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30 22: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1

一般而言,影响毕业生自我定位有如下因素:其一是职业定位模糊。由于是初次择业,多自考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其二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其三是社会因素的干扰。―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已看好某个职位,该职业也较符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可周围的亲友一有反对之声,自己就开始动摇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的不规范现象,也常常使自考毕业生感到很迷茫,找不准位置,看不清方向。其四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在职业定位时往往为心理因素左右,因此很准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就是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自考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另外,毕业生还要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如果自己和用人单位彼此都很满意,就应该早做决断。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再者,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自考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

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原因,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却常常处于劣势。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其抱有偏见,甚至明确宣布“只要211工程学校”,从而给广大“三流学生”择业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事实上,无论专业知识积累还是动手能力,我们往往都名校生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比其还更胜一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

如果你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较强,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可以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等工作。如果你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可以去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如果你知识较全面,并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你可以从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如果你习惯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你可以在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等工作中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努力克服心理弱点

对于面临职业选择的毕业生来说.能否战胜自身心理弱点,直接影响到其择业的成败。 一是自愧不如的心理。听大学生就业指导心得体会。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本科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研究生,名校生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自考毕业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二是依赖心理。一些毕业生平时养成了对父母亲友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反正父母会给我想办法”的依赖思想。试想。一个缺乏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毕业生,怎么能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三是犹豫不决的心理。求职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转折,毕业生既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当机立断。而毕业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白白失去择业的良机。四是自视过高心理。―些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等,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的心理。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上,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矢口之明、自视清高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要知道,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应该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放下思想包袱,认真找寻失败的原因。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作为一名毕业生,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在心理亡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名校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客观分析职业冷热在同一社会时期,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和劳动报酬,劳动者对职业的追求程度也不同,这就形成所谓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在―定条件下,热门职业会转变为冷门职业,冷门职业也会转变成热门职业。

求职时应客观分析和把握职业冷热,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一要实事求是地选多种职业组成的,不同的职业都需要适合的劳动力及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求职者要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要选择求职者,是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求职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评估自己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性别特点、身体条件以及各类职业固有的标准、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合适职业,并且选择的职业要有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不要被一时、一地的热门职业所迷惑,盲日地去追求、高攀或低就热门职业,进而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冷门职业,不要轻易放弃冷门。有的职业,现在看起来属于冷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很可能转变为热门。例如,教师职业就是山冷门变为了热门,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相对较为稳定,工资待遇也较高。又如,由于前些年许多学生都想到企业当白领、搞管理,而轻视技工、技师等蓝领业,造成现如今蓝领职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以及其千资待遇的提高,技术蓝领职业也会成为热门职业。因此毕业生对冷门职业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要轻易放弃,在许多求职者都在热衷丁追求热门职业的时候,不妨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暂时处于冷门的职业就业,这样当然也容易获得求职的成功。

三要注意把握职业的冷热变化,适时调整自己从事的职业。职业的冷热变化,决定了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有的旧职业会逐步被社会所淘汰,有些新职位则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劳动者选择从事某一职业,不论是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只要是向衰退的甚全会被淘汰的方向发展,就要注意把握其变化,尽可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不必从一而终、死守到底。例如,专职打字员这一职业,在前些年还属于热门厂作,可如今电脑普及厂,这一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原来从事专职打字员职业的人就应尽早改行。另外,为了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毕业生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职业淘汰。

四、精心打造个性品牌

毕业生要打造个性品牌,必须进行个性品牌设计,也就是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在树立个性品牌上的盲目性。自我认识包括:我想成为类型的职员?个人特长在哪儿?我的个性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这样了作是否有价值?等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认识。因此,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点,也即找到自己在就业市场存在的独特价值,这是个性品牌设计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产品品牌定位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个性品牌定位,即别人认为我最大的长处是什么,最值得别人注意的个人特点是什么,如何使自己的技能和下作风格形成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自考毕业生还必须有一技之长,并能保证自己的丁作质量――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个性品牌建立的要素。只有个人技术专而精,自己个性品牌才有价值,个人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当然,打造个性品牌还必须强调个人的学习能力。要知道打造个性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已经形成了个性品牌,要保持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内容。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但不要盲日跟风,而应学习那些对自己职业有用的东西。要学会包装、推销自己。包装就是要成功地展现品牌的个性和特色,让他人充分地认识到你的价值,但同时得注意包装要讲究适度,因为过分的包装会对个性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2016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体会心得

篇2

——参加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金融学院 韩璐璐

2015年11月27日—29日,我校招生就业处组织全体学工人员进行了三天的就业指导培训课,此次培训由北森生涯培训机构的李枢老师为我们讲解。三天时间虽短,受益却多,现将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心得,也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现如今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

12015年全国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较2014年的727万相比,人数再创新高。就在11月28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承办的2016届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在会展中心举行,全国3万多名毕业生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中等待入场的画面,更是让腾讯新闻等媒体争相播报。这样的求职场面让我们不禁担心,连续几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是否会继续加剧?人们盼望的转机能否出现?新的动向又在哪里?

