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4: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篇1

关键词:美国校园电影;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西方文化渗透;理性恋爱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一种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其恋爱观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也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有了显著的差别,所以探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特点和引导大学生理性恋爱就成为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诚然,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恋爱观的因素有很多,但媒体开放所导致的西方文化渗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且,作为大学生,西方校园电影文化的接触又是最为便利和直观的。因此本课题着眼于美国校园电影对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本调查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对宁夏大学不同学院的共3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男生109人,占总人数的37.7%,女生 180人,占总人数的62.3%;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大一96人,大二38人,大三53人。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校园电影对我校大学生的恋爱观无疑是有影响的。

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的比例高达70%,这说明大学生谈恋爱是个极普遍的现象,然而在现今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表现已经和过去远远不同了。

1、 用爱情转移思想上的空虚

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在西方思想引入的现今,很多大学生把谈恋爱当成是填补内心空虚的寄托。在对恋爱动机的调查中,有25.57%的同学选择了大家在谈恋爱,自己单身没面子,20.77%的选择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这说明大学生恋爱的错误动机和不当心态。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梦寐的高等学府,在新的理想尚未建立的时候,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人生仿佛没有了意义,失去奋斗目标。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利用谈情说爱,消磨时光,寻求快乐。这才是现今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真实现状。

2、 恋爱责任感下降

恋爱观另一主要表现是恋爱责任感不强,认为恋爱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所以也就不计后果的发展下去。在调查中,29.07%的同学选择了“大学恋爱就玩玩,无所谓”,更有甚者认为爱情只是一种向别人炫耀的手段,只是为了在一起快乐就好,若中途喜欢上了别人,也可以潇洒分手。这样只重视过程,轻视爱的结果,对对方和自己的爱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3、 拜金主义导致的恋爱金钱化

恋爱是需要钱的,从平时的吃饭到给对方买礼物,都是一项大的花销,因此有人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而跟有钱的同学谈恋爱。这样的拜金主义在美国校园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你和恋人约会时通常由谁买单”这一题中,45.33%的人选择了“谁有钱,谁买单”,而不是最近几年流行的“AA制”。看来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花对方的钱是理所当然的。把物质条件看作谈恋爱的基础,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带到恋爱中在当代大学生中极为普遍。这种功利背景浓厚的恋爱观是当代大学生恋爱观不成熟的表现。

4、 性开放程度加大

中国教育中,性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对于性的态度也是极为保守的。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严守界限,不能偷尝禁果。然而,在美国的校园中却是全然相反的样子,美国的大学生遵循享乐原则,认为性是寻找乐趣的方式,美国的校园电影在表现这一点上也是从不遮遮掩掩。接受调查的学生虽然仍有传统思想和教育的束缚,但在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下已然跟过去的大学生对待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不同。有22.49%的认为在恋爱中可以发生,35.3%的认为婚前只要两厢情愿就可以。虽然这样的人数占到半数不到,但是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尽管传统教育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还起着作用,但跟以前相比,性开放程度已经增大了很多,并且这样的开

放程度一定越来越大。

5、 恋爱公德心下降

中国自古奉行儒家思想,讲究公众场合行为道德的国家,其中,公共场合搂搂抱抱,亲吻也包括在内。但是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再开放不过的国家,在公共场合搂抱,亲吻是家常便饭,不会吸引路人的侧目,这截然不同的对比也在大学生恋爱观中反映了出来。在我校女生宿舍楼下、墙角、长椅上,不乏情侣搂抱亲吻的景象,这样公开化的理所当然的做派是相对于以前情侣遮遮掩掩的恋爱行为最大改变。41.17%的人认为在公众场合搂抱亲吻是正常现象,20.9%的认为这样的行为无所谓。在公开“秀”恋爱的大环境下,所谓公共场合的公德心早已换了标准,只要恋爱了,“秀”就是理所当然的才是现下大学生的看法。

导致我校大学生恋爱观改变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的大环境,个人心理不成熟,自身认知不高和人生阅历过少都是其中原因。 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在我们随即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看过美国校园电影的占到了50.87%,而在这部分人中,认为恋爱观受到了美国校园电影影响的占到了55.85%。这些数据证明美国校园电影对我校大学生恋爱观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文化交融的社会大环境下,西方校园尤其美国校园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因素。美国校园文化以其新鲜,大胆,开放的形式迅速通过各种文化渠道渗透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诚然,传统教育的理念是不容撼动的,但也没有了原先的根深蒂固。水滴石穿,文化的渗透正是这个样子,所以,采取措施扭转学生错误的恋爱观应成为近几年大学生工作的重点。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爱情以人的性生理发育为前提,以人的社会内容思想感情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却不能正确理解爱的含义。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减少走“弯路”,进“死胡同”是必要的。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爱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恋爱观包含着道德责任感,不可以任人儿戏的情感。同时,还借助法律的约束让大学生知道恋爱观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不受节制的滥用。各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认真对待爱情就是认真对待自己。其次,社会上应该注重学习国学文化的精髓,重拾传统文化道德闪光的一面。在对待西方校园文化渗透方面,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不分是非,任由西方文化渗透进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熊哲宏著:《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清亚、辛红、赵素芬《大学生健康方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5月

[45] 贺淑曼 《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林乐香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

[6]田爱民《大学生树立健康恋爱观的理性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7月

[7]戴正清、孔瑞婷《大学生恋爱心理归因分析》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

[8]Richard J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 Psychology and life. chapter[11],Allyn and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心理困惑;类型;原因;对策建议

大学生谈恋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校园现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23岁之间,从生理上看,他们已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从心理上看,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更加促使他们对爱情的渴望。这个时期的年轻人追求爱情是正常现象。有学者调查统计,大学生中有55.2%的涉足过恋爱。[1]在安徽某高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2.48%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有16.76%的学生正在准备谈恋爱。在对待谈恋爱的态度上,有43.43%的学生支持谈恋爱,有51.99%的学生对谈恋爱无所谓,有4.59%的学生反对谈恋爱。在接待学生来访咨询和网上咨询中,有近40%的问题与恋爱有关。由于恋爱困惑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对大学恋爱困惑心理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育策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恋爱困惑的类型

