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2 03:0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照片里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宁波,有积淀收藏中国文化的天一阁,也有万商云集通向世界的老外滩。所谓新旧,在此可以相处一地,相安无事,一度共生共荣。它既有或许是风土造成的天生的扩张性的商业气质,也有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精致细腻。它地处江南,却也不尽是所谓的丝竹管弦,果敢与决断时时涌现。现代与传统,其实复杂地缠结于宁波的历史与现实中。这么一个背靠内陆、面向海洋的现代城市,应该有人,而且应该有许多人,以包括摄影在内的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去观看它,描绘生活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讲述他们的生命故事,由此展现宁波的历史与现在。
摄影家王晓涓历时三年拍摄的《宁波人家》,为我们了解当下宁波市民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的视觉报告。她的《宁波人家》,以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将镜头的触角伸进宁波市民的各个社会阶层,把一个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市民社会,从家庭空间这个断面切开,展示其丰富性与复杂性。
一
《宁波人家》中的被拍摄对象虽然林林总总,但不外乎构成宁波社会(也许可以进而推展至中国社会)的三个主要方面:处于社会上层的有产者阶层与权力者,处于社会中层的白领与知识阶层,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各方人士,这当中包括了退休工人、下岗人员与外来务工者等。而从这些人与宁波的历史关系看,则可以分成新宁波人与世代居住在此的宁波本地人。王晓涓的《宁波人家》,无论是从社会阶层的分层来看,还是从外来与本地的并存来看,显然都有顾及。
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具体形态已经变得复杂多样。主流价值观对于模范家庭形态的肯定与倡导固然有其重大影响,但进入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在各种因素(财富分配、人口流动与阶层的升迁、国界的“消失”等)作用之下,家庭模式受到的冲击也相当剧烈。丁克夫妻、单亲家庭、同性配偶、跨国婚姻、独身等等,这些我马上所想到的,就足以显示当代家庭形态的复杂与丰富了。虽然“家庭解体”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是,21世纪,显然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家庭”观念已经、而且还将要受到猛烈挑战的一个世纪。如果以“人家”为主题的纪实摄影,无法纳入上述这些变异了(“异”在此没有任何贬义)的家庭形态,那就只能视为是对某种定型甚至是僵化的主流家庭价值观的“背书”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显然以追踪、反映急速的社会变化为己任,力求通过呈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来丰富、深化有关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状态的知识与定义,而不是以帮忙、加固定型的主流价值观为荣。当然,这就同时意味着摄影家拍摄难度的增加。因为,我所谓的变异态的家庭,对于外部世界的态度可能会更加敏感甚至警惕。摄影家要进入到这样的家庭中展开拍摄,需要努力说明其动机,证明其善意。对于神圣的家庭空间来说,任何一位尊重人的隐私的摄影家都知道,摄影的进入权其实是有限的。但从《宁波人家》现在获得的照片看,王涓晓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拍摄目的。
“人家”者,拆开看就是“人”与“家”的相加。凡称得起“家”者,从空间看,必有人在其间居住生活。家是一种私人生活空间,给予人以物质上的庇护与精神上的安慰,是把人安顿下来的所在。所以,“人”与“家”实不可分开。不过,我们虽然如此解析“人家”一词,也并不意味着认为、认可摄影家在以家庭为切入口展开拍摄时,就只是在简单地把“人”与“家”相加起来。家中人与人的家是“人家”的两个方面。拍摄人,必要确认人的身份归属;拍摄人的家,则是给出有身份的人的生活语境。只有同时照顾到“人”与“家”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把握住“人家”的实质。《宁波人家》中的许多照片,基本上是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呈现。