2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6.9%,经济下行压力仍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何时能发力?政策调控措施在稳增长、降杠杆和去产能之间如何协调平衡?

3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孩子们,我们这些学生工作者能做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告诉他们招聘会门口如龙的长队?或者是告诉他们社会竞争的残酷?还是仅凭年复一年的工作经历传授着所谓的"经验之谈"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

二、培训的心得体会

这次的培训正是在这种大形势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就业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应运而生的,并且得到了广大学生工作者的积极响应。通过三天的培训,真心觉得受益匪浅。

1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早做比晚做好,越早做越好,不同年级可以有不同做法。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在大四才开课的,其实这个时候再培训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从容的应对面试,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很多学生已经凭借并不敏锐的就业直觉开始找工作了,可能有的已经参加过一些面试了。不仅如此,就业指导不仅是具体方法的指导,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大一一入学的时候就唤醒他们的求职意识,让他们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目标。

2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明确了就业指导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门学科,有科学的方法可以依据,有很多工具可以利用。比如说职业定位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能做什么根本不清楚,这就是职业定位失焦,这样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职业定位的时候,就可以先帮助他聚焦,即确定一个内在的标准,然后帮助他梳理个人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职业锚"这个工具来帮助他梳理内在的求职标准;又比如学生在做职业生涯决策的时候,可以使用CIP决策理论模型来帮助学生做决策,做好决策以后再去执行;而具体的决策工具可以使用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等工具帮助学生初步的有倾向性的做出一个选择;再比如我们可以运用USP建构四法则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即可以通过描述个人技能关键词、多使用实意动词、用数字说话、用具体业绩证明能力等四法则制作简历,这样制作出的个人简历很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3掌握了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很实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很快就可以运用在现实工作中,并且能很快让学生受益。比如说,如何指导学生解决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三者之间选择的困扰;如何根据不用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岗位,有针对性的制作一份标准的求职简历,而不是一份简历"打天下",制作简历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和注意事项,面试官在看简历的时候会注意哪些细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面试,在面试提问中面试官会愿意采取哪种方式来考察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应该运用那些技巧更能打动面试官等等。

4解决了很多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比如,学生投了那么多的简历为何总是石沉大海;我们的就业分析应侧重分析哪些因素;我们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如何才能更有效等等。

5让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了育人工作无处不在的道理。这次虽然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培训,但李枢老师的讲解却处处渗透着育人的理念。育人工作是个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人格魅力的感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育人工作又是个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就会发生事倍功半的事情。育人工作应该贯穿于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的每一环每一扣,贯穿于学生的起居行走,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那个种树的故事,那个船票的故事,还有那个求职达人李彦君,难道不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吗?

此次培训中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件,在指导面试这个环节,培训老师找来了一些在校学生,让我们一起进行模拟面试。在后来的信息反馈中得知,我们组面试的一个男同学,原本没有任何职业规划,他的任务就是读完大学回家继承祖业。但是在最后的发表感想的环节中,这个男孩无限感慨的说,这次模拟面试让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只能回家继承家业,我也可以走向社会去求职,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很好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依赖家里。这番话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我们面试中的一些指导和一些鼓励,竟然可以改变一个孩子根深蒂固的想法,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择业观和人生观,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身上的责任更是重了几分,才明白"立德树人"不是说说而已,人生导师真的可以发挥作用。

篇3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有效接轨,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常规教育,而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学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学生进校起就安排大学生成才与就业职业规划指导课,由系(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一对一”指导,系统连贯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等全过程成才与就业职业规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1、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评估

指导教师要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偏向: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岑,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分析对数字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分析出学生的一些缺点、弱点和问题倾向,例如有的大学生表现出抗压能力差、合作能力较弱,考虑问题深度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不佳等。

2、指导学生确定成长发展的目标

这一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定个人的短期的及中、长期发展的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如毕业后进人国际知名管理顾问公司从事研究分析、咨询等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或有用证书或考试的通过和获取等。

3、指导学生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规划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以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4、帮助学生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跨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期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篇4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职业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也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将要走入职场的一员,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是最熟悉学生的人,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承担者,担负着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如上报就业情况、统计各专业的就业率、发放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推荐表等。辅导员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开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观念和理想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制约,学生从小的学习目标就是升学,基本上很少有人主动地考虑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家长和学校方面也都以让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为行动指南,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少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在大学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应在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状况,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运用科学发展观,树立切合实际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出实现职业理想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步骤。