1、恋爱中的动机困惑

调查结果中显示有11.9%谈恋爱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和恋爱对象结合,学生恋爱中的动机困惑主要有:(1)内心空虚。大学与中学的学习不同,大学是自主学习,中学则是被动学习。所以,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生活无聊,成天无事可做,想通过谈恋爱来打发时间。(2)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同学都有了对象,觉得很不错,还有的认为“大学不谈恋爱会留下很多遗憾”。(3)攀比心理。同学之间有已经恋爱的,没有谈恋爱同学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看到别人成双成对,心里很羡慕。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条件并不比别人差,如果自己没有,就很没面子。(4)玩乐游戏。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一些大学生把谈恋爱作为寻求刺激和新鲜感的一种方式,甚至通过频繁换交往对象,来寻求自我满足感。

2、恋爱中的抉择困惑

大学生在谈恋爱过程存在着抉择困惑,主要有:(1)友情与恋情。两人本是异性好朋友,但是由于交往过密等原因,分不清是友情还是恋情。(2)学习与恋情。一些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谈恋爱后发现,恋情的维护需要时间和精力,担心继续下去会影响学习,耽误学业;如果断绝关系又舍不得。(3)道德与恋情。恋爱中的人,渴望与对方亲密接触,又担心伤害了对方或者被对方伤害。(4)现实与恋情。有的已经有恋爱对象,但是在大学里又遇到感觉不错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异地恋爱的两个人相隔很远,虽有精神寄托,但是距离使他们进退两难。

3、失恋

大学生由于失恋而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大学生失恋后拒绝和任何异性的接触,但是内心深处又渴望被别人关怀,很矛盾。有的在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在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通过逃课、上网等方式寻求自我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困惑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困惑是在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下产生的。

1、个人原因

异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感稳定和心理补偿。但是,有些同学却分不清异往和恋爱交往。[2]在异往中,缺乏交往技巧,不能正确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有些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切,一旦恋爱受挫,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究其原因,这些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在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耐挫力低。

2、家庭教育原因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方面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个性强。另一方面,很多是留守儿童长大的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关爱,在与异往中我行我素,容易产生矛盾与困惑心理。

3、社会环境原因

首先,学生进入大学后处于半独立状态,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其次,大学追求个性发展,校园环境宽松,使他们对恋爱行为的顾虑减少。第三,大学校园是一个男女生集体群居的地方,是一块容易滋生爱情的水土。第四,同学中恋爱风气相互影响,恋爱心理互动感染,增加了恋爱行为的内驱力,但这种内驱力并非完全建立在理智的层面上。第五,大量的影视和网络信息中有关情爱的宣传,刺激、诱导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萌动。

三、处理大学生恋爱困惑心理的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但是不提倡不反对不代表不教育不引导。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橱窗、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要让学生认识到恋爱不是摆脱内心空虚与寂寞的手段,也不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条件,更不是游戏。所以要理智对待爱情,不盲目追求,理性对待大学生谈恋爱的利弊,树立健康的爱情观。[3]

2、指导学生与异性相处

异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朋友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关系,要做到自然交往、适度交往、真实坦诚、留有余地。[4]特别要正确对待比朋友亲、不及爱情的第四类情感。

3、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

恋爱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学业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当把学习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维持双方的恋爱关系。[5][6]无论是在恋中是已经失恋,都不能以荒废学业为代价。对失恋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老师或与心理老师联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学校感到空虚,无事可做,对大学的生活没有积极的规划,总是想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聊之余就想通过恋爱方式来解决,虚耗大学时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应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认真学习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142-144.

[2] 张兆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3-26.

[3] 马V.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53-154.

[4] 向莉.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及其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朱柱,史红选.大学生的恋爱认识误区及思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01.98-100.

[6] 卜望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婚恋观 家庭教养方式 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of 397 Ganzhou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he use of Marriage View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amilies rearing questionnaire rating scale, the survey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family status quo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ea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1) love motive, marriage since the subjective values of marriage, marriage orientation, marital roles concept of gender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2)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tudents in marriage orientation, marital loyalty concept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on the factor, especially in the Arts and other subjects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es; (3) family rearing gender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urban-rural differences, begotten non-exclusive ra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Students Marriage Concept with parental warmth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arental punishment,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nial, father over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view; family education; related research

0 前言

婚恋是社会现象,包括婚姻和爱情。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以往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婚恋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①随着大学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了解他们的婚恋观,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和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对不良婚姻做一定的预测和控制。

家庭教养是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②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只是亲子关系里面的环境变量,它调节着父母特定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特定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一些载体如父母发出指令时的声调语气、身体语言等来发挥作用。

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否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从而根据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在婚恋观教育方面及对父母采取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以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的各个年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

1.2 方法

1.2.1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

由苏红编制,采用李克特式五点一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迫选形式,按大学生的符合程度分为五级评分,其中“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③

1.2.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由岳冬梅等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1~0.91之间,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有较好的信、效度。④

1.3 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比较

在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p

2.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男生和女生的养育方式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p

2.3 大学生婚恋观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婚恋观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婚恋观与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在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婚姻倾向、婚姻角色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其它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与女生相比,男大学生恋爱动机更强,婚姻自主性更强,有更鲜明的婚姻价值观。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男女生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事业心可能更强,因此男生不仅仅局限婚姻家庭中的丈夫或父亲的角色,女生则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更倾向于成为妻子或母亲而不是女强人。另外,问卷被试的大学生年龄在17岁到2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0.3岁,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被试还处在学习知识与积累经验的阶段,与女生相比,男生可能在为承担家庭责任创造更好的条件。

