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想汇报范文
时间:2023-03-27 21:2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思想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上课:本来就没多少课,有了也没怎么上过,上了也没怎么听过,听了也不怎么会,会了也没什么用……关于自习:因为给我们班占教室和别人争论,有了自己班的教室,早读就没怎么去,去了也不怎么背,背了也都忘了;晚自习,担心安全问题,从未晚上出行……关于图书馆:在我心里就是一所标志性建筑,约会、聊天、乘凉的好去处……关于老师:讲的都挺好的就是都听不懂……结果:悲剧的考了第9的好成绩。总结:决定在大二痛改前非,于是逃了计算机实验课,无比悲痛的写下这篇文章……从现在在开始,好好学习,好好的走下去!
二、回家
大一从来没想过家,实在是因为学校太闲、家里太近、车票太便宜,于是不厌其烦的回去来了,来了回去……结果被宿舍鄙视,被家人驱赶……于是在大二开学半个月回家一趟来了学校之后决定:一有空闲我就出去溜达,不回家了,我要走遍中国名山大川…你们就狠劲狠劲的想我吧,(*^__^*)嘻嘻……我会偶尔回去一下,吃个饭刷个碗再和老爸老妈睡个觉~
三、弟兄们
哲人说过:时代造就英雄,大学诞生弟兄,大学…有那么几个人就验证了这位哲人的话,我想那位哲人肯定正在窃喜,(*^__^*)嘻嘻……哲人又曰:今日大学只责任,除了学习,更该寻找志同道合之人,闯出一片天地……梦想就要起航,comeon!
四、感情
“纠结”已经泛滥,“郁闷”也已成灾…我的感情一片“狼籍”哈哈,这词儿好吧?11月正式结束第一份所谓“爱情”,但初恋总是温暖的,单纯的,没有怨恨的……后来由于控制的比较好,成功抑制了对某某人的好感,虽避免了一场伤害,却留了一些遗憾——美好所在吧~期待大学期间的爱恋,那份憧憬已久的久违的感动和心动…说不上那一天,会感到《西雅图不眠夜》中所谓的“牵手的magic”,从此为我的大学再添美好的一幕~
篇2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意义、十分重要。
一、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既重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来填充和支撑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
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篇3
市实施六项突破:一是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实施突破。强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理念,突出新型工业的主导地位,领导精力向工业倾斜、各类人才向工业集中,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尽快做大做强工业支撑。二是在重点领域和县域经济发展上实施突破。主要是在培育壮大支撑产业、规模企业和力促重点县域发展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谋求率先突破。三是在大上项目建设上实施突破。千方百计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占地等瓶颈制约,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政策和环境上为项目引进和落地创造条件,力争引进一批立市立县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在招商引资上实施突破。以更加开放的眼界和思维,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建强招商队伍,开展新一轮招商引资出击战,让开放这片云下更大的雨。五是在深化改革上实施突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同时,积极探索市、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它各项改革,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六是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施突破。以企业经营环境和项目建设环境为重点,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继续下大力推进“责任风暴”和“效能革命”,消减审批事项,减化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真正把保定建设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创业者的天堂。
市通过解放思想,集中力量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点燃发展激情,大力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作定位,切实树立勇创一流的更高发展目标;三是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不断破解影响生产要素聚集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进一步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五是进一步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六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大力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和落实能力。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上,真正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
市在经济发展上,突出抓好“六新”:一是产业升级要有新突破。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依靠科技,尊重规律,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节能减排要有新成效。把节能减排作为攻坚战,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问责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三是服务业要有新跨越。着眼于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提升全市竞争力的支撑要素来抓,作为增强综合实力的新型支柱产业来抓。四是城市建设要有新形象。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档次。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新面貌。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六是民生问题要有新改善。坚持用爱民的情怀关注民生,用惠民的政策改善民生,用利民的行动体现民生。
篇4
一、以大讨论为起点,进一步增强加快医保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医保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逼迫人,新的挑战考验人,新的要求催促人。今年1季度我县医疗保险主要目标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在全市名列第2名,成绩是喜人的,但与大丰相比,还存在13个百分点的较大差距,真是“不看不比不知道,一看一比吓一跳”!因此,我们要勇于自我剖析、自加压力,瞄准全市一流水平,比学先进,赶超先进,以思想的解放激发创造力的释放,在新的起点上,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以大讨论为契机,在重点工作上实现新突破。
在大讨论中,我们要以观念更新创造新的思路、以机制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瓶颈、以苦干实干推进工作落实。不进则退,慢进则后,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必须向"应该落后"的思想宣战,向"说得过去"的心态宣战,向"不紧不慢"的现象宣战。我们要真正做到每天都有新要求,每天都有新激情,每天都有新作为,在实践中解决影响加快医保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在居民险上取得新突破,在职工险上迈出新步伐,力求医保政策体系上再完善,医保待遇提高上再突破,为民服务上开创新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医保事业持续稳健快速发展。
篇5
“抓管理、促学习、增活力”的党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支部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宣传委员个人总结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大学宣传委员个人总结报告一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回首大三,我们在忙碌中欢笑,在欢笑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品味着酸甜苦辣。作为班级的宣传委员,我的职责是受班长、团支书领导,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并向其汇报工作;为班级同学服务,做到带头榜样作用。担任了一年的宣组委员,我能够及时配合班长、团支书指派的任务,对班级里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团员的思想汇报工作做了有序的计划并圆满的完成;对班级的各项活动做了完整的新闻稿撰写。其中最大一项任务就是班刊的制作,这一任务之大、责任之重,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给了我很大的锻炼机会。从栏目命名、责任分工,到图片编辑、印刷出版,整个过程都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积极主动。班刊制作最后取得了完满成功,全有赖于全班同学及老师的帮助。
在活动中,不论是号召宣传还是参与其中,我都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但是,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在同学们欠缺主动性时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同时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我看来,宣传委员不仅是配合老师及其他班干做好班级的工作,还是调节班级气氛,沟通同学之间感情的桥梁。在必要的时候做好宣传,使同学们在班会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及时的了解同学们的意见,适时地解决他们所提的问题也是宣传委员应该做到并做好的地方。一年的班干工作即将结束,除了那些成功的光环,同样也存在着不足的印记。
在大四里,我希望我们班继续保持良好班风,使之能体现我们班的良好风貌,也寄望于下一任班干可以做得更好,既然担任了宣传委员的工作,就应该尽心尽责地去做到最好。同时,也请同学和老师监督,我会继续竭诚地为同学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
宣传委员工作总结3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转眼之间,大二的路程我们已经走完一半。那么作为一名宣传委员,我想不仅是要配合老师的工作,宣传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而且要学会调节班级气氛,做班级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下面就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协助团支书的工作,有计划的做好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有序的组织宣传,做同学的`工作并策划宣传。首先,在新学期的迎新工作中,我们班委能够做好榜样,尽心尽责,搬行李的时候虽说很累,但是大家还是坚持到底。在同学们繁忙学习的同时及时传达院、校里的各种活动通知,并鼓动同学们踊跃参加。其次,在本学期几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因为上党课时间冲突都没有参加,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是我还是尽量协助团支书做些动员,让每个同学都踊跃去参加除课本以外的社会活动,提高社会知识素养,培养实践能力。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锻炼,为以后的工作做些准备。
