不理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对于影响面广、成效明显、论证充分的优秀项目,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增加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徐瑞娥.“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60)
[2]李金霞,何军.关于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五点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9(1)
篇8
一、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的预期目标
1.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当中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将揭示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在推进所在单位职能履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和绩效水平,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
2.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关于审计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事业发展状况的考查;不仅要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要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不仅要关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管理,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既满足绩效审计目标又符合现阶段绩效审计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查阅帐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方法。
4. 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综合分析、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同时,要突出“四个重点”,即: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全过程,突出决策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这个重点,对决策绩效作评价;围绕资金流转过程,突出资金的核算、管理、使用这个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做出评价;以内部管理状况为基础,突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这个重点,正确评价其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和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对总体绩效的评价,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
1.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困扰绩效审计开展首要难题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首先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2.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难点。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一类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绩效,而缺少包括企业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产品、学习与成长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层次有待提高。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标准不仅要符合一般公认标准,还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这样,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建议
1.在稳妥中推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要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有所侧重,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比重。
2.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业绩高低优劣进行评价或判断的依据和参照系,所以,制定一套体现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保证。目前我们关于绩效的评价指标还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类资金,尚未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衡量绩效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其经济责任和绩效水平进行公允、全面的评价。
篇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预算布置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出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与各级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下简称“预算单位”
运用一定的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第三条本方法所称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以下简称“绩效考评”指通过规范的考核方法。对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管理行为。
第四条绩效考评的对象为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布置的预算支出项目。
第五条绩效考评的原则
(一)统一管理。统一组织,预算单位协助配合,分级实施。
(二)科学规范。科学、公正地评价预算单位支出的绩效情况。各预算单位要根据被考评对象的行业、项目特点,制定绩效考评具体实施方法。
(三)客观公正。通过实施绩效考评,科学、公正地评价预算单位支出的绩效情况;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为主,重点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六条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和省、市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工作的决策安排;
(三)财政部门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方法和绩效考评工作规范;
(四)预算单位的职责、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支出绩效预期目标;
(五)预算单位申报预算的相关资料和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文件;
(六)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总结资料和项目验收及绩效自评报告;
(七)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决算演讲和有关财务会计资料;
(八)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演讲;
(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重点以项目支出绩效考评为主。第七条绩效考评包括以部门全部支出为对象的部门预算绩效考评或以项目支出为对象的项目支出绩效考评。
可分为项目完成结果评价和项目实施过程评价。第八条绩效考评主要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实施考评。绩效考评类型按评价阶段的不同。
也可以在项目全部完工以后一次性考评。项目完成结果评价是指项目完成后的总体绩效评价。其中:阶段性任务在目标完成之后即可实施绩效考评;跨年度支出项目既可以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分阶段进行考评。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对实施过程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
第九条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为完成绩效目标布置的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与使用情况;
(三)预算单位为完成绩效目标制订的管理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等;
(四)财政支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
(五)预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考核内容;
(六)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考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绩效考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利息效益分析法等。
(一)比较法。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历史情况和考评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拟。
(二)因素分析法。指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结果及成本的内外因素。
(三)公众评价法。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果的支出。对各项绩效考评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考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状况的考评方法。
(四)利息效益分析法。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
(五)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考评方法。
第三章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
对跨年度的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第十一条绩效考评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
并考虑以下因素:第十二条绩效考评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绩效考评指标设置和选择应以评价内容为基础。
(一)相关性。选定的绩效考评指标与预算单位的绩效目标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直接的联系。
(二)可比性。对具有相似目的工作选定共同的绩效考评指标。
(三)重要性。对绩效考评指标在整个考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
(四)经济性。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五)系统性。绩效考评指标的设置应注意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内容。
个性考评指标是指针对预算单位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第十三条绩效考评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考评指标是指适用于所有单位的绩效考评指标。
