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21:4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诗句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节诗句古诗

篇1

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4、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篇2

【关键词】中华传统;经典;古诗词;教学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古诗词教学,打造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古诗词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现在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1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

2语言赏析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 换词对比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4 指导吟诵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DD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5提高素养

篇3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

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

”字充分表现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

,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对

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

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2)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

)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

)尺,疑是银河落(

)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

”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5)读诗句,品经典。王安石《元日》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君看一叶舟,

(4)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好雨知时节,

(6)山下兰芽短浸溪,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8)暖风熏得游人醉,

(9)洛阳亲友如相问,

(10)月出惊山鸟,

三、综合知识积累。

(16分)

1.小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善写这类诗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位诗人称得上是边塞诗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苏轼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人们喻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3.下列古诗描述的节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B.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春节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元宵节

4.与韩愈、柳宗元、“三苏”合称为“唐宋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B.曾巩

杨万里

欧阳修

C.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D.曾巩

王安石

杨万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2分)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

(2)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3)成语“高山流水”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四、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7分)

(一)绝

句(11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3分)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

,表示声音的字是

;表示动景的句子是

,表示静景的句子是

。(4分)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1分)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请将短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请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非然也。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智力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2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参考答案

一、1.板桥

坚韧

顽强

遭遇的挫折与磨炼

坚忍顽强

2.贺知章

春天里柳树美丽的姿态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1)一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3)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青春作伴好还乡

5.(1)白雨跳珠乱入船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出没风波里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当春乃发生

(6)松间沙路净无泥

(7)死去元知万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时鸣春涧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论语

(2)西游记

吴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锺子期

四、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五、(一)1.唐

杜甫

2.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雪船

3.黄、翠、白、青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闻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1)教导

(2)引,拉

(3)智力

(4)这样

5.(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篇4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古诗;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经典古诗阅读的内容选择

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有着丰富的经典作品,但是很多著作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这样容易降低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开展此类活动的时候,切忌盲目选材,毕竟不是任何经典著作都适合幼儿。在选择内容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的作品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初始阶段,他们没有多少经历。所以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如《咏鹅》,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而且朗朗上口,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篇幅精短的作品

幼儿的词汇量较少,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较低,作品太长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也不易理解。一般来说,幼儿缺乏耐心,如果选择了篇幅过长的作品,大多数孩子没有耐心完整阅读,所以应该选择篇幅精短的作品。

3.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作品

经典著作描写的内容也是教师选材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从幼儿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倾向于选择描写山水、借物言志、农家辛劳的著作,如:《画》《草》《悯农》,这些都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知。描写山水的帮助幼儿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山水著作的阅读,幼儿从中产生对祖国美好和善的向往。

二、对经典古诗著作的讲解

对于幼儿来说,经典著作比较抽象,用他们的思维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讲解的效果。

1.借助视频

有些经典著作描写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幼儿会感到比较陌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进行解说,如,描写瀑布的诗,可以通过观看瀑布的视频,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知瀑布的气势,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情感进行解说,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意义与赞美之情。

2.展示实物

因为幼儿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对作品中描写的一些物体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物,让抽象的古诗具体化、形象化。如《咏鹅》,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观察鹅,让孩子真实地感知鹅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然后学习古诗《咏鹅》,这样孩子就能理解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3.结合节日、季节

经典古诗的很多作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教师可以结合节日与季节来设计。在节日期间幼儿能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气氛,那就更容易引导孩子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古诗,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了解到节日的习俗,加强孩子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时作品中真挚的情感也会感染他们。有些古诗又与季节相关,如:《咏柳》《小池》《梅》,这些古诗中的景象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季节中的景象,再理解古诗热荩这样古诗就会更加简单易懂。

三、以游戏结合,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经典古诗阅读的时候,有的教师让孩子死记硬背,有的认为阅读就应该坐着安静地阅读,这样的方式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所以教师应该将阅读活动与游戏融合起来,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1.猜谜游戏