二、营造健康、积极的有激励作用的环境氛围

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因材施导”,对学生取得的成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举办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级为试探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此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关系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二年级为定向期: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活动和比赛,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提升自己。三年级为冲刺期: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招聘信息。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实践活动,和同学交流实习和求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为分化期:开始进入真正的就业阶段,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预习或模拟面试。

三、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是指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生、恋爱生和在求职择业方面存在个人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互动辅导。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结出最频繁的管理队伍,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刚毕业的大学生期望得到自己感兴趣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于此相匹配的就是实现这些期望的坚定信念。据有关研究表明,新员工对工作往往持有过高的、不现实的期望值,如果实际收获达不到这些期望,就会导致不满、愤怒和失望。那么,制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生涯路线,合理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实施目标,从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自己选择适合的、理想的职业。努力构建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和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价值观,使辅导员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稿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同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制定科学奋斗目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是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组织多种多样的参与度高、竞争性强、吸引力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实践的兴趣,从而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如组织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观摩学习、锻炼提高,也可以围绕当今的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举办活动,亦或组织大学生参观和实际体验先进典型的英勇事迹。这些活动可以从思想上很好地教育启发和熏陶感染大学生,促使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文献

[1] 孟祥文.辅导员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1(07).

[2] 郝晓丽.仲爱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

篇5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高校;队伍

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有必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寻找解决办法。本文从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角度,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下,探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就业培养体系,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新模式,借助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取得了不错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视角下“三全育人”理念的解读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首先,是全员育人,指由教师、校友、朋辈、家庭、学生组成的育人机制。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高校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极寻求校内外多方力量的支持,努力构筑就业工作合力。其次,是全过程育人,从学生进入校门到毕业,就业与学业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能力决定就业能力,学业质量决定就业质量。所以,就业指导应当是全程化的,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最后,是全方位育人,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通过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通过朋辈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求职技能。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和视野下,学校、用人单位、家庭都将承担就业指导的职责,学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都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阵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统筹协调,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加强就业指导的连贯性、阶段性发展。只有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形成一个全面和谐的就业指导氛围和环境,使就业指导工作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加强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度,切实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最终实现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为切入点,以扩大学生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为着力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落脚点的工作模式,达到整体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双重提升。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部分高校相比,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就业指导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队伍建设力量薄弱等,造成学生缺乏择业观念、缺失就业能力、缺少就业技巧、沟通渠道窄等问题,导致了就业工作的效率低,学生就业盲目性大,就业质量受到制约。

1. 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安排过于局限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多是从毕业季开始,实行“快餐式”就业指导模式,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政策的宣讲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都是从毕业前一年开始,仅限于学生正在择业的过程中。而此时学生正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毕业相关手续,所以开展的指导都只局限于做学生的表面功夫,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能力培养和涵养提升,而用人单位在用人挑选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本身的素质内涵,故而收效甚微。对于就业指导从什么时间开始,各高校的理解和行动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和滞后,对于“全程化指导”的目标和要求都存在一定差距。

2.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设置有待深入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宣传,过多的就业形势介绍和政策教育会使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表层,缺乏对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树立就业观念和强调就业技巧方面的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忽略了学生的择业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需求。因此,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应当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跟随市场经济变化,结合用人单位需求,设置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内容,注重学生及用人单位反馈,不断更新调整,同时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持续改进。

3. 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单一,缺少个性化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整体安排和系统性指导的思路,所以开展就业指导方法单一,注重“普遍性”教育,而忽视了“个性化”指导。学校往往是通过召开相关会议灌输就业思想,没有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与专业特色结合不明显。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开发、职业生涯的规划、正确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的引导等内容较少,也更缺少了对学生就业心理辅导、适应性辅导、体验式和实战式的训练等。

4. 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力量薄弱

就业指导团队建设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是开展就业工作的主体,但社会、家庭等也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全员育人的理念来开展就业工作,让国家、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共同组成,共同参与协作,实现就业工作的推进。对于高校而言,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方法、职业规划指导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目前高校中专业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较少,同时也缺乏系统培训,所以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同时,对于专业教师、用人单位、校友等资源的开发有待加强,所以缺少对学生的实际就业指导工作的体验。就业指导队伍资源的整合和效能开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的就业形势,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提出并初步建设了“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四位”,即整合一支就业指导的专兼队伍、建设一个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搭建一个就业结合的网络平台、组建一支提升就业能力的就业社团;“一体”,即为构建院级就业辅导中心,辅导中心各项辅导和活动的展开以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自主学习和就业能力为目标。

