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22: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荷花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荷花教学设计

篇1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篇2

1.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能仿写诗歌。

3. 情感目标: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一首儿歌吗?师带头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学生补充出歌词后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和星星有关的儿童诗。

2. 简介儿童诗,指出今天学的儿童诗有两小节,并让学生知道每节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二)初学文

1. 比赛学习生字,并组词。学习新部首。(让生说出对生字的观察结果,看谁观察得最仔细。通过玩争先恐后的游戏让学生组词。出示生字卡片看谁记得最牢。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扫清生字词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打好基础。)

2. 写生字,把生字写得好的学生作业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们看。(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巩固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加深印象。做良好的示范,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心。)

3. 学生自由地试读诗歌。(让学生在尝试中增强自信,学习运用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师范读诗歌。

5. 指生读诗歌。

6. 集体读诗歌。

(在反复的读中,让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及韵律,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增强语感。)

二、第二课时

(一)细读诗歌。

1. 学习第一节

(1)学生读第一节。

(2)师问: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鲜花多?(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3)让学生看教材图想象鲜花很多,用一些词或者句子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图。(图文结合,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多媒体呈现“鲜花满地,数不胜数的场景。”(让学生的想象更具体化,使学生感受到置身满地鲜花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喜悦之情。)

2.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第二节。

(2)教师问: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星星很多?(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满天的星星像什么?美妙的星空下你会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自己感受。)

(3)课件出示满天星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星星多得数不清,体会夜空下数星星的童心和童趣。)

(4)闭眼想象鲜花满地,星星满天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大自然的美。)

(5)课件出示繁星满天,鲜花满地。(让学生对照比较,体会繁星满天与花儿一样多得数不胜数,感受自然的神奇美妙,加深对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印象,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鲜花满地、繁星满天这种场景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会快乐的童心,美好的生活。)

(2)听配乐朗诵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音乐的美,文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再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

4. 背诵诗歌

(1)教师引导学生试背诗歌。

(2)同桌互背诗歌。

(3)指生背诗歌。

(4)生齐背诗歌。(通过不同形式的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背诵中增强语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二)语言能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作业,让学生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上,

遍地都是牛羊。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布置作业

孩子们,刚才的表现实在太棒了,那可不可以再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仿照《鲜花和星星》这首诗写一首自己的诗呢?请你们把自己的诗写在家庭作业本上,明天我们来评一评哪些同学写的诗最好。(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 化学式 化学价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02-02

【内容分析】

要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要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和思路】

本节是化学式和化合价第三课时,重点在于加强熟记化合价及其运用,即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故,本节内容定位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要领(不包括有原子团的化合物),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质化学式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且所犯错误较多。其原因主要有: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化合价的教学要求,只是让学生记住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学生对化合价的实质却不是很理解;二是学生书写化学式不规范,对物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意义不能准确理解。三、内容枯燥无味,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本课时教学设计中的基本思路是:回顾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及其原则,关键是熟练掌握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这条原则,展开如何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化合价的实质。

②掌握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③能正确写出常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主动探究化合物的化学式与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掌握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数字交叉法。

②通过讨论交流、分析等方法,归纳出书写化学式的步骤。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化学式书写,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化学式的书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严谨求学的品质。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篇5

⒈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

⑵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⑷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⒉过程与方法

⑴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验证信息。

⑵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并有意识的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仅为0.03%,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二氧化碳会怎样呢?展示图片“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

[设计意图]在自然课和生物课里学到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二氧化碳对自然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氧化碳性质的愿望。

[学生活动]看图,简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清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二氧化碳灭火、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肥料、碳酸饮料等。

[设计意图]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为学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制造悬念。

1、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现象

[师生互动]完成实验6-3,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6-4,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总结获取的信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也能说明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思考问题]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呢?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6-5。

[学生活动] 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②通过实验6-3、6-4、6-5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教师活动]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喷上实验6-5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

[师生互动]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让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呢?

[教师活动]另取两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稀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

[问题情景] 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也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对此你有哪些猜想呢?

