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7 19:3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搭石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食品专业;中职组;
一、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至今,赛项几经更迭,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该项目强调设计理念。鲁中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共有18名教师进入国赛,其中教学设计赛项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国赛二等奖7个,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推广经验。笔者2015年作品《食全食美》于获得中职组国赛一等奖,轻纺食品类组内第一的成绩。现以该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选题是关键
食品专业课程很多,选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工艺类、检验类方向。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调配饮食以促进身体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因此我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中第二部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开篇之作《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该课题中营养配餐过程数据处理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正是信息化手段的着力点。同时,课题的名称很重要,要一下引起听者的兴趣。推敲课题的名称的时候,团队成员推敲了很多,如《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全食美》最能凸显营养配餐的目的,营养素全面、适量,食物搭配合理,才能既美味又健康。
三、设计是灵魂
第一,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其确定要有理有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懂知识、会操作。因此本课结合课程内容、公共营养师岗位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知识目标①: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②:掌握能量、营养与搭配的相关知识。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标志就是能编制食谱,营养配餐,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①:利用配餐软件,灵活编制食谱;进行公众营养改善,是公共营养师的岗位职责,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②:利用营养APP软件,助力公众营养改善。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从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入手,情感目标①: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让孩子利用所学,为父母制定食谱。这样,孩子们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以及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情感目标②:利用“微时代”工具,增强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营养知识,时刻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配餐时对于“食物到底应该如何搭配才能保证能量摄入均衡、改变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难以掌握,因此将“把握食物的搭配与平衡”其确定为本课重点。而营养素的计算繁琐,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难以编制出合理的食谱,因此将“编制营养食谱”确定为本课难点。第二,教学策略要符合我国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运用和实施。本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结合学校学生集体用餐的情况,与学校膳食科合作,设置真实工作任务“为学校餐厅编制一周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配餐软件进行练习、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是实现了课堂的延伸,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根据上述课前准备。课前,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动员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或者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微课,并完成在线测试,从而掌握学生知识能力上的薄弱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本课的课前准备为:①信息准备平台任务——搜集社会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加强职业岗位认知。平台任务——通过校园网调查问卷,获取我校学生群体信息。②知识准备平台任务——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平衡膳食”的记载,并尝试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对照解说。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图片、视频、FLASH动画、微课、课程网站、虚拟仿真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①必不可少;②合适使用,切勿“堆砌”。本课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①学营养理论:本部分由三个环节组成——探能量、论营养、习搭配,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能量、营养与搭配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达成知识目标。所用信息化手段:FLASH动画、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必要性:场景串联、寓问题于情景,使学生灵活掌握三餐搭配要点,突破重点。②配平衡膳食:本部分由四个环节组成——探需求、选食材、列食谱、做调整,引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利用食材手册APP挑选食材,利用配餐软件列出食谱,并通过量的调整和类的更换,对营养素过量或不足情况进行调整。所用信息化手段:营养配餐软件(食材手册APP辅助)必要性:营养配餐软件是本课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它依据服务群体身体状况,确定其营养素需求量。之后学生选择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会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营养素含量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学生通过更换食物的质量或者种类,实现营养素含量与推荐摄入量之间的平衡。这有效的解决的营养素种类繁多,计算繁杂的问题,轻松化解难点。③评一周食谱:本部分主要由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定基础,不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果,更多的关注到自我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所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平台。必要性:实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情况,实现过程性评价。