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05 00:3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用心交流,把学生当成朋友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步入中学,所以对中学的环境还很难适应,对新的授课教师和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过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对于适应环境比较快的优等生,教师要适时地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接受能力差的中等生,要积极引导,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差等生,要给予他们信任,培养他们的上进心。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地剖析,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地交流,以便使每个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对于课堂之外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下摸索,然后进行朋友式的对话,或者和他们进行一些互动。把学生当作朋友,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能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角色。
二、让学生作为课堂主角
课堂进度的安排要考虑学生接收能力的强弱,要顾及每一个学生,教学设计也要围绕学生进行。在导读提纲的指引下,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懂、学得会,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学知识点的归纳,也要学生参与进行,主动解答一下问题,也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一下学生授课。课堂作业的布置,也要参考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科学设计,难易适中,必要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作业的修改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批判和自我批判中成长。
三、实践中成长,实践中完善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而由于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许多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刚刚形成,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以便使自己的教学成果最大化。
四、语文教学结合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增加一些趣味性
篇2
一、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无论学什么东西,首先都是通过文学来理解的,也是通过文学来表达的,所以一个人的文学程度,决定着其对所学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认知能力。所以缺乏文学知识的人,无法做到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处理身边的事情和问题,不会调解矛盾,找不到事情的奥妙所在……其实就是不懂得逻辑推理的人。像现在很多人得了精神上的疾病,就是因为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自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又不能表达出来,只有闷在心里,久而久之积累成疾……如果他的文学好,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把事情说清楚,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劝解自己,不至于闷在心里而积劳成疾。当人们明白其中的自然哲理,自然而然就明白重视文学的重要性了。如果再让他们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墨客,哪有得这种病的?就会更增加他们的重视度了。当人们认识上去了,都重视了,家长就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文学,孩子本身也会主动去学习文学,教师自然也会好好教了。可以说,提高认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有了学生的配合,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展开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科技的发展,已经遍及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领域,带来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单靠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往往比较抽象,语文教材丰富的内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学生一直是死记硬背地被动学习,渐渐对学习不再感兴趣,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而多媒体是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集成,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新信息技术。
多媒体呈现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学习《登泰山记》时,我精选了一组突破。
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制作在课件的开头,作为导入。学生为这些风格各异的著名大山的瑰丽景象所吸引、震撼,不少学生在啧啧惊叹中拿起了笔,在他们的知识宝库里又添下了一笔对大自然伟大神力的记述。
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功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更符合学生的感性认知规律,通过直观生动的电视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学习、欣赏和应用内容的感知距离,有利于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教学功底扎实,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学底蕴。在课堂上博闻强识总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比如,课文中穿插历史小故事、举一些幽默的事例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语言精练、幽默,板书清晰有条理,学生喜欢听课,教学成绩自然也不错。在课堂下,教师的博学多才能解决不少问题,课间我们常常能见到教师身边围着不少学生,而那些学生中不仅有问语文问题的,还有问英语或化学等其他科目问题的,实在让我们惊诧.就是同事间偶尔聊天,这样的教师的话语也常常能一语中的、抓住要害,又或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教师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不能拖延,敷衍。尤其是现在教师们往往一个人要带好几个班,学生多,任务重,更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我有一位同事,她总是认真地备课、上课,忘我地批改作业,她的桌面每天都有一摞摞堆积如山的听写本、作业本、练习册,这一座座小山常让她没有时间抬头,经常牺牲午休时间,甚至晚上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
教师要把爱献给每个学生,让爱的雨露流进学生的心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朴实的、无私的。比如,我每天都早早来校,督促学生早读,观察学生的状况,一旦发现有没到的或身体不舒服的学生,马上通知家长,及时解决问题。课间,我总爱多留在教室一会,跟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中午午休时,常去教室关心学生。长此以往,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密切,交流增多了,关系非常融洽。
教师要尊重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常常能在办公室听到有的教师称赞自己的学生,总是自豪地向同事们讲述自己的学生所做的令人满意的事,然后自然地说:“这孩子,真是不错。”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们也是平等地跟学生交流或者叫来家长商议解决,绝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批评学生时歇斯底里地吼叫。这样才能平和地解决问题,对学生是宽容的、开明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尊重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最大的配合,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和教师一起进行教学互动等。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学生对教师心服口服。
篇3
学习是用来明智的,是用来开阔眼界的。你学到的具体知识在将来不一定有用,但是可以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成为一个有积淀有智慧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语文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今天我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梅洪建老师的报告,我觉得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我的心被久久地震撼着、感动着。
