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3 23: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故事

篇1

又是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与六年级继续牵手,我与语文继续牵手,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年头了!

连续五年,连续五年教同一教材,不免有一些乏味,感觉自己失去了许多教学的热情,教学的渴望,年年岁岁花相似,总觉得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拿着一张旧船票,登上的总是同一条船......

我要改变,我要“变化”,虽然走的同一条路,我要在路边创设不同的风景,我要为这一路旅程营造不同的心境.....

这是最后一年用老教材了,苏教版国标本已经到了五年级了,这最后一次航班还是尽量留下一些美丽的回忆,难忘的瞬间吧!

特设此贴,记录这一年我与语文的故事!

篇2

1、《马克·吐温的妙答》。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智慧的反驳,比激烈的否认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世界上最短的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历史故事类课文,由于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因此在学习此类文本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理清线索和脉络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读和思考中渐入佳境,为理解整篇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刚接触课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司马迁有什么遭遇;司马迁如何发愤写作;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默读,可以放声朗读。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不动笔不读书。一定时间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如“发愤”等,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等。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课文其实是包含场景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阅读到位,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和线索,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触类旁通,读出古今间联系

历史故事题材永远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主题。编写历史故事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互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对不同课文比较,体验人物情感历程,走进历史拉近距离。比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把诗句中的“绿”字进行替换,还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再推敲,寻找一个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并说出理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换成如“醒”,因为岸边的花草树木当就像人一样,被春风唤醒了。也有的认为可以换成“俏”,因为春天美丽动人。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绿”字更好。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从字词的品读中让学生读出了文字内涵。

三、博识多通,读出故事的背景

我们知道,任何的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故事或人物放在指定历史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相关资料及历史背景,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代医圣李时珍的出类拔萃。如李时珍为了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翻山越岭,咀嚼药草,历经千辛万苦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甚至这本书还影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了营造这种历史气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图文并茂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截取李时珍电影中的视频播放,以此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这样就让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更多更加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李时珍,理解历史故事的用意,也从中品读出历史故事的内涵。四、融会贯通,读出人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历史故事一般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题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品读人物的形象为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完璧归赵》时,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性格迥异,初学时学生大多喜欢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但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历史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前后关联之后,学生的观点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边倒的现象,不少同学又开始喜欢廉颇这个人物了。随着品读的深入,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

篇4

语言文字是语文课能够轻舞飞扬的翅膀。不同的神话故事,提供了大量感性阅读语言的机会,带来了语文学习无涯的广阔和自由,但“语文味”却始终是神话学习独特的美感和芬芳。

下面以《开天地》中的一段话来谈谈神话故事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句话啊,我们越读越有味道!为什么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呢?请你再仔细读读,发现什么了吗?

生:老师,我发现上下半句话字数是相等的。

生:我发现上下两个半句有很多的反义词。(师插入:你说说都有哪些?)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嗯,真好!老师读上排的词语,你们读下排与它们相反或相对应的词语。

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天――地

师: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地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大家发现了吗?

生:缓缓和慢慢。

师:“缓缓”和“慢慢”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你觉得这样改好吗?

生:不好!感觉读起来重复了!

师:是啊,重复了,缺乏变化了,读起来味道就不好了。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生:我找到了一处,在第二段里有“天和地渐渐分开了!”这里有个“渐渐”。

生:我还找到了另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这里有个“逐渐”也表示速度慢、时间长。

师:大家找得很好。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很艰辛!

生:我感觉到天地形成的时间太漫长了。

师:是啊,大家感受得真好,这些感受我们都是从文字中来的,你看,学语文多有意思啊。

这段话有独特的音韵美,是落实词语训练的落脚点,所以教师应以词语理解与词语训练为抓手理解课文内容,升华主题。

篇5

学习语文,是件美妙的事.它丰富多彩,让我们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学会道理,在学习语文的点点滴滴中,渗入脑海,视为前进的动力.