统计显示,男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分干涉、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分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因子上则是女生高于男生。这一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对男生的关注与严厉程度要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男生女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其父母对其养育方式也不同:男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比女生更加大胆和独立,出现的各种外显的叛逆行为和问题行为可能比女生多,因而父母对她们的不满和约束相应也更多,导致他们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中负性教养行为增多;女生相对男生而言,胆子较小,外显的问题行为少于男生,在生活中对父母依赖也更多,与父母的交流以及与父母共同的活动相对更多,在亲子关系中较男生更为主动积极,这使得父母对她们也更为放心和满意,约束相应就比较少,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负性教养行为少于男生。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多,使大学生生形成了温暖健康的婚恋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有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高,创造出良好温暖的社会氛围。父母的情感越温暖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越强,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的父母的子女则没有很强的恋爱动机。⑤母亲偏爱被试则被试的恋爱动机越弱,这可能是由于对母亲过于依恋从而降低其恋爱的需求。父母情感温暖和父亲偏爱的被试易形成健康积极的婚姻倾向、自主观和价值观。父母情感温暖的被试对婚姻更忠诚,有对被试严厉惩罚的父母和对被试过分干涉的父亲的被试婚姻忠诚度不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助于被试在的抉择上更合理,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则会使被试在抉择上更偏激。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小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及爱家顾家负责的观念。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会让孩子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容易使其长大形成矛盾不稳定的心态,产生不利于其成长的婚恋观及其他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情感关爱,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心理断乳,使逆反心理得到强化,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型偏差行为,在适当诱因下就会形成犯罪。因此父母应该多采取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其成长的婚恋观和其他人生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幸福快乐,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并最终和谐的社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应该采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⑥对不当的婚恋观进行恰当的引导,社会可以引导良好社会婚恋风尚的形成,这不仅可以防止酿成不幸家庭悲剧,而且可以使社会处于一个婚恋观念健康的良好循环中。

注释

① 杨柳.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2):166-175.

③ 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④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A]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C].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61-167.

篇4

一关于自爱的概念

自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夏心军认为[1],自爱是指对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关心自己的发展,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关注自己总比别人多。丁小萍认为自爱即个人对于自我的爱[2],具体的说是个人对自我的生理性存在和心理精神性存在的关切和珍惜。李桂梅的观点与其相似[3],认为自爱有两层含义:自我保存和人格维护。自我保存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然个体的存在。这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而人格维护和人格的尊严感则是在社会中后天培养的,它是维护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中的生存,没有人的感性生命,也就没有自我的一切,同时如果没有人格尊严感,人的肉体生命的意义就与动物生命相差无几,在这个意义上人格自爱有更高尚的价值。自爱的本质要求―――铸就高尚的人格[4]。还有学者肖群忠从爱肉体物质的自我和精神道德的自我两方面来阐释自爱的含义[5],并且提出自知、自主是自爱的基础,自卫、自尊是对自爱的维护,自立、自强是自爱的行动,自超、自善是自爱的目标,而自控、自由才是自爱实现的舵手、航向以及所要达到的自爱的境界。

对于自爱的内涵可谓众说纷纭,总结其中的共同点发现大都是从个体生命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角度来讲自爱。关于女大学生的自爱未见有概念解释,在自爱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自己生理性自我和精神性存在的关爱和维护。

二与自爱相关的研究

对于自爱的讨论多与道德相联系,“自爱是人的品德结构中最具有源发性、动力性的基础美德。”因此,高校德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自爱教育,以自爱为起点,从而学会爱他人,并获得社会广泛普遍的互爱。爱是平等的,“每一方都是爱着自身的善,并且以同等的愿望和快乐回报对方”[6],所以,只有懂得爱别人的人才会获得他人的爱,最终才会共同营造一个爱与被爱的美德社会。自爱成为一个人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主体杠杆。自爱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与生俱来、与人共存,那种主张道德教育要消灭自爱仅仅强调他爱,其实就是要违背人的天性,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性的约束,以使人掩饰自爱的天性按照外在的道德规则行事。这样做不仅不可能消灭自爱,相反,因为人的合理的自爱没有得到满足,最终往往走向异化―――人格表里不一[7]。

自爱教育意含着对人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精神人格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体会生命意义和人格尊严[8]。从另一个层面讲,现今德育理念要源于生活、关注生命、观照主体人的存在和发展。生命德育主张,道德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和意义获得,道德的原则就是生命的原则,而生命的原则就是自爱,只有学会自爱才能学会道德,回归生命才能寻回失落的德育有效性[9]。自爱把德育、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对近几年的研究回顾发现,学者们对自爱都持肯定的观点,认为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是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必不可少的成分。对于中国的女性,由于几千年来的宗法伦理观念对其人格的束缚,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另外因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外来商业文化畸形引导和侵扰,导致了女性对自身发展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审视和定位自己。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致使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的劣势。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将影响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影响人权平衡发展。只有女性自身不断提高自爱意识,才能在男女平等的大潮中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成长为既有东方传统美德又有现代开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韦恩・W戴埃所说:“你可能患有社会性的疾病,一种并非一针就好的疾病,你很可能染上了自我轻视的病毒,唯一治疗方法便是大剂量服用自爱药丸。”对于女大学生的自爱研究是急迫的。

三关于女大学生自爱的相关研究

1恋爱交友和性问题方面

女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变化和人格形成的青春后期,并且现代大学生的婚恋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的约束力下降。恋爱交友和性问题成为她们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在此方面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在对待婚恋问题上,女大学生要严肃慎重,形成健康的情感,与自爱关系密切。