一、爱是需要能力的
梅老师是用心做教育的,虽然年轻,但提出的观点却是超前的。在班级管理中的观点和方法源自自己深入独特的思考,不是前人成果的复制。梅老师提出:爱是需要能力的。想想我自己,有多少次是打着“爱”的招牌做出“不爱”的事情呢?当学生不愿意学习时,我也无数次逼着学生学;当学生学不会时,我也曾因为恼火而口不择言;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也曾多次进行批评,很多的批评都没有艺术性,有时甚至由此引起了师生的对立……想想这些,真的感到惭愧!爱学生是需要能力的,盲目的爱还不如不爱。
二、在人的心灵上种满庄稼
有个成语叫“无事生非”,一个人如果无事可做,他必然会生出许多的事非来。一个不爱学习,不愿学习的孩子,必然就会扰乱班级纪律,给班级惹来事非。所以梅老师提出:在人的心灵上种满庄稼,也不长杂草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多种动起来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时时有事做,事非自然就没有了。想想我们班那几个“惹事精”,就是因为“闲的”。他们闲着,并不是真的无事可做,是因为学习、劳动这类的事,他们都不愿去做,强制也不行,老师没那么多的时间看着他们吧,老师一离开就开始惹事了。梅老师告诉了我们方法,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布置给学生的事情尽量贴近孩子的兴趣点。
三、利用人性的“虚伪”管理学生
虚伪就是不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态度的行为。人性的虚伪也堪称是一种品质,虚伪是因自身的需要后天慢慢形成的一种品质,人的身上具备着多重品质,只是虚伪这一品质运用起来比较容易些。学生也有“虚伪”的品质:明明不爱学习,却愿意参加学习兴趣小组;明明不爱劳动,却愿意承包班级事务;明明自己犯了错,却去指责没有犯错的同学……“虚伪”,也不是一种完全不好的品质,人,有时也需要“虚伪”。重要的是一名班主任能看透学生的“虚伪”并巧妙地运用它,使它为教育服务。
四、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人,只要时时刻刻有了一种向上的动力,他必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努力向上。梅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很多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让学生背励志格言,班会课上“煽情”,借助班报影响学生,为学生过生日,周末的展示活动等,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激励着学生每天满怀___,奋勇向前、向上。
五、施政讲策略
在班级施政的过程中,梅老师是智慧的。他对学生提出的每要求时不贪多,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如梅老师周四提出“别给我惹麻烦”,周一提出“做全新的自己”,其它三天没再提什么要求;当班级的各项检查不如人意时,梅老师只要求学生选择先把一项工作做到等。其实,只要周四、周一,学生能做到,周二、三、五还能差吗?工作看上去很多很重很多,梅老师只要求学生把先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呀!就这样,看似梅老师是很容易知足的,其实梅老师是运用了“人心知足象吞蛇”的策略。
梅老师管理班级的策略,我只不过学了点皮毛,对于梅老师报告的精华,我也没有真正领会。但仅仅以上所学,就足以让我震憾和感动,在以后我还会用心研究,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语文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我参加了石家庄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不但观摩了三位优秀教师的课,而且有幸听取了三位老师的报告,感觉收获很多。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讲的一节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次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议论文论据的选用特点,题目和选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他的课是一种深度语文,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没有课件,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激情的场面,一根粉笔,一张嘴。清晰的教学模式,精致的板书和作业设计,简单就是他的教学特色。他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品成自己的东西。
他在讲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给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他问:“哪些现象司空见惯?”接着问:“什么叫司空见惯?”一生读参考书中的注解。“注解写得太多,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见解。”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谈这个成语。“司空见惯这个词从哪儿来的?我们要有发问精神。”然后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司空和刘禹锡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们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尝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识,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原来学习不能“司空见惯”,要学会质疑,追根溯源。
听完薛老师的课我感受很深,薛老师的幽默风趣,讲课时潇洒自如的风格让我佩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我带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地参加了本次小学语文国培培训。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又精彩的讲座。“国培”学习使我这个有近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国培”专家深入浅出的讲析、诠释无不紧扣新课标理念,让我们这些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学习后对新课标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我们领悟到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精神实质,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国培”学习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小学不同学段、内容的特点。小学语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国培”专家让我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学段、内容的特征;为我们深入文本探究,科学“备课”,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专家在讲解自己的理论观点时,列举了大量的课堂实例,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的本领传授给了我们,让我们在教学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促进了自己教学技能的形成、巩固。
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例如,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只是做得还不够,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我们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送给我们一线教师一份“大餐”,一份精神文化的“大餐”,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内容,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同时,我也深刻领悟到,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进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我们所教的每个学生,才能配得上“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作为教师的我们将和学生共同成长!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新课改。而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阶段,我们应当以新课改为背景,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备属性。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受欢迎程度,一个积极向上而又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往往是更加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也更倾向于接收其传授的知识。老师如果能够通过自身的独特方法,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新知识,培养出高素质。这样,原本漫长的上课时间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得教师受学生喜欢。
