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演讲稿范文

时间:2023-04-07 23:3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规划演讲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规划演讲稿

篇1

首先我要感谢xx学院 给了我登台演讲的机会,让我离我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你在梦里才想的事情么?梦想是你连做梦都在想的事情!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差别,但是意义可就差远了。

如今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的梦想去哪了?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该往哪去?

我叫xx,身处于xx学院,我想做一名宠物医师。然而我该怎么走下去?

对于我而言,梦想不仅指单一的人生目标的确立,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生活事件,而是面临着许多生涯角色、生活目标的选择与建立,面临着一系列认知活动与行动的历程。我要做的就是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像飞龙一样飞在高高的天上,更易于接触到德高望重的人。所以在今后的在校学习生活中我会注重培养自己的野心,锻炼自己的魄力,也就是说在对待事物上一定要敢想、敢做,这样才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最完美的铺垫。

我们现在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就业难,甚至有的人提出了“毕业等于失业”的悲观言论,但是我对于本专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当今世界高速前进,动物医学不再只局限于畜牧业,而是发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及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医药业等诸多领域,我们动物医学专业的道路注定是一条越来越宽的阳光大道。

确定了目标,选择了方向,便要风雨兼程。我要积极地去了解这个领域的一切知识。在我国北方宠物行业还不是特别发达,我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宠物行业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了解我国其他地区宠物行业的情况。单纯的文献资料根本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更需要利用网络去结识天南海北的人,无论是本专业的还是其他专业的,无论是喜欢宠物的还是不喜欢宠物的我都需要去接触。这样我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他们所在地区宠物行业的发展情况。所以我给自己定下了“结天下益友”的短期目标。

篇2

一路欢笑、一路欢歌,我度过了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可是即将毕业,来到职业人生的路口,却一度孤独不安。迷茫之中,是职业生涯规划让我找到了新航路的灯塔,绘出了新旅程的地图,而今我又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朝着太阳的方向,出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从360°评估视角看,在家长眼中我是调皮活泼,喜欢幻想、不断奔跑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我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同学眼中我聪慧敏锐又善于组织调度;在朋友眼中我个性张扬,敢想敢做。借助mbti和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测评,我找到了与我个性、兴趣、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匹配的职业方向:我是esa型,适合在企业、社会和艺术相结合的领域工作。

综合考虑,我选定了3个职业目标,一是自主创业,二是新闻记者,三是娱乐节目主持人。这三种职业目标都是以传媒为核心,以我的兴趣特长为半径所做的选择,相关性高,可迁移性大。借用职业决策平衡单技术和创业兴趣测评法,我将目标最终锁定在自主创业,创办sunflower青少年旅游杂志。

与其他的孩子以一样,我从小就酷爱旅游,立志走遍世界。旅游可以增长见识,释放心灵,健全个性。 但是中国的孩子学习任务重,外出经验少,安全隐患多,家长顾虑大,实现旅游梦想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要创办一份面向青少年的旅游杂志sunflower,向那些既要读万卷书,又想行万里路的青少年介绍适合她们知识需求、兴趣特点的旅游路线和旅游分享,传播平安、健康、快乐的旅游精神。

根据swot分析,我的机会在于2.5亿青少年读者群,有80%的青少年期望借助旅游杂志预先满足旅游愿望,而专门面向青少年的优秀杂志至今还比较缺乏。旅游杂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以吸引大量的读者和广告客户。如今国家给予大学生非常优厚的政策支持;而我校创业孵化中心又为我们提供了创业实践平台。

我的个人优势在于理解青少年,热爱旅游事业;既有敏锐的直觉创造力,又有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有激情又有理性;善于思考又善于表达,敢于行动。

在大学期间,我曾多次主持宜春市大型旅游活动,例如“百万青年游宜春”、“月亮文化节”等活动,在创业训练营又有不俗的表现。下面播放的就是我在完成实习任务时的片段,请看大屏幕。

创业者光有激情与自信是不够的,还要对自己的弱势清醒分析、理性应对。

而我的弱势不是旅游专业出身,感性知识丰富、理性知识不足,编辑制作出版的行业经验不够。我的挑战在于未来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意识。

篇3

【结束语】

自2013年6月高考失利,到9月初入科大,到2015年1月大一第一学期结束,一直到我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之前,可以说我的生活是一团乱糟糟的,没有详细的目标,如同在大雾中行走的路人,每天被洗衣服、洗澡这种繁杂而琐碎的小事情所纠缠,盲目跟随他人的脚步却不知自我,总是怀念过去却不可追。本来也许大学这四年我可能会一直这么浑浑噩噩地走下去直到毕业,但是因为职业规划大赛,我开始认认真真地思索我到底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我开始真正地反省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真正地朝着自己渴望的方向和未来风雨兼程。也许心中早就萌发了想要改变的种子,但是迟迟没有成长发育,职业规划却如同一场滂沱的春雨,刺痛内心的同时也敲醒了我自己。