课后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四、见解是境界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展示时间只有10分钟,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参赛教师必须对知识点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信息化手段有灵活的运用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具体地说,在选题确定以后,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经验基础上,要借助网络,查阅他人的博客、论文,了解其他人的经验以及当今社会对该方面知识的研究进展情况,集众家之长而深化认识,形成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要观摩各种信息化赛事,揣摩信息化手段应用技巧,提升眼界。2012年—2013年,微信任务,QQ流互动,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化手段。2014年,专家目光就开始关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时时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015年的《童言语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同步课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将教室与幼儿园实时同步连接,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结果的好坏由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评价,是将“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的优秀作品。《单嵌钱袋的缝制》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以模拟生产活动为目标,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销售,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需要教师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中国教育信息化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篇3
在探讨应该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安排摄影教学的内容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视觉传达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目标。根据目前公认的定义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学习如何以某种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专业。著名的图像研究者W.J.T米歇尔曾这样归纳过两种摄影语言的表现方法,“摄影与语言的关系可以有两种基本描述。第一种强调摄影不同于语言,它以“没有代码的信息”为特色,是视觉现实的纯客观的艺术再现。第二种把摄影转变为语言,或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它被语言的兼并。”虽然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手法的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客观记录性,但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拍摄者如何努力地想站在完全中立的视角上,在利用镜头选取目标图像的过程中,已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和思想。而在视觉传达专业的摄影学习中,应凸显摄影图像传递信息的这项功能,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将摄影作品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来到对待,而不仅是一种在无意识情况下对客观现实随意捕捉的产物。在这里,摄影作品不但是视觉传达设计创作中的一种辅助元素,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创作手段。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首先从新闻纪实类摄影入手,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作品,学会如何调动画面元素,让照片充满信息量,能够“开口说话”和“讲故事”。获取一张具有美感、故事感和情绪感的照片,不仅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调动,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动用全身的感官,努力地捕捉周围的事物。而对题材和拍摄对象的选择,能够同时引发学生对于他人与周边世界的关怀及思考。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立志成为优秀设计师的视觉传达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通过纪实类摄影的分析和学习,培养以上的诸多能力外,激发学生的创意也非常重要。通过对创意摄影和观念摄影作品的学习,可以使视觉传达其他课程内容与摄影相交叉,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场景搭建、情节设计等手法进行创作。但这部分内容,因为涉及较多技术层面的问题,教师应以启发为主,对学生作品的完成度不应做太高的要求。在摄影学习的初级阶段,有许多人认为只有拥有昂贵的摄影器材才能拍出优秀的照片。诚然,器材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抱着这种唯器材论的看法,往往会使学习者们忽略了美学素养的提高和瞬间捕捉的能力。因此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好的构图能力、巧妙的光线利用能力、富有创造力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才是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保障。因此在面对已经学习了若干年基础绘画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仍旧需要强调构图、色彩和光线等元素。在课程初期阶段的实践内容中,安排学生利用差异较小的手机拍摄功能创作作品,同时比大师级的手机摄影作品,则更能起到启发和对比学习的效果。
虽然在摄影中器材不是万能的,但摄影作为一门离不开技术与器材的艺术呈现方式,离开技术只谈美学,是非常不可取的。教会学生了解快门、光圈、景深、曝光、ISO、白平衡等概念,以及灯光、滤镜、脚架等配件的应用,能够大大拓展创作的可能性和多变性。技术熟练和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应穿插在整个教学阶段展开,同时督促学生不断练习,从而达到熟练掌握。
二、总结
篇4
数据的来源
数据从何而来?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多渠道获取数据,归纳下来,有如下两种典型渠道:①热点化,即从当前社会热议话题中筛选一二,如房价、PM2.5数据等;②本土化,即从学生自身出发,挑选与其息息相关的数据。实践证明,“热点化”数据终因其时效性短暂、“不接地气”等导致教师疲于“刷新素材”而无暇顾及对素材本身结构的精益求精,且效果不佳,而本土化的数据,则因其直接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取之便捷,鲜活且宝贵,极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如果教师有了不错的想法,又该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呢?解决办法多样,你可以事先多花些时间手工录入,亦可如笔者一样,使用“数据采集系统”,虽名曰系统,实则是用ASP和Access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图1所示即为笔者针对本教学设计“开发”的系统前台及数据汇总页面效果。
数据的类型
当教师确定好研究对象之后,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即是从他们身上获取什么样的数据?笔者梳理在校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发现从德、智、体、美、劳等任何一个视域中都能找到很多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但单从数据类型考量,却典型表现为如下两种类型:①是非型,即让学生在若干选择支中进行单项选择。例如,你碰见老人摔倒,是否主动搀扶? 是 否。关于选择大学及专业,你更偏向听取谁的建议?A.老师 B.家长 C.学长 D.自己。②结构型,即让学生在若干选择支中进行多项选择或在文本框中输入相关数据,并将上述数据套用现有的数学公式或模型加以计算继而获得某指数、指标。例如,为了解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现状,可设计如下相关问题:关于四大名著,你读了哪几本?(请勾选)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原始数据获取后即可通过公式或函数计算出阅读总数、均值等。为了解学生BMI(身体质量指数)状况,则可设置与BMI相关的身高及体重文本框供学生录入,再用形如“=体重/身高的平方”公式计算出BMI指数,进一步利用IF函数将指数转换为相应等级。
