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见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3: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范生见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范生见习总结

篇1

从月13日-月5日,为期两个月,在市区镇中学(省一级学校)高一年级实习,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学科的15位实习老师们,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并获得学校领导老师还有学生的一致好评。此教育实习之行,半涉社会,学到的东西确实比书本上多很多,用四个字总结就是:不虚此行!细说来有四个主要方面:

从师之道,必严谨细致

教育实习能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对于我们师范生是非常重要。在实习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实习前两周,进行了听课,我把一个单元的五个新课(包括阅读课、听说课、CommunicationWorkshop,culturecorner)全都听了一遍,并且一个新课重复听来自重点班和普通班老师的授课,基本了解北师大版英语课一个完整单元的授课目的、主要内容和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也了解了老师根据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基础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输入量和难易度。听课期间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好听课反思,课后和同科组的英语老师们虚心请教相关经验(特别是和有丰富的高考带课经验的陈月明老师,据说他对高考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很明晰,上课可以分清重难点,课堂40分钟非常高效。)对于听课过程遇到的困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也主动和科组长取得了年级统一备课资源,开始尝试依据《教师用书》的相关备课要求,模仿第一单元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前做好下一单元的教案和课件,做好授课准备。

第三、四周,开unit2新单元,指导老师梁副校长放手让我去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新授课,由于校长只带一个班级,意味着我也只需要给一个班上课,不需要上重复课。因为校长授课进度比较慢,所以比别的班级慢了1.5个课时,所以,上新课前我都会去听别班的课,看看老师授课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严格依照新课标标准和立足于该校学生的水平,结合传统教学和创新理念,依据教师用书的授课目的,好好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为每节课的成功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梁校长听了我的每一节课,并且给予我比较独特的指导和意见,如:上新课前,呈现此课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使学生清晰教学环节,有了心理准备,促使课堂顺利进行;一节课上完后,利用3-5分钟总结一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思绪更加清晰明了,也关注了老师再三强调的知识点,等等。

听课和上课期间,我及时根据授课速度还有学生学习的进度,布置适当的作业量,批改作业时认真做好批注(包括修正、建议和鼓舞等),及时向校长汇报作业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如听写不合格的采取重新听写和适度罚抄、作文马虎应付或是字数不够的采取范文指导和重写等),基本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知识。

班级管理,严格而亲和

在班任徐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一同成为高一6班的副班主任,分工值日,负责卫生(卫生和公区)、考勤(早中晚)、早晚修和课间操纪律等常规管理除外,我还负责周一、周三、周五的英语早读和晚修,早读教读新单词后,就交给科代表领读,最后五分钟用来听写单词。晚修下教室供学生问问题,也主动找个别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做相关心理疏导;除外,还有帮一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补习(带到教师休息室辅导)等。

在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严格为第一,亲和力到位。性格活泼开朗的我,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欢。课堂上,纪律一贯很好,不闷也不过分活跃;在团体活动里,我积极做好比赛前的指导、比赛中的鼓舞还有比赛后的总结和反思;在课后,我和学生打成一片,如体育课上和学生一起做操,一起打球,晚修后下宿舍和学生聊天等。记得和学生们第一次谈起梦想,是在主题班会上,用了两周的时间做了一个成长励志纪录片,用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成长奋斗经历言传身教,感动之外,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记得有一位学生在语文布置的作文《感动》中写道:“是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不用很伟大,不用高调却不切实际地说要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责任,是对家人负责,而生命中最基本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我很重要,我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孤本,父母生我育我,我的生命来之不易,我要对这神圣的灵魂负责,因此我不能继续懈怠生活、荒废生命了,我要往前,向梦想的远方起航了。”

广交良师益友

实习两个月以来,认识了很多人,首先是实习队15个来自不同专业的队友们,这段日子,工作上,我们通过互相听课-小组评课的方式,共同提高师范技能,也难得地进行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拓展了相关的知识面。工作上的亲密无间,友谊也日渐加深,周末一起去逛街和购物,一起吃饭、打边炉等活动,都会用相机留下倩影,纪念准老师们的实习岁月;除外,认识了办公室优秀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来自全国重点师范院校的老师。工作上,实习生向老师们取经,提出问题,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独到见解,互相学习,资源互相共享。工作之余,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聊工作谈生活,真心感谢老师们给我们上了一节职业生涯教育课,让我们从大学里的稚嫩走向理智,在教师品德、师教技能和教师形象等方面都学到了许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思想和教师的做事方式。

热爱教育,从心开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般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更是和教师的职业性质格格不入的。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实习期间也体会到了,班主任老师真的很累,早上六点半起床已经太迟了,晚上10点半才能回到寝室,心里还在记挂着学生,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的行业要更累,甚至在八小时外还不能休息。因此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有首先付出对学生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师生之间架起了感情的桥梁,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才会有实效。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消除学习不好同学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篇2

一、教学见习概述

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或者带着一定的问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分析的活动。它不同于教育实习,但两者都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方式,对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见习可分为集中见习和分散见习,集中见习主要是指师范生在进入中学教育实习之前,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的各种活动。分散见习则是指师范生在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观摩,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的各种活动。而教学见习是分散见习的一个下位概念,主要指观摩课堂教学的活动。教育见习主要以课堂教学观摩为主。

二、现阶段综合性大学学科教育师范生教学见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见习的涵义认识不够

教育实践课是高校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教育实习已经在师范生的教育课程体系中确定了较重要的地位,综合性大学也把教育实习纳入到了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之中,与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实习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教育见习作为教育实习的平行概念,并未受到与教育实习同等的重视,甚至常常被视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或环节。教学见习本身是分散教育见习的下位概念,更是很少被提及,有的教师忽略教学见习内容,大多带学生到中学观摩教学或者只是给学生放映教学录像,没有与师范生原有的教育、教学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总结与评价,不利于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导致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见习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教学见习前,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教育都分散在各师范专业中,其教学见习可有可无,学科教学论授课教师也没有认识其重要性,观摩教学时,往往是学生写一分听课记录或者一份见习报告即可。至于见习报告写什么内容和主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学生对教学见习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理论的具体指导。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我国当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经批判、改革,但仍占据教学的中心地位,改动甚小。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综合性大学学科教育师范生虽在学校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原理和专业知识,但其中的大部分与教学实践脱节,造成了学生认知领域和情感层面的残缺不全。每到实际应用时,所学教育理论不能一一对应,在实际操作中不知所措。缺少了教学见习环节会对师范生实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发展形成障碍,由此产生不可低估的损失。

