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烦恼范文

时间:2023-04-11 00: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长中的烦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长中的烦恼

篇1

记得我七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回家以后,我在小房间里认真地写作业,爸爸悄悄地进来了,他看到我写字握笔时手拿得很低,手指都快要碰到笔尖了,便大声地对我说:“徐诚,你笔拿得太低了!要想把字写得好看就很难。”

我说:“笔拿高了又不好写。”

爸爸说:“现在先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以后慢慢就觉得好写了。”

我不服气地说:“你看我虽然笔拿得很低 ,可是我的字不是照样写好了吗?”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徐诚,你现在才一年级,作业很少,等到上高年级的时候作业会很多,那时你如果笔拿得还和现在一样低,不仅字写得很慢,而且还很难看。”

我不耐烦地说:“我就这样写!你笔拿高了,字不是也写不好吗?”

此后有很多次,每当爸爸要纠正我握笔姿势的时候,我都跟他顶嘴,有时干脆不理他,我还是我行我素;心想:“我又没有错,干嘛要听你的。”我照样还是把笔拿得那么低。为此,爸爸常常跟我发火,我也很生气、很烦恼

后来,我上了四年级,听老师说:“同学们,要想把字写得漂亮,笔就不能拿得太低,而且还不能写得太快。”我一下子愣住了,这不是和爸爸几年前说的一模一样吗?可这次是老师说了,没办法。我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慢慢地练习起来:我先把食指向上移,使指尖和钢笔下部的三道凹槽对齐,再把拇指自然地按在笔杆上,开始一笔一划慢慢地练习起来……。

篇2

去年“9·27”列车追尾事件的发生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轨道交通安全、有序运营,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列为重点监督项目之一,围绕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管理、应急能力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监管等三个方面进行监督调研。4月19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本市轨道交通安全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当前轨道交通已经进入由大规模建设为主向运营管理为主转型、由单一线路运行向网络化运行转型、由地面交通为主向地上地下公交紧密结合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更加适合运营管理需求的体制,落实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有效应对高峰时段超大客流,及时消除各类风险和隐患,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

变“限流”为“分流”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据统计,本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已经超过了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之大的客流呈非均态分布,表现为部分时段、部分线路、部分区段、部分站点客流高度聚集。早晚高峰时段,一些线路的拥挤程度远超地面公交。相关企业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缓流、限流措施,但效果仍不明显。地面公交一方面在一些特别拥挤的路段缺乏平行的线路,另一方面高峰时段在快捷度、准点率方面远不及轨道交通,对市民“吸引力”不强,缓解轨道交通流量的作用十分有限。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此“支招”,认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度聚集的现象仅靠限流的办法难以缓解,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克服体制的局限,主动整合公共交通资源,使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互补”、“联动”,有效实现分流。

“当前,要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甘忠泽委员指出,要变限流为分流,把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压力分摊到地面公交上。“现在不仅要大力发展地面的公交专用道,而且要配套成网,切实落实‘路权优先’措施,使轨交网和公交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缓解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的超大客流。”

在科学测算和分析各时段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在某些路段和时段推出必要的平行配套的地面公交,也是分流的一大举措,但在张载养委员看来,如果地面公交在快捷度和准点率上比不过地铁,那么对轨道交通的分流作用依然十分有限。“上海在发展公交专用道方面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在一些道路资源充足的路段,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高,常处于半闲置状态,而在确实需要公交专用道的路段,普通车道本就拥堵不堪,公交专用道难以建立。”对此,张载养委员建议,“能否在地铁沿线划出一些定时、限行的公交优先道,在早晚高峰时段采取一定的限行措施,同时确保公交的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唐宁委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有关部门应大力营造一个快速的地面公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流和疏导的问题;这里的“快速”包含两大方面:一是高峰时段的专设线路;二是紧急情况下的加开线路。

“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同时一些大型居住区和科技园区过度依赖轨交出行,这些因素加剧了轨道交通局部性、时段性的拥堵。”陈兆丰委员指出,有关部门应科学统筹,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充分考虑今后的运营安全因素,避免产生先天不足的缺陷;要从完善配套设施、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上,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和科学的交通网络。

“安全”是运营管理第一要务

“9·27”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社会各方都意识到安全是轨道交通有序运行的前提,但要真正将安全是运营管理第一要务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处理好保证安全和保障运营之间的关系。但人大调研显示,当前一些轨道交通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尚未落实到位。

