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18 13:4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人会说会计是枯燥的,但是在我看来,会计是门数字的艺术,而这种感觉在编制三表时尤为强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会计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会计学习心得1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三年半的专业学习后,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人于--年3月5日至4月15日在天津丝印器材供销公司财务部进行了为期六周的专业实习,以下是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具体操作--包括了解账户的内容和基本结构,了解借贷账户法的记账规则,掌握开设和登记账户以及编制会计分录的操作、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操作以及根据原始凭证判填制记账凭证的方法。使我对会计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并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我将来步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本次实习的目的!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真的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是做会计,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心情自然就变得烦躁了,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幸好有老会计杨姐的指导和教诲才是我逐步进入状态。
几天过后我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两周的实习更加有意义。此次的实习为我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
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从而意识到我以后还应该多学些什么,加剧了紧迫感,为真正跨入社会施展我们的才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会计学习心得2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的时间又过去了。没有接触会计学这门课之前,我想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只有感性的认识。死板,以前这个词我们总定义给会计,尽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人已经同会计打过交道,或者已使用过会计凭证,或者阅读过会计报表。但问到我们会计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会计就是写写、算算。后来为了考取会计资格证书,对会计学这门课进行了算是比较系统的学习。但经过32个学时的系统学习,对于《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会计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从学习了会计学后,知道活学活用才是实质。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如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户分类等。具体说如我们作一笔会计分录,并不是说就一成不变,而是要定期调整账户的记录,使各账户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在调整时,要用权责发生制。当然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会计学要求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时,注重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具体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一般经济业务;掌握企业经济业务的基本会计处理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编制企业共同业务的基本会计分录,学会必要的计算及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对于我们,目前来说主要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由于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学习上更应联系实际,方便与掌握应用。
在课程学习当中,最为关键的是上课认真听讲,紧跟老师,在做好笔记的同时能够及时思考相关问题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快速理解老师所给出的例子。如过能对老师上课中已经提及,但又未充分说明的东西能刨根问底,就更好了。这里需要特别讲到的是老师所发的课本。虽然上课的时候不用,但在课下,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更能全面,深刻的理解老师上课所讲到的内容。另外由于课本提供了不少例子和练习,方便我们做基础训练。在学习内容上,我认为首先应弄清楚各个基本概念,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或者练习。这样一是容易由于基本概念不清的产生问题而让进一步的学习进行缓慢,二是避免因基础问题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对于基本概念良好的理解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区别会计学当中许多分类问题。在实际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很多时候问的“为什么”都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的不熟悉。其次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实际的练习。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准备的题目,我们需要靠自身的能力独自完成,同时尽量在练习的时候少看或者不看讲义。如此,我认为才能起到练习的基本作用,并发现自己在之前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以便今后改正。课下,我们一是可以选择老师出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二是可以选择课本练习进行更多样化,更复杂的练习,遇到不懂的时候在下次课中询问老师。同时尽量避免去问同学。因为问同学所得到的答案一是不见得正确,二是表述上很不精确。对于会计学这么一门精确的工具性学科,不精确往往就意味着错误。
在学习中我发现,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所以对于它的学习,要按教材章节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弄懂了每一种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掌握整个方法体系。对于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账簿组织、账表结构以及有关数字的来龙去脉,都要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不能嫌琐碎,不能烦躁,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例如,我们在确定费用是管理费用还是制造费用时,一定要认清是厂部发生的,还是车间发生的。再如,只有当购入材料验收入库注明后,才能记入物资采购。而这样特别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同学在学了一些内容后,就有了放弃的想法,更有甚者还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会计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问,它不像其它的课程那样形像,有些同学学习起来觉得相对比较难,尤其是编制会计分录。有些同学到学习最后仍然搞不清楚有关业务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的热情。热情,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不可或缺的一点。教师的热情,自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一个对自己的学科没有热情的老师,很难想象学生们会喜欢这门课并尊重这个老师。其次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就是努力让学生觉得会计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体会会计的艺术美,发现会计学习中的乐趣。这方面我们的老师做的相对较好。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老师重视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提高了我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强大的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具有信息量大,人机对话灵活等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内容相互关联,老师讲课时经常要前后贯穿,并涉及到众多的证、账、表,用传统的口述、板书很难表达清楚。因此我们利用事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有效地化解这些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会计学告诉了我一些企业经营中的一些原则和处理方法,这和我过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一致,要适应市场,必须理解和遵守这些游戏规则。要说管理学把我们带入一个概括的宏观的世界,那么会计学就把我们带入了管理的一个微观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在用细微的力量影响一个企业。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并且他们最关心的是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物资财富,这也就让会计学产生有了充足的理由。同时我们也慢慢认识到会计学发展史的内涵决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用聪明才智创造了最有价值的经济事物。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学就有多大。当我们接触了这门课程后,就会清楚的发现会计和国家是相辅相成的,退一步来说,企业自始至终也要依赖于会计。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并不会遗忘会计,相反会计将成为全球性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必将在会计学国际协调工作中,在治理整顿全球性经济秩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会被凸现出来。
总之,对于会计学这门课,从一开始我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可是在艰辛的同时,也磨练着我们的意志。虽然这不是我们的专业课程,但学校开这门课肯定有它的理由,为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我们有理由好好把它学好。另外,从就业和前途方面讲起:会计这样的工作不费体力、属于办公室工作,还有会计、说白一点就是管帐,管钱,统计、习惯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有帮助。应该趁自己年轻,努力的学习吧!这样才可以为以后找工作加大自己的砝码。
会计学习心得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有了点儿零星感触,认为会计科目的内容其实是最难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最难把握的。但是,个人认为知识的学习就好似建筑楼房,也需要打建‘地基’,方可建起高楼大厦。基础如果不够牢固,那么盖得越高,倒塌的危险性就越大。直至最终,导致一头雾水,无法准确掌握。所以我认为,基础学习非常重要。
第一章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就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所以建议大家只要大概了解即可的。但是有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因为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上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个基本前提,可以说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基础,所以个人认为必须牢记而且要深入理解。会计主体是假设中的重要要素,主体一旦确定,中心对象、服务对象也就随之确定了,一切会计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体而展开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可未必等同于法律主体的。通常,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的,但会计主体可未必是法律主体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二者绝对不可以混淆的。
会计主体确定后,顺理成章生存下去自然要产生经营活动的,而且这个经营活动一定会是可持续的。一旦一个企业无法正常持续经营主营业务,那么这个会计主体一定是出现了问题,生存也就受到了威胁。不过,如果直接假设一个会计主体是不可以进行持续经营的,很明显是个错误,会误导经济决策行为。所以,假设持续经营是不要的。
然而,有了会计分期才会使不同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础,从而才会出现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不难看出,合理进行会计分期也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们学习会计科目上也应成为我们注意的一个重点。
最后,上述一切行为都要通过报表,用相应货币去进行计量,展现给使用者一组有价值的数据。所以,合理选择货币去体现所想说明的一切,才不会给使用者带来误导,故而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刻理解和经典习题辅助强化,牢固掌握,把基础知识打造的更为坚实。这样,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才可以保证大方向上不会严重偏失,对问题的理解上才会更加准确。有了这一切,你的知识结构才会更加牢固,才会打建得更加高大。
此外,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后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要以不变去应万变。不过,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体会到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会计学习心得4财务是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它体现企业和各方面的关系.