数据采集的根本目的是处理信息,而为了便于后期的数据处理,上述“非格式化”文本或数据还需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即数据如何表征?例如,非结构型数据可直接用0/1或A、B、C、D等值存储表示,结构型数据则多直接以原始数据存储。图2所示即为学生名著阅读情况数据“格式化”效果。
数据的处理
当教师有了第一手且经过初步“格式化”后的数据后,就该考虑如何处理了,而这也是表格信息加工的核心所在,教科版信息技术教材在表格信息加工章节篇首用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其目标主旨,即“表格数据处理是指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计算、分类汇总等处理,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客观事物随时间、地点及其他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向学生有效传授上述数据处理的各项操作技能呢?典型的做法有:①并列式,即将各加工技能归类逐“块”介绍,如多数据类型数据的录入(如图3);②递进式,即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将各加工技能逐步渗透至一个个新生发的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以《表格信息加工》一课为例,笔者在BMI调查统计问题解决过程中,让表格信息加工相关的“双基”及“高阶认知”铺陈开来,具体处理思路如上页表所示,最终实现效果如上页图4所示。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地质类本科;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65-02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中的重要支撑点和能源大省,近些年随着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地质类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地质类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大学地质类专业包括2个: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2个专业在2008年就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紧缺急需专业,如何提高这两个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摆在本科教育的最大问题。
本文针对新疆特有的气候特点和野外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新疆大学所在区域的实习基地优势,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类实习实践教学计划,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前期新疆大学地质类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野外实习主要以现场观摩为主,学生缺少实际动手机会,尤其是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到静力载荷试验、动探试验、静探试验、抽水实验等大量的原位测试实验,以前主要是观摩试验设备,没有具体的试验场地进行现场试验,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以前的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利用开学后10个周的时间即3月和4月两个月进行毕业实习,而这两个月新疆多数地区还积雪覆盖,不具备野外工作环境,多数地质工作单位也没有安排野外工作任务,导致学生的毕业实都在室内碌碌无为度过,没有起到毕业实习的应有作用效果。
3.实习环节安排不够合理,实习内容出现脱节,以前的实习受到实习地点和实习基地的限制,在进行完地质认识实习和填图实习后直接进入了毕业实习,学生缺少毕业实习前的集中培训环节,导致学生在进入生产单位后不能很好很快的融入到具体项目当中。
4.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效果不理想,前期在进行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填图实习过程中每年的实习地点都在变化,造成了实习带队老师对实习内容不够熟悉的尴尬局面。
二、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设计
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专业在经过自治区首批紧缺急需人才专业建设和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两个平台的建设,实验条件和实习条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考虑到新疆自身气候特点即冬季气候寒冷,无法进行野外工作,野外工作时间一般为每年的5―10月,野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期末,即6月底7月初,室内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目前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习和普通地质认识实习。这两个实习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期末(6月底7月初),利用4个周的时间完成,其中测量实习2个星期,普通地质认识实习2个星期。测量实习安排在本校校园内,实习主要目的是熟悉测量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安排在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区域,具体地点为白杨沟、硫磺沟、艾维尔沟、红雁池等地质现象明显和露头出露较好的地区,实习任务主要包括: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初步对三大类岩石、不同成因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地质构造和矿产、典型地貌单元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学会地质罗盘、手持GPS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该实习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地质理论知识概念和体系。
2.地质填图实习。该实习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实习时间为4个星期。实习地点为乌鲁木齐市及周边的祈家沟、柴窝堡水库周边、头屯河沿岸地区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完成实习区的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其中资源勘查专业进行的是综合地质填图实习,地质工程专业进行的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填图实习,认识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新疆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3.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12月底1月初),时间为2个星期,主要是针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的。实习地点在工程地质实验室,实习内容主要是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相关专业规范完成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设计。
4.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为10个周的时间,考虑到新疆地域自身特点,即野外地质队每年的野外工作时间集中在4月-10月,将本科毕业实习时间由大四第二学期调整到大三第二学期期末,利用暑假的2个月时间(7月和8月)外加大四开学的第一个月即9月份共计3个月的时间,集中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将每个学生分配到各个地质队生产单位和有项目的老师,尽量完整地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生产单位去,实习过程收集毕业论文资料。