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始实施的地铁安检制度有力保障了庞大地铁网的安全运营。世博会结束后,虽然安检制度继续实施,但不少却流于形式,“应检不检”、“劝检不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些地铁入口处,安检形同虚设:拎着包的乘客们行色匆匆,无视安检的存在;与此相应的是,有的安检人员则熟视无睹,放任那些不愿配合安检乘客的通过,未尽到对乘客的有效引导和检查的责任。张艳代表指出,对于轨道交通的安检制度,大多市民觉得很有必要,但对安检的形式和效果心存异议。比如,现行的安检形式并不适合轨道交通的大客流;一些安检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人在现场但岗位责任不落实;此外,安检的标准也缺乏细化规定等等。对此,张代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针对轨道交通运营量大、乘客赶时间等特点,制订出既能确保安全又能为乘客所接受的安检制度;同时必须对安检人员进行更专业、更严格的培训,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加以考核。朱言文委员提出,各类媒体应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曝光度”,引导老百姓提高安检意识、主动安检。

人大在调研中也发现,在轨道交通秩序管理方面,车厢里散发小广告,车站出入口乱设摊、堆放杂物、流浪人员留宿等现象较为常见,加重了畅行及应急疏散的压力。按照现有的法规,涉及轨道交通车站内外的有关执法管理部门有地铁公安、城管执法和地铁运营企业。如何理顺执法管理体制,最大效率地发挥各部门和地区的作用?甘忠泽委员建议建立起一个政府、地区、企业共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执法的合力。

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如何从书面完善向加强演练转变,提高应急处置的实际能力,也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大家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开展预案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在实战演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预案和方案。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也应“跨越式”发展

本市轨道交通路网建设的快速推进,加上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和公众不断提高的出行服务需求,对运营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客观上是极大的考验。调研发现,一方面,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导致有的岗位、工种同时出现人员培训跟不上、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目前轨道交通行业职工年龄较轻,一线人员中42%工作不满3年,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精、应急能力不强,遇到“动真格”的突发事件容易忙乱,难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短期内招录的部分员工对培训的内容还未能学以致用。

“轨道交通的人力资源难以适应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矛盾必须解决。”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大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力度。

篇3

我的烦恼是: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就算有,他们会说:“小孩子关键是学习,玩,你长大后,成长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哎,什么时候他们陪过我呢?他们总是想着工作。

我真心希望他们能休一天假,能够陪我玩一会儿,就算一分钟,半分钟都可以。

我除了这个烦恼外,还有呢!如:爸爸妈妈不让我做家务,只要一帮他们,他们就会说起我的学习之类的事,但我只想帮帮爸爸妈妈,怎么好心成坏事呢?我也不小了,帮大人做家务还能成长呢!

我希望爸爸妈妈能让我亲身体验一下,让我懂得做家务是怎样的心情!

除了这些外,让我更加烦恼的是:爸爸妈妈喜欢偷看我的日记,又一次,我和往常一样回到家里,但作业是写作文,我睡觉前把书包关的紧紧的,可一觉醒来,我的书包拉链开了,作文本都还放在桌子上,我问妈妈:“妈妈,书包怎么开着,你们头看我的日记了吧!”妈妈说:“怎么呢?检查一下你作业呗!”妈妈说的比唱的更好听,小学生的日记为什么要看,要看也要经过我的同意啊!我想:不能让妈妈偷看了,于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那就是把日记本藏起来,把假的日记本放在桌上,虽然写的是故事,但是妈妈再也见不到我的日记了。

不料,妈妈果然上当了,他拿起了我的日记读了起来,“咦?怎么全是故事,和她以前的日记不一样呢!”妈妈说,这句话传到了我的耳边,我成功了。

篇4

亲爱的妈妈,有些话压在我心里已经很久了。几次想当面对你说,但我一看到您那严厉的目光,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今天我就借作文之机来倾诉我的心里话。

在我没上学之前,您疼我,爱我。无论什么您都依着我,那时的我是多么幸福呀!可是好景不长,自从我上学以后,就很少有过到外面玩的时候,我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怎么也飞不出去。我是多么渴望自由,渴望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呀!可是妈妈您却像一把无形的大锁,把我紧紧锁住,让我透不过气来。

记得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想放松一下,看会儿喜爱的动画片,可刚打开电视机,您就回来了,一把关掉电视机,凶巴巴地嚷道:“谁让你看电视的,有空看会书去。”吓得我一溜烟得跑回屋里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随之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

妈妈,您管得我那么严,我也知道是为了让我学习好一点,但您也应该适当的让我玩一会呀!要知道玩可是孩子的天性啊!

