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演变范文
时间:2023-04-07 14: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笔的演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的演变
我手中有一支自动铅笔,它可漂亮了。它又高又瘦,穿一件银白的“礼服”,“礼服”上有一段文字。它头戴一顶又高又直的紫色“礼帽”。一只又细又长的“大手”叉着腰,十分精神。这支自动铅笔用起来很方便,你只要打开“礼帽”向笔杆里投进一根0.5毫米的铅笔芯,再把“礼帽”戴上,轻轻一按,细细的铅笔芯就露出来了。在我所有的笔中,我最喜欢它了。
不过在喜欢之余,我还是发现了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当你用力写时,铅笔芯会断;但当你轻轻写时,字迹又会看不清。
在21世纪,我——李铭祺已经成为了一位有名的科学家,我发明了一种神奇的钢笔这一支笔的用途很广,如果写错了字,用小帽子上的小圆圈就可以擦掉;笔的体内还有一个小小的空调,夏天的时候手握笔时间长了,手会出许多的汉,冬天的时候虽然可以戴手套,却怎么也握不稳。如果用我做的笔,夏天会很凉快,冬天当然也不会冻手了;如果笔不会显了,把它放在太阳底下5——15分钟就ok了!放心,绝对环保噢!如果你嫌笔太短的话,打前面的笔向前一拉,就变长了。
怎么样?我发明的钢笔用途很广吧?虽然我现在还不是科学家,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长大一定可以成为科学家,发明这种神奇的钢笔。
篇2
中图分类号 R7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154-03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称做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主要有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鼻痒以及鼻塞等特征[1]。本病大约占了全部鼻炎的40%[2],其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而7岁以上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5%[3]。AR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正常工作都有一定影响[4],这不仅是患者本身的问题,还是个医学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所以AR的预防和治疗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5]。本文就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1 分类
变应性鼻炎是由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所导致由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6]。传统的变应性鼻炎分类是依据季节性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而ARIA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病程长短和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情况又分成了四个亚型:轻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和中重度持续性AR[7]。在Ciprandi等[8]的研究中表明间歇性AR临床症状比持续性AR严重,且鼻通气量也较持续性AR减低。
2 伴生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有21%~58%伴发哮喘,而在哮喘患者中伴有变应性鼻炎则占28%~92%[9]。有研究表明,哮喘发病率与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预防哮喘有着重要意义。Windom等[10]和Grossman[11]提出了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观点。由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疾病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表现,多数学者把它们考虑为疾病分类学的单个病种[12]。Simons[13]则给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联合一个新的名词:变应性鼻支气管炎。而根据ARI A意见,大约有近1/3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合并有变应性鼻炎或者哮喘,其中儿童占到25%~75%。同时,变应性鼻炎患者中伴发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也比较多,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有鼻窦X射线变现异常表现在50%以上,而在季节性鼻窦炎患者中约有60%鼻窦黏膜异常。
Krause[14]认为,患有变应性疾病的患者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喉炎都是上呼吸道的变应性疾病,也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Tomonaga等[15]发现,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儿中,伴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占二成左右,而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为主的患儿中,近五成伴有变应性鼻炎。
3 病因
发病原因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变应原:变应原是诱发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因素,常见的有吸入性变应原、食物性变应原、接触性变应原、注入性变应原以及感染所致[16]。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会受环境变化、精神状况、生活习惯、年龄、生活地区、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变应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变应性鼻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4 发病机制
变应性鼻炎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当个体上与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被相应变态反应原刺激后则可发生。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直到现在也仍未能完全阐明。变应性鼻炎是由患者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发生由IgE介导,表现为Th1/Th2细胞比例改变的多种炎性介质共同参与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细胞是唯一能识别抗原呈递细胞所处理的抗原物质的细胞,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不同,其作用相互协调相互抑制,通过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保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17]。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两者比例发生改变,也就是细胞间的平衡被打破,使得这两类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失去了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变应性疾病的发生[18]。
5 治疗
变应性鼻炎的一般治疗原则如下。
5.1 避免与过敏源接触
避免与过敏原接触是最好、最有效的预防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但由于变应原的多样性,使得这一方法很难奏效。
5.2 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皮质类固醇及抗组胺药物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药物。(1)第一代的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等),因对中枢神经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多等缺点,目前临床上已较少使用。第二代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仙特敏等)克服了一代的缺点,临床效果得到肯定,但也具有心脏毒性、服用后患者体重增加等缺点。第三代的新型抗组胺药物(如地氯雷他定等),起效速度快,作用力强,半衰期时间长,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小。在一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口服地氯雷他定连续治疗一个月,近期有效率达到100%,而远期有效率也在95%以上[19]。鼻用抗组胺药起效时间多在半个小时以内,对鼻痒和打喷嚏等症状起缓解作用。在Kaari[20]研究中,肯定了鼻用抗组胺药物的临床效果,而且在使用鼻腔喷雾后,能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给药方式有全身给药和鼻部局部给药两种。全身给药适用于急性、病情严重的患者,但因为会产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并不推荐使用。而鼻用糖皮质激素是目前被认为能够最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之一[21],在推荐剂量下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22]。(3)鼻用减充血剂能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不应超过一周,否则会出现药物性鼻炎或者萎缩性鼻炎。(4)抗胆碱药物对鼻分泌物的减少有着很好的作用,适用于药物预防或者症状比较轻的患者。(5)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一使用抗组胺药。
不同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对于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鼻用或者口服的抗组胺药物以及鼻用的减充血剂。中重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除了鼻用或者口服抗组胺以外,还可以联合应用口服的减充血剂,或者鼻用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可考虑使用口服或者鼻用抗组胺药物,口服减充血剂,当疗效不佳时,也可选用鼻用的皮质类固醇。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首先考虑使用鼻用皮质类固醇,当疗效不佳时考虑再增加剂量及口服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23]。但并不提倡使用地塞米松滴鼻剂,也不提倡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效制剂进行鼻内或肌肉的注射[24]。
5.3 免疫治疗,又称脱敏治疗或减敏治疗
包括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两种,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的患者、合并有支气管哮喘、合并有持续性咳嗽以及对多种致敏原都呈阳性反应的患者。可以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高机体对致敏物的耐受能力,从而减轻临床症状。(1)非特异性免疫近期有效率在95%以上,远期有效率也达到88%[25]。由不具有特异性,治疗时间又比较长,所以临床上很少适用。(2)特异性免疫包括皮下免疫、舌下免疫以及鼻腔局部免疫。皮下免疫治疗远期有效率在90%左右[26-27],但疗程长,副作用较多,疗效不太确切。鼻腔免疫治疗虽然疗程短,使用方便,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并未能广泛应用。舌下免疫治疗用药方便,副作用较少,对患者的依从性也比较好。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舌下免疫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28-30]。
5.4 手术治疗
适用于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因为解剖学异常而导致鼻塞严重并且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但手术治疗并不会改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情况,所以大多用作辅助治疗[31-35]。
5.5 物理化学治疗
常用方法有微波、激光、聚焦超声等。微波、激光等治疗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有可能出现鼻腔干燥及鼻黏膜萎缩等后遗症。而聚焦超声由于不会破坏鼻黏膜表面的组织完整性及鼻黏膜细胞分泌及纤毛转运功能,所以发生上述不良后遗症的概率低,并且具有可重复性等优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物理治疗是一种能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
6 展望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引发变应性鼻炎的介质种类繁多,且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来对变应性鼻炎有了一定认识,许多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新型药物逐渐进入研发阶段。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应该有进一步探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用以开发出更多的新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为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文.实用耳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3-264.
