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05 16: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围术期管理;心肌保护;外科手术;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心室
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大多病情较重,并且手术的死亡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本文对我院自2003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210例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210例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2例,女38例,年龄16~73岁;有84例右心受累,有18例心脏恶液质。在术前有24例合并高血压,有8例糖尿病,有14例COPD。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功能的分级,其中有4例为Ⅱ级,有138例为Ⅲ级,有68例为Ⅳ级。
1.2 方法
在术前常规予以强心利尿以及扩管等治疗,同时有针对性的予以营养患者心肌细胞治疗,以及补充血浆和白蛋白等治疗,并控制临床的合并症;患者手术均于中浅低温的体外循环条件下实施[1,2],并分别予以温冷温与冷血停跳液的模式对心肌进行保护[3,4];在本组中,有2例予以MVR术(二尖瓣置换),有88例予以TVP术(三尖瓣成形)+MVR,有20例予以AVR术(主动脉瓣置换)+MVR,有8例予以TVP+MVR+AVR,有58例予以AVR,有10例予以TVP+AVR,有24例予以MVP术(二尖瓣成形)+AVR;共118例二尖瓣置换,共82例保留二尖瓣的瓣下结构,共36例未保留其瓣下结构。在术后予以药物来维持血压,并控制患者室性的心律失常,同时选择性的予以腹膜透析以及血液透析[5],并延长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以及气管切开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7.0(服务及产品其统计学的解决方案)对数据予以统计及处理,其中 x ±s 用以表示数据,同时选择 t 检验来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再将 χ2 检验用作计数资料的统计,而于两组间实施相互对比则选择 q 检验,以 P
2 结果
在本组中,患者体外循环的时间为58~288 min,其主动脉阻断的时间为31~178 min。共84例出现术后的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后,有58例康复,26例死亡。其中LVEDD在80 mm以上,以及LVESD在65 mm以上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8%,而病死率则为19.6%,其中LVEDD在80 mm以下,以及LVESD在65 mm以下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7%,而病死率则为6.8%,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结论
由此可见,在术前予以周密的准备,在术中对心肌予以必要的保护,并尽量保留患者心内结构,在术后对各种并发症予以及时正确的处理,系对巨大左心室伴心脏瓣膜病的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应予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曹炜,石开虎,龚文辉,等.重症风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经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5):526-529.
[2] 姜胜利,李伯君,高长青,等.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2999-3002.
[3] 朱水波,朱豫,殷桂林,等.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临床外科杂志,2010,18(5):332-333.
篇2
“业兴于勤,誉赢于诚”,在集团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在集团领导们的带领下,很荣幸能够走进这百年名校武汉大学,进行学习体验。首先感谢集团能够给与这次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感谢集团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和缜密的安排。这次武汉大学的培训除了获取到知识外,同时给与我工作和生活莫大鼓舞和启发。
再次步入大学校门,尤其是走入这历史悠久全国重点综合研究型大学,使人心潮澎湃。他拥有全国优质的科研团队和师资力量,也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知名企业家。在这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学习,不禁感慨集团领导们的用心良苦。不得不让人静下心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获取知识,反思工作中的不足。
在这短短的五天培训中,分别设置企业的战略、投融资、管理、团建、法律及大数据时代相关知识一系列课程。众位教授深层系统的讲解和详实的案例分析,无不彰显出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途径,能让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经验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的累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从“知”变“会”,才能对工作起到提升的作用。下面简述一下个人在这次培训中理解到的程度的一些心得和感想:
一个企业的战略的规划、执行和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命运。战略的规划靠公司高层对政策、社会发展的解读能力和魄力,他的可行性也同等重要,执行实施情况同样能改变战略发展的方向,也需要激励措施和防控措施,这样才能使得战略的思想得以实现。
能够精通并运用资本运作的理念和方法,不单仅仅是把企业从资金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重要的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一个项目能够正常的启动,一个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转是要靠资金的支持,这其中不失可以搞一些“小手段”,有了扎实的金融知识,结合政策条款和相关法律、法规,就能实现资金的共融,摆脱眼下的“窘境”,达到最终目的。
管理是一门艺术,他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想把一个人的思想全部灌输给别人,而且让其接收信息那是教师的工作,企业的领导要和员工之间有共通的通道,才能走向人企公兴。做为企业的领导需要是员工思想的统一性,协作性,进取性。这些除了熟知管理相关知识外,还需要提高个人修养素质,从而提高个人魅力来引领带动员工。让员工把“听”变成“动”进而变成有思想的“动”,完全靠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是个体才能,力量是渺小的,能够带动整个集体来为公司谋发展促团结,才体现管理的真正意义。
团队是人的群体,一个好的团队不仅仅是人才的堆积,需要队员对工作的匹配、互补、融合。一个好的团队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目标明确,思想统一,行动规范,相互扶持,积极创新。一个好的团队会给企业创造无尽的价值。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h7272hy”为你整理了这篇审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期两天半的审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结束了,对于我这个外出学习“新人”来说,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首先,开阔了视野。此次培训针对法规审理、信息写作、大数据审计运用、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方面开设了课程,授课老师运用理论数据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将审计概念、实际操作等相关内容清晰化、简单化,对于我这个进入审计部门时间不久的“小白”来说,审计各项工作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市局领导前辈的经验分享交流也让我感受到了襄阳审计人刻苦钻研和努力奋进的精神面貌。
篇4
近日,2016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500多家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的企业参加了本次盛会。与此同时,主办方了中国云计算500强,即Cloud500榜单。
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峰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旨在促进国内云计算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的建设贡献力量。一年一度的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峰会,因为丰富多样的现场观众参与别具特色的环节设置,被誉为最具“互联网思维”的云计算会议。
2016Cloud500闪亮登场
在此前的《云计算生态系统白皮书》中,主办方对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色进行了定义和解析,分为云设备提供商、云系统构建商、云应用开发商、云服务运营商、云服务部署商和云服务销售商等六大类。以此为基础,大会主办方推出了Cloud500调查评选活动,评选出国内最具实力的500家云计算企业。与此同时,倍受业界关注的2016中国方案商500强(VAR500)榜单,也在本次云峰会期间同期。该榜单中的入选企业涵盖了公有云、混合云和私有云等多种业务类型的企业,是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的代表力量。在峰会上,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带来了关于Cloub500的研究分析报告的研究摘要。他表示,通过云计算Cloub500榜单结构可以看出2016年云计算市场的变化:云开发商、云安全提供商、云服务部署商在Cloub500强榜单里面的比例很高,这四类云渠道角色会相对于更加活跃;云管理平台提供商将会出现优胜劣汰的过程;云安全提供商和通用云应用开发商持平,维持了去年的比例。
该负责人在会上还根据顶级方案商的情况,以及对业务商的变化,总结了六个关键词。“第一是新技术,顶级方案商的整体竞争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新技术、新应用拉动的市场是方案商关注的一个重点;第二是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方案商给自己找了新的定位,随着新定位的落实也会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在市场里面被看到,这里面包括一些新的运营模式;第三是细分市场,大型的方案商业务在市场里面做非常多的细分,比如在行业的细分、应用的细分、城市层级的细分以及在能力的细分等等;第四是品牌营销;第五是服务能力,很多方案商近期会将服务能力作为一个战略性的计划;第六是专业能力,越来越多的方案商开始寻求自己在市场上区别于其他同行的定位。”
倡导云生态合作创新
在云计算市场中,企业比拼的不只是自身的实力,只有与云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企业合作,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伴随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发展成熟,云生态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Cloud500调查评选一直重点关注两类云计算方案商,即传统的行业方案商和新兴的专业云计算方案商。专业云方案商,擅长云技术;而行业方案商更为了解客户的需求。他们相互合作,共同为客户定制云解决方案。随着混合云的重要性提升,两者之间也逐步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峰会上,该负责人还总结了云计算生态系统合作的七大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生态沟通,云本身是一块比较新的业务,在云计算里面有很多的新的角色加入进来,沟通方式会有一些变化,最主要是在云合作沟通的周期会比已经成熟的沟通要长,生态沟通仍然是现在困扰很多公司形成上下游有效合作的原因;产品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场培育是一个会直接影响到方案商的话题;应用环境问题,国内ISV不管是云应用、大数据应用、移动互联的应用还缺乏一个比较成熟的环境;品牌的建设对于生态系统而言号召力非常强;不做、不购买这个问题来自于云渠道商和传统上游合作出现的问题;新合作模式问题也是会直接影响到整合产业链资源、影响项目落地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峰会中,上述两类云计算方案商云集现场,相互交流合作。同时,IBM、联想等传统IT巨头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云计算生态系统中的创新合作之道。
别具特色的互动环节
每年一度的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峰会,因为丰富多样的现场观众参与,被誉为最具互联网思维的云计算会议。
本次峰会的互动环节同样别具特色。在“隐藏的云计算”环节,云计算厂商以全新的形式亮相,并与合作伙伴共同现身说法,分享在云合作中的心得体会。同时,闪电舞、现场速递、腹语表演等各种趣味营销活动也现场展开,智能机器人更是到场助阵,让大家体会到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结合所产生的魔力。
在“云计算好声音”环节,寄云、威渡、品高云、七牛云等四家新锐云计算企业通过八分钟演讲的形式展开PK大赛。四家IT厂商代表组成的导师团,也积极争取他们加入自己的战队。由TOP方案商高管、投资机构代表组成的强大评委团,则对他们的表现展开评判,现场决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云计算企业”大奖。最终,该奖项由七牛云夺得。
在会议中的“云计算好声音环节”,一些新兴云计算企业通过八分钟演讲的形式展开PK大赛,以寻求云厂商、云方案商的业务合作支持。最终,威渡科技、七牛云达成了与京东云的合作。在颁奖环节,京东云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优秀的服务水平获得优秀云服务运营商的称号。
