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0 04:1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展示成果。”
生:“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教师总结)
师:“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所自己撕得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
篇2
微笑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使用的主要方法、手段之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面带微笑的讲授知识,这是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微笑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与学生更深层次上的交流。假如两个教师,一个总是面带微笑,与学生平等的姿态教学;另一位教师则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如何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假如你是学生,你会更喜欢哪个教师呢?答案可想而知。其实,教师的威严并不是建立在你的面部表情上,而是源于你的学识与修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要用微笑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激励学生。
二、创设悬念营造良好氛围法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悬念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例如在语文教学当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对话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课文的导入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教师不愿意去活跃课堂氛围,依然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课堂的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大胆创新,主动去活跃课堂气氛,设置一定的悬念与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爱思考,爱学习,爱反思,在悬念下产生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学会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亦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的古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到底哪个小孩说的对,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之类的问题,引发同学深思,引导同学认真听讲。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辩论,活跃课堂氛围。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途径。用多媒体技术来使小学语文教学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完美结合,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火烧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图片,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再如,讲授《守株待兔》这样的成语故事时,可以做成精美的幻灯片,并且插入守株待兔的动画片等,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这一成语故事。因此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习新的知识。
四、动手操作营造课堂气氛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要提高儿童的智慧要多多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可以使书本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感兴趣,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不会是简单的讲和听的形式,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可以让每个学生弄一个存放精美剪报的本子,把好词好句动手剪下来珍藏,在增加记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可见,只有将学习与动手和游戏结合,同学们才会对学习更感兴趣,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既调动了课堂气氛,由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小学课文中有一个关于杨桃的形状问题,假如没有亲自动手谁也不会切开他,就不会发现其中的五角星;又如《小蝌蚪找妈妈》,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养一只小蝌蚪才会发现与体会小蝌蚪进化成青蛙的过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读和写;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就像蜜蜂采花,而写作则是一个酝酿和加工的过程,像蜜蜂对蜂蜜的酿造,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构成了小学语文的基础能力。两者的有效结合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
一、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学习习惯
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是良好的阅读方式,古往今来历代名家都非常重视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的书写。读书和阅读不做笔记会减少读书的收获,而善于书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人能够更好地整理和消化书中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让其养成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的学习习惯。从而在进行阅读后能够良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孩子的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也能够提升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提升其写作能力。
二、做好课堂小练笔,融合读和写训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但是有些教师的读和写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出写作训练的特色,另一方面学生体会的过程不够充分。为此要从两个角度提升课堂质量:一方面是加强读的质量,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和反思,提高读的深度才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阅读心得,为此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阅读训练目标,低年级注重句式,中年级注重段落,高年级注重思想,从而提升阅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就是提升写的指导,在课堂上有意地指导学生去模仿写作,模仿课文的修辞特点、写作思路等,例如,《火烧云》阅读中让学生写一小段文字,说明一件事物,并尽量应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方法。具体要结合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进行,即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认识到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使读写教学相互渗透和影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第一学段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好奇多问,活泼好动,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在第一学段的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有效学习理论让我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反思,而新课标的颁布更让我明确课改的方向。