因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到一些野外原位测试试验工作方法,在进行毕业实习之前有必要先进行为期2周的集中培训实习即生产实习,实习地点设在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及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站即我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实习基地。
该实习基地位于昌吉市北郊,距乌鲁木齐市约40公里,新疆地矿局于1986年开始投资建设该试验场,经过多年的建设,昌吉均衡试验场于1992年8月完工,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监测项目最全,设备最先进的试验场。该试验场分为办公生活区和试验区(见图1),其中办公生活区占地面积3330m2,建有办公楼、水泵房、食堂、锅炉房、修理房、配电房,试验区包括模拟试验区(5000m2)、裸地与作物试验区(400m2)、大型水面蒸发试验区(600m2)和地面气象观测区。
新疆大学于2009年开始与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接洽,讨论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于2010年6月底开始投入使用,该实习基地在新疆自治区首批紧缺专业建设和提升综合能力两个建设平台的资助下,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该实习基地建设好了一座2层楼房和餐厅,可开设的试验包括:抽水试验、双环试验、地下水均衡分析、静力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试验,另外学生实习时间为2个星期,吃住全在实习基地,学生自己动手做饭。通过该实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野外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能力。
三、结束语
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考虑新疆特有的地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安排的,野外实习主要是安排在每年的6月-9月,室内设计安排在每年的12月进行,通过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填图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4个实践环节的野外锻炼,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毕业实习时间的合理调整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够参与到具体的生产项目当中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生产项目中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隋旺华,孙亚军,刘树才,等.“煤矿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01).
[2]田红,常象春,刘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06).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y in Xinjiang University
ZHANG Zi-zhao,GUAN Wei-ming,CHEN Kai,CHENG Wen-yu,CHU Chun-mei
(School of Geological and Mining Engin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46,China)
篇6
教材内容精心选自原汁原味的电影,力求真实反映英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点,在优化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提高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的应用能力。该课程强化视、听、说三个感官对语言习得的综合作用,对教学模式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色。文化特色:有别于传统“情景对话”,大学英语视听说在电影片段遴选上注重文化导入,内容丰富多变,有助于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真实特色:所有语料都来源于原版电影,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实用特色:课程各板块由不同主题支撑,这些主题涵盖了言语交流的方方面面;技术特色:多媒体辅助课件中容纳了所有遴选出的电影片段,针对课内教学和自学两部分,切实反映了多媒体技术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递增特色:课程各环节遵循从易至难的形式,逐步递增,由此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包容性: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课堂和课后的安排以及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师生均有更多自主选择。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整体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应用为主、学以致用”以及学习者为主体,教授者为主导的教学准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表达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和口语表达策略方法,提高兴趣,拓宽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总目标涵盖下属五个子目标。知识目标:各个交际语境模块中的语言知识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主题相关知识点等;能力目标:学生能听懂第一母语者的语言并且能适应不同语境和地方口音的变化,能流利表达观点,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并能适当使用常用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能熟练使用自主学习系统,在课外增加对听说的训练;情感目标:通过电影片段的引入和视听感觉带动,拉近学生与语言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爱上学习;策略目标:利用语用策略,如对会话涵义的理解,对语码的切换,对于合作、礼貌、顺应等语用原则的遵循,以达到最佳交际目的;素质目标: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全方位体味跨文化交际,拓宽视野。
三、课程体系内容设计
该课程以视听说为核心,分为六大模块,每个大板块又由下级具体的交际小板块构成,小板块中的主题覆盖真实交际各个层面。它们分别是:生活模块(包括孩子、成长、家庭、节日、健康、运动、音乐等主题)、工作与学习模块(涵盖学校生活、学习、留学、找工作、升职等主题)、社交模块(涉及娱乐休闲、旅游、冒险、信息交流、聚会、社会仪式、特殊场合、社交礼仪等主题)、自然环境模块(包括人与自然、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科技模块(涵盖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魔力等主题)、人文模块(涉及战争与和平、伟人与英雄、梦想、神秘现象、信仰与宗教)。每一个板块的主题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来承载,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题与主题间的语言文字和听力表达的难度等级呈现递增的趋势,有助于能力层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个交际主题音乐为例具体介绍实施步骤。主题引入:教师以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与音乐相关紧密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该交际主题有大致了解。电影片段视听:教师先对整部电影的剧情和所选片段的场景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剪辑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片段中的重点难点词汇短语并讲解所含文化负载词;以任务型习题(简答、选择、填空、复述、判断、连线等)为导向使学生进行视听,促进学生对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基于该主题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形式力求多样灵活,例如角色扮演、电影对白配音、小组讨论、辩论、陈述报告、给题目演讲、即兴表达、诗朗诵等。表达拓展:补充与该主题语境相关联的口语句型和表达法,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学生预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由此而强化拓展学生的言语输入。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或课堂外对提供的电影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设置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加强该主题相关信息。