2.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应当在新课改下,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堂,走向室外,体验不一样的现代化教学。在室内教学中,学生们接受到的是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学到更多的则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对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有吸引力的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定期开展课外活动还有利于学生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维护课堂秩序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则相对被动,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在现代化教学中,我们应以新课改为背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能动性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2.积极发挥干部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培养筛选出来的较为优秀的班级干部,让班干部协助自己的教学管理活动。这既能够提高语文教师自身工作的效率,又能够提高班干部们的管理能力。同时,由于班干部往往同班级同学更为亲近,也更了解班级同学,更易于同全班同学一起寻找出一条适合本班全体同学整体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倡导启迪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对于特殊学生因材施教
对基础较为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应有足够的耐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并不断鼓励,使之慢慢进步。而对那些成绩优异或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应当着重培养,将他们任命为班级干部或者活动的组织人员,在班级管理或者活动中委以重任,使之成为学习和活动中的带头人。
2.巧妙点拨,引导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主观性和发展性,鼓励学生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都是十分宝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模式来引导学生来培养这种能力。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可采取小组教学的模式,分组观察、分组思考,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一文时,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及“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产生疑问。因为前两句的意思是说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难以相见;而后面的两句似又在说河汉清浅,相隔不远。针对这样的疑问,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多方位解读文中的意境,也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也可以从中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前文说牵牛星和织女星相相距遥远,后文又说河汉清浅的意义在于突出牛郎和织女的深厚情感,虽然他们相隔甚远,但是由于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使得心灵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故有“河汉清浅”的感叹。通过教师这样的多角度引导,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
[2]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鉴于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本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浅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精心营造创新环境
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与氛围,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才能够出现,创新才有可能。有民主作风的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有民主作风的老师还应该时刻保持宽容的心态。每位老师接触到的学生很多,他们的意见观点也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偏激甚至十分荒谬的思想。面对这些思想,老师应该具备容忍“异端”的品格,耐心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平等争论,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断定其为错误,然后再声色俱厉地加以批评指责。在互相信任,尊重的环境中,学生们才不会感到压抑,才会对求知欲更加强烈,其创新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二、活教教学内容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应当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即永不间断地渴求专业新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有更多的前瞻性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并把这些知识理论进行有机地渗透,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对于应试教育,众人往往异口同声予以否定。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积累素材,巧于设计,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消除创新的神秘感,也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树立问题意识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疑以此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活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树立问题意识。那么对于创新教育,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好。
参考文献:
篇6
先是,集体集合,点名,每人发了一册《xx学院新生守则》,在开学之初以一本守则的形式开启了我们对大学的好奇。后来,后来在这半年的生活中,我们真正理解到这本书的用途之大,真正理解到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发这本书的良苦用心,真正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之后,是游园,就是参观我们的校园。心里那个激动啊。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了校园教学楼分ABCDE五大区,上不同的课程要到不同的教室去,呵呵。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呢。校园中间有一个小湖,墨色的和红色的金鱼在湖水里畅游,我忽然想到这不正是我们自己吗,以后就可以自由的在大学里徜徉啦,想到心里那里那个乐啊哈哈。湖中间有喷泉,那天没有开,但是却为日后一睹它的风采埋下了伏笔。湖对面是小小的一个广场,好像是回音壁似的结构吧,后来没到早晨在那里读英语或是美文时,从对面就传来朗朗的回音。朝阳在天上,也在水里,更在每一个凭湖而学的学子心中。后来,我们又发现校园里有好多树啊,绿叶掩映,婆娑有致,定睛一看,嚯,这不是家乡的柿子树吗,呵呵,头一次发现柿子树也能被修成园林树,我都快不认识你们啦。到了秋天,柿子挂满了枝头,也压弯了枝头,招引了无数的喜鹊,也拴住了我们追寻美的眼睛,滋润了我们日渐干涸的心。接下来是继续的游园,在学校的后面,我们发现了另一番风景,野花开在山坡上,曲水环流,绕堤是千姿万态的垂柳,晚风习习,杨柳依依,流水潺潺,拱洞桥弯弯跨过,横卧在那一片绿荷之上,恰是荷花盛开的季节,风吹过处,送来清香缕缕,让人不禁醉在这香气里了。后面是层层的绿树,密密的铺开,有这麽一个清净的去处,真是人生之一大乐趣啊。
游园结束后不久,我们的系主任给我们作了报告,诙谐幽默的讲说常常逗得我们捧腹,侃侃恢宏的旁征博引常常引来一片赞叹。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系主任的讲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学生,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怎么去适应大学生活,怎么与人交往,怎样在大学里树立一个人生新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他让我明白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为我扬起了远航的风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在开学之初的茫然里似乎看到了一扇半开的门。从那里隐约透进了希望之光。我知道,我的生命有了新的萌动,如破茧的蛾子,从此开始展翅飞翔。
坦白的说,高中时代,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在为自己而活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懵懂的学习,懵懂的生活,当这一切结束了,回头望一望竟然如雾一般,迷迷蒙蒙的,看不清楚。太多的想法被扼杀。太多的激情被灭,仿佛这青春落满了死灰,不再有一点颜色,一点生气。高中时代,偶然听到一首歌《怒放的生命》,被他那从心底吼出的渴望所深深的震撼,泪水不争气的留下来。怒放的生命啊,什么时候能像花儿一样,开在我的生命里?
