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1:5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科技小论文

篇1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篇2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力;高效课堂

近年来,我国对中华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中华文明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强,从提高语文教学在我国的地位可以看出。语文高效课堂是指在很强的学习动力下,教师进行可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这些年的教育经验来看,有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从这点出发,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使得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的日常汉语运用都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魅力认识不够,进而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语文学习动力的不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不足。学生认为汉语是天天都在听、说、读、写的,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内容,认为不学也应该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失去信心,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2)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够妥当的话,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恰当。(3)学生本身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存有厌学的情绪。虽然我国高中在语文教材、上课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更新,教师也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但是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也随着学习时间变长而变得越来越弱。我国学生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式语文学习,高中生经过了9年的语文课程学习,从一开始的好奇到高中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时间是呈反比的,故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常见的情况。

二、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内部和教师两方面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构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应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的学习动机和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通过这三个方面学习动力的构建,从而实现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乐趣,从而愿意上语文课,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拥有学习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具有长期的学习动力,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动机,自然是为学生以后的高考做准备,但是学生并不应该仅仅有这个功利的目的,还应该知道学习语文,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学生了解到获得这些知识的好处后,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动机。三是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够保证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语文学习态度是学习动力构成的最基本要素,通过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能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能够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3

宋达微,黄石市下陆中学902班学生,班团支部书记。他是一个真诚、自信、进取的15岁阳光男孩,品学兼优,是一名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优秀中学生。进入下陆中学三年来,连续5次被评为下陆中学优秀学生,2次被评为下陆中学学习标兵,XX——XX学年度被评为黄石市优秀学生。

一、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他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注意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经常与同学一起探索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入校以来,他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位听话懂事的好学生。作为班团支部书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先后多次组织班上同学为灾区捐款,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学校团委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他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异。他自信、乐观,集体荣誉感强。他善于吃苦,勇于钻研,各科知识功底扎实,学习成绩在全校稳居前列,先后十多次获取各学科竞赛奖。在全国初中生语文能力竞赛中获八年级黄石市一等奖、九年级全国三等奖,在“新希望杯”初中数学大赛中获七年级全国二等奖、八年级黄石市一等奖,在全国初中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七年级黄石市一等奖、八年级黄石市二等奖、九年级黄石市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全国初中生作文竞赛湖北赛区二等奖,黄石市中学生政治思想小论文一等奖,黄石市科技创新征文二等奖等。他在坚持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善于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先后在《中学生数学》杂志(北京)发表数学小论文3篇,在《东楚晚报》“希望之星”周刊发表作文3篇。他兴趣十分广泛,不仅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还是班上篮球队主要队员,从初一年级开始带领班上篮球队每个年级都获得班级冠军。

三、工作负责,以身作则。他作为902班团支部书记,一直以来,他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积极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他善于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养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他不但能够真诚的指出同学的错误缺点,也能够正确的对待同学的批评和意见。面对同学的误解,他总是一笑而过,不会因为同学的误解和批评而耿耿于怀,而是诚恳的接受,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在生活上他也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也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是,只要那个同学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都能竭尽全力的帮助解决。他不仅自己积极要求进步,还主动帮助班内的学困生。无论班上哪位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他都会耐心地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帮助讲解,直到同学弄明白为止,因此在同学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宋达微同学凭借这些追求自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优秀品质,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优秀中学生的代表。他热爱着学校的生活,更加珍惜在初中的美好时光,回想这两年多他走过的的旅程,忙碌而充实,付出而充满收获。是坚持让他进步,是坚持让他优秀,只有坚持的人才可能到达远方成功的彼岸,也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可能书写人生最壮丽的诗篇.我们相信:逐渐成长中的宋达微,正像一只嗷嗷待哺的雏鹰向搏击长空的雄鹰蜕变,他的羽翼正逐渐丰满,有朝一日,他将会像雄鹰般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

篇4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在很多学校没能很好地开展,因此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这项活动是摆在相关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1.组建活动小组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愿意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而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很多实验,深受学生喜爱。

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愿报名,组建科技兴趣活动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小组成员由教师在学生自由组建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保证每个小组有学科成绩好的(便于撰写小论文)、动手能力强的(便于开展实验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利于转变后进生)学生。再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2.选择活动题目

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小课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新课题都能成为科技活动主题。

