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娃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1 09: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娃娃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思路;完整;主次;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30-03
在作文课上,学生往往写事写得不具体,文章也写不长。其原因是思路狭窄,写作的思维受阻,这是学生写作的通病。要让学生在习作中能享受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的写作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一、找准材料,明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找不准材料,而偏离了主题。所以“找准材料,明思路”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环节。找准材料就是在学生写文章前,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所写的内容,把它定下来,即要讲清什么。它是写具体的主要方法,但这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先制作一些图片、幻灯、录像等来点燃学生的思维,其次可通过情景创设来“再现”生活中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往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次,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巧设一些找准材料方面的问题,使再现的往事能比较顺畅地说出来,达到预设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在教《童年趣事》时,教师可设计几张小时候的爱迪生孵小鸡、华盛顿砍树等图片,并配上音乐,让学生享受着中外名人的童年趣事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师可请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有趣的事情。为了能使学生能再现往事的思维,并以写具体为目的,明确选出的趣事要表达什么意思,要写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并找出事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等。这样,学生对趣事的“趣”有了更好的把握,对写趣事就有了一定的思路,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是把事写具体的基础。
教学案例:
在作文课上写《童年趣事》时,有一学生受到中外名人趣事的启发,结合自己童年的往事,想出了小时候曾给塑料娃娃打针的一件趣事,闹出的一段笑话,使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可笑。突出了“趣”字,明确了思路。
读幼儿园小班时,一次考试我考了100分,妈妈开心极了,给我买了一个塑料娃娃。这个充气的娃娃戴着一顶简爱帽,穿着一条背带裙,活像电影里的小公主。当时,我真高兴,把那个充气的娃娃当做无价之宝,晚上睡觉,也要它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睡觉也不要妈妈陪了!
爸爸回来了!他听说我考了好成绩,决定带我到绍兴去玩。我有多高兴啊。爸爸驾驶的船刚好走绍兴到钱清的线路。我带上自己心爱的娃娃去旅游了。途中路经华舍的医院,医院托爸爸带五瓶葡萄糖去那里。我最怕打针,也不喜欢挂盐水,但我特别喜欢针筒和输液器,于是我对爸爸说“:好爸爸,你给我拿一只。”爸爸起先不答应,但经不起我再三纠缠,还是答应了我。我拿了一支针和爸爸出了医院。拿了针,当时,我总是想尝尝给别人打针的滋味,但没有合适的人选。正当我扫兴时,一眼瞥见放在椅子上的洋娃娃。对!就给它打针吧。
我用粉笔和水拌成药水状,用针吸了筒“药水”,没有酒精棉球,我灵机一动,从棉被里扯出一团棉花,蘸了点水。我怕洋娃娃哭,不断地哄它:“乖,阿姨给你打针,不疼的,这样病才会好。”其实哪有什么病,是我自己骗自己呀。我拿了针筒,摇了几下,试试,还行!我用一块棉絮擦了擦洋娃娃的小屁股,然后,我扎了下去,我还哄着它:“打完针,阿姨给你吃糖。”
“啊,洋娃娃,你的病好了,可以吃糖了,瞧!多壮实。我去给你拿糖。”我转身,一看,傻眼了。娃娃呢?娃娃呢?怎么不见了?咦,这是什么?我捡起地上的一张塑料皮,真像那个洋娃娃,是我的洋娃娃。“呜—”我哭了起来。
哭声引来了爸爸,他一看,明白了八九分。爸爸说“:算了,爸爸以后给你再买一个更棒的。”说完,把它扔到垃圾箱里。
朋友们,你们看,童年的我是多么有趣啊!