1. 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构建院级就业辅导中心

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学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基础的团队保障,并且集管理和服务职能于一体。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聘请校内外职业发展导师,定期解答学生就业疑问,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实现一对一“问诊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导师聘请优秀校友和导师,将“学长伴我行”精品活动和校友导师制相结合,建立朋辈学长“一对一”帮扶、优秀校友访谈、学术沙龙、校友企业参观实习等实践形式的开展,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锻炼和培养。

2. 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方法,建设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

课堂作为教育启发大学生的主渠道不可或缺。学院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将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校友面对面、学长面对面、企业面对面等专题讲座、就业沙龙等,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就业形势与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等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发展能力与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师生互动,紧密结合学生学业和就业实际,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形式,以问题提出与问题讨论的形式带动课程内容的呈现,达到教育启发和就业辅导作用。学院加强“特殊性”的教学方法,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年级、分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整理,按照学习篇、考研篇、就业篇、出国篇等进行针对性分类解答。基于学生需求编撰《大学生学业―就业指导手册》,发放给不同年级学生,服务于学生的自我就业指导。

3.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整合就业指导队伍

为了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是提升及指导工作的基本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全员育人理念,不断丰富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的类别,提升整体指导水平,同时需要具备就业创业的实践经验。学院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利用知名教授、优秀校友、辅导员、朋辈学长、家长、学生等资源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邀请来自教务处、就业中心、国际处、研究生院的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中来。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学院通过“给全体教师的一封信”来倡导全体教师积极加入帮助学生就业的队伍中,并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利用各种机会动员学院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校友资源是高校宝贵的一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学院通过聘请毕业生担任校友年级理事和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与校友建立广泛和充分联系,积极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沙龙,通过保持与校友长期稳定的合作,鼓励校友利用自身掌握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帮助更多的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也为校友企业输入大量优秀人才,实现了学校、校友和毕业生的 “三赢”。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家庭关系网络和人脉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渠道,学院通过“给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通报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帮助家长和学生在就业意向上达成一致。

4. 实现就业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搭建就业指导的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院结合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信息量快速传递和交流的切实需求,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向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不断向网络化的目标迈进。学院通过建立学业―就业相结合的网上平台“博客”,以传播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广就业技能、交流就业成功经验、弘扬优秀学生事迹的形式进行宣传,按照“学习方法论、校友风采展、出国早知道、创业风向标”等板块进行分类,搭建学生网络学习和就业知识共享平台。信息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平台,博客的建设创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环境,同时为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等其他媒体渠道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媒介,快速发送收集到的就业指导信息,成为了学生喜爱的交流学习方式和能力提升的平台。

5. 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就业指导学生社团

就业指导应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讨论,还应强调对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择业过程的体验,不同程度地熟悉和演练,都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帮助。只有让学生自身进行主动参与,才能在其中收获更多心得体会。所以,应当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实践训练,组织暑期就业实践、生产实习、参观交流、模拟面试等。学院就业社团由学生组建,通过开展就业求职简历制作培训、就业信息共享、校友返校讲座、学长实习帮扶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平台,定期将已签约学生的去向与学生共享,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扶。同时,学院还与多家用人单位合作成为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探索、体系构建和实践服务是一体的,只有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方针,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和研究,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强,李峤.论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育人意识”的提高[J].科技视界,2015(8):151-152.

[2]王晓岩.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2):54-59.

[3]解恒岩,房磊.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6-97.

[4]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5]白剑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62-63.

[6]池忠军.简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2(5):390.

[7]马东太,王竹芹.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69-71.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95-02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人才的需求结构由于受经济结构转换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致使人才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就业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学校、学生、家庭与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而且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服务性、实用性、专业性、连续性等特点 [1]。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中国大学生教育的特点,笔者对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的现象,但事实上这两者是不同的。首先,其教育目标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就业指导更关注个体对已有发展成果的“盘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眼于个人未来的发展,就业指导更多关注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其次,其实施对象和时间有区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学生入校就开始,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就业指导一般是为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服务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最后,其教育观点内容有差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个人在其独特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的过程与活动。就业指导是以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工作安置和就业后的适应为主要内容的[2]。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不同,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不应该是就业指导中心。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以用人单位为主体,转换为员工个人为主体。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也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人为主体。这就需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特点,还需要学校辅以相应的指导。指导之责可以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积极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使命[3]。同时考虑到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前景不是特别熟悉,建议对每个专业配以固定的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班主任,定期和学生沟通。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连续性

大学生从刚一入校的“新手”到毕业时的“准职场人士”,这四年当中经历的变化是很大的。所以,建议结合每个年级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一年级为试探期。首先要初步了解近几年来就业情况,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有时间就多和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向他们询问就业情况。因为大一学习任务不重,所以可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挖掘自己的潜力;打好英语基础,为英语过级作准备;积累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获得双学位、留学深造做好课程准备和资料收集。

