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普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31 15: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科普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小学教育体系主要受众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教育扩展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提高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中小学环保科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展馆、课堂教学、环保科普宣教、环保类公益活动等,本研究试从受众主体为中小学生的环保科普作品着手出发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环保科普概述
本文界定的环保科普作品即以中小学生(6岁-17岁)为主要受众的,用适合中小学少年儿童的方式讲述环境保护相关自然、地理、人文、生物、生活、生态等主体内容的图书绘本、音像资料等。
1979年-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版)》和《中国环境问题十大对策》的报告的颁布,促进了我国环保类科普读本的发展。代表作有甘肃人民出版的《未来的燃料》,通过故事的小主人公参观能源进化研究的见闻,较生动的展示了能源进化的故事,适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此外,还有《中学生读本――叶子》、《少年应知应会丛书――生物和环境趣谈》和《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等。
2003年以后,中小学少儿科普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国内图书类购物网站上显示的包括国外译著在内有受众为中小学少年儿童的环保科普相关读本140件。如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编著的《美丽乡村环保科普读物》、韩雪的《我们的家园.环保科普丛书 痛苦的地球》、马向于的《地球环保科普儿童小说》、宋广成的《中小学科普读本―环保生活100问》等。
此外,译著代表作有英国埃里克.查林的《写给孩子的人文科普书,改变历史的50中植物、机械、矿物》,英国泰普勒集团的《趣味科普立体书》、法国奥林维娅的《贴近大自然系列》和英国埃里克斯.菲利斯的《揭秘海洋》系列等。
日本核辐射事件发生后,核辐射相关主题的科普读本也应运而生,举学者不完全统计,各大图书类销售平台公开出版销售的有22种,如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科学防辐射读本》、《科学防辐射挂图》,黄山书社的《核辐射普及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何来不怕:正确应对核辐射》等。
二、环保科普作品与中小学教育体系融合存在的问题
1.环保科普作品质量问题
当前的中小学环保科普读本与中小学的主体受众接受水平有所偏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很多作品创作都站在成人的视角来简单化各知识点,特别是很多本土的环保科普读本没有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重新发现自然与生态的世界;
(2)环保科普读本说教形式容易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如采用文字和部分图片的方式强制灌输知识点,孩子很容易产生对抗情绪不易接受;当前环保科普作品的形式以图书绘本为主,音像资料等作品较少,文字画面没有视听双重作品形式转变,也亟待加入VR、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3)当前的环保科普读本很多是译著,环境背景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同化力,同时,很多环保科普作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内容交叉重复,如何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环境特色进行环保科普本土化,也是当前环保科普读本存在的问题。
(4)出版行业的竞争导致一些环保科普作品在出版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错误百出,如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科普丛书中的《解读人类与地球》系列一经出版就被反应很多未经严格审稿产生的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固然与当前出版行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相关。这种科普作品的粗制滥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质量。
(5)出版内容上,环保科普作品以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基础知识为主,环境法规的形象普及、日常生活如环境与健康、较深层次的大气、水、海洋等科普相关的内容较少。中小学生包括大多数社会民众都只有初级浅显的环保科普知识,而环境法已出台三十余年,普及面依然很低。
2.中小学环保科普日不暇给
虽然一直号召保护环境教育要从孩子做起,但在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即使学生对环保科普的小活动和实验有兴趣,教师的科普观念和科普信仰大都比较落后,学校教育大都推行应试化,升学率才是考核教师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标杆,当环保科普教育时间遇上语文、数学、英语等主体课时间,当建设科普资源遇上建设评估资源,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撞击必然导致科普教学与活动时间被挤占,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常态。
三、环保科普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融合
1.提升环保科普作品的创作质量
针对中小学生为主题创作的环保科普作品的深度不是越浅显越好,?S着中小学生教育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过于肤浅和泛泛而谈的作品显然无人问津,优秀的具有一定深度又不缺乏趣味性的中小学科普读本才有吸引力。站在社会文明的高度深度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贯入环境保护历年并以文字和图画绘本或音频多种表现形式所展示的更受欢迎。
2.促进环保科普创作的本土化
当前的很多优秀环保而普作品都是翻译过来的舶来品,如英国的畅销书《奇趣大化学》,改变为动画片广泛传播的法国的《巴巴爸爸》系列,其实,本土化的环保科普作品更贴合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如果能融入华夏大地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更能够被中小学生广发接受并传播。
3.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宣传普及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迅速、“互联网+”理念大量普及的今天,如何,中小学生接受环保科普教育的机会,不仅仅在校园、家庭,更多是这种新媒体的影响,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式非常严峻,要在社会形成环境教育的合力,号召更多优秀的科普创作者加入环境教育的行列,创作出更多有创意、内容新颖、有一定深度的优秀作品,扩宽宣传渠道。
4.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类环保科普实践活动
结合各类环保纪念日,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UI额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14日“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等环保节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如组织中小学生与环保组织、科技馆、博物馆等环保科普工作者参与环保科普讲座;举办各类环保科普知识竞赛、科普节和各类主题班会。鼓励中小学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包括生活中的环保小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政府层面提高奖励及支持力度,形成环保科普教育的常态化
为避免环保科普教育流于形式和场面,教育部门应加大科普教育在常规教育的比重,环境保护科学普及教育的课时编入教学计划、学校和教师必须按计划落实教学安排,避免出现科普教育被常规教育挤占课时的情况,同时,科普教育创作等成果适当纳入升学考核指标,提高科普教育的政策号召力。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时应适当加大奖励力度,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奖励对号召环保作品突破单一主题进行更丰富、更有艺术生命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号召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加入环境保护教育的阵营中来,对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常态化,环境科普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制有着深层次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畅游
