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9 07: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念进入课堂,让学生感觉到陌生中又是那么熟悉——“非连续性文本”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学习,初步发现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规律和思路,掌握诀窍所在,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感受需要
1.多媒体课件出示药品说明书、宣传单、汽车站时刻里程表、统计表、目录、索引、地铁图、清单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2.小结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直观、简明、概括,易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铺天盖地”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图片,学生感知非连续性文本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它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二、创设情境,掌握诀窍
(一)衣
师:家住广州的雅思和我们班的徐蕾是一对网上结识的好朋友。应徐蕾的盛情邀请,雅思决定利用假期和家人来翁源游玩。俗话说:礼轻情义重。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雅思在网上淘到了一款短袖纯棉韩版女T恤,但让雅思犯难的是该给徐蕾买什么尺码的衣服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雅思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
师: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分析:体重在80-100斤之间,身高在155-165cm之间的顾客都适合选择S码的衣服;而体重在100-110斤之间,身高在155-165cm之间的顾客则适合选择M码的衣服……结合徐蕾的体重和身高,我们可以做出判断,雅思应该给徐蕾买M码的衣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联系图文——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二)食
师:“民以食为天”。雅思还决定给徐蕾准备点牛奶。徐蕾今年12岁了,体重50千克,她应该喝哪一种牛奶比较健康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
师:徐蕾是个女孩子,今年12岁,体重却有50千克,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她是偏胖的孩子。长期摄入热量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使人发胖。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全脂灭菌纯牛乳和脱脂灭菌乳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出徐蕾应该喝脱脂灭菌乳,这对健康比较有益。
(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图文——推测——判断——解决问题)
(三)住
师:为了迎接好友的到来,徐蕾这边也忙开了。雅思一家三口要入住富源大酒店,需要开两间房。他们一天最少需要付多少房费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
师:根据房间价目表,我们可以看出:豪华双人房价格,一间需要268元,两间则需536元。豪华套房虽包含有两间睡房,但需要538元。两间豪华双人房价格与一间豪华套房价格相比较,便宜了2元,所以我们作出判断,他们一天最少需要付款536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思路:联系图文——比较——判断——解决问题)
(四)行
师:雅思一家将于8月1日到达翁源。如果你是徐蕾,你会邀请她们去参观翁源的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补充介绍各景点)
师:请你为徐蕾设计两日游的路线图,看看谁的设计最合理。要求:(1)一天的景点安排不宜太多。(2)相隔较近的、同一方向的景点,最好安排在同一天进行。
多媒体出示翁源地图: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已清楚地了解到翁源著名景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兰花长廊位于江尾镇仙鹤村,距离县城28公里;客家群楼位于江尾镇南塘村;东华寺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处;三华镇是三华李的发源地,与县城相距15公里。分析以上资料,再结合旅游安排的合理性,4个景点,我们分两天进行,上下午各游览一个景点。根据资料介绍,在地图上我们推测到4个景点各处位置,最后结合方向、路程比较,我们作出判断:兰花长廊与客家群楼同属一个游览范围点,距离不远,离县城28公里,安排在同一天进行;而东华寺与三华李观光园相隔较近,则安排在另一天进行。
(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思路:联系图文——分析、推测、比较——判断——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是非连续文本 资源。学生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慢慢地发现规律和思路,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诀窍所在,提高语文能力。】
三、设疑深入,学以致用
师:雅思和徐蕾这一对好朋友终于见面了。这几天她们玩得很开心,还共同在网上看到了一款精装儿童书籍。
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这则网页介绍的书的书名是什么?现在是晚上8点,如果她们明天早上8点再来买这本书,应该付款多少?“精装”说明这本书
。“5.0折”代表什么?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
【设计意图:网购已成为一种大家喜欢的购物方式。这种练习的出现,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分析信息以及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点拨提升,回归本真
师:看来,非连续性文本更多的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和我们的学习工作,衣、食、住、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我们读的不仅是书,还有生活。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关注此类文本,学会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此类文本,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为自己所用。
【设计意图:非连续文本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语用实践层面。因此,培养学生关注、学习语文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语文的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
教学反思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实施阅读行为呢?我以《雅思一家作客翁源》的情境教学来尝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
整个教学流程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开门见山,感受需要。这一部分通过“铺天盖地”的非连续性文本图片,让学生感知到非连续性文本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第二步,创设情境,掌握诀窍。在这一部分中,学生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生活情境中,再次感受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源,感受到学会阅读这类文本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慢慢地发现阅读此类文本的规律和思路:联系图文进行分析、推测、比较、判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直至解决问题。第三步,设疑深入,学以致用。这部分结合大家喜欢的购物方式——网购,直击生活中的运用,服务生活。第四步,点拨提升,回归本真。最后,我再次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有语文”的道理。我们学习非连续性文本,当然不是依图解题,而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己所用。回顾教学的过程,笔者有了很大收获。
