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4 03:2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何中英(邮编:638300)
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因此,凡上新课,我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我正式讲课前还要安排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数学教材,然后用目光示意4—5名学生主动谈谈他们分别在本节教材中收到的主要信息,包括主题内容、分析过程、重点、难点,例题点评。在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再听取2—3位同学的点评意见,以便掌握同学们对本讲内容的真正需求,然后我融学生的见解于一体,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句句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同学们对学生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本讲内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课后小结我一般不在课上进行,而是要求学生课后写在一个专用本上,等我批阅后再返回给他们。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课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总结避免了我思维定势的过早来临,我与学生的沟通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关于课后作业,我的原则是决不随便拿几个题去敷衍学生,也不会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3—4个有价值的题供他们习作、研究,然后我选出有特色的习作供点评课使用,让师生在欣赏教学中收获多多。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师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问题,是一种带着商量、期盼、鼓励、理解的师生心里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显优势,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新课的研究学习,真正达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总之,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讨论,这不仅可消除传统新授课的弊端,而且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赶超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也会选择坐在学生中,倾听学生在黑板上对某一新课的讲解。通过一定的实践,发现这一方式既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口才,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体现。
我对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奥赛班专题讲座课、高三数学教学课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研究,这里不再谈及。总之我认为,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点是:高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研究问题的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上,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是真正参与教学的参与。因此,我认为,数学新授课上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新课学习质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数学新授课上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是从这节课才开始的,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数学老师们,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新课教学上,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数学课型中,这样你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现在就开始实践吧,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而后快。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邵瑞珍 主编
《数学教学论》马忠林(主编)胡炯涛(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方法论》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论》马忠林(主编)张永春(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思维论》马忠林(主编)任樟辉(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环节 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36-02
一、《经济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1.《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目前,我院的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财经类的学生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能够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财经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性质来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很难像自然科学课程那样通过精确的计算、严密的推导或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等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社会科学的“软科学”属性,既不能通过客观的计算答案或直观的技能标准评判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也很难通过一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因而大大增加了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经济学》的基础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程考核。
2.《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分析。《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对经济问题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寻找研究问题的入门钥匙。因此,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考核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需要运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程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才能相对准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二、《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与改革必要性
1.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过去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的考核制度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具体做法主要有:旷课、迟到、旱退扣若干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师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互相复印笔记和所圈重点题的答案,突击背上一两周就可以过关,有的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借助于考场“赌一把”――舞弊,甚至取得好成绩。而那些平时用功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同学,在考试成绩上与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拉不开距离,甚至在考试时由于突发因素(如生病等)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在评奖、评优、就业时的优势并不明显;不同教师出的期末考卷在题型、题量、考核知识点及其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人情分”,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2.新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要求有新的教学考核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与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大学课堂和教师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优势明显削弱,学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财经类专业统帅课程的《经济学》,依靠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动态,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三、建立“复合式一全程性一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设计
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全程性: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够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1.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40--50分,期末考试成绩60---50分;加分分值包括(学院学报开辟学生专栏,作为学生交流的窗口,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是学风(如旷课、迟到早退、抄袭、剽窃等),除按学校有关学生违纪违规条例规定的处罚外,扣减5~10分。
2.考核方法多元化。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1)平时考评方式主要有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与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问答题、调查报告等形式;讨论发言包括课堂讨论时学生之间问答、有组织自由讨论、分组或分班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与提问等形式;测验与考试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2)期末考试题型和组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题型的多元化是指每套试卷至少要设计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计算7种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组卷的多样化是指期末笔试命题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部分:统一命题是指本学期所有开课的班级考试的共同部分,从教研室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必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状况,分值占卷面分值60%~50%;机动命题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相机命题,考题应能考察不同的教学重点内容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及其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的情况,分值一般占卷面的40%~50%。
