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30 11: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3502
我参加了2012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3日的为期三天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的培训及考察,感觉受益匪浅,无论是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做的讲座,还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张红老师对自己学校实施的分层教学经验的分享及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参观和考察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耳目一新,对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下面是我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关注教师发展的六项全能,顺应学习主体的六大变化
清华大学教授杨永林指出:以往的教师培养注重品德与学识的修养,强调“教书育人”的二元评价标准。而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求“六项全能”:即懂学生,搞教学,做科研,发文章,组团队和拿项目。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还仅限于教书育人这老二元标准,在其他四个方面都还很欠缺。或者说自己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跟上新时代的发展。原来以为只要上好自己的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这样就是一个好老师。听了杨教授的讲座后我明白了在新时期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还要教研。做科研和拿项目也是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顺应学习主体的六大变化:即高校学生的“直接化,碎片化,微博化,游戏化,实用化和临近化”的认知特点,不断发现并研究科研课题和项目,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2外语教学研究现状分析及方法应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立非教授做的此次讲座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让我收获颇丰。他用大量的研究数据给我们具体的分析了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先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进行分析了我国外语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二语习得,语料库的交叉研究,教学法,语用学,汉外对比研究等每年都被立上,与计算机,网络等联系上也特别容易立项。我们在设计立项时要考虑到交叉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差,以及学生的需求导向和国家经济发展导向等。还有要注意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与他们的专业挂钩。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有生命力,才有实效性。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以下领域我们需要加强立项: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商务英语教育,翻译专业,及跨文化交际学等。而国际外语教学研究有20个热点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分别是:学习者内部因素,学习者外部因素,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和中介词。他给我们今后的外语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王教授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研究工具,在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中非常的实用。比如说词汇研究工具RANGE,语音语调研究工具PRAAT,听力阅读研究工具DMDX,翻译研究工具:PARACONC,多模态研究工具ELAN,多变量研究工具AMOSS等。这些工具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谈使用了,而王教授的这番介绍真是给我们青年教师的外语研究帮了很大的忙。
3英语分层教学实践学习
听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张红老师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实践,觉得很惭愧。我们学校也搞了分层教学,但最后好像是不了了之,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而张老师学校的分层教学就做得非常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张老师也慷慨大方地把他们学校分层教学实施的方法措施和教学成果一一和我们分享:
成立英语俱乐部,具体的活动包括:年度英语风采大赛;周二周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做AB级和四级的试题库;movie night,播放原版英文电影,而且免费供大家观看;涉外接待活动,外籍人员到校参观由学生做英文介绍等,还有英语角和外教讲座。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课外与英语的接触机会。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而英语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2次行业培训,参加学生实训。这样学校的专业离不开英语翻译,自己学校的英语老师就可以做翻译,这样老师科研立项的中奖率就提高了。同时学校也给予参加实践课的老师安排工作量,提高老师的积极性,但需要老师交一份图文资料。
分层以系为单位进行,集中排课。这一举措征得了学校各系部的支持。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分班考试,设定基准分数,分提高班和基础班。提高班的老师一律用全英文授课,第一学期就要求考B级,第二学期要求考A级,而基础班教学进度方面要慢一些,对英语教学内容删减,重点讲单词语法,组织较多的活动。并且授课内容也简单些。这样两方面都能吃饱,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学生的评价平时分占到40%。他们还自己开发了A,B级的测试模拟软件,拥有自测题库,很多辅导资料是学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这样的话对于教师做科研也很有利。感觉他们学校的分层起到了真正的作用,英语也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重视,得到了教务处和各系部的支持,才得以正常的把这一课改坚持下来而且做得很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以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管理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行让我为之震撼,同样是职业院校,但是在英语教学资源方面的差距很大。他们有一流的多媒体语音室,有3D旅游英语模拟实验室,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软件以及得天独厚的北京的外教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比不上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用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切实感到职场需要English。多让学生完成一些需要用到英语的任务,可以培养他们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还可以把优秀的学生作品留下来,这都是很好的第一手资料。我感觉我们需要信任我们的学生可以把任务完成得很好,只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指导,他们就可以做到很好。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让他们学习到了英语,也锻炼了胆量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激发积极性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此次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对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非常感谢学院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以后我将再接再厉,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薛晓红.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2]崔成义.高职高专讲授《概论》课重点难点的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
篇2
关键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赵宗更(1963-),男,河北景县人,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研究员。(河北 邯郸 056038)周敬慧(1988-),女,河北临西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05-02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在实行扩招后,本科生数量迅速增长,而辅导员配备不足。因此,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在许多高校中应运而生,并且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1.解决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短缺问题,节约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高校扩招后,本科生规模增大,要求辅导员要相对增加。但由于编制有限,辅导员的增加受到限制,许多高校都面临着辅导员短缺问题。在读研究生做兼职辅导员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勤工助学机会,不需要事业单位编制,勤工助学补助也就是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勤工助学补助相对于专职辅导员的薪酬来说是比较少的。这样,高校既解决了辅导员短缺问题又节约了管理成本。
2.有利于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同志曾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辅导员的来源是重要的一环。担任过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对辅导员工作比较熟悉,能够短时间内从学习过渡到工作中,从而成为选拔专职辅导员的重要来源之一。选聘更多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3.丰富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兼职本科辅导员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多、学习成绩好、道德品质高尚,能够更好地起到榜样教育的作用,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各方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工作的发展。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学生工作有许多新想法,处理问题时有许多新方法。那些被实践检验了的新想法和新方法能够充实和丰富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实践。
4.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新模式