学习语文,它伴我走过了五个春夏秋冬,在学习的过程中,它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我,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练习册的时候,遇到一道题,写着要我查“翡”字的部首、除部首还剩多少画、选项字义。我胡乱地猜想,“翡”字的部首是“非”还是“羽”呢?查字典?我从不带字典。我可不想花费时间去借,思索了一会儿,会是“非”吗?对!可能就是它。我武断地在部首一栏填了“非”字,除部首还剩6画。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填完就交上了作业。第二天中午,语文老师找我,她问我,“翡”字的部首是“非”还是“羽”呢?我心里立刻有一种波动,但是我依然镇定地回答说:“是非字部。”老师二话不说,顺手从写字桌拿了一本新华字典给我。说:“我认为用“羽”字部,你快查查,到底是什么部首。看看有没有“非”字部的。”我数了数“翡”字8画,怎么没有“非”这个字呢?看看“羽”字,6画。啊!果然有“羽”字。接着,我很顺利地查到了“翡”字。忽然间,我的脸像一只熟透了的苹果。老师问我:“你之前有查字典吗?”我只好惭愧地回答:“没有。”“那就是噢!干事不要那么快下决定。遇到不会的字要找工具书,多开动脑筋寻求答案,这才是学习的办法。”从今以后,我要把老师的话记在心中,也要学会老师的方法,遇到问题找帮手。

这样语文学习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学习语文时要经历“四味以及学习语文中,要学会细心、耐力等。

在语文这科无边的生涯中,故事是兴趣的源泉,是伴你前进的动力。

篇6

关键字:语文教学 趣味 故事

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让学生“爱学”语文,是我们的首要工作,其次我们才能说如何“学好”,如何“会学”。常常会有孩子告诉我,上语文课最轻松,“因为上语文课能听到好多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很悲惨,还有的……”

故事?对啊!孩子喜欢听故事,我是不是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孩子呢?用故事带领孩子走进语文世界,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较强的趣味性

毫无疑问,让学生毕恭毕敬地记住一些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感悟一些感性的词语或句子,不如让他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例如:《少年王勃》一文,要通过“胸有成竹”感受王勃的信心十足,我们翻查词典,绞尽脑汁地启发引导,不如轻轻松松讲一讲古代画家文与可画竹的故事。

(教学片段)

师:王勃的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第四段?生交流

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那他画竹子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他在自己家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所以他每次画竹,各种形态的竹子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后来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3.现在谁来读读这个成语?指名读。(读出自信来!)齐读

4.师:王勃也是胸有成竹的,也就是说他在心中已经写好了,这叫打好“腹稿”了。“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出示这个小“介绍”:

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当然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在静心思考,构思文章。等到思考完之后,他掀开被子,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5.引读:当时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基本素养

很明显,长期如此,学生的知识面将会通过语文课堂而扩大,这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会烙下深深的印记,励志故事催人奋进,历史故事使人明智,童话故事让人对生活有美的追求,寓言故事让人能够明白事理……现在的社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良好的基本素养也很重要。

在《卧薪尝胆》一文中,我们可以纵向课外延伸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故事,横向课外延伸一些历史成语故事。

三、激发求知欲,自主学习

中国的文化哪能在几节语文课上就传递得了呢?语文老师只是一个领航员,学生是知识海洋里的水手,我们可以打捞起水里的一些“财宝”,告诉他们海底是神秘而美丽的,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寻求知识。例如:《少年王勃》一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王勃作出了《滕王阁序》后,都督的女婿竟然说其文是抄袭古人之作,于是王勃想整治那仗势欺人的都督女婿,当即在文后,挥毫写下一首诗,与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格如出一辙。课后,就有学生问我王勃后来又写了什么?有的学生干脆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滕王阁序》所附的诗作。

四、锻炼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

采用恰当的讲故事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训练其逻辑思维。例如单向灌输,学生就可以一直不需要动脑筋地去听;但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就会动脑筋去想、去记忆,这样无形中会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而故事情景是一环扣一环的,在问答式讲故事的时候,也是启发学生去把故事讲圆的时候,要想把故事说圆必须符合它的逻辑性。

讲故事教学法优点固然很多,但是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

让故事个性化一些。现在可是讲究个性的年代,像“从前……”“今天,我给你讲个关于……的故事”不能吸引学生了。我只好开始研究新鲜有创意的开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我会用提问式开头、猜谜式开头、一首诙谐儿歌也是讲故事的好开始;和开头相对,一些老掉牙的结局,孩子也不会满意的,如“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妖怪终于被打败了……”我觉得,要想成为讲故事高手,教师所用的资料只是基础,教师和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我们可以将小矮人描述成中国式的、日本式的、太空式的,情节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甚至还为学生创造了多个属于他们自己个人色彩的白雪公主,7个小矮人分别拥有不同的颜色。于是,故事的情节、结局也就变成了好多种,学生也不会腻。