幼儿的记忆力不强,需要反复巩固加强记忆。在这方面可以抓住幼儿喜欢猜谜的特点进行,如,教师可以出示古诗的欣赏图片让孩子猜测古诗名,这时可能有孩子猜不出名字,但能回忆出诗句;有的孩子也许能猜出名字,但记不清内容。孩子们在相互弥补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2.接龙游戏

幼儿单独阅读会显得单调而乏味,注意力容易转移,从而记不住诗句,更不能理解内在含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接龙游戏,将孩子分组,每个成员接一句,看哪个组能够先接完。另外,教师还能与幼儿互动,如,教师念了第一句开头,幼儿接下一句,如果有幼儿能够接下去,应及时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阅读古诗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综上所述,由于幼儿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一些经典作品对他们来说会显得尤其深奥难懂,如果采用重复朗诵和背诵的方式让他们进行阅读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幼儿开展经典古诗的阅读活动,这样才能降低难度,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鉴赏 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典诗歌,对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对古典诗歌,一般的学生敬而远之,那冗长的诗人简介,坎坷或辉煌的一生,都是诗歌特殊的写作背景,远古的诗歌韵味,难懂的炼词造句,都使学生望而却步,制约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如何帮助学生架起一条能穿梭时空的隧道,去更好地沟通古今,欣赏古诗呢?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些鉴赏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步:朗读、积累古诗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②古诗形式短小,音节和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在初中阶段,坚持“每天一诗”,实在是一种好的学诗方法。对此,无论是学过的文章还是有益的课外读物、古典诗歌,我都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特别对常用的词汇、名言、佳句、诗文名作更应该多下工夫。通过多次朗读,学生会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即使对诗歌含义未能全面理解,也能凭语感略知一二,即达到“不可言传,却能意会”③的程度。这样积淀越多,则文学感受力越强,文学素养越高,对以后的鉴赏也越有好处。对个别后进生而言,读书是比较头疼的,但对于古诗句,即使难以理解其意韵,通过不断地朗读、诵读、强记,在平时的古诗文默写中他们也能基本掌握默写。可见多读能加深古诗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迹,达到深记的作用。

第二步:赏析字词、句子的意象。

对诗歌的朗读、积累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是强化记忆,难以把握诗歌的内蕴。要想学生对诗歌作品既能赏析又能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则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技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一步咀嚼、阐释字词,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初中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接触古诗文,并不是从零开始,不懂的只是某些方面。因此,我们无须从头到尾逐词逐句地串讲。古诗歌的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学生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就是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秋天,感情是思念,加上诗句“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写黄昏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朗读一遍就能明显感受到景物毫无生气;而黄昏时栖息树上的乌鸦,更能引起旅人思念的情愫。“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一种苍凉、萧瑟之感。这两句勾画出一幅萧瑟秋风图。而此时诗人还走在荒凉的古道上,和一匹旅途劳顿的瘦马相依为伴,周遭已是万家灯火,而他可能是又饥又渴,还没有找到地方留宿,远方的家人也可能在等待担忧着,渲染了一种淡淡的羁旅愁思,词语的色彩与秋思的意境正相吻合。在学习上,我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读后通过“诗中描写的藤、树是怎样的?写什么时候的乌鸦在啼叫?读完后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一首诗?从哪一个诗句能体现出来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一首简单的古诗一点即破,学生也能根据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景象和诗人的情感朗朗上口,背诵并掌握。

第三步:赏析词句抒发的情感。

诗歌鉴赏的重点就在于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感情,这个也比较难理解,由于诗歌的时间比较久远、地域的局限,学生对历史较陌生,而诗歌语言又较简约,诗人思维也常常中断、跳跃,这让学生比较迷茫。根据这种现象,最基本就是让学生翻找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来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再结合古诗翻译,对诗中意境词语的鉴赏,梳理诗中的线索,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意会诗人的情感。例如: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特点是表现在最后一句的“言有尽而意无尽”④,诗的一二句写了清明节本该一家人团聚,可行人却在孤身赶路,偏又遇上细雨湿衣,心境就更凄迷纷乱了。行人心里可能会想:找个小店歇脚避雨,还可借酒御寒。于是他问路了,但诗到“儿童遥指”就戛然而止,剩下的问讯而喜、加快赶路、借酒御寒等内容诗人一概不说,付与读者想象,给了读者远比文字广阔的天地。所以诗中诗人的情感在这孤独的赶路中又得到一丝安慰,终于能找到落脚的地方,情感也得到了寄托。又如:孟浩然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这首诗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结合诗人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诗后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但实际上是写诗人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第四步:掌握解题的技巧。

