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15: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篇1

一、总体思路

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在社会人才的选拔上下功夫,在加强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用3年时间(2020-2022)建设一支数量100人以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助力“三个示范县”创建。

二、目标计划

通过社会工作人员持证“双培”计划(即:培养一批持有从业合格证书的社工员和培养一批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队伍。

(一)培养一批持有州级合格证的社工员。由县民政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和部门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各乡镇和部门要对照《县培训考核认可社工员任务分配表》(附件2)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及州级社工考试,力争在2021年底实现持有社工员从业人员合格证书人数在100人以上。

(二)培养一批持有全国职业资格证的社工人才。通过宣传引导、主动培训、考试奖励等措施,广泛动员社工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全国社工考试。对社工员再培训,积极鼓励支持社工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力争在2022年底完成100人持证社工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培养措施

(一)培养对象。一是社会工作普及及培训对象:各乡镇和部门工作人员。二是专业社会工作培训对象:辖区内社会工作专业学历人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及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服务、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扶贫开发、法律援助、老龄服务、安全科普、灾害救助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三是社会工作专业延伸培训对象:高中以上学历待业人员、在校大学生。

(二)培养方式。采取“内引外联、左右互联、上下通联”的方式,发动组织乡镇、部门优秀青年干部、网格员参加培训,依托县内组织的规模集中培训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有序开展人才培训,协调邀请省内专家和社区工作者赴县开展现场实训。一是社工员考试考核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的方式,由县民政局牵头,协调县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培养对象进行12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并组织参与人员在县参加考试考核,考试考核试卷由州级部门印发,考试合格后,颁发社工员合格证书,持证人员可在州内从事相关社会工作。二是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考前培训。每年定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人员开展培训工作,重点组织动员社工员参加培训并报名考试(其中具体报名条件、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成绩、合格标准以中国人事考试网官方公布为准)。

四、激励机制

一是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实行一次性奖励。县级奖励:初级证5000元、中级证10000元、高级证20000元;州级奖励:1000元。

二是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在职人员,考试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费,按出差标准在原单位报销。

三是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籍非在职人员,考试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费,按每人每天300元标准进行补贴(凭身份证、准考证)。

四是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一般工作人员,纳入重点人才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职称评定。

五是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晋升。

六是取得州级合格证书的籍非在职人员,在县内自主招考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社工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工人才培养培训及考务工作,发挥社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主动性。〔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组织部、政法委、宣传部、教体局、财政局、人事局〕

(二)加强跟踪问效。各乡镇和部门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全力支持配合社工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要加强督查考核和跟踪问效,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按照目标任务,各单位每持证1人在单位目标分值加0.1分,未派人单位参加培训的按照每人0.1分扣除,派人参加未考取人员按照每人0.1分扣除。〔牵头单位:目督办责任单位:组织部、政法委、人事局、民政局、各乡镇〕

(三)加强经费保障。财政部门要全力支持社工人才培养培训,将社工人才培养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室内设计;高职高专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篇3

今年,在一些技工院校拼命扩大招生的背景下,他们却计划减少招生人数1500人。面对质疑,外表儒雅的院长夏青却内心强大:“这样做的确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但我们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走内涵发展之路,而不是走规模发展之路。”

就这样,在学院党委一班人的支持下,一个内涵发展规划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目标直指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更新理念引导内涵建设

“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内涵,目的是发展,但如何内涵发展要把握好,不然就容易走弯路,就容易跑偏。”夏青院长如此解释。

为防止跑偏,学院明确了六大发展理念。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强省建设”战略决策部署,把内涵建设作为解决学院当前困难的根本途径。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推进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特色发展。以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建设为目标,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实现学院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目前,学院顺应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建设数控维修、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汽车新能源、先进制造、精密检测8个专业,带动了学院9大专业群65个专业发展。

深化合作,开放发展。以开放的理念为指导,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使学院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相互耦合,努力开创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优质外部环境。

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实现学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以教师为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推动学院和谐发展。

明确目标着力内涵建设

“更新了内涵建设的理念,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此学院确定了‘341’内涵建设目标。” 夏院长坚定地表示。

且看夏青院长的解释:

“3”就是突出三个战略重点: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4”就是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

“1”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再看他们的动作:

依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不断改革完善“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更高质量就业,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发展的高端载体,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院校。

