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20 23:2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革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8年3月13日,新的国务院改革方案出台,提到关于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一、国地税合并从国家经济大局来看,利国利民利企利税。
继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国地税分家,各司所职,大大的鼓励和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可以说国地税分家是时代的选择和产物,24年后再根据当前国情进行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一)方便纳税人缴税。以前纳税人缴税两头跑,费时费力费钱效率低。一次性能办理的事务需要跑好几趟。国地税合并后,纳税人可以一次缴纳完毕,方便快捷。
(二)税收政策更好执行。合并前,纳税人面对国地税政策口径不一,执法多头查,办税两头跑,可谓是“疲惫不堪”“无处是从”。国地税合并后,政策统一,更好领悟,可以少办冤枉事,少走冤枉路。
(三)缩减税务管理成本。现国地税两套人马,两处办公场所,各项办公费用都是双份的,而且存在职责重叠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合并之后,大大压缩了管理成本。
(四)精简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如今,县级国地税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加上网上办税系统的不断升级更新,电子办税的普及,国地税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队伍年轻化,是适应办税系统信息化,电子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上海市很多年以前已经实行了“准国地税合并”的方式。如果你拨通上海市税务局的电话,会听到总机小姐告诉你:“这里是上海市税务局”。据称,上海市是国内唯一国税、地税不分家的城市。上海没有实行分税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税务机构的精简和效率。现实的情况是,上海在税种方面划分向来清楚,在全国一直是一个良好的典型。而上海每年上交中央的税收一直名列全国榜首。
上海人对国税、地税不分家的做法一直非常肯定。他们总结税务不分家有三大好处:一是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二是纳税成本低。企业不需要同时跑两个地方交税,不需要接待两个税务局的检查,不会接受两个税务机关的培训。因此,上海本地的财务人员对于哪些是属于国税,哪些是属于地税,不会去刻意划分。三是税务机关能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二、面对国地税合并,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恪尽职守,安心工作。
(一)永远不要放弃对自身业务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句老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特别是税务部门,国家税务政策经常调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不会一问三不知,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纳税人。
(二)要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个优秀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光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还应该意识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税务人员经常与企业打交道,如果不坚守底线,提高底线,很容易被糖衣炮弹所击倒,很容易犯经济错误。因而,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恪守原则,不触碰高压线,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一时的侥幸心理,而毁掉自己的政治生涯。
篇2
一、思想认识,高瞻远瞩
传统的教育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罐装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切都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得违背。课堂是教师的一统天下。重视智力陪养,忽视全面发展。特别是一切用分数来考核教师,褒贬领导,评价学校之时,九九归一落到一线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购资料,找点子,出怪招,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各种题海中遨游,至于其它的个性发展,想在小学初步培养就无从说起。
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清规戒律,它们把学校这个培育人才的阵营进行了重新定位,注重实效,放眼长远,重视人才培育的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长智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不可替学生认识、感悟、体会、思考、做事。而是引导学生求知、思维、总结、体验。学生在此做自己该做的事,表达自己该表达的情,说自己该说的话,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学校的教育和培养人才职能才真正得到体现。
二:教学管(来源:文秘站 )理,大刀阔斧
曾经的杜郎口中学是个失败的学校,教师涣散,管理滞后,教学落伍。不甘落后的校长和教师们深刻反思,追求、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自1998年开始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进行了彻底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评价的改革: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质评小组对教师的备教辅进行全程跟踪评估,校长任组长,文理两科各四名成员,每天听评课在5人次以上,利用每天上、下午课前反思会,及时反应教学课堂情况;每周把教师的上课情况对年级、学科进行量化评比,考评组不看教师的教学质量、只看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初是上课要求,活动形式,学生活动量,教师基本功来权衡,现在是关注学生心灵、智慧、灵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不看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谈、写、说、议、评贯穿始终。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采用了“10+35”;“0+45”式的时间规定,一切课教师讲的时间≤10分钟,学生占用≥35分钟,时间是检验学生是否是课堂主体的试金石,避免“满堂灌”,“信天游”。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请教,或讨论,或比划,或演算,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排除了老师的一统天下。教师只对学生启发,引导,解说,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3、搬掉讲台,搬走讲桌
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科规律让他们自己的去发现,思路的探索,问题自己解决,教研成为倡学者、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探究者、研讨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4、学生位小组或对桌而坐
强调好中、差6—8人组均匀搭配,相互质问、探究、补充,百家争鸣,强者过招,强弱互帮互补,实现了优秀者的自尊、中等生的自强、弱者的自信。欢快学习,合作共赢。
5、增加黑板效益最大化
杜郎口中学的各个教学里周围都是黑板,粉笔一箱用,刷子一盒子,学生用黑板展示自己的成果,亮出自己的疑惑,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的阵地。人人上台写,个个站起来讲,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来,起到了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彼此拓宽了知识面。既练了胆量,口才思维、表达、勇气,又练了书写、绘画等,真正的意义上的学生个性特征得到张扬。
6、课堂教学呈特色
杜郎口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排除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其特点为了3-6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通过周密安排、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三个模板是: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重难点,初步达成目标,学生提高搜索信息,小组反馈预习中的各自收获。展示:交流预习中的学习成果,达到互补和提升。反思:即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校园文化相得益彰
走进杜郎口中学的校园;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感染和熏陶着你。学生标兵图像、师生成果展,文化长廊、名人字画,教室里、卫生墙上、阳台里、粱柱上、楼梯阶梯里,凡是人能直观的地方都是知识的园地。“我们的老师很辛苦,他们在办公,请勿扰”、“地面很滑,上楼当心”就连食堂、书馆、厕所、小笼头、花树等处都贴着温馨的提示,学生都有自己的照片和心里话与名人教师一起摆放,他们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学校的名人,黔移墨化地进行了爱校、爱班教育。“我荣则校荣、我羞则校耻”时刻在学生耳边回响、提醒、叮嘱、勉励!
