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10 12: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呐喊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呐喊读书笔记

篇1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极少有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都以消遣为目的,读些“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之类,阅读时也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还应鼓励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每周抽出适当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篇2

当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判作业时,张丽拿着读书笔记本来问我:“老师,咱们读书笔记的读书心得部分要求写多少字啊?”当时,我觉得很纳闷,读书笔记写过很多次了,而且她又是优生,怎么会忘记我的要求呢?我一头雾水的回答她:“我不是曾要求不得少于300字吗?”此时的她很委屈又很失望地说:“老师我写了600多字呢,写得挺认真的,可是,您怎么连一个‘优’都没给我呀!”我拿过本子一看,果真,写得是少有的认真,但只有我潦草的评判日期。我立刻向她诚恳的道歉,并给她写一个大大的“一百分”。可我并没有看到她发自内心的满足感。顿时我感到深深地歉疚和自责,以前的读书笔记对写得好的,我多都写一个“优”字或“很棒”二字,我怎么能由于一时的疏忽将一个学生出色的表现忽略不计呢?也许对于老师来讲,那一个“优”字只是举手之劳,但那是对他们莫大的肯定和鼓舞,是能更好地完成下次作业的莫大动力,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褒奖啊!哪怕是老师言不由衷的一句’敷衍”,都是给予他们的无比欣慰。

事后,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深入的研究了激励性语言的价值。从此我不再“吝啬”,不再“吝啬”自己激励性的语言和文字,就这样激励性的评价在我的教学中彰显了它的魅力,有了课堂的愉悦与和谐,有了作业质量和成绩的不断提升,有了师生关系的友好与融洽。那么该怎样尽心激励性评价呢?

一、激励性评价需要真诚

1、要平等对待

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如:我在教《海燕》这篇课文前,先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有感情。”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还不够洪亮。”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老师读出了海燕的勇敢无畏。“如果老师把最后一句读得再高昂些会更好。”我在倾听学生评议时,故意设难:“这里为什么要读响亮呀?”“因为这是海燕的呐喊,就要喊出来,喊出海燕的气势和豪迈,以及对暴风雨的无所畏惧。”“那文章写海鸭和企鹅的地方为什么要读缓慢一点呀?”“因为这时海鸭和企鹅是胆怯的,何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书也读得认真多了,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2、评价要有差异性

孔夫子要求“因材施教”,激励也一样,应因人而异。如要求独立思考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对于差生要夸张地说:“嗯!很好。”“对!对!对!再接着说!”同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带有惊喜的样子。而对中等生,则认真地说:“好”、“正确”;对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用不同的语气,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说:“正确。”稍有难度・的问题,对中等生说:“挺好,思路正确,把它补充完整,你能行的”;对优等生则说:“思路特别”、“想法独特”、“方法简捷”“比老师讲得好”等等。这样根据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适时选取不同的激励性语言,让差生都感觉到“我能行”。还不会让优等生和中等生产生“我最棒”的优越感。

3、要宽以待生

教师对学生不要苛求完美,能包容学生的不完美,给予他们反省自新的机会是必要的。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老师会说:“没关系,再想想”如果学生想不出时,老师配合学生的步调去帮助他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反之,如果挖苦和批评,只能让学生颜面扫地,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激励性评价需要多样化

1、.口头语言激励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法。“不是聪明使人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人变得聪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般都会用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只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我便忽略孩子正在进行的错误现象,用稍带夸张的语言激励去调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课堂的高效率。

2、.书面语言激励

这是口头激励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补充。无论是学生作业还是周记,一个“优”,一个笑脸,一个“”,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或者是几行发自心底的赞扬与鼓励的文字,都能表达我们对学生的肯定。书面沟通有时候比口头教育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师生之间存在了误会或者学生比较固执的时候,心灵中流淌的文字更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学生的心里。”教师用书面语言去激励孩子,只要发自内心,充满关心、信任和宽容,就能打动学生,产生无与伦比的内驱力。

三、激励性评价需要艺术性

在公开鼓励学生时一定要考虑到其他听者的理解,不能为鼓励一个人而伤了其他人的自尊心。如在表扬一个回答较出色的差生时说:“你比某某强多了。”这样的评价在鼓励了一个学生的同时也伤害了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评价就不具有艺术性,所以在运用鼓励性语言时要认真揣摩,做到既要鼓励该学生,又能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鼓励性。只有做到这一点鼓励性的语言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篇3

翠绿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镇一班厚实而又朴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们惺惺相惜,过着平淡而又闲适的生活。但生活并不会因为我们而停止不前,在经历过青春这个“美丽的忧伤后”,生活仍要继续。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读书笔记边城,请您阅读。

读书笔记边城1课堂上读了几遍节选,颇为不过瘾,便于暑假买此书重读。

开篇,便被书中主要的故事发生地点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或静静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山间小溪,清纯可人,好一幅自然画卷。如此美丽的景色当然培育着同样自然无雕饰的翠翠:“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好山水养好人。在繁华嘈杂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难觅其影吧!可惜,这样清纯动人的姑娘有着不该有的命运。

山间的偏僻与隔绝,至使她对一切外来事物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当她听见未曾听爷爷说过的事物时:“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又必跟着走,直到很远,且独自学习羊叫,采野花敷在头上,肚子装扮新娘。”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湾泊小小蓬船。”又有军旅人士多驻扎于此,又使其城中人诚实勇敢,爱利仗义,不拘救人救物。书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与往日,擂鼓打锣,龙船竞渡,岸上呐喊助威……翠翠也会与爷爷进城,看龙头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两兄弟同时爱上自然纯朴的翠翠。

此后,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词,又软又缠绵,把灵魂轻轻浮起,使翠翠舒适而睡。

一切都好似圆满,媒人来往于两家。而正当时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礼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爷爷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无音讯,却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没放下又走了。

