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3-04-04 19: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丿慕樱彩”为你整理了这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汇报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新丰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汇报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广东省《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和饶平县《关于上报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启动村的通知》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我镇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进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

一、第一阶段,选取八个启动村进行“三个三”工作

选取八个行政村作为第一批启动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清理、三整治、三拆除”环境整治任务的启动村,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分别选取我镇的溁西村、大光村、扬康村、下葵村、汕水社区、中联村、锡康村和泮洋村八个村作为启动村,八个村都属于省级卫生村,共涉及65个自然村,惠及6226农户。

截止至2018年年底,我镇八个启动村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各村累计自行投入资金170.7万元(其中中联村7.5万元、溁西村45.6万元、下葵村28.5万元、锡康村10.65万元、扬康村42.098万元、大光村15.141万元、泮洋村11万元、汕水社区10.2万元),工作共计清理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99处,合计559.5吨;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145处,合计4235吨;沟渠池塘溪河淤泥90处,合计1050吨;漂浮物和障碍物45处,共计118吨;拆除危旧房418间,共计16446平方米;拆除露天厕所、茅厕15间,共计189平方米;拆除废弃牛猪栏259个,共计3204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间,共计45平方米;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27处,共计13平方米;整治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线路480米。

目前,八个先行村即将进入“三个三”的工程验收工作,届时我镇将根据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二、申报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关于申报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知》(饶委农工办〔2019〕23号)文件精神,经由各村级党支部委员审定后向镇申报,我镇政府经过认真筛选,将符合条件的溁西村、下葵村及锡康村3个村,列入我镇2019年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已向上级申报,并等待下一步工作安排。

篇2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街道村党支部书记,根据市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现就将我村乡村振兴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奎山街道大岭三村现有户,人,党员 名,全村共有 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共计4人。近年来,大岭三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落实乡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团结一致,大力推进村居旧村改造,创新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

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于年适时启动了一期旧村改造,并于2年和华纳房地产达成一致并签订合同。同年5月顺利开工,我村将支部建在工地,让党员活动在工地、作用发挥在工地,组织党小组长积极参与。监督、督促地产方保质保量的按照合同在工期内按时完成安置楼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以“红色传播”、“目标管理”、“工程廉洁”为工作内容,助推安置楼顺利竣工。目前,一期拆迁户已于年分配完成并入住。年启动的二期旧村改造拆迁户已基本完成安置。

党支部深知旧村改造的功能不仅在于为老百姓建设一座外壳漂亮的居所,更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处舒心港湾。在村生活小区建设过程中,同步设置了中心广场、购物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幸福院及休闲公园等配套齐全。同时,村党支部聘请了专业的物业公司提供日常物业服务,及时解决居民居住中的实际问题,把为居民服务的意识落到实处,营造了优美舒心的生活居住环境。

三、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在如何转变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下功夫,克服安于现状,疏于进取的思想,努力培植村集体增收的可靠产业。目前我村有沿街出租、便民市场、建材市场等村集体经济项目。

沿街出租主要是以多层安置楼沿街和高层安置楼沿街,多层安置楼沿街面积为6988平方米,高层安置楼沿街面积为3700平方米,沿街商铺租赁每年为村集体收入206万元。

便民市场是我们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一个试点,是以市场化管理,增加集体收入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也是办事处和村委会认真贯彻农村振兴发展战略,投资项目转型的体现。

建材市场是通过整合集体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采取盘活村集体现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和闲置资源进行投资开发,能更好的为村民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同时给村集体带来了更好的良性收益,为村里建设增加更多的灵活性。

现村集体为了壮大村集体收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备在重庆路东侧,沙墩河两侧建设以商业、酒店、宾馆、办公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奎安老年康养中心、奎安老年照料中心。按照休闲产业+养老养生产业+健康产业的养老养生方式及理念,打造具有养老养生功能的康养中心,营造出一个具有高品质养老养生、医疗健康、娱乐休闲、生态养老文化社区。

四、富民增收动能工程。

进一步加强村干部责任制考核和民主评议活动,增强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提倡礼貌用语,热情接待,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公示、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惠农政策的合理性及优越性。引导村民合理选择。为五保户、特困户争取最低生活保障、为残疾村民争取残疾人就业基金,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百姓家中,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文化赋能聚力工程。

我们以村文化宣传、文体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教育融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能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并使村民在自觉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为了能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我村将通过多种形式在居民中开展了各类普法宣传活动,营造了一个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2021年我村将建立一个百姓大舞台,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使村党员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了村归属感和凝聚力。

篇3

一、疫情面前产生了最美巾帼逆行者

病毒传播以来,热闹的除夕夜看不到了、喜庆的初一气氛也淡化了。在这疫情中产生了很多最美巾帼逆行者。我镇各行政村妇联干部们按照上级部门工作的安排部署,带领村妇女们投入到疫情防控队伍中去。

在做好回乡人员排查等日常工作以外,还带领村妇女组长们到各家发放防疫病毒的宣传单,同时分发酒精、消毒粉等消毒用品,供村民回家进行自行消毒。并让各小组妇女组长们再将防疫知识转发到自己的组别群里,让更多的村民们知道,防疫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在显眼处张贴宣传单和宣传条幅,力争让每个村民都知道防疫方面的各项知识。