京东云打造合作共赢云生态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成本会计;大数据;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互联网+”教育是大时代的需求,是新时期教育界改革创新的契机,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包括人们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接受方式等固有模式都将接受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的理念,《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就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普遍偏重理论,实践环节相对落后,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做评的新模式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使“互联网+”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基于工作课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建设与改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革之道。
一、目前市场需求的成本会计人才类型
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教育改革,具体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生通过课改真正受益,与市场无缝对接,适应市场,学以致用。目前成本会计人员要求: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全日制专科以上财务相关专业;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熟悉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财务软件使用经验,诚实宽容,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爱岗。
二、“互联网+”背景下打造相关会计工作“升级版”
“互联网+”简单理解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就是电子商务,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转型、改革,新会计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提高会计的服务能力是新时期会计工作重点,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互联网+”审计,提出建立审计大数据体系。利用云操作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将传统的抽样方式检查交易样本,扩展到全部的总分类账和数据库。
“互联网+”管理会计,虽然传统企业依然是人、财、物,供、产、销的管理,但是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已经互联网化,发生了根本改变,比如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制造、员工差旅费管理云服务等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强化内部控制和责任管理,将企业内部“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增值税发票,目前试运行的升级版增值税电子发票,最大特点是交易发生时电子发票系统即可产生对应的电子发票,并及时将真实完整的交易,同步传递交易双方和税务管理部门,实现交易、税收缴纳的信息化、自动化。
除此以外,还有“互联网+”年报、“互联网+记账”、“互联网+”税务会计等多角度的“互联网+”会计工作,为全国1600多万名会计人员开拓了视野,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时代潮流,转变观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会计工作是许多会计人员当务之急,而对于为社会提供新鲜血液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打破传统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校企合作、建立三方评价体系方面更要J意创新,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三、“互联网+”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一)在互联网环境下,优化课程,整合教材
高职教育肩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材不再适应新的环境,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下,更有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可供筛选,完全有条件整合成本会计教材,选取典型案例,按照工作过程梳理教学内容,力争在核算与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在细节上寻求共识和规范,避免核心概念、成本核算、成本项目、分配方法的各自表述,采取“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循序渐进,按照工作流程,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核算能力、成本控制与管理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配备经典案例、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费用分配表,更加直观展现工作内容,易学易记,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教材还可以作为日后工作的工具用书。
(二)利用互联网,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传统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学习被动,兴趣不高,效果不好,新的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课堂可以在教室,如模拟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典型案例,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分组,角色扮演、有库管员、成本会计、材料会计,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定方案,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完成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费用分配表、登记明细账、总账等成本核算任务,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课堂也可以在校外,如校外基地实训,可以带领同学们,参观企业,实地体验,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工艺流程、成本核算流程、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拓展眼界,教学做一体化。
(三)“互联网+”教学手段更新,形式多种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为了更加直观,形象传授授课内容,可以利用PPT、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将重点内容制作成系列微课,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课件、微课、通过BBS、qq、微信、聊天室等等网络工具上传文件、作业、留言、精品贴等提供老师和学生,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另外利用互联网,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配备相应的学习模块;建设实训平台,配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费用分配表、成本报表,实训评比平台,配备相应的考核系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成本核算技能,实现线上线下合作、学习、交流。
(四)通过互联网,建立成本会计讲师点评网,实时跟进
篇6
与图书馆事业共同进步
在接触过的从事图书馆事业的采访对象中,很多人都是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对图书馆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庞恩旭也不例外。1981年上大学后,“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庞恩旭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既感到辛苦,又觉得十分满足。辛苦的是,由于图书馆的空间有限,需要经常去占座。满足的是,在图书馆里能广泛地学习和涉猎人文、社科等各方面的知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虽然那时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还不是十分丰富,主要是借书、阅读期刊杂志和自习等基本的业务,但是庞恩旭已感到很满足。
虽然学生生活离不开图书馆,但可以说从大学毕业到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之前,庞恩旭对图书馆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他认为图书馆只是借书和看书的地方,不过是图书和杂志较多而已,并没有把图书馆看成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有限,图书馆大多数业务也基本上是纯手工操作,如借书要查卡片目录、填写索书单和卡片等,没什么科技含量,让他觉得图书馆员和食堂炊事员没什么太大区别,谁都能干。直到1988年自己真正从事图书馆工作以后,庞恩旭才开始感到图书馆工作原来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有的高校专门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在图书馆的采编部、流通部、参考咨询部等业务部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更加明白,要是没有受过专门知识的培训,想干好图书馆工作真是不容易,有些工作甚至干不了,随后他便开始了图书馆主干课程的学习培训。庞恩旭说,现在的图书馆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昔日的纸质卡片式目录早已被电子版的联合目录所取代。现在,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借阅,图书馆主页,各种数据库及其他电子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为学术研究提供相当大的保障。
七大特色服务
庞恩旭介绍说,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有自己的七大特色服务。一是为解决校园网外教师不能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难题,2006年6月,他们在天津地区率先开通了VPN(虚拟专用网)远程服务。二是为加大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宣传利用,设置了专门的数据库宣传推广与利用岗位。三是加强具有本校学科特点的特色资源建设,包括自建的专业特色数据库。四是加强了对大学生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与素养的教育,成立了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开展教学活动。五是在图书馆内设置书店与咖啡厅和个人研究室等,为师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研究环境。六是加强绿化与文化气息的营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七是加强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服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
他认为,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阅读除开展特色服务外,还要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馆舍、软硬件等办馆的基本物质条件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水平;要建设高质量的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要积极打造各种信息服务平台,主动开展高水平的、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和知识需求解决方案;要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发扬团队精神,苦练内功,实现图书馆又好又快发展;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方便、相互尊重、平等自由、催人向上、贴近自然和人性化的学习阅览环境和氛围。
心得体会不可少
在担任副馆长期间,庞恩旭配合主要领导做了很多工作:对图书馆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立足于主动为省部级的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打破部门界限,积极搭建多元信息平台,实现从书刊借阅文献服务向满足知识信息需求或知识开发与管理的转变;在主动服务中壮大自我,通过努力为二级学院服务,既锻炼了队伍,又解决了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将休闲、娱乐类期刊杂志加工后以图书方式提供外借服务;与核心出版社联系,在图书馆图书借阅室设立专门的教材展架,方便教师选用和确定教材;根据艺术类图书的特点,为艺术系师生设立专门的艺术图书借阅室;根据学校考研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修室。
庞恩旭很谦虚,说自己担任图书馆副馆长还不足两年,不敢谈经验,但多少有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大局观、利益观和政绩观。
