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评语范文
时间:2023-04-01 23:2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硕士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24-05
随着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及农业生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硕士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都蕴涵了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源。因此,对硕士毕业生质量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而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剖析,将为高校提供质量反馈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依据,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项目“东北区农业高校农科人才培养、社会使用及发展需求研究”对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包括知识结构、外语水平、敬业精神、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推广)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等10个方面。本次调研涉及29个单位,其中省政府主管部门2个,省级农业推广部门7家、省市农业科研院所9所、高等农业院校1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19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00%。
1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由于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对它进行评价时涉及到诸多因素,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评价标准或自然状态模糊时,用单纯的定性评价或用传统数学方法很难达到优质的评价效果,对此可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模糊决策,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其中的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数学建模方法。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模型,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对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关键。而建立此模型的首要环节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图。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共包含10个指标(图1),这些指标的确定来源于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项目“东北区农业高校农科人才培养、社会使用及发展需求研究”中对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的要素。
根据图1得出评价指标:u(u1,u2,u3,u4,u5,u6,u7,u8,u9,u0)。
1.2 评价集的构建
评价集是对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可将评价结果分成4个等级,记为评价集:v=(v1,v2,v3,v4),其中v1表示好,v2表示比较好,v3表示一般,v4表示较差。
1.3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其中rik为二级指标各因素属于评价集 v=(好,比较好,一般,较差)的第k个评语vk的隶属度。隶属度可以由公式rik=dik/d确定,其中d表示评价总人数,dik表示对评价指标ui作出评价vk的人数。
1.5 评价结果的处理
首先给每个评价等级从高到低确定百分制分数段,约定好(v1)的成绩区间为[90,100],比较好(v2)的成绩区间为[80,89],一般(v3)的成绩区间为[60,79],较差(v4)的成绩区间为[40,59],然后,取相应分数段的中值95、85、70、50给评价等级赋值,得:
v=v1v2v3v4=95857050
则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分为:f=b·v
2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与分析
通过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的数据整理,应用上述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2]。
2.1 各因素权重的计算
2.2 综合评价
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参评的119名人员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
2.3 评价指标的处理
2.4 结论
评价结果显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
业生质量评价等级是比较好的,也是对农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肯定。但是,应该看到在比较好这一等级中,总体评价得分偏低,仅为82.78分。由此看出,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农业高等院校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满足社会各方面及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3 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建议
3.1 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要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农科人才为目标,重视通识教育。以上分析数据显示,只有33%的参评人员认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很好。所以,尽快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已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3.1.1 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准确而及时地预测和掌握市场动态,根据辽宁省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群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在巩固和提升原有的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工程等专业优势的同时,应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精准农业与信息技术、绿色能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产品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流管理等与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对支柱产业有迫切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不断使农科硕士研究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其次,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做到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要深入,对非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要广泛,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法律、语言、公关礼仪、心理学等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课程,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等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外技能的课程,不断完善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3.1.2 加强各农业高校的校内和校际合作 在大学内部各院系之间进行人才的跨专业培养,或者在不同大学间实行互认学分,联合授予学位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农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上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以此来加强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拓宽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
3.1.3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辽宁省农业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关键技术,吸引生物技术、新材料、农业高新技术等高层次人才来农业高校任教。要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尖端农业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倾力打造一支以国内外知名学者为领军人物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若干个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
3.2 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3.2.1 注重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上文分析数据中分别有25%和19%的参评人员认为辽宁省的农科硕士研究生具备很好的思维和科研推广能力,可见该省农科硕士研究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因此,在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探究式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如高等农业院校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对有价值并具有可行性的课题研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设施保障,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以此来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要注重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分别只有18%、24%、18%、 32%、27%和19%的参评人员对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实际操作能力表示十分认可,因此,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硕士研究生能力和素质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科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知识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适应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推进就业市场,参与岗位竞争[3]。
在农科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上,学校要重视实践环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学习之余注意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为学
今后的发展储备更多的竞争资本。例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农科硕士研究生参加寒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创业大赛、辩论赛以及各种其他素质拓展活动,努力改变农科硕士研究生只埋头于实验室,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社会交往、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以及培育他们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素质,以保证农科硕士研究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4]。
4 结语
根据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建立了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有效地克服了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得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等级为“比较好”,但在“比较好”这一等级中,总体评价得分偏低,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高等农业院校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一步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使其在充满挑战的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 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2):79-85.
[2] 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 14(2):80-88.
