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故乡范文

时间:2023-03-18 19:1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和我的故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没有彩蛋。

2、《我和我的家乡》是由5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独立展开,有各自完整的故事内容和结局,但但每个故事都没有彩蛋。葛优、刘敏涛主演的《北京好人》、黄渤、王宝强、刘昊然主演的《天上掉下个UFO》,沈腾、马丽主演的《神笔马亮》则对应了《北京你好》、《唐人街探案》以及《夏洛特烦恼》,熟悉的演员,熟悉的配方,尤其是一些故事内容可以说是这些影片的彩蛋和番外,让粉丝非常的喜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湖上有一叶小舟,在我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家乡时,船底已轻轻地嵌入浅浅的水底时,到日落时分,远远地望见村里的炊烟已爬上山头的月亮。

暮色渐沉,我便往回走,乡村里的夜很早就安静了下来,只留下依稀可以听到的水流声。转过一段曲折的路,便有一座古桥,桥边有一棵很大的梧桐树,树上有一盏年代久远的路灯,不是很亮。桥下的水潺潺的流着,带着流光。清澈的水中不时可以发现一群在戏水的鱼儿。一切似乎还与过去一样,不过已少了从前大家一起在树下乘凉,闲聊的日子。

记忆里的桥边,有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有时候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在大青石上乘凉,有躺着的,有坐着的。大青石旁的水透露出一阵阵的寒凉,加上夜里山间吹来的风能把人一天的疲倦都给吹走。

过了桥,顺着河往下游走去,水流变急了,因为水中三三两两地横上一两块巨大的鹅卵石,夜里的鹅卵石映着月光,显得格外洁白。而在石头背水的一面总能找到许多附在石头上的海螺,当然也成了贪玩的小孩们的好去处。

夜深人静,河中的水依旧流着,而往事的沉淀慢慢在心中埋下,这条河哺育了一村的村民。

篇3

清晨,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河水上面飘着一层层薄薄的雾气,清澈见底的河水中各种小鱼、小虾成群结队,自由的戏耍着,有的在逆水冲浪,有的成群觅食,但更多的是聚在一起说着只有它们自己才能听懂的悄悄话。这情景就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画家也难以把它画出来。

中午,强烈的阳光直射河面,一阵阵微风吹过,平静的河面上顿时微波泛起,金光闪闪,整条河就像洒满了发光的珍珠。

傍晚,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小河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悄悄地露出它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这条细长的故乡小河。奔腾一天的小河在月光下慢慢的流淌着,晚风吹来,波光粼粼。人们来到河边沙滩的草地上散步乘凉,瞧,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轻松、舒闲,连歌声、笑声、说话声都像静静流淌着的河水那样轻柔、和谐。

啊,我爱您,故乡的小河!

篇4

在我的故乡占圩,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银带似的河水缓缓的流着,阳光照在水面上,水光一闪一闪的,好似水面点缀了一颗颗闪耀的繁星。

春天,小河脱去了厚厚的冰外套,恢复了原来的活动。小河边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在微风的吹佛下扫动了细小的身姿;微风又吹佛着才刚抽出新芽的柳树,仿佛一个长发小姑娘在整理它的长发,用梳子一遍一遍的梳着;身边不远处的桃花竞争开放,都绽开了笑脸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群群小鸭子在水面上追琢戏嬉。

在炎热的夏天日子,两岸辛勤的人们劳动了一天,傍晚都要到河里洗一个澡,清除一天的疲劳,我们的小朋友经不住喝水的诱惑,马上就开始在河水里戏水,他们像一群活泼的小鸭子,游来游去,满河都是欢声笑语,到了夜晚还有人依恋着那清澈的小河。

秋天小河显得孤单了,不像春夏那么乐闹,树叶黄了,风伯伯恋恋不舍的把一片片树叶吹落在河面上,那一片片树叶把小河打扮的楚楚动人,那一片片树叶在水面飘动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如果一只小蚂蚁走到落叶上,,又像蚂蚁的巨船。

冬天雪花飞舞,小河有披上了那厚厚的冰衣裳,我们虽然不能在河里游泳了,但小河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尽情的溜冰、堆雪人、打雪仗。快乐的笑声在天空中回荡。

篇5

关键词:故事;叙事传输;态度改变;影响机制

分类号:B8421

引言

一直以来,“态度改变”都是营销、广告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关心的是个体态度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形式发展的多样化,电影、电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开始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事实上,这一类传播载体与小说、报纸故事、电视剧等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叙事性。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故事性。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人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世界,引起人们态度的改变 (严进, 杨珊珊,2013)。而故事正是通过叙事传输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如今,这一影响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2叙事传输的概念解读

2.1叙事传输的内涵界定

传输这个术语最早是Gerrig (1993) 在研究叙事体验时提出的,随后Green和Brock以此为基础对叙事传输的概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他们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很好地解释了个体是如何通过注意、感觉和意象的融合沉浸在叙事当中的 (Green, Brock, & Kaufman, 2004)。通俗地讲,人们在阅读小说或故事的时候会“进入到”叙事世界中,当个体回到现实情境中,形成的信念或态度却保留了下来,这种态度改变机制就是叙事传输。可见,叙事传输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心理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个体与叙事相互作用时所使用的视觉心理表象 (MacInnis & Price, 1987; Wyer, Hung, & Jiang, 2008),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想象、认知与情感都聚焦在叙述的事件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被传输的个体会将叙事当作参照系 (Strange, 2002),从原本的世界跳入到叙事世界中 (Green & Brock,2000)。

2.2叙事传输的特点

个体阅读小说、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产生叙事传输,此时个体的注意力与认知资源都聚焦在叙述的事件上 (严进, 杨珊珊,2013)。一般来说,叙事传输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脱离现实世界。进入传输状态的个体会暂时脱离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里去。从物理层面来讲,被传输的个体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丧失敏感,比如注意不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从心理层面来讲,被传输的个体不能够察觉到现实世界与叙事世界的差别。