篇3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改变:作为教师的我们,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顶着压力研究,反思,向同组人学习,一节两节……终于慢慢感受到了学生潜力的无穷,自己也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了,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其次是自身内涵的改变: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点在预习指导课引领提升环节最能集中体现,如:一课时的预习指导课,我不是直接发下导学案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是让学生先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背景,画出主要知识点。这样,我们就变成了引导者。
再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只要教师改变了自身的定位,学生自然就会改变,因为学生是听我们的,我们让他们怎么在课堂中活动,他们就会根据我们的引领的方法步骤去做。让他们去写、去讲、去创新,结果往往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改变,可以说教学的主导思想已有所体现,但是,要想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我认为就要对模式进行革新,这也是我对改革中“革”的理解。
首先是“读”的革新:语文课读是最重要的,脱离了读,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可是在课改之初,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少了,这个问题成了我的困惑,组内公开课我讲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教给学生把读贯穿在各组的讲解中,他们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读文方法,除了常用的个人读、齐读等,还可以进行表演式朗读,分角色朗读……
其次是“展示讲解”的革新:开始在进行此环节时总是每组一个题,展示完,学生讲解,师引领提升,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重点不突出,因此我在展示时除了读、说、写的常规展示外,根据预习情况课前精心选择展示方法及展示题,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是“评价方式”的革新:我在每节课上都会涉及加分因素,如:语文早班车、课文背诵抽查、难点问题补充、基础知识检测、作业完成、导学案抽查等质量好的都给以加分。这样不但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4
“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心得体会
2月26日,我单位召开了传达省市“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精神研讨会,我认真学习了省委骆惠宁书记讲话精神,这次“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关于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是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这场大讨论是一场思想觉醒、革故鼎新的学习实践,是一场求真务实、拓展新局的学习实践,是一场守住底线、勇攀高峰的学习实践。
通过学习,使我对“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深刻领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了省委开展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紧扣“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主题,聚焦“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坚持”,准确掌握省委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谋划和推进今年各项工作。
一是强化忠诚意识,做到心中有党。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自觉强化政治担当,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对党忠诚、为党工作、向党负责。
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做到心中有责。遇到问题不躲闪、遇见矛盾不回避。坚持问题导向,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带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针对各项工作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
三是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心中有戒。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三条例、两准则”,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一岗双责”,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净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追求健康用心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纯洁“朋友圈”,管好家人、树好形象。
四是强化宗旨意识,做到心系群众。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奋斗目标,切实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群众所想、所需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把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多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他们的愿望,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工作方向、工作目标。
篇5
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是深入学习贯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精神的政治任务,是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的重大行动,是一场学习、思想、工作的革命,是一次理念、本领、作风的提升。
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大讨论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三个导向”,扎扎实实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大讨论,聚焦“六个破除”,解决六大问题;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开展大讨论,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开展大讨论,全办上下要树立工作标杆,提高工作标准,增强素质本领,围绕县委工作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要弘扬“四种作风”,推动新时代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合阶:要大力弘扬勤于学习,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敏于执行的作风。在服务Xx建设的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作为党员干部,要在深入学习讨论上下功夫,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做出表率。要在广泛宣传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向广大青年宣传解读好大讨论活动目的意义。广泛深入地宣传基层团组织对标先进.
作为一名房地产前期开发人员,我应该从工作中改革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房产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加强对房地产发展脉络、走向的了解,加强周围环境、同行业发展的了解、学习,要对公司的统筹规划、当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真正做好领导的助手;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物理教学改革 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要求在教学方面做出全新的设计,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物理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熟知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重责和价值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推行教学改革,革新教法,提高效率,是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与时俱进,要求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通过不断改进,将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加以改变,逐渐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在教学设计的立意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每堂课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机械接受知识。对于物理原理,只知道在作业中运用,不知探其究竟。课上,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被动接受,不主动积极质疑探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遵照畅通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
新课改的推行,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挑战。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给学生“玩”的权利、“做”的任务、“说”的机会,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熟悉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方面,不仅注重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对物理学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广阔的发展趋势、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都进行适时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学好物理的重要性,继而喜欢物理课。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把握适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比只教会知识更重要。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我们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这就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质疑探讨的研究方法交给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对话、讨论的形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易获取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探求知识,让学生快乐学习,并且学有所获。
二、创新在因材施教的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科研问题。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宗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各有特点,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落实新课标有重大的助推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知识渴求和知识欲望,应重视他们,并采取妥当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学生有信心,在设计问题、指导方法方面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进步。
三、创新教学评价的制度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在新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考试如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准确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有重大的影响。既然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考试,那么不能忽视它的导向作用,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才科学合理。以往考试只注重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过于强化考试的功能,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就使师生不得不实施应试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用发展性评价改变这种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的观念,让每个学生都在考试中树立信心,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总之,推进教育改革,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多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物理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咪.开展探究性学习,强化中学物理教学实效[J].赤子(中旬),2013(11).