职业规划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东西,这些不仅仅是一份规划书带给我的东西,更是做职规的这个过程给予我心智上成长和战胜自我勇气。

2014年3月9日,是我职规生涯的开始。一开始我对于这个比赛并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兴趣,同时也由于自己并非能够沉下心来坐在电脑面前敲击一份冗长繁杂的人。之所以参加这个比赛,是因为部门学姐的鼓励,她的鼓励让我相信我能而且也必须能去制定这样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学姐当时给我发了一份她那时参加职规赛的模板给我,看到那份模板我才发现原来一份略显枯燥乏味的职规书也可以显得亮眼而充满魅力。以前我是有些骄傲的,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当我真真正正地开始沉下心来做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的不容易,那些自己以为能够熟练操作的word拥有足够强大秒杀我一切耐心的能力,一遍遍操作,反反复复不顺心,做出来的每一页职规书格式排版都难看的不行,原来自己之前所谓的统统掌握、熟练操作不过是皮毛。那天,我从晚上九点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每做一个部分便发现一次自己的无能和渺小,我做的职业规划书和学姐做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无法超越甚至无法平齐只能模仿,力求更“像”。

2014年3月10日,下午4点左右我才将自己的职规书交上去。晚上接到同学通知去参加职规初赛,我知道真正的职业规划之路开始了。上去面试的时候我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自己的演讲稿,所以简简单单的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外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书的理解。虽然讲的有些逻辑混乱,但我把自己所要讲的东西都说出来了,没有底稿,也没有事先的准备。

2014年3月16日,复赛就在17日,。下午我和指导我的学姐联系好了,本来没抱多大的希望学姐会真正地用心辅导我(因为之前参加其他比赛,指导学长学姐都太忙,几乎没有管过我)。以偏概全总是不正确。结果确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那天晚上,学姐帮我看过我的职业规划书和PPT后,打电话给我,一页页地挑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个个教给我对应的改进方法,电话打了40多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我心中的温暖一点点满溢。无论是她之于我还是我之于她都不过是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她却如此认真悉心毫不吝啬地帮助我,为我铺石垫路。无数次想过退赛,因为自己时间规划的不合理,任务没有完成以及觉得自己真的不行的胆怯和恐惧。但那天晚上我像打了鸡血一样,重新拿起自己的职业规划书,一点一点按照学姐说的修改完善,一开始参加比赛可能真的只是抱着拿奖的念头,但是那天晚上我只是纯粹的想要对得起学姐对我的付出和帮助。

之后几位学长和学姐都帮我改过PPT,结果并不重要,但是他们在这中间的用心、认真和不吝惜让我所钦佩,我觉得很感动也想要成为和他们一样温暖的人。

复赛中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有一些人的优秀是内在的,虽然他们平时看上去为人低调内敛,平凡而普通,但当他们站在舞台上说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他们熠熠生光。这是舞台的力量,同时也是梦想的力量。

参加这次职业规划大赛,我所得到的我想是远远超过我所付出的,虽然我曾做职业规划书做到凌晨,不敢去阴森森的厕所,虽然我也曾大晚上被抓出去培训,虽然因为做它我满心焦虑、精神恍惚,跌过几次跤,掉过几次泪,但是我也因专心致志做一件事而感到满足开心,我跌倒却可以自己一步步重新爬起来,我害怕却可以自己克服恐惧,我骄傲却更明白别人的付出,我掉泪却可以自己抹掉不寻求安慰。我懂得了别人的优秀,我开始踏踏实实一步步走脚下的路,不再妄想一蹴而就;我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帮助,我开始真心不计代价的想要对人好,给予别人同样的温暖;我明白了认认真真做好事情的难度,我开始专心致志,不再三心二意;看到了别人闪光的时刻,我发现舞台不单单属于某一个人,比我牛逼的人比比皆是,我开始不浮躁耐下心来提升自我。

篇4

关键词:哲学教学;学风;培养途径

一、学风与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校园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大方面,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最高层次,又可细分为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和校园人际关系建设,而学风建设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进而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有鉴于此,课堂教学中对学风的渗透和培养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势在必行。