二、负责班级的宣传报道工作。运动会期间,我让每个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递交一些稿件,然后再去广播台投送,为我们班的运动员加油鼓劲。我想,这不仅仅是在宣传我们班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我们物流3102团结一致,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虽然有的同学写的稿件可能并没有符合条件,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大家为集体服务的心。
三、积极主动地协助班委做好班级每一项工作。由于我们班大一下学期的高数成绩不太理想,在新学期的时候班级组织的“一对一”辅导中,我也投入其中,并宣传让有能力的同学主动帮助辅导,当然最后的结果让我们很欣慰,也许还存在个别同学掉队现象,但是我相信我们会继续尽力帮助,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争取让这个班集体变得更有凝聚力,更优秀。
四、与同学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一种信任。在劳动周的时候,我担任小组组长带领我们组成员去学院工会,与组员聊天,增进感情,然后督促并践行每天的工作,做到准时准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在物流两个班聚餐包饺子的时候,我们能够以“团结”和“温暖一家”为主旨,做到让大家吃好玩好,心情好,还增进了两个班级同学的感情;在贫困生认定评估的时候,作为贫困小组认定成员,我们每个班委都会做到公平公正,然后推选出真正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得到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安心学习。这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除了那些成功的光环,同样也存在着不足的印记,在一些方面也明显表现出了不成熟,需要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一、在与每位同学沟通交流方面我觉得还需要从一些细节去慢慢磨合、适应、最后灵活处理。每个人都有想法,不能压制。
二、对于一个活动来说,要有一个整体的组织协调者,要能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三、在处理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忙时太忙。闲时太闲。
四、在宣传工作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改进提高。
五、文字表达及紧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中做到的,收获的,还有需要改进的东西。我想我会继续珍惜这个锻炼的机会,重视集体,以集体的荣誉为骄傲,以集体的利益为中心,尽最大的努力完善自己,将这个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为大家服务。
大学宣传委员个人总结报告二
转眼间大一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担任了一学期的宣传委员,我认为对自己的本能工作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能够及时的配合班长、团支书指派的任务,对班级里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团员的思想汇报工作做了有序的计划并圆满的能完成,对班级的写实工作做了完整的总结。我认为,宣传委员不仅是配合老师做好班级的工作,还是调节班级气氛,沟通同学之间感情的桥梁。在必要的时候做好宣传,使同学们在班会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及时的了解同学们的意见,适时地解决他们所提的问题。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学院及班里组织了许多活动,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首先是学院里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我班积极响应,并派出选手参加竞赛,班上同学纷纷到场为选手们加油。五月份,在我系团委开展的“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活动中,我们班以“说出你的秘密”之许愿祝福墙的活动形式,组织了同学们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感谢之情写在爱的祝福墙上。我们班还组织了“同学大聚会”的活动,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增加了班集体之间的凝聚力,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在这四个月中,班里成功的组织了几次以学习、团结、心理等为主题的班会,会上同学们指出了班委存在的问题,也指出了班集体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又给这些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解决方法,从而使我们班集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些班会也使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班级集体观增强。
在活动中,我不论是号召宣传还是参与其中,我都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也放松了心情。同时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做好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并且做好他们的工作。但是,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有时候大家不主动支持配合我的工作,同时在沟通与交流方面还存在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改进,力争把不足之处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我也会将班中存在的不足给同学们指出并一同改进。这个学期快结束了,在下一学期里,我希望我们班继续保持良好的班风,使之能体现我们班的良好风貌。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既然担任了宣传委员的工作,就应该尽心尽责地去做到更好。
大学宣传委员个人总结报告三
班级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用心经营,也少不了各班干部的穿针引线,积极引导,团结努力。作为班级的宣传委员,我的职责是受班长,团支书领导,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并向其汇报工作。
宣传委员不仅是配合老师的工作,还是调节班级气氛,沟通班级同学之间感情的桥梁。在有必要的时候做好班会宣传,使同学在班会上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意见,让大家畅所欲言。
如果把宣传委员的职责简单化,就是:一、宣传及宣扬、传播。把校内最新的讯息传递给每一位同学。二、搞好班级内文化的宣传,出板报。三、协助其他班委开展班级各项活动。四、做好班级记录,包括班会和各项活动。
认真反思一下,在过去的半个学期里,我实在是一个不合格的班干部,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没有真正起到班级同学之间情感的桥梁作用。
我开始怀疑是否要继续担任宣传委员这一职责。首先,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做好。并且,存在逃脱责任的嫌疑。无官一身轻,谁不想过的潇洒自由轻松呢?但是,不能否认,自己很犹豫,因为成为班干部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可以施展才干,培养与人交际的能力。半个学期的工作也让我对宣传委员的职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团支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帮助。如果放弃,是对自己的放任,也是对班级工作的不负责。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班主任助理制度;完善
班主任助理制度作为新世纪、新时期教育形态下诞生的一种高等教育辅助新模式,在特定的教育以及社会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不仅对班主任助理本身是一种锻炼,对于班主任、学生、学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益处[1]。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
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考试扩招学生,学生数量在短时间内增多,教师缺口严重,导致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对教学要求随之下降[2],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大一是学生大学阶段的基础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时期,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四年的状况,也间接影响学校整个教学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此,实施班主任助理制在学生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如若拥有一位班主任助理,不仅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强度,还可以给各方带来益处。
二、班主任助理的选拔以及工作职责
1、 班主任助理的选拔
助理的的选拔制度并无统一的标准。班主任助理制度的服务对象最主要是大一年级,所以班主任助理来自高年级。在选拔班主任助理时,他们必须在学习上刻苦勤奋并且成绩良好,这样才能在学习中起带头作用。其次,热心于学生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强烈的大局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对提升一个班级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对于助理来说,也必须协调好工作与学业。
2、班主任助理的职责
(1)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日常工作及教学工作管理,例如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引导新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2)协助班主任以及学院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定期思想汇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变化,发现学生的重要问题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避免严重问题的产生。
(3)与新生交流学习方法,传授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改进已有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班主任助理带头作用,带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在学习中相互促进,为班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积极安排各类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并建设好班级文化。
三、班主任助理制度所带来的各方益处
1、对班主任而言
对班主任、辅导员而言,班主任助理使班主任或辅导员掌握了新生的更多、更新、更为准确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保证了他们在学生工作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规避了班主任在繁琐的日常细节工作上无暇顾及的情况。
2、对班主任助理而言
对于班主任助理来说,从事班主任助理工作,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提高自身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让学生学会主动对自己的学习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对自身的发展做到很好地把握。