[汇总猜测]水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含有酸;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含有酸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能生成酸……

[教师活动]请大家针对自己的观点,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几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小花(或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水、紫色石蕊试液、胶头滴管等。

[师生活动]设计方案: ①向装有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②向装有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的集气瓶中通入纯净水;师生共同完成上述实验。

[学生活动]分析每个实验的条件,得出结论:①纯净的水和干燥的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②二氧化碳和水常温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学生也可以针对一定的问题,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展开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教师活动]将变成红色的小花小心的加热。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思考原因。(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红色的石蕊试纸又变成紫色。)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

[师生活动]取少量澄清石灰水,请学生向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

[教师活动]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指出该反应是鉴定二氧化碳的重要反应。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15-116页。

5、课后小结

三、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设计探究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操作和探究设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篇6

一、什么是化学教学设计

所谓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可能引起的教和学的效果,即实施教学行为的设想和蓝图。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准备

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教学的起点、终点、条件以及构思设计原理,初步作出方案设想并估计其实现的可能性,即要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最后综合各种构思编制出不同形式的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化学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或化学教学大纲是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之前,化学教师要深入领会其精神,领会大纲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同时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情感、意志、动机全面健康发展,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当前的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在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方面,又有哪些迫切任务?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为本教学阶段选择最重要的、具有特殊迫切性和现实可能性的任务。

(2)化学教师在学期(学年)教学系统设计之前要通读教材,以便了解全部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全局。每一章节(或单元)教学设计之前的熟读教材,是为确定本节教材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为研究教学方法等问题打下基础。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参阅一些有关的书刊,阅读参考书刊的目的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内容,而是为了充实自己,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从而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也可以适当选一些读物,用于因材施教。

(3)由于学生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化学教师可通过观察、研究教学档案,在跟学生谈话、课堂提问、批改作业等方法做经常性了解。在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中,化学教师应着重研究学生以往所学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课如物理、数学的有关内容)有哪些与本节有关,巩固程度如何,学生最近在学习情绪、学习能力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等。化学教师应明确教授新课的基础,以便在确定课时计划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课时计划。

(4)化学教师首先要初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哪些外部条件,了解这些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若不具备,有无替代方法或能否自己制作。其次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能否满足需要,若不满足需要如何做出调整。最后要调查在外部环境中有哪些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考虑如何用好外部资源。

三、化学教学目标设计

化学教学目标就是教师通过化学教学活动使学生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描述的是教师预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生的变换,它是用学生的行为方式来描述的。

四、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

教学媒体是介入教学活动,承载或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其性能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化学教学媒体则是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传播有关化学教学信息载体或工具。从信息传递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教学用媒体、集体教学用媒体和个别化教学用媒体。大规模教学用媒体指众多学生共同接受信息的媒体,如广播、多媒体播放装置;集体教学用媒体,指供一个教学班经常共享信息的媒体,除了投影、黑板、模型外,也可使用电视、录音机;个别化教学用媒体,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供一个学生使用的媒体,如教科书、计算机终端。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设计中的物质要素,是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在化学教学设计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以化学教学媒体为中介,来实现学习信息的传输。化学教学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动机,训练学生的技能,引导和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

五、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备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成绩考核等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如果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抓得不好,其他环节抓得再紧,也是舍本求末,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上好每一堂课。而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否掌握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效果的好坏。

化学教学语言是教师利用语言以及其他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技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方式。化学教学语言是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所构成的。基本语言技能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人都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特殊语言技能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从教学对象出发组织自己的语言,它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它又可分为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等。

六、化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活动课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的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的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它已是我国基础教育现代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化学活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的重大问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途径之一。

化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从组织角度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篇7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能够转化为或服务于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优质课程资源,是创新化学教学设计、顺利达成化学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

怎样才能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来创新化学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可以从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这三方面对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一、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创新教学设计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角,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创新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色彩,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长、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如驾驭课堂,展示自我风采。

1.加强学习,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

教师的知识应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新课程理论,在学习中提高完善自我,创造条件,开阔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可以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校讲座,也可以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同时,教师应对已有的教学设计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改进,自我创新。

2.扬长避短,凝聚教师个体的教育合力进行创新

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创新能力也是有限的。创新教学设计应该集思广益,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利用团体的力量进行创新。如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创新教学设计。每位教师将自己的备课教案在全组进行交流、商榷和探讨,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确定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再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教案修改使用。

