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5 09: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篇1

201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讨论和自我学习,使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理解,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也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主要学习心得体会如下: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科学性和真理性。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要求,对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以前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一定阶段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之基,也是力量之源。

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我们是祖国巨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更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第三,通过学习费老的思想和实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得到的是一种不竭的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去奉献。其实奉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还是我们的光荣!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们必须向费老学习,爱岗敬业,积极探索,无私奉献,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实和提高自己,真正做到认知上有提高,观念上有更新,实践中有成效。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我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学习中磨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方向,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提倡实干,反对空谈。强调"凡事务实,勿事虚文",倡导务实精神。实干精神体现在不畏困难,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要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只有真抓实干,在遇到困难时不缩手,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业务技能,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做好接待工作,除了要周到热情外,更要严谨细致。要坚持做到事无巨细,零失误。牢固树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勤学苦练、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成为业务上的能手、岗位上的人才。

篇2

----学习“三个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晋源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刘建德

(2013、7)

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确立了:“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务实、清廉、卓越”的公务员队伍核心价值观;“公、廉、严、能、信”的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工委的统一安排下,我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三个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为建设新晋源奠定重要思想保证。

一、在“学”字上下功夫。可以说,“三个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执政意识的主导价值观念,是引导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价值观念。我们一定要学其精髓,得其要义,把握实质,在自觉践行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在学习形式上,不仅要积极参加单位有组织的学习,同时还要利用大量的个人时间学习和领会其精神实质。

二、在“行”字上做文章。我是2012年10月18日,由组织安排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的,在局办公会议上又研究安排我协助局长分工管理教研和师训工作。任职以来,我积极转变观念,尽快调整心态,努力适应工作需要。回顾自己以往的思想工作: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己虽然也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够及时、认真的学习有关政策,但不够系统,缺乏全面的、系统的钻研精神。仅仅满足于组织安排的有关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对学过的东西进行认真反思,没有深刻钻研。二是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督导条例的颁布实施,教育督导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只有尽快提高业务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三是工作作风有时不够扎实。从思想上来讲,是想把工作干好,甚至于干得更好一些。但在遇到一些现实困难时,有时紧时松现象。

篇3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活动心得体会

我认真学习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通过学习,我对"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就此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法院干警的"忠诚"主要体现在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对法律忠诚上,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重点精读《中国共产党章程》、《反腐倡廉大案要案启示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书籍,认真重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珍惜人身自由。

第二,"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我们干警的执法理念。要做到为人民服务,首要的是转变作风和作派,深入到群众中去,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用行动排解民忧,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为民的心,建立信任,愿意敞开心灵沟通交流。用真心尽全力去办。要干真事,做实事,杜绝形式主义,不搞政绩工程,对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三,"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是我们干警的基本操守。"公正"和"廉洁"密不可分,都是法官这个神圣的职业最基本的要求,法院是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不公正,伤的是水源,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法官,要清正廉洁,坚定立场和原则,在人情、利益面前经得起诱惑,时刻保持一名人民警察的公正形象。

篇4

——"三严三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学学院 13级本科生党支部 林辉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严三实"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

"三严三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标准。以党员干部为领头羊,带领全体党员甚至是所有人民,从实际出发,出谋策划,一切方针政策符合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创造经得起人民考研的成绩;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这是让每个公民具备"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前提,党员带头干,公民自然会向党靠拢,自然而然就"爱国"了。个人价值准则达标了,党领导人民自然就容易了,这时候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坚持用权为民,"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要遵纪守法、为政清廉、心中有法。整个社会才能在"法治"前提下,追求"自由",坚持"平等",对一切行为作出"公正"的判断。社会价值取向正确,人民当家作主,人人讲文明,人人都和谐,国家进一步繁荣富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三严"以什么为标准,"三实"以什么为准则,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都是为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都是为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目标。

"三严三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相辅相成,而且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二者都是在当代中国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下提出来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把学习教育放在首位,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两者都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二者的目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中国梦",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