[2]尹静,谢强.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综述[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11,10(3):32-33.
[3]Kulig M,Klettke U,Wahn V,et al.Development of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during the first 7 years of lif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0,106(5):832-839.
[4]钟水军,王鸿静,邵琼,等.成年变应性鼻炎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16-17.
[5]王德云.应重视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3-165.
[6]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7]Bousquet J,Van Cauwenberge P,Khaltaev N,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J].J Allergy Clin Immuno,2001,108(5):147.
[8]Ciprandi G,Cirillo I,Pistorio A.Persistent AllergicRhinitis Includes Different Pathophysiologic Types[J].The Laryngoscope,2008,118(3):385-388.
[9]余亚斌.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1):385.
[10]Windom H H,Togias A.Rhin it is and asthma : Man if estations of one d isease[J].AC I Int,2001,13(5):154-161.
[11]Grossman J.One air way on edisease[J].Chest,1997,111(2):11-16.
[12]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26-627.
[13]Simons F E R.Allergicrh inobronch it is: The asthma all ergic rhinit is link[J].J Allergy Clin Immuno,1999,104(4):534-540.
[14]Krause H F.Allergy and chroni crhinosinus itis[J].Otol 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28(1):14-16.
[15]Tomonaga K,Kurono Y,Mogi G.The role of nasal allergy inotitism ed ia with effusion A clinical study[J].Act a Otolaryngol Supp,1988,458(8):41-47.
[16]杨玲,屈政朋,栾银霞.变应性鼻炎发生的过敏性因素及免疫机制探析[J].中外医疗,2012,31(1):190.
[17]李绪书.地氯雷他定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2):81-82.
[18]La Force C F,Corren J,Wheeler W J,et al.Efficacy of azelas -tine nasal spray in seasona lallergicrh in it is patients who remainsymptomatic after treat ment with fexofenad ine[J].Ann A ll ergy Ast hm a Imm uno,2004,93(3):154-159.
[19]Hampel F C Jr, Ratner P H,Amar N J,et al.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easonal allergicrhin it 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olopatadine HC lnasalspray 0.4% and olopatadine H C lnasalspray 0.6% compared with vehicle placebo[J].Allergy Asthma Proc,2006,27(9):202-207.
[20]Kaari J.The role of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allergic rhinitis[J].Clin Pediatr,2006,45(17):697-704.
[21]Yawn parison of once-daily in tranasal corti costeroid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are they all the same[J].Med Gen Med,2006,8(6):23.
[22]张罗,韩德民.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40(30):230-232.
[23]刘晓娟,熊德明,刘惠兰.卡介苗多糖核酸下鼻甲注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8,9(3):103.
[24]李华瑞,李美兰,陈文弦.59例籽蒿花粉症特异性脱敏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13(1):58-59.
[25]慧珍,华清泉.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8):356-358.
[26]Marogna M,Bruno M,Massolo A,et al.Long-lasti ngeffects of sub- li ngual immunot herapy for house dustmites inall ergicrh initis with bronchi alhyperreactivity:A longterm(13-year)retrospec tivestudy in real life[J].Int Arch Allergy Immuno,2007,142(6):70-78.
[27]Frati F,Incorvaia C,Marcucci F,et al.Dose dependence of efficacy but not of safety in sublingual immuno therapy[J].Monaldi Arch Chest Dis,2006,65(9):38-40.
[28]梁芳建.舌下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34-36.
[29]李慧卿,何文萍,鹿小刚.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426-427.
[30]李建华.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5(23):107..
[31]谢绍欣.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91例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133-134.
[32]吴军.鼻中隔矫正术和鼻丘黏膜划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华北国防医药,2006,18(6):431-432.
[33]刘新义,刘艳,张恩东,等.鼻腔神经血管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12(8):505-507.
