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4: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论文

篇1

以往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大纲告诉我们要把那个“主导者”的“主”去掉,换成“引导者”。看似一字之差的微小改变,却蕴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许多语文教师已经习惯把语文课堂当成自己魅力的展现舞台,表现欲极度膨胀,整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都滔滔不绝,不曾停歇,认为这样细致入微的讲解才是对学生负责。殊不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下,学生被极大地边缘化了,以至于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活动失去了参与感,进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后果如此之严重,怎么办?很简单!教师停下来,停止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侵占,压缩引导教学时间,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去阅读,去讨论。学生也只有在认真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途径,也是学好语文的不二选择。当然,我们所指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不是简单的“师退生进”,而是在语文教师把握好课堂主基调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其中也必须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这种有效互动也是基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融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语文教学时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隔阂之后,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展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才能得到具体实现。

二、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文字之美

今天的语文教学活动是多元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文字之美。语文文字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可以表现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等。有着这么多表现形式的语文学科,我实在找不到沉闷的理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之美,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有了学习语文的热情,那么学好语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有效适当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文字之美。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有节奏带情感的阅读,字字句句读清楚,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只有达到这样的阅读境界才能有效汲取课文文字本身要传递的知识情感,才能最大限度消化课文本身。

篇2

1.情境创设虚有其表,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诸多新颖教法,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其收效甚微。

2.教学目标设计欠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对文本的钻研,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阅读时间安排不敷,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转变传统观念,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如果明确不明确,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创设阅读情境,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应紧扣教学内容,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除角色扮演之外,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由此,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篇3

创新期待就是学生突破定向期待下的创新事业,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核心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发言。例如在高中语文苏教版《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让学生纷纷说出作者想要表现深层含义。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对当时苦闷政治环境下文人的无奈的宣泄;有的学生认为作品只是表达了作者喜爱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绪,即使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依然能有欣赏美景的心情。

二、进行反思性阅读

阅读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次见解,是读者对作品的全新创造。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的阅读过程分为三个递进阶层。

1)初级阅读阶段,即为读者将作品中的文字转换为脑海中的具象,是开始审美体验的出示过程。

2)反思性阐释,即为逻辑问答,通过逻辑顺序开展问答方式。

3)哲学阐释阶段,。读者开始期待与作品有结构性碰撞,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视野开始产生交汇。这一理论肯定了读者的核心地位,但是有容易忽略作品的基本性,走向绝对读者中心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从整体结构上对文章进行把握,不能初尝浅读就得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文本召唤结构

篇4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读的形式要求不同,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上课容易左顾右盼,注意力分散,很难“潜心”读书。形成阅读课文的能力并不具备。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读好书是重点,就是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句子的内容其实也是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所有的语文课文中,小学低年级课文最吸引人,有图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文字也很美,读起来上口,容易诵读,更适合背诵。可是,刚刚识字的小学生,生字多,句式多,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也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显得尤其重要。在中高年级,课文的难度又有所增加,生字生词较多,有些句子比较长,也难于理解。有些重点的词句含义较为丰富,寓意深刻,而且给予了作者丰富的感情。这些句子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逻辑重音,有语法重音,有一些重点的词语还需要强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它是读不出来的,需要教师进行示范领读,才能起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的效果。领读和范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诵读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当中,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能够传入学生的耳朵,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影响。这样,教师领读和范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了教师的朗读,并不意味着学生会读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刚才的范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形成了。长期下去,学生就能够把握好课文的停顿,理解课文的思想。

二、潜心读书重在悟读

教师的领读与范读是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课文,用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品味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课文所创设的魅力情境,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在领读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领悟,不要多考虑技巧,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

多读会有对内容的新的理解。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教师也要把握训练的层次,也就是由生疏到熟练,由不理解到理解。比如,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要重视读,每读一次都提出新的要求。解题时,教师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弄清其意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默读: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让学生明白写了哪些事,中心是什么。

篇5

1.识别和品味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对于增添或更换部首、偏旁等的衍生字,要以“会读”为标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着重要求“能写”;对于一些表意不明、不便记忆的文字,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好汉字识别的基础上,由读入手,反复品味,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和情意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等,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语音世界,通过“读”让学生体验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在语音流动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情感。对汉字语音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言语声律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教师应首先通过朗读规范字音,与默读穿行,激发学生的初始情意反应;而后进行精读细品,将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最高阶段是诵读,达到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课题的自然融合。

2.言语形式的初步体验。

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要求言语表达要此起彼伏协调搭配,体现言语的韵律美。不同的声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阴暗低沉的字音让人伤感,响亮清脆的字音让人喜悦,圆滑轻快的字音描绘水流,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马蹄声等。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主体与言语韵律一致的情意反应,去体味这些言语表达的深层意义。韵律之外也要关注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体现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配合而成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是作品审美情趣的表现,能够强化情感表达,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音律的协调、节奏的有致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意体验,教师应在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初步感受言语音律之妙后,引导学生融入语音所传达的情意世界,在诵读中反复玩味言语作品的文脉、气韵,为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心理预设。