二、广泛利用妇联e家园微信平台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响应市妇联号召,在镇政府、各行政村及镇妇联微信工作群中宣传了预防知识、妇女维权知识、市内招工信息、号召各村妇女们积极参与建设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活动,转发宣传省妇联、市妇联各项工作内容及活动内容。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让我镇妇女们更加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安全和权益,通过宣传提供更好的工作岗位及生活当中所需知识,通过宣传把自家庭园打理的更精致为建设美好家园献出一份力。

三、镇妇联及村妇联开展各项宣传活动

(1)镇妇联联合镇司法所在辖区内开展秸秆禁烧普法宣传活动。到田间地头、村委会、公交车站点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向村民群众详细讲解“关于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群众认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以及引发后果后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2)因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庭注重于挣钱以满足家庭成员的物质需求,却很少开展家庭活动来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恰逢5月10日母亲节和15日的国际家庭日,镇妇联为村妇联和镇机关妇女发放以家庭为中心的各种事故预防宣传册,讲解有关国际家庭日、家风家训、美丽庭院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向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等知识。各村妇联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开展趣味活动来引导机关妇女借助母亲节和家庭日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沟通,以实现家庭和乐。全镇妇女同志积极踊跃参与此项互动。

四、积极参与市妇联组织的各项活动

(1)为了参加《6.1》儿童节微信展播活动,镇妇联及时通过微信群转发各项参赛要求,鼓励妈妈们把孩子优秀的一面用相片和视频保存起来并把妈妈对孩子的鼓励话语,用信件模式保存。收集全部所需材料后发送到市妇联参加儿童展播活动。

(2)为了参与“最美干净人家女主人”、“最美家庭”、“最美巾帼逆行者”活动,镇妇联开展各项摸底工作后上报优秀人员事迹。现4名妇女评选为“最美干净人家女主人”、3名妇女工作者评选为“最美巾帼逆行者”、机关妇女家庭1户评选为“最美家庭”。

五、积极参与镇、村级的卫生环境整治工作

镇妇联及各行政村妇联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参与清除垃圾、移栽花苗等活动。通过美化环境专项行动,既改善了环境状况,进一步树立了巾帼志愿者的美好形象,形成“创建文明村、人人有责”的良好的局面,为建设美好乡村活动中献出了一份力。

六、其它工作

(1)为妇女们健康有保障,共申请60名妇女参加“两癌”筛查,并积极宣传《国寿女性安康团体疾病保险》,已有86名妇女参加了女性安康保险、1名妇女参加孝心保。

(2)为妇女们更好的做农活,已扶持的角度给14名妇女发放了290,000元的小额贷款。

篇4

1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大家好,我是洪岭下村书记陈体赞

2页------------------------------------

首先我先介绍下我们村

洪岭下村是位于金乡镇东北角的一个小农村,处于龙港交界,现全村有302户,1399人,背山面田,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一个有山有水有田园的美丽乡村。(我经常爬山,特别是黄昏时刻,在山上看过去,落日晚霞非常漂亮)

3页------------------------------------

下面我说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开门一件事

第二部分是工作干劲及党建

第三部分是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4页------------------------------------

先说第一部分内容,开门一件事

我把我的开门一件事,理解分为三件事

第一个就是村内最迫切需求的事

第二是村民意愿最强烈和最关注的事

第三是村后续要发展建设的事

5页------------------------------------

作为新一届的一肩挑的村干部,深刻明白两个分量有多重。我的“开门一件事”首先想到的是,村内最迫切需求的事,那就是修路,修一条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路,正所谓想致富,先修路。因此,将洪岭下村唯一的狭窄主路,洪岭下路加宽至7米,至今已基本硬化完毕,已经可以正常通车了。道路加宽后,不仅让村民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增加了村内车流量及人流量,从而提高村内整体经济实力,和更好的体现了村容村貌。

6页------------------------------------

单单解决村内目前需求的事,我觉得远远不够,我村农田资源丰富,村民们大部分经济来源是靠耕地种田,现村内机耕路虽基础路基已打,但上面的硬化至今未做,杂草丛生无法正常机耕作业。那么村民意愿最强烈和最关注的,就是机耕路的修建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种植效率,从而影响每年经济收入。

7页------------------------------------

为响应 “苍南1+5”目标号召,根据黄荣定书记在会上指示,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打造滨海花园城市,做为一肩挑干部必须要把自己村内路灯建设好,路灯亮灯率,要达到百分百,并且,做好道路两旁绿化工作。因此,已决定上报“一事一议”,将道路两边,加装路灯,我村里,中老年人居多,加装路灯后,不仅便于夜间出行安全,而且提升村内整体的环境面貌,在“十四五”期间,打造浙南闽东独具魅力的,滨海花园城市。

8页------------------------------------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上面说的三点,就是我的三把火。作为新一届村干部,我认为还必须要做到两点,一个就是必须要拥有百折不挠的工作干劲,第二个是必须要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

9页------------------------------------

上面说到村民意愿最强烈的机耕路的修建工作。所以我立马组织村两委,将村内12条机耕路逐一实地测量和记录,并根据卫星地图画出每条机耕路的分布图,连同报告和现场照片一并上报,等待镇领导审批。村干部做事必须雷厉风行,绝不能拖泥带水。市委书记陈伟俊同志说过“作为新一届的村干部,绝不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要想村民所想的事,干村民想干的事,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10页------------------------------------

