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4 23: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工作室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作方案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的安排和打算,工作中都需要制定工作方案。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方案,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收录了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工作目标
围绕新区“四个一”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招引科创类项目50个(其中科技企业类项目30个、科技孵化类项目2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以上,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2%,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41%,新建区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引入源头活水,实施人才项目集聚计划。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瑞生态产业园集聚创新资源功能,发挥“金山英才”“两大高地”政策效应,大力招引科技孵化、人才、成果产业化项目。全面实施新区科技类和孵化类项目准入办法,优先准入扶持人才团队优秀、工艺技术先进、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突出的“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项目。(责任单位:科信局、招商中心、各园区板块)
2.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企量质提升计划。建立全区工业企业大数据平台,摸清已有工业企业存量底数。借助科技中介机构力量,为区内企业提供免费的专业化咨询等服务,以符合高新技术领域、拥有知识产权等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制定“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措施,帮助企业规范科研和财务管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成果转化能力,逐步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分行业领域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实操培训,以及高企申报和高企入库实务辅导,确保今年高企申报数量和通过率双提升。(责任单位:科信局、各园区板块)
3.聚焦产业链条,实施研发平台支撑计划。依托校地合作研发平台,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链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导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大学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形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孵化平台。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计划,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五有”标准建设区级研发机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档升级建设市级研发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水平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开展区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运行绩效分析诊断,不断加强企业研发平台运行管理,促进企业加大科技产出绩效。(责任单位:科信局、各园区板块)
4.加大创新投入,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计划。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全年力争为企业争取上级科技资金超3000万元。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省财政研发投入奖励等政策,以无研发活动和研发费用偏低的规上企业为重点,加强分析研判,采取上门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条块联动跟踪服务企业研发计划、技术难题、产学研合作需求,实现企业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责任单位:科信局、经发局、税务局、财政局、各园区板块)
5.优化创新环境,实施创新体系协同计划。以增强企业获得感为目标,加强区级科技政策执行绩效分析研判,优化已有财政扶持政策。构建以科技风险补偿贷款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金融服务链,满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通过“苏科贷”等科技信贷产品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不少于2亿元。以规上限上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为重点,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需求征集、院所技术资源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开展产学研合作。(责任单位:科信局、财政局、经发局、各园区板块)
三、保障措施
6.加强组织领导。各园区板块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人员责任分工,周密部署安排,制定有力措施,确保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责任单位:各园区板块)
篇2
一、工作原则
(一)加大试点力度。总结第一批试点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化试点内涵,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试点工作水平。
(二)加强引导支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试点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既要注重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引社会创新要素向试点企业聚焦。
(三)突出示范带动。完善标准,强化导向,加强宣传,促进交流,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试点范围
国有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
三、选择资格和条件
(一)选择资格
申请开展试点的企业应具备以下资格:
1. 中国公民或中资机构在中国境内全资设立或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 企业主营业务和技术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确定的重点方向。
3. 企业经营和运行状况良好,一般应近三年连续盈利或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6%以上。
(二)选择条件
根据企业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进行优选:
1. 具有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发明专利,软件、集成电路企业近三年获得过著作权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近三年主持或参与制定过行业、国家或国际技术标准。
2. 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在同行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3. 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细分)位居前列。拥有省部级以上名牌产品或知名商标。新产品(新服务)或采用新工艺带来的销售收入占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20%以上。
4. 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资产负债率合理,治理结构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形象。通过质量管理等相关认证,制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5. 具有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重视技术创新。制定有技术创新规划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工会组织健全,能够正常开展活动,企业劳动关系和谐。职工技术创新活跃,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创新的薪酬激励和奖励表彰制度比较健全。
四、组织实施
(一)基本程序
企业自愿申报,各地方组织初选并推荐,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审核确定第二批试点企业名单。
(二)申报方式和主要步骤
1. 请符合条件并自愿参加试点的企业认真填写《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申报书》和《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申报表》并准备有关证明材料。
2. 中央企业向国务院国资委、中央级转制院所向科学技术部递交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向本地方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或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尚未建立联合工作机构的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申报,申报材料一式四份。申报截止时间为20xx年8月31日。
3. 请各地方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或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本通知要求,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于20xx年9月20日前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材料并附推荐函(纸质版一式三份和电子版一份)寄送到创新型企业试点受理工作组(设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各地方推荐作为试点候选的企业最多不超过5家,并给出排序。推荐函可由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代章。尚未建立联合工作机构的地方由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初审和推荐工作。有关行业协会也可按照通知要求向受理工作组提出推荐意见。
受理工作联系人:李享,阎冬
电话:010-68598364,68511564(传真)
E-mail:,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火炬中心(100045)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型企业建设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创新机制,分类指导;上下联动,集成实施”的原则。
二、主要任务
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突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集成科技政策、平台、人才、项目等资源,大力支持和培育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重点建设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作用。
1、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支持创新型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建设国家、省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2、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激励企业创新的重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要高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国家、省和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3、引导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创造。把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大幅度提高企业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在全市总量中的比重;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品牌建设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网,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引导企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改革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以深化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核心,支持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能竞赛,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素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三、创新型企业命名标准及程序
1、创新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掌握发展的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原则上近三年内至少拥有1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含授权专利、软件专著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
(2)创新投入强度高。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并达到一定标准。原则上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3)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企业有较为完善的创新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健全的研发机构,制订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4)有较强的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企业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新,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并享有相当知名度,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原则上企业主导产品须拥有注册商标。
(5)企业信誉好。为在市境内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资产负债率合理,信用好,无违法违规记录或不良行为,盈利状况较好。