3、对学生而言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作为学长身份出现的班主任助理可以减少双方沟通的隔阂。以这种平等的身份进行生活感情的交流沟通,能够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问题的影响减到最低。在学习上,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班主任助理处得到学习、生活、为人、思想等各方面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缩短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特别是成绩优异并且在思想上也非常上进的班主任助理,更加可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斗志。
4、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减轻了,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同时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两者的意见,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这对与学校和学生都有着莫大的益处。
总之,班主任助理制度对各方面的促进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四、进一步的思考
在高校实行多年的班主任助理制度虽说成效显著,但的确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3],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助理班主任的人选
班主任助理的选择较难,成绩、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但这样的人选并不多或者符合条件的也未必想担任。有些学校虽然面向社会召集人才参与班级的管理,但这种举动褒贬不一。
(2)助理班主任的工作
班主任助理作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一座桥梁,却学生与班主任直接接触的机会大幅下降,导致班主任与班级的距离感。另外,新生入学伊始,班主任助理的工作比较紧张,但到了新的班团支部、班委成立后,助理班主任与新生的联系明显减少,因此如何保持工作的长远性和延续性成为一个问题。
(3)助理班主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问题
以学生身份出现的班主任助理毕竟还是学生,如何权衡自己在工作与学习中的中心也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
五、结语
总之,班主任助理制度有其可行的一面,但也必须制定更加严谨的规则章程,明确班主任助理的职能以及日常的工作行为,并且加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考核以及班主任助理之间的工作学习与交流。这样才能保证班主助理制度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真正地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龚春蕾.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大一学生 目标教育 培养途径
本文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其中将大一定义为适应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对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不熟悉,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不太适应,目标也没有高中时那么明确,缺乏动力,难以融入新集体,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掌握了这一时期学生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以下步骤来开展目标教育工作。
1 开展目标问卷调查
为了使大一学生目标教育的开展不盲目,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对目标的认知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515份,回收515份。
总结问卷了解到:当时在选专业时认为专业适合自己的47.5%,服从学校调配的23.8%,剩下的是家长帮选的,33.2%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45.58%走一步算一步,264人4年后想直接找工作,210准备继续深造,255人明确知道目标规划,其他很多都是一知半解。绝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除了学习外还要提升自己那些方面的能力。
2 目标教育的渗透和普及
在对目标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主张积极进行目标教育的渗透和普及。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目标规划动员大会、提升非专业素质主题讲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讲座。通过理论灌输,让学生了解目标教育的概念,使他们明确制定目标,提升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以及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制定目标。激发学生想要进步的动力。
3 构建目标教育个人规划量表
除了加强了大一学生对目标教育认知,要让他们能够合理的去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能力提升计划,还需要教育者不断的引导。本文提出帮助大一学生制定个人目标规划量表。在适应期目标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顺利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开发、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技能。所以本文中将适应期的个人目标规划量表分为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健康目标这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二级指标,其中价值目标二级指标从参加团日、班会活动(次数),参加党团知识培训,撰写入党申请书,积极写思想汇报(每季度),为社会和集体服务(献爱心、志愿者)无违规违纪行为等方面引导;学业目标二级指标由综合平均分专业排名、单科排名、报考证书等考核项目进行约束;职业目标二级指标主要是引导他们在职业规划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开始制定职业目标规划;健康目标二级指标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参加早操(出勤率),参与各种体育赛事,和同学、辅导员积极沟通等方面进行引导。
4 目标培养途径
在适应期的目标教育中,还应结合这个时期学生集体归属感不强,容易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心理问题的特征,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工作,拓展培养途径来更好的落实目标教育。
4.1 开展心理工作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很多大一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出现沉迷网络、逃课、学习积极性降低、迷茫等问题,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很多心理问题学生都是在此期埋下的隐患,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排解心理压力,走出心理障碍,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目标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建议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心理工作坊活动。
工作坊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它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探讨的话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各种不同观点、群体的人在交流讨论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并相互鼓励。
在一年级开展的工作坊活动可以以“我有哪些压力”、“我想过怎样的大学生活”的话题为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此话题题进行分小组交流讨论,讲述自己的困惑、压力和想法,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相互建议,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以能让大家都参与其中的小游戏开场以活跃现场气氛,降低学生的敏感度,为后面的话题交流做好铺垫。第二,专业教师作为主持人,来对学生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都有哪些压力。通过测试,让大家逐渐进入活动状态,并放松心情。第三,自发形成小组,选出组长,达成小组保密条,开始就设定的话题各小组开始进行交流,讨论。第四,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长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教师对此进行指点并提出建议。
此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学生真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以及各种纠结、烦恼。通过倾诉,释怀纠结拖沓的问题,解开心结,是他们感到轻松,避免形成心理障碍,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价值观念的理想载体。在学生的大学适应时期,通过多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去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学习体会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对学生今后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应当积极开展常规性的体育活动,如:校级,院级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及田径项目比赛外。还应多开展能够全员参与的集体性活动。如可以在大一的学生中开展以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且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的类似“我爱班集体”友谊三项赛等特色活动。友谊三项赛的内容课包括像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等竞赛项目。并且要求参加比赛的每个班将其所有人分成三组,分别参加拔河、绑腿跑和迎面接力三项比赛,以保证无论男生、女生每个人都会与其他人合作参加一项比赛。三项合计总分最高的,为获胜班级。三项比赛不同时进行,比赛时除参赛的小组成员外,其他班级成员则为啦啦队,为比赛选手打气加油,让每个人时刻都参与其中。
此类型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意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践行目标教育的理念。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开展大一学生的目标教育工作,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在开展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也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方法,为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大学生目标教育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琴.大学生心里预防方式的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
[2]廖峻.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1.