第一点是把握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立场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对思想情感的赏析,一要品味诗句,吃透句义;二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并注意对其一贯的写作题材的考究;再整合信息,写出作者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抒情类诗的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人设身代言,引用古典诗中的人物,然后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以古人物的情感来强化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人自身。总体看古诗歌,后一类居多。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的“王孙”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点是明白选择题选项中常见的干扰设置,在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在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在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等。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摇 ?摇。(答案:B)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第三点是赏析诗歌所写之景。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诗中所写的具体景象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概括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的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情。

总的来说,诗书教化大概从春秋孔子以来就是一个优美的传统,形成诗教的文化,培养诗教的人格。而古典诗歌鉴赏实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并且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这就像找到了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从而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领略古诗的无限风光。

注释:

①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现。”

②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灿烂文化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语文教师还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引导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工作者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从多角度寻找传统文化教育的窗口。

一、课前预习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课前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或设计恰当的相关问题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荷叶母亲》《金色花》时,我先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做开场白;然后在预习导学中,设计一些预习题:(1)你还能背出有关歌颂母亲的诗句吗?(2)你能给母亲唱一支歌吗?(3)你能几个真实反映伟大母亲的事例吗?同学们踊跃发言。有同学竟然能背出“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的诗句,有学生说出了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当一个学生唱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有几个学生禁不住潸然泪下。就这样把母爱的主题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再如,在教《散步》一文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导入新课,如:同学们,在你们家里,父母是爱子女多一些,还是孝敬老人多一些?你妈妈和你奶奶关系如何?你是如何孝敬爷爷奶奶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然而然就引发学生关于孝道的思考,从而启迪他们自觉地去关爱孝敬老人。

二、课堂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营。首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例如讲《论语》时除了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原则外,还附带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政治理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孔子被称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原因;讲授《桃花源记》时,穿插讲述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就更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高洁情怀,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能使学生懂得守信用的重要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学习《木兰诗》能让学生学到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孝顺、机智、不慕名利、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德……文言文作品中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其次,现代文也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应引导学生好好领悟。例如,《羚羊木雕》中的重义轻财;《背影》中的父子深情;《邓稼先》中的爱国与奉献精神;《登上地球之巅》的拼搏精神;《社戏》和《安塞腰鼓》中的地域文化等等。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足以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三、课外阅读中吸收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要强化文化的底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目前语文课,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积累得少,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数量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阅读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各种健康有益的读物,特别是对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名著应认真阅读,甚至要会背诵其中的名言语句,从而丰富文化知识,积淀文学底蕴。如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到《增广贤文》《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都可先识记后背诵、再感悟,进行积累。其次,像《史记》《隋唐演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都应鼓励学生去品读,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积累文学语言,学到写作技巧,还能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再有,现代文学名著诸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钱钟书的《围城》和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散文、杂文等,还有当今流行的《故事会》《读者》《意林》等报章杂志也是课外阅读的对象。这些现代文学读物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能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是学生丰富的课外精神食粮。

四、语文作业中感悟传统文化

(一)我们可让学生在作文练习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学生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议论、总结,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片段描写。

片段描写是写作的基础。加强片段描写训练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充实。例如可叫学生写出母亲节这天想对妈妈说的话;教师节给老师发一条手机短信;和朋友闹矛盾了,写一段向朋友道歉的话;把面对生活中的某种困难是如何战胜的过程写出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理想;写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片段……这些片段描写就包含了孝道、感恩、友谊、乐观、坚强、立志、亲近自然等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

2.大作文练习。

(1)作文主题就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爱国”“思乡”“亲情”“责任”“诚信”“自强不息”等。