[34]杨婷,黄茂华.鼻内镜下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158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52.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科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随访≥12个月,在本科住院资料完整的行ESS的 154例CRS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56例;年龄17~71岁;病程1~10年。所有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根据1997海口标准分型分期, 其中Ⅰ型40例, Ⅱ型95例, Ⅲ型19例。其中合并AR患者47例。本组患者均无全身手术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保留钩突组: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直接开放前筛,自前向后切除筛窦气房,在切除病变的基础上,保留正常黏膜。切除钩突组:经典Messerklinger术式。对于合并鼻中隔和中鼻甲、下鼻甲异常的患者术中同期手术。
术后用药及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处理相同:抗生素静脉用药7 d,改口服罗红霉素0.15 qd;生理盐水500 ml冲洗鼻腔1次/d 连用 10 d,改用海水鼻腔护理器冲洗鼻腔;吉诺通0.3 tid;辅舒良喷鼻2喷bid。1个月内鼻内镜下每周复查1次,2月内每半月复查,以后酌情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鼻内镜检查计分(LundKennedy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进行术前术后疗效评估。
1.3.1 视觉模拟评分VAS是一条长约10 cm的标有刻度的标尺,两端分别是0分端和10分端,0分端代表症状无痛苦,10分端代表症状极度痛苦。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鼻炎症状痛苦程度的相应位置。将刻有刻度的一面由患者根据疾病痛苦程度标记位置,然后医师根据标记位置给出分数,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得出较为客观的分数。
1.3.2 鼻内镜检查计分 主要观察:有无息肉、黏膜水肿、分泌物、瘢痕或粘连、结痂。两侧分别计分。无息肉0分,仅中鼻道息肉1分,超出中鼻道息肉2分;无黏膜水肿、瘢痕或粘连、结痂0分,轻微者1分,严重者2分;无鼻分泌物0分,清稀者1分,脓性或粘稠者2分。以最后一次计分作为疗效评估的依据。
1.3.3 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是针对CRS的特异性QOL量表,此调查表有20个条目,突出5大问题,归入3个维度,分别为生理问题、功能限制和情感结果。
调查表最后让患者从中选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5项。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所有资料以x±s表示,对两组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一年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较术前减低(均P0.05)。说明在治疗CRS的近期疗效方面比较来看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可行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鼻内镜检查计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鼻内镜检查计分均显著较术前减低(均P0.05)。说明在治疗CRS的近期疗效方面比较来看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可行的。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术后一年生理问题计分、功能限制计分、情感结局计分均分别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说明在治疗CRS的近期疗效方面比较来看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可行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鼻内镜检查计分情况(x±s)
组别 例数 视觉模拟评分鼻内镜检查计分
治疗前 治疗后一年治疗前 治疗后一年
切除钩突手术组 20 7.21±2.20 1.01±0.31 12.36±5.76 3.03±1.11
保留钩突手术组 23 7.36±2.61 0.92±0.23 13.01±4.39﹟ 2.95±1.15
注:与治疗前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维度相关生存质量改善比较(x±s)
组别 例数 生理问题功能限制情感结局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
切除钩突手术组 20 6.98±2.67 1.04±0.40 4.28±1.36 1.15±0.33 4.96±2.01 0.81±0.23
保留钩突手术组 23 7.09±2.91 1.13±0.39 4.09±1.17 0.98±0.39 5.166±2.31﹟ 0.90±0.18
注:与治疗前比较,P
篇4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于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随着环境污染等诱因日益加重,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然而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难以实现,而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因此常规治疗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欠佳。免疫治疗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唯一对因治疗的方法,可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1],WHO指出免疫治疗达到一定的疗程和强度可根治变应性鼻炎[2]。
1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详尽确切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免疫反应机制错综复杂,掺杂因素众多,影响其中任一环节均可能产生临床效果,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发现免疫治疗对免疫反应若干环节和不同生物标记物产生影响。研究发现[3]免疫治疗可改变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反应,影响下游抗体合成和炎性细胞活化,减少抗原特异性IgE,增加抗原特异性IgG,后者可阻断抗原特异性IgE与Fc gamma RIIb交联,减少炎症细胞活化。
当前对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已达到细胞分子水平,IL-10和淋巴细胞成为关注热点。IL-10在免疫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常人淋巴细胞以分泌IL-10的Th1为主而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见可分泌IL-4的Th2异常升高,应用免疫治疗后,抗原特异性Th2反应下调而Th1和Treg反应上调。二者的失衡与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免疫治疗使二者趋于平衡[4]。SCIT可升高IL-10和TGF并呈IL-10和TGF依赖性抑制PBMC增殖,同时抑制IL-5和IL-13,降低Th2细胞水平[5]。使用SCIT 4w后,Bet v1的特异性增殖呈IL-10依赖性降低,CD3+细胞IL-10和Foxp3的mRNA表达增加[6]。Savolainen等发现免疫治疗1年和2年后IL-10的mRNA表达增加,而TGF表达和IL-10则呈正相关[7]。
Foxp3+Treg细胞是受到关注的另一个生物标志物。2年后,鼻粘膜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CD25+和CD4+增加,研究者认为其升高和SCIT的有效性有关[8],变应性鼻炎经治疗后患者Foxp3+淋巴细胞降低[9],抗原特异性Th1和Treg可抑制Th2细胞,而且直接或间接抑制外周炎症反应,动物实验发现CD25+和CD4+细胞直接抑制IgE交联后巨细胞脱颗粒。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慢性炎症性鼻组织可表达CD40,CD40和CD40L交联可增加嗜酸粒细胞的存活,诱导GM/GSF释放,而IL-10可抑制嗜酸粒细胞CD40mRNA表达[10]。免疫治疗降低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和气道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ENO降低,作者指出免疫治疗的作用可能不仅在于诱导Treg细胞数量,更在于激活和恢复Treg细胞内信号转导[11]。免疫治疗后,CD203在CD3crth嗜碱粒细胞比例降低,其与症状评分有关,而血浆IgE滴度未改变,这一改变可能与嗜碱粒细胞表面阻断性抗体上调部分有关[12]。
2免疫治疗的给药途径
免疫治疗给药途径包括:经口、经鼻、皮下和舌下法,其中皮下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使用广泛。
2.1皮下免疫治疗给药方法:SCIT给药常分为常规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常规治疗采用浓度递增的变应原进行注射,达到一定时问后予以高浓度变应原进行维持,整个过程大概在2~3年,注射部位多选择上臂外侧皮下深部。
疗效评价:SCIT的有效性和远期效果明确,根据Calderon等[13]最近的研究,在涉及2871名志愿者的51个临床试验中,有15个试验表明:SCIT可以有效缓解过敏症状分数,另有13个试验表明SCIT能有效降低药物分数。Wilson DR等通过临床试验发现SCIT和SLIT均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两组方法对比无显著差异[14]。
不良反应:SCIT将过敏原直接注射入皮下组织,因此有可能发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加入佐剂、预先使用抗组织胺药和抗IgE抗体或使用改良疫苗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和增加疗效[15]。Pfaar等观察到5923次皮下注射后发生了14次局部反应和27次全身反应[16]。这些大样本的观察证实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一般轻微且具有自限性,严重不良反应如多器官衰竭等非常罕见[17]。