[3]向华琼.实施目标教育的初步尝试.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
篇8
一、东明县院派驻检察室开展社区矫正监督情况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开展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是其法律监督权的应有之义。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第258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2010年,高检院制定并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2012年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的指导意见》,都把“监督并配合开展社区矫正”作为派驻检察室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
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东明县院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2007年9月,山东省菏泽市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菏办发46号)》,指导全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8年4月,东明县院在开展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案件专项治理时,尝试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但由于当时社区矫正发展水平低、执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工作成效不甚理想。2010年,东明县院协调法院、司法、公安等部门,对146名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考察,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推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2012年以后,随着派驻检察室建设的快速发展,东明县院把加强派驻检察室建设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首要任务,先后建成派驻菜园集检察室、派驻东明集检察室、派驻刘楼检察室、三春集检察室及派驻陆圈检察室等5处检察室,并以这5处检察室为依托,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融入派驻检察工作,把社区矫正监督职能向基层全面延伸。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在派驻检察室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为辖区内的矫正对象建立检察档案,对矫正对象的交付执行、入矫宣告、监管措施是否完善,监管内容是否到位,帮教措施是否合适,变更监管措施是否合法,期限届满是否解除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二是强化职能对接。根据《山东省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与派驻基层检察室业务对接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了《监所检察与派驻检察室工作对接实施细则》,明确了派驻检察室和监所检察部门的工作职责关系,细化工作流程,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对派驻检察室社区矫正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三是建立双向通报制度。监所部门收到公安、法院、监狱等部门社区矫正人员法律文书后,要及时将法律文书向社区矫正人员户籍所在地派驻检察室通报;辖区司法所在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要及时将接收情况向检察室通报。四是注重同步监督。通过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巡回检查本辖区司法所社区矫正管理软件平台等方式,有重点的详查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集中教育、思想汇报等社区矫正单项工作,坚持将执行终止环节的检察监督作为工作重点,监督和督促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的开展等,把监督关口向前和向后有效延伸,确保矫正工作取得良好成果。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法律定位不清晰。《刑诉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执行主体,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监管对象的处罚和强制主体,检察机关是社区矫正执法的监督主体。法律虽然赋予了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权,却未授予其对违反社区矫正相关规定时的强制性处罚措施权,只能依靠公安机关的协助和配合,难以真正有效地保证矫正措施落实到位。同时检察机关在选择监督对象时也无所适从,难以保证监督效果。如对于脱管的矫正对象,监督派出所,但派出所没有监管责任,监督司法所,司法所因为没有处罚权,纠正又存在困难,从而导致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无从下手,影响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二)现行法规与社会现实脱节。《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13条明确规定:“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如果确需离开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在司法实践中,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境况一般处于社会的较下层,特别是农村籍社区矫正对象,迫于生活压力,很大一部分人需要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而第13条的规定,让他们通过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的想法成为泡影。司法行政机关在监管这些外出务工的对象时就会处于管不管和怎么管的矛盾状态。从调查中得知,对于农村籍社区矫正对象要求外出打工的,有的司法所是采用每月通电话的方式进行联系。然而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强,场所不固定,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而另一部分人即使保证每月都能够电话联系,但也都是全凭矫正对象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三)职能部门间互相配合主动性不够。基层部门事多人少,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普遍,协同配合欠缺。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和其它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尴尬境况。如公检法司等部门之间在交付执行环节存在脱节,在收监执行上配合不力。
(四)组织保障不足。一是经费保障不足。除市县一级业务指导经费由市县财政统一拨付,保障较好外。乡镇司法所的教育管理经费主要依靠乡镇支持,大多数处于平时无经费状态。二是人员配备不均衡。有的司法所人员配备较少,“1人所”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人员较多的司法所,“专职不专用”现象也比较突出。司法所工作人员除承担人民调解、综合治理、法律服务等日常工作外,还需参与拆迁、计生、检查等活动,社区矫正工作无形之中被边缘化。三是社区不够成熟完善。由于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农村主要以村居为单位进行管理,成熟社区少,缺少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的场所。志愿者数量较少且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完善派驻检察室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法律定位。派驻检察室参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最高检只在内部文件上做出了一个模糊、笼统的规定,应当把派驻检察室参与社区矫正监督从法律的层面上予以明确,明确派驻检察室社区矫正基层法律监督的地位、职能、监督程序等,解决目前派驻检察室矫正监督“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同时,建议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进行修正,把派驻检察室的矫正监督职能正式纳入明确的法律条文中,对派驻检察室的社区矫正监督职能定位进行明确规定, 把派驻检察室与监所检察部门在社区矫正监督工作上的分工进行明确界定,让派驻检察室社区矫正监督有法可依,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二)健全组织保障。加强派驻检察室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从交付、入矫到执行、解矫的全员全程岗位练兵活动,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科学规范开展。深入开展涵盖法律、心理、社会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将相关经费作为硬性指标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发展规划建立经费动态增长机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积极配备车辆等设备,提供进行教育培训和公益劳动的场所等。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外合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
