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30 06:4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心得体会

篇1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败自己。

走出校园,踏向社会,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子必须面临的问题。七年来,我在美丽而博大的地质大学贪婪地汲取着养分,不断地丰满我的羽翼,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展翅翱翔在广阔的蓝天。本科四年和硕士三年的学习,地质大学所赋予我的,绝不只是最终的一个工作单位,我的人生,已然深深烙上了“made in cugb”的烙印。

言归正传,自从XX年9月底开始找工作,XX年5月17日签协议,八个多月的求职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客观来说,我并不是“面霸”,我最后所签的单位也绝不是最好的,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找工作的时间很长,面试的单位很多,有所心得,为了让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吸取哪怕一点经验或教训,也可以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下面,我就将自己的心得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

在决定找工作之前为自己定好位,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在研三开学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劣势,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以我自己为例,由于我的专业是xx地质,因此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工作意向定在国有xx公司,简历只投在此类的企业之中。近一年的求职经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当时在找工作过程中,定位的局限性以及狭窄性。因为在求职的过程中,大的外资企业我都没有考虑,这就无形当中让我丧失了许多潜在的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正式着手找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定位,之后瞄准你理想中的最佳雇主,做好应聘目标的定位,包括了解企业文化、企业投资对象以及所涉及的行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产品等等,一定要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二、全面准备

1、简历

简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历就是你的门面,一个好的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我的简历分为两个版本:详细版和概括版。详细版本的简历有三页,包括自己的学习经历、语言水平、实习培训经历、获奖情况、科研经历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详细的说明。这种简历用在招聘现场,同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和公司前来招聘的负责人介绍自己,首先要让来的人对你感兴趣,这样才可能存在进一步面试的机会。概括版本的简历只有一页,做成表格式,字体不要太大,五号就可以,把自己的情况尽量完全体现出来,并且一定要保证简历的美观性和清晰性。这种简历推荐在面对面的面试中使用,可以准备好在面试现场为公司的各位领导或老师每人发一份。

2、能力

个人能力的高低也是求职过程中成败的关键所在。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全职学生,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纯学生”来说,本科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工作经历就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四、六级成绩单则是语言能力的体现;而硕士和博士除了以上这些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科研能力,要让自己拥有夯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对于硕士来说,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要让用人企业发现你的培养潜能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不要只是单纯会学习,做个书呆子,或是只是会搞学生工作,参加社团,而耽误了学习,一定要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3、资料收集

包括企业的招聘信息、面试的经验等。我的建议是在自己的电脑中建个文件夹,专门存放有关求职的各种资料,包括自己的简历、有意向的公司的相关资料,以及感兴趣的公司的职位介绍等等,以备查找。xx地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主要可以参考相关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xx大学(北京)和xx大学(华东);另外,还有xx英才网,关于各大xx企业的招聘信息也是非常全面的。除此之外,我认为比较好的网站有应届生(yxxx.com)、xx英才网、5xxjob、智联招聘等网站。如果有些同学想要积累面经,可以提前在网上关注一些相关专业的规模小一点的私企,因为这些私企长年都在网上招聘信息,可以投个简历,然后去面面,这样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及劣势,以备有时间改正。两至三次就可以了,多了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三、迎接面试

求职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心态和细节决定成败。

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没有过面试经历而忐忑不安、紧张,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没关系,关键就是自我调节,只要不是正式面试,就有时间准备。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包括中、英文自我介绍(一定要熟练),预测科研项目所涉及的问题,兴趣爱好等等。如果面试失败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接再厉,不要放弃,也不要失去信心乱投一气,失去步调。我在求职的过程中就犯了一个大错,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失败后,就自乱阵脚,颓废了两个月,现在想想真是浪费了好多的机会。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败自己。在每次面试之后都要总结一下得失,同时要多和同学沟通交流,获取鼓励和信心。

篇2

1.1利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十字花科项目组不结球白菜研究材料T青做父本进行转育,得到F1代。2011年春,将双亲及F1代种植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实验田。对F1代植株进行自交,得到F2代,F1代单株与不结球白菜亲本回交,得到BC1代。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1.2方法

