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5 04: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驻村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驻村心得体会

篇1

将近三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段时间我把汗水、辛苦、欢笑、收获都留在了龙泉这块红色的土地。扶贫的时光一晃而过,犹记得刚来时的不适应,不仅要协调单位工作还要兼顾脱贫攻坚,许多次甚至还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你一个外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指责。这个年纪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还要背负背井离乡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但在自己心中这些都不算什么,群众的事就是大事,这些困难自己都一点点的扛了过去。每当回忆起2018年底全村养蜂收益分配会上,全村人对我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小伙子可以,至今仍然会留下感动的泪水,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回想这几年在村里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都要多的多,这里早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还依稀记得刚来的时候村子的样子,全村每个像样的产业,甚至连谷子晾晒场地都没有。经过摸排走访发现制约村里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人口老龄化,缺乏支柱性产业,村里五十周岁以上的人口居多,年轻人不是出外就学留在外头,就是嫌村里没发展不愿呆,在充分了解到这种情况下,积极和公司领导沟通,多方调研,最终确定了养蜂、核桃种植、小杂粮种植这些容易去操作,又不太费劳力,极易上手的产业,考虑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产业都是当年开工建设投入使用,并产生成效,2018年使贫困户人均稳定增收3000元,顺利带领整村稳定脱贫,后续又继续围绕这三大产业展开发展,2019年人均收入5000元,2020年人均7000元,短短三年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减,村子里不仅有了自己的产业,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杂粮加工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夏天傍晚村民都坐在新修起来的晒谷场乘凉,一个个别提心里有多高兴。

自己是在下午开车离开村子的,当车子走到村口的时候,早有好几个村民等在了路口,大伙说你走了为何不告诉大家,大家都想送送你,我说知道现在是农忙,大家都在地里,不想麻烦大家,当初是悄悄地来,也想安静的走,只要大家生活幸福日子红火我的心里就比啥都开心,其中一个贫困户李月社说:“你为龙泉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大伙送你是应该的。还有就是大伙怕你担心不敢问,我替大家问你,大家都担心你走了龙泉的产业发展怎么办,去年你刚指导村民们种植中药材,刚刚收到了成效,你走了大家一下子没了主心骨。”我开导大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我们这代人注定是要为脱贫攻坚做出努力的,虽然我们走了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续还有乡村振兴,只要大家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日子就会越来越好,龙泉的红旗一定会永远飘扬。

几多不舍,几多伤感,美丽热情的龙泉,你已融入我的血液,我已成为你的一员。你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篇2

在培训期间,市委组织部给我们安排了实地考察学习,到凉姜乡和李庄镇两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刚进入李庄镇安石村,就被安石村优美的环境所吸引,更为他们推行的产业结构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所折服。凉姜乡的“桃花岛”远近闻名,这次去没有看到桃花,映入眼眶的一片片硕果累累的葡萄,一排排.齐的小别墅,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它们是如此.洁漂亮以至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这仅仅是一个“村”。我们参观的两个村都是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丰裕和富庶,同时精神娱乐生活的也是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建有各自的农村书屋和娱乐活动场所,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掌握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市领导也科学地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讲座、培训和讨论,培训内容非常.本文.由方的有针对性,主要以农村生产发展的环节展开,包括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乡村规划与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内容。我国的“三农问题”已提到重要工作日程,生产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直接影响着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村领导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组织者,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学习,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所在的村是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村,在我们村里,生活的富裕是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可以说,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通过这几天的耳濡目染,我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把在村任职当作人生的长期行为,不能浮于表面,要安下心来,沉下心来,安心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扎根农村,深入基层,深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崇高事业,多做事、做实事。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发展模式固然好,但是,由于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单纯的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多与老百姓交流,充分了解本村的实际情况的。只有对所在村的实际情况的有了足够深刻的把握,才能找准本村的优势与劣势,发扬优势,努力将劣势化为优势,找到发展本村经济的突破口。第三,要加强学习。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多向周围人请教,学习工作、处世的方法。不仅仅要学习别人成功的先进经验,还要学习别人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最后,还要坚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只要在充分了解本村的基础上制订了适合的计划,就要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就其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做一简单探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1、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上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低热情、为难不配合的情况,而且在工作上也表现的不积极主动也没有创造性。同时也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过程所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的情况只是盲从的将硬件建设、规划建设放在重点,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执行管理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农民的农业生产及增收问题而非所谓的重点抓村容村貌的整洁。

