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5 09: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评估考量,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
我记得在一次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会上作过一次现场调查,我开始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富豪,结果是异口同声:想,我接着问,你们是不是真的想成为富豪,多数人楞了一下,仍有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我接着再问,你们是不是已经有了清晰的让自己成为富豪的具体思路,大伙沉默,只有两三人举手了。财富那么吸引人,但真正去想获得财富的人却为数不多,真正去想并且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的就更少了,这值得我们企业界朋友深思!
道理其实是一样,我们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自己一下,那是不是我真正的价值观,我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我们的企业家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
多数企业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共识,这里的大环境是指企业面对的市场、顾客、员工、国家、社区等一切对企业可以产生影响的因素,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能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能否协调,与行业环境、区域环境及人文环境能否共生,企业价值观不仅不能和企业环境产生冲突,而且还应该对企业各项环境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有的企业家朋友会这样讲,企业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去改变环境嘛,我在这里纠正一下,适者生存,正如生物相对于生态环境一样,企业只有先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去影响环境,其实你只要适应了,生存下来本身就改变了环境,毕竟环境里多了‘你’这么个元素嘛。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一位服装行业的企业家朋友在一次会上兴冲冲的对我说:“我在三个月前请了某某公司(国内著名的通讯设备供应商)的一为专家,参照他们的基本法制定了一整套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建立了一套鼓励创新与竞争的管理制度,公司的企业文化大功告成,我现在总算可以松口气了”,我当即问他,你是为了什么去确立核心价值观,你的员工接受这些价值观吗,你的顾客会怎么看,他沉思了一下向我表示,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最终这家企业在我们的协助下否定了那一套搬来的价值观,经过多次的调查探讨,确立了适合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以‘亲和、自然、和谐’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很快得到了员工和顾客的认同。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16-05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党的十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以来,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试图对此做出探索性的解释。
一、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1.如何理解“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党的十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论述中,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提出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如何理解“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学习党的十精神的一个难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在目前人们的认识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这样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现在的这种表述,既将我们现在倡导的理念鲜明地提了出来,又为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但是这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性和定论式的表述”。[3]
应该说,在这两种理解中,后一种理解更准确地传达了党的十报告的本来内容,“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这个观点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同,但是“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为什么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没有在理论界引起更多注意,这种状况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研究的。本文认为,之所以不能把“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因为“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不是在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它远远地超出了对“社会主义”这种特定的社会形态的价值追求,扩展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应做出的努力,例如“富强、民主、法治”;扩展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应有的行为规范,例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虽然“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但是它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是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认识,是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新的重大进步。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的这段重要论述从三个层面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1)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规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特定的社会形态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最核心的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是需要全社会的自觉努力的。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到人民群众的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2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新媒体开放的传播渠道、交互式的传播模式、海量的受众,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复杂性、多元性,也给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如何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的传播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机遇
1.1 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从高冷到亲民
以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给公众,传播的方式都是单向式、灌输式的,并且内容单一,容易使接收者觉得枯燥乏味,产生抵触的情绪,无法达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预期效果。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和移动通讯等类型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它们摒弃了单线式、灌输式的信息传播,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每个人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真正实现实时交流互动性,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众中的传播。
1.2 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形式
新媒体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内容,同时可以吸纳许多艺术形式,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甚至是人工智能集合在一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如今在新媒体中,文字也被颜色鲜艳、内容丰富的FLASH、好玩的动画代替,即使是文字,也被设计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造成视觉的冲击。因此,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使用了形式多样的节目,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3 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和受众面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时能实现“零距离和零时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移动性、便捷性特点,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和信息,第一时间把知道的一手资讯传播开来。同时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使得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互动不受形式、风格的限制,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人们在热衷信息交流和传播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传播,形成思想的交锋。因此,只有依靠人们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
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要经受的考验
2.1 复杂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资源开放性、言论自由性和传播成本低廉性、虚拟性。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上出来了很多反面的信息,比如拜金主义、暴力信息、西方不良思想等,各种价值观、文化信息充斥其中,人们很难去分辨信息的真假,这将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产生巨大的冲击。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被弱化