其次,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基础。因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机构,没有图书馆学基础,就不懂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很难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再次,要积极协助图书馆领导做好工作,特别是自己分管的工作。要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更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最后,要知人善任,学会用人,一视同仁,坚持公正,不分远近。要抓好骨干,带动一般,形成凝聚力。要关心人,培养人,给人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此外,庞恩旭认为大学图书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向着复合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的新馆建设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搞好传统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搭建各种信息服务平台,把图书馆建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知识集散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要积极研究和应对来自网络、出版商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与本地区科研、公共等系统图书馆的团结协作,进一步开展资源共建与共享。并且要加大图书馆对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服务力度,尽可能地对社会开放,进一步发挥社会信息化基地的作用。11953
名馆展示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2年,当时的馆舍面积仅为2060平方米。1986年在北院区又建成了7337平方米的图书馆。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2006年10月在北院新区新建的图书馆投入使用,馆舍面积33621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3478个(其中阅览室2796个,电子阅览座位682个),信息点1008个,可容纳中外文藏书近200万册,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建成、在用的最大单体图书馆。
新图书馆采用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阅览室均为大开间的建筑设计,各楼层功能设置更加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现有藏书179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7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7.54万册。馆藏文献以管理、经济、旅游、食品、制冷等学科最为丰富。近年来,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力度加大,先后自采、与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合采购了清华同方CNKI、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经网、国研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Elsevier Science、OCLC之First Search、EBSCO、Springer Link等大型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该馆自1995年开始实行自动化管理,2003年以后开始使用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SIRSI公司的Unicorn图书馆集成系统,开通了编目、流通、典藏、期刊、参考咨询、公共查询等功能,实现了全面网络化管理。现系统中的读者数量为1.6万人,可供借阅的中外文图书达100万余册,在天津市高校联合馆中名列前茅。图书馆每周开放7天,普通阅览室开放时间为每周84小时,电子阅览室每周98小时,充分保证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篇7
关键词:中医药;数据挖掘;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12-04
Abstract: TCM data min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nearly twenty years. In this process, the concept of TCM data mining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re were three stages of chang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as the first stage, which was the initial stage of TCM data mining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tage followed the “three concepts of big data”; the second stage was during “11th Five-Year and 12th Five-Year Pla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period, which was the heyday of TCM data mining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tage followed the three concepts of "Precision Medicine"; the third stage wa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and 14th Five-Year Pla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period, which was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stage of TCM data mining. This stage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rying to find the experience of outstanding groups that can be suitable for TCM clini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 mining; big data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s, KDD)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具体来说,KDD由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选择、数据变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估、知识表示这7个步骤组成和完成;根据其功能,数据挖掘可定义为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发现有趣知识的过程[1]。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2]。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企业经济及中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
如果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构成的,那么中医药学由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限,其研究的主要世界构成要素必然是信息[3]。定性或定量化的信息亦即数据,对于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传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数据挖掘在数据处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中医药学概念间的关联关系、新的知识,甚或新的规律,这对于促进中医药理论、方法、技术的进步,大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加快中药新药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近20余年来中医药领域在不断地开展数据挖掘研究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理念也在不停地变迁。按年代的先后顺序,其变迁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全盛时期和突破创新阶段。
1 起始阶段,数据积累
第一阶段大约是在1995-2005年,主要在国家科技计划“九五”和“十五”期间。这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肇始阶段,中医药数据挖掘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数据挖掘主要是遵循了大数据的三大理念,即全数据、混杂性和相关关系[4]。具体地说,就是尽可能地收集所能收集到的全部数据,把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数据混杂在一起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是发现数据间的关联关系。该阶段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发现中医药“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规律。换言之,就是发现如同西医一样,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中医药统一规律。尽管那个时期大数据这个概念还没有提出,大稻堇砟钜裁挥姓孟裕但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研究工作,却提前不自觉地遵循了大数据的三大理念。
该阶段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汇集了所有有出处的方剂(约10万余首),研制了方剂数据库,并将其结构化,用高频集的方法去探寻方剂组成规律,亦即方剂配伍规律。进行方剂数据挖掘的结果,成功发现了以方核为基础的方剂衍变轨迹,探索了高频药对出现的规律,但无法发现方剂配伍的规律,更不可能将此研究成果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或中药新药开发。同时期,亦将所能收集到的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文献汇集,研制中医临床数据库,并按系统或病种将其结构化,用聚类挖掘的方法探寻中医临床诊疗规律,也就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规律。进行中医临床数据挖掘的结果,成功总结了中医临床某个证候或疾病能够出现的症状、所用的治则、选用的方剂和药物,但却无法发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
这一阶段还开展了很多类似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始终无法真正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这促使中医药信息学研究者认真反思此阶段的研究工作在指导理念上是否存在问题。经过认真研究、思考,发现中医药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企图将其变为与西医学一样的、具有大一统规律的医学是不实际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必须依照中医药学自身特色和数据规律。
2 全盛时期,数据共享
第二阶段大约是在2006-2015年,主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这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全盛时期,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部署了大量科研项目用于开展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几乎所有的中医药科研项目均或多或少地开展了数据挖掘研究。特别是大数据理念提出后,数据作为重要的科研资源共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主要是遵循精准医学三大理念,即个体化、系统化、整体化[5]。个体化就是将医生视为个体,所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医生的辨证论治经验,甚或其学术思想;系统化就是不仅将医生视为个体,同时也将患者视为个体,个体医生与个体患者组成了一个系统,研究重点是发现这个系统所收集到的数据随时间变化产生的规律;整体化就是将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医生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数据都收集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数据挖掘,以期发现其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目的是试图发现“小国寡民”的个性化规律;换言之,就是发现遵循传统中医个体化诊疗的规律。当然,那个时期,精准医学的理念还没有提出,中医药界也不知道精准医学的三大理念,但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研究工作确实提前遵循了精准医学的这三大理念。