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缺乏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当前农民却面临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让农业增收的空间变窄。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前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的形式是:1、有限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有限占总建设资金的30%,还有很大的资金有待补充。2、地方财政困难,对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有限的自筹和社会筹资,在中国若要说自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会有75%的农民说没钱,但是也不可能从社会上筹到40%的建设资金。4、信用贷款门槛高,很少有商业银行将款项放到农村,除非是政策性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可能会提供部分的贷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1.3农民担忧农业生产是否能稳定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素质低这一项,还展现在规模化和区域化难形成的问题。首先,小规模、雷同农产品的生产。当前的产业结构是由农民自主决定而非政府行政干预,结果就形成了无规模的雷同产品遍地开花,最终导致农产品囤积难卖。其次,低程度的产业化生产出劣质农产品。再次,农业科技含量低,从业劳动力的素质底下。最后,不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在科技农产品的生产上无法发挥作用。

1.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现在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其思想概括出来就是等、靠、要,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意识,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迷信、赌博、早育超生方面严重与现在的文明脱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农村的建设,制约了农民的收入。还有就是,农民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态度的冷淡和当前不佳的农村医疗卫生以及低下的医务人员水平也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解决对策

2.1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大力度的宣传

新农村建设全员的工作,而非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因为此项建设涉及的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通过舆论氛围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要彻底的消除广大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宣传时要让农民知道他们的财产、自治都会得到尊重,而他们在建设过程中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2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好事办好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广大人民的心声,切实的结合乡村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彻底改变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努力为新农建设制定出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根据所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个利于掌控、操作和实施的方案来管理道路维修、水电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的资金筹措和农民集资、人工投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3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和物质条件的完善

可蓄可疏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此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和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农村推行新能源建设通过改圈、改厕、改橱以及草堆的清除来建立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炉,这样不仅改善了农村的整体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将农村的垃圾统一纳入城镇化管理。

2.4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队伍有着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以乡镇为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分批次的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不定期举办三农问题村干部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创新思路;再次,提高待遇,先让村干部成为明理、会技术、会管理、消息灵通的领军人,让其凝聚基层工作的向心力改变对村干部不想当、不好当和不敢当的思想。

2.5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的走访调查,建议相关部门对乡镇小学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法对贫困学生进行两免一补让他们实现上学的梦想,彻底让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得以全面落实。认真、规范的做好新农村医疗合作改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招聘专业人员、组织专业的医疗志愿队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乡村医院人员紧缺、设备闲置的现象。

2.6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都能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要吸引广的人才到农村搞农业发展。首先,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规划让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其次,职业教育技术的加强,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培养创业型农民。再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超.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2013(03):141-142

[2]王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9(6):117 -118.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土地抛荒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率的主要方法

1.统筹安排建设用地

加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编制规划务必体现超前的规划意识和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的意识,从保护耕地、村容整洁、方便生活等目标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新农村未来用地进行科学预测。

2.保护基本农田

健全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涉及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审核、规划修改或调整,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基本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努力提高补充耕地质量。

3.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依法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划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并依法依规专项使用。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进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加大灾毁耕地复垦力度,帮助灾区农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4.加强村民宅基地管理

村庄整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因大拆、大迁而大量占用土地。要引导农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批准宅基地,控制农村建设用地增量,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

5.推行集约用地

目前,用地指标紧缺,耕地又少,要保障发展的话,出路就在于节约集约用地。因此,要把每一块地都用好,要把好每一个项目的预审关,要千方百计地挖掘用地潜力,提高用地效率,要严格定额指标管理,严格限制投资强度、建筑密度。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要多把丘岗地、荒滩、劣地利用起来。同时,还要组织存量建设用地的普查,要摸清底数,盘活存量,用好存量,要依法收回闲置用地。

二、关于农村大量存在土地抛荒现象的探究与解决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腾飞不仅仅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就业,也推动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在农闲时农民进城,农忙时回农村务农。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由于打工的收入远高于务农的收入,大多数农民已经成为了职业的农民工,开始整年都待在城市务工而把农村中的田地交给老人和妇女,而有些则干脆抛荒,闲置在那,使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

1.田间道路不便或是田块距离居住地较远不便于耕作

因为主要是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体力不足就使得老年人倾向于放弃水源条件差和道路不便的地块。不少老年讲到,“要是能通板车,我们就可以多种些,要是不通的话,还是肩挑背扛的,我们干不动,造业啊”。可以参加劳动的一个家庭中的两个老年人一般会选择种2-3亩田地,就要能够维持其基本生活就可以了。