(2)可以把历史文化名人当作写作对象。

如把孔子、庄子、屈原、诸葛亮、曹操、韩信、司马迁、王昭君等历史文化名人当作写作对象,写作题材将显得大气,文化底蕴也显得深厚。

篇7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感悟,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时间和机会,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探索与尝试,以飨读者:

1.巧设情境,激起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语文课堂上,我有时用讲故事的形式,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实物或图片,有时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语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我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一文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树冠与年轮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投影配上音乐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难题,在太阳的普照下,树在一天天地成长,树干也一天天地加粗,一年又一年,南面朝阳的树冠长得茂盛,树冠就大,所以树冠大的一面就是南面。打出的课件上看出横切面图,南面朝阳的年轮比北面的长得宽,这样一年又一年,南面的年轮间距显得稀疏,而北面的年轮就显得稠密,这样,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年轮指示方向的道理。直观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巧妙设疑,开放学生大脑,激活发散思维。有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散思维要从问题入手。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适时提出一些有争议、答案多元化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去寻找多种答案,大胆实践,不拘一格,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然后,我再启发学生分析比较,从众多答案中筛选出最佳的方法。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想一想,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教学《母亲的账单》时,我先不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而是让学生思考最后的结局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他们的思绪自由飞翔,这样,使学生大脑变得开阔,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拓展想象空间,激励发散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丰富的想象能诱发创新意向,激励发散思维,驱动思绪的自由驰骋。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因此,我根据语文特点设计想象的方式、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践,但又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而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

⑴指导看图,发挥想象。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想象,描绘意境,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一只爬行的海龟……他们把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其中的含义,发展想象力。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朗读、体会送别时的感人场面,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对其进行人文教育。

⑶根据故事情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激励发散思维。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清明节到了,面对母亲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结合课文,放飞想象,畅所欲言,同时我适时点拨,使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文中的母亲没有病逝,文中的"我"应该怎样做?学生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回报母爱。这样,学生不仅受到德育教育,而且在想象中激励了发散思维。

篇8

关键词:低年级;兴趣;积累;意境;巩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这一首首诗歌传承千年,经久不衰。优美的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丰富的情感。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音乐美。这些优秀的诗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古代即有“诗教”一说。“诗教”是幼儿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形式。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小就教授孩子一些优秀经典诗歌不仅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更能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幼年时代记忆的一些知识很难忘却,在成为耄耋老人时还能清晰的记得儿时念过的诗歌童谣,小时读过的歌谣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所以从小就将一些经典诗歌教给孩子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将这些古典诗歌教给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呢?

一、明确目的

首先要认清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他们进行诗歌教学不能和高年级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要求,去让他们弄清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甚至去掌握诗中某些字的用法。我们要看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都比较低,更谈不上有多少知识积累,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能记住这些诗歌。当然强制记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因此可以用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语言讲解诗的含义,帮助他们理解诗意。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记忆。

虽然他们现在还不能完全体会诗的意境,但是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对背过的诗有更深的理解。这就象有些动物的反刍现象,先把草吞下去,等到需要补充养分时,再倒到嘴里来咀嚼。

