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17 17:3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经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篇2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篇3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道德经心得1《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心得2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缓瞎娣抖淮蚧兀褪怯捎谙呦鹿低ú坏轿欢贾伦卟幌氯ィ行┥晕⒏丛拥牧鞒桃锤础罢厶凇保桃舛拔保拍芡ü笈?a href='//xuexila.com/duhougan/' target='_blank'>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心得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道德经心得4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心得5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篇4

“吾一日三省其身”是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至理名言,寻古至今,凡是有成就的人,均能做到经常自我醒悟、自我剖析。在读完童世军的《有一种智慧叫反省》一书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领悟到了经常自省对我今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告诉我一个永恒的人生哲学——舍得的哲学。

舍得一词来源于佛教,佛教教义《了凡四训》中有这样一句关于舍得的解释,即“‘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佛学认为舍既是得,得既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世间万物均在舍得中成就自身。在道家文化中通过“无为”和“无不为”对舍得进行诠释,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有着这样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道经常是告诫大家不做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情,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事态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而不是消极等待不作为,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就是一种“舍”。另外“无不为”是指如果无为将能得到的结果,可以看作是一种“得”。在儒家的思想里也有着舍得的哲学,“舍恶以得仁,舍欲以得圣”。通过佛学、道家以及儒家对舍得这一词的理解可知,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为人的艺术。但现代的人们都没有从根本上了解舍得的本质,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充实着太多的欲望,不断追逐着金钱、名利和感情,虽然这是人的本性,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对,这样做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是我们可曾想到欲望犹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驯服的猛兽,对于那些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说,常常难以把握这种汹涌的欲望。相比通过不择手段得到的一些物质上或感情上的东西,有些人可能失去得更多;相比那些通过有选择或者有意识放弃的一些物质上或感情上的东西,有些人可能得到得更多。

“舍”与“得”就如同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既是相生相克又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的奥妙囊获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舍”与“得”的关系处理得好,那么万事万物将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把握好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

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要懂得“要想获得,必先给予”。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事永远不变的人生信条。生活中只有慷慨的付出,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如果不懂得给予只想索取,那么只能是自己的渴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赵氏孤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都必须要先给予或者舍弃一些小的利益。

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要知道“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舍”与“得”有的时候是相互对立的,为了要达到目的必须要舍弃一些利益。在那些必须要舍弃的时候,就必须要学会选择,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敌我之间都是各有所长的,况且战争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难有十足的全胜把握。决定胜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好双方优势和劣势之间的关系,通过巧妙地进行选择,从而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要做到“端正心态,当机立断”。(读后感 )在处理舍与得的过程中,如何“舍”、怎样“舍”、什么时候“舍”尤为重要,在战战兢兢、犹豫不决中往往失去了“舍”的最好时机。伊士曼柯达公司的成功和没落并不是一种偶然,其实正是由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舍弃玻璃干板技术转向胶片技术,才成就了其胶片摄影行业的老大,同时也正是由于它在面对舍弃传统的胶片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过程中,其犹豫不决的态度失去了取舍最好的时机,最终导致其自身的衰亡。因此,端正好心态,果断地做出取舍才能做到“舍”之有道,“得”之有理。

作为统计调查战线上的一名财务人员,为了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更应该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更应该明白什么是“舍”、什么是“得”,需要在“舍”与“得”的关系上达到一种平衡。

首先,做到应舍浮躁消极之心,得踏实积极之念。总队是一个统计业务机关,各种数据、报表、分析和信息工作才是我们单位工作的重点。自己在2006年初到财务处的时候,觉得财务工作比起业务工作来说始终是一个幕后工作,想要做得好、做出成绩十分困难,因此做起工作来始终有种浮躁消极的心态。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财务工作,逐渐觉得财务工作虽然不容易做出成绩,但是作为统计调查工作的服务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己作为统计战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在任何需要我的地方都应该付出自己的贡献。慢慢地踏实积极的心态逐渐取代了浮躁消极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做好财务报销、预算、决算、财务分析等财务工作,同时认真学习财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财务工作能力,并取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