二、确定材料,写完整
在作文课上,教师在学生确定了写作材料后,如何根据文章体裁的要求,合理地找到写作的素材,这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导学生写具体的关键。由于学生在写作时,只看到事物的一个面,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这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受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按不同文章体裁的教学设计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写事的,可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同时找出同事情有关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写变化的,可从吃、穿、住、行的对比来设计。写景色的,可从春、夏、秋、冬的演变来设计。这为文章写完整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材料。
如在教《家乡的景色》时,由于题目抽象,要想写好文章,实在是有点难度。对这类题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景色进行有目的地分解成四个季节,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家乡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有各自的特色。对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的情趣和爱好也各有不同。通过这样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了训练,文章能写得更具体了。
教学案例:
在一次写《学校的早晨》的作文课上,学生们一时都感到学校的早晨没什么可写,都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要写的材料。教师在写前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学校早晨景色的图片,学生就感到有写不完的材料。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学校的早晨是风景如画,书声琅琅的。
篇2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核心在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的领路人,在同等课堂教学时间里,我们的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预期,都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管理上狠下工夫,抓好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
一、抓好教学设计环节,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必须有科学严谨的课前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按照老师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来推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目的性、针对性,否则,课堂教学将盲目无绪。于漪老师说“一堂课要备一辈子”,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在课前处理教材时能做到科学合理,考虑问题能全面周到,解决问题能巧妙机智,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理想。
今天,面临新的教材改革,我们一些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下手,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草率,“旧瓶装新酒”,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比较陈旧保守,对新教材的内容没有吃透,对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把握不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套。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人”(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要考虑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学习要让他们达到什么目的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学内容即“文”(文本),可以让学生有哪些收获,找到一个“人”和“文”沟通的切入点,达到“人”“文”的高度统一,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巧了,学生的学习也就顺了。
二、抓好课堂驾驭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汲取知识的阵地,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除自己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业务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创设一个教与学和谐融洽的能力。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单纯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实在、更有意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中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有耐心和细心;语言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要有饱满的热情、成竹在胸的精神面貌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持续高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洛森塔尔效应说明,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鼓励和暗示中实现的,中国有句俗语也说过“好娃娃是夸出来的”。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
要确保一堂40~45分钟的课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外,更重的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学必须有自己的方法。拿语文教学来说,有钱梦龙的“训练派”、余漪的“情感派”、魏书生的“管理派”、宁鸿彬的“思维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方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算科学合理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但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学环境差异等决定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合教材的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抓好总结反思环节,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
篇3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和睦。
3.通过讲述家人故事,学习家人的美好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好家风。
活动重难点
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吉祥三宝》《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吉祥三宝》)
学生听歌曲并回答“在这个家里有哪三宝?”。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爸爸像太阳,妈妈像绿叶,而我则像种子一样在这个家里正在发芽,那今天就让我们以家为话题来说一说,我和我的家。
二、观看视频,感受亲情
师:宝贝们,爸爸妈妈因为相亲相爱就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在这个家里他们希望有一个爱的娃娃,于是我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的长大,经过10个月,我们就来到这个世界。也来到了这个幸福的家里。那对于我们的到来,家人们是什么心情呢?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生观看家人及自己的图片及视频,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妈妈很爱我们,在这个家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师总结: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们很快乐(板书:快乐)
三、游戏互动,认识家人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2.通过听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3.老师和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对唱儿歌。同时相机出示家庭关系图。
4.游戏:抢答“冲冲冲”。
师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学生回答:爷爷。
……
游戏难度升级:有一个小女孩给你的妈妈也叫妈妈,她是谁呢?(姐妹)
师小结:有的小朋友家里不但有姐姐妹妹,还有哥哥弟弟,他们应该在关系图的哪个位置(对照课本35页的大树图),有了他们相伴着成长,我们更快乐呀!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家里有这么多成员,大家在一块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多快乐呀。(板书:和睦)
四、分享故事,传承美德
1.师: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中,家人们都各有各的长处和优点,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
生:自由回答
师:前几天有一位小朋友在父亲节陪伴爸爸执勤的照片爆红网络,她最佩服自己的爸爸,他觉得认真工作的爸爸很棒很棒。
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很佩服他的奶奶,听听他怎么说?(听录音)。
出示图片,采访班级学生。
2.小组交流: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你想向他们学习什么?