2.2舌下免疫治疗给药方法:1987年Scadding等提出了SLIT,目前已经在欧洲和美国获得广泛应用。常用剂型有滴剂、胶囊和片剂。可经舌上或舌下路径吞咽。临床观察表明舌下给药效果较优[18]。
疗效评价:多项研究指出SLIT安全有效[19,20]。一些大样本(n=855 n=628 n=278)观察也发现SLIT较安慰剂显著改善症状和用药评分[21,22]。Radulovic等对SLIT进行的综述认为其可显著改善症状和减少药物使用[23].一些研究指出SLIT用于儿童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TIM1受抑制的程度可用于评估疗效[24]。对SLIT用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Meta分析发现较安慰剂减少尘螨诱发的变应性鼻炎的抗过敏药和改善症状[25]。Di Bona观察认为SLIT可改善症状和减少药物使用,且大剂量可得到更优的效果[26]。Devillier则指出变应性鼻炎症状越重,SLIT的有效率越高[27]。
不良反应:SLIT可发生口痒、喉刺激、眼部发痒、胃肠道不适等局部反应和支气管哮喘等全身反应,Meta分析认为SLIT用药量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其安全性优于SCIT[28]。然而使用标准化疫苗的SLIT仍有发生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用于既往有严重支气管哮喘病史和SLIT过敏史的患者应非常慎重[29]。
3新的治疗方案
常规免疫治疗的抗原和给药途径有所改良。观察发现使用重组DNA技术开发的抗原特异性疫苗,较标准化抗原改善鼻部症状和皮肤敏感度,减少抗组织胺药物使用。而注射技术的改变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Senti等将抗原直接注射入淋巴结,可改善枯草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皮肤针刺反应,IgE水平较SCIT低,不良反应少,然而这一技术需要经皮超声引导定位,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总之,SCIT和SLIT均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和阐明。单一免疫治疗难以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重组DNA和抗IgE抗体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变应性鼻炎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Durham SR,Yang WH,Pedersen MR,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with once-daily grass allergen table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seasonal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4):802-809.
[2]Bousquet J,Lockey R,Malling HJ,et al.Allergen immunotherapy: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A WHO position paper[J].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8,102:58-62.
[3]Passalacqua G,Durham SR;Global Allergy and Asthma European Network.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update:allergen immunotherapy[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7,119:881-91.
[4]Akdis M,Verhagen J,Taylor A,et al.Immune responsesin healthy and allergic individu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fine balance between allergen-specific T regulatory 1 and T helper 2 cells[J].J ExpMed ,2004,199:1567-1675.
[5]Jutel M,Akdis M,Budak F,et al.IL-10 and TGF-beta cooperatein the regulatory T cell response to mucosal allergensin normal immunity and specific immunotherapy[J].Eur J Immunol 2003,33:1205-1460.
[6]Bohle B,Kinaciyan T,Gerstmayr M,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duces IL-10-producing T regulatory cells,allergen-specific T-cell tolerance,and immune deviation[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7,120:707-713.
[7]Savolainen J,Jacobsen L,Valovirta E.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modulates allergen-induced in vitro expression of cytokine mRNA in PBMC[J].Allergy, 2006,61:1184-90.
[8]Radulovic S,Jacobson MR,Durham SR,et al.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duces Foxp3-expressing CD4+CD25+cells in the nasal mucosa[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8,121:1467-72.
[9]Coria-Ramìrez E,Vargas-Camaòo ME,Guido-Bayardo RL,et al.Levels of CD4+and Foxp3+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J].Rev Alerg Mex,2013,60(1):5-10.
[10]Ohkawara Y,Lim KG,Xing Z,et al.CD40 expression b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s[J].J Clin Invest, 2011,97:1761-1766.
[11]Ciebiada M,Kasztalska K,Gorska-Ciebiada M,et al.ZAP70 expression in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gic rhinitis:effect of immunotherapy[J].Clin Exp Allergy,2013,43(7):752-761.
[12]Fujisawa T,Nagao M,Hiraguchi Y,et al.Biomarkers for allergen immunotherapy in cedar pollinosis[J].Allergol Int,2009,58:163-170.
[13]Calderon MA,Alves B,Jacobson M。et a1.Allergeninjection immunotherapy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DB].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Online),2007(1):CD01936.
[14]Wilson DR,Torres-Lima M,Durham S.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Allergy, 2010,60:4-612.
[15]Klunker S,Saggar LR,Seyfert-Margolis V,et bination treatment with omalizumab and rush immunotherapy for ragweed-induced allergic rhinitis:Inhibition of IgE facilitated allergen binding[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7,120:688-695.
[16]Pfaar O,Klimek L,Sager A,Brautigam M.Safety of a depigmented,polymerized vac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and allergic asthma[J].Am J Rhinol Allergy, 2010;17.
[17]Sana A,Ben Salem C,Ahmed K,et al.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duced multi-organ failure[J].Pan Afr Med J,2013,23(14):155.
[18]Lombardi C,Incorvaia C,Braga M,et al.Administration regimens for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to pollen allergens:what do we know[J].Allergy ,2009,64:849-854.
[19]Eifan AO,Calderon MA,Durham SR.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house dust mite:clinical efficacy an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in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Expert Opin Biol Ther,2013,13(11):1543-1556.
[20](Durham SR,Yang WH,Pedersen MR,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with once daily grass allergen table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seasonal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117:802-809.
[21 Didier A,Malling HJ,Worm M,et al.Optimal dose,efficacy,and safety of once daily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with a 5-grass pollen tablet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7,120:1338-1345.