三、综合性大学学科教育师范生教学见习的策略

(一)教学见习的准备策略

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教学见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1.指导教师准备工作。首先,教学见习前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做思想动员工作,使见习生明确教学见习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端正教学见习的态度。其次,指导教师应联系、明确见习学校、主讲教师、授课时间及地点,同主讲教师商讨并确定观摩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再次,指导教师与见习生要对观摩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

2.见习学生准备工作。首先,学生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保证教学见习的高效性。其次,学生应明确教学见习的目的和要求,教学见习的具体任务。再次,在教学见习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应与指导教师针对所观摩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

(二)教学见习课堂观摩策略

新变革的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实现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教师的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构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转变,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

1.做好教学过程的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应详略结合、突出重点、文字精炼。记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的环节、各环节中师生主要活动情况、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精彩创新与失误之处、板书等。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做法或不足之处等都可详细记录,对一些问题的独立思考或见解、建议也可记录下来,以免遗忘。

2.做好教学过程的反思记录。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教学应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教师是以怎样的语言进行教学的,哪些地方表现的特别流畅、清楚、亲切和蔼;教会了学生哪些知识;教学活动有哪些创新之处(听看结合);体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是怎样以多向、宽泛的思维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是怎样纠正(或请学生纠正)的等。

(三)教学见习的总结策略

教学见结是学生对整个见习过程进行反思、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必要环节,通过教学见结,学生可以把自身的所见、所感、体会进行融合和升华,为进一步学习教学理论打下基础。教学观摩结束后,学生要完成教育见结报告。教学见结报告主要包括教学见习的内容总结和见习体会两个方面。教学见习内容总结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做到因材施教、分层优化,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手段是否恰当;关注教师的语言、教态、组织能力、教学机智等;观察学生听课情况、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等;板书设计是否体现出知识的结构等。教学见习体会总结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四个方面的综合论述。在完成教学见结报告的基础上,组织教学观摩反思探究课。教学方法为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把学生分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六个小组,各小组依据对教学观摩课的反思,共同讨论,形成各小组观点,在课堂上发表各小组的成果,组员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给予补充,教师进行点评。

篇3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分入职前和入职后,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的职前师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在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法》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献身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学而不厌、勤于进取;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依据教育学学科特点及课程目标,教育学课程对师范生入职前的师德教育应重点放在:一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培养和激发师范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情感,是使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逐步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完善职业道德,全面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是对学生的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对待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以及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特别强调要关爱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从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爱护学生,为此,也获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热爱儿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师范生在校期间,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否打好职业道德品质基础,特别是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师范生是否具有教师职业意识,这将关系到以后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成败。

二、教育学课程实施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渗透师德意识教育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师德教育内容和资源,需要认真挖掘和提炼,从而使这些内容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注重绪论课教学,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一节绪论课,要求师范生转换角色,用准教师的心理与姿态来学习这门课程,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拉近了师范生与教师职业之间的距离,使师范生无论是学习教材理论还是讨论问题,都意识到自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局内人”。2.选择教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实施师德教育。在学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个体功能》章节内容时,要从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的角度来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学习《教师与学生》与《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章节内容时,要让师范生明确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职业角色,了解学生生活的特点,学生的失范行为等方面知识。通过系统知识的教学,使师范生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提高师德认识,而这些知识本身就是师德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教育学教材的每一章内容都蕴涵着一定的师德教育内容,需要授课教师给以足够的重视,善于挖掘和运用。3.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删减与拓展。目前,在众多《教育学》教材中,真正适合专科层次、适合本校师范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教材却并不多。内蒙古师范大学近年来一直使用“十二所师范院校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这本教材突出的特点是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依据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制定了教学计划,对选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重组、删减、拓展。如,对教学章节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学习完《教师与学生》一章后,接着学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章,以保证教学内容按教师、学生、学校的顺序依次呈现,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师范生接受的心理顺序,有利于师德教育的渗透。再如,对《课程》一章的内容进行重组,压缩理论部分,增加、拓展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使课程部分既容易让师范生接受,又让师范生体会到课程与教师职业的相关性。拓展《德育》部分内容,让师范生在领略德育教育规律的同时,又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和激发师德情感改革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精品课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据师范类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本校“应用性”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要突出“实践教学”,即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做”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一方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师范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要让师范生产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1.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每堂课都要求1—2名学生针对某一教育热点或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结合他们的观点巧妙地引入新课,不仅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师范生关注教育问题、关注师德问题的意识。如,针对某位小学教师往学生脸上刺字这一事件,有目的的组织师范生从多角度(学校、教师、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师范生对师德问题的关注。2.引入典型案例。教育学比较倡导“案例教学”,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注重于理论教授,往往会使师范生形成一种脱离实际、乏味空洞之感,难以接近教师职业。所以教师要注意收集大量案例,供师范生讨论、分析。如陶行知的“三块糖”、魏书生的“写优点”以及中小学优秀教师课例片段等,体验在处理问题时运用“爱”的情感对于学生成长的生命意义和发展价值,引发师范生的推理和讨论,在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去深思教师职业的深远意义,使师范生走近教师职业,形成职业意识。3.观看教育影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条件,每学期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和师范生共同观看教育影片,创设有关教育情境,让师范生在课上做观后交流。如在《德育》部分教学中,穿插播放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师范生为法国乡村音乐教师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意识到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影片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影片也让师范生明白一个道理:付出了爱,就会收获爱。4.组织模拟教学。如在《课堂教学》部分教学中,为了使师范生学会设计中小学课堂教学并模拟教学,将师范生分成6—8人一个小组,以中小学教材为内容,做课堂教学设计,按要求撰写教案,每个学生都要到微格教室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通过体验教学过程,感受教师教学工作的特点。

(三)通过教育实践,观察、体验教育教学过程,规范师德行为在教育学教学中进行师德培养,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将师德培养的“实践教学”拓展到校外实训和见习等项工作之中。1.设计教育访谈实训项目。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态等为主题,组织师范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访谈计划,联系中小学,对在岗教师、校长、学生、家长进行现场访谈,写访谈报告,阐述访谈结论。师范生在访谈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一线教师,接触中小学生,既锻炼了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又体验到了访谈成功的快乐,增强对教师职业的情感。2.开展教育学课程见习活动。利用不同师范专业建设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条件,在做模拟教学之前,带领师范生到中小学跟班观摩课堂教学,师范生以准教师的身份观察各门学科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重点记录、评价本专业对应的课程教学,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下与授课教师、中小学生交流,以解决疑惑。见习之后要完成见习报告。师范生对课程见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课上是见习生,课下还能够践行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处处为人师表的同时,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