从社会学角度看,家是社会构成的具体细胞。社会因为有家而稳定、而相互发生联系。家,既独立,自成一家,充足自足地给予这个家的人以生活支持;又相互关联,以使社会有机联结、不倒不散。所以,了解社会,从家入手,以家为窗口窥探,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家,是社会的某个组织、某个集团的某种生活状态的切片之一。而摄影,从家切入,所得的照片,乃是切片的切片。虽然这样的摄影观看于了解社会、了解家庭仍然有局限,但还是有其所长。因为摄影特别擅长呈现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空间距离、人的空间营造,空间于人的限制和影响,等等。家庭空间,由于摄影的出现而可能在照片中获得充分反映。摄影家能否捕捉到、以何种方式呈现之,有困难也具挑战性。如果能够做得较好,那就能够为今人与后世对于家庭的研究保留富足的切片报告。而王晓涓的《宁波人家》,应该说在灵活观看、呈现由人与家组合起来的“人家”这个对象上尽到了最大努力。
二
篇2
2、正文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到现在它都还是那么新,因为它是我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我十岁生日的照片。望着这张照片,我想起了一件事情。记得我十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弟弟,陪我去照相,当时的弟弟是多么可爱、淘气,爸爸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妈妈是多么年轻漂亮。看看这张照片,我脑海里浮现了那次拍照的情景。
中午的时候,姑姑和爷爷奶奶都来了,我十分高兴,在吃饭的时候,人人都洋溢着欢快笑容,我不禁感到十分幸福。过生日最重要还是少不了吃蛋糕。大大的蛋糕在我面前,看见蛋糕中的小屋,我感到十分幸福,吃蛋糕时,我们把蛋糕往别人脸上抹,一个个都像小花猫。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弟弟去拍照。弟弟一上去就拿了一把扇子,把扇子放在胸前,做出了一副大少爷的模样,我们都说他人小鬼大。我上去做出了一个正在思考的模样,而爸爸却做出了一个李小龙正在打双节棍的模样,而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李小龙是爸爸的偶像。最后照全家福,我把手搭在爸爸、妈妈肩上,爸爸、妈妈抱着弟弟,一家人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心想;幸福的感觉真好。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幸福大概不是人人都有感受到,父母给我们的幸福是多么的多,有些人不能给我们的,父母能给,过生日的时候亲人给我们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这是多么幸福啊!
篇3
在我朦胧的印象中,爷爷永远是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平常就冷冷淡淡的,看起来很高冷。父亲讲,爷爷笑起来很好看,很养眼。我轻轻拍落照片上的灰,映入眼帘的便是爷爷和奶奶年轻时的样子,爷爷正对着奶奶宠溺的笑
这时,奶奶走过来,伸出她那双布满皱纹的双手,轻轻抚上爷爷的脸庞,笑着说:“瞧瞧你爷爷那会儿多俊呀!”我楞了一下,转过头就撞上了她的眼眸,很温柔。
照片的背景是老宅,它坐落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四面环山,依山傍水,韵味十足。
老宅其实很安静,除了时不时传来的鸟叫声,别的噪音几乎没有。爷爷有时会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望着那片大山,似在寄托,似又不是。那片大山其实也很干净很纯粹,像个不食烟火的孩子般美好。现在爷爷走了……奶奶也坐在那小板凳上,望着的还是那片大山,只是眼底含着一抹落寞哀伤。我现在也能在那小板凳上坐上一天,盯着那山,感悟甚多。
爷爷在的时候,我便会坐在门口的石凳上静静等他回来。而奶奶便会在爷爷回来的第一时间为他端上一杯热茶。有时候夜深了便会为他点上那盏小灯。爷爷走了,也亦是如此。多年来的习惯,一朝一夕真的很难改变。
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一年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我望向窗外,那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爷爷漫步在其中,似在享受,陶醉其中。
我和爸妈多次想把奶奶接到我们身边生活,可奶奶不愿,只想呆在老宅。那是她唯一与爷爷生活过的地方啊。每次回老宅时就是看到奶奶独自坐在门口发呆,望着那与几年前相似的背影,只是不知何时多了一抹落寞。每当回想起这幕心就被揪着似的疼。
篇4
>> 把你的照片秀在各处 把处方编成“药谱” 让数码照片讲述你的浪漫故事 把你的照片秀在各处(续) 华丽大变身把你的照片“秀”出来 照片背后的故事 雷锋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照片上的故事 照片的故事 照片里的故事 把兴趣钩编成财富 谷歌替你给照片编故事 “看照片里的故事,读故事里的照片” 伟人照片背后的故事 想象照片内外的故事 照片里的故事(二) 老照片里的故事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它可以把图片组成一个故事,生成的视频文件是系统默认的,可以在任何Windows系统的电脑上播放。
运行软件,在主界面上选择“开始新故事”并点击“下一步”。点击“导入图片”,选择要制作成电子相册的图片(可按住Ctrl键同时选多张),然后点“打开”即可导入图片。
在编辑图片窗口中,可以对图片设置各种效果。
图片编辑好后,点击主界面的“下一步”就可以存图片中添加文字了。
