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室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8 18:2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务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西药管理
(一)采购 药库管理人员负责全院的药品采购供应工作,根据每月由微机输出各类药品消耗动态,按时编制药品分期采购计划,经有关领导研究批准后方可采购,在供应政党情况下库存量一般为2~4个月,特别注意解决药品紧缺与积压两方面矛盾,摸准用药规律,把握药品市场动态,掌握供求信息,严把质量关,不进“三无”及伪劣药品和非药品,畅通购药渠道,坚持按主渠道进药,健全外部调整网络和内部流通体系,预见药品前景,把握最佳购入时机,对抢救急用药品积极组织进货,保证医疗需要。
(二)验收 购进、调进或退库药品,由药库管理人员、采购人员严格验收。对品名、规格、数量、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外观质量、包装情况、进价等项进行验收核对,全部合格逐项填写药品验收入库记录本,经与原始单据核对无误,采购、保管人员双签字后方可入库,交有关领导签字办理专帐付款。
(三)保管 药剂人员要认真执行药政法。对医学专用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必须按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保管药品库房建筑必须坚固、干燥、通风。易燃易爆药品需保管入危险品库内。防火安全设施要齐备。
库存药品按性质、剂型分大类、再按药理作用系统存放,注意药品要求温度低温保存药品需冰箱内存放,需避光药品注意放在非光照处,效其药品及时登记,定期检查。做好防霉、防虫、防鼠措施。有完善的药品帐、卡进行统计,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四)调配 配方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方后执行查对制度,核对处方内容无误后,方可调配。处方调配要细心、迅速、准确,核对双签字。对医学专用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的调配必须按其有关规定审方、调配。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更改后再调配,药剂人员不得私自更改。对急救抢救用药随到随配随发,不得延误。
(五)使用 门诊药房供门诊病人使用,病区药房药品供住院病人使用。药剂人员必须把好使用关,对医学专用药品、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贵重药品的使用,必须依据有关规定、专方、限量使用,消耗要逐日统计。自费药品要严格管理,不得用于公费处方。杜绝滥开方,开大方,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药剂人员可拒绝调配。
药剂人员应主动深入科室征求意见,介绍国内餐新药及其药理作用、性能、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有关资料,使临床用药不断得以更新。
二、中药管理
(一)采购 根据本院业务性质和工作范围,参考微机输出药品消耗动态及不同季节用药情况,编造采购计划,经有关领导批准后进行采购,正常情况下库存量限定2~4个月。
采购药品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执行。不得购进伪劣、变质和非医用药品。采购人员自觉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廉洁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令,严把药品质量关。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严禁从私人手中购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
(二)验收 严把验收关是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步骤,中药的真伪、优劣、霉变、虫蛀、掺假问题比较突出,要求验收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进行品名、规格、产地、质量、数量、价格等方面的验收。中成药需按规定验收核对。验收合格后按原始凭证填写入库单及时入帐。要求帐物相符。
(三)保管 中药保管视药物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贮存方法,按药物性质,入药成分或帐号次序集资保管,注意室内干燥、通风、掌握好室温与光线对药物的影响。
不具芳香性的根茎叶花宜放木箱阴凉处,气味芳香及贵重药品宜密闭于瓷器内,易生虫又不易爆晒的需熏蒸;果实、种子类需密闭于瓷罐及缸中防鼠;动物脏器及胶类药品需保存于盛石灰装置的瓷罐中;对毒性药品、医学专用药品需专人专柜加锁保管。
(四)调配 中药调剂室负责全院各临床科室所用中药的调配,调剂人员根据本院医师签名处方进行调配。调配人员要严格按调配制度进行调配。称量要准确,如一方多剂者分包要等量;如需“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包煎”等药品应单包,并注明煎服方法。调配毒性药品需经二人核对,调配后量具应及时清洗干净,处方调配后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实行双签字再行发出,急症处方随到随配方发药,不得延误。
(五)使用 调配毒性中药及精神类药物必须遵守《医疗用毒性药品及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管理使用,贵重药品都应有专人、专柜保管。建立登记、逐方销存、定期检查、帐物要相符。
紧缺药品的使用只应用于配方中,不得以单味药出售,并注意向临床介绍其代用品性能以弥补配方上的缺药。
三、特殊药品的管理
特殊药品是指医学专用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药品管理法》规定对上述药品实行特殊的管理办法。
(一)医学专用药品 医学专用药品系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信赖性且能成瘾癖的药品,医学专用药品只限于医疗、教学、科研需用,医学专用药品的采购,保管、调配、使用必须按照《医学专用药品管理办法》执行,医学专用药品处方权由医师以上职称,经医务科审批方可执行、签字字样由药房备查。
药学科对医学专用药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即专橱加锁、专册登记、专帐消耗、专用处方和专人负责管理。控制针剂二日常用量,片、酊剂不超过三日常用量。杜绝滥用
(三)医疗用毒性药品 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药理作用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用量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毒性药品的收购、供应、使用必须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执行。必须建立保管、验收、领发、使用核对制度、须有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中级以上药师负责保管,专柜加锁,专帐登记。毒性药品包装容器及存放专柜必须印有毒药标志。
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辖区内城市房屋(以下简称房屋)的白蚁防治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房屋白蚁防治管理,是指对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等房屋的白蚁预防和对原有房屋的白蚁检查与灭治的管理。
第三条惠州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房屋白蚁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县(区)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范围内房屋白蚁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房屋白蚁防治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鼓励开展房屋白蚁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新药物、新工艺、新设备。
第五条设立房屋白蚁防治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
二、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及场所。
三、有3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
四、有生物、药物检测及建筑工程等专业的专职技术人员。
第六条凡新建、扩建、改建、装饰装修的房屋,必须实施白蚁预防处理。建设单位应将白蚁预防工程列入基建项目内容,并将白蚁预防费用列入工程概预算。
第七条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与白蚁防治单位签订白蚁预防合同,并在10日内将白蚁预防合同交房产主管部门备案。白蚁预防合同中应当载明防治范围、防治费用、付款方式、质量标准、验收方法、包治期限、定期回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白蚁预防包治期限不得低于15年,包治期限自工程交付使用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白蚁防治工程收费标准,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惠州市物价局核定。
白蚁预防费用应当专款专用,白蚁防治单位应从白蚁预防工程收费中提取不少于20%的资金,存入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账户,作为包治期内的复查费用。
第九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商品房销(预)售时,应向购房人出具该项目的《白蚁预防合同》或者其他实施房屋白蚁预防的证明文件,提供的《住宅质量保证书》中必须包括白蚁预防质量保证的内容。
建设单位在办理房屋产权证明时,应当向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按照本规定实施房屋白蚁预防的证明文件。
第十条原有房屋和超过白蚁预防期限的房屋发生蚁害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者房屋管理单位应当委托白蚁防治单位进行灭治。
房屋所有人、使用人以及房屋管理单位应当配合白蚁防治单位进行白蚁检查和灭治工作。
第十一条白蚁防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白蚁防治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严格按国家和省有关房屋白蚁防治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防治。
第十二条白蚁防治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并经国家规定的专业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药剂。白蚁防治单位应当建立药剂进出领料制度。药剂必须专仓储存,专人管理。
第十三条白蚁预防工程包治期内的复查由实施该工程的白蚁防治单位负责,每年应组织一次以上复查,并建立复查情况档案。复查结果应有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者房屋管理单位加具的意见。
第十四条白蚁防治工程竣工后,白蚁防治单位要建立健全白蚁防治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房屋白蚁防治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十六条白蚁防治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由房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建设部《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未进行白蚁预防,不能出具《白蚁预防合同》或者出具假合同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建设部《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理。建设单位未按照本规定进行白蚁预防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建设部《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者房屋管理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建设部《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白蚁防治单位违反本办法从事白蚁防治工作,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3