(四)改革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突出师德养成评价环节课程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和促进师范生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检查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师范教育学课程对师范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内容偏重于对师范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考核记忆能力为主,这样往往会忽视师德养成的问题。所以,必须改革对师范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师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情况。在改革教育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增强师生对师德培养的重视,对评价内容与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1.改变评价方式。考核既包括期末的闭卷笔试,还包括平时项目访谈过程与报告考核、见习过程及报告考核以及模拟教学现场考核,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增强教师对通过教育学教学进行师德教育的认识,从而为师范生师德修养的形成提供保障。同时,调整考核的分值比例,平时成绩(包括课程见习成绩、教案成绩、模拟教学成绩、访谈报告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2.改变考核内容。一是调整期末闭卷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题,将案例的选题范围侧重在师德问题方面,通过分析,深入思考师德的价值与意义;二是平时的教案撰写、模拟教学、教育访谈、教育见习等教学项目的考核,也要以师德表现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之一。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技能培养 策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from the essential stage of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b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ill focu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ory. Dilu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ignor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eaching theory and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reference to several other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ake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to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help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 skill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推进,众多高等师范院校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各式教育理念已不陌生,对教学应当遵守的规范也了然于胸,然而,从当前高师院校中思政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思政专业的教师技能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偏向于科研与理论教育,忽略了教师技能的培养,这将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现状

通过对闽南师范大学及其他几所师范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访谈与问卷,我们了解了当前众多高师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的培养现状,并总结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设置的课程不全面,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需求

教师技能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技能培养、入职技能辅导和在职技能提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我们小组成员着重调查探讨职前技能培养这一方面。所谓教师的职前技能培养就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问题。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对各类教师技能培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除开设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外,还缺乏专门的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比如,怎样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等。

(二)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训练

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技能是在多种条件、以不同方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练习是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于教学理论知识的获得。可在调查中我们小组发现,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1名学生中,有76人(占62.81%)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提升自己教师职业技能的最大障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从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仍在校就读的大学本科生,其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准备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要是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只会给中小学输送去不合格的教师。如此,将会造成低水平的教育专业训练造成低素质的师范生成为低能力的新师资,低能力的新师资又培养出低质量的新一代的恶性循环。

相比技能的培养课,专业学科建设会被放在首要位置之上,重视专业学科意识培养,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视为附带工作。虽然学生社团在课外之余会组织比赛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参加比赛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得不到专业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训练的各种师范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三)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能上岗”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还专门采访了实习结束或者已经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处于见习期),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了解,发现实习支教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对他们在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以下总结:

1.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交流与学习。

2.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导课技能方面,导入没有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提问方面,提问的设计没能讲究方法、技术和策略;在板书技能方面,板书华而不实或内容繁多等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3.缺乏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师范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方面也力有不逮。在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在开班会,组织学生完成文艺活动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体现了我校师范生教学素养不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太科学。

二、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思政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及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还不够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校是否重视对学生加强教师技能培训?”的问题时,8.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31.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43.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视,17.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的教学技能培训设备完善吗?”这个问题时,6%的学生选择了很完善,20.6%的学生选择了较完善,51.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22.1%的学生选择了很欠缺,;而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当问及教师是否清楚所在院校教师技能培训计划和目标时,大部分教师回答较为含糊,可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教学技能培训组织还不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能很好地保证,且教师参与教师技能培训指导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其次,在访谈与资料的查找中,我们发现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许多教育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强调不足,各个有关部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也重视不够,整个教师培训体制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师德风范、理论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教师技能的培养。

此外,学生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2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9%的学生选择了不重要,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技能比较重要,但也有不少学生不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仅将有关的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是教师技能的培养。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关于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如何”这个问题时,4.5%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21.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45.6%的学生认为较不合理,28.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自身所在院系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结合访谈和问卷,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学生在校四年,需要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数和学时数要远远大于完成教师技能训练中所需要的课程数和学时数。

以闽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的课程多是基础课,极少设置教师技能训练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理论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程度太高,过于理论性,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而到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以专业课居多,但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顾此失彼,难以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级面临做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更不能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严谨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必须的专业学习外,还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像英语四级、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这样的等级考试。很多学生将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准备这样的等级考试上面。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技能培训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此外,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是否需要加强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这个问题时,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22.4%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11.3%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必要,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没有必要,也有9.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性指导的需求较高,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平台。但由于课程体系设置及等级考试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时间不充足,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未能得到大量的练习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教育实习偏向于走过场

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教育实习对自身教师技能的发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4.6%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有16.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实习还是较为重视,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一般甚至毫不重视。实习作为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最好的锻炼教师技能的实践课堂。但是,为何那么多的学生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甚至认为其只是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呢。

通过访谈与调查,我们概括出了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讲,见习和实习多半被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大三、大四正是学生要准备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的时间。因此,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出虚假的实习证明以换取自己不实习的机会,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于接受师范生进行实习的学校而言,其积极性也不高。一是怕影响教学计划,二是怕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大多数实习学校不让实习教师进行授课或者只给实习的学生提供数量有限的几节试讲课。实习中,学生不能真正走进初高中,不能走上讲台,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效果。最后,对于高师院校中安排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多、安排的指导老师少,且高校与实习学校距离较远,指导老师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现场的、具体的指导与反馈,只是在实习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访问,重视度不够。以上这三方面都造成了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大学四年是有限的,把所有技能训练都纳入正规教学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关键应在于如何建设好训练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思政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其一系列的师范生培养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当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配备相应的设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的配备的欠缺的话,那么其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在福师大,我们看到其有一栋专门独立的微格教学大楼,以供师范生进行日常训练,福师大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排名第十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与其设备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学校需尽力完善课程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多开设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将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为其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开设一定的模拟教学课程,例如开设微格教学课程,即理论学习―观摩示范―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提高等五个阶段来使师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系统的模拟训练。

最后,学校还要注意师范生的见习与课外活动问题。在中学的训练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高校可安排学生进行见习,通过与附近中学合作,聘请合作中学教师为教育实践的导师,安排课时让师范生到导师的一线课堂临摹学习,从而使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见习后进行反思,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建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合作中学担任班主任或学生课外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直接感受中学生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增加学生班级组织能力,锻炼师范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此外,也可以请中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宣传,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中学教学的需要,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而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与院系可以举办一些教师技能比赛供师范生参加学习,如创办讲课协会让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按微格教学的形式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训练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应重视支教实习