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能,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标准研发中心,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三大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如果只有理念和目标,没有抓手,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空纸一张,就是空话。这样的建设不如不做!” 夏院长严肃而认真地说。有抓手、有任务,院长夏青用三大重点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任务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改革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院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双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构建技工教育联盟,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设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改革评价模式。包括建立特色化的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五是丰富校园文化。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深入开展技能节、社团节等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吸纳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抓好“五风”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全面加强校风建设,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扎实开展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前,学院组建了近80个社团组织。

任务之二: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为此,学院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5%。

二是提升教研水平。健全能够调动教师研究内驱力的活动、考评和激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研制度,引领和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加强不同层面的教研团队的建设,提高教研实效。积极探索有效教研指导策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在线网络教研”,搭建研讨互动平台;创建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精品课资源库,便于教师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校本问题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学院完成各种著作、科研、论文、技能竞赛等项目达386个。

任务之三: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院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是建设智慧校园。整合学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为校企双制教学改革提供硬件平台;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管理层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空间,建设便捷服务的综合数字化智慧校园。

七大体系保障内涵建设

用什么来保障内涵建设任务能够得到有效完成呢?夏青院长对此早有谋划,并为此构建了七个保障体系。

构建“三纵九横”组织体系。“三纵”就是纵向成立内涵建设领导小组、内涵建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内涵建设工作组,“九横”就是内涵建设办公室下横向设置九个工作统筹组,与内涵建设九个重点任务对应。

构建“五体三层”咨询体系。组建由“政、行、企、研、校”五方代表组成的办学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学咨询委员会从学院层面为内涵建设提供建议;校企合作委员会与学院校企合作中心对接,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各系部对接,为学院各系部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优化专业体系。建设三大类专业群,一是以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引领,建设一批新兴前沿专业;二是以数控加工和数控维修、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为引领,建设一批品牌高端专业;三是以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建筑施工专业为引领,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

搭建平台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六个平台:完善人才培育制度,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软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技能人才培育硬平台;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主平台;构建德育大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辅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大平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小平台。

编制“3+4+11”建设方案体系。包括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是学院各项工作基本要求。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包含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内容上基本覆盖了内涵建设3大任务,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抓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包含学院5 个新兴专业、3个优势专业、3个特色专业,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载体。

编制“4+11+19”工作台账体系。包括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工作台账,11个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台帐,19个职能部门学期工作台账。依据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要求,校办公室牵头逐项进行细化分解,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到相关部门。牵头责任部门量化工作任务,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建立工作台帐细化任务,明确任务责任人和工期安排。19个职能部门配合牵头责任部门建立部门学期工作台账,明确任务责任人和工期安排,并建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台账。

篇4

20世纪的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高速增长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急需大批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职业人才。在许多发达地区,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已超过了博士、硕士,甚至出现了技术工人千金难求的局面,高能力高水平的中等层次的劳动者严重短缺的现象已初见端倪,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现状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职业院校不能很好的与社会接轨,不能很好的与市场融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培养方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不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就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时间短,上手速度快,工作效果好,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最后形成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要达到上述目的,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须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国家不失时机的开展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的新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第二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司便函【2012】8号)确定了我院为全国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一体化课改的试点院校和牵头院校。现谈谈我院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的情况,请专家和同行赐教。

什么是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大纲,一体化学材,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 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1 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一体化学材,目前编写了《原料切配》、《原料加工》、《热菜工艺》等工作页。

1.2 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师培训,制定一体化教师选聘标准。多次选派院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师资培训,先后到北京、广州、天津、杭州、成都等地学习和交流。

1.3 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目前我院建设烹饪一体化实训室两个。

2. 烹饪一体化教学过程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编排了烹饪一体化教学的程序,具体做法是;

2.1 下达工作任务。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下达工作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标的开展工作,进行目标驱动。

2.2 学生分组讨论工作任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下达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书查找资料。

2.3 学生制定工作方案。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

2.4 每组派代表讲解工作方案。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5 每组按照各自的工作方案进行加工。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可以检验工作方案的正确性。

2.6 学生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方案加工出产品后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2.7 老师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讲评。老师针对每一组的产品,进行讲评和比较,选出较好的产品。

2.8 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演示,学生观摩。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9 每人进行产品的加工。针对具体工作任务,每一名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作出完整的产品,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10 对各自的产品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评定。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评定能力,判断能力,做到公平公正。

2.11 打扫卫生。按照酒店6S管理法的要求,将实训室的卫生打扫干净,工具清洗干净,摆放在指定位置,关闭水、电、气及门窗。

3.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一体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把一体化班和普通班相比,普通班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如一体化班进步明显。一体化班按照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提高较大,能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工作方式、方法方面能运用符合实际的方式组织生产,学生能正确认识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对工作对象也有深刻的了解,正确加工原材料。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关键能力,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团队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等。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避免了过去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