篇5

派出所所长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近期市公安局组织开展以“忠诚、为民、廉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落实,我真正理解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它是指公安机关其民警在长期的警务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具有阶级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公安职业特性。

我叫,现任分局派出所所长一职。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警十三年,我意识到,警察是崇高神圣的、也存在着高风险的职业,这身警服,让我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了责任和压力。

通过这次以“忠诚、为民、廉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要把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对工作负责,让人民满意。

1、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信仰,是警察对事业的追求、以职业恪守的行为标准,是一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承担责任的道德品质,忠诚意识是确保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核心所在,忠诚可靠更是警察所特有的警魂。

在工作中,我们要忠于职守,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区局的统一部署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目标,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按照“求实、创新、开拓、开展”的基本思路和“学习、落实、质量”的要求,以大练兵活动载体,以创建“平安乡镇”活动为契机,全面履行打击、管理、防范职能,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为维护辖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

1、为民、公正,正牢记宗旨办实事,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身作则,大力实施“树形象工程”。一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定期向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报工作,听取建议;主动深入农户、文明办案。二是强化服务职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乡地处偏远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为了给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所内实行24小时为民服务,坚持做到人不离岗,岗不离人,对来所办事的群众做到来有迎声,送上热水一杯;走有送声;说一句“有事您吱声”,普普通通的事,实实在在的话,感动了山区的群众,密切了警民关系。

日常工作中带领民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无数次,个人捐款3000余元无偿救助困难学生及贫困户,以实际行动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3、廉洁、奉献,严格自律,舍小家为大家,努力建设高素质干警队伍。

廉洁、奉献是一种出于职业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真诚的付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服务,对法律的敬畏,要体现和融入警察的执法和服务的过程之中,转化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无私奉献是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作为人民警察,更应秉承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格,与忠诚意识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

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处处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我向民警提出了“向我看齐”人口号,当好排头兵。严格按照市局和分局的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方针,狠抓干警队伍建设。针对队伍当中存在的苗头对干警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警钟长鸣。迄今为止,干警队伍未发生任何问题。

乡地处三县交界处,地理环境复杂,人口不集中,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为打击犯罪,包一方平安,在日常工作中,舍小家、顾大家,放弃节假日,坚守岗位第一线,吃住在所里,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和八小时工作日的概念,每逢节假日我都留在所里值班值宿,一连13个春节都是在所里度过的,平时也只能利用回局里开会或办事的机会,匆匆回家看一看,却不能在家睡过一个安稳觉,自家大事小情都留给爱人处理,长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上不能尽孝父母,下不能尽责子女。

4、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眼大方针,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创建人民满意平安环境,让领导放心,让人民满意。

我们必须把维护辖区社会政治稳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大力加强了信息网络建设,控制的重点目标是及两劳人员、整治重点人物、上访老户。在做好日常控制工作的同时,结合敏感时期的安全保卫工作,安排专门人员死看死守,不使其外出滋事;对在不稳定苗头的村庄、企业,提早介入,做好前期预防、疏导工作,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在工作中做到深入村屯,在田间、在地头与百姓唠家常,通过深入细致耐心的说服劝解,化解村屯、邻里、亲朋好友之间的矛盾与积怨,使亲情、友情和好如初。乡党委书记付哲成感慨地说:“过去夜里总有群众敲房门、窗户告状,现在没有了,能睡个安稳觉了。”

篇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有机整合的多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更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当代大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一代,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又是非常务实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有生存.成才.发展的要求,而崇尚自我又是大学生价值的重要特征。他们渴望社会所承认和接受,但有时候却不能深刻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于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同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营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氛围。运用现实生活中具特点的先进事迹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当代大学生,要全面了解和学习先进、适于时代的价值观,不断使自己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改变以往不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是我们学校各种工作及德育的标尺,是培养学生的航标。学习优秀学校和教师的先进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行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师是关键。教育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有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树立起做人标准。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学习优秀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成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人。