篇5

阳光心灵教育工作室主办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读书班历时8个多月,于日前圆满结束。参加读书班的十余位学友收获满满、体会多多。现将大家的体会和感受摘要刊发,供各位朋友分享。

学友 清净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国际著名的心理治师,家庭治疗创始人。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一出生,对自我的认识、与人沟通的方式等都是从空白开始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本书中主要从自我价值、沟通、家庭系统、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有效沟通等。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你必须承认你的家庭会偶尔出现问题,你要原谅自己以前所犯的错,允许自己做出改变,并相信事情一定是会出现转机的。每件事情的解决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和谐、友爱的夫妻关系无比重要。我们去感受与发现我们拥有怎样一个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背后,很多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家庭不能带给孩子平和,孩子心里就会乱,从而出现不同的混乱状况。父母间缺乏链接,家里就会缺乏爱的流动;夫妻关系好了,孩子的感觉就是温暖的、和谐的。家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每个人都在家中承担了许多不同的角色。正因为每个关系都有它的界限空间,所以不要轻易跨越、干涉,要守护自己的关系,夫妻双方都要自己要为自己负责。我们的家就会变得和谐而美好!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帮助人们提升自我价值、成为更灵活有力量的选择者、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真正负起责任,并且更加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最终实现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的理想。

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但又与他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相信自己的价值,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找到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或者心不在焉和一致性表达的交流模式的使用情景,增加交流的顺畅性和有效性。清晰地觉察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了解自己的自我价值,欣赏自己生命的独特性,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愿意为了更好地成长而改变。每个人都不可能给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让自己充满爱,充满正能量,惠及家人,福泽社会。

"我是我自己,我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有一些人某些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样。所以,一切出自于我的,都真真实实属于我,因为那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拥有我的一切:我的身体,以及一切它的举动;我的思想,以及所有的想法和意念;我的眼睛,以及一切看到的影像;我的感受,不论是什么,愤怒、喜乐、挫折、爱、失望、兴奋;我的嘴巴,和一切从口中所出的话语,温文有礼的,甜蜜的或粗鲁的,对的或不对的;我的声音,喧嚷的或轻柔的;还有我所有的行动,不论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我拥有我的幻想、我的梦想、我的希望和我的恐惧。我拥有我所有的胜利与成功、所有的失败与错误。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我可以和自己成为亲密熟悉的朋友。由于我能如此,所以我能爱自己,并且能够友善地和我的每一部分友善相处。那么,我就可以使我整个人的运作状态,带给自己最大的幸福。我知道自己有些地方让我困惑,也有别的部分是我也不明白的。不过,只要我友善地爱我自己,我就能勇敢地、满怀希望地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且寻求方法以期更了解自己。"

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做出改变的过程中,做到:能改变的改变,不能改变的改善,不能改善的接纳,接纳不了的放下。以放下之心,面对难以割舍的事情;以美好之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亲爱的朱老师!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亲如姊妹的学友们!

学友 云淡风轻

一、 本书对我最有帮助的3句话:

1、 许多事情都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既然是心态,就是可以改变的。

没有事情是坏的事情,要用一种正向思维的态度看事情,根据吸引力法则,当你向好的方面想时,你的气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整个宇宙都会集中起力量来帮助你。

2、 尊重和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是形成较高自尊的基础。

学会接纳与臣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试着放下,慢慢你会发现,你已遇到更好的自己。

3、 我相信我们也有一个管道通过我们的直觉通往宇宙的智力与智慧,这可以通过冥想、祈祷、放松、感知、发展高自尊、对生命崇敬等这样一些方式去触及。

生命是神圣的,敬畏生命,悦纳自己,我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只要坚持走下去,一定会一步步接近宇宙的智慧。

二、 改变提升最大的3个方面:

1、 对自我本身而言,通过学习体悟,做到了更好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与自己对抗,不压抑情绪,让情绪自然地流动,反而更能体会到高自尊、高自我价值的含义。我发现当一个人真正的接纳自己时,内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仿佛是一个全新的我,内心充满了力量,不是变得沉重,而是感到了轻松。