虽然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但是,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还应当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借助课外的大课堂。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以教材为中心,将语文课堂引向课外,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多读、博读,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
1、为学生营造读书的气氛
小学生贪玩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外界环境的影响入手,为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气氛,让书香气弥漫学生的周围。首先,利用好早读课。早晨是记忆的最佳时期,大脑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和调整,如果学生能在早读实践集中精力,大声朗读,不仅能够完成对字、词、句、段的积累,还能够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正式学习“热身”。其次,创建班级图书角。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号召每个学生贡献两三本课外书,这样图书角就会有近百本图书供学生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读物,也促使他们在课余时间注意搜集好的课外书充实和更新图书角。为了检测图书角的功能,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所读的内容进行复述,或者谈一谈读后感,或者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在交流中碰撞了新的火花,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也激起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再次,创设家庭阅读氛围。除了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外,教师也应该利用家长会、家访、编印材料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将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的信息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能够与教师相互合作,在家里督促孩子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左右的课外阅读。
2、精心选择课外读物
首先,教师要为选学生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如《安徒生童话》《鲁宾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小鹿斑比》《诗经》《论语》《西游记》……这些启蒙性的课外读物具有深刻的思想、较高的艺术水准,能够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能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做事,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精神。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名人传记记录了某个名人、伟人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以及光辉业绩,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文学和历史知识,也能够增强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名人的经历和故事对学生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启迪他们思维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因此,教师要精选名人传记让学生阅读,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读一些科普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科普作品大多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学生既可以获得很多学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启迪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巧读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他们学习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这三种是比较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而逐步掌握这三种阅读方法。“精读”就是要明白所有的阅读内容,逐字逐句的阅读与分析,遇到不懂的内容就标记下来,向老师或家长请教;“略读”就是扫描式的阅读,只要掌握了大致内容即可,不用一字一句地分析;“浏览”适用于阅读网页和报刊,主要看标题和关键字词等,一般在搜集学习资料时会用到。
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仿写练习。阅读不是单纯的读,而是通过阅读有思考、有收获、有进步,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进行一些仿写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引导他们会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写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激发学生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会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当前,在“大语文”教育观的引导下,语文学习已经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开始走向课外,所以,课外阅读已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这个前提下,课外阅读已不单单是语文学习的点缀,而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很大的学习空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课外阅读当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发展,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争取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使学生畅游于书海,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当我写完作业后,我总会想起放在书架上的《小学生之友》,它可以让我沉浸于数的世界中;当我在下课时我也总会想起放在书包里的《小学生之友》;当我在梦中醒来时,我也会想起放在枕头边的《小学生之友》……
我几乎离不开《小学生之友》。它里面的国学启蒙栏用我最喜欢的充满乐趣的漫画的方式让我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的科普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科学小知识,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里面的每篇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深深的映入了我的脑海中。每当看到那些和我一样年龄的同学写的文章我都觉得很惭愧,暗暗下定决心要提高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也知道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智力乐翻天中,里面的智力小游戏正是让我过足了瘾,让我的思维更活跃在课堂上发言更积极。每一本《小学生之友》都有一首诗,它虽然简短但让我回味无穷……
《小学生之友》它让我对学习充满乐趣,让我“清除”完所有的作业后得到了放松,让我在课余时间收获知识,让我在心情不好时慢慢“天晴”,让我再醒来时做个美美的梦,让我的成绩有了提高,让我性格越来越好……《小学生之友》我快乐成长的好伙伴,谢谢你对我的教育,让我越做越好!