(一)本室应根据本院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开展新药、新制剂、新剂型的研制工作。
(二)本室应由从事药专业五年以上,具有从事科研能力,工作作风严谨的人员担任。
(三)药物研究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得弄虚作假。
(四)药品研究的研究项目、设计方案及审批等,应按“新药审批办法”办理。新药或新制剂,必须取得生产批准文号或制剂注册文号后,才可进行生产、配帛、用于临床。
(五)药品研究工作应建立技术操作规程,实验记录清晰、完整,随时记录,不得涂改,按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本室工作应有计划和目标,年终,将工作情况及科研经费等汇总,报药剂科,并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经费预算,报药剂科。
篇4
摘要:2012 年1 月,我国财政部颁布《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医疗卫生行业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以新财务会计制度为视角,探讨医院财务管理路径。
关键词 :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财务管理;风险管理
财务管理需要对资金进行筹集、使用、分配以及核算,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同于其他企业,具有特殊性。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对医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改变财务管理目标
新制度实施后,给各级医院财务统筹和会计预算提供了理论指导,使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价值最大化。其中,针对医院财务报表、报告,新制度都对应给出具体准则,有助于医院财务部门充分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二)财务核算方式出现变化
新制度规定,医院在开展财务核算工作时,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这种核算方式改变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的传统,同时增加金融工具计量、确认及披露等环节,使得会计核算流程发生颠覆性改变,为建立健全医院财务核算带来契机。
(三)统一编制财务报表
目前,医院会计报表在编制上常常出现缺失或不一致情况,这种现状普遍存在于我国多数医院中。新制度强调医院财务和会计报表要进行统一编制,这无疑是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彻底改变,能够显著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率。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隐藏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管理经验,新财务会计制度贯彻和执行力不够
财务部门人员缺乏先进管理经验,不能明确医院财务管理具体内容和方向,加之医院内部运行环境比较复杂,导致医院财务部门很难从管理层面正确把握财务预算情况,进而限制了财务管理的贯彻和执行,导致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松懈,且制约了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现阶段,医院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时,普遍存在预算流程不规范、预算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缺乏成本核算体系,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新制度要求
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并对一些不合理现状进行规范,使得很多账目核算明细更加明确。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多数医院均采用比较简单的成本核算方式,且并未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执行体系。因此,很难对医院实际成本支出情况进行反馈。
(三)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信息化支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90%的资金来源于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若出现财务管理不善、收不抵支,则会进一步加重医院财务负担。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医院认为资金管理不存在市场经营风险,进而导致财务风险意识低下。另外,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旧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严重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贯彻新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首先须提高医院领导阶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并采用多元化财务管理手段;其次,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使全院上下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财务部门人员应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在工作中不断贯彻新财务会计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则应该依据医院现阶段经营情况,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医院财务工作具体走向,将这些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并统一到核算工作中。以此为根据,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对医院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产生推动作用,最终使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全面化、规范化和统一化。只有提高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新制度执行力度,才能保证医院所有经济活动处在可控范围内。
(二)完善监督管理和成本核算体系,正确发挥新财务会计制度优势
新财务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医院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深化医院内部监控,有效避免医院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道德风险,如人为操控。完善财务监督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进行科学的优化和配置,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管理作用。同时,强化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可规范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岗位职能,保证财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另外,健全监管体系有助于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新制度下,医院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及成本管理应与职工、科室绩效考核制度充分结合,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因此,各级医院应充分完善财务监督职能,建立起权责统一的制衡机制,才能督促医院各个科室和部门开展业务能够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的要求,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
(三)提高风险意识,完善预算编制和信息化建设
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各级医院应在新制度指导下有效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实际上,医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见很多管理风险,其中财务管理风险、运营风险及授权活动风险比较常见。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控制具有刚性特点,能够对相关决策控制的形成及发展提供帮助。通过预算编制,能够充分显示医院经营状况,并根据预算得出的结果,对可能涉及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达到风险规避的总体目标。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制度,并以“差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为预算管理原则[4]。因此,医院要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更新管理观念,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算编排与执行制度。例如,可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实行各科室主任负责管理制度,突出工作职责,使各科室、各部门能够真正落实。同时,实现风险监控和预算管理,并充分发挥新财务会计制度的优势,需要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总之,医院财务管理属于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财务管理机构、制定财务制度、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卫生材料采购、资金投放、分配以及资金结算等都属于医院财务管理的范畴。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后,在诸多方面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了改进,有效推动了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及财务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向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对提高医院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伍美英.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会计师,2014,05(11):147.