四、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遵循灵活、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能力主体进行工作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并进。让学生尽可能成为课堂的积极元素,而不只是被动接纳知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贯穿各种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站位法、关键词卡片法、旋转木马法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时,课程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在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中,教师的主旨应是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达到学习效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模式,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把联想记忆、循环法、归纳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学之中,而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主张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五、考核评价方式
篇7
1.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器材: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杯一个、玻璃板一块、硬纸片一张、水槽一个、注射器一个、空易拉罐一个、橡皮泥一块、酒精灯一个、火柴一盒、饮料一杯、吸管三根、一次性杯一个、熟鸡蛋、酒精棉球、广口瓶、细砂、鹌鹑蛋、烧瓶。
(2)学生实验器材:皮碗一对、大小试管各一个、注射器一个、盛水小烧杯一个、吸管一根、橡皮帽、挂衣钩、吸盘、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直角三角板。
2.知识准备
学生已经学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简单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2.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它的存在;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弄清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探究人类生活和生产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吞蛋实验。边演示边设疑:鸡蛋为什么会进入瓶内?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实验改进:改用鹌鹑蛋来代替鸡蛋,用250毫升的长颈烧瓶来代替广口瓶,由于鹌鹑蛋大小相差不大,煮熟后蛋白软而易挤压,去壳鹌鹑蛋适合长颈烧瓶口径,而且由于长颈烧瓶颈部较长,延长了蛋吞入瓶内过程,提高了演示效果。
2.让学生做覆水杯实验: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倒置时纸片会怎样?将玻璃杯内装满水,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并倒置过来,如果松手,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出来)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
学生活动:动脑思索,回答问题,考虑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
(二)教学新知
1.大气压强的存在
(1)播放动画,用Flas辅以绘声绘色的讲述
千百年来人们对大气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人们并不承认它的存在。直到1654年法国奥托?格里克做了验证大气压存在的经典实验。他将两个金属半球紧密结合在一起,抽光空气,达到真空,而外面有空气。两侧曾各用七匹马拉不见分晓。有谁知道,最后每侧各加到几匹马呢?我们看到马夫将鞭子甩得啪啪作响,马嘶啸啸,尘土飞扬。最后砰的一声球裂为两半,八匹马各带半块小球一下冲出几百米远,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活动: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问题:什么是大气压强?产生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注射器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强的?你能将吸盘附着在墙壁上吗?试解释吸盘挂钩原理。
(3)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模拟录像”;动画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对比当年托里拆利实验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引学生发问;引学生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大气压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引出:760mm汞柱就是物理学中规定的一标准大气压的值,等于1.013×105Pa.继续播放实验中的拓展部分,设疑:接下来的实验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为什么水银要倒满?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刚开始水银柱高度为什么会下降?玻璃管倾斜,水银柱怎样变化?你怎样理解高度?玻璃管提起些会怎样?向槽内再倒入水银结果如何?水银柱高度不变的原因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生活中怎样测量大气压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赶快步入导学案中的“资料库”了解气压计。
1.常用气压计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2.简单介绍金属盒气压计。
3.大气压的利用。
播放视频资料,了解离心式水泵。再请同学自主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演示动画,共同探究,明确问题。
学生活动:自由浏览,利用信息资料学习,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五、课堂训练(略)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七、课下作业
篇8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视觉传达原理与方法在商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所实现的是各种视觉元素的整合、沟通,在这一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符号,还有创作者的思想。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视觉传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
视觉传达;教学现状;革新