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认为:“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既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模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培养拔尖人才的有效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是一个新的探索,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模式。虽然是当下采取的应急措施,但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例如清华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让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高尚的高年级学生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应急办法,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高校辅导员制度。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研究生自身的素质
辅导员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以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等其他方面的能力。研究生要做好兼职辅导员工作就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各门知识,结合老辅导员传授的经验,履行好工作职责。他们随时可能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违规违纪事件、意外伤害等。这些突发事件所考验和锻炼的就是研究生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期间担任兼职辅导员能够使研究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补贴的发放缺乏统一标准
高校一般都是按照勤工助学补助给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发放薪酬,有的高校是勤工助学补助加上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的学院或系所给的补贴。单就勤工助学补助来说,高校跟高校之间就不同,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没有统一的标准。如:安徽某省属师范学校发放给每个兼职辅导员的补贴为每年每班3000元,厦门大学是每人每年约9600元,中国地质大学每人每年7500元。此外,即使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系)之间所发放的补贴也不相同。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所做的工作和所带学生的数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得到的报酬却不一样,这样容易激起一部分人的心里不平衡感,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兼职辅导员实行的是与专职辅导员同样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个人道德素质、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等几方面。对专职辅导员实行这样的考评机制主要是考虑到他们是否应该被继续聘任、是否应该晋职或者是给予何种层次的奖惩,而作为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暂时不用考虑升职,即使不能继续担任兼职辅导员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损失。所以,对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实行这种考评机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缺乏系统的工作培训
虽然兼职辅导员是在研究生群体中甄选的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学生,但他们毕竟没有真正做过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有一些技巧和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很少对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通常直接让其上岗。研究生缺乏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工作。
4.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工作和学习
专职辅导员不担任教学任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他们指导。而研究生本身还是学生,以学习为重,首先应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大量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对研究生的协调能力是一个考验。有许多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工作做得很出色,而把学科知识丢掉了,把科研丢在一旁,更有甚者毕业论文的撰写都不能完成;与此相反的是有的人只顾科学研究,置工作于不顾。
三、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健康发展的策略
1.统一补贴标准,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力资源管理学认为,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激励作用的首先就是物质奖励,即薪酬。薪酬的基本理论是公平理论。在公平理论中当“我的薪酬与付出的比值小于别人的薪酬与付出的比值时”,“我”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不公平感的产生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心理学上说,在每个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看来,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时间都与别人是同样多的,甚至是只多不少,不一样的薪酬容易使一部分人产生不公平感。当自己的补贴比别人少时就会表现出工作上的不积极,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高校应对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至少要保证同一所高校中的补贴标准是一样的。例如:按照勤工助学补助发放或者是勤工助学补助加上各个学院自己的补贴,如果是按照后者发放,则要对各个学院的补贴作出统一规定。
2.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兼职辅导员积极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为保障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对其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化管理,并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研究生所担任辅导员的学院和研究生导师对其进行的评价,注重衡量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并确立多元化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主体。首先,通过制定《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规范化管理制度》、《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估体系》等规章制度,确定考核标准,激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2]其次,注重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让他们每月上交一次工作日志和心得体会,并将工作日志和心得体会纳入研究生个人学期末的综合测评。第三,注重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时间、工作态度等的考核评价,成绩优秀者可以考虑选举其为“优秀兼职辅导员”,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加强对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和日常管理都有赖于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对辅导员工作只是有大概的了解,许多具体问题并不清楚,因此高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培训、学生日常管理培训等,使他们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掌握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首先,高等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类学生工作研讨会、交流会,让兼职辅导员参与进来,充分交流各自所从事工作的心得体会和好的想法、做法,促进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其次,各院系应根据自己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系统设计培训课程,选定学生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研讨交流,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再次,研究生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辅导员工作储备广博的理论知识。
4.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促使工作和学习的有效结合
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为了使他们能够实现学习、工作两不误,建议对他们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和科研需要,在每学期开学时,向相关办公室负责人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提交工作时间安排。弹性工作时间既能保证研究生的学业不被荒废,又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既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又锻炼社交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且有时间和精力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总之,高校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既解决了高校辅导员短缺的问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节约了成本,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培养人才模式,同时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高校从长远利益出发有计划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燕杰.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1-12,16-17.
篇3
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由于其简单、便捷、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出版,对于读者来说,数字出版更易于接受,不需要去书店买一本本的实体书,只要打开手机、电脑等设备,坐在办公室,就可获得国际、国内的所有信息。一部手机在手,即可知晓天下大事。因此,近年来,数字出版的潮流势不可挡。
事实上,我国的数字出版起步相对慢一些,但是,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在互联网数字出版中,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成为领军企业;在期刊数字出版方面,清华大学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做得有声有色;而在报业领域,烟台日报等一批报业集团都跃跃欲试,甚至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虽然如此,数字出版在国内仍然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地位。那么,既然数字出版这么好,在国内为什么推动不起来呢?