二、马哲教学中的学风培养途径

(一)马哲教学中学风培养的基本原则

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最本质和最一般的问题,内容因高度凝练而显得较为抽象,这无疑会给学习带来困扰,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仍不够到位。但事实上,哲学原理无一例外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还原到生活中去,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状况进行讲解传授——即加强教学法中的“备学生”,让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让高度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感觉哲学每时每刻就在身边,如此一来,既传授了世界观,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方法论。要实现上述目标,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入探究式教学,其本质是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实现半自主学习并自觉深化认知,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践行哲学方法论的过程、成为世界观和德育培养的过程、成为学风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养成过程。

(二)马哲教学中的学风培养途径

1.课前演讲

一般安排在正课之前,根据班级人数以学期为界统筹安排,每人3-5分钟,讲述的内容可以是时政新闻、哲理故事、亲身经历过的有教育警示意义的事情,也可以是学生个人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在演讲之前需要事先告知学生做准备,如有必要需附交演讲稿,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需全程认真记载并组织评价内容,演讲后可邀请其他同学先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了解演讲效果,又可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非判断以及认知程度。如果学生有分析失当之处,教师可以在总结性点评中给予干预,引导学生的世界观进入正确轨道。这种形式因为针对性强,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是非观念非常有效,且贴近实际,具有高时效、主动参与、即时反馈的特点,在学风培养实践中效果较好。

2.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研和实践法,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特定的研究方向,走出课堂、直面现实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科学知识遴选方向和题目、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归纳结论,并最终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手段,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检验,使马哲理论直接对接实际。调研成果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微电影、讲座、调研报告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新观念,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端正求学目的,养成务实学风。同时,调研和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客观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克服“娇、骄”二气,期间遇到的困难可以培养奉献精神、磨练坚毅品质,这体现了学风培养中勇于担当的一面,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养成的务实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哲教育的目的所在。

3.微课和翻转课堂

这两种形式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和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鉴于马哲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且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不但可以节约并充分利用课内时间,更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运用哲学理论,共同研究解决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共同探讨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使这种形式往往产生类似头脑风暴的效果,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由学生在课后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实现全自主学习,还能在网络上查阅所需材料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相互借鉴并提纯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

4.结合职业规划

马哲基本原理及应用的考核,贯穿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所有科目、题型、解题方法和答题策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学会合理取舍、抓主要矛盾,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答对更多题目。申论考试考察七种能力,即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提出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文体写作、时事政治运用、行政管理能力,题目材料往往会给出大量信息,考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和共性问题,归纳总结成问题要点,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事业单位招考中的综合知识考试是对知识面的全方位考察,其中也必然涉及到哲学部分。而无论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面试中必然会用到哲学观点,这是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考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不妨设计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同时,消除对公考题目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拓展学生的学用渠道,开发有利的教学资源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为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将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以网络的开放性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网络背景;课外阅读;阅读能力;学用渠道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60-01

阅读在英Z语言学习中的角色复杂而关键,它既是检验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升英语技能的必备法宝,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虽然教科书中阅读素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适应学生的情感及发展需求,但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仅靠有限的课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必须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开发有利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用渠道必不可少。随着网络及现代教学的逐渐发展,学生接触多渠道的阅读资源并非难事。教师要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借助网络挖掘更多有益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英语阅读更丰富、更有趣,让网络变成课外阅读的自助平台。文章从资源整合与优化的角度对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一、从英语本土报刊懂人情,视野更超前

英语新闻报刊是广受学生及教师欢迎的阅读载体,其优点有获取便捷、价格低廉、语言通俗、信息量大等,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外文素材。报刊使用的语言和措辞简单易懂,是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辅助首选。在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本土报刊不单单被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还经常被选为听力、阅读理解等考试素材。通过阅读英语本土报刊,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国际局势,可以在运用英语时摆脱固有知识水平的局限,使视野更具“国际范”。《The New York Times》《USA Today》《The Times》《Times》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英文报刊,学生可以每天通过网络阅读这些报刊,教师每周也可拿出30分钟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读报交流活动。还有一些学生通过美国VOA、英国BBC电台获取新闻资讯,这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也提升了听力水平。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 4“I want to be an actor”时,有学生给出的理想职业不再是以往所向往的科学家、医生、教师等,而是“Data scientist(数据科学家)”等专业性极强的岗位。学生说,通过美国报刊了解到数据科学家在“2016年美国最好的工作排名top25”中高居榜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昌盛,等就业时这一职业将在中国受到欢迎。若没有打开网络阅读这扇窗,学生仍将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如今却有着超越其年龄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这已超越了英语教学的学科价值。

