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03 23: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遵义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遵义心得体会

篇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重视。教师面临的也不再是“个人尊严”下的绵羊,而是在蜜糖里泡大的被家庭宠坏的一代。他们单纯、幼稚、热情活跃、生气勃勃。因此,他们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古板”,不喜欢讲道理式说教,严历有余,活泼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嬷嬷”。他们是幸运的一代,赶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高速发展的改革时期,因此,他们不喜欢象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大胆放手不足的“老阿姨”,那么,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呢?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

他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辩、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老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足球的教师。

他们喜欢的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播知识的、能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

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

对此,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体会尤为深刻!

班主任虽然不是什么官,但是一个好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却是“神”,是“灵魂”,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和班级,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是其他科任老师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认识到自己肩上挑的是如此之重担,所以我时时处处不敢怠慢,从严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小心翼翼,深怕自己的一时疏忽而给学生带来负面效应!所以我在做班务工作时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理解学生

都说初二学生难教,特别是班主任更难当,初二学生正处青春发育期,思想波动大,特别是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的压抑所带来的思想压力,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班黎小翠同学在初一年级的大考中多次获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可在升入初二后,成绩、情绪大不如以前,尤其在快临近期中考试时,差不多每一个同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复习,只她一副心不在焉、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十分担心,几次找她谈心,她都说没什么,接着低着头,红着脸走开了。我正捉摸着要不要与她父母联系时,我班班长把每周必写的周记抱过来了。我当即找到黎小翠同学的周记,看是否能从中找到答案,还好她把她的苦脑写在周记上了。原来她暗恋我班一个男同学已很久了,又不敢告诉任何人,学习提不起兴趣,经常失眠,有一种犯罪感,自己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拨的泥潭……看完后,我深思良久,在周记上批了一段话,告诉她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不要谈恋爱,还不是时候,等到长大了再告诉她,你喜欢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像变了一个人,学习又恢复了原样,且更勤奋了。过后她还主动告诉我:因为当时怕我批评,觉得不好意思,辜负了我对她的一片希望,看了我的批语后才放了心。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她终于解脱出来了。现在看见她和他在课间嘻嘻哈哈,相处得这么好,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真诚信任学生

我们成人为人处事,要的是信任,有了信任的力量,我们在做事时,会倍感肩上的重任,力求做到最好!学生也是人,在家需要父母、亲人的信任与真诚,在校需要老师、同学的信任。真诚是打动人的有效手段,只有真诚,才能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相融,才能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打开心扉,倾心而谈,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在某方面成才,信任能使学生产生自尊感,亲密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在公平的氛围中竞争和发展。

记得我班谢家翔同学大概从初一下学期开始,他都不大会交作业,会交也是马马虎虎、错误多多,根本听不进老师、同学对他的劝告,可最近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在课上好像浑身爬满了蚂蚁,总要动个不停地他,现在居然也能坐得端端正正。出于好奇,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

“老师,你还记得上周五在路上,你把你家中的电话号码给我的事吗?”

哦,经他提醒,我才想起来:上周五,在去教室的路上,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胃痛得厉害,我不放心,急于想回家看看,但又怕班上有事,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忽然看到我班谢家翔同学正在路上经过,我就把他叫了过来,要他帮我看着班上的情况,如果有事就往我家打电话。其实我以前也经常找他,不过都是为他违纪或成绩差的事,对他的态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我喊他的时候,他还吃了一惊,以为又要为拖拖拉拉的事批评他了,等知道是让他办这事时,他立即高兴地答应了。

我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以前也让不少学生帮我办过事,不过他们都是值得我信任的学生。

“老师,你知道吗?当我知道你叫我不是批评我,而是让我帮你看班时,我心中有多么的激动!我感到自己在老师的心里并不是一无是处,老师还是信任我的,你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能让你失望吗?我能辜负老师以前对我的苦口婆心的教育吗?”