认识、接受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积极投身数字出版发展的出版企业,大多都处于烧钱阶段,不断地进行大量、大规模的资金、人力等的投入,但是回报甚少或者没有回报。基于这种现状,大部分出版企业都对数字出版这个新事物有惧怕心理,积极观望,谨慎行动。上述提到的几家成功进军数字出版业务的企业,虽然已经基本赢利,但都还没挣大钱,在经营方式和运营模式上还都不成熟。
英国报业集团的数字出版探索之路及启示
据有关数据,1997年,世界上的网络报刊已达1900多家,其中,美国的网络报纸达1290家。在英国,《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和《太阳报》等,都先后加入互联网数字出版。到目前为止,《泰晤士报》是做得比较好的。
1981年,默多克从汤姆森手里以1200万英镑买下了《泰晤士报》,当时的发行量保持在50万份以上。从1994年开始,《泰晤士报》推出网络版,纸质版的发行受到影响。2010年8月,该报的日均发行量为494205份,自1994年以来首次低于50万份。自2010年7月,新闻集团首次对其网络版开始收费,该报表示已经流失了近90%的网络版用户。20多年来,《泰晤士报》的发行量一直不低于40万份,在其进军数字出版之后,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是,该报的负责人仍认为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认识到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他们积极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比如,根据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实行个性化服务;再如,多搞一些独家报道;在技术上,聘请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专家,技术服务不外包,一律自己做;同时,他们还对不同时间段的阅读量进行调查,针对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增加不同的内容,等等。在他们的执着和坚持下,2011年网络版开始赢利,每天付费阅读人数达到13万人,纸质版零售量也达到17万份,加上长期用户订阅量40.5万份,订量总数超过70万份,广告也翻了三倍。
另一方面,英国更多的报纸还纠结在网络版是否应该付费这个问题上。《太阳报》日发行量300万份,《每日镜报》日发行量110万,这两个报纸也都在网络数字出版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为了保护纸质版的发行量,他们还停留在网络版免费订阅阶段,仍然都在探索网络数字出版的运作方式、赢利模式,在这一点上,国内国外是一样的。
即便如此,英国的报业还是给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启示:首先,这些成功的报纸,有一个共同的最大特点:推出个性化服务。报纸的网络版与纸质版内容是不同的,借着网络版面空间的无限性,适度增加一些报道,提高其可读性,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心甘情愿地付费。其次,这些报纸的技术平台,都基于自主研发。再次,大多报纸都邀请一些名家坐镇,与著名作家携手,先试行免费,然后收费,有些类似凤凰卫视的模式。
篇4
关键词:专业人才目标模式
一、目前油田高级技术人才梯次结构,专业构成。
1、油田高级技术人才梯次结构
油田高级技术人才梯次结构由资深专家、高级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专家(油田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油田公司)、技术带头人(公司所属单位)、技术骨干(公司所属单位)六个层级构成。
2、专业设置
一级专业包括勘探、钻井工程、测井技术、油气田开发、采油气工程、三次采油、地面工程、化工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工程、安全环保、水电信基建12个。二级专业细化为61个(略);
二、油田高级技术人才培训目标
培养核心人才的目标要紧密围绕油田公司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核心技术人才自身需求,使核心技术人才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前沿,促进其技术水平和关键能力的持续提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技术专家需求情况表,可设定三个课程模块。
第一模块:基本能力知识培训模块
经过对100名不同岗位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经论证得出核心人才关键技能模型,确认以下九项关键技能目标:前瞻预测能力,技术决策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改进产品/服务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培训指导能力,职业心理与健康。
第二模块:专业技能培训模块
1、胜任岗位所具备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
油田主体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现从事的岗位技术,同时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专业技术。而某一领域相关技术涉及很多,以油田开发技术方面的内容为例(由专家论证)涉及内容如“油田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油气田酸化压裂技术,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等,其它勘探、钻井、新能源等技术略。培训可采取筹办技术大讲堂的方式,围绕某一领域相关技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瓶颈技术,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内部的技术专家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培训和交流。
2、现从事岗位所需提升的专业技术知识:
由高级技术人才(以下称专家)根据岗位项目表提出本人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人事部和高培中心对每名专家提出的需求甄选2-4个需求方向进行汇总,选择相关院校,可以分3年进行滚动培训。
以2008年我们对油田物探、钻井、测井三个专业方向的专家培训为例,我们在技术专家上报的近50个培训需求中选出24个方向,聘请中国石油大学等几所院校的教授、学者24人进行一对一培训。
第三模块:思维拓展培训模块
1、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参观学习
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拥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完善配套设施。因此技术专家在这里可以了解和掌握具有创新思想、或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前沿成果,便于开阔视野,掌握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专家任职岗位方向选取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参观考察。如中国石油大学的“油气资源与勘探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实验室”;哈工大的“焊接生产技术实验室”等,还有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也设有与油田专业技术相近的实验室。另外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提高采收率实验室”等也可选择参观学习。
2、油田企业和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参观考察
油田企业重点考察大庆油田,辽河油田,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等。大庆油田在勘探、开发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先进技术;辽河油田形成了先进的“稠油吞吐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特种油气藏勘探技术”等一批特色技术;长庆油田掌握了“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这些油田各具特色,专家通过考察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三、高级技术人才培训模式
高级技术人才培训模式一般包括目的、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等,这里仅从组织管理,院校与师资,培训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组织管理
由公司人事部和承办部门高培中心联合组成专家培训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组,明确分工。人事部负责下发通知,确定考察地点,培训时间,培训结束后对核心技术人才的考核;高培中心负责整个培训过程:包括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培训科目汇总,能力模型构建,制定培训实施方案、联系相关院校、科研院所,架起技术专家与院校、科研院所师资联系沟通的桥梁。
2、院校与师资
油田技术专家涉及的主体行业有“油田勘探、开发、采油气、三次采油、钻井、测井、地面工程、化工技术、水电通信”等,以上专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领先科目、权威人士主要集中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西南石油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十几所院校、科研机构。而选择培训地点本着的原则是,一是专业、师资优势明显。二是涵盖的专业相对集中;三是地理位置居中。根据这些原则选3-5个院校,涉及其它方向的院校,可将师资统一集中到选择的院校地点进行授课。四是要求院校成立项目组,安排好接待、参观与培训等环节流程。
师资的选择与沟通:第一步骤是项目组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项目组联系与沟通,发送专家培训需求的方向。第二步骤是项目组将所有师资的联系方式进行汇总,与院校师资沟通确认后,将师资的联系方式发送给待训专家。第三步骤是专家把确认后的培训方案集中发送给项目组,项目组对新产生的培训方案统一汇总,上报人事部。第四步骤是人事部根据专家的工作状态,分专业分批次安排相关培训计划。
3、培训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点对点交流互动、参观实验室、深入生产或试验现场等多种形式结合,实现学员能力目标的转化。
基本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方法:由于高级技术人才承担着本企业或部门的重要生产、科研任务,工作繁忙,因此应根据生产实际,可采取每一周集中1-2天培训一个项目,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经过2-3个月完成培训任务。训后专家要拿出心得体会或结合本部门、本专业撰写论文,以此检验学习效果。
岗位专业技术培训方法:专业方向一致的可集中人员、集中时间,到本行业的权威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培训;专业方向不一致的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根据高级技术人才和院校老师的忙闲时间自行安排点对点培训。人事部和高培中心负责全过程管控,阶段性推进,整体化运作。培训方式采取
结束语: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首要突出提高能力,改变行为,引领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因此需要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构建科学的品德、知识和技能构成的三维结构能力胜任模型,采取创新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效果评估。本文提及的高级技术人才培训与学术交流是经过实践,得到理想效果的全新培训模式,是石油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开展教授与专家互动交流研讨的模式,对推动人才培养与企校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核心人才关键技能模型
篇5
一、加强校本研究,向科研要发展
为加强校本研究,上蔡一高制订了《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采取了相应的培训措施。一是鼓励教师自主进修。学校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购买书籍,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1~2本教育论著,每月写出1~2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承担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以及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二是指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近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到上海的育才中学、湖北的黄岗中学等全国20多所名校参观学习30多次,认真组织人员参加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三是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近年来,学校有计划地邀请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教授来校传经,开阔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四是教师间相互学习。组织教师开展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找差距,弥不足,共同发展。五是狠抓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对新入校的人员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及教学经验等岗前培训,与指导教师签订拜师带徒合同。同时,上蔡一高参加了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七所知名中学共同参与的“中英合作学校改进计划项目”的研究。目前,该校有40余人承担有国家级及省级研究课题。