篇2
关键词:互评;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43-02
一、实施师生课堂互评的意义
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综合和分析信息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的各项技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信息的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阐述,人类的智能体系中包含了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这是指能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近代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微妙联系,所以人们开始重视和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在生活中,这项智能可以使我们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深化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擅长人际关系技巧的学生喜欢和年龄相仿或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由于具有较强影响同伴的能力,他们在小组工作、集体攻关和合作项目中经常有优异的表现;同时一些缺乏自信或低自尊的学生,通过那些乐于社会交往学生的帮助,双方共同营造“同伴支持网络”(partner supported net),从而成就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他们自身亦提升自尊,发展友谊,促进学业。
传统教学手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终结性评价”的模式,教师一般是课堂评价的“主宰”。反观现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他们的情绪易兴奋强烈,而且极不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自尊心极强。有时当他们处在热情洋溢的时候,如果受到教师不准确的评价,便很容易垂头丧气。反思一下,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之间采用一种互相评价的方式,让大家一同分担口误、不流畅所带来的尴尬、这种效果肯定比教师课堂的直接指正要好得多。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便是医治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也是学生在精神上特别强烈需求的。引导学生到课堂评价的过程中,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学生课堂上的互
相评价也是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一)要让学生对互相评价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进行试验前,我先抽出一些时间来考虑目前的硬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了书籍、磁带、网络、光碟等;软环境包括了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包括pairwork、groupwork等等形式,尽力创造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这样,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做好环境创设的准备工作之后,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评价的改革试验。从教师方面来讲,逐步改掉以前较为模式化的“复习――新课――练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情景,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二册的music,movie, family and love, advertise, environment protection等等单元,教师上课都会觉得比较轻松愉快,学生也感到有话可说;同时串联各课的对话,引入游戏,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不要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比如,用一周的时间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评价,此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从容自然。接着再用三周的时间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时问题就浮现出来,有表现过多、过分积极的;也有因害羞、内向而渐渐趋于沉默的,这一阶段的问题需要我们把握好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接下来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将这种评价推广到整个小组,即三个四人小组之间的交流。对于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我把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
(二)保证学生充分地参与合作评价
由于学生长期受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总指挥的方向尚未改变,成绩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比较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能牺牲暂时的小我,因为毕竟试验初始阶段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难免会影响学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的原则是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少去考虑教师自身的“利益”。在传统教学时,往往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却“似懂非懂”,虽然教师很辛苦,但经常是事倍功半。现在,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例如在做shopping的对话时,我为学生创设一个at the shop 的情景。有学生组编了以下对话:
A: Hello! Can I help you?
B: Yes. I want some bananas.
A: How many do you want?
B: I want six.
A: Here you are.
B: Thanks.
针对这则对话,我让学生谈谈它的长处与不足。学生列出的长处有:售货员招呼恰当,顾客语言简洁,双方有礼貌等。列出的不足有:内容太贫乏了,可以多加几种水果,如pear, pineapple等;没有询问价钱,他们建议可以加入how much 的句型;有同学提出我们学过Could it be a little cheaper?、Good deal.等说法,可以把它用于讨价还价;还有同学指出买东西经常要找钱,不妨加入change一词。顺着这些要求,我让学生再逐步拓展,最终呈现出以下这一则比较丰富的新对话:
A: Hello! Can I help you?
B: Yes. I want some bananas.
A: How many do you want?
B: I want six. How much are they?
A: Two yuan a kilo.
B: Well, how much are my bananas?
A: They are three yuan fifty fen.
B: Ok, do you have any pears?
A: Yes. Three yuan a kilo. Want some?
B: Sure. Four, please.
A: Ok, five yuan, please.
B: Well, the pineapples look nice. What’s the price?
A: Four yuan a kilo.
B: So many fruits here. Could they be a little cheaper?
A: Yeah, maybe I can give you three yuan fifty fen a kilo.
B: That’s good. Give me two, please.
A: All right. Three yuan for them.
B: Ok, here are fifteen yuan.
A: Oh, thank you. Here’s the change, three yuan fifty fen.
B: Thanks a lot.