没想到,我无意中做的这件事所起的作用居然超过了以前的那么多的训斥,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多可爱的学生啊!可我以前是怎么对他的呢?违纪了喊到办公室就是一顿训斥,成绩不达标,又少不了一顿批评,搞得他看见我心里就紧张,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成绩能提高吗?

是啊,这件事对我启发太大了。信任学生,适时地对学生表达信任,应该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

三、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全面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因此,我对我班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对我们心目中的尖子生“响鼓也要重锤敲”,不能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和磨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优上加优。对中等生,不因为他们影响小而对其不爱也不恨,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进入先进的行列。对后进生真正爱得起来,要知道:淘气的学生往往有头脑,有胆量,能创新。所以,要让每一个后进生扬长避短。

四、充分利用班会课

篇2

2001年10月,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生活24年,为之奉献青春的道真县,由县委副书记升任贵州省遵义市残联理事长。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遵义市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全市残疾人达35万,占全省残疾人总数的22%,其中9万人尚未越过温饱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达20多万。她深知肩上的责任,深知做理事长难,做优秀的理事长更难。她时常讲:“既然时代选择我们从事任重道远的残疾人事业,我们只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上任以后,她很快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从呼风唤雨的县委副书记转换到市残联理事长岗位上来。她在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全市残疾人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代表、服务、管理”的责任,做每项残疾人工作都要“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

2002年新春,她说到做到,带领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深入到边远的县、区(市)及乡镇、街道和村寨调研。通过调研,她了解到全市各级财政钢性支出大,而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紧缺,于是决定,根据实际情况,走“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发展残疾人事业”之路,建立和完善残疾人脱贫解困的长效机制。她带领市残联,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了“五个一”康复工程,每年为10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为100名贫困重度肢体残疾人赠送轮椅车,为100名贫困聋儿进行语言训练,为100名麻风畸残患者配备用品用具,为1000名残疾人扶贫解困。贵州省副省长肖永安对此做出批示:“遵义市‘五个一’康复工程的做法值得各地、州、市借鉴”。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称赞说:“遵义市残联为西部贫困地区残疾人事业探索出一条新路子。”遵义市副市长张黔要求市残联:“巩固成绩,再接再厉。”截至2004年6月,全市为“五个一”康复工程捐款274.55万元,为贫困残疾人安装假肢404人,赠送轮椅车607辆,聋儿语训414人,麻风畸残配备用品用具1015件,扶贫解困3859人。

带领残疾人奔小康,加强党的领导和班子建设是关键。2003年,经市委同意,在市残联建立了党组;2004年,又主动争取组织部门和市委领导的重视,在全市选拔“既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政策水平,又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残疾人”进入市残联领导班子,为“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主体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

遵义,虽是贵州第二大城市和黔北首府,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仍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此,她心急如焚,寝食难安。“遵义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一定要盖起来!”她在述职中这样说。她早出晚归,找市长、找财政、找土管、找城建……经过千呼万唤,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投资达600多万元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终于在2003年11月破土动工,主体工程在2004年年底竣工。

带领残疾人奔小康,加强队伍思想理论建设是基础。2004年4月,遵义市残联换届刚结束,她就提出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残联学习型机关”主题活动,不允许“汇报成绩用加法,反映问题用减法,要求待遇用乘法,追究责任用除法”的现象在机关发生。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每月坚持撰写理论和业务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每季度检查评比,兑现奖惩。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遵义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关怀重视和省残联指导下,几年间,机关办公条件,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维权、就业,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残疾人生存环境逐渐改善,先后成功组织实施了香港“健康快车”、李嘉诚“长江新里程”计划、联合国儿基会与中国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全国5个试点之一),全市残疾人事业逐步向法制化、社会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涌现出全国表彰的助残模范石道本、自强模范夏筱波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篇3

退休总经理迷上“水上漂”

2000年春节后,在遵义一家大型企业担任总经理的康晓冰退休了,在姐妹的带动下,康晓冰加入了老年冬泳队,跟同龄人在一起,她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一天,康晓冰在湘江河上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踩在一根硕大的楠竹上,两手握着一根长竹杆,靠竹杆左右击打水面产生向前的动力,人站在楠竹上竟能快速地前行,康晓冰非常羡慕。