解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也要抓好党员建设工作,深入贯彻“十招破十难”的专项行动。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针对每月15日“集中夜学”到位难的问题,我们采用逐一电话通知,县内党员必须到达,对于外出党员,采用“党员E家”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将村两委及各党员凝聚一心,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11页------------------------------------

最后,我村在2017年后,已取消贫困村待遇,但实际经济能力,还仍处于贫困阶段,村民年均收入在2.5万元左右,而且,由于换届原因,未能及时加入龙港小微园项目,村集体收入仅靠村办公楼出租,每年仅有3万元的集体收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次村项目建设都需政府支持,这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我组织村两委商议,决定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分布散乱的老旧房集中整治,整治完的土地进行复垦再利用,从而解决每年村集体收入不达标问题,实现自我供血,不给苍南拖后腿,不给政府添麻烦。

篇5

平坝历史悠久,明朝推行卫所制,设置了平坝卫,其间经历了安平县、平坝县的历史变迁,至今年5月4日撤县设区,实行县治已有328年,命名为平坝县整整一百年。撤县设区,是继贵安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平坝迎来的第二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将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区委、区政府以撤县设区为契机,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开放带动、项目推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快融入贵安一体化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在历史的新坐标系中奋力开创平坝改革发展新局面。

以“三区并举”为抓手

加快建设富裕平坝

坚持生态立区。始终坚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一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稳步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区县创建,到2020年拟投入110亿元,实施人口集聚区、工业园区、大型煤矿、水泥企业的污水处理,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197个,筑牢跨越发展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工业强区。把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来抓,全力抓好黎阳高新区、黔中新区和夏云、羊昌、乐平工业园“两区三园”建设,在招项目、争资金、强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积极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入园发展,努力把工业打造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力引擎。

坚持旅游兴区。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三张文化名片优势,整体包装,串联开发,着力打造以天龙屯堡为核心的西线文化景区旅游,突出抓好邢江河、斯拉河开发建设,形成以两河为核心的北线和南线自然风光旅游,集中力量打造以夏云镇小河湾村为样板的东线乡村休闲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以文化景区旅游、自然风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

加快建设秀美平坝

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借助撤县设区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与贵阳、贵安新区、安顺主城区的衔接,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重点抓好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升级,做优做强城市主体功能,同时着力推进夏云镇和高铁新城附带两个产业园建设,有效拓展主城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区为主、夏云镇和高铁新城附带两个产业园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乡镇,充分依托自身民族、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小城镇。

抓好城市经营管理。为充分盘活城市资产,区委、区政府对所有在建项目进行清理,该结算的结算,该收回的收回,彻底算清“糊涂账”,使城市资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加强城市管理方面,以撤县设区为新起点,推进城市管理提档升级,重拳整治乱停车、乱摆摊、乱设点“三乱”现象,严控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两违”现象,打通关键道路实行大车重车绕城通行,全力创建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宜业之城。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按照面上统筹和点上出彩的原则,重点抓好以夏云镇小河湾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以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

加快建设和谐平坝

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把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以法治思维破解社会难题,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全过程,着力营造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平安建设各项举措在家庭、校园、医院、小区、村居、景区、工地、企业、林区、文化娱乐场所、市场、商场、金融场所、车站、道路等社会细胞体得到有效落实,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平安建设网络。

全面提升物防技防水平。在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大天网”工程的基础上,以齐伯镇为试点,推动“天网”工程向农村延伸,采取政府引导,辖区内企业、金融单位、个体工商户及村民参与的方式,实施“小天网”工程,投入100余万元,安装探头270个、路灯200余盏,实现机关单位、交通要道、企业核心位置、人员密集地段、治安复杂区域和九个行政村的重点区块全覆盖。工程投入使用以来,发案率同比下降8%,侵财性案件下降较为明显,下步将全面总结推广,努力实现乡镇全覆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抓手

加快建设幸福平坝

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全区积极倡导武训办学精神,按照“小学向片区、乡镇集中,初中向乡镇、城区集中”的原则,有序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新两基”攻坚工程,重点加强薄弱学校设施改善、营养计划食堂建设、农村寄宿制建设和教师公租房建设等工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围绕43个贫困村61092名贫困人口倒排减贫工期,采取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合力帮扶等多种方式促增收,综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全力以赴打赢扶贫这场攻坚战。

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在夏云工业园创建“创客小镇”,提供“四个两年”助力服务,两年免费拎包入住创业办公室、两年免费入住创客公寓、两年免费光纤、两年政府补贴1万元,目前已有16家电商入驻,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建立县级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机制,加大对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力度,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实施精准改革为抓手

加快建设活力平坝

推进干部管理机制创新。把“严”字贯穿干部管理始终,充分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县级干部层面,建立了“五联系”制度,要求每名县级干部联系1家企业、1~2个重点项目、1个乡镇、1个村、1名专业人才,定期报告联系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工作日志,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科级干部层面,建立了乡镇(部门)工作汇报会、每周工作日志等制度,倒逼干部真抓实干。股级干部层面,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新组建的市场监管局、卫计局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并正在谋划股级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轮岗交流,切实选好管好用好股级干部。同时,建立部门、乡镇互派干部制度,从部门和乡镇分别选派9名干部互派挂职,成绩突出的予以提拔重用,不胜任的及时进行调整。村级干部层面,选择9个行政村开展晒实绩试点,并将出台村干部“驾照”管理办法,督促村干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篇6

