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7:3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研究组)4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进行神经康复治疗。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态,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0d末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40d末,研究组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境,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康复治疗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意外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约60%的患者可发生抑郁[1,2]。卒中后的抑郁情绪和认知障碍等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早期康复治疗能使PSD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明显改善,使康复治疗步入良性循环,从而改善预后,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4年3月~200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6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为大脑半球病变(梗塞或出血),无意识障碍、失语及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2)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3)病程10~15d;(4)无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其中男5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4±9.4a;脑梗塞50例,脑出血36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先按疾病类型分层,尔后将入组的86名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研究组)4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抑郁显著的患者口服百忧解治疗。研究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法(MRP),在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均以肌肉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患肢的抗痉挛摆放、关节的被动与主动活动等,以保持关节正常活动度及肌肉正常长度为主。再根据患者病情,脑梗塞患者一般在发病后3~5d,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0~20d进行坐、立、行、走训练,同时通过具体的作业由易到难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与强化,每日1次,每次45min。康复师不断地与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神经康复的基本原理及近期与远期目标,使患者对脑卒中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肯定、鼓励患者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疗效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状态,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0d末各评定1次,并进行对比分析。HAMD24项评分≥8为轻度抑郁,≥20为中度抑郁,≥35为重度抑郁[3]。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BI、HAMD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MBI、HAMD评定比较(略)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5;两组间比较P<0.05
表1显示,治疗40d末,研究组MBI、HAMD评定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机制不明,目前有两种学说:(1)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脑卒中后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2)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卒中后肢体功能的丧失,社会功能减退,角色转变,家庭关系等急性转变超出患者所能应对的范围;患者卒中后对疾病认识不足及对偏瘫后果恐惧导致精神压力过大;怕拖累家人、经济承受力的担忧等,多种家庭、社会、生理因素共同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悲观孤独情绪,不愿意与人交流导致抑郁。
PSD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4],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越重,ADL越差,越易导致PSD。而随着ADL的恢复,患者的抑郁程度亦会明显改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早期康复治疗,因能有效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诱发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组向符合生理要求的正确方向上发展。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前后MBI、HAMD评定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后MBI、HRSD评定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着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不断改善,ADL的不断改善,激发起患者康复的信心,心理障碍逐步消除,有利于PSD的恢复。
康复训练是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间患者通过与康复师的不断交流,康复师的耐心的心理疏导,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通过建立良好的康复氛围,安排偏瘫患者的集体治疗,促进患者与患者间的交流及加强患者与家属间的沟通,使其心情放松、愉快,不断树立自信心,从而打消患者不良的心理防御体制,消除卒中后不良行为与处理方式,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卒中事件本身,正确接纳自己与自己的疾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从而解除抑郁。
总之,早期神经康复能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促进PSD的恢复,而PSD的恢复,反过来又可加速康复进程的发展,最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于恺.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5):405
[2]张朝辉,宋景贵,王振英,等.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认知的功能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7
篇2
[关键词] 中药学;毕业生;毕业实习;带教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66-02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实习主要包括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富有成效的实习带教方法会使毕业生从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受益匪浅,可极大提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PBL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理念,是时刻不离问题的教学模式,具有有的放矢、高效率等优势。通过PBL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笔者结合毕业生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实习带教模式。本文提出的PBL毕业实习带教模式,将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 基于PBL的选题指导
当前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期间主要从事偏向于中药药理或化学的实验研究,往往是对具体中药或复方的研究。因此,在实习之初,带教老师可多通过PBL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引导学生首先选取待研究的中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研究选用药物的哪方面内容,是偏向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质量控制还是药理研究,若是药理研究,是研究抗癌、保肝、抗抑郁还是其他等问题。
2 基于PBL的文献检索、研读指导
在选好题之后,文献查阅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基于PBL启发学生搜索、思考当前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有哪些,通过哪些数据库能下载到全文而哪些只能看到摘要等;在清楚了文献数据库之后,就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数据库搜索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文献查阅方法之后,需要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系统的研读。此时,可以通过开展让学生讲解文献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并在纠正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献研读的能力。
3 基于PBL的实验设计指导
在选题、文献检索、研读之后,即进入实验设计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安排实验时间、准备哪些实验材料、采用哪些实验方法、实现实验方法是否具备应有的实验条件、如果不具备局部的实验条件如何来解决等问题。通过基于PBL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为即将开始的实验奠定扎实的实验设计基础。
4 基于PBL的实验过程指导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需要强化哪些实验方法操作、实现这些操作需要掌握哪些要点、有哪些核心实验步骤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找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并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点,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实验。
5 基于PBL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指导
在实验操作阶段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分析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选择何种统计软件、利用所选统计软件中的何种检验方法来分析、如何分析、何时有统计意义、如果需要用图表来呈现结果如何来制作图表等问题。通过基于PBL带教,学生掌握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结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独立完成了对实习期间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呈现,而且为毕业后科研生涯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奠定了扎实的科研素质基础。
6 基于PBL的论文撰写指导
在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之后,即进入了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素、每一部分撰写要点、注意事项等问题。之后,教师抽出专门时间对学生讲解自己的认识,以弥补学生认识之不足,从而有助学生撰写出更专业的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7 结语
当前,实习带教方法的优化改革已成为高等院校从事毕业实习带教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PBL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优秀教学方法,在国内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渗透到普外科[2]、肿瘤[3]、麻醉[4]、神经外科[5]、护理[6-7]、急诊科[8]、血液科[9]、中医内科[10]、检验科[11]、医学影像学[12]、乳腺病科[13]、病理学[14]等多个学科。本文结合中药学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模式,以期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 19(1):58-60.