2、创新型企业命名程序
(1)地方培育,市级命名。创新型企业的前期培育工作,包括试点企业的遴选及初步评价,由各地科技部门会同同级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按照本《实施方案》规定的命名标准,开展试点培育和推荐,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组织初步评价,评价结果上报市科技局,市科技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地方评价结果进行确认并命名。
(2)明确重点,择优支持。市级创新型企业主要从地方创新型试点培育的企业中择优命名;对于在我市或行业内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文化理念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市级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创新型企业”确认命名。
四、支持措施
1、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工商联根据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给予支持,建立绿色通道,加大扶持力度:
(1)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攻关、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优先支持,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承担。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参与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强化对市级创新型企业的业绩考核,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对创新型企业优先安排和组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共同推动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培训。
2、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创新型企业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申请费和实审费,省、市、县(区)财政专利申请专项补助资金按规定给予全额补贴。支持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并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参与企业标准试点工作。
3、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培养和引进我市前沿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企业家。
4、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科技进步奖评选。在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取得显著创新成效的企业或个人,市科技局、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给予表彰或奖励。
五、组织实施
市科技局会同市国资委、总工会、工商联负责组织并指导全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各县(区)科技部门会同当地国资监管、工会、工商联等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创新型企业前期培育与推荐工作。
1、创新型企业的前期培育。各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启动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组织辖区内企业围绕创新型企业建设内容开展试点工作。
2、创新型企业的推荐申报。各县(区)面向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试点的企业进行初步评价,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由企业填写《市创新型企业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建设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进度以及年度目标和总体目标等),经县(区)科技部门会国资监管、工会、工商联等部门初审后,一式三份上报市科技局。
篇4
从建筑施工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强化创新方式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产生一些启示。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强化创新;方式研究
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关键在于“监督”,监督能否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是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是否有效果的关键。以往一成不变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效果平平、漏洞较多,通过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合理强化创新,可以实现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流程的完善和效率的提升。有关工作人员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强化创新方式研究,必须正确认识、足够重视。
一、目前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的漏洞
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的漏洞,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理念落后、安全监管不力造成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的漏洞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正确、合理的策略,创新方式方法去解决。总结起来,目前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的漏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监督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普遍存在监督工作责任人安全监督意识不足的情况。安全监督意识是对于安全问题重要性认识的体现,是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做好监督工作的根本,安全监督意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差,对于安全监督工作不能认真负责地做到位。安全监督意识的缺乏应当引起相关建筑企业的重视,也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
(二)责任主体界定模糊
安全监督工作,应当确立明确的责任主体,这样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就可以找到安全监督工作的责任人进行问责。而在实际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往往责任人的界定存在模糊性,导致在由于安全监督工作不力导致安全事故时,安全监督工作人员之间存在推卸责任、互相扯皮的现象,难以明确界定责任主体。安全监督工作的责任应当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如此才能保证安全监督工作发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对其进行问责处理,提升安全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三)安全监督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一个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同样如此。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完善制度,可以帮助约束建筑安全监督工作者的行为,迫使其重视自身责任,努力完成监督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监督制度的完善程度还十分不足,与国外的一些建筑安全监督较为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安全监督制度还有很多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地方,做好建筑安全监督制度的完善工作,才能让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真正走上正轨。
(四)建筑安全监督的资金投入不足
足够的资金投入,是确保建筑安全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资金投入往往存在非常不足的情况,这也和建筑企业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轻视有关。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往往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利润,因而企业往往不愿意在建筑安全监督方面投入过多资金,因而导致很多本来通过监督工作可以有效避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强化创新方式探讨
在正确分析目前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进行强化创新思考,力求使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得到提升,是解决目前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进行强化创新: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监督工作意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把“安全发展”的理念提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高度,可见国家对于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筑行业作为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更应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模式,把“安全第一”的思想也深刻地植入到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当中,提升企业整体和安全监督工作责任人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为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监督工作意识,有必要对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安全意识差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警告。
(二)完善安全监督工作的制度规范
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离不开合理、科学的制度的规范,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安全监督工作的良好实施,提升安全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很多没有指定安全监督制度的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制定相关的安全监督制度并付诸实施,提升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成效。而一些安全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的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生产建设特点和经验,对安全监督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安全建筑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应当及时反馈、及时修改,力求安全监督制度具有足够的可行性和规范性。
(三)提升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监督工作做得较差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对安全监督工作认识的不到位和安全监督能力的不足。建筑安全监督工作人员是建筑安全监督的主体,其能否正确行使自身职能,担起安全监督责任,对安全监督工作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应当制定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准入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对于安全监督工作不力的人员应当及时调查、批评教育、适当培训,提升其安全监督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水平,保障建筑企业施工的安全性。一部分态度恶劣、能力低下的安全监督工作者应该及时淘汰,以免对于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加大安全监督工作的资金投入
没有资金,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就无法开展,而资金不足,建筑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就不能完全做到位。因此,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局面混论的情况,应当有意识地加大资金投入,把资金用到实处,建立一支思想认识到位、纪律严明、能力出色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队伍,对其安全监督工作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其安全监督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起到对安全的足够的监督作用,发挥其对安全的监管作用,在保障建筑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周围群众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探索安全生产的深入建设方法。安全监督工作的资金,应当做到专款专用,严禁中饱私囊和资金挪用的行为。
三、总结
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坚持进行的复杂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形成科学的监管模式。在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强化创新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国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发展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积极创新建筑安全监督的方式方法并在一定范围内试行,逐步形成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现实情况的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罗振业.探讨建筑安全监督工作的强化创新方式[J].江西建材,2014,13:289.
[2]容继盘.建设工程安全政府监督方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1.
[3]王超然.基于博弈理论的建筑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宋光宇.中国建筑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3.
