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3: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电教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们流览
这些符号时,脑海里立即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形象,从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若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我尝试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起来,让课堂变成有形有声、有滋有味的乐事。
《观潮》是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是篇很
好的朗读教材。在教学中,我不是枯燥地讲解朗读技巧,而是借助“钱塘江大潮”,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汹涌澎湃地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景像,使学生具体地感受一下语言表达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当小导游,给《钱塘江大潮》配上解说词,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做小导游。由于有了感性认识,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提示,学生对语言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他们能读出潮来之时的气势,体会到潮来之时的壮观。这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愉快,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二、运用电教手段,具体感受美的情景
人能感知生活范畴中事物的美,辩别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主人公
在行为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是审美知觉,它是建立在感性知觉之上的。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对美的表现更为直观和丰富。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觉符号。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开始以配乐朗读导入课
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先有一个浅层感知;然后结合课文讲解分别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从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最后用形声并茂的电视录像强化学生对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总论的整体认识。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他们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思想境界。
三、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课文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紧情发”,清代学者王国
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衰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情境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乐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它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电化教学过程中以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情境教学中讲究意境深远,讲求意象,而电化教学则有利于意境和意象的整体展现,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把幻想世界再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幻想中的情景是幸福的,从而衬托出现实生活的冷酷悲惨,在讲授《瀑布》一课时,学生对瀑布的声音比较陌生,我在教学中播放了瀑布的声音,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对层层的浪涌上岸滩,叠叠的风吹过松林充分感知,有的同学竟情不自禁地学起瀑布的声音来。
四、运用电教手段,展示事物变化过程
《海上日出》记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及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日出奇
观。日出的过程及景象,适合用活动画面展示。我制作了精美的投影片,日出前、日出时的情景,可用重叠的投影片改变颜色和亮度;太阳完全跳出海面,一片耀眼的金光,可以通过太阳的移动上升,画面鲜艳夺目的光彩表现课文的语言。
篇2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需要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四个方面做起。
1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讲,实践教学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去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而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教育界稳定立足并发扬光大。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只有能充分适应社会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教育专业改革中经久不衰。就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教学安排,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灵活结合,在坚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2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对综合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训能力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在日后酒店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必须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得到锻炼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行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可以凭借扎实的技能,出色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实干型人才,这些能力在专业实训教材中都会得到体现。学生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实训,才能让自己的实干能力得到提升,为日后做好胜任工作、打好基础能力的准备。
3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行业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社会酒店管理行业衡量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代表,社会更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时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设并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对实干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确保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4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优质人才不仅仅只局限于高学历或高技能,各方面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优质人才。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发展日益壮大的酒店管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5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酒店管理行业的闪光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以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一个真正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是影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动环节。
二结语
篇3
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应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最新形势。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为例,洪泽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有投产企业近百家,在建企业30余家,特色产业为现代纺织和冶金机械。将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与洪泽经济开发区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企业需要具备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的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也需要企业的配合。综合两个因素,本校目前已和洪泽工业区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企业为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锻炼,交流思想,考察创业机遇和行业状况,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经过长期的合作,学生不仅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而巩固了所学知识,更了解了当前的市场形势,对他们的创业提供了重要帮助。借助企业力量创建创业教育基地,有助于职业学校推动创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2.开放创业平台,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职业学校机电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不仅需要舆论导向,更需要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一,职业学校应开放学校实习、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探索、科研和实验的有利条件,启迪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职业学校应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平台,如校企合作,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成本、经营、规划、效益等创业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产生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丰富工作经验,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依托,创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职业学校可首先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了解资金链的始建、运作和产出效益,如此,既能有效解决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创业的主动性。