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信息者首先会对需要的内容进行考证,去伪存真,然后进行编辑,再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后才能,这样的话信息者有绝对的话语权,能够很好地控制信息传播的导向。然而,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的信息量巨大,也缺乏严格的审核和有效的控制,好的不好的信息夹杂在一起,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3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对策
3.1 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
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正确风向。几乎人手一台手机的新媒体时代,信息和接受信息相当便捷,每个新媒体使用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接收者。他们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素养不高,一方面对海量的信息缺乏应有的甄别能力,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一方面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以为网络环境是虚拟的世界,随意不良信息也无人知晓,因此网络环境不断恶化。只有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才能引导舆论往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发展。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学内容。一是应该提高人们新媒体的使用技能。二是要提高人们甄别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必须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不仅仅只重视对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时也应该在农村、城镇社区等地方开展知识讲座,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再次必须注重媒体人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现如今,很多媒体人士只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计后果地报道和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应定期组织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只有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才能整体提高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方向。
3.2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新媒体时代充斥着虚假信息的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充分暴露了政府缺乏对这一领域的高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为避免失控局面的发生,政府应该立即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加强对媒体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媒体之间建立良性的竞争秩序,发挥媒体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监督功能,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严厉查处和打击网络犯罪,扭转人们严重扭曲的价值观。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来源;伦理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初步确立,社会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也逐步推进。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迅速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有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同体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其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根源自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其中尤以价值秩序为根本。人类社会为何需要秩序尤其是价值秩序,这是因为人类特立独行于宇宙天地之间而又迥异于草木禽兽万物的特殊性。对此,荀子曾有清晰的分析,他言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治篇第九》)所谓“义,宜也。”可参照《礼记中庸》“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仁”和“义”。
可见,核心价值体系乃是构建一个社会共同体秩序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左右人类社会生活的点滴,作为内在人心的观念自觉地规范着人的言和行。今天,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普遍认同了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体系。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基本价值观念反映了生活实践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标准,如对于社会行为、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些普遍具有的一般的价值观念集合,它展现的是人对于自身的存在种种本质的最一般的规定,如见义勇为是善的行为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关爱生命的举措能够得到普遍赞扬,因为这些行为体现了实践主体对人之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肯定。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本质的全面呈现,回答的是“什么是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
落实到单个人来看,人以某种价值观念及体系所确立的道德理想作为自我存在价值追求,努力实践得以实现,就是实现了自我存在。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立人极”[1](P.6)的学理要求,恰恰体现了“立人极”的伦理价值诉求,也是对人的存在而确立的本质规定。潘维教授曾解释说,“什么是‘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场合被称为‘社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纲常’,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社会行为准则的前提是界定身份认同,即确定‘我(们)是谁’。自我身份界定清晰,与身份相关的行为准则就能得到公认,价值观就比较稳固并能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2]
因此我们说,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确立的是价值本体,进而挺立人的本体存在,根本上解决的是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现的问题,是对“什么是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的解答,我们的古人已有深刻的认知。然而,在当今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时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社会精神建设的重要问题被提出来,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恰是要解决此前30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弊端,就是要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从核心价值观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将其概括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
作为指导思想,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如果不坚持指导思想,那么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基本制度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到那时,“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被取消,又从何谈起“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即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公正、公平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形成平等的价值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基础,才有必要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即共同的社会理想。当今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制度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均衡、利益分配不公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推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终极目标还是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其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只有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它赋予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全新的精神面貌。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人的文化精神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更不能离开养育他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利益是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最好注解,也是人的本质存在的最好实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主体地位和意识日渐彰显,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道德观念弱化、义利关系错位等乱象。在这一形势下,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培养,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我们确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的生活实践确定了价值取向、提供了道德判断基本准则,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为社会主义的人的培养提供了道德基础。
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具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这是构成这一文明形态的价值原则,也是这一文明形态存在、发展的根基,如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提供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对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悠久而深厚传统。从孔子《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提出“仁”、“礼”二元的核心价值的架构体系——以儒学范畴而言即“道体”范畴,从此开启了儒家关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建构——即“道统”的建构。而后西汉奉行“独尊儒术”的路线即是对儒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的肯定。更毋庸言此后的唐宋元明清的现实政治与学术思想了。孟子倡言“仁、义内外”、荀子讲求“隆礼重法”到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主静立人极”以及宋明儒的“天理”、“人欲”的对峙,读不过是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可谓千古一脉、悬而未绝。由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推展开来就是以儒家礼教思想为主脉的伦理价值秩序体系。