在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上蔡一高还注重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上高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为使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该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新风”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常务副校长李爱民不仅主持政教和办公室工作,还担任了高三两个班的地理课。副校长任合国分管教务,尽管工作繁忙,担任二年级级主任和化学课的他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体教职员工心齐、风正、气顺,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着力课程建设,向教学要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上蔡一高人面对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在上蔡一高,这种以德为先、教改并重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打造出了教育教学的“一高模式”。
创新教育方式。在内容上重点抓好了“六个教育”,即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理想教育,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以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以热爱生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团队精神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主要内容的成功教育。上蔡一高不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每学期定期邀请司法局的法律专业人士来校做法制报告,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活动,利用校园网播放普法教育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上蔡一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走教改并重的特色教学之路。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完成“三个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手段转变为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专题研究式、自主探索式等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推行随机课、探究课、示范课、引领课,效果良好。三是改革教学过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实践。为使德育更富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蔡一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坚持每周一开展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影片,以主题班会、辩论赛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实行“无人监考”制度;重点抓好了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每逢假期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为长辈端一碗饭”“为五保老人做一件好事”的“亲情作业”,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美德。成立了“上蔡一高学生家长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学生家长座谈会,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和家访制度,做到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开设了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体、音、美辅导班和艺术欣赏课,学校每天都有选择地播放世界经典音乐、中国经典名曲。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组建了学科竞赛、美术活动、足球队、合唱队等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拼搏意志,上蔡一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每年都系统地组织“我让妈妈露笑脸”“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新时代保尔”等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教育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规范有序、运转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上蔡一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学校规模、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十项标准》等规章制度,大力倡导不甘落后、不事张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校长陈水献和其他校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师生携手奋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大多担任教学任务,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奋战在教学一线,不怕吃苦,不讲价钱,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处室职责明确,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及各处室都做到了开学有工作计划、落实有具体措施、期末有工作总结,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制定互相监督、公开透明的领导决策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监督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及监督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决策机构和以年级组管理为主体,以处室指导监督为保障的管理网络。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参政意识,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通报学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讨论通过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学校重大改革和重大决策均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实行末位淘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上蔡一高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了《上蔡一高体制改革方案》《结构工资方案》《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教师的评先、晋级、聘任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对缺额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定期试用,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行社会互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为建立起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上蔡一高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学生会、团委会,他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所有的花坛、苗圃和活动园地,早操、课间操及学生餐厅、校园卫生等均由学生自己管理。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为提高。
四、打造校园文化,向文化要动力
“行胜于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勤耕耘、乐奉献、甘为人梯,讲团结、比实绩、争创一流”“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走进上蔡一高,你会被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明气息所感染。校园内花木葱茏,碧草如茵,道路宽敞平坦,教室窗明几净。安全、文明、昂扬、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教学氛围,浓缩了上高人“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上高精神和上高文化。
篇6
关键词: 高校;小专业;教材;信息安全;特色专业;策划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如今大多数出版社都不得不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毕竟,一家改制成企业的出版社,如果只顾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那么迟早会被淹没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这就造成了高校小专业教材出版的尴尬境遇:教材的利润主要来自于高印量,而小专业教材因为学生人数少、市场容量有限,往往是很多出版社都不愿涉足的“鸡肋”,从而使得其出版相当艰难。小专业教材的市场同类书少且内容陈旧,教材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又影响小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从而限制了招生规模,进一步影响教材的大批出版,造成恶性循环。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来说就是一个小专业,各校的招生人数较少。从2001年武汉大学首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以来,目前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只有73所高校,另外还有约30多所省属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方向,高校总数有100多所,每校招生规模一般为1~2个班(每班30人)。对于工科类的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来说,信息安全专业的确是一个小众专业,虽然目前其招生规模还比较小,但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是很大的,由此我们判断这个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从2008年8月起我们开始调研普通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教材情况,通过市场同类书调查、参加教指委会议、走访信息安全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我们发现,虽然市场上信息安全的图书已经有一些了,但主要以技术类图书及专著为主,真正能作为本科生教材的很少,特别是符合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2009年制定的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则更少。可见,组织策划一套贯彻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本科教材是有一定市场需求和出版价值的。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决定组织策划一套普通高校的信息安全本科教材。这套教材我们定名为《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同时我们争取到了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的支持,成立了以信息安全教指委委员为主,部分重点高校知名教授为辅的高水平编委会。目前这套教材规划的14门核心课程已出版3本,计划到明年9月之前全套出齐。下面就以《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为例,分六个方面,介绍小专业教材的策划思路和心得体会。