1. 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非连续文本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联系起来。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存在于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这就要学生能够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学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诀窍,联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
2.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能力必将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教学不再是单独的课堂行为,应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教与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篇3
一、语文与美读
课文中的散文和诗歌,真正地完成在于学生的阅读,只有在审美的鉴赏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体验。语文教学过程虽不像劳动课那样是纯粹的实践课,但它有明显的实践性,对课文的美读就是一次欣赏实践,由老师引导学生去欣赏,并在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事美的创造。
二、语文与想象
1、抓住文章美点,调动联想和想象,从而感悟真情,创造美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赏读美文,感悟真情激发兴趣上面,注意采取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执教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一文时,依据教学重点,设计了这样一道引发学生想象力的题,“童话中说:小姑娘那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想象力说说梦中的情景”,同学们思索片刻纷纷举手发言。学生1:“她历经艰难找到了水,小姑娘、母亲、人们、动物都很快乐”。学生2:“河流、水井也叮咚叮咚地唱起了歌”。只要同学们想象合理,笔者都予以肯定,有“奇思妙想”更大力表扬。
2、运用修辞方法等所蕴含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启发他们进行相应多方位的联想和想象。
3、引导学生由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去联想再想象,作品中的文字大都是作家以现实生活的依据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它虽是虚构的、却可透过这面镜子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展开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现实。
三、语文与生活
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朱熹在《观书有感》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现行的语文教材“半亩方塘”中,新时代的天光云影便可在其中折射,把学习语文嫁接到人生之中,把人生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本,也是品读人生。笔者在向同学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笔者考虑到生命是绚丽的,但也必须承认生命也是脆弱的,有许多同学不堪学习、生活、情感的压力或索性颓废下去,更有甚者走了不该走的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点小挫折就能成为他人生中一道壕沟。显然,仅教知识是失败的教育,还应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坚强的人,如何树立理想。优秀的作品便可以凭借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解人的内心世界。所以,笔者借本部作品的阅读让学生们从保尔的身上学到那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和人生教育。在设计《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时笔者参照了唐江澎老师的教学实录,同学们都感悟到保尔面对战友亡灵而产生的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并联系自身纷纷谈自己的理想人生。课后同学们交上了读书心得,有的同学在保尔身上吸取到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崇高的品行美,一种庄严的生命美,笑对人生的性格美。也为有些同学指明了今后努力的人生方向。
四、语文与空白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程永迪老师研究提出;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中,也应像其它艺术一样讲究“空白”的艺术,显现出和谐的美感。
1、用提问激疑,造成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未达,“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前的一种短暂“空白”心理状态,目的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求知内容的兴奋程度达到,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设计精巧板书,创造空白。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教师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和释疑的愿望,讲一点空白艺术将会使学生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
3、保留教学内容,造成空白。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知识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暂时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中得不到需求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牵动他们,使他们急不可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去寻找。当然,教师有意保留教学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4
一、倾听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绝佳良方
当代教育家沙塔洛夫强调:“在课堂上应创造一种普遍相互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这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倾听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它是教师以一种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因此,倾听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绝佳良方。