(2018年1月)

**镇现辖26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共7489户31306人,耕地面积5.3万亩,支柱产业为林果、劳务、商贸,是供应市区的“果盘子”和“菜篮子”,也是我市西城区建设的主战场,2016年我镇有贫困人口330户1466人,贫困人口分布在*、*、*、*等14个行政村,*村是我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效

2017年我镇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紧盯全面小康目标和贫困人口,积极抓好省上“1+17”方案和市、区“1+18”方案的落实,着力在攻坚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求突破。并围绕年度目标任务,采取清单式管理模式,对照年度考核项目,全力抓好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全年实现稳定脱贫62户269人。完成D级危房改造56户,其中贫困户2户。累计发放互助资金及“双助贷”资金680余万元。积极争取扶贫项目,投资42万元建设庞*村巷道硬化4250㎡,文化广场硬化1000㎡;投资41.59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2668㎡,道路硬化0.45km;投资175.36万元,建设*村道路硬化0.46km(配套5孔过水路面1处,修筑3米高挡土墙180米和0.36km的边沟1处),巷道硬化10785平方米,4米高梯形断面堤防180米;投资81.42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6326㎡,文化广场硬化1700㎡,过水路面1处;投资196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14010㎡,道路硬化2.4km;投资6.4万元,建设席范村文化广场800㎡;投资82.75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8844㎡,文化广场硬化1500㎡;投资90.62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1065㎡,梯形排洪渠448米,2.5米高堤防100米,矩形渠道1640米。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部署

一是抓责任落实。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严格落实“3342”责任体系,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成员的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镇长黄永辉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镇14村精准扶贫业务指导和协调保障工作。并在具体工作落实上,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督查推动,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包抓落实,镇村两级干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白+黑”、“五+二”的工作作风,凝心聚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二是抓业务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涉及行业和部门多,是一项非常具体系统的工作。为此,我镇把贯彻落实区上会议精神,做好扶贫攻坚主力军的学习培训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今年共召开镇村干部会议16次,业务骨干培训会议15次,要求干部政策吃不透不填报,疑点不解决不填报,户里情况不明不填报,做到工作忙而不乱,抓主抓重,有序推进,确保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抓安排部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市、区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及时组织召开镇党委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并结合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和市、区“1+18”精准扶贫方案,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抽调了4名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专门负责精准扶贫业务承办和指导等工作。

(二)紧扣任务,聚焦重点,夯实基础

一是做好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验收工作。依据国家扶贫标准和省、市、区贫困户建档立卡有关要求,严格按照“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组织人员入户核查农户收支情况,详细了解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严格对照贫困户退出验收的“两不愁、三保障”等11项指标脱贫指标。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等程序确定62户269人为2017年脱贫户。

二是紧盯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平台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建设有关要求,抽调了15名计算机操作熟练、责任心较强的干部配合驻村干部,腾出15台电脑集中对全国扶贫开发业务子系统所有数据进行了数据核对和清洗,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

三是充分发挥干部帮联作用。联系帮扶我镇贫困户有区水务局、区公安分局、***3个单位的241名干部联系帮扶*等14个村的408户贫困户。241名帮扶干部累计入户3000人次,宣讲政策3000次,组织开展义诊活动3次,组织劳务培训300多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多件,解决急事难事80多件,帮办好事实事150多件。

(三) 强化支撑,扎实推进,确保成效

一是富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产业及资源优势,按照“四产齐抓、果业当家”的原则,统筹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唱好“林果戏”,念好“蔬菜经”,打好“劳务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2017年完成旱作农业种植7000亩。在庙子、韦家沟等村新建果园5000亩,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流转土地2000亩;栽植生态林和行道树15000株。在田家庄栽植侧拍、塔柏等苗木22050株,在*栽植油松1500株。畜禽饲养量已达37.8956万头(只),新增规模养殖户(场)5个。落实防疫经费10000元,全面完成了春季、秋季防疫任务。完成劳务输转7237人,创劳务收入13000多万元。在西山坪青杏沟举办了***原生态槐花文化节暨***清寨谷生态园乡村旅游周。

二是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紧扣新城区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及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夯实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目前,唐家窑丁家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经建成群众全部入住。平峪特色小镇*安置区3#、4#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3#、4#、5#、6#、7#、8#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此外,2017年共争取到各类项目32个,其中扶贫项目17个,水利设施工程2个;道路维修和养护资金25万元,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民政项目2个,总投资125万元;“一事一议”项目7个,总投资300.486万元。截止2017年12月底,*道路硬化工程及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太京敬老院改造工程、*灌溉管网改造工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程、*文化舞台建设工程等所有实施项目均已完工,并通过了镇上和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

三是项目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围绕*新城规划建设,积极做好市、区重大项目协调保障工作。2017年先后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棚户区改造等多个市、区重大项目的征地和拆迁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各个项目顺利有序推进。**段共征用土地950多亩,拆除242户。市三中建设项目拆除7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拆除18户。*监狱家属区建设项目与1户企业签订了腾退赔偿协议。北山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征地275亩,拆除47户。*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征地50亩。*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完成了300亩的土地丈量。*段征用土地24.477亩。协调保障*热源厂建设铁塔49座。