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参观访问、设计制作、调查采访、栽培饲养、实验探究、体验成长等。结合生物课程标准和七年级生物上册的内容,师生共同开发并完成了多个科技活动课题的研究,如《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生物学具的制作》、《参观怀化学院植物标本室》、《怀化市康龙自然保护区生态考察》等。

3.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课题活动的依据。其内容包括活动目的、活动设计、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在学生确定好课题后,教师引导活动小组讨论后制定活动方案,并提出建议。

4.准备活动用具

中学生物科技活动除参观访问型,均需使用各种用具,如何解决活动用具的来源问题?我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开放生物实验室,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用具和场地;二是引导学生废物利用、动手制作。

如利用方便面盒制作小花盆,用罐头瓶、蜂蜜瓶制作生态瓶,用废铁丝、坏拖把制作捕虫网等。动手制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低碳、节约意识。

5.积累活动资料

科技活动资料是课题总结的依据,为此,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保存资料,让活动小组成员学会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记录表。在进行书面原始记录的同时,指导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并利用手机、相机或摄像机记录。

6.做好活动总结

活动总结主要采取三种方式:

举办成果展览。将小组采集、制作的各种标本、活动过程照片等放在实验室展览,或将学生的活动成果放在学校的宣传栏展览。通过展览既提高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兴趣,又扩大了成果的影响。

开展成果汇报。学生所做的课题都与生物教学相关,当学生研究完成后,教师及时组织课题小组在生物课堂上展示。

参加省市比赛。课题完成后,指导学生撰写科技活动小论文、结题报告,将做得好的课题推荐参加各级科技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评比。

7.争取领导支持

要开展好科技活动,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作为科技活动辅导老师应努力争取领导支持,变被动为主动。

如2011年11月我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生物教学与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整合研究》,学校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积极给予鼓励和肯定,推动了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篇5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纽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适度的强化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如此,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板块运动》一节中,教师在讲解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地震这一知识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分析日本、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时怎样避震等方法,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蕴含着独到的科学方法,展示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科技教育的好素材。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地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主要就是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其别强调了人类天地观的演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环境保护中酸雨防治的根本途径就是改进能源技术、发展洁净的新能源,白色垃圾的回收处理技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等等,这些教材内容里面都包含着大量的科技教育内容,作为地理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捕捉契机,并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及时完成科技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科技观。

三、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的空间很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的、动态的、音响的、有画面的、可远观的、可近看的、可聆听、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能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地理知识的平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情境化,能创设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这样不仅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整合,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唤醒了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得到了启迪与开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除了课堂渗透科技意识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绘图、查图、天气、气候环境监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材料、地理图表;另外还可以围绕地理学科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也可以将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开展各种主题系列性科技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获取科技知识。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旅游卫视频道,每天都要播放与地理有关的科技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科技信息含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五、指导学生积极撰写地理科技小论文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

1.短小性

“小”,一是指课题选择的角度小,二是指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三是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小”。题目不宜太大,更不宜选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范围大小应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选材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论证也就困难。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2.探究性

地理小课题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迁移与应用。在课题研究小组中,同学们按照共同讨论确定的行动计划,自己去观察、去调查、去实验、去发现、去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去完成课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中贯穿并洋溢着探究精神。探究性成了课题研究的鲜明特性。

3.实践性

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两个代表性的案例,从自然人文等方面,说出形成的原因、解决方法等等。

4.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发现同学们爱玩电子游戏,就可以调查“电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居民安全意识”的思考。

5.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是由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课题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课题组的同学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一些涉及人身安全或高端的课题就不适合学生去操作了。

6.重视扩展性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二)地理科技论文的撰写

地理科技小论文一般是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规范而又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撰写好地理科技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研究概况

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由来和设想,简要说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组的主要活动。

2.研究成果

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各种观察、实验与调查数据,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

3.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升华的结晶,每一点结论的文字简要准确,既以事实作论据,又以理论作解说。

4.存在问题

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科技意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科技知识。实践证明,经常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当然,科技教育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总之,地理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是地理教育的需要,也是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多动脑、多想办法,克服困难,就能使地理教学中的科技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同时,会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更有时代感,也将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落实。