有这样一件事,我记忆犹新。有一年教初一语文,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当我介绍完作家时,我发现有位王姓学生似乎对我的讲解不屑一顾,他在跟同座悄悄地耳语了几句后就低下头来做其他事情。这种稍纵即逝的神情让我捕捉到了,过了几分钟我提醒他要注意听讲,没想到他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你对沈从文的介绍有错误,我不想听。此言一出,语惊四座,学生的直爽让我吃惊。我笑问,错在哪里?他说,沈从文不是苗族,是汉族。我又问:为什么?他回答:他祖父沈宏富是汉族,而你讲他是苗族人。此时,班上鸦雀无声,不少学生点头赞同。这对我是个考验。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授业”有“错”,学生又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作为教师,如何冷静以对?我觉得,应该虚心倾听学生意见,便示意他继续讲下去。他接着说:“按照我们汉族的习惯,爷爷是汉族,他的孙子也该是汉族,即使是招女婿,他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那么他也该是土家族。”我又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想听听全班同学的看法,讨论热烈但毫无结果。这时,我把一次青歌赛综合知识考核环节中,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沈从文是苗族人,遭到了湖南籍某青年作家强烈质疑的事说给大家听。这位青年作家认为,沈从文的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他祖父是汉族,沈从文身上只有四分之一的苗族血统,他应该是汉、苗、土家三族的混血儿。这种说法到底是否权威,无从考证。我坦言,备课时,我考虑过这些问题,但最终还是沿用了参考资料的说法。我说,今天王某某同学能够直言他的疑惑,这非常好。教师并非万能,授课中不够准确或有错误,你们提出来讨论解决,师生都能获益。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我的解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教学反思中,我记述了事情的经过后这样写:“如果我在课上不是倾听这位学生的意见,不是倾听大家的讨论,而是采取家长式的做法,一开始就批评王姓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伤害的就是师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融洽感情,更谈不上和谐地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所以,遇到任何事情,不管学生说得对不对,首先必须倾听他们的看法,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态度问题,也是教育观念问题。”
二、倾听是揣摩文本内涵的重要方式
初中语文课本经过了编者的精心筛选和反复审稿,可谓篇篇是精品,虽然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松备课。相反,教师还是需要认认真真地去揣摩文本隽永的内涵,去倾听作者在文中深情地诉说。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如果反复地阅读,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叶老在告诉我们,为了更清晰地介绍苏州园林,他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而在“分”中,又按照了从主到次、从局部到细部的顺序来说明。如再细细咀嚼,我们不难听到叶老在文中综合运用了说明、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叙说,听到叶老对苏州园林由衷地赞美和自豪的笑声。
三、倾听是走向“柳暗花明”的捷径便道
篇5
笔者从2009年至2012年间主持了一项市教研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对师生互动过程中大量现象的观察、跟踪和分析,表明教师如果能自我调适心理,规范使用教学用语和体态语,完全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母语的深厚滋养。
一、教师的心理地位对学生语文学科兴趣的影响
人际沟通分析学认为,心理地位是指一个人最早时期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念会成为此人日后作决定和实施行为的准则。
人的心理地位通常有以下四种:一是“我好,你也好”,这种地位是“健康”的,又称为“赢家”的地位,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会与别人共同追求双赢。二是“我好,你不好”,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三是“我不好,你好”,这是以自己为破坏对象的心理地位,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在面对别人时会感到自卑、依赖、无力、自我放弃、无主见,极度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这可称为没有意义的地位,是那些对生命失去兴趣的人,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潜能失去信心的人所采取的地位,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有很深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第二、三、四种都是“输家”的心理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心理地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地位的比例更高。
案例1: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男生朗读课文,读毕,男生怯怯地看着老师。老师紧锁着眉头问:“后面的同学能不能听到他读什么啊?”后面同学立即会意地说:“听不见……”老师转向这位男生:“下次读书声音大一点,不要像个女生似的。”继而面向班上的其他同学:“还有哪位同学的声音比他大的,站起来为他示范一下。”男生一直低头不语。
分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众人面前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时期他们对自我的认同绝大部分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如果老师家长等权威认为他是好的,最棒的,他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反之,则以为自己是糟糕的。案例1中的教师此刻的心理地位是“我好,你不好”,他通过借用其他同学的反应和对该生提要求的方式来否定该生的朗读。这种以权威裹挟着“集体力量”的否定,使当事人体验到强烈的失败感,并且会直接与朗读这一行为发生链接,如此反复几次,就会对朗读失去信心,继而会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如果情绪泛化,就会厌学,对各门课程均失去兴趣。更为可怕的是不断体验到失败感,会使当事人形成“我不好”的心理地位,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可能丧失信心。
支招:该老师需要不断地觉察自己言行背后的心理地位,找到形成这种心理地位的原因,逐步把个人的心理地位调整到“我好,你也好”方面。同时要真正地理解“尊重”二字,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能强求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都符合教师个体的唯一标准。在反馈时可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肯定学生的动机或行为,表扬可以表扬的部分;第二步,真诚地给学生提出希望。案例1中的老师不妨这样反馈:老师非常欣赏你积极朗读的勇气和行为,我相信你下次朗读时声音会更洪亮。
二、教师的禁止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常常会通过教师的语言和体态归纳出来这个教师对学生的禁止信息。课堂中常出现的禁止信息有:第一,不要思考(像你这样的学生,不够聪明,能想出什么呀等);第二,不要存在(像你这样的学生,不能让老师满意,躲到老师看不到的地方等);第三,不可能成功(像你这样的学生,注定要失败等);第四,不要像个小孩(你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幼稚等);第五,不能失败(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等)。
案例2:某初一年级作文课,老师在讲评上次作文时,点名批评了某学生,这位学生作文只写了一半,老师不满地问:“你的作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写完?”学生小声地回答:“老师,我生病了。”“又生病了!你这个学期生了多少次病了?你干脆搬到医院算了,不用上学了!”学生一语不发,呆呆地站着。