[22]Wahn U,Tabar A,Kuna P,et al.SLIT Study Group:Efficacy and safety of 5-grass pollen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tablets in pediatric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160-166.
[23]Radulovic S,Wilson D,Calderon M,Durham S.Systematic reviews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J].Allergy ,2011,66:740-752.
[24]Lin Z,Zhou L,Luo X,et al.Suppression of TIM-1 predicates clinical 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13,77(8):1345-1349.
[25]Compalati E,Passalacqua G,Bonini M,et al.The 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house dust mites respiratory allergy:results of a GA2LEN meta-analysis[J].Allergy,2009,64:1570-1579.
[26]Di Bona D,Plaia A,Scafidi V,et al.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with grass allergens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126:558-566.
[27]Devillier P,Brehler R,Sastre J,et al.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immunotherapies:specific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J].Allergy,2010,65(Suppl.92):567-568.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肥大细胞的生物学基础、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和在该病治疗中的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肥大细胞作为变应性鼻炎的关键致敏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锁定肥大细胞的稳定性,从其活化释放的炎症介质入手研究,对该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乃至新靶标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肥大细胞 变应性鼻炎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综述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1]。AR的鼻部、非鼻部症状和睡眠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加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AR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急需进行深入研究。据统计,美国每年用于此病的花费约为63~79亿美元,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AR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自1878年发现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以来,人们对MCs在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专门针对MCs在AR中的作用的综述较少见,对有关AR的发生机制及其炎性反应过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本文综述了MCs在AR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R的发生机制及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借鉴。
1 肥大细胞的生物学基础
MCs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黏膜组织及血管周围,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易接触病原体和变应原等物质从而参与过敏反应的病理过程。MCs是人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初级效应细胞,其激活直接影响次级效应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激活。MCs起源于多功能的CD34+,脊髓造血前期细胞。人的MCs前体细胞CD34+,只有少量在血液中,一般在成熟前已移行至组织内,并在某种情况下进行局部增殖[3]。MCs是异质性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和肠黏膜,鼻内主要存在的是黏膜型的肥大细胞[4]。MCs脱颗粒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速发型变态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和炎症等病理反应的基础。在变态反应中,MCs是变应性反应的靶细胞,MCs受到抗原攻击、脱颗粒,MCs通过释放组胺、白三烯、缓激肽、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炎性细胞浸润,引起鼻黏膜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呼吸道平滑肌收缩等过敏性免疫病理反应。白三烯反过来又能刺激MCs脱颗粒和溶酶体酶释放而加重炎症反应。IgE与MCs表面的IgE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对该抗原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该抗原可与已结合在MCs表面的IgE结合,使MCs细胞膜上的FcεRI发生交联,产生桥联反应,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导致MCs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并合成新的炎性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强、扩张,呼吸道平滑肌收缩,表现为典型的I型超敏反应[5,6]。
2 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发病中的作用
AR的发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致敏阶段开始于过敏原与鼻黏膜的接触,巨嗜细胞递呈抗原信息,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反应阶段是由于过敏原再次接触鼻黏膜,与附着在MCs表面的IgE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MCs处于致敏状态;效应阶段是因抗原-抗体反应使MCs活化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类胰蛋白酶、前列腺素和白介素等)激活下游的次级效应靶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最终引起流涕、鼻痒、喷嚏和鼻塞等急性过敏反应。可见,整个病理过程关键取决于MCs脱颗粒,细胞脱颗粒的百分率反映了MCs过敏反应的程度。MCs脱颗粒产生的多种炎性介质和膜磷脂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将参与AR的鼻部过敏反应[7],因此,MCs是AR病理生理反应过程和鼻黏膜病理改变的关键致敏细胞。
在AR中,这些炎性介质一方面引起过敏反应的流涕、鼻痒、喷嚏和鼻塞等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又可作为MCs被激活的证据[8]。类胰蛋白酶是黏膜型MCs颗粒内的主要中性蛋白酶类,是MCs的特征性组成成分,当MCs被激活后以胞吐方式排出而在MCs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炎性效应放大作用。活化的MCs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白介素具有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激活和趋化募集作用,从而参与宿主对炎性介质的反应[9]。如Bahekar等用卵磷脂诱导豚鼠AR模型,鼻灌洗液中白介素-4浓度增加[10]。熊天琴等研究证实辛夷挥发油对大鼠、豚鼠实验性过敏性鼻炎治疗作用表现在缓解局部症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降低MCs在炎症局部的浸润[11]。郑湘瑞等用H1抗组胺药敏康片能够改善AR大鼠的一般症状和体征,与减少鼻黏膜MCs数及脱颗粒细胞数,降低血浆组胺含量有关[12]。可见,AR的发生与发展必须先有MCs细胞稳定性的破坏作为前提,并伴随MCs活化释放出胞内炎性介质才是引起靶器官反应的关键。
3 肥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面的作用
药物治疗AR的机制主要是缓解局部症状,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稳定MCs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作用。贯剑等用敏康片治疗花粉症性鼻炎50例,能明显改善患者鼻部过敏症状,淋巴细胞FcεRIβ、IL-4Rα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方中色甘酸钠能够稳定MCs细胞膜,阻止MCs脱颗粒,抑制致敏物质释放[13]。邢莉清等用肥大细胞稳定剂-美普清治疗过敏性鼻炎264例,有效率为82%[14]。林让东等用组胺球蛋白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45例,有效率为95.6%,组胺球蛋白能固着于MCs表面,增加组胺固定能力,直接阻断休克器官受体,并降低鼻过敏患者血清内组胺酶含量[15]。孙洁等用复方色甘酸钠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117例,有效率92.3%[16],其中色甘酸钠能够稳定MCs细胞膜,抑制钙离子内流,与MCs的78 kDa蛋白磷酸化相关[17],能抑制抗原攻击后的MCs脱颗粒,抑制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致敏活性物质的释放,进而抑制过敏介质对组织的不良反应[18]。以上均说明MCs在变应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疗效标志性作用,从MCs的稳定性入手进行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AR各种过敏症状。
4 展望
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免疫病理学作用是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实现的。肥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使新的炎症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汇集并活化。嗜酸性粒细胞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肥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增强、相互补充,促使更多的介质不断释放,形成肥大细胞-白细胞因子级联效应。肥大细胞不仅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主要启动因子,而且其释放的生物因子能促进炎症进一步加重。因此,锁定肥大细胞的稳定性,研究肥大细胞在AR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的炎症介质研究AR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尤其是对新靶标的发现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邢金燕.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5):451~455.