而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在推进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最终来讲是对人的精神的建设,基于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独具特色的内涵,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体的现实与历史决定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是具有开创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 作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居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一些基本价值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社会主义若干价值关系的反映,也是对于人的存在从价值关系的角度赋予的规定性。这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60)的论断,这说明:一切价值关系的确立和实现,确证的是实践主体人的存在以
及存在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人的观念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本质规定,反映出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全新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给出的正确解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
承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核,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有四个基本理论来源。
(一)的直接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归根结底在于其以作为主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而标志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性质与方向的,便是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自然也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自诞生一百六十年来,其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化的新理论,进一步指引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进而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成功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
人之为人,归根结底在于其是文化的人。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为人塑造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国家所有成员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它是核心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生命的根基。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的过去,也延续着它的现在与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本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优秀的社会伦理精神历经两千余年来的传承、发展,深深地沉淀成为中国人的品格与精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须臾不离地发生着影响,锻造出诸如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健行精神等等民族品格,无一不是当前我们大力推进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伦理精神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资源。
(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从事着特定内容的实践活动,如革命战争年代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革命,和平建设年代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与发展,但归根结底都不外乎人的实践,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事的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们不但探索、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也同时促进对人们自我的主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因此,就既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探索认识主客观世界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进步;反思人类自身实践活动,不断地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两方面丰富发展着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为这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向何处去”的问题,创立了思想理论,成为19世纪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当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深刻危机,思考解决问题的良方,各种社会思潮汇聚成为一个特定的时代思想潮流,蔚然成为19世纪的时代精神。
当今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在这一历史时代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我们这一历史时代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不能忽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指引作用。如果不是1992年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会踌躇于“姓资姓社”的问题面前寸步难行;如果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仍会继续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如此只会积重难返;如果我们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调整各层面的社会基本矛盾,就无法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我们正是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了逐渐共识,把党心、民心团结在这一时代精神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了精神氛围,更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世界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
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消融了国家之间的诸多壁垒,各民族国家之间最为根本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经过冲突、交锋逐渐相互浸染交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学习借鉴的现象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涌现,尤其是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巨大这一事实本身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对世界的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这一问题上颇多困难,需要慎重对待。对这一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论,自19世纪末发韧的中西文化论争就是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要走向现代化,是否就必须西化的问题,经历大半个世纪的争论,仍未平息。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实际举措是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做法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务实态度,但在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中西之争。在这里,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立足民族文化的本位,在努力保持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这才是比较合理的行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都不过是各执一端而已。
毫无疑问,全球化浪潮使得各民族国家、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发生着直接接触,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趋势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准,因此,各个国家、民族立足自身文化文明本位进行平等对话与交往,相互借鉴和吸收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成为比较一致的做法。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确立一套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一套行为的依据,借用中国古人的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5](P376)今天我们立足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学习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就是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确立有效的价值观念规范体系,使得我们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为实践主体的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从人的因素这一根本上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目标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周敦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潘维.中国问题:核心价值观的迷失[EB/OL].tecn.cn/data/detail.php?id=17265.
[3]张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人民日报,2007-1-19(9).