您就给我点自由的空间吧,妈妈!

篇5

2015年经济增速放缓符合增长阶段变化的逻辑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增速变化,与日本、韩国等已经完成阶段性转换的东亚经济体表现较为一致。2015年,按现价计算,中国人均GDP略高于79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折合11000国际元,大体上对应日本和韩国高速增长阶段基本结束时的人均GDP。回溯整个“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8%,与日本和韩国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之前五年的增速大体相当。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在1974年结束,之前五年即1969―1973年期间,GDP年均增长6.5%。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在1998年结束,1993―1997年期间,GDP年均增长7.4%。可见,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是一个相对缓和的过程,没有明显失速。

在增速回落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和积极的变化。当前,中国经济更加依赖内需、更加依赖服务、更加依赖消费驱动。2015年消费增速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增速,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60%左右。城镇化率和服务业比重均超过50%,未来还会进一步上升,将对改善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中国还建成了大规模、高水平、成体系的基础设施,比如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较2000年增加10平方米以上,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而且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出口产品中高端消费品和投资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增长;分区域看,在31个省份中,有10个省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些省份常住人口数量总和超过5亿人。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在增长阶段转换中并没有放缓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

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破7%”,有可能强化经济下滑的预期,甚至出现失速。事实上,7%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增速高一点低一点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要看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12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4%,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应该看到,中国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期,当前的增速并没有明显偏离多数机构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的测算。而且,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每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明显高于以往,2015年1个百分点的增量,已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6个百分点。

评估中国经济要看到已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

增长阶段转换期,经济结构变化和动态调整的速度比较快,过去高速增长时期各变量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一些在经济稳态时用来判断跟踪经济增速的指标和方法的有效性在减弱。仅仅根据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货物运输量、工业产品产量,或者一些根据实物量编制的综合指数来推断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忽略了已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和新兴部门快速成长的积极影响。

过去,中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密切相关,工业增加值与GDP的相关度较高,用工业产值或重要工业产品实物量都能较好地测算GDP增速。但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特别是随着钢铁、水泥、发电量等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多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和GDP变化之间的关系也不再稳定。比如,发达国家历史上有一个能源消费的“倒U型”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单位GDP能耗会明显上升,随后则会下降。在倒U曲线左侧时用能源消费检验GDP增速会比较有效,而处于倒U曲线的顶部或右侧时,仍沿用过去的历史关系来检验则会失效。因此,简单根据工业增速或者能源消费变化推算GDP增速的做法需要随着增长阶段变化而调整。

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增长也发生了明显分化。一部分与大宗商品运输相关的生产业增长缓慢,比如铁路货运;但客运尤其是航空客运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旅客周转量增长接近15%。信息服务、金融、商务咨询、健康和娱乐等现代或新兴服务行业增长也比较迅速,而且这些行业对固定资产、能源原材料投入的要求都不高,属于轻资产行业。如果再简单套用分析工业生产的方法,基于实物量估计增加值,无疑会低估服务业增长对GDP的贡献。

2016年中国经济有望在调整中实现阶段性企稳

2016年的世界经济难改“新平庸”表现,将维持“低增长、低通胀和多风险”态势。中国经济走势既受到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美国退出量宽政策、美元延续升值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又将在与其他经济体的互动调整中影响世界经济。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将继续释放,但随着投资增速逐步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实质性启动和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有望阶段性企稳。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探底。投资增速一直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15年投资增速回落到10%,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2016年将继续回落到个位数,并将逐步探底。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触底。近两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回落,2015年仅增长1.0%,比上年回落9.5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放缓到零增长或负增长。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将逐步企稳。受产能过剩的制约,2015年制造业投资仅增长8.1%,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还将轻微放缓。三是基础设施投资高位回调并逐步回稳。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2%,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受投资回报率和地方融资能力制约,2016年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回落,但仍将明显高于公共财政收入增长。