让故事戏剧化一些。讲故事的方法比故事本身更重要,因此,给学生讲故事时,教师有时候要把“尊严”和“个人形象”抛到脑后。比如我就想方设法给故事里的每个角色安排不同的音色,有时,单凭声音和语气实在没法区别,我就会捏着鼻孔、把食指塞进嘴里来产生特技效果,我想讲故事的关键是把快乐传达给孩子。因此,我想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伙伴,讲到开心处,和学生一起尽情地笑;讲到紧张的地方,也要握紧拳头,簌簌发抖,这样才能和学生取得共鸣,学生一定也更爱听你讲故事,这样也才会达到我们的目的。

讲故事教学法好处多多,但是很显然这对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故事语言是关键,再好的故事,如若不能流利、顺畅、生动地表达出来,那么它也丝毫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者的语言必须富有感染力,充满童趣。

2.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故事往往都会牵扯出故事来,尤其是历史故事类,倘若老师自己都不清楚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故事将会误导学生一辈子。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101-01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听故事是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故事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用生动的故事代替枯燥的说教,打开了学生的心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故事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把故事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篇设置悬念,巧用故事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如能引入与新课相关的故事,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阅读期待,还可以使学生在故事悬念的引领下,增强探究阅读意识和自主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笔者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堂:“林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后来是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之一。那么,他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梁山好汉了呢?这还要从皇帝宋徽宗说起。相传,宋徽宗继位期间整天贪图享乐,生活奢靡,不务正业,远贤人、亲小人,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林冲虽然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但还是保护不了自己和家人,被奸臣高俅所害被发配沧州。这篇课文写的就是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的一件事,你想对林冲有更多的了解吗?读完全文以后,相信你就会明白了。”这样教学,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浓,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进而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穿插故事,调动课堂氛围

在一节语文课中,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到了课堂中间环节,一部分学生容易思想开小差。对此,教师如能根据教学需要把相关故事穿插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活课堂,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达到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李广是谁?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还有学生问道:“李广将军是怎样射虎的?”针对学生的发问,笔者在课中穿插了关于李广的小故事:“李广为将清正廉洁,常常把自己得来的赏赐分给部下。他在打仗期间,更是与部下同吃同住,不搞特殊。李广做了40多年的官,家里却没有多少财物,这使得他的部下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上阵杀敌的时候,李广对自己的要求是箭无虚发,非在数十步内不射,常常是箭至人亡。他不仅对敌如此,对待山中的野兽也是如此,如果听到哪个地方老虎众多,危害百姓的安全,他必定一一除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疑惑时,教师适时引入李广将军的故事,这样教学,不仅对人物故事作了补充和完善,学生对李广将军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善用故事拓展,延伸阅读兴趣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丰富多彩的阅读过程,还需要有效的故事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语文新课标提倡学生广泛阅读的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时,课文结尾处写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犹如鱼儿得到水一样。”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往往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笔者就用一则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后探索:“你们不相信吗?其实,不仅是你们不信,跟随着刘备的许多将士们也不相信。但是,诸葛亮的两把火,一把烧博望坡,一把烧新野,成功地改变了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尤其是火烧新野时,更是烧掉了袁绍苦心经营了8年的地盘。你们想具体了解一下吗?请大家在课下查找这些故事来读一读。另外,《三国演义》里还有许多有名的小故事等着你们呢!”这样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心理出发,简要地介绍了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助刘备打胜仗的故事,这样不仅拓展了文本,而且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故事;精髓;创设情境

神话故事是孩子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而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朋友。所以,他们会将自己真挚的情感安放在其中,为此感伤,为此欢欣,并乐于发挥想象,从自己的感情、视野角度出发更改结局。对于这一点,教师要予以鼓励,并尽可能地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从神话故事中汲取更多的乐趣,并实现神话故事最大的教化意义。

一、创设情境,汲取故事精髓

故事的发生要有一个引子,所谓引子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平白地去叙述故事展开的原因、过程、结果,势必会大大削弱故事的感染力,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在故事叙述起始的时候就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地跟随教师走进神话故事的圣地。此外,还能为神话故事的展开、延伸做好铺垫。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故事精髓倾注课堂,让故事在一个个谜团的详解中引人入胜,像文人雅客的墨迹一样,一点点洇开。

