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8 17:1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品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品管理制度

篇1

2、物品入仓时需要登记;日期、名称、数量、品种规格、单价、供应商电话。

3、物品入仓时,仓管员须开箱检验所购物品的数量、名称、规格。

并对查验的仓库物品进行签字确认。

4、仓库管理员应对入仓的物品进行分堆存放,编号、以便于核对数量。并注意每次入仓后都要做好室内的卫生清洁工作。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行为,防止易制毒化学品被用于制造,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实行分类管理和许可制度。

易制毒化学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第二类、第三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易制毒化学品的具体分类和品种,由本条例附表列示。

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和品种需要调整的,由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海关总署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在本行政区域内调整分类或者增加本条例规定以外的品种的,应当向国务院公安部门提出,由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第三条国务院公安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海关总署、价格主管部门、铁路主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国的易制毒化学品有关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易制毒化学品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第四条易制毒化学品的产品包装和使用说明书,应当标明产品的名称(含学名和通用名)、化学分子式和成分。

第五条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除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外,属于药品和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遵守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对药品和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禁止走私或者非法生产、经营、购买、转让、运输易制毒化学品。

禁止使用现金或者实物进行易制毒化学品交易。但是,个人合法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和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除外。

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单位内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制度。

第六条国家鼓励向公安机关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涉及易制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者保密。对举报属实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七条申请生产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生产:

(一)属依法登记的化工产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生产企业;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设备、仓储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设施;

(三)有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具有安全生产和易制毒化学品的有关知识,无犯罪记录;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还应当在仓储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电视监控设施以及与公安机关联网的报警装置。

第八条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生产许可证,或者在企业已经取得的有关生产许可证件上标注;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和专家评审。

第九条申请经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

(一)属依法登记的化工产品经营企业或者药品经营企业;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经营场所,需要储存、保管易制毒化学品的,还应当有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仓储设施;

(三)有易制毒化学品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销售网络;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销售、管理人员具有易制毒化学品的有关知识,无犯罪记录;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申请经营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申请经营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企业已经取得的有关经营许可证件上标注;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经营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第十一条取得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许可或者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履行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备案手续的生产企业,可以经销自产的易制毒化学品。但是,在厂外设立销售网点经销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经营许可。

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单方制剂,由品定点经营企业经销,且不得零售。

第十二条取得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凭生产、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未经变更登记,不得进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吊销决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吊销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及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者企业注销登记。

第十三条生产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生产之日起30日内,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经营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经营之日起30日内,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经营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经营之日起30日内,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前两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收到备案材料的当日发给备案证明。

第三章购买管理

第十四条申请购买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当提交下列证件,经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购买许可证:

(一)经营企业提交企业营业执照和合法使用需要证明;

(二)其他组织提交登记证书(成立批准文件)和合法使用需要证明。

第十五条申请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申请购买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批。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和证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购买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第十六条持有品、第一类购买印鉴卡的医疗机构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无须申请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

个人不得购买第一类、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

第十七条购买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在购买前将所需购买的品种、数量,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个人自用购买少量高锰酸钾的,无须备案。

第十八条经营单位销售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时,应当查验购买许可证和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对委托代购的,还应当查验购买人持有的委托文书。

经营单位在查验无误、留存上述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后,方可出售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发现可疑情况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经营单位应当建立易制毒化学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的品种、数量、日期、购买方等情况。销售台账和证明材料复印件应当保存2年备查。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销售情况,应当自销售之日起5日内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使用台账,并保存2年备查。

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销售情况,应当自销售之日起30日内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第四章运输管理

第二十条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直辖市为跨市界)或者在国务院公安部门确定的禁毒形势严峻的重点地区跨县级行政区域运输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运出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批;运输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运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批。经审批取得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后,方可运输。

运输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在运输前向运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公安机关应当于收到备案材料的当日发给备案证明。

第二十一条申请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应当提交易制毒化学品的购销合同,货主是企业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货主是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登记证书(成立批准文件);货主是个人的,应当提交其个人身份证明。经办人还应当提交本人的身份证明。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之日起10日内,收到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之日起3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运输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第二十二条对许可运输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发给一次有效的运输许可证。

对许可运输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发给3个月有效的运输许可证;6个月内运输安全状况良好的,发给12个月有效的运输许可证。