2.村民觉得种不种地是自己的权利,自己可以进行选择

土地承包期限的模糊化给予了村民土地类私有化的暗示,这种暗示让村民觉得对自己的土地拥有绝对的权利,而没有什么义务。如今的村民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土地会被调整和调换了。村民都知道中央政府关于土地的政策不允许村干部调整土地了。正是这种对政策的把握和体会,村民自己在承包土地上的权力意识和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这种情况就是村民任意处置自己土地的一个基础和前提。

3.农业收入低,造成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

经过与多位村民计算农业生产的经济账目,我们发现种植一亩水稻的净收益为500—700元。这样的收益对于年轻人来讲也就是不到一周的打工收入,相比之下,年轻人外出务工的选择也并没有什么错。农业生产的弱势性质同样无法脱离市场经济对效率与效益目标追求。

三、关于农村土地抛荒的解决方案

1.要改善和整修村庄内的农田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库的管理和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完善沟渠的通畅度,保证灌溉用水,可以每隔半年进行大范围的水利设施检修,政府和村里都需要拿出一部分经费保证这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2.要修建农田机耕道,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建议可以将纷乱众多的狭窄的田埂进行合并,将其作为机耕道。或者是,由田块相连的农户自行商量和规划机耕道的位置与占地调整问题。因为农民对机耕道建设的呼声很高,所以协调起来是很方便的,在大量土地抛荒的情况下,少量的占用土地也不会引起复杂的利益协调问题。机耕道的建设将可以直接减轻老年人种田过程中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扩大机械耕种的面积。

3.提倡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种田能手耕种更多的土地并采用适当方式对种田能手进行奖励。目前村庄里自发地捡拾其他农户土地进行耕作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捡拾是农户与农户之间自发协调的结果。捡拾耕种的行为缓解了土地抛荒的蔓延,但是还不足以让土地抛荒增长的趋势扭转,而让我们看到扭转这种趋势的希望则潜藏在种田能手的身上。

参考文献:

[1]王兰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吉林农业,2011(05).

[2]刘谷生.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05).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参与

1 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我国多数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党和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建设和鼓励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行,农民参与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也有明显增加。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建设是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农民的参与已不是服从性参与,而是转变为具有主张权利的形态。[1]农民参与的总体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参与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干部在农民参与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并蕴含着丰富的民主理念。作为服务型政府本质是以民为本,宗旨是以为公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因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在理论上有合法性,在现实上更具合理性。

2.1 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其自己的权利,但是却不会自动实现。而农民参与到其中来,是农民争取自身权利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各级政府要按照农民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的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农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由于传统行政观念的影响,政府拥有着特殊地位和自我运作能力,这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唯一性。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配给方式,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有助于改变传统的配给方式,将自上而下配给与自下而上诉求结合起来。

2.3 农民参与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农民参与可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合法性。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级政府能够按照农民的需求办事,真正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各级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且最终还要以此为落脚点,有效地实现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能,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各个项目的全面发展。

3 我国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忽视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真实需求,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服务意识较弱 政府的服务理念直接影响着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使部分官员形成了“官本位”的意识。强调以政府为中心,忽略了农民的感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使我国公民仍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权。这样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不能满足农民的自身利益。另外,受官僚主义的影响,部分政府更注重的是自己的政治绩效,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限制农民的参与,使新农村建设变得不切实际。

3.2 农民参与意识薄弱 农民本身的参与意识不强制约了自身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民形成对政治权利的依附性,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农民不会去主动地了解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活动,更不会积极的加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没有认识到自己有参与的权利。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素质低,文化水平低,限制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而“教育程度越高,对体制和规范的了解越深,越倾向于采取体制内的参与方式”。[2]在我国,多数农民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使其很难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3.3 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低 在农村,社区是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农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社会成员分布较分散,各自利益不集中,讨论公共问题的机制也比较薄弱。使得农民不能够共同管理村内事物,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社区建设更加不足,物质基础缺乏,温饱没有保障,更是无心参与到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中来。

3.4 农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各种民主机制。目前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时,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存在着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政府出于自身的考虑,往往是要保留一部分信息,特别是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这样导致了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缺乏问责制和激励机制,使得政府方面缺少对自己的责任约束,不能明确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而缺少激励机制,使得政府的工作人员不能够积极努力的与农民一起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5 法律制度不完善 农民的参与同样需要法律的保护。在我国,宪法为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提供了法律上的根本保障,而且国家也制定了关于农民参与的规章制度,但是关于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法律并不健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由于缺乏规范,使得着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民参与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农民缺乏积极性。