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个时候就应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并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同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老师的科研项目来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多读点人物传记、纪实报告和其他专业入门知识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年级为冲刺期。临近毕业了,必须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或留学。如果不考研、也没打算留学的就应该把目标锁定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技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和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同时积极加入校友网和从已经毕业的校友那里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考研的同学除了认真复习要考试的科目外还要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准备TOEFL或GRE、注意留学考试的各种资讯,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向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检验自己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是找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其次,看看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经充分;再次,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的资料信息并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样性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等优势资源,积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开展与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模拟招聘面试大赛、企业经理人系列讲座、校友调查等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和参与,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问题的思考积极引导和扶持学生创建职业类学生社团,建立健全这类社团长效发展机制,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思考、多实践,以网站、QQ群等形式多样的载体,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杨淑欣,鲍德媛.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时空,2005,(10):57-59.

[2]邱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略论[J].江苏高教,2010,(5):99-100.

[3]徐惠红,李晓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1-133.

Thought on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

BAI Bin

(Material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班主任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高职高专学生教育工作最直接、最基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服务等重要责任,班主任工作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班主任具体工作而言,需着重从入校、就读和毕业三个阶段上把握工作要点来展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高度重视入校时的入学教育

1.分析思想状况。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正确对待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同的思想表现。近年来,新生的思想状况主要表现为:一是正在走向健康成熟的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的认知,能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方向,个体表现有上进心,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呈现出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导致学习的目标方向不稳定、价值观念时常波动、心态意识易受环境影响,特别渴望得到社会认可等。

2.做好信息收集。班主任要认真收集新生的学习成绩、以往表现、家庭情况等信息,从学籍档案调查,也可从学生报到第一天开始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性格爱好、组织协调能力等,摸清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引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入学教育。班主任要主动积极配合学校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开展入学教育,这是新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第一堂教育课,达到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和设置、端正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等目的。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等;专业教育内容和设置,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进一步认识专业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初步规划未来发展;进行人生观教育,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加强心理辅导。高职教育是大多数高职学生应试教育的次选,在心理上存在不及高校甚至失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也伤害了自尊与自信。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热爱学生,更以平等、和谐发展的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与优势。要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二、认真抓好就读期间教学管理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不仅是客体,而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1.确保学生参与管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计划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独立地承担和分担责任和义务,热心地服务于集体,不仅增强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而且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更有利于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抓重点抓关键,在班级管理中提倡采取干部定期轮换。班干部从学生中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干部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实现自主管理和共同提升,实行班务分工协作。班主任放权于班委会,推行自主管理,班级事务由班长牵头全权负责,班委在各自职责内分工协作,班长负责督促、检查班委履职情况,记载班务日志。团支部负责组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团结团员青年围绕校园文化、思想阵地、专业学习等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青年思想上不断成熟,立场更加坚定,信仰更加坚定。

3.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班主任在按照学校及系要求开展的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引导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帮助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确立近期与远期学习目标,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另外,社会实践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

4.及时沟通交流,形成合力。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要注重与班级各任课教师的联系,不定期地向他们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课堂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和意见,同时也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意见、要求、学习上的困难等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这样,任课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解决疑惑问题,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同时,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班主任要随时和家长进行联络和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在校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在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形成合力,达到督促、培养、教育、引导、提高的目的。

三、主动开展毕业时的就业指导

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教育学习后,班主任在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树立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观。顶岗实习是大学生从学习时代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重要过渡环节,也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班主任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实习、就业观念,调整实习、就业心态。这一阶段,班主任要注重加强高职学生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实习与就业形势,以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等负面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使学生顺利走上实习岗位,促进学生树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观。

2.努力深入调查研究,指导毕业设计,提高求职技能。班主任要熟悉学生的专业,掌握行业发展趋向,认真分析专业需求的地区分布状况,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社会的就业需求进行调查。要对就业需要潜力较大的行业和单位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为促进就业提前打好基础。班主任还要着重提高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求职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搜集用人单位资料信息;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组织学生召开模拟招聘会,开展系列就业指导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了解应聘过程中的一般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强化求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就业现场招聘会和企业来校召开的招聘会,鼓励同学交流求职工作的心得体会,帮助学生提高择业就业能力、求职质量和求职成功率。