一、遵循科学规律,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怎样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怎样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学得轻松,一直是教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复习的遍数越多,记忆就会越牢固,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发现,学生反复抄写十遍八遍的字,默写时依然错误率很高。原因何在?是学生在机械抄写时以应付老师作业为主要目的,根本没主动识记。如果在识字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摆脱惰性、盲从与拖沓,用心去学,只抄一遍,最多三遍便可以牢牢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除了课堂设计多种直观形象的识字游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外,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是根本。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从低年级学拼音、识字开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紧紧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一个的孩子大脑高速运转,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复习在“精”不在“多”。关键是在记忆结束后20分钟至1小时内及时进行抢救性复习,否则在遗忘已经大面积发生后再来补救,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学习效果当然大打折扣。为了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教师经常学完新知后,当堂就默写,默完就批改及时反馈给孩子,及时订正。时间长了,孩子在课上养成积极开动脑筋、聚精会神听讲的习惯。课后,教师不再布置大量机械抄写的作业,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会默就行,不规定固定写几遍,接受慢的孩子抄两三遍,接受快的孩子抄一遍甚至不写都可以。这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做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机械抄写的作业几乎没有,在历次检测中,识字效果最好。
二、巧设方法,降低难度,积累一定语文知识,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水平。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出建议:“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低、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并能熟练运用的,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句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把拟人句造成比喻句,如:“小蜜蜂围着花丛飞舞,好像在同花儿打招呼。”怎样使学生驾轻就熟地运用拟人手法呢?教师发现学生难以把握的是如何“使非人的事物直接具备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一种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加称呼法”,即直接在非人的事物后加上人的称呼如“柳树姐姐”、“月亮姑姑”、“青蛙弟弟”等,然后直接把它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表情,如“柳树姐姐在河边梳理着自己长长的发辫。”“蝴蝶姑娘围着花丛翩翩起舞。”这样孩子写起拟人句来就轻松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渐丰,以后自然就明白了拟人与比喻手法的不同。
三、适当拓展文本,感受名家名篇魅力,提升阅读品位。
叶圣陶先生认为:“讲读负担三重任务。讲读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夕阳真美》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3课,课文按“太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描写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色,语言优美,感染力强。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太阳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时,教师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天空的云除了颜色的多而美,形状也会千变万化,被染成五颜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摇?摇?摇 ?摇,有的像?摇?摇 ?摇?摇,有的像?摇 ?摇?摇?摇……学生填的五花八门,想象丰富。此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萧红的名篇《火烧云》中描写天空中云朵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片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教师适时地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果然陶醉于萧红描述的精彩画面中,然后交流。生1:我最喜欢“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师:为什么?生1:因为我们平时都是一个词写一种颜色,有的东西不止一种颜色,而作者就用一个词表示两种颜色,我觉得很美。又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写马的那几句,生动地写出像“马”的那朵云形状的变化过程,我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不要小看二年级的孩子,他们鉴赏语言的能力一点不比高年级学生弱。
四、驰骋想象,神游物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
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教学实践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冰花》一课时,我先引读第2自然段“冰花的形状可真多,像?摇?摇?摇 ?摇?摇,像?摇?摇 ?摇?摇?摇,像?摇?摇?摇?摇 ?摇,真是?摇?摇 ?摇?摇?摇”(板书:千姿百态)接着我提问:“其实冰花的形状远不止这些。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冰花?或者说出心中想象的冰花形状也可以。”在学生充分想象后,出示课前搜集到的冰花图案:“我们看看这些冰花像什么?”在每一幅图下都有句式:“它像?摇?摇 ?摇?摇”让学生用恰当的比喻填空。最后,将句式连起来出示:“它像?摇?摇 ?摇?摇,像?摇 ?摇?摇?摇,像?摇?摇 ?摇?摇。”仿照课文来说说冰花是什么样的。这种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能力。
又如教学苏教版第3册《草原的早晨》第3自然段:
1.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生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2.多媒体出示草原的画面,看看图,读读句子,为什么说羊儿像白云在飘动?
3.(出示图片)师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看,蓝天下,在茫茫的草原尽头,一群群羊儿正在悠闲地吃草。它们慢慢移动,看上去就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开动你的小脑筋,请你说说:一群群羊儿还像什么?
(填空:一群群羊儿像?摇 ?摇?摇?摇。)
篇5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云的分类。初步懂得云和天气的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开展观察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选择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制作成果报告并进行交流,形成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分析、展示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观察活动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借助活动增强协作意识,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信息素养目标:使用笔记本电脑与合作学校学生在“互联创未来”平台开展网络协作学习。能借助Office 2003、VCT等软件整理研究成果。