在此期间,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中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的科研工作。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王映辉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认为,采集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医案,可分析其辨证经验、用药经验等[6]。他们指出,辨证经验是指医生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检验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判断后,形成的对患者综合性的判断,是用药基础。辨证经验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疾病的证候特征,以及证候相兼规律等。用药经验是指医生根据所辨证候及兼证、兼症等选方用药的情况。一般而言,医生针对某一类具体病证有一个核心处方,核心处方的配伍是相对固定的,同时,由于每个患者的个体化特征,临证常有加减变化。有的医生是针对某一病有一核心处方,有的则针对某一病的某一证才有核心处方。分析挖掘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其核心内容有2个:一是“如何确定证”,即辨证经验;二是“如何确定治”,即用药经验。为全面分析辨证经验及用药经验,需要全面考虑其涉及的临床要素,总结其辨证及用药经验。
类似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开展很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些研究结果很难高于名老中医个人对于具体病证的认识,因而对总结经验多有裨益,对提高具体病证领域的最高中医诊疗水平则帮助有限。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中医固然是经验医学,但其提高不能只依赖于个人感悟,只有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才能实现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 突破创新阶段,数据转化
第三阶段预测在2016-2025年,主要是国家科技计划“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这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突破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中医药数据挖掘的定位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患者提供的信息,将数据直接转化为卫生保健知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让数据挖掘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唱独角戏的研究主体中也将融入更多医疗服务企业的加入,研究对象从科研型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向移动终端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转变。这一战略转变将推动一系列新的软件、服务和应用更快地进入市场,有可能为中医药理论完善、临床疗效提高和新药创制提供支撑。
在此阶段,IBM公司的最新电脑系统Watson将是医疗认知计算系统的杰出代表。2015年4月,Watson Health成立,标志着IBM Watson正式涉足医疗行业。Watson在海量的大数据环境中不断进行学习,不仅是认知计算,而是认知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医疗机构在与Watson合作的同时,使得医学研究人员在认知计算领域得到了知识的扩展。
在中医药领域,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理念也将深受Watson认知计算的影响,针对中医优秀群体诊疗经验的中医药数据挖掘平台也必须具备理解、推理、不断学习及强大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中医药数据属于知识密集型数据[7],其特点是知识密集度高,特别是医案文献数据是古代医家在临床诊治中的心得体会,是医家探索总结的一种智慧体现,蕴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发现潜质。但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的描述和表达是粗糙的,数据语义与内涵逻辑根本就没有逻辑性或者不能明确表达,这就为数据抽取和数据清洗带来了巨大困难。
尤其是随着海量移动客户端数据的涌入,将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各种行为信息,例如所有的临床检验信息、处方信息、个体信息、疾病史信息及保险信息等。数据清洗面临的数据源更加复杂,例如问答、搜索、下载、上传的各种数据等等。数据抽取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歧义、语义变换,及无结构数据抽取模板的学习等。在中医学临床应用的场景中,由于数据抽取的质量与临床诊疗的疗效相关,因此对抽取工作的准确率、召回率的要求就更加高。希望通过对Watson理念的学习,能够建立起中医药数据挖掘第三阶段的理念和方法,即由之前的“模拟”名老中医诊疗成为“多种传感器和大规模数据库,通过多种算法和机器的学习,来完成分散的任务”,能将优秀中医群体智慧成功地用于证候诊断和处方用药上,那么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对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并以4U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的工作原理有2个:一是“深度学习”,二是“两个大脑”,即通过2个不同神经网络“大脑”合作来改进下棋。在给定棋子位置情况下预测每一个棋手赢棋的可能。对于中医药数据挖掘来说,如果能将AlphaGo“深度学习”的工作原理发展应用于中医优秀群体的诊疗经验学习,将“监督学习的策略网络”与棋局评估器双大脑的模式发展应用于具体疾病诊疗,那么针对中医优秀群体的医生诊疗数据挖掘将可实现。
无论是Watson还是AlphaGo,都是集中了人类优秀智慧解决问题。尽管中医面对的问题比Watson和AlphaGo面对的问题要复杂很多,但如果中医药数据挖掘在受Watson和AlphaGo的启发和影响下,试图发现可以超越个体的、适用于中医临床的优秀群体经验。那么在下一个10年,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有可能突破瓶颈,所取得的进展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韩家炜, KAMBER M.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范明,孟小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2] 王光宏,蒋平.稻萃诰蜃凼[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2(2):246-252.
[3] 崔蒙,李海燕,雷蕾,等.“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3,37(3):1-3.
[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 吴家睿.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的精准医学[J].生命科学,2015, 27(5):558-563.
[6] 张华东,赵冰,王映辉,等.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信息化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1):5-6.
[7] 崔蒙,杨寅.关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4):1-3.
篇8
“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且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感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1“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波说:“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线。在传统的人工码头上,青岛港的‘振超团队’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我们同样满怀信心,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25自然箱
自动化码头从1993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2013年,已发展了20年。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20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15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录问题。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第二个堆场53个流程、1200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7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3天。接下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17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366米、载箱量13000箱的“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26.1自然箱,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
“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健壮。”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10几度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20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2“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这是 客运公司党员杨茂国在参加“连钢创新团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后亮出的公开承诺。
近日,该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学习“连钢创新团队”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提升工作效能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并最终形成“一句话”公开承诺,在支部微信群、公示栏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4月20日下午,烟港物流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担当和实干作为,提升爱岗敬业、创新创效意识。
党员们纷纷表示,“连钢创新团队”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奋勇追赶的标杆,要时刻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近期,集装箱公司利用主题组班会、业务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及事迹,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营造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将学习活动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合,自主设计并成功制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将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漏斗残余货物难清理的问题。
铁路公司机务段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精神,并在鼓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号机车主发电机滑环出现穴蚀故障,按常规应先将柴油机从机车上吊离后才能进行维修。他们集思广议,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装磨石,用电机自转进行自磨削的方法,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巧妙完成了滑环表面的修复作业。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3“我想先跟大家说一个数字,‘3000’。大家知道3000代表了什么吗?”李永翠说,“这是在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开过的技术研讨会的数量,而每一个研讨会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我们的开局——很难。”
截至2013年,全球已经建成了三十多个自动化码头,但我国,乃至亚洲,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
2013年10月23日,青岛港成立了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正式开启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征程。
当时,整个项目组陷入特别焦虑、特别迷茫的状态。最后还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主心骨——连钢组长拍了板儿: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开局决策难,决策之后开始的码头设计——更难。”
设计之初,团队面对的是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成员几乎天天熬夜,白天讨论、晚上“恶补”相关领域的知识,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分析报告。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一点成型。
“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我们前后总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李永翠说,为了确保生产流程能够顺畅运转,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万多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通宵达旦,是一次次挑战极限。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要知道,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三年。
“设计完成了,码头开始建设,又是——难上加难!”