[2] Stiplc MA,Pevec B,Pevec M,Retal.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conjunctivitis and atopic eczema ,ISAAC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ren)in a population of schoolchildren in Zagreb[J].Acta Med Croatica,2003,57(4):281~285.
[3] Leung D Y,jainN,Leo HL,New concep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opic dermatitis [J],Curr Opin Immunol,2003,15(6):634~638.
[4] 韩德民主编.变应性鼻炎临床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1~12.
[5] Demo SD,Masuda E,Rossi AB,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lnast cell degranulation using anovel flowcytometric Annexin-binding assay[J].Cytometry,1999,36(1):340~383.
[6] Fecho K,Lysle DT.Heroin-inducedalterations in leukocyte bets and apoptosis in the rats pleen[J].Cell hnrnunol,2000,202(3):113~123.
[7] Furuno T,Hirashima N,Onizawa S,et al.Nuckear shuttling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Map)kinas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was dynamicaUy controlled by Map/ERK kinase after antigen stimulation in RBL-2H3 cells[J].hnmunol,2001,166(1):416~421.
[8] Zingg JM. Vitamin E and mast cells[J].Vitam Horm,2007,76(7):393~418.
[9] 窦肇华主编.免疫细胞学与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73~701.
[10]Prashant C,Jigar H,Upendra B,et al. Validation of guinea pig model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oral and topical drugs[J].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08.(8):1540~1551.
[11]熊天琴,秦旭华,庞 龙等.辛夷挥发油对实验性过敏性鼻炎的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31~1032.
[12]郑湘瑞,姚 忆,贯 剑等.敏康片对变应性鼻炎大鼠一般情况及血浆组胺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2):45~47.
[13]贯 剑,郑湘瑞,周 飞等.敏康片治疗花粉症的疗效及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29~31.
[14]邢莉清,何振梅,朱宝玉等.盐酸丙卡特罗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01,4(4):284~285.
[15]林让东,曾清珍.组胺球蛋白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45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1,9(5):18~19.
[16]孙 洁,袁 勇,辛 露等.复方色甘酸钠鼻喷雾剂治疗AR的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6):432~435.
篇6
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s)是一种利用相变潜热来储存和释放热量的化学材料。近年来,相变材料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调温纺织品及服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调温服装”就是根据相变材料的特性,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相变服装中的相变材料发生“液—固”或“固—固”的可逆变化,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储存于服装内部,或放出服装中储存的热量,在服装周围形成温度基本恒定的微气候,实现温度调节功能。因此,相变服装的调温功能是通过相变过程实现的,一旦离开相变温度范围,相变服装就如普通服装一样不具备调温功能。本文采用真人穿着实验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相变服装和普通服装外层5点温度变化情况,研究相变服装的调温性能。
1
实验部分
1.1对象与条件
选取两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无风、无辐射热源的环境条件下穿着规定的服装进行两组对比实验。实验条件设定为:受试者在室温22℃条件下静坐60min之后,受试者进入5℃气候仓中静坐80min,然后受试者又回到室温22℃条件下静坐40min。
1.2服装
实验所用服装及穿着顺序为:07衬衣裤、07毛衣、07棉裤、背心(第1组试验时一名受试者穿普通背心,另一名受试者穿相变背心;第2组试验时,受试者对换背心。)、074作训服,05轻型防寒鞋。对比实验用相变背心和普通背心的重量及所用的面料、絮料、里料见表1。
1.3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普通背心和相变背心外层分别布设5个温度传感器(分别布设在背心外层左腹部、右腹部、背上部中间、背下部左侧和背下部右侧(图1)),温度传感器精度±0.1℃,用军人群体保暖测试系统采集温度数据,采样频率3次/s。
3 讨论
篇7
作者单位:442500 湖北省郧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变应性鼻炎(AR)作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一种,虽然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但是由于它的症状的特点,对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合并有鼻中隔偏曲的AR患者通过手术纠正鼻中隔偏曲,并对下鼻甲做一定处理对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益处。我科自2006年开始,对符合海口标准的常年性AR患者,对伴有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手术治疗,术后AR症状明显减轻。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2008年来我科以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涕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根据常年性AR的海口标准[1]确诊为常年性AR、伴有鼻中隔偏曲者共65例患者收住院,所有患者均接受行鼻中隔手术的建议并同意手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局麻下在左侧鼻腔皮肤黏膜交界处后方5 mm处从鼻中隔上方向鼻底纵行切开黏膜,直达鼻中隔软骨,剥离黏骨膜直至超过偏曲软骨或骨质后方1 cm处。于鼻中隔左侧黏膜切口后方约2 mm处,纵行切开鼻中隔软骨,并循此切口剥离右侧黏骨膜至左侧相等位置。用软骨刀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凿除偏曲的犁骨,切除明显偏曲突向一侧的筛骨垂直板,复位黏膜见鼻中隔居中、平直后结束手术。双侧鼻腔行凡士林油纱条填塞,填塞物视鼻腔出血情况于36 h~48 h内抽除。术后静脉滴注止血药2 d及抗生素5 d后,再口服抗生素7 d。
1.3 结果判定 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时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标准)[1],对患者在手术后症状和体征进行疗效评定。显效和有效均视为有效。
2 结果
术后3个月62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总有效率95.3%;术后6个月有60例症状明显减轻,总有效率92.3%;术后一年有58例症状明显减轻,总有效率89.2%。
3 讨论
一般认为,常年性AR的发病机制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近年来有关研究认为,副交感神经纤维除来源于翼管神经外,筛前神经亦具有副交感成份,它分布于鼻腔内外侧壁前部,其分布区域是经鼻吸入空气或某些刺激因子首先刺激的部分,是鼻腔反射和喷嚏反射弧感受器的主要部位和AR发作的扳机点。鼻中隔矫正术则破坏了分布在该区域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使之对外界物理化学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传入刺激减弱,从而减轻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减少,从而使喷嚏、流清涕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2]。同时,行鼻中隔手术以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鼻腔对异常刺激的耐受性。