财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资金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范文之心得体会:会计基础学习心得体会。因大量发生在企业,故通常主要指企业财务。财务随着商品货币经济产生以后,在各个社会形态下都表现为资金运动。如进行商品生产,首先要筹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才能购买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工人除将已耗费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以外,还创造新的价值。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由企业通过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纯收入。产品生产完成后,通过销售收回产品的全部价值。企业取得产品销售收入的大部分,用以弥补生产耗费,其余部分要在投资者、企业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用以弥补生产耗费的资金,又以货币形态开始继续参加生产周转,重新购买劳动对象,更新劳动资料,支付职工工资,实现产品再生产。这样,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是物资运动,即物资的供应、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是资金运动,即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前者是经济活动,后者是财务活动。财务虽表现为资金运动,但它并不是资金,而是体现资金背后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金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综合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这一论述,撇开了资本主义特有的属性,其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财务。因此,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在的资金运动,是财务的表象,而由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财务的本质。把两者统一起来,才构成完整的财务概念。
2、税务是指和税收相关的事务。
一般税务的范畴包括:
一、税法的概念。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基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二、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强制义务性(强制性)、法定规范性(固定性)。
三、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常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四、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五、税收制度构成的七个要素
1、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关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
3、税率,这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了征税的程度。
税率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全额累进与超额累进)和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
4、纳税环节,是指商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阶段。
5、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主体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具体时间。
一般的按次与按期征收两种。
6、纳税地点,是指缴纳税款的地方。
一般是为纳税人的住所地,也有规定在营业发生地。
7、税收优惠,是指税法对某些特定的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免除部分或全部纳税义务的规定。
从目的上讲有照顾性与鼓励性两种。
会计学习心得5本人于--年3月5日至4月15日在天津丝印器材供销公司财务部进行了为期六周的专业实习,以下是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具体操作--包括了解账户的内容和基本结构,了解借贷账户法的记账规则,掌握开设和登记账户以及编制会计分录的操作、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操作以及根据原始凭证判填制记账凭证的方法。使我对会计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并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篇2
每次实训前,我们必须先配置客户机,再将原有的实验室删除,重新下载上次的数据,才能进入自己的模拟实验室,然后才能开始实训操作。
前几次的实训内容是企业基础数据的录入,主要有:模拟企业资料、系统操作介绍及基础代码设置、物料设置、其他资料设置。
模拟企业资料让我了解到一个企业主要有营销部、生产部、采购部、品质部、仓库、设备动力、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部等九个部门,这些部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想画好公司内部的结构流程图,就首先要理清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对公司的结构先有个思路或总体的把握),然后再开始画,否则就会画到中途画不下去了。在系统操作介绍及基础代码设置中,具体的操作相对多一些,由于对模拟实验室还不是很熟悉,一不小心出错的话就要重头再来,所以我们一般是一边讨论一边做的,做起来就比较慢,这要求我们做实验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以防出错。通过物料设置,了解了本环节主要有物料主文件、物料批量提前期、工艺路线、物料清单等,物料编码是计算机系统对物料的唯一识别代码,与企业的所有物料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前只是简单的认为物料就是原材料的采购,其实则不然,它是企业生产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从其他资料的设置中,进一步了解了人事档案、数签名、班次分段编辑、客户资料、业务员资料等相关资料的录入情况,企业的内部情况确实很复杂,简单的其他资料设置就这么多的内容,实体企业运营起来应该更复杂、更困难。经过基础数据的录入,对模拟实验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操作也熟练多了,大部分的内容也可以独立完成了,其速度自然也有所提升,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基础数据录入后,就是业务数据实训了,即迪宝乐公司的整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我们的实际操作主要是从签订销售合同开始,依次经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最后完成出货的全过程,当然,最后还有财务报表的分析情况。
在实训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真可谓是状况连连。有的时候做错了,因为上一个项目没有上传,也就不记得上次上传的是什么时候,如果下载上次上传的数据,还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核对,才能找到上次做的地方,但是要很久;如果从本次实训开始的地方开始做,那么也要浪费很长时间的,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项目上传一个项目,虽然很麻烦,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很大的问题,麻烦一点也是值得的。在录入水费的时候,当把实训指导书中给的数据录入以后,因为没有多点击下鼠标,让水费的总额变为6350,所以在最后的应付款统计中,水费只有50元,很显然不对的,当时也不知道是哪儿的问题,就重新录入了一下水费,在保存前多点击了下鼠标,然后数据就是对的,也才知道是这儿出现的问题。有的项目因为是要打“√”的,但是却在签名后才发现,签名了就不能修改了,所以就必须重做此项目,这要求我们要细心,仔细观察。有的时候实训项目都做完大半了,但是却发现明显不对,做都做不下去了,也不知道是哪儿错的,没办法,只好从导入数据的地方重新开始做,我发现做的次数多了,我做的次数越来越快,前面的部分项目都不用参考实训指导书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熟能生巧的精神的。
通过业务数据实训,我们体验到了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按销售预测和订单进行生产,一起技术研发、生产计划、品质的保障、原材料供应、仓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变化,反映出了整个企业的动态性。了解了企业经营的目的,理解了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掌握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进一步理解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和制约关系。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品 公共物品 需求缺口
一、会计信息产品的内涵、分类及作用
(一)会计信息产品的界定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信息,以供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是企业财务人员和财务机构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而提供的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化方面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生产的程序形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外部审计等一系列程序或环节,它们各自带着独特的目标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在信息生产过程中,跟踪着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捕捉应由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通过加工转换,使之成为可用于评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反映企业的经济与财务实力、可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如果把会计系统视为一个“生产”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输入的是经济数据,产出的是一种特殊“产品”一一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产品是会计信息在商品经济下的物化形态,属于经济范畴。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物品,是具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因而具有经济学中产品的属性。从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会计信息产品是由企业会计人员通过采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将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加工成为某种特定的专业会计信息,这一过程凝结了会计人员的无差别劳动力,因而会计信息产品具有价值。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则表现在众多方面:可以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依据;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和开展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提供参考等。