实习支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今后想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根据以往就业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中小学进行思品或政治教学,因此各大院校选择的实习地点为中小学学校,在这里,实习学校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据相关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这几年的教招情况可知,好的实习学校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教师技能水平往好的地方转变,通过调查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是到各地区的一级达标中学进行实习,并且要求各地区的名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养。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而且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一切都像走马观花一般。因此,高师院校在和实习中学签订合约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延长一些实习时间并监督中小学对优秀指导教师的选择。

其次,中小学学校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作为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在与学生的实际互动中获得师范教师技能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师范生不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那么就很难得到技能的提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祖国的新一代花朵进行思想和人格上的塑造,让他们在道德上做一个高尚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在来到中小学实习时,应当要投入当地学校的教学中,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去从事实践教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光靠外界给予的那么多优质的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从思想上坚定自己将来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决心。根据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想要培养其教师技能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自身多创造机会为自己的教师技能培养得到保证。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师范生选择的兼职一般为家教。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因为其学科特点,很难找到所谓的对口家教。但其可以通过全职辅导锻炼自己管理学生的能力,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去影响那些孩子,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另外,根据调查结果,院校为了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一般会开展教师技能比赛以及去中小学任教的体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应当积极参加,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锻炼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技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光靠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儿皮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外要多多看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教师技能培养类的书籍,院校邀请的名师讲座也要积极参加,在多听多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和师范生未能正确看待实习的地位与作用,众多院系只在实习前安排一次试讲,甚至没有安排,见习指导不到位,实践性学习应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技能的内容又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当中,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与师范生必须增强对教师技能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与各个中心学加强交流,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寻找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改进,实现自我超越,全面促进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从而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少兵等.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

等农业教育.2009.(6).

[2]曹长德.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J].当代教师

教育.2008.(3).

[3]王桂波.论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松辽学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1).

[5]李庆春.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与研究

[J].新课程研究,2012(02).

[6]徐哲.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6.

[8]徐志伟.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思考.(绍兴

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9]陈晓凤.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

大学.2014.5

[10]乔应平、罗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状况分析与对策[J].价

值工程.2011.11

[11]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10(7)

[12]王孝红.师范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3]杨柳.提升教师基本技能的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4]荆华飞.新课程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

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5]刘继荣、杨 潮.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08.

[16]廖红燕,刘相臣.从SECI看新媒介环境下职前教师技能

篇5

一、突出数学专业基础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学数学教师形成正确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念,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学院非常重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加强数学史、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等的课程教学,研究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从而使免费师范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观点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为加强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与名师面对面

学院举办了“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邀请到一批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传授教学经验;聘请教育专家讲述教师专业发展与规划;请学院教授、领导与免费师范生座谈,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2.师范生主题班会

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范生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活动是学院免费师范生自发组织的特色班级活动,其意义在于使同学们提前体验教师职业,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

4.教师素质大赛

素质大赛包括模拟课堂授课、现场抽题回答、情景反应问答三个部分。活动使免费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强了教育教学技能。

5.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大赛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详尽的规划并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这项活动能够使免费师范生及早合理做出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个人发展道路。

6.见习、实习支教

学院除了在北京市内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多个实习基地以外,每学期还遴选优秀免费师范生参加其他省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观摩、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学院至今已经组织免费师范生赴河南济源、黑龙江嫩江、甘肃金昌、云南富源等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7.名师导航

在免费师范生中建立了“双导师制”,为每20名免费师范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的导师。学校内部的导师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中小学优秀教师主要是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者。

8.免费师范生自主创办院教育专刊、简报、展架等,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宣传

三、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

篇6

关键词:师范生;生态试讲;教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64-03

教研素质是“教育教学研究素质”的简称,是教师专业素质之一。在师范生成为教师之前的师范教育阶段发展教研素质,有利于其在职后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从容面对、恰当解决。而在师范生教育见习与实习之前的试讲活动中提升其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新途径。

基于生态学习观的生态试讲模式定位于在教研环境中构建“教研共同体”,使师范生在共同体的生态互动中树立一定的教研意识,增长教研知识,提升教研能力,最终实现教研共同体共荣共生。对师范生进行生态试讲的训练,既体现了师范生培养的特殊要求,也是开展教师职前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试讲模式提升师范生教研素质的理念变革

生态试讲模式以生态学习为理论基础,是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智慧教育,其发展目标是培养研究型的准教师。不同于纯粹的试讲活动,在师范生中开展生态试讲关键在于以下的理念变革。

(一)激发研究动机:从无意识到下意识

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前提是要树立一定的教研意识,即师范生要形成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教育教学研究内涵的认识[1]。首先,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才能有所创造。其次,斯腾豪斯“教师即研究者”的提出,倡导研究型教师的广泛培养。再次,新课改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教师具备了研究素质,才可以教育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生。因此,师范生必须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研究的真正内涵,对教研活动产生内在倾向,由“无意识”走向“下意识”。

(二)转变试讲形式:从外铄到自主

传统的师范生试讲活动主要以指导教师的培训等外铄式发展为主,这种被动的发展形式对师范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自我创造力的塑造关注较少,师徒制的发展模式也满足不了师范生进行自我探索的需求。而自主学习则强调师范生在试讲过程中对所要试讲的内容进行预先的计划,对自己的试讲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与反馈,并修正、完善试讲内容。由试讲“他律式”控制到“自律式”控制就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来说,一方面师范生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学习策略,提高在试讲中研究的质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是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需要,这种独立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师范生即使日后缺乏一定的外部指导,也有能力自己掌握、更新知识。

(三)创设试讲生态:从“纸上谈兵”到“身临其境”

师范生的试讲训练本身具有持续时间短、缺乏技术指导等劣势,试讲最终局限于纸上谈兵。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即将在试讲活动中发展教研素质的师范生创设试讲的生态环境,即试讲活动的“学习情境”。这里的学习情境并不是指具体的学习场所,而是在试讲过程所发生的实践网络与系统。在试讲中进行研究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真实的文化情境。也就是说,师范生要在一种研究的氛围中进行试讲,这种氛围即教研的生态文化环境。

(四)构建研究共同体:从“孤军奋战”到“同舟共济”