篇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及时、真实、客观。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覆盖性广、时效性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外部机遇和挑战,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SWOT分析;传播路径
DOI:10. 16083/j. cnlci. 22-1296/g4. 2015. 08. 0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7-03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体形态。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快速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方式,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年龄层次跨度大,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受众中青少年居多。
(一)利用传统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阶段,利用传统传播方式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学校教育、制度规范、各级党委的学习、文化建设、传统媒体传播等,其中传统媒体传播主要包括新闻、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倾向于被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在微博、微信、手机应用软件等平台上对用户进行传播。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开始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其传播必定要结合社会实际,适应社会潮流,贴近社会生活。青年一代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更需要深入学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利用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更符合青年人的需要。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SWOT分析(参见表1)
SWOT分析是一种面向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制定或修改组织的经营战略,使组织目标、管理意识、经营方法等适应组织及其变化。此分析方法在各种管理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其综合、系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制定科学、全面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主要依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结合,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 9%.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为83. 4%。庞大的受众群体造就了新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从广度来看,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体,都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从深度来看,新媒体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关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影响力,新媒体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确保传播的广泛性。
2.新颖而灵活的传播方式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有着受众广泛、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更多的是自发性传播,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引发参与者的讨论和思考。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与接收主体都十分广泛,传播方式更为灵活立体,限制因素少,传播效果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深入的宣传,新媒体中微博的话题讨论、微信的文章推送、美拍的微视频都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并且能够通过评论、转发形成互动,带动全民广泛参与和学习。
(二)劣势( Weakness)分析
1.传播过程难以控制
新媒体的传播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只靠官方平台的是不够的。在消息被之后,网民的反应、参与程度、关注点都无法控制。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是否能够引起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较强,而网民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政治性信息的行为较少,参与度与关注度有待考量。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主要通过新闻的方式传播信息,信息源相对固定,信息传播的过程较好控制,要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需要用电视媒体、报刊等多加宣传。
2.新媒体环境中存在消极思潮的倾向
网络环境十分复杂,难以控制。在网络环境中,消极思潮关注度高,导向性强,网民容易受到感染。许多激进的、缺乏理性的参与者缺乏理性平和的参与精神,一味批判,群众的跟风心理也比较严重。相比之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很难吸引观众,在自由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提高其吸引力很有难度。
(三)机会( 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又一次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拇指族”的出现也推动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目前,类似于微博、微信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新形式的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美拍的出现将微视频打造成信息传播的又一新途径。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也能够有效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感,使之更为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2.上行下效的组织传播模式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将其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各层级党政部门都建立有官方信息平台,如官方微博、认证微信号,部分高校还设有大批网络宣传员。这样层级分明、队伍庞大的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信息,并形成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组织、有效率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四)威胁( Threat)分析
1.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
新媒体是新兴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由于出现时间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之网络环境相对自由,容易出现隐私泄露、言论偏激、信息庸俗等问题。
2.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生活层次的人群,因此,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差异必然存在。思想水平较低的人群更有可能会发出消极言论,出现非理性抨击的可能性也更高。如何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被不同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接受,并且避免引起消极思潮,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基于SWOT分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传播对策
(一)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形成有组织的高效传播机制(s-0)
党和政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背景,充分重视新媒体宣传这一途径,把握好新媒体操作便捷、传播迅速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党和政府应借助于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人人参与。以高校为例,可以综合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机制。纵向应形成由高校党委、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发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宣传,院系党委(支部)、团委及基层党支部、团支部配合宣传,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调动积极性,参加新媒体网络平台的讨论学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共享可以反馈到各上级,上级再根据大学生群众的反馈商讨下一阶段教育方案,从而形成由上级至下级宣传,下级向上级反馈这样一个循环机制,在不断循环中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横向应形成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动学习,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各高校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优势互补,形成高校交流教育网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互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着力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S-T)
针对网络环境过度负面化的现象,党和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出来的科学的思想,政府应对其大力弘扬,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对传播不良信息、发表偏激言论的行为进行惩戒。
(三)打造多途径传播模式,综合提升价值观影响力(W-O)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需要发挥新老媒体的合力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力上有强大的优势。传统媒体信息时往往需要严格把关,并且拥有专业的媒体团队。而新媒体借助于网络优势,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在年龄层次方面,传统媒体的受众整体年龄偏大,新媒体的受众则多为青少年。因此,唯有将新老媒体有机结合,才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确立其主导地位。
篇6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积极的向上的社会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这种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体育科学合理的相结合,需要我国初中学校创新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体育的必要性
