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28 09:0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篇1

一是重视力度还不够,治理体系还不太完善。

二是赤水水源分布广,治理难度高、投入大。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还不够高,参与治理率底。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要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是将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成效考核,细化责任抓好落实,加大督查力度,对于发现的问题从严从重处理;邀请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专家座谈,讨论研究一整套完整治理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共建共治。

篇2

美丽乡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农村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下面结合自己所包村实际,就美丽乡村建设谈几点体会:

***地处**镇北部,东邻*路,西靠*路,*路贯穿全村东西境域,区位优势明显。现有住户*户,居民*口人,村庄占地*亩,现有党员*名,村民代表*名,村两委“一肩挑”配套齐全。该村东西线主路4条,2.1万平方米,南北里巷占道9条,5.7万平方米,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立足本村实际,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建设工程以污水管道、村街硬化、环境美化为重点,全力组织实施。

一、明确建设任务、完善工作机制

凡事先抓规划,先做布局,做到统筹统领,村党总支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作组,一肩挑任组长,责成2名专职干部全力推动此项工作,按照村庄范围,首先把村庄内主干道和里巷进行区域划分,坚持挂图作战,制做村庄工程建设示意图,将重点工作标图立项,依据工程进展情况,对所属点位责任区的工程任务进行标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有效指导,准确跟踪。

二、开展环境大清整活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本村范围大、主干路沿线长、人口多的实际状况,自今年3月起,雇用挖掘机、翻斗车等机械,对全村坑塘、街道、里巷环境全面进行综合整治。不留死角完成柴草木棒清理和生活垃圾运输,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施工。到目前已完成村街里巷硬化2.2万平米,植树300株,设置污水管道1100户。使村街环境得到改善。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对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任务,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心组学习质量和效果,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林场转型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党委中心组人员理论学习原则上每月安排1次,采取专题研讨、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全年中心组学习不少于12次。落实自学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制定年度自学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书目,研读必读篇目,选学相关理论知识,保证读书时间和阅读篇目。

(二)读书交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组织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和理论调研文章。组织开展大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报告,交流调研成果。

(三)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中心组成员利用网络干部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选学有关课程,年内至少完成上级党委所规定学习任务。

三、具体安排

全年集中学习专题如下:

1月学习县委十四届八次会专题;

2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题;

3月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专题;

4月党建(作风建设)专题;

5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6月学法用法专题;

7月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8月党风廉政建设专题;

9月全面从严治党专题;

10月学习贯彻“国庆”重要讲话精神;

11月高质量发展专题;

篇4

X年X月X日至X月X日,我参加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目标、重大意义、思路框架、重点任务和方法步骤等一系列国土规划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意义非凡的学习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可以说是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新形势下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实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人民性。

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既是重大经济活动,也是重大民生工程。规划的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游息、交通出行等实际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文本原则,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编制工作中,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坚持以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全面发展来安排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落实国家战略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切实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规划。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下笔,使制定的规划精细合理,真正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体现规划的人民性。

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建立一个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精准把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文化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切忌盲目追求高大上,脱离客观实际,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要坚持节约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我们要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三、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难题。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标准不统一、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规划不科学造成的,是各类规划从本位主义思想出发,把局部利益、短期效益、部门职责凌驾于战略性、长远性、全局性之上造成的。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有序、高效、法治、协调的空间秩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篇5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长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的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一刀切。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

篇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着学习实践好和宣传引导好的双重任务。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要方面,作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认真落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努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动实践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断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保证和精神文化支撑。通过学习,本人有三点体会。

一、要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按照“大视野、大解放、大格局、大团结”的要求,着力树立符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科学理念。一是树立文化主体理念。坚持把发展第一要义体现在文化发展中,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文化建设,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认识,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确立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二是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把以人为本核心体现在文化发展中,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型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好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搞好“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惠民工程为平台,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用优良的文化传统影响社会风气。三是树立文化融合理念。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体现在文化发展中,主动适应当前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拓展文化发展视野,自觉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适应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自觉推动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方式,积极抢占文化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不断提高宣传文化的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要着力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文化发展思路

宣传思想文化战要线主动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推进 推进有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战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稳定、惠民生等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全局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由过去的总结概括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转变。着眼于凝心聚力、营造氛围,整体谋划、精心设计宣传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纵深式地进行政策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为增强全市实力活力竞争力营造氛围、提升人气。二是由过去的单向传播过程为主,向多元互动、全过程展现转变。适应现代传媒发展和区域、受众细分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宣传舆论的多元素集成、多渠道共鸣、多介质共振,力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让受众在自我分析和认知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是由过去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以理服人转变。摒弃照本宣科式、传声筒式、上热下冷等宣传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精神产品,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由落后的文化生产方式、产业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向新的生产、供给和消费模式等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用“市场”的观念和方法、“产业”的眼光和手段、“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强化人才和技术支撑,大力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篇7

一、主要工作和特点

*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理论教育工作有所创新;形势任务教育扎实有效;日常宣传教育积极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持续活跃;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主要抓了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发挥了阵地和凝聚作用

按照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公司党委修订完善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时间、形式和考核办法,使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学习内容不断充实。各级党政把学习党建理论、企业管理知识和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三是学习方法形式多样。各级党政把集中学习、外出培训、个人自学、知识竞赛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习更加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工作。

在全体党员和职工中深入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和“管理质量达标年”活动;开展了“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选树了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煤矿和劳动模范冯刚等先进典型,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培育了广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和行为先进性,为今后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和发挥板报、橱窗、标语、《*矿业》和互联网等阵地的作用,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观念引导和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宣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党员答题竞赛、先进典型宣传等系列活动;组建了公司门户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络作用,扎实推进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为公司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利用《*矿业》这一宣传阵地,大力推广各单位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宣传重点工程和先进典型。对外宣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代表集团公司参展了在榆林举办的第三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源产业博览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并在《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榆林日报》等平面媒体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进行了大力宣传,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进一步健全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网络,下发了政研课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之中,先后组织开展了纪念“五一口号”发表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了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等活动,共收到研究论文17篇,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编撰《*矿业公司志》一书,目前,正在征集各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二)日常宣传教育得到了加强,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日常宣传教育始终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抓好党的政策学习、集团公司文件精神传达,公司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多方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积极宣传企业形象,增强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和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有关制度,注重新闻宣传队伍建设,保证了公司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及各类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成立了新闻宣传报道小组,组建了通讯员队伍,制定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努力改善通讯员的学习、工作环境,激发了宣传干部的积极性、事业心和成就感。

在工作创新上,公司对《*矿业》报进行了改版,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并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增设了《安全漫画连载》、《读书》、《工作研究》、《亲情底片》、《艺海拾贝》、《爱心榜》等十多个栏目。同时,我们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专版宣传,彰显了以人为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栏目组稿上,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中心这一主题,突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鼓舞士气、营造氛围这一职责,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职工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组稿,并狠抓稿件质量的提高和报纸版面的美化,有力地配合了公司党政工作。

在服务生产上,开展了以“美化生态环境、岗位建功立业、构建和谐矿区”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青年节能减排”活动、“百日安全”活动等;在《*矿业》上开辟了《安全漫画连载》、《工作研究》等栏目,连续刊登安全生产知识,发挥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安全生产的作用,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浓厚的安全宣传教育氛围,使“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队伍和阵地建设得到了加强,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队伍建设上,首先是狠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公司党群部利用各种时机为通讯员提供学习资料,解决生活工作困难,面对面耐心辅导,交流采编心得,及时为通讯员传授新闻写作知识,激发了通讯员的写稿热情,培育了一支新闻宣传队伍。其次是发挥了《*矿业》内外宣传和通讯员培养双重作用,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报纸质量。