上饶县第一小学五年级八班五年级:杨竞韩
篇4
关键词 西部欠发达地区 农村中小学生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76-03
近几年,我国在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在教育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国民阅读的培养,尤其是未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但是当前社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对他们来说几近空白。如何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课外阅读的发展,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以求探索可资借鉴的办法,更好地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育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1.没有课外阅读读物
根据调查,有42.5%的城市家庭藏书量达50本以上,农村家庭藏书量只是城市家庭藏书量的一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藏书更为缺乏,97%的家庭没有课外书。城市家庭的父母经常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甚至不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近十年来,学校图书室的建立非常普遍,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如同虚设,学生无法利用图书室进行课外阅读,各村镇的农家书屋也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
2.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时间
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课外阅读起重要作用,父母的阅读观对孩子阅读培养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城市家庭中有96.1%的父母喜欢阅读,86%的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活动,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大约只有一层的学生父母有阅读行为,大部分农村家长没有阅读需求,自然不会想到为孩子创造课外阅读条件,也就无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处在信息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家长及孩子对“亲子阅读”闻所未闻,更因为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即使知道也不会奢望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充足的阅读时间是课外阅读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每周都开设有课外阅读课,留给学生阅读时间,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设立课外阅读课,学生在学校没有课外阅读时间,放学回家后要干活,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阅读兴趣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与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校的学生在课外书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别,中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童话故事书和漫画书,高年级的学生选择课外书的的范围渐渐扩大,喜欢阅读的图书品种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动物小说、侦探小说、校园小说、冒险小说、纯美小说等,有漫画书、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科普书、哲学书、军事武器书、杂志等等。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呈现出一种趋势:低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年级越高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越不浓厚。虽然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范围扩大,但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由于他们阅读兴趣减弱和阅读兴趣不全面,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不乐观,与中低年级学生相比,课外阅读兴趣有减无增。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落后,难以拥有课外书
近十年来,图书的价格直线上升,每本书定价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来说是一大笔数目,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有些酷爱阅读的中小学生迫于经济压力,无力购买图书,只能放弃阅读;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阅读的需求,自然根本意识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及重要性,因此他们不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真正投入到图书采购的资金几乎没有,每所学校的图书室都存在藏书不多、内容单一、内容不适、书本破旧等问题,由于缺少管理人员,图书室长年不开放,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室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在家在校都无书可读;还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片面追求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风气不能真正形成。
2.阅读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
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里仅剩老人和孩子,一部分农活和家务活就落在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后忙于干活,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再者,农村学生家长普遍读书少,文化知识水平低,没有阅读的需求,基本上不会看书、读报,还有些家长闲暇时忙于打麻将赌博,他们都不会考虑到孩子需要课外阅读,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3.阅读兴趣淡薄,大众传媒对课外阅读的冲击
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都抱有好奇心,所以一开始这些孩子对课外阅读抱有一定的兴趣,当他们的好奇心在阅读中得到满足,阅读的兴趣会变得浓厚。可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却因为课业负担重,学校和家庭藏书匮乏,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缺乏必要的阅读引领和指导,缺乏良好的阅读体验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之阅读需求无法满足,久而久之,这个兴趣会慢慢地消失。学生身处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动画片、连续剧、游戏机、电脑网络等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画面,形象逼真的设计,冲击力强的音响效果,对学生感官刺激强烈,学生容易迷恋进去。与课外书相比,学生们更喜欢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这些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的课外阅读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冲击。
三、解决策略
1.创造条件,开启阅读之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解决没有课外书这一问题。教育部门要提高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图书采购资金用于每一学年的新书采购,增加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及扩大图书的种类。发动社会人士、在校大学生为农村孩子捐书,人们可以把用过的教辅书籍、读过的课外读物捐献出来,增加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藏书量。学校应派专人负责管理图书室,定期开放图书室。政府拨款建立的农家书屋在图书采购时应该有的儿童图书,让学生在家在校都有书可读。教师应充分利用国家投入上百亿元建成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部分教师只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及探究学习这些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其实现代远程教育中少年文化这一版块包含了文史大观、人物星空、科普之窗、军事迷彩、戏剧欣赏一系列内容,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历史、人物、科普、军事、戏剧方面的阅读文章,如此丰厚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2.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需求,才会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以书为友、以书为乐。各地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热爱读书,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如图书馆可以结合中小学校“经典诵读”“故事大王”“演讲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进行“书香满校园――图书进校园”活动。进校园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有趣味性强的儿童绘本,又有培养动手能力、科普性强的图书,还有节选到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原著,如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自同名原著,课文《三打白骨精》节选自《西游记》,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等等,这些图书的选择很好地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知识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教师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重视阅读的教师,其班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就会好很多;反之,学生往往表现为缺乏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3.营造氛围,享受阅读乐趣
家长和教师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热爱图书,热爱阅读,子女对阅读的兴趣就非常浓厚。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没有阅读的兴趣,或者没有阅读的时间,但有益的阅读可以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条件,营造一个安静良好的阅读环境。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上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为了方便他们阅读,学校要定期开放图书室、班级要成立图书角,专人负责管理。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也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推荐选择图书。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阅读,学生阅读热情很高。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本乡镇本县城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图书馆存书量多,图书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4.选择课外读物,掌握阅读方法
(1)阅读内容的选择
健康、高尚的消遣性阅读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但庸俗、低级的消遣性阅读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污染。在此前提下,家长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意愿自由选择课外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书阅读,既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意志,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但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课外书的选择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依赖于教师。因此,在图书市场琳琅满目、学生无从选择的时候,教师在与学生一起阅读以及推荐图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阅读方法的指导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主要由学校教师进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的方式,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如小学低年级段的课文很多都是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而这一年龄段的课外书也大都是这一类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看图、想象、阅读。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能迅速地融入到故事当中,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学生可以结合教师阅读教学中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比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及段落的总起句、中心句,抓住关键字词、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既学到了表达事物的方法,又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外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发展想象、严谨思维,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从书本中源源不断地吸取营养品。只要学生热爱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将受益终生。《朗读手册》中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青少年重视课外阅读,全民族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可以改变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我相信一个飘着书香的家庭一定是个温馨的家庭,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一定是个美丽的学校,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一定是个有竞争力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2]朱寅年.农村家庭阅读环境需改善[N].中国教育报,2013,(01).