1.当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好安逸,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原因有三:一是我国中学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投入大量资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去,学生生活较为安逸;二是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生由爷爷奶奶照看,老人易溺爱孩子;三是应试教育下,将学生学习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的唯一的标准。这样的生活环境忽视了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形成了喜欢安逸,不愿意面对困难的心态,学生遇到困难不愿勇敢去解决,缺乏意志,心理承受能力差。二是多数学生性格中存在自私因素,原因有二:一是上文提及到的独生子女的因素,学生缺乏分享意识,遇到事情的开始最想到的是自己;二是社会上利己主义的影响,重视自己的利益但忽视他人的利益。三是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学生在家庭中依靠亲人,在学校依赖教师,形成惯性思维:“遇到问题没有关系,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父母和老师迟早会帮我解决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体育教学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顽强拼搏、专注坚持、团结友爱等,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没有专注和坚持的品质,长跑就会半途而废;没有团结友爱的品质,团队赛就会因为各自的自私而失败溃散;没有顽强拼搏的品质,体育游戏和竞赛就会因为消极而失败,学生也会对体育学习不上心。体育教学中各项内容和活动的组织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观看国家体育比赛讲解体育知识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足球赛和篮球赛等的团队赛有利于学生彼此团结,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集体意识;长时间的体育训练可以训练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体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是必须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育教学的路径和策略
1.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主要途径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有效利用多媒体设施,改变以往单调的教师讲解体育知识点的模式,而是用多媒体设施播放视频,例如教学生打篮球时,可以播放篮球竞赛视频,教师加以讲解,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直观感受,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体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大脑高度运转,让学生了解篮球相关知识与练习和比赛的技巧。二是教师可以考学生体育知识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练所教过的体育动作,让学生回答体育动作的知识或指出其中错误。三是教师要善于处理师生关系,与学生在教学中为师生,在体育练习中为队友或对手,尊重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2.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修养学生的心性,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一是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只有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焕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和组织体育竞赛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尊重对手等。二是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是放纵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要规范学生行为,制定规则,为学生日后养成遵法守法的品质奠定基础,督促其养成自律的习惯。例如教育学生在比赛中禁止使用违规动作或违反比赛规则,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应遵守课堂规则,听教师口令集合,进行练习,自由活动时不能离开训练场地等。宽松与严格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
3.完善教学评价系统
体育教学的评价不应只是对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熟练度的评价,还应加入学生平时表现,参与体育课堂或者学校举办比赛的表现的评价等,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系统的丰富和完善,对师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素质培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重要内容。
篇7
论文摘要:青少年由于自身及社会角色的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符合青少年个性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涵,必将促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由此促进青少年成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共识的基本理念,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也是对其本身的建设实践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要求。青少年由于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特点,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对象。
一、养成教育是促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模式
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个体的需要是价值存在的前提。价值观便是价值观念,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这可以说,价值是人们的利益与需要的反映,也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与行为选择。作为统治与指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深人个人,它必须以个人的需要和认同为前提条件。党在十七大提出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那么,促成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也需要以他们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前景。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心理特征的认识,“个性时代”不失为一个简洁和具有特色的概括。而此个性时代同时是一个不成熟的过渡发展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主导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基于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心理特点,促成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并自觉接受,养成教育不失为好的选择。因为养成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也符合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点。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笔者认为是指社会、学校、家庭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道德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其品质的教育体系。养成教育十分强调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点,贴近青少年的个性时代特征。同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崇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以形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习惯为外在表现形式。
习惯是自然、简单的,而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从个人层面看,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映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行为方式和反映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当青少年以及以后成人的行为习惯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为青少年接受和践行时,体现人本的要求的养成教育便促成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
二、养成教育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
1.养成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从个人层面来说,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养成目标集中表现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新一代,事业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新的新一代”阎的“四个新一代”。养成教育作为讲求实际和效用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将青少年个人素质目标与社会要求目标有机结合一起并落实于实践。首先体现在“做人”的目标上。养成教育着力于青少年的独立性、主体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帮助青少年解决个性发展中的矛盾,而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和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才;它强调将“四个新一代”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和谐地渗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之中;它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地内化而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并体现于最简单的行为—习惯。再者反映在“学习、创造”的目标上。养成教育重视青少年作为整体有相对一致的个性特征,但又强调每个青少年的差异。以此出发,养成教育强调灵活地、创造地运用具有感染力、有成效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学会学习和创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的要求下,培养青少年道德习俗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造发挥;同时养成教育更加注重引导青少年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深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创造能力的养成。
篇8
关键词:价值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对客观事物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通俗来讲就是对事物的看法,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国现在有了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不止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也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在价值观方面,我们明显没有看到它像我国的经济一样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的价值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现象的加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文明、诚信、友善”等一系列要求。