[2]王妍.基于新制度的S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3,10(04):277.
篇5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涵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的,是改变以往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支出通过国库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全部政府性财政资金都存在国库当中或者是由国库来专门指定的银行开办的单一账户,全部的财政支出都应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来实行集中支付的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财政资金支出分成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按照相关支付管理方面的需要,分为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工资支出和零星支出;另外,根据支付主体的不同,又分为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功能
(一)改变财务支付方式,提高资金拨付效率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之前,我国执行的是分散支付制度,其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如图1所示:
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后,其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如图2所示: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在分散支付制度下主要是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将预算确定的各单位年度财政性资金先拨付到预算单位银行存款账户,然后在支出发生时通过银行转账或支付现金等方式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弊端主要是因为资金分散支付和存储,导致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效益低下,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不高,支出过程脱离了财政的监督,而且资金运作的信息反馈迟缓,预算执行的信息不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各预算单位主要是根据年度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办理财政性资金的支付,财政性资金作为用款额度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之中,只有当预算单位实际支出发生时,才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财政性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或供应商。相对分散支付制度而言,国库集中支付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单位原有的财务支付方式,简化了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减少了资金滞留时间,同时便于政府对预算资金支付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管理,医院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想方设法地争取尽可能多的财政补助资金,或者有的单位为了其既得利益,出现了“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违反了财经法规和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医院的所有非税收入都要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医院的财务支出实现与否,也不再取决于医院银行存款账户是否有钱,而是取决于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只有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财政部门才给予审批;只有在用款计划范围内的经济事项,才能办理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这就对医院的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科学预算,尽可能细化预算,使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明细预算基础之上,并且要根据资金来源的性质将财政拨款与自有资金区分开来,确定哪些是由财政拨款资金支付的,哪些是由自有资金支付的,从而使财务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资金管理转向预算管理,强调了部门预算是财务管理关注的重点。
(三)从源头上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控制功能
以往国家财政资金运转方式是分层次、多重设置银行账户,收入层层汇缴,支出层层转拨,资金分散,很容易造成截留、挪用资金的问题。从已公开的案件看,财政资金支付缺乏事前、事中监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并不直接拨人预算单位的账户,而实际只是给预算单位批复的一个用款额度或者说是一个指标,各预算单位并不直接的接触资金,减少了许多中间转拨环节,而且支用的每一笔钱都会及时地在财政支付体系中反映出来,这样,财政资金既不会被截留、挪用,也不会超额度支付,这就从制度上、体制上和源头上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从执行过程中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控制功能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在单位相对利益的驱动下,挪用甚至贪污财政性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体系下,财政国库管理部门运用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体系,即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且实时监测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收缴和支付活动,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增强国库集中支付的透明度,财政监管“关口”前移,保证了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和支出的规范性、合法性,加大了对财政资金使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监控。
(五)加大财务人员基本的管理职责,加重医院财务管理任务,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功能
根据预算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并且做好相关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负责组织医院编制用款计划,开展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招投标方面的工作,负责财政综合信息系统的录入管理工作,按照财政直接支付的相关规定,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交直接支付申请书,提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向银行开具支付令,银行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按照财政授权支付的相关规定,签署相关的支付指令,并告知银行进行财政资金支付。所有这些都是新赋予医院的管理职责,这就大大加强了财务人员基本的管理职责,从而使医院财务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财务管理功能越来越强。
(六)财政综合系统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医院通过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使用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这个公共财政体系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使财务管理的职能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了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相结合、财务管理和支付中心的会计核算相结合,在数据的操作、上报以及财务处理等方面真正做到财务管理之间的一致性,提高了预算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确度。
篇6
一、医院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预算管理机制问题
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是医院开展各项活动、项目支出合理的主要依据。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项目支出笼统,填报科目不准确,这不仅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阻碍了医院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资金支出立项问题
部分医院在资金支出立项方面没有制定科学、专业的审核程序,部分项目缺乏调研、论证,单纯依靠现场会、办公会等方式确定。医院资金支出立项缺乏依据,支出程序不科学,不仅无法发挥预算的导向作用,也难以保证项目绩效。
(三)考评管理体系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资金项目日益繁多,资金数额猛增,但是,资金考评管理体系在管理机制、管控水平上缺乏科学性,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考评管理体系不完善,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探究
(一)强化预算编制
科学的预算编制是医院各项活动支出的基础,预算编制工作会直接影响医院各项活动的开展。鉴于此,必须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预算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立法改革,成立专门的项目预算支出评审机构,完善评审机制,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重视项目立项、完善立项机制、强化预算编制,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浪费。在申报预算项目过程中,医院必须重视预算资金的导向性,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资金立项相结合,提升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开展项目立项过程中,医院必须进行充分的内部讨论,在全面分析项目可行性与效益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项目规划,并积极听取专家组意见,对项目可操作性、项目风险进行讨论,通过多方面努力,保证项目立项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另外,为了更好都促进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医院必须成立专门组织,建立健全预算组织机构与体系。需注意,编制财务预算、执行财务预算,一方面需要财务部门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全员参与。因此,在项目预算中必须提高医院参与度,提高领导阶层对预算体系、预算管理的组织与协调,多方面努力,保证预算项目的科学性。
(二)重视预算监管
在新形势下,医院必须建立健全支出项目评价分析制度,从而保证考核机制的规范性与完整性。其次,要加强项目执行情况的分析,通过严谨的考核制度,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在权责分配方面,要责任到人、细化业绩指标,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结束后,应及时公开考核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奖惩制度,发挥预算管理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并在后续信用评定、资金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再次,及时公开预算项目的支出情况,依靠公众监督等方式,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全面提升项目支出水平。最后,医院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资金支出、预算的有效结合,并通过资金支出过程的动态监督,全面提升项目监管水平,及时发现预算管理问题,并通过针对性措施进行完善。重视预算监管,保证医院资金支出的高效与规范。