二、言意转换,体验言语语意

1.组织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的大师水平是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段落读成句子,句子读成字词。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合理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有常、通达圆融。在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组织概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练习设计。模式一,给出重点词语和连接短语,使学生能够借助台阶“跳一跳”进行语言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模式二,针对脉络清晰的课文,从让学生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一点到面,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模式三,有些课文题目的课题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也是一种锻炼概括能力的方法。模式四,针对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摘要的重点词或者线索结构,将学生分析感悟之后的理解填入,水到渠成。

2.学会复述。

只有充分理解内容、切实把握要点,运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语言,才能做好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训练场。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复述要在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逻辑,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内容;既要遵循原文,又要发挥自主性,恰当地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以《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应设计几个递进的问题。1.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并设计表格,记录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铃是否发出响声,得出蝙蝠探路的方式。2.蝙蝠的嘴和耳是怎么配合探路的?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并画出示意图,结合图示总结探路过程。3.科学家是怎么模仿的?让学生结合图示和重点词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探寻复述的角度和顺序、语言选择。

三、由意入情,体验言语情感

1.反观情景体验。

言语作品在基本语意的表达之外,还在情感、哲理、人生追求、生活趣味等方面给予人类永恒的关照,也因而具备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体验言语作品情感的关键在于达到读者与作品情感的统一,在于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情感是发于内而表于外的东西,而言语形式是最好的情感外化手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蕴含作品内在情感的言语形式,深入其情其境,体会作者言语表达中的深情厚意。在解读文本时,学生总会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准备,甚至形成言语理解的心理定式,倾向于以前接触过、或是当前他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同化言语表达。这种以“有我之境”投射个人思想感情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适度宣泄,更让已有的情感体验升华了作品的底蕴和内涵,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容的复合式反观言语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

2.驾驭情景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文学鉴赏工作,即前文所说的文本理解、言语品位、情感体验等,之后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上来,这是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已经融入作品,切己体察了言语语境,但如何跳出文本所营造情意世界的樊篱呢?一方面将言语情境纳入自我促进的轨道,力求这些阅读行为价值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对言语情意进行深层剖析和意义探寻,体验言语作品韵外的别致。教师不应止步于学生与言语情境世界的相融相感,更应将这种和谐共振的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体情能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所阅读的内容加以融合,促成自我情感阅历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言语情境体验中过度迷失,应有教学检测的自我驾驭能力,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境界,体验言语“意蕴”

1.理清文路,点拨文眼。

进行阅读训练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五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培养理清文路这一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比如,在执教《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在课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文章第一段,你认为黄山被誉为什么?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松树?第一个问题是重温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全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几个关键短语浮出水面,凸显了“三大名松”是黄山闻名的“奇松”,为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指明了道路。文眼阅读法,即抓住文章题目中蕴含的双眼,捕捉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黄山奇松》的授课中,可扣住“奇”字展开教学,提问学生黄山“奇”在哪?黄山三大名松“奇”在哪?带领学生潜心观察,交流感悟。

2.体会言语主体人格境界。

篇6

[关键词]识字阅读结合各科教学创设环境结合游戏家园联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十分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幼儿期间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在学前期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是目前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

幼儿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幼儿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联系,尽管学前阶段是以发展口头语言——听、说为主,但在生活中幼儿表现出了一些“认”、“读”的要求,例如,他们通常对周围环境(房间里、书桌上、幼儿园里、书店里等)的书本和文字做出反应,在成人给他们念书、朗诵儿歌时,也会煞有介事地看书上的字,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些接触“认”、“读”的机会,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文字语言的信息,增加对文字语言的兴趣,懂得文字语言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幼儿识字活动虽然是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属于前识字经验,但与那种正式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要求幼儿机械的记忆和认读那些文字,而是在设定的情境中,为幼儿提供文字信息,使幼儿获得识字的经验,解除书面语言的知识、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园阶段,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识字的目的要明确,那就是为了尽早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孩子间接地感知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开阔幼儿的视野,为接受开创性素质教育奠定基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幼儿识字阅读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将识字阅读与各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诗歌、故事教学活动时,我将识字阅读运用在其中来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通过欣赏、跟读、朗读及识字游戏不同重点来进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如:诗歌《眼睛眼睛亮晶晶》,首先,通过和小朋友做“盲人摸鱼”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眼睛的作用、认识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并出示字卡“眼睛”让幼儿认读;然后通过欣赏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边提问边出示生字卡,如: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认字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儿歌。