终于,高考结束了,是非成败不需论,且走好脚下的路。我如同一个在黑暗里挣扎已久的人,终于等到了黎明,终于看到了阳光,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开始自己怒放的生命。暗暗地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啊,活出个样子。
篇7
一、由“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体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是教学达到效果的重要条件。要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真切地与文本对话,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以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调动学和教,不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掌握思想感情是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完善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
篇8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当我认真接受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希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意义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意义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真实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接受,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非常有意义。“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进度等情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积极性。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可以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教师改进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短短的几个字却很精练的写出了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五、爱生应有九需要:
1、智慧2、尊重3、宽容4、惩罚艺术5、教育艺术6、批评艺术7、发现8、鼓励9、微笑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莫旗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一次特别的中小学老师暑期继教培训,所有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无论是年长者还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对本次活动赞不绝口,并且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研讨中,使得本次培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参加了此次培训,我也从中受益匪浅。说到这里,您一定对我们的培训内容特别感兴趣吧,那就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
本次培训分三期进行,每一期培训老师都设计了周密的安排;第一天上午:崔老师对“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进行讲座。然后利用下午和第二天的时间各个研修团队进行备课、交流,第三天由培训老师进行检查验收。可以说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我们的数学教研员崔老师非常的辛苦,她不仅要关注整体,还要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而且对每一个细节都指导得特别到位,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让我们每一个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大有所获。
“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训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与确定教学流程;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编制教学预案。可以说通过本次培训,我在这六大环节中都有很大的收获,下面我就教材处理深入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新课程倡导“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从而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于教材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我们不具备大城市那些优越的教学条件,也没有优越的校外课程资源。例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但我们老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有趣。
说到这里,我不禁止想到自己在教学四年级《植树问题》的点滴经验,本节课最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间隔”,如果用术语来解释学生会感到很抽象。教材中也没有具体介绍“间隔”一词的含义,而它还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基础。这可怎么办呢?正在我苦思冥想之际,我注意到很多小学生都玩拍手的游戏,两个手指间的缝隙不就是间隔吗?于是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表演“幸福拍手歌”入手,表演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一只小手,问“你能发现什么数字?”学生答:“5”。我说:“你们说的很对,我们一只手的确有五个手指。可老师除了发现你们说的5以外,还发现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学生一时全用诧异的眼睛看着我,又看看自己的小手,很快有的同学发现了:“老师,我知道了,是手指间的缝隙。”我称赞地夸奖那个同学:“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于是我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理解了“间隔”这一词语,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就像新课程倡导的我们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仅是个例子。”而如何把握教材,利用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教师要想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3
我们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继续教育培训,这次培训,专家学者们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转变观念,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全面推行素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下面谈一下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这次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但是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必须做的事,学习是永远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尽快地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教育观,就是要把“教师说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陈旧教育方法重新审视,转变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使学生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我们应主动地由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围绕学生设计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立足课堂,提高质量。