烹饪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优势明显,但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氛围,推动全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厅决定2021年继续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竞赛项目及承办单位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由湖北工业大学承办。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4.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江汉大学承办。

5.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由三峡大学承办。

7.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8.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9.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10.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11.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由湖北美术学院承办。

12.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由湖北工程学院承办。

13.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

14.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二、组织领导

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指导管理和协调。各竞赛项目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牵头高校、承办单位等成立相关竞赛组委会,负责各项赛事的具体组织工作。竞赛组委会须由牵头高校(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相关院校负责同志参加。

竞赛组委会要制订详细的比赛规程、评判标准、评委聘请标准、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或竞赛章程;要参加赛事筹备、部署、评议等工作会议,审核赛事组织实施方案,检查落实竞赛安排部署,指导承办单位完善竞赛组织工作;要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协调全省高校积极参加竞赛,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和影响力;要切实提升竞赛整体质量,以全省高校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有关要求

1、强化赛事组织实施。各竞赛相关单位要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加强赛事组织实施。竞赛承办高校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竞赛各环节责任分工,要统筹协调后勤接待、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做到细致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竞赛活动。

2、强化质量立赛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参赛学生利益,保障竞赛运行质量,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平稳有序、安全进行,提升竞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竞赛项目评审遴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杜绝徇私舞弊、违规评分、伪造材料、盗用抄袭等行为。该项赛事的评委专家应具广泛性,其中来自牵头或承办高校(单位)的评委不超过评委总数的20%。规范各项赛事的获奖等级、数量设置,各赛事设个人奖项,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个人奖项数量不突破参赛项目总数的50%,其中一等奖不突破10%,二等奖不突破20%,三等奖不突破20%;设优秀组织奖,数量不突破参赛高校数的20%。

3、化赛事管理。各项赛事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湖北省赛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省教育厅发文公布和颁发;其他赛事由各竞赛湖北省组委会负责对获奖名单进行公示,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竞赛湖北省组委会公布和颁发,盖组委会章。各竞赛组委会需在赛后认真总结,将竞赛总结报告一式一份于赛事全部结束1个月内以正式公文形式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备案。竞赛总结报告内容主要是竞赛组织过程、参赛规模、现场比赛、评审、比赛结果等基本情况,实施竞赛的创新特色做法、基本成效或示范带动作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或意见建议,同时附上获奖名单、竞赛规则、组委会及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细则、有无异议及异议处理等附件材料。我厅将把竞赛总结情况、完成质量作为纳入下一年度全省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计划的重要参考。

4、疫情防控要求。各高校要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和防控措施,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加强校园管控,做好物资储备、比赛场所环境消杀,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竞赛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做好竞赛工作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比赛。

请各高校根据本通知和各竞赛组委会有关竞赛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活动。有关竞赛活动通知及安排可在各竞赛专门网站或承办高校校园网查阅。

2021年度全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

活动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竞赛项目

组委会牵头

高校

承办高校

承办高校具体联系人

手机及办公电话

1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吕栋

15623988969, 027-59750117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 027-68756866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 027-68756866

4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湖北工业大学

江汉大学

宋广峰

15327126, 027-84212505

5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王晔

18995641371, 027-68754233

6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杨超

15997601292,0717-6392287

7

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原弘

13986080018, 027-67867230

8

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 师范大学

谢志雄

李兵

车靖

13212766195, 13377880988

13349890855

9

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刘显明

13972406099, 0718-8437881

10

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金新利

027-67867108, 13871239693

11

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黎老师

18602743583, 027-81317210

12

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

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

孙平

13871889258

13

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张美霞

15527896867, 027-67883124

14

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姚爱华

吴龙胜

13477919153, 13972406677

篇6

一、科学推进专业调整与建设,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结构

1.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活动。2013年1月,我处利用寒假组织全院各系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赴娄底及长株潭地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开展专业市场调研,获取了大量客观的第一手人才市场资料与数据,为学院科学制定《2011-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把与学院核心能力和服务面向相符合的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主体的制造类和以煤矿开采技术为主体的资源类两个重点建设大类调整为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畜牧兽医等三个专业及专业群。针对娄底提出的着力打造长株潭汽车制造和工程机械等产业的配套协作服务区的战略决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组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评审;停止表演艺术、国际贸易等与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密的专业招生。