15个月历经千辛万苦孕育出完整方案。2017年5月11日,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同于欧美,“连钢创新团队”的自动化码头,不仅创出了开港效率全球最高纪录,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第一次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4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18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17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5时间回溯到2013年7月,山东港口青岛港提出了自己的时代之问:能否打破国外几十年的垄断,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也被称为“贵族码头”。2013年10月,青岛港经过反复遴选,任命了既有专业技术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张连钢,担当“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
“我23岁大学毕业就进入青岛港,37年来一直在码头上摸爬滚打。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是我多年的梦想,而这一天终于来了!”接到任命时,因肺癌手术尚在家休养的张连钢兴奋得像个孩子。
2013年10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李永翠、李波、张卫、吕向东、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强、王延春等8个核心成员加上其他骨干共25人,其中党员21人,成立了攻关团队,在张连钢的带领下,开始了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不准下车,不准拍照,不提供任何数据。
“他们说凭咱们现在的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成熟技术!”随行翻译板着脸低声对张连钢说。
“仅仅一个口岸业务的小小模块,外国供应商就报了5000工时,折合人民币780万元,如果全部用国外方案总花费更是不可想象。”团队信息技术组负责人徐永宁回忆。跑了一圈,没求到“真经”,却让项目组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还得靠自己。
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是ECS系统,当时全球自动化码头设备控制系统的唯一供货商是荷兰TBA,不仅技术不开放,还有捆绑销售等问题。掏钱买人家的东西,只能用不能动,“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张连钢决定:摆脱垄断掣肘自己干,与上海振华联合开发ECS系统。
篇9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智慧化学习环境;知识计算;自适应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11―0028―07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和服务的不断涌现与逐渐应用,数据种类和数据规模急剧增加,不知不觉间,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王元卓等(2013)认为大数据(Big Data)一般是指使用超大规模的机器和软硬件工具才能对数据进行获取、存储、加工、管理、分析与服务的数据集合,常规的机器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处理。一般说来,大数据有五个特性:数量(Volume)、速度(Velocity)、种类(Variety)、价值(Value)与真实性(Veracity)(方巍,等,2014)。自从2008年《自然》(Nature)杂志出版了大数据专刊,从网络经济学、互联网技术、生物医学与超级计算等方面研讨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后,大数据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科学》(Science)杂志也于2011年推出数据处理(Dealing with Data)专刊,讨论大数据对工业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012年,美国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政府宣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并投资2亿美元。这是继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战略部署。我国目前也在积极进行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指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科技部将大数据计算研究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2014 年度重要支持方向之一。国内学术界对大数据的研究如火如荼,一些权威期刊最近两年多次刊出大数据研究的学术论文(张引,等,2013;陈恩红,等,2014;孟小峰,等,2014)。
魏顺平(2013)认为挖掘教育大数据对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及掌握学习动态具有重要价值,也为远程开放学习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如何构建和谐、易操作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如何实现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带给我们重要启示,也是未来几年远程开放学习平台研究和建设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构建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模型,重点剖析实验平台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及实践案例,以期为泛在学习理念下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和其他学习平台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研究现状
近年来,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建设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如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研发的建筑景观与结构虚拟现实实验,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同开发的网络虚拟实验等(尹学松,等,2008)。翟敬梅等(2012)设计了一个面向机械类基础课程的远程实验系统,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机械类的基础实验。沈曦等(2004)也设计了远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访问控制、虚拟现实实验、系统与实验管理、网上答疑与考核和统计。孙莹等(2010)尝试研究了一个基于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两门课程的远程模拟实验系统。屈鸿翔等(2010)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包括四个功能模块的现代远程教育实验教学平台。董黎明等(2013)搭建了一个面向远程开放教育的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将实验分为初级实验、中级实验与拓展实验三类,每类实验包括多个实验任务供学生完成。如何将学生模块、教师模块与实验模块有机结合起来,是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一个难点。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一部分教师将该技术运用到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设计中。黄晓玲等(2011)提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其框架包括应用层 、虚拟化层与物理层。鲁慧民等(2012)根据云计算理念设计了一个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将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放在基础设施层,把开发的小实验放在平台层,将虚拟实验模块、管理模块和交流模块功能放在软件层。孔艺权(2014)研究了3G移动模式下远程实验教学平台框架,利用3G移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拓展现有基于Internet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实现通过移动设备完成实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从2005年起就开展了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研究人员从远程开放实践教学理念(方志刚,2012;龚祥国,等,2012)、实践教学体系(齐幼菊,等,2014)、策略研究(方伟军,等,2006)、平台架构设计与应用(齐幼菊, 2007;齐幼菊,等,2007;厉毅,2009;郑炜,等,201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齐幼菊等(2007)还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集成各种实验与实验教学资源,整个平台包括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实验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调度系统与实验结果管理系统等功能。
总的来说,当前大多数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关注少数课程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集成,缺少平台架构层面的设计和数据分析,尤其是借鉴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设计。所构建的平台通常局限于对少数课程实验的集成,没有突出平台应对大规模访问的处理方法,缺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因此,从大数据视角去分析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模型设计
(一)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新发展
随着学生人数、课程实验、学习数据与学习资源的增多,以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吴战杰,等,2013),远程开放实验平台面临的数据会越来越多,数据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构建一个能处理大数据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至关重要。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BODOP, Big Data Oriented Distant and Open Experiment Platform)是以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为指导,使用云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将课程中的实体实验迁移到互联网环境中,在网络空间实现各种实验过程,获取与保存实验数据,并使用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实验数据,为教师合理开展实验教学提供科学决策的线上实验系统。一方面,BODOP为开展远程开放实验教学提供线上实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参与并体验符合课程要求的各种实验,不仅能学到实验知识,掌握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还可以学到相关的信息技术。