下一步点击大图片下的“自定义动画”设咒图片的动画效果。
设置图片的过渡效果。
然后点击“下一步”,给电子相册添加背景音乐。
点击主界面上的“制怍音乐”。
设置好背景音乐后就可以点击“下一步”进入“保存故事”界面,把图片转换成电子相册。
篇5
分享当然是拍照的主要驱动力,但假设一次旅行拍了300多张照片,其中大概只有20多张会被挑选出来发到微博和朋友圈里,而剩下的,出于对朋友们忍耐力的考虑,大多数都是静静地躺在了手机的内存卡里,很少有人会用心整理。
如何让这些被冷落的照片变得有意义?谷歌的一个团队打算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先展开了用户调查,询问人们最近拍摄的十张照片都是为了什么,分别要拍给谁看。
调查结果是,人们一般会在以下三种情况时拍照:第一种显而易见,为了拍给特定的人看;第二种为了记录,记下觉得好喝的一种饮料,或者偶然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一句话或一张图片;还有第三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单纯作为游历的一种见证。
前两种目的都有相关性极强的应用服务。比如各种即时通讯应用能帮助用户把照片发给目标受众;像印象笔记之类的应用可以帮人们存储记忆;但剩下的游历类照片呢?似乎还并没有特别强势的App产生。这次调查还发现,许多人把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照片的原因归结于懒惰,并且深深地觉得遗憾和自责。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游记,只不过他们懒于亲自制作。
“整理记忆,并且把它变成一个故事”,谷歌终于找到了这款产品的定位,它被命名为“Stories”。对着照片回忆对于再懒再笨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算法来说,却并非简单的任务。
其中的问题包括:能不能在相册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几张照片,并把它们用某种形式“穿”在一起;如何绘制拍摄照片的地理路径;如何自动给一次游历命名。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游记,只不过他们懒于亲自制作。
Stories的解决方案包括:提取照片的定位信息,提取数据库中Google+和Google Maps的数据(通常可以知道用户去过哪里),以及最具技术含量的一个,通过识别照片中的地标来推测用户拍照的地理位置信息。谷歌公司运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勾画出一个故事,并用照片流的方式呈现出来。
篇6
那张发黄的照片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童年的颜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童年的故事当然也是酸甜苦辣咸了。
一天我在闲暇之余翻开了我们的家庭相册。欣赏着每一张照片,回忆着每一个动人的故事。当翻到我的一张发黄的童年照片时,我停住了翻动相册的手。望着照片上的我,我思索着要不是妈妈告诉那是我,我真的都认不出来自己了。特别是脑门的那道划痕清楚地留在了我的照片上,同时它也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望着,望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童年时照相那天的影子。那是我五岁的时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的上午, 我正在和我的几个小伙伴们玩耍,由于玩的太投入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小伙伴的手上的木棍就划到了我的脑门,我当时就觉得很疼,我就按住脑门大声地哭了起来。当时小伙伴们被我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有一个大一点的就跑到我家去喊我的妈妈,妈妈听说后跑着来到我们玩耍的地方。妈妈一看我的样子也很惊慌,她急忙抱着我回了家,然后给我擦洗了伤口。说是伤口,不过是一道出了血迹的划痕。妈妈这才放了心。可是我还哭闹个不停,妈妈就哄着我把我抱到商店给我买好吃的。我这时也觉得划痕的地方不太疼了,所以我就下了台阶,不再哭闹了。可是当我回到家在镜子前照自己时,才发现这道划痕是一道半寸长红痕迹。我看到自己变了样了,我就问妈妈:“我会永远这样吗?”妈妈笑着说:“不会的,用不了几天就会好的。”就在这天的中午,村子里来了个照相的,妈妈就给我照了这张相。记得当时为了遮掩那道划痕妈妈还特意给我买了一顶新帽子,可是帽子也没能遮掩住划痕,它还是被留在了我的照片上。从那以后我每当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我总是躲着他们,生怕“灾难”重临于我的脑门。
我望着那张发黄的旧照片,思绪万千。它虽然旧了,可是在我的心里它永远是崭新的。因为它给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它留住了我童年时天真与幼稚。童年虽然一去不复返了,可是童年的故事就保存在那张照片上。每当我翻开相册时,我的童年就重临于我的心头。我留恋童年,更加珍惜那张童年的照片。
篇7
这位先生疑惑,“你怎么知道我的夫人是谁?”卖鱼人说:“她每次付钱,打开钱包,我就会看到你的照片,看过多少次了,我认识你!”