(二)会计信息产品的分类 根据企业产权性质的区别,企业会计信息产品也表现出不同的物品属性。企业按照所有权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各种企业产权关系不同,导致会计的目标和责任不同,因此会计信息表现出独有的产权特性,即权属性。个人独资企的产权结构单一,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产权,企业的业主既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业主个人完全地享有企业的收益并承担企业的风险。独资企业中的会计目标体现为反映,会计信息产品表现为核算业主收益和成本的报告。会计信息产品是由业主自身劳动或者是支付会计人员工资而获得,仅供业主个人使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合伙企业的产权归多个出资注册企业的合伙人所有,共同拥有企业的资产权、收益权及经营管理权。合伙制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企业管理者雇用会计人员提供,在合伙人范围内使用,在合伙人范围内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属于缩小范围的公共物品,即俱乐部物品。公司制企业的产权分散,并且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一种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公司制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相关的和可靠的,以便于资本提供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进行决策。对于股东人数较少的公司,会计信息在股东和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可以非排他、非竞争性的使用,属于公共物品性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股东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其会计信息是被强制性的予以披露,其质量、数量、时效性要求较高,并公开流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所有公众都可以无偿的享用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产品,因此属于公共物品性质。
(三)会计信息产品的作用 对于作为私人物品使用的会计信息产品,其主要用于企业内控的实现及各种要素投入者分配利益的标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作为企业各要素投入者,不论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管理当局和职工,都是通过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投入企业来谋取自身利益的增值,并使自身利益尽可能最大化。这样,如何正确计量利益相关者投入的各项资源对企业整体产生的经济利益,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经济利益,是企业合约能够缔结和有效履行的关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河以为企业契约的缔结方提供客观、适当的会计信息,并且这种信息是各个要素投入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当局、职工等进行企业价值计量和分配的依据。作为公共物品使用的会计信息,其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吸纳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资本流人到企业。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企业,而资本所有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状况作为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净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能够满足投资者做出决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产品使企业的投资者能够了解和评价企业的“委托一”关系的履行情况。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契合和法律虚构。在企业合约中,投资方代表委托方,企业管理者则位于方的角色,投资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一种“委托一”关系,方保证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效用函数的差异,并不能够排除方在某些统情况下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行为。为了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企业投资者就需要会计信息产品来衡量“委托-”关系的实现情况及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二、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补偿及成本收益分析
(一)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补偿分析会计信息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根据产品属性和用途不同,其价值的补偿渠道也不同。对于作为私人物品使用的会计信息产品,主要用于企业内控的实现,属于企业自产自用的产品,其价值转移到了企业所生产的现实产品和企业价值中。一方面,企业通过会计信息产品,实现更好的内控,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转移到了企业所生产出来的有形商品上,并通过商品的消费而实现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比如说成本控制系统,通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价值和竞争力,在企业产品实现销售时,也就实现了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会计信息产品增加企业的价值。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会利用会计信息而做出增加企业价值的决策:企业管理者使用会计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债权人使用会计信息,可能实现企业的融资计划;政府使用会计信息,可能会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等,这些行为都会增加企业的价值,会计信息产品就是通过企业价值的增加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补偿。一般的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来提供或政府参与提供,通过政府由全体公民实现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但会计信息产品在当前现实经济社会中,却是由企业自身提供,也就是说该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完全是由市场
供给主体实现,这是由于会计信息产品的供给是由政府严格管制的结果。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及披露多少会计信息,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对披露会计信息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根据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只有当企业认为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产品。而在存在管制的情况下,即使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成本大于收益,为了获得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企业也必须要按照管制要求的质量和数量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此外,按照管制披露的会计信息量,仅仅是一个最低的数量要求,并不一定是一个最优的数量,因此经常存在着信息过载或信息不足的情况。
(二)会计信息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会计信息产品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在收集会计信息产品时直接发生的,可以归集到会计信息产品上的费用,包括从会计系统的建立到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完成所花费的相关费用,及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会计信息产品的间接成本,则较难进行归集和计量,具体包括法律成本、约束成本、竞争劣势成本、政治成本、筹资成本、企业形象成本等。法律成本是指会计信息的披露可能使企业陷入诉讼或者受到法律惩罚所带来的支出,这大多是由违规披露会计信息带来的。约束成本,指的是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约束下,企业的某些行为会受到公众预期的影响。如为了达到公众的预期,企业可能产生一些短期行为,从而牺牲了企业长远利益,如管理者为了营造当期利润所做出的短期行为。竞争劣势成本是指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之后,竞争对手可能会掌握自己的经营计划、财务状况、管理手段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政治成本是指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可能导致政府在税收、行政收费、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对企业不利的行为。筹资成本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在企业筹融资时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出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佳,则会影响企业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还可能令企业以较高的成本进行举债。会计信息产品的收益,可分为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内部收益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产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而获得的收益。外部收益是指,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后,所获得的筹资收益、政治收益、形象收益等。其中,筹资收益是指,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吸纳更多的闲散资金,及以较低的成本举债等。政治收益是指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可能会使企业在税收、行政收费、产业政策等方面享受到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优惠。形象收益指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可能有助于企业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稳健发展的良好形象。而众多的收益中,政治收益、形象收益等属于隐性收益,较难给出精确的衡量模式。筹资收益是会计信息披露所产生众多收益中可以量化、最为显性和重要的收益,然而对其进行量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影响潜在投资者做出对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因素较复杂且涉及面较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需数据难以准确计量。本文从资本市场上所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概率及其所拥有资本占份额比率入手,给出公开资本市场上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所取得筹资收益的概念模型。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筹资收益设为W,Pi为第i个投资者根据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而决定将自有资本投入到企业的概率,Ai为整个资本市场中第i个投资者拥有资本所占的比率,L为当前资本市场上所拥有的投资流动性,则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所产生的筹资W可以表示为:W=(P1*A1+P2*A2+P3*A3…Pn*A)*L