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应当载明拟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的品种、数量、运入地、货主及收货人、承运人情况以及运输许可证种类。

第二十三条运输供教学、科研使用的100克以下的麻黄素样品和供医疗机构制剂配方使用的小包装麻黄素以及医疗机构或者品经营企业购买麻黄素片剂6万片以下、注射剂l.5万支以下,货主或者承运人持有依法取得的购买许可证明或者品调拨单的,无须申请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

第二十四条接受货主委托运输的,承运人应当查验货主提供的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并查验所运货物与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载明的易制毒化学品品种等情况是否相符;不相符的,不得承运。

运输易制毒化学品,运输人员应当自启运起全程携带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公安机关应当在易制毒化学品的运输过程中进行检查。

运输易制毒化学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货物运输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因治疗疾病需要,患者、患者近亲属或者患者委托的人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书和本人的身份证明,可以随身携带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但是不得超过医用单张处方的最大剂量。

医用单张处方最大剂量,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公布。

第五章进口、出口管理

第二十六条申请进口或者出口易制毒化学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进口、出动:

(一)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证明(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合格证书)复印件;

(二)营业执照副本;

(三)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

(四)进口或者出口合同(协议)副本;

(五)经办人的身份证明。

申请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的,还应当提交进口方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合法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证明或者进口方合法使用的保证文件。

第二十七条受理易制毒化学品进口、出口申请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实地核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对进口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有关的商务主管部门在作出许可决定前,应当征得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八条麻黄素等属于重点监控物品范围的易制毒化学品,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定的企业进口、出口。

第二十九条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进口、出口实行国际核查制度。易制毒化学品国际核查目录及核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公布。

国际核查所用时间不计算在许可期限之内。

对向制造、贩运情形严重的国家或者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本条例规定品种以外的化学品的,可以在国际核查措施以外实施其他管制措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规定、公布。

第三十条进口、出口或者过境、转运、通运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并提交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海关凭许可证办理通关手续。

易制毒化学品在境外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的,适用前款规定。

易制毒化学品在境内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的,或者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的,无须申请易制毒化学品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

进口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还应当提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进口药品通关单。

第三十一条进出境人员随身携带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和高锰酸钾,应当以自用且数量合理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管。

进出境人员不得随身携带前款规定以外的易制毒化学品。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铁路主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价格以及进口、出口的监督检查;对非法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或者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查看现场、查阅和复制有关资料、记录有关情况、扣押相关的证据材料和违法物品;必要时,可以临时查封有关场所。

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物品,不得拒绝或者隐匿。

第三十三条对依法收缴、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海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区别易制毒化学品的不同情况进行保管、回收,或者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由有资质的单位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销毁。其中,对收缴、查获的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一律销毁。

易制毒化学品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无力提供保管、回收或者销毁费用的,保管、回收或者销毁的费用在回收所得中开支,或者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禁毒经费中列支。

第三十四条易制毒化学品丢失、被盗、被抢的,发案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并同时报告当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卫生主管部门。接到报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立案查处,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级上报并配合公安机关的查处。

第三十五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易制毒化学品许可以及依法吊销许可的情况通报有关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生产、经营易制毒化学品企业依法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情况通报有关公安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或者备案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本单位上年度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情况;有条件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单位,可以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计算机联网,及时通报有关经营情况。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合作,建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情况以及案件处理情况的通报、交流机制。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许可或者备案擅自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伪造申请材料骗取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许可证,使用他人的或者伪造、变造、失效的许可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公安机关没收非法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用于非法生产易制毒化学品的原料以及非法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设备、工具,处非法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货值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货值的20倍不足1万元的,按1万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有前款规定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3年内,停止受理其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许可申请。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由海关没收走私的易制毒化学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依照海关法律、行政法规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规定生产、经营、购买的易制毒化学品可以予以没收;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产停业整顿;逾期整顿不合格的,吊销相应的许可证:

(一)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

(二)将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转借他人使用的;

(三)超出许可的品种、数量生产、经营、购买易制毒化学品的;

(四)生产、经营、购买单位不记录或者不如实记录交易情况、不按规定保存交易记录或者不如实、不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销售情况的;

(五)易制毒化学品丢失、被盗、被抢后未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除个人合法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以及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外,使用现金或者实物进行易制毒化学品交易的;