(三)积极调整财务预算体系
在制定好医院预算管理目标后,还需综合考虑医院管理实际、具体生产环境,灵活调整,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通过科学的预算机制,强化医院内部控制。在预算调整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不能僵化、随意。医院领导阶层应不断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将医院未来发展目标与医院现有条件相结合,对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整理分类,全面提高信息决策的科学性。在建设财务预算体系上,需转变传统简单、狭隘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并在指标选择、方法选择上全面反映医务人员努力程度,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内部资源调整,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医院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完善的财务考评体系,全面提高预算监督管理水平。
篇7
西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也即文官制度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到20世纪则构成了西方各国公共行政管理以及官僚体制的基石。然而,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传统的文官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够适应政府管理实践的需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这次运动被统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标是要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具回应性、更负责任、更有服务品质的顾客导向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的公务员制度理所当然地也成为了这次改革的重点。
新公共管理是在批判和反思以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公共行政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意味着公共管理部门领域中新的范式的出现”。我国学者将新公共管理概括为八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强调职业化管理=“新公共管理”者认为,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尽责,让公共管理人员成为管理者,而不是传统的仅仅听命于别人的行政官员。二是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关注产出或结果,而非投入和过程。三是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在“新公共管理”中项目预算系统取代以往的“一线项目”预算。四是提供回应。“新公共管理”则强调顾客至上或顾客导向,它通过把公民变成消费者(顾客),以市场取代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民(顾客)的不同需求。五是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最重要的结构性变革在于,建立执行机构或半自治性的分散机构,让它们负责公共项目的执行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六是竞争机制的引人“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七是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方式。引入当代私人部门管理(工商管理)所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理论、方法及技术,管理主义者相信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是相似的,其差别仅仅表现为次要的方面,私人部门的管理比公共部门的管理要优越得多,效率也高得多。八是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关系的改变。新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府行政改革。从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到英国的‘‘运动”,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体现出新公共管理的诸般特征。进入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文明动摇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模式,官僚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官僚制极端推崇理性和效率,以完备的技术性体制设计扼杀了行政人员的个性,从而使官僚制体制成了缺乏灵活性、行政人员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刚性系统。此外,官僚制所带来的政府部门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交叉、机构臃肿庞大、官僚主义猖獗等等也长期为人们所垢病。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引入‘‘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实际上,新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二、西方的经验:新公共管理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造
公务员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具体包括:招考、录用、培训、评估、奖励、晋升、退休等。本文将主要从公务员的进出制度、培训考核制度、薪酬激励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入手,来探讨新公共管理是如何改造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
(一)公务员的进入和退出制度
1. 在职位分类方面,实行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优势互补。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各有优缺点,在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改革中有逐渐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英国1968年文官制度改革,中低级文官通过竞考也能担任高级行政职务,1971年开始实行带有职位分类特征的新的品位分类制。美国在1978年文官制度改革后,设立高级文官班子,高级文官级随人走,不受职位分类制限制,更多实行品位分类。
2. 推行聘任制和合同雇佣制,打破公务员常任制。1996年4月,英国梅杰政府所进行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所有公务员都要与政府部门签订目标管理合同书,国家公务员不再是终身制;在澳大利亚,1997年5月,公务员委员会颁布了合同协议的指导性政策,除15%的老公务员是固定制的,其他均实行合同制,一般公务员一年一签;新西兰1991年颁布了雇佣合同法,公务员也实行合同制,一般公务员一年_签,高级公务员五年一签。
(二)公务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1. 培训制度化。英国议会在1964年通过了《工业训练法》1973年又颁布《就业与训练法》,专门规定了文官培训的法规。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政府雇员培训法》。法国于1977年颁布《继续教育法令》,公务员在职培训的终身化、系列化与制度化已成为西方文官改革的趋势。m日本目前每年培训公务员约占总数的1/5,美国的公务员培训率则达到每年的1/3。法国推行以就职前的入门培训为主的方针,入门培训约占70%。
2. 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英国1983年成立效率小组,1984年创立国家审计办公室,并启用大量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评估;美国普遍实行绩效评估和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以服务顾客为目标取向,以公众满意程度为评估绩效的主要标准,形成重工作结果而不是过程的高效率的工作机制。w在英国,导致了‘‘评估性国家”的出现,即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标准,监督政府政策与管理,在医疗、科学、教育、技术、环境、监狱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审计爆炸”现象。
3. 采用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西方国家在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广泛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中采用的绩效考核方式,如目标管理法、360°考核和绩效薪酬设计等。绩效管理正在西方一些国家蓬勃兴起,其特点和趋势可概括为: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规划紧密相连,个人生涯规划与组织发展目标紧密相连;重视任前规定明确的绩效标准;绩效考核与工资和晋升等挂钩;重视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
(三)公务员薪酬和激励制度
1.实行绩效工资制以及灵活的付薪制度。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绩效工资制度,主要运用于首席执行官和高级别的政府雇员之中。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得到推广。到1989年,在政府5815万名雇员中,40万人工资中的一部分通过绩效考核来决定。™以绩效评估为主、实行绩效工资制和灵活性的工资奖励制度成为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普遍常用的措施。如丹麦设立灵活的工资制度,配置更多的资金;荷兰发展灵活的工资体制;葡萄牙使工资体制更合理化;土耳其建立业绩奖励制度等。
2. 允许通过双方谈判的方式来保障自身权益,激发公务员的主体性。新公共管理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公务员与政府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取而代之的是_种双方相互平等的契约关系。如美国1994年成立了‘‘国家合作伙伴关系委员会”允许和鼓励公职部门及其职工就公务员制度改革、工资、劳动争议、工会权力等问题进行谈判。英、澳、荷、葡等国政府表示允许与公务员工会谈判。公务员工会力量不断增加,工会之间联系也日益增多,就公务员结社、劳动合同等问题广泛磋商及与政府谈判。
(四)公务员管理制度
1. 以效率为导向,进行成本控制。盖彼得斯认为,政府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对管理层进行预先控制的内部机制和规则的数量太多,它们包括人事规则、僵化的付酬制度、预算规则、具有约束性的采购法规以及许多别的规则,如果公共组织能够清除这些清规戒律,它就能更加富有灵活性和效率。为此西方各国在进行政府改革时都提出了消除复杂的规则、减少繁文缛节以及办事拖拉等措施。
2. 实行分权与授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分权方面,将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到地方政府以及半公共组织中,在政府上下级关系的调整方面,实行决策与执行分离;在授权方面,鼓励让底层工作人员和公民更多地参与政府决策。同时,实行弹性化管理。
3. 大规模裁员,政府“瘦身”伴随雇佣方式转变的是政府大规模缩减机构和裁员,在英国,1979年公务员数目是752000人,到1994年减少到533350;在美国,从1993年到1998年实际裁员35.1万人,消减财政开支1370亿美元;在其它国家,如荷兰、新西兰、新加坡和日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和消减政府机构的改革。