待那中年男子上岸时,康晓冰上前请教,这才得知男子所玩的这项运动叫独竹漂。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技艺,当地的居民为了相互往来交流,常常使用一根楠竹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出行,后来随着山区条件的改善,会独竹漂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民间技艺濒临失传。

了解到有关独竹漂的历史后,康晓冰有了学习独竹漂的想法,她留下了那位中年男子的电话。随后,康晓冰把冬泳队的十多位老姐妹都拉了过来,想让大家一起学,这样有气氛。

但是,当康晓冰开始学独竹漂时,却遇到了重重困难。还没到半个月,康晓冰磕碰得浑身是伤。

2003年12月初,由于在水里浸泡太久,康晓冰感冒高烧近40℃,儿子、儿媳只得请假轮流陪护。儿媳陈凤一直不同意婆婆练独竹漂,如今老太太弄得浑身是伤,还生了病,就联手丈夫竭力阻止婆婆再去练独竹漂。

康晓冰看到自己卧病在床,连累了孩子,就假意答应儿子、儿媳不再练了,等他们上班后,就一个人在家里苦练独竹漂的基本动作。身体康复后,她又和老伙伴们泡在了湘江河里。

康晓冰和老伙伴们相互鼓励,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两个月后,她不但能稳稳地站在碗口粗的楠竹上,还能做一些基本动作。接下来,康晓冰和姐妹们踩在楠竹上排练起了节目,义务给市民表演,引起了市民对独竹漂的兴趣。

把独竹漂当事业

让康晓冰高兴的是,一些退了休的姐妹们相继找上门来,想加入她的队伍。到了2005年,康晓冰的独竹漂队伍已经发展到近50人。

队伍壮大了,康晓冰的“野心”也大起来。她想,独竹漂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交通条件的变化,濒临失传。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振兴,那是一件无比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和姐妹们协商,康晓冰决定成立一个独竹漂协会。此后,她一次次地奔走于市体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之间,一个月后办妥了成立协会的所有手续。

2005年7月初,遵义市红花岗区独竹漂协会成立大会在湘江河畔举行,河岸石壁上悬挂着协会成立的大红横幅,市里相关部门领导前来道贺。成立大会上,康晓冰发表了充满壮志豪情的讲话,成立大会上,体育局领导还把“巾帼第一漂”的旗帜授予康晓冰和她的老姐妹们。

成立大会最后一项,是康晓冰和姐妹们的汇报表演,她和姐妹们换上泳衣,把一根根硕大的楠竹抛下水,然后把她们精心排练的节目奉献给一河两岸的观众。表演中,康晓冰和伙伴们献上了一字马劈叉、倒立等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的高难动作,引来岸上观众的阵阵喝彩。

协会成立后,身为一会之长,康晓冰要做的事情很多,她要统一购买训练用的楠竹以及民族服装,还要租房子当协会办公场所,录制协会会歌等等。独竹漂协会属民间体育组织,不具商业性质,更无人赞助,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钱,遵义经济不发达,会员们退休工资不高,有的会员还下了岗,家庭负担重,连会费缴纳起来都困难。

康晓冰不忍心让大家出资,为了协会能正常运转,她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开支,训练用的楠竹一根需要一百多元,再加上其他器材,康晓冰自掏腰包数万元,以一己之力撑起了独竹漂协会的大旗。

协会成立一年后,康晓冰得知独竹漂将成为2007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一项竞技赛事,十分兴奋。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康晓冰带领她的“巾帼第一漂”团队,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勇夺金牌。颁奖典礼上,康晓冰和老姐妹们抱在一起,激动得哭了。

难舍独竹漂情缘

渐渐地,独竹漂成了康晓冰和姐妹们生活的重心,成为她们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缘。