原来如此。我们大笑。后来呢?后来呢?笑过之后,我又追问,就像小时候听到精彩的故事,总想快点知道结尾。这个故事里的浓浓爱意,实在让人心醉。
“后来”,她的先生拎着鱼回到家,很少下厨的他,细心地、认真地煲了一锅汤。朋友说,她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锅鱼汤的鲜美。喝过汤,他要求看老婆钱夹里的照片,原来钱夹里是他的一寸免冠照片。
再后来呢?还是要追问,这个故事实实在在地暖彻了我的心肺。“再后来”,他要了她的一张照片,也放进了他的钱夹。
人生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如此美好。
很多人喜欢在钱夹里放照片,照片上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年轻时,钱夹里是恋人,再后来是爱人,再后来就是孩子的照片了。在喧嚣的红尘里,钱夹里的那个人就是我们最贴心、最牵挂的人。我工作的地方在北京西路,路的两边站满了高大的银杏,它们沉默不语,常常想,一个成年人就像树,吸收着尘世里的灰尘和废气,然而吐出的却是氧气。由谁来给他洗涤肺腑呢?就是钱夹里的那个人,我们愿意将他的照片放进钱夹,我们的生命就会像树一样迎风舒展,并且会开出花来。
篇8
一、描述真实,形象感人
真实是细节的生命。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照片的故事”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每张照片后均有一段常人不知的故事。学生描述故事时千万不能虚构,必须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这样才能令人心动。如一个学生叙述儿时一张被枣树刺扎到的照片时这样写道:“出门时我看到了一棵枣树,当时调皮又馋嘴的我就去摘枣,在触碰到枣树的那一瞬间,脸上的笑容僵住,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的表情,手来不及缩回来,我已经痛得哇哇大哭了。”细腻的动作过程的延长,让人体会到了小作者被枣刺瞬间刺痛的扎心。还有一幅描写妈妈的片段:“我仔细打量妈妈,她确实老了:干枯而焦黄的头发中增添了缕缕银丝,脸上更是被岁月这把刀雕得深一道浅一道,我的心被重重地击了一下,眼睛湿润了。”妈妈美丽的面容被岁月磨砺得令人心酸。
二、刻画细腻,事例典型
只有选取典型的事例加以细腻刻画,才能深入人心。“照片的故事”取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来源于琐碎平凡的生活,离不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一个学生描述一张中秋月饼的相片时写道:“我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中秋节后一周回到家后妈妈告诉我冰箱里有月饼。我打开冰箱,瞬间呆住了:甜甜的月饼上已经长了一层密密的绿毛,绿毛用自己的茁壮告诉我,妈妈为了她心爱的女儿能吃到香香的月饼,忘记了时间和月饼的保质期。母爱的保质期是一辈子呀!”母爱平凡,抓住了典型的事例细腻刻画,一样能让人动心动情。有人说:“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不能一般性地陈说人物的所作所为,须知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常常抵得上千言万语。”
三、妙用修辞,现其神韵
平平淡淡的描写叙述,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活力,要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为文章的语言插上修辞的美丽翅膀。
一幅反映时代变迁的文章中写道:“吃过饭,爸爸骑着那辆饱经风霜的自行车去上班了,一骑起来自行车就立即奏起了音乐,好像在诉说自己的年长。”拟人的修辞,使人眼前好像浮现了辛苦节俭的爸爸骑一辆破旧自行车上班的情景。
篇9
关键词:荷赛获奖者 图片故事 作品交流
经典单幅照片多源于图片故事
拍出好的图片故事,这是一名摄影记者必备的重要专业技能,它是摄影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
四月下旬,我有幸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了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颁奖活动,参与了持续两天的获奖摄影师作品交流会。通过观察摄影师们展示的获奖及未获奖作品后。我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图片故事,就连那些单幅的获奖作品,其背后大都有一个故事,是从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中挑选出来的。