繁琐礼俗致使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爷爷的心愿没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独守船至何时。

沈从文的家人大多是军籍,躲在年年不变的无聊的工作岗位,所以就不再接触文学。故写了此篇。

该文有许过美丽的自然风光描写,就如展现在眼前,身临其境。对于小说,环境描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仅几句,便可勾勒出。可见其文学功底的深厚。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致使人物更加生动,性格更为鲜明。塑造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鲜活的走向脑海,记忆犹新。

读书笔记边城2《边城》一书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读完的。“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鲜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构了边城。《边城》创作于一九三0年,正处于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乱时期,沈从文正是借《边城》来寄寓对社会动荡的厌恶,书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个小女孩、一条黄狗、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样的生活无形中组成了一幅图画,凝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边城》里看到的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在这里没有军阀混乱时的阶级对立与斗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溪边白色小塔”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开的想法都说给白塔听。但白塔永远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对自己喜欢的二佬,不敢明说,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还有点冷漠。直到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也在静寂中离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独自去摆渡。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赛龙舟的盛会上与二佬傩送不期而遇,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丝情愫。后来正直保守的天保与生龙活虎的傩送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船的翠翠。两人应该就是情敌吧!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公平地,天保走车路,傩送走马路,唱得翠翠在梦中飞到对面的山顶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结果,亦然选择下江离去,免得二佬为难。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动摇了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决心,也选择去独闯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边摆渡。也许早就注定了翠翠与她母亲同样的悲剧-永远地等待下去。但沈从文先生在最后又说:“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翠翠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只是沈从文心中的边城那么遥远,在那呼唤着我们…?

读书笔记边城3一位老船夫,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更使这景色优美的湘西边城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感情,他们虽生活拮据、但却生活得很安详、佷快乐。生活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们,虽然拥有佷好的生活条件,但却始终失去了那份最简单的朴实的快乐,多么向往那座边城的日子。

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孙女天天我别人渡船,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时候会硬塞些钱给老船夫、但老船夫却死都不肯收、天热了还会为渡江的人准备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闪耀着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辉、试问在当今社会,像老船夫这样真诚友善待人、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渐渐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孙女,是个懂事的姑娘,与老船夫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着,她总怕爷爷会离开她,爷爷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所以一直为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大老却来提亲了,爷爷问她愿不愿意,她始终是没给出个答案。兄弟俩决定公平竞争。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现?二老由于家里的压力和对哥哥的一份谴责。他不在对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热情,他离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爷爷在经历二老及其父亲顺顺冷漠的态度之后,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后,他离开了这个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个悲伤的力量充斥了整个结尾,让人的心紧紧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为别人渡船渡了一辈子,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灵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该休息了,他带着翠翠的爱闭上双眼。

可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回来?也去明天,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就这样为了那样一份兄弟情而就这样舍弃了那一份还没真正开始的爱情?

沈从文最后还是没有给出正真的答案,他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我甚至觉得这样一个捉摸不定、不果断的结局是给翠翠当初没有大胆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惩罚,她思想的保守和固执让她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这是必然。

边城的人都是真诚朴实的,但读着沈从文描述的文字,总觉得有一丝拘谨缠绕在心中,总觉得在边城的人的心中还萦绕的一份保守固执,亦或者说,在边城这个僻远,远离大城市的小乡村。人们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围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们思想中的某一个成份,让人读来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悲伤。

读书笔记边城4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读书笔记边城5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读书笔记边城6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他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推荐读物 指导阅读 了解情况

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各种实用型人才的学校。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专业科课时相对较多,文化基础课时相对较少。因而,学生的课外阅读便显得重要且必不可少。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最佳补充方式,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效。语文教学的实践一再证明,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语文教学效率就高,成效就大。学生个人语文学习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可以说,只注意课内而忽略课外,工夫只是用了一半。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笔者总结出课外阅读指导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

当前,各种报刊、杂志很多且很杂,因而在推荐读物时还应考虑到如下几点:

(1)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为学生提供楷模。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文中主人公保尔那种钢铁般的意志激励曾受过挫折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以他那顽强的毅力唤起他们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让保尔的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偶像。

(2)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结,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赤壁之战》等古典名著时,为了配合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就提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这里,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为了进一步理解林黛玉那种[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多疑的人物性格,那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就侧重让学生了解林黛玉的人生经历,贾府当时的显赫地位等历史背景。这样,在上整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只需稍加归纳小结即可。通过这种方法检阅阅读带来的知识收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主动、自觉。

正如教育家张横渠所说:“对目标,要有追求的兴味,对某种学问羡慕不已,相信内中有极富美的宝贝,非获得不可,如未见都市之繁华,非往见不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使阅读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3)读物的类型要尽可能多样化,政论读物、科学读物、文学读物、现代读物均可涉及。通过阅读多种读物,扩大阅读领域,发展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包身工》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报告文学,并让学生归纳出报告文学的特点,这样比教师单纯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部短篇小说集。这样,既对鲁迅的小说有个大概了解,又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个受迫害、受摧残的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

第二步,有针对地指导阅读。

(1)设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专题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简介读物内容,阐明阅读目的,指导阅读方法,提出阅读要求。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笔者指导学生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林黛玉她是林姑妈的女儿,宝玉的表妹;她不是一个丑陋的、健壮的、愚笨的姑娘,而是一个美丽的、聪慧的、纤弱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但是林黛玉具体怎样美丽,具有怎样相貌,怎样的气质神韵,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什么是“似蹙非蹙涓烟眉”,“什么是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是何种“愁”,“娇袭一身之病”的娇态是什么样儿的,“姣花照水”是怎样的风情,“弱柳扶风”又是怎样的神韵,“心较比干多一窍”要聪明到什么程度,“病如西子胜三分”要美丽到什么地步,等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去推测、去补充、去创造,这种阅读效果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展情况,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无疑就是学生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可能有什么重大闪失,但是,学生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如此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会失误。而且有的还是重大失误,如“大意失街亭”,当年刘备曾告诉过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意见,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点,关键的战役上,不顾众人的反对,错用马谡,街亭失守,致使蜀军受到重大损失,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能不说,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的失误造成的。在与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懂得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即使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并非完人,他们同样也存在人性中的弱点,甚至有些弱点是致命的。这样指导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扬长避短,不断地自我完善。

