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21: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反洗钱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迅速启动
为确保反洗钱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我司加强了反洗钱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反洗钱宣传活动方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反洗钱宣传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反洗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下设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联系人,突出宣传主题为“打击洗钱犯罪,提升洗钱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部门间沟通,强化宣传任务的落实,加强对各基层单位的追踪指导,制定学习课件下发给各业务单位和部门宣传使用。同时,各支公司的反洗钱联系人也按照分公司反洗钱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具体落实各阶段宣传活动的组织策划及宣传实施工作。
二、反洗钱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一)参加反洗钱户外宣传活动
我司积极参加反洗钱广场宣传活动。分公司派出4人参加了当地市政府组织的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到新百广场开展反洗钱现场咨询1次,向社会公众发放了100份反洗钱宣传折页,并现场解答反洗钱知识,提高群众洗钱风险防范意识。
(二)开展柜面反洗钱宣传
1.分公司和支公司客服中心利用客服柜面和大病保险服务窗口积极向客户发放反洗钱宣传折页350份,并向临柜办理业务的客户宣传防范洗钱风险知识。
2.分公司利用LED屏幕播放反洗钱宣传主题“打击洗钱犯罪,提升洗钱风险防范意识”,支公司悬挂反洗钱宣传条幅4条,并在客服大厅摆放一个月的反洗钱宣传展架6个,在办公场所、营销职场、柜面大厅张贴反洗钱宣传海报49份,确保每个营销服务部都张贴有反洗钱宣传海报。
3.向全体员工和销售人员发放反洗钱宣传折页1500份,确保每人都有一份宣传折页作为宣传工具,提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自觉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三)组织营销服务部进行展台宣传
各支公司组织所辖18个营销服务部安排销售人员在营业场所门口摆放反洗钱宣传展台,开展1次展台宣传,向客户发放宣传折页,接受客户咨询。
篇2
关键词:机构信用代码 征信管理 应用
机构信用代码是从信用的角度编制的用于识别机构身份的代码标识,具有唯一性、经济性、广覆盖性、实用性和兼容性的特点,覆盖现有全部机构代码,是各类机构的“经济身份证”。人民银行通过建立机构信用代码系统存储机构的信用代码和其他已有代码及对应关系,实现机构身份识别和信息共享。经过全国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信息采集量和机构代码的覆盖率逐日扩大。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末,全国发放机构信用代码1708.14万户,发放比例为90.64%。将机构信用代码运用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建立机构信用代码系统的根本目的,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在推进机构信用代码发码工作的同时,坚持配发与应用并重,积极在四川省推动机构信用代码广泛运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机构信用代码应用工作在四川全面启动
人行成都分行十分重视机构信用代码应用工作,在制定《四川省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应用工作总体方案》时就明确了机构信用代码在反洗钱、信用体系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及日常业务领域的应用原则和要求。随着机构信用代码工作的深入开展,成都分行在推动机构信用代码在反洗钱领域应用的同时,还着力将机构信用代码拓展运用到征信业务及其他业务领域,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信用代码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人民银行在确保机构信用代码配发工作进度的同时抓好机构信用代码运用工作。以机构信用代码在征信业务领域的深入应用为基础,加强行内行外的沟通协调,积极拓展机构信用代码在人民银行其他业务、金融机构对公服务、政府行政管理及社会事务等其他领域的运用。目前,机构信用代码已在贷款卡业务、企业信用报告查询、非银行信息采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评级市场管理等多项征信业务中得到应用。同时,成都分行正积极协调外汇管理部门,力争将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应用到四川省外汇管理业务中。
2.机构信用代码在四川应用的基本情况
当前,四川省机构信用代码运用已经在反洗钱、征信和金融服务三大领域取得了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末,四川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环节累计查询机构信用代码系统40.7万笔,其中在对新客户的身份识别环节共计查询7.5万笔,在持续客户身份识别和重新识别客户环节共计查询33.2万笔,发现异常或可疑线索19起;全省人民银行在开展贷款卡、企业信用报告查询等征信业务过程中,查验机构信用代码证3232次。
2.1反洗钱领域应用情况
应用机构信用代码,反洗钱领域是基础。为此,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在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上线之初就组织省内金融机构反洗钱业务全面应用机构信用代码,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方案。借助机构信用代码系统到机构、到网点、到柜台,以及信息整合度高的特点,四川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将机构信用代码的应用融入到客户身份的初次识别、重新识别、持续识别以及可疑交易、大额交易甄别等各个环节,基本覆盖业务关系建立、业务关系存续等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身份识别率,扩大了身份识别范围,充分实现了金融机构了解客户、知晓客户、关注客户的目的,为金融机构主动掌控风险提供了另一有效途径。
2.2征信业务领域应用情况
征信业务领域的应用,是机构信用代码拓展应用的重点。成都分行对现行主要征信业务进行了梳理,将二者充分结合和绑定,达到互为促进的目的。一是省内人民银行在受理贷款卡申请、贷款卡年审、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和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常用户申请时,要求相关主体出示《机构信用代码证》原件,并提交复印件,进一步核验申办主体的身份。二是在采集非居民的非银行信息时,在与信息来源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将被采集机构的机构信用代码纳入采集指标。三是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利用机构信用代码管理工作丰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内容,逐步建立以机构信用代码为关键匹配数据项的跨业务、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机制。日前,成都分行指导遂宁中支利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开发之机,成功将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与该数据库系统对接,实现了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信息与银行、税务、工商、质监、环保、水电、税务等信息的高效整合,进一步拓宽了机构信用代码系统信息的应用;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信用培植和信用对接等工作中加大对机构信用代码的使用,将其作为企业参与体系建设和人民银行评价和培育中小企业的必要条件。四是在评级机构备案管理中将查验机构信用代码作为必要条件,鼓励评级机构在信用报告中披露被评企业机构信用代码。
2.3金融服务领域应用情况
在推动机构信用代码应用过程中,成都分行还积极引导辖内人民银行将机构信用代码应用到金融服务领域,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一是利用机构信用代码锁定关联企业信息,及时进行金融风险安全提示。攀枝花市西区正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肖家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成都分行指导当地人行了解事故情况,利用机构信用代码信息查找企业的关联方、股东构成情况、实际控制人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借助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迅速掌握该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在银行信贷余额敞口为29969万元。据此,人民银行对行业信贷风险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对相关金融机构及时进行了风险提示,为金融机构资产保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二是机构信用代码成为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项目企业遴选的必要条件。日前,成都分行积极指导省内乐山、宜宾中心支行将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项目同机构信用代码运用挂钩。乐山市金融办在制定《乐山市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项目企业遴选暂行办法》时,已将机构信用代码证纳入申报材料范围,要求申报企业提供机构信用代码证,作为身份识别的重要凭证,以此发挥机构信用代码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类企业对机构信用代码证效力的认知,有效拓展了机构信用代码的应用范围。