第十四条绩效考评共性指标主要包括:绩效目标完成水平、组织管理水平、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及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具体指标由财政部门确定。财政部门应根据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十五条绩效考评个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具体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根据被考评对象的绩效目标确定。
第四章绩效考评的组织管理
由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及所属项目单位分级具体实施。采取项目单位自行评价(以下简称“自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十六条绩效考评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管理方式。即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组织管理。
第十七条所属项目单位自评
(一)项目单位作为基层预算单位。必需及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的预期绩效目标;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结合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自评。
(二)项目单位每季度对项目绩效实施情况进行自查。提出考评项目下半年支出进度和资金使用意见;项目单位在预算项目全部完成后(跨年度项目在预算年度结束后)进行事后自评,自评结束后20天内将自评演讲报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备案。
(三)自评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况、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自评结论、问题与建议、评价人员等。如项目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目标存在差别的应在自评演讲中作出详细说明。
第十八条主管部门组织考评
(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项目考评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项目考评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所属项目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
(二)主管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同时可对项目单位的绩效自评情况进行抽查。
(三)主管部门应认真编制年度项目评价计划表。
(四)主管部门项目评价演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况、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问题和建议、评价人员等。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组织考评
(一)县财政局负责全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监督工作。每个预算年度选取局部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影响力的项目组织评价,并负责县直预算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组织实施和抽查。乡镇(开发园区)财政所(分局)负责同级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组织开展特定重点项目和市县乡(镇)联动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根据上级部门工作要求。
第二十条绩效考评实施方式由同级财政部门确定。一般情况下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第五章绩效考评顺序
第二十一条绩效考评的准备
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提前20天向考评对象发出通知,绩效考评对象确定后。考评对象要认真做好迎接考评的各项准备工作。
考评通知应包括考评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考评时间、考评实施者等。
考评实施者拟定具体考评工作方案。
第二十二条绩效考评的实施
(一)资料审查。考评对象应根据考评实施者的通知要求。考评对象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考评实施者应及时对考评对象提供的自评演讲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
(二)现场和非现场考评。现场考评。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考评意见。非现场考评,指考评实施者根据考评对象提供的资料,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考评意见。考评实施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考评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评形式。
(三)综合评价。考评实施者运用相关考评方法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绩效考评结论。
第二十三条撰写和提交绩效考评演讲
(一)撰写演讲。考评工作结束后。
内容完整,绩效考评演讲应当依据充沛。分析透彻,逻辑清晰,评价准确。绩效考评演讲应经考评实施者所有人员签字。
(二)提交演讲。考评实施者应在规定时间内向组织实施评价的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提交评价演讲。
(三)结果反馈。考评实施者的评价演讲经组织实施的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定后。
第二十四条绩效评价工作规范
(一)绩效考评实施者对考评对象提供的相关资料负有失密责任。
(二)列入年度绩效评价范围的项目。并配合考评实施者的工作。
(三)主管部门应组织实施好本部门的考评工作。督促项目单位及时报送自评报告。
第六章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一)项目单位逾期不报送项目绩效自评报告的视同该项目未达到预期绩效目标。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对项目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进行检查。
(二)财政部门应逐步将项目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财政支出(预算)重要参考依据。对于绩效优良的项目单位。安排预算时应从紧考虑或不予安排。
(三)对考评对象在申报项目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奖励奖励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其中冒犯法律的应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置。
篇10
一、做好了20*年我县国有企业决算布置、汇总、上报工作。市国资委20*年成立后,要求各县单独报送国有企业年终决算,本年共汇编工业3户、流通企业11户、粮食企业27户、建筑企业2户、农牧企业7户,历时一个月,完成了汇总及上报工作,受到市国资委的肯定。
按时完成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总结及扫尾工作。
*年按省市财政部门的要求,完成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数据采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本年一月份,我们召集教育局、人大、校方代表组成专家组,对我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价及总结,并形成专题材料,上报市局及县有关领导和部门,为下一步提高我县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此项工作作为我股本年的中心工作,全股同志全力以赴,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精心准备。在省市没有做出明确布置之前,我们认真学习了资产清查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调查了解我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单位数量,设计了自查所需要的手工表;
(二)精心设计方案。市政府4月18日召开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动员布置大会,我们在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工作方案》,征求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后,上报县委、政府同意并成立了清查工作领导小组,为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布置。4月28日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动员布置大会,传达此次清查工作的要求和分阶段任务,县领导又从提高行政效能和反腐败的高度进行了强调,从思想为清查工作扫清了障碍。
(四)做好业务培训。4月30日我们组织县镇相关单位的200余名财会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对如何自查做出指导并以投影方式对资产清查网络填报进行了系统讲解。
(五)做好单位自查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工作。我们耐心解答各单位在自查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做到有问必有答,对于部分单位网络上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多次上门现场指导,;对于没有按清查方案要求时间完成的,我们不厌其烦多次督促,保证了自查及上报工作的顺利进行。至6月20日单位上报率为90%。
四、积极做好企事业单位改制工作。
当前我县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大面积破产或改制,根据政府要求,我们要全面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去。一是要把好破产企业国有资产退出立项关,二是要监督改制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关。本年我们共审查了四家国有企业立项破产,并明确提出资产处置要公开、按程序办理。为此,我股有二名同志抽调到清算组全面参与粮油贸易公司破产、政府招待所改制,全过程参与,在保证职工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努力实现国有资产退出的利益最大化。
五、做好资产管理等日常性工作。
继续按程序做好国有资产的处置、购置备案等常规性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继续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一)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对各单位自查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根据核查结果报告要求单位进行调整;
(二)对自查和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主要是资产核销、未经批准擅自处置资产行为的汇报及处罚;
(三)清查工作结束后,对发现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制订出针对性的规范性措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以堵塞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漏洞;
(四)建立我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实现动态网络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