1.2.1各世代植株抗性鉴定供试材料:T青、结球白菜抗源CR、F1、F2及BC1。每个材料3次重复,每次重复30株,随机排列,播种于50孔穴盘。待苗长到3~4片真叶时移栽营养钵,采用灌根法进行抗性鉴定。用移液器吸取1ml含5×107或1×108个孢子悬浮液10ml,浇注到寄主根际周围,接菌6周后,洗净根部泥土,调查单株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田间病情分级参考前人研究分级标准[3],略有改动。分级标准为:0级,未发生病害;1级,根系的须根、侧根有较少细小肿瘤,主根未发生病害;2级,根系的须根肿瘤多,侧根肿瘤较多,主根发病较轻,微微肿大;3级,根系的主根发病较重,异常肿大,大部分须根、侧根肿瘤多;4级,根系的主根异常肿大,根系几乎无须根。0级为抗病,其他均为感病。

1.2.2抗感池的构建及引物筛选采用BSA法,在F2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10株抗病单株和10株感病单株,将其DNA等量混合,构建抗病基因池和感病基因池,对引物进行筛选,挑选在抗、感病池间能够产生特异性条带的引物。

1.2.3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ISSR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为20μl,包括1×PCRbuffer,模板DNA30ng,Taq酶1U、dNTP250.00μmol/L、引物0.25μmol/L、Mg2+2.5mmol/L。ISS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52℃退火1min,72℃延伸1min30s,循环35次;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4℃保存。

1.2.4琼脂糖电泳分离反应结束后,PCR产物点入含0.5μg/mlEB的2.0%琼脂糖凝胶中,以DNAmarkerV(Tiangen)作为分子量标准,在2.0%琼脂糖凝胶中电泳1h,紫外凝胶成像仪下照相。

1.2.5ISSR标记的连锁分析将筛选出的ISSR标记在双亲及F2分离群体中进行验证,用2.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亲本为抗病有标记带和感病无标记带,F1代为感病有标记带,F2代中重组型个体为抗病无标记带、杂合感病无标记带和纯合感病有标记带,根据F2代中重组型单株的数量计算交换率,再根据Kosambi作图函数公式换算成Morgan遗传距离。

2结果

2.1抗根肿病群体抗性鉴定亲本、F1、F2和BC1群体对根肿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1)显示,结球白菜抗源CR共接种20株,表现为高抗根肿病(抗性等级为0级),T青共接种20株,表现为高感根肿病(抗性等级为3级以上)。F1共接种30株,表现为高抗根肿病(抗性等级为0级)。F2随机选取73株,54株表现为高抗(抗性等级为0级),其他感病(1株病级为1级,2株病级为2级,16株病级达3级),抗感分离比为54∶19,满足3∶1(χ2=0.074<χ20.05=3.84)。BC1随机选取70株,36株表现为高抗(抗性等级为0级),34株感病(2株病级1级,1株病级2级,31株病级达3级),抗感分离比为36∶34,满足1∶1(χ2=0.057<χ20.05=3.84)。分析各病级范围内的单株频数,未发现4级病害的单株。表明该根肿病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

2.2分子标记的筛选用90条ISSR引物进行亲本PCR扩增,其中21条ISSR引物可以在亲本间稳定扩增出清晰多态性条带,占总引物数的23.0%。将能够扩增到清晰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在抗感池中筛选,结果发现,引物873(5''''-GA-CAGACAGACAGACA-3'''')可以在抗感基因池中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差异片段分别约为500bp(图1)。由于抗根肿病基因是显性基因,如果标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纯合抗病株和杂合抗病株都能扩增出此带,而纯合感病株应没有此带。利用F2分离群体中的73个单株DNA对候选引物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标记873在54份高抗根肿病单株(抗性0级)中,53个扩增出差异条带,1个未扩增出差异条带。同样19份感病单株中,有6份扩增产生特异条带。因此共有7株在标记873与抗病基因之间发生重组,交换率为9.59%。依据Kogambi图函数公式得出标记873与抗根肿病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9.72cM,命名为CR-873。

3讨论

篇3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何中英(邮编:638300)

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因此,凡上新课,我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我正式讲课前还要安排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数学教材,然后用目光示意4—5名学生主动谈谈他们分别在本节教材中收到的主要信息,包括主题内容、分析过程、重点、难点,例题点评。在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再听取2—3位同学的点评意见,以便掌握同学们对本讲内容的真正需求,然后我融学生的见解于一体,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句句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同学们对学生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本讲内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课后小结我一般不在课上进行,而是要求学生课后写在一个专用本上,等我批阅后再返回给他们。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课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总结避免了我思维定势的过早来临,我与学生的沟通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关于课后作业,我的原则是决不随便拿几个题去敷衍学生,也不会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3—4个有价值的题供他们习作、研究,然后我选出有特色的习作供点评课使用,让师生在欣赏教学中收获多多。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师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问题,是一种带着商量、期盼、鼓励、理解的师生心里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显优势,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新课的研究学习,真正达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总之,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讨论,这不仅可消除传统新授课的弊端,而且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赶超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也会选择坐在学生中,倾听学生在黑板上对某一新课的讲解。通过一定的实践,发现这一方式既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口才,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体现。