3.加强机构信用代码应用的思考
尽管各地人民银行在拓展机构信用代码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是局部的。为使机构信用代码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就必须解决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
3.1适时启动机构信用代码宣传,让更多的机构和公众了解机构信用代码。在机构信用代码集中推广阶段,为确保大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机构信用代码赋码工作,不统一组织宣传是可以理解的。当前,对存量机构的发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转入发码与应用的并行阶段,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机构信用代码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增强大家使用机构信用代码的主动性。
3.2抓紧制定下发《机构信用代码管理办法》,及时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机构信用代码制度,推广使用机构信用代码意义无疑是深远的。目前,实践已经先于制度了。为使此项工作能得以持续,就必须从制度层面加以约束,做到有法可依。《机构信用代码管理办法》应明确机构信用代码发放、管理、使用等关键问题。同时,要对相关的制度办法进行清理和完善,如贷款卡管理、非银行信息采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文件,都可以加入机构信用代码使用方面的内容。
3.3进一步完善机构信用代码系统,实现与其他外部系统的有效对接。除要完善自身的一些功能,如统计查询、代码管理等等,还应逐步同其他代码系统有效对接,如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工商登记系统等,使机构信用代码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3.4尽快建立机构信用代码系统数据质量保障机制。机构信用代码系统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力。要充分借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经验,防止系统建设初期为完成信息任务,而忽视数据质量情况的发生。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应为一种长效机制,同时应辅之必要的、合理的考核机制。
篇3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经济增长平稳较快,工业化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实现GDP 19635.2亿元,同比增长12.8%。从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第一产业为13.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7.5%,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8.6%,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内部需求保持稳定,外部需求持续扩大。2011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31.5亿元,同比增长27.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亿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8%。全省完成进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增长29.6%。其中,进口91亿美元,增长35.9%;出口99亿美元,增长24.4%。
3.各项收入增势良好,经济运行质量提升。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52.2亿元,增长43.9%。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2460.7亿元,增长31.0%。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4.物价指数高位回落,上涨势头得到控制。2011年,全省CPI同比上涨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上涨3.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和居住仍是拉动CPI快速上涨的主要力量,累计分别上涨11.2%和6.6%,合计拉动CPI上涨4.6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4.2%。
(二)区域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2011年,湖南省经济回调态势明显。从供给看,2011年四季度全省工业企业国内订货水平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均比上季下降3.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同比和环比分别下跌0.4和1.0个百分点。从需求看,全省外贸增长从2011年3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放缓;投资因铁路建设减缓和房地产调控趋严增长动力减弱,2011年全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7%,计划总投资仅增长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在家电、汽车消费补贴等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作用等影响下,增速下降。
2.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不容忽视。从短期看,我省物价有望逐步回落。但从中长期看,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农产品供需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成本和预期的推动下,农产品价格将长期向上;二是当前我国面临刘易斯第二拐点,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持续推动CPI上涨。三是资源品价格改革。如果资源品价格完全市场化定价,据测算,资源品价格综合涨幅在16%左右,将推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左右。
3.房地产市场风险值得关注。在系列调控政策影响下,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建设和市场销售面积等各项指标均出现回落。2011年,全省商品住宅均价为3526元/平方米,上涨9%,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待售面积比上年增加445.1万平方米,增长60.1%。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房地产企业获得开发贷款难度增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难以按时发放,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加剧,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出现“跑路”现象,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上升。
二、银行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情况
1.资产规模稳步扩张。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24973.1亿元,增长22.3%;负债总额24398.6亿元,增长22.1%。各项存款余额19444.1亿元,增长17.1%;各项贷款余额13462.5亿元,增长18.1%。
2.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46.5亿元,同比减少136.9亿元;不良贷款率3.3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连续9年实现“双降”。分机构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两类机构不良贷款占全省的78.2%。
3.盈利能力提高较快。2011年,全省银行机构实现经营利润307.5亿元,同比增盈84.4亿元。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机构主要收入来源,占全部营业净收入的82.8%,但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增长较快,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加26.7亿元;实现投资收益30.5亿元,同比增加10.5亿元。
4.资本状况不断改善。2011年,全省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利润转存、拨备计提和增资扩股等途径,积极改善资本状况。到2011年末,全省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9.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二)需关注的问题
1.部分领域信用风险较大。2011年,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继续“双降”,总体信用风险有所降低,但未来三年全省约1/4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部分平台进入偿债高峰期,少数项目贷款条件先天不足,已出现在建工程后续建设和还贷资金不足的情况。另外,房地产行业、“两高一剩”行业受政策调整影响,后续项目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偿还风险增加。