(3)指导记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抄录词句或摘录要点,写读后感或写书评,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应记入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书时间、内容提要、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与感想等。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钱钟书的《围城》时,书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优美词句,[2]“候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笔者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抄在读书笔记上,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文采。

第三步,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了解的方式有:

(1)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式进行统计。

(2)抽阅或展览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

(3)召开课外阅读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介绍阅读方法。

(4)向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调查等。

经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和训练,学生不仅能继续课外阅读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而且能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写作内容,古人不是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切身体会吗?学生书读多了,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否则,职校生毕业后,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提笔成文,就会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样的“加餐”形式,既能弥补“正餐的供应不足”——文化基础科课时较少,又能满足学生的“营养需求”——对知识的求知欲,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能陶冶情操,培育品德。课外阅读能够减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有损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书刊、黄色录像、电子游戏等。当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他们不仅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上也逐渐成熟,而且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处于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学生的求知欲相当旺盛,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辨别力和免疫力都还不是很强。如果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将很容易迷上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刊物。甚至为了打发课余时间,而与社会上一些无业游民混在一起,耳濡目染,最终,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如古人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如果有老师正确地指导阅读,用足够数量的有益读物满足他们这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就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边城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边城读书笔记1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是个很喜欢强调自己农村背景的作者,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读完《边城》,我才似乎向他迈进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爱”,领悟了他笔下的《美》。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读书笔记2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

沈从文用温柔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美好的形象,却也用同样温柔的手法把一切一点点撕毁,没有激烈矛盾冲突发出的呐喊,只能听见低声的哭泣,一点点渗入耳膜,流入心田,恍惚中,仿佛还能听见飞舞的爱的碎片在惨淡而细微地低吟,落地,沉淀,无不触及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与其说《边城》在写景,不如说是在写人性。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桃花源,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集中受到许多人的关照,在彼此洋溢着的笑靥中,没有欺骗,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在这片桃花源,生存不需靠金钱来维持,彼此信赖,关心使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这里没有凭金钱建立的等级制,即便是比较富裕的顺顺,待人接物也毫不傲慢,还主动送给翠翠祖孙许多粽子。淡泊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使我们找不到丝毫“文明”社会的礼法与习俗,这看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在作者的白描中,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切,或者说,是人类内心中对真善美本质的渴望使这一切显得真实。

涓涓细流安静地流淌着,编织着村子小小的童话。熹微的晨光倾洒在河面上,倒映着一片墨绿,没有高耸接天的山峰,只有清秀的小山环抱;凉凉的月光流泻而下,为村民点上一盏银白的灯,衬托出抱膝而坐的翠翠最纯净的美。人源于自然,在现实中却与自然渐行渐远。《边城》为人们展示的天人合一,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对人性与自然的看法:真善美的人性与纯美的自然是相通的。也只有最美好的灵魂,才能在作者笔下的自然中熠熠生辉。

爱情,人类永远向往的旋律。如今,不再含蓄的流行歌曲中“爱”字随处可见,歌手麻木,听众也麻木。这种“爱”只是披着爱的虚壳,失去意义。而《边城》中虽然没有频繁出现“爱”,却把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爱不需要挂在嘴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作定语,因为爱的意义与本质不在“爱”字之前,而在“爱”字背后。朴实的笔触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爱背后纯粹的美,不需修饰,不需雕琢,以最自然的面貌出现,与善良天真的人性彼此相衬。这也许就是作者能震撼人心的原因--用自然的笔写自然的人性与爱,纵然温柔,却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最激烈的情感共鸣。文章中翠翠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家族势力的压迫,没有罪恶的金钱交易,没有世俗人眼光中的所谓门当户对。自然的人性追寻的人性是不掺任何杂质的。纵然看重金钱的王团总家打破了村子的和谐,想用金钱征得贤婿,但却被二老的爱渡船不爱碾坊回绝了。也许这种毫不犹豫地要爱情不要面包的人在世人眼中有些鲁莽,但谁敢说充满理性的韶华是无悔的青春?敢于争取,敢于追寻,不过分计较得失,纵然会犯错,但也得以成长,纵然会遭遇世俗的不解,但青春也在逆境中得以热烈的燃烧,焕发出最浓艳的色彩。虽然翠翠与傩送爱情是个悲剧,但这段有点朦胧的爱情始终是一段纯净的经历,是边城中一块无瑕的美玉,对着流淌着的河水,对着静默千年的翠山,对着亘古未变的苍穹无尽地诉说,低吟。为这片世外桃源作上最完美的注释。

《边城》是一部悲剧,但没有其他名著那样浓烈的悲,不像托尔斯泰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的丑陋,不像狄更斯那样用充满讽刺的笔尖刻画人物,它的悲更像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不太沉重,单纯到极致。但也正是这种淡淡的离伤,深深撼动了人们被肥皂剧的大悲麻木了的心灵。本质的美,不需修饰,不需雕琢;本质的爱,无需承诺,无需理由;本质的悲,不必厚重,不必浓烈。

古老的河水在奔流,不知尽头,正如少女的思念无止无休。

冷冷的夜风吹拂着,吹不散那缕沉寂的气氛;凉凉的月光倾洒着,照不透那层清冷的意象。夜半暮鼓,荡漾起不散的离愁。朦胧的暮霭中,远方似有渔火闪烁。船桨拨动粼粼的湖水,打断了思绪。