二是化解过剩产能将实质性启动。在制造业经历了“井喷式”扩张后,近年来,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市场需求不足,产能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显现。以钢铁和煤炭为例,2015年,中国粗钢产能11.3亿吨,但产量仅为8.04亿吨,同比下降2.3%;煤炭实有产能42亿吨,加上新建扩建的合计总规模约为57亿吨,而消费量仅为39.2亿吨。到今年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持续48个月负增长,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表明过剩产能拖累工业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必须痛下决心对过剩产能进行“外科手术”式去除。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化解过剩产能将实质性启动,这对改善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推进。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约束持续强化,旧动力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中挖掘新动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中国新一轮改革将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正在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能。科技创新将助推中国提高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

综上所述,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探底过程中,在投资增速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启动、新动能加快形成的条件下,本轮经济放缓有望实现阶段性企稳,全年经济增长仍可达到6.5%以上,后两年经济增速将逐步回稳,总体上呈现L型增长态势。

宏观政策要将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的结果,但深层原因还是结构性问题。201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中下行的态势表明,扩大投资需求的边际作用正在递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宏观调控必须重视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有效结合,在做好需求管理,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

需求管理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超越社会承受能力,又不能出现大面积流动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当加大力度,阶段性提高赤字率,适度扩大赤字规模;调整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提高铁路、水利、农村电网、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中央出资比例;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推进营改增扩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灵活,保持新增贷款和全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适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冲资本外流;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加强预期引导和管理。

供给侧改革要加大力度,重点是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要从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入手,摸清底数,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明确产能削减目标,加快出台人员安置、债务处置、资产重组等具体政策措施,消除企业退出的各种制度,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与地方产能核减挂钩;积极探索用市场化方法出清产能,促进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已经过剩的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稳定的动力源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位于前列,而且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基数大,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继续位居第一。根据IMF公布数据,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8%。过去五年,都保持在20%―30%之间,是全球增长最重要的引擎。

有人提出中国经济放缓拖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事实上,中国2015年原油进口净增加2712万吨,谷物进口净增加1319万吨,大豆进口净增加1034万吨。2015年前11个月,美国、欧盟27国、日本加上中国一共进口商品9.15万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占比接近17%,与前五年的比重基本相当。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贸易比重并没有下降,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也明显惠及其他经济体。

篇6

唯业绩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过度的唯业绩论,让销售人员不得不一切向业绩看齐,销售人员难免急功近利,在客户面前夸大产品功能,承诺不兑现的情况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同时销售人员也会患上浮躁病。

可能很多企业没有觉察到销售人员浮躁病带来的危害,甚至还没有意识到,销售人员身上带有浮躁病。销售人员浮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卸责任

在销售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销售人员都会推卸责任,把销售业绩不佳的原因归于与已无关的一方,甚至有的销售人员会掩盖一些隐性的问题,导致一线销售问题反馈不到公司决策层,这才是最恐怖的。

2、问题聚焦

销售人员在看待问题,总是聚焦一点不放,很难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因为全局与已无关,另外信息掌握得不全面,也是一主要原因。比如销售业绩一旦出现下滑,条件反射似的,归于价格太高,产品质量有问题等这些看似问题的问题上面去,并且容易将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放大,动摇军心。

3、自以为是

销售业绩提升上去,这是自己的本事,销售业绩下滑是其他人的责任,凡事以我为中心,公司任何部门,任何决策必须符合销售人员的观点,实际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这时不会静下心来去做一些基础工作,对于学习再提升更是不屑一顾。

4、原地踏步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再加上在公司的资历,很难进行再学习,再提升,创造性的工作再也没有了激情,也没有动力。

5、疲劳综合症

销售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回顾一下,仿佛很多问题都明白,也都懂了,但真正考核时,很多问题又都解决不了。这是疲劳综合症的典型特点,什么东西好像都会,什么东西又都不会。

一线销售工作是年轻人的天下不假,但当我们不再年轻时,该如何办?这个问题在每个销售人员脑海中时刻萦绕着,时间一久,当没有很深的积淀,难免会变得浮噪起来,如何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呢?

