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0:4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学年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

篇1

1.1教学大纲的重要地位

在瑞典,财务管理课程以及其他本科课程一般都会将所相关的教学大纲在网上公布,可以直接让学生下载,其中包括的要点是: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目标、选修该课程的基本要求、评价成绩的方式、课程采取的主要形式、参考文献和讲义。与国内教学大纲相比,瑞典大学关于教学大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很高的。只要在教学大纲中体现的事项、相关内容在整门课程的执行中会完全得以实施,按照一些老师的说法,这个教学大纲就像是法律一样,教师是必须遵守的。隆德大学《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通过完成课程学生应该具有运用现代财务理论以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拥有对资产评估和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的技能。在学完本课程以后,学生尤其应该能掌握下列知识并学会分析:关于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资产评估的不同方法和技能;现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结构和套利定价模型理论;风险管理、组合选择和资本成本;资本结构和收益的相互关系;短期和长期理财规划;选修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的基本介绍;长期理财规划和增长;资本预算和长期财务政策;短期财务规划;兼并和收购;期权的评价。其参考的教材也是欧洲较为流行的Hillier的2010年版本的英文教材。(Hillier,Davidmfl(2010).CorporateFinance.1.uppl.Berk-shire: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

1.2财务管理课程的组织形式

1.2.1实用性

在瑞典大学教育的观念里,特别注重课程的实践运用,如同课程大纲里提到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财务理论解决实际的财务问题一样,《财务管理》课程大部分都是由大量具体的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讨论构成。我们上课的教材主要参考的是《哈佛大学》1984年编写的一本《财务经典案例》,有一些案例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是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和学术价值。比如资本结构运用的是万豪酒店1990年代末期进行全球扩张时发生的融资困境问题;还有杜邦公司的上世纪80年生过度负债的案例,到现在也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些案例一般都是由每个组提前进行资料查找,并进行数据预算,运用基本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分析,老师会现场点评,其他组学生也可以进行现场提问,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内容的基本把握和有充分的课前预习和准备的基础上。教师真正授课的比例其实并不重要,瑞典大学管理类课程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对学生自觉性的完全信赖,让很多学生感觉上课其实过程很紧凑而且辛苦,但也颇有收获。

1.2.2互动性

教学相长在瑞典大学教育课程里体现得很明显,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信任感。瑞典大学里,部分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会进行学生的分组活动。在瑞典大学的图书馆,一般都会留出一个专门的楼层作为这些小组进行课后讨论和研究场所,一般提前两天预定房间。这些房间里都提供有多媒体设备,甚至电视和其他休闲设备,可以说seminargroup几乎成了学生交流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反而在课堂上的单一教师的授课显得并不重要了。在大量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一般并不会给予过多的评价,但会让其他组员进行对抗讨论,场面往往会是很激烈的。甚至对方学生会对本组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规范进行很严厉的批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友谊,因为这是专业的讨论,大家都是遵循课程的要求来做。如果谁没有达到应有的规范度,当然应该受到批评,所以在课堂上的oralpresentation往往都会产生很好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的观念。我就经历过一个德国学生将自己创业的医药公司的例子加入到资本预算的案例中,提出了全新的财务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让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刮目相看,结论没有唯一性成为了《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类课程共同的特点。这些互动的教学环节,让课程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往往会让人记住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和计算公式,教师也会得到很多新鲜的观点和方法。

2课程结束后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结束后,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评价,除了笔试,还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研讨会等小组的平时打分,这些在最终成绩中都会有很清晰的、各自的评价,一般都是分成两个等级,即:优和通过。同时,为了监督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瑞典大学一般会在课程笔试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月内,普遍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授课效果的网络调查。瑞典半学期课程结束后一般会在一个月内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广泛的网上问卷调查。其内容主要涉及到课程前期准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及课程效果等各个方面,具体有。1)各个指标总体汇总结果(具体量化指标从非常同意到强烈反对5个等级,分数越高表明其教学效果越好),《财务管理》课程的总体汇总评价结果,大部分都在较好的水平,说明学生对该门课程有较好的认可度。2)课程目标的调查。这部分包括提问:你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学习成果有了清晰的画面。其结果大部分集中在4~5分,说明学生对该课程有较为清楚的理论认知。3)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提问:授课内容是否与课程大纲等要求基本符合的;课程的教材和参考文献的内容与课程大纲是否相符;内容是否与课程本身的内容相符。4)课程组织形式效果。主要是调查学生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试各个组织环节的效果满意程度。问题包括:课程结构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课程的教学工作方法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你实现了学习目标;考试环节是否是精心设计的,并反映了自身的学习效果。5)课程实施。主要调查《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效果。问题包括:该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课程是否为其他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帮助我实现学习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努力该课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能够实现学习成果。