当然,从前一则对话到后一则对话的转变并不是三五分钟能完成的,它在学生们不断的讨论、交流、改进中渐趋丰满。对话中体现了学生能掌握几个语言点,以及一些交际用语,最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授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
在试验前就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也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班级中形成友好互助的学风。此外,要特别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语气,内容要简洁,原因要准确清晰,解决办法要有说服力等等。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好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智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互相评价的结果
通过互相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有显著的提高,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从前。此外,通过互相评价,使课堂中形成多元、灵活态势,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波.大学英语课堂讲授艺术初探[M].昆明:云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2]罗少茜.英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豪尔迦纳博士.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篇3
为适应当前新的物业管理法制环境,为当地物业管理行业提供更加规范的发展空间,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对《萍乡市物业管理办法》(市政府19号令,以下简称原《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萍乡市物业管理办法》(市政府51号令,以下简称新《办法》)已正式实施。本文就《办法》修订背景、主要内容和法律依据加以说明。
修订背景
《办法》的修订是相关法律法规发展的需要。随着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亦随之进行了修订。同时,建设部和财政部也相应修订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的一个根本变化是,将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标准进行了调整,即“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专项维修资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这个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合理,即同一栋住宅不存在因购房款多少而交纳不同的首期专项维修资金。所以萍乡市再执行原标准就不符合现行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了。
地区物业管理行业快速的发展需要相应的规范文件加以更新。截至2009年,全市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43%,覆盖面积700多万平方米,物业管理项目100余个,物业服务企业近50家,业主委员会32个。物业管理的兴起和发展,为萍乡市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为原《办法》所不能解决,主要表现在:
1、未对业主委员会成员质量的要求作定性化的规定,不便于备案。确定业主委员会成员质量是做好物业管理工作重要的一环: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的接受对象,又是物业服务合同的直接签订者;既是业主利益的代表人,又是政府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者与执行者。
2、未对业主委员会活动经费作出规定。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进行管理、开展各种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费才能保障业主委员会正常运作,才能发挥业主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尽管有些小区依靠共有用房等公共部位收益能维持业主委员会工作,但是有些业主委员会并没有共有用房等公共部位可供支配,筹措活动经费就相当困难,造成该类业主委员会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形同虚设。
3、未对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确认。虽然协会成立时确立了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团体的共同意愿,无政府方向性的政策指导,这样不仅协会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还为政府部门增添不少事务。
4、未对前期物业服务企业作要式规定。由于萍乡市物业管理起步晚,管理缺乏经验,对前期物业管理认识不足,加上开发企业出于经营利益策略,多数未对前期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招标,从而挫伤了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增加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经市房管局起草、市法制局论证,新《办法》增加了如下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之一:增加了第七条第三款“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指导本辖区内业主大会成立和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指导、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日常活动,配合调解处理物业管理中的投诉,协调处理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关系”。此内容旨在强化业主委员会产生过程及产生后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和协调能力。法律依据源于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十条:“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之二:增加了第八条“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应当依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诚信档案,督促其依法、诚信经营和服务,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前文述及,这样规定有利于确定物业管理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而减少了政府部门的一些事务。法律源于参照《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内容相同。参照原因是广东的物业管理兴起较早,物业管理经验也极为丰富和先进,值得萍乡市借鉴。
之三:增加了第十条第二款“住宅物业和非住宅物业的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投标人少于3个或者住宅规模较少的,经住宅物业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协议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此款内容源于国家《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旨在加强物业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
之四:增加了第二十九条“业主委员会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职务自行终止:(一)因物业转让等原因不再是业主的;(二)因疾病等原因丧失履行职责能力的;(三)任职期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四)本人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提出辞职的;(五)业主会议规则约定的其他情形”。增加此条意在注重业主委员会成员质量,使业主委员会成员身份既符合民事法律,又符合刑事法律,同时还注重身体状况,尊重业主会议规则。据此管理部门便可结合国家《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进行业主大会备案了,法律依据也是参照《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之五:增加了第三十条第一款“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经费由全体业主承担,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由业主大会决定”。本增加内容主要是为了保障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来源,在未有其他渠道获取(如共有用房的出租收入、广告收入等),可召开业主大会,讨论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经费由业主成员承担,采取其他获取方式以保障业主委员会活动经费。其法律依据是参照《辽宁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条款采用内容相同。
之六:增加了第三十条第二款“业主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公约,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挪用、侵占业主共有财产;(二)索取、非法收受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利害关系业主提供的利益和报酬;(三)利用职务之便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减免物业服务费;(四)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拒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五)泄露业主资料或者将业主资料用于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其他损害业主共同利益或者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的行为”。此内容条款是将业主委员会成员在工作中违纪违规定性化,做到业主委员会成员在任届中能知道自己哪些可为或不可为,同时又便于业主、物业公司等相关主体的监督。法律依据是参照《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条,其采用条款内容不变。
之七:调整了原《办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表述,更改为新《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售房单位应当与买受人签订代收缴专项维修资金的约定,买受人应当按本市、县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6%的比例与购买物业的建筑面积的乘积,向售房单位缴交首期专项维修资金,市、县房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公布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并适时调整”。缴交专项维修资金公平与否是广大业主共同关心的大事,本条款的修改是从既遵守法律又体现公平,符合业主的意愿,并结合萍乡实际出发的。故根据建设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之规定“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的要求,结合萍乡地级市水平的经济发展等因素,经讨论研究决定,按6%的标准收取比较合理实际。
篇4
【导语】
2020年北京市平谷中考英语听说计算机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开通后,考生可以通过北京市中考英语听说计算机考试成绩查询系统(query.bjeea.cn/queryService/rest/score/132)输入准考证号、报名号、验证码、等相关报考信息后点击查询即可获取成绩信息。
提示:如果在查分过程中网页出现缓慢或者打不开的情况,请大家耐心等待。
篇5
那位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间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时,弟弟就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大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也学会了说谎。”
那位白宫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每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于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这样教育我们,也一直这样做。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和代价!”