我对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奥赛班专题讲座课、高三数学教学课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研究,这里不再谈及。总之我认为,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点是:高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研究问题的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上,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是真正参与教学的参与。因此,我认为,数学新授课上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新课学习质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数学新授课上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是从这节课才开始的,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数学老师们,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新课教学上,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数学课型中,这样你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现在就开始实践吧,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而后快。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邵瑞珍 主编

《数学教学论》马忠林(主编)胡炯涛(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方法论》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论》马忠林(主编)张永春(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思维论》马忠林(主编)任樟辉(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4

20日上午,首先由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我省课题研究中三方面不足: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方^案范%文.-&: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发现真.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的..。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2009年9月20日星期六,我到石家庄参加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题培训。下面我将继续总结此次培训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上有所帮助。的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意识,结尾才好..;开始要目标明确、有的..,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陈向民《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5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贯穿工作谋划、决策和执行全过程,贯穿发现和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过程”。

要在调查研究中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调研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高质量的调研需要扎实的作风来保证,“跟风式”“扎堆式”的调研说到底还是作风上出了问题。开展调研,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

要坚持一个“实”字,做到实事求是、真蹲实调,坚持问题导向,一开始就盯着问题去,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防止“隔靴搔痒”“走马观花”;要坚持一个“效”,讲效率、求效果,不拖沓、不懈怠,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运用好科学的方法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坚决不让调研扑了空;要坚持一个“细”字,严谨认真、有条有序,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做好调研方案,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杜绝“听汇报、看材料”。

篇6

关键词:信息老化;网络信息;社会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258-02

社化媒体来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词,2007年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做《CWhat is Social Media》的书中,作者AntonyMayfield给出了简介性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该定义强调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参与性,指出了社会化媒体的核心,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征。

1以用户研究为重点的社会化媒体研究

社会化媒体研究可以大体分为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研究及社会化媒体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研究包括用户研究、技术基础研究和信任与风险研究。关于用户的研究主要从用户关系、用户行为、用户自身特点等角度出发。技术基础研究可以分为推荐系统研究、技术接受研究、标签系统研究等。隐私、信任与风险的研究也是社会化媒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隐私保护和信任危机研究。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社会化媒体就会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用户行为的研究涉及行为预测和行动研究等。用户自身特点研究是指对用户性别、性别差异、用户动机、用户态度、用户忠诚度和用户黏性等方面的探索。例如:Brandtzaeg和Heim对1200个社交网络用户进行研究,发现用户使用社交网络存在很多种动机,最大的动机是认识新朋友,其次是与好友保持联系,最后才是一般性的社会交往。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的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2008年,2009年开始出现具体关系类型的研究,2011年,出现了对用户关系更为细致的研究,比如对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的研究用户行为研究。

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可以大致分为行为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科学、情报学等领域学科。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主要趋于细化,与各领域、应用密切结合,并出现了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在众多的社会化媒体研究中,信息老化的研究并不显眼,因此从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化媒体进行跨学科信息老化研究,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诉求,其成果才更具现实意义,社会化媒体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社会化媒体预测性研究

国外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老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研究的标准不一,结果也有误差,研究的目的也大多数是商业性质的。学术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2010年,H Kwak等人认为:当一个热门话题在24小时之内没有相关的推文时,该话题失效。活跃期大多数为一个,且时间不长。他们认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会永远热门下去,但是当它衰退之后仍有可能回归热潮。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他们发现:73%的热门话题有单一的活跃期;活跃期绝大多数为一周或以内。50%的转发在1个小时之内,75%的转发在1天之内。

他们的研究还证明活跃期与话题类型有关。H Kwak等人把热门话题归为4个类别,发现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的兴衰模式。Twitter用户更倾向于讨论来自于头条新闻的话题。这些话题的活跃期比较多。但是活跃期较长的是比较持久的话题:如有关体育队伍的话题、有关品牌的话题。