3中、瑞大学教育的对比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欧洲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价值的追求。培养有个性的人,才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实行多元评价,这是欧洲不仅是大学也是中小学教育中遵循的一种普遍的教育理念。本科生的成绩只有三个档次:VG是优;G是通过;U是不通过。而等级的划分是多方面的考核,包括考试成绩、上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等等。当然,并不是瑞典这种大学教育制度就不存在任何问题,比如瑞典大学在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方面也存在矛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瑞典出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趋势,高校布局在地域上不断扩大,使来自不同经济及种族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但是也有一种担心是:如果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没有对教育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数量扩张意味着自我终结。针对这种批评,瑞典中央政府对高校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质量基本令人满意,高校间没有系统的质量差异。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瑞典现行的政府经费投入体制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分)作为拨款的重要依据,这种体制为高校灵活地设置教学科研的优先领域提供了保障,因而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投入体制对学生选课需求的变动过于敏感。并且过分迎合学生的需要,会导致高校的短期行为。例如在专业设置上,如果高校一味提供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那么各个高校的专业将会趋同,高校失去特色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在这种财政投入模式引导下,高校可能会降低考试难度和学术标准,以保证更多学生能通过考试,从而得到更多拨款。上述种种都是瑞典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隐患。

4结语

篇2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模拟岗位训练等形式开展,注重多元技能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与学,鼓励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缩短过渡期。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场所,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相关专业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有所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对于实际问题能够善于观察,敢于分析,正确解决,缩短学习期和工作期之间的差距,达到“无缝对接”,顺利过渡。

(三)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自学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分析技能,综合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价值、潜能、个性在学校以及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满足日后工作单位的实践应用。而一般高校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只是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此外,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些学校干脆不实行集中实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二)没有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高校开设了实验课、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教学环节,但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如在实习方式方法上存在缺陷,没有具体的考评标准,许多学校缺乏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有效管理等。

(四)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我国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虽然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习惯于按照教材组织教学,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师数量少,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日常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学生在日常授课学习过程中完成日常课程实践环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主要涵盖会计学的基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财技能。

2、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之后,集中进行校内实习,即综合实践环节,将以往所学的相对零散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运用,可以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核算流程,完成财务数据的准备工作,再进行相关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分析训练,进而完成财务管理学综合实训。

3、学生进行完校内实习后,统一安排校外毕业实习,充分利用实习基地,采用集中安排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做到生产实践。

4、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可以同时开始毕业论文的社会调研工作,在毕业前完成毕业论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成果有机结合,以论文的形式训练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的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图1)

(二)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了四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思路,形成从理论认识到素质培养、再到实践技能培养、最终发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每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化,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图2)

1、会计基础核算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课程实践,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模拟实验、会计账簿模拟实验、特殊会计业务处理实验、财务软件应用、纳税登记表填制模拟实验等,属于操作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础核算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2、理财能力培养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财务管理学、个人理财学、资本运营、资产评估等课程实践,实践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财务预算编制实验、财务分析实验、沙盘对抗实验等,属于设计性实验,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会计基础核算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综合训练模块。支撑本模块的主要课程与环节有: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属于综合性实训,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接近实际工作,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建立校内实训场所,实施“教学+经营”或“教学+理财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校外实习难以顺利开展及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主要问题,可以考虑在校内注册成立“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或者“理财工作室”等实训场所,由学校创建,受学校监管,由教学单位运行,并选派专业教师轮流到“工作室”(公司)从事经营与管理工作,让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工作,既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参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实践教学。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迅速,要求学生能掌握最新的财务理论和技术,培养出的人才只有达到了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纳。因此,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培养模式需不断地研究、完善和创新。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加强技能训练,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本专业的应知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合本专业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过考核与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使其综合能力更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程腊梅,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篇3