3.加强专业制度建设。进一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的地位和作用,聘请区域内相关行业有影响的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切实施行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专业带头人会签培养制度。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依照各自特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融合、三对接” (人才培养融合地方需求、专业紧密对接娄底主导产业;人才培养融合企业资源、课程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融合职业标准、教学紧密对接实际工作过程)为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行“前校后矿”的免费订单培养,学生学费全部由地方政府和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由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师资及教学、生源等教学资源,由企业提供专业课程的设置方案、专业技能实训的部分师资,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及合格专业生的安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娄底赛德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校中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开展基于工学依次交替的“工作学期”环节模式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一接两融”的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改革;公共事务管理系酒店管理等专业初步探索出了企业、学院和学生三方共赢的“123160”订单培养新模式。实现“一批小订单、两年在校专业学习、三个月定向专业综合实习、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六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在企业零距离上岗”。

2.产学研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主动建设各类产学研基地,为学生零距离接受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平台。机电系与娄底赛德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年均加工能力为400台套,产值600万元,承担啤酒瓶贴标机、农机配件等产品的来料加工生产任务,既加强了以产品工艺路线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又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减轻了家庭负担;积极探索以“专业+系部+师生员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体的产学研实现形式,依托学院具备比较优势的会计专业,学院独资组建了娄底弘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大大改善了该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

3.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定于工学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机电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维修》、数控专业《数控编程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四门课程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等三条途径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商务英语实用写作》立项为英语类教指委精品课程,《会计综合实训》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推荐,在全省排名第三,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严格执行实践性教学任务。期初制定《学院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表,通过实施抽查等督促手段,保证实践性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全年累计完成实验实训课时8000多节,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

2.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年来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为实习工厂三期安装起动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测量实训室、新闻编辑与制作实训室、数控加工车间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造和扩建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进一步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调整力度,截止到2013年底,校外实习基地达199家。

3.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核鉴定程序等举措,在全院各专业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全年共组织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助理营销师、秘书、电子商务、网络编辑师等十多个工种鉴定15场次,共计鉴定3748人次,学生合格率为95.2%。由于组织工作得力,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新技术考试站被省劳动厅评为优秀等级。

4.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抽查。教务处牵头、组织相关系部制定了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组织会计、财务管理、数控技术、动漫设计等四个专业08级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强化实训,并于12月中旬带队赴有关院校参加了此次专业技能抽查。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全年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5个。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申琼良、刘光祥作为湖南分赛区预赛选手入围“众友杯”、“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总决赛,分别获得“单片机设计与开发”总决赛一等奖、“电子组装与调试”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注重教研工作,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1.创新常规教研活动。本年度共立项156个院级专题教研活动,下学期出台新的资助标准,资助经费从300-500元提高到500-1000元,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涨。全年共组织院级学术讲座27个,系级讲座58个。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3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省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3年XX省职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易爱良、邓海燕等两位教师送评的论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一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湘方言地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荣获一等奖。

2.规范教研课题管理。组织了11年立项的4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接受省教科院专家组的中期检查,组织立项了15个院级教研课题,组织对06、07年教研课题的结题评审,共有14个课题结题。组织教师申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四项,徐元俊老师申报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李和平老师申报的《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等两个课题通过省职成教学会初评,呈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终审。

3.开展教学比武活动。组织4名教师参加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课说课竞赛。教务处承担了说课课件的审核、说课录像的制作及资料的上传。邱智鸿老师主讲的《导游实务》课程荣获旅游管理类二等奖;邹慧鹏老师主讲的《调酒技术》课程荣获旅游管理类三等奖。龙育才、梁艳丰两位老师主讲的《机械设计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在网络预赛中获得三等奖。成功组织学院2013年度说专业、说课程比赛暨第六届教师教学比武决赛。参加决赛的20个团队在“说”的形式与内容上有创新,“说”的内涵与效果有进步,每一个团队能自觉地把高职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建设,落实到课程层面,传递到教师实践,基本实现了诠释理念、探索规律、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推动改革、促进提高的活动预期。

4.教学简报发挥引导作用。本年度共编辑刊出7期简报,在宣传最新高职教育理论与政策,介绍人才培养经验,提炼教育教学特色,传播校内外教学新闻、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舆论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参与学院项目建设,提炼教育教学品牌

1.参与学院国家骨干职业院校申报工作。承担了骨干校申报材料中申报表、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报告中有关指标的材料撰写工作。具体指导六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和四个其他建设项目的论证与撰写。