远程开放教育是面向在职或职前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使学习者获得满足职业提升与转岗的知识与技能。为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学习者的多样化诉求,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职业特色,将学习者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学核心,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特点、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显然,远程开放实践教学在提升学习者职业技能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远程开放实验平台(BODOP)是开展远程开放实践教学的线上教与学场所。因此,建设BODOP,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面向任务和实践技能的线上学习环境建设,是当前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网络拓扑设计
远程实验教学面临的数据通常规模大、结构复杂、关联度高,因此,传统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在处理这些大数据时,无论是响应并发量大的用户访问请求,还是存储大规模交互数据,都难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因而,构建面向大数据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智能化云计算中心与较高带宽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使用基于SOA(Service -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技术搭建系统,设计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以互联网服务体系为依托,并辅以大数据存储、分析与挖掘等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为学习者提供实验学习、数据存储与分析服务。根据云计算的特点,在设计框架时,要充分考虑平台的扩展性与计算性能,在硬件与软件上都要具有前瞻性的部署(平台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事实上,在BODOP的整体架构中,云计算服务器是核心,所有的实验与实验教学资源都存放在云服务器上,借助云计算服务器的高性能服务,保障平台平稳高效地运行。
对学习者来说,应用层呈现给用户的实验是平台建设核心,没有好的学习交互和环境体验,平台计算速度再快,也未必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重视云计算服务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验的建设。远程实验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虚拟现实实验,包括交互式虚拟实验与沉浸式虚拟实验;另一类是远程控制实验。从这两类实验出发,建设符合学习者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的远程开放实验。
平台中的数据库建设和维护也同样重要,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挖掘结果都保存在服务器里。为了维护这些重要数据的安全,需要进行数据同步备份,可根据平台运行实际情况,制订时间与周期,将平台里各子系统和每次学习者在实验场景中的交互数据进行备份。此外,平台还应有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设备与WEB服务器等重要设备,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体系架构搭建
BODOP需要支持自适应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以及完成实验人才培养模式由平移式学习过渡到智慧化学习。因此,它的架构设计既要支撑基于互联网的实验学习与移动学习,又要支持数据分析与挖掘。
面向大数据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整个平台架构包括服务层、功能层、系统层和实施层,每层的内涵如下:
1. 服务层主要面向学习者、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为学习者提供基于Web的实验学习和移动实验学习,同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偏好等推荐相关学习资源。
2. 功能层基本上提供各种实验,并融合这些实验,为学习者提供实验学习场景;收集各种数据,提供大数据存储、分析与挖掘功能,为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数据支撑,并实施实验资源管理。
3. 系统层是由各个系统组成,如基于Web的远程实验系统、移动实验系统、大数据计算系统(包括大数据存储系统、分析系统与挖掘系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实验资源推荐系统等,这些系统虽然呈现给用户的是不同的功能模块,但底层数据互通,运行时互不影响,从而保证整个平台的功能实现。
4. 设施层提供平台运行需要的硬件、软件及网络资源,包括云计算服务器、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数据库、网络等。
在设施层采用虚拟化技术,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及计算虚拟化,动态计算平台上各种资源更准确地为各子系统分配计算资源,达到平台最优化配置。平台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将非结构化数据及结构化数据处理以后存储在设施层,加强应用知识计算技术、知识库技术等,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远程开放实验学习平台智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四)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功能模块实现
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与挖掘教育数据,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何克抗,2014;吕瑶,2014)。在收集个人数据、实验数据及系统数据的基础上,BODOP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对实验教学进行科学安排,帮助学习者完成实验的深度学习,掌握职业知识,提升岗位技能。BODOP需要向社会提供服务,感兴趣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该平台参加远程实验学习,学到相关的实践知识。基于上述分析,BODOP的功能模块设计理念体现在:一是有智慧化的学习场景,二是有针对性的课程实验,三是有灵活便捷的交互,四是有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五是有贴身式学习支持服务。
BODOP的功能模块设计需要突出基于互联网实验学习和移动实验学习功能,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多终端、个性化的随时随地学习需求,具体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平台实验集成管理模块不仅是集成与融合各种课程实验,还要负责与实验学习功能之间数据交互,使实验过程数据和学习者实验学习数据完好地保存到数据库,便于数据分析与挖掘使用。用户权限管理是对平台各个角色进行定义,并分配给各角色相应的权限。
图4展示的是BODOP的角色任务,不同职责的教师在平台里的任务不同,功能自然也不同。平台管理员可以兼任实验责任教师;教学管理员可以兼任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学生的实验学习。尽管这些教师在平台里的责任不同,但他们建设实验资源和辅导学习者的实验学习的责任相同(如图5所示)。
具体地说,平台管理员负责添加实验软件、设置实验责任教师、导入开课总表和学生总表;教学管理员负责教学点管理、设置课程责任教师、注册开设课程、选择本校学生、管理辅导教师与分组实验;实验责任教师负责设置软件子实验与管理子实验;课程责任教师选择课程子实验、添加理论测试与管理课程资源;实验辅导教师需要确认课程子实验与管理实验资源;学生的职责是学习课程实验资源。其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调整实验难易度,干预实验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四、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
实验平台实践案例分析
(一)个性化自适应实验学习系统设计
BODOP构建的目的是将课程中的实体实验迁移到互联网上,搭建智慧实验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实验。实现上述目的,需要两个要素:一是使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实验变成数字化虚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将实验完整体现,如使用交互式虚拟实验与沉浸式虚拟实验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到的实验与课本讲授的实验知识一致,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二是构建一个智慧化的网络平台,将各种实验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实验数据、学生数据与其他课程数据之间的融合,并提供个性化实验学习环境。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具有感知、推理与决策等智慧特征的学习时空环境,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协调、智力全面及个人可持续发展。智慧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习者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学习是一个充满平衡与张力的接收知识过程(祝智庭,等,2013)。不难发现,构建BODOP,与智慧教育的特性是一致的。
BODOP注重智慧化远程实验环境建设,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实验学习,搭建实验资源、实验评价系统、实验管理系统、学生信息库、学习实验库以及数据分析系统等,旨在构建一个个性化自适应实验学习系统(如图6所示)。在这个系统里,信息反馈与数据分析流程如下:
STEP 1:学生在平台上注册,平台通过与教务系统的对接,保存学生的相关基本信息;
STEP 2:学生学习实验,平台启动导学式引擎,旨在快速让学生理解实验;
STEP 3:学生与实验之间的交互数据存储在学习数据库里;
STEP 4:数据分析系统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与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将结果传输给自适应引擎;
STEP 5:自适应引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实验学习内容的进度;
STEP 6:教师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评价,参与实验内容调整;
STEP7:教师与管理人员修改导学引擎,同时教师修改或完善实验资源。
在第五步中,学生根据自适应引擎反馈的实验学习进度、实验技能完成情况、实验过程测评等信息,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进行自我调节。例如,对简单的实验减少学习时间,对较为复杂的实验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及时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系统得到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根据这些信息,针对不同学生做出实验内容调整和实验进度调整,根据实验中学生的学习信息,修改和完善实验资源,与管理人员修改相应的导学引擎。实验完成后,教师根据数据分析与评价系统,掌握哪些实验内容有难度、需要哪些相关的实验资源、如何做出辅导等,为下次实验提供贴身式的服务。
(二)实验案例设计