熟悉的轮廓,熟悉的身影。

隔着悠悠岁月的河流,逝去的时光,潮湿的记忆,在这一刻翻涌。

少女笑了,依然是带着曾经的羞涩。

边城读书笔记3一直很遗憾,直到中学我才接触到大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他的《边城》是老师力荐的代表作。于是借书来读,这一读立刻被里边的情节吸引了去,仿佛我也置身于那个年代,那片如世外桃源般美丽的湘西。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这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开始寻思着,沈先生应该要写祖孙相依为命的故事。看下去后,的确如我所料,然而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从字里行间,我所感受到的不是祖孙两人对生活的抱怨与不满,而是面对生活勇敢与坦然的自在。

爷爷是个忠实的摆渡人,他坚持为这份工作奉献了五十多年,心甘情愿,因为摆渡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从弱冠之年到古稀之年,他的这份感情已无从割舍了。“他唯一的朋友的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每次回味这一句,心里总泛上股淡淡的酸楚。自从女儿殉情后,他的心里应该空出了一块,每次去碰触,都会不自觉地哀伤吧。然而爷爷在大家的眼中依然是最乐观与自得的老头。

小说中对翠翠的描写是这样的,“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那么乖”“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是乡土气息孕育下的清纯化身。在美丽的外表下,我更佩服她的勤劳与坚强。与爷爷的生活,她似乎从来都不觉得少了什么,尽管失去父母,但她的心是完整的,不像爷爷,有一些哀伤的过去,她的心里宽敞明亮。热情大方的她,快乐地过着如平常少女般的生活。遇到新娘过渡,她会争着撑渡,到岸后,目送花轿离开,然后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因为她是一个不被世俗污染的女孩,所以她清澈如泉,明亮如水,一颗心被善良与天真填得满满的。如此美丽可人的姑娘自是男孩子们追逐的对象了。当中就有两位好少年,但好巧不巧的是,他们不但是情敌,更是好兄弟。两年前的彼时,翠翠十三岁,哥哥十六岁,弟弟十四岁。

大佬天保和二老傩送是茶峒掌水码头的儿子,“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一个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一个眉清目秀,富于感情智慧。他们都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看到弟弟对爱的执着与勇气,哥哥选择退出成全;弟弟则不要碾坊宁愿做个摆渡人,娶翠翠为妻。然而事情总非想象的那样简单,谁能想到水鸭子的天保意外在闯滩落水溺死?他的死,不是成全,而是无法挽回的裂痕祖孙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而此时年迈的爷爷因为翠翠的事连番打击已心力交瘁,他没想到,一心只想为翠翠谋个好姻缘却落得了这番局面。傩送既不愿娶不喜欢的人,又有愧于大哥的死,和父亲吵了一阵后,他选择了下桃源。

翠翠的爱情,没有来得及自主便失去做主的权力了。她的幸福,原来已在不觉中悄悄流逝了大半。

而一夜雷电交加的风雨过后,催醒翠翠的,不是万里无云的晴天,而是一夜暴雨所造成的白塔倒坍、缆绳不见了、渡船不见了的现实,更令翠翠难以接受的是唯一的亲人爷爷死去的噩耗。

在料理完爷爷的丧失后,翠翠从老马兵口中明白了爷爷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爷爷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爷爷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全明白了。她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怀着对爷爷离世不久的哀悼之情与对二老深深的思恋之情,她默默等待着,想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许多人感叹这样一部极力赞扬美的小说以悲剧告终,桃源式的生活方式,落得个悲剧的结局,是不是沈老太过残酷了?他自己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命运的无奈与无常使得翠翠的生命中有许多的错过与哀愁。然而,她的未来却是不控的,它会随着自然的发展而继续她的故事。

在看到爷爷死的时候,我很伤心,因为那时的翠翠还是个尚不成熟的女孩子,她一直以来都和爷爷相依为命,突然间要失去这样一位至亲,对她来说是何其巨大的一个打击呢?幸而她有善良的乡亲邻居,在他们的帮助下,爷爷才能入土为安。这就是沈老笔下的湘西人,处在偏僻山地的他们用纯良的本性在演绎着湘西人简朴而纯净的生活。

《边城》最大的吸引力便是“爱”与“美”。这两大主题也一直是沈老作品中流露最多的精神源泉。在《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的亲情及邻里乡亲的友爱,青山绿水的环绕,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者以那个时代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用翠翠这样的典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处桃花源,在彷徨与无助时时常会去那里小憩片刻,寻求安慰。而边城,就像是沈老给我们在喧嚣烦扰的俗世之外,寻到的一片如青溪般澄澈与简朴的精神家园。而翠翠就是我们精神家园里那个最原始的自己。

边城读书笔记4今天我读完了沈从文写的《边城》,它讲述了撑渡老人与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作者用清丽的笔调写出了湘西浓浓的乡土味。

整个小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轻利重义,诗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生气。”边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老船夫是翠翠的爷爷。他忠厚、老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给人方便而快乐,从而他的真诚获得了许多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肉钱,小商贩送粽子给他,水手们送枣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是不存在,现在的人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斗气。没有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用别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丽。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表现出了人性美,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美丽的湘西。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般生活的向往,这和如今世界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世的桃源。这种宁静地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初始的本质的爱。

当今社会的人太过于浮躁,缺少了一种内心的宁静,许多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成了“房奴”、“表叔”从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守财奴,他们缺少了心灵的满足,作者正是想通过湘西人们的生活告诉当今世人,心灵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满足。

边城读书笔记5《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

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篇6

关键词:建立与实践;语文学习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成功和自信

一、关于新型评价方式

语文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是指收集和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的有关课外阅读评价的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课外阅读和进步的状况。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关于阅读的一系列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阅读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是记录学生阅读成长史的档案;是阅读过程中各种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资源反映和影响学生阅读成长过程的证据的累积。