其中,n-∽,Pi表示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概率,对Pi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的信用水平、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发展前景、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在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企业管理当局也不可能完全地掌握自己的效用函数,关于会计信息供给的许多成本和收益都是难以归集和计量的。
三、会计信息产品的供求市场分析
(一)初始会计信息产品市场 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初级会计信息,属于广义上的会计信息,包含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信息资源。这部分信息产品没有经过再加工,供给主体主要是企业自身。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这个市场是由市场供给主体即企业自身垄断的市场,这种垄断是自然垄断,是由于会计信息产品一手资料获得的垄断性所致。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真实准确地标识企业,而其价值则包含在它所标识的企业的价值之中,离开了所标识的企业,会计信息也就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其价值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必然要求依附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论其生产加工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离开了企业,会计信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只能由该企业自身提供,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个市场上,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意愿是根据成本与收益的衡量,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价格来决定的,只要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有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这个市场可以根据供需自身协调达到市场出清,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初始会计信息市场的产品价格,横轴代表会计信息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二)公开会计信息产品市场 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市场上企业公开的会计信息产品。产品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与第一类市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个市场的供给是由政府管制的,即政府强制上市企业公开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并且提供的会计信息产品是公共物品属性,公众可以无偿享受,或者是支付较低的成本即可以得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如(图2)所示,这个市场上企业供给标准化的会计信息产品,由于会计信息产品的供给垄断,其供给曲线以S代表,表示在企业可以要求以任何价格提供标准化Q1数量的会计信息产品,但政府对其定价进行了管制,要求在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P1来供给Ql数量的会计信息产品,这时市场就出现了供求的失衡,即需求量Q2大于Q1,市场存在需求缺口,表现为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该会计信息产品市场存在的需求缺口表现在现实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非透明性、私利性和模糊性。非透明性意味着上市公司信息在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之间是非对称的。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存在未及时披露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等行为。这些被拖延、隐瞒或篡改的信息包括公司业绩、对外借款、贷款、质押担保、对外投资或重大合同等,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私利性是由于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包括券商、投资者、上市公司本质上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上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产品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和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天然的追逐利益倾向。如很多上市公司因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违
规相互拆借资金给母公司或其他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此虚增利润;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违规操作,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在不正当竞争环境下,审计人员在外勤工作中,不得不减少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成本。模糊性表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规范体系无法与日趋复杂的财务问题保持同步,会计标准本身滞后于经济业务发展所。如许多公司重组所涉及的无开资产、融资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现行的会计报表不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这些业务的本质。
篇4
一、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行为学分析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六章也同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可见,《会计法》将单位负责人推上了单位会计责任主体的地位,这是新《会计法》的重大改进之一。会计责任主体的确定对规范会计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会计法》所规范的责任主体不能对会计行为负责,或者对会计行为的产生无能为力,则无论怎样规范该责任主体,都不会对会计行为后果产生。单位会计责任主体是由影响会计行为的诸多因素决定的,从会计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必然是单位负责人。
(一)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主体。
会计行为主体就是会计行为的实施者,其他会计行为都是由其引发的,在会计行为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新《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十分重视对会计行为主体的规范。《会计法》共52条,其中有23条直接涉及到对会计行为主体的规范。
会计是一个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即为会计行为主体。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过程的重要参与者。首先是会计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没有单位负责人的发动和指挥,就不可能产生这个单位的会计行为;其次,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单位负责人也是参与者,各种会计政策的选择,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都离不开单位负责人的参与。因此,“会计行为主体既包括管理当局,也包括‘会计人’。”(王开田,1999)在以往许多关于会计行为主体的中,往往只侧重于“会计人”的研究,而忽视了单位负责人这个重要的会计行为主体。
既然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主体,就应该对会计行为承担其应负的责任。因此仅从会计行为主体的范围界定看,单位负责人同会计人一起构成了单位会计的责任群体。
(二)会计人角色与单位会计责任主体。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谁为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在企业中担任的角色。根据契约理论中的委托理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组合,契约的当事人一方为资产所有者,是委托人;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企业经营者或企业管理当局是受托人或人。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以契约的形式转让给受托人或人,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又将相应的权力委托给各层下属部门,这样,企业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委托关系的多面体。
在企业的委托中,会计作为企业唯一的正规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机构或人员相比具有明显区别,充当了特殊角色。首先会计处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中介地位。委托关系的出现,会计才得以从萌芽状态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此时,会计的职责就是代表人向委托人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会计人是企业人和委托人的中介,沟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其次,会计人直接受托于企业管理当局,间接受托于企业外部委托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有关部门等。在会计人、委托人、人三者关系中,虽然会计人负有不可推卸的向委托人报告人责任履行情况的责任,但会计人直接受雇于管理当局,为管理当局服务,在管理当局的授权下,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如实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会计直接受托于企业,间接受托于外部委托者的中间人角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会计是企业重要的内部管理活动之一,既然是企业管理活动,就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否则,就无法有效地履行会计的管理职能。如果违反这一客观要求,硬将会计人直接受托于委托人,间接受托于人,将会产生如下弊端:(1)形成了委托人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使企业管理当局的自主理财权受到影响。(2)造成了企业会计的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代表委托人行使监督职能,另一重身份是企业管理者。双重身份会造成会计人与企业管理当局间的关系危机,影响企业理财。同时,会计身在企业的一个下属管理机关,对其上层管理者实施监督,造成实际上的逆向监督,有违层层负责的管理原则,必然是监督不力。再加上会计人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也有可能放松甚至放弃对其行政上司的管理。(3)长此以往,企业管理当局必然感到由委托人直接管理的会计人对其有很多不便,便有可能架空委托人的会计人,暗地里形成自己的会计人,从而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法》对此也有了明确的认识,撤消了原《会计法》中关于会计双重身份的规定,使会计身份企业化。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企业会计直接受托于企业,间接受托于外部委托人的中间人角色。