2.少数机构流动性面临压力。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缴存范围扩大因素影响,全省银行体系流动性下降,部分中小银行存款来源减少,备付水平较快回落,短期流动性风险压力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资金紧缺行依赖同业存款维持长期、大额融资,用于放贷或其他长期投资。在资金紧缩情况下,这种以同业存款形成的资金链较为脆弱,可能诱发较大范围流动性问题。
3.汇率风险有所加大。2011年末,全省外汇存款余额17.4亿美元,较年初增加3.7亿美元;全省外汇贷款(含进出口贸易融资)余额43.8亿美元,较年初增加10.9亿美元。外币贷存比为252%,较上年上升9个百分点。全省外币存贷款增长失衡加剧,在欧美债务危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下,汇率风险上升。
4.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上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在信贷政策趋紧环境下,全省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日渐扩大,风险呈上升趋势。据测算,我省民间融资余额约在16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省银行贷款的8%,相对来说,湖南省民间融资活跃程度不高,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民间借贷状况值得关注。同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特别是有些投资(咨询)公司,明为投资,实则从事资金放贷业务,具有投机性强、利率较高、违约风险大等特点,潜在风险较大。
三、证券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情况
1.市场活跃度缓慢回升。截至2011年末,全省证券投资者账户数512.1万户,托管的客户资产总额234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8%、20.8%。全省证券市场实现交易量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客户保证金197.5亿元,同比下降20.9%。期货交易量3.4万手,期货交易额4.1万亿元。
2.直接融资稳步发展。2011年,全省共有11家企业首发融资(含过会)、9家企业进行再融资,全年实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201.37亿元(含过会),其中首发融资124.34亿元,同比增长24.04%,全国排名第8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3.证券机构业务拓宽。全省81家营业部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实现收入1991万元;31家营业部获准开展IB业务,实现收入1001万元。方正证券与台湾富邦合资设立了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成功发行首只股票型基金产品,募集资金13.14亿元;湘财证券与韩国三星资产管理公司合资设立基金公司,在2011年的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由B类B级升至B类BBB级;财富证券获得区域投资咨询业务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资格。
4.上市公司质量提升。2011年,全省共有9家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涉及金额78.2亿元;少数上市公司还积极收购国外企业,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截至2011年三季度,全省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2.5、24.3、34.5和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37.8%、14.0%和61.5%,其中净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二)需关注的问题
1.证券机构竞争力不强。2011年,我省证券经营机构的交易量、营业收入和佣金率呈现“三下滑”趋势,同比分别下滑8.3%、31.6%、22.8%,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2.6%,且业务和产品的同质化经营、低水平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专业服务水平明显不足。
2.上市公司基础相对较弱。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处于低端产业或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7家ST公司至今没有脱困,3家停牌公司长达五年未能完成重组。
3.期货行业发展水平偏低。现有的期货从业人员中,获得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仅占6.2%,具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占26.5%,4家期货公司均没有取得金融期货结算资格,且只有一家公司取得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服务产业客户能力不强。
4.部分募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少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金融投资。根据2011年三季报显示,全省上市公司中有3家存在委托贷款情况,涉及金额1.4亿元;有10家存在投资证券情况,涉及金额7.08亿元;有4家公司存在购买理财产品情况,涉及金额11亿元。
四、保险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状况
1.保险机构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43家,较年初增加6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1家,较年初增加2家;人身险公司22家,较年初增加4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3家,较年初增加2家,其中保险公司19家,保险经纪公司9家,保险公估公司5家;保险兼业机构8999家,较年初增加847家;保险从业人员14.62万人。
2.资产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11年末,全省保险公司资产总额1055.8亿元,较年初增长19.8%;2011年,全省预计保险深度2.44%,比上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675.2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25元。
3.保费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43.5亿元,同比增长10.5%,保费规模列全国第11位,增速列第22位。按险种类别分: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22.3%;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9.7亿元,同比增长5.9%;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2.2%;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4.8%。按公司类型分: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21.9%;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长6.4%。
4.赔付和费用支出有所提高。2011年,全省赔付支出112.5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7.3亿元,同比增长30.6%;寿险赔付支出45.8亿元,同比增长46.5%;健康险赔付支出6.9亿元,同比增长24.1%;意外险赔付支出2.5亿元,同比增长9.5%。手续费及佣金支出34亿元,同比增长9.1%。业务及管理费49.4亿元,同比增长22.1%。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人身险业务增速放缓。以“会计准则2号解释”新口径计算,我省人身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20.4亿元,增长6.5%,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业务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2.退保金增长较快。全省人身险公司支出退保金同比增长74.2%;退保率较上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退保率虽处于5%的行业预警线以内,但退保额增加较多,应引起重视。
3.车险业务发展前景不明。由于鼓励消费政策退出,以及油价上升等因素影响,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车险业务发展速度。车险利润率下降可能对财产险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冲击。
4.银保渠道发展面临困难。在通胀环境下,受信贷规模趋紧影响,商业银行揽储压力增大,销售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明显减弱。加之连续加息和理财产品频发,银保产品吸引力有所减弱,销售难度不断加大,银保业务发展模式和销售队伍亟需转型。
五、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支付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一是支付系统资金往来规模扩大。2011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43916.2万笔,金额4808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和35.7%。其中,全省大额支付系统业务1814.6万笔,金额3658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5.3%;小额支付系统业务2999.61万笔,金额6881.3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37.1%。2011年,渤海银行长沙分行、华融湘江银行作为直接参与者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至年底,大、小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达51家。