(2) 产生情绪波动。Green (2008) 认为被传输的个体尽管知道那仅仅是故事,但是还是会因为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Gerrig (1993) 发现,传输中的个体甚至会主动去构建和预设故事的发展,比如思考一个情节的变动会引起整个故事如何改变等问题。

(3) 保留与故事相一致的态度。当个体经历过传输回到现实世界当中,故事中的某些状态会延续 (Green,2000),即个体倾向于保留与故事描述一致的态度。

3叙事传输的影响机制

3.1叙事传输过程

3.1.1叙事能够形成意义表征

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故事性,故事自身有一定的结构。故事情节具备时间顺序与逻辑关系 (Bruner,1986),能够表现出叙事的延续性,即故事是如何起因的,如何发展的,经历了什么以及是如何结局的。逻辑关系又可以体现出因果关系。这两大要素将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有意义的表征。

3.1.2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叙事加工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信息加工方式的信息处理方式。Bruner (1986) 指出在叙事加工之下,个体加工信息如同是创造故事。在叙事传输情况下,故事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个体会将注意力放在故事上,而且这个过程是注意力聚合的过程。当个体沉浸在故事中的时候,会产生类似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而且可以带来愉悦感 (严进, 杨珊珊, 2013)。在传输下,个体完全投入到故事中,因此会更容易接受故事所传达的观念和态度。传输通过降低被传输者的负面认知而减少其质疑与反驳。当涉及到决策时,个体往往会将自己当作主角,通过对故事的体验和认同作出决策。另外,在叙事加工下,个体对于逻辑关系的判断是基于故事的时间顺序。这意味着时间顺序会让个体作出因果关系推断,尽管故事本事的因果逻辑有可能并不正确 (严进, 杨珊珊, 2013)。

总的来说,叙事加工下个体自动地几乎不耗费意志努力地沉浸于故事中并获得故事体验,并对故事传达的信息产生认同。这种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叙事传输影响个体态度的重要影响机制。

3.2叙事传输结果

3.2.1带来愉悦体验

Green (2004) 发现,叙事传输能够给个体带来愉悦感。他认为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会获得故事中愉悦的体验。那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往往就是这样感染个体的,而且传输还会不断加强这种积极的情绪。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个体愿意在影音媒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如反复看某一部电影或小说。

3.2.2态度改变

普遍认为,被传输的个体倾向于保留与故事相一致的态度 (Green & Brock, 2000)。Escalas (2004) 在研究产品广告的时候发现,经历叙事传输的个体会增加品牌评价,而且叙事传输能够增强客户的购买意愿。在改变态度方面,有实证研究表明叙事传输是通过降低个体的负面认知并促进个体产生积极情绪来改变态度的 (杨珊珊, 2014)。

3.2.3行为变化

故事中包含的信息在叙事传输中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受众,研究者明确指出了叙事传输对教育行为的意义 (Slater,2002 )。Dan R. Johnson的研究发现,传输能够提高个体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

4叙事传输的测量

Green (2000) 指出叙事传输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内容为基础的态度和信念的转变,他们在Gerrig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了包含15个题项的传输量表以达到量化叙述传输结果的目的。量表主要考察了情感、认知和视觉想象三个维度。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编制了不同的传输量表,如Escalas (2004) 在研究消费行为时编制了包含3个题项的简易传输量表。Busselle等人 (2009) 则编制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叙事经历量表。该量表被认为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叙事理解、注意力集中、情绪经历和叙事呈现。

5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

叙事传输作为故事改变态度的机制自提出便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故事并不总是能够带来良好的传输效果,因为叙述传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差异

研究证明个体对场景的熟悉程度、与故事有关的知识与经历、与故事主角的相似度以及调节点匹配等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差异都影响着叙事传输的效果 (Green,2004; Vaughn, Hesse, Petkova, & Trudeau, 2009)。姚卿等人 (2011) 则指出自我构念是影响传输的重要因素。个体的信念、个性特征、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传输也有影响,除此之外,个体的想象能力也会对传输程度产生影响,Green (2008) 指出与低想象能力被影视传输的程度大于高想象能力的个体。高想象能力的个体在阅读文本材料的时候比低想象能力的个体被传输程度大,这是因为文本能够给个体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2) 故事的质量

Escalas (2007) 指出结构不良的叙事明显降低了叙事传输的程度。结构不良的叙事表现为时间顺序混乱和逻辑不清晰。当故事的情节趋向于惊险或浪漫时往往会带来较好的传输效果 (Green&Brock, 2000),故事情节不清晰或与现实相矛盾都会影响传输效果。用文字材料作为载体时,文本的清晰程度,语句是否通顺,情节是否合乎逻辑,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传输效果。

(3) 其他因素

Kaufman (2004) 认为文字材料的传输效果更好,因为个体可以自行控制阅读速度,有利于其充分展开想象。Gerrig (1993) 则认为电影能够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可以带来很高的传输程度。Vaughn (2007) 指出,若故事能够带来个体加工信息所需的流畅感,那么传输程度会很好。Green (2008) 还发现,个体是否重复接触阅读材料也对传输程度有所影响。

6研究展望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叙事传输能够改变个体的态度,但是对于影响叙事传输因素的研究并不充分。比如,个体认知因素对叙事传输的效果是否有影响?比如,对于如何提高传输能力或控制被传输的程度,我们尚且不清楚,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发现与验证。

篇6

【关键词】股指期货;证券市场;股票行情;影响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股指期货时代。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新纪元。股指期货业务给证券市场带来做空机制,中国a股市场结束了20年单边做多的时代。它对于完善市场功能,改善市场结构,健全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风险对冲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股指期货为现货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从长期看有利于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和增强市场流动性,有利于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股指期货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变革,对股票市场价格行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流向、流动性、波动性、股价结构和市场走势等方面。