2、 对亲密关系而言,不再想着去改变我不喜欢的种种,而是做到了更好的接纳与欣赏,让他成为他自己。反而是夫妻关系更加的亲密,家庭的氛围更加和谐、轻松。

3、 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建立起了一种积极的二人关系。让孩子感到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时刻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同一个阵营的,我们是按照同一的频率在跳动的,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沟通模式。

三、 从本书中悟到的3点:

1、 高自尊、高自我价值不是他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

2、 不要想着改变别人,自己改变了,一切都会改变。

3、 接纳自我,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学友 Peggy zhu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最有帮助的话: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应该可以被谈论

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坏的

跟家人分享你的梦想

离开的人也有他的位置

改变提升最大的方面:

找回勇气和力量

更扎根与落地

感受力打开 找回身体的感觉

开始站到对方的角度 想问题

感悟:

站对位置才能做对事

带对"帽子"(角色)才能说对话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身体知道答案

用身体去感受 而不是用头脑

知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活出来

学友 夏天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收获很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吧:

1、做人 以前是一个不懂得爱,也不知道体谅别人的人,老是用指责、埋怨、控制,完全是一个怨妇,从来不知道找自己身上原因、毛病,自我价值感低,低自尊的人,通过学习,现在不再是一个怨妇,能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最起码不放大别人身上缺点,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商量、沟通。学着接纳、认可、理解、尊重对方,一切都往好的方面发展,就像朱老师说的,用减法,减去一些东西,这就是收获。

2、做事 以前做事,老是思前想后,纠结,遇到一些事,优柔寡断,或者把钱看得重啊,有些事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苦恼啊,等等。通过学习,现在觉得,和谐、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不纠结了,也学会放下,学着用感恩的心对待别人,对待家人,吃亏是福,虽然有时候成长、变化是反反复复的,但是已经觉察到自己该怎样做了,虽然有时候做的还不够好,但是已经走在成长的路上了。

3、还有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东西:就象学了这本书,才知道有个词叫一致性沟通表达,虽然理解的还不那么透彻;还有,高自尊,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低,自我价值感高,自我价值感足,这些词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这些就象一个烙印,已经印在自己心里,慢慢的品味、成长,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都需要慢慢的去消化,体会吧。

说了这么多,只有一句话,自己的这些成长,变化,收获都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感恩",感恩朱老师,感恩共同学习进步的各位姐妹们。

学友 君子兰

2015年9月25日开课至2016年5月14日结束,我们的读书班历经了秋冬春夏。期间,我感悟良多,也收获满满。早在一个月前,就想写篇文章,对这段时间自己的成长做个小结,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一个月以来,我在断断续续的仔细阅读我的读书笔记,书中令我感触的语言太多太多,也不在此一一罗列;回想起来,相比与一年前自己的状态,也变化多多。现在,我要从三个方面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便是:对我最有帮助的三句话;我改变提升最大的三个方面以及我从本书悟到的点。这些都是第一时间跳到脑海里的言语,我想距我的内心更贴近,也更真实。

维吉尼亚。萨提亚老师所著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整本书都在围绕一个主题,那便是"一致性沟通",这也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核心方法,也是对我最最有帮助的地方。依照已经发生的事实,并说出事实,再描述出自己的感觉,这就是智慧的一致性沟通,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和对方的价值感,也可以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来。这个方法可用于一切人际交往,特别是在与孩子、与老公的沟通中说出事实与感觉,让我受益颇多。第二句话便是:养育孩子恐怕是世间最有挑战性的事情。那么既然是挑战也是机会,而且是为数不多的良机,是成长自己、成长孩子的良机。当自己心理上的伤口没有愈合,那么当孩子和家人无意触碰的时候,自己就会很疼,就会有情绪,就会爆发,更别说教育孩子了,故而父母的自我成长很重要。我要非常感谢我的孩子与老公,是他们让我惊醒,促使我去改变,去成长自己。我与孩子的关系定位是彼此鼓励、共同成长!第三句话是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2年前,我对教育孩子没有信心,我甚至都怀疑我自己是否有能力把孩子养大,也怀疑我自己是否会精神崩溃。现在,我敢于面对并接受我的情绪,并随着一次次的学习,我有信心把孩子养大成人,继而养育成才!我的自我成长之路也不似之前那般艰难,而是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愉快!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我在想,家庭也是这样。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就是要提供给孩子一个空间,以使他能够自然成长。在这个空间或者称之为实验室中,孩子们可以做各种试验,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供他们折腾。无之以为用,那便是放手,带着爱放手,把他的事情交还给他,做一个"无为"的家长,去做一个授权的领导者。有之以为利,就是提供给这个实验室各种材料、器具、仪表、仪器等等,给予孩子折腾的各种便利,目的是让他自己去体验,肯定少不了碰壁与失败,当然收获的是孩子的自我成长,是他的主见,他的负责任、他的自我管理,而不是父母的替代式成长。