篇6

关键词:生活;激活;充实;延伸;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79-01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许多学生学了生物学课程,却无法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活现象,不懂得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问题。因此,我在生物课教学中,积极探索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生物教学方法,以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培养目标,真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和隐形“生活点”,有意识的拉近生物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如:生物教材中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联系在生活中同一把豆角在夏季室温下很快干瘪,而放在冰箱中几天还完好如初;生物教学中酶的特性,联系在生活中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奶迹、血迹的衣服,而一般的洗衣粉做不到;生物教学中酶的特性受温度的影响,联系在生活中用温水配合加酶洗衣粉使衣服洗的更干净;生物教材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联系在生活中带芽的扦插枝条比不带芽的容易成活;生物教材中植物的根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联系在生活中把盆摘植物横放后一段时间,茎弯向上而根弯向地下生长;生物教材中消除植物的顶端优势,联系在生活中“摘心打顶”、“环剥”方法等,教师要及时的穿插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二、积极利用课内外生活知识,充实生物课堂教学

1.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注意启发式教学。例如,讲了昆虫纲菜粉蝶后,有些同学由于只注意了菜粉蝶在阳光下花纵中翩翩起舞,觉得好看好玩,便认为是益虫,显然,这还是从他们过去的自我感觉中得出的错误认识。对此,为了能让同学们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看法,并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我通过分析菜粉蝶的幼虫菜亲虫,主要啃食甘蓝、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油料作物的叶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终于让同学们认识到从根本上讲菜粉蝶是一种危害蔬菜的重要害虫。

2.在教学中,我曾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回家“生豆芽”,从选种、注水、泡豆一直到长出豆芽,不仅观察了黄豆的吸水、膨胀、发芽、破皮、以及萌发的全过程,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和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探索自然科学的意识和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对生物教学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当补充介绍定西市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定西市是生产马铃薯的基地,可全市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所排出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这样以学生身边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不进行环保是不行的。

4.结合有关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动物学有关知识的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在“人的健康知识”的教学时,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三、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延伸生物课堂教学

1.中学生物课还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更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精神。如:采集动植物标本,培植花木,饲养小动物,昆虫标本的制作等等。

2.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亲手栽培一些花、草等,在这种体验中,同学们会自然而然感受了美,同时产生了向往大自然的情感,进而就会升华为热爱大自然,增强自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上好野外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身临其境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品味自然。如;我在进行植物器官的教学时,将学生带到野外实地讲课,让学生亲眼目睹各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在进行植物种类的教学时,我也将学生带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观察,并结合采集植物标本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学习知识,领悟生命的意义。

4.参观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厂、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里排出的废气、公路上弥漫的尘埃,就立刻明白保护环境并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做的,并且是随时随地都要做的。

5.实验探究。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的介绍一些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安排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或其他植物叶干上的实验,并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自己做的,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甚至做不成功就不罢休。

6.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研究活动,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和敢于创造。如让学生进行《利用植物花瓣自制家用香水的实验研究》、《废弃茶叶再利用技术的研究》、《蜗牛的人工饲养技术研究》、《植物扦插技术的研究》等课题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学生体验;史料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1 陪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要想在中学历史教育当中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则必须首先要明确创新思维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此笔者将简单地介绍一下创新思维的含义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以及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等,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做了论证。

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核心。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创新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大量资料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只有某些聪明人才能具备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能够培养。

在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创新思维能力,他们根据历史知识所写的许多调查报告以及一些小的创作等都表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简单举例如下:

(1)思维具有创造性,能提出不同的意见与见解。这种与众不同,可以是和有些同学的意见不同,也可以是和某些老师或者专家的意见相左,也可以是与历史课本和历史资料上的观点不符,只要能做到自圆其说并且具有独到的观点就能够称为创新思维。

(2)可以小中见大,能在被别人忽视的问题中发现新的观点,并且能够说出一定的见解。

1.2 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

(1)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非常适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著名的历史学家Karl曾经说过,“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的对话”。对历史的学习,就是对人类过去所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概括,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为人类的现在和将来服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提高。由于以上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思维方法具有很高的宏观性。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改进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灵感的激发,提出创造性的观点。

(2)历史中所包含的创新教育材料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的宝贵。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与进化史,历史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对传统的的突破和创新。如果人类失去创新能力,人类社会就不会再发展与进步。

2 从高考试题看历史教学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中学教育都是以高考作为最终目标,从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我们能够明显发现课程改革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真分析了近几年我国某些省市的高考历史试卷,分析统计了其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这其中我们能够很清晰的发现一个趋势:在我国目前的高考历史命题中,考察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正逐渐增多。各种不同形式的命题都不断地涌现出来,试题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一些图形题也不断地涌现出来。从高考历史试卷的分值看来,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所占的分值也不断地加重。