1.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

1.1 股指期货推出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市的资金流向会发生变化,这种资金链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现货市场短期和长期的走势。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资金存在短期资金流出和长期资金流入的双重效应。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操作灵活等特点,推出后在短期内会吸引部分偏好高风险的投机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出现交易转移现象,使得部分股市资金流向期指市场,对股市资金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暂时减少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但这种效应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从长期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具有吸引场外增量资金入市的效应,因为股指期货可以显着降低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使股票市场获得了一种避险工具,投资者有了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助于吸引大批偏好低风险的长线资金持续进入,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投资力度,期现套利需求增加了投资者对现货交易的需求,大批投资者会进入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促进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市场的总体资金量和流动性。

kuserk,cocke(1994)等人对美国股市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较大提高,呈双向推动态势。日本市场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交易转移现象,但长期没有显着变化。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研究则表明,股指期货市场的引入增加了现货市场的交易量,但在股指期货上市前后,无论短期、长期,交易量增长率并未发生显着变化。海外市场数据表明,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提升现货市场规模,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推出股指期货当年的现货市场交易额分别增长了22%、14%和50%;2002~2006年,全球主要股指期货交易额的复合增速为30%,股票交易额则有16%的增速。

就我国市场而言,由于股指期货入市门槛较高,一般投资者还不易进入期指市场,而机构投资者初期的入市愿望也不强,因此短期内对股市资金的挤出效应不明显。2010年4月16日期指推出后当日沪深两市成交量为1903亿。随后,股指一路下滑,成交量也随之萎缩,7月2日股指跌入低点,成交量减至1195亿,此后股指反弹走高,成交量也随之增加,至10月18日成交量为4886亿,接近历史的最高量。但从中长期看,一些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风险厌恶程度高,出于套期保值的需要会逐步进入股市,海外资金看好中国的长期增长,有了避险工具后会将更多资金投入中国股票市场。因此,就市场的整体发展和长期趋势而言,股指期货是扩大我国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根本保证,最终会有利于股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长期平衡协调发展。

1.2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市场风险的外在体现。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以及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尽相同。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推出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但中长期并不增加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而是起到了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不会改变股市基本运行趋势,但可通过改善投资者心理预期与投资行为,从而降低股市的大幅波动。股指期货具有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进入市场的不仅有投机者,还有很多套期保值者,股指期货为股市提供市场化的稳定机制,其做空机制的运用以及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能有效平衡现货市场多空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抑制股市的暴涨暴跌行情,因此有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同时,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其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引导股市合理定价,稳定市场预期,从而避免了股票资产定价上出现严重的泡沫累积或价值低估,降低了市场剧烈动荡的风险。但是,股指期货的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发挥,市场出现偏差的概率比较大,短期内震荡可能比较剧烈,并且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联动也会导致股市的短期波动加大。

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避险机制,波动剧烈,单边市现象非常突出。2005年,中国股市经过长达4年的熊市,6月6日上证综指达到998点的最低点,此后一路反弹,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2年4个月的时间涨幅达513%,领冠全球。受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海啸影响,a股市场一路快速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5点,一年之内指数下跌71%,虽然此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而危机发源地美国的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在42%左右,22个推出股指期货国家的股票市场平均跌幅46.9%,推出股指期货新兴市场的现货指数跌幅也仅为47.1%。可见,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股价结构的影响

2.1 股指期货推出对标的指数成分股溢价的影响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加大市场股价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的分化,标的指数成分股在整个市场中的作用大大加强,资金配置向成分股倾斜,并产生相应的溢价。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期,机构投资者因避险和套利操作以及资产配置的需要,将会增加对现货市场上的成分股需求,活跃了指标股交易,并吸引散户跟进,从而推动成分股的价格上涨,而非成分股的活跃程度总体上会有所降低。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成分股因前期上涨高估而导致价值回归,短期内大多出现调整态势,长期则不受指数期货的影响,而主要受企业业绩、宏观经济以及自身估值的影响。2009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逐步走出了衰退的阴影,股市也有明显的反弹,但此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暴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股市纷纷出现调整。2010年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后,由于希腊债务危机在加剧,中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此种背景下,沪深300指数的跌幅较海外市场标的指数的跌幅大。

2.2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价结构影响的实证数据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无论成熟或新兴市场,股指期货推出前(约半年或一年),标的指数成分股存在估值溢价,但临近期货推出日则有所回落。damocaran(1990)采用1982年4月s&p500指数推出之后的5年内nyse中378种s&p500指数成分股与699种非成分股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计算样本股票的收益率平均值与方差。实证结果表明:在平均报酬方面,指数组及非指数组在股价指数期货上市后均显着提高,成分股平均上涨88%,非成分股只上涨38%,而两组的平均报酬在股价指数期货上市前并无显着差异;在交易量方面,成分股在s&p500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的5年比前5年上升98%,而非成分股只上升42%。在其他国家,众多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标的指数成分股在股指推出前有一定的溢价。印度nifty指数期货推出前四个月左右,成份股有相对较大幅度的上涨,并在股指期货推出后一两年的时间内仍具有溢价。韩国kospi 200指数期货推出前一年左右,标的指数成分股明显走强,但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大多出现调整。但是,成分股中超级大盘股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短期内并没有明显收益。从美国、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市场看,超大盘股短期表现基本与市场走势一致。中国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时间不长,期指推出后的前3个月,标的指数与沪深两市的大盘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这是由于股指期货对市场股价结构的影响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第6个月沪深300指数跌0.85%,上证综指跌5.1%,股价分化的现象有所显现。