基于BODOP设计架构,并结合实验学习流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中心开发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本文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为例,讨论实验教学的开展,并通过案例的介绍,验证BODOP对实验教学与学习支持的有效性,实验模型如图7所示。
在BODOP上开设实验课程,一般包括实验预备、实验学习、学习交流、实验分析和统计分析五个模块。实验预备包括课程资源、辅导材料、课程题库与理论测试,主要让学生做实验前掌握实验必备的基础知识,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验内容,做一些习题测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计算机网络”而言,实验学习共有“网卡配置实验”“DNS服务与配置实验”“DHCP服务与配置实验”“路由器配置实验”“交换机IP地址配置实验”等11个实验。学习交流主要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讨论互动,还包括学生实验学习的心得体会。实验分析包括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评价和预测未来学习,主要是借助于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数据进行挖掘,对教学和学习进行指导。统计分析主要统计与分析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包括实验完成明细、成绩统计分析、选课人数统计和完成实验统计。
通过四个学期的课程实验教学,相关实验数据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不难发现,对于简单的实验,即使事先预习实验知识的学习者较少,实验成绩也较高,如实验1“网卡配置实验”;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如果预习实验知识的学习者不多,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辅导,花的时间较长,实验结果也不是太好,如实验3 “DHCP服务与配置实验”。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一系列元数据(如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认知能力、操作技能和学习态度等),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
借助远程开放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实践知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BODOP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偏好等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学习服务,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实验学习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用于揭示潜在问题、评估实验学习过程、建设实验资源、完善实验评价与预测未来学习。因此,包含个性化自适应实验学习系统的BODOP是远程开放教育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构建BODOP,实施远程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习者顺利完成实验,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实验学习进行辅导与干预,提升实验学习的沉浸感,最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有助于学习者实践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
五、结语
远程实践教学是提升学习者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社会综合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常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构建远程开放实验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自适应远程实验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实验学习,提升职业技能。首先,对现有的远程开放实验平台进行总结,分析平台的不足;其次,从远程开放实验平台(BODOP)的新发展、BODOP的网络拓扑设计、体系架构搭建和功能模块实现四个方面,提出了BODOP的模型设计;最后,从个性化自适应实验学习系统和实验案例设计分析BODOP实践案例。从大数据视角讨论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模型的构建,旨在为今后搭建类似的远程学习平台提供有益的建设思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学习者对远程开放实验学习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不仅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创建高效、适合泛在学习的智慧化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及多终端的学习需求,还能进一步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扎实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陈恩红,于剑. 2014. 大数据分析专刊前言[J]. 软件学报,25(6):1887-1888.
董黎明,白晓晶,苏明. 2013. 远程教育中多媒体类课程网络实验系统的研究[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42-45.
方巍,郑玉,徐江. 2014. 大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05-419.
方伟军,沈晓敏. 2006. 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的对策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3):53-56.
方志刚. 2012. 远程实践教学:理念・环境・创新[J]. 中国远程教育(1):58-67.
龚祥国,郑健民,刘冬旭. 2012. 开放大学远程实践教学:架构、机制及教学改革[J]. 中国远程教育(4):62-65.
何克抗. 2014. 大数据面面观[J]. 电化教育研究(10):8-17.
黄晓玲,赵生慧. 2011. 面向云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和设计[J]. 滁州学院学报(2):90-93.
孔艺权. 2014. 3G移动模式下远程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5):140-145.
厉毅. 2009. 支架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现代远距离教育(2):56-58.
鲁慧民,刘刚. 2012. 基于云计算理念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4):334-338.
吕瑶. 2014. 大数据下的智慧教育发展路径[J]. 中国远程教育(3):41-44.
孟小峰,高宏. 2014. 大数据专题前言[J]. 软件学报(4):691-692.
齐幼菊. 2007. 远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技术[J]. 远程教育杂志(1):46-49.
齐幼菊,尹学松,龚祥国. 2007. 远程开放实验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中国远程教育(10):53-56.
齐幼菊,卢方,厉毅. 2014. 开放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远程实验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应用探析[J]. 远程教育杂志(6):56-64.
屈鸿翔,李民. 2010. 现代远程教育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2-24.
沈曦,常胜利,李修建. 2004. 远程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及其实验的管理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7):225-227.
孙莹,姚俊,高建宝. 2010. 远程模拟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127-130.
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 2013. 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学报(6):1125-1138.
魏顺平. 2013. 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数据的价值[J]. 现代教育技术(23):5-11.
吴战杰. 2013. 大数据时代 E-learning 融合式学习框架――学习的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实现途径[J]. 开放教育研究(19):53-59.
尹学松,陈小冬,郑炜. 2008. 反思、探索与突破――对远程开放实验教学的思考[J]. 远程教育杂志(2):45-48.
翟敬梅,徐晓,黄平,何军,刘新育. 2012. 机械基础远程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4):84-89.
张引,陈敏,廖小飞. 2013.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216-233.
郑炜,齐幼菊,蒋融融等. 2013. 面向成人教育开放式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6):116-119.
篇10
2016年9月6日-7日,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国各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者、涉农互联网企业和新农民代表共话“互联网+”现代农业。各部委、科研机构、高校、相关企业就“互联网+”现代农业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接农村地气
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农村互联网发展,要对接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日常生活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要适应农业特点,接好农村地气,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探索可持续的商业运行模式。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完善物流网络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供销社等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市场监管等,努力创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环境。鼓励基层和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探索,重视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盆景转化为风景。”强调,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到农村创业创新,不断壮大新农民队伍。
部委之声
深化互联网思维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农产品在“触电”的道路上仍需探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一根网线,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新发展?