从会计人的上述地位可以看出,会计人的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实质上是企业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人的这一义务与责任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义务与责任的连带责任,是代表管理当局向委托人报告业绩。在会计行为过程中,会计人必须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甚至对于那些违反会计法规、制度的命令会计人也难以抵抗。一项调查表明,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违反财经法纪,有39.55%的会计人只能按领导意图办或完全听领导的,只有7.3%的会计人越级上告或在群众中造舆论,还有7.62%的会计人遇到此类问题只好设法调走。(杨秋林等,1999)所以,尽管会计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完成者却无力承担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责任,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只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即单位负责人。
所以,新《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符合会计行为学原理,抓住了的本质,对于克服会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单位负责人应自觉承担起这一责任,再不能象以前那样将会计责任全部推托给会计人员。
二、规范冲突与《会计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在整个会计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规范关系,规范冲突是指由于每一种规范所体现的利益决定和价值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各种规范之间的矛盾。最为典型的是维护会计活动普遍秩序的普遍规范(会计规范)和维护本单位利益的特殊规范之间的冲突。如会计人举报本单位偷税漏税行为,用会计的普遍规范衡量是正常行为,而用维护本单位利益的特殊规范衡量就被本单位认为是异常行为。此时,会计人选择哪一种规范就决定了举报本单位偷税漏税这一行为是否发生。
在会计规范冲突中,会计行为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从表面上看,人们一般都以会计普遍法律规范为标准来衡量会计行为的正常与异常。实际上,各群体、组织都以自己的特殊规范作为评价会计人个体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当普遍规范与特殊规范发生冲突时,几乎每个单位都有的特殊规范对会计人遵守普遍规范形成压制。
会计人在会计行为过程中,总是依赖于一定的会计规范,但不可能依赖所有的规范,必须在规范冲突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于个体需要与外界各种规范对需要的满足程度,没有需要,也就没有必要顺从或背离什么规范。《会计法》这一普遍规范的贯彻执行,也有赖于其对会计人的满足程度及对会计人选择与其相冲突的规范的控制。其具体措施:一是能与单位利益保持一致的方面尽量保持一致,避免不必要的规范冲突;二是采用的奖励与惩罚手段,通过奖励,满足或部分满足会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调动会计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形成良好的会计秩序。通过惩罚,保护正当行为,加大违法成本和风险,防止异常行为的发生,维护最低标准的会计秩序。
新《会计法》较好地运用了规范冲突中会计行为规范的上述,为《会计法》的贯彻、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
1、《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是通过规范会计行为,达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这与的最终经营目标是一致的。这从根本上奠定了《会计法》与单位某些特殊规范达成一致的基础。只有这样,《会计法》才有真正落到实处的经济基础,才能被会计人自觉的接受,才能对会计行为实行有效控制。
2、《会计法》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和依据、循环程序、信息载体及技术要求标准等。这种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避免会计人钻《会计法》的空子,背离《会计法》,执行小团体的特殊规范。
3、《会计法》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作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等奖励和保护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来满足会计人的某些需要,促使会计人与不正当行为作斗争,自觉接受《会计法》的规范。
4、《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包括取消会计从业资格,承担法律责任等。这就提高了会计人选择不正确的特殊规范来满足个人需要的风险和成本,促使《会计法》贯彻实施。
三、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法》的完善和
篇5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会计;作用;教学
信息化是管理会计进行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和管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在企业当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开展的管理会计方面教学直接为企业提供这一方面的人才,其只有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可以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对教学方面的要求。这就显得信息化在高校管理会计方面教学之中的使用尤为重要。
一、管理会计进行信息化内涵
管理会计也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在对企业规划进行控制的同时,又行使会计方面的全部职能。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对现有会计这一职能的丰富以及补充,使得当前会计职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对会计方面的要求。由于社会以及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转变,促使教育方面必须要开设管理会计这一学科,主要为企业提供符合标准的高素质方面人才。现阶段,全球都处于网络连通状态,各领域之中都有网络的重要应用,教学当中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使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教学,将教W手段更加丰富,使原有会计方面枯燥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方面的使用,也使得这一学科使用的理论以及技术更加先进。信息化不仅让管理会计方面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同时也提升了管理会计方面原有的技术[1-2]。
二、信息化对管理会计教学的作用
(一)改变教学方法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学以及会计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为企业提供具有管理以及会计方面综合性人才为目标。高校在这一专业开展教学的方法必然与原来有所不同,信息化正好改变了高校原有的教学方法。在此专业教学之中增加了较强的实践性。其将计算机方面技术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技术等融入到了管理会计方面教学之中,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帮助学生将理论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信息化为高校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践方面机会,同时为高校引进更加先进的管理会计所使用的相关软件,促使高校教学充分与社会相连接,促进高校学生在管理会计方面技能的提高。
(二)转变教学思想
信息化使得高校开展的管理会计方面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了转变。在信息化促进之下,高校重新对管理会计方面相关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及认识,转变了原有理论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作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模式,并用理论作为实践的支撑,充分将理论同实践紧密相连,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可以在学校之中增加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之后,快速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信息化也壮大了高校原有管理会计方面的师资团队,使得高校选用管理会计方面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有效增加了学校与企业方面的联系,使得学校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展开特定教学,并结合企业当前管理会计方面业务,展开高度模拟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当前工作模式,使得其参加工作之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管理会计方面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对管理会计方面使用的技术进行了变革。这一变化使高校在会计方面专业的教材无法满足当前教学方面的需求,其必须要对教材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变革,使得教材之中内容符合当下管理会计方面涉及到的实际内容。因此,信息化促进了高校管理会计方面使用教材的更新,对于原有会计方面以及管理方面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同时有效借助了网络平台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以及开展相关教学,这使得高校在管理会计方面原有资料变得更加的丰富。
(四)变革了考核体系
以往高校对学生在管理会计方面学习进行考核的主要方式一般为理论考试,很少有对于学生技能方面掌握情况的测试。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方面的学习。信息化使以往高校管理会计方面教学内容、形式、理念等都发生了变化,以往只对理论知识进行检测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对学生的需求。在开展模拟实验期间,主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对于实验方法的掌握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体系才可以对其进行检验。从而促进了以往考核体系方面的变革[3]。
三、结论
从上可知,信息化早已在当代教学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管理会计方面也同样如此。其是管理会计方面教学进行变革的一个新的趋势,也是当代教育进行变革的一个新的立足点。信息化有效促进了管理会计方面教学方法、思想的转变,同时丰富了现有教学资源,对考核体系也进行了变革。这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方面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以及企业的需要,进而促进管理会计这一专业可以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吴杰,康玉梅.新常态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5(19):81-83.
[2]陆云霞.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探究[J].中国市场,2015(26):100-101.