篇5
关键词 气象科普馆;科普宣传;防灾减灾;业务开展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38-0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势日益严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使气象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更加密切,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提升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推进新时期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开展,满足社会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迫切要求,气象部门以科学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重点,通过加快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场所气象科普功能,促进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增强气象科普基础性研究,丰富气象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面向社会公众大力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宣传。截止2011年10月,我国已有50多个气象科普场馆投入运行,共建成142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以此为平台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据统计,200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累计举办了4?000余次科普展览,接待参观人群500余万人次,共组织11万人(次)参加科普培训、115万人(次)参加各类气象知识竞赛,出版发行了近50万册科普图书,制作播出科普影视作品5?000多部(集),发表气象科普文章近9万篇。中山市气象科普馆是广东省地级市中最先进的同类展馆,自开放以来,为全市的科普推广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凸显出了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气象科普馆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
气象科普馆是气象部门与社会公众直面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气象部门对公众进行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开放;通过对气象科学的宣传和普及,达到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高的目的;气象科普馆一贯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充分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来更好的发挥科普宣传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社会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认识,树立气象行业良好形象,展示气象事业高科技水平和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新成就,增强社会公众气象科学意识和环境意识,让气象科技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气象科技。
中山市气象科普馆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按照“让社会了解气象、让气象服务社会”的宗旨,突出气象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着力宣传气象科技在服务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在科普馆700 m2的展览空间内设立气象观测设备和卫星、火箭等各类模型,利用声、光、电技术,以精致的模型和精美画板以及灯光投射塑造的神秘气氛浓缩展示了天气预报技术、气象卫星探测技术及国内外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等气象科学各个领域。中山气象科普馆作为市科普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活动场所,也成为成年人提升科普素养的好去处,实现了科学走进群众、群众理解科学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知识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全市人民的好评。
2 气象科普馆建设现状及创新
中山气象科普馆充分运用视频、声频等多媒体技术,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科技特色。近两年来,气象科普馆及时更新并增加科普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时刻带着浓厚的兴趣关注最新科普知识的气象知识,推动气象馆科普工作延续不断。
1)气象科普馆设置观测仪器,可供参观者动手操作,一改抽象科学的枯燥性,增添了参与乐趣;展厅运用视频技术和虚拟技术配置的实物模型如龙卷风、静电发生器、闪电仪等,让参观者亲临自然现象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充分利用声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展示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科技特色,并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将展示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虚拟技术使展示内容生动形象,如中山市气候资源、气象观测的历史变迁,现代大气探测手段实地演绎等。参观者还可模拟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在蓝色布幕前指点“风云变幻”等;还可以在虚拟放映室感受腾云驾雾的感觉,体会空气稀稠密度不同下产生的“海市蜃楼”折射现象。
篇6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我校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切切实实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为期一周的科技节活动已经结束,现将活动小结如下:
一、“科学创新、低碳生活”为主题班会
百家湖中学每班都围绕主题“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对科技创新、低碳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掀起一股科学创新的热潮。
二、科普手抄报比赛
结合科技节"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主题,全校同学一起投入到科普手抄报创作活动中来。通过漫画创作,学生们对科普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展示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广宣传。
三、校园宣传
积极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等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将节能、节水、节电、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课堂、进校园。
四、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弃的包装盒制作了了一辆辆精美的小车和手工艺品,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东西可一再利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利用树叶,广告纸,果壳等废弃物,通过加工设计,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制作画,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破损的乒乓球、易拉罐、泡沫、报纸,包装盒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废弃物品,经过我们同学的一番精心设计,"摇身一变"成了造型各异的风能小车。虽然我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是绿色能源的一个缩影。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能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本次科技主题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创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促进养成了节能低碳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通过活动,学生纷纷表示要将在学校中学习的节能方法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让大家齐动手,共同保护好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使它创造更大的财富,大家一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在区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立足社区,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良好氛围,歌颂表扬思想道德高尚的好人好事,传播贴近居民生活的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使辖区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复兴路社区在科普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健全组织网络
社区主任亲自抓,其他群干主动出点子提建议,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明确书记分管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张海丽为组长,社区群干为组员,有九人组成科普教育基地的领导小组。党员、中心户长为主体的退休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科教领导小组的自身建设,是科普进社区为创建科普文明社区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社区科普教育建设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学习制度,统一思想认识,社区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普领导小组一般人首先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开创科普事业新局面。建立健全科普教育的资料台账。现已按上级来文、组织机构、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五个目录列入台账,使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宣传发动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和组织学习。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让科普活动深入人心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断开展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健康知识、运动与健康等多种知识穿插期间。使居民在娱乐中接受科普教育。为了确保科普活动的定期开展,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我们有计划、有内容、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措施落实到位。自成立科普教育共建以来,我们已开展数次科普教育活动,平均两月1次,达300多人次。