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快速增长。2011年,湖南使用票据、银行卡、结算方式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结算业务96524.9万笔,金额1984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2.3%。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卡累计发卡量10754.03万张,同比增长30.8%,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量645.8张,同比增长31.8%。2011年湖南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结算业务91643.6笔,金额74703.8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37.6%。银行卡消费业务快速增长,银行卡渗透率为32.1%,较2010年增长10.2个百分点。
三是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稳定增长。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银行结算账户15230.9万户,同比增长29.5%。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65.24万户,同比增长12.3%,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5165.7万户,同比增长29.6%。
四是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稳步推进。受理了6家企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申请,通过了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鹰皇金佰仕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星广传媒有限公司、长沙商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长沙星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初审并上报总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获得总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机构。2011年,全省非金融机构共办理支付业务30328.4万笔,金额105.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1%和334.6%。
(二)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征信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探索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征信系统工作,全年新增22家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接入企业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末,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湖南4101万个自然人和28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覆盖了全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住房公积金中心在内的授信机构。
二是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档案不断健全。全省122个县(区)、2232家涉农金融机构均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721.5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48.2万户,累计356.2万农户获得834.5亿元信贷支持。全省成功采集未与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51735户,其中3812户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累计融资816亿元,为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信用信息应用程度提高。省内所有金融机构均将查询和使用信用信息作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必经程序,全省金融机构全年查询企业征信系统40.2万次,查询个人征信系统381.9万次。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省建委、省金融办、长沙海关、长沙市工商联等单位查询2.9万笔。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91019人次,企业信用信息查询4675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4%和82%。
(三)反洗钱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反洗钱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地市级以上(含)金融机构727家纳入反洗钱范围。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173家,证券公司159家,保险公司340家,期货公司46家,财务公司3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
二是反洗钱工作综合效力增强。2011年,通过开展商业银行机构信用代码反洗钱业务应用试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等方式,积极拓展反洗钱工作新途径。综合运用风险评估、监管座谈、约见高管、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等手段,实行分类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三是反洗钱监测分析水平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金融机构共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报告132.2万份,向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40份。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依法对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30次,向侦查机关移送线索13条;配合公安部门协查案件18起,协查次数37次,协助破获案件6起。
(四)反假币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反假货币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娄底市、岳阳华容县政府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反假货币工作的领导。
二是打击制贩假币犯罪取得明显成效,制贩假币犯罪和流通中假币呈下降趋势,2011年,全省收缴假人民币张数和面额,分别比2010年下降72.37%、38.6%。
三是人民币流通管理力度加大,制定《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流通管理考评办法》,提升金融机构提高人民币流通管理水平。
四是钱币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媒体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的行为、个别摊点非法经营流通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对3起利用人民币硬币加工首饰故意损毁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打击,维护了人民币信誉和形象。
(五)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开展金融生态城市创建试点。制定《湖南省“金融生态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择优确定在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娄底、怀化6个城市开展“金融生态良好城市”创建试点。
二是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突出地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年度工作考核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
三是对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进行现场考核验收。2011年,省金融创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对株洲市炎陵县、常德市澧县、娄底市双峰县和涟源市4个“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申报县(市)进行了考核验收。到年底,全省共有市级及以上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44个,其中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11个。
四是持续开展县域金融生态评估与工作。2011年,全省各市(州)对辖内县(市)2010年金融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对外了评估报告。根据市(州)评估结果,人民银行长沙中支组织撰写了湖南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并首次公开排名前30位的县(市)情况。