人类学家莱芙与温格尔首次提出了“实践共同体”这一术语,指一个有共同追求目标、信仰和理解,并为实现目标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的群体。而我们要构建的研究共同体属于实践共同体的范畴,师范生在试讲活动中围绕着不断出现的问题,通过个体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研究与交往,进行教研经验的积累与传递,形成共同体独特的文化。师范生从原来的教研新手这个角色,通过在试讲中与研究共同体内成员的互动,逐渐从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过渡,教研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师范生在试讲中进行研究能力的训练不仅是一种个别的、自主性的学习过程,而且是一种群体的、协作的研究过程[2]。

(五)开发学习资源:从知识接受到文化创造

传统的师范教育以师范生的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忽略了教育教学实践训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范生个人感悟与收获的升华以及师范生自身的创造力。因此,在试讲中不单单要使师范生将知识内化,还要不断地开发新知识、新成果。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师范生对所研究的内容有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在更加广阔的视界中增加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从而发掘师范生在教育教学问题上的研究潜能,努力构建自身教研的新理念。

(六)凝练研究机智:从技能培养到素质发展

对师范生进行生态试讲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教研素质。在不断发展的学生、不断改革的课程与教学以及不断提升的教师专业素质等种种考验面前,教师的研究素养渐渐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的标准之一。可以看到,以往师范院校以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为主的方式忽略了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要由“技能提升”转变为“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从技能本位最终走向素质本位,使师范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生态试讲模式:师范生教研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理念更新:多元构建发展社群与网络

以生态试讲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研素质首先在于发展理念的更新,这需要师范院校、师范生、研究生等发展社群与网络的共同努力,并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中检验教研素质发展的质量。

1.以师范院校为主导提升师范生的教研素质。要真正发展师范生的教研素质,师范院校要自觉实现从知识传输到文化创造、从技能培养到素质发展的理念,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教学标准。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教育应在与国际视野接轨的同时,考虑到本校师范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路线为先在校内进行试讲,再驻校进行教育见习与实习,那么据此我们可以相应地规划出“试讲―见习―试讲―实习”的发展路线。根据发展路线,师范院校应增设研究方法类、案例教学类课程,请优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在师范院校开设教研论坛等方式增强师范生的教研意识、开阔师范生的教研视野。通过课程设置与教研论坛的学习,师范生以小组的形式尝试教研,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尝试进行评估与反馈,从而提高师范院校对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重视程度,提高师范生进行教研的积极性。

2.依靠师范生主体践行生态试讲的发展理念。作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师范生应该意识到教研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也是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及践行新课改新理念的必备素质。进行生态试讲是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新途径,师范生应树立责任意识,为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切实主动践行生态试讲,在践行过程中实现自我的长远发展。

3.借助“研究生―师范生”传帮带网络保障试讲实施。生态试讲虽主张师范生自主学习发展教研素质,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由于师范生数量多,教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因此,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与师范生应进行自然联合,构建“研究生―师范生”传帮带网络,一名研究生带4到6名师范生构成教研共同体,对其试讲活动进行个案跟踪,这样既克服了教师难以与师范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劣势,又可以使研究生与师范生共同发展,保障了试讲的质量。

4.通过教育见习实习检验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

质量。对师范生在持续数月的试讲活动中教研素质是否得到发展的实践检验,可以在试讲后的教育见习与实习环节实现。通过对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师功底与教学效果等客观指标的把握,以及师范生写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主观材料的分析来检验其教研素质是否得到了发展,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继续发展。

(二)方式创新:生态试讲模式

在师范生试讲活动中构建“教研共同体”,发挥师范生主体作用,并注重共同体内各成员相互协作与交往,培育适宜教研素质发展的文化环境与模式。经过对师范生试讲活动的个案跟踪,笔者提出生态试讲模式,并将其过程总结为“观摩―借鉴―演练―开发―反思―共生”六个阶段。

1.观摩:观教学实录,析教法学法。活动于“教研共同体”内的师范生要在试讲的准备阶段对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进行组织化的观摩,即带着一定的目的与计划进行观摩,在观摩过程中专注于特定的角度,并在观摩后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3]。而在生态试讲模式的观摩阶段,要求师范生思考与分析教学实录(包括讲课、说课及教学片段)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研究。

2.借鉴:访教学名师,取教研真经。在试讲前对一线的教学名师与优秀管理者进行访谈,包括教研意向、教研知识与教研能力三个维度的详细叙述,以及教研活动“三阶段(准备、展示、总结)七环节(选课、学课、备课、说课、讲课、议课、结课)”的具体做法[4],以期使师范生继承与批判地吸收名师在教学实践中有关教研的一切有益的经验,作为师范生在试讲中发展教研素质的借鉴。

3.演练:借微格试讲,拟教研实景。“教研共同体”内的4―6名师范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共同体内部进行微格试讲,即以少数师范生为对象尝试进行小型的课堂教学,并将师范生的微格试讲过程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试讲后进行再研究。首先,共同体内的师范生与指导师范生的研究生在观看了每位成员试讲的视频后,选定试讲中的某些教学行为作为重点研究的问题。其次,共同体与研究生一起观看视频,分析自己的试讲行为,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商榷出改进的方法。再次,通过对试讲行为的研究,进行新一轮的微格试讲,再分析出现的问题与改进的方法。微格试讲可以使师范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

4.开发:寻学习资源,度试讲高原期。师范生在经历了对同一教学内容反复几次的微格试讲后,一般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试讲高原期”。此时教研共同体内师范生的教研素质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是要继续发展教研素质可能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与设计,代之以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方法。困惑就在师范生中产生了:如何才能使我的教学设计更贴近生活?如何设置问题才可以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哪些典型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个性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师范生去研究。于是,开发学习资源就成了进行教研的一个关键阶段。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师范生对所研究的内容有更透彻的了解与更多的发现。尤其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作为师范生进行教研的有效资源,可以获取更丰富的教学材料[5],也可通过视频公开课、课例片段等获取参考性资源。

5.反思:撰案例日志,炼教研机智。通过反思来提升试讲质量是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的重要阶段。对试讲的反思归根结底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6]。在反思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师范生对试讲活动的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自己试讲的视频以及其他成员的试讲实践,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分析。师范生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性的教学案例与日志,分析试讲中的指导理念是什么,行为是否与预期的效果一致,并把每次试讲过程中的感悟、收获、出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法详细分析,弄清楚试讲中出现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并探究用以修正试讲的新方案,并在新一轮的试讲中积极验证。要发展教研素质,没有规则可循,师范生只有脚踏实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通过这种智慧与倾心的关注,激发师范生在试讲活动中形成个体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凝练教研机智[7]。