篇5
今年来,公共事业局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新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工作,共落实公共事业发展经费22488万元。其中区政府计划投资项目教育类共11项,总投资为10959万,其中葵涌中心小学文化艺术长廊工程等6个项目已完工,2个项目将于暑假完工,其余3项正在开展前期;卫生类项目共4项,总投资估算7848万元,南澳医院消防及病区改造工程等两个项目已动工,两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下半年动工。落实2013年竞争性分配资金项目总投资3681万元,其中教育类2181万元,所有项目计划年内全部开工;卫生类1500万元,正抓紧推进竞争性分配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
一是推进基础民生工程建设。葵涌中学科技馆/艺术馆工程已完成设计及勘察招标,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大鹏华侨中学礼堂拆除重建工程已完成设计招标,正在完善相关用地手续3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及专家评审工作。二是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总投资5300万推进大鹏华侨中学环境提升工程、南澳中学文体馆工程、南澳中心小学综合馆工程等项目,大力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投资2447万实施葵涌、南澳医院环境提升工程,大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三是完善公共事业设施设备。落实“大鹏新区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100万,对我区公办学校急需的教室、功能场室电教平台设备进行更新、完善;投入资金4150万元完善医疗设施设备采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四是推进社康标准化建设,其中新鹏城、新大、水头3个二类社康中心改造已基本完工;建设2个“健康小屋”。五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已制定《大鹏教育信息化改造项目建议方案》,正申请立项;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估算3000万元,已完成项目调研工作并形成报告,正开展项目建议书编制。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面向全员、突出名师、骨干”的培训原则,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各类培训2051人次,尤其是5月下旬组织21名中小学校长赴华东师大开展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启动校长引进,完成南澳中学、葵涌中学副校长选配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力建设名师工作室。制定《大鹏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大鹏新区名师引进工作方案》和《大鹏新区“鹏程计划”名师评审工作方案》,已挂牌成立首个名师工作室,拟再引进3个名师工作室,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大力引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出台《与福田区教育合作行动计划》,各项合作交流行动稳步推进;启动引进品牌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尝试引进北师大附属中学、深圳教科院等名校或知名教育机构;启动__安置区学校筹建工作,将其定位为新区高端化特色化学校。扎实开展教育服务。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检查,完成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计划,保障中考顺利进行,完成新区小一及初一新生招生报名初步审核,满足群众基本教育服务。
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投资1888.16万元的大鹏新区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项目取得批复;推进社康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今年1-5月全区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服务新签约1380户,超去年全年签约数。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转型升级。继续深化市二院与新区妇保院及新区中医院之间的合作,推动引进王荣福团队,打造国内一流的肿瘤生物治疗基地,目前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实施名医工程。制定出台《大鹏
新区名医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试行)》,计划建设中医、康复、妇产科、儿科等名医工作室。顺利完成医院领导班子换届,着手准备空缺副院长、副所长选任方案,启动“名院长”引进,提升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顺利完成全区卫生监督资源整合以及公卫机构领导班子换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今年第一季度新区医疗卫生公众服务满意度居全市第一。推动文化惠民。开展文艺“四进”活动24场,文化大讲堂4场,放映公益电影159场,举办大鹏新区青少年合唱比赛、“迎春杯”乒乓球赛、“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之羽毛球比赛,承办了20__年深圳市第十届外来青工文体节书法大赛和趣味沙滩排球赛,满足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打造文体精品。成功举办首届大鹏新年马拉松赛,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开展“一街一品”文化精品创建,彰显新区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取得新突破。协助承办了第十届文博会大鹏新区分会场,在原玫瑰海岸分会场的基础上新增瓷爱谷分会场,分会场数量取得新突破,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两分会场实现签约金额达20亿。加强文物保护。推动实施大鹏所城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大鹏古城博物馆文物库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区属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摸底调查工作,对辖区内98处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开展巡查。
重点开展数据清理清查、流动人口专项行动、优生健康惠民工程、打击“两非”等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邀请隆回县人口计生局到新区开展的区域协作活动。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与下属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确保公共事业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扎实开展卫生监督、文体市场执法,切实提高行业监管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有效防控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疫情,新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七)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率先召开动员会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并成立4个指导组,对局机关各科室及直属单位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督导。深入开展“四学”和“民生体验日”活动,深入基层听取意见。截至目前,局机关开展集中学习16次,局领导到联系点开展调研活动50次,开展“民生体验日”活动8次,召开座谈会15场,收集意见建议共106条,梳理汇总成86条形成局机关、教育系统、卫生系统三本问题综合台帐。在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创新学习形式,积极探索有特色、有亮点的“自选动作”,尤其是建立了局领导与业务科室挂钩联系直属单位、办事处对口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定期听取意见建议,并制定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目前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查摆问题阶段,组织撰写领导班子及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开展专题“会诊”,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准备。
加快15个已完工项目验收结算工作;加快推进葵涌中学科技馆等重点项目,争取年底前动工;推进竞争性分配资金项目的开展工作。
按照“管、办、评分离”和“以事定费”原则,推进__安置区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启动名师、名校长引进、培养和“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争取在年内引进培养1至2名名校长、10至15名名师,建设3至5个“名师工作室”;与北师大、华中师大等师范院校合作,建立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稳步开展“百校扶百校”行动,深入推进与福田区合作计划,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大力推进“一校一品”示范项目建设,20__年争取1至2个学校申报特色学校创建资格;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
(三)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推动社康标准化建设,提升社康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实施名医工程,建设若干个名医工作室,引进培养一批医疗卫生人才;推动医院升级,深化新区妇幼保健院与市妇幼保健院、新区中医院与市中医院的合作;推进市二院及王荣福教授团队的合作;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文艺“四进”、文化讲堂、放映公益电影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推进“一街一品”创建,举办第八届“中国杯”帆船赛、第三届“大鹏杯”帆船赛以及文化周等文体精品赛事,筹备2015年大鹏新年马拉松赛,提升新区文化影响力。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认真查摆问题,组织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定整改方案,推动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健全制度规定,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
三、大力推进新区“一号”重点工作——大鹏所城整体保护二期工程建设
为大力推进新区“一号政令”工程大鹏所城整体保护二期工程建设,我局专门抽调人员成立大鹏所城整体保护二期工程工作组,列为公共事业局一号工作任务。经过努力,促使二期工程如期开工。目前已开展赖恩爵振威将军第整体修缮(一类重点文物本体)和城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二类、三类历史建筑)。目前已开展对赖恩爵将军第修缮及严氏大屋等41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按进度完成计划,总共完成投资额2000万元,完成年总工程量的25%。同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编制了《大鹏所城整体保护项目二期工程市政及环境整治说明与评估报告》,经省文物专家论证通过后已按程序上报。
一是因新区颁布的《工程变更管理办法》要求对工程量变更实行分类别先审批后实施,而二期工程属于文物保护工程,有其特殊性和不可预见性,无法按新区办法先审批后实施。二是因统租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不确定因素及统租经费等问题,目前仍有部分拟修缮对象无法实行统租,严重影响施工计划与进度。
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尽快取得国家文物局对市证及环境整治工程的