由此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儿时孔融的谦让和礼貌,一直作为人性的美善在中华大地代代传扬。但是,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观其一时,而是一生。孔融年龄稍大后,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及至后来恃才放旷,得罪了曹操,终以“不忠不孝”之名为曹操所杀。
无论是国外那个狱囚,还是我们熟知的孔融,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讲都可说是失败的范例。
去年网络报道,一位小学生在面对阅读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诚实地回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该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让不让梨,对儿童来说实在是一个“两难”问题。作为4岁的孩子,为自己挑个个儿大的梨,才符合天性。两则中外道德教育故事让我们思考: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我以为,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在于顺乎天性,合理引导。
卢梭是“顺乎天性”道德教育观的代表。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能延误时机,应适时而行。儿童生性本善,道德教育要在承认人性本善和自爱的基础上进行。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深刻的启迪。当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我国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给孩子施压,迫使他们从小忍受成人之苦,这是极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卢梭十分推崇自然,强调要在活动中学习。他认为人的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的自由。如果儿童偶尔出现了不良行为,也不必训斥惩罚,而可让其从中尝到恶果的苦楚,记住教训,明白事理。卢梭的这个主张十分有益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有时不入脑、不入心,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予学生自由太少而钳制太多,没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感悟。
卢梭强调遵从自然并非无原则地迁就儿童,使儿童任性放纵,否则就是对儿童不负责任的表现。他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就是合理引导。“要知道哪一种道德培养的方法最适合他,就必须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的了解,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引导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培养习惯。他认为在婴儿期,就应该注意婴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否则,一旦他们有了牢固的习惯,要做任何改变对他们都是很危险的。与好习惯的养成相对的,是要警惕不良习惯的形成,为此卢梭说:“应该让孩子具有的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坏习惯。”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习惯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
在网络报道“我不会让梨”的信息后,网友对中国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认为孩子没错的网友中,大多数人都提到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作为参照。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调两点:一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二是多元主义,强调社会的兼容并蓄。这两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对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造成了深远影响。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只要给出有力证据或理由,所有观点都可能获得认可。和鼓励“孔融让梨”不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肯特·刘教授说,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除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多种思想的包容以外,都还重视教育学生学会并懂得“分享”。“如果只有一个梨,不一定要完全让给别人,但是教育者会引导学生将梨分一半给别人,是我们在教育时要引导的方向。”
上述“分苹果”的故事其实就是两个“行为”。第一个行为是妈妈拿出苹果,我和弟弟都想要大苹果;第二个行为是妈妈对我和弟弟都要大苹果后采取的“行为”。 第一个行为都是一样的,都想要又红又大的苹果,这是儿童的天性。由于第二个行为中妈妈“行为”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前者“从此学会了说谎”,后者“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第二个行为之所以导致不同结果,是因为妈妈的引导不同。不同的引导,形成了孩子不同的习惯,而习惯铸就了孩子未来不同的人生。
篇6
[关键词]认知评价理论 视听说课程 动机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58-03
英语视听说课是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刺激,同时感受语言信息的环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达到“说得准确和流利”的一门课程。近年来,英语视听说课程因将视、听、说三者结合,突破了过去传统教学仅局限于听或者说的单个维度,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它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英语视听说课程成为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课程的必设课程。在这个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中,课堂的多维度特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源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参与某项活动,他们会以探索、锻炼和扩展自己的能力为目标,在活动中寻求新奇和挑战(Ryan & Deci,2000:70)。因此,如何强化学生在视听说课堂的内在动机,以此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是有效进行视听说课堂的保证。
一、视听说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本校独立学院英语视听说课程现状做了相关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当前英语视听说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英语视听说课程没有很好的将视、听、说三个维度有效的结合。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听”、“说”,忽略“视”,或者只有“视”、“听”,忽略“说”的现象非常广泛。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是,英语视听说课因设有电影或者视频观看,相对其他课程更有意思。但课堂的表现却是大部分学生喜欢“视”,不愿意“听”、“说”,以至于英语视听说课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娱乐课堂。其次,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学生对教材很难提起兴趣。再次,教法单一,多数教师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沿用听力教学中听音频、做习题的方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过短,学生课堂上分神、嗜睡的现象较为明显。