四是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强化。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创建和全面落后河长制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工作方案及考核、督查制度和河长名录,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先后悬挂横幅20条,设立固定宣传牌4个、印发致群众的一封信7000余份,在66个自然村张贴倡议书66张,制作河长制公示牌17块,并投放宣传车1辆,每天到各村巡回宣传。回填大小水坑砂坑40多个,投放垃圾桶150多个,动用铲车及车辆800余台次,动员发动群众5000多人次,清运各类垃圾600多吨,清理沟渠50多条40多公里,拆除违建2万平多平方米,整治藉河河道13.8公里(整治后播撒了苜蓿籽进行生态修复),整治藉河支流河道35公里。同时,组建了80人的专业保洁队伍。对位于水源地保护区的34户养殖户下发了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搬离或关停。

五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抓好各项惠民实事和民生实事落实,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民生工程,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2017年共发放粮食直补238.96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资金53.8875万元,发放天保林和公益林资金42.63万元。发放天然草原补贴3.9384万元。发放医疗救助34人次29.612万元。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讲座10期,完成健康体检3322人,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59对,登记办理全面两孩生育392例。补充镇文化站和各村农家书屋图书19953册。经清理整顿,共确定低保户375户1420人,其中一类24户54人;二类160户533人;三类191户833人。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达99%,续保率达95%,截止2017年12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有4878人,资格认证率达100%。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卡300多张,全年报销区外住院234人次,报销门诊55409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巩固脱贫成果较困难。部分贫困户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政策扶持可能脱贫,但是脱贫后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有的贫困户稍遇天灾人祸可能就会返贫,所以,巩固扶贫成果还是不容易。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是比较薄弱。近些年来,我镇虽然不断加大贫困村的投入力度,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与城区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看病就医、上学读书、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条件差距还较大。

篇7

总体要求

以改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为目标,围绕家园规划、家园整理、家园清洁、家园绿化和家园美化等5大重点,以点线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加快实现农村道路硬化、水沟清化、空地绿化、空气净化、村庄亮化和楼房美化,全面营造布局合理、建设有序、整洁卫生、舒适和谐的农民幸福家园,推动我镇“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创建工作。

主要任务

1、家园规划。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规划后整治”的原则,加强以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农村建房和各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村庄统一规划工作。①抓紧编制村庄整体规划。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地域风情和田园风光,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现象。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由镇负责组织实施,各村(居),镇直有关单位应主动寻求县、镇规划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②按规划组织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新村小区建设要突出整体和谐,凸显整齐美观,力求做到道路管网配套、住宅朝向、楼房幢距、立面高度、外墙装修等“五个统一”。旧村改造要重点搞好村内道路网络和排水、排污等管线的规划建设,新建的排洪排水沟原则上采用地下暗渠,已建的明沟逐步改为暗渠;各居住小区的电力、通信等管线逐步下地。要注重体现特色,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庙、古祠、古塔、古碑、古桥、古树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传统建筑,沿承村庄历史文化风貌。③严字当头强化规划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加大农村建房执法管理力度,严格禁止村民违反村庄、集镇规划建设住宅,对不按统一规划乱占地、乱建房的,实行严查严罚,坚决整治纠正,杜绝违规无序建房现象,确保村镇规划落到实处。

2、家园整理。集中开展以拆除村内各种废弃建筑、违章无序搭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理工作。①废弃建筑,彻底拆除。对村内废弃的乱搭乱建、旧房、残墙断壁、旱厕、猪圈、禽舍等进行彻底拆除。②空地平整,美化绿化。拆除废弃建筑物后,连同村内房前屋后闲杂地进行平整,种植花草及名贵树木。③道路通畅,整洁有序。村庄内主次干道、房前屋后路面基本硬化,公共场所、水沟、池塘等干净整洁、无障碍物。④家禽家畜,集中圈养。对鸡、鸭、鹅等家禽进行圈养,将猪、牛、羊等大牲畜搬离到村庄外进行圈养。⑤生产生活,场所分离。规划建设生产集中区,引导村民把蘑菇房、废品回收加工等家庭作坊迁移出村庄,远离村民居住集中区。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供水排水采用地下暗渠,池面水体保持清澈整洁。全面普及水冲式厕所,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淘汰使用柴草、干煤等污染环境的传统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⑦广泛动员,清除“四害”。清理卫生死角,及时清除室内外垃圾和积水,堵洞塞缝,铲除“四害”栖息、孳生场所。按照有关规定购置灭鼠、灭蚊等药品及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按照镇里统一投毒饵的时间进行布药或放置药具,并由专人进行检查清理,杜绝安全隐患。

3、家园清洁。开展以加强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要配备一支精干的保洁队伍;建设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按照标准建设或完善垃圾处理中转站、焚烧窑或填埋场,村要做到户有保洁桶、角落有垃圾箱,有垃圾运输车和垃圾收集池。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垃圾和乱堆乱放土头、木头、石头等杂物清理,要组织人员对村庄周边、水沟、池塘、河渠存在的陈年垃圾、水体淤泥等进行彻底清理,并指定专人定期捡拾村庄周边的白色污染。要进一步完善镇村排水、排污设施,保证河渠沟塘通畅、清化。要完善公共卫生公约,并发放到家家户户,明确各户的“门前三包”责任。