今年1-10月,《*矿业》共出版20期,刊稿500多篇。其中,韩家湾矿采用稿件117篇、大哈拉矿采用稿件50篇、包头运销公司采用稿件73篇、神木运销公司采用稿件30篇,全部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上稿任务。对外宣传报道(平面纸质媒体)刊用27篇,其中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刊稿25篇,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外宣传工作在20*年实现了新的突破,即在《陕西日报》和《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外发稿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在《陕西日报》对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专版重点宣传,有力地宣传和展示了公司形象。

(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加快了和谐矿区的创建

一年来,公司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出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公司投资1万多元为包头运销公司新建了图书室,为职工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包头运销公司在抓好职工自学的基础上,聘请了铁路管理人员给职工讲解铁路运输知识。韩家湾矿每季度组织全矿职工培训集中培训一次,区队每月组织集中培训一次,班组在每个班前会组织学习岗位应知应会,培养了职工的文明习惯,提高了安全生产技能。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公司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动力,把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加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部位进行绿化美化,基本做到环境卫生整洁化、日常管理牌板化、各项工作标准化,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韩家湾矿结合矿井产业升级,对生产、生活主要设施进行了改造,矿区面貌焕然一新。包头运销公司对办公楼进行了修缮,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的办公和生活环境。今年上半年,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矿被评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经理冯刚同志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头运销公司对征集的理念进行了整理,并设置了宣传牌板、刷新了警示标语。大哈拉矿在办公区设置了安全警示牌板,在生产区悬挂了安全理念横幅。韩家湾矿在产业升级中不忘企业文化硬件投入,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在路灯上设置了宣传牌板,在区队开展了班前安全礼仪活动。

20*年10月20日至27日,公司组织部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二级单位党委(支部)书记一行8人,先后赴黄陵、蒲白、澄河、韩城等单位考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座谈、观看专题宣传片、实地查看,切实感受到了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文化的魅力;10月29日上午,邀请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思锋教授来公司为公司机关和二级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举办《核心竞争力及其培植--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10月29日下午至11月2日,由公司党群部和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组成的6人调研小组深入公司机关及各二级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为下一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集团公司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步子不快;基层单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09年重点工作设想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20*年元月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矿业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工作。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迫切需要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着力巩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点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制定公司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安排意见和具体措施,安排部署好全年的理论学习,着力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这一主要形式,使领导干部自觉成为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提高用发展着的指导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能力。同时,要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宣讲科学发展观、举办轮训班、撰写心得体会等不同形式,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努力使党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走进生活,切近群众,推动企业发展。

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始终不渝地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贯彻同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影响和制约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等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澄清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的有力武器,成为谋划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实效。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续组织好形势任务和理想信念教育。明年是*矿业公司建局20周年,也是实现跨越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运用各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公司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公司改革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坚定广大干部职工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将紧密结合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和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摸准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搞好公司的热情和信心转化为加快发展、创建和谐矿区的强大力量,切实达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职工队伍、提高劳动技能的目的,着力增强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教育活动。用广大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其更多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强一进一”战略目标,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推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认真做好公司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把服务公司中心工作、维护职工权益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点,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鼓动和解疑释惑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积极引导职工支持和参与改革,树立与公司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探索。要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和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增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将适时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矿区进行理论研讨。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构建公司快速发展的的良好舆论环境

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活动。着眼于以思想大解放、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力强化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争先意识,为切实加快公司科学发展破除思想障碍,为做强做大*矿业公司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全面深入地宣传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载体,大力宣传报道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宣传公司近年来所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着力塑造*矿业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2009年,矿井产业升级即将结束,安山井田就要开工,公司新项目开发将全面铺开。为此,我们要深入开展宣传报道活动,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矿区创建

深入开展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将其融入干部职工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群众,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推动公司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紧紧抓住*矿业公司建局20周年的有利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庆祝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企业实现做强做大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深化拓展文明创建的内容,大力推进和谐公司创建活动。继续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示范岗等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文明素质和公司文明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严格按照公司即将推行的企业文化实施纲要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塑造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适时举办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推介会,总结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

(五)加强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提升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篇8

我校多年来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关爱生命,节能环保,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绿色办学理念,确定了“洁、静、绿、美、雅”的总体目标以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软件为主,师生参与,人境互动”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做到了领导有力,规划科学,措施得当,经费到位,活动落实,紧紧围绕密云县“国家级生态县”的争创目标,在节电、节水、节能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着重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做出一些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当代青少年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培养现代文明人必备的良好品质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成立了以孙立凤校长为组长、校级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三处主任、团委书记、相关学科教师、干事、校医和学生会代表组成,负责日常的具体工作,形成党政工团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无论是校园环境的改善,环保设施的更新,还是开展一系列节能环保方面的教育活动,学校均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校长担任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师生等群体分工负责,使“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

制度建设是开展好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编入《学生手册》并下发给每位学生,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表彰制度,对节能环保教育中取得成绩的辅导教师予以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注意环境教育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力求严谨规范。

二、把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渗透功能

我们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必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抓好主渠道建设。

1.与学科教学密切联系。我们根据各科教材中节能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与节能环保问题进行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反思,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传播节能环保知识;要以培养理性分析、提高认识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要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如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北京前些年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引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对本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学生自觉开展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再如李贺武老师把语文教学与节能环保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扩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论文《把绿色融进生命》获市级一等奖。

2.构建以节能环保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结合我县实际,学校自编乡土地理教材,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境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方面的课题,让学生对“环境立县”、“发展首都水源区经济”有了更加生动而深刻的认识。“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环境意识,“生活化学”的课程以实验、观察、参观等灵活方式,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污染及其预防措施;生物、地理老师利用假期组织课外小组到我县石匣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工程调查、考察雾灵山生态环境,还参加了“青少年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创新项目”的研究,探讨节能与环保的途径。许多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生活实际,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性论文,部分优秀作品收入《研究性学习文集》。

3.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不但可以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还可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我校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的评优课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

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适当走出校门,积极开展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以开展“环保助奥运”、“建绿色家园,做文明密云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教育、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参与节能环保的责任感,营造生态文化,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共建绿色家园”计划。我们正式启动了“建绿色家园,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在召开班会的基础上,制定班级活动计划:第一,美化教室,很多班级在教室开辟“绿色希望角”,种花养草。第二,回收废弃物,许多班级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塑料水瓶活动,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积累班级开支费用。第三,净化各班室外环保区,维护责任区的绿地与公共设施,保持整洁优美的环境。第四,以环保为主题,班内抓一件实事。第五,征集文明用语,制作环保标志牌立于各班绿地管护区,各类植被属性标识牌处处可见,成为校园环保的一道风景。第六,开展“关注生存环境”“文明就差这一点”等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节能环保的紧迫性。

2.发挥环保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推动社区环保行动。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四路一园”环保基地,由学生会实践部组织开展捡拾白色垃圾、擦洗公共设施、植绿护绿、清除小广告、印发环保宣传材料等活动,仅在滨河公园常年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就已八年。本学期累计有20个班约800人次到校外参加了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坚持不懈的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并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家乡优美的环境做出了贡献。

3.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投身环保实践。许多同学非常关注本县的水源污染、森林资源、未成年人吸烟、居民环保意识等敏感话题,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在成果中占较大比重。《家乡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水库周边环境调查》《水的再循环利用调查报告》《关于污水处理》等许多调查报告均饱含着同学们对家乡环境的高度关注,在县教委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许多同学在“金鹏科技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活动中获等次奖。

4.充分发挥环保节日的教育功能。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范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人口日”以及“爱鸟周”、校科技节、文明月等时间,举行专题纪念活动,通过演讲、社区宣传、板报展览等,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