行政审批;开展统租工作为市政及环境整治的开工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市政及环境整治工程;尽快对不能修缮的文物建筑进行等量置换,并开展设计工作并施工。 四、深化改革,提升公共事业服务水平
为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富民强区,根据《大鹏新区20__年改革计划》,我局主要牵头负责创新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探索__安置区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两项改革计划,目前均正有序推进。
1.进展情况。已选择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作为公立医院法人治理、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目前正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薪酬体系进行调研,配合推动薪酬体系、人事制度的改革。全部公立医院已经实施药品“零加成”措施。进一步完善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已上报工作方案。
2.存在问题。目前我区仍未建立相关财政补助机制,导致公立医院实施医药改革引起的政策性亏损至今无法得到财政补助,加重医院的运营负担。人事制度、薪酬体系的改革主要在人事主管部门,且相关工作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目前进展不大。
3.下一步工作。积极配合建立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机制,落实社会办医政策,推进社康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篇6
为认真落实好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区综治办的部署要求,特制定加强重点地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司法行政职能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目标,以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专项管理、优化公共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大调解工作基层化,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社区化,普法教育社会化,着力增强重点地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成效,着力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重点地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程度,着力推进重点地区的法制建设和平安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职能作用。
二、工作目标
1、摸清基础情况
(1)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情况。一是重点地区调解组织设立情况。包括镇(街)、村(社区)、集贸市场、企业调委会建设情况,建筑工地、拆迁现场的调解工作站建设情况。二是大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情况。包括镇(街)“巡回审理点”、公安司法联合调解室、访调对接开展情况。三是基层调解组织的人员配备情况。包括镇(街)专职调解员、村(居)、集贸市场、企业专(兼)职调解员配备情况,个人调解工作室的设立情况等。
(2)特殊群体教育管控情况。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教育情况。要对辖区内的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两种对象逐一走访,逐一建立台帐,做到底数清楚。把两种对象的思想情况作为排查的重点,对重点群体、重点单位、重点人员要切实排查到位。
(3)普法宣传教育落实情况。包括基层镇(街)、村(社区)、企业、集贸市场、施工现场、拆迁现场普法网络建设情况;“法律六进”开展情况;法治文化创新情况;重点对象普法情况,包括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普法情况;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情况等。
2、找准突出问题
各司法所要争取所在镇(街)的配合、支持,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维稳分析会、走访谈心、集中教育等多种形式,排查问题,梳理隐患,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认真进行分析,制定整治方案,并限期加以整改。
3、落实整改措施
各镇(街)调处中心、司法所要根据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对排查梳理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少什么,加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逐项认真落实整改。
4、完善长效机制。
要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的要求出发,把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与司法行政各项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相互促进、全面提高。要健全基层组织网络,做好村(居)专职调解员的聘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考核管理,构建组织健全、运转规范的村(居)调解、矫正、安帮、普法组织网络,切实加强基层各类组织在排查整治专项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要完善机制建设。强化预算,积极上争,完善收支方案,实行管用分开,确保经费使用透明规范。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司法所工作职能、工作流程、工作规则“三公开”制度,坚持全面培训的教育培训制度,坚持全员激励考核制度,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要优化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加强“三调对接”在基层的延伸,构建联排联防联调机制,建立特殊人群社会化帮教体系,着力优化职能,强化服务,创新管理,提升司法行政社会管理主体地位。
三、主要任务
1、完善基层大调解组织网络
要着力加强村、社区、企业等一线调解组织建设,推广专业调解员、个人调解工作室、“特聘调解员”制度,实现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加快形成一支社会定位比较明晰、独立履行调解职责的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排查、预警、调处功能。要依托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加快诉调对接向村(社区)延伸,公调对接向行业渗透,专业调解向矛盾高发领域拓展,积极探索在公安交警队、劳动安全部门建成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切实做好重要时段、重大活动、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确保不发生大的。
2、组织“四有”达标创争活动
会同区法院、区民政局,以“和谐社区”、“五星级村(社区)”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规范化调解室建设。要求各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配强力量,规范管理,强化保障,开展“四有”村(社区)调解室达标争创活动(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专职调解员、有经费保障),力争达标率达到100%,不断提升基层基础的建设水平和实战能力。
3、建立基层司法行政信息平台
一是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三级信息平台建设。依托联系点、司法行政内网,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分析、调处信息及时报送。二是加强信息平台规范化建设。抓好安置帮教对象信息管理、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和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矛盾纠纷网上接案受案反馈系统,为社会提供高效、务实、透明、公正的司法行政服务。三是推进信息平台创新发展。设计矛盾纠纷预警图,通过在区地图上标注不同的图标,使全区矛盾纠纷分布、类别、等级一目了然,便于远程指挥纠纷调处。
4、加强社会资源利用工作
抓好基层司法行政专兼职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志愿者事业,加强公共司法行政资源的建设管理,在高校学生、社会组织、专项工作成员单位中,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矛盾调处、法制宣传、教育矫治、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切实打牢社会管理创新的根基。
5、改进流动人口的普法工作
做好“三个创新”,进一步推动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普法工作。一是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编写下发《外出务工人员服务指南》、《农民工法律知识读本》等资料,帮助解决他们在务工方面的急切需求。以“法律六进”活动为契机,定期深入到市场、街道、企业、社区等外来人口集中区域进行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意识。二是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实现由单向灌输向互动宣传的转变。通过制作悬挂宣传横幅、散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设立法制宣传教育文化长廊、开展广场文化周活动,使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之余,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法制文化生活。三是创新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实现由“单一阵地”向多元阵地的转变。联合劳动局设立农民工培训中心,进行就业培训,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在规模以上企业,成立普法小组,宣传法律法规,建立积极联动,多边作战的普法新格局。
6、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
将村(社区)法律传播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人口密集地区建成以村(社区)为单位的普法一条街。广泛开展以青少年、中老年群众为主体的法治文艺创作活动、深入基层进行巡演、汇演。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普法系列读物编撰工作,在有条件的镇(街)、村(社区)设立普法长廊、普法书屋,完善全区各村(社区)法律图书角的建立。加强民间传统节日的法制宣传,组织法制文化庙会、灯会和猜谜活动,力争社区法治文化开展有声有色,凸现法治文化建设的民间性、时代性和文化性。
7、优化社区便民法律服务
利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两卡”、“三栏”、“五个一”建设工程,着力为社区提供便民、助民的法律服务。“二卡”包括便民服务卡、单位联系卡,发放到居民群众手中和辖区单位、商家店铺,提供咨询解答和上门服务。“三栏”即在村(社区)设统一规范的“法律服务公示栏”,公示相关法律服务人员、服务内容、范围、程序以及咨询、投诉电话,在社区公共场所和居民院楼设“法制宣传栏”,开办“案例分析橱窗”,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社区群众合法合理维护权益。“五个一”即以社区公共设施为载体,对社区干部、群众、小区保安、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学学生等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的上一堂法制课,为社区图书室购买一本法律知识书籍,举办一场法制文艺演出,设一个“法律服务意见箱”,有一个固定办公地点接待群众咨询,通过多种形式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优质的法律服务。
8、搭建扶助保障平台