众所周知,地方高校是承载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主体,身为地方院校首要目标就是地方高校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地方发展,服务地方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间,对自然资源以及简单地重复性劳动力依赖正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要求各地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才,也要求有懂技术,懂操作,能将各种高新技术熟练运用于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肥学院正是顺应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自2008年起提出了“地方型、应用性、国际化”的地方高校办学目标。目的是为了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新型办学思想为宗旨,大力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大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增强学校教学的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
合肥市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同韩国各地区的经贸、教育、外事往来。合肥学院根据这一情况,以服务地方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创新性的同韩国大学合作,引进了2+2教育模式,于2007年报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创办了朝鲜语2+2专业(即国内学习两年后,赴韩国学习两年,后简称2+2专业),这也是合肥学院第一个与韩国大学共建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当时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同韩方合作院校韩国顺天乡大学(后简称顺大)共同商议专业建设相关内容。在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突出了教学实践环节,社会体验环节,国际合作环节,从创建伊始,就与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极大的不同。
在讨论设立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韩方坦言在韩国及各跨国企业和用人单位中,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是具备“外语+能力”的这种知识模块组合。相比较单一的外语类专业,要达到这样一种知识层面,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相比普通外语类本科专业高出不少。顺大也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办学,多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我方合作的范围也从最初的语言类合作办学,拓展到人文、理、工科三大类共二十多个专业。最后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从后两年的语言学习变为学生赴韩国后选择一门专业课进行学习。从而使2+2专业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跨系培养。
对于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学习的相关课程,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2+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于一般语言类本科专业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课程建设
为了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2+2专业目前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了保证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进。
(一)抓好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
对于2+2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外语系与思政部、体育部、基础教研室,教务处等相关教学单位协商,根据2+2专业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研究制定了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课俱乐部等多项相关课程改革,为学生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把思政课改以集中时间授课为主,以大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汇报、专题讨论、学期论文等方式代替传统考试。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中复杂且不实用的编程语言类课程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页制作课程。传统的体育课以俱乐部形式替换,学校共为学生开设了:健身、瑜伽、健美操、街舞等多种俱乐部。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加入。这些课程的设置,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好专业基础导论课程建设
为引发其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其学习潜力,我们创新性地引入导论课的课程学习。
导论课以大一学生为对象,就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设置、评判方法(合肥学院N+2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详尽的介绍。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课程认知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转变从中学以来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和心态。保证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清晰的个人发展主线。
(三)做好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培养原则,从2+2专业创立伊始,外语系就制定了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每学期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同时,本专业会在班级内部就每门课、每个代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满意度共三大项,六小项进行评分。评分人员除系部教师外,2+2专业全体学生都要求参与,并提出意见及改进建议。系部根据反馈的内容召开教学反思会,就下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讨论,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来。多次评分落后的教师,经系部教学督导组查实后,要求限期整改,严重者停课反思。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2+2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使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短期内能得到快速提高。
二、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生个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以应用型方针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系内也同样重视第二课堂内容及内涵建设。以应用型为指导原则,推进应用型教学中的时间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校内社团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服务
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方式,促使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加深理解,增强其团队意识和组织活动能力。通过各类学术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表现自我,团队荣誉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立第五学期制,引导学生加强社会体验和学习反思
在原有的大学本科四年制8学期的基础上,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于大二第4学期结束后的暑期阶段,设立第五学期制度,是为“认知实习”学期。学生需要在两个多月近十个星期的时间内,以个人为单位,在社会上完成从寻找实习单位到完成实习及最后实习论文的整个学习内容。
这一创新性的制度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期便能及早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从认识自己专业学习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入手,明白自己学习方式和内涵的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之所在。
通过认知实习阶段的学习,学生明显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知,对所学习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助于养成促进个人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获得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并且通过和社会生活的对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的理论知识在今后与实际运用结合得更紧密。
三、重视对外国际交流
2+2专业创立伊始,国际化特色便相伴而生。整份人才培养方案就有韩方顺大教务人员参与其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这个国际化特色。
(一)建立国际化的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2专业在选定教材,教学内容时便充分参考吸收了顺大的许多建设性意见。首先,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视频,建立了流程的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教学中的相关内容。韩方在当时教材选用上提供了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目,大大拓宽了中方教师的视野和选材范围。并且在教学中,注意吸收韩国当代社会热点内容和时尚话题,所以在中方教学中始终能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韩方也通过这一交流渠道,定期了解中方学生的学习水平,依据学生语言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对应的辅导,并且在韩国大学中为中方学生练习了韩国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笔友,以邮件形式互相辅导学习。