实际上一个销售人员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依靠团队完成销售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销售人员扮演一个什么角色非常关键。其实在很多的营销管理培训过程中,更多传授的是方法与技巧,并没有协助销售人员做好自身定位,制作出阶段性目标,并绘出工作发展轨迹所致。

作为一线的销售人员真的应静下心来,反思一下目前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是在销售产品?还是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在做销售管理工作?笔者从事十余年营销管理工作中,如果一个销售人员能全面的认识销售工作,逐步沉淀积累,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多,会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

1、业绩曲线图总结

作为销售人员,特别准备向管理方向发展的一线销售人员,应该学会绘制业绩曲线图,并坚持每月进行绘制,并对业绩曲线图进行分析,总结得失,并形成书面的总结报告。

销售曲线图除了销售额的统计,还应该有客源数量、客户来源、成交数量、客户回访频率、促销活动内容、个人占公司销售的比重是多少等等系列数据的分析,并且数据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都要一一注明。

2、销售过程的总结

任何一次销售过程都应该进行总结,成功签单的客户,成功签单的原因是什么?未签单的客户未签单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很少有销售人员能总结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大部分情况下,仅仅是描述一下销售过程,最后结论是情感打动客户,或者拉近客户距离等一些不痛不痒的总结。实际上这样的总结表现出来的是在销售过程中,并没有仔细研究客户消费心理的变化,并积极引导与影响客户的消费心理,并通过细节来完成销售。说得更严重一点,不能很好总结出签单与否的原因的,本次销售过程中,销售即使签单了,大部分应归功于公司整体实力,与销售人员的销售关联度不大。

3、五个研究的总结

五个研究是指研究公司、同行、产品、市场、自己,公司与同行的优势分别是什么,劣势分别是什么,产品组成部分、功效、性价比、服务等是否进行彻底研究,并达到专业水准,我们对市场了解多少?客户提出的问题,我们是否都研究过了,并在市场调研过程中进行验证了。我们是否对自己了解,并仔细了解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在销售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障碍,自己给客户的印象是什么?自己如何调整在销售过程中的状态等等,一系列围绕这五个问题的研究,细细抛根问底,会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值得研究。

4、销售经验的积累

在销售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五个研究的总结,会有很多经验沉淀下来,这些经验将来是我们无形的财富,但是我们又积累了多少的销售经验呢?如果没有,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来显摆自己的资历呢?

A、销售业绩曲线中的各项数据与销售额的关系是什么?这些数据都跟什么有关联?

B、自己能分析出下个月的销售业绩是多少吗?误差并且保证不超过10%;

C、不同区域市场的客户特征是什么?他们对产品需求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D、在销售技巧方面,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有哪些呢?有哪些是自己总结并有自己特色的呢?

E、可以左右销售业绩的关键因素是哪些?是否有能力将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呢?

……

5、销售风格的形成

篇7

要想在销售领域成功,这个等式是很真实地存在的。在分析了“运气”和“环境”这两个要素的影响之后(本文上篇见成长版试刊2010,10期),我们再来看看,“能力”对销售人员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能力

这里说的能力,包括对大客户销售的理解和认识,各种层次销售技巧的掌握,以及积累的行业和项目经验。

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在能力这方面基本上属于零的状态。我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不会过多看重他们自诩的所谓能力和经验,而是看重前面谈到的他们的一些“潜质”(见成长版试刊2010.09期)。因为凡是能考上重点或者名牌大学的学生,智商基本上都不会差,学习能力都很强,只要有潜力,结合我们教给他们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再加上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锤炼,基本上用不了两年,这些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就会超过干了多年的老sales。

但是对销售能力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每个公司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公司对待不同的销售人员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公司很现实:我给你高薪雇佣你来负责这个市场,就默认你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和项目能力的,那么我就不会在你身上做过多投入。你能给我带来收益,我就给你高薪;如果你不能干好交代给你的任务,那你就下课,自然有能干好的人来接替你。

而有些公司就非常重视销售技能的培养,会把销售技能的提升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支撑体系,每年都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项目培训,帮助内部的销售人员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有所提升。

我所在的公司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公司销售团队中超过一半的员工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公司干销售的,现任销售主管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应届毕业生成长起来的。这些人根正苗红、科班出身,在选择他们的时候,标准就非常严格,再加上上岗之前的基础销售培训,入职后的导师传帮带,不同的发展阶段接受必要的培训项目,最终,这群人拥有了正确的销售观、有效的销售技巧、实用的销售工具、成体系的培训。这使得公司整个销售团队氛围融洽、文化积极向上、销售语言统一、学习意愿强烈,大大加强了公司销售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接触过很多销售人员,他们对销售技巧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销售是一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好销售是学不来的,是天生的:还有人认为销售经验最重要,客户关系最重要,在中国不搞关系,什么技巧都扯淡!