4 完善我国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正视农民参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农民参与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的民主建设。

4.1 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在农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适合农村的服务型政府,加强农民的参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在我国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不能忘记农村的建设。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服务好农民,增强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更好的服务于农民,为农民着想,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忌浮夸和不切实际。这样可以实现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从而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以及对公共物品及服务的选择。

4.2 提高农民素质 “当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遍提高的时候,就会提高对政治方面内容的敏感度,意识到与自我利益相关的务责任,增强自我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和地方事务”。[3]十七大报告指出,为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使广大农民能够更加了解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相关决策、法律法规,更加了解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农民的素质就要结合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不同层次的农民,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发展体系。

4.3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的现实需要。[4]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这些需要满足了,农民会积极要求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社区组织职能的完善,服务能力的增强,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基础。因此,要建立符合农村的社区管理体制,要尊重、重视和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充分发挥社区在扩大农民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4.4 健全农民参与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建立农民公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规,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不断增强信息公开机制的可操作性,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信息自由使用,确保农民合法有效地利用信息。另外,还要不断健全政府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服务性政府应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应把问责机制、激励机制与农民的参与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政府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向导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

4.5 完善法律制度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应从法律上确立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确保其参与农村建设,促进政府提高管理水平。并且要注意树立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权威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给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一个法律保障。这样可以鼓励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胆行使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诉求,对政府服务质量提出合理的要求。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具体内容等固定下来,使农民参与农村建设有法可依,并能够引导农民正确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对于妨碍和破坏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行为进行处罚,进而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昊.浅谈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甘肃农业.2005.12.

[2]李强等.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篇7

1 网上预约报账模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较为重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首先,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传统的高校财务报账工作中,报账的主体就是校园、教师与学生,校园报账体系中包含着人员经费发放、材料购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而教师与学生的报账占总报账体系的20%左右,具有分散性特征,金额较少,高校财务人员无法全面整理与审核财务数据信息,导致出现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网上预约报账模式利用的是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有效性,便于财务管理人员整理与处理资料,逐渐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有利于提升财务信息的对称性。主要因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利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渐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在实现网上预约报账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网上预约报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查询与录入,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打破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增强其工作效果,保证可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另外,高校在财务管理的时候,利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处理工作效率,增强信息处理工作效果,提升其工作效率。

2 高校财务管理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问题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首先,参与网上预约报账的高校人员除了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之外,还有老师、学生等,参与人员人多、财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升财务信息录入操作规范性,难以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就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时候,某些参与网上预约报账的高校人员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重视,不能规范填写各类数据信息,难以提升其沟通效率与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时候,网上预约报账系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用户操作,如此以来难以提升财务信息报账制度的完善性,难以提升其应用效率与质量,无法保证财务报账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时候,不能全面分析高校财务管理需求,难以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特点等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无法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应用质量,导致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在实际应用期间出现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保证财务报账系统的应用质量。

3 高校财务管理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发挥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作用,逐渐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应用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可以培养信息技术相关人才,使其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效率。首先,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按照相关规范合理操作。其次,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使其可以意识到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重要性,进而提升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减少各类工作问题,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其次,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规范报账填写工作,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财务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审计人员与核查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最后,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保证网上预约报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认真核对各类项目,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并且将其工作责任分配给每个财务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其中存在各类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薪资的惩罚。

3.2 制定完善的平台报账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平台报账制度,根据网络平台的建设要求,规范网络平台中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行为,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同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逐步提升网上预约报账模式的应用质量,及时发现报账填写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另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重点关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的应用效率,利用各类制度约束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提升其工作质量。

篇8

一、县域金融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支农体系不够完善。前些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业务向大中城市集中和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逐渐收缩,特别是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大量被撤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金融业务,大部分县(市)农村目前仅农村信用社一家支农金融机构。如汉寿县2000年以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达20多家,而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仅剩三家,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削弱了县域金融支农的力度。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支农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但农村资金外流较为严重,据调查,汉寿县近几年每年净增存款达5亿多元,2008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44亿元,而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25亿多元,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当地新增存款大部分没有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汉寿县每年农业生产资金缺口达到4.5亿多元,金融支农资金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3、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的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目前改革还不到位,定位不准,仍停留于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上,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为主,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但一方面由于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过高,往往不分贷款对象、用途、信用状况等,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给农民贷款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特别是农业生产大户、农村中小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贷款担保较难,这也导致了农民贷款难。