六、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总体评估
2011年,湖南省金融运行平稳。从经济基础看,全省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结构优化、效益较好、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金融业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创造了条件。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看,企业效益继续向好,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居民抗风险能力增强。从金融业自身看,金融机构稳步发展,其中,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规模持续扩张,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不良贷款连续“双降”;证券机构竞争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保险业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市场规范化程度提高。总体来看,2011年全省金融业稳健运行,效益质量同步增长。但受日趋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影响,金融业实现平稳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应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隐患。
(二)政策建议
1.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培育与消费有关行业,使经济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发展的局面。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3大支柱产业和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先导产业,鼓励相关产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要以推进“信息化”,打造“数字湖南”为契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引导公共投资重点倾向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物价管理,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拓宽入湘能源渠道,稳定粮食、肉类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快煤、电、油、气、水等重要资源价格改革进程,深化民生价格和涉农价格改革,加大补贴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测,及时通报价格信息,掌握价格动态,做好价格监测分析,稳定民众通胀预期。
3.引导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一是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均衡把握贷款投放的总量和节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时,加快发展企业债券融资,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二是引导银行机构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加快储备信贷项目的审批进度,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新兴产业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开展消费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扩大消费。三是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继续做好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
4.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实力。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进业务流程,推动金融机构发展转型,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案件易发业务、易发岗位、易发环节风险排查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支持证券公司发展创新业务,拓宽收益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吉祥人寿筹建工作,促进保险业务结构调整优化。
5.加强风险监测,防范金融风险。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对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两高一剩”行业等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测分析,关注企业资金链状况、企业主出逃事件等风险因素。加强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的监测分析,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加强对民间借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测,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局部风险演化成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6.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改进支付结算服务,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强化支付清算系统运维管理。推进行业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信用信息运用机制、信用中介服务机制、信用奖惩机制。做好机构信用代码的推广应用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征信服务。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基本情况信息库,严厉打击非法买卖流通人民币行为。深化金融安全区创建,推进金融生态良好城市试点,继续开展金融生态评估工作,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总纂:马天禄 罗跃华
统稿:尹侠
执笔:刘孟飞 胡丕吉
篇4
一、领导重视、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市委关于*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作为了主要工作任务,*市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领导小组将“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整治、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着力解决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用药安全性不高、招商引资环境不够宽松的问题”作为“整建活动”实施“三大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
市委常委、市长、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组长王海林,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国庆分别在国务院、省政府印发的全国、全省*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上批示要求:市整规办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副市长刘国庆、戴绍泉分别在4月12日和2月8日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市整规办及时将两位领导的讲话印发给了各区县、市级各部门,并于6月14日和26日分别召开了区县和市级部门整规工作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以及全国、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县、各部门的工作任务。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年总体规划的通知》(自府办发[*]102号)要求,在*年底,市整规办印发了《*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要点》(自整规办[*]15号),对*年全市整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全市整规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整规工作重点、宣传报道、基础建设工作等。做到了早部署、早安排。
二、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巩固整治成果