与康晓冰一样,59岁的陈安亚退休后,生活空虚、迷茫,一度迷恋保健品讲座,自从加入康晓冰的独竹漂协会后,天天和老姐妹们一起训练,又重新焕发了活力;60岁的曾明先早年曾被查出肺癌,独竹漂让她找到了对抗病魔的勇气; 62岁的李秀英,曾因过于肥胖苦恼不已,希望独竹漂能帮她减肥成功。协会里的每个人都有与独竹漂难以割舍的情缘,所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这些老太太们都要相约到河边,划着,笑着,快乐着。

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夺得金牌后,康晓冰和姐妹们不满足于以前的表演方式,随后10年间,她们排练出数十个独竹漂水上节目,既有20人踩在竹杆上转呼拉圈、跳民族舞、肚皮舞等,也有十多人踩着楠竹漂在水上舞龙。每年市里有关部门举办大型文体活动,都会邀请康晓冰和她的姐妹们压轴表演。在康晓冰和老姐妹的推动下,遵义市兴起了一股玩独竹漂的热潮。

2016年9月初,一对喜欢玩独竹漂的年轻情侣找到康晓冰,说他们想在即将到来的五一期间办一个独竹漂婚礼,想让康奶奶帮着策划一下。康晓冰爽快地答应了。

五一节那天,遵义市中心的湘江河两岸,彩旗猎猎。上午11时,11声礼炮响过,一对新人划着楠竹从不远处驶来,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新郎身着民族盛装,到了表演区后,康晓冰和姐妹们划着楠竹,从四面八方向新郎、新娘靠拢,河岸上响起了舒缓的婚礼进行曲。这时,康晓冰和姐妹们收缩成一个大圆圈,在竹杆上跳起了民族舞,新郎新娘被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接受着两岸近万名观众的喝彩和祝福,这个别出心裁的独竹漂婚礼获得了巨大成功。

篇4

【摘要】多媒体公开课是新时期借助计算机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文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最近教研活动中多媒体公开课每次都被提出质疑,对一直热衷于研究多媒体应用的我引起深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师会有质疑。所以写出十多年间在多媒体应用中的所得和大家一起讨论。

关键词 多媒体;公开课

一次地理多媒体公开课内容是《中国的气候之气温》,上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多媒体课件制作成了按教材内容顺序展示的公开课。多媒体课件中有丰富的地图、景观图、视频内容、动画、文字内容等。丰富多彩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非常开心。但是课堂中多数时间是计算机切换画面,课后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了多少时,多数同学的答案是掌握的不太多。向这样的公开课实际上我们听过很多,这种情况让很多教师对多媒体产生了质疑。对多媒体有了很多不公正的说法。如:有一老师这样说道“要想体现教师的真实水平就听常规课,常规课才能显示真本事”。

多媒体是新时期文明的特征,是新时代热门的一个名词。作为教师顺应时展,积极学习时代文明,努力掌握时代工具,具备利用时代工具的能力是必备素质。对于当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但是有部分老师对多媒体认识有误会。对于这部分老师我们要理解,这是他们对多媒体在学科应用中认识不够导致。今天我谈一谈在十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带来的便利,让大家对多媒体在学科应用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多媒体与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这里分几个层面认识。

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师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多媒体课件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他影响教学效果,但不能决定教学过程,因帮助教学的手段有多种。

二、多媒体在地理课堂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泛深入地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应该说多媒体已成为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和制高点,它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能很好解决,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地理教学的多媒体发展也将势不可挡。

在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面对当前和将来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困境,把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形成地理观点、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看成中心论题,为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地理课程中的大量使用,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为创新地理学科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地理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优势。

三、多媒体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然,有些公开课、示范课之所以受到同行们的质疑是有原因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容量过大,学生无暇思考。一些教师把握不了多媒体课堂容量的“度”,一味发挥它课堂容量大的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课后又无机会“回放”。这种“过电影”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丧失学习兴趣,为真正的无效教学。