3.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分析

3.1 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产生的原因

到期日效应是指在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时,由于交易中买卖失衡而导致股票现货市场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并伴随着交易量急剧放大的现象。在成熟市场,经常会出现“三重巫效应”,即在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同时到期的时间,现货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到期日效应是由套利者的平仓交易、套期保值者的转仓交易、投机者对股指期货结算价的操纵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交易行为集中在最后结算日完成,因而带来现货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异常变化。在股指期货到期日临近时,期现套利获利了结,大量的套利者在相同的时间对持有的股票头寸进行相同方向的交易;套期保值者为了实现股票现货头寸的保值在到期日不断向远期移仓,将近月的合约向稍远的活跃的合约转移;投机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是多头时会在现货市场拉抬指数,是空头时会在现货市场打压指数。这些市场参与者在到期日需要通过市场操纵来获利,这样就导致了在增加市场交易量的同时,加剧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

3.2 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实证数据

到期日效应在海外市场普遍存在。whaley和stoll(1991)对美国cme的s&p500股指期货的研究中发现:s&p500指数期货合约在1987年6月前以到期日周五的收盘价结算,在到期日收盘前半小时的交易量是两天平均交易量的20.8%,而在非到期日交易量仅为两天平均交易量的8.5%;在1987年6月之后,该合约以到期时周五的开盘价结算,在到期日开盘后半小时的交易量是两天平均交易量的26.3%,而在非到期日交易量仅为两天平均交易量的8.5%,这证明了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在到期日有显着变化。karolyi(1996)在对日经225股指期货的研究结果表明:日经225指数在到期日出现异常大的交易量,但在经济上不具显着的价格效应。

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到2010年11月20日已有if1005、if1006、if1007、if1008、if1009、if1010、if1011七个合约实现顺利平稳交割,合约最后2小时到期价格、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均未出现异常,期货价格走势平稳,始终围绕最后结算价微幅波动,到期合约最终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收敛度好,期现基差基本没有套利空间,未出现明显的“到期日效应”。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为交割日最后两小时现货指数的算术平均价,在全球股指期货市场中是最为严格的,一方面使得投机力量企图操纵股指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套保、套利头寸的平仓和转仓操作预留了充足空间,避免了因期、现货市场在到期日最后交易时段出现大量市价委托单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可见,科学的交易制度设计压缩了市场“操纵”空间,淡化了“到期日效应”。

4.股指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总体走势的影响

4.1 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股票市场短期走势分析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市场的短期表现是当时市场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海外市场经验看,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短期内,股票市场大多演绎了“先上涨,后下跌”的态势,这是由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造成的。股指期货上市前,机构投资者为了在未来参与股指期货的套利交易以及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组合和资产配置,买进持有权重成分股而推高指数。短期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多头套利结清时现货平仓的压力,以美国、香港、新加坡、伦敦为代表;或宏观经济的风险使投资者中空方力量占优,投资者直接在股指期货上做空投机或者进行套期保值造成市场下跌,以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代表。中国a股市场也经历了“先上涨,后下跌”的过程。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背景是: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危机加重并向全球蔓延,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2009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股市也进入反弹向上阶段,2010年1月我国宣布推出股指期货。因此,我国股市在期指推出前呈上涨态势,推出前1年内上证综指涨23.5%,前2个月涨3.7%,前1个月涨4.6%。但期指推出后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我国股市快速深幅下跌,1个月内跌18.2%,3个月内跌22.6%。3个月后因欧盟就希腊危机采取了援助措施,全球股市开始反弹,因而a股市场也进入了一波上扬阶段。尽管我国股市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但股市走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股指期货的影响。

4.2 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中长期走势是由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基本面共同决定的,从中长期看,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的影响是中性的,股指期货并未影响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不改变市场中长期的走势。理论上,决定资本市场中长期趋势的根本因素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市场估值水平,宏观经济决定了股指和股指期货的走势,而股指期货作为交易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只是一个依存于现货市场的衍生产品,不能改变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估值水平。因此不会改变现货市场的中长期运行趋势。海外市场经验表明,股指期货上市不会造成牛市或者熊市的终结,牛市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市场涨势不变;而熊市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市场跌势难改。欧美和香港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后呈涨势,日本推出后一年左右仍保持涨势,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转入了长期的熊市,而韩国、中国台湾股市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股指期货上市后不久就呈跌势。因此,股指期货最适宜在市场上多空双方力量均衡条件下推出,这样有利于股指期货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就是在多空力量均衡的条件下推出的,“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化,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势头,市场风险在危机期间得到有效释放,市场多空力量趋于平衡。同样,中国a股市场中长期运行趋势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汇率和利率水平、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以及这些因素的预期,股指期货不会改变a股市场的中长期运行趋势。

参考文献

渤海证券研究所.股指期货市场影响及投资策略分析[r].2007,12.

恒泰证券研究发展中心.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的影响及投资策略[r].2010,1.

袁鲲.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走势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1):80-82.

篇7

关键词:政治文化;文化整合;档案事业

Abstract:Tak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Thought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s the main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ancient political culture who regards "Great Unification ", "Rule of Man” and "Rule of Rite " as its characters from three aspects: integration of values, Spec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d then illuminates the effect on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evaluates the value and distress to modern Archives from those three political culture.

Keywords:Political Culture; Cultural Function; Archives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稳定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根植于以封建伦理秩序为基础的政治理念,如“人治”“礼治”,并借助于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演变为一种长久制约我国社会主体观念与行为的社会文化。“大一统”“人治”“礼治”这三种政治文化虽各自发挥其功能,但三者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共同打造了森严、固化和专制的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秩序。由此,笔者选择从文化哲学理论中的文化整合功能入手,通过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剖析,从价值观、行为规范与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梳理其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下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

1 “大一统”文化思想整合我国古代档案价值观

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体及其从事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也随着文化的积累与演进而不断地整合与被整合。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组织与个人,因其各自经历的活动与文化积累不同,其文化价值取向相对多样且分散。只有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才能让松散无序的社会个体价值观整合为一种让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共同接受的观念与行为准则,这就是价值观整合的核心思想。