3.加强创业指导,鼓励创业,促进全面发展。创业不仅要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要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而班主任则可以在毕业指导工作中做许多关于创业更具体、更细致的工作,充分利用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提供的创业平台、政策措施,鼓励学生创业,转变就业观念,由被动求职到主动创业,打破安于现状的就业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自主创业的新观念。一方面,要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增加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公共关系、保险等知识,做好创业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创业案例,汲取创业者成功经验。邀请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请创业成功者宣讲创业过程、创造成果,传授经验与技巧,并带动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跟踪反馈长效管理机制,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学生就业后,班主任仍要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通过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总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把这些反馈给院系和学校,以推动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另外,学生毕业后仍有可能遇到就业不满意甚至失败,因此,班主任凭着对学生长时间的了解,对就业工作的熟悉,对学生的真挚的爱,还要跟踪服务,正确引导,排解困难。帮助再就业也十分重要,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引起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关系到学校的再培养和再服务,甚至关系到社会影响。

总之,班主任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班主任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工作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红瑞.浅谈高校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007,(18).

[2]赵治斌.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重点[J].中国西部科技,2010,(26).

篇8

1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按照“以岗定学,以需定给”的原则重组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即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实现“教、学、训”一体化。近三年,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禽繁育技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课程能更好地训练专业技能,提升自学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培养职业特质。

2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近三年,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动物解剖、畜禽繁育技术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组织设计、授课计划、工作任务书、课件、习题、试题库、拓展性学习资料等,学生可利用校园网进行预习、复习和检验学习效果,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业课教师要开发课程学习型课件,收集或开发视频资料,向合作的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索取技术手册和产品宣传材料。将上述自主学习型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并不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讨论其中的关键问题。由于高职的使命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学校要提供开放的实践场所,供学生自主学习并训练实践技能。本院的综合养殖场和兽医院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训练实践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3以干导学,暑期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在实践环节的组织上,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暑假安排学生到畜牧业企业顶岗实习。暑期顶岗实习是一种灵活的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可利用在校期间的两个暑假,到两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毕业前顶岗实习的有力补充,如第一暑期到养殖企业实习,第二暑期到动物医院实习,毕业前到兽药企业实习,可以丰富专业技能,拓宽就业面。暑期顶岗实习打破了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大一学生在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情况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先学习实践技能,再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种先“习”后“学”、“以干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带着问题来学习相关课程,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更好。在顶岗实习的组织上,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具体工作岗位,统一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讲明实习目的、内容、要求、实习方式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由专业课教师给学生进行岗前指导。一方面从企业选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技术能手作为专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从校内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定期到企业指导,并经常通过电话、网络与学生和实习单位取得联系。保证每名学生有专人负责,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与管理。实习结束后召开暑期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操作技能、积累的经验、总结的教训、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实习心得体会等写成暑期顶岗实结,在会上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4以技能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毕业生工作的需要选取考核内容,工作岗位需要学生会做什么,就考什么。建立每门课程的理论试题库、技能试题库及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上主要有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总结发言、书面报告、论文,其中以技能考核为主。将课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课堂上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场打分,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防止搞考前突击。

5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与大型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动物医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施齐备、规章健全、管理规范,适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接收学生“顶岗实习”。针对企业生产特点,合理开发实习项目,并制订实习指导方案。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支持;企业为课程实践教学和学生生产技能训练提供材料、场地设施、技术指导、食宿,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目前,已与多家畜牧企业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的需要,并且正在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开展精细化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来从事教学工作。一方面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并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另一方面,行业企业聘用校内水平较高的教师到行业企业作技术指导,对员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同时,接纳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构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篇9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46

就业能力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系统的就业实践平台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岗位基础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开发,间接满足学生社会化的强烈需求,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成就感,增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效能,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1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内容、原则与目标

11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

实践属性是育人的内在属性,实践是育人工作的重点难点。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包含5个因子,分别是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2]。就业能力在性别、年龄、生源地区、学校类型、专业类别和社团干部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实习单位声望、实习单位评价以及参与就业指导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本文的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将从以上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具体实践研究。

12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原则性

121将知识传授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

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搭建平台,开拓途径来进行就业能力综合实训系统工作,避免理论空谈导致的学生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细化和强化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确保实践活动经过科学设计,通过有效舆论引导、工作动员、制度保证和经费投入落实工作,借以考核、研究交流等方式来保证和检验育人效果,形成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

122在第一、第二课堂中践行实践育人理念

首先,在开展就业能力提升的工作中,高校要关注实践本身的育人属性和价值,将就业能力提升为第一课堂,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程上增加实践育人的具体授课形式和内容。其次,在就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方面,要形成科学长效机制,加强对活动内容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摆脱“纯活动”形式,开展符合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内在心理需要的有内涵的、体现组织效能感的实践活动。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第一、第二课堂的就业能力提升工程,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工作队伍的成就感,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123以谋职目标牵引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培养