一、策划找准切入点,特色定位很关键
其实在我们策划这套教材之前,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等都已出版过信息安全方面的图书,包括教材、技术书及专著,其中也不乏“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那么为什么我们这套教材能得到信息安全教指委和各高校的支持呢?一方面是我们抓住了信息安全教指委颁布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时机,之前的教材由于出版时间早,内容都没有按照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来编写。各高校也希望能使用内容新颖、符合教指委规范的教材;另一方面,我们抓住了教育部提出的“建设3 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个机会,这也是教育部倡导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内容之一。我们策划的这套《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之前没有其他出版社提出过,与以往的教指委推荐教材或指定教材也不相同,信息安全教指委认为我们这套教材与其他出版社的教材有明显区别,不雷同,同时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有出版此类教材的需求,所以这套教材才得到了信息安全教指委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
明显的特色。2007年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下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投入专门经费,择优重点建设3 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结合上述文件精神,我们确定这套教材为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教材,并由此确定了主编队伍,主编人员全部来自教育部评选的第一批15所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校,这些高校也是信息安全学科排名靠前的高校,希望他们将各校信息安全的特色教学和科研成果体现到教材编写中。此外,这套教材还将切实贯彻信息安全教指委2009年制定的最新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这些将构成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
明确的定位。这套信息安全本科教材,是考虑面向二、三本高校的学生,还是主要面向重点高校学生而兼顾二、三本高校学生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目前开设信息安全的高校并不太多,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二、三本高校的老师还不太容易能独立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但这类高校的招生规模较大,对教材的需求比重点高校学生更加迫切,因此,我们决定本套教材主要面向重点高校学生,同时兼顾二、三本高校学生,由此也确定了编写队伍,即以重点高校的老师为主编,吸收一些一般高校的老师参编,这样既能保证教材质量,又能扩大教材的适用面和用量。
二、按照专业成系列开发
小专业的教材因为单本书的用量较少,单本教材的开发成本及营销成本都很高,所以必须利用经济学上的“整体效应原则”来进行系列化的开发,即按照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来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相互衔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遥相呼应”的格局,这样也利于后期进行整体营销推广。我们以2009年年初信息安全教指委香山会议上确定的4套专业规范及教学基本要求为基础,调研了10多所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再征求编委会委员的意见,确定了系列教材的14门核心课程。
三、策划思想重在执行
能否将策划思想真正落实,是判断编辑执行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策划思想再好,如果组不到合适的稿件,那么这套教材永远只是计划而不能成书。通过调研和前期策划,我们已经初步勾画出了信息安全特色专业系列教材的轮廓。根据确定的特色、定位及编委会等,我们撰写了项目申请书,编辑拿着项目书,开始走访排名靠前的信息安全特色专业高校,进行宣传和组稿。同时也将编委会委员发动起来,他们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作者。通过半年时间的组稿,14本教材已经全部确定了主编。主编单位主要来自信息安全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名校,其中不乏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主干教材,整体质量较好。
策划一套高层次的系列教材,需要组建一个权威的编委会,利用编委会来进行质量把关和宣传营销。对出版社来说,组建编委会实质上就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磁场”,来吸引高水平的老师参与编写。所以,编委会更多地起审稿把关和对外宣传提升档次的作用,组稿不能完全依靠编委会,还需要编辑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否则组稿效率会很低,影响丛书的整体进度。
四、编前工作赢在细节
一套教材有了好的策划思想,也有了理想的编写队伍,但是如果编前工作做得不好,这套书的质量还是无法保障,整个项目也就将功亏一篑。所以一定要注重编前工作这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编前阶段是指作者向出版社正式交稿前的写作阶段,也是编辑提供出版服务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又被叫做“中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编辑需要给主编提供“著译者编写指南”、 “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等。编辑只有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作者的稿件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并能为后期的编辑加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审查编写大纲,是进行稿件质量把关的第一步。为了提高这套书的整体编写质量,我们要求主编在编写书稿前要提交详细到3级目录的编写大纲,为此,我们于2010年7月31日召开了这套教材的编委会议,信息安全教指委主任、副主任、10多位编委及教材专家委员出席了会议,另外还有一些感兴趣的高校也派了代表参加。在会上,每位主编用PPT的形式介绍了各自的大纲,编委或教材专家委员现场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吸收了一些院校参与到部分教材的编写中,同时也扩大了这套教材的知名度,提前进行了宣传。
五、营销贯穿策划全过程
教材的营销很重要,小专业教材的营销就更加重要了。不能等到出书之后才想到营销推广,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确定营销策略。在策划信息安全这套教材时,我们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取得了联系,通过多次沟通,双方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了协议:我们可以利用北邮信息安全中心每年组织全国青年教师培训的机会,宣传推广我们的教材。除了会议营销外,在调研阶段,我们就查询了目前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100多所高校负责人信息并录入数据库,为教材出版后赠送样书作准备。另外,等大部分稿件交稿后,我们将制作宣传页,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院校代表走访等形式进行散发宣传。为了宣传这套教材,我们还将为每部书稿确定一位编委会委员作为主审人,一方面是对稿件质量把关,另一方面也利用主审人的学术影响来宣传和提升本套教材的品质。
营销一定要贯穿策划全过程,并且随着策划的深入,还要不断修正原来的营销方案和策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营销方案,并且从一开始就要分阶段逐步实施。
六、团队成长伴随项目发展
出版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人,而选题策划更是离不开编辑。策划一个较大的项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环节也很复杂,一个编辑很难全部承担,所以需要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来共同完成。信息安全这套教材就是由我和另一位年轻编辑来共同完成的,我负责总体设计规划、组建编委会及重要稿件的组稿,年轻编辑负责部分组稿、大部分后期生产及营销等工作。
在项目实际运作中常常有一个“谁当项目负责人”的问题,是由部门领导担任,还是由编辑独立担当,还是由部门领导带培编辑?如果项目负责人全由部门领导一人担任,编辑无法深度参与,得不到锻炼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我认为“谁当项目负责人”应当视项目的重要程度和编辑的成熟程度来定。如果项目很重要,责任重大,则必须由部门领导牵头来做,在项目运作中尽快培养编辑,编辑成熟后部门领导逐渐淡出,项目具体事务交由编辑来做,部门领导只负责丛书整体规划和选题把关。如果编辑已经有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不妨放手让编辑担任项目负责人,给予其更大的施展空间和更多的锻炼机会。
篇7
关键词: 网络课程网络平台课程资源技能培训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以其承载的信息量大、延伸的范围广、传播的速度快、交互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的有力工具。网络教育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而且冲破了学校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藩篱,带动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它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特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实现教师、学生、媒体多向互动,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协作化;它提供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习惯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网络课程的定义及要素、特征
1.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教学实际上是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而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少教育机构与个人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肤浅,一味随着潮流,将零散的教学资料搬到网上,便认为完成了网络课程建设,甚至实现了网络教学,从而走进了网络课程的误区,使得对网络课程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实践处于迷茫状态。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可作如下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的关于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因而它既不是一些商业网站未经教学设计所设立的吸引用户的课程,又不是一般性的辅网络教学资料。
2.网络课程的要素
网络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专门的教学系统,一般意义上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按照教育技术学者的观点,网络教学系统的具体要素有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环境、网络平台等。概括起来,网络课程要素包括四个部分:(1)专门学科的教学内容;(2)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3)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4)实施课程的教学管理。各具体要素均可归结到这四个要素的功能模块中。
3.网络课程的特征
网络课程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运行方式,即信息在后台储存,通过网络中介传送,前台以屏幕方式呈现。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网络课程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对所有个体开放,学习者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学习。另一方面,它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能够让课程管理者(教师)方便地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