2. 认真做好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按照我院省级示范校年度建设目标,稳步推进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承担省级示范校建设年度检查准备工作。负责14个二级指标(其中9个为关键指标)和2个主要建设项目年度发建设的综述材料撰写与佐证材料的装盒工作。

3.组织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教学团队申报2013年XX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团队。以吴莲贵教授为带头人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以湖南职教新干线建设为契机,组织教学信息、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料上传,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全年共编写校本教材6本,正式出版26本,发行量大28000册以上。

六、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1.组织学院首次系部教学工作评估。组织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于10月中旬对各系部2012-2013学年度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专家组通过看、查、访等方式,对系部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按照评估工作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系获一等奖,机电工程系、建筑与艺术设计系获二等奖,财经贸易系、外语系获三等奖,以上五个系部荣获2012-2013学年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我处还组织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经验交流会。此举既是对各系部既往工作的检查,给各系部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促进各系部进一步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范日常教务管理。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征订等日常教务工作有序运行,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有序。每学期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深入系部进行三次教学常规检查。每逢期末,出台学院考风考纪建设工作方案,加大考风考纪与诚信考试教育。

篇7

关键词:“政行企校”;“双元制”;顶岗实习;四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72-02

引言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培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弱项在校企合作,他强调,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必将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色[1]。

一、“政行企校”的各方职责

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四方各自的职责:

政府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积极干预,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无疑具有引领催化作用,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导方。

学校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体方,应通过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调研等,准确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针对新技术、新岗位,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由行业协会为中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企业应参与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2] 。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目的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行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拟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形成双专业带头人;成立校外专业教研室,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教研室主任;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学班辅导员。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控制,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监控及考核评价。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现有土地、厂房,由企业出资共建生产场地、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利用企业施工场地建立教学性施工区域,承担部分实践教学。

二、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新特色

1.建立“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立体、开放式联动办学体制。学校以政府政策导向和保障为主导,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为宗旨,共同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参与的“三会”办学体制,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的协调指导作用,增强了学校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三会”的合作办学体制把“政行企校”四方紧紧联系在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链条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强了行业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制订相关章程制度,确保了理事会日常工作的开展,规范了理事会的运行。契约约定,保障实施。与重点合作的企(事)业签订协议,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切实提高执行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奖励激励,合作共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标准与规则,落实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2.完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三会”体制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体制,是解决高职院校扩大发展、经费短缺、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要保证“三会”作用的发挥,切实推进“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办学改革,就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职教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行业的指导、统筹与协调作用,完善长效运行的协作管理制度;增强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市场调控、校企互动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3.形成二级学院为实体的分层管理体制。学校科学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完善了二级学院组织机构,以院系自主理财和管理为核心,实施“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个层次的精细管理,在院系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学籍管理、专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课酬计算分配、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与教学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下放自,增强了全体教师参与合作办学的主动性。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界定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实施以办学成本和效益核算为主体的管理,向二级学院下放了人事管理权、收入分配权、教学管理权、经费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等;制定了具体办法,对专业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将教学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与就业等作为专业建设核心内容,实行目标考核,发挥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建设、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专业自我造血功能,提升专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4.搭建高职协调发展的合作教育平台。在政府指导和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纽带,联合各县市(区)职教中心,成立职教联盟,建立了理事会、校长联席会和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学生素质拓展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整合联盟内职教资源,实现高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加强成员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联合优势、联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好地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3]。

三、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模式和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必须要有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仅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由政府主导,成立合作办学理事会,组建发展规划、人力资源、技术服务、经费筹措等工作组,具体协调推进合作办学。

1.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制订理事会章程,建立《理事会成员选任制度》、《理事会会议与报告制度》、《理事会议事制度》、《理事会监督制度》、《理事会工作小组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基金会章程》等制度,确保理事会日常工作的开展,规范理事会的运行。

2.契约约定,保障实施。与重点合作的企(事)业签订协议,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强化合约意识与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执行力[4]。

3.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促使学校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的研发能力,提高了企业员工理论水平和学校教师技能素质;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标准与规则,落实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通过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切实推进了理事会在政策推动、资源整合、规划指导、经费筹措、基础建设等合作办学方面的决策、咨询、协调、监督和推动作用,扩大了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参与度,保证了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科技开发、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努力探索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办学模式,不断增加办学活力。构建“理事会、行业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三级开放式、立体化合作办学体制为切入点,以推进专业实体化为重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主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快速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耀生.高职生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6).