二、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建立的亮点

1.封面的设计

我对学生制作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要求有一个首页封面和四个主题封面。首页封面要求注明作者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创建日期以及能够展现自己个性的图画,主题封面要求把自己阅读的文章按照历史经典、时代热点、社会焦点、做人要点去划分,并要求配以恰当和谐的图画。从学生呈上来的作品来看:封面设计五彩缤纷,画面丰富,主题鲜明。可以说,学生的选材丰富多彩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关注远远超越了课本,超越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阅读内容的选择

学生在选择书目时,大胆猎取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斯巴达克》等)、现代名著(《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等)、历史作品(《上下五千年》《史记故事》《清史演义》《隋唐演义》)、外国经典名著(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大卫・科波菲尔》《法老的诅咒》《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在社会焦点主题中,关注的内容有(中国河流警钟长鸣,小学生上奥数学费比上三年大学学费还高,“两会”十大热点,看中国传统文化变化,北大院士向同行发出挑战,动车事故,新闻联播改造,“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房价上涨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时代热点中关注的内容有(稳定物价严防通胀,中国贫富分化问题,微博时代我们怎样辟谣,中国职业女性生态状态调查,世园会对中国的影响,赢在路上)做人的要点中关注的内容有(爱的教育,商鞅立木,伊索寓言,意林,名人传,活出自己的99个智慧)。

3.主题活动的表现

(1)课本剧

在我们的课题展示活动历史经典单元中,我们班的学生选取了春秋战国的故事《晏子使楚》作为题材,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在古典音乐的陪衬下成功完成。参与演出的学生有11人,经过精心的编排,刻苦的训练,运用特地租来的衣服和道具,在20分钟的时长中再现了春秋战国时的历史画面和晏婴无与伦比的机智,那种对经典的感悟与体验,对历史的崇敬与尊重让所有的观者看后赞不绝口。

(2)辩论赛

在社会焦点的单元展示中,我们班的学生抓住了目前正在上演的如火如荼的辅导班问题,在纠结和矛盾中思辨社会焦点,最后他们向中国教育体制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和呐喊:辅导班让我欢喜让我忧,考奥数奥语谁之过?教育资源何日公平?深刻的主题,精彩的辩论,唇枪舌剑的交锋,留下的却是让人不尽的思考。

(3)读书交流会

经过这次读书活动,我改变了自己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而且在读书时会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他(她)当时在想什么,这样写对作品有什么好处?(王xx同学说)

我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并学会了在书上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刘xx同学说)

三、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建立对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作用

1.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评价方式十分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而且这种参与并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作品设计、选择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是主要决策者,教师只需给予意见或者建议。在利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学习时,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也可以给予同伴作品一定的评价和欣赏。

2.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制作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这一实践过程中,进行自主搜集阅读资料、整理阅读资料和相关的作品设计制作,进行自我管理,为自己确立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己阅读的自我监控意识,对自己的语文学习建立负责意识。

3.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实践活动,满足了小学生喜欢参与的心理,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愉悦、公平的评价环境,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填写设计阅读资料袋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阅读知识,建立只属于自己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增强,从而越发喜欢语文学习。

篇7

[关键词]写作 积累 生活 活动 阅读 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21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可见,要想使学生写作时不再感到无从下笔,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投入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只要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好习作会不断涌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关注身边的真人真事,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做到言之有物,增强写作的兴趣。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笔者认为,积累习作素材是使学生乐于写作的金钥匙。

一、在生活中找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留心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但三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很自觉地留意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引导,给学生树立一个观念,即“事事都有习作,时时都有习作,生活处处是文章”。

1.留心身边的事物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很难像电影一样从过去的岁月里追索素材、把握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留心各种事物,通过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认识事物,激发口头表达的欲望,用笔说话。当然,这还不够,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以实物为主的写作素材,以吸引他们的眼球。如听到同事说她的哥哥在山上抓到一只山鸡,要拿回来给她的儿子补身体,我灵机一动,把山鸡带进了教室,学生一看到这小家伙,个个惊喜若狂,仔细观察起来。经过我的引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山鸡的特点,一节课下来,一只活泼机灵的山鸡就出现在习作本上了。有位学生这样写:“只见它的头转来转去,好奇地看着同学们。瞧,它的嘴巴小小的、弯弯的,像是一把精致的钩子;那双明亮的眼睛像一颗圆圆的黑珠子;光亮的羽毛像穿上了一件黑灰色的花衣服;一对翅膀时而张开,时而合上;再加上一条剪刀似的尾巴,便成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山鸡。”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班上不时出现鹦鹉、泥鳅、乌龟、唐老鸭、万年青、蝴蝶花、吊兰……学生每天在我的精心安排下深入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动起笔自然洋洋洒洒。

2.亲近身边的景物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有内容可写,文章才显得真实。只要善于发现,写作素材无处不在。这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习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周记,积累素材。一学期下来,我让学生围绕身边的变化写作文,他们的习作五花八门:学校房子变高了,操场变美了,路变宽了,市场变干净了,冰冰的胆子变大了,老师的发型变了……由于平时细心的观察,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既增强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发了写作的兴趣,避免了文章言之无物。

二、在活动中取素材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适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从而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