渗透交流小秘诀:(1)发言要表达完整清楚,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交流时小声点,不打扰到别的组(3)音乐停的时候讨论结束。
3.学生展示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家人的优秀品质,如:为家人无私付出、工作认真负责、孝敬老人、了解家族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与邻居友好和睦。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家人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学习。比如无私付出、工作认真、孝顺老人、待人友善、爱锻炼讲诚信等等(相机板书)。那身为家中的一员,老师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更多的去学习和继承家人的美好精神和品格。在这么快乐、和睦的家庭中,传承美德,健康的成长(板书:传承美德,健康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画出大树的轮廓)。
师总结:只有我们每个小家和睦了,国家这个大家庭才会安定富强,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国家这个大家。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出对家的爱吧(播放学生和家人的图片以及歌曲《让爱住我家》)。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
2.理解家庭结构和关系,能在生活中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3.在小组活动与主题视频中感受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具体而精准的目标引领下,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着手,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在课堂上对聚焦化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实践与落实。
一、 感受家的温暖
课前听到的歌曲《让爱住我家》,奠定了课堂氛围温暖温馨。从书写“家”字开始,引导学生字的笔画中藏着家的温暖和爱。创设温情氛围,点燃学生思维火种,激活学生思维欲望。
二、丰富的问题情境——了解我与家人的关系
从血缘和法律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层次清晰的引导学生,深化“家庭”的概念。教育的重心落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家人的爱与期待,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被欢迎和被接纳的。从情感和法治教育中感受“爱”。对于满月酒、百天宴还有家乡特色的“满月挪窝”“抓周”等习俗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味出生活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蕴。体会传统的习俗中也蕴含着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
从理性到感性的情感教育让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拓展思维。
三、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认识中国家庭伦理关系,
这一环节从“认识关系”—“梳理关系”—“记住关系”。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并不了解传统的中国家庭伦常关系,这个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生学情,在设计中采用层层递进活动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家族歌入手,考一考,唤起学生的记忆。根据家族歌填家族树,理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思考方式有很大帮助。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让教学重从点落实。
为了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发展中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知识结构的学习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让学生从“家族树”中感受“祖辈、父辈、我辈”这样的传统辈分观念,植根给学生“长幼有序”的人情观念。为深入情感做铺垫。
四、回归儿童生活,深入体验传统文化
本环节是基于前三个环节台阶之上一步一步逐渐达到的。有了之前在活动中理解、分析、感受的基础,升华到德法相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主题设置在此环节体现出了德行化。第一部分从学生生活中与长辈相处的方式着手,引导学生晚辈对待长辈的礼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与礼”让孩子了解餐桌礼仪,相处礼仪等,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从“筷子”这个公益广告中感受爱的延伸和传承,家庭成员中爱的感染与教育,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心。
篇4
关键词:Photoshop;兴趣;自主学习;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95-02
Photoshop是目前市面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如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各式产品包装、书籍封面等,这些具有丰富图像的平面印刷品,基本上都需要PS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PS的教学内容仅有两个课时。在总课时有余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有关参考书籍,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进行适当的增加和改进,力求教学内容构思新颖、趣味性强。
学生一开始接触Photoshop都充满了好奇,跃跃欲试。但是,随着课程不断的加深,所学课程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理论讲解加简单实例演示的方法,学生只掌握少数几个实例,没有真正理解工具的作用,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不会活学活用。[1]
面对这些现象,为提高教学效益,笔者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旨在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并学以致用。
1.有效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1 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显得极为重要。Photoshop第一堂课十分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2]让学生与Photoshop从陌生-相知-相识-相交-熟悉,最后成为好朋友,真正地从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当中。
可在第一堂课为学生展示多幅PS效果图,如知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宣传海报,海报上爸爸与孩子头部图像对调,逼真自然、生动有趣;再如"XXX遇上西雅图",将班上某位学生的照片切割到一张西雅图的风景照中,像是该生身临其境般地畅游西雅图。还有把学生在运动会上拍的运动员的模糊照片变清晰了等。通过以上展示,让学生领略PS的魅力,产生热爱,进而愉快地学习。
1.2 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Photoshop图像制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层设计",这里的"层"指的就是"图层"。在讲解图层概念时,因图层的概念较为抽象,为让学生明白PS的设计理念,我运用了"娃娃穿衣"的游戏,将15件不同的物品分别放在15个图层中,如图1,学生想要把某件衣服穿到娃娃身上,必须先选择该衣服所在的图层,才能移动相应图像。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对图层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进行作品制作时,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密切联系学生本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结合时间来设计,如节日、实事等。圣诞节时,可设计表达圣诞祝福的作品(图2)等,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还可以选择学生的实际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PS的积极性,以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需求。校园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如学生会纳新、社团、校运会、科技节、军训等,均可作为学生创作作品的实例素材。例如每年元旦,我校都会举办"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让学生们用已学的知识设计班级合唱海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各自的风格,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体会到图像处理技术就在自己身边。
1.4 以赛促进,增强学生的源动力。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其中一项便是"电脑绘画"。学生可以使用美术课上画的黑白画、素描等,扫描上传电脑后,用PS软件上色,并使用滤镜、加深减淡等工具进行处理,使图像更加生动立体。或者利用钢笔等工具,绘制简单漫画。我校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市、区获奖。通过比赛,使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建立自信,克服如PS难、比赛获奖更难的畏难心理。
2.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在PS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他们会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仅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层面,没有自己的创意,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内化、保持和迁移,学完就忘也是很正常的,更说不上学以致用了。[3]
所以教师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应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