(2)交互性。在网络教学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课件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并可进行在线练习和测试,了解自己学习的掌握情况,即人机交互。另一方面,师生可以实现个体异步学习和同步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互动沟通,学生可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可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学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作性。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不仅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能提高网络课堂的交互能力,摒弃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形式,并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共享性。网络课程不但可以利用已有优秀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国内外日益丰富的网上动态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传送把课程资源传输给每一位网络学习者,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跨时空、跨地域的资源共享,真正地做到“全球化学习”。
(5)自主性。自主性指网络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三、网络课程建设
1.网络平台建设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环境,需要一个运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教学平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入,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也日臻完善,一些顶级教育机构纷纷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系统,如美国的WebCT系统和TopClass系统,Arizona大学的Polis系统,清华大学的网络学堂(网络备课系统和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等。在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今天,要开展全校性的网络教学,学校就要重视校园网络服务器和和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等硬、软件设施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研制或引进支撑网络课程所需要的硬、软件环境,创造网络课程建设条件,推进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平台一定要上升到全校统一的高度,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对网络平台建设,要各校根据实际需要及发展来选择自主研发或引进,要坚持平台运行稳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快捷原则,坚持易于更新、升级和维护原则。
2.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支持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源,广义上讲,可以将其范围扩大到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资源、支持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网络课程的结构上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动画库、图形图像库、习题试题库、教学讨论、疑难解答、心得体会、网络资源链接等。网络课程资源不是简单零碎地搬到网上,而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各种优质课程资源的综合集成和共享。另外,课程资源建设还应包括课程资源管理建设,即各项资源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网络存储,具有完善的资源分类、检索、上传、下载等功能。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为教学者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教学途径,因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符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也要体现网络的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现先进性和高效性;要坚持自我开发与引进外援相结合,体现个性,鼓励多样化发展,但又要避免重复性建设。总之,课程资源建设应做到开放、共享和提高。
3.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
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便捷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且需要课程的建设者依照学习模式和课程特点精心制作课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优雅的界面、生动的课件、丰富的内容无疑会增加学习者的愉悦感和吸引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者能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并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般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建设水平,必须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将注意力投入到这方面来。其次,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和考核,使之掌握常用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化文件获取和制作技术。最后,学校要注重对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展示和推广。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料的上网,而是依据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和结构,科学地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单元。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效。
四、结语
网络课程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课程建设始终应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从平台选择、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到课程管理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及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努力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化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
[2]杨晓丹.浅谈网络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篇8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2.5举办科技专家讲座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机房管理 7S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机房在学校的教学实训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来机房实训,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来机房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等实训。所以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计算机机房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机房管理,充分利用机房提高上课效率
在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房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落实,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以下是学校机房管理的几个做法: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是机房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使机房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目前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机房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机房设备日常保管及使用制度》、《机房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机房设备损耗、丢失赔偿制度》、《机房环境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计算机实践操作课管理办法》、《学生上机守则》、《机房维护制度》、《实训室使用守则》、《机房使用记录登记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一方面使机房管理走向规范化,一方面也是机房得到良好使用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对人的管理。任课教师应首先了解使用机房的相关规章制度,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比如要求学生上机对号入座,人机固定。上机时学生填写《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表》;上机结束后,教师需填写《机房使用情况登记表》;管理人员根据教师填写的机房使用情况登记表,及时进行检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答复,形成教师、学生、机房管理员之间的互动互应,便于解决问题。
3.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机房的一些易失窃的计算机配件进行安全防护措施,对鼠标、键盘、主机进行认真检查,认真对待教师所写的记录,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维修。
4.防范机房病毒,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系统漏洞补丁的安装及整理硬盘数据,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
5.及时维护机房,将维护机房计算机安排在无课时段或是晚上进行,使维护的工作更方便、更有效率。
二、努力提高机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作为机房管理人员,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机房各种设备和教学软件的安装、维护技术,及时排除设备普通故障,保证上机教学顺利进行。
2.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如发生一般故障,应立即排除。
3.随时观察服务器机房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空调机等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处理、汇报。
三、在计算机机房引入7S管理模式
7S管理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速度这7个词的缩写。因为这7个词的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7S。
1.整理
机房管理,整理为先。整理指的是把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区分开来。其要点是对机房内软硬件环境进行整理,区分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
对于机房内的各种物品,要进行分类,比如把清洁工具统一摆放,把损坏的键盘托、风干的白板笔、多余的本子、垃圾等清理出机房。