1.开展校内活动

作文教学中,我注意拓宽学生现有的生活资源,积极开展校内活动,如集体跳绳、讲故事比赛、唱歌比赛等。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而且丰富了写作素材。如一次陀螺大赛,我要求学生除了看别人比赛外,自己也要亲自参加比赛,并让学生认真、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把比赛的场面像放电影一样如实地写下来。学生写出了《有趣的陀螺大赛》《激烈的陀螺大赛》《陀螺大赛,我爱你》等主题的内容,其中有个学生的描写更是令人拍手叫绝:“我的对手是王启涵。一看到王启涵,我就发抖,直觉告诉我,我斗不过他。我刚上场,就很紧张,心怦怦直跳。我忍不住咬紧下嘴唇,更多的是担心出丑。我半蹲着准备随时迎战,我微抬着头,这边看看,那边瞅瞅,大伙儿的眼睛直盯着我。再看看王启涵,只见他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一只手插着腰,一只手挥舞着,还不停地发出笑声,并与旁边的同学说笑。只听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的陀螺转起来了。我死死地盯着对方的陀螺不放,男生拼命地为王启涵加油,异口同声地说‘王启涵加油!王静怡漏油’,这呐喊声使我更加紧张。此时,我发现我的陀螺稍慢慢地减速了,而王启涵的陀螺像是跳着圆舞曲。我知道赢的希望没有多少了,没过多久,我输了,虽然有些遗憾,但玩得开心。”

2.组织校外活动

在校内活动中,学生尝到了习作的甜头,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外,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寻找更多写作的资源。例如,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调查周围的环境,了解妈祖文化,走进乡村田园生活……这一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吸取素材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面,积累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学生除了对课内知识的积累外,又加强了课外知识的拓展。我在班级开展了“书香班级”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同时,把学校的图书馆和班上的图书室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图书管理员负责书籍的传阅,全体学生共享知识的宝库。学生的课外读物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书籍,也可以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摘抄记录,每月评比一次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读书记录卡。此外,教师还应适时提供时事新闻,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写作素材。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句、素材,就要让他们常练笔,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从片段练起。刚开始,无论是课内练笔,还是课外练笔,我从不要求习作篇幅的长短,只要求学生能表达清楚、语句通顺就可以了。练笔的形式多样,有模仿、续写、改写、扩写……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练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篇8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同时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明确,但对课外阅读的的方式和手段并没有提出具体建议,这给学校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农村中学由于地域、师资、家庭环境、阅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很难有效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近二十年,对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的心情和家长、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限制颇有感触,故以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为主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因家庭条件限制,而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自己想看的课外书;家长也几乎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意义,所以不支持学生购买和阅读课外书。从学校的角度看,有的初中根本没有图书馆,有图书馆的中学主要依靠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而由于人手、制度等管理问题,图书馆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许多语文教师受升学考试的压力,过于强调课本精读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让学生多背课文、多做练习,也不愿预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很差,一些学生依靠同学间的相互借阅来满足课外阅读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

农村初中学生在周末和假期有许多的作业,学生的负担较重;此外农村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部分学生还需要从事强体力劳动,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阅读量与城市中学生相比严重不足。

(二)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侧重课内训练,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课外阅读、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笔者和学生的交谈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还是想主动阅读的,但由于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会使学生更加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日渐淡薄;其次,会逐渐使语文课外阅读处于无序低效状态,削弱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最后,助长学生阅读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

从家长的角度看,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或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家长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有一部分甚至仅有小学1-2年的学习经历,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家长可谓凤毛麟角。近年来,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至沿海城市,青壮年均不愿意在家务农,所以农村初中生的监护人多半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不仅对晚辈的学习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还因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懒惰、任性。所以,农村初中生的家庭环境根本不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从家长或监护人那里也几乎得不到有关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向引导。

(三)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

有一定阅读条件的农村学生,他们阅读的内容很少是名著或国学精粹。据笔者了解,农村初中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主要是按照个人爱好和心理需要,例如男生喜欢看武侠、暴力、侦破方面的小说,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当然,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方向偏离课程目标的主要原因,还是引导不力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更多地关心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就会走上正常道路。

尽管部分教师和学生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努力拓展阅读范围和空间,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缺失,事倍功半。例如,一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基本只能做到“眼到”,而做不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阅读从来不做笔记,读了也就完了,不会思考和总结,因而谈不上应用。众所周知,边读边思、边写边记、边记边用是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精彩段落、词汇如果能摘抄下来并熟记,是能运用到作文中和阅读中的。由于阅读方法不当,使课外阅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努力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借助多方力量多渠道解决阅读资源问题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投入,为学校配备相应的读书馆,配置尽量丰富的书籍或者加大图书管理的经费。学校也可以主动向社会寻求帮助,让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为农村中学捐赠书籍的慈善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加强和家长的交流,鼓励他们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在家为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环境。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等外界资源平台,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2.鼓励班级图书角建设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所带班级学生建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把拥有的有益书刊带到班级,供同学们相互阅读。学生提供的书籍由班委负责登记和管理,可以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班级图书奖励制度》等,明确图书借阅、遗失或损坏、归还等办法。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规范图书管理能充分发挥图书的价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资源共享。

3.鼓励学生开展互换阅读活动

班级图书角局限于班级内,如果能在整个中学内实现师生之间的图书互借、互阅,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将更丰富。语文组的教师可以统一思想,共同组织图书互换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借阅课外书,让课外读物在全校师生中流动起来。借阅的图书,学生将会更加重视和珍惜,毕竟借书有时限规定,如果不及时看就可能没有机会,从而可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课外读物选取原则和应重点阅读的内容。

1.课外读物选取原则

第一,引导为主原则。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不能禁止阅读或限定阅读范围。巧妙引导原则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只有学生自身认为有些书不可以阅读,才会主动思考语文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自主参考教师的推荐。

第二,倡导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的原则。在遵循引导为主的原则前提下,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在篇目选择上遵循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各取所长的原则。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教育和熏陶。优秀篇章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涵能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例如,除了倡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外,网络当红小说、科幻小说、动漫图书等也可以让学生适当涉猎。