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各种形式中,“大一统”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功能表现最为明显和实效。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体制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该经济体制的分散性与私有性导致社会公众价值观念呈现出分散且多样的形态,而出于对政治统治长久与稳定的需要,统治阶级需要通过一种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统一社会价值观约束社会主体与组织的行为。“大一统”思想最早出自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其原始意义为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后被统治阶级引申为皇权威慑力的象征。这种政治思想服务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借助儒家思想的包装与宣传,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大一统”不仅是疆域、资源与人口的统一,更是社会个体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社会实践行为的规制与整合。在此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封建君主专制和官僚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民众的个人利益与权利受到压制与束缚,但它将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整个国家认同的政治和社会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大一统”思想还表现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封闭与排异,这种表现并不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是对外来文化全盘抵制的保守思想,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固有文化形态的稳定性,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保持千余年而未发生本质变化的原因之一。

殷商后期,我国真正意义的档案工作开始形成,它随着“大一统”政治文化思想的渗透与推广,成为统治阶级把控朝纲和牵制民众的重要工具。“大一统”文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资源的统一,即政府形成的所有档案都归当权者所有,所有档案都要向中央移交,并集中管理,特别是涉及到土地、人口、资源、兵役和赋税等方面的档案更需要定期向中央档案机构移交。国家垄断社会核心信息资源一方面用于牵制地方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政治与经济的掌控,巩固其管理的统一性。其二,管理的统一,即各地各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源移交到中央档案机构集中保管,通过设置严密和繁琐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所有档案。我国历朝所设置的中央档案库,如石渠阁、后湖黄册库和皇史k等都属于集中管理档案资源的专门机构,资源的统一衍生出管理的统一,管理的统一维护了档案资源的利己性,便于政府对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与使用。其三,利用的统一,因档案资源归统治阶级所有,任何档案的利用行为都需要得到皇帝的应允,并在利用程序的监控下有限地开展,这决定了我国古代社会档案价值实现的封闭性与单一性。“大一统”思想构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治理秩序,它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难以僭越的。需指出的是恰恰得益于档案资源的高度统一及国家修史行为的养成,我国古代社会才有了可供追溯的完整历史,这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当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实行的是集中制管理体制。从字面意思来看,集中制与“大一统”思想差别不大,都是将档案集中到政府指定的机构,由其负责集中管理与利用。但集中制是建立在现代意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其管理主体的属性与封建社会时期政府的集权性是完全相悖的;其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护管理阶层的集权统治,而是最大限度的集中档案资源,通过规范的手段开展社会利用;其服务对象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政府机构,而是整个社会组织与个人。但囿于历史惯性的思维,档案机构极易受到“大一统”思想的误导而出现只集中保管、不提供利用,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只看重效率不注重效果的行为倾向,而这都需要档案机构摒弃“大一统”之弊,树立现代性的档案管理价值观,进而激发档案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2 “人治”文化思想构筑档案事业基本架构

价值观对主体行为的塑造与约束是一种内化的手段,而外化的手段则需要社会规范的制定与执行。通过对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表征的整合,分散的、多样化的行为规范逐渐趋于系统化、协调一致化,这使得整个社会组织和个人渐渐被纳入到国家规定的轨道体系中,并开启同一化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是规范整合。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人治”文化的规范整合功能表现得最为明显。“人治”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皇帝制,以及由此促生的一整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系,并辅之以封建官僚体系及其选官用官机制。殷商后期开始,我国社会开始从“神权”时代向“人权”时代转型,以皇帝为核心的皇权至上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驾驭万民、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由此构建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皇权至高无上与稳固提供了保障。在中央集权体制的映射与约束下,朝野重臣和普通百姓无不体现出极强的思想凝固性与行为规范性。对于我国古代档案事业来讲,规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档案形成与管理的规范性,但也同时在档案保管与利用方面渗透着“人治”文化的强制性与约束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鉴于皇帝的权威性与官僚体制的层级性,文书档案的形成被划分为若干种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品阶的官员依据其自身官职的大小依次一律使用相应的文书种类和档案移交形式,以此彰显政治制度严谨性与权威性,进一步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其二,制定严格的文书与档案工作制度,保证文书制作与处理、档案移交与保管的严密性。历代王朝极其重视文书与档案工作制度规范的制定,目的在于利用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保证文书与档案工作对统治阶级的尊重与专属性,扩大皇帝对这一重要管理利器的控制幅度,提高中央对地方的实际管制与社会治理的效度。其三,控制档案的利用范围,规范档案利用的通道。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的档案利用只专属于统治阶级,任何形式与名义的档案利用归根结底都指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档案的相对集中性,严格控制档案利用群体;另一方面制定严苛的档案利用制度与法规,约束普通百姓对档案的利用,营造社会对档案的敬畏氛围。规范整合的出发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是对皇帝权威性的维护。这种文化功能的弊端十分明显,即规范整合限制了社会管理阶层与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通过严苛的政治制度严格束缚社会主体的文化思想与多样化的文化行为。虽然规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完整与安全,保证档案利用的相对独立性,但完全封闭且僵化思维的社会档案认知与行为都是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社会属性的漠视与否定。

由古代社会传承下来的规范整合思想对当代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受迫于统治阶级的权威而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这种档案价值认知深埋于社会主体观念之中,使得现代档案事业发展难以摆脱“官方”色彩而真正融入社会;其次,过于规范与严苛的档案工作制度从古传承至今,虽能有效保障档案工作的规范性与效率的提升,但冗繁的档案整理程序与僵化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束缚了档案事业向社会转型的步伐;再次,受古代档案用于官方且完全对外封闭思想的影响,我国档案的社会开放范围与幅度相对保守,对档案社会开放的论证与鉴别工作易受此思想影响而难以放开手脚。现代意义上的“人治”思想不再是利用档案牵制与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而是要以社会主体为档案事业开展的核心,从社会主体的利用需求去规范档案工作流程,从社会主体的行为指向去设计多样化的档案价值实现路径,这才是规范整合作用于当代档案工作的文化精髓。