一、我国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认识存在偏差由于视觉传达在行业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并形成了相应的商业宣传文化,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中引入的商业文化符号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视觉传达的实用价值,但也在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出发点存在偏差,往往造成学生对视觉传达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过度倾向于商业因素,从而造成对视觉传达整体的把握不够。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但社会需要的是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应当成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需求面前,实践教学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不多,在已经开设实践教学内容的高校中,实践教学项目也大多围绕着比赛、虚拟项目进行,真正结合社会需求的实践项目少之又少。只有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项目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才能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还面临着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立历史不长,其教师大多较为年轻。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活力,但是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是与教师队伍年轻化相对应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社会工作时间不长,实际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时间也不长,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敏锐性。
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改进方法
1.专业实验室建设专业的视觉传达实验室应该将从图像捕获到宣传性输出的整个流程都囊括进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与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素养的培养,从制度和财务上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有力保障,严格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从而使实验室硬件设备得到良好维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以固定的设计比赛来加强实战训练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决定一门课程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力方面,参与竞赛评比无疑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设计比赛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自学,提高设计能力。因此,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在这方面给予政策、经费的支持和鼓励,建立持久有效的激励机制,组建一支水平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
3.探究设计性课题的开展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技能,可以采取设计课题的方式进行实践,即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行业发展和典型案例设计课题作业。要完成这个课题作业,学生必须完成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讨论、实验室操作、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步骤,锻炼分析、创造、设计能力,还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探索出一条从问题的提出、展开,到方案的寻找、优化,再到最终解决的有效途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语
视觉传达是现代传媒与商业推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自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增加实践演练的教学内容,在硬件设备与资金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赵红玉.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工作室制的探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学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和意义.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篇9
(一)专业定位尚未形成差异化
展示设计通常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一般是由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开设。由于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与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而这两个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定位也应有所差异。环艺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展示设计的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学、展示空间营造等方面的培养,而对视传专业学生则更强调其视觉传达表现优势,注重空间规划、空间布局、平面设计在空间上的展示传播效果等方面。然而,目前视传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尚未形成差异化定位,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视传专业与环艺专业的教学差异性不大。
(二)存在“重软件操作、轻设计创意”的倾向
随着设计公司的业务活动中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普及应用,熟练掌握AUTO、CAD、PHOTOSHOP、COREDRAW、3DMA等二维、三维制图软件已经成为展示设计人才的必备技能。然而,计算机操作软件只是替代画笔的工具而已,并不意味着熟悉电脑制作就会做展示设计。目前社会上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人甚至认为只要学会制图软件没有美术功底也可以做设计,这也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不重视艺术设计思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完成的设计作品往往流于形式、出现雷同或抄袭等现象;更有部分院校将展示设计课程演变成计算机操作课程,学生只重视电脑效果图的绘制,在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工艺制作上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整体设计水平偏低,设计作品缺乏创意,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展示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三)存在过分强调学生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误区
展示设计一门包含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展示设计的图面视觉空间效果表达和概念性设计,也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然而,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众所周知,承担实际的展示设计项目,意味着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要求,甲方对完成任务的时间都有明确的限定,项目的时限要求往往很难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同步,客观上也无法保证学生有大块的时间在现场环境中进行操作和体验。因此,对一般高校而言,让学生通