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为两劳回归人员搭建就业扶助、社会保障平台。一是加强与民政部门联动,为符合低保条件的两类人员落实社会低保。二是加强与国土部门联动,保证农村两劳回归人员责任田按标准落实。三是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联动,组织免费就业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把两类人员的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保障机制,确保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要推进扶助保障工作社会化发展,加大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开展“阳光就业扶助基地”建设,实现安置基地“上规模、创规范、有特色、可推广”。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开展一些具有影响的社会帮教活动,加强对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致富典型的扶持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特殊人群的扶助保障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9、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
要加快普法载体创新,构建特色普法文化,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建成率。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农村”工程,大力宣传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村(社区)群众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强化法律服务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证、律师、法律援助、"148"热线和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定期指派公证员、律师深入基层解答法律咨询,代书法律文书,受理诉讼案件和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切实解决村(社区)群众的法律需求,把法律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以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大力开展村(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把依法治理工作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有效地化解村(社区)的各种矛盾纠纷,不断提高村(社区)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民主意识,逐步实现村(社区)管理民主化、法制化,进一步深化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
10、构建基层司法行政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行政日常运转制度,建立包括经费管理制度、所务会议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党风廉政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司法所和调处中心的运转有序规范。加强责权划分,明确司法所长、司法干事、调解员等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规范司法所和调处中心日常运转程序,公示服务承诺和服务指南,构建一套体系健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善、责权明晰的基层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推进措施
1、加强舆论宣传
各镇(街)调处中心、司法所要宣传、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积极有序发展壮大专(兼)职调解员、社区矫正志愿者、安置帮教志愿者、法制联络员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利用区政府网站法律服务平台、司法行政网、司法行政简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宣传各项工作成果和典型经验,增强群众参与司法行政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调处中心、司法所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一线实战地位。
2、深入调查研究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目标,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区局和区调处中心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一周一下访”制度要求,根据责任分工,深入走访挂钩联系地区,摸清基本情况、找准关键问题。司法所、调处中心负责人要加强对包干辖区内重点村、社区以及相关企业的走访摸排,深入调查研究,梳理隐患问题。
3、细化工作方案
各镇(街)调处中心、司法所要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及时制定本地区的序时进度工作安排表、责任分解表和初步工作方案,进一步分化工作步骤、细化具体措施,落实具体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限期加以落实到位,及时组织督查考核。确保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督查、有考核。相关镇(街)要明确一个村作为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工作。
4、推进实践创新
要充分履行司法行政社会管理职能,建立针对性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发展。加强村(社区)一线基层调解力量的配备,将市后备干部充实到一线村(社区)参与调解工作,推进大调解工作在村(社区)的延伸发展。推行社区矫正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扩大社区矫正对象分类分级管理在重点地区的覆盖面,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理,加大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把两类人员管理好、教育好、转化好、控制好。
篇7
20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职业能力建设科以“一创双优”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围绕主线,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人才、大民生、大就业、大保障、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面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健全培训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圆满完成了20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6700人,完成3000人省定目标的223%。
(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完成技能培训57000余人,完成35000人目标任务的163%。
(三)职业技能鉴定。全年完成技能鉴定21600余人,完成0人目标任务的108%。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室工作的重点,也是其中一项创新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勤奋工作,走基层、进企业,强化宣传,广泛发动,共培养高技能人才达6700多人,完成省定3000人目标的223%,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了李明安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建军仪表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肖彬化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技能人才创新成长,脱颖而出,树立了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技师带动示范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企业发展环境,加快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二是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市技工学校、市第六技工学校与产业集聚区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职工3000多人,有力支持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三是以中原大化公司为试点单位,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仅这一家企业,全年共完成中级工、高级工鉴定800人,技师考评150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铺开。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7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24号)精神,年初,我市制定了《濮阳市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六种职业技能培训,强力推进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年来,在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中,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促就业、保民生这一根本,以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了“条块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以行业协会为“条”,充分发挥和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力量,重点在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建筑等行业,积极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重点企业为“块”,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并积极组织各技工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开展了以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岗前培训、在岗职工培训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共完成在岗培训1.5万人。
(三)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根据省厅《关于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按照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指导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采取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考核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今年,我们确立了中原大化公司为评价试点单位,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了初、中、高级以及技师的评价工作。一年来,中原大化公司利用所属培训机构,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00余人,研究生培训80人,完成初级工鉴定200人,中级工鉴定550多人,高级工鉴定280多人,技师考评150人。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坚力量,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技能攻关、传承技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有利于他们成长,使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就业准入制度得到加强。今年5、6份,我局以职业能力建设科牵头,劳动保障监察、就业办、市技工学校、餐饮协会配合,组成了专门的就业准入职业(工种)服务工作小组,为市直各大宾馆饭店、美容美发店、保健