(一)组织开展节日市场综合整治行动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重大节假日生活健康和安全,市整规办分别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市场全市综合整治联合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节日市场综合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37000多人次,取缔各种非法生产经营户600多户,查获各类案件1045件(其中:立案查处334件)。通过节日市场整治,使全市节日期间未发生重特大市场经济秩序事件,净化了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节日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继续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由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管局)、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质监局)牵头,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各区县、各部门将食品安全整治作为全年整规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出台后,集中4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全市出动执法人员5万人次,依法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2753件,其中立案查处662件,捣毁窝点49个,取缔无证生产经营户和小食品摊点2366户。立案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17件。
1、加大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市场整治。农业部门重点开展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三大环节的执法行动。农资市场监督覆盖面达100%以上,立案查处案件43件,挽回经济损失78万元;共抽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1009个批次/样,合格率为96.33%,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明显提高。畜牧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放心肉工程,深化畜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加强兽药饲料企业监管,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及监督工作力度。抽检饲料产品和畜产品各50批次,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继续保持为零,畜产品药残超标率控制在6%以内;新申报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基地和品种各6个;禽畜产地检疫率和定点屠宰厂(场)内检疫率均达到100%;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5件,取缔无证照企业16家;没收、销毁不规范兽药23件(瓶、盒、支),违规产品7.9吨、不安全肉品3.1吨。水务部门组织开展了水产投入品经营市场、化肥养鱼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了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和监督管理,开展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完成3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和10个无公害水产品的申报工作;实施成鱼检疫303批次,苗种检疫260批次;对全市具有代表性的水域共1万余亩进行了鱼病测报。
2、继续深化食品加工环节整治。质监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并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开展了对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原辅材料、添加剂及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加大了对安全类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3C认证违规行为的查处,共立案查处食品类案件75件,其中大要案10件。
3、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和市场整治。工商部门继续依法清理规范食品经营主体,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村12315申诉举报网络建设;加大食品质量监测和专项抽查力度,深入推进“四制两查两书一承诺”的监管模式;以城市社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清理无照经营和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取缔无证无照经营1023户,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04件,捣毁非法食品窝点10个,监测抽查食品166个批次,配备食品快速检测仪41套,加大了对农贸市场、超市场所出售的食品的定性检测力度。商务(经济商务)部门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强化屠宰和酒类市场管理,加强肉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了屠宰市场和酒类市场专项整治。全市取缔非法屠宰点5个,整合关闭16个,查处酒类违法案件11件。我市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12月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
4、深化食品消费环节整治。卫生部门实施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目标责任制,与工商、旅游等部门建立了餐饮业联合整治机制,对食品消费环节组织开展了18次专项检查,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100%,查处无证经营户282家,整改到位并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195家,取缔87家,查处违法行为32起。城管执法部门以整治和规范无证饮食摊点、夜宵摊点、游动摊贩和校园周边小食品摊点的无证经营和占道经营的行为为重点,建立了错时上班制度,落实了“划片包干,定人定责”责任制。规范饮食摊点789个(次),取缔占道经营饮食摊点314个。盐政稽查部门继续实施盐政执法驻厂监控制度,健全了盐政举报制度,组织开展了盐业市场专项整治。捣毁私盐窝点1个,立案15件,结案12件,查获违章盐12.3吨,查获无主私盐3吨多。
5、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专项整治。食品药监部门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企业以及医疗器械的监管,组织开展了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立案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17件;监测药品、医疗器械广告32次,移交工商部门查处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28个,收缴违法印刷品5623张,拆除违法违规户外广告牌1092个;快检药品1002批,筛查出可疑品种56个,检验出25批不合格药品;GSP监督检查覆盖面达100%;集中焚毁20余吨、货值80余万元的假劣药品。
(三)继续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各区县、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年)的通知》和省、市《*年保护知识产权行动实施意见》精神,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1、开展专利保护及专利执法检查。市知识产权局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指导企业对创新技术加以知识产权保护,其中久大集团公司一次性申请专利6项。坚持以日常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专利执法行动,抽查了各大商场的6000余种商品,查获49种专利权已失效和66种无法确定其法律状态的商品,及时进行了通报,并对相关单位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
2、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打击商标侵权行为专项行动。工商部门组织开展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打击商标侵权行为专项行动。指导企业新办理商标注册63件,其中农产品商标18件;“长城”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著名商标”,有3户企业材料上报认定;10户企业申报“四川省著名商标”,有7户企业已经初审处于等待认定中;复审认定“*知名商标”65件,38户企业参加“*市知名商标”新认定;打造“城市名片”,办理“南国灯城、千年盐都、恐龙之乡、盐帮莱”四件商标注册,已办理39件商标注册;查处商标违法案件200件。
3、开展打击盗版侵权专项行动。文化部门深入开展了反盗版天天行动,完成了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区县联网工作,健全和完善了文化市场义务监督体系,开展行业自律建设,加强了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整治。取缔无证经营“黑网吧”18家,取缔无证经营电子游戏室30家,收缴捣毁赌博游戏机、电脑板464台(块)、收缴非法出版物3600册、非法音像制品48000多张,立案查处违规网吧82家,治安拘留2人。
4、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专项行动。公安部门组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山鹰2号”行动,与烟草部门协作配合,查处制售假冒烟草制品案件26件(其中:立案15件,移送烟草部门行政处罚11件),打掉假烟生产窝点3个,查获各类假烟11000多条和大量制假设备及假烟标识材料,涉案金额130余万元,刑事拘留18人,逮捕1人,直接移送4人。烟草部门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卷烟和非法运输为重点,坚持日常监督检查和节日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协作机制,有力的打击了制售假冒烟草制品违法犯罪活动。查获违规卷烟1079.74件,查处案件907件,查获制假窝点5个,贩藏假烟窝点10个,移送司法机关刑事拘留19人,判刑2人。
(四)继续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