篇3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4
关键词:学习新课改 教师做法 教师要求
一、学习新课改
第一部分阐述了:1、物理的课程性质——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课程基本理念在课程标准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表现为物理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表现在关注物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3、课程设计思路,用框图的形式为物理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也阐明了高中物理的课程结构,由12模块构成,必修和选修部分。明确的界定了行为动词的含义,如: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经历,反应,领悟。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详细的阐明了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
第三部分是内容要求,提出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具体要求。分别从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对高中物理的所以12模块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1、建议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1、建议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3、建议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4、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评价建议: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给出具体的建议,关于学分管理、学习等级评定及高考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教科书编排的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建议。
两个附录值得关注,1、对于物理实验专题提出了要求和标准。2、物理专题研修,是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模块,给出了内容标准和要求,还给出了参考案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是由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物理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结构和目标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是我国高中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至今已经10年了,它的实践性,科学性,方向性不断等到落实。
通过学习,体会到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是:第一,教师观念的改变;第二,现有教学资源的改变;第三,教学制度的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跟随课改发生变化。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做法
(一)搞好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三)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一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得精彩。二是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三是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一是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二是表达能力要强。三是教育机制要活;四是要把握教育分寸。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一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二是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三是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
篇5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物理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教学,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课程资源结构和物理教学方式,为课程资源的优化和物理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动力。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我们应该走进新课程,理解学生的学习,加强计算机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知识的传授、消化与应用。
一、本文中整合概念的界定
“整合”(integration)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时髦词、常用词,特别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网络得到充分应用之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更需要课程学习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融合。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对整合的认识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整体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整个课程体系。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④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以及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这种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专家学者站在课程改革高度上来探讨课程整合问题,赞同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相同。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间中的主流观点。
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第二种观点更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所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第二种观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指出:“鼓励教师将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实验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学前沿”。《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中直接指出:“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课程中,既有利于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这里的学科渗透包括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可见,我们平时所说的整合就是指实践层面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个教学层面的实践。
二、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功能
1)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学效率不高。我们现在的教育宗旨是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发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包括了解物理学史、解题思路和发法、网上答题等,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局域网,使学生资源共享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自觉的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自觉地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促进课程内容向直观化、简单化呈现。
过去我们的知识单纯的靠印刷技术来呈现,他是线性的、平面的。而信息技术工具不是简单的表述物理知识,更是以灵活多样的图形、动画、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而超文本链接技术更是将物理知识以分支的方式呈现信息,为我们学好物理课程提供了广袤的空间。以高二物理《电磁振荡》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例。要很好地理解“电磁振荡”这个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仅仅靠利用课本和挂图是不够的。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要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显示电容器中电场线、电压,线圈中磁场线自感电动势及电路中电流的同步协调的动态变化情况,再辅以电流、电压、自感电动势周期性变化的图像,这样就清楚地反映了电磁振荡中电流、电压、自感电动势三者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了的LC电磁振荡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各物理量的辨证关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在同学们头脑中形成了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电磁振荡的物理图景,有效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解说法不一。我觉得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就成为现代教育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仅以记忆储存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再现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体现物理中前后知识的联系,理解物理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例如我校机房物理实验室安装了由南京金华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仿真物理实验室》教学软件,它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与课件制作的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探索的平台和想象空间。