二、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也称为内在激励理论,代表了当代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是Deci&Ryan(1985,1991)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外部环境对人的满足来达到强化内在动机的目的。Deci&Ryan(1994:7)指出:使人们的自主、能力和归属需求有机会得到满足的社会环境因素将有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形成。因此,该理论强调社会外部环境应满足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需求(autonomy)、能力需求(competence)和归属(relatedness)需求。自主需求强调个体的自我决策权及选择权,指的是个体需要感受到行为出自本人决定而非他人控制;能力需求强调个体对能力的感受,是指个体知道如何实现某一目标并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归属需求强调外部环境及关系,涉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体需要和他人建立一种安全、愉快的关系以产生归属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通过教师对外部环境的操控,即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和归属需求,以此达到强化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目的,那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视听说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认知评价理论对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应用具有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三、对有效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的理论指导,教师在设计英语视听说课堂活动时要满足学生自主、能力以及归属的需求,才能全方位激发学生在英语视听说课堂的内在动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依靠真实、及时的多样化视听材料,激发学生自主需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市场上教材教辅资料的不断完善,现在的教材也都提倡利用真实的语境材料,然而很多教材设置都是根据不同的话题设置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强调真实性的同时忽略了材料的及时性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激发作用。根据Ellis(2003)的观点,熟悉的主题能够引发更流利的交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文化、时事、经济、娱乐等各领域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学生也因为“触屏时代”的到来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了解到这种信息变化,如果能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将这些信息纳入视听材料中,将大大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自主需求”,也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意愿。
在依靠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需求方面,有两点值得思考:其一,真实、及时的视听材料能激发学生的需求欲望。真实的话题材料能有效创建一种跟学生比较贴近的情景,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刺激学生的交流欲望。比如,现在的学生对娱乐新闻、明星比较感兴趣,如在英语视听说课程辅以一些明星访谈,明星们流利的英文表达则能发挥榜样的作用,大大激发学生在“视”、“听”、“说”方面的兴趣。其二,通过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来满足学生的不同自主需求。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爱好与需求,单一的视听材料无法兼顾到不同个体的喜好,因此,丰富的视听材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总之,真实、及时的视听材料构建了一个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有效的把英语视听说课堂变成一种自然的、充满生气的语言氛围,缓解了传统教学依托教材、练习的枯燥,激发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自主需求。
(二)合理设计课堂任务,适应学生能力需求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10),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学”、“思”结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任务型教学法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和实施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我探索和自我评价,即学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堂任务既是达成英语教学总目标的合理途径,又是适应学生能力需求的基本保障。
语言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综合能力的锻炼。教师在推行课堂任务时,要依靠任务的实施对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进行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以及终身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首先,任务设置遵循阶梯式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语言能力,难易搭配;其次,任务要具有可选择性,即学生自己选择、决定任务,由学生享有主动性,以便满足学生自主需求。再次,设置开放式、思辨型的学习任务。在多元信息交流中,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其思辨能力(李霄翔、鲍敏,2009)。开放式的任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锻炼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能力感。最后,任务设置要“视”、“听”、“说”三者平衡,通过“视”、“听”激发学生“说”。英语视听说课堂的多维度特性使得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督促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三)依托小组自主合作,营造自由探索的环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求
随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广泛流行,颠覆了传统教学讲授式的授课方式。“课堂不是教师讲课的地方,而是师生思想共振、智慧碰撞、心灵会话、共同经历获得新的经验的地方”。(夏纪梅,2012)自由、愉快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课堂良好情绪的形成,通过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被认同的身份感达到满足学生的归属需求。教师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自我中做,自我中发现。
其次,合理利用合作小组学习,倡导自主与合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小组合作形式化、组长化,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贡献,营造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协作的探索氛围。
最后,教师要科学、及时的反馈及评价学生表现以及小组成果,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教师的反馈与评价应该在形式与内容上把握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评价形式上看,采用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个体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参与及取得的进步;而小组评价则侧重于以小组为单位的表现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要让学生形成自己与自己比较的意识,强调个体的进步及成员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此形成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归属感。
四、结语
英语视听说课程将“视”、“听”、“说”三者合为一体的多维度现状决定了教师的组织以及学生的参与,是有效进行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师没有操控好课堂,学生很容易在教学中处于游离状态,将“视”变为课程的一种娱乐,“听”、“说”进而被忽略。认知评价理论注重学生的内在激励,即内部动机的形成,强调满足个体的自主、能力和归属需求来达到内在动机的形成。在认知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将学习动机的培养纳入课堂,通过教师对课堂的操控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以此增强学生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的参与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这为当前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机遇,同时也存在新的挑战。
[ 参 考 文 献 ]
[1] Deci, E. L. &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 Plenum,1985.