二、从经典名著学文化,语言更地道

在学生的英语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Chinglish”,究其原因是学生词汇贫乏、语言积累不够。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电子书阅读英文原版经典名著,在精美的遣词造句中学习英语表达方式,在精彩纷呈的情节描绘中陶冶情操。譬如,当学生阅读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之后,有这样一句话出现在他的写作中:Life is a pure flame,and we live by an invisible sun within us.“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存在。”这句话传递着正能量,鼓舞人们心存温暖,在黑暗中拥抱希望。这句话使学生的作文更加饱满,更有说服力,实在难能可贵。还有,在一次关于竞选演讲稿的撰写中,有学生运用《老人与海》中的经典名句“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字里行间表现出学生的澎湃激情,表达出他们竞选的决心。可见,原著阅读能让学生摆脱单调、机械的好词好句抄写,使学生拥有巧妙借用名句进行地道的英语表达的能力。

三、从脱口秀开放思维,表达更有料

脱口秀节目在美国本土极其兴盛,很多英语爱好者也热衷于通过脱口秀节目了解美国的一些热点资讯,且在充满讽刺与教育寓意的话题分享中了解外国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提供更为丰富的题材。另外,还有TED网易公开课,这是一个演讲节目,各领域的成功人士与全世界网民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其中,美国睡眠神经科学家罗素・福斯特关于《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的演讲,通过实验数据阐明了睡觉的重要性,这给学生在话题“healthy life”的口语交流上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持。

四、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将英语语篇阅读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以网络的开放性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网络资源的开放与优化为学生的视野打开了一扇自由之窗,教师要鼓励学生广为涉猎。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也存在着一些杂乱、不安全的隐患,教师应该在学生甄选阅读素材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让学生远离网络糟粕,在充满正能量的阅读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少明.初中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3).

篇6

【关键词】网络化;中职作文;真实写作;言语生命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进而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学习乃至生活方式,人类已慢慢成为“网络化存在”。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承受的应试压力较小,更有动力去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青少年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中职学生课余“触网”时间较长,迷恋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现象更较为普遍,教师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本文试图探讨中职语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一个新模式。

一、中职语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时代必然性

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作家似乎是一个神秘的高高在上的群体,书本更是知识的象征,神圣不可亵渎。网络时代来临,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作家和书本早就褪去了耀眼的光环。因为中职学生已普遍网络化生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已普遍实现“手机电脑化”,即利用手机上网,不管是上网聊天,收发E-MAIL,还是网上购物,用微信,刷微博,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早就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中职语文教师何不积极顺应时展潮流,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呢?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相比,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从写作的动机来看,写作的动机极具复杂性,写作的动机有时是无意识的,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动机的发生既有需要、目的、兴趣、认识等诸内因合成的推力的驱动,又有外部诸诱因所产生的拉力或压力的驱动,三力相互结合,方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驱使主体产生动机并进而产生具体创作行为。”“在写作教学的一切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上写作。要喜欢,就要依从于他们的言语生命的指令,顺应于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的欲求;而不是强求他们完全听命于社会、教育、成人(教师)的指令,使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写他们不愿意写的东西。过去写作教学的最大失败,就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话语权,窒息了他们的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从而使他们视写作为畏途;写作教学所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写作失望,对自己绝望。从他们开始学习写作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驱使他们背弃写作。”中职学生已不自觉地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当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作),这既有基于需要、兴趣等内因合成的推力,又有网络世界无与伦比的诱因的驱动,中职语文教师若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无疑是把上述几种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学生写作的动机自然生成;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改变了我们以往学习主体被动的“授—受”式的思维模式,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还告诉我们,与任何急功近利的训练相比,发挥作用的其实还是原先的积累和思维能力,学生在网络上不论是QQ心情抒写还是微博“吐槽”,都需要以文字为载体,从这个角度讲,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早已在进行写作积累和思维锻炼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就是要更好地夯实学生这种积累和开发这种思维锻炼;伯莱恩将好奇心分为感性好奇心和理性好奇心,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角度感受网络写作教学这个新事物,以激起他们的理性好奇心。另外,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有着费时费力评价单一缺乏互动性等缺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完全可以弥补这些弊病。

二、中职语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具体实践

中职语文作文教学采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具体实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带上镣铐的舞蹈”

所谓“舞蹈”,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放权给他们,让他们“我手写我心”。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和死板,容易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在体裁、主题、字数等问题上不要给学生诸多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创作”;所谓“带着镣铐”,就是在写作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有规矩。尤其要强调让学生规范地使用纯正的汉语言文字,比如中职学生喜用俏皮时尚而不太规范的网络语言,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在私人空间消遣闹着玩,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从写作教学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一定不能纵容这种现象。