4、家园绿化。持续开展以村庄植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绿色家园活动。①拓展绿化范围。在引导农户利用庭院内外空闲地种树、种花、种草的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的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并向工业园区、学校、敬老院、寺庙等公共场所延伸,做到见缝插绿,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鼓励农户、单位实施“拆墙透绿”,对无空地进行绿化的单位实施“垂直增绿”和“立体绿化”。②提高绿化档次。因地制宜,有条件的村镇,可选择适应本地生长、体现地方特色的名贵树木和优良乡土树种,在绿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美化、香化和名贵化。各村容整洁示范村的村庄绿化率要达到20%以上。③落实管护责任。对种植在道路两旁及公共场所的树木,可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护,也可发包给业主管护。对种植在房前屋后的树木可由户主各自认养,负责平时管护,林木所有权归其所有。④巩固绿化成果。各村(居)要组织经常性检查,发现苗木死亡的,要责令责任人及时补种;对故意损毁苗木的,要严肃查处,确保苗木成活、成材。

5、家园美化。积极实施主干道两侧各类建筑物的墙体立面、防盗网、广告招牌等整治提升,引导农户建设无围墙庭院。对村庄主干道两侧未外装修的楼房,要鼓励、督促业主及早进行外装修;要积极探索实施屋顶的“平改坡”工程,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档次和品味。强力推进各示范村的“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和广播电视线)整治,能下地的下地,不能下地的采用“横平竖直”的方式,切实解决“三线”乱拉挂现象。加快实施各示范村主干道路灯照明和主要建筑物夜景配套。在示范村主要路段因地制宜地绘制“文化墙”,把崇尚科学、家庭美德、婚育新风、名言警句等内容编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画刷写在墙上,让墙体文化潜移默化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并打造一道道赏心悦目的乡村小景。

措施保证

1、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把村容整洁工作列入创建“田园风光、生态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列为年度绩效考评的重点内容。把村容整洁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一项重要载体,健全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详细制定方案,增强工作实效。

2、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栏、宣传单、编印农村人居环境宣传画、刷写固定标语、干部进村入户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村容整洁的必要性、重要性,努力改变群众陈旧落后观念,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美丽村居、和谐家园”的浓厚氛围。要有针对性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先进典型,寻找差距,学习经验,进一步形成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要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村日常行为,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3、强化示范带动。巩固、提升2011年我镇京元、金里两个重点示范村整治成果,典型引路,连点成线,以线扩面,全面推进。2012年确定县级村容整洁示范村4个:官山村、溪东村、城关村、鹤亭村。各村(居)要学习借鉴示范村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有序推进辖区村容整洁工作。开展长泰县第四届“十佳优美村庄”评选活动,由镇政府命名授牌和给予资金奖励。

篇8

关键词: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生态博物馆;诸葛村

Abstract:Ecomuseum is a new concept that was coined in 1960-70s under the context of a thriving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New Museology.” It is a natural product as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crucial to the process of museumization. Ecomuseums have found ways to develop first in Europe,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then mov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to Asia and Africa. This essay aims at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adopted both in and outside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Zhuge Village, Zhejiang,China,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vernacular village as a new possible pattern for ecomuseum.

Key words:Vernacular Village;Integrated 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 Villag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3-67(6)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威尼斯》已提出,建筑遗产保护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①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1999)和《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西安宣言》(2005)等有关包括保护乡土聚落遗产的国际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把一批乡土建筑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如捷克的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加拿大的卢嫩堡老镇,日本的白川乡与五山的合掌造聚落,韩国的朝鲜历史村落何回与良洞,奥地利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图1),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图2)、福建土楼(图3)等。保护乡土聚落遗产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的共识。

我国对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有20多年的历史②,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把乡土聚落遗产纳入国家法规的层面予以保护。20多年来各地对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教训,如对乡土聚落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全面,未能完整地保存乡土聚落遗产的各个层面和体现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对遗产的真实性不够尊重,干预过多,出现不少随意改造或“保护性”破坏的情况;居民参与或自觉保护遗产积极性的调动及发挥还很不够,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大多数还局限于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遗产的合理展示、再利用也一直困扰着遗产的保护,等等。

随着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我国,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实践,给乡土聚落遗产的整体、动态保护利用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1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生态博物馆理念

生态博物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理念的博物馆,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当时欧美国家社会变革和文化民主的诉求,是生态博物馆产生的重要外在动因;而在博物馆领域,欧美一些博物馆人士强烈呼吁博物馆应当摆脱“精英化”的偏好,真正让大众参与并充分发挥社会作用――对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反思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的产生。③

生态博物馆最早是由法国的乔治・亨利・里维埃和雨果・戴瓦兰提出来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组织编撰的《博物馆学大辞典》(2010年版)对生态博物馆的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对生态博物馆概括是:“区域-遗产-人口-记忆-教育-参与-生态-独特性。”[1]显然,与传统博物馆的核心是藏品、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技术和专家,观众要进入其中才能完成博物馆的过程相比,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整个社区,它既是整个社区的生活整体,也是社区的历史以及未来,观众要融入社区才能完成博物馆的过程④。

根据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强调整体保护,即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展示;(2)强调原地保护,即相关保护、展示不脱离原生地;(3)强调居民参与,即需要当地社区、居民的普遍参与;(4)强调动态保护,即在发展中保护,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与发展。[2]