从考试的题型方面来看,主观题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要比客观题要高很多。主观题为学生的思维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主观题的仔细分析,归纳了几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查效果较为明显的题型:

(1)在上海卷的历史试题中历史小论文是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2001年上海的历史试卷中出现了“公开信”,2002年再次推出“准小论文”,直到2003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正式推出了小论文,以上种种表明上海历史高考对课改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入,这在使高考指引中学历史教育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要求学生根据试卷所提供的资料,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解决目前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例如在2006年北京文综试卷中的一题,“最近为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在其中的一问中,要求学生写主题展览的结语,从而为解决国际局部争端问题以及目前国际上面临的疾病、环境污染、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评分的标准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要求学生可以从某些历史材料得出启示和认识。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我们应对其加强注意。如在2004年的江苏卷中的一题:“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地论述苏联(俄)在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的农业政策的变化。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在2005年全国卷文综卷(Ⅱ)中的一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概述在美国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3对于历史创新思维教学的一些建议

3.1运用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材里直接阐述的历史知识称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通常不仅是教材中知识的展开,又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致,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好的帮助,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根据这种知识所存在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元朝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教师可以设疑为:为什么教材中对元朝统一中国和文天祥同时表示出充分的肯定意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再通过师生间互动与讨论,使学生辩证地了解到: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明确元朝统一的进步意义;从文天祥的爱国情结上肯定他的正义性,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类似这种的设疑方法,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方法,这同时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3.2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制造学生的思维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科书中隐含了许多的知识观点,这些通通都称之为隐性知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来设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影响”的时候,老师可以引用马克思对殖民者入侵印度时的一段文字:在资本主义的扩张过程当中,侵略者通常也是历史中的进步者;而反侵略者则往往是落后者。要求学生仔细研读马克思的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又让学生对封建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半殖民地化有了更好地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 结束语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多途径、多方面,本文仅此谈几点体会,肯望广大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 谭海鹏.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几个问题. 学知报.2011-07-11

[2] 赵根柱.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年04期

[3] 张永华.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6期

篇8

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

1.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

1.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1.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2.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2.1 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2 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3.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3.1 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3.2 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4.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

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4.1 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2 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5.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

篇9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当中,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随即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之中。

2.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让给学生

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主导位置,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问题、探索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仅有短暂的40分钟,时间稍纵即逝,教师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去讨论,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务必要控制好时间和课堂节奏,在环节安排上一定要科学合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在物理实验课程当中更好的将素质教育渗透进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处理好试验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在展示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要展示出实用意义;教学思路要清晰,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实验设计要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应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应是前面的延伸,做到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

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对实验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事件要有所估计,有所准备,实验的准备要十分充分,实验环节必须交待清楚,实验中必须力求做到成功,实验现象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观察到,观察现象前必须告知观察方向,下达好思考任务。

三、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本人认为将其分布在三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本人认为,可以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一部分。

如在《动量》一章里可增设“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可增设“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可增设“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还可将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

四、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篇10

一、激发兴趣、调动想象――思维的起点与源泉

学习物理这门课伊始,同学们兴趣浓厚,然而经历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由喜欢到怕继而生厌,致使学业失败。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何让学生长期保持不衰的兴趣呢?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上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推陈出新,激趣创新,②揭示矛盾,设疑生趣;③故事开场,引趣;④悬念制造,好奇心生;⑤科技热点,激活思维,⑥电教手段,吸引注意;⑦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多方引导,避免方式单一,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一章“运动的快慢”这节时,一学生看小资料时提出:假若光速只有蜗牛爬行速度约1.5×10-3m・s-,你会见到怎样一个世界?全班立即沸腾起来,纷纷设想,唯恐落后。一个学生用极为传神的话语点出:咫尺天涯。这一想象激活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知识和看世界的角度。

二、体验探究,合作互助――思维的升华与扩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评估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及合作性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探究可理解为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直接体验研究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其重要性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深层的思考,为解决现实的问题

作好铺垫。

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和互助合作,经历科学家式的探索历程。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探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能揭示隐藏在日常的事物和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逐步产生认真对待、关心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奇异的事物提出问题,在讨论、研究问题,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体会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智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严谨细致,踏实自信的品质。科学研究需要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提出问题要有大胆的想象,解决问题更需锲而不合的精神,历经思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立足STS,人文渗透――思维的延伸与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