[2]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00-101.
[3]蒋亦燕,杨晓蕾,全世超.PBL教学法在临床肿瘤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研究,2011,31(2):149-151.
[4]蓝鹏.PBL教学法在口腔外科麻醉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75-76.
[5]隋宇玲,王文军,周玉琛.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课间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10-111.
[6]施华.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 7(17):100-101.
[7]王佳琳.护理专业PBL教学法示范课程的建设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4):147-148.
[8]王丽,杨辉,宋丹,等.急诊科高护实习生应用PBL教学效果评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98-99.
[9]孙士玲.PBL教学法在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65-66.
[10]孙晓敏,余克强,赵晓山,等.中医内科临床带教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54-55.
[11]张苏,唐先平,沈朝辉.PBL教学法在医院检验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248-249.
[12]关丽明,李雪丹,张立娜,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88-190.
篇3
1.浅谈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98.医学院校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篇4
一、专业的职业面向和人才需求分析
(一)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职业面向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掌握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胜任电气化铁路变电所、接触网的运行、检修和日常维护等岗位工作,适应电气化铁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现场调研、企业专家访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铁路局供电段,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采用电气化铁道运输的工矿企业的供电部门,以及电气化铁路工程施工单位。主要就业岗位有接触网工、变配电值班员、变电所检修工、电力线路工。
(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也由目前3万多公里增至6万多公里。据预算,未来8年全国铁路电气化铁道供电人才需求11万,年均1.38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未来3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人才缺口1.25万左右。从人才需求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大专生的需求比例大约为10%、30%和60%,因此高职大专生是铁路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对象[1]。
二、基于岗位导向“三双、四模块、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三双、四模块、四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分析,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所涉及的接触网检修、变配电值班、变电所检修、电力线路检修四工种对应的岗位任职要求各有不同,但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相同。根据这四个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岗位导向“三双、四模块、四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双”即为“双主体”“双导师”“双形式”。“双主体”,即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及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与企业建立联合制定计划、联合组织教学、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聘请教师、联合评价质量等制度,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保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围绕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点,建立实训基地共建共用、科技咨询与服务、竞赛培训与鉴定、顶岗实习实训、“订单式”“定岗定向式”人才培养等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双导师”,即校企“双教师”联合培养。建立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采取“双教师”教学模式,成立“1+X+Y”课程组,由校内专职教师任课程负责人,多个校内专任教师和多个校外兼职教师组成课程组在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实训、3G实景课堂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双形式”,即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多岗轮换实践制度,在不同的合作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上完成专业综合实践,使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多个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模块”,即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模块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强化职业需求导向,突出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增加了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
“四阶段”,即将三年的6个学期中的第3至第5个学期各分成2个小学期,这样总共有9个学期。其中第1~3学期为第一阶段,以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同时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开展专业基本技能项目训练;第4~7学期为第二阶段,以专业知识和专业单项技能、综合技能项目训练为主,并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第8学期为第三阶段,为拓展能力模块学习阶段;第9学期为第四阶段,为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通常为期半年。学校根据就业企业的分配安排学生对口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结合企业真实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建设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改革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团队,从接触网检修与施工、电力线路检修、变电所检修、变配电值班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制定四个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岗位能力课程又分别由四个岗位的课程模块构成。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结构进行设计,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课程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突出项目式教学[2]。
(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课程全部以项目式结构进行设计,比如《小型电子产品制作》是由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小型防盗器制作、双声道音响制作、病房呼叫系统制作和电子脉搏计数器制作等5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包括学时、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环境设备与材料、作品和考核评价、学习过程分析记录、学习感受与信息反馈等。为保障项目化课程教学,专业系部建设了一体化实训室11间和铁路供电综合实训站场1个,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同时所有教室都能利用职教新干线,借助云平台实现“空间教学”。
三、“三双、四模块、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机制
借助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主动与集团内企业共同制订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聘请教师、共同制订评价质量等,确保合作企业全程参与 专业建设,形成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主体。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员工联合培训机制、专家和教师结对帮扶机制等,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二)构建基于岗位模块式课程体系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按照岗位及其工作任务,构建由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3],岗位能力课程又分别由四个岗位的课程模块构成。采用项目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使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项目与任务紧密结合,实现“边做边教,边做边学”。
(三)建立全过程、多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具体要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过程监控和校内专业评估等措施实现[4]。由教务处牵头,系部具体负责教学质量评估,评价指标包括课程考核、专业技能抽查、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实习实训效果、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发展等。建立“学院、处室、系部、教研室”四级随堂听课,“督导室、系主任、同行、企业、学生”五方面评教,“期初、期中、期末”三个常规检查,所有信息共享的教学全过程监控制度和奖[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惩制度。组建专业评估委员会,从专业人才培养地位描述、专业调查、专业建设概况、专业教学师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设备设施、专业重点项目等方面开展校内专业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152-153.
[2]汤光华,周哲民,匡芬芳,等.“工学交替、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9):53-55.
[3]任津瑶,贾明昭,刘燕,等.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34-35.
[4]蔡敏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