机房内各个座位之间、计算机、空调、机柜的前后、通道以及机房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不留一点杂物。
可以这样说,整理是管理好机房的第一步,坚决做好这一步,是树立7S管理作风的开始。
2.整顿
整顿是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整理完机房的环境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对机房进行整顿。根据整顿的原则,针对旧的机房,先要测量机房的长度和宽度,对机房内桌、椅、显示器等物体的摆放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各自的位置上做上标记。
新组建的机房,从设计机房开始,就要注重整体的布局和摆放。如按要求摆放好显示器,主机箱要提升一定的高度,采用架空布线的方法(是用桥架或线槽),做到地面上没有一根线,使之看起来既整齐美观,又有利于清扫。交换机要摆放在机柜内,采用配线架布线,并用不同颜色号码管进行标记,以利于维护维修。
3.清扫
清扫是指机房软硬件环境的清扫。把计算机机房内外环境打扫干净,设备出现异常要马上处理,使之恢复正常。
清扫的重点是:
(1). 确定清扫的对象。对机房的清扫不仅仅是对机房地面、桌子的清扫,还包括对各类设备尤其是计算机的清扫。对设备的清扫要着眼于对设备的检查和保养。
(2). 准备清扫器具,确定参加清扫的学生。
(3). 由机房管理人员讲解清扫方法,要留意机房内各种线缆的连接,防止在清扫的过程中松动甚至扯断线缆或出现线缆进水的现象。
(4). 在开学前由教师进行清扫,力争给学生上第一次课时留下整洁干净的印象,并规定以后每周实施一次彻底的清扫。
4.清洁
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和深入。清洁活动是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的延续,是机房长久保持干净整洁、美观高效的开始。清洁的机房,能使教师和学生能愉快地教学与学习。
5.素养
素养是机房管理的核心,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人员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活动的核心。
(1)提高机房管理员的素养,首先要提升其业务素养,多学习,多动脑筋,从技术层面上来防范机房管理的风险,综合运用网络、克隆、硬盘保护等技术来合理规划技术方案。发现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该深挖其根源。其次,对7S管理的模式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熟悉7S管理的操作流程,最后,能公平公正地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
(2)提高教师的素养。要着眼于控制课堂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如实记录上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人员缺席等,督促学生按照7S管理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3)提高学生的素养,保持自己位置周围的卫生清洁,按照标记摆放各类物品,爱护设备,不私自安装软件,上机结束后带走所用的纸笔等物,不要逗留在机房中,更不能在机房内吃零食。
6.安全
机房的安全管理目的是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保证教学活动连续、安全、正常地进行。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防火防盗意识。要做到机房的钥匙有专人保管,有指定人员开关机房,及时加固损坏的门窗,特别要对来校培训的人员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严禁在机房内吸烟。
(2)一天上机结束后,应检查电源是否关闭,门窗是否锁好。
(3)机房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维护,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插拔电源、鼠标、键盘、交换机连接线及移动各种设备。
(4)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播。
7.速度
速度,就是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
(1)合理安排上机,坚持节约原则。机房设备属于高价值、高折旧、低服役周期的设备,因此,只有在有效服役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才能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资产浪费,为更多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2)合理布局,节省空间。所有资源合理利用,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切勿随意丢弃各类设备。
由于我校机房的使用率比较高,机房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机房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要想在繁杂的机房管理事务中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使整个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虚心吸取他人宝贵经验,并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掌握新的理论技术,以达到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提高机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向前:《浅议中职学校机房管理与维护》,《才智》,2010.6:259.254
篇10
培训课程 层次结构 设计模式 教师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措施,是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表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存在着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绩效技术中的一种干预措施。对于任何组织,培训都要关注成本效益,因而要求快捷的培训设计和高效率的培训实施。笔者认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益的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的特点,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不合理。本文从培训课程的特点出发,依据WPW学习模型提出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进行设计。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
培训课程一般包含四个层次:课程――模块――课――活动。这里使用模块概念而不用单元概念,是因为模块一般是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对完整的,便于在内部培训课程体系中交流和互用。在内容少的情况下,为课程――课――活动的层次。也就是说,首先把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而设计模块,然后将模块再细分为多个课时,在每节课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课程大体上可分为3~5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再分为2~10个课时,每节课依据课的类型及特点来决定活动的数量。课程、模块、课、活动等层次的含义虽不相同,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各个层次的界定如下:
(1)课程:能够实施集中培训的一个单位;
(2)模块:课程内能够达成1~2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为2~8小时不等;
(3)课:达成1~2个具体目标,1小时左右的教学单位;
(4)活动:为达到每节课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单位。
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涉及层次的划分和层次关系,包括同一层次的序列和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培训课程的教学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层次实施的,层次结构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培训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各个层次上,而层次结构的设计要受教与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
1.WPW学习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旺森(Richard A.Swanson,1992)等提出了WPW(Whole-Part-Whole)学习模型,体现了学习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自然节奏,基本的WPW模型如图1所示。[2]该模型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模型,可以为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
2.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整体”
第一个整体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先行组织者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心理支架,便于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二是通过与受训者已有经验相联系,使所学内容更有意义,从而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M)的研究指出,成人学习者自主性较强,其个体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更乐于接受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内容的学习。[3]首先,培训者通过确立先行组织者,使受训者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受训者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图式。[4]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成人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经验基础,受训者是基于经验来理解和接受培训者的观点的,成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因此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成人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有助于受训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成人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往往对那些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或能带来回报的学习有更强的动机。因此,在第一个整体教学中要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让受训者认为自己能驾驭学习材料,并且学习能帮助他们解决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最强。
第二个整体是主要成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受训者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它把单个的部分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而且通过“整体”使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对内容的完整理解。只有从教学材料整体出发,才能建立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保持教学的完整。因此,培训者有必要通过形成教学的整体,如完整概念、完整定义来回顾和强化“部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整体形成的基础上,教学的“部分”在整体中就有了新的意义。在认知整体形成后,需要安排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
3.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部分”
培训课程设计模式中的“部分”,是通过系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教授具体的结构化的材料,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认识循序渐进地深入,在每个部分中成功地达到相应的行为标准。在这里重要的是,首先,受训者只有掌握每一个“部分”,才能使第二个整体有效;其次,每一个“部分”都要以WPW形式组织,也即每一个部分内都是W-P-W结构,这样在更大的WPW课程设计中有了它的子单元,能使受训者在每节课中都受益。