PageLever收集来自5个主页的20个状态更新。这些主页均有超过200万名粉丝。通过3中不同度量,Impression,Like,Comment做出折线图。当线趋向平缓时,就代表这个Post已经不在News Feed中出现了。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这5个十分受欢迎的主页,他们在Facebook News Feed上Post的平均寿命粗略估计为22小时51分。这些Post的寿命区间很大,10-50小时均有。同时,研究者认为使用“Like(点赞)”作为测量Post寿命是一个比较好的参考对象。

Faceb00k Post的生命周期也与主页的影响力或是受欢迎程度有关。同时,根据Sotrender对英国范围内Facebook的研究,FacebookPost的寿命由于Timdine(时间轴)这个新功能的出现而延长了。

3不同平台的对比研究

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wild、微博、论坛、社交网络、RSS,不同平台的信息老化规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Leskovec通过对模因的追踪分析表明,博客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峰值通常比西方传统主流媒体晚2.5小时左右。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或关注度在达到峰值前缓慢增长,之后则迅速降低;而社会媒体增长相对较慢但持续性较高。此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博客,但其方法对微博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Twitter与Google Trend内容的新旧情况的比较也与上述结论相吻合,即社会化媒体对事件的持续度较高,传统网络媒体则实效性更强。

EdgeRank的研究者收集并调查了超过500个Facebook主页和超过30000条Post,以Facebook中的News Feed栏中的Post为分析对象。该项研究发现,Post的平均寿命约为3小时。最长可以达到10小时,最短可以达到15分钟。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EdgeRank分数较高的页面所发表的Post会在News Feed上停留更长时间,从而可以有更多机会收到关注(分享,评论,赞),从而延长了它的寿命。

马费城和高静以美味书签网站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书签信息的半衰期是557天;五大类域名半衰期长短排序为.com

4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为主

国内关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主题和角度集中于企业营销模式、广告价值、传播机制、教育媒体等的行业应用以及中整体的信息网络结构、用户关系、节点影响力、交流网络等,研究方法限于个案分析、描述研究,关于社会媒体信息老化及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较少、略显单薄。

袁毅认为信息传播的面积、传播链长、传播的速度及传播的生命周期取决于事件本身、微博客空间内外的干扰因素、传播的节点以及节点的合理布局几个方面。他的研究也验证了强势节点与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具有正相关性,即强势节点出现越早,信息传播影响力越大。

朱梦娴以delicious网站一天中更新的80 622条书签为研究对象,根据用户标注的标签进行内容分类,测度其被引半衰期并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不同内容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不同:社会和生活类网页的半衰期较长,而以计算机技术和娱乐的相关网页半衰期较短。最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网络广告和挖掘网页价值中的应用。

5小结

从以上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宏观上看,国内外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老化研究都不多,而且其研究目的商业味较浓,学术研究单薄,还处于起步阶段。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社会资金 政策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一笔巨额的长期投资,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大致在15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更多的还是来自社会投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资金的进入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资金构成及投资现状

(一)农村社会资金构成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社会资金,主要是指除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之外,可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金。主要包括:

1.工商业资本。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走企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多数农民自身积累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的情况下,大力引入工商业资本进入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在城市部门和非农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部分工商业资本有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投资的动机,关键是如何引导和规范,既要保证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有利可图,又能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并实现不断增长和农村持续发展。

2.农民自筹资金。农民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纯收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4140元,按每户4口人计算,户均收入可达16000多元,户均货币收入应超过10000元。我国目前农户有2.3亿,这样计算农民总货币收入可达2.3万亿。

3.乡镇企业积累。2007年我国乡镇企业有2084.66万个,企业资产总额约为48710亿元,比1996年增长54.22%,年均增长速度11.44%。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08%;利润总额17000亿元,增长14.56%;上交税金7200亿元,增长14.73%。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资金突破200亿元,乡镇企业为新农村建设而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

4.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我国目前有集体经济组织70多万个,资产达到15000多亿元,2006年乡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到817亿元。在乡镇企业中,还有乡镇集体企业80.21万个。集体经济不仅是发展农村的重要载体,更是农村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5.外商投资。近年来,我国农业利用外资金额有较快增长,到2005年底,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已经超过329亿美元。项目范围已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了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渔业各行业的所有方面。外商投资的介入弥补了国内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了农村和农业改革。

(二)社会资金的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工商业资本投资偏好明显。工商业资本投入农业属于增量资本经营,其特点是注重资本的流动性,回避经营风险。因此,工商业资本大都投向经营周期短,收益高的农业项目。大量工商资本的投入还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了“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品牌工程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对于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传统种植业工商资本则很少问津。