王静在2005年春季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问卷调查[10],最后提出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念,加强自爱意识的培养,使之能正确对待学业和恋爱,提高爱的能力和责任。尚宇红通过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特点[11],重点对如何正确面对恋爱,应对突发事件等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塑造美好社会形象,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指出每一位女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珍惜难得的宝贵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珍惜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段信美研究总结了大学生校园行为的新趋势[12],校园从隐蔽到公开,从灵肉分离到结合,婚前增多,提出应及时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及问题,提高女大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男大学生在婚恋等方面的责任感,使两性关系健康发展。孙茜子也指出当代女大学生性观念问题日渐凸显[13],这集中反映了她们婚恋观、性道德观的变化轨迹,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于对策和建议中强调了自爱的重要性。

2就业方面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企业和社会传统思想的偏见,女大学生生理上的劣势等原因,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女大学生自身主观问题同样是影响她们就业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传统“女性意识”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部分女大学生,自认为女不如男,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和弱者心态,成就意识水平较低,害怕竞争和冒险等,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勇气和独立意识。

胡艳芳认为与男生相比[14],女大学生的就业处于弱势,她们在就业时往往会遇到更大的障碍,影响她们顺利地择业。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法律、政策方面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女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自强自爱,提高自身素质。同样王斌认为女大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15],实现“自救”是最终的落脚点和关键所在。立足于她们的自身实际而作一些探讨,认真作好求职准备,坚持自爱,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塑造、调整、充实、提高自己。谢丽萍还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所产生的消极片面的社会影响[16],所占比例极少的部分学生破罐破摔、青春作赌。她们既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也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自强自立的信心,从而丧失自尊自爱。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以自己的年龄、青春游戏人生。这些人虽然所占比例小,但负面影响很大。

3心理健康方面

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大学生们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就业等种种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冲突。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挑战,也显现出更多、更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很多学者把自爱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考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了“自知、自爱、自持、自尊、自强、自觉”的心理健康的十二字方针[17]。把自爱作为良好的自我意识的组成,悦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包括内在的、外表的,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实事求是,具有自尊心,不会因自己的缺陷而感到过分的自责和自卑。爱生命,不虚度年华;爱名誉,诚实、光明磊落[18]。

王香认为当代女大学生是中国妇女中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促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正确分析不利于她们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找出问题的根源,帮助她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使她们健康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张永华总结了女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9],包括依赖性和自主性的矛盾,个人“高期望”与社会“低现实”的矛盾,知识阅历的浅薄性与社会复杂性的矛盾等,学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培养气质、陶冶情操的活动,目标就是把女大学生培养为自强、自尊、自立、自爱有魅力的新一代女性。而健康心理和拥有幸福感的基础正是自强、自尊、自爱等的生活态度以及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20]。

四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对于女大学生的自爱问题,很多学者都给予了关注,相关研究涉及婚恋、交友、就业和心理健康等广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在研究方法上,关于女大学生自爱基本上是理论研究,鲜有单独的实证研究,在方法先进性上有待提高;在研究内容上,对于女大学生自爱没有明确的概念解释,虽然在婚恋、交友、就业等方面有所涉及,但没有对其进行过专门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配合这些相关的研究提出,且多在建议和对策中指出,泛泛而论。长此以往下去,既无益于该研究领域的进展,也不能够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材提供有力支持;在研究广度上,反映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译介文章很稀少,只对国内女大学生的有关领域进行了自爱讨论,未见有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研究的深度上,多是低起点、重复性的研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创新的研究少。

针对目前我国女大学生自爱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建议:改变以理论思辩性研究为主,缺少实证研究的现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将调查法、访谈法或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提高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针对研究内容停留在浅层次的局面,应在女大学生自爱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干预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更多关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可以此为借鉴,提高本土研究起点,并做到对本土研究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女大学生自爱问题研究的全面、系统和深入化,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心军.谦让与自爱―――德育的人性化反思及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7-10.

[2]丁小萍.人性自私论、无私论与自爱论的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5(6):70-73.

[3]李桂梅.略论女性的自爱意识[J].道德与文明,1997(1):32-34.

[4]杨丽嫡.论“人的自爱”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知识经济,2010(15).

[5]肖群忠.论自爱[J].道德与文明,2004(4):17-22.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70.

[7]沈嘉祺.论道德教育中的自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5-12.

[8]韩传信.论青少年自爱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4):95-98.

[9]吴元.自爱:道德的源头[J].管理纵横,2005(2):54-55.

[10]王静.当代女大学生恋爱的调查与教育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6(1):18-20.

[11]尚宇红.当代女大学生性心理调适及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59-60.

[12]段信美,胡培基,丁凡.大学生校园行为的趋势及干预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3(4):23-25.

[13]孙茜子.当代女大学生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4]胡艳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62.

[15]王斌,杨艳.关于女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5(8):69-70.

[16]谢丽萍.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02(4):125-126.

[17]徐少莲,金丽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5):562-563.

[18]郭谊.关爱我们的心灵[J].家庭健康,2003(1):24.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 恋爱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5

High School Love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ZHU Qianyun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they learn 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 and also suffer from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troubled love, so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ove the status quo,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rview survey article by 300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in love, in lov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impro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reasonable choic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school - Family - Social integrati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love give proper proper guidance.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education

本文通过对高中生恋爱情况的调查,分析高中生的恋爱心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为解决高中生的恋爱困惑,妥善处理恋爱与学业、友谊的关系,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 高中生恋爱状况与分析

本文采取访谈方法对某地高中生进行随机访谈。访谈高一至高三学生各100名,男女各半,共300名学生。

1.1 恋爱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初恋在年龄15岁时达到最高值。有过恋爱经历的高中生初恋年龄基本在18岁以内,相比于过去同龄人他们对异性的期待和渴望是比较强烈的。有过恋爱经历的男生41.5%,女生39.2%;非独生子女中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占了44.3%,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的恋爱人数;三个年级中,高三年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最高,占了41.9%,高二年级次之,为41.2%,高一年级最低,为37.1%;文科生谈过恋爱的比例为46.2%,而理科生仅为35.1%;普通高中谈过恋爱的占41.1%,重点高中占了38.9%;城市学生有过恋爱经历的为53.5%,城镇的为41.0%,而农村有31.5%。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男女生都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吸引、对爱情充满向往。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可能更为主动,女生则较为被动,所以男生的比例略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需要把关注与爱分配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所以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加注重感性思维,而理科生更理性,所以文科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明显高于理科。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生理与心理不断发展成熟,对于异性也更加向往,所以随着年级升高比例会逐渐增加。重点高中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面,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会接触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东西,所以普通高中谈恋爱会多于重点高中。农村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会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学习上。