上述所评述的只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_些主要方面,难免忽视_些其他的制度改革,比如说公务员的监督制度等。但总体来说,通过前面的总结,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有人将改革后的公务员制度称之为“后文官制度”™。西方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也波及到了我国,对我国的行政改革产生了_定的影响,而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影响更是如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新公共管理理论浸润着中国行政改革的诸多领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便是尤为典型的领域。”
三、中国案例: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我国传统公务员管理模式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挂钩,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数的限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从而导致‘‘千军万马往上挤”的局面。而且不少单位也以各种理由分拆、增设机构、提高规格以相应增加领导职数来解决干部待遇,进而又加剧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弊端。
为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国家颁布的《公务员法》里,明确将分类管理确定为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求在适当范围内实施公务员聘任制。2008年8月,新成立的国家公务员局将全国唯一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的任务交给了深圳。2010年2月3日,深圳市政府下发了《深圳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深圳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将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除综合管理类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外,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都将实行聘任制,且晋升渠道独立、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行政执法类将被划分为7个职级,各个职级均为非领导职务,互相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职务序列从高至低设置主任、主管、助理等职务。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职级晋升将与个人年功积累和工作业绩,以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建立联系。从现在起,深圳每年将新增1000名左右的聘任制公务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一改革。
深圳市此次改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采用聘任制的招入模式,可以打破职位常任,形成一种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模式。其二“官’“兵”分流,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类均为非领导职务,有利于破除官本位思想。其三,待遇与年资和工作业绩挂钩,能激发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其四,通过协议的方式有利于吸收高层次人才参与政府管理=“对于特殊的职位,高层次的人才可以通过协议,给予更高的待遇。然而,对于深圳市这次改革,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_,认为深圳对新招入的公务员给予的薪酬待遇过高,有违收入分配原则。这_改革,既不符合当前改变全社会分配不公的大形势要求,也不符合真正的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典型的当权者为自己扩大既得利益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丑恶行为,也是扩大社会矛盾的危险行径。其二,认为深圳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与现行法律相违背。有学者指出深圳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与《警察法》、《公务员法》不符,且与我国现行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背道而驰。对于深圳的公务员制度改革能否破除“官本位”产生质疑。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现实的差异及超越
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范式指导下的制度创新,而中国深圳的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也深深地带有着新公共管理的烙印。然而,任何具体的制度设置都必须考虑到具体的制度背景,也即政治现实。因此,首先必须看到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现实政治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超越。
1. 新公共管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利己和自私的,因此制度设计必须从这个假设出发,来设计规制人性恶的制度。但是,这一假设有两个缺陷:_是这个假设将人性“自利”的一面夸张放大到了一个极端,是具有片面性的,它忽略了人性善的一面;二是在复杂的公共管理过程中,试图对公共管理者所有行为作出完备无缺的细致规定是不可能做到的。
2. 中国行政体制中的“党管干部原则,’和强调“为人民服务”原则
这些原则当中并不承认公务员在履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时候具有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因此,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这只不过是道德神话而已,这完全需要公务员高度的至善的人格精神。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公共管理与我国现实中制度运行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具体指导理念的不同,因此调和这两者的差异也同样需要从指导理念出发“比较利益人”的假设便是基于此而提出的。
3.比较利益人的提出
基于“经济人”假设和“公共人”假设的不足,国内学者提出了‘‘比较利益人”的假设。在“比较利益人”假设看来,某个人在不同领域的人性既相通也存在着差别。从一个行为领域到另一个行为领域,个人因为角色和社会规范的变化,其利益的选择和权衡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以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在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时,他必须考虑其扮演的角色及相应的社会规范,在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由此可见“比较利益人”假设是对“经济人”和“公共人”假设的融合,既承认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也承认他们寻求公共利益“比较利益人”比较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也向我们指出,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都不足以指导我们的制度建设,而“比较利益人”假设则向我们展示立足本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大量引介了西方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的范式,但是,却出现了‘‘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的困境”,也就是说,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只有大量的理论介绍,而缺少真正的经验性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相对死亡”的景象。™“比较利益人”假设强调现实性的视野,或许能够开创一种新的局面,并为超越新公共管理理论从而实现真正的制度创新提供可能。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浅谈 基层 医务 职业 风险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改的深入,基层医务室的设施、设备逐渐规范、完善:社会经济的繁荣,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性较大,医务室的创伤病人及血源性传播疾病增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日益突出,尤其是基层医务室的医务人员,人员短缺,防护设施、设备简陋,几乎所有人员没经过正规隔离防护知识培训,诊疗水平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无专业人员管理,领导重视不够等诸多因素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直接危害医务人员的健康,值得人们深思。
一、基层医务室发生职业暴露常见原因
1.基层医务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医务室人员结构不合理。政府投入少,领导重视不够
目前基层医务室包括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医务室,都存在人员结果不合理,无专业定向,一专多能。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基层医务室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有兼职,如护理人员兼收费、药房;妇产科医生兼护理;麻醉医生代供应室工作。正因为人员短缺,更无法安排专职人员管理院感且院感管理人员又无经济收入,加之地方政府几乎无经济投入,全靠医务室自己的业务收入维持医务室的运转,大部分基层医务室底子薄,以前主要靠药品收入养医务室,近年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后,药品的价格控制较严,医务室收入下降,购置的诊疗设备价值低廉,环境污染相对较大。医务室既无能力购买防护设施和安全注射产品,又无更多经费投入到人员培训。
1.2 基层医务室职业暴露报告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科学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危险性最大的因素是锐器损伤,尽管锐器损伤普遍存在,有的医务室尽有报告制度,无报告处置程序:有的医务室不仅有报告制度,也有报告处置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较困难,无具体经办人以及后续的费用得不到解决:甚至有的医务室无相关制度,对职业暴露的危险认识不清。不少人简单认为只要病人血源性病原体检测“阴性“就没事,认为“损伤常见,问题不大”。不关注、不报告。有的发生职业暴露后,感到紧张、恐惧,甚至个别人不能正常工作,很少被管理人员重视,也缺乏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让员工失望,工作无安全感。发生暴露后相关检验和预防用药的费用医务室不负担。在报告、处置流程上不科学。
2.医务人员不了解、不遵从标准防护的行为普遍存在
标准预防概念是视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除非被血液污染)都具有潜在传染性而采取防护措施。它可降低医患之间、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是院感传播的有效控制措施。尽管标准防护已倡导多年,但医务人员由于不能预知病人是否是有传染性疾病,常只对明确的肝炎病人、HIV感染病人采取一般防护措施外,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如:回套针头帽、锐器与用后的棉签、棉球混放、不正确传递锐器等,发生锐器伤害比比皆是。正是因为目前传统的医学生教育中,几乎没有固定设置“标准防护”等必要的基础内容,进入临床后医务室没系统培训正确的隔离防护知识和技能,同时不重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二、促进基层医务室职业暴露防护的建议