2.色彩搭配不当,主题不突出

多媒体课件揭示课题时,应把课题放在中间,用清晰、明快的色彩显示,为之衬托的背景要简洁,与主题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一目了然。出示其它问题时也应如此,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学习,在制作课件时往往片面追求“美”,把课件版面制作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使得学生眼中一片“金光灿烂”,结果本末倒置,造成该强调的没有强调,该突出的没有突出。

所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要注意其方式方法的。根据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作以下建议,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使用的几点建议

1.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先建议认真审视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根其要求书写恰当的教学设计。课件要根据教学设计来制作,这样多媒课件结构才清楚,便于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把握原则,提高设计层次。在进行地理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尽量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必要把所有丰富的资源全部都灌输给学生,按照“最优化原则”,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来选择资源,保证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最优化。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要舍得放弃一些干扰性的信息。

3.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如,制作动画演示时空复杂过程,抽象概念等。利用计算的交互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如:《中国的气候之气温》重难点是1月、7月气温特点和温度带的分布特点,为让学生参与学习。可作这样的安排,先用1月气温分层设色地图动态反映相关特征并协助学生分析原因,当学生撑握方法后让其自主分析7月气温特点和原因,并通过气温分布特点归纳总结湿度带的分布。这样学生既能学会读分层设色图又能掌握气候读,形成真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盛琳阳,李晓东.《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素材获取与制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韦志榕.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有这么一群兵,他们深处黔南大山之中。一直以来,有关这里的各种故事都如同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新闻记者。终于我有一次难得的机会进入这座仰慕已久的大山,走进那群仰慕已久的恋上了大山的士兵。这里撷取几则不一样的故事,将我心目中的大山和这群可爱可敬的士兵介绍给读者。

大山的魅力

——新战士刘涛的3篇日记

3月31日 阴

我带着家人的殷切期望,带着对警营生活的美好憧憬,踏上了从军的征程。光阴似箭,转眼间,新兵训练生活即将画上句号,我和刚刚认识3个月的战友们将分散补入执勤一线。但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下午吃饭时班长告诉我,我即将去的地方是大山里的中队!

心一下子就要凝固了。别人当兵威武雄壮,我却来守大山!部队根本就不把我这个大学生放在心上……心里各种纠结、各种郁闷、各种无语、各种……

4月1日 晴

今天上午,我一脸惆怅坐上了上山的车,翻过一座座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看到了几个战友在一个山岔路口敲锣打鼓欢迎我们,他们可高兴了,我却高兴不起来。下车,两个老兵跑过来给我扛背包拿行李,说一路辛苦了,以后我们就是一个“三互”小组的,互帮、互学、互教,以后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你的。嗬,这些老兵看来还挺好相处。一股风绕过四周岩壁的阻挡,凉凉地吹在身上,我心里舒畅了些。

集合时,排长洪腾面带笑容看着我们,他个头不高,却给人一种亲切感。他给我们介绍这里的地理环境,说到一个词叫“大山精神”。他说,这大山里条件艰苦,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师长也有将军,也有自己退伍后创业当老板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深深热爱着这里的大山,“扎根深山不言苦,默默无闻作贡献”。

饭后我私下问几个老兵,他们告诉我,洪排长也是一名大学生,当了干部后就一直在大山里,由于任务特殊,女朋友不能来探望,手机也打不通,这里就他一个干部带队,不好意思给领导提出休假,于是跟女朋友一分开就两年多没见面了。但是他与大家很合得来,常开玩笑说他是“倒插门”到这里,来和大山谈恋爱。他还利用到队部开会的时机下载一些百科讲坛、经典电影来到执勤点跟大家分享,看完还跟大家谈他的心得体会,教会了大家很多道理。总之,大家挺佩服他的。

那时我不知怎么心里酸酸的,感觉自己有点渺小。再望向洪排长时,他在我心里有点高不可攀起来。好吧,我承认我是容易受感动的人。不过说真的,在这大山里也挺好的,虽然少了市井的那分繁华,但却也没有了那种喧嚣,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也只有这里才能让人的心灵静谧下来。