我们知道,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是精品名校的重要体现,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之中,把学校环境的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作为一个努力达到的目标,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做到校园的文明化。

1.进行环境设计,营造绿色文化。学校请专家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把营造绿色文化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题,确定了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的原则,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分为办公、教学、运动和生活4个功能区,其间布置了“两区”(科技特色及园林特色景观小区)、“四园”(丁香园、竹园、樱花园、月季园),绿化面积达到16000余平米。绿化植被种类繁多,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园内绿草如茵,樱花与翠竹掩映,玉兰、丁香、月季装点,亭台、小桥、溪石、流水、游鱼、鸟鸣,衬着“流年似水”、“厚德博学”、“善思笃行”、“慎独”等警句,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沐浴着自然清幽,聆听着书声朗朗,屏蔽了城市的浮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感受的是明净幽雅的余韵,展示出一幅美妙的求知殿堂图,形成了高品位校园人文景观,凸显密云二中“环境育人”的特色。

2.立足传统中的创新,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最后确定了大家认同的反映学校文化精神的校徽和校歌。学校也正在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为节能环保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校园网开设了“随心留言板”、“芳草论坛”等栏目,增强了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学生卫生习惯、文明意识优良,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成果喜人。领导和国际友人多次来校视察,对环境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一个更加崭新、充满浓郁教育特色与人文特色的校园会展现于世人面前,显示出密云二中“文化殿堂,生态学校”的风采。

五、厉行节约,把节能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按照“绿色奥运”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节水、节电、节约其它能源的活动,营造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与县政府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取得了好效果。

1.节约用水。德育处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宣传水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在师生中牢固树立节水的意识。总务处负责设备的维修、检查,核对用水指标,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用水管理网络,对全校的水路进行了改造,全部使用节水龙头,绿地改为喷灌,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促进节水目标的实现。在每个用水场所都设立宣传标志牌,严格执行节水制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及时维修到位。根据季节和师生洗澡时间等不同规律,实行相应的供水时间。由于措施到位,学校用水量逐年减少,从2005年的54742吨降至2008年的39110吨,设备的维修费也有明显下降,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2.节约用电。学校经常对电路和用电设施进行检查,对已经老化的电路进行更新和改造,将原有的铝线全部更新为塑铜线,地上所有线网全部铺入地下电缆沟,所有照明用电设施改为节能设备,路灯及热水器等全部安装定时装置,楼道灯启用声控开关控制,空调进行统一的时间管理,每天进行检查,有违规现象及时通报。树立广大师生的节电意识,自觉爱护用电设施,杜绝常明灯现象,严禁私自拆卸用电配件,禁止使用电炉子、热得快等电器,禁止学生使用学校电源为个人电器充电。节约用电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用电53万千瓦,虽比以往用电量有所增加,但这是在添置了数百台电脑等许多电器设备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已属相当了不起的成果。

篇9

根据全县深入实际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我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决定,今天召开转段动员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情况,部署安排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下面我就第一阶段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并对第二阶段工作安排提出意见。

一、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情况

(一)精心组织部署。县委召开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局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于3月31日下午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对如何开展好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动员会邀请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督导组、指导组领导和宣讲团同志进行了思想动员,使每个职工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增强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抓好学习培训。每个党员干部根据学习调研阶段方案要求,结合移民工作特点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处理好工学关系,认真学习必学内容和自选内容,做好学习笔记,并撰写理论文章和心得体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推动工作进展。

(三)抓好课题调研。紧扣自身工作特点,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并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并结合学习活动的安排,结合实际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十大典型案例诠释丽江辉煌30年》和“孟连7.19”事件、“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案例分析教育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市泸沽湖、程海湖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四)开展主题讨论。紧紧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及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结合电站建设中的征地拆迁和移民搬迁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及“以人为本”的这个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开设科学发展大计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组织党员干部建言献策,并通过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党员干部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来审视自己,谋划和推动当前移民各项工作。

(五)边学边查边改。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坚持突出实践特色,边学边查边改,用诚心、真心察民情、解民忧,用实干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始终把“实践”贯穿活动的各个环节,把查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做到边学边查边改,服务民生,服务大局,着力用实干推动发展。

总的来看,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按县委的部署要求,围绕学习培训、深入调研、主题讨论三个环节,在做足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推动活动开展。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学习还未够深入、调研的针对性不够强,解决问题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真抓好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

分析检查阶段,是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一阶段工作,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征求好一次意见,开好一个会议,完成好一个报告、组织好一次评议。“征求好一次意见”就是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发放征求意见表、深入基层开展民情恳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对党员及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开好一个会议”就是要高质量地开好局机关专题民主生活会,“完成好一个报告”就是要撰写好一个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移民工作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高质量的移民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好一次评议”就是要组织好机关全体党员、部分非党人士和普通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的评议。

(一)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发放征求意见表、深入基层开展民情恳谈等形式,对本单位实现科学发展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本单位实现科学发展应采取什么措施;对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是否满意‘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应建立哪些长效机制四个方面广泛征求对党员及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二)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搞好分析检查的基础。会前,党员干部要结合工作分工,对照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四对照、四查找”活动。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认真查找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移民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本单位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查找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之间要分别谈心交心,还要与联系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谈心交心。谈心活动要做到深交心、真交心、交真心,坦诚相见,既要严于解剖自己,又要善于帮助同志。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分析,写出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会上,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从发展观、政绩观上找原因,从思维方式、工作举措上找原因,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认清差距和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专题民主生活会、年度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合并召开。

(三)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办公室要结合群众所提意见和查摆出来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确保找准问题,明确努力方向。要认真研究我局特别是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写好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

(四)组织好群众评议。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是听民声、知民情、集民智的过程,是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一个创新,也是确保分析检查报告高质量、群众满意的关键。对评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认真听取,虚心接受。通过组织群众评议,使分析检查报告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更好地形成党员干部群众在科学发展上的共识。

(五)坚持边查边改。突出实践特色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见实效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要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于本阶段各环节,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总的要求是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单位工作实际,突出阶段特点。

篇10

关键词:音乐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调式;音调;节奏;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是古老的诗文之邦,各民族因语言语音及地域的差异,而有着各不相同的源远流长的各类“读”诗文的方法。这种“读”的方法,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延续,其自身也成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富于特色的一个部分。汉语古代诗词文赋创作、传承的语音方式,主要有诵、吟、歌三大类。诵,即诵读,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虽有起伏,但没有音阶;吟,即吟哦,是一种抑扬顿挫、带有音乐性的“咏诵”;歌,即歌唱,是有旋律有节奏地“唱”出文词。“吟”与“歌”的区别是:“吟”以语音为主,乐律为辅;“歌”则以乐律为主,语音为辅。吟也罢,歌也罢,均要求“音声韵,三合一”,其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充分、更有感染力地表达出诗文中的情感与意境。

先秦两汉以前,有歌有诵,言之凿凿。孔子教弟子们“诵诗三百”(《墨子·公孟》),其弟子子游、子路皆能弦歌《诗经》,而弟子曾子歌《诗经》之时,更是“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孔子本人,则是“弦歌诵书,终身不辍”(《列子·仲尼》)。关于“吟”的记载,《楚辞·渔父》中有屈子“行吟泽畔”,此或可称之为“吟”的滥觞,但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东汉以后,既有歌有诵,亦有吟,记载很多,汉乐府诗题中含“吟”的作品亦复不少。但是,历代的诗歌(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人们没有掌握如何用“阳春白雪”般的音乐之声去“歌”的时候,其内在的声韵美与音乐性,也就主要靠那“下里巴人”般的声腔去“吟”,去表达和传递其美感了。须知,大凡文人皆会“吟”,大凡诗文皆可“吟”。“吟”,是一种歌唱式的“咏诵”,有着比较自然、随意的声律和节奏。它既是对诗词内涵的欣赏和推敲,也是对诗词蕴含的音韵之美的展示和品味。通过抑扬顿挫、低徊往复的“吟”,诗词文赋的音韵之美和内在情趣、意境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特别是唐宋以降,不仅文人们“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而且社会各种阶层、各种人群都吟诵成风,唐人有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之说。“吟”是古人接触诗词的惯常形式,清人总结学习经验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诵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家训·字谕纪泽》)道出了吟咏对于领会古人诗文内涵旨趣的重要作用。昔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也是中国诗歌学习与吟诵的密切关系。因此,“歌”与“吟”,可以说是最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咏诵”诗文的方式,它是一种从诗与音乐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古老艺术和国粹。