培训课程层次结构设计模式给培训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设计框架,适合于各种类型目标的培训课程的设计。这个模式能用于整个课程和每节课的设计。以系统观点来看,课程的每一个成分,无论是作为“部分”还是作为“整体”,都是连续体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课程的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教学时段,开始的时段侧重于建立第一个“整体”,随后的时段就自然逻辑地成为“部分”,最后的时段就作为了“第二个整体”,而每一节课或子系统也同样是W-P-W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如下。
1.“课程――模块”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目的是让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形成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具有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5]依据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将该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依次是:初识信息技术应用、“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果整理与展示、总结与提高。图3为课程层次的结构设计图。
“初识信息技术应用”为第一个“整体”。在培训开始阶段,引导受训教师通过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与技术有关的教育现象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先行组织者,使受训教师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形成初步认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促使受训教师把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与他们已有经验相联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形成稳定持续的学习动机。
“‘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成了培训课程的“部分”,培训教师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三个方面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对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教师也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成果整理和展示”和“总结与提高”为第二个“整体”,这一部分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培训中,把每一“部分”中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并与其他受训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不仅培训教师要对受训教师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总结,而且受训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受训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样,受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内容,而且通过“整体”将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完整理解。
2.“模块――课”的设计
下面以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中的模块三“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来说明“模块――课”的层次结构设计。模块结构设计如图4。
在该模块中,第一个整体为“初识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块培训的开始,要给受训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启发他们回忆教学工作的环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媒体,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激活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心理图式,便于受训教师更深入地认识教学设计。此外,通过把受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所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师意识到本模块学习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
在模块学习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与修正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的“部分”,各个阶段承前启后,相互关联,受训教师只有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认识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开发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最后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为了让受训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模块达到完整的掌握。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可以把教学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不仅能掌握好每一环节的内容、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而且通过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学设计”的完整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课――活动”的设计
在课与活动这个层次上,要从WPW学习模型出发,具体考虑教学目标领域,分解和细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划分课的进度和时段。
(1)认知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在认知类培训课中,可以包含多项活动,通常可以设计为案例呈现、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练习与反思五个教学时段。“案例呈现”为“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结合实例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原理;“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为“部分”,分步骤让受训者掌握所培训的知识;“练习与反思”为“第二个整体”,主要用于巩固前面所学。
例如在“学习者分析”这一节课中,首先,用PPT向受训教师呈现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时间约5分钟;其次,培训教师提出问题“案例中谁是学习者?学习者有哪些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分析哪些特征?”受训教师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纸上,时间约15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提供相关阅读资料,让受训教师在阅读后分小组讨论“案例中分析了学习者的哪些特征?还没有分析哪些特征?”从而让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间约20分钟;然后,培训教师带领受训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出总结,阐述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分析学习者,时间约15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如所授年级、所授课程等)做练习并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时间约10分钟。
(2)技能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技能类培训课通常设计为系统概览、开始、操作、关闭、系统缺陷、独立完成六个教学时段。“系统概览”为技能类培训课的“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理解和接受先前工作系统被修改和取代的事实,初步了解将要掌握的新系统;“开始、操作、关闭和系统缺陷”为“部分”,分步骤地向受训者介绍系统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而“独立完成”为“第二个整体”,让受训者运用前面所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完整理解。
例如在“PPT的基本操作”这一课中,首先,向受训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PPT课件,说明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补偿或取代其他演示媒体,并简要指出制作技能的重点,时间约5分钟;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素材的准备,时间约为3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并在操作过程中讲述操作要点,要求受训教师模仿操作,时间约15分钟;然后保存操作,向受训教师演示刚才的操作结果,时间约2分钟;接着小组讨论PPT课件的优势及局限性,教师小结,时间约10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独立完成,时间约20分钟。
(3)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程可以设计为接纳群体和个体、问题/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对成功的期盼六个教学时段。其中“接纳群体或个体”和“问题/机会”这两个时段合起来组成“第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改变个体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并为受训者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构成了“部分”,目的是根据整体中提出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受训者赞同解决方案,最后达到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影响的目的;“对成功的期盼”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巩固前几个教学时段的成果,达到情感或态度上的稳定。
例如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一课中,活动过程设计如下:让受训教师通过讨论归纳出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缺点,接纳技术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时间约10分钟;设置教育情境,提出教学目标,经过讨论选一名受训者扮演教师,其他受训者扮演学生进行教学过程模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时间约20分钟;用视频展示同样目标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让受训教师分组讨论对比两类教学,写出心得体会,时间约15分钟;选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小组心得,时间约15分钟;培训教师做小结,引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赞同并激发受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时间约15分钟。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设计过程快速简洁,能使课程形成由环环相扣的内容和活动组成的层次结构,在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提高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 张军征,樊文芳,张晓红.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肖庚.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1).
[4] Roberte E.Slavin,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 上一篇: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
- 下一篇:小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