以《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故事为例,其主角是普罗米修斯,他是一个极具张力的人物,学生在其身上可以感受到使人潸然泪下的悲剧色彩和英雄情结。从故事的角度来说,《普罗米修斯》这篇神话故事的故事性极强,由普罗米修斯的盗火、受罚、被救展开情节,表现出其勇敢和英雄的献身精神,代表着古希腊神话中的正义之神。为了蓄积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一伟大之神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包括他为盗火斗争的画面以及他被锁在高山断崖之上受罚的画面。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解读,同情、悲愤之感油然而生,这为接下来专注地学习这一神话故事奠定了感情基础。然后,教师对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与中国神话里的女娲一样创造了人类。普罗米修斯还仿造音神使人类发出美妙的声音。此外,他还教会人类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人类盗取火种,播撒光明。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中,这一伟大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他内心的悲喜也毫无遗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会到故事的精髓所在。

二、故事排演,汲取故事精髓

受思维能力的限制,较之文字,小学生对具象的东西更感兴趣,能形成深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教师要洞察到这一点,利用神话故事的可演性,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排演。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地把握故事主角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够站在主角的立场上理解其感情,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其行为的意义,从而更准确地领悟故事的内涵及教化价值。此外,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特点,受这一特点的影响,他们对环境会有不同的反映,教师要兼顾这一点,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小学生都比较好动,对课堂的参与有很大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教材上的内容为参照,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将文字语言变成舞台情景剧。这一新奇的方法使故事具有张力,更具延展性,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

“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盗取火种,但是却得到宙斯残忍的惩罚,面对铁环对四肢的撕裂,面对高加索山上的风刮雨蚀,面对凶恶的鹰的啄食,他不屈、不畏,毅然决然为人间的光明受苦。”这样悲壮的故事情节给人以教化。为了使学生在读后能更好地领会故事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道具,分配角色,排演这出情景剧。有哲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小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只要给小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就会发挥新奇的想象,为课堂增添活力和色彩。在表演的过程中,小学生既可真正地把握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可深刻地领悟到神话故事的主题,从而使得心灵受到教化。

三、更换结局,汲取故事精髓

就如人生一样,我们要走的路不是固定的,每一个故事的结局也具有千百种,所以我们要灵活地看待问题。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教学要有灵活性,发掘不同教材内容的特殊性,并能利用这种特殊性,将其中所囊括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来说,它其中暗含的乐趣和教育意义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从它的体内还可延伸出其他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续接、更换结局,延伸故事,让其去阐述另一个别于原教材的主旨,这不仅是对原故事情节的升华,也是对想象力进行的一次深层次扩展。学生在续接、更换结局的过程中形成了创造的能力,这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位英雄的形象,从盗火到受惩罚再到被救,普罗米修斯九死一生,让人不禁感慨,以致潸然泪下。为了让学生记忆犹新,领会故事的深邃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主旨不变的情况下,再加一些角色和情节,续写结局。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反其道更换结局,谈谈普罗米修斯如果是一个胆小怕事的神,那么人类又会怎样,是永久生活在黑暗之中,还是另有他法?如果真是这样,故事的情节该如何发展?这样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其发挥想象,使其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故事法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是对刚刚入学儿童进行专业化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们未来文化知识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传统灌输式教学存在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给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打破过去语文教学的落后局面,教师需从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这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之根本。“故事法”是一种比较生动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小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值得在语文课堂中全面推广。

1 “灌输式”教学的不利影响

早期我国在义务教育模式探索之路上,注重发达国家教育思想理念的借鉴,用以帮助本国借鉴现实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灌输式”教育是我国引入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在中西方教学思想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灌输式教育”,本质上就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统称,对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阶段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灌输式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甚大,甚至会导致小学生对我国文化教育失去兴趣。这是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其本身对校园生活就具有“陌生感、恐惧感”,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若语文课堂教学依旧坚持“灌输式”思维,小学参与课堂学习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被动学习”容易给孩子们产生心理阴影。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小学生将会出现厌学心理,这很显然不利于我国小学义务教育方案的顺利实施。据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只有打破传统,才能实现创新。