课堂是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主阵地,教学视频中,专家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适时参与、做出决策。 在上课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我也注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去体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三、教师自我成长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次的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专业知识更使我的业务理论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要教好课更要会出好题。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我受益非浅,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了新形势下的先进教育理念,了解了高考的趋势,和在教学中的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先进策略和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落实,逐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地按素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所教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4
经过两天的继续教育学习,四位老师精彩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更好的写导学案有了更进一步地学习。
1、转变思想,解决为什么要课改的问题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高水准的教育教学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身边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往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已不在适应和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我们应该、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让老师轻轻松松地教,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让老师和学生建立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交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转变教学思路,新式教育更能适应现代孩子的发展 张四宝主任曾经这样质问过:教师是体力活吗?为什么45岁以上的老师体力跟不上?刚听到这个问题时我觉得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农村的教学中,一个老师带三门主课,还有副课,基本上每天跟着学生转,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到了晚上,许多们课的教案还要写出来,还要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说起的比鸡还早,睡得比牛还晚。视力的下降,脊背的疼痛,学生的成绩、社会的压力让每个老师透不过气来,教师的工作比体力活还要体力活。但是,我们的面前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呢?非得抱着陈旧的东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延续先去吗?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落后所带来的影响那是没法估量的。那将会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悲哀。
3、转变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有句话说的好,“师傅引进门,修行再个人”。然而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填鸭式的教学让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思维,机械的跟着老师的思维走,重复写着自己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词语和生字,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去阅读,没有时间去解决自己的疑问;重复做着苦燥无味的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如何去创新?这些都需我们老师们慎思呀!所以,我们应该放宽眼界,用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的教学去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教学方法、思路的改革刻不容缓。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5
10月7日,在初中聆听了市进修校王老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新规范的解读感慨万千,王老师着重在爱和教师行为的方面进行了诠释,和教师们互动,在热烈气氛中将培训圆满结束。通过学习,我谈谈我自己的拙见。
一、教师是一种普通而崇高的职业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常把教师比作父母,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多么的受人尊重。那么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呢?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试想,把一个幼稚、天然的自然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人,是何等的不容易!教师的职业的确是伟大而又神圣的。我们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培养我们成长起来的那些教师,他们的确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精神、灵魂上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还因为教师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是人中楷模,教师职业要求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
然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而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尘不染”,敬业尽职,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就不很容易了,再说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有时在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语言上的过错,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对教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体制和人性之间,国情和人情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教师就会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尽量抵挡一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给学生腾出尽量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时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切实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二、爱与责任
“爱”和“责任”贯穿于“新规范”的始终。时代赋予了“爱”和“责任”新的内涵。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当今教育专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都是基于对教育对象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对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揭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不仅周期长,而且教育对象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同,需要很多教师的团结合作。一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不同家庭背景、经历,不同气质、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秉赋、能力等。二是处于身体发育和成长的不断变化之中。将一个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一定要求的人,责任对于教育者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篇9