2.农户生产投资强度不高。农户支出通常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由于农户年收入偏低,我国农户大部分现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其中主要为生活消费支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年份生产性支出现金所占比重在27%-34%之间波动。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户偏好于短期投资。自2004年国家对农户实施直补政策以来,农民生产投资增长加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预期增收信心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农户生产投资费用。

3.乡镇企业资本增速下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在基本上没有获得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财产积累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2007年的资本总额几乎为1978年的150倍。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来,其增长速度急速下滑。1995-2007年为0.9%,远远低于1978以来年平均26.9%的增长速度。

4.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萎缩。实行20余年来,家庭经济发展较快,在双层经营中占绝对优势。但在一些地方,集体经济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呈现出萎缩、弱化状态,有的甚至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状态。集体经济这种严重弱化现象,使集体经济层次缺乏经济实力,很难为家庭经营层次提供服务,更谈不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5.农业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我国农业利用外资虽然有较快增长,但农业外资项目绝大多数是50万美元以下的小项目,大大低于外商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同时,农业利用外资的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农业利用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二是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低。农业利用外资在全国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还不足4%,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的协议金额仅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93%。

(三)阻碍社会资金流向农村的原因

1.农村投资环境不良。我国农业投资的软硬环境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农业投资的硬环境来看,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条件差,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态条件有恶化的趋势。从软环境看,我国农业投资的法律、政策环境欠佳,有些地方存在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在有些地方有的人诚信程度差,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农业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农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2.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相当落后,高水平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站数量不多,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十分落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及时提供农业投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资金的投入。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

新媒体(New Media)是依托当今社会最新的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媒介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社会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与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会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因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是指青年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大学校园生活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伴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其影响和冲击更直接、更充分。因此,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极其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从个性社会化过程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这三个维度来考察。第一,性格行为。通过调查发现,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开展活动。第二,自我认知。大多数学生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视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他们不愿意去考虑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而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之中。第三,人际交往。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很多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现在,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呈现出三个特点:交流语言符号化、交往形式多样化(电子邮件、QQ聊天、BBS、社交网站、娱乐游戏等)以及交往程度的弱联系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其社会化进程应在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内完成,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因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已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此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之中。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生活技能。新媒体因其具有信息容量大、时效性能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求。大学生的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来获得的。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最为基本生活技能,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谋生技能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来说,初步谋生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实施来完成的。

通过调查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坚持认为新媒体给其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居多,不过也有少数学生对此持相反的观点;大多数学生认为新媒体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朋友圈子,有助于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上稍有负面作用外,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知识获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通过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间的差距、价值实现度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群体的“角色社会化”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而少数学生则在上网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且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中不认为自己要有责任感。由此看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尚不够成熟,他们不认为自己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应有所改变,仍然把角色定位于“学生”,他们对网络角色的认识不够清楚;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中的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完全一致,另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在网络中对其角色进行多重互换;大部分学生认为上网使自己增强了课本之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兴趣,而少数学生则担心迷恋网络。总体来说,大学生认为其网络角色的价值实现度还是令其满意的,他们能从其上网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延林.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2005,(7)

篇9

关键词:成人教育 自我认知 社会偏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生学习思潮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人学生数量日渐增多,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中,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有蔓延与增长之势,严重影响了成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危及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甚至成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切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成人学生心理问题溯源

探究成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不难发现,影响成人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多,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成因。但就具体而言,主要有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

1.自我认知的偏离

根据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可以得知,人们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态度做出正确的准确评估需基于两点。其一,在缺乏直接的自然标准时,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其二,人们应将自己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然而成人学生的自卑感源于同普通高校学生的比较,甚至是普通重点高校的学生比较,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寻求的比较对象就是错误的,同时社会比较理论的比较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准确的自我评价,更是获得自我强化、自我进步的一种途径。因此成人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比较的目的应该是认清自己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卑、消极的逃避。

2.学校关怀的缺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校把成人教育学院仅仅当着一种创收的手段,忽视了对成人学生的细心呵护。缺少了学校的人文关怀,成人学生就像没爹没的孩子,成人学生至进学校后,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一切由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学校几乎不予过问。由此可以看出:在成人学生与全日制统招学生之间,学校给予学生的关怀存在极大反差,这种差距体现出的是教育的不公平、学生的不平等。学校关怀的缺失让成人学生难以找到归属感,在一个缺乏温暖的集体中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便产生了。