[2] Deci,E.L.& Ryan,R. M.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A].In.Dienstbier,R(ed.).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C].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1.
[3] Deci, E. L. & Ryan, R. M. Promoting self-determined education[J].Scandinav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4(38).
[4] 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 Ryan, R. M. &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10.
[7]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OL]. http://edu. / news / detail-2010-07 / 30 / 185314-0.shtml.
[8] 田丽.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大学教育,2013(10).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评课 说的能力培养
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宏观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公开课教学,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样的活动中,除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授课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及影响。另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一、对初中语文三类公开课型的评价
1.对初试课的评价要领。执教初试课的主要是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在组织对初试课的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尽量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其进取心。第二,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各方面还要从严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第三,根据大家评说的意见,主持人应归纳值得肯定的一面,重点指出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执行的过程要求,确保他们的提高能够落实。
2.对研究课的评价要领。无论是授课还是评课,都要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价研究课时,应在主持人的正确引导下开展研讨,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听课前明确交代该研究课侧重研究什么问题和该项研究的意义,使评课人在听课时有重点,评课时有核心。第二,要创造探讨、切磋问题的氛围。研讨就应允许各抒己见,既然是切磋,就应提倡互相商讨,主持人在引导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早下结论,因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或影响性,可能导致不同意见者欲说又罢,使问题的探讨无法深入,直接影响评课效果。第三,主持人要对研究和评价情况作简洁的归纳,包括对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收获和进展、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主要有几种、认为哪一种有代表性或比较合理、对此类问题的教学建议等,目的在于肯定研究课的价值所在。第四,研究课对授课的教师来说具有风险性,不管效果如何,都应在评课现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研究。
3.对评优课的评价要领。评优课的要求、范围、形式不同,根据目前开展的评优课来看,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绝对评优,即不限定名额,严格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者评价方案评出优秀课或分出等级,这类评优就要求每一位评价者细致考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理有据的价值评判,然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结果,所评出的优秀课应是出类拔萃、独具特色的,否则不如空缺,确保评优的严肃性。第二种是相对评优,即根据参评课的情况按一定的比例评出相应的等级,这类评优的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意见不一致而引起导向失误等情况,需要谨防以偏概全和置评价标准于不顾,草率分类。
二、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课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把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眼观察,以及动脑思考、动口说话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说的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一些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话,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放下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威严,跨越师生之间那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做学生真正的朋友、伙伴。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减少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整合教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乐说。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素材的选择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不同的游戏、故事、操作活动创设语言情境,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语文活动环境中,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快乐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使用语文用语,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根据学生语言发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给学生一些常用句式,以此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得很快。
如在上课时,一个平常上课爱捣蛋且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起戏曲知识,口若悬河又不失偏颇,令人刮目相看,于是顺水推舟,让他成为那堂课的主角,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时可望而又可即,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对于一时无法理解问题的学生,循循善诱,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使学生会说。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合作交流说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会说。这样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说说见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并非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就能见效。教师需要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并持之以恒。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能快乐地学语文、说语文,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说出口才,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篇8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复合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61-0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纳入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土木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其科学性、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对土木建筑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克服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理论性强而实践不足的现状,并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核心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适应的目标
(一)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的横向综合性和纵向分化性发展趋势背景下,土木工程学科一方面表现在建筑、公路、桥梁、水利等学科专业分工明显,要求土木工程教育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对土木工程教育提出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因此,掌握较为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5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并侧重比较二者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设置(图1),其目的在于确定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培养方案中参与统计的基础理论课主要是数学类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指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含隧道工程、结构可靠度和高等土力学等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各校课程总学分有所不同,但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化特征。此外,课程安排也显示,专业型硕士的课程安排与学术型基本相似,未体现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特色之间的差异。因此,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更注重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达到夯实基础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锻炼面向实践问题的工程研究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知识的传授是提升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存在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理论课程远多于实践课程,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依然疲于上课和应付考试,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薄弱;(2)课程覆盖面窄,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反映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体系陈旧;(3)未能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4)缺乏人文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面向工程应用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课程体系应由片面和静止的状态转化为全面和动态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三)科学系统的思维
现代土木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土木工程的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运输高速化、建筑材料轻质高强化、施工过程工业化和装配化、内部各专业间渗透化、土木工程人文化和环境化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2]。现代土木工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具有科学系统的思维,树立交叉学科视野,锻炼知识与技术的整合和重塑能力,对工程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还应加强交叉类课程的学习,通过系统思维解决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