自1969年互联网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对人类社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进而把我们带进了信息革命的新时代。“互联网+”现代农业不能仅仅理解为加农业生产、加电子商务,而应当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三农”,充分发挥互联网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作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应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重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精准化、智能化,让农业经营有规模、有效益,提升网络化水平,让农业产业有面子、有竞争力、可持续;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了国内外价格倒挂和需求外溢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就应当瞄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三大目标。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强调。
“我国农村网民目前已经达到1.95亿,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3亿,作为重要的网络资源,农村网络的潜在价值巨大,有待释放。”屈冬玉表示,统筹推进线下线上现代农业,要在四个“新”字上做文章。一是大力挖掘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素;二是大力培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三是大力打造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四是大力拓展农业农村新经济的新空间。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单向流动方式正在逐步打破,已有480万农民工和1%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创办领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其中有一大批都是既懂互联网又比较了解农业农村特点的新农民。
大数据剖析“互联网+”现代农业
既然是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作为基础的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庞大的农村网民市场、强大的电商平台、创新的电商模式组成了当下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
近年来,以宽带中国、无线城市、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村通等模式为基础,农村基础通信设施移动宽带、广电有线网逐步提升。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比2014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2015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95亿,同比增长9.5%,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7亿,同比增长16.3%,占农村网民的17%。互联网助力农业经营水平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的是互联网为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提升创新。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庄荣文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暨农民创业创新论坛上强调。
庄荣文在会上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截止2015年底,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数量多达25个,覆盖1000多个县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农村电子商务战略。2015年阿里巴巴建立了63个县级农村电商点,县城的服务站超过20多个,截止2016年上半年农村淘宝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9个省,300多个县。京东乡村推广已经达到了27万人,京东县级服务中心达到1500多家。京东地方特产店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京东的农村电商、涉农企业已经达到200多家,京东乡村白条推广员累计授权人数达到7000多人。
庄荣文表示,2015年中国供销社系统开展合作的企业1530多家,省级电商平台14个,县级电商平台13个,在线交易总额达到了3960亿,同比增长292.5%。农村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条件都有差异化,发展电商的模式也有各种各样,目前看到的有中国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模式,有电商服务中心+电商模式,有生产方+电商模式,有专业市场+电商模式,有集散地+电商模式等等,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地特色的发展特点,都在结合各自的条件探索适宜的电商发展道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购已经走向寻常百姓家。不论是上网的消费者,还是各种电商平台,都在一步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 加强基础
“农村淘宝”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名词,一个含有特定意义的词,是农村与互联网相连的一条纽带。其实不仅仅是“农村淘宝”,各大电商平台“接地气”的举措不胜枚举。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农业则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那么如何以合理的价格和适当的质量来保证,我们从今天的生产状态走向机械化、智能化?我们如何使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来真正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仅不能突破还能有所增加?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必须直面关键问题,为关键问题给出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表示,种养植业门类繁多,比如太湖的大闸蟹、吴中的杨梅、碧螺春、水稻等特产,不管是种养的过程,还是我们产品和用户结合的模式,各不相同。所以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合;信息技术,信息和农业技术、工业科技的结合一定要具体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不够,没有基础的话,物联网加不上,信息化也加不上。那么,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具体是什么?
杨学山表示,第一是农田现代基础设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基础设施是关键性的。第二是农业机械,要实现种养殖的智能化、自动化,没有好的工具的匹配是做不到的。第三是基础的平台,也就是整个中国网络的水平、接入的带宽、覆盖的范围,城市和农村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第四个基础是数据、是信息。这里面既有微观的,比如说已经对很多的土地进行了很精细的测量,它是什么性质的、适合种什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已经有了,但是覆盖程度不够。最后一个是人的基础。因为整个环节,尤其是种养植,人在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之声
科技为质量把关
当下,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也好,冷链物流建设也罢,根本问题在源头,农产品质量才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这需要依靠科研机构、高校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把关。
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研究员许世卫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监测预警是对生产、流通、市场、消费等进行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信息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的过程,应该说监测预警是现代农业管理一个高端的工具,现代化、信息化一定要有监测预警。
现代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伴随着与监测相关的工程。现代农业的发展时刻都在监测上,监测好了,农业现代化就完成了。现代农业的管理正在从采前向采后转化,决策要的是可靠、准确、及时。农业风险的防范过程就是不断预警的过程。现在农业发展中,最难的是难以真正快速地了解市场。我们很多情况下不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现在农业的管理规避风险的需求更加强。在现代农业的管理中有三个方面的难题。首先要数字化发现问题,其次是模型化分析问题,再次是系统方面的预警。
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有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够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数据资源数量与价值。
物联网是数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表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产生产国,占世界产量的65%。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平均涨了将近10倍。物联网最核心的中心思想就是让物体连接网络,用到水产养殖里面,就是让我们的装备有身份、有连接方式,让我们的装备能够精准、智能地工作。同时通过装备之间的连接,实现每个方面的定义化。大数据核心就是从众多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时候投料、投多长时间,这些都变成精准化的东西。物联网给大数据提供数据的来源,包括环境的全面感知、个体行为的实时监测、现场作业的自动化操作以及可追溯的质量管理。
创业之声
打破传统模式
向科技要财富 向网络要效益
“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一个漂亮的女生要到一个山旮旯里去创业呢?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因为爱情。为什么一个大学毕业生要到山旮旯里去创业呢?也是四个字,因为梦想。”在提到创业之初的心理活动时,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如此说道。
鲁曼说,创业一开始首先遇到的阻力,就是来自于家庭,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尝遍了四处问人借钱,但是却怎么也借不到的辛酸滋味。以我们当时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建立各种渠道,也没有实力去做推销。还好网络销售在这个时代初见端倪,我们就想到能否在网上开辟空间,打开销路。于是我们就建立了网页把火鸡放到网上销售。效果随之而来,不断有人打电话过来咨询,还有客户上门,再后来到我们这里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作为新时期的创业者,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经验与知识的叠加,才会使创业之路越走越远。我们传统的养殖模式加上互联网运作无疑是“互联网+”中最接地气的一种做法。农业创业要想成功一定要打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要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向科技要财富、向网络要效益。
新农人谈新农业
“我是一个新农人,我没有想到种地原来是这么一件大事,对很多人会有那么大影响力,所以也是特别的荣幸。”北京阿卡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江宇虹谈作新农人体会时这样说,中国十几亿的人口,产品的定位和人群的细分特别重要。农产品在过去是没有被细分的,始终是初级产品。其实它不是的,我们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品牌化的过程。除了走品牌化的道路,接下来就是卖给谁,如何把产品卖出去。中国不缺种地的能手,但是缺少研究如何把产品卖出去的人,所以农产品的销售其实是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卖出去我找谁来卖?找超市吗?超市要收至少30%以上的进场费、标签费,我们付不起。那有没有更短的价值链的出现?能不能更好的找到扁平化的、缩短价值链的这样的合作伙伴出现?于是我们做了一件事情,也是我们最早在2011年、2012年做的事,就是把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土地是农民集体的,它有所有权,阿卡有经营权,消费者拿到的是使用权。解决了供应链和需求端的问题,就一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不了,为什么?建冷库,一个冷库一个亿,这不是一家民营企业或者是一家小的生产者能够实现的。但我们去整合了市场的资源。市场上面有像顺丰优选、京东冷链,这些非常优秀做生鲜冷链的公司。我们的做法是把订单和社会化物流进行了系统集成,做了一个第三方的系统平台,把实时的数据跑在了上面,所以冷链物流是最后的一个问题。
从养猪看农业电商发展
“创业难、做企业家难、做农业企业更难。”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表示,拿我们养猪来讲,以前说养十头猪是多的了,现在你养一百头猪也没用,为什么?一头猪平均赚一百多块钱,一百头猪才赚一万多块钱。而进城务工四万、五万一年是常态,而且有星期天节假日,也有体面和尊严。在这种格局下,大批的青壮年进城去了,这就带来了机会,什么机会呢?有了规模化的机会。
刘永好表示,从事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至少需要满足四个要素:第一是人。今天要规模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必须是一批有知识或者有组织、有服务体系的现代农业企业。
第二是钱。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是组织化的体系。要做家庭农场、要种几百亩地、要养一千头猪,钱从哪来?养一千头猪一年养两批,一批五百头,至少养五百头猪那要多少钱呢?少说四十万。农民外出务工干了十年、二十年可能有十万了,离四十万还差得多怎么办?要金融的服务。现在农民朋友存的钱是相当多的,但是这些钱拿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拿到城里去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实实在在的支持我们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第三是技术。农民要规模地种地、规模养猪,需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