1.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
医务室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务室感染管理办法》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及标准预防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相关工作提出管理要求,形成上报、登记、处理和跟踪的管理体系是维持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2.领导重视是职业防护的关键
为了使基层医务室领导了解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危害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纳入医务室目标考核内容,医务人员的专业防护所涉及的事是医务室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必须要做的事,使医务室领导改变职业防护只投入、无产出的错误认识,让其充分知晓职业防护是关心、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加大职业防护设施的经费投入。
3.不断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教育改变医务人员对医源性环境职业暴露危害的认识,包括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环节、影响暴露感染危险性的因素,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掌握标准防护和减少职业暴露的方法,学习应急处理的正确方法,配合报告、登记、后续的检查和追踪等工作。规范操作行为,只有每一个医生、护士、学生、保洁人员等都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观念,才能做好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培训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如书面、讲座、演示、模拟录像或外出参观,集中培训等来提高培训的效果。
4.切实提高职业暴露的报告率
准确的报告值得管理部门能对职业暴露发生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从而制定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报告和处理流程科学便捷,及时向上下级反馈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整合医务室的资源为暴露的员工提供帮助。
5.加大职业防护设施的投入,正确使用防护产品。
预防职业暴露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除危害”,国外的经验包括清除各种不必要或不安全的锐利医疗器械,消除或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注射,尽量采取非侵入途径给药,使用无针系统、安全针装置等,保护医务人员,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可减少暴露的几率。
三、小结
基层医务室医务人员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性暴露风险是病原微生物,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X线、消毒器具、社会压力、职业伤害等,尤其是直接增加乙肝、丙肝、HIV、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作为医务室管理者应充分了解伤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合理配置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添制防护设施,完善管理流程、提高职业伤害的报告率,切实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保障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身心健康,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股东;非财务指标;关注程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4;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89-06
股东是企业极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企业经营所需资本的提供者,是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为企业增量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基础,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股东承担了其中很大的风险。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他们期望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实现资本增值。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公司利润和剩余收益最大化、企业剩余风险最小化、公司能持续经营;主要追求的是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高额的利润回报、能获取股价波动收益。除此以外大股东可能还追求控制权收益,希望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拥有大部分权力[1]。他们的利益要求主要是通过参加股东大会、行使监事权利、自由买卖股票来实现。对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不同的实现方式,股东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股东对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额的利润回报、获取股价波动收益、保全资本、企业剩余风险最小、企业能长期生存和发展、经营信息透明、企业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管理人员和员工能忠诚[2]。股东对利益要求实现方式的重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参加股东大会、行使监事权利、自由买卖股票、依靠国家、依靠社会监督、依靠法律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3]。
股东总是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从股东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股东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五个地理位置[2] [3]。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6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调查问卷516份,问卷回收率为59.65%。有效问卷数为50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4%。样本公司531家。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本实证研究的主要过程如下: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计算出股东的非财务指标关注程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
表1是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其中,股东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被表达为得分均值,某一类非财务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股东对这一类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越高,从而对这一类非财务指标越重视。经过以上非财务指标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非财务指标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股东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有关注程度之分。股东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一是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指标;二是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指标;四是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五是股东权利、股东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六是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七是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结构、销售结构、财务结构指标;八是企业信息披露、经营信息透明度指标;九是企业形象、信誉、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指标;十是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
(2)股东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重要性的大小决定着股东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和排列顺序。股东总是从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重要性的角度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进行关注,并且总是按照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重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进行排序。越是反映其重要性大的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越受其关注。越是反映其排列在前的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越受其关注。股东所关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排列顺序同其所看重的相应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的排列先后顺序相同。
(3)股东最关注的是反映企业生存和发展状况的非财务指标。股东首先关注的是利益回报指标、股价波动收益指标、资本保全指标而不是风险指标。股东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状况指标,更关注企业前景指标;不仅关注企业当期回报指标,更关注企业长期回报指标;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发展指标,更关注企业长期发展指标。
(4)股东非常关注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对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指标的关注程度高于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的关注。
对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股东的关注不及对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的关注。对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指标,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对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的关注。