[2] 王瑞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问题研究[J].商情,2010,(2).

[3] 戴雪梅.对“政行企校”机制下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的思考[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篇8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明确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工科院校都迈入了综合性大学的行列,使原本鲜明的工科特色变得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局限于工程技术人才。殊不知更高目标的追求,则迷失了工程教育的方向。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含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

(二)强化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我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在谈到工程教育的理念问题时,特别强调“实践”理念[2],这恰恰是目前工科人才培养的硬伤。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多媒体教学资源盲目代替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经费紧张,无力支撑下厂实践的高成本;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行业特色型高校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后,与行业联系减少;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不愿提供实习场所等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工程教育“实践”理念的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对学校工作方案中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和国际化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并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专兼职教师的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定等等,强化了工程教育“实践”理念的实施方式和途径,从而确保其能够落到实处。

(三)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对“双师型”教师的描述,多见于高职院校,这无形中造成了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偏面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要求,将“双师型”教师的外延扩展到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这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一流师资是一流教学质量、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才能顺利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利实施。

(四)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科大学生的培养理念是:在校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而系统的工程师职业训练由毕业后所到企业,通过若干年的工作逐渐完成,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企业概不参与。然而,随着敏捷制造时代的来临,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培养周期相应要调整。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一般希望工科大学生毕业时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这决定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时间点必须提前。因此,企业与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势在必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肯定企业在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其工程技术专家请入大学课堂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计划规定企业需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方案相结合,更加促使其自觉承担起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职责。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课程体系的创新

由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联合培养,如:4年制本科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3]。这就促使学校修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务必以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4]。首先要梳理“实践性”课程,考虑校企双方如何合作与实施;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配备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比;进而加强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设计的配套改革,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

(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契合

工程教育的特性是: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2]。其中,实践性尤为明显,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的建设,已极大地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限于师资、环境、内容和学时等因素的制约,使上述努力很多均停留在纸上谈兵、生产模拟、理想状况和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实现在实践中理解工程的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目标。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专职教师可以去企业工作、轮训,甚至到跨国公司研修等方式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还要从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3]。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师资结构,重新建立了一只围绕“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师资队伍。而核心专业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等主要在企业学习阶段完成的规定,在环境、内容和学时上对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给予充分保证,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工程的综合性和经济性,进而提高其工程创新能力。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状况,真正实现两者的契合。

(三)打造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单方制定的常规,提出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联合制定并组织实施,确保了工程实践和设计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企业的参与打破了高校原有人才培养的单一、脱节和封闭模式,使高校的工程教育不再画地为牢、闭门造车,而是依据参与企业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便于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形成,进而打造基于我国工程教育特点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对工程人才实施分层次培养——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每一阶段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且彼此衔接,很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流程。同时,对各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提出建议,便于其把握主攻方向。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影响因素分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面勾画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框架,但实施过程中还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层面: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

(一)学校因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虽说是教育部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出台的改革措施,然而,究其产生的背景、国内外形势、战略意义以及覆盖范围,可以断言这是人才强国、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全国高校均将其视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育改革工程。因此,把握住此次机遇的高校必然会在办学水平上迈上一个新台阶。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各高校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举全校之力、弃本位主义、破门户之见、走协作之路,才能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教学质量和师资建设等多方面实现飞跃;其次,在制度上要敢于创新,有效保障其顺利实施。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如人事、财务、教务、学生等应适时调整现有政策,保障、鼓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教师因素

学校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和铺垫,教师将成为影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专职教师要能够走出去,在思想上认识到此次变革的意义,并积极顺应时代的需要,拓宽个人发展的新平台;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责任心,以尽量保证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授课对象时,在教学理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等方面有效延续和协调。

(三)学生因素

外因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唯一对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明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在思想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是工程人才,不是研究人才;在政策上,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如:推荐攻读硕士乃至博士、给予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毕业时向优秀单位优先推荐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培养其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企业实习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其关注和学习企业文化。

篇9

摘要: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应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解决高职院校进入互联网时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职生;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思维

基金项目: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立项课题“民办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MC1412)

作者简介:陈家颐,男,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58-03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在互联网时代不懂互联网思维不行,不用互联网思维也不行。

一、用户思维:为学生量身定制顶岗实习方案

用户思维的核心是强调用户至上,一切为了用户,千方百计满足用户需求,这也是互联网的取胜之道、成功之道。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双十一”活动,连续不断创造销售奇迹,从2009年的0.6亿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500多亿,靠的是互联网便捷快速,靠的是服务至上的思维定位,得客户者得天下。