论文摘要:在创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学校内部的社会学条件发挥着十分突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学术界早就注意到宏观社会学因素与科学技术创造的关系,而对于教师因素这一重要的学校社会学条件则缺乏必要的研究。文章试图从学校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角度对影响创新教育的教师因素进行分析。
创新教育的社会条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我国开始推行科技和社会的创新时已经充分估计到体制、机制和群众心态的正负面效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的作者则证实了社会促进、示范作用、环境因素和动机定向等的制约作用。贝弗里奇更特别关注在创造发明中社会的鼓励和报酬的价值。章韶华等从人类观出发,指认创造为人类社会需要所规定。在四川省普教科研项目“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实验研究”(以下简称“课题”和“课题组”)结题中,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发现,社会学条件对参研教师有着突出影响。
创新教育的实践者是教师,教师的社会境遇、学历、性格、角色意识、年龄等从不同角度影响其对创新教育的兴趣、参与和投人,推动创新教育对骨干教师的意义显著。
一、投入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不受教师社会境遇的影响
教师的经济收人和文化处境是其社会境遇的主要标志。在课题开始时,有人认为这样两个条件的差别会使境遇不佳的教师难以参加实验研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教师,在我国属于生活有基本保障的群体。从收人的绝对值看他们不是富裕阶层,由于国家干预,教师的收人在当地都属于稳定而有节余的一类,属于地方“中产阶级”或“准中产阶级”。课题实验学校分布在四川省内三种地区。较差的有旺苍、洪雅、南江、仁寿、彭山、内江等县;中等如绵阳、德阳、峨眉等市;比较好的是成都市城区。以这三类地区教师的收人相比,差距明显。但与当地其它行业从业者相比,教师的收入应在中等或中等以上程度。如果教师入不敷出,他们会产生双重体验,即经济人的无奈和知识人的追求。在显露这类矛盾时,教师的职业特性就更明显。即使存在这种现象,也不影响教师专注于日常教学,同时,还能够投身于另外的活动。对于生计低于起码水平的教师,课题组也进行过发动,但是效果不佳。正如列宁所谓,生活无着,怎样去谈普及教育。
按理,教师的待遇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学校给予教师的待遇决定于对其贡献的评价。然而,这只是单向的对应关系。教师对职业活动的理解是多向的、多层次的、综合的和复杂的。其中,教师的志趣、处事需要和能力等经济以外的因素可能在创新任务的旗号下重新组合,使创新教育高度合理化,即力图保持“创新是教育的常态”的职业尊严。积极参加创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一是能感受到自己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二是在与学生交流和碰撞中,面对天真的、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必须使自己保持活力。比如课题组中贫困学校主研教师在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坚持研究,乐此不疲,成果丰富,备受称赞,且多被借鉴;大城市处境不错的教师同样如此。可见,这是教师内在精神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是教师对创新的兴趣所致,与所处境遇无关。这与格兰布斯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结论一致:教师洛守中产阶级的行为准则与经济信条,还示范着中产阶级的德性,和谐、整洁、有秩序感、极富爱心和耐心。当社会强力地提出和推行创新教育时,教师必然积极响应制度文化的要求,不能有所懈怠。这是由其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所决定的,与实际境遇无关。
在课题组所掌握的材料中,教师的实际表现与前述要求是一致的。几家业务经费极差的学校,参研教师的热情同样非常饱满。由于余钱剩米有限,又不愿放弃课题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他们经常采取违规超载节约车费、超员住宿节约房费、想方设法节约餐费等尴尬的方式,以达到参与研讨的目的。课题研究进人实质阶段,教师大致掌握了操作方法,创新教育兴趣与热情中完全掩盖了经费短缺的不安,课题组的活动已经超然于物外。
在创新教育研究中,教师劳动的成绩这种精神刺激,替代甚至淡化了有关报酬的需求,对创新教育实践过程及相应结果的关注超过了经济的吸引力。赫兹曼指出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经济/社会心理/个人发展”的法则,而我们根据实证结果把它修改成教师的发展公式:“社会要求/个人兴趣/个人发展”。社会要求指对创新教育的普遍期待;个人兴趣指对创新教育实践所转化而来的持续热情;个人发展指在创新教育研究中取得成功的个人经验以及创新教育能力的增长。事实证明,在一般经济处境下,教师的创新动力并非来自经济方面的诱因。
创新教育必然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或重塑,按照过去的经验,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有赖个人接触和占有的社会文化资源。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教师,无论在信息采集,还是交流机会方面,肯定有所不同,比如是否方便,是否丰富,是否具有直接引用的的特征。处境有利的教师沐浴在丰富而新异的信息源流中,容易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常常得风气之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使他们领先一步了解教育改革的势头,能够获得形势的推动。处于信息相对贫乏环境的教师,其身处的环境与个人智慧极不相称。“春风不渡玉门关”,很难有最新信息的浇灌和影响,他们的教育兴趣及教育灵气也因缺乏新异的刺激而渐渐褪去。所以,经验认为,文化处境的差异会制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表现。
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课题组内发生的情形却与通常经验不一致。教师对创新教育的态度取决于他们的认识倾向和职业责任,与教师的文化处境没有相关关系。不管是在教育信息迅捷便利的大城市,还是在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的边远地区,一旦教师成为创新课题研究的成员,他们几乎都能积极利用共享信息,倾心于接受培训和指导,专注于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包括认真进行初级学习,即模仿。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在创新教育研究上所显现的差别,不是地理环境,而是参研教师本人对于创新教育的知识面和技能决定的。如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教学,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作品更富于生活意味和实用性,还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创新教育的成就与教师学历没有明显关系
课题组在组织研究集体时曾经有一个当然之想,尽可能邀请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等学历的教师作为主要研究成员,理由是他们水平较高、思维相对活跃、有一定理论修养。但是,在研究中却发现,在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和插人创新知识和技能方面,他们没有超过学历较低教师的表现,更不用说突出表现了。在取得较好研究结果的学校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45% 。
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学历和低学历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都役有特别重视。第二,高学历师范教育突出了学生的理论培养,而对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不足。如果高学历教师与其他低学历教师相比,他们就会因操作基础的缺陷难以进人研究的前线。既然高学历教育陷人这种误区,也就难免使受其影响的教师,在进人创新教育时不能超过低学历者。