四、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进行科普宣传。
在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各类形式的科普宣传,开展反对、家庭养生、文明生活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社区工作重点的变化,宣传不同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坚持传播贴近群众的科学知识为出发点,让广大群众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用科学来指导生活。针对本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居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科学知识提供便利。搞好社区科普教育,是社区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着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育,帮助居民确立科技兴市的认识,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科普教育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科普素质,xx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及时将文件转发各学校,对科普宣传工作作具体安排布置,并及时进行指导检查。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科普活动氛围
1、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张贴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进行科普宣传。
2、利用周一集会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科普知识,部分学校还组织开展以环保、节约、食品安全等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科普宣传进课堂。将科普宣传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小学结合《品德与社会》、《生命·生活与安全》,中学结合《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5、2月下旬至3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共青团xx县委、县教育局、县环保局联合开展了“生态xx·鸽子花都”绿色环保主题征文活动。
三、切实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普宣传紧密结合,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如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微机竞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小实验操作、组办科普讲座、组织科技参观及科普采风活动、科普图书阅览、科普影视播放、办科普宣传专栏、撰写科技小文章、编辑科普剪报等;举办了科普板报、科普知识手抄报竞赛、环保故事竞赛;开展读科普文章、写科普作文、画科幻绘画活动。
篇7
关键词: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77-02
一、引 言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极大的小概率灾难事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死亡失踪人数达80000多人,倒塌房屋312.8万间,损坏房屋1560.9万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使很多的人失去了家园,很多人失去了亲人,灾难性的大地震使人们再次感到了地震的危害和自然的无情。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呼唤我们要加强地震科普工作。[1]
二、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必要性
(一)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要求更为迫切。而地震作为一个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随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人们对综合防御,防震减灾的期望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能力。
(二)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地震活动的频率高、强度大。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我国约占35%。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如台湾、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1920年的宁夏海原地震死亡人数达23万之多。1976年的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死亡达80000多人。
(三)加强地震科普宣传的力度,提高人民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由当前世界各国地震预报总体水平不高决定的
大家知道地震预报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在历史上虽然有过成功(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比较成功的地震预报(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但是由于目前人类对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准确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所以,要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预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必须要进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以提高大家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和自觉性。同时由于有了地震知识,可使广大群众增强对地震谣言、误传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大大减少无震损失。
(四)地震科普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地震发生是有效减少伤亡的重要因素
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小学生。造成中小学生伤亡的主要原因,除了学校建筑抗震能力差等工程性因素外,也包含有地震科普知识教育长期被忽视的因素。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注重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地震紧急疏散演习,24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完成紧急疏散,无一伤亡。与此对应的是距离震中约800公里的钟祥市胡集小学在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却有18名小学生因拥挤踩踏致伤。由此可见,每个社会成员要将地震科普知识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三、当前做好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应采取的措施
(一)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地震科普宣传
一是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其它媒体,以新闻采访、地震知识问答和对汶川地震的报导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二是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和公务员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利用各级领导和公务员党校和行政学院学习进修的机会举办专场的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并组织参观地震观测台站,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地震工作重要性认识;
三是加强对基层群众地震科普知识的普及工作。地震部门组织人员进入街道和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四是加深广大群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地震科普知识的常规宣传要与重点宣传结合起来
常规宣传是面对全民的地震知识普及性宣传,宣传内容以普及地震科学常识,工程地震、工程抗震知识,有关地震工作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地震科技的进展为主,目的是提高群众的防震意识和交给群众防震知识,提高群众识别谣言的能力,克服恐震心理,抑制谣言的发生和传播。常规宣传一般不要搞宣传,造宣传声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在常规宣传的基础上,适当有重点地加强宣传力度和频率,突出减灾的主题。向群众讲明震情形势、发震背景,宣传政府的综合防御措施、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各种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知识、灾害保险知识,使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有时在发生较大地震谣传的地区,要强化辟谣的宣传。与此同时,也要积极的巩固应急宣传和救灾宣传。根据各个环节的针对性不同,宣传工作的计划、内容和方案均有所不同。将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扩大宣传面,突出宣传重点。
(三)加强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的建设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校的学生。造成这重惨剧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校建筑抗震能力差;二是长期忽视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我们在提高学校教学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增强教室安全性的同时,要把对师生进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的建设作用在于,在学校开展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在校学生的灾害防御能力较差,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速度比较快。
第二,在校师生比较集中,容易进行集中宣传,集中培训和训练。
第三,每个学生都可以作为一个小宣传员把地震科普知识带回家,从而把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更广。