今年荷赛年度大奖得主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自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足迹遍布阿富汗、伊朗等热点地区,拍摄的专题屡次获奖。从他交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获奖照片从反映巴以冲突的专题中挑选出来,葬礼只是故事中的一个情节。当时以色列对加沙的空袭开始于2012年的11月14日,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在19日空袭中丧生孩子的葬礼。正因有了前面的拍摄做基础,才使他能够顺利地追踪到这一事件,并在小巷里抓拍下令人悲伤的瞬间。
当前国内报纸出现了一种做“大众随手拍”图片专版的倾向,这类图片专版最大的特点是读者参与性强,确实也为报纸提供了不少时效强、生动有趣的照片。但是这类版面也有其自身短板,即照片以单幅居多,内容强调娱乐和趣味性,与传统专题摄影报道专版的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我认为,一旦传统专题报道的图片专版平台被此类做法取代,会使摄影记者失去拍摄图片故事的动力,对培养摄影记者用影像讲故事的能力是一个重大损失。
《温州日报》和《温州都市报》一直坚持办好专题报道的图片版,给摄影记者机会和阵地。这些年,两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数次获得了浙江省好新闻的一二等奖,去年和今年又分别获得一次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一次荷赛二等奖。而有些报纸的摄影记者则没有这样“幸运”的阵地。
荷赛得主如何“拍”故事?
要拍摄出好的图片故事,寻求到独特的新闻选题非常关键,有了它,图片故事就已经成功了大半。但寻找到别人没拍摄过的题材,这在现实中的概率非常低。因为几乎每一位记者都十分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所以更多的情况往往是怎样寻找到更独特的切入方式和方法?怎样把主题挖掘到与众不同的深度?
摄影师的立场影响作品的高度
独特的图片故事反映出作者对作品的想法和立场。同性恋是一个世界关注的题材,中国也有不少摄影师拍摄,但作品普遍停留在将同性恋视为一种奇异社会现象的水平上,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给读者传递同情、怜悯、猎奇等感受。而今年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的一等奖《越南的同性恋者》则大大不同。这个图片故事是越南80后的女摄影师梅卡・艾兰拍摄的,她将自己放在同性恋者的立场上,用平静、温暖的影像,讲述了十二对(实际拍摄数量远超于此)年龄不同的同性恋者幸福相爱的美丽故事,充满温情。看完,你心里会情不自禁地为他(她)们的爱情祝福。世界上的同性恋者们希望社会看到的也是他(她)们相爱的幸福与温暖,求得社会的理解,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异类。这组作品的立场和思考比其他同类作品高出一截,得到荷赛评委们的一致赞赏。
拍摄理念带来独特视角
细读荷赛今年和以往的获奖作品,都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些作品的现场拍摄技术并不高,即便用卡片机或手机也能完成,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都寻求到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其拍摄理念值得学习。
本届荷赛当代热点类单幅一等奖的获奖作品《垃圾场里的读书者》(右图),画面是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著名的丹罗拉垃圾场,一位拾荒的妇女坐在装有垃圾的袋子上静静地读书,嘴角露出微微笑意。显然那一刻,她已经忘记肮脏的环境以及贫困艰辛的生活,沉静在书中的世界,周身充溢着幸福。这一瞬间被美国摄影师迈卡・阿尔伯特捕捉到。在国内也常看到一些拍摄垃圾场拾荒者的图片,但内容都还是表现拾荒者的艰辛劳作和贫穷,且似乎有一种将其拍得越艰辛越能感动人的倾向。其实,这些摄影师恰恰忽略了一点,垃圾场的肮脏、拾荒的艰辛几乎是人人皆知,人们已经视觉疲劳。迈卡・阿尔伯特的独特视角则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理念是生活再贫困、再艰辛,其中也有美好的东西,不要放弃你的追求和希望。正如何赛评委Anne Wilkes Tucker评论的那样:“这是一张极好的照片,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这在新闻照片中并不多见。”
个性化影像语言“盘活”图片故事
影像语言是展现影像魅力的关键所在。拍摄图片故事要有优秀的个性化影像语言,才能使图片故事“活”起来。《都市快报》傅拥军两次荷赛的获奖作品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影像语言:固定不变的相机机位,固定不变的角度,固定不变的距离,固定不变的环境场景中变化的人物。这种规整、统一的影像语言虽然不是傅拥军的新创,但一般只被用在观念摄影或艺术摄影里,而他却大胆地将其移植到新闻摄影上。