我的改变提升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仍然是一致性沟通,现已深印脑海,并付诸行动。第二便是正努力关爱自己。每天都会写下自己、老公及孩子的三个有点。从去年10月份至今,虽偶有间断,但总会及时补上。写着写着,我发现我的眼光在慢慢变化。对家人不再那般挑剔,而是逐渐的接受、理解,也会偶尔肯定他们一下。相信,我对家人的肯定会越来越多,当然这建立在高自我价值之上。我也开始有意识的去体会家人的感受,站在家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也多了体谅之心,坚硬的内心开始变得柔软。另外,我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在逐步上升,我不太记得我上次情绪失控在何时,或许半年之前吧。哈哈,在这我要给自己点个赞!

整本书让我悟到的那便是: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够认真,允许自己不努力,允许自己懒散,允许……,也只有允许自己了,方能心胸宽广,去容许孩子犯错,容许孩子不够努力,容许老公懒散……;用心理学的话便是:只有父母的自我价值感高了,方能教育出高自尊的孩子来。如果父母的格局原本促狭,怎能教育出大格局的孩子来呢?正如张德芬所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所有的技巧在关键时刻都使不出来;太多的家长都在寻求帮助,希望学到一些技巧,或是找到别人来帮助他们的孩子改变;殊不知,真正需要改变的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不要着急,等到你自己的状态改变了,你内在的智慧、定静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到时候你不用学,就是一个高效能的父母了。这句话我用于自勉。

谨以此文献给朱老师、阿谭、清净、顺其自然、鑫鑫、会咬人的兔儿、蹦蹦和跳跳、莱戈披萨、夏天、辛西亚、蓝色霓裳、张春华、云淡风轻、细致蔷薇、猫宝仔、况吃况吃等众位姐妹,还有我的老公,我的儿子以及我的父母公婆。我爱你们!

学友 顺其自然

转眼之间,《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的读书班到了尾声。在朱老师的带领及众多姐妹的陪伴下,我成长了许多……今天,我保守一下,仅仅给大家分享三点。

一、 本书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三句话

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我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第二个我。朱老师说,成长的路上,没有对错。也正是这句话,鼓舞着我一直在学习,在进步。在本书第三章自尊宣言中第一句写到:我就是我。是的,我就是我,这句话在推动着我在适应我不适应的一切。当我分享这一点时我热泪盈眶。朱老师的鼓励、众多姐妹的陪伴和倾听,我的自卑、不自信,随着我的眼泪和诉说,一下子流走了许多,轻松了许多。

2、我相信爱——爱别人或是被爱,没有爱和被爱,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将会凝固和死去。真正的爱意味着:我不会加桎梏与你,你也不要求我接受你的"桎梏",每个人的完整性都应该受到尊重。

3、做一个好的,平衡的父母并非不可能。它只需要父母有一些特别的技巧,并且知道当蚯蚓太满时仍要保持他们自我和婚姻关系的活力。

二、改变提升最大的三个方面

1、遇事能冷静思考。

2、什么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凡事至少都有三个解决方法)

3、换位思考。

三、悟到的三点

1、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身边的事和物会随着自己的改变而改变。

2、尊重孩子和他人,只有自己做到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从我做起,带着爱出发,明天会更好!

最后强调一下,我就是我,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我,为明天加油!继续学习!感恩!