正常情况下,通过鼻腔的呼吸气流是沿鼻中隔以层流形式进入,而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腔机械性阻塞使两侧鼻腔受到了不平衡的刺激,通过鼻腔的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诱发了异常感觉神经反射,加重或诱发炎症介质对鼻腔黏膜的刺激,出现相应症状,这种长期双鼻腔不均匀刺激,极易导致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引起或加重AR的临床症状。对这类患者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可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去除不良刺激,切断异常反射途径,同时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使鼻腔黏膜对术前能引起AR发作的不良刺激的耐受性有所提高,从而减少AR发作的频率。由于行鼻中隔手术后,鼻腔机械性阻塞解除患者鼻塞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故患者自觉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我们对合并鼻中隔偏曲65例患者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5.3%,长期(1年)有效率为89.2%。因此我们认为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行鼻中隔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鼻部外伤引起鼻中隔偏曲而发生常年AR的患者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篇8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杀虫剂。我国生产的有机磷农药的种类较多,如对硫磷(1605)、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敌敌畏、乐果等,中毒者常见于自杀、误服、生产使用过程不慎中毒,中毒途径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接触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如果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会引起重要的生命器官的损害而导致死亡的发生,本病在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于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25例,经过积极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8~63岁,平均32岁;其中口服自杀者23例,误服1例,生产中毒1例。轻度中毒6例,中度中毒15例,重度中毒4例。痊愈24例,转院1例。
1.2 给药方法 给药方法按叶任高、陆再美主编第6版《内科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给药方法。
2 护理
2.1 洗胃的护理 由于现在农药的种类多,成分比较复杂,紧急情况无法正确判断药物的具体成分,为了安全起见,上述病例均采用了清水洗胃。洗胃时专人护理,为了防止呕吐物窒息,取平卧位,头偏身一侧,一侧肩部垫高,病人躁动时,由专人护住头部,防止胃管滑出,洗胃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洗出液的性状。我们对口服重度中毒的患者,都作了保留胃管24~48h反复的洗胃,这主要是考虑到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后,血液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胃肠道浓度,有机磷农药仍可以弥散到胃内,因此,我们认为保留置管反复洗胃是有必要的。洗胃结束后可以经胃管灌入导泻剂以求排出肠道中残留的毒物。另外在洗胃的过程中应防止舌咬伤,舌后坠,还应注意脉搏、呼吸变化,以防意外发生。
2.2 药物应用的观察与护理 我院抢救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均在洗胃的同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供静推阿托品,另一条作为胆碱酯酶复能药及其他药物的使用。阿托品的使用应早期、足量、快速、反复使用,直到出现了阿托品化才渐渐减量,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神经系统、皮肤、瞳孔、体温、心率的变化,防止出现阿托品中毒,其一般表现是瞳孔放大、谵妄、躁动不安、抽搐、尿潴留、甚至昏迷,一旦出现要迅速停药并给予解毒治疗。我们常用的胆碱酯酶复能剂是碘解磷定,它的使用要遵照早期、足量使用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眩晕、视物模糊、复视、血压升高等情况,应注意观察,另外还应注意避免药物外渗引起剧痛以及皮肤麻木感。
2.3 呼吸道的护理 重度中毒者,呼吸道有大量的分泌物且伴有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是呼吸中枢受抑制而导致呼吸衰竭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显得十分重要。患者平卧,颈部伸直,要勤为患者吸痰,必要做气管切开术或是气管插管。
2.4 消化系统的护理 由于进行了洗胃,使用了阿托品,往往患者会出现口干、口苦、口腔异味、返酸、呃逆等不适。可嘱患者每月清水漱口,重者可做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受感染,遵医嘱给予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重度中毒者要禁食1~3天,待病情好转后予以温凉流质饮食,避免辛辣、生硬食物的摄入而影响胃肠功能。
2.5 密观病情变化,预防"反跳"及猝死现象的发生 反跳现象一般发生在2~7天,病人住院期间要注意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神经精神状态以及心、肝、脑、肾的变化,我院救治患者中1例由于出现了严重的肝损害而需转院治疗,另1例于中毒后第10天发生反跳现象,由于抢救及时,得以生存。
2.6 其他 入院后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并留置尿管,注意尿液的量、颜色、性质的改变,防止尿路感染。同时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需注意防止压疮的发生。若患者出现发热,应注意体温的改变,出现高热要及时降温处理。
2.7 心理护理 因职业因素或是误服的患者,在治疗结束以后都担心会留下后遗症,造成心理负担,而口服自杀者,更应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热情、真诚地开导和启发患者,使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篇9
摘 要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60例。根据病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抗生素滴鼻、羟甲唑林喷鼻、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听阈(35.6±11.3)db,治疗后听阈(20.2±8.1)db,听阈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综合治疗 儿童 鼻-鼻咽部病变 分泌性中耳炎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n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ssociated with nasal and nasopharyngeal lesions in children
Sa Zhiping,Jiang Shuping
Department of ENT,the General Hospital of Jingmei Group Company,Gansu 7309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n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ssociated with nasal and nasopharyngeal lesions in children.Methods:60 cases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ssociated with nasal and nasopharyngeal disease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All patient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illness,such as NS flushing,dripping antibiotics into the nose,spraying hydroxymethyl cefazolin into the nose,tonsillectomy,adenoidectomy and so on.Observe the effect.Results:Before treatment,the hearing threshold was 35.6±11.3db.After treatment,the hearing threshold was 20.2±8.1db.The hearing threshold was significantly 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Children;Nasal and nasopharyngeal lesions;Secretory otitis media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5.51