篇5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我省已开始实施新课程,不少物理教师虽然参加了不少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班的学习,但由于培训本身的时间短,以及原有物理课程及教学方法与策略潜在“惯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积极地改进物理教学策略,改变物理学习方式,而是甘心回头“重走老路”,课堂教学重复着低效的实践行为,物理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提高农村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授课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工作报告中曾多次强调:“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无论怎样强调均不过分。”教师要想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新课程提出的挑战,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结合本校实际,引导老师优化教学模式。为了规范教学流程,引导其践行新课改理念,我校推行“导学式”教学模式,制定了适合我校实情的课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积极推行、实践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物理教研组坚持听课、评课。老师平时经常性地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全校大力开展听课活动。我们确定了每位老师每周听课的节数,并且要求每位老师听课后都要发表见解。针对同一课时逐个上、集体听、不断议的方法,反复探讨一堂课到底应该怎样上,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效率高。经过扎实的磨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众老师受益匪浅。我校的郭光辉老师在学校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奖后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前一阶段扎扎实实的观课、上课、评课,或许我的教学水平还不会提高得如此之快。”
2.师徒帮带,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对青年教师实行专人指导,对教学新秀实行重点提升,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负责。如我们物理组郑桂珍老师帮带景胜峰老师,张围圈老师帮带姜国强老师,李建敏帮带高栋良老师。要求师徒每周相互听课不少于2节,期中期末考试中“师徒”的成绩捆绑评比,以增强“师徒”双方教学的责任感,保证帮带的实效。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很快,工作上不走、少走弯路,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二、深入研究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课来讲更为重要。其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尝试。
1.使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生活。例如在教学中通过介绍物理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学习“电磁波”时,联系同学们感兴趣的移动电话、因特网、电视机,介绍其原理,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上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语至关重要。如它是一堂课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造情境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恰当地设计导入环节,使每节课的开始言语幽默、话题轻松、课堂气氛活泼,不但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中吸引过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使本节课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上的实验应创造条件尽可能给学生演示。物理实验直观,形象,具体生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合理而有趣的演示实验,对学生学习物理至关重要。如在“摩擦起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将一根摩擦过的带电橡胶棒靠近玩具“洋娃娃”或长毛狮子的头部,可看见洋娃娃或长毛狮子“勃然大怒”,长发或长毛根根竖起。学生观察此实验后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会猛然增强。
4.分层次教学,使所有学生都有成就感。针对各班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进度和策略,编制不同的学案,解决实验班“吃不饱”、普通班“吃不了”的问题。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成绩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面要注意层次性,要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兴趣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避免出现以下几种现象:过去的实验“看黑板”,如今的实验“看录像”、“看投影”;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学生用笔“做实验”。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
四、合理利用好多媒体
篇6
一、教材活起来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材中一些静态的、背景平淡,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例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大胆用活例、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学第二册《十几减几》中,课本上的主题图是小猫观金鱼图。我在讲授这课时,并未直接使用这副静态的主题图,而是创设了小猴爬树摘桃的情境。多媒体呈现13只猴子在桃树下玩耍,然后动画一变,呈现一些猴子爬上桃树(画面上可以看见的是5只),地面上留下6只猴子。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使问题呈现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这样的设计也避免了算法上的暗示。再如:数学第一册的实践活动练习“小小商店”,我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的桌子整理排放后变成一个个柜台,让学生自由选择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巩固了购物时的计算方法,而且兴趣高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数学课堂活动不是简单地将知识通过教师的传授“复制”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的观察、猜测、比较、尝试、推理、抽象、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如:听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时,她和学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先是老师和学生玩,后来学生自己玩了一会,老师开始提问:“你们谁赢了?怎么知道自己赢了呢?”学生纷纷说没有算。“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记呢?”学生相互讨论了一会,有的说用脑子记着、有的说赢一次画一个圈。老师说:“我们可以用画‘正’字来记,赢一次画一笔,那么如果出现了平局记不记?”“平局,不用记。”学生喊道。接着老师让学生再一次玩“石头、剪子、布”。学生一边玩,一边在纸上画“正”字。当老师再问:“这次你们知道谁赢了吗?”“我赢了,我赢了……”学生纷纷举手。
这样宽松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掌握了统计的方法,也拉近了师生距离,促进了师生交流,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思维活起来
虽然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存在着差异,但数学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所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给每位学生一块自己的天地,增进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我让学生把积木带到课堂中来,在讲授新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搭一搭,同桌一起搭积木,说出搭出了什么,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2)摸一摸,感受一下这些物体的面;(3)描一描,将这些物体放在纸上,沿着边描下来;(4)猜一猜,这些图形是从哪个物体上画下来的;(5)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平面图形,并小组内交流;(6)围一围,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再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圆形。通过操作,学生初步体验到曲线图形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来的。在此教学活动中,我关注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激活思维。
再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我又组织了这样的活动:(1)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2)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3)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师生关系活起来
“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喜欢哪一位老师,也就特别喜欢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歧视,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抱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被老师所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俞老师在接一个新的班级后,他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好,他们也很专心地学习。他对这些成绩上不去,而又拉班级后腿的学生没有责骂,没有批评,而是给他们以家长般的温暖,朋友般的鼓励。从心灵上给了他们莫大的鼓励,经常跟他们聊天,交流。一个学期后,他们的成绩提高了不少。这跟俞老师的辛勤教学离不开,但我觉得俞老师用了心理鼓励的方法,与学生的和谐愉快相处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原来的教学中,老师一直都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没有希望,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