伍中信教授,1966年出生于湖南祁东县,1984年考入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系,1995年“越级”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财政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1998年9月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财务学博士后,同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2000年6月被评为教授,7月出任新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第一任院长,2002~2003年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助理。2004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财务学年会主席。2005年3月起至今任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现还兼任湖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会长,湖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财务学年会主席,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为一名学者,伍教授思想深邃,眼光敏锐,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富有原创性。我国会计界对财务本质的讨论,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观点,这些观点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但又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伍教授在吸取它们优点并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财权流”这一概念。他在1998年发表的《财权流: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一文中指出,“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概念相似的经济学范畴,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砝码”,因此说“财权流”是对财务本质的重大推进,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

伍教授研究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2000年发表了《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一文,伍教授在文章中论证了财权是现代财务的核心概念,他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财务本质理论的产权意义、财务主体确立的产权基础、企业财务目标形成的产权动因、资源配置构成现代财务与产权共同的核心功能等问题。

从现代产权理论入手,伍教授提出了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现代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观点。《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伍教授指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在这三个要素中,

财权的配置是前提,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是公司财权的配置,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他认为,财务治理权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构成,它对财权配置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务决策权的影响来实现的,因而财务决策权就成为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教学目标;ACCA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3] 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篇5

一、招生规模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见图2),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图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题。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理论,其余学校对于政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然后进人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

想,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开题,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的质量和数量上,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MAPLG研究显示,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8)的观点,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宁缺毋滥。

(三)采用导师组制培养模式 首先,导师组制可在学生入学时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减少对专业方向的要求;其次,导师组制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博士生有更宽松的选择范围。现阶段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仍然以职业导向型为主,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则以研究导向型为主,博士研究生所需要适应和掌握的思维和方法与本硕学习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异。前面一到两年的学习期间作为两种教育的转换和缓冲,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该领域范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经历一段博士阶段的深入思考之后,博士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再定研究方向,能够更好的发挥和表现自己,从而有益于最终的研究成果。而导师组制则便于提供这样的选择机会。

篇6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篇7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和各种模拟活动等手段完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为保证学习者在这一基础环节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始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专业课教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一套能较为完整细致地体现新思路、新方法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再次,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最后,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格实施,要拟定科学的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学院要提供相应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重要章节结束后,应当适时穿插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可采用分析性案例讨论和调研性案例讨论两种主要形式:(1)分析性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各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其中角色扮演法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它在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内容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部分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重要角色,参与具体决策,其他同学评价分析等完成案例情节。在分析性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专题片和教学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资料片后,针对片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践的感受。(2)调研性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工商管理示范作用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一些反例,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在调查前由教师拟定调查专题,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及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完成调查任务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分析企业成功的原因。调研性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和社会,掌握一手资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在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技巧。

2.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并使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管理学、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活动等形式得到提升。

不同于案例教学,模拟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进行。就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模拟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

第一,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ERP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企业管理全过程模拟实验等。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能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实验要求的综合模拟实验室,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设计仿真环境,供学生学习、操作。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第二,专业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进行专业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设计的范围限定在工商管理专业要求的范围之内,提供仿真的背景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设计。为方便学生选题,可以提供参考选题,如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调查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成本与投资收益分析;员工队伍建设(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营销策划或商业计划;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广告策划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各项管理职能的研究等。

3.撰写论文

第一,学年论文。从我院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和能力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论文基本要求和要素不了解;二是不会选题和搜集材料,不会使用文献资料;三是文章结构以及基本的撰写方法欠缺。这造成每年的论文指导工作非常困难,效果不佳。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所致。

学年论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它集中表明了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点、基本理论或见解,是学生各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学年论文可以依专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实施,也可以依据能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年论文适合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进行,通常每学年进行一次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论文撰写技巧以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期工程。

第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已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来阐述。

这一环节的工作重点和程序应当是:(1)根据专业设计要求,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3)为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4)在学生大量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选题、细化写作提纲;(5)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写作,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校外实践

1.实践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省内企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环境,选择的企业应当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及新兴服务性企业等各种类型。

2.社会调查实践及其他管理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去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调查实践可以由各个专业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应当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

在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其他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学校为依托,在校内实施的活动;也可以积极从事各种校外兼职工作,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以各种形式自主创业。

3.实习

实习可分为见习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见习性实习是在学习专业课期间,结合课程学习内容,深入企业,深入社会进行的专题实践训练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及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孙万欣.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9(6).