篇7
一、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正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不断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要富于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4.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新课改 体会
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课改的实践者,我积极投身课改的大潮中,把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并在实践中尝试推行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五年中,几多困惑,几多反思,于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释惑,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
一、教师角色在实践中找到坐标
当把“满堂灌”的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曾彷徨过,自己到底是什么角色,是主角变成配角了吗?通过认真学习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并认识到教师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高质量、多角度、互沟通的掌握知识。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课改也是这样,所以,我倡议教师要正确把握新语文课标的精髓,努力探索,及时纠正原来教学中的错误。因为事情错了可以重来,而学生的成长只有一次。
通过实践,我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定位的重要性。是的,教育意味着服务,尤其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在郑章镇中学,教师就是服务员,面对学生和家长,我们就像对待顾客一样,尽好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不在顾客面前耍权威。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有的教师在课改观摩课上大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但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根本没有积极参与,这种学习方式也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郑章镇中学召开全体语文教师研讨会,就此进行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合理的合作探究方案。在实践中,我按照方案进行尝试,比如小组合作,内部必须有一定的分工,每个学生都被指定担任一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并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我们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应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要求小组对学生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积累、熏陶中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很累,因为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学生考较高的分数,结果造成语文教师压力大,很矛盾,无从下手。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注重积累。要使学生大脑中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建立语文学习知识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再次,要注重熏陶。怎样使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在学生身心中扎下根基呢?这还需要长期的熏陶。如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情感思想,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的培养。比如,我在素材积累课上,给学生补充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读书三大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名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写作中就很娴熟地把这个材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并得到了较高的分数。
四、师生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
教师角色定位后,身份由良师转变成学生的益友,在教学中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语气和蔼,态度自然,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产生教学与学习的共鸣,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围着学生转,实现“自转”与“公转”的和谐。在课堂中,鼓励的眼神、关切的问候、激励性的评价都会让学生感到亲近、振奋,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当与学生的情感更加深厚的时候,我发现教学越来越轻松,课堂始终洋溢着快乐的气氛,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学生的乐学、好学使我感动,让我看到了课改的成效。
五、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中得到感动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篇9
关键词:英语 气氛 探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图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新教材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而奇妙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注重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程所蕴涵的思想可用平等、个性、开放、多元来概括。平等,即:学生享受平等;个性,即: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多彩的人格;开放指教材的开放性;多元,提倡教材、教学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它强调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由原来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人为本,民主教育思想。其特点是交给学生通向社会的钥匙。其真谛是不仅满足一般学生的发展,还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更有利于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获得成功。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在教学方面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 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寄宿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 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第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
这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 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生物 教法学法
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几年来,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现谈谈自己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
1.全国统一的 “一标”
高中课程改革后教材趋于多元化,一本教材统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为此教育部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学科统一制定了各省市必须严格按照执行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均有相关的说明和要求。课程改革要求一个地区(省市)必须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认真全面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用好“课标”服务于教学。
2.高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以人教社生物学科教材为例,旧教材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的学习是分成了必修上、下册和选修全册共三本教材的学习内容。而新教材是把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学知识分成了六个模块,其中必修三个模块,即必修1《公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三个模块,即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旧教材侧重于学科本位的思想,以至于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与学生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如有些内容仍显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体现出生物科技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编写多采用注入式写法,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显著等。这些都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新版教材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筛选和编排内容,恰当地确定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较好的实现了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有效统一。教材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生命系统的视角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新版教材正是从生命系统的视角,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生命系统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由于教材的三个模块(必修)涉及不同层次上生物学的知识,核心主题不同,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观点等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生命系统这个大框架下又分为三个子系统。
三个必修模块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增加了许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新教材每一章节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就是“本节聚焦”。通过本节聚焦,教材很清楚地告诉学生这一小节中我们要干什么,具体应把握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每一节知识里都有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内容――“思考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新教材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教师的教法不同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为基础,以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教学方法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和特点:①教学方法的启发性,②教学方法的“学法化”倾向,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研究化、实践化和体验化,④教学方法综合化和多样性,⑤教学方法主体化和个性化,⑥教学方法现代化,⑦教学方法心理化倾向。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合理运用教学原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犹如两条不断流淌的小溪,两条溪流的交汇点,就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共鸣点。
4.学生的学法不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改革开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