(七)易制毒化学品的产品包装和使用说明书不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的;

(八)生产、经营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不如实或者不按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年度生产、经销和库存等情况的。

企业的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被依法吊销后,未及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者企业注销登记的,依照前款规定,对易制毒化学品予以没收,并处罚款。

第四十一条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与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载明的品种、数量、运入地、货主及收货人、承运人等情况不符,运输许可证种类不当,或者运输人员未全程携带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运整改,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危险物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吊销其运输资质。

个人携带易制毒化学品不符合品种、数量规定的,没收易制毒化学品,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上受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具体负责本辖区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市工商、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科技、环境保护、财政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施检测检验。

第六条市、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计划,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第七条鼓励和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

第八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认定制度。

第九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生产基地及周围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

(二)生产基地范围明确;

(三)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四)具有健全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制度;

(五)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向所在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

(二)产地的区域范围、生产规模;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

(四)产地环境说明;

(五)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六)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

(七)保证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

(八)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一条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或个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条件进行审查,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按照有关程序逐级上报。

第十二条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应按规定设立统一格式的标示牌,标示牌应载明基地名称、面积、范围、生产品种、责任人、批准机关、认定证书证号等内容。

第十三条经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不得擅自变更基地名称、面积、范围、生产种类等;确需变更的,应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对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无公害农产品实行认证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应经法定机构认证合格,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第十六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证书规定的产品、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标注批准文号。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

第十八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档案。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自检制度。

第十九条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的超市、配送中心(以下统称农产品经营市场),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购销登记制度。

第二十条农产品经营市场应当要求入场农产品销售者出具有效的产地检测合格凭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等有效合格凭证,并进行查验、记录。

对无有效合格凭证的农产品,农产品经营市场应当进行自检或者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的方可销售。

第二十一条禁止销售下列农产品:

(一)施用过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农产品;

(二)未过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农产品;

(三)施用过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地块,在农药残效期内种植的农产品;

(四)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其他农产品。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农产品经营市场未建立进货查验、购销登记制度的,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3万元。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农产品经营市场允许无有效合格凭证及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在本市场销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农产品经营市场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的,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篇4

一、范围与对象

各乡镇街道、区级机关各部门以及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新进的后勤服务人员。

二、聘用人员的基本条件

新进后勤服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应聘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特殊岗位工种的还应持有相应的特殊工种操作证书。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三、管理办法及待遇

(一)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录用人员实行聘用制,定员不定编,实行编外,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二年,实行半年试用期,二年聘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可以继续聘用。

(二)聘用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制,按月发放工资。应由个人承担的各种社会保险由个人负担。

(三)聘用人员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四)机关后勤服务人员解聘后,由用人单位及时报区劳动人事局、区财政局备案。

四、办理程序

(一)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向区劳动人事局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区机关新进后勤服务人员计划申报表》。

(二)经审核同意后,由用人单位到区人力资源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按岗位要求组织考核招聘工作。

(三)根据劳动人事、财政部门拟定的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与新聘后勤服务人员协商一致后,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合同一式四份。

(四)用人单位凭区劳动人事局审核同意的相关手续,区级机关到区财政局核拨经费,乡镇由同级财政负责,街道办事处由用人单位负责。

篇5

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始于20世纪60~70年代,首先在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广东等部分省份开展。1982年,原农牧渔业部颁布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试行条例》,开启了农作物品种的国家级审定。198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确立我国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审定制度,各省相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条例及有关实施办法,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200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规定对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审定,对其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如何管理未予规定。此后,在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制定出台的省级农作物种子条例中,除明确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外,多数省份对其他(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有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备案等。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则组织开展了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国家级鉴定工作。

2、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制度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相关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审定。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自分别确定的其他1~2种农作物”。据此规定,农业部确定油菜、马铃薯为主要农作物;多数省份也分别确定了省级主要农作物,被3个以上省份确定为主要农作物的有西瓜(北京、天津、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10个)、向日葵(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4个)、花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等4个)、辣椒(湖南、江西、江苏等3个)、白菜(北京、山东、黑龙江等3个)、甜菜(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3个)、高粱(辽宁、吉林、内蒙古等3个)。因此,目前实行国家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有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共7种,实行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除上述7种外,加上省级确定的,每个省有8~9种。在各省制定的农作物种子条例中,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的方式也有相同之处。如山东、四川、贵州、宁夏等省(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自愿审(认)定;广东、吉林等省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登记,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也可申请审定;安徽省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鉴定登记;甘肃省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认定登记;山西、湖北、江西、福建、上海、内蒙古等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认定;湖南、陕西、云南、天津、新疆等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登记管理。