我们要树立强烈责任,自觉主动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践行校园文化的任务中,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自觉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心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从“做人、学习、生活”的基本小事做起,做到行为规范养成习惯等有较大的转变和提升,倡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可指导自己的行为。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合作、独立思考的品格,做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如果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和载体,容易形成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局面,那么良好的文明习惯、优良传统及作风就不容易养成。在日常学习中,要强调对育人的影响,更要加强注重环境对成才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的养成教育,教育也是逐步影响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我们要树立一种观点:育人先立德,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个文明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修养,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体活动,让我们在践行活动中,深化认识,践行体会。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人。

篇7

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全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正式启动以来,我积极参与、融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关于群众路线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各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在学习上下工夫,做到学习入心、入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感触。现将近期以来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作风是一面镜子,作为一名基层乡镇领导的党性修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无一不体现在作风上。作风问题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形象问题。领导干部作风好,则形象就好,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形象也就不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坚定不移地把群众路线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始终,这是党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也是转变领导作风的关键。

一、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既是作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在工作中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导致在作风上漠视群众,脱离群众,甚至压制和伤害群众。就会沾染了十分严重的作风,官升气长,老爷气十足。其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不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即使下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不敢对群众讲实情,说真话,采取推、拖、哄、骗的方式,结果使矛盾激化;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群众观念淡化,理想信念淡漠,党的宗旨淡忘,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维护既得利益;不为人民谋福利,反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猎物,腐化堕落。这些现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为一名干部,如果做官而不尽公仆的义务,不为群众说话、办事,那就根本不够格。我们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无往而不胜。相反,如果我们背离群众路线,离开人民群众,则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二、以群众路线为基础,改进领导作风

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共同的社会需要,一致的根本利益,可以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行动,激发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紧紧依靠群众,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建国初期,我们党继续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从而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群众路线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群众路线逐步得到恢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遭至挫折和失败。没有人民群众无以立党,没有人民无以立国,这是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经验,也是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最深层本质。

群众路线是我们正确领导的前提。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工作条件怎样,我们的工作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调查研究,研究他们的经验,是转变领导作风的生动体现。只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全面掌握情况,才能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才能消除工作中的事务主义、文牍主义。相反,如果我们身居高位,高高在上,就无法接近群众,就无法听到真实的意见,就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把正确的东西贯彻下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然流于形式,走向形式主义。

篇8

【关键词】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23-02

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文化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文化安全同样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在文化安全中居核心地位的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安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也就有以这种社会核心价值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在教育实施前,要制定出社会和人们发展要求的社会核心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又要以社会的核心价值去教育教育对象,在结束教育过程后,又要用人们价值观的形成状况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一个完整的简单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虽然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然而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出想要的人,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大方向,但是这个理想是什么,道德又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导致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其实缺乏现实的、明确的目标。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简单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尽快推出符合社会和人们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田海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并起主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周军认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内涵以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即人民大众的民族的、体现社会主义内核的并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追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界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一些分歧,而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二者谁规定谁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田海舰认为,在社会的各种价值理念中,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基本方面内容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戴木才在《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中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刘荣荣在论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和基础的。对于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各个具体内容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理论体系,建构理论体系必然受到一定价值观的驱使,上层建筑也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自然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价值观亦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也正是在这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价值观驱使下构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由各个领导人在不同的阶段建构起来的指引社会前进的理论体系。所以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建构的,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价值体系的性质,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具体理论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第一,它是人民大众的民族价值取向与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地上,那就必须具备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基因,否则就像物种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一样走向灭亡。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价值理念,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生断裂甚至是矛盾,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之间将会失去连接纽带,自然而然它将不能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支撑与价值追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作用,其本身必须要有广泛的大众化,也就是它必须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与认同,否则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第二,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人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获得一个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世界,人类的活动是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的,既要遵循自然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也要符合人类自身的目的与需要,否则就要失去人类活动的价值。因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有当客体满足主体一定需要时,它才有价值,否则就算它是合乎规律的、科学的,它也不具有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在于它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合乎规律的科学,但如果它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那么它也就不具有价值。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我们说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都是追求一定价值的人,正是对于价值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体现社会主义人民的价值追求,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所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1.理论到实践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体系,对于社会成员来说,社会实践性不够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内核,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本质,代表着这个社会的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外化成具体的价值追求,与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走向实践。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合乎规律性的科学;第二,它必须体现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只有是科学的,并且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追求,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才能内化成人们的信仰,才能走向大众化。