1、整治虚假广告、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工商部门会同宣传、监察、纠风、卫生、食品药监、公安等部门制定了《*市*年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部门联席会议工作要点》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联合会审制度(暂行)》,进一步加强了广告的日常监测工作,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查处。继续深入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共查处各类违法广告76件,查处合同欺诈案件6件,调解合同纠纷案件10件,帮助157户企业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新发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13户。
各级检察机关依法批捕合同诈骗案件11件12人。
2、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卫生部门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检查医疗机构523家,取缔无证行医机构32个,立案查处案件10件,出具监督意见书344份,并对部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黑诊所、假医生执业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对黑龙江省牡丹江水泥集团医院非法承包科室非法行医行为,给予罚款10000元,没收违法所得80余万元和设备一台。
3、开展打击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市商务局、市物价局、成都海关*办事处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组织开展了打击商贸活动中的欺诈行为专项行动。
(五)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反垄断专项执法工作
工商部门加大对工程建设、土地转让、交权交易、政府采购、医药购销、教育等商业贿赂的查处力度,今年立案8件,已结案7件,罚款36万元。扎实开展反垄断专项执法工作,特别是对涉及民生问题的供水、供电、供气、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垄断企业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全年共立案查处68件,案值87.89万元,罚款56.89万元。主要典型案例有:*市大安区某供水企业限制竞争(强制收取底度)案;*市某供气企业强制收取检验费的限制竞争案;富顺县某电力公司强制用户更换电表和滥收费用案;*市沿滩区某燃气公司滥收费用案。
各级法院依法宣判涉及商业贿赂和反垄断案件20件26人。
(六)继续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
按照7月10日全国、全省打击传销集中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各级工商、公安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市工商局、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市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联合开展了打击行动。重点打击“拉人头”、“团队计酬”和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的行为,捣毁窝点48件,驱散传销人员1810人。开展了创建“无传销社区”、“无传销校园”活动;通过《*日报》、《今日晚报报》宣传5次,提高广大群众防范和抵制传销的能力,通过“打、挖、防”工作体系,努力将传销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
农业、质监、工商、物价、供销等部门深入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农业部门重点对种子、农药、肥料开展检查,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治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监督覆盖面达100%以上,查处案件53件,其中立案查处43件,挽回经济损失78万元。收缴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农药甲基对硫磷7.2公斤,接待案件7个。质监部门认真开展了农资送法下乡和打假治劣工作,加大了对化肥、农药、农机重点区域的整治工作力度。查获农资违法案件49件,立案查处41件。发放农资鉴别系列资料8800份,接受群众咨询620余次。工商部门继续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维护农资市场秩序。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48件,取缔无照经营89户,受理农资投诉案件117件。没收不合格肥料25.9吨,农药70公斤,种子130公斤,农膜1500公斤。物价部门开展了化肥价格和涉农收费检查。检查民政、计生、畜牧、建设等涉农收费单位和种子化肥经销点共244个。发送种子经营户价格告戒书300份,查出违法所得金额30万元。供销部门结合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所属农资经营户采取了分级负责制,监督进货渠道,采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配合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
(八)开展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
工商部门为规范房地产主体资格、房地产广告、展销、经纪、合同等行为,先后制定了《*市工商局关于开展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关于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自查自纠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该系统共检查经营主体435户,检查合同82份,核准登记房地产广告29个,立案查处房地产违法案件29件,结案20件。房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商品房预售专项整治,细化了《商品房销(预)售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实施方案,严格商品房预售许可制度;开通了“*房产168”网站,建立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公示制度;强化了权属登记网络化管理;开展了房地产中介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等工作,为规范房地产企业一房多买、炒卖房号、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办理房屋权属登记22024件(其中:注销登记409件),受理法院、公安等部门查封冻结363件,受理委托查询350件,受理房产测绘备案139件,共受理投拆举报42件,已办结投诉35件。
(九)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专项整治
市经委组织开展了成品油市场和加油站专项整治;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严格煤炭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吊销6个加油站经营许可证;关闭煤矿15个;分别换发新版煤炭生产和经营许可证49个和61个;查处安全隐患400多起。
税务部门继续深入开展了税收专项整治。国税部门组织开展了对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销售、药品制造、电力、建材等行业税收专项整治。查处偷税案件75件,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共计122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税案件3件。地税部门开展了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餐饮业、服务业及娱乐业税收专项整治,对高收入行业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查结案件155件,查补税金及附加、罚款共计2737万元。
物价部门组织开展了化肥价格和涉农收费、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节日市场、全市猪肉市场、食品价格、食用植物油市场价格等专项整治行动。共查获案件81件,挽回经济损失159万元,发送种子经营户价格告戒书300份。
质监部门组织开展了建材市场、计量监督、絮用纤维制品、鞭炮生产企业、饮料冷饮、特种设备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查获案件56件,立案查处40件,货值金额121.73万元,
规划建设部门组织开展了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建设项目报建率、施工图审查率、招标工程招标和公开招标率均达100%;已清理偿付工程款42769万元,民工工资9494万元,分别占网上拖欠总额的99.57%和100%;按在建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标准责令整改工程55个;报建工程监督、监理、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100%;整改安全隐患940处/件。
国土资源局部门组织开展了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60件,立案查处28件,面积7.67公顷。市监察局和市国土资源局查处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挂牌督办案件1件。
旅游部门重点组织开展了打击利用“零负团费”欺客宰客、低价竞争、非法经营和超范围经营、强制或变相强迫游客消费以及“黑车”、“黑导”等专项整治行动。对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景区、星级农家乐监督覆盖面达到100%。全年共接到旅游投诉25起,立案查处3起、调解处理22起、投诉办理的结案率达到100%,查处安全隐患7起。
成都海关驻*办事处组织开展了减免税设备和加工贸易专项整治活动。查获违规案件2起,案值1190万元人民币,已移交缉私部门处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剩余料件、副产物、边角料等补税340万元人民币。