6.共生:构教研文化,达共荣共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共荣共生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以生态试讲模式发展师范生教研素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构建适合师范生教研的学习环境,在共同体的交往与对话中形成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教研文化。生态试讲模式旨在构架“师范生”与“教研素质”两者间的一座桥梁,不要求对未来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过高的期望,只要求师范生树立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习与借鉴他人的研究能力。在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同时,在其周边的教研文化气氛也逐渐浓厚了起来,这就是共生共荣的表现。

(三)评价变革:多角度、全景式评价

针对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考核不能一味地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由于我们对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采用了个案跟踪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师范生与指导师范生的研究生的观察与分析为主,所以考核应以一种多角度、全景式的动态方式呈现。

1.建设师范生教研素质提升过程视频库。对师范生试讲的全程进行录像,以便于教研共同体中个体与群体后续的学习与研究。试讲视频作为一种良好的研究途径,让师范生的教研活动不局限在当下的共同体内,所有观看视频的个体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于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清晰的反思与省察。试讲视频的录制让师范生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为教师职前研究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建立师范生教研素质提升过程档案袋。根据当前教师职前教育比较流行的评价方式,建立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档案袋”是比较合适的方法。档案袋中包括师范生的个人成长报告、每次试讲的教案、教学反思、改进方法、共同体成员的建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教研活动具体过程分析、说课稿。

首先,在师范生进行试讲前将其自拟的个人成长报告等相关信息收集起来,有助于在教研中根据师范生的性格、经历等确立优势。其次,将师范生每一次试讲撰写的教案、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收集起来,分析其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并在每次试讲后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对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如果师范生在试讲过程中教研素质确实得到了发展,那么在最后一次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其在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几个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再次,经过数次对同一试讲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师范生撰写的对教研活动“三阶段七环节”每一具体步骤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从第一次试讲的尴尬到通过研究在最后一次试讲中对教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田伟.高校师范学生教研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2]郑崴.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构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

[4]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

[5]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开发体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1.美国的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州全部取消了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未来教师由各大学师范学院或师资培训机构培养。到60年代末,人们发现,美国这一“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并没能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美国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对如何培训高质量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教育专家将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引入教师培训之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领域的专家知识都可以分解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被称为陈述性知识。第二类为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被称为程序性知识。后者又分为两个亚类,第一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熟练的技能,被用于经常出现的情况;第二类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认知策略”,被用于新颖的,需要创造性的情境。第一大类知识可以通过看书或教师的传授获得;第二类知识因涉及“怎么办”的个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和个人体验才能获得[lj。研究者按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专家和新手对比的方法,分析专家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差异,发现专家教师和新教师陈述性知识不仅内容有差异,其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二者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差异。

师资培训正是为了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对新教师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应用于教育实习,形成了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由于教学能力的形成是由受训者所具有的两类知识决定的,为了丰富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美国教师教育机构采用增设教育理论课程的方法,使这部分内容占教师职前培训内容的25%。同时,为丰富程序性知识,将教育实习时间加长,占职前培养内容的12%。具体操作是:将整个教育实习分成三种类型:模拟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模拟实习:基本上在教育学院内或实验室内进行。采取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手段对师范生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对学生的讲授录像后由指导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技能。教育见习: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协助中小学教学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在某些学院,这项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二、三学年。教育实习: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实习生到校方认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学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每月和长远的教学计划,一开展教学和评定中小学生等,并从中验证和再现己得出的结论,进而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大学则派视导人员进行不少于6次定期视察,评估教学进展情况。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时间长短各州不等,一般都规定了最低下限,有的州总教育实践时间为1年。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实习的内容被进一步拓展,表现在实习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强调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2、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

随着英国人口的显著下降,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师人数相对过剩,教师质量问题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英国政府在1983年向众议院提出“提高教师质量”的白皮书,对新教师的培养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对师资培养的要求,严格选拔学生,明确课程标准,重视实践经验[2j。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人们发现师资培训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范生教育胜任能力,突出中小学在培训中的作用。早在1982年,霍依勒就指出:中小学教师具备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方式与师范生在高等学校发展起来的一些知识和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两类知识属于不同类型,都是师范生应掌握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己具备参与培训师范生的资格,而是如何合理地综合两类知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培训师范生。

在1992年到1994年,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制定有关教师的培训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胜任能力应包括:组织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会使用教学策略,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指出教育胜任能力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核心标准”;中小学方面要在教师教育胜任能力的培养上负“首要”责任。这一条例的实施,逐渐形成了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其一是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本科学历的新教师:其二是一种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生完成培训后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第一种类似于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方式上,大学与中小学校在双方互惠基础上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成立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学教育学院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实习生指导教师有两类四种:一类来自实习学校。其中一种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生的教学实习,并同大学的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实习生:另外一种是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学科指导教师的工作,对实习学校工作的总体进行布置。另一类来自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中一种负责联络:另一种为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生所授学科的评价和指导。在实习时间和要求上,由于实习的要求明确具体,实习过程中突出“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约每周10节课。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不少于20周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二类培训模式是针对第一种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实习生无法透彻地领悟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能完全掌握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教育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师培训模式。如莱斯大学的师资培训计划[3j,它通过对本科生经过一年教育专业的培训,使其获得硕士学位。

3.德国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

德国历来重视师资培训,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把教师培养的改革作为重要课题。教育实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德国自从建立师范教育以来就很重视教育实习工作。1696年,弗兰克创设了教师研习班,选择优秀的学生施以5年的课程,其中包括见习、试教及每周定期的教学问题讨论。1826年普鲁士皇家“通谕”首次在法令上诏告设立实习教师见习研习班,并正式确立取得教师资格须经过两次考试,在两次考试中须经3年的实习。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实施实习教师体制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修业阶段是学完规定的课程,包含作为“学校实践教育实习3次共12周”,要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再进入见习阶段,见习包括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实习期间每周上12课时及制定教学计划,学习教授法等。实习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教师资格。

4.我国的理论一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起步较晚,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高师教育实习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在理论研究方面,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认知心理学成果引入教师培训,对教师行为及课堂监控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具体成效。[5:[63在实践方面,教育实习的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有了新要求,使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师专实习时间由4周增加至6周,本科院校实习时间一般为8至10周,并明确规定了新教师试用期为1年。实习方式多样化,有校内的模拟实习及到中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习地点由集中到分散,从单纯由高校带队教师指导实习到委托地方教育局及实习中学指导实习。实习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活动指导,参与中小学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内容,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7:。