3 “礼治”文化思想拓展档案功能的实现空间

价值观整合为社会个体塑造了支配其行为的观念导向,规范整合为社会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了制度与行为规范体系,而结构整合则恰恰在两者基础上将社会各种制度、约定和规范整合形成了严密而又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结构。它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体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行为。“礼治”文化是结构整合下的产物,它的核心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源自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父系家长制,即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并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将社会各个阶层、官宦臣子和家族群体牢牢控制在以皇权为核心的结构框架内,使我国整个古代社会政治体系在此基础上协调运作,并行不悖。“礼”源自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说文解字》中提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西周时期,“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后被引申为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受“礼治”文化影响,我国古代政治体系在宗法制度的牵引下呈现出极其严密且封闭的特点。作为政治活动的产物,档案及档案工作自然也会受此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谱牒档案是社会文化结构整合的产物。“礼治”文化借由儒家的思想,将“仁”植入到对其的解释中。随着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文化统治地位的确立,以仁释礼、将“礼治”确立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精神信仰,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进而浓缩为影响社会主体行为的道德规范。正是在如此强势的道德约束下,我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依托于宗法制度的政治格局,宗法关系与政治行政混溶不分。谱牒档案建立在我国宗法制度对祖上辈分与宗亲关系价值认知基础上,通过古代官员选拔机制而得以普及。它彰显了封建社会的门第与世家辈分关系的结构约制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其二,对封建王权的畏惧与崇敬衍生了对皇帝工作与生活的记注制度。史官记注制度源自于西周时期,经过数以千年的演化已成为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记注制度为后世王朝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与反思的政治策略,也为史学家编修国史和评价皇帝言行得失提供了史实依据。如汉代时期开始编修的皇帝起居注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记录物,而后成为历朝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常备工具。其三,为前朝修史彰显封建王朝更替的敬祖之心。为前朝修史是每一新朝之初必行之事,这种行为一方面表现出新朝始皇帝对前朝覆灭因果联系的诉求,另一方面则彰显统治阶级对祖宗前辈的敬畏之心。“数典不忘祖,制史以为国”成为历朝开国皇帝在对待前朝历史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利用历史文献以修史的传统得以形成并传承。社会结构整合框定了档案除保留备考之外的社会功能,虽然我国古代编史修志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传承历史,但是其形成了攒史、编史与修史的思想与技法,为我国近现代档案工作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篇8

离的不是很远

仅只是一朵云和另一朵云

如果化成雨

就在一起

晴空万里 风说

都飘成纱吧

这就成了一缕传说

过去 过来

熙攘之间

只剩下

擦肩的偶遇

千万别知道我的去往

我是太阳下一滴水

我和我的姐妹 我们集体逃逸

不要问我去了哪里

或是天上的云 云边的月

当你抬头看 抬头看

会只见一轮日头 正滚滚轰隆

我和你的母亲曾一起在田头褥秧

在村头奶你 我们笑颜如花

看你幸福着童年的稚嫩

看你长大 于是 我张开口

代你的妈妈喊你

别玩得太疯 汗水流多了

怕中暑

我们逃逸 集体 !