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的“谋职教育”现象,应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人就业能力提升问题。通过实践育人工作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人生理想追求,将个人发展与地区发展、国家富强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服务他人、社会、国家、时代的使命感,更加有效地引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13就业能力实践提升的目标所向

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强调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实现社会化为目标,重在增强就业能力提升的自主性和实效性。实践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不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增强自身在实践中的自我效能感,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上升循环,靠实力完成高质量就业需求,成为适合企业需要、社会发展的可用、可造人才。

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工作是一项需要高校统筹、各部门和单位配合的系统、长期的工作。高校追求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育人目标,能够增强相关教学、管理和专业就业队伍的实干意识和实干水平,督促队伍自觉地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增强岗位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同时,高校队伍的实干效果能够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组织效能,真正实现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工作模式,促进高水平就业工作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竞争优势。

2搭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运行平台

21实行专项化工作运转的专业技能培养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看,在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上,要实行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统筹,各院系支持,学生各层管理部门配合的运行模式,在制定学生专业提升的专项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上,提供专门的人力支持,搭建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建立专业提升培训、实训基地,实行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学生奖励机制,推进各级、各项专业提升专项工作。

211发挥教学和管理队伍的育人合力

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专家研究指出:“对于学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之外。”学校通过规范的、开放式的管理制度,联合教学和管理两大力量,加强沟通和协作,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可含单项专业技能比赛和综合专业技能比赛,让学生有平台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展现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以专业技能比赛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比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培养目标。

212建立校内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专业实践中心、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应主动与市场相结合,多与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系统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校职业技能的鉴定和培训工作,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资源来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提升。

学校可以统一制作学生在就业方面可能用到的各类资格证书汇总表并加以公示,特别需要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引导学生考取行业要求的工作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准备更多的优势。同时在单位目标考核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要求建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实行定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学校要统筹建立校内专业实践中心,采取专项工作模式,专人负责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213以各项奖学金评定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教学实习的比重,在评比、评选中增加专业成绩的比例,可灵活将一定级别的专业技能比赛成绩和专业研究成果作为破格评选的依据。借助资源设立专项或专业人才培养基金,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想方设法、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途径和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展专项专业技能。

214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引导教师开设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课程,如领导力开发课程、意志力培养课程、创业实战课程等。成立高校实践育人中心,设置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岗,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比赛以及相关项目的申报和运转,跟踪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关于教师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培养工作,要用具体的办法和方式,如对于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贡献的教师在考核、评比、工作量核定、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给予加分等方式来支持和奖励。

22推行实践学分制、考评制岗位体验式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训

通过相关制度规定和实际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实行课程实践学分制和考评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岗位中了解社会、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提升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培养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和深化,不断提高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221创新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应要求相关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和环节,如运用专题教学、问题讨论、启发游戏、理论联想、观点辩论、节点互动、角色模拟、角色转换、案例探讨、学生讲解、总结报告等开发学生主动性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实践学分制,突出过程化跟踪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岗位的体验实习,撰写岗位体验心得,要求以用人单位盖章为准。

222在各项评先评优和各类培养发展中规定实践内容要求

在学生评先评优和发展培养中,如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团内推优、党员发展工作、干部的聘用和培养、毕业鉴定等内容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次数要求。比如,要求在学期内、学年内,有一定次数的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活动的经历,通过现场汇报、撰写心得体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验证和考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培养技能和操守,全面了解社会、行业和岗位的情况,在岗位中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人生追求,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磨炼意志,锻炼品格,为步入社会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

223实行实践活动个人和团队的表彰制度

学校学工处(部)要规范管理,要求校团委对各级团总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一到大三的暑期,要求团总支有效组织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学期初进行汇报、总结、评比和表彰。每学年进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素质拓展先进个人的评选,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或暑期积极寻找实习的岗位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以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班级或年级实践交流会、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核定、评选和表彰。

23搭建讲实效、情感共鸣式综合能力和素养开发模式

相关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在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实践育人的角度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加强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31加强学工干部队伍、党员队伍的建设

学校以及各院系要从思想上重视发挥学生党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两大队伍的过程培养和使用,实行培养目标的考核制。可通过项目化工作和活动实行学生党员和干部的实践培育系列工程,通过各项助管、助教岗位和职务来提升两大队伍的综合能力,通过岗位实践、活动实践、示范平台来充分提升两支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养,提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朋辈影响力,发挥他们强大的朋辈影响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间接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232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校团委及各级分团委,要明确活动的实践育人的内涵,明确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对校园活动内容和质量的高要求,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考量。实行活动形式和内容并重,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克服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简单化,做到真正将学生教育、学生发展需要、学生兴趣等各方面结合起来的受学生欢迎和喜欢,对学生成长有帮助、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活动。