按摩店、汽车修理厂等提供就业准入上门服务活动。服务内容主要是为中式烹调、保健按摩、美容、美发、汽车修理等5个职业(工种)提供就业准入上岗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等,达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此项活动,共走访服务企业60余家,登记培训达3000余人,开展技能鉴定人。
这次上门服务活动,是我局持续开展“一创双优”和“三比两争”大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准入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国家统一鉴定考试进展顺利。5月21、22日和月19日、20日,分别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二次全国统一鉴定考试,参加考试的共有950多人,涉及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秘书、理财规划师等七个职业(工种)。省厅选派了督导员参与统一鉴定考核。这项考核工作组织严密,进展顺利,得到了省厅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六)技能鉴定机构评估取得成效。根据省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社厅函〔20〕33号文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豫人社职业〔20〕19号)精神,我市对家鉴定机构认真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查、专家评议等评估环节,有8家技能鉴定机构被评为合格,1家被评为优秀,3家被取缔。市技工学校鉴定所被推荐为全省示范性鉴定机构。通过开展技能鉴定机构评估,规范了鉴定机构的鉴定行为,促进了鉴定机构的内部管理,强化了鉴定质量的提高。
(七)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份,我们根据省厅的安排部署,组织安排了全市各技工学校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并及时向省厅进行了推荐。9月份教师节期间,有1个先进集体、3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得到了省厅表彰。同时,我们还组织各技工学校开展焊工专业优质课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育教学改革探讨等活动,积极加快我市各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7、8月份,利用暑假,我们组织各技工学校教师10余人,分别参加了省厅举办的“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和优质课研习会,让教师们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获得新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八)自身服务能力得到强化。一是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贡献力量,我们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强化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落实在职职工培训补贴、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10条工作措施,积极支持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二是为了支持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我们积极促进各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采取 “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培训服务,做到了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并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三是我们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建立健全了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制度,各项重点工作实行了台账管理,强化了时间节点,规范了办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能,切实提升了我们自身为企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
三、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学校招生工作难度加大。今年,全市各技工学校秋季共招生427人,其中,市技校220人,第二技校187人,第六技校20人。连续两年技工学校招生形势严峻,招生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技工教育的发展。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更加困难,很多学校举步维艰。
二是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仍难以惠及各技工学校。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已经实施三年,但是,各所技工学校至今仍没有得到项目支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这项工作由市教育局主导,我局和发改委、财政局共同参与,教育部门所辖职业学校近水楼台的优势。二是我市各个技工学校在全市评比中不占优势,个别条件达不到要求。市技工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一所技工院校,由于占地面积、学校规模、在校人数等条件欠缺,至今仍得不到项目和资金支持。
四、20年工作计划
20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我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完成技工学校招生1000人;职业技能培训4000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0人。
(一)以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总结中原大化公司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法和内容,健全工作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20年要在全市重点企业广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篇8
摘 要 如何在新时期,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转型,做好组织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培养青年,使凝聚青年“人、心、智、力”成为服务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当前企业“青”字号品牌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中电建水电七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电七局)团委“青”字号品牌建设工作为例,探析通过塑造“青”字号品牌服务企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中电建水电七局 “青”字品牌 服务企业发展
一、“青”字品牌建设的意义
通过对“青”字品牌建设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其对企业发展具备以下作用:
(一)更好实现价值创造
打造“青”字文化品牌,鼓励青年,尤其是团干参与其中,实现自身才能增长、价值提升、实践锻炼和展现自我的目标。
(二)更好提升社会形象
如今,市场化的浪潮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在采取内部运作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也越发重视以公益活动、抗灾救灾等为主要载体的社会责任担当,以社会形象的提升夯实企业文化软实力,如青年志愿者、扶贫慰问等“青”字品牌活动凭借其良好的组织和人员保障,已经成为企业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三)更好促进团队建设
通过围绕科技开展“青年创客”、“QC成果”、“青年论坛”等活动充分发挥青年职工工作激情与智慧,增强青年职工主人翁意识,在“青”字品牌建设过程中相互配合,促进团队建设,强化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更好助力生产经营
围绕生产打造“青”字品牌,如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等,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式”的“青”字品牌活动,能有效加员工间的沟通理解,促进团队建设,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强化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通过“青”字品牌活动开展,提高了青年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技能,在强调“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的今天,这有助于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储备。
可见,企业要凝聚青年并快速发展,“青”字号品牌建设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和帮助。
二、“青”字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水电七局调查后,我们发现传统青年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现代青年多为“85后”、“90后”,但大部分团组织和团干部仍然沿用过去的思路、方式、手段来开展工作,还是拿老一套方法来带领和服务现代的团员青年,效果已很不明显。
(二)活动交流沟通不够
传统活动流于形式,不接地气,让一些青年产生“不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等疑问,有些甚至对相关的一些活动方式产生反感情绪。青年工作应搞清楚青年在想什么、做什么,例如在青年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工作地环境的改善、自身价值得到承认、福利待遇和业余生活等问题上有什么呼声和诉求,及时客观地向公司反映,尽可能为青年服务,把广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公司中心工作上来,把公司党政的关怀送到青年中去。
(三)队伍建设需要强化
施工企业基层项目多为远离城市的地方,项目部团干部绝大多数是兼职,且多为现场管理的工作骨干,在大部制的环境下多为一岗多职,每天紧张、繁重的工作都让他们应接不暇,很难有空余时间去研究新的团青工作问题,创造出新办法。
(四)多元服务仍需增强
当代青年个性突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难有一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能让全部或者绝大多数团员青年喜欢和满意,更不用说思想教育学习这类较为枯燥的组织活动。
三、如何建设“青”字品牌推动企业发展
(一)在生产一线冲锋陷阵的“青”字品牌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重要的动力,同时,在企业的发展中,它也是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此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创新和改革,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当企业走上创新之路的时候,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其希望寄托于创新,那么,创新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身上。
水电七局团委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核心内容,广泛号召团干起先锋模范作用,尤其在一线30多个项目上组织36支青年突击队,启动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攻坚、生产突击等青年突击队系列活动,以青年蓬勃朝气为公司发展贡献青春能量。