一、传统吟诵的现代命运

岁月悠悠,中国的歌吟咏诵的传统,在上世纪初以来的社会变迁中,薪火几近熄灭,令人太息。在中,歌吟咏诵(以下简称“吟诵”),与其所附着的传统文化一道,又遭到主流文化的否定;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由于各种政治和社会的原因,吟诵之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受到贬斥。随着曾经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老一辈诗人、学者的老去,中国诗词吟诵已渐成“绝学”。现今,我国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自身已很少会“吟诵”,更不用说向学生们传授了。这不仅成为诗词创作、欣赏乃至研究中的一大先天缺憾,而且也时常成为汉文化圈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尴尬之事。因此,国内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恢复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重新关注“吟诵”传统,通过有效手段,刻不容缓地挽救这一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20世纪以来,在吟诵传统式微的大趋势中,也不断有知识界人士致力于对吟诵传统的保护与复兴,其中包括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人,他们在学校教育和文学欣赏中,进行过恢复吟诵传统的尝试。如1920年唐文治先生在其创办的无锡国专中,大力提倡吟诵,1934年、1948年两次录制吟诵唱片,并向海内外发行。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吟诵传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他从个案角度,对“常州吟诵”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赵元任先生本人曾多次用其家乡——常州的方言吟诗录音、灌制唱片,并依据常州吟诵记录下乐谱,进行有关吟诵的探究。上述诸位先生对中国当代吟诵的传承和研究,其贡献是绝对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些努力,在当时尚“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收到复兴绝学之效”。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内地文化界,沉睡已久的吟诵传统再一次地悄然复苏。在这一场复兴吟诵传统的努力中,主要有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其巾。

其一,吟诵传统的继承者们。

这一支队伍的主体,是一批年长的文史学者,他们早年曾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吟诵的传授与训练,至今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吟诵为手段,进行诗文的欣赏与创作,并从中得到慰藉和获益;因而,作为这一传统的传承者,他们以自身的示范、彼此间的切磋、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呼吁,进行着吟诵的传承、保护与传播。笔者收集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吟诵活动的珍贵录音,这次活动中的吟诵者,包括胡国瑞、金启华、舒芜、程千帆、曹慕樊等一批老先生。他们以不同的师承和方言进行吟诵表演,其目的除了相互切磋之外,还明显具有宣传、倡导和传播的意图;许多著名学者,如赵朴初、启功等,也曾留下珍贵的吟诵录音以为示范;叶嘉莹、范曾等先生,更是利用讲堂及新闻媒体,进行吟诵的示范和讲解,表现出更为明确的弘扬、传播目的(据悉,由叶嘉莹教授领衔投标的“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已获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还有一些学者,在吟诵实践之余,致力于吟诵规律的总结和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谢桃坊研究员等,均对吟诵进行过很有见地的研究。特别是陈少松教授编著了《古诗词文吟诵研究》(1997年),对古诗词文的吟诵方法、要求、技巧及腔调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其二,民族音乐工作者。

作为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者、教师或研究者,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吟诵”这一与民族音乐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的魅力,进而从专业的角度,对吟诵的形式、规律进行总结、研究。早在1961年,著名中国传统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在其《语言音乐学讲稿》中,就提出了对吟诵音乐的抢救和研究的构想。近年来,以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对常州吟诵进行了卓有成绩的采集、整理和初步研究工作。这一工作,承继了赵元任先生对常州吟诵音乐记写和研究的成果,对传统吟诵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具有代表性。由于从个案角度对“常州吟诵”的整理和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6月14日,“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37)。较之文史学者们的实践和传播,音乐工作者们的研究工作,有着自身的侧重和特点。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的吟诵音乐研究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并附吟诵录音CD,由中国文联HJ版社于2002年出版发行,这是截至目前,当代学者从音乐角度研究吟诵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2010年,秦德祥等又记录整理了《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一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地吟诵传统重新得到各界的关注,是与近年来广泛的学术交流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吟诵在港台地区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和重视,也有着更多的参与者。而在东亚日韩等国,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汉诗吟咏也比较发达,至今还有所谓世传职业“诗吟家”。在汉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中,外来学者对吟诵的重视,也引起我们自身的关注,比如,2006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李明先生,举办了“中国的吟诵音乐”讲座,受其影响,此后不久,中央音乐学院就成立了“龙之吟——中央音乐学院诗词吟唱社”,并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研讨互动。

近年来,一批关注吟诵的学者,在全国20多个省市抢救性搜集吟诵调并加以整理,不断进行吟诵表演、交流、学术研讨等宣传和推广活动。在各界的积极努力下,2009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联合主办“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韩国、日本的学者、吟诵家们聚集一堂。此次活动,官员出席,媒体关注,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此基础上,2010年1月,全国性的吟诵团体组织——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

“吟诵属于‘小众文化’(或云‘精英文化’)。……优秀的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同铸就了民族文化的辉煌”。正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文人“小众文化”)近年来逐渐引起各界关注的大的背景和趋势下,本文研究对象——“楚调唐音歌吟”浮出水面,进入学术界、新闻媒体的视野,并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楚调唐音歌吟”流派

本文研究对象——“楚调唐音歌吟”,是对曾流传于湖北蕲春并传入江西南昌的前代文人雅士吟咏诗词方法的概括性命名。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适应现代汉语对双音节词的偏好,“吟”在近现代以来又被称作“吟诵”、“歌吟”、“吟咏”、“吟唱”等,目前学术界一般使用“吟诵”这个概念。笔者以为,由于“吟”法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与音乐结合的紧密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吟”偏于“诵”,有的“吟”偏于“歌”,因此,究竟以何种称谓来统一,尚有待商榷;各个“吟诗”流派,似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命名,暂且难以统一。因此,为了兼顾目前学术界的惯例,本文中凡泛指诗词“吟”法时,一般沿用“吟诵”一词,但在特指“楚调唐音”流派时,则根据其自身特色,使用“歌吟”称谓,这也是“楚调唐音”在申请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所使用的概念。

“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南北方音的差异,于是中国传统的读文(即‘吟诵’——引者注)方法呈现复杂的情况和缤纷的色彩。现在我们可将传统读文按地域分为北方、江浙、岭南、湖湘和巴蜀五系。”谢桃坊先生对全国各地吟诵流派的划分,乃是着眼于吟诵流派与地域方言的联系密切,应该说,这是抓住了吟诵的特点。

按照上述这种大体的划分,作为传统吟诵众多流派中的一个分支,“楚调唐音歌吟”应归之于“湖湘”派系。其使用方言,是以湖北蕲春方言为主,因传承人的迁徙,这一歌吟在上世纪40年代被带到与湖北相邻的江西九江(庐山),后又落户南昌。事实上,由于此时传统吟诵早已不受重视,在缺少广泛交流的情况下,因此,传承人只是将其作为吟诗作赋时自娱独乐的方式,凭借着自己的偏好,孤立而执着地保存着这一吟诵样式。