3.以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和实践锻炼推进创业教育长效开展
篇4
[关键词]电影赏析 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结合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集色彩、声音、画面、光线等特色于一体,因其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等特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把电影引入语文课堂,在课程中适时安排“电影赏析”环节,更能使语文课程增色不少。究其原因,“电影赏析”能满足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全面提升基础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利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电影是宝贵的资源,电影题材常常来源于生活,它可以记录一批人物,一段往事,一个时代甚至一种精神,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仔细比较,电影与语文教学需求有不少契合处,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信息化时代,老电影的不停翻拍,新电影的不断上映,让我们有许多电影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只要能为语文课程服务的电影,都可以纳入选择的范围。
(二)易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受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学生阅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索然无味,对作品的理解更难深入。而由于电影真实生动,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复杂为简约,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一曲电影音乐可以让人如痴如醉,一段电影对白可以让人破涕为笑,一个电影人物可以让人铭记终生,因此语文课堂上进行电影赏析就能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似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用意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①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影是一种带给人艺术享受的精神产品,无疑能触发学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笔者作过调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选择“看相关教学电影”和“读文本”,被调查学生中有80%以上的都期望能“看电影”。看电影的过程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让人感觉舒服、愉悦与震撼,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让学生边读文本边赏电影,边看边想,边观边思,学习效果会得到极大提升。笔者教学民族预科教材里的作品篇目《萧萧》,让学生先看同名电影《湘女萧萧》再阅读作品《萧萧》,学生表现出极其浓烈的学习兴趣,一下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他们十分向往湘西的纯朴、宁静生活,被电影中牧歌式的诗意所打动,阅读文本时理解力得到增强,思维得到提升,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电影是高级阶段的视听说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是电影赏析的最佳功能。学生进行电影赏析时,电影里的声音、音乐能训练学生的听力,电影语言能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理解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电影画面与色彩能训练学生的触觉,电影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能训练学生对教材的反思阅读能力,赏析电影的过程又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其身心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激发。欣赏完电影,组织学生对电影展开分析与讨论,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电影主题的深刻探寻,甚至对生活的感悟。最后,利用赏析所得及时训练学生写作,让他们写下自己对电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也是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电影赏析,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潜力,让学生感情随剧情起伏,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达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有时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这个道理。
二、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尽管电影赏析是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但是也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一)以能力提升为中心。
学生每次观看电影,可以是从观赏到评论再到创作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放一部电影,欣赏其最经典的台词,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电影《不见不散》里面的经典喜剧台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见你望着我,像玻璃杯里的冰块一样透明”就改编自著名诗人顾城的诗歌《一代人》里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精彩的台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会引用经典进行幽默的表达。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部电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电影的美,但是每次赏析都必须围绕能力训练设计教学目标,避免电影赏析的随意性。
(二)内容为教学服务。
电影资源浩如烟海,电影的筛选是重要一环。首先应该选择中外经典电影,选择内涵深厚、艺术形式讲究的作品,既能满足学生的欣赏要求,又能确保学生观影后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其次,不能选择无关教学内容的电影。应注重或者是改编自课文原作的电影,比如教学入选民族预科教材的阿城小说《棋王》就可以播放同名电影《棋王》,让学生感受棋王身上所体现的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或者是选择与课文主题思想一致的电影等,比如教学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热爱生命》就可以播放反映独自挑战生存极限的美国电影《荒岛余生》,让学生体会人的强大生命力,学会敬畏生命。总之电影赏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只顾学生兴趣而忽略了回归教学内容本身。
(三)不放弃语言学习基础。
电影语言丰富多彩,但是适合语文教学的电影一定要坚持“语言适应性”原则,尤其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比较差,对于电影里通篇方言,如《秋菊打官司》《寻枪》等电影就只能舍弃不用,应选择以标准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可以借此纠正他们的发音,这对学生有很强的语言引导作用。[1]
三、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路
如何将“电影赏析”的一般思路运用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教师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现以电影《小二黑结婚》(改编自赵树理的著名现代小说《小二黑结婚》,小说入选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将“电影赏析”的基本六环节概括如下,旨在发挥各个环节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阅读:先读文本再看电影是比较好的教学安排。观赏电影前,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本身,阅读《小二黑结婚》,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自己跟随作家的语言进入故事情节中去,与作家先进行心灵的交流。提出“读语言、读人物、读情节、读环境、读主题”,这样学生会带着好奇心阅读小说,并怀着期待去想象电影会是怎样的,看电影的时候才会有所比较。
(二)设问: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影片拍摄背景、改编情况等向学生提出观影前的思考题,便于指导学生观影有重点。比如电影《小二黑结婚》:第一,剧中会出现众多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你可以把他们分为几类?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位?为什么?第二,剧中哪些地方体现山西地方特色?第三,全剧结局怎样?有何深义?