水电七局团委组织雅康高速C8标项目部围绕提质增效,鼓励和引导青年职工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精心组织开展“青年创客”系列活动,成立“青年创客工作室”,提升青年职工创新能力。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营造创新创造空间,打造一个工程建设的“创新工厂”,并将科技创新、QC活动等进行拓展及延伸。通过项目部组织青年职工对P6、QC活动组织、视频制作等进行一系列学习培训,丰富了广大青年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大家积极学习、创新的热情。
(二)筑起安全防线的“青”字品牌
挖掘青年安全员岗位效能,发挥其“哨兵”作用。在共青团组织带领下,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开展适合青年特点、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具有安全特性的青年组织活动。建制度、亮身份、查安全、排隐患,组织青年安全员围绕职责,针对现场环境、设备运转、重点环节及安全措施落实等方面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做到活动有内容、有整改、有跟踪、有记录,加大查岗监督力度,提高上岗查岗质量,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安全“哨兵”作用。
水电七局团委坚持围绕“安全生产月”,开展了“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据统计,仅“安全月”期间,以青年为主力的企业安全员及“青安岗”共出动400余人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500余项,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用科技改变命运的“青”字品牌
青年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具备创新的热情和潜力,而且他们非常果敢,勇于尝试,在此基础上,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主力军。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科技创新人才来说,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所以,要实现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不断丰富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除了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此时代中,科技飞速发展,当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和文化业务素质的时候,对于社会的用处是不大的。所以,必须要重视青年的科技创新。
水电七局团委始终重视“QC小组”的品牌创建,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以廖军、王天西、鲍明星等为代表的一线青年技术骨干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六项国家专利、三项省级工法,同时,有两项QC成果分获四川省QC成果一、二等奖;夹江公司团青技术攻关小组对已搬迁改造的数控机床重新设计并组装了卷筒加工的工装,克服机床加工卷筒时遇到的系列难题,加工的卷筒直径再次突破国内最大直径纪录;夹江公司团干设计攻关小组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成功设计出国内转弯半径最小、两台主钩容量比最大值的向家坝右岸后电站进水口坝顶2000kN/2-800kN的门机;安谷水电站项目部团支部发明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开阔深厚软基河流上的截流建筑物》在2014年9月10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他们的发明带头人是当时项目部27岁的团支部副书记。
(四)肩负社会责任的“青”字品牌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存在的价值有着两方面的体现,其一是创造经济效益,其二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企业赢得尊重的关键。在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不过,可以塑造和展现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正面形象,引起公众的重视,提高其好感度,增加品牌的亲和力。从长期来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赢得更高的美誉度和认同,优质服务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只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赋予品牌更多的内涵和价值。“服务造就品牌,品牌创造价值”。
水电七局团委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及团干从事支援西部、爱心志愿等社会服务活动。一是根据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的工作部署,开展以“情系藏区,点燃梦想”为主题的对口支援阿坝州黑水县专项活动,制定《中国水电七局有限公司共青团系统对口支区(黑水县)工作方案》,按步骤分期实施;二是推动分局、项目“献爱心”。一分局团委向北京太阳村与眉山市儿童福利院,先后捐赠衣服共计190余件,裤子60余条,鞋子10双;二分局团委组织成立了“爱心志愿互助组”,共有成员80余人,对困难职工、留守儿童等集中志愿服务4次;三分局杨家湾、去学、锅浪跷、双江口等多个团组织向项目所在地学校赠送各类图书共1000余册;夹江公司团委以学雷锋活动为契机,62名志愿者为500余名职工、家属和周围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获好评。
(五)“接地气”的“青”字品牌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然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无论是电商还是店商,如何迅速地捕捉和满足用户需求,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续写品牌的青春传奇,是诸多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从时展的大趋势来看,“青”字号与“互联网+”进行结合是迟早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清醒的认识,对相应的技术不断进行完善。
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已经不单单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同样深深影响施工建筑企业的变革发展。当“互联网+”遇上水电七局的年轻人时,智慧的火花总能不断涌出。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水电七局团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深入解读“两学一做”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党员和团员认真学习、系列讲话,为学习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今年水电七局“安全生产月”期间,安全月班前会竞赛、安全月演讲赛、节能减排活动、世界环境日等处处都有团员青年通过互联网广泛宣传的身影。
水电七局团委联合工会组织开展青年论坛活动,紧紧围绕青年成长、成才与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等主题,引导和激发青年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立足本职、岗位建功,收集了到多篇优秀论文。论文成果对企业全面发展、青年成长成才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四、结语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坚信,做好“青”字号品牌建设,让青年工作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青年有希望则企业有希望,他们必将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不竭青春动力。只要团组织能在企业中找准定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创出自己的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活力型 “品牌”,让更多的青年员工在品牌活动的引领下,自觉地参与共青团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企业就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彭靖佳.品牌形象塑造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篇9
一、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情况
(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共有34883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其中,村(居)调委会28482个,乡镇街道调委会1387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3620个,区域性联合调委会377个,其他调委会826个,共有人民调解员123184名。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社区)人民调解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为框架,以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为补充的新型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在市、县、乡级行政区划接边地区、城乡结合部等纠纷多发、易激化的敏感地带初步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防、联调组织,以村(居)调委会为基础的三级调解网络得到巩固和完善。
(二)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省厅针对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挖掘司法行政各项职能资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20*年,开展了以创“四无”,保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人民调解年”活动。20*年,开展了以化解重大民间纠纷,维护基层稳定,构建“和谐*”为主题的“重大民间纠纷集中调处”活动。20*年,开展了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我为和谐做贡献”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
通过“人民调解年”活动、“重大民间纠纷集中调处”活动和“我为和谐做贡献”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拓展了调解方式,健全和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整合了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和人民调解组织资源。全省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4余万件,调解成功率在93%以上,防止因民间纠纷激化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1800余件,避免3000余人走上犯罪道路;避免因纠纷激化可能引起的自杀280余人次,避免非正常死亡300余人;制止群体性械斗900余起;制止群体性上访1500余起,涉及2万余人。为基层群众举办各种法制讲座320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70余万人次,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涌现出了以龙晓霞、张俊贤、李培斌、李怀印等为代表的一批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的司法助理员和人民调解员队伍。
(三)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情况。
在省厅的指导下,*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机构运行两年来,共接待前来申请调解及咨询的人员2148人次;接到申请调解及咨询医疗纠纷相关事宜的电话3384次;其中属于医疗纠纷范畴、符合受理条件的544件;已成功调解453件,调解成功率为83.3%;处理重大医疗纠纷案件118起;处理集体上访事件47起;有效化解民转刑案件24件,深入医疗机构调查处理医疗纠纷259次。向医院提出改进医疗行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合理化建议近千条。最近省政府批转《关于转发<*省开展医疗责任保险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意将省医调会作为医疗责任险第三方,主持医患纠纷调查、评估、处理、防范事宜。人民调解参与调解医疗纠纷的做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模式”。