233举办促进校园关系和谐的活动

学校通过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园就业文化节、校园社区文化节、校园爱生节、校园教师节、校园感恩节等含人际关系互动、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实际、校园实际、贴近时展的活动。同时,在校园和社区内进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十大杰出教师、校园十大杰出大学生的先进模范案例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思想共鸣,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为全面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必须从建设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愈后判断、疾病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如何培养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是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巨大任务。对于高校而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湖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2]。学校及院、系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作为提高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标准严格的师资培训,制订多层次、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引进标准,大力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比例,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历史因素影响,检验专业课教师以附属医院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大多数为本科学历,学校可制订《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暂行规定》《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若干规定》等系列政策,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成了素质全面、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扩展学术视野,锻炼学术思维,对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1建立听课评教制度

在听课评教活动中,学生、专家、管理干部和同行积极参与其中,主动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有效推动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包括学生全员评教、教学督导组听课评教、各级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评学、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等活动。系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听课须填写听课记录,各单位于每季度最后一周上交听课记录和听课统计表。学生全员评教可在校园网进行,每名学生均参加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网上评教反馈的信息,做到校领导掌握全貌,院系领导了解教师情况,教师知晓被评结果。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差的教师由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作为重点听课对象,再次进行考查,对没有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采取停上理论课、调离教学岗位等处置措施。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和在教学中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3]。

2.2有效实施教学检查

实行学期初教学准备情况检查、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期末考试检查制度,将检查贯穿于学期教学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检查、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新教材讨论、新教师试预讲等教学法活动。期中教学专项检查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情况,教学任务落实情况,临床实习实行核心教学过程情况等。期末考试检查是否注重发挥考试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引导作用,形成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兼顾形成性评价为辅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有效检查促进教学基本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3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和院系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到教学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活动的开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中,青年教师可提出教学上的困惑、疑义,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可分享总结教学经验、心得体会,新老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师生座谈会上,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学生代表三方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4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一是课堂反馈,编制现场反馈评价表,方便各类听课人员在听课后立即反馈给授课教师;二是随时反馈,急需处理的问题随时反馈给教务处及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三是定期反馈,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团和教学信息员会议,通过《教学督导简报》的形式反馈给相关单位;四是网络反馈,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网”定期和反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通过上述管理措施,使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多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我校目前100%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把课程录像、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及实验内容等教学相关材料公布于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与预习,既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除了以讲授型为主外,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实验课由以前的验证性实验逐渐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转变。尽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教师在课堂上应全身心投入情感,广泛应用紧跟学科前沿的文献资料,充分体现先进新颖的讲授内容,让专业素养穿透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加强训练系统的教学方法,积累科学研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完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制订实验教学方案,精选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实验,优化各类实验比例,严格落实实验教学任务;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和实纲,构建由入学教育、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技能考核、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4.1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热爱检验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可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大一时,参观检验实验室和附属医院检验部,讲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形式、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大二时通过基础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大三时聘请知名的博士、教授等名师,用其人格魅力影响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大四时通过就业指导课、假期社会实践、优秀校友回校讲体会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本专业在国家医疗卫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经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学生的专业思想极其稳定,毕业生在各级医疗单位均能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部分考取了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

4.2有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实验组织设计能力[4]。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路人,推荐指导用书,确定实验方向,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定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提交实验报告[5]。比如综合性实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是由标本接种、革兰染色、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几部分组成,该综合实验所覆盖的实验原理、方法、技术是多样性的,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球菌的鉴定方法、肠杆菌科的鉴定方法、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内容。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接种技术、细菌涂片制备、革兰染色、生物化学鉴定方法、药敏试验方法等基本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加强指导和提示,促进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4.3全面开放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检验专业实验室、附属医院临床检验室等均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检验专业实验课内容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在课堂中的操作时间十分有限,只有课后加强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比如显微镜在血细胞计数、寄生虫检验、革兰染色、骨髓象观察等内容中使用频繁,一次观察,记忆不深,个别学生油镜使用错误,造成当堂课程内容无法消化吸收。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后,学生可有充分的时间,既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也可选择老师给定的内容,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直到全部熟练掌握。

4.4开展见习实习教学活动

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制订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选定审核和统一调配使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详尽的见习、实纲和工作计划,严肃见习、实习纪律,指定专人管理见习与实习工作,目标明确;制订评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优秀单位和个人办法并组织实施,督促并检查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贯彻与落实。每学期组织校级专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行巡回教学1-2次。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特色协调发展之路,才能推动医学检验专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冯文莉,尹一兵,翁亚光,等.建立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8):867-869.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86.

[4]饶洪德.对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