交通部门组织开展了机动车维修市场、危化品运输市场、乡镇船舶安全、渡口渡船和低质量船舶等专项整治,共查出安全隐患48起,全市88道渡口经区县政府审批,19艘单机客渡船舶得到有效整改,17艘水泥、木质船舶已整改完成。
安监部门重点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水上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公共聚集现场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等专项整治。查处安全隐患780起,共发出了隐患整改指令书96份,行政处理决定书47份,停产整改通知书45份,查获案件45件,其中立案查处15件。
审计部门将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和惠民资金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全市完成审计项目116个,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5,382万元,移送有关部门经济案件线索1个,涉案人员3人。
市政府法制办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牵头组织开展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工作;市司法局开展了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活动;市发改委在项目审批环节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项目;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开展了反洗钱专项行动。
(十)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各区县整规办结合本地特点,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部署的整规工作,积极组织本地区的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了各种专项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荣县共捣毁各种非法窝点25个,立案查处案件531件,查获案件货值13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00万元,查补税款480万元,已移送司法机关案件3件。富顺县共捣毁各种非法窝点12个,立案查处案件727件,查获案件货值268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18万元,查补税款303万元。自流井区共捣毁各种非法窝点10个,立案查处案件196件,查获案件货值58万元查补税款484万元。贡井区共捣毁窝点12个,立案查处案件104件,案值35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5万元,已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件,检查机关批捕3人。大安区共捣毁各种非法窝点4个,立案查处案件126件,查获案件金额26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30万元,查补税款197万元,已移送司法机关2人。沿滩区共捣毁非法窝点10个,立案查处案件66件,查获案件货值144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26万元。高新区共捣毁非法窝点5个,查获各类案件141件。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市委宣传部牵头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并从对象、地域、内容、所有制性质四个方面进行了延伸;市经委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大力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开展信贷市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拓展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工商系统继续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活动;食品药监、质监部门牵头组织建立了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市房管局建立了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信用体系及网上公示平台;国税局、地税局开展了“依法诚信纳税”活动;司法局开展了法律服务队伍诚信体系建设;成都海关*办事处开展了报关行业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报关市场活动;农业局完善和细化了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资领域诚信档案与诚信评价制度;旅游局组织开展了“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景区”创建活动;卫生局规范了10余条卫生监督和管理制度,建立每年2次的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评查制度,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公开制度,提高了卫生部门在社会的诚信度;供销社开展了农资公司以及各基层供销社网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活动。
市整规办、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市卫生局、成都海关*办事处、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广电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物价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外汇管理局)、市企业管理协会、市企业家协会、市中小企业联合会、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年“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推动整规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我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规办、公安部、监察部《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规办、公安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检察院、法院、公安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协作机制,联系会议制度,公安经侦信息联络员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力度,确保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检察机关主动深入到工商、烟草、盐业、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深挖立案监督线索。全年共建议行政执法单位移送案件线索6件,均已立案侦查。
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各项工作的推进,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33人;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经济犯罪嫌疑人147人,刑事拘留79人,取保候审55人,逮捕25人,直接移送14人;各级检察机关已批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17件22人(其中:合同诈骗11件12人,假冒注册商标2件4人,虚开增值税专业发票1件1人,生产销售假药1件2人,非法经营2件3人);各级法院已宣判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31件39人。
5月31日,由市整规办、市检察院联合组织市级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到宜宾汉王监狱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整规工作的良好氛围
工商等部门开展了“3.15”宣传咨询活动;市整规办、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月暨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并于今年5月正式开通了*市食品安全信息网;质监部门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日的宣传活动。
在市委宣传部的精心组织下,我市各新闻媒体加大了宣传报道力度。据不完全统计,1月至11月底,《*日报》刊发稿件70篇,图片10幅,开辟专栏1个——《消费和谐3.15特别报道》;《今日晚报》刊发稿件38篇,图片15幅;以电台《新闻时空》、《1009早新闻》和电视台《*新时空》、《盐都播报》、《都市全接触》、《走进生活》等栏目为龙头,播发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报道:广播消息95条,广播专稿7篇,广播专访4个,电视消息130条,电视专题14期,电视专访5个。
六、开展调研,沟通信息
市整规办组织开展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情况的调研。通过调研,初步掌握了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思路。在调研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关于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自整规办[*]8号)和《关于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情况的报告》(自整规办[*]8号),上报了省整规办、市委、市政府,并印发给了各区县和市整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对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