活动过程
(一)确定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三校实验学生登录“互联创未来”平台,阅读《看云识天气》、《火烧云》等文章,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
协作互助:学生针对疑惑与问题互相回复,展开讨论,初步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
确定内容:师生共同提炼出“看云真的能识天气吗”、“怎样看云识天气”等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准备探究。
(二)做好活动准备
1.成立研究小组
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分组。
分工:小组内部推选组长、记录员、摄像员、资料员等,并确定小组名称、口号、标志。
龙口西小学分组样例――
第一小组:行云流水小组(组长:苏俊桦);第二小组:云游四海小组(组长:冯睿);第三小组:闲云野鹤小组(组长:温越胜);第四小组:腾云驾雾小组(组长:陈源广);第五小组:天高云淡小组(组长:刘潜)。
2.制订小组活动计划
(三)认真开展活动
1.观察、探究
(1)龙口西小学学生借助Google Earth跟踪“鲇鱼”(图略)。杨镇锴同学在Google Earth上截取“鲇鱼”卫星云图(图略)。小组讨论及访谈专家(图略)。
(2)增城实验小学细心地观察、讨论(图略)。
(3)柯木小学一丝不苟地记录、分析。
2.汇报、交流
(1)龙口西小学的汇报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总结汇报课,一看汇报,二看互动。展示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学会建议和评价,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最精彩、最有意义(图略)。
(2)增城实验小学学生各抒己见时的大辩论。
(3)不同学校学生在网上分享、互动(图略)。
(4)三校学生探究结果的交流与观点碰撞。
3.制作、评价
(1)实验班级各小组根据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制作VCT作品。
(2)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活动反思
在《看云识天气》项目实施中,我班的学生利用互联网、Google Earth等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跟踪鲇鱼”活动,兴趣浓厚,收获颇多。项目结束后,一些家长和我也感觉从中大受裨益――我们与学生一样都接受了解决劣构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鸢尾花(IRIS)团队负责人吴向东老师曾说过,劣构问题是教师事先难以预知的,是依靠学生生成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支架设计者、鼓动家,而不是“圈套”设计者、“正确”答案引导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教师除了是经验丰富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之外,其实和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带领外省教师合作开展《生物入侵》学习项目之初,对方也曾感到很难做,担心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劣构问题带给我们的冲击。良构问题可以用好的传授式方法高效解决,但劣构问题只能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建构意义。学生未来面对的社会生活多表现为劣构的、不可琢磨的、变化着的现实。
《看云识天气》项目中,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他们迫切想知道台风“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它会来广州搞破坏吗……所有问题之中,最具悬念的当属“‘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同时,它无疑也是典型的劣构问题,具有“不受课堂学习内容领域的限制,对其解决方法难以预料,很难有统一的答案”等特性。关于“鲇鱼”的登陆地点,世界最权威天气机构在网上公布的讯息都只是泛泛而谈,而且各有说法。如,2010年10月18日实时预测显示为:欧洲中心数值海南东部沿海、中央气象台琼州海峡一带、日本气象局珠江口一带、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广东西部地区。
初看,“‘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种劣构问题的求解,简直让人一筹莫展。可是,一旦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事情就变得神奇了。在家长的指导下,很多孩子用Google Earth定时观察“鲇鱼”,截取其图片,并兴奋地将跟踪图片和观察日记拿到组内分享,各小组组员就“‘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个热门话题展开有趣的讨论。
学生在观察、截图、分析、交流、讨论时,教师在做什么呢?之前,我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积极的组织者,虚心地请教各方面专家,了解如何下载、使用Google Earth;尽可能多地发动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用卫星云图或谷歌云图监视“鲇鱼”。其后,花了大量精力做指导:课堂演示、设计作业指引、班级QQ群“现场办公”(解答家长们在配合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向他们提出更细致的家中指导要求),此外还多次与其他协作教师联系。由于家校沟通顺畅,配合得力,我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了截图、撰写活动日记。
诚然,气象变化莫测,不是单靠现代工具就能预测得百分之百准确的。即使天气专家通过气象卫星的资料,通过超强计算机来运算,也没有完全算准狡猾的“鲇鱼”的登陆地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开展《看云识天气》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学者David H. Jonassen指出,劣构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在真实的事件情境中,面对问题,学习者必须尽力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构建问题和形成解决方法做出判断,无疑有助于学习者投入问题求解的高阶学习。不过,在学生开展劣构问题求解活动之前,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努力完成好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必要的资源。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探讨
活动对象
学生为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浓厚。已开展过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定了解。但由于为农村学校学生,可能在课堂表现、思维活跃度、知识视野等方面略有欠缺,教师需要引导。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习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观察,能用多种方式记录问题,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掌握筛选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积极参与讨论,乐于表述自己的见解,激发和保持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情。
活动策略
⑴课前学生要通过深度观察找到问题,充分展示证据材料(照片、观察日记、调查记录、网上下载资料、录音录像等),课堂形式更丰富。
⑵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电脑键盘敲出问题(或是教师板书问题)。
活动过程
⑴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给大家作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是欧阳老师,
今天的这堂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上周唐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观察、收集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了,不知道同学们完成得怎样了?现在,我们就来举行“问题”交流活动,看谁记录最用心、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有谁愿意上台来和大家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呢?
⑵学生上台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巧妙、细致的追踪和引导,指导学生不仅要讲出发现的问题,还要讲出发现问题的情景、方法、内心的感受。如:你是从哪里看到的?你是怎么调查的呢?你了解多少呢?)