《我好想爸爸妈妈》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图片故事,表现了中国农村正在空心化的大趋势。外国人若不看作品的标题和说明,单从画面上无法立刻理解这个故事。担任今年荷赛终评评委的复旦大学教授、国内摄影评论家顾铮曾透露,《我好想爸爸妈妈》在终评投票中,有评委提出要看作品的说明。我想正是评委被影像深深吸引,而一时又无法理解故事含义,才要求调看作品说明。
参加比赛时,摄影记者需要自己完成图片编辑。摄影记者需要研究图片故事的编排。通常组照中,图片要按照某种顺序排列,以表达事件、情感和思想的发展,使故事具备完整性。
我拍摄的《牢笼》获本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其影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使用广角或中焦镜头,拍动物的身影,画面留出较大空间,凸显孤独与寂寞;二是用长焦镜头,拍摄动物面部的大特写,强调以动物哀婉绝望的表情打动读者。在完成拍摄进入编辑环节的时候,最初设想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将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影像单独编成两个故事;另一个是将两类影像混合组成一个故事。第一个方案的特点在于影像排列规整,易见作者刻意为之的追求。第二个方案故事情节有起伏变化。经过反复地观看比较,最终我选择了第二种编排方案,并加入了两张表现动物在狭小空间艰难生存的画面(共计12张作品),更加丰富了故事的情节。
篇10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爱摄摄影社团的团长。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用光影讲故事。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
1、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的运动会上。通过这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快乐。我们看到这张照片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这份快乐被定格在时光上,成为永恒。当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长大后,看到这些照片她会永远记得那份成长的快乐。这也是我成立摄影社团的初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记录孩子们成长的快乐瞬间。
2、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的某一节课间,当我走近六五班的教室准备上课的时候,凑巧看到胡哲老师在给倪思怡梳头发,我感受到了妈妈般温暖的爱,于是记录了下来。
这两张照片其实都是在讲述一个内容,我们的校园生活处处充满了快乐和感动。只要我们保持初心,留心发现生活中美的瞬间,及时拍摄下来,那么留待以后对你对孩子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也许在座的老师会说,我又不是摄影师。我没有单反,我不会拍照。
我想请你看下面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的六一入队仪式。透过这张照片,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实小的孩子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这是一张很美的照片,它不是我拍的,是一位志愿者家长用手机抓拍的。我们不会去注意它的构图,她的色彩,用什么器材拍摄,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一份感动,那一份温暖。只要有心,我们每个人都是校园生活的记录者,都是摄影师。
人人都是摄影师,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叫摄影师。区别在哪里。我们一起看这几张照片。你更喜欢哪一张?是的,好的照片确实需要一定的拍摄技巧,一定的后期修图技术。所以如何提升团员们的拍摄技术是我们爱摄摄影社团的主要工作。这一年来,我们在群里开展了多次的在线学习,包括在线指导,点评交流,美图分享,视频学习以及实地带拍……我们还开办了第一次摄影展。
但值得反思的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的线下课程学习没有开展。未来我们社团的工作将:
1、 开展集中的面对面摄影技巧分享。
2、 继续进行群内美图分享,在线点评分析照片,录制五分钟之内的视频分享。
3、 开展实地带拍活动。针对我们学校举行的活动,分批安排我们的团员一起参与拍摄。
4、 开展一到两次的亲子旅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参加。今年夏天我去了省内很多地方,比如桐庐,临安,杭州……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带娃的摄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