二、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教育实习模式主要用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教育实习形式、教育实习的方式、教育实习的时间来表征,现将4种教育实习的特征。由此表可看出,在教育实习的形式上几种模式没有多大差异,但在实际运作中,教育实习所经历的时间,实习的方式及达到的目的大不相同。在教育实习目的要求上,美国、英国的两种模式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便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德国则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国家级的考试方能任教[8j。我国教育实习的目的要求则过于笼统,不利于对实习生的评价。另外,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开始实施通过1年或1年以上的教育实践,培养教育硕士的计划,这说明其师资培养逐渐向“研究型”方向转变,使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界线日益模糊,体现出终身教育的思想。而我国尽管教育实习形式、方式趋于多样化,但仍处在理论一应用层次,且在较短的教育实习期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美国、英国、德国的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绝对时间长,对教育见习都有明确的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而我国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特别是教育见习时间仅仅为几课时,是结合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学习所开展的活动,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校的教学实际。

篇8

 

当今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日益加深,现代教育对于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新形势下,师范生是否掌握教学技能,在师范技能上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许多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方面,或是制定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具体,没有紧紧围绕新课标下教学目标制定规定的三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制定;或是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马虎了事,存在众多问题,写的不全面,丢失一些环节,或编写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忽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这一要素;或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不强,只能借助office常用的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课件,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制作课件时,完全照搬网上现成做好的课件。

 

在课堂教学方面,或是导入方法较单一,没有创新意味。或是讲解技能存在问题,语速过快,吐字不清晰,讲述语言不够简洁凝练,表情不丰富没有变化,眼神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长时间地盯着某一处看;讲课姿势单一固定化,缺乏必要的体态语言,如手势,身体走动。

 

或是时间分配不合理,延时或是没到时间就讲完了教学内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老师与底下学生情绪不佳。更有板书书写不合理,具有随意性,无正板书与副板书之分;板书书写不科学,不美观,常有写歪字,大小不一致字的现象;重难点不突出,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粉笔字不美观,有错误笔画与笔顺出现。

 

由于师范生存在以上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技能问题,各师范院校也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师范生各种教学技能的培养。同时,每个师范生也要对教学技能的学习充满激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担任有关教学技能的老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耐心细心地指导学生,逐步引领学生提高教学技能。具体说来,表现如下:

 

一、合理分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

 

大部分师范院校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周期短,课程量多,导致学科教学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重叠堆积在一个学期,且给每科安排的课时量不一样,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热情。因此,学校要合理规划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

 

学校可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知识的同时,适当的增设一两科有关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课程。例如,在大一大二时开设“三笔字”课程,让师范生在文科综合实验楼的专门教室自由练习,从低年级开始训练粉笔字,学习板书的书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板书技能,设计出科学的,美观的板书。

 

各科时间的分配要合理,可适当增设学科教学论的课时,让学生有时间去消化理论知识,同时腾出时间进行说课讲课,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重复性高的课程可错开时间开设,如每周间隔开设,一周开教学基本技能课,一周开学科教学论。

 

二、师范院校应改革学科教学的方式

 

(1)可采用远程教学。学校在开设教学技能培养课时,可同步播放远程优秀教师的教学,让学生观看从中学习相应技能。或者是通过网站,播放优质课视频或精品课程,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是怎样教学。

 

(2)走出去。在开设师范生教学技能理论课时,可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师范生到中小学见习,每周安排一组学生到固定联络点,见习新课标下一个中小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以及新课标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在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可安排学生短期实习,让学生学得的理论知识能及时地付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升。

 

(3)请进来。学校可请一些优秀中小学老师来学校开设讲座,把优秀老师的教学技能经验总结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能从书本上获得相关技能,更能从经验丰富的老师身上习得;请优秀中学老师在大学讲台上试讲,实际教学,让学生观摩,从而给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途径;请优秀中小学老师评课。

 

师范生试讲的同时,请老师对其评价并指导,指出学生的教学技能存在哪些问题,哪方面还欠缺。

 

三、加强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

 

传统的实训课学生无法看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调查结果中,有90%的学生认为运用微格教学训练教学技能是一种好方法好途径。师范生要想熟练运用教学技能上好一堂课,这就需要师范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教学技能的训练。在微格教学训练中,熟练操作摄像头跟踪教学拍摄和录制在讲台上试讲的教学全过程。

 

教学一结束,让老师、学生和讲课者对整个教学活动及时做出评价。充分利用好微格平台,关注自己在微格教学中的各项技能表现。

 

四、创新教学模式

 

任科老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耐心细心地指导学生,逐步引领学生提高教学技能。理论课的学习难免会枯燥,老师可适当营造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耐心细心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评价与建议。

 

五、师范生要强化教学基本技能,寻找更多途径,随时随地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教学应用软件制作课件,多尝试,多训练,强化媒体使用技术,提高课件制作能力;掌握“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争取做到美观大方。

 

练好普通话,做到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拓宽实际操作的途径,不要仅局限于微格教学中实践,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说课讲课比赛,增强自信心,做到上讲台不紧张,利用网络学习做家教等方式增加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编写教学设计与教案的能力,促进教学环节的优化。

 

总之,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养,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其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该课题在如何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对策与思考上,所提措施与建议具体而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没有大与空的痕迹,是一创新。

篇9

【关键词】实践实训;培养模式;梳理

我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模拟教学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主要通过课堂内外、教学计划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等形式,培养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能力。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大赛进行实践

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在每个学年的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两次较大型的语言大赛,如第一学期是朗诵和演讲比赛,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语音知识进行强化运用,以比赛促学习,学生们自己组织比赛,设置赛程,标语,主题,组织,等等环节,整个活动参与下来,学习本身加强的同时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为以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此外,我们会在学生参加实习单位的招聘前举办汇报展演,也就是第五学期,主要以学生的作品展示,如英文手抄报,简笔画,教案,绘本创编,自制教具等,以及学生的模拟课堂现场教学展示。用人单位十分肯定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遍反应这样的学生行动力极强,正是她们所需,招聘过去就能用,解决了她们以往新人需要经历较长的培训适应期问题。

二、通过严格的微格教学进行实训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主战场,在学生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后,将安排学生分组在微格教室进行实训。微格教学是对未来教师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和重要手段。学生在第二年下半学期进进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演练。学生分若干组,每次每组一个学生主讲,在讲课前要把课堂设计和教案事先与指导老师沟通,反复修改,课下与组内成员讨论,上课时再开展自评—互评---老师评课等环节,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训练其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为其能够在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提供校内培训。微格教学既全面训练了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又提供给师范生“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的成长模式,它将未来少儿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