1.1.1 恋爱观

对于恋爱的态度,在接受调查的高中生中,表示不应该干预的看法的人数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1.6%。进一步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对恋爱的认识与学业的关系问题上,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与不同。在恋爱过程中,男生、理科生、重点高中的学生较为理性,面对爱情与学业的冲突更能冷静的处理。这可能是重点学校对学业要求更高,教师家长也督促提醒使然。

在关于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上,认为爱情与学业同等重要的占了39.1%,认为学业高于爱情的人占37.8%,认为爱情高于学业的只占6.6%,同学们在看待爱情与学业这两者的关系时并没有把爱情看得更加重要,至少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学业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不少于爱情分量,学生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他们在恋爱过程中还是很注意学习。

有65.4%的高中生认为恋爱最终目的是结为情投意合的伴侣。16.1%的学生认为最终目的是成家过日子,12.1%的学生则没有想过恋爱以后的下一步,6.4%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满足的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恋爱是为了将来考虑,做准备,可见现在的高中生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并不是为了单纯的。

1.1.2 恋爱原因与方式

高中生恋爱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从感情出发,顺其自然,占55.5%,其次就是为了避免孤单,占23.3%。目前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缺少了同伴的陪伴,导致他们很容易感觉孤独,当有异性向他们靠拢,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就很容易发展感情。由于逆反心理、面子问题谈恋爱的高中生很少,可见他们还是有一定的思考,而并不是盲目的。

高中生不谈恋爱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考虑过,占33.3%,其次就是认为“不现实,以后不可能在一起,没意义”,占28.9%,16.7%的高中生虽然有了喜欢的人,但还是认为应该以学习为主,12.8%的人只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才没有恋爱。最后因为对方不同意而没有恋爱的占8.3%。可见大部分高中生还是从当前的学业和未来考虑,由此也可见,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叮嘱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他们会觉得现在还是以学习为主。

当恋爱失败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其中50.1%的学生选择好聚好散,23.5%的学生选择了发奋学习,当然也有学生做出了消极的反应,18.9%的学生沉溺于悲伤中,5.6%的学生又重新选择恋人,0.5%的学生转爱为恨,1.4%的学生更是选择了伺机报复。男女生失恋时,男生更容易选择发奋图强或者好聚好散,而女生更多的是选择好聚好散。

高中生最常见的恋爱方式就是日久生情,占了66.2%,其次就是一见钟情,占了23.0%,接着就是朋友介绍占了6.1%,其他3.4%,最少的就是网恋了。可见在高中生中,学生还是通过接触、通过时间的积累,才有了感情的。

有55.1%的学生认为感情在恋爱过程中最重要,43.3%的学生认为两者都重要,只有1.6%的学生认为物质条件重要。可见,在恋爱过程中,学生还是更加注重感情方面,可能是由于对生活没有担忧之处,一切都有家长安排。

1.2 恋爱动机与标准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在恋爱动机与标准上,情感性>婚姻性>消遣性>功利性>性>面子性,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恋爱动机还是比较注重情感,比较端正,以积极面为主,当然男生、理科生的消极动机强于女生。

择偶标准:个性品质>才智>外表>家庭背景,高中生在择偶时更加注重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文科生、女生对对方有更高的要求。非独生子女对才智的要求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个性品质上要求高于非独生子女。重点高中生在家庭背景、个性品质、才智上的的得分都高于普通高中生。普通高中生对外表要求高于重点高中生。不同家庭来源的学生对个性品质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对家庭背景的要求是最低的。

1.3 恋爱教育方面

绝大多数的高中生(75.3%)都认为学校应该正面引导,19.4%的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坚决禁止。对于管理方面,有48.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还有33.4%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不当,引起反感,说明学校管理方法还有待提高和改进。教育方式上,学生认为教师在发现学生恋爱的时候更多的采用处分,达到了39.9%,其次就是分析利弊,进行引导,达到了31.0%,教师选择禁止的占了25.1%,不作为的老师只占了4.0%。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对待学生谈恋爱会采取强制措施,又有一部分教师会采取引导的方法。强制管理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上,从未进行占53.9%,偶尔进行的占30.6%,说明学校在相关方面的引导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当然大部分学生对开展此类教育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人数的54.8%,希望开展的学生为25.3%,非常希望的为13.3%,可见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需求。

2 教育对策与思考

通过对高中生恋爱状况进行调查访谈,可以了解反映高中生对与恋爱相关方面的认识,为我们进行妥善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要妥善引导,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当然也只有真正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教育才能有效果。因此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活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体验各种生活情景与不同情绪,提高挫折承受力,学校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良氛围,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2)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开展健康的性教育。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访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高中生进行教育,除了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努力提高与加强情感教育与性教育、提高道德意识,审美能力与体验各种情绪的能力。

(3)学校―家庭―社会综合一体,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对高中生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应该做表率,做到教书育人,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应积极面对孩子遇到的情感问题,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正确选择,让孩子感受到亲密安全的氛围;当然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社会监督,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提供一片纯净的沃土。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综合力量,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用心观察,体验,使自己内外协调一致,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金国婷.高中生的爱情观与爱情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彭秀珍.大学生爱情心理及教育对策分析[J].玉林师专学报,1999(1):75-78.