从没有这么锥心的疼过

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疯的孩子

还在蹒跚学步 脑海中就生出毒瘤

要为我 要为我们 为你母亲的姐妹

挖掘坟墓

我们的眼泪慢慢枯寂 我们的血在慢慢失色

可我爱你的心啊 在逃逸的日子里

仍深深地为你疼痛

沟渠边,你不要去了

那里已经没有绿藤

你习惯摘砍的手会没有着力点

那里没有了蝌蚪没有了水草

没有了鲜鱼没有了清凉

再也找不到这般雅致的天然乐场

我爱你们啊 我的孩子

可我 我们 已然逃亡

你千万别知道我的去往

那是子孙活命的方向

那些关于你挥霍和无知的罪孽

为什么一定要土壤以龟裂来收场

为什么一定要钻井机来打开地球的心脏

你爱你的欢乐吧

在圆木搭建的殿堂

你爱你的富贵吧

在利欲熏心的时刻

我和我的姐妹 要集体逃逸

只为不要孩子们和你一样

恐慌

我要用时光来思念的

噩耗在我思念你之前来到

我的思念及不上死亡的速度

真的还没有制定下思念你的计划

你住在我的心里很近

不用思念天天都能轻唤

可我要的 叔叔 你可知道

不是病榻 不是羸弱

不是流质 不是一步不能的搀扶

我要用时光来思念的

我要用思念来勾画的

是我的童年 童年里驻扎了故事和笑声

露天电影散场后你扎实的步履

坚厚的背梁曾也是我的跑马场

我在众人之间听到你告别的声音

撒架的钢筋铁骨没有声响

是一张纸迅速盖上

叔叔 上面写满了你忠厚良善的秉性

我读着 心痛地笑着 在思念里

为叔叔您送行

茫然的目光已经穿过丛林

晃过了山谷河川以至遥远的天幕

那里有芬芳的野花 整齐的田畴

翩飞着长羽翼的七色鸟

葱茂的柏树结满了晶莹的脂球

还有你喜欢的泥尘蓑衣几卷油书

我看见你轻盈的去 一路青草相迎

而我对你的 真正的思念

才刚启程

假如

假如回忆能让我沉静

我愿意把这每天虚脱的身体交回

大地

那些葱郁着像祖母脸庞的故事

盛开着鲜花的的枝叶

能给我真情的回馈

我不要的 混乱的恐惧

以及五元钱一趟奔忙的车费

直接悬空的火星文

假如 都能隐去

苍白也就只剩苍白二字

假如? 如此

我鼓掌欢呼的声音必定就化成

满心的喜悦归寂

在山林里

故乡

1

故乡开着花

在夜晚 和我对话

没有香味的故事

是老抽屉里发霉的烟

一圈一圈

我进去了没能出来

2

无法将你写在文字里

就画一座城

没有高楼没有烟囱

黑乎乎的

沙子堆砌的城墙不小心

出无数的渴望

3

走着来

却在我的记忆里横卧

横卧着的你

出不去了

原来 我的脑海

是一副上好的棺材

4

全是花 不艳丽的花

满坡满坡

素素地摇曳在沙子地里

瞬间就成了

婶婶们的青帕子

5

奇怪

你怎么没有眼睛

没有鼻子

没有脑袋

没有手和脚

只一张嘴

大口地

喘着粗气

6

他们 都跑了

见了白眼青眼

才想起 你守望着的

他的婆娘

7

你是一碗碗酒

是走亲串寨的脚印子

鞋带

都拴在村头老树的根须里

8

我的故乡很小

人的两个眼球

全是它的影子

不足两平方厘米

我的故乡很冷

常年下雨 飘雪

篇9

关键词: 班史 生活 生命 记忆

一、缘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到中年后,不知是未经营好现在还是何因,我常常有念旧的情绪,最最想念的是中学的那段求学经历。可惜的是我虽苦思冥想、搜索枯肠,除了在脑海深处尚留存一点斑驳的记忆外,再找不到可以佐证我曾经历过的任何痕迹――我没有留下一张在校园激扬文字时的照片,没有保存些许师生挥洒方遒时的留念,我后来居无定所,甚至连毕业照也不知遗落何处了。当我要追忆时,只得再回母校,可惜母校昔日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不见了,中学的生活在我脑中只能是无尽的辛酸和遗憾。早知今日,我一定要留一些值得后来可追忆的东西,但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也没有人告诉我要做什么。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虽一直努力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洒向学生,也想让师生的每一天熠熠生辉,但也因没有留下可以追忆的东西,不久也就事随时去、烟随风散了,我和我的学生彼此很快就忘却,甚至我的学生也重蹈我遗憾的覆辙。于是,在我行将告别班主任工作之际,为了我老年闲暇时有值得回味的东西,也为我的学生将来能忆起在校园和我一同度过的那段风风雨雨的岁月,我要做一件渺小而又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和学生一起写班史。

二、重要性

说渺小,是因我和学生不可能做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大的事,也不可能完成流芳百世的伟业,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我们和其他的师生一样生活可能单调、机械,家庭、班级两点一线,我们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掉进海中再也找不到自己,我们就是天空中的一颗微弱的星星,没有几个人会注意我们,记识我们。我们虽有些许的成就,但更多的是失败;我们虽有短暂的快乐,但更多的时候是烦恼,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我和我的学生肯定成不了刘翔,但没有谁能阻止我们奔跑的自由;我和我的学生肯定成不了苏轼,但没有谁能妨碍我们写作的权利;我和我的学生肯定成不了齐白石,但没有谁能损抑我们涂鸦的兴趣。正是因为我们一直自由地奔跑、涂鸦、嬉戏,生活才会熠熠生辉。

说伟大,是因闪光都在细微处,一点一滴成圣贤。我的名字至多写在流水上,而若我与学生能完成一部班史,我的事业就可能变成不烂的石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用语言锻造的班史就是学生向善、臻美的源泉,是医治恶劣心情的良药,也是我们师生精神的寄托。学生在写班史时,不可能不反思,不可能不思索,不可能不考量,所以学生因为写作,可能站得更高;因为思考,可能走得更远。在所有的雨滴中只有打湿自己的那一滴才是真正的雨,只有经过泪水洗涤过的眼睛才更明亮,经历这些后学生才能会反思,才能快速成长,这样说来,写班史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

三、谁写,写什么?

我以身作则带头写,指派学生轮流写,有一定素质的家长积极写,到后来学生抢着写;学生有感悟时自觉写,参与了重大事件时主动写,既写班级中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又写校园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大事;既写家庭中的生活,又写校园的学习,甚至写社会、国家、国际上的大事;既写师长的希冀,又写学生的感恩;既写对现实的困惑,又写对未来的畅想;既写成功的喜悦,又写失败时的悲哀;既有艺术化的文字,又有实录的音像。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班史能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想。我的文章中寄予了我对学生的希冀、我对教育的看法、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把教育的理想融入文字,把对学生的爱意洋溢在文中。学生的文章记录下探索的艰辛与喜悦、成长的困惑和欢愉、合作中的摩擦与欣悦,成功时写经验,失败时写教训,同时也写自己成长的经验教训、生活的酸甜苦辣;既写师生共同发展中的欢愉,又写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家长则写对学生深深的爱意、浓浓的希冀。学生可以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叛逆、忏悔、朦胧的恋情、失败的痛楚,也可叙述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以及连父母都不愿告诉的内心秘密,但更多的是记录我与学生的反思与反省。

四、反思

通过不断的写作,我发现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坚持不懈的毅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关注自我的品性。学生在写班史过程中,既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更明白了自己的长处;既知晓了父母的苦心,又懂得了教师的艰辛,更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职责。

要写一部内容丰富的班史,学生的校园生活就得丰富多彩,于是他们不仅学习,而且嬉戏、运动、娱乐……教室里有他们的身影,实验室里有他们的身影,运动场上有他们的身影,甚至志愿者服务团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写班史时,我才发现:为了实现眼前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常常忘记慈悲为怀;我们对功名的热情,又可能使我们变得铁石心肠。卑微的我和弱小的学生,不是不能做一些事情,而是我们过多看重了眼前,而我则强加给学生过多的学业负担,又给学生过多的重重束缚,导致学生本该清澈的双眸变得阴翳,本该健步如飞的双足变得步伐缓慢,本该热情四溢的年华变得老气横秋。也只因我们一味往前跑,忘记了路旁还有草绿花香,天空还有繁星明月,以致体悟不到生活的欢乐与甘醇。正因为学生的生活单调无味才导致活得没有尊严,活得没有快乐;正因为机械的评价机制,才使学生的个性不能竞相展现。我们忘了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源泉。一言以蔽之,本该自由的学生常为我们的所谓“爱”所囚系。