(四)构建复合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需要适应的目标,构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素养与能力和科学系统的思维为三大平台的复合课程目标体系,见图2所示。三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同时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用。
第一平台为基础理论与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其中数理类知识包括数值计算、应用数理统计、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方法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通过程序设计帮助实现系统模拟仿真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结构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工程结构减振与控制理论等,学会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控制与优化原理与方法;专业课包括现代工程施工组织、高层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交叉类课程包括建设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视野和系统思维方式;实践课包括实验、设计、模拟、校内外实习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课包括英语、哲学及德育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平台为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它建立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平台上。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建筑与土木工程理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建筑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由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3]。
第三平台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是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中逐步形成的。系统性思维要求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统筹与预见能力。
二、复合型课程的支撑体系
为了顺利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自内向外的复合型课程支撑体系,内部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部为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如图3所示。
(一)课程设置
一要加强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模拟、实习等,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交叉课程建设,合理调整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立足于“大土木”工程背景之下,概览建筑与土木工程各学科相互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征,拓展专业并形成较高的视野;三要加强人文课程,通过专题课或者学术讲座的形式,丰富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首先要更加重视其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其次要反映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研究生熟悉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同时要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论文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教学形式要以研究型形式为主,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等,实现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如模拟软件、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本科阶段一贯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将课程互动评价、阶段成果和终结性考试三部分作为每门课程的成绩。在论文或设计研究阶段,要加强论文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的过程考查,提高专业学位的授予水平,改变目前中国“严进宽出”培养模式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之对应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形成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导师的责任感、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导师严格遴选,从源头上提高导师队伍水平;要鼓励导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样一方面促进导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
学校一方面吸纳社会上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同行专家加入导师队伍,不仅满足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求,而且将行业课题带进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咨询等单位的联系,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其课程学习内容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论文或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的目的。
三、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根据复合型课程的目标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方案层的优先排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笔者设计调查问卷,由国内相关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二级指标中,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和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最重要的三项内容,也是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
四、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基础,关键要合理安排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比例,形成以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适当减少人文课程学分和课时数、增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和设计环节,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将实验和设计为课程主线,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等优化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侧重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针对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以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单一指标的不利局面,将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课题也纳入导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变导师过于理论化的学术现状,引导导师重视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
(三)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重点,要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争取行业和企业支持,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构建一个校企长期全面合作的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同时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将工程硕士培养和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结合,发挥工程硕士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优势,使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在企业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也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成绩,将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7.
[2] 金长宏,李启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土木工程[J].建筑经济,2008(6):30-3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83-90.
Reform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CHEN Wei, ZHANG Ji-ru, WAN J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P. R. China)
篇9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 视听说 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27-02
一、引 言
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专业英语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运用英语开展与本专业相关活动的实际能力。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视听说的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还相去甚远,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20世纪60年代,实验心理学家奇瑞特拉指出,人类绝大部分的知识是通过试听手段获取的,当试听两个感官联合协作,记忆效果会较为明显。因而授课教师应正确有效地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好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模仿,然后将所学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能够真正运用于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二、网络多媒体在视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网络多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它不仅让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首先,基于网络多媒体平台下的高职高专专业英语视听说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立体式英语教学。它是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功能,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教与学。[2]在网络多媒体的协助下,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和帮助学生学习。同时,这种网络多媒体平台下的教学模式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单一、乏味的现状,充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借助人物的声音、表情、动作、语气、人文环境去获取语言信息,理解真实含义,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视听说的兴趣。其次,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再次,网络多媒体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