篇9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多数学校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建立了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架构。设置了课程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90%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学校要么实践学时满足不了要求,要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2、实践教师缺乏指导经验

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虽然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不断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真正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缩短校企之间供需的差距,进行了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拟探索。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设计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两个阵地,共用学校与企业两部分资源;共同设计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实践比例、实践环节等,共同完成学校实践教学任务。一句话,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二)成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

成立本专业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人员组成,签订协议,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落实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共建办法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求得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支持。取得学校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模式。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以校企合作思想为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即主要环节。具体为:

道德操守教育——观摩实验——课程实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专业编程实验——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体系。

1.道德操守教育。制作专业教育专题片,通过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

2.观摩实验。此实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专题片和实际观摩实习等方式完成。专题片的制作要纵观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全貌,注重会计核算细节,反映规范、现代、直观的财务运行活动;观摩实习即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使学生在熟知财会业务知识之前,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概貌、财务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会计应用特点等。便于安排学习进程。

3.课程实验。此实验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验证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该实验要取得现代企业真实、完整、现实的资料,在学校实训室内即可完成。

4.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此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和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两个步骤。一般来讲,手工与电算模拟实验应使用同一套资料,便于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该实验应以不同类型企业完整的会计活动为基础,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完整的会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在校内为学生创设企业模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岗位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工作,检验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5.专业编程实验。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实验,即利用Excel、Access的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6.ERP实训。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性训练,在完成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后,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生产、经营、预测、决策和评价。通过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验(训)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内模拟完成。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实验,该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战。实战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考核等,合格后方可进驻企业。学生进驻企业前要与学校签订协议,承担违约责任。学生进驻企业后,将参与企业财务运营活动,办理对外业务,接受真正的考验。毕业实习后。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毕业论文。在理论学习和各环节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师指导,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充分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要体现学术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经过校内教师认真指导后,请企业教师参加答辩评审,把好质量关。

(四)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规范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提高和对企业会计理论指导双重任务。教师每年要拿出实践成果,递交实践报告。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中,规定固定的工资补助标准,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落实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企业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一项指标。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五)校企资源开发和软件应用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会计 实践教学体系 对策

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各地方政府为满足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需要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对当地的高等教育办学资源进行整合,升格形成了一批新兴的高等院校,一般称之为地方高等学校。这类学校与部属、省属重点高校等相比,办学历史不长、办学资源不广、生源质量不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开设的专业,但由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这些专业都把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应该是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持。

一、建设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代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经济和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其知识体系完整严密,但也比较抽象,在教学上需要一套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当前的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和理、工、农、医等学科相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一状况在地方高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高校会计专业,特别是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尤其应该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经济或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一般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一些类似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条件。在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集中主要表现在: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从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培养计划来看,这些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校内实验一般和相关的理论课程一一对应,都采用实验室上机的方式,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验证巩固理论学习,加深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校外实习中除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环节外,和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践性环节一般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通常采用到企业参观、见习、顶岗等形式。这些课程很多是参照部属或者省属重点大学而设置的,也有的是根据本专业自身情况而设置的。这些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目的性不强,重点不突出;课程间有的相互重复,有的相互脱节,并未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松散。

(二)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地方高校的师资一般具备研究生或者以上的学历。教师基本上是从一个学校门到另一个学校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理论功底很深,但和社会、企业接触不多,对企业一线的实践知识了解不够,从事实践教学并非所长。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强直接导致了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等方面有所欠缺。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常常安排了较多的验证性实验,安排很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而且为数不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还存在认定的问题,所教授的内容既不代表学科前沿又不能反映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需求。有些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套用理论课的讲授方式,形式单一。这种实践环节指导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

(三)实验实习场所不足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分为校内实验室和以各类企事业单位为主的校外实习场所。在一些地方高校,会计实验中心建设起步比较晚,投入不足,实验室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同时,由于个别实验室建设的论证工作不够充分,建成以后成了“花架子”,使用频率低。因此,很多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实习场所存在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校外实习场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再承担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义务,企业出于担心商业机密外泄、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等对自身不利因素方面的考虑,不太愿意提供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部分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到实习单位,企业也不能提供有实习价值的工作岗位。因此,实验实习场所的制约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评价方法效果不明显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分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环节,其中以对学生的考核更为重要。在一些地方高校,教师对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绩考核依附于理论课,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实验、实习报告和考勤。一些学生上机实验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上机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剩余时间玩游戏、聊天,甚至有个别学生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而校外实习也流于形式,有些学生找个实习单位盖个章,再写个实习报告就算完成任务,个别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可能存在对学生管理松懈的情况。同时由于对实验实习教学的量化评价比较难,一般的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教学质量难以有效监控。

三、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要改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修订培养计划和规章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