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在开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故事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诗歌和故事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我还将故事、诗歌内容用电脑打印,并将字放大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诗歌,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我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进行指读练习,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识字阅读内容。

另外,我还结合社会、音乐等各科的教学,特别是与音乐课的结合,因为幼儿在识字阅读中大量接触配乐诗朗诵,使幼儿的语感、乐感同步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相一致,幼儿在识字阅读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各科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识字阅读与各种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在识字阅读活动中,要充分注重游戏的参与性。我常常开展“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我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字卡,把字卡放在箱里,幼儿来摸,每摸出一个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如“黄”幼儿可说“黄发妹妹的黄”、“黄色的黄”答对了给一个红五星当奖励,答错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复一遍,也能得到奖励。幼儿都能参与进来,都很兴奋,每次都争着要来表演。我还开展了“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中请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创设识字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要与识字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教室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环境,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并写上重要的句子,让幼儿在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一课教学中,把几个动物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上面。在教室里,我又布置了识字小火车,将所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方便幼儿巩固复习。我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天天读句”,将“天天读句”的句子写在上面,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每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幼儿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识字阅读兴趣

篇7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价值教学再认识,针对近年来文言文无用论的盛行,教师要及时清除学生的错误思想,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的用处,明白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提升考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文言文中的韵文和骈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脱胎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表达结构,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学习文言文意义,学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认真去学习。

2.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呈现单一化倾向,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设置情境是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较为流行的方法,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网上寻找和文章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桃花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选取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从解释“醉翁亭”的由来入手,提升这篇文章的兴趣性,然后引导学习去进行文章解析。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大体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就能对文章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记笔记,然后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学自主学习,让学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考点,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教师做最后总结。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文言文的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撰写对仗工整的对联,或者引导学生写语义明确的微博,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三、总结

篇8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篇9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一直没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即使在新课改中阅读的重要性受到了重视,但是阅读的效率还是没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比较少。同时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未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外乎就是带领学生阅读,对于重点进行划线,通过记录在背诵,这样就使得教学安排变得十分紧凑,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学感觉到疲倦,学生学习感觉到乏味,从而也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谈到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会感觉到很模糊,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但是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受到兴趣的趋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风筝》的时候,不用急于让学生开展阅读,而是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开展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放风筝的游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兴趣,并且通过亲身放风筝的经历,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文章,此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阅读,能够使阅读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教师会为了赶教学进度,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使教学的设计变得非常紧密,同时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都是跟着教师进行阅读和记录,没有深入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采取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章大意的体会和思考,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进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文中的感情在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例如,在学校小学语文知识《观潮》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摘录一些气势磅礴的句段进行朗读和阅读的比赛,让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比赛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开展阅读,才能够使阅读的效果达到最好。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能够专心致志地开展阅读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思考,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最后,教师应该改让学生能够扩大阅读的范围,不应该一直禁锢在教材中,应该广泛地涉猎更多的阅读材料,涉及到更多类型的文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让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总结

篇10

阅读并不是机械而简单的读,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阅读是英语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以说不会阅读,将无法获取信息。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会阅读的后果可想而知。只有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图片、音乐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阅读教学氛围,让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更加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与规律,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加强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重视阅读教学,并不是词汇与语法的学习就不重要,相反词汇与语法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单词教学是机械的领读与跟读,学生的记忆主要是以机械的背诵为主,语法的学习同样也是如此。学生会读会写,但就是不会用,在阅读中无法真正地理解。

(一)扩大学生词汇量

一是掌握基本的构词法。英语词汇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新词汇出现,但这些词汇并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关联,即有内在的规律性特点,这就是构词法。合成法,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新词,主要包括复合名词、复合代词、复合形容词以及复合副词等。转化法,即将某些单词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法,主要包括名词变动词,动词变名词,形容词变动词。派生词,即某些单词通过加前后缀的方式来构成新词。如加前缀re-,un-,dis-,in-等,加后缀-er,-ful,-ing,-ment等。二是联系上下文学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词汇时,不要停下阅读的脚步,因为一个词而中断,也不要急于求助于他人,而是要继续阅读,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猜测词性与词义。

(二)深刻掌握语法

语法需要与具体的句子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进行语法的讲解,让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不会再是机械地套用,而是真正地理解。同时教师还要下工夫将一些相近的语法进行归纳整理,联系语句进行集中讲解,这样通过比较与分析,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在讲解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自己来举例,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为学生更好地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教学的重心由“教”转移到“学”上,由“研究教法”转移到“研究学法”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重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

(一)给予充足阅读时间

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跳读、略读等形式的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短篇,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哪怕学生所提出只是一些简单而肤浅的问题,我们也要给予学生正面肯定,并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这样在交流中就可以让学生认清这些问题的价值性,再加以必要的指导与启发,学生的思考自然就不会只是浮于表面,进而能够提出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

四、增大学生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