[3] 梁晓珍.高中生恋爱现状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4] 曾宏燕.爱,你准备好了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1.

篇6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龚霞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5.

篇7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既多又杂,客观分析心理降碍产生的原因,积机探索心理障碍排除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当你以一个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常发生这些现象: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而张惶失措,焦虑不安;有的由于经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悲观厌世;有的由于不能同别人和谐相处而终日烦恼苦闷;有的在恋爱上的不尽人意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有的被难以摆脱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所困扰.不知所从;等等。有的人胆小、怯濡、遇事萎缩不前,有的人易暴躁,有的人爱嫉妒,有的人性情孤僻。所有这些,笼统来说。都属于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严重者就是心理疾病。大学期间正是心理品质发展、成熟阶段,价值观的撞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择业选择的困扰,加之学生年龄的降低,学生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心理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为数之多,为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应试式教育”形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大学生出现心理间题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长期以来的应试式教育,使学生围着考试转,在中小学,无论教学评估,评选先进甚至教师的晋职提升都离不开考试分数。学生若考了好分数,自然成了学校的尖子,重点保护起来。学生的德、体、美、劳如何,则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以一育代全育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畸型发展,形成隐患。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说:“青少年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大都不是思想品质、道德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认识偏差。情绪激动,内心矛盾而产生苦恼困惑,或是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应是我们教育思路的重要一环。峋因此,如何扭转围绕分数这一指挥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延教育“老鸡游小鸡的保姆式关怀”造成了学生公理承受能力差。关中地区广大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家长们宁可把所有苦和累全部担在他们的肩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几乎包揽了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劳动、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生存环境等环节的锻炼机会,一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困难和生存的艰难。所以当离开父母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所适从,缺乏磨难教育的保姆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贻误非浅。

3.社会不正之风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困感。校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风气时时冲激着校园。如号召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却备受溪落,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有些地区农药、化肥的价格一涨再涨;大力惩治腐败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再如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正在淡化,以我为中心,以金钱为动力,迫求享受已成为时髦。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困惑,他们失望、消沉、心理变态。

4.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使一邵分大学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正效应)主要是:“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促使人们树立竟争观念、开拓观念、更新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奖学金滚动制”、“试读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择业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容易诱使人们注重个人利益,产生利己主义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高消费’、‘贪图享受’等”,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如部分教工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赚钱,以经济处罚代替思想教育等。学生方面,“打工热”、“经商热”、“计算机热”等,面对这些,有些同学迷惘、不理解、动摇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5.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容易偏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应付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考试竞争,其生活基本上是在钻研知识中渡过的,缺乏对困难、社会现实的了解,当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感到迷惘、苦闷,产生消极情绪和某些“短期行为”.

此外,因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经济负担间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不能正确对待而优虑、焦急,产生心理障碍在大学雄中椒比转常甲一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改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使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决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他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所以在搞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时进行基本知识理论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其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认真对待,冷静思考,把同题处理好。

2。引导学生积桩参加社会实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民情,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使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锻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开故意识,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公正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避免书生气十,足的高谈阔论和看待问题的偏激情绪‘

3.对学生进杆磨难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果实的获得,事业的成功.都是人与自然,与环境斗争,历经千辛万苦,克眼重重困难才获得的,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跳而就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保护下一路顺风走过来的。对人生的艰难,对挫折的承受,可以说是体验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叫《少年军校》,就是把一群中学生放在严酷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对艰苦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积极尝试,如把学生放到农村、山区等艰苦环境中,使其受到锻炼,部分高校还专门开解学时设立《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在艰苦的劳动中去体验、·感受生活,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应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环境,使其心理在同环境作斗争。在克服困难中逐步成熟起来。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挂科现象

近年来,“挂科”一词在大学生中风靡起来,一时之间成了校园里最流行的元素,“你挂了吗?”成了新学期开学学生之间的问候词,“没有挂过科的大学不是完成的大学”被很多大一新生奉为至理名言,颇有不实践一次不罢休的劲头。然而,与之相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挂科饱尝苦果,不能入党,不能申请奖助学金,不能参加学生干部评选,最最严重的是无法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造成很多悲剧。某大学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乡亲资助和学校补贴的,由于大一课程不适应导致多门挂科,无法再申请贷款,自认无颜见家乡父老,最终退学外出打工。另一名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是高考调剂进来的,一直缺乏兴趣,在加上基础薄弱,在大学学习六年之后还是没有拿到毕业证,被迫退学。每次看到这些因为挂科无法毕业的学生垂头丧气的来办公室办手续时,笔者心情都非常沉重,这些孩子们都是满怀理想进入大学的,当他们第一次挂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挂科走到如今的境地?我们高校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没有任何失误吗?

一、学生本人是导致挂科的最主要原因

(一)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学习目标缺失

经历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每一名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是信心满怀、对大学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很多学生一时之间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紧张而压抑,大学的学习自由轻松;高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大学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生活丰富多彩;高中班主任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大学完全没有老师对学习进行督促。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一部分学生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整天忙忙碌碌,随波逐流;一部分学生放松了,觉得大学就是要好好地玩,行动上没有了约束力,一到考试就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恐惧了,想到毕业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想逃避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和目标,最终自然会导致挂科。

(二)陷入各种心理问题之中,学习动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家长比较娇惯,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进入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长和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周围人的关照与呵护,一切都得靠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上、学习上、交往上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负面情绪,内心苦闷,只好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发泄,加上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网络媒体可以让学生和以前的朋友再次建立联系,从而摆脱孤独感和失落感,于是最终沉溺其中,将学业完全荒废。

其次,大学生都已成年,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受身边学哥学姐谈恋爱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校园里上演爱情故事,分散了很多精力,加上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相对单纯,缺乏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认识,在失恋的时候难以自我调节,使得不少学生在恋爱失败时自暴自弃,精神异常甚至自杀,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学业更是难以顾及了。