这一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及其环境整体、原址保护和居民参与的理念正是国际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在《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中提出:“古迹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由于时间和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极为重要,通常不应受到干扰和毁坏,不应允许通过破坏其周围环境而孤立古迹;也不应试图将古迹迁移”;“应开展教育运动以唤起公众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广泛兴趣和尊重,还应继续努力以告知公众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现在正在做些什么,以及可以做些什么,并谆谆教诲他们理解和尊重其所含价值”⑤。该《建议》提出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及其周围环境的重要,以及启发和教育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要求。《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也强调了:“每一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从整体上被视为一个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并进一步指出“在农村地区,所有引起干扰的工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所有变化应小心谨慎地加以控制,以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历史性乡村社区的完整性。”同时要求“鼓励全体民众认识到保护的必要性并参与保护工作。” 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中也指出:“民居的参与对保护计划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应加以鼓励,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关系到他们周围的居民。”⑦在《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原则”中明确“不仅在于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构成形态,也在于使用它们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想。”[3]这些国际遗产保护文献的精神基本体现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我国国务院在2005年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务院首次明确使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界定了其涵盖的两大范围。生态博物馆是将某一乡土聚落等特定区域整体作为博物馆空间,通过博物馆化的展示手段和形式来展现当地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吸引外来参观者,在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同时,提供考察、参观和旅游服务。因此,可以认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是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博物馆化的体现和实践的深化。

2乡土聚落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生态博物馆出现以来,在全球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从欧洲、北美及南美洲,然后逐渐向亚洲、非洲等国家发展。生态博物馆在不同国家、不同条件下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各国在工业遗产地、动植物保护区、乡村文化景观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如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和实践是由一些学者与当地政府、社区、文化和旅游协会共同创造设计,力图以一种保护和创新地持续利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地、整体互动地展示给意大利国民和外来的旅人,借此保护乡村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意大利乡村的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不是局限于在某一个社区建造一个有形的博物馆,而是将社区整个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体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称之为“没有墙和门的博物馆”。[4]此外,在挪威等其他一些国家,也建有乡村生态博物馆。日本农林渔部在1988年曾提出采用“乡野环境博物馆”计划,预想一种保存自然环境、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该计划的要点是:(1)忠实于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2)核心设施、临近设施或者是环绕核心设施,分散在该区域的展示设备将被有组织地通过小道相联系;(3)展示是露天的,例如传统农业设施的再生产以及美丽的乡野景观的修复,在必要时可以规划建筑物的户外展览;(4)乡野环境博物馆将启发当地人对景观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将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5)根据各地方的情况,市政府或者是半公共的企事业机构将被委托运作这些博物馆,并努力使其能够活下去,而且成为一个有效的机构。[5]这种理念也是来源于法国的生态博物馆。由于该计划没有列入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官方部门的管辖而未能实施,但对日本生态博物馆的形成起了一个触发器的作用,在提高公众对生态博物馆的意识和兴趣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在中挪政府共同努力下,于1998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村寨建成。这里居住着一支远离外界,仍然生活在山区自然经济和古老文化中以长牛角头饰为特征的苗族分支。村民每年有几个月要到山下背水,生产、生活十分艰苦。在建立生态博物馆时,村寨仍保存和延续着自己非常古朴、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平等的原始民主,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精美的刺绣艺术。但他们没有文字,靠刻竹记事,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这些古老文化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他们仍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古老环境中。建立生态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使这些村寨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会丧失自己。项目首先是用挪威政府的捐款和中国政府的拨款,进行引水上山、引电上山工程,并修筑进出的山路。村民生活、生产大为改观,开始接受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接着,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由村民出工建了资料信息中心,村内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培训村中的年轻人运用照相、摄像、录音等技术开展文化记忆工程。生态博物馆的价值开始逐步实现。其后,贵州、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地陆续建设了一批传统民族村寨生态博物馆。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专家指导下的政府行为,村民参与其中。然而经过多年的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预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显然要生活在经济仍非常落后地区的居民具有文化的“自觉”为时过早,生态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5年中外学者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实践总结为《六枝原则》:(1)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6)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是中国生态博物馆与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接轨,对中国发展生态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诸葛村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生态博物馆实践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在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实践中,也试图探索一条“区域、遗产、居民”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之路(图4),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成果,其中以诸葛村最为突出。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是汉族地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初步得到发展的古村落。村落面积约1km2,村内有1 000多户,其中诸葛氏有3 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村落依丘陵山冈而建,全村以诸葛氏总祠丞相祠堂(图5)和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大公堂为礼制中心,分成孟、仲、季三个房派的崇信堂、雍睦堂和尚礼堂,即三个聚落组团,每个聚落下面还有若干“众厅”。村落传统格局及历史环境保存较好,村内仍保存明、清建筑200多幢(图6)。此外,还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原先由集体使用的厅(祠)堂成了村民堆放农具、稻谷、柴草等杂物的地方,甚至有些村民把猪、牛也圈养在厅堂内。由于这些厅堂无人管理,只用不修,诸葛村的多座厅堂濒临倒塌。当时尚礼堂、崇信堂房派的部分老人和村干部站出来,商讨抢修、保护办法。但因集体没有资金,便决定向村民和社会筹资,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同志组成的筹资小组,挨家挨户向村民筹款,多则几百元,少则五元十元,同时发函向在外地工作的本厅堂房派的诸葛氏自愿认捐,很快抢修了尚礼堂和崇信堂。修好后选出专人管理(村民们称之为厅长),并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后村里又先后集资抢修了崇信堂、花园厅、雍睦堂以及大公堂等多处建筑。