二、合理整合学生资源,创新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设计应树立新的学生观,为学生而设计、为学习而设计是创新设计的基点。学生是课堂设计水平高低的真正评判者,创新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1.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创新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2.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兴趣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善于创设良好的情景,挑起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探知欲望形成强烈的期待,激活学生思维;再瞄准学生求知点,发展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创新教学设计可将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为学生深层次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提供支持。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充分、更有效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各种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知识产生的“真实环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如果能再现“真实的环境”,并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数量,减慢知识记忆的衰退,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各种虚拟的“真实”环境中,既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学生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开展尝试猜想、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利用网络建立信息资源库和教师备课系统

资源库包括课件库、素材库、试题库、论文库、教案库、图书库、优质课录像库、学生作品库等,把老师、学生日常搜集的资料分类存放,便于师生查找和使用。这样就减轻了教师备课的难度,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

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教育中

对于刚刚接触包装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似乎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包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周围随时都会接触到各类形形,规格不一的产品包装。“陌生”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站在理论和学术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包装设计,因此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高等学校中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基本是沿用西方设计模式。然而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主干,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内容。在哲学观、民族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思维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如何利用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来进行自我构造,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包装设计是解决包装设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要用新颖的方式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用创新的精神发展包装设计。

1学习理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开设传统文化理论课,在课程中主要阐释传统文化性概念。以传统的审美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概念,从包装材料的选择、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装潢设计等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课题来引导学生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包装设计的历史梳理、创意开发做系统的思考和归纳。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意识的各种具体形态及其发生初始阶段的内外因作用、起源机制,对现代包装进行动态、实践性的综合考察与引导。同时充分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注重包装设计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吸收最新成果,充实内容,开启思路。

2继承传统装饰,用现代手法表现

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积累了极具特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美学教育中,包装设计中以人文思想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创造出具有自然、民族、怀旧等意味的包装设计。例如,把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不仅能使设计具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在谭木匠SP礼盒彩绘婚庆梳子包装设计中,它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性就结合的和谐自然。材质上,整个包装盒采用了再生纸,内容物采用了天然木材,其表面装饰来自中国南方天然的颜料———漆。造型上,该包装取自中国古代吉祥符号———“合欢”,在传统文化中,这一符号被认为是一对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满的象征。色彩上为红色,红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祝福的寓意。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合欢梳子把“心心相印”的内涵揭示出来,使得谭木匠梳子的包装形象在国际上创造出独特的个性形象。承德“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同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造型以形传神,将古代宫门的古铜钉元素作为装饰,以金龙、祥云为基本图案,风格统一,品位高雅。整个包装造型优美,结构严谨,体现出中华民族雍容、华贵、大度的品质,同时也体现出浓郁的东方特色及中国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包装设计,以杏花、牧童表达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画意,不仅用传统的图案体现其历史悠久,而且与经典的蓝色青花瓷纹样结合,充分体现了商品色彩的民族化特征。我们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设计成一个个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富有民族文化的包装设计。

3运用传统的包装材料,增加作品的个性

包装材料是完成包装设计视觉形式美的物质载体,是实现包装各功能要素的先决条件。材料其本身就具有叙事功能,在教学实践课中应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材质特征和肌理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材料的纹理的原始特征与美感,再现商品形象的品质和内在美,让材料本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木质的包装应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包装设计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商品文化属性:做雪茄的包装,表现了一种尊贵的气息;做书籍的包装,表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做食品的包装,则表现了自然的味道。传统的材料主要有稻穗、竹子、木材、蓝印花布、丝绸、陶瓷等。著名的艺术家黄永玉先生曾经为湖南湘泉酒业设计了酒鬼酒和湘泉酒的包装。瓶体采用陶土工艺制成,表现出质朴、典雅的视觉感受。瓶形是个造型敦厚的扎口麻袋造型。

“麻袋”盛酒,暗示酒是粮食的精华。传统民间包装材质中的土陶,经过现代意味的设计,达到非常纯粹和精炼的程度,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给材料叙事的平台,借助它们表现商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商品的品牌形象。