3、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品种审定管理方式混乱

品种审定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最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品种选育的成果评价上,通过品种审定引导育种方向。一个品种通过审定,意味着一个育种科技成果的诞生。品种审定通常相当于成果“鉴定”,同时还出现了与品种审定含义相近的品种“认定”等。《种子法》实施以后,我国种业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时代,品种审定的主要作用转变为市场准入,政府通过品种审定制度,防止劣质品种进入市场,以保护农民(用种者)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由于《种子法》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未作明确规定,于是,各省(市、区)根据当地情况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作出了不同方式的管理规定,如前所述,有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备案,还有认定登记、鉴定登记等,名称不一而足,但实际的程序都大体相似。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是自愿申请的,其主要作用在于成果评定(评价),而有的省(市、区)规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要经过认定登记才能进行推广,是强制性的,其主要作用就体现为市场准入。一方面,相似的品种管理方式具有不同的名称;另一方面,相同的管理方式名称,其含义和作用却不相同,容易引起误解和混乱。

3.2审定标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品种审定标准主要是以产量为中心。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产品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状态,以产量为中心的审定标准通过引导育种方向,为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和农产品产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农产品呈现多样化需求,农业生产目标也由注重产量向注重效益的方向发展。优良的品种应是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品种,而不仅仅是具有高产潜力。而在现行的品种审定标准体系下,非高产品种往往是难以通过审定的。这就造成有的品种虽然通过审定但难以大面积推广,而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却因产量达不到审定标准不能通过审定,难以进入市场。

4、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建议

4.1规范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方式

首先,对审定、认定、登记、鉴定、备案等管理方式进行定义规范。农作物品种的测试评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DUS测试,即对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进行测试,判定一个品种是否属于新品种;二是VCU测试(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病鉴定、品质分析等),是对品种的农艺性状、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测试,包括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品质特性等。品种审定主要进行的是VCU测试,农业部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品种审定要同时进行DUS测试,因此,品种审定就同时包含了DUS和VCU测试。为此,建议将品种审定定义为由官方进行DUS和VCU测试,只适用于主要农作物,具有强制性;品种认定定义为由官方进行VCU测试,适用于非主要农作物,不具有强制性;品种登记定义为由官方进行DUS测试,不进行VCU测试,适用于非主要农作物,具有强制性;而由育种者或其委托民间第三方对新品种进行的非官方VCU测试,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进行品种鉴定;取消品种备案及其他品种管理方式的称谓。

其次,对各种作物采用的管理方式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定。建议维持现行品种审定制度,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非主要农作物中,一些在局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作物,建议进行登记,具体作物种类可由国家或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目录;通过登记的品种,可自愿申请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专业机构组织进行VCU测试,测试合格者进行认定;其他未列入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在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VCU测试的基础上,可申请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鉴定认可。

4.2修改调整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篇6

第二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购买、储存、配送、运输、爆破作业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民用爆炸物品是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入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

第四条公安机关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公共安全管理和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爆破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监控民用爆炸物品的流向。

贸易、安监、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做好民用爆炸物品的有关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民用爆炸物品的各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第五条销售、运输、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符合《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办法》的相关条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发展民用爆炸物品配送、爆破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本着先地面后地下的原则,积极推进民爆物品购买、配送、储存、爆破作业“一体化”服务。

第七条保安服务公司、民用爆破器材专营公司、爆破作业工程公司、使用民爆物品的大型企业等单位可依法设立爆破作业服务公司。

第八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必须有具备运输条件的相应设施设备,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爆破作业专用设备,有具备相应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运输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和具备国家规定资格的爆破作业人员,有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有民用爆炸物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爆破作业服务公司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并取得《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爆破作业工作;从事经营性爆破作业的,需持《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经工商登记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活动。