但是,在多年的销售经历和这些年的培训当中,凡是我接触过的TopsalBs,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销售是有方法论的,是有规律,有经验可循的。

大客户销售的能力

销售看起来是一个很随机的工作,每天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情,没有固定的生产程序,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专家和从业者数十年的研究和总结,销售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背后就有一系列的理论支撑,有大量的实际论据证实,有配套的工具指导。

我现在干的工作,就是把销售过程中一些看上去不可琢磨,不可言传的东西,总结整理出来,形成理论基础,找到事实依据,归纳成标准的方法步骤,并配套能够马上进行实操的销售工具,然后传播给一线的销售兄弟们去使用。

粗粗算来,对于一个大客户销售人员来说,要具备的能力就不下10种:

1 你要掌握你所处的行业的行业背景知识;

2 你要精通公司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3 你要掌握过硬的客户拜访技巧:电话、开场白,询问、说服,处理异议、达成协议等一系列标准动作;

4 你要掌握高超的公众销售呈现技巧;

5 你要掌握必要的商务谈判技巧;

6 你要掌握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7 你要掌握大项目运作技巧:项目阶段,机会分析,组织分析、价值分析、销售战略,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标准动作;

8 你要掌握一定的渠道技能:分析、动员,招募,盘点、对话、使用等等;

9 你要掌握必要的客户管理技巧,避免只看项目不看客户,只看现在不看未来;

10 你还要掌握相关的市场技能:资源平台建设、市场活动开展、招投标平台建设、样板包装等等。

如果再细细地整理和拆分,还能有更多的细分技能需要大客户销售人员去掌握,其中的每个技能,都有一套标准的方法和工具。其实,这些东西也是由无数前人失败的教训或者成功的经验总结而成的。

在培训过程中,我也经常会被问到:“我用了你讲的这些方法,这个项目一定能做下来吗?用了你说的这个技巧,这个客户一定能被我搞定吗?”

对问这种问题的sales,我一直都很无语。销售工作不是做小学算术题,我给你个公式,你套进去参数,就可以告诉你一定能得出什么结果。销售工作的成败,牵扯的因素很多,任何一种因素出现不可控都会导致项目发生变化,而我们总结的各种销售技巧和理论,都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去做,那么比你只凭经验或者一腔热血地去做,成功的概率更大,但不能保证这么做就一定成功。但是从长远看,如果你每个项目的成功率都提高了,你在同样的时间里成功的项目就会增多,每年的销量也会稳步提升,这就说明你得到了明显的进步,收获了成长。

如何提升销售能力

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是销售技巧,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看书。一本书最多几十元钱,却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总结,你如果能吸收并化为己用,那真是赚大了。但是你要学会选择好书来看,现在已经不是“开卷有益”的年代了,各种图书铺天盖地。良莠不齐,要想在这些海量图书中挑选对你有用的书籍,还是需要眼力的。我的建议是:看国外的,不看国内的;看原著的,不看编著的;看大师的,不看滥竿充数的。不过,我发现做销售的人大多都有阅读障碍症,他们更愿意通过交流来学习,而不是通过阅读。

第二种:交流。只要有一颗学习和进步的心,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是你学习的机会。但是与他人交流也要分人,一定要找那些比你强的人交流,这样你的提升才会更快。另外,多和客户交流,多向客户请教也是非常好的提升能力的方法,因为有些客户在这个圈子和行业已经混迹了十几年,你还在带红领巾的时候,人家就开始做了。很多Topsales都说,客户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第三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自己摔跟头了,被人“砍”了;或者“砍人”成功,尝到甜头了,你才会有最透彻的理解,记忆也会最深刻。

篇8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类似龄龄这样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宝宝存在,那么,身为爸妈又应该如何帮助宝宝化解烦恼呢?具体做法如下:

Ways1.允许犯错,别求宝宝“太完美”。

由于对大千世界充满了无限憧憬,宝宝“犯错”总是在所难免。譬如在成人看来最不起眼的一张小纸片,到了宝宝手里就能轻易把玩成最讨喜的“探险工具”,他也许会趁着爸妈不注意时拿它装牛奶,然后不慎将牛奶洒在干净的地板上。遇到类似的情况时,爸妈的处理办法应该是:

1.不要大发雷霆,更不要用粗暴专制的命令对宝宝横加指责:“以后不许再这样做。”因为爸妈的怒火中烧不仅会扼杀宝宝的好奇心,还会断送他们的求知欲,甚至令其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认为自己“不中用”。

2.面对天真懵懂的宝宝,爸妈应该尽可能放低姿态,耐住性子,压下火气,跟宝宝一起总结一下纸片与玻璃杯的不同。爸妈的童心未泯将足够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宝宝也会为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兴高采烈。

3.当然,“犯错”的处理方式不可一概而论,日常生活中的确有些物品是宝宝不得触碰的,这就需要爸妈给宝宝营造一个有条不紊的活动空间,以确保安全系数的最大化。一旦宝宝呈现出向危险领域探索的“企图”,爸妈在立刻制止的同时还应辅以耐心的说明,让宝宝懂得其中利害,加深明辨是非的印象,增强自我约束与管制的能力。

4.有条件的爸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主动给宝宝找点事儿做,比如擦桌子、叠毛巾、整理玩具等等。待宝宝做完事后,再和宝宝一起讨论事情完成的结果如何,无论怎样爸妈都不要忘记给他一个暖暖的拥抱。

Ways2. 调整心态,允许宝宝“爱臭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宝宝也不例外。爸妈是否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呢?出门前给宝宝梳洗打扮后,宝宝迫不及待地对着镜子仔细端详,继而美滋滋地手舞足蹈。

爸妈可不要对宝宝的此番“臭美”嗤之以鼻哟,因为这正是他们看好自己的第一步。应该说,每个宝宝的心里都住着一位王子或者公主,他们渴盼自己长成想象中帅气、温婉的模样。

如果宝宝从幼儿园放学回家,闷闷不乐地跟妈妈讲:“人家说我长得像爸爸一样黑。”这时,妈妈应该如何化解宝宝的不悦呢?妈妈抿嘴浅笑:“黑色是充满力量的象征,你像爸爸一样帅!”想想看,这样的对话方式趋重就轻、峰回路转,无需多聊爸妈对宝宝的肯定,喜爱不言而喻,宝宝原本的小纠结自然也会一扫而光啦,宝宝的心思也会瞬间豁然开朗,貌似“肤色黑”的不足之处不再是一粒硌脚的小石子。

Ways3. 学会欣赏,化解宝宝“小心眼”。

每个家庭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爸妈的交际方式是宝宝建立社交关系的模板。文明是开在心田里的鲜花,幽雅清香又蕴含魔力,如果家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心,那么生活细节处的耳濡目染便能给宝宝树立一个最好的榜样。

如此,当宝宝逐渐长大,进入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场所并即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社会化挑战时,他便能在为人处事中熟练地驾驭自己的修养,顺畅地把握住现在以及迈向美好的未来。一个悦纳自己、彬彬有礼、真诚地对待别人的宝宝定能博得更多人的帮助。

“金无赤足”,每个人都是优缺点的共同体。倘若哪天宝宝攥着小拳头跟爸妈“控诉”班里的小朋友,爸妈就需要专注地聆听和巧妙地过问。要知道,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无伤大雅的“小斑点”恰恰是宝宝最难容忍的“大罪状”。这种情况下,爸妈得学会站在宝宝的角度思考问题,静下心来一起谈谈事情的经过,潜移默化中给宝宝渗透全面发展观,积极寻找别人身上的亮点。很显然,对于单纯的宝宝来说,他们必须不断克服自己的“小心眼”和“一根筋”,才能在欣赏别人这项艰巨的工程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Ways4.面对失败,鼓励宝宝“不畏虎”。

诚然,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自我认知能力还基本停留在浅显的自我需求层面上,并不包含深刻的自我评价,但此种原发性的自我感觉不容忽视,它对个体的良莠判定直接关乎着宝宝自尊心与自信心的确立。

当宝宝突然想挣脱爸妈的怀抱,尽管蹒跚学步却还要求像大人一样攀爬楼梯;哪怕摇摇晃晃却还试图拎起远超过自己负荷的重物……此时爸妈不要矢口否认宝宝的能力,先让这群“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小家伙们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一旦他们尝到小试牛刀的“甜味”,便会不惜憋红了小脸向您卖弄自己的力量,“瞧瞧,我能行!”这便是宝宝最真切的归属感。自此,他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成员中独具魅力的一份子。