二、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要解决目前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着手。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差异化教学定位,要从基础理论、设计工艺流程的掌握、创造性思维培养、视觉形式表达、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在课程前期重点讲授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展示设计的原则及程序,展示设计的要素、展示行业和技术的发展等;中期阶段重点结合典型案例,讲授展示设计与人机工程学之间的实际应用问题,学习展示设计的核心技能,包括展示空间设计、道具及设施设计、照明设计等;在课程教学的后期阶段,重点是进行展示设计综合训练,相对于环艺方向的学生,视传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空间感的训练,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们在熟练的平面设计基础上形成空间整体设计的概念,以模型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挖掘学生将平面设计优势拓展到空间领域的能力。其次,要系统构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的改革思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展示设计教学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紧密结合。对于课程前期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及中、后期的专项及综合性项目设计训练,理论讲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尽管有一种倾向认为,讲授课忽视了人际交往的层面,不能充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讲授—演示课仍然是高校课堂教学中常规采用的方式,讲授课与任何一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如案例讨论、任务布置或实验教学等相结合,都能够实现许多教育目标。事实上,一堂优质的讲授课比书面材料更能突出思想的条理性,更能清楚地解释难点,并且能够更好地重复要点,也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理解关键信息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进入到后期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课堂上早已营造起一种师生所渴望的学术交流氛围的时候,结构缜密、综合性强的讲授课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内容、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非常必要。
(二)案例情境设计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常用于管理学、医学和法律课堂,现如今已经被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技巧,它更强调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应该说,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项目训练都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实施,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训练一样能够实现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使用模拟情境比真实工作环境具有更全面、更灵活、更方便的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与教学计划的诸多矛盾,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增补、变更和重新设计案例情境内容,使学生获得比参与实际项目更全面、更充分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下面以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专卖店店面设计为例,深入阐释案例情境设计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第一阶段,项目选择和情境设计。
从项目的综合性和调研便利性的角度,可以选取某品牌专卖店作为展示设计教学项目,鉴于学生比较熟悉该品牌及其空间环境特征,有利于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素材,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的展示设计作品。教师团队要预先收集展示活动信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争取品牌专卖店或原设计施工单位的协助,并借助摄录设备拍摄展示空间的真实场景,通过实测等手段得到真实的设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获取的现场情境通过集体研究,精心选择并进行分类组合,编写相关的文字说明,设计制作成切合实际的案例情境,并将之应用于教学。
第二阶段,任务布置和设计调研。
通常教师会给出上述品牌专卖店的位置、周边环境特点,节日、季节等特定背景、展厅面积及功能要求等具体信息,然后要求学生组建4人左右的设计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做好观察记录,采取多种渠道搜集该品牌专卖店的功能要求和工作特点。通过创新性设计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主题创意,加强学生小组的分工协作,从展示策划方案开始,一步步推敲出设计的具体要素,进行富有理性和逻辑性的造型设计,强调一个品牌复合体在空间的有机呈现,并要求学生以手绘方式完成整体方案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并附设计说明。
第三阶段,方案研讨和互动学习。
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展示设计方案,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由于案例背景是真实的,学生在前期的方案设计中也对案例有了充分的思考,研讨课上学生就会变得积极、活跃,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集体分析、互相借鉴,在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过程中重新构建讨论的框架,并向教师发出疑问和挑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给的设计空间,在遵循一般的设计规律以外,更多地考虑其功能的专业要求和顾客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设计、流线设计、平面信息、互动媒体使用等方面完成创新性设计。
第四阶段,对比、借鉴与提升。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设计案例的平面图、效果图等设计图纸和实景照片,结合设计要求和功能特点,从空间规划、平面展示、道具设计和展品陈列、互动装置、参观路线及引导标识等多个维度对优秀案例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专业设计人员是如何运用设计元素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并对照学生的设计图进行分析,对学生作品中好的创意要及时予以肯定。通过对优秀设计案例的剖析,使学生深刻领会展示设计的方法与原理,并充分了解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场地施工完成的整个流程,从而形成经验借鉴。
第五阶段,空间模型搭建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功能性模型,将设计方案推进到三维的真实空间,具体细化到空间尺度、形态、道具细节、光环境氛围的营造过程等。搭建实体的空间模型是实验和巩固空间可能性的最佳呈现方式,也是展示设计作品的最直观体现,有助于调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模型制作,促使学生学会更加整体地解决问题,思考如何将视觉体系、道具体系、照明体系等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在模型搭建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材料学习和比较等,了解材料特性、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总之,由于实际项目的设计周期未必一定能够和课程计划相配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个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是非常典型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不仅指教师在讲授课中可以列举和剖析经典的设计案例,更强调采用半虚拟的方式来进行案例情境设计和组织教学,即课题是真实存在的,所有的场地情况,设计背景等都是能够查得到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成功地教会学生把各种观点运用于真实情境,围绕典型案例的讨论产生了良好的学生参与效果。