2.与资本主义竞争的需要

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我们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为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相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社会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的竞争当中,目前确实处于劣势。虽然资本主义的弊端阻碍了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的真正实现,但它在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许多青年人开始尊崇西方的价值观念,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抛弃了我们应有的价值观念,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推崇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学习。邓小平曾在1992年考察南方时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我们不仅要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学习推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还要学习怎样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波澜,值得我们深思。但构建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相比,从本质来说必须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历史与现实摆在眼前,我们在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赢得比较优势,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这关系到人们的价值取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地赢得广大青年的心,这样社会主义才会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战场就是在争夺青年上,而争夺青年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价值观的选择。戈尔巴乔夫曾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潮”来改造苏共,这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腐蚀社会主义的典型范例,我们不得不高度地警惕。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得不说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竞争中,社会主义社会处于明显的劣势。许多社会成员都很难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追求什么,正因为他们很难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极易受到社会负面东西的影响,尤其是广大的青年,他们认为这些负面的东西就是社会主义本身的东西,再拿这些负面的东西与资本主义表面所宣扬的东西相比,就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好,从而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慢慢地倾向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所以必须尽快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社会价值观领域赢得与资本主义相对的比较优势,才能赢得广大青年的心,社会主义事业才会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军.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2.20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29-0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已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于青年人的思想比较开放和自由,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所以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尤其显著。新媒体环境既是我们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机遇,也增加了我们抵制不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特点,探究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媒体的概念内涵

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问题的基础。党的十明确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现代国家建设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在和谐社会发展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在个人道德规范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有三个目标:第一,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增强青年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第二,帮助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客观世界,使其能独立的区分善恶、好坏、美丑;第三,培育青年的优良品质,使其能妥善的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期帮助青年赤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研究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问题的前提。新媒体时代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问题研究之前,必须对新媒体有全面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介载体也在不断变化,自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媒介载体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即语言媒介传播、抄写文字媒介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以及网络媒介传播。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当前,新媒体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三个部分,具有“去中心化”交流、极大的自主性、高度的参与性、广泛的传播性、完全的共享性等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复杂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复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人们的价值观上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将国外泛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思潮传人中国,被部分人捧为“至理名言”,这严重影响青年正确价值的形成。第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失礼、失范、失序的行为与潜规则,新媒体的高传播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负面事件的复杂性,这对正处于价值思想形成期的青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媒介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的平台,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舆论宣传“去中心化”,各种不正确的腐朽思想大行其道,媒介舆论监督难度增大。

(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个性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同时也使民众的思想认识趋向个性化,尤其是青年群体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期和成熟期,他们的思想认识个性化是其价值观的典型特征。不可否认,思想认识的个性化是对人的一种精神解放,是在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现实下,不断充实人民精神生活的客观需要。但思想认识个性化是一把双刃剑,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往往也容易导致极端思想的形成。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青年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对真假、美丑、善恶的独自判断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走向思想的歧途,最终陷入人生的“罪恶循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互联网和手机是传导个性化思想的主要平台,并且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不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扩散,影响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多样化。随着以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迅速发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日趋多样化,这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是一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两点弊端。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说教、新闻广播宣传、户外传统媒介号召等模式,未及时、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得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思想价值体系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等特点,试图丑化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对青年的思想价值形成造成不利冲击。

(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碎片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多、渠道广、手段丰富,伴随而来的是青年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碎片化。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碎片化的方式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方面具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这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式,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以人为本、贴近现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但同时也容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被曲解。并且,由于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方式不够多元,模式不够灵活,手段不够丰富,青年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内容碎片化带来的好处,反而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思想价值的冲击。