纳入地域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广泛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形式。例如,各地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形式、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的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种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所形成的文化影响,能轻易的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第三十届“莫比乌斯”获奖作品水井坊包装设计,首次采用手工内烧花工艺将老成都六处著名景点:武侯祠、杜甫草堂、九眼桥、合江亭、水井烧坊、望江楼彩绘图烧制在玻璃瓶井底井台六面,正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水井坊的成功。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视觉形象,都能以现代的形式融入区域性包装设计体系中。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而改变,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设计具有家乡特色的包装设计,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区域性文化发挥到较高的水准。因而,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以达到包装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体验传统技艺,切身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技艺中的视觉设计资源,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设计实践的积累,可以将传统技艺服务于现代包装设计,这就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以木工技艺为例,它理性地构造了造物审美的哲学高度:阴与阳的概念,在木质材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工匠们无需一钉一铁,而是运用了“榫卯”结构进行固定与连接;“榫卯”结构的阴阳互契,暗合了中国哲学中“万物负阴抱阳”的文化思想。这些传统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意匠美、材料美、结构美。现代设计教育应当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这并不是让我们回到传统社会生活中,而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现代性的设计启示。要实现传统技艺设计教育的目的,实践性教学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方法。可以定期参观传统技艺的工作坊,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现行设计教育模式太过依赖电脑,不重视动手制作,没有体验设计工艺和结构,就不可能设计出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作品。

篇9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关键;核心;重点;分子的立体构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教学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专题、单元)的栏目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重视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以知识点的积累构建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过于关注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心理效应,忽视相关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单元教学则强调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系统性设计,以提高课时教学效益,增进学生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所谓教学单元就是指一个特定主题下相关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集合。单元教学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单元教学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因此,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教学内容着手、从单元教学目标着眼、从单元教学策略着力。“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1 “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要求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教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有机地融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就是学科概念产生、发展、衍变的脉络。20世纪初,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从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构型的稳定性出发。从共用电子对角度解释了一些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然而。路易斯结构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分子的立体结构,也不能表达比传统的单键、双键、叁键更复杂的化学键。路易斯结构式中单键、双键、叁键的实质一直到量子化学建立后才得到合理解释。这种基于基态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在说明很多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时却无能为力。为此,为了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泡林(L.Pauling)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1940年希吉维克(Sidgwiek)和坡维尔(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后来发展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随着大量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实验事实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发现分子或离子的组成、价电子总数与其立体结构和化学键特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等电子体原理”。这种基于类比思维的方法丰富了对未知分子或离子立体结构的认知。配位键则是经典价键理论的衍变,为解释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杂化轨道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就是教学内容以不同栏目、顺序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教学内容,承接第一节“共价键”之后,后续第三节是“分子的性质”。教材上本节首先引导学生重温一些常见分子的结构和立体模型,并用“资料卡片”栏目丰富拓展学生对多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的认识,感受“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在“科学视野”栏目提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怎样测定的”,随后通过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立体构型的基本概念、一般步骤。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由经典价键理论说明甲烷的化学键与甲烷实际立体构型的矛盾,激发认知冲突,介绍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以及常见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关系。在“配合物理论简介”中,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配合物的存在和形成,通过具体实例认识配位键、配离子、配合物概念。而“等电子体原理”,则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之中。总体而言,这些物态化的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心理联系线索。照本宣科,难以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协同。

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以及与之思维水平和认知风格相适应的学习路径。在《化学1》和《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在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中,在从原子轨道重叠的角度分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时,学生能联想到水分子、氨分子的形成过程,产生与其立体构型不符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从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无法说明一个碳原子为什么能结合四个氢原子,更不能说明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构型的困惑。这些冲突和困惑正是杂化轨道理论引入的契机。在对比甲烷分子、氨分子、水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方式与它们键角差异时,学生已接纳“相同的电子对斥力相同”、“不同的电子对斥力不同”、“孤电子对比成键电子对斥力大”等观念,这些都是“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精髓。

学生探究欲的激发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生长,是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根本依据。“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结合课程标准和“三序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价层电子对理论”、“等电子体原理”、“配合物理论简介”。

2 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关注课时目标的设计,往往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这些有形的、显性的目标范畴,不利于学生方法性、观念性这些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观念(概念)的发展或改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简单积累。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概括性的、根本性的认识,它建立在知识、技能和方法层面,又是在这些层面上的凝炼和升华,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单元要帮助学生建构哪些观念呢?