缺少了文化环境的支撑,也离开了方言的土壤,但是,“楚调唐音”仍然伴随着传承人的奔波迁徙,顽强而无恙地生存着。其实,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全国各地的吟诵爱好者,都是在缺少交流的状态下独立地传承着各自的吟诵方法,但这也正体现了吟诵作为种“小众文化”的特点,那就是:吟诵与方言、民间音乐等的关系并不那么紧密。设想一下,旧时文人离开故里,或宦游在外,或迁客他乡,其身边的子弟也往往难以接受地道的家乡文化的熏陶。而子弟们的塾师,也未必是故乡人。那么,这些子弟的吟诵,自然使用的则是另一种方言。方言只是吟诵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吟诵是一种植根于诗文典籍自身、且受传统诗词音韵格律影响很深的艺术。只是由于一些方言保留着更多古音,才使我们在今日研究吟诵时更为关注方言的因素。“我们考察当代宿儒名师的各具地域色彩与个人风格的关于古典诗词的吟诵,它们虽然有诸多差异,但都体现了汉语读文的传统,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应研究各种吟诵的各自规律,最终总结出中华吟诵的总体规律。这正是从学术层面上进行“楚调唐音歌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楚调唐音歌吟”的传承特点与当代传人

吟诵艺术,历来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南北方言语音的差异以及独特的传授方,式,吟诵在长期传承过程中,一般会发生种种变异,并包含着历代传承者根据自身条件和理解进行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历史流传中,吟诵往往呈现出复杂的风格流派。

“楚调唐音歌吟”,可追溯的历史源流比较模糊。作为一种显然有着悠久历史的吟诵方式,今人对“楚调唐音歌吟”传承关系的考察,只能上溯到19世纪后半叶。其实,不仅“楚调唐音歌吟”难以准确描述其历史渊源和流传脉络,当代浮出水面的其他吟诵流派也都是“传承关系零星分散,体系不够清晰”的。“常州吟诵”的研究者秦德祥先生就说:“吟诵具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史。但若求逐代向上追溯,以明确当前常州吟诵的传承体系,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吟诵本是旧学中一种极为普通和普遍的读书方式,并非一门课程,不少吟者只是由于当时普遍的风气、家庭的熏陶、个人的喜爱等而吟之,并不重视学自何处、何人。”

根据“楚调唐音歌吟”当代传人的追忆,“楚调唐音歌吟”目前可知的最早的传承者为前清举人、湖北名士张幻尘先生(生卒不详),目前我们只知道他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学生。张幻尘先生将自己的吟诵之法,传授给胡薏园先生。胡薏园(约1889—1971),湖北蕲春人(蕲春自古是文化名城,是李时珍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是国学大师黄侃(1886—1935)的同乡与同窗,相交甚笃,黄侃英年早逝,胡薏园为黄侃撰写祭文。胡薏园先生早年与陈三立之子陈隆恪先生(陈寅恪先生胞兄)同时留学日本,均学习经济学。在日本期间,他们曾就吟诵之法与日本汉学家有过交流,日本汉学家认为胡薏园先生的吟诵之法很规范、有法度,激赏之,誉之为“唐音”。胡先生回国后,曾任教于武昌中华大学。上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胡薏园先生受当时客居湖北蕲春经商、行医并传授气功的宗渭贤先生的聘请,辞去了大学教授之职,任宗家家庭教师达八年之久,故此,“楚调唐音歌吟”当代传人宗远崖先生得以师从胡薏园先生。

宗远崖(1918—2010),笔名羽岩,江西南昌人,早年师从胡薏园先生专攻古文辞八年,同时得到“楚调唐音歌吟”方法的传授。“后与陈散原一门交往,,与陈隆恪、任传藻、熊艾畦、欧阳祖经、王易、吴天声等前辈为忘年之交,并同结‘宛社’。抗战前,入江苏无锡国专就读。”无锡国专是由国学大师唐文治1920年在无锡创建并亲任校长的官办现代书院(“国专”初名“国学专修馆”,后改称“国学专修学校”,抗战时期曾迁于上海等地,抗战胜利后改称“国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享受本科待遇)。唐先生系江苏太仓人,师从安徽桐城吴汝纶(1840—1903年),特擅吟文,以“唐调”之称誉满东南,并撰有相关论著。唐文治先生在无锡国专大力提倡传统诗文吟诵,宗远崖先生重视歌吟传授,其中也许不无母校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宗先生对于诗词的热爱,是他自觉传承吟诵艺术的根本原因所在。上世纪40至60年代,宗远崖先生先后任教庐山中学、浔阳中学、江西教育学院。“1966年5月,‘’全面展开,下放九江,后又辗转修水南岭数载。1975年夏,解脱回九江。1978年7月,于庐山区中学退休。此后,卜居庐山之麓,吟诗作赋,著书立说。……主要著述有诗集《编磬集》、《屈原赋疏证》、《高适诗详注》、《唐诗漫抄》、《庄子·韩非子寓言故事选注》、《列子补注》及《庐山东西林寺志》(主编)等。”宗远崖先生与胡薏园先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宗远崖先生诗集《编磬集》中,收有多首与胡薏园先生交往、唱和的诗作,这类诗的写作年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宗远崖先生酷爱诗词。已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学者姚公赛先生在《宗羽岩先生编磬集序》中说:“羽岩癯面长身,神情轩举。每相晤,羽岩必言诗,非诗则无与言,而一言及诗,又必声大首摇,娓娓不倦。”宗远崖先生在《编磬集自序》中则说:“意有所得,兴有所极,辄徜徉吟啸,不能自己。”读书、吟诗,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有“诗魔”之名。宗远崖先生对于诗词创作和吟诵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宗九奇。

宗九奇(1943-),江西南昌人,宗远崖先生次子,文史名家,别号豫章散人、匡山人、匡庐山人。1943年5月出生于江西庐山。四岁半发蒙,开始了颇为严格而系统的国学教育,启蒙老师也是胡薏园先生。及长,在高校研读建筑专业。后历任南昌八一公园主任,滕王阁工程筹建处副主任,滕王阁重建总指挥,滕王阁管理处副处长、滕王阁文史办主任等职。现为中国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分会理事,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古建园林高级工程师,述作颇丰。2011年6月,宗九奇被列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调唐音歌吟”的代表性传承人。

宗九奇先生少时随父亲身边学习,耳濡目染,受惠至深,其对于古典诗文的领悟力和关注度远超过一般孩童,青年时代即掌握了国学主要典籍。他特别留心诗词歌赋,歌吟作为少年时期一种每日必修的功课。尽管胡薏园先生也曾为宗九奇先生的发蒙,但宗九奇先生的歌吟,主要还是跟父亲宗远崖先生学习的。宗远崖先生每日“把卷吟唱诗文,旋律节奏动人,如歌如诉”,“吟诗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同每日煎汤品茗一般”。《编磬集》“作者简介”中记载:宗远崖先生吟诗之时全身心投入,忘情之时,声震瓦舍,这种状态给家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宗九奇先生的回忆中,歌吟最初并非父亲有意传授,而是他自己无意之间“听会的”。因此,当父亲听到儿子的小声吟诵时,颇为奇怪,因为自己从来没有传授过儿子,于是要求九奇大声歌吟来听。一听之下,颇为欣喜。此后,宗远崖先生便时常有意关注儿子的歌吟,并着意悉心地加以指导。