第九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员、仓库管理人员、爆破作业人员及其运输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爆破作业人员应当经公安机关考核合格,取得《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活动。

第十条申请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交其合法使用的证明和申请(载明名称、地址、购买的品种、数量、用途说明),并与爆破作业服务公司签订爆破作业服务合同,由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凭上述资料向公安机关申请。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5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并核定购买的品种、数量、有效期限。

第十一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取得《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后,根据使用民用爆炸物品单位或个人的要求和安排,负责对民用爆炸物品实行购买、配送、爆破作业“一体化”服务。

第十二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单位应当分别建立详细的民用爆炸物品使用登记台帐,规范储存、领取、发放、退库、爆破等手续,准确掌握爆炸物品的流向。登记台帐至少保存两年备查。

第十三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将当日所需爆炸物品的品种、数量计划提交给爆破作业安全监督员;安全监督员监督配送员在民用爆炸物品仓库领取并运输到爆破现场;爆破员现场向配送员领取爆炸物品,并依照《爆破安全规程》在安全监督员的现场监督下进行爆破作业。

第十四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对爆破现场剩余民用爆炸物品,必须于当日或当班爆破作业结束时,由安全监督员、配送员、爆破员共同清点并签字,在安全监督员的监督下,由配送员及时退回民用爆炸物品仓库办理入库手续。

第十五条爆破作业服务公司的安全监督员由公安机关在取得《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的人员中,安排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负责监督爆炸物品的领取、运输、使用、退库、储存等工作。

第十六条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爆破作业服务公司的安全管理机构,对民用爆炸物品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派出所负责对本辖区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安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整改不安全隐患,查处涉爆违法案件。

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安全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民用爆炸物品进行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价格和“一体化”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其销售价格与服务收费在政府指导价格范围内浮动。

第十八条对非法从事爆破作业、违规使用爆破物品以及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单位,公安机关将停止民用爆炸物品的供应。对违反《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重庆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办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爆破作业服务公司,公安机关将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脑梗塞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针对脑梗塞发病的不同时期制定治疗方法。结合了中、西医以及饮食、运动治疗,确保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准确的医治,并提高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治疗;方法

1 脑梗塞的成因及临床表现

根据医院接诊资料统计,从09年01月到 10年05月共接诊脑梗塞病例101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9例 ,年龄最小47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68.56岁,均经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确诊。通过对以上各病例的分析,得出脑梗塞的成因及临床表现。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为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阻断脑血流而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诱发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超重,多数病人还有家族史。

脑梗塞发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失语、偏盲,又或者表现为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记忆力下降、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脑梗塞按发病的不同时期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2 脑梗塞治疗

2.1 脑梗塞的治疗原则:治疗脑梗塞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酌情选用改善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重点是急性期的分型治疗,腔隙性脑梗塞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中梗塞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在小于6小时的时间内有适应症者可进行溶栓治疗。

2.2 急性期的治疗:脑梗塞急性发作期以挽救生命为目的,应住院治疗半个月至一个月。急性期主要以西药进行治疗,因为西药具有治疗针对性强、起效快的优点。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西药包括:尿激酶溶解血栓的治疗,应用此类药如果能溶解血栓是最理想的,但前提是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因为只在这个时间段比较有效;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的治疗,目前用此类药的较多,但病人若有心脏病应慎用;另外还有抗凝治疗等方法。脑梗塞急性发作期多采取输液治疗,因为静脉输液能够使药物快速作用于病灶,从而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因此在脑梗塞患者病情紧急,需要尽快将药物送入体内,或病人因昏迷等原因不能口服药物时应输液治疗。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继发脑水肿,采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压。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脑梗塞,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也有一定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近期成活率,但远期效果往往不及近期。手术治疗脑梗塞,其疗效、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未形成统一结论,故除几种特殊脑梗塞症型(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征象者宜进行开颅减压治疗)外,多不采用手术治疗。

2.3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

(1)药物治疗:采用药物治疗脑梗塞症状、防止脑梗塞复发,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能够针对病因持续治疗,防止形成动脉硬化血栓,并能持久作用且针对多方面的病因同时有效;二是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没有抗药性和药物依赖性,安全起效;三是口服用药剂型剂量科学,药力吸收容易,并且不会对身体造成大剂量的负担。