在反思过程中,我方知:学生似娇嫩的禾苗极易受损,而童年健康的生活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影响。蒙台梭利说过,“当一个人的精神或生理的疾病,病因如果能追溯到童年时,这个病基本上是治不了”。而今至多是“国文粗通,常识略具”,对于不似孩子那么单纯与幼稚的我而言,更多的时候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

在写班史时,我更知断送一生前程只消几个莽撞,而成就一项事业却需时刻谨小慎微,所以对待孩子,对待学生,我不能不时刻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其实,对待一个孩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父母的综合素养,而对待学生的态度,则反映着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

篇10

周末的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校园里晃荡:我之所以要晃荡是因为我想要摆脱压在心头的痛。那种痛已经不是第一次让我感觉到窒息的压抑,而是很早就存在并且一直缠绕着我的痛。这个周末很特别,因为加班我不能回家看我生病的孩子,听着孩子在电话里祈求我:“妈妈,我生病了,你回来看看我吧。”,我早已泪流满面。我的泪水,一半是为了我自己的愧疚;一半是为了我的母亲。

那晚的夜很静但我却感到出奇的冷,这里的天已经呈现出夏日的味道了——尘封已久的风扇都已经开始工作了。就在前一个晚上,我给故乡的母亲打了电话,电话里母亲流着泪和我说她差点就死了——嫂子的辱骂声让她实在觉得日子都没法过了,她刚刚还想到吃包老鼠药死了算了。母亲在电话里的哭声,我听过很多次,可是母亲说出那样的话是第一次,我的心已经痛得麻木了,可是这一次我听到了我心碎的声音。接下来的每时每刻对我而言都是一种煎熬,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可以彻底解决母亲的痛苦和我的痛苦的方法,因为我和我的母亲一样是个善良的人:心中有爱,有对家人更深的爱。此时的我,就这样在校园的小路上走着,想着我的母亲的过去、现在,却不敢去想将来。因为学校离家很远,我周末才能回家陪孩子。所以,儿子每次生病的时候,我都不能及时的陪在他身边。为此,我总是在他生病的时候哭泣,感觉自己特别的无能和脆弱。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我总是难过地想起母亲和哥哥的一些事情。哥哥出生的时候,农村还处于“大集体”生产的年代,家里的贫困是自然的事情。贫穷导致的孩子先天的身体不足就体现我的哥哥身上:哥哥每天都生病,母亲每天都要带他上医院看病,父亲要忙着干生产队分配的农活。家里没钱的妈妈,总是出门的时候要小心地带上一点“粮食”,到了街上再偷偷摸摸地卖给街上的有需要的人家,然后才能拿着钱去医院。那时母亲的艰辛我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我完全能感受到母亲的心痛:为生病的儿子的安危。做了母亲的我,和我的母亲一样,我很怕听到孩子因病魔折磨而发出的哭声;我很怕自己没钱支付昂贵的医药费;我很怕看到孩子满头都是针眼的样子。但是,我最怕的是那些母亲曾经用爱养大的孩子留给母亲的东西:误解和无知的伤害,正如我的哥哥一样。

哥哥和我不一样,他在家里是老大。“重男轻女”的爷爷和奶奶很喜欢他,可是不会喜欢我。家里的贫穷,让父母只能节约资源:所有的东西都是他先用,旧了我再用,包括衣服、学习用品和书籍都是这样。我从来没有因此而不爱我的哥哥,因为我理解妈妈的辛苦。可是,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了:我的嫂子。我善良的母亲和盲目追求时尚生活的嫂子真的是一个极端的对比:善良对抗自私;节俭对抗奢侈;朴素对抗前卫;责任对抗游戏人生。对抗的导火线总是金钱,嫂子知道她没钱用的时候对母亲发泄,母亲的泪水就是我的致命伤,善良的我就会用金钱来平息战争。这样的一条规律,让我对故乡的亲情多了一种别样的体会:失去了道德的亲情还能是一种亲情吗?我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更可悲的是我的哥哥因为害怕嫂子而不敢站出来为母亲说句公道的话,数落的还是母亲的不对。在一次母亲病重的时候,管钱的嫂子居然不肯拿出一点钱让母亲上医院看病,无奈的母亲给我打电话,我给母亲寄钱的同时,我也打电话给哥哥说出我的感受:钱的数量并不能代表对母亲的孝顺;但是钱却可以代表对母亲的良心。哥哥生气地挂了我的电话,我和他之间的兄妹的缘分可能就此了断了。我没有办法再原谅一个不懂得理解母亲的人;一个看着母亲流泪却可以从容地当旁观者的人;一个因为怯弱而不敢声张正义的人。从此,我和他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会给母亲打电话,我只是想让自己充当一个让母亲可以安全释放压抑的窗口,鼓励我的母亲坚强地活下去,说些开心的事情让她高兴。这些都是我能为母亲做到的事情。可是,就连这么一个窗口都要受到来自嫂子的干扰和辱骂,我觉得自己特别的没用,我的母亲一样也是特别的没用——她不会像村子里其他的母亲一样反抗;不会像她们一样把这样的媳妇送回娘家不再往来;不会像她们一样把自己儿子的“不孝”的行为公知于众。母亲的宽容和忍耐就只有一个理由:她还爱着这个家;她还知道一个孩子需要爸爸和妈妈;她还知道她将不久于人世,而这个家还需要完整地维系下去。母亲心里的爱,未曾向家人表达过,但是她却一直用行动去表达她对这个家的爱。我的哥哥,母亲的心,你愿意理解吗?你能理解吗?你敢去理解吗?

母亲的过去是苦难的过去,但是她却只记住了儿女们成长带给她的快乐;母亲的现在是悲剧的现在,但是她却依旧尽力地为儿女们的生活遮风挡雨;母亲的将来是什么,我无从知道,但是我确定她将会无怨无悔地长眠于地下:忘记那些遗忘她的母爱的人,记住那些因付出母爱而美好的瞬间。唯有我将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遗忘母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