(一)坚持学生为中心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根据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特殊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通常会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有半年、也有一年。意在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积累职业岗位经验,以便顶岗实习结束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由于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的不对称性,顶岗实习的专业差异较大,有的机会多求大于供,有的机会一职难求。学校量身定制顶岗实习方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顶岗实习做到精细服务,精准服务。

(二)细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

顶岗实习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能力训练和就业。理想的目标是两者兼顾,但事实上往往不能兼顾。因为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对学生的就业都有门槛,学生对就业也有各自的选择。学生顶岗实习后,有的可以就业,有的不能就业,有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校只有对学生顶岗实习目标进行细分,才能满足量身定制的要求,提高顶岗实习目标的适切度。

(三)通过挖掘企业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内容、时间和模式

这不是估摸与猜测,积极探索“旺入淡出”、“岗位轮换”等不同的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多元模式,丰富学生顶岗实习的体验。顶岗实习坚持用户至上,不仅要注重多少学生参加顶岗,进行数量统计;更要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体验,善于将学生实习的体验ROI变成绩效考核的KPI[1],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的满意度。

二、产品思维:为企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支持

产品思维是产品制作过程中,由目标引导到产品的思维习惯。互联网产品日新月异,在虚拟空间实现真实产品赢利,离不开产品思维的影响。微信借鉴QQ发展的思路,坚持目标引领,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用户破亿。互联网企业强调产品经理的基础要求规则是:把自己当成用户。做任何事,能够从产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做产品的思维来开展整个工作。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的是初级产品,最终是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岗位人才。

(一)确立合格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代价意识

学校通过压缩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企业顶岗实习是一种代价,企业为得到合格员工付出对学生指导也是一种代价。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回报。如果学校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只会与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如果企业将学生顶岗实习只是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从事简单劳动,只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影响学生对本职业的正确认知。不仅不利于合格的人才培养,而且会加剧员工的流失,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确立合格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代价意识,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企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

(二)加强实习生管理,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有效的顶岗实习是学校带教老师、企业指导师傅和实习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顶岗实习管理要遵循顶岗实习的规律,带教老师要定期检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困难,尤其重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企业师傅要根据真实生产的规范与要求,指导学生实施安全生产、规范生产、有效生产。顶岗实习生要按照实习要求,努力工作,及时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合理评定顶岗实习质量

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有相通之处,但两者之间对人才质量评价客观存在差异。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员工仅靠学校的培养是不够的,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有时是模糊的,对学生的评价是建立在一种对学生质量的体验上,企业对学生只能给出的答案是“好、不好或者一个分数”。很少能够告诉学校,学生哪里不好,哪里教育出了问题,更不可能告诉学校用什么的方法改。因为,学生经过顶岗实习的训练,毕业后对职业还有各自不同的选择,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体验好不代表学生成长的无限生机。所以,合理评定顶岗实习生的质量,学校需要征求企业的反馈意见,还要确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主体意识。[3]

三、极致思维:为顶岗实习学生做好指导

极致思维是将互联网产品做得最好的思维,互联网企业对极致的理解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是“不疯魔,不成佛”。本质是为用户做得最好。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服务怎样将做到极致,体现出专业态度与专业精神。

(一)加强顶岗实习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指导,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提高他们职业的理解度和忠诚度

顶岗实习生从学校环境走到企业环境,有诸多的不适应。企业反馈学生的不适应,往往是职业理解和人际沟通问题大于技术问题。学生存在岗位认识理想化、人际沟通简单化倾向,对岗位要求不理解,导致顶岗不安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将顶岗实习中的职业认识教育做到极致,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定位,是做好顶岗实习的基础。

(二)重视顶岗实习网络指导

一个专业学生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和地点顶岗,老师要做好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必须善于通过互联网与顶岗实习的学生保持沟通。比如,运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组织顶岗实习的学生及时分享经验,共商解决困难的办法,丰富学生的实习体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充分发挥校内指导教师的作用

顶岗实习生的时间主要在企业,指导工作往往容易依赖企业指导教师完成,校内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足。事实上,顶岗实习期间,无论是学生还是企业都期望校内指导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校内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更了解,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和要求更明确,比企业指导的协调能力更强,校内教师要主动介入顶岗实习,主动想实习生和企业所想,做实习生和企业所做,并且要主动发现,解决企业指导所不能发现的矛盾和问题。