如果宝宝因为不小心失败了而顿觉沮丧,爸妈既不要急于出手援助,也不要嘲笑他自不量力,爸妈不妨告诉宝宝:“你已经表现得很好了!等长大一些会做到更好的!”从而让宝宝领会到失败是暂时的,成功是必然的。

Ways5.释放情绪,让宝宝的生活“不压抑”。

篇9

8月26日,在刚刚结束的“2010中国IT服务年会”中,国内知名信息化运营专家――中企动力,荣获“电子商务领域2010年IT服务业务绩效典范奖”。凭借为成长型企业服务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和不断创新,中企动力正在为“IT服务”作出更深的诠释。

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认为,中企动力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实践商业模式的创新,并希望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信息化运营模式的创新之路。而对于创新,中企动力又一直遵循着一个基点、两个核心的原则:以满足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提供适用、灵活、定制化的服务为基点,以完成本地化的面对面服务和信息化运营为核心。也就是说,服务是中企动力产生、存在乃至发展的根本所在。

中企动力主推的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不仅是来源于中企动力十余年经验累积的创新,也是最适合中企动力及其用户发展的服务模式。中企动力的服务对象是中国的成长型企业,他们的特点是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但个体规模较小又普遍缺乏人才、资金,由于资源有限,综合实力普遍偏弱。同时,这类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往往相当恶劣,他们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业务和发展方向,才能求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在信息化方面,他们认知有限,更缺乏专业的IT技术人员,投资预算很少,却又非常渴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竞争能力。成长型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既需要持续、有力的保障,又要能负担得起。所以,基于“云平台”的应用服务可能是最适合这种需求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所谓“云平台”,是基于行业领先技术搭建的,集硬件、软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为一体的应用导向型服务平台,它将企业的各类信息化需求按功能拆分成不同的模块,以标准化组件的形式集成在这一平台之上。“云平台”所提供的应用服务均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使用者,“云”中的资源对使用者来说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并按使用付费,而用户则无需掌握IT技术,即可轻松应用。中企动力还在本地化服务和商务网络的基础上,在全国主要城市和二、三级城市建立了庞大的专业服务网络,面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专业顾问服务。随时了解企业客户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篇10

要说我成长中的烦恼,我真的想不出来。当然,我也不是个乐天派,能把任何事都看得很开,生活中也有一些令我感到棘手的事情,但拿出来一想,无非是一堆小事:考完试,跟同学约好出去玩,心想妈妈会同意的,但没想到她没答应,我就为这事儿难过了一会儿,但一看到电视里我最爱的《超级音乐通》开始了,也就不再去想什么玩不玩的事情了;想去玩音乐,但现实生活不允许,有点失望,但也没把这事太放在心上,只是想起来的时候才难过一下;迷上一个明星,可是妈妈却不让我追星,便在暗地里搜集关于他的资讯,到了后来,听到了太多关于他的负面消息,我对他的好感也就渐渐消失,便开始自然地“冷落”他了……

这一堆事情,在大人们看来,足以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烦恼了。但我没有,还是像以前那样散散漫漫地过日子,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去想那些可能会令我感到烦躁的事,渐渐淡忘那些曾经让我跟大人赌气的事,让它们在我脑子里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

说了这么多,再看看学校里的事情吧!

唉,学校里更是没什么烦恼了!顶多做错事,被老师批一顿,虽然心里有点闷闷不乐,但一看到死党们那一张张调皮的脸,再想想自己这副“与众不同”的样子,“烦恼”便马上烟消云散,又和朋友们打闹起来。

所以说嘛,在我的世界中,虽然有一些让我感到难处理的事情,但它们都没有达到让我烦恼的程度。在这期间,我也许不是快乐的,但是,我不是苦恼的!

谈完了烦恼,就该说说成长中的快乐了吧。

这成长中的快乐,我还真的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我生活中的笑实在太多了:大笑、狂笑、微笑(很少,因为我不是那种淑女型的人)、傻笑、痴笑……等等等等。那么多的笑,那么多的欢快,让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成长中的快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吧!内心世界里的许多事情,在我看来是无法用几个字、几个词、几段话来形容的,因为,这些,是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