学友 辛西娅

本书对我最有帮助的三句话:

①在和谐家庭中,体会到人的生命和情感重于一切。

②世界上所有有地位,有影响的人都是从婴儿时代成长起来的,他能怎样的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生长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

③欣赏,喜爱自己时,能量就会增加。

二、我改变提升最大的三个方面:

①与孩子的相处有很大的提升,懂得孩子也需尊重,他也是独立的个体。

②与先生相处也有很大提高,自己改变了,先生就会改变,家庭也随之改变。

③自己学会了宽容和忍耐,放下焦虑,个人的事归位。

三、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①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言传身教。

②一举一动及任何方式都在影响着孩子,有许多家长竟然意识不到。

③高自尊,自我价值感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

④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有问题,父母一定有问题。

学友 阿谭

看到朱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想了很多,从书中找出最有帮助的三句话真的无法确定,总感觉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富有指导意义和帮助,每一句话去慢慢体会和感受,都会有无限的收获。很庆幸在朱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这个课堂,在各位姐妹近九个月的陪伴下,认识并读完了这本被称为"家庭关系调适与完满人格塑造的典范指南".

全书都在教会我们更好的照顾自己以发展出健康的家庭生活,如何进行清晰和坦诚的沟通,面对人与人的不同,如何在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学会更多的接受、理解与自我照顾。

曾经,虽然在聆听朱老师的淳淳善诱,虽然在一次又一次的沙龙和课堂中穿梭,但我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应该"、那份"可能",抗拒着最真诚的滋养和关注。

不知何时,我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无法确定是某个时刻,某个节点,一切都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切实的感觉到自己信念在发生改变,也开始慢慢去接纳,去理解,去关注生命最真实的感觉和触动,欣喜地看到自己的生命在向着良好、积极、高自我价值的状态去发展。

也真切的感受到,一切的源头就是成长自己,放下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痕迹,让自己变得完整,变得强大,变得无惧,让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拥有无限爱和力量的人,让爱在生命的每个细胞里浸透,流淌,充斥着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心中无惧便没有压抑,没有指责,没有掌控,没有硝烟和战场,一切任由爱肆意流淌。

特别喜欢朋友分享的一句话:一个内在完全无惧的人,爱是他的唯一工作。

是的,我开始关爱自己,关照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觉和触动,开始接纳自己的真实和完整,接纳自己,并允许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会有失败和情绪的失控,接纳自己学习改变的缓慢过程。

我对当下真实的自己有着一分清醒的觉知,这是一个起点,噢不,我已踏上征途,感谢一路陪伴的各位姐妹,更感谢博爱的朱老师!

学友 细致蔷薇

萨提亚的字字句句都是我的至爱。

1.【欢迎新的可能性,关注自己的能量。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目前我虽然还不能够创造什么,达到我要的目标,但是我已经对于过去无法忍受的事情不再愤怒、恐慌、抗拒,而是心中自然涌起:不要紧,这是新的可能性,欢迎它,回到中正的状态来,先关注自己的呼吸,静下来!我有资源,庞大的资源。前面有我的朱老师,黄晓明老师,吉利根大师,萨提亚大师,身后有2000多万亿个祖先,充满智慧经历沧桑的祖先,有左右亲密相伴的姐妹。我的某一个,甚至很多很多个祖先都已经而且肯定经历过我的此时此刻,他们都处理的很圆满,也才因此才有了现在聪慧的我。所以我也同样能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物,有勇气改变我能够改变的事物!

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有自己的独特性】

生命是个奇迹,我的到来更是个奇迹,无限的美好属于我!不完美的存在是我生命的功课。

3.【看自己,反观自己】

发怒,疯狂,暴躁,指责别人时,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原因。目前做到的就是能够调整自己,事后反思自己,回到自己,和自己身体对话,倾听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感受他人的感受!

4.【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爱在流动】2016年,一直在轻松筹上对血液病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肯定自己会一直捐助下去的,同时我也在得到助人的喜悦和快乐!

5.【每个孩子都会延续父母内在匮乏的部分】每一个父母都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到一个不曾到达的生命高度,父母的高度在哪里,才能把孩子带到哪里!满意的是我已经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