(三)欣赏:欣赏是培养审美的重要环节,赏析可以重在“赏人物、赏场面、赏台词、赏音乐、赏艺术特色”等。
(四)评议:“赏析”就是先赏后析,即分析、思考、讨论。评议环节是检验学生欣赏电影的认真程度、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体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可以分组“议电影版《小二黑结婚》的表现手法和文本创作的区别,议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金旺和兴旺等核心人物形象,议山西农村的风貌”等,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当然对于电影和文本所反映的共同主旨,即歌颂农民进步的新思想,歌颂农民反封建的胜利,赞颂解放区新建民主政权等,也可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你对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怎样看待?你能否以作品反映的山西农民农村新貌为切入点,谈谈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的意义……”
(五)写作:优秀的作品常常是有感而发的,当学生有所感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进行创作,把感情抒发出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写作能力欠佳的状况,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观后感”、“影评”等写作练习。
(六)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贯穿整个电影赏析教学始终的,教师除了在观影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外,还应关注学生在“评议”环节的表现,最后还要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批阅、评比、分享和展示。总之,对学生做出的最终评价应以学生参与电影赏析教学始终的态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写作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环节,需要注意:第一,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电影赏析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够时间思考、领会电影的深义,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匆忙结尾;第二,语文教学向来提倡个性化解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理解;第三,电影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电影赏析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训练方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电影放映课,只看不议,只赏不思,看完就完。
[注释]
①刘永康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279-280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图像等,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例如《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这个寓意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又是教学上的难点,上课时,可以先出示一场动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宝剑从船上掉进水里,船开走而落入水中的宝剑却没有随船走动,船靠岸后,仍从船舷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显然是捞不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轻易地就领会了课文的寓意: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看待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像这样深刻的哲理,如果不借助多媒体动画,小学生是很难学懂的。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以景激情,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
二、激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能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于是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例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岭”、“峰”的直观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相关的两张图片,展示了庐山两种不同的现象:从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险峰;从侧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岭。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不仅明白了“岭”、“峰”两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讲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诗时,老师又适时出示一张图片,展示出诗的情景,创设了诗的意境: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中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响,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东西,因而对于它的整体,反而无法弄清楚。一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了诗人所提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快乐中学知识”的目的。
三、模拟真实环境,情感体验
世间万物,情最动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却非常的丰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语文当作纯工具性的东西,做技术上的分析,对语言做静态的分割,不注意用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或者语文教师为了阐述一件事物,往往根据课文内容用口头语言结合身体语言进行描绘,这样效果不佳,但如果制作图形或动画,其效果会好很多。例如《长城》这课,在长城的全景图上,制作动画,让蜿蜒曲折的长城与龙的图像重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城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文。这就是在虚拟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让学生体验情感。
四、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认知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源,电影片断或音乐,相关的影像资料,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渲染气氛,使生词或短语、语法教学不再枯燥,将知识有难化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悟、品味语言,能丰富教学资源并拓展了师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活学活用。例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其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当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重点学习借箭的經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五、提升情感,回味无穷
篇6
【关键词】隐性德育;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学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不少中学重视以思想品德(政治)课和班主任德育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德育,而对隐性德育却相对忽视甚至无视其地位和作用。在这种传统的显性德育影响下,中学德育往往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行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许多中学把显性德育被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循规蹈矩地围绕着“教”与“学”展开,而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隐性教育却重视度不够,对那些富有隐性德育功效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存在被省略和忽视的倾向。 然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诸多隐性德育功能。因此,中学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是隐含在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形式,它是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员工传递德育信息和施加德育影响,在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受到教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校园环境、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活动。它们蕴含着隐性德育功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自主、自觉地接受隐性德育影响,实现隐性德育的育人目的,发挥其持久的育人效果。
(一)教育目的的育人性
隐性德育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总体设想,是一种处于意向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文化活动、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达到育人目的。隐性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是一个教人为善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硬件”方面建设和学校“软件”方面建设。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认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的精神和灵魂。”②然而,对于学校硬件建设诸如校园建筑设计、环境布置都不是毫无生命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校软件的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营造出来的。一般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