摘 要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儿童鼻-鼻咽部病变相关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60例。根据病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抗生素滴鼻、羟甲唑林喷鼻、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等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听阈(35.6±11.3)db,治疗后听阈(20.2±8.1)db,听阈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综合治疗 儿童 鼻-鼻咽部病变 分泌性中耳炎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n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ssociated with nasal and nasopharyngeal lesions in children
Sa Zhiping,Jiang Shuping
Department of ENT,the General Hospital of Jingmei Group Company,Gansu 730900
篇10
Digit span test performed with paper and pencil in groups
WANG JinLi, ZHANG YueJuan
1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 Medical College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Tianjin 300162, China, 2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AIM: To change digit span test in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rom inpidual test to group test. METHODS: The test form of digit span was changed from oral test to paperpencil tes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nswer time, the action of uniform pencillifti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digits was added into test program. The total of subjects was 884. RESULTS: The testretest coefficient was 0.658,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oup test and inpidual test was 0.58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oup test and other subtests of other intelligence scales such as number series, words test, calculation test, spatial ability test, tap speed test and drawing circle test. The scores of the 2 group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Keywords】 digit span; group test; memory, shortterm
【摘要】 目的: 改变测验方法,把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个别测验改变成团体纸笔测验. 方法: 把数字广度测验的口头答题方式改成书写方式,在答题时增加举笔动作程序,实现答题时间标准化. 以884人为样本施测. 结果: 重测信度0.658; 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个别测验的相容效度为0.581,与韦氏智力测验的文字测验、数字推理、计算测验、空间测验、注意测验、打点速度测验等分测验有低度显著相关(P
【关键词】 数字广度;团体测验; 记忆;短时
0引言
短时记忆为1.5 s到1 min的记忆[1],对人的工作有重要意义,是智力的组成部分. 对短时记忆的测量有文字广度测验[2]、数字广度测验和实物图片广度测验,其中最知名的是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3]. 在个体纸笔测验形式中,记忆的成套测验和智力的成套测验里面都有短时记忆测验部分[4],但在团体测验形式中尚未查到短时记忆测验. 例如,团体用的“多维能力倾向成套测验(MAB)”,与上述的个体测验形式的韦氏智力测验结构相同,平行排列,惟独没有韦氏智力测验中的数字广度测验,原因是在团体中难以控制间隔时间,这是团体能力测验的一个弱点. 在相关文献中,“多重水平成套测验”的研制者进行了团体记忆测验的尝试,但所能测量的是时距25 min的长时记忆[5]. 短时记忆的团体能力测验目前还是空白. 鉴于此,我们以韦氏智力测验的数字广度测验为蓝本,改变其测量操作方法,使之成为团体测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武警某机动师抽取士兵825名,全部为男性,年龄19~29 (21.0±2.6)岁. 对其中2个中队56名被试相隔9 d后重测;对另外2个中队43名被试相隔3 d后用韦氏数字广度原量表做个体测验. 在武警医学院整群取样59名,做不同文化组别的对照研究.
1.2方法
题目采用韦氏智力测验的数字广度分测验[4],采用自编定式答题纸. 操作程序: 主试先指令被试将笔举在空中,等主试读出一组数字并发出“答题”口令时,被试统一落笔答题,答完题目后立即把笔继续举在空中,主试再读下一组题目. 将笔举在空中的目的是防止被试提前落笔从而影响时间间隔. 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呈现,主试读完题目后间隔1.5 s发“答题”指令. 每次测验30~40人,获得有效试卷812份. 本研究没有倒背数字部分. 第一题4个数字记4分,以后每题每增加一个数字加1分,最后得分是被试通过的最长题目数.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以x±s表示,用SPSS l0.0软件,以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转贴于
2结果
2.1信度检验对2个中队56名被试,初测得分7.11±1.10,相隔9 d后重测,重测得分7.53±1.42,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0.66.
2.2效度
2.2.1相容效度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韦氏个别测验的相容效度,我们对另外2个中队的43名被试做团体测验,得分7.11±1.10, 相隔3 d后用韦氏数字广度量表做个体测验,得分7.81±1.20. 43名被试数字广度团体测验得分与韦氏数字广度个别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8. 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其它能力测验的相容效度,我们把数字广度测验分数与其它能力测验(n=825)分数做相关比较,结果显示: 数字广度测验分数与数字推理、文字测验、计算、空间、打点速度和画圆等能力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46, 0.168, 0.295, 0.130, 0.175, 0.104和0.028. 除了画圆测验外,数字广度与其它能力测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
2.2.2区分效度为了考察数字广度团体测验对不同团体的区分效度,我们把军校学员的分数(n=59)与其他战士分数(n=800)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军校学员和战士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73±1.33和7.16±1.50, 经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01).
3讨论
3.1测验方法的改变改变数字广度测验口头答题为书写方式,并在施测程序中要求被试把手臂举在空中,按照统一的时间落笔答题,这种动作程序使主试能够很好地观察和控制每个被试的手臂动作,从而控制了答题时间,防止了被试提前答题. 从测试884人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行得通,可以做到团体测验的标准化. 信效度检验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3.2信度原测验信度0.66~0.89[5],本测验信度达到原测验水平,在通常情况下,相同的测验团体施测信度应该低于个别施测,本测验能够达到原测验的下限也是合理的.
3.3效度数字广度团体测验与原测验相关0.58,证实了该测验测到了与原测验基本一致的记忆. 口头回答的方式与笔答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写字慢的可能在写到后边的数字时有所遗忘,因此相关系数不是很高也是合理的. 从数字广度测验与其他智力分测验的相关看,除了画圆测验外,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指数偏低,这与原测验在韦氏成人智力整套测验中的情况一致. 画圆测验属于动作能力测验,与记忆测验应该没有相关. 在对不同群体的考察中,本科学员得分明显高于普通战士,表明测验能够区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这与GarciaMorales等[6]采用个体方法的数字广度测验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0.
[2] Talland GA. Three estimates of the word span and thire stability over the adult years [J]. Quart J Exp Psychol, 1965,17:301-307.
[3] 龚耀先. 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9-50.
[4] Muriel Deutssch Lezak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M]. 3st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360,14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