2.适当推荐阅读书目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推荐好书,具有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或者是具有时代精神、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新世纪佳作,都能使农村初中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修养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从类别上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可以推荐教材延伸阅读书目,例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由《阿Q正传》介绍《呐喊》,由《皇帝的新装》介绍《安徒生童话选》;还可以推荐时尚读物,例如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和林徽因诗集,由韩寒现象推荐《三重门》等,还可推荐《读者》、《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杂志。总之,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

(三)纠正阅读方向,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1.教师要及时开展阅读督查工作

为了避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偏离正确的方向,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语文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摘抄本,专门摘抄学生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并每周写一个阅读心得体会,教师每周检查一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层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为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出课外阅读发展目标并指明努力方向。

2.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综合运以下方法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1)精读、跳读与略读法。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法中,教会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并辨别使用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和比较阅读法;略读法更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浏览默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等,使学生能轻松阅读;跳读法适合阅读浅显的简短报刊、杂志等,让学生掌握大概信息就行。(2)基本功培养法。快速查字(词)典:对于不懂的字词,学生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字词典中查出;目录查阅:通过书籍目录快速搜寻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需要快速选读;注释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查看书下注释或者是书后注释,让学生及时了解不懂的内容。(3)勤记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书写能强化对所写内容的记忆,帮助学生促进思维发展。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及时圈出不懂的生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和段落,抄写好词好句并朗诵,写出读后感。(4)勤思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阅读之前就对阅读内容进行设想,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学,这样就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事件和主题思想。

三、结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在农村中学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针对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等问题,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相信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各种问题将能得到很好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什么叫习惯呢?首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这样荒谬的场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可见,所谓的“习惯”是指长期重复地做并逐渐养成的不自觉活动。习惯的力量很大。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就连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13岁进入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周峰,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周峰认识汉字,记忆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走亲访友时也从不间断。就这样,一年下来,便记住了3 000多个汉字和3 000多个英语单词。这是他量化的学习习惯。周峰该学习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玩儿,自觉性极强,从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强制。他听英语广播学英语,一到点便准时打开收音机。这是他定时的学习习惯。周峰学习时总是全神贯注,思想从不开小差,精神略有溜号,便立即作出调整。这是他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初中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还要注意养成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编错题集等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同学们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我们要养成认真负责地学习的好习惯,为了我们的明天,为了展示我们的青春风采,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吧!

做学习的主人演讲稿(二)

各位家长下午好:

我是马逸凡的家长。首先感谢马老师给我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就在这里和大家谈谈关于孩子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粗浅认识和自己的一些做法。说到学习习惯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知道“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孩子是否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否实现高效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培养孩子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习惯。一直以来我都对孩子说课堂上一定要专心听讲,抓住课堂关键,课堂如果不注意听讲作业就不能独立完成,就会恶性循环,难免会给同学老师留下不良印象。课堂专心听讲是取得优良成绩的重要原因,但就这方面来说我的孩子做的并不好,上课也有开小差的现象,这也是我一直要关注的问题。

其次培养孩子课后认真作业的习惯,其实这一习惯的养成跟做家长的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给孩子订生活,学习规矩,养成“专时专用、节约归已”的好习惯,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告诉他反正这点作业是要做掉的,你拖拖拉拉,是在拖自己玩的时间。刚开始,孩子可能不太理解,但经过几次,就慢慢地懂了,知道做好作业再玩才能玩得更开心。这样就会促进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形成良性循环。关于这一点我的孩子做的相对较好,当然孩子也有倦怠的时候,比如周末的时候,这时我就跟他说:你把作业放到明天,你怎么知道明天就没有安排?明天有明天的事情,大人的时间安排不可能按照你的意愿,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确有作业就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马逸凡的作业一般在周六上午就能完成。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从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再次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孩子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孩子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孩子也是这个道理。孩子学习时我从不坐在孩子一旁监督,也不陪孩子看书,做作业。比如默写的作业,我从来不监督。孩子来告诉我要默写了,要我去看着他,我就会对他说:“你自己去默写吧,爸爸妈妈相信你。”这时,孩子就会有一种被充分信任的感觉,从而激励孩子认真地诚实地去完成作业。孩子自己的作业一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有时候孩子问我问题我都和他说如果别的同学的爸妈上班不在家,只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那他作业是不是就要空着呢?也就是迫使他尽量自己想办法,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给孩子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迫使孩子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当然做为家长,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是我的必修课,无论有多忙,我都会抽时间看孩子的作业,看其书写,看正确率,从中发现孩子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学习内容我也会存有疑惑,但只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独立作业和学习的习惯自然会养成。

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我还有许多不足,如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我的孩子还没有养成看长篇名著,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孩子也问过我读厚书有什么用,不就是为了写好作文吗?但事实绝非如此,阅读除了能够积累好词好句而且这个年龄可塑性很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我们所想象。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行成习惯学生会终身受益,尽量安排时间让孩子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多看书,学生多读书,扩大视野增长见闻,这也是我近期正在努力的方向。孩子预习的习惯也有待培养。孩子的预习仅仅局限于老师布置了,老师说的,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其预习也仅是敷衍了事。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早年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对孩子来说,他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周边的亲人。这些人对他的影响,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做学习的主人演讲稿(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学习的主人 做生活的强者》。

亲爱的同学们,你或许受到过不少挫折,经历了不少失败。在学业上无所成就。因而哀叹生活的不公平,因而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丧失了信心。但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没有挫折的生活,就象没有波涛的池塘,而充满矛盾的生活,就象波涛汹涌的大海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几多辉煌,几多幸运,几多痛苦,几多险境……几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上迎春送秋,风雨兼程。有人说,生活是大海的水,是长空的风,它能给你痛苦失望,把你抛进大海无底的深渊,它也能使你激昂兴奋,把你擎到高空辉煌的殿顶……我们应当抬起头来,正视生活,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