2.倡导真实的写作

传统的写作训练,其实是虚拟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创作。比如在教学上,教师会强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谓的“文体”,虽然中职新教材里已经淡化这样的说法了,但是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不变而一直没有改变,可以说,除了应用文写作,其它的作文训练是缺乏“实战性”的,真要上了“战场”,那些真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文体”知识就毫无用武之地了。中职语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就是要革除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病,积极倡导真实的写作。作为语文教师,当然要利用课堂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写作常识,但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率真快意地写。不论是臧否人物、一吐为快的杂文,还是曲折离奇、天马行空的小说;陶冶性情的散文、诗歌、随笔,实用功利的演讲稿、职业规划书、创业计划,都让它登上自己的舞台,我的地盘我做主,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爱写多少就写多少,可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也可以涂了又改,改了又删的半成品、废品,都允许,这,才是真实的写作。

3.循序渐进,弹性可控

具体地说要从容易操作和互动的微博和博客这两个网络平台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同一门户网站注册,然后汇总登记,教师和全体学生加关注或收藏,随时互动。一开始,内容方面不宜放任自流,教师应指定一个标准或范畴,关注的主题不得超过三个,以提高学生文章的质量,比如社会上的重大新闻事件,教师第一时间提醒学生关注并让学生就此发表议论,事后要及时把相关帖子和所有跟帖做成一个专题,放到教师的博客上存档。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每一年都要评选出优秀博客和微博若干。微博即时性和互动性较好,应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时事,多发议论,博客体量较大,要指导学生多搜集资料,做出精品。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微博或博客的更新的情况,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让学生投稿,去年笔者发现一学生的微博接连几天都在跟踪一慈善事件最新进展,资料详实,情感真挚,就鼓励她把写的内容整理一下参加一个征文比赛,可能是用微博体写作文的形式较为新颖,结果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样,很多学生的写作热情就慢慢被激发出来,教师这时宜趁热打铁,把学生各自的关注人群资源共享,以此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网络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中职语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终极意义

中职语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的终极意义是让中职学生从低级的“网络化生存”变成有着更高维度的“网络化存在”。

我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主流观念,曾一度强调写作的“工具性”。“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叶圣陶还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座谈会发言》中说:“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最近几年,我们中职学校语文教育为了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也做了重大改变,从写作这个体系来看,就把应用文写作教学作为 写作教学的一个独立板块。应用文写作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有很强的实用性,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应付职业需要”、“应付生活需要”看似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极大改进,但是应付职业应付生活不能忘了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言说,因为言说是我们的本性。”是啊,人需要应付生活,但不是为了活着而活。应付职业或生活需要,与人的生存和物质需要相契合,但与人的自由天性和精神需要相违背。有言说,才有人,才有诗意的人生和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就是要把上天赐予人类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给学生自己去掌管、行使。

我们的先贤把写作看成是让生命永存的重要方式。《左传》就把立言和立德、立功放在一起称为“三不朽”。司马迁更是为了要“成一家之言”而“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对于仁人志士来说,功名利禄、荣辱贵贱如过眼云烟,光耀百代、流芳千古才是做人的终极意义,没有言说,再辉煌的人生都将被历史湮没。人类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是靠这种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和创作激情实现的。比利时作家雨果克洛说:“我写作则我生存。”作家史铁生在回答“人为什么写作”时曾幽默地说:“为了不至于自杀。”史铁生一生都在与病魔作抗争,这个勇气主要是来自于写作,写作给了他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尤其是我们的中职学生,也可以用写作体现我们的存在意义,而网络平台,将是我们作为符号存在的最佳舞台。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往往被贴上不会读书写作的标签,甚至自己对自己都有负面的心理自我暗示:我不是块读书的料。而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矫正中职学生的失败感和挫折感,引导他们进行正面地积极地心理暗示,利用网络平台,挖掘中职学生的写作潜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成就他们的存在价值。

潘新和教授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言语天才。人是符号动物,是天生擅长言说、写作的动物。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无限的言语潜能;人是天生会言说的动物,都拥有不同的言语个性和才情。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视界下,只要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顺应并促成学生言语潜能和个性的最大发展,所有的孩子都应当可以成为言语天才。”我们中职语文教育不需要培养作家,而只要培养真正的言语生命,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就是要把每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中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培养成为一个个真正的鲜活的言语生命,从而踏上一条自我精神充实、自我价值实现的生命旅程。

【参考文献】

[1]刘敬瑞:《写作 阅读 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第13页。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4页。

[3]参见李洪玉、何一票:《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86—115页。

[4]叶圣陶:《论写作教学》,见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5]德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戴晖校:《诗 语言 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6]王歌编选:《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7]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