另外一点也非常重要。学历的差异只能反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这种经历中有客观水平上的差异,但不能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经验的增长和技术的提高而形成的教学能力。在人力资源问题上一直强调,学历不能代表学力。学历的高低可以相对地衡量一个人的学业能力,但不能充分证明一个人向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他在某种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教学的常态,所以,这种能力重要的一面,就来源于教学上的创新积累。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兴趣,与其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上产生的问题的敏感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有关,这种相关性不是教育所能带来的,也就不是学历所带来的。事实上,与教师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倦怠感的努力有关,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产生新思维,理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结果。如果高学历的教师,在任教之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他们的学历优势就难以变成现实而与低学历者相比在操作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性格是取得高效能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既然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和参与热情与其境遇和学历无关,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动教师的创新行为?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显示,教师的性格特征是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学对群体性格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组织及其存在与发展的氛围,尤其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反映的群体特质。不同的学校环境,成为性格塑造的条件。学校提倡创新教育,从开始到真正实践,需要参与者改变教育观念,继而改变教学行为,其间究竟要经历多少时日,这是不容易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决定于学校群体性格等。在课题组中,启动迅速、维持稳定、结题规范的子课题组(人数大约在巧人以内)的成员其性格特征,比如士气和凝聚力非常高,动力性比较充沛。成都市一所学校,首先响应课题组的邀请,所派出的研究人员全部属于特别喜欢个性化教学和出新的教师。
思想活泼开明的学校在发展中会逐渐地形成积极向上的、主动出击的集体意志,愿意挑战落后,迎接先进。当这种意志、态度和行为倾向在实践中趋于稳定时,就会形成集体无意识。这些属于群体的性格表现,会渗透、贯穿在学校的思想传统、学习和见识、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形成默契、挺身而出、活跃、开放的行为品质,其左右学校目标的力量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当学校把创新教育作为集体目标时,基于学校的集体意志,这一目标的可接受性和达成度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学校教师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容易朝新任务方向上激活,使创新教育的局面能迅速打开。
换言之,在进行创新教育实验研究的学校中,如果说学校的研究过程能够顺利进展,且又有比较丰富的、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这大多与学校教师群体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有关。这正是推动创新教育,促进教师继续教育说理取得成功的内部动力,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如果说这也是“随波逐流”的话,应当给予正面注解。随“群体性格”之波而逐“创新教育”之流,用教师群体性格营造创新教育的外部条件,既是创新教育所要依赖的重要条件,也达成了创新教育之目的。
创新教育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焦点和难点。研究之初,有人说:“素质教育都没搞清楚,又来一个创新教育”;也有人认为”创造力不能培养”。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阻力。创新教育进人课堂教学时,必然要求改变教学习惯,对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师生间的课堂互动,不能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要,不能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行为等进行反思和调整。面对这个过程,除群体性格在对抗负面影响外,必然涉及个人的认识。在课题组中,大家看到了个人坦然的性格因素,他们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工作,表现出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勇气和信念、不惧失败、克服困难以及对不被理解的准备,等等。
四、角色意识是教师投入创新教育的重要动力
在学校中推行创新教育,基本性质还是社会责任。教师是否能够为此行动起来,还决定于他们从自己的角色地位出发对这项工作所作的价值判断。绝大多数教师,他们对于角色地位的认知,及所意识到的角色责任就是启动实际活动的关键。事实上,现行的与指挥棒相类似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和限定,抑制着教师投人创新教育。只有从长远的、根本的教育理念上看待创新教育才可能摆脱这种局限。课题组中的积极参与者,确实能够理解创新对学生和自己的价值,把教育创新当成教育的职责、宗旨和常态。角色地位也就是行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教师能否认识到创新教育对其工作和自身的意义,需要宣传解释;而具体的课题操作是否与提高教学能力有关则是最重要的的宣传。
“真正的思想应当是能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创新教育的思想只有与教师操作的平台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才能为教师真心地接受,并转化为教学行为。这符合教师的职业需求。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指出,“每当我们谈到大范围的改革,我们总是依赖国家、州或地方的指令,就好象行政性指令是一股带魔力的风,可以横扫整个学校,给其带来奇妙的变化。可是所有的批文和官方命令充其量不过是一阵飞扬的、看似带有仙气的尘土。当学校里的教师根本不知从何人手并缺乏获取帮助的来源时,任何教育改革项目都不会成功的……”。成功的研究组织必须使教师知道如何下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其任务之所在。把创新教育研究的主渠道锁定在课堂教学中,把研究的目标与教学的目标紧紧联系起来,使教师能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角度去理解创新教育,是很能贴近教师的角色地位的。这样安排也不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在实验和教学时间上不易发生冲突。
教师的课堂角色具有个性化特征。传统的分类法基本属于静态研究范畴,把教师分为正式角色(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和非正式角色(包括教育知识的分配者、学习交往的控制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社会标签的张贴者)[8]。然而,以这些静态分类为尺度,难以理解教师在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中的意义,与当今时代对教师的社会期待和法定文化要求不完全匹配。尤其是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构成更应是丰富的,多元的,动态的,是兼具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并突出非正式角色的综合结构。他们应该具备创新鉴赏力,能诱发多向度的思维与想象活动,尤其是要促成无边际的发散,等等。这些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师的意义,在一般教师的角色意识水平上接受创新教育可能出现困难,所以,课题组面临着从新的角度动员教师的任务,就是养成新的教师价值观。
本课题强调创新知识和技能,为教师津津乐道。在知识社会学中,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人,他要依赖知识系统,参与知识的传递。按照最新的观点,必须参加知识的发现,特别是教育技能的发明和发现。在课堂创新教学中,突出用教师教创新的知识和创新地教来体现新的教师观。事实上,在课题组中形成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更高级的复合系统,即教的内容的知识和教的方法的知识,以及教师参与知识的方式的系统。课题组以“教、学、研”三种方式的同期互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知识的传授方法、方式、技巧和艺术上去研究和突破,在此间产生着创造成分,教师一旦有了知识的更新或创造体验,对他们的专业刺激会更有力。