2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是必然决策

事实证明,早期引入灌输式教学理论,尽管课堂教学严谨的氛围,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内容,但这种学习属于“被迫”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失去了自主性。现代教育思想改革之后,专家一致认为,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顺从时代教育的需求,在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必须被“淘汰”,这是现代教学工作改革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故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效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表示,“我非常喜欢这种讲故事的上课方式,为了让我的故事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又不失趣味性,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从中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从课堂教学应用情况来看,故事法教学模式满足了小学生对于教材知识探索需求,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过程学习到新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课堂学习带来的诸多乐趣。从未来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情况看,故事法教学将成为语文课堂的新方式。

3 故事教学法用于语文课堂的探讨

3.1 故事设计

故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技术等的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锻炼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这样的上课方式也能在其它课堂得到实施。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首先要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故事情节”,依据新课堂知识编制一个小故事,再讲解给学生听,才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②比如,《女娲补天》教学中,我则编了古代神话故事讲解给孩子们听,学生在课堂上对“人补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篇教材的学习兴致大增,这便是故事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3.2 方法应用

选定故事法为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还需注重整个方法的灵活转变,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调整,带领小学生进入到最佳课堂情境。教育专家指出,课程教育需坚持方法革新思想,用先进教学理念辅助课程教学,这样才能符合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故事法”是所有教学法中比较特殊的,在教学评价中属于多样式思维应用,其也可以与其它方式联合应用。比如,通常教师希望采用“鼓励法”,给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鼓励与支持,激发其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中,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故事,然后鼓励孩子们向居里夫人学习,学习她对科研事业的决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种鼓励将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一生。③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对其未来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而坚持故事教学法应用是语文课堂教改的重要内容。

3.3 大胆尝试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是生活的一个影子,让故事在课堂上说话,这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尝试。当然,故事教学只是一种尝试,不是每节课都可以实施,要区别对待。教师应尽力通过故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并通过师范生的实践,将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传承和完善。新教学评价模式倡导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比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新知识,通过故事描述讲解出来,并分析故事表达的寓意、内涵,一一解释给学生听,使其记住故事中涉及到的教材知识,为同类知识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④“创造性思维”是保证知识学习质量的根本,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才能客观地理解知识。小学生刚刚步入正规教育,更应该尽早建立创造性思维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为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基础。故事法应用于课堂知识讲解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让学生在听故事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

4 结论

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是时代教育的要求,其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为小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在编制教学方案中,需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生动讲解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刘冲,李萍.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

② 黄明国.小学语文现代课堂创新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10).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元素;人教版;中段教学;应用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容量大、想象性和创造力都非常强的自然学科,小学生往往由于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限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障碍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品质一直是广泛受到关注的教育命题。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故事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

一、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促使他们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自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孔子与门下七十二弟子的故事,如孔子误会颜回、孔子与子路、孔子与子贡的故事,以激起学生对孔子这个人物的兴趣,在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基础之上再开展本次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元素十分丰富,有一些课文本身就讲述了一个故事,例如《孔子拜师》《开天地》《陶罐和铁罐》等。选入教材的文章包括小说、寓言、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这为教师开展故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除了本身就是故事的课文之外,教师在讲解一些散文、古诗时,也可以从作者身上出发,挖掘与作者有关的人物故事,进行良好的课堂导入。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与李白有关的小故事,如赠汪伦、酒中仙、力士脱靴、水中捞月等,激发学生学白古诗的兴趣。

二、课本剧表演赛,升华学习品质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正处于成长旺盛期的孩子们总是在椅子上坐不住,上课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倘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必然是无法获得学生支持与配合的。虽然小学生的纪律意识和约束力较差,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比较明显发现的地方在于:小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总是能引发他们无穷的求知欲望。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大赛,将教材上那些情节曲折、趣味盎然的故事表演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印象。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王尔德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还原课本内容、融入个性创意的舞台剧表演任务:学生自由结合成表演小组,每组控制在4~6人,各组给一周时间,尝试组内互相合作,就剧本编写、角色分配、舞台布置、道具制作、排练活动等展开分工合作,在下一周语文课上进行汇报表演。每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适时向教师汇报本组的排练情况、请教如何解决排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课本剧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印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了课文学习品质。同时,故事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自编、自导、自演,这一过程也有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阅读课外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应低于145万字的要求,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教好教材上的课文,还应当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增长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所阅读的书目应当符合其识字实际和学习需要,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格列夫游记》《西游记》等故事书再适合不过了。这些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简单易懂,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意义,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不会使学生感到排斥,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以求一击即中,切实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倡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故事元素,但是教师需要端正教学态度,切记不可乱用、滥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仍在继续,除了故事元素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依旧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