(四)大力加强农村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住房大都没有考虑抗震问题,农村住房基本没有抗震设防,由于农村民居建盖主要依靠农民自建,只有增强农民的地震科普知识,强化地震安全观念,才能提高农村住房的抗震能力。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通过科技下乡、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地震知识,以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五)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进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通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各级政府以及省、市、县地震局工作部门可通过电视、电台开展科普专题讲座、报告会,利用互联网建立科普网页,利用报刊媒体等进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普及;还可以建设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常规宣传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地震科普宣传品的制作上我们可以采取编制《地震科普知识手册》读本和地震科普知识传单,地震科普知识展板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画册。VCD光盘等声像资料。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编制《农村地震科普知识读物》、《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读物》、《家庭地震科普知识读物》、《震后地震知识应急读物》等科普宣传读物。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30-02
传统灌输的教学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学生,语文这样的基础科目也需要学生更大的兴趣和教师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合理发展信息化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变传统单一的直传式教育为多元化的信息化教育。在基础学习阶段,动态的语文教学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多渠道的阅读能够以额外阅读电视影像、网络语言和图片、游戏等形式活化枯燥的语文学习。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考虑到国内教育的应试需求,信息化教育更适用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启蒙阶段。
1 关于小学语文基础学习
目前的学前教育已经将大量的识字和简单的经典学习纳入了幼儿园的课程中,这一代小学生与曾经的同龄人相比,在语文基础的掌握上有优势。但是现行的语文教学依然从拼音、笔画开始,从基础教学的目的上来看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过基础学习。在基础学习的初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教学,将字形的拆解动画、读音和拟声词的发音、象形字的演变等手段应用于单字的识记等原本利用黑板不方便施行的教学。学生在可能已经重复的教学内容上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兴趣,同时动态的语文教学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过去需要死记硬背的常识和基础理论也能通过多媒体的传递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能得到相关的学习信息。完成字词句段的学习后,如何掌握母语的应用往往是学生头疼的课题。以图片和故事为开端的诱导式写作过于死板。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已经度过了幼儿期对外在事物的求知渴望时期,但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对语文应用的帮助还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外,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自主吸收书本知识外的信息,特别是有大量的文字涉入,而非书本死板的课文。活的信息也能避免那些老旧的错误重返书面。
2 关于多渠道的阅读
传统的老师和家长会单一地界定书本,甚至认为课本就是阅读的正确来源。笔者不鼓励小学生去阅读超出年龄接受范围的文字内容,浅显了解即可,但在“阅读”的把握上,依赖多媒体的进步,多渠道的阅读对语文教学十分必要。
阅读不只是读取书面的文字,电视影像、网络语言和图片、电影和音乐都是有效的额外阅读。在保证课业完成的前提下,多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来延伸自己的阅读。学生完成了从苦涩的读书到主动地接收外来信息的转变,有朝一日这些阅读都会反馈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无边界的阅读要在家长过滤把关的前提下进行,但是家长也不必因为阅读内容的一些属性而排斥,例如动画片和游戏。好的动画、游戏有着不亚于一本好书的信息量,更强的娱乐可玩性也能抓住@个年龄段的学生。与其逼迫孩子读经典,一起进行游戏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3 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
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授的互动教学,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允许学生与教师的互补式教学。课堂内容除了完成原定计划外,实时地从网络和多媒体中派生出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小学课文中数量较多的科普类文章。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是按字词理解――句段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这样的流程进行。科普类文章的特点即是科普性的乐趣,这就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初衷有了挑战。教师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可能不足,而学生在学习死板思路时,势必对科普类文章的主体产生乐趣。通过网络和课题的演示,枯燥的学习也能有额外的看点。
实际课堂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难题――大纲规定的背诵内容。特别是00后这一代小学生,对背诵内容的反感和排斥尤为明显。如何在不逼迫学生的前提下完成这些规定项目是使历代教师闹心的问题。各类古诗文经典的选段都有动画、讲课或者老题新解的新模式,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借助多媒体,而不是了无生气的口口传诵。学生能主动接受这些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
4 多元的课堂教学
自从web 3.0构建成熟,网络课堂的使用成为课外学习的主流方式之一。离开教室的自由学习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样的课本能有多样的读法。例如,国外与国内学生学习《辛德瑞拉》的模式。虽然应试化的标准尚且不能回避,但是在课堂下,学生完全有必要去补充课堂上缺失的那一部分。信息技术的便利缩短了多元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不只是中文内容的学习,适当地学习外语中的用词、行文技巧并新兴运用到语文的学习中,也是开放课堂的优势之一。
在线课程学习交流,对小学生的可操作性还略显不足。教师在课下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与学生平行,互相探讨。除了课堂的学习,互动式的作业和争论也是一种对学生语言驾驭能力的练习。教师在网络上发出几个争议性的命题,学生通过检索和研究,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证明解释,学生间相互争论直到有理可据,令人信服。
信息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智能化的人机对话,目前已经初步可行。学生在挑战计算机时,完成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项目,将其与机器的博弈和学习相结合。
5 电子书包实验的若干启示
电子书包虽然能减轻学生实体书的承重负担,但是“书”本体的匮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完全电子化的教学意味着传统书本必须一并电子化。但是目前电子化普及的可行性依然在讨论阶段,也不是所有家庭和学校都能够承受额外的教学成本。现在依然是实体书和电子化教学结合的效果更佳。信息技术的外延还达不到深入教学的阶段。
家长对电子书包的实际使用基本满意,孩子都喜欢电子产品,将电子书包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高。为此特别搭设的网络平台也能方便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不过在笔者的观察中,电子化教学最为短板的正是语文科目。不同于数学的系统性,英语的外语属性,语文就是文字和文字使用的技巧,改变了受体,但是教学过程和传统模式并有太大变化。长时间的电子显示对孩子的视力影响是一方面;学习内容不方便直接反馈,过多的文字输入也会影响学生的笔头功夫。越来越多的人指责键盘使现代人忘记了手书,虽然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识字学字上有不错的效果,但是文字最终都要落在纸张上,这才是学生需要的语文学习。如何平衡教学改革和长期效果是下一周期需要面对的问题。
总的来说,对于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长处。信息化社会的环境下,孩子从小接触电子设备,在学校没必要回绝科技的同步。在稳定成本的标准下,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对学生和教师是双赢的决策。语文这样的基础科目需要学生更大的兴趣和教师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这一代的学生。合理有效地发展信息化教学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 徐晶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篇9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普及;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79-02
一、加强科技普及能够促进创新创业
(一)科技普及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推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普及也是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加强科技普及是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先进文化的发展,还是民族精神的弘扬,科学技术普及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才能使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风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科技普及工作的加强,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人民群众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进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并在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普及能够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普及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既丰富了科技普及的内容,也能够为科技普及明确方向。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那么科技普及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科技普及;而没有科技普及,人民大众就会对科技失去兴趣,科技创新就得不到社会支持,创新成果也就没有了去处。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要为人们所掌握,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科技普及工作。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并已成为支撑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基础。