软件不但提供了质点模型、小球、弹簧、电荷等各种实验器具,并集成了重力场、电场、磁场等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下,搭建自己的实验,实验过程不但显逼真的动画,也提供了实时数据。学生可以设计并验证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物理中的未知世界。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比过去传统教学好得多,不但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其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三、相关思考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在新课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教育适应学生发展、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师是一个创造者、引导者、解惑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观念的变革。新技术的熟练运用与掌握对物理教师来说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案成了课件,设计水平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针。粉笔黑板逐渐被电脑投影掩去,教师面临全新的操作工具的挑战。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来说同样也面临从“教我学”向“我要学”困难的转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学生的适应也要潜移默化,自学能力的建立应成为学习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这需要我们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适应新课程,运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以全面促进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注释:
①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 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45页
③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61页
篇6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深化课程改革;以质量为生命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管理为保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突出“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时时人在干”的管理机制,努力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
2、加大教学常规管理与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处理好教师自修与培训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4、以教研组的“三课”活动和学校的观摩课和公开课为依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备、讲、说、做、评、研的能力。
5、深入实施中小学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做好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6、规范音、体、美兴趣小组的管理,做到文化课学习和兴趣培养协调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7、依照《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8、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目标,认真做“三纲”、“两题”的研讨工作,做好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迎考工作。
9、切实做好学生的学分认定、学籍管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工作。
三、工作重点
1、依照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的相关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
2、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年级学生的学籍管理、各科的课程开设、课表编排、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报名等各项工作。
3、抓好教研组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评教委员会的评价、指导作用。
4、狠抓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辅导工作,规范兴趣小组的学生训练工作。
5、做好期中、期末及月考的出卷、考试、评卷、总结工作。
6、认真安排和组织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7、加强思想教育,突出教书育人,治理教学环境。
8、认真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9、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加大常规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价、考核、指导力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常规工作主要是指备、讲、批、辅、练、考、听、研。它是每位教师开展教学所必须要认真完成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部分考核细则操作性差,考核工作量大,给考核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常规管理的有些方面得不到落实,滋生了教师的惰性。本学期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考核工作,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课时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1)、在备课方面,教师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规范备课,灵活教学。教案主要包括课时、日期、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过程、板书设计后记等十一个方面,要提前备课。
(2)、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上课时教师要提前进入课堂,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合理选择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要精神饱满,不带个人情绪,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要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课堂;要精心设计提问,力争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意见。抓课堂教学,追求四个精致,一个反思。备课精致。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位教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独立处理教材。备课以教师个人钻研为主,辅之以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每周一次。上课精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精致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基础是吃透教材内容,条件是了解了学生状况,关键是优化教学结构。练习精致。精心选择习题,防止机械重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辅导精致。着力帮扶学困生,一抓基础、二抓巩固、三抓提高,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做好教学反思。
(3)、作业布置,要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富于思考;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滥。学生作业马虎潦草或不及时完成者,要加强教育、指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圈点批划,有等级评定,适当做好记录。
(4)、辅导,要遵守作息时间,要有辅导教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要采取学生、教师、家庭三结合的办法,加大指导力度。要关心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重视并规范学生学习意志、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规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改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应该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不得弄虚作假。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时要认真地从卷面成绩、试题的正误等方面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切实研究改进措施。各备课小组要认真做好单元测试工作,认真对待学校、年级组所组织的各种测试。
(6)、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听课,在听课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高级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一级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余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听课要详细记录,学优点,找不足。听后要有客观、诚恳的评价,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持之以恒。
2、加强学籍管理
各年级组长、班主任要配合教务处学籍管理人员做好学籍管理,认真上报班级学生的报到情况,对于个别不能按时到校的学生要及时上报教务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原因,尽可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严防辍学,严禁劝退。严禁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不经学校同意安排其它班级或外校学生进班借读、转入,更不允许班主任私自做主,答应给学生保留学籍。
3、提倡教师候课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利用课堂教学45分钟,学校提倡教师候课。通过教师候课,提醒学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做,多数情况是踏着铃声进课堂,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上课迟到或早退的现象。本学期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4、加强课堂管理
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生如何做人更是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育人不教书,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本学期借助全员德育工作的开展,深入挖掘学科德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勤学乐学,勤思善问。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老师要及时提醒,批评教育,不能熟视无睹。继续治理抄袭作业的歪风,对抄袭作业者、不做作业者加强教育。