篇6
第一,会计发展的国际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为了能够适应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会计势必要融入到国际会计体系中去。在这里,会计国际化不只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更是一个国家把本国会计惯例向国际会计惯例去看齐、乃至调整的一个过程。
第二,会计管理的高效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工作中收集、 传输、整理、查询、使用等程序的准确率和灵活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会计管理更加高效化,分析决策能力更加优质化。
第三,会计信息的系统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因为现代信息技术而成为了一个崭新的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人工进行,更多的变为计算机进行。计算机通过记录、计算、分类、汇总、整理、传递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终生成信息传递到终端,极大的减少了人工计算的误差,使得会计管理更加系统化。
第四,会计功能的多元化。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既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的多样化、会计工作与各业务工作的综合化,还可以进行核算、监督、管理、决策,使得会计管理功能更加多元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全方位拓展。
第五,会计人才的知识化。在新时代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国际法规等专业基础知。还需要具备: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另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的基本技能。
二、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内容
第一,会计要素的新发展。会计要素简单的说就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同时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报表内容的主要依据。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会计要素主要应朝着三维会计平台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发展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搜集、加工以及整理等程序变得越来越快速,这就使得会计要素在划分上变得更加细密有层次,会计要素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和详细。
第二,会计假设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了会计学之中,企业行为也因此而呈现出动态虚拟性。这就使会计假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首先,信息经济中的部分虚拟企业会根据自身工作任务或外部条件的需要,借助网络功能来联合或重组。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缩短的趋势,企业显示出了即时性的特征。
第三,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减轻了广大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信息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得以有了新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等程序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再不断增强。
第四,知识结构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有了新发展,他们从以往的只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即可,转变为拥有基本知识多元化、基本分析方法多元化、和基本能力多元化的新一代会计人员,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新发展。
第五,网络会计的新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很多企业及时有效地从外部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而根植于Internet之上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又使得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网络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使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而且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上文所说的网络会计正是建立在这种网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新时代下会计学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详细研究会计学理论,深入了解会计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会计学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二是深入分析会计学在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内涵、新方法、新目标、新内容等;三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为更全面的研究新时代下的会计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二,创新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会计学在新时达信息技术中顺利发展的基础。因此, 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发展,首先要构建科学的科技管理体系,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加高效的应用在会计学中,推动会计学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开放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扩大会计学的应用范围;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服务管理体系,使得会计学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新时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学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感测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处理处理,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处理信息的水平。因此,想要进一步加快会计学发展, 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
第四,注重诚信建设。对会计而言,诚信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保证了诚信,会计学的健康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必须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诚信理念,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人员对诚信建设的思想认识,加强会计工作者的诚信教育,严格诚信管理,赏罚分明,从而达到促进会计学发展,约束会计学中的不诚信现象的最终目的。
篇7
关键词:微课;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
项目来源:娄底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研究;项目主持人:欧阳斌。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已全面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社交方式,微信、微博、微视频正慢慢引领着人们进入“微时代”。教育领域也在此影响下酝酿着巨大改革,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着重指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理论,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改革学习方式。此后,网络在线学习、幕课、微课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实践。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征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家戴维・彭罗斯在“微视频”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将简单直观的视频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产生“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2010年,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将“微课”概念引入我国,此后,我国掀起了微课建设的。全国多地都启动了微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活动,并组织各种微课教学比赛。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包括微课视频、进阶练习、学习任务单三个相互配套的组成部分。它适合微时代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起到时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的作用。
(二)微课的特征
微课并不是传统视频课程的片段化处理,而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超小型的结构完整的课程。它的最大特征是主题突出、教学容量小、情景性强、制作精美。微课教学主题要明确,主要围绕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用于解释知识点的核心概念或内容,进行方法演示。微课的时间长度通常都在5-12分钟,在微课设计中要做到内容短而全、语言精练。微课视频要有情景设计,要分析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设计特定的情景教学环节,以便于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视频制作的精美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画面唯美生动的课程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呈现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当今,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用于专业活动中成为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会计信息化课程就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中的专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为特征,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在当前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个体会计信息化能力差异明显
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个体差距。会计信息化课程也是如此,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班级每班50多人,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好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特别强,能够很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差的学生由于以前知识无法理解,底子差,对新的知识和软件操作有一种畏惧心理,往往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这就使得老师无法把握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好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差的学生则跟不上节奏,老师只得重复讲解,被迫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不够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协助和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知识点由学生自学完成,在学生遇到问题且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并对常见问题和普遍性问题进行总结,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由于各种局限性,教师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都采用“讲、演、练”的模式,即先讲知识点、再操作演示,然后学生自行练习,这样“前半节听教师讲,后半节凭回忆做”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体现出主体意识,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缺少创新精神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都非常高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加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学生之间的个体素质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某个知识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演示、指教,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探讨、总结,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微课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与策略
会计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信息多元化处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知识(Word、Excel、数据库等)、财务软件操作、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指标分析等,还应熟悉企业采购、销售、库存流程,对企业现金流、物流、信息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正因为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操作强而课时安排有限,这就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微课所具备的本质特征正好能够达到这一需求。
(一)能够真正实现差异化教学
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知识点联系紧密,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借助多媒体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因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明显,在课堂上统一讲解演示会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教育部多次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而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制作微课时应按操作的难易程度将知识点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借助信息技术,引入工作情景,拍成微课视频。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随时选择性的观看微课视频并反复进行操作演练,把没有搞清楚弄明白的知识点理解透彻,这样可实现差异性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差别。
(二)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重塑
微课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通常是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自主设计,包括学生学习微课应达成的目标、教学内容和进阶练习三方面,在微课视频教学中应突出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案,针对性强,能够做到以点盖面。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操作的内容很多,而且连贯性很强,学生只要是中间有一少部分内容没听懂或不会操作,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无法完成或操作失败。微课作为教学演示资源,能高效的再现操作细节,操作画面再配上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点击快进、暂停才调整学习进度。微课程应是一个连续的系列,是对整个课程内容碎片化的有机集合,课程所有知识点都会贯联起来,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会自主进行问题的探究、学习、思考,并通过进阶练习达成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知识重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微课视频的制作要尽量展现工作情景,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在制作中还要加上动画、音乐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合理规划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微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信息平台,学生还可以在此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微课的开放性、实时性和移动性也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再利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各自为政疲于备课的负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但微课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不能以微课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白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利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会计信息化各知识点进行考量设计,区分哪些知识点适用于传统课堂教学,哪些知识点适用于微课教学,做到分工明确,相互补充,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效达成培养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感受当今“微时代”的学习便利,但并不是每项知识都能通过微课的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会计信息化课程作为一门理论复杂、实践性强的课程,我们既要考虑到微课教学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到传统课堂讲解的不可或缺,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互融合、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代表着以后会计教学改革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0.