三、视听说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H.G Widdowson(1972)指出,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困难。由此可见,英语教育应该将所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以便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去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4]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是一种社会建构,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多媒体和情景三者融合的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教学设计者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设计相关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达到有效的互动。语言学家Swain(1985)指出,语言输入应以语言输出为目的,语言输出是对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网络多媒体平台下专业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逐步改善,视听说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将学生置于情景真实、语言纯正、形式多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语言信息,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酒店英语》视听说为例,探索以网络多媒体为平台,进行酒店专业英语视听说的语言实践课的教学模式。酒店英语视听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是一门训练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课程。因此酒店英语视听说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还应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做到知识性、实用性并重,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高专“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1.巧用英文影视资料,培养学生的视听语感。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的能力,因此只要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中,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语言能力,理想的外语环境是促成学生学好外语的重要条件。[5]在教学中引进影视材料不仅可以再现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潜移默化地学习西方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英语语言体系。英文影视资料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画面,还配有调动观众情绪的音乐,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真正做到“视、听、说”相结合。
在英文电影观看过程中,任务驱动十分重要,即在学生观看之前,教师要明确给学生提出任务,可以用英语评价电影里面的角色,也可用英语谈论观后感。对于听力较差的同学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截取电影中的某一个片段,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看,重复、模仿朗读、背诵经典台词。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阿甘正传》中的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狮子王》中的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等。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模拟、再现或发挥,真正将在视听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指导学生对给定的影片配音,学生通过反复地聆听、体验角色的语音语调,感受角色的情绪,获得较强的语感。
2.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在酒店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某一本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酒店英语包括很多板块,如房间预订、接线员、前台收银员、结账、客房服务、杂项服务、投诉、预订餐桌等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正的酒店环境,即在酒店实训室虚拟酒店的各种情景,分小组完成对话,并作出评价。以教材上的相关词汇为基础,指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各个板块的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针对给定的话题,下载资料,模拟编对话,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数字教学平台的教学环境,通过监听的方式了解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3.构建网络平台资源库
为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指导,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开放式、交互型的网络多媒体视听说教学资源库十分必要,这样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又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一,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本地学习资源,如本地音频、本地视频,例如最新的英语新闻、著名演讲、记录片片段、经典英文歌曲、经典影视台词等,还有广播节目、卫星节目、各种教学课件。
第二,通过校园网链接至不同的英语学习网站,如voa.
com、等网站上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科学、健康、自然、教育、时事新闻、人物日志等。英文电影网站如,收藏着经典影片,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情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视听说自主学习。
第三,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学生除了可以利用资源库里的所有资料,还可以进行跟读、仿读、录音、对比、纠正自己的发音。
第四,创建酒店情景模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的酒店环境中进行语言操练,熟悉酒店对外工作的流程和相关语言。
第五,创建交流互动空间,使学生能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并构建自己的学习天地。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都有重要意义。[6]资源库的构建将极大地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同时也避免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学生盲目地寻找视听资料进行练习,从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结束语
酒店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视”、“听”、“说”的结合,帮助学生结合情节内容、直观画面和背景音乐进行有针对性的视听说训练,运用背诵、复述、重复、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影片配音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视促听,以说带听,强调视听说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实现了通过网络多媒体为平台,正确理解并处理所听到的信息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回应。然而,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不断改进和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18~19
2 张茜.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优势分析[J].新西部,2011(7)
3 H.G 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李大伟.建构主义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普通话 计算机智能测试 说话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Speak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Machine Test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JIN Xuan
(Lincang Teachers' College, Lincang, Yunnan 677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has b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now been applied to the National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after test realization machine, talking items, along with the level of increase, test score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pass rate, you need to arouse sufficient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olu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after test drive "speak"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utonghua; computer intelligence test; speaking
在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语言,通过语言,人们才可以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在新时期,要想弘扬民族文化,就需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将规范汉字推行下去。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率,目前我国开始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可以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给有效地排除掉。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1 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对前三项进行评分,计算机来录音第四项,也就是说话项,然后测试员结合录音来进行打分,人们的普通话成绩就是这些项目的总分。相较于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方法,机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态度不端正:过去采用的是人工测试,虽然被测试人员对于普通话测试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在这样的考场环境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他的过激言行。目前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系统,因为没有工作人员在现场,那么应试人员就是直接表露出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举动,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说脏话和骂人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二是无效语料: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说话项方面,要求的时间在三分钟四分钟左右,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了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甚至达不到半分钟。在机测环境下,因为有时钟显示于计算机右下角,应试人员会了解到自己只说了较短的时间,那么为了对剩下的时间进行填充,就会随意发挥,对语音进行拖长等等,甚至是对照机器读秒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在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
三是重复话语:在机测环境下,往往是随机出现说话项的题目,但是因为题库是有限的,那么就经常会出现相同的考题,甚至完成了第一组人员的测试之后,这些第一组人员就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起来,传播测试题和答案,导致抽考说话项有着相同的题目和内容,这样就给测试员的测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四是背稿现象:说话项主要是对人们的即兴讲说能力进行测试,机测中,应试人通常会背诵那些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以此来促使流畅的目的得以达到,这样就无法对人们的现想现说以及边说边调整语境的能力进行测试。
2 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就是对普通话的使用进行推广,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测试效率,而说话项的存在则是对应试人员在没有文字依据的情况,对其说普通话的水平进行测试。那么针对上文出现的几个问题,就需要强化测试前的培训工作,结合评分标准,来更好地培训命题说话项。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