三、通过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进行教育见实习

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学校就会安排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期间将学生安排到全市的幼儿园、小学和英语培训机构,深入观察体验。同时学校安排有见习前的指导,见习中见习手册的完成,见习后的总结交流等一系列辅助措施来保障学生的见习效果。学生在见习时对未来的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在未来的工作上是非常有用的,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明确要学什么。在第三学期,学生还会进行为期三周的教育实习,这次要深入课堂,和学生、老师同步作息,从方方面面感受工作环境,学习教学,体验教学,并要在实习最后一周自己讲一次汇报课,由指导老师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教育实习是未来少儿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尝试、检验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步骤。这次的教育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学生以获取了较前次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第三年的后半学期将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深入教学岗位,这次为期半学期的实习将是学生最终蜕变为合格老师的关键期。教育实习在职前英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真实的教学环境激活了他们课堂上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激发了学习动力,促进了学生教学认知和职业态度的转变[2]。同时我们还把优秀的一线的少儿英语教师请进大学课堂,带课让学生观摩,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和少儿教师的接触沟通师范生能深刻体会到外语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既非完全从课堂专业训练中获得,也不是生搬硬套理论知识,而是要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少儿的特点、教学环境和条件、二语习得的规律及需要训练的具体英语技能因地制宜来决定教学策略,并能在实践中反思及改进[3]。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各项能力,在实训中增加专业技能,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学生真正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时已具备一个少儿英语老师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Spolsky,B.LanguagePolic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2.

[2]刘蕴秋,邹为诚.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8):88-96.

篇10

1.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由于实习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因此离教育实习的本质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达到全面锻炼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普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如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课外活动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论知识运用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等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理论的指导,对实习生科研能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指导。其原因除了在职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实习生之外,实习学校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务,而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与内容来让实习生完成科研项目。

2.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教育实习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七个学期,共8周,在校准备1周,回校总结1周,在小学6周,平均每位学生上4~6节课,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状态,上课刚有点感觉,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课程的点缀,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建议实习不仅仅要安排在大四,还应该穿插在大二、大三学年同步进行。实习时间过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引起多数师范生的不满。

3.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与小学严重脱节,使得校际间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很难共享。虽然有些大学与小学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协议缺少行政的约束力。就拿实习来讲,通常实习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小学指导教师为主,大学再派几名带队教师指导。不少学校并不乐意接受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认为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但迫于面子实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强应付。指导教师的指导受到自身教学任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实习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态度总体不够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这是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有待于高校、实习基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寻求解决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指导质量。

4.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当前小学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师范生进小学教育实习,小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开放课堂给实习生听示范课或随堂听课,而且还要指导教学、班级管理及科研活动,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无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他们承担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指导实习生的任务,同时,又担心放手让实习生上课、管理班级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对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工作量作客观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多数小学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接受任务只是出于学校的压力。所以,指导工作往往是走过场,不敢放手给实习生工作,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实习效果。

5.师范生主体意识淡化

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教师)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实习在自己今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就表现得漫不经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不认真去了解学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实习纪律,随便请假甚至自以为是,不虚心求教。大多数实习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他们毕业成绩中的一项考核,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实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到下面上几节课,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有些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影响,将来的前途全凭“关系”。

6.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的保障对于开展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提供的住宿、水电费、实习生正常的办公开销、交通费以及教师的指导费、两校领导沟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这些开支通常要由高校给予支持,但实际上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捉襟见肘,所以给予的实习指导费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与工作的付出不对等,小学可能还要为教育实习贴钱。因此,见习学校接受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能推辞就推辞。

二、小学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1.提升对小学教育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的引导,抓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从教意愿的培养。根据现实情况反映,实习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足关键在于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甚者是对自身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正确。因此,高校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以及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使师范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具有热情、公正、真诚、执著的道德态度[1]。应当通过开设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课程,介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并且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学习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同时,及时有效地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加强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师范院校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师范生根据实习所需知识、技能来规划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学校可以整理历届实习生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与心得,编辑成册,交给在校师范生相互传阅与学习,使之从中悟出实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给师范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自身的实习目标。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

在强化教学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师范生活动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教育调查与科研等能力的培养。丰富实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才能。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这两大块内容是教育实习中师范院校特别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实较好的。一方面,安排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担任实习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务,增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逐步独立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事实上,实习生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能力的锻炼,但由于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偏向于这两大块内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实习内容。因此,高校应该丰富实习内容,给各项内容以科学配比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分体系,以利于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小学教育专业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实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每个实习生也应该给每个过程都赋予实际性的意义[2]。实习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人目标,如培养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改善自己的教学观,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经验,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等等。要制订个人实习计划和个人努力的目标,再用这些目标的达成来验证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努力。

3.加强技能类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本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写”、“音乐”、“美术”、“各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选修课来进行,并以学校技能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来实现。应当以院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思路,通过严格考核目标,增加课时数,更新训练方法,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才艺展示、竞赛评比以及拜师学教、名师讲坛等手段来达到教师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育实习全程化

即延长实习时间,扩充实习范围,采取连续性、阶段性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同专业的学生组队派往当地小学,时间一般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在实习学校。这6周之内,除了了解情况、见习、试讲、协助班级工作等,还包括真正上课与班级工作的实践。学生真正用来上课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并且往往是多个实习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把握教学原则,极少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实习时间可在总量上加以延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实习;在大三时将微格教学指导与听课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了解当地学校教学与学生情况,以便减少实习生适应的时间,在实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多参与实践尝试;大四的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先安排实习上课一个月,在此期间,安排一个星期左右进行反思和理论指导,再回实习基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实习授课,最终给予综合性考评,真正将教育实习全程化。

5.探索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1)加强高校与基地联系,建立互惠关系

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量减少分散实习,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上有其独立而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在见习、实习需要时才建立,而且这样的联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开会、制订见习实习计划、落实等,至于每一届实习生的区别、实习基地的变化等情况则很少去考虑。有的实习计划甚至几年不变。这样的见习、实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强实习院校双方间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实习目标与内容,让实习双方能在长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断协商改革,使得双方都有所收获。此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仅仅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只有高师院校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却很少有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到高师院校去。针对这一问题,实习学校可以与高校相互交换学习,派遣在职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理论培训或为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高校老师可以到小学进行教科研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在职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开展实践活动,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