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率领的乡土建筑调研组来到诸葛村,被诸葛古村落群体的规模之大、建筑类型丰富、结构精美并且保存得如此完整而惊叹,同时也为诸葛村村民对古村落保护的热情和村民的好客而感动。调研组的呼吁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1994年,诸葛村试行对外开放。1996年诸葛村的价值受到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与邻近的长乐村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虽然在保护与发展旅游过程中也有过一些曲折,但在村里聘请的以陈志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指导和政府部门支持下,诸葛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护修缮了3万多平方祠堂、民居,对村落水系、道路等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复,并发掘、保护、传承和恢复了每年阴历四月十四和八月二十八的传统祭祖活动和元宵的板凳龙灯会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利用丰富的乡土建筑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村内设置了诸葛亮生平事迹、中医中草药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陈列场馆,实行自我管理。在村外新建了居民新区,疏解了部分古村人口;村内居民仍照常生产、生活。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国内外公众来此参观、休闲,年收入已突破千万。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保护、展示的经费也得到较好的解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利用和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提高。遗产保护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文化自觉,乡土聚落保护和发展利用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诸葛村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实践,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无锡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乡土建筑保护――无锡论坛”特别邀请诸葛村和专家就诸葛村乡土遗产保护实践作了专题发言[6],并组织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诸葛村。诸葛村虽然未冠“生态博物馆”之名,但其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俨然与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生态博物馆的创始者雨果・戴瓦兰先生曾说:“生态博物馆不是单一模式……有的博物馆,其性质是生态博物馆,但他们使用其他名称,在拉丁美洲见到更多的是使用‘社区博物馆’一词,在西班牙使用‘文化公园’一词,在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加拿大使用‘遗产项目’一词”。[7]可以认为诸葛村遗产保护实践就是一个践行“生态博物馆”之路的乡土聚落遗产整体保护的杰出范例!

4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思考

诸葛村的案例给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一)居民对自己传统文化认知,即文化自信很重要,只有认识到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具有意义,才有可能去保护它、爱护它,并成为自觉的行动,参与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成为文化的主人,这是乡土聚落遗产保护能否实现的关键;当然,民居如何才能认知自己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居民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具备基本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这也是东部地区乡土聚落遗产探索生态博物馆之路的有利条件。

(二)政府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是乡土聚落遗产保护成功的重要因素。乡土聚落遗产的整体保护首先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上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重点应包括政策和资金等层面;实施乡土聚落遗产保护项目,应当得到相关专家在项目的宏观上以及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帮助,这样才可能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少走错路、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乡土聚落遗产应当全面认识、客观评估,整体保护。乡土聚落是传统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和缩影,应当研究并认识其包含的各个方面,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民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等。对此,《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有准确、全面的阐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必须在认识到变化和发展的必然性和认识到尊重社区已建立的文化特色的必要性时,借由多学科的专门知识来实行;对乡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所做的工作应尊重其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乡土性几乎不可能通过单体建筑来表现,最好是各个地区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乡土性;乡土建筑遗产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保护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乡土性不仅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和物质形态,也包括使用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想。⑧应当在此原则基础上,对相关个体案例进行客观、必要的具体评估;从各个层面分别予以保护、保存和传承。

(四)保护乡土聚落遗产,应当采取“动态”的方式,既要尊重原住居民继续居住的权利,又应关注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乡土聚落遗产地与许多文物古迹不同,是“生活着”的遗产。如果采用“凝固”的方式保护这些遗产,不但民居难以接受,而且也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和意愿。对于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中均有相关表述,⑨我国颁布实施的一些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也有规定。⑩因此,不应把乡土聚落区域内民居都迁走,把遗产凝固起来或完全改变村落性质,作为游览场所。要在保护遗产的前提下,疏解区域内过渡拥挤的人口,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必要的配套设施,适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在乡村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注释:

①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1964),定义,第一项。

②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1986年12月8日)附件中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之后,各地陆续公布了一批包括乡土聚落在内的保护名录。

③安来顺:《国际生态博物馆四十年:发展与问题》,“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④潘守永: 《生态博物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观察与思考》,“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福州,2011年8月。

⑤《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第二十四条、第六十一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⑥《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即《内罗毕建议》)总则4、34、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⑦《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即《华盛顿》)原则和目标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第八届会议于1987年10月在华盛顿通过,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⑧ 见《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原则。

⑨《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总则5“……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技术、经济和生活措施46“保护措施不应导致社会结构的崩溃……”;《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一般性问题2、3 “正确地评价和成功地保护乡土建筑遗产要依靠社区的参与和支持,依靠持续不断地使用和维护”。“政府和主管机关必须确认所有的社区有保持其生活传统的权利,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活传统并将其传给后代。”

⑩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九届十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30日公布实施)第十三条:“(四)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此条款适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

参考文献:

[1][挪威] 陶维・达尔.生态博物馆原则:专业博物馆学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M]// 海.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单霁翔.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1-08-31.

[3] 陈志华,赵巍.由《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引起的话[J].时代建筑,2000(3).

[4]杨福泉.没有墙和门的博物馆――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启示[J].人与自然,2005(7):88-91.

[5][日]大原一兴.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M]// 海.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