三、完善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一)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常重视,但陈旧的培育理念影响了培育效果,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依靠传统的课程、书刊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与新媒体相结合,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要求,使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宏观了解。其次,要把传统的“任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变为“自觉式”培育,化“被迫”为“主动”。明确指出,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来实践五个引导:引导青年把“勤学”作为生活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实践;引导青年把“修德”作为自觉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状况;引导青年把“明辨”作为人生智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理论实效;引导青年把“笃实”作为人生信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年成长。

(二)改革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向多渠道转型。众所周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在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中明方向、立主导、强共识的综合过程。新媒体是新时期人类社会传播媒介的新趋势、新代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向多渠道培育转型。互联网渠道和手机渠道应该成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战场,要通过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把单一的“课堂式”培育转变“课堂+生活式”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青年的生活,增加其教育的频率与趣味性,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理论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大局限在于其抽象性,部分内容可能与生活实际脱节,从而增加了青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最终影响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必须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来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我国的榜样教育内容众多,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都是学习的楷模。相比于理论式教育,榜样式教育符合实际、贴近生活、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来塑造典型,通过建构有包容性、感染性、内发性、生活化、适用面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体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书记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新青年[J].求是,2015,(5).

〔2〕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篇10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途径

党的十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传播途径,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风尚的重中之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途径,就是要解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和行为认同,做到知、情、德、行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基层社会的主体需要和自觉追求。

一、理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不是自然而然就能留存于群众的头脑中的,是需要长期不懈的教育和引导来实现。

1、构建分层分级的教育体系

按照年龄和工作性质等对基层受众对象进行分层分级,一般可分为在校学生、普通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在校学生来说,应加强爱与责任的培养,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有基本的公德意识;做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培养,逐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接受理论教育,提高理论修养,自觉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逐步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党员干部来说,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主观世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

2、创新教育形式

通过有效灌输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入头脑,影响实践。同时,在灌输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首先,重视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阵地作用。利用党校的人才资源与理论教育优势,组织教师到基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师的理论研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强化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组织社区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宣讲、图片展览、理论探讨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二、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层传播的基本条件

所谓情感认同,就是要以情动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们的心灵,诉诸于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活动,增强情感体验,夯实情感基础,形成情感共识。

1、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首先,传统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积极投入感情,以情动人,调动、呼唤群众的情感,激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的认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动机、倾向和结果产生钦佩、赞许、肯定和喜爱的情感。其次,传统媒体要继续加强对主旋律的讴歌,要真实反映群众的现实生活,真实情感。透过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映射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第三,传统媒体要注重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用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进行正思考、正行为,从情感上鼓励群众分析鉴别庸俗消极的价值观,自觉自愿做出正确选择。

2、重视新兴媒体的传播亲和力

首先,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是参与网络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情感认同更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因而网络媒体应该利用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将网络上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有效传播开来,激发网民的情感认同。其次,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信平台、智能手机网络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传播,从传播环境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三、道德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的根本目的

道德认同是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延续民族生命的精神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传播的根本目的。

1、重拾传统美德,推动道德传播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到“三个倡导”,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延续和升华。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使民族优秀美德深入人心;二是要形成强大舆论氛围,使民族优秀美德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三是借鉴古圣先贤之道,使修身养性成为终生大事;四是继承提升和创新,使民族优秀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值融为一体。

2、明确道德规范,加速道德内化

一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当代中国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构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三是要优化社会制度环境,建立健全道德行为的保护保障机制,有效降低做好事、行善举的社会风险和道德成本,激发群众追求高尚道德行为的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宣传道德模范,树立道德标杆

首先,塑造道德模范要倾向于平民化、身边人、身边事,要让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道德榜样。其次,宣传道德模范,就是要宣传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通过模范行为,激发基层群众的共鸣和感动,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众的引领作用。

四、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层传播的终极目标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就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达到“知行合一”,外化于行。

1、遵循和践行

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强化公仆意识,在本职岗位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依靠群众建设基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体现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对普通群众而言,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尊自爱、关爱他人、诚信为本,真正做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要全方位、全覆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2、体验和享用

要让群众真正从理论、情感、道德和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让他们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实惠、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幸福感,享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