(二)利用国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国际化学习氛围
利用两校合作办学这一平台,2+2专业向顺大申请一位常驻外教的形式资助我方办学。韩国顺大每年选拔一位韩国老师来我校任教,专业化的教学水平使学生从进校伊始便步入国际化教学轨道中。并且顺大每学期至少选派一位韩方教授来我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韩国传统文化、韩国神话起源、韩国企业概况、韩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文学等多方面内容,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三)创立国际化教学品牌
在顺大的资助下,两校于2008年创立了顺天乡杯韩国语演讲比赛。截至今年,这一当初校级规模的演讲赛事已经演化为安徽省省级演讲比赛,参赛队伍涵盖了安徽省省内近十几所高校,成为安徽省韩语专业每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去年韩国驻上海领事馆也派专人前来观摩,对两校合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积极地肯定和赞扬。
通过这一赛事活动,不仅在安徽省内打响了合肥学院朝鲜语教学的名声,也使许多韩国人了解了合肥学院在语言教学上取得的成绩。
合肥学院外语系朝鲜语2+2专业通过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加强第二课堂内涵建设以及国际化交流,在度过了创立伊始的艰难后,如今已迈入正常发展轨道。
五年来,先后有三届共五名学生在顺天乡杯韩国语演讲比赛中获奖,其中近连续两届均蝉联一等奖,优秀参赛者更被韩国顺天乡大学收录入校史发展册中。在语言水平的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简称Topik考试)中,2+2专业学生只经过两年专业学习,在Topik考试中级水平通过率上,从2007年24%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到2011年65%的专业四级通过率,而中级通过率更是高达83%。2011年朝鲜语教研室获得校级教研室管理质量奖。而在韩国学习期间,2+2专业学生更是打破了在顺大没有中国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记录,先后有近14人获得全额奖学金,深得顺大各级教学人员称赞。2+2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无论是在韩国工作、深造,还是回国工作、考研,均创造了零失业的记录。
这一系列成绩说明朝鲜语2+2专业所采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卓有成效,教学效果良好。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内容提要: 面对监狱关押人数居高不下,剥夺自由刑的行刑成本日渐攀高的现实状况,在提升刑罚效能的行刑目标推动下,缓刑、社区矫正等刑罚资源的利用及开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本文提出将有期徒刑、缓刑、社区矫正三者正式组合起来作为一种刑罚样式,一个特殊的刑罚组。以“有期徒刑若干年”为极大可能性来发挥实际威慑作用,这个刑罚组结构中内含的“社区矫正”形成一个单独的教育改造受刑人的过程。
一、引言
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应用方面的重要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刑罚智慧:明明是罪有应罚,但是所科处的刑罚却并不立即执行,而是适用缓刑,将应有刑罚的实现予以后延,给受刑人和用刑人以机会;或者以此表达用刑人的一种有意的、有条件的宽宥,或者以此表达对受刑人的一种期待。
然而,因为处于各种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以及在各种刑罚文化的不同理念之下,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缓刑作为一种重要的刑事资源,却一直并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和开发。
今天,在多数国家里,犯罪依旧是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监狱关押人口总数居高不下,被广泛使用的剥夺自由刑的行刑成本日渐攀高的现实状况,在主张以人为本,切盼提升刑罚效能的行刑目标推动下,各种刑罚资源,包括缓刑、社区矫正等刑罚资源的利用及开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在这样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努力开展对包括缓刑、社区矫正在内的诸多的刑事资源的研发,就是本课题立项的初衷。
在中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中,缓刑其实有两种样式。一种是重刑缓刑,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制度设计中,作为对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刑罚——死刑——的缓刑,设立了二年的考验期。法律规定,在考验期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即可不再执行死刑。在实际运行中,几乎没有哪个服刑罪犯会主动“找死”,会在考验期内再次故意犯罪,而被执行死刑。所以实际情况是,只要是确定是“死缓”,绝大多数就意味着“免死”。因此,一般对于应受死刑的罪犯来讲,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实是极大的宽宥。
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的结构上来分析,这种缓刑制度设计,实际上是两种刑罚类型的融合,即“本刑(死刑即生命刑)+考验期(自由刑)”。一来,在现行刑罚制度中,这种缓刑的考验期是以自由刑的样式来完成的,并且交付监狱来“执行”(必须注意,这里的“执行”,并不是原有刑罚即“本刑”(死刑)的执行,而是死缓考验期的执行)。二来,这种缓刑制度的最终结果,绝大多数是通过正式的减刑达到与较重的自由刑(例如无期徒刑或15~20年的有期徒刑等)相衔接,即通过正式程序转化为长期自由刑。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是刑罚制度中的一个充分体现着刑罚智慧的制度安排,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内涵结构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在结构上,并没有取消并始终保持着原判的极刑(死刑执行)的最终可能性,这既是顽冥不化的受刑人的最大的威慑源,也是立意悔改的受刑人的最大的激励源。
2.“缓期二年”中虽然表面并没有说明,但是其中蕴含着或者说是捆绑着、套装着一个与缓期相同时间的严厉自由刑,就是说,缓期的这二年,用刑人并非什么都不执行,而是要执行一个处遇相当严厉的自由刑。
3.死缓制度设计为现代刑罚体系提供了一个单独的刑罚逻辑。实际上出现了一个“刑罚组”或“刑罚组合”。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实是一个刑罚组,即以死刑为本刑,却又偏偏先不执行,先要执行的是与本刑捆绑在一起的“缓期二年”,是一个处遇严厉的二年自由刑。本刑在一般情况下被虚化为一个震慑要素,一个极大可能性。与此同时,长期自由刑(无期徒刑或15年以上有期徒刑)成为另外一个极大可能性,从而给受刑人和用刑人一个抉择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受刑人,一般都会以最大的努力来争取第二个极大可能性,即转化为长期自由刑的可能性,从而达成制度设计者的期待,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
缓刑体制在刑罚制度中关于死刑执行方案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死刑制度,这是缓刑资源在开发应用方面值得关注的案例之一。
二
刑罚体系中的缓刑的另一种样式,是轻刑缓刑,其实这也是一种“刑罚组”。它的一般的表达形式和结构是:“判处有期徒刑×年,缓刑×年”。在刑罚逐渐趋轻趋缓的现代社会,这种刑罚样式逐步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蕴含着较大的刑罚资源。
在这里,“有期徒刑若干年”虽然是本刑,但是一般也只是表现为一个极大可能性,作为这一刑罚组的实现来说,最重要的是捆绑在一起的“缓刑若干年”的实现问题。
在我国的刑罚制度中,“缓刑”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刑种或刑罚类型,因此它依然属于“刑罚的具体运用”,属于刑罚的实现样式或执行样式。对于用刑人来说,作为刑罚的具体运用,作为刑罚实现样式,他也可以有多种选择:(1)缓刑期间什么都不做,如果在缓刑期间内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有漏罪,或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刑法》第七十七条)即要执行本刑;(2)缓刑期间内对受刑人监督考察,视其表现到期或者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决定是否执行本刑。如果表现好,“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原判的本刑即不再执行,从而缓刑的过程就成为原判刑罚(本刑)的实际替代物(《刑法》第七十六条)。(3)为加强刑罚的效能,在缓刑期限中再套装着一个严密的矫正过程,例如“社区矫正”,使缓刑的过程内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够发挥作用的教育改造受刑人的过程。
在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第(3)种选择。因为这样一来,缓刑就不仅仅是本刑在时间上的延缓执行,或者仅仅是刑罚实现上的时间缓冲,或者简单地成为本刑的替代物,而是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设计的逻辑一样,以另外一种矫正制度和本刑捆绑在一起,形成刑罚组合。如果立法规定社区矫正也是一种单独的刑罚类型的话,那么这种缓刑(内部套装着社区矫正的缓刑)也就和本刑一道,构成一个独特的刑罚组。就是说,在这个刑罚组的结构当中,是以“有期徒刑若干年”为极大可能性,来发挥实际的威慑和激励作用。而以“缓刑若干年”为框架,加上内含套装的社区矫正,形成一个单独的教育改造受刑人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刑罚逻辑。而这正是本课题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