应该说,宗九奇先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掌握、传承前人的歌吟,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是分不开。这颇合前人吟诗的传授方式。事实上,吟诗学习一般都是在诗文学习中自然领会的,师长们的不断示范,加上个人的留心和浓厚的兴趣,是前人学习吟诵最普遍的途径。“常州吟诵”传人之一屠岸先生曾回忆道:“母亲说,她学吟诵,不全是由伯父耳提面命,至少一半是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自己也就会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自己能吟古诗也是一半听母亲吟诵而听会的。”这与宗九奇先生学习歌吟的体会和经历是很相似的。

九奇先生自幼记忆力超群,对于少年时期学习的歌吟之法尤其印象深刻,数十年之后,仍记忆犹新。他对“楚调唐音歌吟”方法有着全面扎实的继承和掌握,在省内外文化交流中受到各地诗词名家、吟诵传习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与其他吟诵传人不同,九奇先生不仅热爱吟诵,而且善于对吟诵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他将“楚调唐音歌吟”的基本调式总结为十八种,并提出歌吟同一首诗(词)可以有如歌、如诉、如泣三种腔调之别。这种概括对于推动吟诵的当代传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正是在他的热心传授、积极倡导下,“楚调唐音歌吟”正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动。

“楚调唐音歌吟”在传承之中与其他吟诵流派之间较为明显的不同是:由于传承人的迁徙,“楚调唐音歌吟”较早移植到了另一地域,并在另一地域得到传承。这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移植,并非自然的文化传播。

“楚调唐音歌吟”源自湖北。宗远崖先生早年在湖北蕲春接受私塾式教育并得到歌吟传授,“楚调唐音歌吟”使用的是湖北蕲春方言,“楚调唐音歌吟”应属于湖北吟诵的一支。但宗远崖先生的祖籍却是江西南昌,并于抗战前夕就离开了湖北蕲春,长期生活在庐山、南昌、九江等地。也就是说,宗远崖先生20岁就离开了“楚调唐音”的方言环境。宗九奇先生则出生于江西庐山,由于长期在父亲身边,其从小生活的家庭语言环境仍属湖北蕲春方言,但在家庭之外大的语言环境却已是不同。因此,“楚调唐音歌吟”乃是在文化移植中得以保存下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宗远崖老先生到宗九奇先生,“楚调唐音歌吟”的当代传承线索是单一的,并没有一块由众多同一源流、风格类似的吟诵者聚居、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土壤。这种状况,也许并非传统吟诵传承的通例,而是在吟诵传统式微背景下,一种带有较大偶然性的文化遗存现象,是一种特例,因而也就更具有“文化遗产”的特点。由于岁月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如今在湖北蕲春,已难以寻找到吟诵的传承者,即便是有能吟诵者,与“楚调唐音”也未必一致。这正是传统吟诵的特点——每一位吟诵的传承者,都会因自身的不同的素养、经历,乃至个人的嗓音条件、音乐天赋而影响到吟诵的表现形态。

这种单线传承的状况,也给“楚调唐音”的当代研究带来一种便利,那就是:宗九奇先生的歌吟,完全得自父亲的传授,由于缺少与同一源流的歌吟者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其歌吟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宗远崖老先生的歌吟特色。也就是说,“楚调唐音”由于离开了生存的地域文化环境,使这一吟诵方法(或称流派)有着十分完整、本真的传承和保存。宗九奇先生对于这一点有着充分的自觉,他一再强调:“我的歌吟不是我自己的创造,我没有创造,我只是原汁原味地继承。”

(二)“楚调唐音歌吟”名称的由来

宗九奇曾就“楚调唐音”四字,以书面形式对笔者做过如下解释:“楚调,是流行于楚国一带的歌诗吟诗的调式,其源至远,所谓‘歌永言’也。楚调传至今日,乃世世代代口口相授,它有着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的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则由歌吟者自由控制……”“唐音者,唐人之音也。古体诗中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风长短句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形式完美,平仄声调极其和谐。据传,歌吟到唐代更为规范,如歌、如诉、如泣的调式基本有了定式。唐音之歌吟,与古曲古谱有异曲同工之妙”(《楚调唐音歌吟篇目选·编者片语》,未刊)。

由于其原来的流传地及其所运用的基本方言特点,这一吟诵流派称之为“楚调”不难理解,至于“唐音”之谓,则是对于这一吟诵流派的充分肯定,因为唐代是律诗的成熟期,以“唐音”命名,自然包含着一种极大的赞誉之意。据九奇先生说,对这一歌吟流派冠以“唐音”两字,是日本汉学家提出的。当年胡薏园先生在日本留学,与日本的汉学家进行过诗词吟诵交流,在交流中,日本汉学家对胡先生的歌吟十分欣赏、倾慕,认为传达了唐人吟诗的风范,故推之为“唐音”。由于“楚调唐音”给日本汉学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还有日本汉学家专程赴庐山向宗远崖先生登门请教、交流。《编磬集·后记》记载:“(宗远崖先生)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每以‘楚调’把卷吟唱诗文,旋律节奏动人,如歌如诉。曾有日本诗家慕名造访,聆听后誉之为唐音,此乃传统的古调雅腔。”

可以肯定的是,“楚调唐音”这一名称并非自古有之,但也并非今人的创造,乃是前代学人根据这一吟诵派别的特点进行的命名。“楚调唐音”得名的过程,颇符合吟诵的传承特点。因为古人从未将吟诵当作一种专门的功夫进行传授,也就自然不会有命名的兴趣。但进入到20世纪,学人们对吟诵的自觉意识增强,故根据其特点加以命名。即便如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州吟诵”,最初也是由赵元任等现代学者命名的。

宗九奇先生对“楚调唐音歌吟”这一命名是满意的,认为能够体现这一吟诵流派的特点。概括而言,“楚调”指这一吟诵流派产生及最初流传地域是在古“楚”地(今两湖一带),“楚调”即楚地的调(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调”,即包括音乐调式,也包括吟诵所使用的方言);而“唐音”,则是说这一吟诵流派所使用的调式规范,符合唐人创制定型的格律,平仄声调十分和谐。

至于以“歌吟”二字来称呼这一吟诵方式,也是有道理的,突出了“楚调唐音”的特点。

关于目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吟诵”这一称谓,“常州吟诵”研究者秦德祥先生在其《吟诵音乐五题》中有如下说明:“我们以它的基本特征——介于读和唱之间——作为考虑的出发点:诵读,是吟诵音乐的基础,吟诵不仅在节奏方面以诵读为基础(平长仄短),而且在旋律的音高和走向方面,也基于诵读中的平仄声调(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因而,一个‘诵’字断然不可少。吟唱,是吟诵音乐的重要特色,没有吟唱,可能成为朗诵、快板、评书等等的其他艺术门类,而不能成为吟诵。这样,一个‘吟’字又至关重要。将上述两者合起来,‘吟诵’便是最为恰当的专用名词。”

应该说,秦德祥先生对吟诵特征的把握和描述是准确的,但是,在用词上还可斟酌。如仔细分析“吟”、“诵”二字,尽管在“吟”的本义中,有歌唱之意,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说明“吟”就是“歌唱”。但在当代汉语的语义演变中,“吟”的“歌唱”的义项已经越来越淡化,往往指拉长了调子像歌唱似的“读”;至于“诵”,则指有节奏的读文方式,而当“吟诵”二字合用时,一般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缺少“歌”的意味。因此,以“吟诵”这一称谓,至少还难以表达“楚调唐音歌吟”所要表达的含义。