20*年,省厅与省公、检、法三机关联合下发了《关于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关于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若干意见(试行)》。这三个文件许多方面在全国是首创,许多省、市来电、来晋学习。我们以这三个文件为重点,以开展大调解活动为载体,初步建立起“三联三调”大调解工作机制。“三联”是建立司法与公安、司法与法院、司法与检察的化解矛盾纠纷管道,“三调”是建立人民调解参与调解轻伤害案件、治安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以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配合的新时期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初步建立。
二、目前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在组织、机制、保障等方面,与当前的社会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
(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亟需加强。
我省人民调解组织虽然比较健全,但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较少,一些调解组织建设不够规范,50%以上的行政村、40%左右的社区调委会的人民调解组织仍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调解庭,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亟需提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全省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的人民调解员占总数的47.4%;二是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民调解员占总数的6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民调解员不足8%;三是政策法律水平参差不齐,调解业务能力有待加强;四是日常业务学习较少,业务书籍和参考资料极度匮乏,人民调解组织的主要资料《人民调解》,全省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共征订4012本,平均8-9个调委会,31名调解员才拥有一本;五是个别人民调解员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民间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经费保障亟需落实。
尽管财政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但人民调解工作办公经费、业务培训经费、表彰经费和补助、补贴经费十分有限。全省只有4个市、32个县的司法局有人民调解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员的工资报酬普遍偏低,主要通过兼任有补贴职务的方式来解决,有的甚至没有落实。经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调解员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制约着全省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全省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化解矛盾纠纷的持续过程。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在预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一)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村(居)人民调解组织。要健全完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化解疑难复杂纠纷、指导村(居)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要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调解组织。要积极探索行业性的调解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医疗纠纷、交通肇事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试行在交通、环保、消防等行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稳步推进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毗邻接边地区、大型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消费者协会等建立调解组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二)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队伍建设是根本,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人民调解员选任制度,按照人民调解员选任条件,不断调整、充实、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要注意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改善调解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要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力度,把调解员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实施,切实加强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人民调解小组长和人民调解员骨干的培训。
(三)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调解民间纠纷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要任务。要大力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在继续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损害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的同时,重点开展对因农村干部换届选举及村务公开不到位引发的矛盾纠纷;因农村用工问题以及山林、土地、水利、矿业、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因城市建设、客运管理等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引发的矛盾纠纷;因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改制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因长期上访、久拖不决而引发的越级上访以及因政府行政管理与部分群众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问题引发的纠纷进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高调解效果。要根据当事人和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采取平等协商、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等办法,努力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对调解不成或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要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律、按程序解决问题,或及时向当地党政组织反映情况,促使问题妥善解决。
(四)认真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工作。
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网络健全的优势,切实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情报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准确了解掌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对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及时处置。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预防,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简单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防止发生。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向基层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委、政府依法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依据。
(五)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创新。
今明两年,要重点落实省厅与省公、检、法分别下发的三个“委托”文件。调处一批公、检、法三机关委托的轻伤害案件、治安案件和民事案件。善于依托司法行政资源和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调解工作。推行在县级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派出所、公安交警大队,消费者协会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无缝衔接。要强化司法行政系统“一盘棋”的思想,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资源,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互相配合,彼此接力,形成合力,成为调处重大民间纠纷的主要力量。实行律师、公证进农村(社区),乡镇(街道)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制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充分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各有关部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发挥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优势。
(六)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机制。
要解决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要按照财政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要求,把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补贴经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补贴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经费落到实处。
(七)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三机关的协调配合。
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联系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通报情况、沟通信息、研究工作,提高指导的针对性。要根据形势任务和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人民调解员培训、调解与诉讼衔接、调解业务指导等方面,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增强指导的实效性。要与公、检、法共同努力,逐步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互相衔接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八)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