剥夺自由刑的实现,即刑罚的执行,从最初的实现样式——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监禁监管完成对受刑人的人身自由的剥夺来看,当然首先就是要使用专门的机构来完成,这一使命就历史地落到了一种现成的机构——监狱的头上。由完全封闭的监狱监禁实现对受刑人人身自由的剥夺,由监禁的时间长短(刑期)作为衡量刑罚烈度的指标。但是由于刑罚理念的变化,剥夺自由刑的实现由单纯的监禁监管以完成对人身自由的剥夺,逐渐转变为要在剥夺人身自由的同时实现对受刑人的“矫正” (在我国被称之为“改造罪犯”)。就刑罚实现的内容样式来看,“监禁刑”转变为“矫正刑”。但是这样一来,陆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譬如,对于主观恶性比较小和行为危害比较轻的因而所判刑罚时间比较短的受刑人,严格封闭管理的机构(监狱、矫正机关等)是否真正有利于对其矫正(或改造);是否应当放在更加宽松的、更加有利于其重返社会的环境氛围中进行;是否应当有新的刑罚执行方式来应对和缓解居高不下的监狱受刑人数量压力;等等。这些新的实际需求,都会直接导致产生新的刑罚执行的改革思路。
在机理上,使用一种专用的特定机构来实现刑罚,可以称之为“机构执行”。那么这种机构既是刑罚执行的主体,又是刑罚实现的载体。机构执行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封闭性好、剥夺指向明确,可控性大等等。但是机构执行也有明显的不足,例如执行成本较高并且有日渐升高的趋势;如果被执行人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机构内空间和容量有限而且增加缓慢,就会导致关押条件大幅下降;被执行人之间容易出现恶习感染、恃强凌弱等管理问题;受长期关押囚禁副作用影响产生回归社会障碍;等等。还有一些,譬如行刑经费的增长赶不上受刑人的增长、机构行刑的效益备受质疑以及机构创新发展的压力等直接原因,都使得人们对“机构外执行”或者是“非机构执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由刑实现样式的改革及新样式的探索,新的更加经济、方便、适宜的惩罚方式的试验等,都对自由刑的实现载体——监狱提出了挑战。
这里的“机构”其实是指“专业机构”,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监狱和矫正机关。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专业机构不但不能被取消,而且还有日益加强其效能的趋势。但是,在现实社会的条件下,是否还要由这样的机构担负起全部的、不论刑期长短的所有自由刑的执行任务,就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改革的问题了。
四
对于行刑专门机构(监狱)外的空间的利用,应当说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对于特别在政法工作中讲究“走群众路线”的中国来说自然更不能例外。在中国的刑罚制度当中,就有“管制”刑罚类型的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严格地说,管制应当属于“限制自由刑”,比起“剥夺自由刑”来说,其刑罚烈度要轻微得多,所以实现起来的条件要求也就自然宽松得多。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实际来看,是由公安机关来执行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公安机关任务繁重,所以常常是无人或无暇来实现“管制”,于是受刑人自然是乐得其所,但是用刑人不得不有所忌惮,从而导致运用上的阙如或稀少。当然,导致管制刑应用稀少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在刑事政策上,由于立案标准的存在和标准的不断提高,事实上导致在犯罪处理上的“紧缩的犯罪圈”的现象存在,即一大批介于罪与非罪界限之附近的行为被立案标准推出犯罪之外,这也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但是这样一来,一旦进入“圈内”被列为犯罪的,其恶行恶性就不会太轻,按照“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其应得刑罚也就不会太轻。这恐怕也是为什么看起来一般被判刑的受刑人的刑罚都比较重的原因之一。由此一来,按照罪刑相适应的原则,能与管制刑相对应匹配的犯罪就不是很多,大概这也是管制刑适用很少的原因之一。
而在相当的另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着“扩张的犯罪圈”,一大批轻微犯罪行为被定为犯罪,进入圈内等待适用刑罚来处理。但是如果都将大批这样的受刑人交付专门机构(监狱或矫正机构)来执行自由刑,既是不经济的,其效果也未必是好的。所以,一些诸如强制社区服务,社区劳动、社区矫治等非监禁方式的刑罚样式应运而生。由于在专门机构之外有无限的容纳空间,也容纳无限的想象力,因此在专门机构之外的刑罚实现样式也可以有不断的创新。但是为了表述起来方便,人们就把各种各样在社区进行的刑罚实现或矫正方式,归纳起来统称之为社区矫正。
但是,单纯的社区矫正如果只是作为一种轻微的限制自由的处分存在,往往也会由于处分烈度的轻微或者是执行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激励作用的不足,在“紧缩的犯罪圈”的刑事政策大背景下,非常有可能形成和管制刑大致雷同的状况。
五
由此看来,将缓刑与社区矫正结合起来,创新设计一种符合国情实际,符合宽严相济的新的刑罚组合样式,也许在“紧缩的犯罪圈”的刑事政策背景之下,将不失之为一种有益的选择。
近年来,国家对于社区矫正予以高度的关注,不少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试验。在试验中,假释人员、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管制刑受刑人员、缓刑人员等,凡是处在机构之外的被执行人员一般都被纳入社区矫正的管辖范围当中,据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重新犯罪率大幅下降。
但是本课题并不是在这里简单地肯定缓刑人员被纳入社区矫正管辖范围这种做法的意义效果等,而是要正式建立一种刑罚制度设计。这种设计的表述是:将有期徒刑、缓刑、社区矫正三者正式组合起来作为一种刑罚样式,一个特殊的刑罚组,并且予以相对大面积地、大范围地、大比例地使用。对于相当多的犯罪种类、犯罪人,有意识地采取“判处有期徒刑若干年,缓刑若干年,缓刑期间实行社区矫正”的新的刑罚处罚样式。这种刑罚处罚样式还可以简单称之为“缓刑框架下的社区矫正”。和传统的剥夺自由刑,例如“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相比不大一样,“缓刑框架下的社区矫正”是一个刑罚组合,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刑罚组。与单纯的社区矫正也不大一样,关键在它的组合中,有“有期徒刑若干年”的参与。“有期徒刑若干年”在这里虽然还是“本刑”,其实表现为一种新的形态,即成为所谓的“可能刑”,而不是所谓的“必然刑”,从而使这一刑罚组合具有新的属性。
六
在这个刑罚组中,有着独特的刑罚逻辑和结构。
1.如果以“缓刑若干年”为基本逻辑起点,刑罚组的运行有两个走向,或者说受刑人面临着两种极大可能性:(1)如果在缓刑期间表现不佳,符合有关要件,经过法定程序,就有随时被送入监狱执行本刑罚组中的“有期徒刑若干年”的极大可能性,从而使可能的监禁成为必然。这样一来无疑会使刑罚组具备了较大的震慑和激励能量,增强了刑罚组的效能。(2)如果在缓刑期间表现良好,同样符合有关要件,经过法定程序,那么就可以在缓刑期满甚至可以在缓刑尚未期满,就视为本刑罚组执行完毕,具备了不再执行刑罚组中的“有期徒刑若干年”的极大可能性,从而使这种“可能刑”消失。这样一来,无疑会使本刑罚组具备更加强大的的激励能量,大大增强本刑罚组的效能。
2.如此一来,“缓刑若干年”就成为本刑罚组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在时间上看处于核心区段。那么怎样才能看出受刑人在缓刑期间内的表现良否呢?同时也不能单纯地消极等待受刑人的立地成佛、自我完善,这就要在缓刑区段内安排实质性的主动的矫正活动,所以在缓刑期间套装有社区矫正,进一步将缓刑期间由单纯的观察监督为主,转变为教育改造为主,只是教育改造的方式方法不同,空间环境在社区,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更加开放和多样化,与关押在专门设施机构中的教育改造有着很大的不同,教育形式上可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并且可以借助更加丰富广阔的教育资源。
3.这里的缓刑和传统意义上的缓刑其实是有区别的。在传统的缓刑体制中,或者说在现行刑法的缓刑规定中,只是在缓刑和原判刑罚之间树立了一道比较高的“门槛”,受刑人在缓刑期间,除非是再犯新罪或者被发现有漏罪,或者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会被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刑法》第七十七条)之外,对于受刑人在缓刑期间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矫正,并未予以必要的关注。而本文所主张和建议设计的缓刑,着重点是要成为一种教育改造的框架,一种重在缓刑过程的设计,而不是仅仅像现行的制度那样只是设定一个门槛,只要你不越过这个门槛,只要服从法律法规、服从监督,“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参见《刑法》第七十五条)就够了。这个设计重点强调的是,要把缓刑和一种矫正样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新型的、大不同于监狱或其他矫正机构内执行的教育改造过程,从而把缓刑过程更加实体化,加大缓刑的功效。
4.这里的社区矫正似乎和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矫正有一定意义上的不同。传统的社区矫正多半是一种独立的国家处分样式,与监禁刑是并列存在的,其处分的烈度是处在监禁刑以下的,往往是针对比较轻微犯罪的处罚措施,和监禁刑并没有直接衔接或套装使用的关系。而这里的社区矫正是作为一种实质过程,内存套装于缓刑框架之中,并和有关的监禁刑共同构成一个刑罚组。
七
一般说来,社区矫正大概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独立的国家处分样式,由法院判决科处,主要匹配对应处理一些轻微犯罪行为;而另一种则是将“社区矫正”作为实现方式用来执行或完成其他的国家处分,例如将被假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的人,交付社区矫正执行监督教育等。
但是,如果将社区矫正作为一种过程措施,并且与监狱执行的监禁刑关联起来考察,此时的社区矫正大概又可以分成另外两种形态:一种形态是,如果服刑人由于在监狱内服刑期间改造表现良好,从而获得奖励而被假释出狱,并且被交付执行社区矫正的话,以在监狱内服刑为基点,这时的社区矫正可以被称之为“后置式”社区矫正。而另一种形态,则是在宣告一定期限的剥夺自由刑(有期徒刑)同时宣告一定期限的缓刑,并先将缓刑人交付执行社区矫正。同样以监狱内服刑为基点,这时的社区矫正则可以称之为“前置式”社区矫正。
在机理上,“前置式”社区矫正与“后置式”社区矫正有着很大的不同。先说“后置式”社区矫正,“后置式”社区矫正其实是对假释执行方式的改进。假释是对在监狱服刑的服刑人,由于改造表现良好而受到的奖励,假释人可以带着剩余的刑期提前出狱。传统的假释执行方式一般是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督执行,在国外有的也有专门的假释执行机构负责假释人的监督执行。但是这种“监督执行”的内容多半也只是一种“远距离”监督、照管和约束,一般并没有系统的矫正内容。现在如果将社区矫正套装到假释期间,使得假释考验期(剩余刑期)继续充实着教育改造的内容,这无疑是对假释考验期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大了假释的作用力度,使教育改造有了可靠的接续,提高了国家刑事措施的整体效能。对于重刑犯、长刑犯来说,先到监狱里服刑,以严格的处遇予以震慑和较强烈的刺激借以表达刑罚处分的严厉和严肃,嗣后视其改造表现逐步缓和处遇水平,直至以假释的形式重返社会,交付社区矫正。这样的刑罚执行逻辑和格局,应当是比较有益的。