这里就牵涉到不同吟诵流派在音乐性、旋律性上不同特点。著名吟诵家陈炳铮先生也对此进行过思考:“传统吟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吟读,读‘四书’的方式就是吟读,或者叫朗吟。就是语音的夸张,念中带吟、吟中有念,都是古体诗长篇歌行、非韵文的古文。另一类的吟唱,或者叫吟咏……”。陈炳铮先生所说的“吟读”是一种缺少音乐性的读,而“吟唱”、“吟咏”则有着较强的音乐性。“楚调唐音”之所以名之为“歌吟”,正是突出了其较强的音乐性。“歌,所以长言之也”(颜师古注《汉书》),“歌”即指引声而唱,“吟”,则指在旋律上以平仄为依据,声调抑扬。“歌吟”二字,较好地体现了“楚调唐音”较之其他吟诵流派更富于歌唱性和旋律美的特征。

2000年5月底,在江南名楼滕王阁,宗九奇先生曾与“常州吟诵”传人之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就吟诵进行过切磋、交流,相处三日,互赠礼物,并合影留念。对于宗九奇先生所掌握的歌吟,屠岸先生真诚地表示,其优美超过了自己所学的“吴调”(也即“常州吟诵”),并评价道:你的吟诗很规范,“是有腔有调的”。屠岸先生以其行家眼光,敏锐地看到了“楚调唐音”的突出特点:旋律优美,调式规范。

三、楚调唐音歌吟的基本规律

“楚调唐音歌吟”的传承人宗九奇先生,对传承吟诵有着充分的自觉意识,并有着极其丰富的吟诵实践。他用“楚调唐音”可以吟诵各种诗词体裁。“楚调唐音歌吟”,作为一种吟诵方法,有着自身完整的体系。以下拟从调式、音调和节奏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楚调唐音歌吟”的若干规律。

(一)“楚调唐音歌吟”的调式

宗九奇先生指出:“楚调唐音歌吟”,“有着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的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则由歌吟者自由控制。”“楚调唐音歌吟”的调式,可首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律诗的歌吟,一类是古风和长短句歌吟(赋与古文的歌吟之法暂不作讨论)。

第一类,律诗。

由于律诗对每首诗的字数、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每首限定八句(也有只有四句的绝句和超过八句的律诗,即所谓长律或排律,但其韵脚、对仗仍遵循规定),因此在歌吟上也就更为规范。其调式可粗分为五律、七律两类(五绝、七绝以及长律或排律的歌吟之法同五律、七律基本一样,是对五律、七律的压缩或延伸,故从歌吟角度可归入律诗)。两类之中又有“平起”、“仄起”之区别,这样就有4种不同的调式;如果再细分为首句用韵不用韵,则4种基本调式可扩展为8种。

每种调式在实际歌吟时,根据内容和情绪的需要又可分为高、中、低三种“腔调”。这种不同的“腔调”,不仅体现为音高的不同,也往往产生旋律、节奏上的较大的差异,必须分别注意学习和掌握;而遇上两句间平仄“失黏”不合律的诗篇,则还要有所变化。复杂而又严格的调式,对应着律诗复杂而又严格的格律,充分体现出古典诗词在吟诵上严谨、丰富而复杂的音乐性。这种种变化,都是前人长期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升华,这也正是这一口头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第二类,古风与长短句。

古风与长短句的歌吟,由于每句字数不等,与规整的律诗不同,所以更为复杂而多变,故难以归纳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固定调式。宗九奇先生曾对笔者总结道:“古风长短句的歌吟,与律诗有别,更富变化而复杂。古风长短句的歌吟之法(调),可用于律诗;但律诗的歌吟之法(调),无法用于古风长短句。古风长短句的歌吟更具可塑性和弹性,自由度相对要大些。”

宗先生与笔者反复讨论、验证,得出的一致看法是:歌吟在对待古风和长短句这类相对自由的体裁时,往往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所谓“模块”,是指构成诗词篇章的由不同字数构成的长短不一的句子(这些句子少则三字多则七字、八字、九字乃至更多字),每一类句子往往有一种或多种相对固定的歌吟旋律。这种针对不同字数句子,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旋律,就成为笔者所谓的“模块”(有些短句之间有一些固定的搭配组合模式,也可形成相对固定的吟法,也可视为“模块”)。

一个歌吟者,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模块”的歌吟之法,当他面对一首未曾吟过的诗词时,只需根据内容及情绪表达的需要,针对每一诗句选择合适的歌吟旋律,并加以组合、连接,便可基本吟出一首完整的诗词,这就是所谓的“模块组合”。

九奇先生向笔者对此打了一个非常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每一种字数不同的句型,都可成为一个或几个乐汇乐句的音乐模块,如同古建筑中的斗、棋、梁、柱、枋等——这些形式不同而又有很规范的部件一样。歌吟不同的诗词,就有如将这些不同的建筑部件加以组合拼装,而构建成不同规格的亭、台、廊、榭、楼、阁。”

“模块组合”之法,由于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因此适应面比较广,不仅可用于古风、长短句的歌吟,也可吟诵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散曲等,甚至还可用于律诗的歌吟。(但是,律诗的歌吟之法,就只能用于歌吟律诗,而无法用于古风和长短句等。)

(二)“楚调唐音歌吟”的音调

一般认为,吟诵不具有调高的意识,调门的高低主要是根据吟诵者不同的声音条件、吟诵之时的情绪状态以及不同的场合随机而定。秦德祥《常州吟诵音乐的采录与初步研究》中说:“吟者通常不具调高概念,又无乐器为之伴奏或定调,吟调的高低,便因人、因诗、因兴而异。具体说来,决定吟调高低的因素,首先是吟者的嗓音条件,其次是所吟作品的内容、吟者当时的兴致、精神状态以及各人的习惯等。”

在“楚调唐音歌吟”中,一般如何起调,也是无严格规定的。但是,“楚调唐音歌吟”有一个十分特别之处,就是无论古风、律诗还是长短句,均可以有高低不同“腔调”的吟法,根据宗九奇先生的归纳,这种不同的吟法依据“腔调”高低可以细分为三类,即所谓“如歌”、“如诉”、“如泣”,宗九奇先生指出:“歌吟之腔调,同一首诗(词),有如歌、如诉、如泣之别,‘高腔’用于如歌,‘低调’用于如诉、如泣中。高腔用颅腔鼻腔共鸣之方,低调采口腔胸腔共鸣之法。”宗先生以“如歌”、“如诉”、“如泣”三种“腔调”来概括“楚调唐音歌吟”在音调高低上的表现和规律。是极富于创意的,因为,这一归纳不仅区别了不同的歌吟音调,而且敏锐地发现了不同音高的歌吟,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力,适用于不同的情绪表达、不同的心境状态以及所处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在书斋中独自吟哦或三两好友相对切磋,以“浅吟低唱”为主,音调偏低沉,音量也不必大,歌吟者进入一种沉浸状态,此时的“腔调”,自然以“如诉”为主;而当歌吟者心情抑郁、借吟诗以排遣,此时也自然会选择更为低沉的音调,通过“如泣”的歌吟,将内心的压抑与歌吟旋律达成共鸣。至于“如歌”的歌吟,往往在歌吟者心情激越之时,借诗词歌吟以抒发昂奋的情怀,此时,音量也自然会加大,说明音调高低与音量也有关系。正因为如此,近时出于推广歌吟的需要’,歌吟者在大庭广众之中表演时,往往也会选择“如歌”的调门,以便让听众能够听清歌吟的内容。