在自身权利、自身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和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之间,股东更看重自身权利、自身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对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指标,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股东的关注高于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的关注。对企业信息披露、经营信息透明度指标,股东的关注程度不及对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结构、销售结构、财务结构指标的关注。对企业形象、信誉、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指标,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对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的关注。
对企业前景、竞争力指标,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对企业风险、稳定性指标的关注。在企业战略指标和内部控制指标之间,股东更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指标。股东也非常关注自身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和自身权利保护指标,股东对自身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和自身权利保护指标的关注甚于对企业财务报告、企业财务结构指标的关注。
对企业知名度指标,股东的关注高于对企业影响力、吸引力指标的关注。对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的关注。
二、对反映股东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股东和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股东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如下: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股东和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股东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不同类别的股东对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
(1)从性别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股东权利、股东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男性股东比女性股东更关注;对于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女性股东比男性股东更关注。
(2)从年龄来看,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20岁~30岁的股东比31岁~40岁、41岁~50岁的股东更关注,51岁以上的股东比20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结构、销售结构、财务结构指标,51岁以上的股东关注程度不如
31岁~40岁、41岁~50岁的股东,20岁~30岁的股东关注程度不如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以上的股东;对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20岁~30岁的股东关注程度不如31岁~40岁、
41岁~50岁、51岁以上的股东。
(3)从企业性质来看,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三资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更关注,民营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民营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的股东更关注,三资企业的股东比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股东权利、股东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民营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国有独资企业的股东关注程度不如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三资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结构、销售结构、财务结构指标,民营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更关注,三资企业的股东则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于企业形象、信誉、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指标,三资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股东更关注。①
(4)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股东权利、股东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结构、销售结构、财务结构指标、企业信息披露、经营信息透明度指标、企业形象、信誉、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指标、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上市公司的股东比非上市公司的股东更关注。
(5)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小型企业的股东比大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股东权利、股东权利保护、股权集中度、股东利益相关者管理指标,大型企业的股东比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结构、销售结构、财务结构指标,小型企业的股东比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大型企业的股东则比中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信息披露、经营信息透明度指标,大型企业的股东比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形象、信誉、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指标,大型企业的股东比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中型企业的股东则比小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对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小型企业的股东比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大型企业的股东则比中型企业的股东更关注。
(6)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创业阶段的股东比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管理人员、员工忠诚度指标,衰退阶段的股东比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发展阶段的股东比成熟阶段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指标,发展阶段的股东比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股东更关注,衰退阶段的股东比成熟阶段的股东更关注;对企业形象、信誉、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指标,发展阶段的股东比创业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股东更关注,创业阶段的股东比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股东更关注,成熟阶段的股东比衰退阶段的股东更关注。
对反映股东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关注程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和企业因素产生了股东同一类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关注程度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股东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同一类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企业、不同类别股东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男性股东、30岁以上的股东、民营企业的股东、上市企业、小型企业、创业阶段、衰退阶段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女性股东、30岁以下的股东、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股东、大中型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很高;集体企业的股东、非上市企业、成熟阶段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非上市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上市企业的股东。对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指标,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股东的关注程度非常高。
三、对反映股东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关注程度差异进行分析研究
对反映股东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股东对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指标,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关注程度很高的主要原因是股东极其关注自己的投资回报、投资前景和投资风险。
对反映不同企业、不同类别股东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股东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股东更加关注自己的投资回报、投资前景和投资风险,更加追求投资回报,降低投资风险。非上市企业股东的关注程度高于上市企业的股东的主要原因是非上市企业股东信息透明度不高,股东希望通过关注企业相关信息来更多地掌握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企业前景信息,评估投资回报、投资前景、投资风险,更好地降低投资风险。
对反映股东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关注程度排序分析研究表明:股东在企业中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经济利益,而非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诚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忠诚度。股东在企业中追求的自身经济利益首先是近期投资回报;其次才是降低风险,保全资本;随后才是利益的保护;最后才是远期投资回报。
总之,股东总是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详尽必要的信息披露更能取得股东对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对企业非财务指标信息,企业除按相关规定进行法定性披露和习惯性披露外,还应当根据本企业股东特点和本企业股东对非财务指标关注的需要以及关注程度的差异对股东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科学、恰当的自愿性详细披露,以满足本企业股东关注相关信息的需要。对股东关注程度高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应当进行详细的披露。特别是股东关注程度越高的非财务指标越需要企业进行详细的披露。对企业前景、竞争力、优势指标,企业能力、效率、水平、敏感性指标,企业内部控制、知名度、经营环境指标,企业风险、稳定性、影响力、吸引力指标,企业应当进行详细地披露。
[注释]
①本文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
[参考文献]
[1] 刘 利.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正当性解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 (4):83-87.