5、金融信贷创新和服务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部门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乏信贷服务品种创新,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6、民间借贷活跃,但欠规范。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信用资金增多,农村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据调查,汉寿县农村民间借贷规模目前达3.5亿元以上。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督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7、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始终是个高风险行业。目前,大部分县(市)还未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此,县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放手发放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存在顾虑。

二、解决县域金融支持建设新农村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满足“三农”发展需要。一是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步伐,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在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二是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深化农业银行改革,明确农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农行上级行要给予县级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按不同地区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鼓励基层机构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置和占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办理环节,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力度。三是要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支持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力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支农服务的功能。加强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帮助消化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历史包袱,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存收贷,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势力。四是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保险业务。应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目前可探讨发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闻题。一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武的质押办法。如可开展林权和土地经营权质押以及应收账敖抵押,探索运用动产质押、包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共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深化信用乡(镇)、信用村、

信用组、信用户的创建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可将乡村集体积累和其他可用资金存入信用社,成立担保基金,农村信用社以一定的放大比例向指定的农户发放贷款,以此为杠杆撬动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困弱势群体贷款难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篇9

(中华网轻松为您解决各类写作难题!)

精彩导读:通过对该组近百名村民的访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过要把村公路修好这件事。的确,水田坝组的公路路况是太差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条路,它制约着水田坝组百姓的切身利益,学生早晚上学回家因路不好,没有车载客……

时间过的真快,开展"三万"活动入户调查阶段已结束,通过对这个阶段的回想,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也有了很多感悟。

我是从2011年3月8日进入见天坝村开展"三万"活动的,见天坝村是白果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我被分到了其中的水田坝组。

水田坝位于恩利公路59公里处,距白果集镇40公里,距利川市38公里。顾名思义,这个组的水田居多。整个水田坝组有百姓338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百姓外出务工,打工收入占该组百姓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水田坝组村民历来都有经商的传统,加上这几年政府的正确引导,已带动了该组的茶叶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以及次生的竹跳板业。水田坝一组(小地名:沙梁子)通过发展已形成了小街道,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有几户农户家中已率先安装起了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但越往里面的几个小组,村民的境况就不同了,百姓生活水平不一,通过分析,我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强弱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

我走访了蒲元寨和黄化刚二户,两户都是打工能手,蒲元寨会电工技术,黄化刚会木工技术,两人的收入都比较稳定,并且一干就是多年,通过打工,把自己的家装扮的漂漂亮亮,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水田坝有很多。同样,我也看到了很多不会技术,单出劳力的外出务工者,收入明显低的多,并且在一个地方做事时间不稳定,四处漂泊者居多,一年到头,所剩无几。

个人感悟:提高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断,地方政府应多在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二、修路―――致富的关健

通过对该组近百名村民的访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过要把村公路修好这件事。的确,水田坝组的公路路况是太差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条路,它制约着水田坝组百姓的切身利益,学生早晚上学回家因路不好,没有车载客,只有拿脚走,偏远地方的孩子读个书早上5点出门,晚上7点才到家;外来的茶商来此考察,想办一家茶厂,实地一看都打起了退堂鼓,这是发生在林家沟的林自勇身上真实的事,他为了招外地老板来,把场地都建好了,可到头来是一场空;很多家庭都想买一台车子作代步工具,就因为这条路太差,也都纷纷作罢;对于这条路,我是有过亲身体会,看起来是干路基,一脚踩下去,把鞋子都给淹没了。

个人感悟:一个地方要想富裕起来,路是最关健的,造好每一条便民路、富民路是各级政府的大事,也是基层群众最迫切需要的。

三、引导当地百姓如何走致富路、走哪条致富路是根本

我到过的很多地方,农户们都提出过两个诉求,一是希望政府拿出一个适合本地方种植方面发展的思路来。二是希望农技人员多到田间地头指导下栽培技术。如今,政府已经准备在水田坝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这对广大农户来说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摆在面前的就有几个难题,一是如何让所有村民思想转换,抛弃千百年来固守的一个传统,大胆的把水田抽水改作茶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扎实的决心和细致的耐心。二是农技部门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水田坝种植的茶种,供党委政府决策。三是把路修好,路不好,产品就出不来,就产生不到效益,要以产业带动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产业发展。四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创办茶叶加工厂,集收购、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以最低收购价来保证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个人感悟:带动地方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敢于实施,要敢于突破,要心里想着群众疾苦、时刻装着群众疾苦。干部要经常性的深入田间地头,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好的决策不是在桌头制定的。