其次要控制教授的数量,如果每天都教新诗,低年级的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一个星期教一到两首新诗的任务比较适宜,既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又能使他们对教授的诗歌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当然经常和古典诗歌打交道,无形中就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诗中体味祖国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精选诗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泱泱诗国,历代流传的经典诗篇数以万计,在这些浩如烟海优秀作品中,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诗篇教给低年级学生呢?原则是:“立足大纲,绝句为主,唐宋首选,贴近生活。”新的大纲中为我们推荐了一批优秀诗文。这些诗文无疑是优中选优,但为了增大学生的读诗量,除了让学生掌握大纲中的诗歌外,我还从唐诗和宋诗中选择了一部分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诗歌教给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诗时以绝句为主,绝句对仗工整、韵律极强,便于记诵。在选诗时还要注意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其意象的诗,以及意境明晰、贴近生活,甚至是可以编成古诗的诗。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如《游子吟》《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激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最好的钥匙,要使学生学得好、记得牢,首先要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兴趣。选诗阶段就要考虑到这点,所以在教每首诗前都要找一个激趣点,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主题,我便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写一个身在外地的人对家乡的思念。《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学生较容易体会。当然诗的类别很多,一些纯景物意境的诗可以将它们按季节划分,在不同的季节教授这些诗,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如《清明》可以在春天教,学生一方面了解了清明节,另一方面又从诗中领略到细雨纷纷的清明景致。《小池》放在夏天教比较好,而《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色在秋天教能使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江雪》则更适合冬天的意境。一些叙事诗可以将其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如《赠汪伦》是一个挚友送别的故事。《塞下曲》是一个将军打猎的故事。总之要找到每首诗歌的激趣点,这样诗歌就不再深奥和枯燥,拉近了孩子和古典诗歌的距离。虽然不要求他们去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但通过激趣讲解他们对诗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相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强行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四、背诵与巩固

诗歌是富有韵律感、音乐感的语言艺术,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就是“韵语教学”。象《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古代启蒙教材,当时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却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可见,“韵语”是十分便于记诵的方式。诗歌的韵律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当然也更容易记忆。

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对诗产生兴趣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读、背了。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熟读的同时可以对背诵进行适当的指导。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可以采取先试背再轮背等方法。将写在黑板上的诗先每句擦去两个字让学生背诵,这样层层推进,直到擦去所有的字。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逐步成功的。在学生还不能熟练背诵时还可以采用师生一对一句、小组分句轮背、男女生轮背等。这种师生互动,同学间合作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背诵更富有情趣,取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一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基本上在课内就能熟练背诵教过的诗,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不断巩固。可以在每节课前准备时间让已经会背的学生带领全班将诗复习几遍。一个星期只学一、两首诗歌,学生很快就能在反复的诵读中记熟这些诗。

“恒”字是做成功任何事的法宝。低年级诗歌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坚持“细水长流”,坚持每个星期有新诗,坚持学习新诗与复习旧诗相结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通过点点积累,一年下来,学生已经能熟练背诵三十多首诗。如《望庐山瀑布》《咏柳》《枫桥夜泊》等一些千古传唱的佳篇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更重要的是在班里形成一种人人争当背诗小能手的风气,有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老师所教的诗,他们在课后自己寻找喜爱的诗来背诵。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不断地背诵出一些新诗也感到很高兴,对这种教学形式表示了支持,他们主动配合和孩子一起去找新诗来背诵,这些都使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更为高涨。

篇9

一、游戏活动促进亲子沟通

瑶台小学是典型的城中村学校,家长多由农转居民和外来经商人士组成,他们和孩子沟通时,习惯灌输和控制孩子,依然没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为此,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以举办亲子游戏活动为重点。亲子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让家长和孩子都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亲子沟通,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学校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都引入了亲子游戏。例如,每年举办的“亲子趣味运动会”,都让家长与孩子合作参与跳绳挑战赛、踢毽挑战赛、绕障碍挑战赛、板羽球挑战赛、“大象运小象”、合力顶球赛、二人三足赛等比赛。每个班为参赛的家长和孩子准备了毽子、飞碟、飞行棋、魔方、塑料球、运动器材、玩具等丰厚的奖品。家长和孩子、家庭与家庭、家长与家长甚至教师和家长,都纷纷结对同台竞技,比赛激烈,精彩纷呈。游戏活动促进了家校合作和亲子沟通。在趣味游戏中,家长们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二、主持活动促进家长参与