(一)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就是金钱至上的一种观念,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是万能的,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者过分追求金钱,为了得到金钱而不择手段。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这是北师大一位教授发的微博。他认为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显然,他把财富当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将拜金主义视为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老师,没有向学生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宣扬拜金主义。如果拜金主义在培育人才,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里蔓延,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其实在中国,把钱财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在人们被问到什么是成功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和金钱有关,比如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等等,却很少有人把家庭幸福和睦当作一种成功。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无视亲情,友情和爱情,兄弟姐妹之间因为金钱闹得不可开交的事情不胜枚举。追求财富本没有错,但是没有底线不顾一切地追求金钱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二)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个人利益最大的一种人生观。利己主义者在行动时往往自私地从个人目的出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小到家庭班级,大到社会国家,我们都能看到利己主义的身影。利己主义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圆心,家庭为半径的圆圈中。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似乎愈加严重。为了自己的利益,利己主义者会不顾社会规则,侵占公共利益。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便民服务越来越完善,近期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人为了把单车占为己有而对单车进行破坏,比如加装私锁、涂改二维码等甚至一些更恶劣的行为。这些完全是利己主义的体现,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公共利益。本来一件利民便民的好事,因为利己主义的出现而变了“味道”。利己主义对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
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对个人而言,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我认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要形成良好的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能分辨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错误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不为错误价值观所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影响身边的人,比如对自己的子女,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以身作则地抵制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
社会也要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尤其是大众媒体的受众面非常广,他们要向大众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散播一些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言论。就像“马诺事件”一样,作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把这种“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言论毫无顾忌地展示在全国观众的面前,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媒体大肆报道路人扶老人被讹的事情,以至于现在老人跌倒扶不扶都成了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但是毕竟这是极少数的现象,但是媒w却抓住这个吸睛点大肆放大,甚至歪曲事实,虚假报道。所以社会利用这些媒体宣传正面健康的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篇9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对培育产生的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于所在高校,而高校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够充分。首先,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不甚明确是问题之一。高校在培育中,通常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区分开来,而是将二者“捆绑”在一起,最终很难达到洗涤心灵、净化情感的作用,直接导致教育教学的力度减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任何事情,有针对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教育,往往使教学缺乏时效性。其次,高校实施的一些校园文化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方式,比如“边远山区支教计划”、“养老院义务劳动活动”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机会。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很过校园文化缺乏生机和特色。一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学校领导的安排,为了获得自身外在条件的丰盈,不惜靠搞形式主义来装点门面,达不到潜在教育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课缺乏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活力。当今大学校园里设置的“思政课”存在内容空洞、重复说教、脱离实际的弊病,很多课程与初高中阶段内容几乎重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家庭教育误区对培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存在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存在的诸多误区问题。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人们大都认为将孩子放到集体中进行教育是最好的培养方式,而往往忽视了家庭生活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发挥主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则将教育的途径大大窄化。尤其是学生每年都有漫长的寒暑假期,这段时间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家庭又因长期的依赖习惯而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接受的培育时断时续,并不系统。本来应该靠学校、家庭、社会这“三驾马车”共同推进培育的进程,却将责任单单推到学校一方进行,难免势单力薄,达不到最终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观念问题
就接受主体而言,当今大学生正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心理变化,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思想意识错位、价值观念偏移的严重问题,几乎失去了基本的政治信仰。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利益化,物质财富的极大诱惑使成长中的大学生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和享乐中,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心、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出现困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形成原因。首先,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全民生活水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了无限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民道德水平的低下、价值观逐渐被扭曲、出现拜金享乐的错误人生观等问题。大学生成长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会随波逐流,甚至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虚荣浮夸,很难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大学校园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打消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关注,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部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设置属于理论知识,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被动、消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应付考试的捷径,而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结束语
篇10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一手抓管理 一手抓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微观表现。新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促繁荣、促稳定,进而实现文化市场及其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文化市场是一个点多面广、情况错综复杂的市场,要管好这个市场,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政令畅通。与此同时,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行动,着力培育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市场,打击文化市场中违法经营行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文化部门必须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管理上,应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先进文化要依法予以保护,对有损于社会和人民的腐朽文化依法予以清除。作为文化部门的干部,应经常衡量自己身处的岗位之责,在其位谋其政,一切从文化市场工作实际出发,抓重点、抓关键、抓突破,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强化法制意识,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是责任,也是义务。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日常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职权,执法过程中应做到有法可依,一切管理过程都须做到有法有据。另外,执法人员须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树立终生服务的信念,杜绝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强不强,主要是看实际行动。作为文化市场的管理者,一定要立足本职,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笔者以为,在文化市场工作中,若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执法宗旨,热情周到、细致服务。文化市场工作繁杂,只有通过立足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进一步端正工作作风,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 上一篇: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