对于吟诵中不同“腔调”,冯其庸先生在谈及其老师朱东润先生的吟诵时,有如下的叙述:“……朱先生能朗诵诗(即吟诵)和文,朗诵的音节、情韵都是随着不同的作品内容而有所不同的。……有时如叙述,有时如哀叹,有时如呼号,有时也有点像啜泣。特别是他朗诵七律《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等,则是感慨苍凉,一唱三叹,令人为之低徊不已……使大家感受更深的是一种诗人的情韵,是一种俯仰古今的感慨,是一种人生的咏叹!……”冯其庸先生的这段记述,与宗九奇先生对于“腔调”的论述是一致的:冯先生虽然没有说明朱东润先生在表达不同情感时具体音调的变化,但所谓“有时如叙述,有时如哀叹,有时如呼号,有时也有点像啜泣”的声音和情绪变化必定要引起音调的变化,秦德祥在引述以上文字后指出,“我们不难据此想象得出,吟者的音调必是丰富多变的,决非运用某种比较固定的音调”,这一推断是确切的,由此可见,以不同音调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是传统吟诵固有的特点。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三点:

其一,音调高低,音量大小,是可以自行控制把握的。

“高腔”与“低调”的差别,与气息的控制是紧密相关的,外行能听出音高音量的差异,内行则知道关键是在共鸣腔体部位(颅、鼻、口、胸四腔)的运用上有别,腔体共鸣部位不同,其声音效果与所表达的感彩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二,以往人们认为,歌吟者选择不同的音调来吟同一首诗,并不会影响歌吟的旋律,其实不然,在“楚调唐音歌吟”中,不同的“腔调”固然也可以用同一种旋律来表现(如词的歌吟,往往在选取不同“腔调”时,旋律大体一致,而略有微调);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同的“腔调”对应于不同旋律,尤其是格律上要求严格的律诗,有着“定式”(九奇先生语)。其间的区别,在外行听来,似乎十分明显,好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旋律,但是,对于熟习歌吟的人来说,又可发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内在联系。

其三,诗篇内容固然会影响到音调高低,如朱东润先生吟诵《秋兴》八首等诗时,音调苍凉。但吟诵者心境、环境和根据不同表现的需要,也可以对同一首诗词采取不同的歌吟音调,即宗先生所说的“同一首诗(词),有如歌、如诉、如泣之别”,也就是说,以诗词的主题、内容为基础,吟诵者可以不同的调高歌吟。九奇先生对此也有一番归纳:“歌吟者,往往会因为个人心情之不同,或喜、或悲、或愤、或哀、或思……而去寻觅相应的诗篇,或选择‘高腔’歌之,或采用‘低调’吟之,以抒其志,以遣其怀,以泄其愤,以解其悲,以忘其忧。不过,歌吟者对于诗(或词)的文字,既很在意又不经意,因为文字乃是其借以宣泄抒发的媒介。歌吟者,歌时真情激扬,吟乃深意低徊,如醉如痴,浑不知‘(庄)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庄)周与’,全然融入于那种物我两忘的化境之中。”九奇先生经常以李白的五古《子夜歌》为例,示范三种“腔调”之应用。他在歌吟此诗时,经常对聆听者启发道:以“如歌”调式(颅腔鼻腔共鸣为主)歌吟此诗,就如同将军仰天望月,高歌以表达其豪迈之情;以“如诉”调式(鼻腔口腔共鸣为主)歌吟此诗,就如同诗人凭栏望月,诉说着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感;以“如泣”调式(口腔胸腔共鸣为主)吟此诗,就如同捣衣女俯首望月,望着水中之月,泣血般地哭诉着思亲之苦;不同身份、不同心境,对应着不同的调式;歌吟之时,既有“我”,又无“我”。

(三)“楚调唐音歌吟”的节奏处理

除了在平仄、旋律上的特征之外,吟诵与当代诗文朗诵的另一不同,就是节奏上的处理。正如研究者所发现的:当代诗歌朗诵,句子中间的停顿处往往是固定的,如遇到七个字的句子,一律在第四个字上停顿,这是所谓“上四下三”的读法。

那么吟诵,对于节奏的处理是怎样的?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吟诵的节奏处理大致有两种规律,秦德祥先生概括为“两字一顿、一句一停”。近时有研究者对秦先生的概括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吟诵音乐的基本节奏样式除了秦德祥先生所讲的‘两字一顿、一句一停’外,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即以仄声字结尾的诗的对句的前两字紧跟出句吟出。……这种吟法,笔者认为主要是由格律诗的平仄规律造成的”。华锋先生在《论古典诗词的吟咏》中也讲到:“吟咏时,凡遇韵字必吟,各句中间至少有一处要长吟。平起的格律诗,不论五言或七言,各句中的吟咏顿挫处。必须在第一句的第二字。第二旬的第四字,第三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二字,概括为二四四二。及押韵处若是律诗,重复一遍即可。仄起的格律诗,不论是五言或七言,各句中间的吟咏顿挫处,必须在第一句的第四字,第二句的第二字,第三句的第二字,第四句的第四字,概括为四二二四。”

上述概括,基本描述了吟诵的节奏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乃是基于我们语言“平长仄短”的特征。特别是入声字,更不可能保持长时间的发音状态。

“楚调唐音”在歌吟时,基本遵循上述一般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停顿外很强调拖腔(衬字),特别是非韵脚的句尾字和韵脚字。拖腔(衬字)往往是对“字”对“诗眼”的内在涵义的放大、夸张和渲染,同时,还会对歌吟带来节奏上的变化,因此需要研究。由于长短句、古风的节奏更为复杂,此处仅以律诗为例,说明“楚调唐音歌吟”的节奏规律。“楚调唐音”律诗歌吟的基本节奏类型,可概括之为“二三”或“二二三”,就是五言句前二字停顿或拖腔,七言句前面四字中每两字一顿或拖腔,遇到仄声字,则一般将拖腔改为停顿,或在其后加一衬字以形成拖腔。另外,在吟诵仄声字结尾的诗句时,往往将对句的头二字顺连在出句之后吟出。如:

朝辞/白帝[加衬字]彩云间/千里[加衬字]江陵/一日还/

两岸[加衬字]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拖腔与停顿结合,是“楚调唐音歌吟”在节奏处理上的重要特点。

律诗的节奏特点基本如上,对于古风和长短句歌吟的节奏处理较难概括,大致以平仄为依据,以句子问自然停顿为基本节奏,但节奏变化丰富,中断和连贯的情况十分常见。正由于古风是以平仄为依据来吟诵的,因此,同样讲究平仄的律诗也可以古风来吟诵;但由于古风、长短句在句子上的自由和平仄押韵上的自由,律诗严格的平仄规律无法适用于古风和长短句的需要。故此,我们无法以律诗的节奏来吟诵古风和长短句。宗先生一再强调,以古风可以吟律诗,但律诗不可以吟古风,在这里也许可以得到解释。

由于歌吟本身的复杂性,对于其规律的探索需要多学科特别是民族音乐研究工作者的介入,以上只是对“楚调唐音歌吟”的规律的十分粗略的梳理,这一工作需要在大量分析吟诵实例的基础上得以不断丰富和验证。

四、余论:对歌吟整理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歌吟研究是在缺少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所有的研究工作均属于草创阶段。因此,与一般的研究不同。歌吟研究的主要工作,应首先侧重于对各歌吟流派传人吟诵资料的记录、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研究。

以楚调唐音为例,目前能够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

(一)记录

记录工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利用现代录音、录像技术对歌吟传承人的歌吟进行音像记录;2,选择对不同类型的诗词作品的吟诵调式与方法进行简谱记录;3,对歌吟者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等。

记录工作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具价值的方面之一,如同任何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出完备的原始资料。

(二)整理

当务之急,乃是将传承人全靠听觉记忆的丰富的歌吟之声,记录转化为今人可利用视觉来阅读、练习、试唱的标准化的曲谱,并精心选取历代诗词曲赋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结合吟诵传人个人偏爱及对不同类型吟诵文本的代表性,汇集整理出一部分量适中、能够较好反映楚调唐音歌吟面貌与风格的作品集,并配上音像光碟,以供学术界及歌吟爱好者中研习和推广。

(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