(同时,教师在追踪交流时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的判断和肯定,鼓励和点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说得真好!观察得真仔细!记录得真认真!真会动脑筋!真别看你年龄小,在――方面你还能成为大家的小老师!你提的问题老师也很感兴趣!)
⑶分析论证问题,留下有待研究的问题。
①教师抛出问题删留的判断标准。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把它们都板书到黑板上了。这些问题中,有哪些是适合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呢?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判断的标准(此处为教师预设,要是由学生讨论出判断标准会更能体现该课程特征):
有的问题是别人已经研究出了成果,直接问老师同学或上网搜索就能找到答案的,就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板书:有研究价值吗?)
有的问题太难程度太深,我们作为4年级的学生是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板书:有研究能力吗?)
有的问题不贴近我们的生活,研究起来不方便;(板书:贴近我们的生活吗?)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如果这个问题能够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找到答案的话就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板书:能通过实践活动找到问题答案吗?)
②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讲述出要删或要留问题的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或删或留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注意引导:你为什么要删掉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呢?)
(通过课前了解知道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面包上面为什么有小洞洞?
学校卫生为什么这么差?
水是不是用不完呢?
为什么不同季节开不同的花呢?
我要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动物是怎样生崽崽的?
鹦鹉为什么能学人说话?
为什么蜘蛛可以吐丝?
为什么火山不在平地爆发而在山中爆发?
为什么鱼离开水就会死?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怎样扑火人才会安全?
是谁发明了电视?
为什么有火烧云呢?
为什么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大致可以留下前面五个问题:面包可以从它的制作、起源、种类、保管等方面展开研究;卫生状况可以从不文明现象、卫生的习惯、卫生设施、合理使用卫生工具展开;水资源的运用可以从水的来源、水污染、水与我们的健康等方面研究;花的探究可以从花的种类、花的种养、花的用途、花期与季节等方面展开;回报母爱可以从感恩教育的角度去做,如讲故事、制作感恩卡、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等)
⑷教师小结本课时内容,对下次课提出设想。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记录,搜集到了许多问题,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哪些问题我们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下节课我们将把今天选出来的同学们认为有研究价值、我们具备研究能力、贴近生活,而且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去找到答案的研究问题转化为我们的活动主题,并且科学规范地将它们表述出来。
课堂反思:(课后与听课教师开展的讨论)
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探讨
今天我上的这堂课是主题确定阶段第一课时。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主要想引出几点思考:
①主题确定阶段分哪几个环节?
②主题确定阶段每一环节要注意些什么?
③主题确定阶段的课时怎么安排?
⑴主题确定阶段分哪几个环节:
①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②分析、论证问题;
③将问题转化为主题;
④科学规范地表述主题。
⑵每一环节要注意些什么:
①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利用课堂在班级进行集中汇报交流。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指导要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过程中,除了汇报发现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交流发现问题时的感受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情境,对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全面关注。
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展示相关证据材料,让学生用材料说明观点;
教师随机板书相关问题的关键词;
②分组讨论分析论证问题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明确选题原则,即研究主题必须有研究价值、 有科学的现实性、要切实可行。
今天的课堂抛出了四个选题要求是小学生容易理解的:有研究价值、我们具备研究能力、贴近生活,而且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去找到答案的研究问题才好转化为我们的活动主题。
另外还有两种比较简便的论证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删掉,留下为什么?怎么做?一类的问题)
自己能独立解决的与需要研究的。(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作为研究主题)
③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一方面,找到感兴趣的领域,找到关键词。二方面,确定研究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一个问题出现后,可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研究这个问题。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从不同角度拆分你想研究的问题。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④指导学生规范地表述主题
一个好的主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主题名称要把主题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交待清楚。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
简洁,主题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越简洁越好。
醒目,主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主题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常用动宾短语或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来表述:如动宾短语:关注我们身边的交通问题;了解……;调查……;如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近视眼的调查;沿江风光带公共厕所调查;课本循环使用现象研究;……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规范地表述主题可以从指导学生调整研究的角度、指导学生缩小研究的范围、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加以指导。与此同时,要告诉学生主题的表述方法,一般而言,主题表述方法有陈述式和疑问式两种。如,“近五年来我市某某河某段水质受污染的原因研究”是陈述式,“近五年来我市某某河段为什么会遭到污染?”是疑问式。(以上知识要点要求指导教师掌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来灵活指导)
需要强调的是:在主题确定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在实践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这样,由于问题来源于实践的情境,研究的主题将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