[2] 刘 利.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7):61-68.
[3] 刘 利.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现方式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78-86.
[4] 刘 利.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124-127.
A Study on Concern Extent of the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Interest Requirement of Shareholders and the Approaches to Its Realization
Liu Li 1, Gan Shengdao 2
(1.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ollege of Management, Chengdu 610041,China;
2.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篇10
1 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管理难点
1.1 外来医疗器械流动性大 因外来医疗器械价格昂贵、品种多、结构复杂和紧急使用等特点,医院一般不作为常规配备,多采用临时借用[1]。多数器械商器械数量有限,经常一套器械在医院间来回传递致管理不到位,很难保证器械质量。
1.2 清洗、包装及灭菌管理难点 外来医疗器械和植入物结构多种多样,多纹路、多沟槽、有管腔的器械如长期清洗不干净,就可能形成生物膜,造成爆发性感染[2];由于器械种类多、体积大、重,致无菌包包装体积超大超重,没有根据外来医疗器械特性选择正确的灭菌方式和灭菌程序,有灭菌后存在湿包的可能。
1.3 植入物追溯管理难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植入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或家属对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医院和科室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不断深入,而目前人工方法进行追溯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常有信息错误、标签丢失、不能长期存档等问题。
1.4 器械公司人员管理难点 由于外来医疗器械一般由公司业务员提供,他们有些是医学院校毕业,有些未经医学院校学习,普遍存在缺乏相关消毒基础知识,消毒意识淡薄,未经系统消毒灭菌知识培训,对清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建立管理制度与工作指引 医院加强对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准入资格认证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制定外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及植入物管理制度、接收清点、清洗、包装、灭菌及监测等工作指引;规范了装载、灭菌参数及卸载技术操作,使消毒供应室操作人员有章可循,各司其责,提高了外来医疗器械和植入物的管理质量。
2.2 外来医疗器械的监督及验收 消毒供应室严格把关,发现不合格产品,对其进行暂停使用或退出医院处理。由专人负责管理,与公司人员核对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型号、数量、供货单位、完好性、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名称等,符合要求方可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2.3 器械清洗、包装和灭菌 所有的医疗器械重复使用进行消毒或灭菌之前,都必须先清洗。器械清洁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3,4]。清洗又是清洁的前提条件,清洗不彻底的器械常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存在而导致灭菌失败[5]。外来医疗器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根据器械的性质选择手工清洗或机器清洗,对精密器械和动力工具选择人工清洗,其他器械选择机器清洗,尤其应注意结构复杂器械及管腔,应选择超声波清洗机清洗,超声波清洗机加多酶清洗复杂或管腔器械,能有效清除管腔内血迹、污垢[6]。盛器的清洗也不应忽视,且应尽量使用专用硬质容器进行包装,对每件器械进行清洗质量检测,外包部做到一用一清洗,无破洞、修补,能拆卸的部件尽量拆卸,避免体积超大超重,确保灭菌前质量[7];骨科的器械植入手术是无菌要求最高的手术,必须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有效的灭菌方法。耐高温高湿的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但由于外来骨科手术器械物品多、器械重,对灭菌参数要求高,如外来器械≥7 kg,则必须设定重物灭菌程序或延长干燥时间,对于大包骨科手术器械应进行分解包装灭菌。
2.4 植入物的追溯管理 建立植入物追溯管理制度。由设备科和电脑信息中心完善部分软件系统,并根据规范要求设立相应表格,填写植入物手术相关信息,包括清洗、包装、灭菌炉次炉号、生物监测结果等,标签一式两份,一份与手术器械一并送手术室,另一份存档,采用人工半自动记录追溯管理。
2.5 器械公司人员的管理 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公司人员都必须取得消毒供应室的准入证,每次送器械都应出示准入证,方能进入消毒供应室进行器械的接收工作;进入消毒供应室必须更换专用衣、帽、鞋;按规定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工作信息核对和器械接收工作。
3 小结
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控制医院感染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严格落实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器械的接收流程、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和追溯等每个环节,杜绝发生医院交叉感染,保证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葆华,易小梅,詹德群,等.医院使用租赁手术器械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8):896.
[2] 周崇爱,徐彩霞.外来器械和内固定装置在手术室的使用与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B):783.
[3] 葛朝珍,倪晓平,蒋辉权,等.杭州市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13(4):350-351.
[4] 张志刚,吴冉,杨坤明.腔镜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3):59.
[5] 黄靖雄.清洗(Cleaning)[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13(6):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