(三)科技普及是科技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的需要
加强科技普及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技普及发展方略”,就是要推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并通过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此参与现代生产和交往,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高素养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使人民大众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使科技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具象化,充分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科技普及,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水平和技能,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劳动者队伍。
二、科技普及服务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普及的内容和方法存在着缺憾
一是科技普及的内容和方法存在偏差。科普的实质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但现实的科技普及活动较多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较少顾及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科技普及的内容也比较陈旧,贴近大众生活、工作的内容偏少,实效性差,科普教材缺乏鲜明个性和可读性。二是在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时,较多注重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它的人文价值,存在着急功近利等行为和现象。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还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三是科技普及较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忽视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现有的关于科学技术普及的地方立法中,将科技普及内容只局限于自然科学,较少涉及社会科学内容的普及,并且科技普及作品大多没有被当作科研成果来对待,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二)学校教育滞后于科技普及发展的需要
一是家庭没有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科普启蒙教育。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通过对小孩采取讲科普故事、做科普游戏等具体形式,切实让小孩体会到科学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其从小就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家长由于受自身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科普启蒙教育。二是学校科技普及教育较为滞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科普水平的基础性工程。不过,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中小学校更多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再加上科技普及教师的缺乏,它们很难顾及对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科学思想等方面的培养。三是科技普及专门人才缺乏。由于历史的及现实的原因,科技普及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投身于科普事业的人员多以兼职为主,难有集中精力思考科普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的习惯,这也使得科普工作没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创新创业的作用。
(三)科技普及规模小,设施数量较少
一是科普场馆的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公众对科技知识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普场馆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领域,在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过,重庆全市各区县的科技场馆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并且有部分科普场馆的展品缺乏创新,简单模仿、相互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二是科普场馆的使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科普场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管理者缺乏提高利用效率的积极性,普遍存在不求发展壮大、但求平安无事的消极意识,使得科普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而且科普内容大多还停留在以图片文字展板和实物的展出为主要方式,互动性不够,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缺少参观体验的欲望和兴趣。三是科普设施建设经费缺乏,政府的投入依然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资金来源有限。大部分科普设施建设基本上是政府投入多,社会参与少、民营资本成员共建场馆更少,部分科普场馆在建成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
三、推动科技普及服务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优秀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也是服务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一是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提高优秀科普资源的社会利用度。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科普宣传资料、建立科普网上课堂、开发科普趣味游戏网站、完善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快速、直接、互动性良好的传播媒介,建立科普知识渠道,使优秀科普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二是围绕重庆全市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按照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和实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以整合优化现有科技资源配置为主,辅以必要的增量投资,规划建设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知识产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对创新创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着力提高科技普及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三是加强与重庆全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合作,构建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借助媒体开展对科学思想、科技发展动态及科普活动的跟踪报道,不断扩大科技普及的受众面。
(二)提升科技普及的实效性与社会效益
一是要丰富科技普及活动内涵,提升科技普及活动质量。科技普及能够传播科技知识及启迪民众的科学思想。随着公众科学意识的增强,科技普及的主体不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凸显出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因此,科普活动要从受众、内容、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通过趣味性互动式体验科普,使之既能提高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又能达到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科学思想的目的。二是注重科技普及的实效性。在科技普及中应当注重公众在活动中学到了多少科学知识、掌握了什么样的科技技能、达到了什么层次的水平。而要做到这些,既需要提升科技普及的质量,更要重视科普的实际效果。三是提升科技普及工作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多部门联动开展科普工作的机制,借以提升科普改造的社会效益。诸如可以通过尝试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组织科普专家在中小学,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开设常规化的科普课堂来联合开展科普活动,以扩大科普的受益面,切实提升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
(三)推进科技普及走进社区,提高服务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成员所谓的单位及组织属性逐渐减弱,而基层社区由于其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从而成为了新时期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切入点。一是开展多层次的社区科技普及活动。社区居民是不同层次的个人,他们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科技知识需求。可以根据社区各个层次及不同人群的科技需求,通过开辟多种途径,普及身边科学、医学知识、自然现象和健身之道等,这既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能够扩大科技普及的宣传面和影响。二是打造创新创业社区。社区居民尤其是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因此,通过创业社区建设试点,为优秀的年轻创业者搭建聚合平台,并通过社区创业动员、创业培训等渠道,广泛发掘社区中潜在的大众创业项目推荐给相关职能部门或企业,加快众创空间与基层社区的对接,这既可以推动社区居民尤其是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也能够推动社区企业与孵化器资源的对接,从而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篇10