首先,理论的提出源于事实,并随着人们对事实的不断认识而发展、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总是纠结于怎么知道碳原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杂化方式?其实。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分子或离子立体构型的解释,人们并不能由此理论预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进而推演分子或离子的实际立体构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是物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它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测知。从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到基态

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再到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配位键理论。反映了人们对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其次,理论模型是基于经验事实的概括,它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作为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仅是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正确性。实际教学中,有学生不自觉地将此模型迁移到多中心分子或离子甚至配合物中,反映了教学中学生对要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准确。“等电子体原理”的本质是一种类比思维,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初学时,学生利用“等电子体原理”以二氧化碳的立体构型为原型判断二氧化硅的立体构型导致错误的结论,反映了理论被“泛化”的倾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理论的有用性和理论的局限性”双重属性,这是一个具有化学学科特性和科学教育共性的普遍意义的问题。

3 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增强。因此,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这就要求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辨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例如,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可以H2O、NH3、CH4为例,从基态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角度形成的键角与分子的实际键角差异,产生认知冲突,设计以下问题:

(1)按基态原子原子轨道重叠的方式和角度,H2O、NH3分子的键角应为多少?为什么与H2O、NH3分子的实际键角有差异?

(2)按基态原子轨道的电子排布。1个碳原子能结合多少个氢原子?为什么1个碳原子能结合4个氢原子形成CH4分子?为什么CH4分子是正四体空间构型?

学生在强烈的动机和兴趣驱动下,较好地理解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缘由、要点和类型。

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诱导启发:为什么中心原子同为sp3杂化的CH4、NH3、H2O分子中的键角却不相同?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使学生感悟:分子中的键角或分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各电子对问的相互排斥作用。这些电子对在中心原子周围按尽可能互相远离的位置排布,以使彼此间的排斥能最小。还可以通过“气球游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当物体所占空间因素相同时,它们彼此趋向均匀分布;较大物体会“挤占”较小物体的空间。从生活中的实例类比,体会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合理内涵。

在“等电子体原理”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知CH4、NH3、H2O、BF3、BeCl2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别为正四体形、三角锥形、折线形、正三角形、直线形,与这些分子空间构型相同的分子还哪些?为什么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相同?学生在寻找这些分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归纳概括出:相同价电子总数且相同原子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立体结构、化学键类型)。

从教学内容上讲,单元教学设计不再拘泥于教材固有章节顺序,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依据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科内在逻辑,统筹重组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从教学目标上讲,单元教学设计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这些高层次目标的达成;从教学策略上讲,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果说,课时教学设计侧重在微观层面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那么。单元教学设计则在宏观层面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任务,因而更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王磊,黄燕宁,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9.

[2]何彩霞,化学学科观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9(2):7.

篇10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来自于鲁科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入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①复习甲烷的性质。②从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的角度,类推烷烃的结构。③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初步学会从结构推导性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①领略探究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②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物烷烃结构特点;同分异构体个数的判断和同分异构现象。

难点:主要是学生对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本章教学再次选择甲烷,主要考虑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便于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因此,本节教学的设计,要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认识的渐进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前面已经具有了一些有关物质结构的上位概念,应当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本节可能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课时划分:1课时。

(2)问题创设:化学与生活,说明有机物繁多和对人类的影响

(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模型展示、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

(4)方法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

(5)评价反馈:保留5分钟反馈练习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一种或多种评价活动。如: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课堂同步检测卷、学生自我总结、绘制本节知识结构、列出未解决问题清单、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评价等。

学生:猜想与假设 制定验证计划进行验证解释与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结合生活认识有机物(实践活动)复习甲烷性质甲烷中的原子如何连接?类推烷烃结构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2.学与问: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类似,但也有不同,教学中可从甲烷的模型出发,重点研究3个和4个C的连接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为直线结构?键是否可以旋转?C原子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由于不必涉及烷烃命名,这部分教学可以在学生制作活动中一起完成。

3.思考与交流

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到黑板上写出可能的连接方式,同时,从C原子的四价原则、同分异构体等角度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

4.评价和反馈

习题(略)

【板书设计】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一、引入生活中的例子

二、复习:甲烷的结构特点;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取代反应

三、讲解讨论碳原子结构特点―碳原子成键特点―烷烃结构特点

烷烃(1)概念(2)特点

四、同分异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