[2] 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6):65-70
[3] 金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篇8
1问卷调查的目的和过程简述
为了更好地了解会计英语教学现状,本课题组选择能够真实反映本校会计英语教育教学情况的考核项目,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包含16题,主要涉及会计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组希望借此调查,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会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应用信息化平台促进会计英语教学。这一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为我校会计专业在读学生,一共发放问卷并回收198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不要求署名,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组成员在回收问卷后,逐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2.1学生的学情:
学生对于会计英语的重要性是认同,5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会计英语,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的专业性,材料的难度大,学生自身基础差等原因,导致仅有20%的学生表示对于会计英语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多数学生认为会计英语这门课的学习帮助其提高会计专业能力。此外,64%的学生对于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会计英语教学之中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信息化技术有助于自己的学习。
2.2教师的教学:
问卷调查显64%的学生认为担任其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并不了解。58%的学生表示,该项课程老师会根据教学要求,制作PPT进行教学,担当问及教师是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时,学生的答案大多都是否定的,6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水平并不高。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授课教师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亟需与时俱进。
2.3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我校拥有云平台,录播教室,在线英语微课等信息化平台,但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这些信息化平台的了解甚少,对于学校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更新也并不看好。这正说明了,信息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3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3.1会计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了ESP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专业相对的就是会计英语。因而会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开设顺利了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会计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当前会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下列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且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明显不足。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学生本生英语底子薄,大大影响了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2)教材难度大,课时少。会计英语专业术语繁多,且词汇量大,句子结构复杂冗长。学生们普遍反映很难记忆,更难理解与掌握,因此缺乏对会计英语的学习积极性。
(3)师资队伍不强。“会计专业的老师上课,英语基本功欠缺;英语专业的老师上课,其会计专业知识也欠缺,由于会计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英语教师教会计专业英语时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述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
3.2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观念偏差,信息化手段简单展示。许多教师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有偏差,不少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将图片、音频和视频做成PPT课件,这就是信息化教学了;另外,也有老师引入播放微课视频,微信扫一扫,投票这样的形式。看上去形式多样,能够运用互联网及当下时髦的软件。但结合文章实际内容,会发现,多数教师只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缺乏教学的实效性。
(2)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以我校二系会计英语老师为例,三名教师都没有信息化技术的学习背景,在教学时通常情况下沿用PPT讲课的模式,加之会计英语教材内容本身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在会计英语教学中也很少使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3)信息化资源的普及和应用度不高,虽然学校的硬配套设施比较充足,但是总体利用率不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教师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时间和精力。
4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为改善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三方的长期努力,缺一不可。
4.1对于学生:
增强信心和自主学习并举:增强信心,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会计英语学习对他们拓宽就业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地学习,将信息化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由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4.2对于教师:
转变观念,提升业务水平:教师应转变自身对信息化的理解,通过参加继续教学,各类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4.3对于学校:
拓宽学习渠道,加强技术支持,完善激励制度
(1)提高英语教师会计专业素养。应该加大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源投入力度,选拔具有专业和英语双学历的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外企财务工作经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会计英语教师。
(2)加强教师信息化水平。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且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又较强,所以、教师将信息化技术熟练地融入到会计英语教学之中难度较大。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的投入和管理,除在对教师继续教育时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外,还要做好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各种难题。信息化和英语教育的专业化都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其良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笔者在本文中所提之建议也需要在实践中论证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春暖.浅议高职会计英语课堂教学[J].海外英语,2010,07(93-94).
[2]杨璐璐.基于ESP教学理念下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2014,11(48).
[3]陈新祥.重新审视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J].职教论坛,2015,02(222).
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制约因素 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53-02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
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最终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也不同;反过来讲,会计信息质量要服从、服务于会计目标,只有满足会计目标要求的会计信息才算高质量的信息。通常来说,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甩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但是,无论如何权衡,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是由会计目标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会计目标、我国会计目标又是什么呢?关于会计目标,在世界以及我国会计界争论已久。从会计目标的总体情况归纳,主要有两大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按照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如下:“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综合、汇集了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
会计是一个人造信息系统,而这个人造的信息系统一定要按照预定的目标去建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系统,而这个目标就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由会计存在的自身价值所决定的,即满足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会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既然会计活动属于社会活动,那么。会计目标就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会计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完成的。按照这样的推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也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会计信息质量制约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只要会计目标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不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会计活动和会计目标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也就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研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时要予以明确和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阐述和分析此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学和会计学相结合的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1.制度设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形成有两条途径:自发演进与人为设计。在这两条途径中,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强调后者。这是因为人类是有目的的行动者,制度是人类有目的行为的预期或未预期的结果。制度的自发演进是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因此,制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完善的制度设计,需要在国际问、政府间建立一种均衡,寻求趋同。也只有制度趋同,才能缩短各主体之间的差别。
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其五大理由之一就是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不符。主要表现为公允价值应用上面存在差别。为此,我国这次会计改革,在新会计准则中又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应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权衡考虑了多种因素后决定的,体现了国际间制度趋同的要求。应该说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国际间制度趋同考虑,这种制度的“人为设计”要比“自发演进”来的更直接、更快速;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由于其取得和确认具有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令人质疑。又由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模糊性、使用的随机性、约束的无序性,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不完善。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各经济主体必然利用其缺陷“粉饰业绩”,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可能在制度安排不完善的前提下,要求所有的个体都放弃自身利益,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那样。他们就会成为非理性的经济人。即使制度完善(当然这种完善也只是相对的),执行者也会不断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缝隙,来谋取自身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正常反映。
正确的态度是对公允价值要谨慎并且限制性地使用,只能在特定领域并且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来应用公允价值。如果不做严格规范和不加限制地使用,不仅会造成混乱,而且,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从2006年的新准则的讲解指南以及相关领导讲话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阅读到对“制度设计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担忧和谨慎。这种担忧和谨慎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如果制度设计存在缺欠,其所造成的偏差及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比制度自发演进表现得更为强烈。
2.用交易费用理论诠释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更具说服力所谓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易成本的总和。在研究交易主体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时,下列两个要素又至关重要,即“经济人”和“机会主义”。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人格假设或人类行为假设即“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机会主义动机是“经济人”的人格中重要内容,既然人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就一定有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意向。这种意向变成具体的行为,就是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是理性的选择,是正常的思维方式。当然,有意向是前提,而意向能否付诸行为,则取决于“经济人”的“理性判断”,一般不会“胡来”或“贸然行事”。但是,当“交易费用”小于“交易收益”甚至相差甚远时,“经济人”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经济人”通过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益的交易成本如果非常低,则“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所难免。
会计信息对于引导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分配。高质量(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
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渴望的,因为,这对其利益会产生正影响;反过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信息提供者即企业管理层来说可能是规避的,因为,这对其利益可能会产生负影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保牌”的压力和“配股”的诱惑,它们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业绩,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既真实又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能使其“目标”化为泡影。因此,利益受损的各团体(企业管理层)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这是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操纵利润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非无拘无束,他们要对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收益与交易成本进行权衡比较。如果他们预期其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发现后被惩罚的力度弱,即如果交易费用非常低,所有个体都会通过它来获利。
中国股市发展十多年来,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利用各种手段疯纵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其数额大小不等,从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达到几亿元。而被查处的屈指可数,并且,惩罚的力度极低,根本达不到威慑和制止的作用。《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编制虚假财务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上述几千元、几万元的处罚额度相对于上亿元的伪造金额实在是微不足道。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顽疾。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大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交易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否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成为空谈。