每次发现该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体态表情十分不满,语言过激。其实,该生是患阑尾炎保守治疗,反复挂水,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后来,他初一上学期没结束就住院开掉阑尾,手术后始终不敢到校上课,休学一年,初二时作文已无法动笔,初三时因所有作业不能完成休学。
分析:案例2中的老师对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对学生生病的现状也不能接受,说出了一些“如果不能好好写作业,就不要来校”等抛弃类的话。该生早年因父母工作的特殊性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处,回到父母身边后彼此的关系不是十分融洽,老师的行为一次次的让他体验到早年的被抛弃感,导致了后来写作文时脑子一片空白,无法回忆,无法感觉,无法想象,体验到的永远是不可触摸的痛。
支招:作为教师,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某些所谓不良行为的存在,比如课堂上理解速度不够快,有时表现得不如成年人想象中的成熟,比较幼稚,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犯再犯等等。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生理心理、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接纳学生目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尽可能少用一些不接纳、不认同、阻碍学生发展的禁止信息,以防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伤害。案例2中的老师不妨这样与学生交流:“我发现你的作文没写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能知道吗?”得知孩子生病后,老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你生病还能坚持写了一半,意志坚强,我很感动,下次如果病得很厉害,可以等病好了再补上,相信你。”良言一句三春暖,老师真诚的语言的安慰,很可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终身难忘的慰藉。
三、教师的简单代替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大千造化无重复,岂能以模铸心灵。”每个个体都是在一定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或者是中成长起来的,这么多秉性各异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同一种文化,如果想让他们的表现全部都符合教育者设定的标准,实在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作为教育者,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丰富思想,完善人格,而不是用各类参考书上的答案来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成长。教育而不越位,这是语文老师重要的责任。
案例3:某高一语文课堂(内地新疆班),老师询问《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谁杀死的,一学生回答:“四叔、四婶。”
老师:还有呢?
学生:卫老婆子。
老师:他们是怎样杀死祥林嫂的呢?
学生:哼,用那个时代的文化吧。
老师:是用封建礼教吧。
学生:封建礼教?(摇摇头,不解的样子)
师生双方均不悦。
分析:案例3中的老师在最后用一个标准答案“封建礼教”来替代学生的“时代文化”,看似正确无误,可是在他把学生答案引向自己轨道的那一刻,注意力是他自己预设的想法,而非学生的思维状态,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获得的东西——思考。所以当学生从另外的视角来归纳总结封建礼教的危害,并用一个中性的词“时代文化”进行小结时,老师就看不到这个来自新疆的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了。
支招:作为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并能在综合大量现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培养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客观中立地看待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无论教师预设了多少正确答案,都不能也不应该超出我们的界限,剥夺他们成长的过程和权利,替代学生思考,替代学生成长,哪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些缓慢甚至某种失败。
四、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结论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比较普遍。
案例4:某校高二语文课堂,老师检查学生周末在家背诵古诗文的情况,请了6个同学上黑板默写,共10个句子。结果6个中有4个全对,还有2个同学各有2处有误。老师最后小结道:“通过默写,我发现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家都是认真背诵的,还有少数同学要反思,自己在家干什么了?心思都跑哪去了?默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瞪圆了眼,学生神情凝重,整个课堂气氛压抑紧张。
分析:当教师面对一个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面对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时,常常基于对学生的基本认知而不断进行着这样那样的判断,并据此而确定自己相应的教学行为。然而,受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人际认知有时是不正确的,甚至偏差很大。案例4中的老师看到2位学生有几处默写错误,于是就在没有了解事实的前提下,主观推断出学生在家没有认真学习,用极端的评价来否定学生已存在的成绩。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习惯性地放在别人的不足和缺点上时,就会经常感受到别人对他的不重视,于是对已对人都十分不满。
支招:由于某些负性思维已构成人思维习惯的一部分,而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与学生互动时这些负性的思维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影响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情绪不愉快时,有意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状态,有没有这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一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容易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两个极端,不能客观地看到在一个人身上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二是主观推断,在没有支持性的信息或相关根据的前提下就做出结论,如案例4中老师在没有询问和核实的前提下就得出学生在家没有认真复习,而且认定学生不想学习。三是选择性消极注视,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其他积极的一面,如案例4中老师只看到学生错误的地方(6.6%),忽视了已取得的成绩(93.4%),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放弃努力,不思进取。四是应该倾向,经常对学生说:你应该……你必须……五是选择性概括,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如看到学生某一令人不满的表现时,批评道:你总是……你每次都是……六是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根据学生的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如某学生作文平平,老师会说:你的写作能力就是不行,以后不能从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