教师对角色地位的认同促进其专业成长,特别在今天的招聘制和聘任制中,教师要想保住位子和提升,都必须做出成绩,其中就有创新研究的成绩。这种要求,更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干劲。而用教育科研来推动教师群体和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继续教育最可靠的方式之一。随着这一观念在教师心目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也在创新教育实验中增强。他们找到了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因而对创新教育的实际投人和取得的成效就不一般了。
五、年轻教师有参与创新教育的特殊优势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兴趣与其年龄有关,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对待创新教育的兴趣更高。如某校教师群体中,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比为1:l。其中,青年教师占课题组总人数的90%,主要担任设计和操作;10%是老年教师,他们也只是课题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没有实作者。
这些钟情于创新课题的年轻教师有这样的特点:第一,他们读师范的时候,接触过有关课程的训练,而老年教师没有这种经历。第二,他们更加好奇,更愿意接近和进人信息世界,老教师则喜欢另外的闲暇方式。第三,他们还没有成家或没有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压力,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和应对新的教育要求。第四,参研的年轻教师有一种突出的优势。在校长心目中,他们对新的动向有较高积极性,有较强的教研活动的能力和业绩,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生力军”。所以,本课题主要由这批人支撑,一点也不为怪。
创新是一种科学事业,肯定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心理能力,其中既受年龄心理特点的影响,也受成人社会化过程中提高教师群体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影响。青年教师思维开阔、活跃,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时尚;他们在思维的独立性和求异性方面有较快的发展。创新教育需要打破原有的一些教育教学习惯,在新和异方面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绩,而创造性劳动本身就需要教师能摆脱思维的依赖性,利用自己对教与学的好奇心来重新设计教学,寻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此外,从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而言,面临社会地位的分化,对教师的成长有所触动。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尽快做出一定的成绩来回应对教师的要求。同时,实现向上的成层流动。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要求上出现了新的特征。所以,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兴趣,反映着社会的客观要求,他们必然会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抓住自身发展的着力点。
篇10
一、营造和谐气氛,促使主动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无拘无束、主动参与并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也使差生变厌学为乐学。
1.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对情感的需求特别强烈,尤其是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以严父慈母般的关心和爱护。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在学生犯错误时,尽量语重心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老师,才能使学生觉得亲切,和学生产生默契,建立起真诚的感情。学生也会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2.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氛围
孔子最推崇“乐之”,他强调的就是兴趣。而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以及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学参与。如:教学《行道树》时,我让学生课前每人画一张水墨画――行道树,在上课时首先让每个小组推荐出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供全班欣赏,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阅读兴趣都来了。
3.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重对学生的观点、见解及时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对回答不够准确的,也应先肯定其中可取部分,再指出其中不足,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表达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课堂是自己的学习场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可信赖的“向导”。他们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枯燥的“苦役”,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从而提高兴趣,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课外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要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使之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由课上延续到课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教育不能拘泥于书本和教室,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下面谈谈几点做法。
1.课前备资料、备问题
我从教初一就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或网络查找有关的资料,如讲《苏州园林》让学生查找拙政园、留丁园、狮子林等重要园林的游览图,下载名胜景点,增强对各种园林特点的直观认识。课上,在教师的带领下理清说明顺序。上《理想》可让学生收集一两句有关奋斗的名人名言,收集一个有关实现理想的伟人事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提高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谓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点石成金”之术,这样也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提高学生读、写、说能力
对于“读”,我在班上设立图书柜,要求同学们每人定期交出两本课外读物,只要是健康的书、报刊或杂志等都可以,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到了初三,许多同学读了较多书,学生乐于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锻炼阅读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硬皮笔记本,将其中优秀词句等摘录下来。
对于“写”,要求学生写周记和课堂作文。教师评改后,选出佳作贴在班级的“展示自我”栏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说”,我采用的是课前三分钟演讲,从初一一直坚持到初三上学期,每天按座号轮流,讲的范围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要求学生讲完故事后要用一两句话点评,名人名言必须写在小黑板上,还要说明为什么喜欢,这样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上一篇: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 下一篇:物业培训心得体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