四、迭代思维:快速改进,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迭代是快速改进,是产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经过一个怀疑、接受、追捧的快速迭代的过程。顶岗实习模式在职业院校推进同样经历不理解到理解、试点到全面推广的过程。顶岗实习环节要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必须借鉴互联网迭代思维方式,快速改进诸多方面的不足,但快速改进不是方向的变化,而是细节不断完善。

(一)不要错过每个工作改善的机会

顶岗实习是学校的人才培养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代表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改善顶岗实习首先要改善工作方案。在现有校企合作背景下,顶岗实习方案刚开始不能有完美主义情节,或是将方案做到100分才让学生去顶岗。尤其是受专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机会不等,统一的顶岗实习质量标准,也不完全能适应所有顶岗实习生的质量要求。所以,学校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对顶岗实习生有基本的要求,又要对不同顶岗实习的学生有个性化的质量要求,包括顶岗中轮岗的标准,克服重顶岗实习生集中单位学生的指导和质量考核,轻人数分散的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和质量考核;重首岗顶岗质量标准考核,轻转岗顶岗的质量标准考核,以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二)丰富学生顶岗实习改进工作的参与感

顶岗实习改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学生是顶岗实习质量的体验者,也是质量的最终评价者。学生参与工作改进体验的前提是参与,学校在顶岗实习前的方案制订、方案实施、实习结果的考核和反馈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他们通常会将学校所学和实际岗位所需进行比照,顶岗实习过程中他们对在校学习效果有最直接的感受。学校除了实习前要详细介绍校内外实习的差异,让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用足够的热情,与学生一道解决顶岗实习过程中问题,丰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改进的参与感。

(三)提高顶岗实习迭代的创新度

迭代要求创新,要从顶岗实习的专业需求出发,针对专业岗位能力的差异,切忌标准雷同模仿。创新需要做减法,顶岗实习重点做到不复杂,一目了然。专业的重点在什么情况下,是学生对专业顶岗实习要求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了解时,就必须减少,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能知道应当做什么。做减法是简约,简约不是简单。简约的背后是技术与模式创新,是“少一分太少,多一分太多”。创新需要做细节,只有将每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顶岗实习才是完整。互联网时代的模仿和抄袭,难以避免。顶岗实习方案可以借鉴模仿,但做好每个细节,并且具有完整性,就不惧别人抄袭模仿,最终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必定会培养出独具一格的人才。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合作、共享的时代,应用互联网思维改进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工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需要合理定位、以人为本,强化指导,快速改进,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制度,加强学校、企业和实习生的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

[1]郝静.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32-35.

[2]曹晓兰.论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顶岗实习[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90-92.

篇10

校企紧密合作,探索院校培养技师的新模式

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应用,传统的技师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通过院校途径批量培养技师势必成为主要途径。

我们在1997年开创“双高型”技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实践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专题研修模式培养技师。学校建立由行业、企业、院校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查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技师研修计划,确认核心技术专题等工作方案,对技师研修各个项目进行指导,并对技师学生逐个进行业绩评价,形成了《学校技师综合评审规范》。

自2001年开始实践培养科班技师以来,学校已培养九届科班技师近800名,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

紧贴行业需求,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我们通过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形式、拓宽校企合作范围,积极汲取企业优秀文化,作为对技工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合作方式主要有五种:开展“订单式”教育,实现校企双赢;专业共建,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建设合作基地,实现优势互补;提倡校企文化融合教育;对外开展产品加工研发、技术服务业务,深化产学研结合。

以对外开展产品加工研发、技术服务业务为例。学校出资成立宁波市天工兴业工业品设计制造有限公司,为师生提供对外产品加工、产品研发、技术咨询、技改等搭建平台。2013年,学校与百联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值141万元的荷兰外贸加工订单,产品将以学校学生为主完成。

开展社会培训,多功能服务社会

我们依托政府引导,积极与学校周边地区合作,开展失土农民技术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再就业和转岗培训、特殊工种培训、优秀青工进院校培训和高新技术培训等。依托学校品牌和主干专业,开展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工、焊工、制图、烹饪等诸多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依据企业需求,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数控技术、维修电工、维修钳工、管铆工等多工种对口培训,特别是创办了在职职工技师研修班,通过专题研修形式培养企业技师型人才。同时,充分发挥附设在学校的宁波市机械加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5个鉴定站(所)的作用,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年培训、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学校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

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战略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校的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的更新将会提速,对掌握高新技术、一专多能的智能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同时,受客观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更多企业会选择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先进技术和高技术人才密集的产业转型,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竞争时代行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