随着教材的不断变更,书本上的知识也越来越活,学生学得也要越来越灵活。因此,只有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学的知识活起来,我们才跟得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有效
素质教育实施中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1 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1 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1.2 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写教案时,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2.1 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8册教材,每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进行编写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
2.2 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动手实验能力、心理需求基础等,然后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应提高。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2.3 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学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3 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3.1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
案例: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
3.2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案例:《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3.3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
3.4 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
4 注意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
篇8
关键词: 音乐课 情景游戏 教学手段
我国在2001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同样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可见,音乐教学及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爱音乐是人的天性。音乐能引发人的联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无论是听赏音乐作品,还是表现音乐作品,都应让学生发挥独特的理解和对情感、意境的创作。
传统的音乐课,只是为了唱歌而唱歌,或者讲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现在音乐新课程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改变了过去的音乐教师讲得多,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学生对音乐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提高、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传统的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评价,只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评定”上,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相对单一。这次音乐新课程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保护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如何让孩子在音乐课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关注、重视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人的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培养的。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验到在音乐中的快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学生变得更爱学习。
首先,在第一册《在动物园里》的新课导入时,我考虑到了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布娃娃来当教具。教师像演木偶剧一样用形象的语言扮演布娃娃的声音,同时也让学生和布娃娃在一起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激发了兴趣。
其次,在讲音乐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我们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了。如:在教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时,如果给低年级的学生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学生肯定不愿意去学。在教授这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请一位学生模仿猫和鸭子的叫声,让其他学生分辨这两种动物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声音的长短之分。再让学生模仿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声音长短。学生通过模仿猫的叫声、鸭子的叫声,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时值。这样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
最后,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反复记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第一册的《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课,出现了反复记号。为了让学生把反复记号学得透、记得牢,我把它编成了故事:“有一天,一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游着游着。它被一个东西拦住了。这时只看见,小鸭子转身又重头游了一次。小朋友们,小鸭子为什么要在重新游一遍呢?原来它是看见了反复记号││::││。”我觉得这样讲把反复记号更加形象化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会感到新鲜、有趣。
二、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师控制着教学,学生在被动中接受知识。
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课堂上,老师有了甜美的笑容、亲切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学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老师鼓励的话语,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
三、把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化
现在的音乐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是在课桌上打开书,背着手唱歌了。而是离开了课桌,和老师离得更近了,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如:在《拔河》的教学中,我以小学生运动会的形式导入课题,把学生分成两组。在学生听着《运动员进行曲》进入教室后,我告诉学生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是“拔河”。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由我当裁判。
四、在音乐课中进行情景游戏的教学
情景游戏多用于低年级,通过游戏性活动,学生能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如在上《大鹿》这课时,学生首先学会歌曲,然后让各小组推选出大鹿、兔子、猎人角色来进行歌表演。这种富有趣味的音乐游戏,能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五、让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现在新的音乐课本,有丰富精美的图画,课本里选出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学生爱唱的、爱听的,这些都充满了童趣。老师在上课时,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些形象鲜明生动的课件,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起来,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雨沙沙沙》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歌曲。这是一首天真、活泼的儿童歌曲,主要是以歌唱春天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在上这节课时,为了突出春天来临时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我出示了几幅描绘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了冬天的寒冷、萧条。再出示春天的图片,同时播放《春绿》的音乐,加上描绘春天的语言,这样学生就能对比出春天的美了。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课带来了变化,学生变得爱上音乐课了。过去单调、枯燥、令学生厌烦的教学模式,随着现在新课程的改革,慢慢地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快乐,更加喜欢音乐。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马克恩・德索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威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让每一位学生爱音乐,在音乐课中得到真正的快乐,让他们愉快地享受着每一节音乐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一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第一版.