西药治疗:拜阿司匹林(脑梗塞治疗及预防基础用药)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塞的作用。在治疗中与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中药相结合,疗效会更加显著。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30万人参与的300多个临床试验,证实每天100(75-150)毫克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预防所有的血栓性疾病,包括脑梗死、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因此,阿司匹林被列为脑梗塞防治中的最基本用药之一。

中药治疗:虽然脑梗塞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可以用西药治疗,但多数西药易对患者肝肾造成损伤,副作用大,而且抗药性大,连被列为基本用药的阿司匹林也有47%的患者会产生用药抵抗,所以脑梗塞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对于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来讲,坚持可靠的长效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脑梗塞复发率。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服用红花或血塞通等药物,可以对脑梗塞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础病变进行有效的治疗,进而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

(2)饮食治疗:多数脑梗塞病人血脂较高,血液过于黏稠会引起血液淤滞。药物降脂还容易出现“反跳现象”,所以在治疗时要结合饮食降脂。平时要多吃清淡的饮食,同时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分,最好坚持早晨起床的时候补水,以防止血液淤滞。脑梗塞患者在进行饮食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原则:食物多样化,主要为谷类;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和缺镁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应多吃富含钙和镁的食物;如粗粮、坚果、海藻、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瘦肉和禽蛋,少吃肥肉和荤菜;还要注意保持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保持适当的体重;保持饮食清淡少盐、少糖,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

(3)运动治疗:坚持做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降低血脂,防止血液淤滞,还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对预防肥胖、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塞的积极措施。脑梗塞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在活动时以不感到疲劳为宜。不应做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柔软体操等有氧运动。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上述各例脑梗塞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针对脑梗塞发病的不同时期制定治疗方法。结合了药物以及饮食、运动治疗,确保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及时、准确的医治,并提高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篇8

整形美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手术室内空气的消毒情况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若未及时对手术室内物体表面及空气进行有效消毒灭菌,手术室人员流动性大,或者手术次数过多、接台时未能够彻底消毒,均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而环境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护理人员对环境消毒灭菌工作的执行情况[2]。

物品管理制度不健全:整形美容手术中医疗器械是必用、常用及反复使用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由于进行手术之后会残留血迹或污物等,若未彻底将之清洁干净就会导致感染发生[3]。同时手术中需要的药品、用具等在使用前存放不当,也可导致使用时引发感染。此外,手术中所需要的物品由于存放、缺货等问题,导致手术时不能够及时获得,延长了手术时间,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增加。

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整形美容手术中,医护人员携带细菌、病毒进入手术室是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在对医护人员管理时若存在制度不健全,会使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流程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忘记更换手术室专用鞋、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帽子等事情,进而引起医院感染发生[4]。同时,护理人员不够重视术前所需器械、用品、药物的清点,导致手术时不能及时提供,进而使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此外部分护理人员护理专业知识不足,在执行专业技能操作时存在不当操作,也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整形美容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重要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关键点。在整形美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加强感染科室工作人员定期对手术器械、物品及环境进行评估和检测的管理,以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汇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使感染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还应该指派专业管理人员定期监测手术室所用器械、物品及环境的微生物,监督相关人员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工作,一旦发现可引起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及时汇报、处理,定期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感染的效果。

在环境管理上面应注意手术室的合理布局,手术间应根据不同用途合理分开,例如将手术室内分为污染间、感染间和洁净间,对于一些有感染性的手术应在感染手术间内进行相关手术操作,手术结束之后将该房间内的一切物品严格按照感染手术的相关处理措施进行处理[5]。同时建立并完善严格的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手术完成之后严格对手术室内地面、物品及空气进行消毒处理,每日对空气进行2次常规消毒,在手术结束后及手术开始前均必须严格实施消毒清洁措施,消毒完成之后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此外,应详细评估手术室中所有物品、器械及环境的监测指标,若有超标情况发生,及时向有关科室及上级领导汇报,及时分析、讨论造成超标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微生物菌落?盗吭谡?常范围内[6]。

在手术物品管理上应定期检查手术室内一次性无菌物品,检查内容包括有效期、灭菌日期、包装有无破损等,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不能使用的无菌物品要严格遵循医疗废弃物品的相关处理条例进行处理[7]。手术器械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后才可使用,而不能进行高压灭菌消毒的物品可采取低温等离子灭菌消毒。