【关 键 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德育环境;课外读物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44-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精神需要的教育是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学校要利用一切可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精神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范围,就是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形成和满足他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需要和兴趣。”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爱读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四、十五岁还没有积累起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二百本书,这些书他是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通宵地去阅读的(就让青年人有时候也度过一些不眠之夜也好),那末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1]
当学生徜徉在自己喜爱的书的文字和图画之间,实际上他们正在和文字承载的思想对话,引发了他们和作者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当代社会各种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的形势下,学生的课外读物表现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面对种类纷繁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的选择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是否能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亟待深入思考的。近年来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中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让小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在肯定学校这一教学策略的同时,来进一步关注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的类型,从中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现状
在大连市一所小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广泛,最受欢迎的是故事和漫画类,虽然科普、名著类有所显现,但比例仍然较低。[2]昆明市8所小学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依次为文学故事、卡通漫画、科普知识、教辅材料。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外读物的类型选择了漫画类。[3]江苏南通一所小学的学生中男孩明显喜欢看卡通书,相对而言看历史和名著比女孩少。[4]从金华市四年级某学生的家校联系本上语文作业一栏中显示出该生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内容。其中儿童文学类的有《寄小读者》、《儿童文学选刊》;中国古代文学的有《弟子规故事》、《宋词》;科普类的有《快乐科学》、《昆虫世界历险记》;当代作家文学的有《同桌冤家》。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较广,对当代新兴的卡通漫画类书籍呈现出较大的心向。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这一现象,我们试分析这类书籍的特点,以寻找其赢得学生钟爱的原因,并且思考这一现象带给学生或者学校教育什么影响。卡通漫画类书籍与其他类型书籍的最大差别是文字少,往往是在连续的画面上配上短短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语气词,如“啊”、“嘿”、“哇”等。跟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卡通漫画的展现形式简约、夸张,从这点来看比较接近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尽管如此,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发展着的个体。
二、德育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关系
德育环境内涵要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和物质形态的因素;二是制度规则的因素;三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第三方面的因素具体存在的形态表现,大至社会各种学说、思潮、多元的价值观及社会导向、社会风气、社会心理等,小至校风、班风、家风等,菁芜杂陈、层次不一,并总是处于不断的碰撞、交融、衍生、变化过程中。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像制度和规则那样主要通过外在的规范来约束引领,而是通过人们自觉的内化认同来改变人们的精神内核。[5]古人常说:“文以载道”,古今作家将他们当代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目的和价值呈现在作品中。小学生在阅读一些课外书时,一方面在努力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念的碰撞引发出对世界、对生活新的思考。在当代社会各种题材的读物中大部分是作者的精心创作和出版社仔细校订而成的,既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又从促进其发展出发。不具备完全的判断能力的小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能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更多的启发,然而市面上也不乏充斥着一些不合格的课外读物。有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谋取更大的利润,将一些极端心理或行为编成卡通漫画书。例如,最近在一些小学生中间广泛阅读的名为《阿衰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位小学生在校总是做出违背学校纪律的故事,比如上课睡觉,挑老师的毛病等。这种类型的书籍给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小学生由于价值判断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再加上这一年龄段孩子出现的逆反心理,他们会表现出对这些书中主人公的问题行为赞同或者钦羡的感情倾向。而这一倾向的发生并保持着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行为。
三、以优化合理的课外读物结构促进德育
从上面我们对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内容结构和这些课外书对孩子品德形成所起的作用,我们急切需要再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为孩子们找到能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优化合理的课外读物结构。这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一)学校推荐优秀读物,组织读书会
学校是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来源。学校教育决策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学校在制定学年计划时可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纳入其中,组织各年级各科教师共同讨论制定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推荐表。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将推荐表发给对应年级学生,并告知家长有关事宜,学生可参考推荐表上面的书目筛选阅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指南,减少盲目选择的风险。
现在小学生阅读面大大增加了,但是学生阅读后的效果如何是学校经常忽略的方面。家长有时会抱怨课外书年年买,但是也不见我的孩子思维有多活跃,思想有多开阔。有的老师也认为拓展的阅读并没有给学生思想内涵、思考方式上带来多大的改观。我们反问一句:学校或者家长是否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思想观念呢?回答可能是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供过这样的机会。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为学生搭建起抒发自己心得体会的舞台。读书会是个人展示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以及阐述读者对本书的评价或者得到的启发,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得以表达的途径之一。学校组织读书会,并由各年级各班分别举办。读书会的类型可以多样化,按内容分有主题式、自由式等;按形式分有个人汇报、小组汇报等。当我们在读书会上看到学生自由地阐发自己对所读的书的见解,同学之间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辩论时,我们会感慨:学生的思想已经得到了提升。
(二)家长积极引导孩子选择课外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对孩子的学科学习非常关注,从监督孩子家庭作业到教辅资料的选择都层层把关,努力想让孩子各门学科的成绩遥遥领先。当孩子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所阅读的课外书的质量,更少考虑有些书对孩子成长的潜在的消极影响。家长应该摒弃这一传统做法,在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家长要发挥他们的权力对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喜欢看连环画之类的书籍,家长在接纳孩子的意见的同时陪同孩子一起选择,以同情同理的方式帮助孩子挑选内容健康,易启发孩子思考的漫画书,如益智类、侦探类、历险类。有了家长对孩子阅读书籍的正确引导和适时监督,可以预防孩子盲从地去阅读那些内容有悖积极思想和行为的书。
(三)政府加强对出版社的管理,社会加强监督
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选择优化合理的课外书上起到指引的作用。而一个良好的课外读物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的。首先,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要继续加强非法和不健康图书的打击。此外,政府可征集有关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出台学生课外读物出版的标准,以供出版社参考。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出版社的校对工作不定时地抽查,责令其舍弃出版或重新编排不符合标准的出版书籍。其次,从社会大众的作用看,应当发挥社会舆论效应。政府的职能手段固然对规范课外书籍出版起到宏观控制的作用,但是仅靠政府无形的手并不能对广大的图书市场完全规范化,也会有漏网之鱼的可能。而这时社会大众的全员监督就起到了完善政府机制的作用了。具体来说,社会各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课外图书的优化合理性。第一,时时关心各个时间段出版的学生课外书籍。政府可通过建立一个公告各时段新出版的课外书的网站,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论。另外,社会成员也应该经常走近书店,走近学生,翻阅学生所读的书,了解学生阅读的内容。第二,积极举报不健康、不合理的图书。政府要成立一个处理不法图书的专门机构,保证社会成员举报有门,报而有应。这是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净化学生课外读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殿坤.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观点概述[J].外国教育资料,1980(1):9.
[2]卢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3]周弦.昆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