[3]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第一版.
篇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蓝色的树叶教案
一、教材简说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
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自己”和“他人”这两样东西。在许多情况下,这两样东西都在进行着斗争。斗争的结果,要么是自私,要么是无私。经过不断的自我修养,人应该逐步达到无我的境界。雷锋心中装着他人,惟独没有自己,成为世人效仿的典范。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切忌把她当作批判的对象。
课文中的事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的感受。
课后学习伙伴提示“我想对林园园说……”,对这一扩展性活动,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评或说理上,最好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可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读一读。
(1)“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趴在桌上准备上美术课。”(“术、铅、盒、削。”等字,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读、识记)
(2)林英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可结合“皱纹、把书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语帮助识记)
2?读音指导重点:“术、惹、桌、注、皱”都是翘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o。
3?“术、吐、注、铅、桌”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术、土、主、住、沿、船”等字分析字形。
4?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字较多,建议在描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二)朗读感悟
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可结合课后“读一读说说”进行扩展练习)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诚恳、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林:还要画小草?(读出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
以上对话中人物的语气,可让学生自主体会,老师可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悟。课文插图非常形象生动,可结合插图感悟课文语言。
林园园的言行,明显不对。但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多的。可结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结合林园园最后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猜猜她为什么脸红,她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他们和林园园一起进行反思。
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是让学生练习说句子。可结合指导朗读进行。
(三)实践活动
画一张有绿绿的叶子的树的图画送给李丽。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提问:树叶一般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说说“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
2?课文中的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理由。
3?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4?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看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蓝色的树叶教案的人还看:
1.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蓝色的树叶
2.二年级上册语文《风娃娃》教案
3.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
4.二年级上册语文《欢庆》教案
篇10
首先音乐课要尽量的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并且在教学中要多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想象、发挥和创造。其次音乐课是思想跳跃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不论是在唱歌、表演、演奏和欣赏时,它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感情的变换都体现了跳跃性的特点,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对学生优良品格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兴趣、正当的荣誉感和成功的幸福感等。要让音乐课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得力工具,不但要做到以上几点,还要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跳板。音乐课就根据学生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乐于学。比如在节奏练习时,我设计《做个好娃娃》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认识四分音符。学生以敲击乐器的形式来念儿歌,在熟练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接龙的形式来表现儿歌。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借用动物的叫声来告诫儿童,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告诫儿童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利用游戏等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能改变过去一唱到底枯燥乏味的被动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理解、感受与表现力。
二、创设美的情景,了解美的真谛
把音乐教育当作一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开发智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媒介或强有力的手段来实施,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以前上音乐课,只要求学生学会唱就行了,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性。现在音乐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唱歌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如何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美呢?这就需要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布置优美的课堂环境使音乐课更艺术美,活动的前提导入和烘托,再加上教师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演唱以及演奏等等。如:在教唱《大家来劳动》时,我从小朋友们身边的事情做引子。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的家里都帮助爸爸妈妈做哪些家务,通过做家务都有哪些体会和感受?学生们不仅了解到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之处,并且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在欣赏《劳动最光荣》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劳动的动作,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的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劳动美在哪里。这一些条件结合到一起随时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们对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情感的欲望。并且能让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
三、感由心发,丰富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每一首歌都有自己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师要仔细的品味其中的微妙的情感寓意,授课的时候以曲之情,发己之情,以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孩子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感由心发的目的。如何更好的理解音乐情感呢?应该多听多唱对比性强的音乐,使孩子在听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让学生有感而发,体验出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多听多唱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以外的知识,比如有关的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史、各国和民族的音乐历史、地理、美术、自然常识、文学、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唱《茉莉花》这一课时,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版本的《茉莉花》,让学生感到新奇,居然有这么多版本的《茉莉花》,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次引申出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作曲家普契尼根据《茉莉花》改变的歌剧《图兰朵》和美国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吹奏的《茉莉花》。通过这些乐曲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音乐、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并且能明白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是相通的、是没有界限的、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是人与人的交流的纽带。
四、循循善诱,全面培养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