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学校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引领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呢?瑶台小学采用家长参与的方式,让家长成为亲子活动组织的主导者和主力军,与学校一起合作策划并主持亲子活动。例如,在以“学习――成长――快乐”为主题的亲子活动中,三年二班学生和家长在教室围坐成一圈,一位爸爸正在主持成语竞猜活动。只见这位爸爸单脚站立,高昂头颅,双手张开,要女儿猜成语。主持人夸张的动作,引来学生、家长和老师捧腹大笑,也吸引着大家积极参与。其他班级也热闹非凡、节目丰富,有亲子合作的英语朗诵、谜语竞猜、小品表演、数学竞赛……又如,学校定期举办“我会学习,我快乐”主题活动。活动的主持人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各班家长围绕活动主题,讨论制定方案,从活动策划、节目排练到活动开展和主持,全部由家长们分工合作完成。家长们设计了趣味游戏、诗朗诵、知识竞赛、谜语、小品等活动形式,引导孩子和家长都体验到快乐学习、游戏学习的乐趣。

在教师指导下,家长策划、主持亲子活动,家长成为活动的主导,真正融入到了学校教育活动中,更加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有效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互动。

三、展示活动促进共同成长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就必须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是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共同追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瑶台小学定期举办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以创设共同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展示学生、家长和教师成长的成果。大家在这一平台上,互相观摩、学习、分享,实现共同成长。例如,每年12月举办全校书画作品展示活动。活动期间,不管在风雨操场、跑道上还是课室的外墙边,都张贴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对联、警语、古诗、名言等一卷卷毛笔手稿,或雄浑大气,或端庄俊秀,或力透纸背,或流畅飘逸……孩子穿梭着带领家长参观书画作品、参观新年贺卡设计、剪贴画、国画、油画棒绘画、电脑绘画等等。书画作品展示活动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书画展示、诵读表演和家长师生同参与的形式,搭建起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四、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滋养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瑶台小学的家长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地域文化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参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教育?学校根据家长精神文化需求,每年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日,突出每个节日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组织亲子共同参与的传统节庆活动,弘扬了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学校每年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精心举办“我们的节日知识竞赛”亲子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以我国传统的节日知识为主线,设计知识问答、节日猜谜、小游戏、节日各地习俗介绍、家乡节日小食品尝等活动环节。活动当天,家长们像逛街赶集似的来到学校,热情参与传统节日实践活动知识探索活动。家长们有的表演节日猜谜活动,有的制作节日传统小食,有的即席朗诵节日诗句,场面温馨欢快。这类传统节庆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国传统节庆日的浓厚文化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提升

学生的素质提升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瑶台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家长和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和家长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和家长到对口帮扶的从化市吕田三小开展家庭结对的探访活动。在吕田三小,两校结对的孩子家长互相采访,畅谈学习、生活、家庭劳动等,他们有问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话。最精彩的是到结对家庭探访,大家就像走亲戚一样,气氛和谐融洽,参观农田劳务,走山路、过田埂,欢声笑语。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家长和孩子尽情地欢笑、奔跑、嬉戏,参加了采蘑菇、拔花生、挖番薯、种菜等各种各样的劳动。与从化吕田三小结对亲子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山区孩子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学会感恩,开拓视野,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两所学校的家长都认为非常有意义。

篇10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饮食者类型

一、宫廷、贵族饮食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周礼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腊人、食医、疾医、疡医、酒正、酒人、凌人、笾人、醯人、盐人”等条目,目下分述职掌范围。这么多的专职人员,可以想见当时饮食选材备料的严格。不仅选料严格,而且用料精细。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来,统治者的饮食越精细、珍贵。如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总“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

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饮食,当属谭家菜。谭家祖籍广东,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而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谭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领是调味讲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时易于软烂,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选料加工比较精细,烹饪方法上常用烧、火靠、烩、焖、蒸、扒、煎、烤诸法。贵族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极具个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饮食

市井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品。

市井饮食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839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腊、烧、冻、酱、焐、火鸟十九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当时饮食不仅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还考虑到不同时间的饮食需要。因为市井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贩夫走卒,而这些人来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便极受欢迎。

中国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即民间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选材的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北方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民间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异性,决定了民间菜的味道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为了“美味佳肴”。清代郑板桥在其家书中描绘了自己对日常饮食的感悟: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饮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2]、《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3]。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民风民俗

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4]。

衣冠服饰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看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还看了:

1.中国传统节日礼仪

2.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篇

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5篇

4.我国传统文化精选5篇

5.中国传统文化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