此外,由于大学管理相对宽松,课程任务相对不重,大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使得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各种物质文化生活中,整天出没于网吧、餐厅、电影院、卡拉OK厅等场所,浪费了大量时间,忽视了课后的学习和复习。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因为渴望这种生活,要么产生攀比之心,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心理健康,要么忙于打工挣钱,都会很大程度影响正常的学习。

(三)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将挂科归因为老师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风气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具体表现为,好好学习诚信考试的学生被看作是没本事胆子小,反而作弊的学生受到追捧,因为作弊被发现的只是少数人,而被发现的人中受到严惩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还有些学生热衷于和老师攀交情,认为考试要想过关,只要和任课老师“关系好”就行,通过“走后门”没有过不了的课。更有甚者,将考试挂科归结为“老师故意整人”,认为老师不应该“刁难学生”,“老师就应该让学生都通过”。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把精力花在平时的学习和考前的复习上,反而整天琢磨着作弊的手段,作为学生的考试道德底线完全失守,最终导致大量挂科,或是被学校处分,开除学籍。

(四)学习技巧匮乏

高中时期,老师帮忙制定学习计划,并会督促学生按计划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不会管理时间。进入大学后,由高中时的填鸭教育转为自主学习,每节课的内容多,知识量大,很多学生不会合理的分配课余时间,看书不求甚解,课本知识明白了,一到做题就什么都忘,学习效率很差,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加上有些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专业基础能力薄弱,理解课本往往要比其他同学多花几倍的时间,长此以往,学习成了巨大的压力,低年级的时候还可以应付,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挂科。

(五)受意外事件的影响

少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为各种原因突发疾病,但是又不愿意申请缓考或休学治疗,往往也会导致挂科,还有一些学生家庭发生意外变故,无法从悲伤的情绪中恢复,也会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多门挂科。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早日走出负面情绪,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至于因此挂科不能毕业。

二、学校管理机制弊端也是导致学生挂科的重要原因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刚性强,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所爱

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基本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管理,它要求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环节的学时量来设置必须课和选修课,规定各学期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毕业时所需要的最低学分,学生在选课、选教师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加上现在不少学生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由于高校对转专业控制一向严格,转专业比例非常小,很多学生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课程,心中苦闷,最后自暴自弃、不愿学习导致挂科。

(二)教师教学能力滑坡,无法培养学生兴趣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大学教育知识面宽,专业知识更新快,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前沿知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说法,才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此外,大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书本上现有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专业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形式,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然而由于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绝大部分只与科研能力挂钩,而教学的影响很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搞科研、评职称上,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完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后对专业课也不感兴趣了。

(三)考试机制不健全,诱发不良考风

大学的考试模式主要以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为主,所占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考试形式分开卷、闭卷和提交论文三种,除了提交课程论文的考试形式外,其他的考试方式大部分都是由任课老师出题,任课老师改卷。这种老师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自然会存在老师放松评分标准,给学生一个好的分数,以取悦学生的现象。而学生也因此积极找老师套近乎,考后死缠烂打要求及格,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给教师施加压力。最终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完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想法,特别是有些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和舞弊,分数竟然比认真学习的学生还高,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诱发了不良考风,还使很多学生放松了平时的学习,最终挂科。

三、动员各方面力量,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

(一)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校,适应新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建立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定期谈话,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让任何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完善各种考勤制度,严格纪律管理和考试管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激励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绩,而不是投机取巧,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诚信观,定期邀请优秀的学习标兵、优秀毕业生作演讲,辐射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念,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要及时了解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突发急病的学生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于挂科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找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心中的困惑、调整各种不良情绪,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安排成绩的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帮他们克服难关,迎头赶上。对于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早日作好职业规划,鼓励他们通过辅修第二学位或选修课来丰富充实自己,或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课堂下也要与成绩差的学生多联系,帮助他们解答不明白的问题,培养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科研项目往往都是本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获奖的学生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互信,学生更容易喜欢上这门功课,因此更加刻苦学习,才更不容易挂课。

(三)高校应变革管理体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应变革以教师学历和科研成果为量化标准的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定标准,加入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使教师将精力从作科研、拿项目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主战场上来,促使老师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改变现有的学年制,彻底贯彻学分制,给予学生选课、选老师的充分自由权,保证学生弹性的学业完成时间,让有厌学情绪或身患疾病的学生能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休学。此外,应变革现有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变一次的考试为多次的考察,考试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不再有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

本文为2013年度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8日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全面进行,针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出问题,找出问题,发现部分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就业观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希望尽早融入社会,希望被社会认可,他们的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2、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也叫业务素质,主要指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相关的课程,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电脑知识,社会调研能力和外语口语表达技能等等。也就是说,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它包括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大学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乐观处世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满足于60分万岁的状态,把眼光放到高处、远处,不满足于现状,为考研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4、创新素质教育。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大学生素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文化素质较差,低分低能普遍。他们没有为国家而努力奋发图强的动机,遇到困难和挫折则动机动摇,为了考试而应付学习。大学期间打麻将。玩或痴迷于电子游艺,网络游戏,旷课出入不正当的娱乐场所比比皆是。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基础知识差,实力与文凭不对等。同时,知识面较窄,即便对于能扩展知识的选修课,也是得过且过,应付了事,造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不协调。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理能力还很差,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对待,没有理性思维,面对困难回避,怨天尤人。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从侧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的不健康。有大批学生因为不能适应校园环境,新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老生因为多科考试不及格、校园失恋、结业未果等等问题而悲观失望,长期抑郁,严重者精神疾病产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理不健康也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

3、大学生重知识缺能力现象严重。学生专业课程学得很扎实,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费力,尤其是新闻媒体、网络新闻,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经验,理论和现实脱节。社会参与意识淡薄,适应环境能力差,如何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社会中、工作中,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个艰巨的任务。