但是对于轻刑犯、短刑犯来说,一下子先到监狱内服刑,并且由于刑期的限制,以及在刑期的后段还要留出一定的假释考验期,就不能在监狱内执行太多的时间,可是这样一来,监狱的作用未必能够发挥,监狱的副作用倒有可能随时出现。“监狱不过如此、刑罚也就这样”的不良服刑体验心理反而会导致抗刑心理、抗改造心理的增强。同时,由于轻刑犯日益增多,先行监禁也会导致监狱人口的急剧膨胀,挤占监狱处遇资源从而减低监狱对所有受刑人的处遇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家实现剥夺自由刑的行刑成本和总体经济开支。所以,“后置式”社区矫正对于短期自由刑来说,既不经济,效果也有限。
“前置式”社区矫正则有所不同,它是把社区矫正放到监狱内监禁服刑的前面,是把社区矫正置于缓刑的框架之内,与有期徒刑若干年(须到监狱内服刑)套装在一起,构成一个刑罚组。但是如前所述,从机理上,这时的有期徒刑若干年(即需要到监狱内服行的监禁刑)只是一种极大可能性,只要服刑人表现良好,就不会去监狱内服刑。因此这时的“有期徒刑若干年”只是一种“可能刑”。不过,在实际中,有没有这种“可能刑”效果可是大不一样的,同时这种“可能刑”的可能性有多大,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没有这种极大可能性的存在,没有它在前面震慑和激励着,“前置式”的社区矫正也不过是一种独立的、威慑性和激励性都较小的处分措施,其效能也要大打折扣。
八
在现行刑法的关于有期徒刑缓刑的制度设计中,缓刑考验期的执行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法》第七十八条)。这种执行的制度设计内容实际上是宽泛的、不确定和松散的。
本课题所主张的制度设计改革,是沿用与死缓制度相近的刑罚逻辑。一如本文前面所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是在原判刑罚死刑的缓刑二年考验期内,套装了一个处遇严厉的剥夺自由刑,构成一个独特的刑罚组。从这个刑罚逻辑出发,我们主张在原判的有期徒刑若干年的缓刑考验期内,套装一个程序规范的、内容严谨充实的、确定单独负责机关(不一定再是公安机关)的社区矫正。这里的社区矫正,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改造处分制度,不是宽泛和松散的简单考察,而是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实施,有着规范程序和教育改造内容的过程。由此,也构成了一个新型的、内容独特的刑罚组。
在当今时代,各个现代国家的监狱其实是小异而大同。但是,对“社区”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的,由于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社会发达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所谓的“社区”其实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不过这样也好,这就为“社区矫正”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事实也是如此,现实中,不仅对社区矫正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譬如说,“社区矫正”究竟是“由社区来实施的矫正”还是“在社区进行的矫正”?其实就有着天壤之别。前者的执行主体是社区,而后者的执行主体是国家指定或单独设立的社区矫正执行机关。鉴于我国现实的社区发展程度,显然,采取后者,即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负责的、在社区进行的社区矫正样式是比较合适的。特别是关于本课题所设计的“刑罚组”的执行,似乎就更要求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实现。
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短期自由刑的适用量及适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得到验证(当然这和一个国家总体的刑事政策有关,即和是采取所谓“扩张的犯罪圈”还是“紧缩的犯罪圈”有关)。也许,对于只要是完成与社会的彻底隔离就行了的单纯监禁刑来说,短期刑的刑期长短倒是无所谓的,刑罚实现的内容十分简单。可是在现今社会的刑罚制度中,大家都认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要加进去教育改造或者矫正的内容。不过这样一来,短期刑的刑期问题就凸显出来,因为对于教育改造或矫正来说,显然时间越充足就越容易收到效果。而对于受刑人来说,当然是刑期越短越好,一眨眼就过去,矫正不矫正、改造不改造也好混过去。因此,在短期刑大量适用的时代,短刑犯的教育改造或者矫正的问题,就是令用刑人和监狱管理者普遍感到头疼的难题。
如果像本课题所说,我们将社区矫正、缓刑和短期自由刑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型的“刑罚组”,将一个特定的、严谨的社区矫正套装到缓刑中,使缓刑和短期自由刑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严格程序控制下的转换,就有可能有利于解决短期自由刑的矫正困惑。譬如说,对有些犯罪,我们可以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在执行的阶段,先以社区矫正的方式实现缓刑二年,如果受刑人表现良好,就不再执行原判的有期徒刑二年;如果受刑人表现恶劣拒不接受教育改造,经过严格程序,送到监狱执行原判的有期徒刑二年。这里与现行的缓刑制度相比,有两点重大的不同:一是在缓刑期间要执行严谨的社区矫正,而不是单纯的“缓期”;二是缓刑的撤销“门槛”降低,适当增加了执行原判刑罚的几率,当然要建立严格的评估和转换程序,根据一般的心理和经验,处在社区矫正状态下的受刑人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去监狱执行剥夺自由刑。这样一来,这个刑罚组的内容就具备了较大的弹性和广度,既可能只执行社区矫正二年,也可能连同原判刑罚一道执行四年的教育改造。甚至如果有更加复杂的制度的话,还可以在二至四年之间有更多的变数,从而大大增强短期自由刑的激励能量和矫正的便利。
十
用缓刑的方式延缓有期徒刑的执行,又以社区矫正的方式完成缓刑的实现,并且将对受刑人的教育改造一以贯之,这不仅涉及刑罚制度的设计,也涉及新的刑罚理念和刑罚逻辑的建立,应当说是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对刑罚制度的重要变革,值得认真对待和研究,并大胆地试验。
即使是单纯从经济角度考察,“缓刑框架下的社区矫正”也有重要意义。由于在监狱内教育改造受刑人的行刑成本日渐攀高,并且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社会的犯罪率丝毫不见减少,因此监狱内的关押监禁人口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再加上人道主义和受刑人人权的要求,监狱在不增加资源的条件下是不能够增收受刑人的,所以监狱的压力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压力是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减轻监狱的压力,减少行刑成本乃至整个预防犯罪工作的经济成本,方法之一,就是尽量减少监狱内关押的人口,从而减少国家在自由刑行刑方面的经济负担。根据有关的研究和计算,一个社区矫正人员每年所需的各项费用,只相当于监狱内受刑人的四分之一甚至还要低,而预防再犯罪的效果又经常是好于监狱监禁。如此这般质廉价优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这也是为什么社区矫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和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再从教育改造服刑人的角度来分析,缓刑框架下的社区矫正中的教育改造,相比较监狱监禁条件下的教育改造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方便适宜之处。条件的宽松、教育资源的丰富、受教育人员的心理放松、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等等,都是监狱的教育改造所无法比拟的。在社区矫正人员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基础上,有关机关在组织学习座谈、参观访问、读书阅览、思想汇报、典型报告、恳谈疏导、心理治疗等等,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教育改造活动样式,足以使社区矫正的内容丰富多彩。再配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主题鲜明的、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造工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缓刑框架下社区矫正中的教育改造一定会更加生动有效。
结语
必须指出,本文在这里论及的社区矫正、缓刑及有期徒刑之间的关系,只是在进行研究和设计,并非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诠释。在现行法律规定中,在缓刑中并没有必须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而且有关社区矫正也尚在试点,并没有足够规格的立法规范。但是这也是一种天赐良机,可以为我们的各种改革、试验和相关的制度设计,提供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本课题所讨论和设计的“缓刑(社区矫正)+有期徒刑”刑罚组,只是一种制度设计方案。概括起来,我们的基本构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短期自由刑(一般不超过三年)、缓刑和社区矫正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独特的刑罚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剥夺自由刑及其实现样式。在这个刑罚组中,短期自由刑往往或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只是一种“可能刑”,但是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威慑角色,从而加大这一刑罚组的整体惩罚力度,保证其能够发挥国家处分的应有作用和意义。
(二)在这个组合中,以缓刑为基本区段,并以缓刑若干年为基本框架,在其中套装程序严谨、教育改造内容充实的社区矫正,并以受刑人在社区矫正阶段的表现为评估要件,通过立法和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与程序,决定少数不思悔改、表现恶劣的受刑人到监狱执行原判的短期自由刑,而大多数受刑人则可以在缓刑期满后,不再执行原判自由刑。
(三)在这个组合中套装的社区矫正,不同于传统的相对比较松散的社区矫正,是由专门机构负责的只是在社区进行的、程序缜密的教育改造过程,受刑人在保持与正常人差不多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条件下,要接受经过精心设计的社区教育改造规划的实施或监督实施。对受刑人在社区矫正期间的改造表现,要进行严格、客观与公正的评估,并以此作为是否执行原判短期自由刑的主要依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大一电子商务论文