二是案例提供了融入背景的有意义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运用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基于真实情境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向学生展现了多侧面和多种可能的设计选择和展示方法,以及不同设计解决方案的价值和成本比较,具有较强的设计张力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也促使学生在案例研究和任务完成过程中,不仅要应用所学的课堂内容,还需查阅大量的其它资料,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四,基于真实问题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项目设计者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更加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参与第三、四阶段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专家是如何分析相关案例的,还可以咨询专家有关项目设计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和问题,满足学生希望接触和参与实际项目的需要,拉近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 大学新生教育 交互学习平台 Moodle虚拟学习环境
0 引言
大学新生期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换期,但是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新校区的启动,大学新生的各类适应问题开始日益突出,很多新生出现了“迷茫、苦闷、彷徨”的现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腾讯教育频道对2011级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情况的调查显示,约60%的新生对于新生教育不满意。①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不仅关系到大学新生对学习、心理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而且显著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对新生教育极为重视,已有成熟的学术组织和系统的研究体系。近年来我国新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更多的是理论探讨和策略研究。②③为此,本文在回顾大学新生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利用Moodle虚拟学习环境构建大学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旨在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新生能够尽快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平稳适应大学所带来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1 大学新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著名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专题调查报告指出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是影响大学教育的首要因素。为此,国外各大高校对新生教育极为重视。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学都具有完善的新生体验平台或者学生转型中心,全方位介绍学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对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理论探讨和策略研究,而缺乏系统的实践。②③上学期期末本教改小组专门对我院新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小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将新生教育问题归结为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和生活适应问题等三个方面。
新生学习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中学时的军事化或者半军事化管理一去不返,学习散漫;学习方法准备不足:大学学习需要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这与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有很大差别;学习目标模糊:新生课程大多是基础课,学生没有专业方向,更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
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亲人、心理落差等几方面的问题。离开了亲人,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生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在进校前往往都是学校的高才生,入校后强手如林,许多学生会感到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
新生生活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低,职业发展不明确等。
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学生的社会交互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构建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来系统地缓解和改进这些问题。
2 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理论基础和概念设计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在该社会情境中,符号交流、替代强化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对学习者的心理起到支配作用。该理论的核心主张是学习者可以对他们自身动机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性的和自我评价性的主动调节。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符号交流过程表明人们具有表达自我的动机和能力。第二,人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该行为的结果进行学习,即替代学习。第三,人们是自身改变的主动驱动者而不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被动响应者。第四,个人和环境之间的持续双向活动使得人们可以适应环境。
新生教育交互学习的理论基础为进行平台的概念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框架,进一步地,我们提出了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概念设计。该交互学习平台涵盖新生所面临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虚拟学习环境模块(培养方案、课程管理等)、各种交互模块(Wiki模块、论坛等)和新生教育门户模块(新闻讲座、职业规划等)。虚拟学习环境模块侧重学生的自我交互,交互模块则侧重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沟通,新生教育门户则侧重学生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
3 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实现
为了实现本文提出的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本教改项目选择基于Moodle开源学习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在新生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则广泛参照了世界著名大学新生教育平台中的内容和本教改小组的访谈结果,主要包括“修身养性”、“社会生活”、“专业技能”等大类,旨在满足学生自我交互、人际交互和环境交互的需要。
试运行的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除了对于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之外,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对Moodle平台本身进行了大量改进,这主要包括中文界面的优化处理和移动学习平台的支持。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