世界真奇妙,生活多美好。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巍峨的高山上屹立着棵棵青松,蔚蓝的大海上涌起层层浪花,宽阔的操场上传来阵阵呐喊,美丽的朝阳下绽放张张笑脸……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六 年级的同学们,我们已经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了你们一生别宝贵的青春时光。

低 年级同学们,你们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前面的挫折也很多很多,让我们坚定地走下去,最终战胜生活,做学习的主人,让我们抬起头来,大胆地面对风雨的征程,成为生活的强者!让我们上好今天的每一堂课,读好今天的每一本书,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我们勤奋求知的身影,将是康中最亮丽的风景。

篇10

让幸福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底色

一位教育专家在某地为教师做报告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们,从心底里说,你们感觉现在工作得幸福吗?”“不幸福!”全场教师异口同声。“不幸福”,竟成了教师心底的呐喊!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在现实中我们的确能经常听到教师“忙”、“累”、“压力大”的呼声。如果教师自己都感觉不幸福,又怎么能将幸福传递给学生呢?所以,环翠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从引导教师享受教育、追求幸福生活开始。

1.努力实现“额外负担为零”,让教师的“累”轻一些

已往,教师常常抱怨工作头绪太多,要参加很多会议、培训、活动,要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听课,要写很多的方案、总结、论文,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无法集中精力钻研教学,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现在,环翠区加大了对会议、检查、培训等项工作的整合力度,避免政出多门,杜绝重复劳动,让教师的“额外负担为零”。同时,要求学校“把好校门”,校长要有创造性地落实上级工作任务的智慧,不至于把各项工作任务都不加消化、一股脑儿地变成负担转嫁到教师身上。2000年,环翠区将原来的“教学研究室”、“教师进修学校”、“教学仪器站”三家单位合并组建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赋予其“教师培训一教学研究一教学管理”三位一体的职能,推行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方式,淡化管理职能,凸显“小实体,多功能”的服务理念。这样就理顺了全区的业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研训活动的实效性。

除了管理体制等改革之外,环翠区还把为教师减负的工作落实到教学常规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就拿教师备课来说,现在,全区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部实行无纸化办公、电子化教案。教师可以在自己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可以依托“环翠教育资源库”查阅区内外的优质资源,下载摘录,为我所用,也可以网上传阅教案,彼此借鉴。

2.使学习与研究成为习惯,让教师的“忙”有意义

不必要的负担减了下来,教师该“忙”些什么?环翠区提出了“让学习成为习惯”的口号,引导教师为发展而学习,以学习促发展,在发展中享受教师独有的幸福生活。各学校将制度化引领、人性化激励与专业化提升相结合,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将教师引入到一个读书学习的新天地。比如:学校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读书笔记,但大多没有篇幅和形式的要求。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反而更强,由已往“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学习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王艳芳,环翠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坚持写教学随笔,几年下来写了40余万字,在全国几十家报刊上发表了200余篇作品,2007年,其个人专著《飘着花香的琴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催生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渴望。“环翠教育博客”是教师民间自发交流的一个平台,全区在职教师2271人,有1700多人加入其中,每天的日志更新达数百篇。“网上虚拟教研室”则搭建起教师与教研人员即时交流、双向互动的网络平台,每位学科教研员都开辟有本学科网页,根据学科特点设置相应的栏目,与教师结成网上研究的共同体,有效克服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众多缺陷,实现了教研活动的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

“累并快乐着”、“虽然忙但有意义”,这就是新时期环翠教师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抓住两大主题,提升教师新时期必备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了环翠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环翠区审时度势,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质作为在新时期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素质的两大主题。

1.人文精神: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已往的教师培训过多地关注教师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教师敬业乐业、忠于职守和勇于创新等人文精神的养成;关注人的“工具属性”,而忽视人的“动力系统”的建设。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虽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得到的往往是教师的埋怨和指责。针对这一问题,环翠区调整了师训工作思路,更加关注教师人文精神的“软”培训。通过开展“走进经典”系列读书活动、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我在实践着这样一种教学观”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引导教师积累人文知识、丰富人文底蕴、修炼爱与宽容之心,体认“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髓,真正将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现在,从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到反思意识的养成,再到对于人文教育理念的认同与践行,环翠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师训工作也由已往教育部门的外在推动变为教师的内在诉求,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2.信息素养:教师成长的有效加速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受到重大挑战。从2000年开始,环翠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迅猛发展的加速期,2002年、2005年先后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网络和多媒体覆盖到全区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2006年又建成远程教学评估中心,教师的每堂课都能在全区范围内实现网上直播。硬件设施条件的极大改善,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翠区结合自身实际,从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到课件制作专项培训,从“山东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培训”到“环翠区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培训。现在,全区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熟练地使用多媒体,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全部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45岁以下教师能够制作简易的幻灯片课件,而35岁以下教师则具备了制作高水平动画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

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解教师的需要,尊重教师的差异,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成为新时期环翠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超越自我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环翠区有一个整体规划,目标是形成“教坛新星一教学能手一学科带头人一教育拔尖人才”四个梯队,在策略上确定了“抓‘龙头’(骨干教师),带‘重头’(青年教师),促‘源头’(全体教师)”的基本思路。在环翠区,每位教师都制定了自己中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分别有一个定位。教育管理部门则为全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成长档案,实行网上三级管理(区、学校、教师),其中既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有教师自身特色的展示。对于教师的评价,在注重其“固有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其“输出能力”,既不“以分数论英雄”,也不再按照一个标准、一种模式来统一地要求教师,而是更加关注教师个体的增值发展,根据教师的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举行业务比赛时,学校会让同一级别的教师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技,保护后来者,激励前行者。对于部分处于“高原期”或有职业倦怠倾向的骨干教师和老教师,打破教师荣誉的终身制,实行动态化管理,一劳永逸、吃老本的思想不再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