在人员管理上应完善医护人员责任制度,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强化预防感染的意识。要求进入手术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均需要严格执行手术室内的规章制度,若有违反规章制度中相关条例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提高工作人员预防感染意识,有效提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效果[8]。

篇9

这一年来,在继续深入开展创群众满意医院和打击商业贿赂的思想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做如下几方面总结: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3台呼吸机,6台注射泵,2台输液泵,以及各种医疗用品。

并安装了热水器,室内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

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ICU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士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在原有20xx年ICU护理工作试行草案中。

不断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篇10

关键词:低值易耗品;管理;高校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高等院校的硬件设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低值易耗品等的投入也不断地增加,办学条件也不断地改善。如何管理好高校低值易耗品,加强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效益,规范管理低值易耗品,对促进教学、实验室的运作、院校的科研成果及财务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位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劳动物资。其具有流动性强、品种多样、数量繁多、存放地分布散等特点,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如何加强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特别是高校中的低值易耗品管理,关系到高校低值易耗品利用效益、经费开支的问题以及实验室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高校低值易耗品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机制监督

由于低值易耗品具有流动性比较大、价值低、品种多等特点,实验室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其缺乏管理和监督。没有一套完整的购置流程及审批制度,在采购中根据实验室的低值易耗品存量而购买的,缺乏对相关物品登记的进出明细账进行审核。在记账入库过程中缺乏对物品的验收手续,在使用低值易耗品的过程中缺乏登记及低值易耗品的报废手续,造成浪费比较严重。

二、管理意识淡薄,随意性大

在高校,部分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经费,可以根据上课需要购买低值易耗品,但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松散,学生道德意识不强,随意使用、放置,缺乏登记手续,浪费现象严重,造成低值易耗的管理尤为困难。

三、登记手续不齐全,流失严重

低值易耗品具有数量品种多等特点,一些使用单位缺少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分类登记。在使用的过程中随意取用,缺乏对低值易耗品进出量的登记。特别是实验室的一些物品,有些教师把低值易耗品作为己用,假公济私,把教学科研以外的研究也带到实验室来。造成了高校低值易耗品的严重流失,资源利用不合理。

四、管理水平较低,业务水平不高

由于低值易耗品价值比较低,目前高校缺乏对低值易耗品管理的重视,记账方式采用手工形式,二级部门没有统一规范的明细账。管理方式及登记方式比较落后,管理人员没有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缺乏与外界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造成在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

针对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完善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制度,根据实验室的建设及低值易耗品品种的特点,制定一套管理多样化的制度,根据不同品种进行不同的管理。完善低值易耗品的购买、登记、领用及报废手续,批量购买应有审批制度。制定一套管理人员的管理岗位责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定时对低值易耗品进行盘点及报废,控制浪费的现象。

二、加强管理意识,规范使用

从制度上强化教师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要求使用低值易耗品,其摆放及使用情况也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存放应科学化,特别是实验室中的低值易耗品,应该做到存放有序,防止物品损坏、变质丢失。实验室管理人员做好对教师使用低值易耗品的监督,按时按量地登记,及时查看登记表,做好低值易耗品的进出库清单,有效减少低值易耗品的浪费。

三、完善登记手续,合理利用资源

完善低值易耗品的使用登记手续,需要在制度上强化教师在使用物品时应该按照低值易耗品的领用手续进行登记,管理人员对于教师领用的物品应该进行审核监督。涉及批量使用物品的情况下,需要实验室主任审批才能领用。

四、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的低值易耗品由资产管理处统一入账的。随着实验室不断的建立,科研项目也不断增加,低值易耗品用量也不断增多,需运用网络平台,设计一套低值易耗品的入账管理系统。把资产管理处、实验室等部门的低值易耗品工作归集到该平台,低值易耗品的购买审批、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出库、报废手续等通过该网络平台进行处理。能够全面了解校区低值易耗品库存使用情况,为低值易耗品的购买提供数据参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业务水平,才能有效地管理实验室中品种多样、数量繁多的物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思想教育及服务意识,引导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加强业务的学习,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总之,高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相关制度的强制执行,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才能把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做好。减少浪费,降低开支,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低值易耗品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实验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素江等.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