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严禁学生上课迟到、旷课、课堂上睡觉、或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允许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习,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发生。
5、做好学生评教工作
学校将设立学生意见箱,学生可以随时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将作为教师酬课金发放的依据之一。
6、检查教师坐班情况
本学期教务处将配合办公室做好教师坐班情况的检查和通报。上班期间如果发现教师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在办公室内高声喧哗、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脱岗,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7、加强考试管理
本学期涉及到的考试有各年级月考、高三年级的阶段性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考试类型多而且考试频繁,全体教职工都应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各次考试的命卷、监考、阅卷等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扰乱考试安排,对哪些在考试中出现违规情况的教师,将按照《市第十三中学考试管理细则》严肃处理。
课任教师要按教务处有关考试评卷的相关要求认真评卷,及时统计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考成绩都将统一纳入学校的成绩管理之中,统一管理。学校教务处也将在《市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出台适合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8、后勤人员及功能室的管理
抓好理、化、生实验工作,实验开出率要达到和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实验教师要对本学期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演示实验汇总造表。实验教师要保证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保证实验室的通风和卫生清洁。教务处将不定期检查。化学实验室的化学试剂要加强管理,妥善保管,要有严格的增耗记录,以确保安全。图书室要做好师生借阅图书的手续,提高图书的借阅人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时要对图书的借阅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上报教务处检查。阅览室要认真上好阅览课,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损坏图书或其它不良行为要做好记录,报教务处和班主任协商解决。所有工作人员要按时作息,如出现失职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各实验室的实验员要刻苦钻研业务,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好实验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9、两操、三课管理
学校将协调政教处、团委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早自习、课外活动、晚自习的管理工作,加强考核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公开性、原则性,切实做到考核成绩和班主任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完善和丰富两操、三课的内容,认真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按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相关要求,规范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规范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外兴趣小组的管理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成绩。
(二)加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管理
1、努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我校的生源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基础越来越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具备继续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能力和基础。面对这样的困境,更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心投入教学、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前提,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再开发,以适应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无的放矢。报怨学生差不如潜心研究如何教。
2、抓好研究性学习
认真做好研究性学习工作,拓展课堂教学,努力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切忌空泛。
3、抓好综合实践活动
配合政教处、团委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安排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各班班主任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教学有专题,课时有教案,咨询有地点,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5、抓好学校卫生工作
认真落实《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各项措施,做好禁毒教育,开展“爱眼日”、“艾滋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学生常规健康体检,确保学生体检率100%。
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
认真做好各类疾病预防工作。做好流感的防控工作。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加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勤洗澡、勤换衣的好习惯,
6、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教研组要求不严,因此给教师的感觉是在随便听一节课,把该整理的材料整齐就算是过关了。这样的思想非常可怕,这样的工作做还不如不做。本学期各教研组在组织教师开展“三课”活动时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工程”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不但要求做课教师认真地书写说课材料,而且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认真的点评,诚恳地指正优缺点,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主阵地,成为教师思维火花自由拼发的场所。
7、抓好校本教研
抓好平时的学科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供平台。学校应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利用一切时间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新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学困生质量提高的研究。做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电教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培养典型教师,推广典型教师经验。
8、认真落实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管理
结合全市学校综合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学生的综合质量管理工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
1、青蓝工程
依托青蓝工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各种形式为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各种培训、辅导、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发现新典型,采用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等活动培养一批新的学科骨干教师。切实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结对传帮带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名师”评选、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知名的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根据教师的自身实际以及培养目标认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教师的业务学习(课标、两纲、小专题的研究)
各教研组和各备课小组要深入研究考纲,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注意收集信息,制定好毕业班的工作计划,全面系统地复结。要抓两头带中间,做好分层次教学工作。
全体教师仍然要把“三纲”、“两题”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持之以恒。认真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并和平时的教学有机结合,指导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每月不得少于两千字。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留心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件,开展小专题研究。认真地写好案例分析,每月两篇。
4、教师的业务培训
认真做好教师的理论自修、教研组培训、学校集中培训和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要求培训教师经过培训要有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四)加强教研工作
1、加强教研组的学科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长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突出专业引领作用,要科学规划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努力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作为教研专题开展研究,研究出成效,
2、加大教研工作力度
各教研组长要认真做好本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考评工作,对不参加教研活动、不能认真完成教研组安排的各项工作或教研积极性不高的教师要给予批评教育,每月上报本组教师教研考核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其中优秀占20%、良好占50%、合格占30%,学校将对教研组上报的成绩进行统计,做好教研组和教师的考核工作。
3、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
- 上一篇:讲话心得体会
- 下一篇:纪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