四、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我曾到过一座桥,也将这座桥照下了照片,这座桥的具置小地名叫田坝,桥宽也就一米多的样子吧,两边没有护栏,这座桥是河沟对面八九户百姓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最大的隐患,在于它的“桥墩”,四五根木柱,无规律的插放在河沟边的土中,或者用几个大石将其固牢。走在上面不敢说如履薄冰,也是有点胆战心惊。据我了解,这座桥从修建到至今,也曾坏过几回,每次都是将“桥墩”换过,如果碰上大水,我无法想像它的支撑力。我问过周边群众,都说修建成本太大,要上万数的钱,也就没想着修,但其中的隐患好多人都是知道,曾经还有人看着柱子歪了,下到河里将其扶正的事。

个人感悟: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往往好多事都成了干部眼中的小事了,甚至不屑一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能只是一个口号。

五、人情猛于。

个人感悟:人情猛如虎这个词已经是个“名词”了,几乎家喻户晓,我认为它远比老虎让人害怕,老虎尚且不主动害人,它却害苦了千万家庭。农村中的人情已达如此地步,何况城市。是到该整治的时候了。

篇10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44-02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均超过了65%。位于华北中北部。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河北省不同地域部分农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调查、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探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不同地域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农村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52.3%、促进作用占43.1%、无作用4.6%;沿海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54.2%、促进作用占42.1%、无作用3.7%;西北部山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40.5%、促进作用占33.4%、无作用26.1%;南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45.2%、促进作用占44.3%、无作用10.5%。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中部地区表示支持的占94.3%;沿海地区占97.5%;西北部山区占67.8%;南部地区占91.1%。

2.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状况。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中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5.7%;沿海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54.6%;西北部山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86.3%;南部地区: 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9.5%。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经费预算乡镇。中部地区占75.3%;沿海地区占83.1%;西北部山区占56.2%;南部地区占71.9%。

已经或正在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的乡镇。中部地区占77.1%;沿海地区占85.3%;西北部山区59.5%;南部地区列入预算的占74.7%。

3.不同地域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对体育文化概念的了解。中部地区:了解占18.6%、比较了解占23.1%、不了解占58.3%;沿海地区:了解占29.3%、比较了解占38.2%、不了解占22.5%;西北部山区: 了解占12.1%、比较了解占20.3%、不了解占67.6%;南部地区: 了解占17.2%、比较了解占24.3%、不了解占58.5%。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重要的占23.5%、比较重要的占71.1%、不重要的占5.4%;沿海地区:认为重要的占41.3%、比较重要的占55.3%、不重要的占2.4%;西北部山区: 认为重要的占14.2%、比较重要的占47.6%、不重要的占38.2%;南部地区。

4.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器材与组织形式。农村居民有固定的专职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乡村。中部地区占12.3%;沿海地区占29.8%;西北部山区占3.5%;南部地区占13.4%。

有自己的体育健身器材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16.2%;沿海地区占69.1%;西北部山区占7.7%;南部地区占17.5%。

体育健身形式有组织有指导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8.6%;沿海地区占19.3%;西北部山区占2.8%;南部地区占11.1%。

5.不同地域农民体育人口数量。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两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者,定为体育人口。中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6.6%;沿海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37.5%;西北部山区体育人口数量占11.3%;南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5.4%。

6.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消费情况。体育消费受体育意识与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衡量农民自身体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农民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观赏比赛等。中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34.8%、150元~300元的占46.7%、300元以上的占18.5%;沿海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6.2%、150元~300元的占57.2%、300元以上的占26.6%;西北部山区: 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72.2%、150元~300元的占20.5%、300元以上的占7.3%;南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29.4%、150元~300元的占48.1%、300元以上的占22.5%。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济因素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几乎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其他因素: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1.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宣传体育知识、健身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还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团结等多方面功能,增强体育意识。

2.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抽出适当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

3.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陈彬.中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4]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5]王刚.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8-281.

[6]调研组.关于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河北政协网,2008,(6).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alysis in different region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 on athletics cultural

TIAN Zhen-sheng,YUAN Yu-tao

(Department of sports Agricultarc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