4、现阶段一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生当务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生,对待人生,热爱生活,乐观生活,珍惜生命,做有价值的高材生,做有作为的大学生。大学生要珍惜高等教育,脚踏实地,多学习、多创新、多科研。不能游戏人生,荒废学业。要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推崇享乐主义。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其正确教育需采取的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所认可的学生的能力不只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包括道德素养、思维能力、组织与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结合。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那么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

1、加强自身修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决定因素。修养是自身魅力的源泉,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结合体,是一个人文化、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的总和。要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身觉悟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追求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进步,这要求大学生自己通过书籍、影片、舆论以及可以参加个人能力相关培训等手段学习。在认识时代的使命和自身压力后坚持学习,才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利用外部条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部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他们都肩负着培养、教育学生的重任。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声。学校可以通过教学以及其他方式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此外,学校要提供实习、见习的平台,给学生投入社会,参加实践创造机会。在社会的大关系网中培养能力,提高实力,为更好地参与竞争,提供机会。

3、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必不可少。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凝聚导向作用。另外,校园文化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来丰富文理知识,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有效结合,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组织论文讲座、摄影文化展、课外阅读、话剧表演等大文化艺术活动,使同学们在和谐优美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增长新知识的同时,增加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用博大的胸怀面对人生坎坷。培养集体主情感,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相融合,以便更好地走出校园,适应社会。

4、实行学分制,加大选课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严格,门槛越来越高。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许多大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表现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在艺术院校,学生们性格开朗,充满欢声笑语,歌舞声平。而一些理工院校、文科院校的学生则显得呆板,气氛紧张,缺乏青春的朝气。尤其是理工院校,那里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更别提艺术知识了。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此,高校应该开设各种选修课,鼓励学生文理交叉选课,尤其是鼓励选修艺术欣赏类的课程,来陶冶情操。

总之,在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为高校如何开展教育,如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依据职业教育的就业教育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谈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是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就业导向,以实践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成了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把项目情境教学理论运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应用文写作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处于一种“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尴尬地位和边缘化状态。仔细分析,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课程设置看,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重视。很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职业技术学院的很多专业都没有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即使有的院校开设了的“大学语文”包含了“应用文”这个章节,但在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中也只是处于从属或附加的地位,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1/3,部分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这将使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弱化。

2.从教材方面看,近几年,应用文写作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出版发行,但仔细比较,大部分教材的体例雷同,重点讲述的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都惊人地相似。当然,近几年出现了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材,其体例上轻理论重练习的方式,相比之前的教材有相当的进步,然而因其教学指导思想未彻底更新,教材内容、教材体例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陈旧的内容和例文不但激不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容易误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度。其次,教材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与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课时不一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对各种应用文的介绍面面俱到,洋洋洒洒40余种或60余种。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这么多文种,要么走马观花,要么囫囵吞枣。这违背了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适应以后工作需要的初衷。

3.从教学方法看,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它强调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面对现实的认识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们传统的一系列概念一特点一注意事项一例文的教学方法,不但扼杀了高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这都致使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4.从教师队伍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大部分教师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或专业针对性不强,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高等教育经验及高职教育经验,所以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无力,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5.从学生的角度看,有些院校的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觉得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对高职学生有用,而且与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是一致的。至于学生喜不喜欢学,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学到东西,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1.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遴选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生活需要一致。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文写作种类发生了一些变化,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如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的普及,书信写作的重要性明显下降,请柬、介绍信的模板随处可查阅,借据、借条使用频率变小;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面f临和需要解决的事务纷繁复杂,投标书、合同书、诉讼状、求职信、申请书、企划方案、调查报告类文书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文书的写作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另外,高职教育强调专业技能,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是针对所有专业的。也就是说,每个专业学习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是相同的,没有突出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以后的工作需求,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生活、工作需要进行调整,教学量适中,突出重点,忽略非重点;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违背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各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并适当调整重点难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如财经和商业类专业系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经济类文书的内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加强行政公文的写作练习;法律和市场营销类专业系的学生则进一步深人学习诉讼状等文书;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则应以事务文书和商品说明书等应用文学习为主。

2.依据某相关应用文的工作任务安排教学活动。

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正在尝试逐步取代学科课程,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是实现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虽然不能如专业课那样基于职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工作过程,但可以尝试把每一类应用文的学习看成一个工作任务,然后围绕完成这个工作任务来设计课堂活动。如调查报告的学习,我们可以分解成三部分:调查、讨论、调查报告写作。老师可提前一周讲解调查方法,并确定调查主题,主题可以是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大学生的恋爱观、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等等。在学生课外调查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思考、统计、分析,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组撰写调查报告。最后,教师评析各组的调查报告,并与学生一起撰写较完善的调查报告。至此,撰写调查报告这一工作任务完成。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地参与调查、讨论和撰写,积极解决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但了解和实践了调查报告这一文种的写作过程,还发挥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这样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来实现教学效果的应用文还有很多,例如经济合同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商谈业务;市场调查报告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商品说明书和商品广告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教师离开讲台,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移到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去,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应用文写作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劲头长起来,要让教学效果真正好起来。

3.依据相关应用文的实际应用环境设计教学情境。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等要素构成。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是应用文文种学习,虽难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可以模拟工作环境,即所需文种的工作、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自荐信、求职信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作为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作为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如常用诉讼文书的学习,我们可设置模拟法庭,根据课后的习题或是生活纠纷设置案例,由学生分组担当法官、原告、被告、群众,提交起诉书、答辨书或上诉书,再在模拟法庭上实际学习。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思考诉讼文书的写作,实践了处理诉讼案件的全过程。例如讲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话题展开讨论和演讲,让学生明白如何确立观点、收集材料和表达,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轻松愉陕地学习,等等。如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见习,了解行政公文的成文程序和处理程序。通过这种自我体验的情景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的职业教育究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之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设计的需要,任课教师不但需要深厚的应用文写作功底、还需要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就给我们从事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老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