(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所特有的思想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和行为方式为基准的,再由学生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风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育人的环境。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隐性德育就以其为载体并依附着它,对每一位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言行,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
人们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教育内容先认知后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对显性教育认知的基础上,再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着隐性教育,就会帮助他们对教育内容更好的认同,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等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蕴涵和教育意志的传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中学生是校园文化主体和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校园文化中学习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显性的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多的是从外部提出诸多教育要求,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隐性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实施方式是非规范的和隐性的,这样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哪一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
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下,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是隐藏在校园创设的并经过校园主体互动强化后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中的。因此,这种要求的隐蔽性一般与学生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不会直接发生冲突,并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的,这就满足了他们自主、自尊的需要,从而愿意积极主动去接受教育。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德育具有潜移默化、民主平等、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等特点,它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渗透在校园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悄悄地滋润着受教育者的心田,使之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其一生的影响必然深远持久,这不同于在显性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会因时间的长久而逐渐被遗忘。校园文化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它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舆论、人际交往甚至学校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施加深远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赋予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伴随终身的,很难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通常来说,通过校园文化转化成稳定的素质和品格,往往对人的影响更为深刻、牢固。
二、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实施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并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隐性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积极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和谐的中学校园物质文化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
校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天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圣地。对于每一个师生员工来说,充满魅力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和舒适,让他们日复一日愿意在这里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即便有泪水、汗水,也无怨无悔。当教育工作者们迎着初升的朝阳,踏进充满生机的校园,浑身充满的是奉献的力量。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他们产生清新舒适之感,引起他们对学校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抵制消极情绪。试想一下,在书卷味浓密的校园内,在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当泉、池、廊、舍、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名言警句抬头可见,学生作品展览绵延等校园文化隐性德育情景能让广大的师生员工在美的欣赏中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保持着高尚的情操。
(二)独特的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往往能使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主导位置,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学生而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一所中学若没有带有精神文化是将难以引起校园师生的共鸣,也难以对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通过隐性德育将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或者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形成一种带有学校特色而且符合学校实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逐渐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他(她)们在认可的基础上会进而产生思想的认同,再由思想的认同就会形成一种集体的意识和氛围。这样使得生活在校园中的人或者刚进入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就会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所学校的理念进而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三)健全的中学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对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但是,中学的校园制度必须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中学的德育目标与德育任务过校园制度加以体现。同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作风,让师生员工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她)们在尊重和参与的氛围下容易促进对校园制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制度的贯彻落实。由此,通过隐性德育的渗入打破校园制度原有的仅仅以刚性约束为主的方式,实现刚柔并济,这样校园制度体系会越来越健全,师生员工对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意识越来越强。
(四)多彩的中学校园活动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的素质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小环境带动大环境的优化”足以体现了中学校园活动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活动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汇点,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往往能够在活动的组织中增强自己的各种能力。而对学生而言,不但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弥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发展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能力。此外,校园活动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而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总之,校园活动文化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认识和把握隐性德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总结和梳理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作用,对于今后如何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林.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9-13.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张丽娜.从隐性教育角度看贫困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