3.社会偏见的误导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一种评价,它包括对圈外群体的负面态度和对圈内群体过于积极的正面态度。同时,偏见具有广泛的破坏力,如:人们对一个人所属群体的偏见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人的评价。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是不正规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是汇集为拿文凭的在职人员、学习成绩较差的落榜生的场所,于是在社会中时常听到对成人教育的质疑声和披露声,一系列关于成人教育替代论、消亡论的陈词滥调甚至在学术文章中也经常可见。社会的偏见导致的不仅是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对成人学生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伤害。诚然,成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成绩要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但是绝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全面否定成人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成人学生中也有相当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具有个性特长的有上进心的学生。

二、成人学生心理问题解码

1.学生正确认识,重塑自信心态

围绕培养学生自身的信心,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自我定位,树立学习专业的信心。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审视自己,了解其优劣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依据“克己之短,扬己之长”的原则学自己喜欢的课程,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这样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优势,保持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其二,自我表扬,树立实现价值的信心。人自身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只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审视自我,了解自我,接受每一次的挑战。在经历每一次挑战时,给足自己信心与掌声,让自己充满激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三,自我规划,奠定实现成功的信心。美好的憧憬、百般的无聊、无奈的悔恨、极度的茫然是大学生们一般都要经历的情感变化,是对大学生活感知的结果。刚进大学时的好奇心让其对大学生活有了美好的想象,熟知大学生活后的他们开始欣然接受自由大学给他们带来的无聊与空虚,一直到后来的悔恨和茫然。不妨追问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丧失了原有的斗志?不难发现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为学习制定计划,为生活设计颜色,为人生设定目标,是当今学生们逃脱落入俗套的重要方法,更是成人学生实现成功的必然选择。

2.学校倾力关注,构建平衡心理

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导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成人学生。具体做法为:第一,将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统一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成人教育不是学校创收的手段,而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应列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第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成人学生可以选择统招学生所学课程并和他们一起上课,经考试合格者学校承认其所修学分。第三,成人学生享有与统招学生相同的参加学校课外活动的权利。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成人学生同样有权利参加。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更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公平与公正。

篇10

新媒体的运用,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品德教学领域,新媒体对于学生的冲击会带来双面的影响。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等形式,为课堂增添活力,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加具象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品德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信息大量、快速的传播,且没有有效的控制机制,导致信息中也参杂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小学生的三观树立极为不利,对于小学品德教学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新媒体背景下品德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概率大

新媒体背景下,大量信息通过互联网媒介高速传播。受互联网自身特点的影响,导致大量不良信息也在快速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想要避免学生与各种电子产品相隔离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不良信息会通过网络,在学校与家长无法发觉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其品性还未定型,没有很好的是非判断力以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且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模仿能力等极强,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极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网络中大量的黄暴信息的快速传播,这些信息大量、不断的出现在学生的视野范围内,就会导致学生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冲击学生还未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受到影响出现偏颇,对小学品德教育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学生沉迷网络与现实世界接触少

大量电子智能机的出现,导致学生沉迷网络,与现实世界接触变少。现阶段,电子信息产品已经普及,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学生的照顾,将电子产品当做玩具送给学生。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在还未入学时,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以至于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很少与现实世界进行接触。

沉溺在网络世界中的学生,很少与周边人进行交流,导致其性格逐渐变得孤僻、冷漠,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弱。与亲人、朋友的接触也很少,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对于爱与被爱的体验也很少,导致其情感淡薄、自私的特点。每天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当中,忽视周围一切事物,甚至出现与现实世界隔离的情况。这种状态会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养成,以及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这对于小学品德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

二、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策略

(一)理性对待新媒体,引导学生对其的正确认知

新媒体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小学品德教师应辩证的对待新媒体的出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而并非一味的拒绝、抵制对于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树立学生的三观,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_的,什么是错误的,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通过网络对于学生的侵蚀。同时,小学品德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对于信息的分辨能力,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学生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自我处理,使其自身拥有对网络中传递的不良信息有抵制能力。

另一方面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新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以具象的事物,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品德课堂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本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学会沟通,享受亲情》的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前制作相关课件,为学生建立一个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现阶段,缺乏沟通是一个通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段由于缺乏沟通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对于该故事的看法,教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引导,以这种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品德的教育。

(二)与家长合作,合理控制学生网络的使用

科技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是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有效合作,才能够确保学生尽可能少的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实现有效控制网络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方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与学生沟通、相处的时间,有效控制学生网络接触的时间。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是非观念的教育,使其拥有更好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学校与家长共同协作,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从而实现学生品德教学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