3.不同类型的产权主体界定了合约关系的不同内涵――信息需求质量具有属性差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人类社会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具体制度安排。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总有其归属的主体。一般可将产权归属主体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产权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人业主制、合伙经营制和公司制。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企业形式外,还有以下几种企业形式,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国家还是非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比较常见并且是比较重要的,即非营利性企业和国有企业。
从产权经济学出发,会计准则本身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者说是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会计准则又都反映为一种合约关系。会计准则的合约关系规定每个企业在会计交易管制中的权利与义务,界定了人们在会计交易的关系中可以做什么与不可以做什么,谁违反了这些规则应该受到怎么样的惩罚以及衡量人们是否违反这些规则的标准。
但是,不同产权主体,其会计准则合约关系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不同产权主体的经济形态和经营方式不同,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进而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也是不同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上市公司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我国只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则是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另外。还有合伙制以及私人制等。这些产权主体的企业目标不尽相同,当然,对会计职责的要求也不能一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也不同。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用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但是,无论如何权衡,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是由会计目标决定的。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作为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其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使用者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又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性质所决定,国有企业会计职责的第一要务是保护、监督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要求是真实可靠性。而作为上市公司,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为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服务,其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要求是决策有用性。
所以说,不同的产权主体,有不同的合约内涵,企业的目标不同,就决定其会计目标也不相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定标准也不同;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具有属性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其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
4.委托制的存在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委托―关系的概念来自法律。一般的委托―关系泛指在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合同、协议)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掌握信息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掌握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简单地说,知情者是人,不知情者为委托人。
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受托责任制是委托一关系中最典型的一种。由于股东与管理层的分离,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因为承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而获得剩余求偿权作为其报酬;而作为人的管理层则承担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获得劳动报酬。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委托关系。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委托人(所有者)与人(管理层)在目标和利益方面并不一致。如所有者追求投资价值的最大化,而管理层往往追求公司的规模,但是,投资价值的最大化与公司规模的扩大并非是等同的;管理者比所有者更厌恶风险,因为所有者只是将其财富的一小部分投资于公司,而管理者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公司,因此,管理者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与所有者投资的分散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更关键的是,公司的收益对双方影响是相差悬殊的,公司获利主要归投资人所有,经营者也只是薪酬及奖金而已;但是,如果经营不善甚至亏损,公司出现了经营风险,那么,经营者就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公司收益对双方影响重大,因此,经营者有讲求物质享受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愿望。
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不会牺牲自身利益去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外部所有者始终处于信息劣势,尽管他们用尽了激励、约束机制,但最终都改变不了信息劣势的现实。只要委托关系存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就必然存在利益冲突,经营者就必然要利用其信息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委托制的必然结果。
因此,只要有委托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客观存在,会计信息质量就必然受到影响。不同企业间只有影响程度的差别,而没有不受影响的可能。
三、几点启示
1.当今会计之所以备受社会瞩目,其着眼点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这是会计在“信息系统论”前提下的必然反映,也是在“管理活动论”观点下所未曾有过的。
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我们所期盼的。但是,由于会计属于社会活动,因此,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在评定会计信息质量时,要对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有充分的预期并给予重点关注。
3.要使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有相应的约束规范体系做保障。比如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技术规范等。但不可忽视的是道德规范。会计工作没有法律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仅有法律是不够的,因为,还有“法所不及”的领域。因此,还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要讲究“诚信”。
篇10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教学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也在逐渐的显出它的重要性,高校的教育水平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校中,尤其是财会专业的教育,财务会计为我国培养了会计人才,因此财会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未来的会计职业水平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的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将面临挑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要系统的进行改革,从而适应当前的财务会计教学理念。
一、高校创新财务会计教学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陈旧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会发现这种现象,在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缺陷问题。这种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缺陷。很多课程存在着交叉或者内容重复,亦或者课程之间的内容有遗漏,衔接性差。比如说在成本会计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中,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很难把各个课程区分清楚。其次,目前的财会教学忽视了理论教学,着重在与会计制度接轨。近些年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在不断变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偏重于会计制度中增加的知识点来传授财会知识,相反忽视了财会知识的理论讲授,这种教学方法会对学生未来深造会计研究生造成阻碍和影响。最后,教材的课程滞后性和陈旧性会被时代摒弃,比如《财务管理》等教材已经很多年没有更新和变动,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与当前的许多标准有变化,所以,更要对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进行创新。
(二)时代因素
高校的财会教学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复杂教学系统。在当前时代来看,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高校的财会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重新组织合理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增强财会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拥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在高校中培养出一批为社会服务的财会人才。时代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由此而带来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要求,也就是说新的一轮财会教育改革也会提上日程,因此高校的财会教学需要改革。其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将会改变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因此,它也要求财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更新。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建立,要将财务会计融入到社会中去,就要在教学中添加有关于证券公司会计、保险会计、环境会计等教学内容,更加要求教师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上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财务会计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一)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的财务会计教育教学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整改。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日后在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难题,使学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的进步和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之前的财务会计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只是留于表面,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问题有欠缺,对于该问题的改进成为了高校的重点课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除了从学生的思想层面让学生转变对财务会计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财务会计人才。教师要做的就是,保证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财会课程要思想和行动并行,理论和实践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独自的财务会计工作操作能力。
三、高校财务会计的教学创新方法
(一)改变财务会计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思想层面改变,只有教师从自身做起,由内而外的改变以往的财务会计教学思路,才能够让高校的财务会计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财务会计的教学创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跟得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贴近市场,满足时代的要求,在教师自身转变思想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迎合学生的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有充分的活跃性。其次,教师要巧妙的利用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比如设置情景问题,财务会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因此,在工作岗位上会遇到许多操作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会计操作的问题和能力,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逐步的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体。这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早的适应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勤思考,敢提问。最后,在课堂中营造互相合作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相互竞争的伙伴。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发挥学生之间的矛盾关系,优化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做好财务会计的考核工作内容
在当今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临近毕业季,学生除了要应对学校的毕业准备工作,还需要准备考研或者面试找工作等各种事情,与此同时,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也安排在了毕业季。在这期间,可以说是对学生是在面临就业前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学生如果练就了熟悉的会计工作流程,将会对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帮助,如果在这期间缺乏了锻炼,就没有办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以,高校在面临学生毕业季期间要组号财务会计考核的工作,至少要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会计的实践和实习中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扎实的掌握会计的基础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锻炼,达到学校预期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学方法的改善和教学的创新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升,为了能够更好的创新财务会计的教学,高校要建立并且提高现有的教师队伍质量。要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就要对教师的队伍施加教学压力,让教师从自身感受到财务会计改革的很重要性,感受到改革的紧张感和急迫感,激发教师对财务会计改革额创新和主动性。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奖励制度,对教学改革创新表现良好的教师可以实行奖励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鼓励。最后,可以借助外援,学校可以聘请财务会计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的教师培训或者讲座,提高本校教师的财务会计职业教学技能,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我国高校中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和对财务会计专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如果高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必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高校要对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在日后的教学和岗位上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颖.基于大数据导向的高校财会教学改革路径[J].商业会计,2016(05).
[2]高静.高校财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方略[J].科教导刊,2016(05).
[3]马媛,陈景彬.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下旬),2014(03).
[4]付亮.如何对高校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J].理论观察,2015(04).
[5]张道功,李春.地方高校财会法律课教学与会计法治理念培养[J].会计之友,2010(1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会计专业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