4月12日 阴

今天中队组织军事和勤务考核,在跑五千米的时候,我由于身体胖老是跑在队伍的后面,班里战友有的帮扛枪、有的拉我、有的推我,在大家的团结互助下,我们班跑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高兴坏了,和全班战友一一拥抱。所有的科目考核完,我们只有一个科目良好,其余全部优秀。队长宣布成绩时,现场表扬了我,我心里面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来到执勤点上经受的第一次考核,考出这样的好成绩,算是给自己的军旅生涯开了一个好头。我暗想,在今后的训练、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一定要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做一个真正的硬汉,做一个人人崇拜的时代军人。

山里黑得早。晚饭后,我再次走在营区里,仰望黑蓝的天空,大山矗立眼前,神秘而深邃,无数情景在我眼前展现,我仿佛看到了一路跌跌撞撞却又坚韧无比走来的自己。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我发现,我爱上了大山。

大山的滋味

——“养殖专家”们的特殊收获

由于中队深居大山,远离城区,所处地理环境特殊,给养员只能三天外出一次,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小镇上购买主副食品,中队长年吃的肉类,都是用冰箱保存下来的,很难吃到新鲜的肉和蔬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队官兵自发地行动起来,开展种植养殖,用行动在这个大山里传承着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南泥湾”精神,大大丰富了菜盘子。

来自遵义的上等兵王茂鼎,刚入伍时白白净净,一看就像是城里人。自从来到四班后他主动接过放羊的活,每天手拿一根羊鞭随羊奔波在山中,仅仅一年他把5只羊发展成了60多只的羊群。每天早晨,王茂鼎赶着他的羊群上山而去,叫喊呵斥声中,不时传来欢快的小曲儿,战友们说,“羊倌”的心很阳光,让人羡慕呢。

除了王茂鼎,每天和鸡鸭鹅羊等家禽家畜打交道的洪德也是个“养殖专家”。入伍前,他做过生意、开过车、修过铁路、建过房子,就是没有养过鸡喂过鹅。入伍来到大山后,为了让官兵吃上新鲜的肉类,洪德买来许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专攻养殖技术,并且购买了几十只小鸡鹅,在中队后院建起了一个小养殖场,经过繁殖,现在已经发展到200多只,被身边的官兵称为“养殖状元兵”。洪德告诉笔者,每次有客人来到山里,战士们都会杀两只鸡来招待客人,让客人吃上无公害的美味大餐。特别是重大节日或者战士过生日,中队都要杀鸡宰羊,看着战友们吃着自己养殖的鸡羊,嘴里啧啧赞叹,感觉很幸福,很满足。洪德说,他在这里当兵已经6年多了,不仅找到了军人的价值所在,同时通过自己努力,学到了不少在部队适用、对自己终身受用的技术。

近年来,中队利用房前屋后,开辟了不少菜地,课余时间,战士们都到自己的菜地里,大抓农副业生产,不管春夏秋冬,官兵都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对官兵而言,也是一种锻炼,一种体验。

“虽然在大山里当兵比较寂寞,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但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价值和乐趣。”放羊归来,王茂鼎这样给自己的大山生活定位。

大山的情爱

——官兵对大山的承诺

五班附近有个布依山寨,上世纪80年代,寨子里有160户人家,据说大半有近亲结婚情况,人口素质普遍较低。五班官兵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山寨出口处用木头搭建了“计划生育宣传棚”,准备了茶水,挂满了“计划生育”的宣传图片。村民进来歇脚喝茶的时候,官兵们就给他们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并向已婚青年免费发放避孕药品、药具。二三十年坚持下来,寨子里村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与早生、超生和近亲结婚习俗彻底决裂,文明新风吹进每家每户,整个寨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队官兵情牵驻地群众、融入驻地发展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周边村寨的人们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贫困生活,一代代官兵不遗余力帮助村民们开阔眼界,燃起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笔者到中队时,刚好碰到指导员彭林海带领今年入伍的几个大学生士兵到田里给村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他和村民一样踩在田里,“迷彩泥腿子”格外显眼。两名战士则带着印制的十报告要点上各家各户发放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